除夜作古诗词

时间:2022-11-25 00:06:59 作者:zhenzhai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zhenzhai”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除夜作古诗词,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除夜作古诗词,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篇1:除夜作古诗词

除夜作古诗词

唐代: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霜鬓 一作:愁鬓)

译文

旅馆里透着凄冷的灯光,映照着那孤独的迟迟不能入眠的客人。这孤独的旅人是为了什么事情而倍感凄然呢?

故乡的人今夜一定在思念远在千里之外的我;我的鬓发已经变得斑白,到了明天又新增一岁。

注释

除夜:除夕之夜。

客心:自己的心事。转:变得。凄然:凄凉悲伤。

霜鬓:白色的鬓发。

明朝(zhāo):明天。

赏析

高适素以边塞诗人著称,诗风浑厚雄放,这首《除夜作》却诗风平易自然,全诗没有一句生僻字句和华丽词藻,也没有塞外风景和异城奇观,都是浅近的口语,表达除夕夜的平常感受;却将他乡游子真实的感受写得淋漓尽致,感人肺腑。

“旅馆寒灯独不眠”,诗的首句所包涵的内容非常丰富而且启人联想,点明作者在除夕仍羁旅天涯,可以想见,诗人眼看着外面家家户户灯火通明,欢聚一堂,而自己却远离家人,身居客舍。两相对照,不觉触景生情,连眼前那盏散发光和热的灯,竟也变得“寒”气逼人了。“寒灯”二字,渲染了旅馆的`清冷和诗人内心的孤寂。除夕之夜寒灯只影自然难于入眠,而“独不眠”自然又会想到一家团 聚,其乐融融的守岁的景象,那更是让人心情悲凉。因此这一句看上去是写眼前景、眼前事,但是却处处从反面扣紧诗题,创造出一个孤寂清冷的意境。

第二句“客心何事转凄然”,这是一个转承的句子,用提问的形式将思想感情更明朗化,因身在客中,故称“客”。诗中问道:“是什么使得客人心里面变得凄凉悲伤?”原因就是他身处除夕之夜。晚上那一片浓厚的除夕气氛,把诗人包围在寒灯只影的客舍之中,他的孤寂凄然之感便油然而生了。此句中“转凄然”三个字写出了在除夕之夜,作者单身一人的孤苦;对千里之外故乡亲人的思念;以及对时光流逝之快的感叹。

“故乡今夜思千里。”“故乡”,是借指故乡的亲人;“千里”,借指千里之外的诗人自己。意思是说:“故乡的亲人在这个除夕之夜定是在想念着千里之外的我,想着我今夜不知落在何处,想着我一个人如何度过今晚。”其实,这也正是“千里思故乡”的一种表现。诗人并没有直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而是表达的更加含蓄委婉。

“霜鬓明朝又一年”,“今夜”是除夕,所以明朝又是一年了,由旧的一年又将“思”到新的一年,这漫漫无边的思念之苦,又要在霜鬓增添新的白发。沈德潜说:“作故乡亲友思千里外人,愈有意味”。(《唐诗别裁》)之所以“愈有意味”,就是诗人巧妙地运用“对写法”,将深挚的情思抒发得更为曲折含蕴。这三、四两句是对一、二两句的回答说明“独不眠”和“转凄然”的原因一是思乡心切,二是伤老大无成,岁月无情。

明代胡应麟认为,绝句“对结者须意尽。如……高达夫‘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添著一语不得乃可”(《诗薮·内编》卷六)。所谓“意尽”,是指诗意的完整;所谓“添著一语不得”,也就是指语言的精炼。“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正是把双方思之久、思之深、思之苦,集中地通过除夕之夜抒写出来了,完满地表现了诗的主题思想。因此,就这首诗的高度概括和精炼含蓄的特色而言,已经收到了“意尽”和“添著一语不得”的艺术效果。

篇2:夏至日作古诗词

《和梦得夏至忆苏州呈卢宾客》

白居易

忆在苏州日,常谙夏至筵。粽香筒竹嫩,炙脆子鹅鲜。

水国多台榭,吴风尚管弦。每家皆有酒,无处不过船。

交印君相次,褰帷我在前。此乡俱老矣,东望共依然。

洛下麦秋月,江南梅雨天。齐云楼上事,已上十三年。

《夏至雨霁与陈履常暮行溪上二首》

作者:杨万里

之一:

西山已暗隔金钲,犹照东山一抹明。

片子时间弄山色,乍黄乍紫忽全青。

之二:

夕凉恰恰好溪行,暮色催人底急生。

半路蛙声迎步止,一荧松火隔篱明。有关夏至的古诗词

《夏至後初暑登连天观》

作者:杨万里

登台长早下台迟,移遍胡床无处移。

不是清凉罢挥扇,自缘手倦歇些时。

《和昌英叔夏至喜雨》

作者:杨万里

清酣暑雨不缘求,犹似梅黄麦欲秋。

去岁如今禾半死,吾曹遍祷汗交流。

此生未用愠三已,一饱便应哦四休。

花外绿畦深没鹤,来看莫惜下邳侯。

《夏至》

宋张耒

长养功已极,大运忽云迁。人间漫未知,微阴生九原。

杀生忽更柄,寒暑将成年。崔巍干云树,安得保芳鲜。

几微物所忽,渐进理必然。韪哉观化子,默坐付忘言。

《夏至日与太学同舍会葆真二首》

(宋)陈与义

其一:

明波影千柳,绀屋朝万荷。物新感节移,意定觉景多。

游鱼聚亭影,镜面散微涡。江湖岂在远,所欠雨一蓑。

忽看带箭禽,三叹无奈何。

其二:

微官有阀阅,三赋池上诗。林密知夏深,仰看天离离。

官忙负远兴,觞至及良时。荷气夜来雨,百鸟清昼迟。

微风不动苹,坐看水色移。门前争夺场,取欢不偿悲。

欲归未得去,日暮多黄鹂。

篇3:夏至日作古诗词

唐·权德舆

璿枢无停运,四序相错行。

寄言赫曦景,今日一阴生。

《夏至过东市二绝》

(宋)洪咨夔

其一:

插遍秧畴雨恰晴,牧儿顶踵是升平。

秃穿犊鼻迎风去,横坐牛腰趁草行。

其二:

涨落平溪水见沙,绿阴两岸市人家。

晚风来去吹香远,蔌蔌冬青几树花。

《祷雨题张王庙》

宋作者:叶适

夏至老秧含寸荑,平田回回不敢犁。群农无计相聚泣,欲将泪点和乾泥。

祠山今古同一敬,签封分明指休证。传言杯珓三日期,注绠翻车连晓暝。

龙神波后何惨怆,昔睡今醒喜萧爽。人云天上行水曹,取此化权如反掌。

浙河以东尽淮壖,哀哉震泽几为原。愿王顿首玉帝前,请赐此雨周无偏。

《田家苦》

宋作者:章甫

何处行商因问路,歇肩听说田家苦。今年麦熟胜去年,贱价还人如粪土。

五月将次尽,早秧都未移。雨师懒病藏不出,家家灼火钻乌龟。

前朝夏至还上庙,着衫奠酒乞杯珓。许我曾为五日期,待得秋成敢忘报。

阴阳水旱由天工,忧雨忧风愁杀侬。农商苦乐元不同,淮南不熟贩江东。

篇4:作古诗词的感受

以前对古诗词特感兴趣,尤其对五言、七言古诗、自由体词等更谓情有独钟。但是我写诗词从不按平仄、格律要求进行,只管字数、句数相符,做到押韵则可矣,所以有人讥笑我尽作打油诗。

古诗词字数少,阅吟耗时短;读起来琅琅上口,又便于记忆;网络、杂志采用、登载时所占面积较小;更方便读者短时间内“快餐”式阅读。

自今年5月17日进入好心情原创文学网后,我投稿诗词100多首,该网已登载发表67首,其中只一首获得推荐。5、6月也参加了此网组织的两次诗歌大赛,皆不理想。编辑们在“编者按”中点评:“诗词格律混乱,平仄不符。”因得不到编辑加盖的“推荐”或“精华”条形红戳,所以读者就少,点击率自然低,故乃难得获奖。

在国税内网和好心情网中,很多人皆讨论诗词格律,个别人(包括编辑)对不完全遵守格律的作者(诗兄妹)点评讽刺。以我的体会和了解作如下说明:

大部分人进入了一个误区:就是格律=平仄+韵,古风无格律。——此乃大错特错也!

古风的格律:1字数、2句数、3节奏、4韵脚。

唐宋诗词格律:1字数、2句数、3节奏、4韵脚、5对仗、6平仄……

可以肯定,光有1、2、3、4、就是诗,光有4、5、6、不是诗。

我认为“旧体诗”格律1、2、3、4是最基本的,5次之,6已无大用(平仄交替即可)。

旧体诗词的发展:

最古老的诗——没有格律,(简称“古老诗”)

发展后的古风——只有上述格律的1、2、3、4。(简称“古风”)

后又发展的“唐宋诗词”——才有了上述格律(6点)。(以上都是旧体诗)

可见“唐宋诗词”的6点格律,是根据实际从“古风”的4点发展而来的。

“古风”对“古老诗”进行改革,

“唐宋诗词”对“古风”的格律加以完善。

现在为何不能对“旧体诗词”的格律稍作修改呢?

诗词的`发展是根据其作用、应用等逐步发展的,其格律应当要根据其作用来发展。过去诗词主要是“唱”,对声调当然要严(即使读也是“唱读”)现在呢,谁还在“唱”诗啊?故对平仄就不要求那么严了。

至于“韵”,我认为只能用新韵。现在的“斜”和“家”就是不押韵(研究可以,应用不能。)“斜”字读成xia是错的,不是“学问”。不能为显学识而“用古音押韵”,唐宋人写诗也决不会用前他们几千年的“读音”吧!

本来我想刻苦钻研唐宋诗词格律,以达到自己古诗词更高水准,但不久进入唐宋诗词格律讨论网后,发现很多人对古典诗词格律颇有微词,还提出了许多改进意见。联系在好心情网中:古诗词作品读者点击率普遍较低,新体诗词点击率较高,散文、杂文、小说点击率更高。因此,古诗词作品读者少,没市场,发展前景不容乐观,这就是古典诗词的悲哀,必须进行部分改革了。

特别律诗、带词牌名的词,难度大、要求高,写作时更难掌握,加之作者喜欢采用典故、生僻字,一味追求晦涩、含蓄。因此,读者就更难看懂、理解这些诗词的真正意义了。譬如,辛弃疾的《永遇乐》: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谢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通篇竟然连用10余个典故,不知“寄奴”、“封狼居胥”等典故出处与释意的读者,很难读懂这首词究竟想表达什么。反之,我们来看胡适给朋友的四句赠言:“偶有几茎白发,心情微近中年,做了过河卒子,只好拼命向前。”虽未托名为诗,然其语言流畅、自然,不但不造作且接近于口头说话,符合微言大义、节奏和谐等诗歌特色,诚可为诗家之典范。

今人创作的古典诗词多“读不懂”,在一首56字的“七律”里,光生僻字就有6、7个,能否通顺地阅读下来还是个未知数,如何谈得上去理解与欣赏呢?现在的作者爱用生僻字、喜引典故、好押“险韵”,这些源自文人的“炫富”心理,以为使用别人不懂得生僻字与典故就能在“学识”上力压读者一筹,还讥笑别人没按规定格律、平仄等写的是打油诗。然而他们忘记了一切文学形式的最终指向是读者的“体验感”,失去了读者支持的诗歌作品就没有生命力。

我已经一个月没做诗词了,再不能化过多的时间浪费在它上面。希望编辑、读者也要关心自由体古诗词前途,不能只看重按规定要求的古典诗词,其实自由体中也有好多经典的诗词作品。只有自由体古诗词发展了,并且找到两者同步改革之结合点;古典诗词再经过格律、词牌的完善后,才能精益求精。否则,两者皆没有发展前途和提升的空间!

篇5:望江南·超然台作古诗词鉴赏

望江南·超然台作古诗词鉴赏

古诗原文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译文翻译

春天还没有过去,微风细细,柳枝斜斜随之起舞。登上超然台远远眺望,护城河只半满的春水微微闪动,城内则是缤纷竞放的春花。更远处,家家瓦房均在雨影之中。

寒食节过后,酒醒反而因思乡而叹息不已,只得自我安慰:不要在老朋友面前思念故乡了,姑且点上新火来烹煮一杯刚采的新茶,作诗醉酒都要趁年华尚在啊。

注释解释

望江南:原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又名“忆江南”。

超然台:筑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北城上,登台可眺望全城。

壕:护城河。

寒食:节令。旧时清明前一天(一说二天)为寒食节。

咨嗟:叹息、慨叹。

故国:这里指故乡、故园。

新火:唐宋习俗,清明前二天起,禁火三日。节后另取榆柳之火称“新火”。新茶:指清明前采摘的“雨前茶”。

创作背景

此词作于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暮春。苏轼《超然台记》谓:“移守胶西,处之期年。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公元1076年(熙宁九年)暮春,苏轼登超然台,眺望春色烟雨,触动乡思,写下了此词。

诗文赏析

公元1074年(宋神宗熙宁七年)秋,苏轼由杭州移守密州(今山东诸城)。次年八月,他命人修葺城北旧台,并由其弟苏辙题名“超然”,取《老子》“虽有荣观,燕处超然”之义。公元1076年(熙宁九年)暮春,苏轼登超然台,眺望春色烟雨,触动乡思,写下了此作。这首豪迈与婉约相兼的词,通过春日景象和作者感情、神态的复杂变化,表达了词人豁达超脱的襟怀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人生态度。词的上片写登台时所见暮春时节的郊外景色。

首以春柳在春风中的姿态——“风细柳斜斜”,点明当时的季节特征:春已暮而未老。“试上”二句,直说登临远眺,而“半壕春水一城花”,在句中设对,以春水、春花,将眼前图景铺排开来。然后,以“烟雨暗千家”作结,居高临下,说烟雨笼罩着千家万户。于是,满城风光,尽收眼底。作者写景,注意色彩上的强烈对比作用,把春日里不同时空的色彩变幻,用明暗相衬的手法传神地传达出来。

下片写情,乃触景生情,与上片所写之景,关系紧密。“寒食后,酒醒却咨嗟”,进一步将登临的时间点明。寒食,在清明前二日,相传为纪念介子推,从这一天起,禁火三天;寒食过后,重新点火,称为“新火”。此处点明“寒食后”,一是说,寒食过后,可以另起“新火”,二是说,寒食过后,正是清明节,应当返乡扫墓。但是,此时却欲归而归不得。以上两句,词情荡漾,曲折有致,寄寓了作者对故国、故人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写作者为摆脱思乡之苦,借煮茶来作为对故国思念之情的自我排遣,既隐含着词人难以解脱的苦闷,又表达出词人解脱苦闷的自我心理调适。

“诗酒趁年华”,进一步申明:必须超然物外,忘却尘世间一切,而抓紧时机,借诗酒以自娱。“年华”,指好时光,与开头所说“春未老”相应合。全词所写,紧紧围绕着“超然”二字,至此,进入了“超然”的最高境界。这一境界,便是苏轼在密州时期心境与词境的具体体现。

这首词情由景发,情景交融。词中浑然一体的斜柳、楼台、春水、城花、烟雨等暮春景象,以及烧新火、试新茶的细节,细腻、生动的`表现了作者细微而复杂的内心活动,表达了游子炽烈的思乡之情。将写异乡之景与抒思乡之情结合得如此天衣无缝,足见作者艺术功力之深。

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是典型的借景抒情。上片之景,有“以乐景衬哀情”的成分,寄寓作者对有家难回、有志难酬的无奈与怅惘。更重要的是,整首词表达思乡的感情,作者以茶聊以慰藉尤其突出。

篇6:鹧鸪天化度寺作古诗词

鹧鸪天化度寺作古诗词

古诗原文

池上红衣伴倚阑,栖鸦常带夕阳还。殷云度雨疏桐落,明月生凉宝扇闲。

乡梦窄,水天宽。小窗愁黛淡秋山。吴鸿好为传归信,杨柳阊门屋数间。

译文翻译

水池上的朵朵红莲,陪伴我独倚栏杆。在附近栖息的乌鸦,都带着夕阳飞还。刚刚过去一阵阴云急雨,萧疏的梧桐又飘落几个叶片。明月已露出秋天的凉意,用来驱暑的宝扇开始置闲。

归乡的梦境总是短得可怜,碧水蓝天却宽阔无边,我凭倚小窗极目远眺,均匀处淡淡的秋山,也如同美人皱眉含着幽怨。飞往吴地的大雁啊,请你给我传达一下思归的心愿。阊门外杨柳荫下的几间小屋,惹得我梦绕魂牵,每时每刻都在思念。

注释解释

鹧鸪天:词牌名。据唐人诗句“春游鸡鹿塞,家在鹧鸪天”而取名。又名《思佳客》、《思越人》,贺铸词因有“梧桐半死清霜后”句,称《半死桐》。平韵,五十五字。上片七言四句,相当于一首七绝。下片换头两个三字句,如改为七言仄脚句,也是一首七绝。可见此调由一首七律演变而成。上片两个七字句,和换头两个三字句,前人用对偶的较多。

化度寺:化度寺在杭州西部江涨桥附近。《杭州府志》:“化度寺在仁和县北江涨桥,原名水云,宋治平二年改。”

红衣:莲花。

倚阑:凭靠在栏杆上。

殷云:浓云。

闲:闲置。

乡梦窄:思乡的梦太短。

愁黛:愁眉。

吴鸿:指苏州一带飞来的.大雁。

阊(chāng)门:苏州西门。这里指作者姬妾所居之处。

创作背景

这是一首思乡悲秋感怀之词。词人寓居杭州西部江涨桥附近的化度寺时,见秋景变化而心生感触,思念远在苏州的家人,因此写下这一首词,抒发了怅惘之情,被思念之人当为他的苏州姬妾。

诗文赏析

这首词是吴文英又一首思念离人之作。“红衣”写眼前景物,兼指离人之衣;引起无限思念。“殷云”、“明月”对仗句写景清新明快,更蕴秋愁别意。下阕两层,一层写梦见恋人愁客;二层托梦吴鸿捎去消息。“吴鸿好为传归信”,其实是说消息再也不能送达,佳人早已故去。

上片,“池上红衣伴倚栏,栖鸦常带夕阳还。”写作者在池边独倚栏干,作伴的只有像穿着红衣少女的莲花;在栏干边一直消磨到黄昏,看到的也只有背上带着夕阳馀晖的归鸦回来栖宿。这在化度寺午后到傍晚所见的景致,象两幅画,表达的是孤寂之情。“殷云度雨疏桐落,明月生凉宝扇闲。”浓云出现时,雨脚倾斜稀疏的桐叶继续飞落,有点萧索气象;但雨后气温降低,天色更清,明月出现在上空,凉气随之而生,宝扇可以不用,而又美得可受,凉得可爱。“度”字、“疏”字写秋雨与梧桐的形态,很妥贴:“生”字把“凉”归功于“月”,使月色倍觉宜人;这写寺中夜晚下雨与月明时情景的两句,又象两幅画。上两句不用对偶,这两句用对偶,笔调皆疏淡幽雅,引人入胜。

化度寺临近水边,当时自杭州至苏州,大多是走水路。这样又为过渡到下片“乡梦窄,水天宽”埋下了伏笔。“窄”字写梦,也是文英匠心独运、喜欢运用的字。“窄”表短促,与水天“宽”对照,以见天长、水远而梦短的惆怅之情。心情全在感事感物的“宽”、“窄”中透露。“小窗愁黛淡秋山”,写倚窗看到的远山景致。这既是一幅画,也表惆怅之情。山是“秋山”,所以“黛”色浅淡;山本无“愁”但从愁人眼中看去,似乎其浅淡的暗绿色也带上了愁态。正是“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远山似眉,由景又联想到思念的人。这一句又暗用卓文君“眉际若望远山”的典故,由写景过渡到怀人。“吴鸿好为传归讯”,看到天上鸿雁,多么盼望它是从作者长久居住并且当作家乡的“吴”地飞来的啊;离家已久,怀人情切,因而盼望它能代传“归讯”。这简直就是直接的呼告之辞,而实际上只是心中的盘算而已。“归讯”传到哪里呢?“杨柳阊门屋数间”,是苏州城西阊门外,秋柳萧疏、几间平屋的地方。环境虽极平凡,却富有高雅的画意,这便是作者感情眷念之所在,更像一幅出自名家高手的水墨画,寥寥数笔,寓情于景,若用司空图《诗品》中的话来形容,不是近于“绿林野屋,落日气清”,或“玉壶买春,赏雨茅屋”,而是近于化境的“神出古异,淡不可收”了。

这首词的写作地点在化度寺,景物描写则兼及苏州;写作季节在初秋,时间则既有黄昏和夜晚,也有白天。全词以写景为主,时事情都在六幅秀淡雅致的景物画中表达出来。时间不限一日,画面亦分属两地,最后一幅画笔最淡,但却最传神,因而也适合了更深远的情味。

篇7:文天祥《除夜》的诗词赏析

关于文天祥《除夜》的诗词赏析

【原文】

除夜

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

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

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赏析】

此诗作于元朝至元十八年,即公元1281年,是文天祥平生度过的最后一个除夕夜。这一首诗,诗句冲淡、平和,没有“天地有正气”的豪迈,没有“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慷慨,只表现出大英雄欲与家人共聚一堂欢饮屠苏酒过元旦的愿望,甚至字里行间中透露出一丝寂寞、悲怆的情绪。恰恰是在丹心如铁男儿这一柔情的刹那,反衬出勃勃钢铁意志之下人的肉身的真实性,这种因亲情牵扯萌发的“脆弱”,更让我们深刻体味了伟大的人性和铮铮男儿的不朽人格。

《除夜》一诗,没有雕琢之语,没有琐碎之句,更无高昂的`口号式咏叹。可是,我们仍旧感到心灵的一种强烈震撼。无论时光怎样改变,无论民族构成如何增容扩大,无论道德是非观念几经嬗变,文天祥,作为我们民族精神的象征,作为忠孝节义人格的伟大图腾,万年不朽,颠扑不灭,仍会是在日后无数个世代激励一辈又一辈人的道德典范。

贾仁可以不带老母亲走,却不能不带杨云友。他知道杨云友不可能跟他走,便造了一封假书信,欲借董其昌想与之成亲之名将她骗上船。

可杨云友早已知道贾仁后院有一位造假高手,哪会上当?便故意拖延,说只要见到彩礼她便愿嫁,贾仁果然上当,自去安排。杨云友想不出别的法子便去击鼓报官,她可不知这个郭大人对她垂涎已久,见杨云友居然主动送上门来,郭大人得意地设下毒计,誓要人财两得!他假意称码头船只无数不好辩认,命杨云友不动声色与贾仁带上所有敛来的钱财一块儿上船,再在船头绑一块红布,待他人赃俱获再还她自由。待杨云友走后,郭大人立即派人私下捉拿贾仁,逼他交出所有钱财,以换取已身自由。贾仁惜命如金,又懂得省时度势,自然是将金银双手奉上。

然后郭知府又趁董其昌来报造假案,故意说他早已得到消息去抓贾仁,杨云友却跑来替贾仁求情,还不惜委身与他!董其昌立刻想到那日在翠云楼杨云友宽衣解带欲委身与自己的一幕,心中已是深信不疑,对杨云友更是恨之入骨。郭知府派人去真记古玩店搬空贾仁的钱财,却不知他还有个暗室,扣下了满满一大箱银子。贾仁以妙香的父亲和弟弟为饵,胁迫她和黄天监同自己一起前往南京,还要两人想法子把杨云友骗上船。贾仁找的借口是董其昌要娶杨云友。

篇8:《思佳客·癸卯除夜》诗词赏析

自唱新词送岁华。鬓丝添得老生涯。十年旧梦无寻处,几度新春不在家。

衣懒换,酒难赊。可怜此夕看梅花。隔年昨夜青灯在,无限妆楼尽醉哗。

诗文赏析

上片开头“自唱”两句,意思是说:“在癸卯除夕守岁之时,我创作了这首《思佳客》的新词,用来送旧迎新。”以此感叹自己的双鬓又添上了白发,而仍旧羁旅在外,不得返归故乡。“十年”,两句是说:“我继续叹息:从前美好的`遗踪已经难以寻觅,又痛惜好多年的春节,自己都无法返归家中,与家人共叙天伦之乐。”

下片“衣懒换”三句,写自己的生活潦倒,又生性疏狂。此言虽然现在是过大年,但是自己却无法添置新衣,所以索兴连旧衣也懒得换洗;又因为贫穷所以连酒也不能赊来借以独酌守岁。那怎么办呢?只好折来些梅枝,用赏花来度过这漫漫除夕之夜吧。这里也可见词人虽然贫穷,却不失雅人本色。“隔年”两句,内外对比,更见自身的困穷。此言除夕夜尽,一元复始。在大年初一的清晨词人面对的仍是那盏照明用的隔年孤灯;而外面处处高楼,却飘响着酒醉后人们的喧哗声。作结两句形成了强烈的贫富反差,也是词人对这个不平等的社会的一种无声控诉。有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意境。

从这首词中,读者可探测出此时(癸卯除夕)苏姬大约已经离开了词人处,所以词人被搞得家不成家矣。

篇9:中国历代爱国诗词赏析-文天祥《除夜》

中国历代爱国诗词赏析-文天祥《除夜》

除夜

(宋)文天祥

乾坤空落落①, 岁月去堂堂②。

末路惊风雨, 穷边饱雪霜。

命随年欲尽, 身与世俱忘。

无复屠苏梦③, 挑灯夜未央④。

[题解]这首诗是作者已被元兵押解到燕京(今北京)后囚禁在狱里的一个除夕晚上所写。作者已经下定了为国牺牲的最大决心,所以万念皆空,身世俱忘,一切置之度外。全诗充满了英雄末路的悲观失望气氛。

[注释]

①空落落——空洞无物。

②堂堂——跨步行走貌。

③屠苏——酒名,古人元旦日合家团聚贺岁,饮屠苏酒。

④夜未央——夜长无底,有“长夜漫漫何时旦”的意思。

[语译]

天地之间仿佛空洞无物,

岁月一天天过去,永不回来。

人到末路,连风雨声都怕听,

还要饱尝边地上霜雪的寒威。

命运和年纪一齐快要完结,

个人和世界一切都可忘怀。

合家欢度节日的美梦不会再做,

一盏孤灯伴我度过这漫漫长夜。

鉴赏

此诗作于元朝至元十八年,即公元1281年,是文天祥平生度过的最后一个除夕夜。这一首诗,诗句冲淡、平和,没有“天地有正气”的豪迈,没有“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慷慨,只表现出大英雄欲与家人共聚一堂欢饮屠苏酒过元旦的愿望,甚至字里行间中透露出一丝寂寞、悲怆的情绪。恰恰是在丹心如铁男儿这一柔情的刹那,反衬出勃勃钢铁意志之下人的肉身的`真实性,这种因亲情牵扯萌发的“脆弱”,更让我们深刻体味了伟大的人性和铮铮男儿的不朽人格。

《除夜》一诗,没有雕琢之语,没有琐碎之句,更无高昂的口号式咏叹。可是,我们仍旧感到心灵的一种强烈震撼。无论时光怎样改变,无论民族构成如何增容扩大,无论道德是非观念几经嬗变,文天祥,作为我们民族精神的象征,作为忠孝节义人格的伟大图腾,万年不朽,颠扑不灭,仍会是在日后无数个世代激励一辈又一辈人的道德典范。

《除夜诗》文天祥

曹松唐诗《除夜》

除夜,除夜元稹,除夜的意思,除夜赏析

《祝英台近除夜立春》阅读答案及赏析

浅谈诗词

短篇诗词

经典诗词

诗词

著名诗词

母亲诗词

除夜作古诗词(精选9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除夜作古诗词,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