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比吼更让孩子害怕的是你数“1-2-3-……”吗?

时间:2022-11-25 01:55:13 作者:玛塔塔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玛塔塔”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你知道比吼更让孩子害怕的是你数“1-2-3-……”吗?,以下是小编整理后的你知道比吼更让孩子害怕的是你数“1-2-3-……”吗?,欢迎阅读分享。

篇1:你知道比吼更让孩子害怕的是你数“1-2-3-……”吗?

心理学家揭露:父母数「1-2-3」,比吼更让孩子害怕

01

邻居甜甜妈说,她的得意技,除了苹果馅饼,就是数1-2-3。

周末聚餐,她当场给我们演示:

甜甜玩乐高,不肯来吃饭。

妈妈沉下脸:我数1-2-3,立刻到餐桌来!

「1......」

小手停住了,怯怯地看了一眼妈妈,放下了手里的玩具。

「2......」

慌忙站起来,往大家这边走。

「3!」

小天使已经坐在椅子上,准备吃饭了。

大家眼睛都亮了,纷纷效尤。

那段时间,感觉整个小区里都是此起彼伏的1-2-3。

但孩子们从4岁长到5岁,妙招慢慢不好使了。

豆丁一边继续看漫画,一边漫不经心地说,妈妈你数到10呗!陈小果则是,妈妈说完3,他哈哈大笑着说4、5、6、7、8……

而甜甜,一天晚上在画画,小嘴巴念念有词。妈妈喊她洗澡,又数1-2-3的时候,她突然嚎啕大哭,怎么劝都停不下来。

把妈妈哭蒙了。

当孩子忘我地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不愿意被打扰时,3个神奇的数字「1-2-3」,就能把孩子迅速地拉出来,按大人的指令行事,怎么做到的?

可「1-2-3」用久了,又是怎么失效的?

02

《小王子》里,讲过这样一段故事:

小王子来到地球上,遇到了狐狸。

狐狸说,你要非常耐心地驯养我,这样我们就会成为彼此独一无二的朋友。

你来找我,在每天的同一时间来最好,比如你下午4点钟来,从3点开始,我就开始感觉很快乐。

到了4点钟的时候,我就会坐立不安,我发现了幸福的价值。

很奇妙,如果有预期,快乐的感觉可以提前。

然而,这种心理机制同样适用于痛苦的情绪,比如恐惧。

等待,让恐惧更恐惧。

就像看恐怖电影的时候,最吓人的,不是最后看到的镜头,而是之前漫长的铺垫和等待。

数「1-2-3」,看上去如此平和无害。

不用打,也不用骂,就能让孩子立刻「对抗」他们贪玩的天性,迅速服从大人,靠的就是让孩子的恐惧在等待中发酵。

在计数的过程中,孩子的心弦一点点地拧紧。

就像小狐狸3点钟就开始快乐,孩子在听到「1」的时候,已经开始紧张了。他不知道接下来的惩罚是什么,恐惧因为未知被放大。

在巨大的恐惧中,孩子最好的选择,就是放弃自我意志,乖乖服从命令。

03

恐惧是人类心灵中很重要的情绪,它帮我们应对危险。

比如看到老虎,恐惧让我们知道,不应该上去打招呼,而应该赶紧逃命。

我们大脑中控制恐惧的部分,是杏仁核。

神经科学家用猕猴做过实验,切掉杏仁核后,「小弱猴」秒变「孙大圣」:

见到毒蛇,见到揍扁过自己的大猴子,都一股脑地迎上去,结果当然悲剧了。

所以恐惧是用来保命的。

奇葩的是,我们的教育中,一直有一种陋习是吓唬孩子,类似这种:

再不睡觉,警察叔叔就来把你抓走。

不听话,妈妈就不要你了。

再哭,狼把你叼走。

吓唬,就是人为激发孩子的恐惧。

对孩子来说,被父母抛弃,被狼叼走,都会吓到孩子。于是,他们就会乖乖听话,成为大人意志的奴隶。

恐惧虽然能保护我们逃开危险,但代价也是很高昂的。

恐惧带来的高度紧张,会损耗身体,更会伤害心灵。

长期生活在恐惧中,孩子会胆小、自卑,把所有的心理能量都用在生存上,而不敢尽情地舒展自我,实现自我发展。

吓唬孩子,得到的是他「暂时的听话」,牺牲的却是他的身心健康和未来发展。

04

数123,本质上也是一种「吓唬」,一种「威胁」。

客观来说,数数有缓冲余地,比赤裸裸的「不要你了」柔性多了。

但它给孩子带来的恐惧是非常可怕的。

想象的惩罚,就像悬在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不知道啥时候会掉下来。

最糟糕的是,数数会让我们陷入两难境地。

数完1-2-3,如果孩子发现我们真的会惩罚他,就会在害怕中陷入过度焦虑。

如果想象中的危险是真实的,比如妈妈数到3,真的会掉头就走,或者把美味的食物倒掉,孩子就会在潜意识里形成一种感觉:

世界是不安全的,妈妈的爱是不稳定的,我必须好好表现。

这种感觉积累多了,就会固化为一种过度焦虑的人生态度。

长大后,他会不自觉地高估外界的危险,觉得自己必须有很多很多的东西,必须拥有更多的权力、财富、美貌,才能保护自己。

过度焦虑是很痛苦的,失眠、紧张、痛苦不安、没有片刻幸福和安宁。

即使所有的人都告诉他,想象的危险概率非常小,他也无法解脱,因为担忧已经成为习惯。

如果孩子识破了我们的虚张声势,就会失去对权威的敬畏。

当孩子发现,我们数123只是吓唬他玩,雷声大雨点小,不听我们的话其实一点危险都没有,他就会失去对我们的信任。

规则,不管用多么严厉的措辞传达给他,都变成可以讨价还价的把戏。

我在大学工作的时候,曾经有一次啼笑皆非的监考经历。

我发现一个学生在作弊,拿着小纸条抄。我走过去,敲敲他的桌子,伸手和他要纸条。

结果学生面不改色地说:「等一下,我马上抄完了。」我当场石化。

对这个学生来说,他心中完全没有对规则的敬畏,作弊被老师发现,和游戏没有两样,都可以商量。

就像那个被切掉了杏仁核的小猴子,他不再知道害怕为何物,这让他的处境变得非常危险。

05

数1-2-3不管用,还有很大的危害,那我们该怎么做?

埃里克·戴维斯在《海豹男孩突击队教养男孩手册》里写道:

解决孩子犯错的方法很简单,用正面强化和鼓励来温柔地哄他,建立起他的自信,养成立刻执行的习惯就好了。

有时候,我们确实需要帮助孩子规划时间。

比如,孩子看动画片电视发烫了都不想停,爸爸妈妈们不妨试试这些方法:

1、提前约定

我们可以事先和孩子说好,看15分钟,看完的时候就要关掉电视。

稳定的契约,比随性的命令,更容易让孩子感受到尊重和安全,也更容易执行。

2、有限选择

如果问孩子「可以关电视了么?」,他多半会拖延,想想咱们自己刷手机的感受就懂他了。所以我们可以直接说:

宝贝,时间到了。谁来关电视呢?你还是我?

3、鼓励强化

关好电视后,我们可以鼓励孩子:

谢谢你,遵守我们的约定。

鼓励会激发孩子的自尊心,自尊会帮助孩子,一点点培养出自律。

但更多时候,可能需要我们退后一步,尊重孩子自己的节奏。

曾经在网上看到,有个妈妈给9岁孩子安排了每天学习18小时的日程表,早上5点起,晚上11点睡,中间全是高效学习。

妈妈逻辑自洽:

跆拳道、游泳锻炼身体,钢琴、拉丁舞培养艺术天赋,围棋、奥数练思维,学英语出国,练毛笔字磨性子……

那么看新闻联播呢?妈妈没说,也许孩子将来考公务员?

如果我们把想象中未来可能需要的一切,都压到孩子头上的时候,很容易觉得焦虑。时间不够用,当然会千方百计和孩子要效率。

但我们知道未来的样子么?

30年前的父母,会想到今天,有人捧个手机就做出市值几亿的公司,年轻人羡慕的职业可能是网红主播么?

我们永远做不到,让孩子在我们目力所及的地方,提前搞定所有事。

我们能做的,只有把最本质的人生智慧,身体力行教给孩子。

不要再数1-2-3,把焦虑转嫁给孩子了。

在自己的人生马拉松中,坚持跑下去,孩子自然会追随我们的脚印。

篇2:你知道如何夸奖孩子吗

“豆腐掉进灰堆里―――吹也不是,打也不是”,用这句话来形容教育独生子女之难,一点都不为过。特别是如何鼓励孩子,确实是一门精深的艺术。其实,夸孩子可以从如下的四步做起。

比如孩子今天自己整理了房间,作为父母的你,该如何鼓励呢?

1.说结果,“我发现你今天已经整理了房间,现在房间焕然一新。”

2.说原因(具体细节),“你把衣服和书都收拾好了。”说得越具体,孩子下次越知道该重复哪个行为。

3.说内在人格特质,“看得出来,你是个很负责任的人”―――在批评时,就该谈行为而避谈人格特质。

4.说正面影响,“有你这样的孩子,爸妈觉得很高兴。”最后把这4项一气呵成说出来就可以了。

然而,在“说正面影响”的一项,建议父母不要针对学习成绩或表现。当父母如是说:“你这次数学考了满分,爸妈真以你为荣。”孩子会有个感觉,只有满分,爸妈才会“以他为荣”,那万一下次没考好,就可能“以他为耻”。

其实可以改成强调人格特质―――“这次你考了满分,你的努力,爸爸、妈妈很引以为荣。”

篇3:你知道怎么和孩子交谈吗?

你知道怎么和孩子交谈吗?

你了解自己的孩子吗?你知道怎么和孩子沟通,怎么和他们交谈吗?孩子幼小的心灵是需要父母来维护的。9~18个月。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刚刚学会用手,便迫不及待地到处尝试,眼前的任何东西都想碰一碰,但这并不是有意捣乱,只是对身边的一切都十分新奇而已。这个时期的孩子还不能预见自己行为的后果,因此特别需要有人看管,以免受到意外的伤害。此时父母的教育方式比较简单,瞪眼睛或皱眉头就可以让小孩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没有必要给他们做更多的解释,只需对他们的行为给予明确的答复(可以或不可以)就行。这个时候,你一定要耐住性子,有时一个信息需要重复几遍甚至几十遍,他们才能记住。完全没有必要为此发脾气,因为孩子还没有更多的理解能力。一般来说,能够较早度过这个阶段的孩子,到3~4岁时就会比较听话。

18个月~2岁半。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已经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喜欢展示自己的“威力”,开始学会顶嘴,并且具有攻击性。如果说9~18个月时他们还是“冒险家”的话,现在可就成了“入侵者”和“灭绝者”。你会发现他经常打甚至咬其他小朋友,为了好玩而揪小狗的鼻子或尾巴。这时孩子的心智尚未发育完全,无法克制自己的情绪,不是哭就是闹,令人头疼。不妨时不时让他们碰点钉子,让他明白花瓶掉在地上会摔碎,小狗不是玩具,咬人会使别人受伤等等。为了摆脱纠缠,你还可以试图向他说明,规矩并不是爸爸、妈妈定的,它对所有人都有约束力。无论什么人,都不能伤害别人。同时他自己也受这些规矩的保护,比他大的人也不能随便欺负他等等。这个时期是对父母耐心的一次考验,千万不要动不动就大发脾气,这样做非但于事无补,还会将暴躁的性格传染给孩子。平息怒火,耐心地向他解释原因,效果会好得多,这样还能让孩子学会自我克制。

2岁半~5岁。这是个问题成堆的年龄,几乎每句话里都有个“为什么”。此时,在教育孩子时应比以往更注重方式、方法,要使他们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而不能那样做。值得注意的是,这是孩子开始向外界,尤其是身边的人模仿学习的时期,因此要特别注意自己的言行以及孩子在和什么人接触。从这个时期开始,家长要学会尊重孩子的正常活动,比如当他正在画画时,你可以先提醒他,不久就要吃饭了,而不是要他立即放下手中的画笔。在家庭生活中也应给予他们一席之地,暗示他们已经长大了,应该自己管理自己。但注意不要模糊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界限,要使他们明白,父母在家里具有绝对的权威。

篇4:你知道如何鼓励孩子吗?

你知道如何鼓励孩子吗?


父母的鼓励对孩子建立自信非常重要。经常鼓励他们,他们也就会做得更好。在鼓励声中成长的孩子充满自信不断进歩我们要学会做给孩子鼓掌的父母。

回忆一下,我们夸孩子时用得最多的词语是什么?“你真棒!”,“你真聪明!”,“你是个好孩子!”可是棒在哪里?为什么棒?夸孩子棒,是因为他做了什么?这些,我们并没有传递给孩子。

而这些根本不用动脑筋的赞美词语,简直就是我们对孩子努力的敷衍。对于一个2、3岁的孩子,她自己穿上鞋子,你的一句“你真棒!”能让孩子获得认可,兴奋不已。

可是对于一个6、7岁的孩子,当她自己穿上鞋子,你再说一句“你真棒!”就会让孩子觉得是讽刺,穿上鞋子有什么棒的啊。此时如果你说“你系的蝴蝶结很漂亮”这样具体的夸奖,才会让孩子发现自己做得不错的.地方,才能真正树立孩子的自信。

孩子需要被肯定,需要被鼓励,但浮于表面的称赞,并不能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只有那些真正走心的,实事求是的,关注到孩子内在,肯定孩子行为的鼓励才是孩子真正需要的。

很多孩子不自信,不只是因为缺少家长的鼓励,也是和家长没有建立亲密关系的表现。孩子从家长那儿得不到亲密关系,也就得不到信任和安全感,那他的防御心往往很重,防御心重,就是不自信的表现。孩子走到社会上也很难与别人建立信任和亲密关系,很难获得高品质的友情和爱情。

所以,家长应该多陪伴孩子,多理解和宽容孩子,自然能培养孩子与父母的亲密感。平时多陪孩子玩一玩,而且玩的时候以放松高兴为主,教育的目的要弱,我们不要给陪伴孩子赋予其它太多的教育功能。

最好寓教于乐,比如陪孩子一起看一些具有教育意义的动画,既陪伴了孩子,还能让孩子在无形之中学到东西,孩子还不觉得被教育了。

鼓励孩子的三大注意事项

孩子有天生的感悟力

不要认为孩子还小,看不出个阴晴冷暖来,其实人的感悟力和交流能力天生就存在了。也许小宝宝还不会说话,但他已经可以通过你的语音和表情来感知喜悦还是忧伤,比如笑脸和高昂快速的声音一般都代表快乐的情绪,当宝宝感受到愉悦的信息时,他也会感到快乐。

注意用多元化的表达方式

宝宝的年龄越小,我们给予他鼓励的方式就越要多元化,这样他才能从感官上得到最大程度的接受,比如鼓掌、微笑、拥抱、眼神的交流、说“你真棒”等等,动作和语言相结合的话,效果会更好,因为宝宝会感觉到更大力度的鼓励。

鼓励要发自内心

虽然鼓励并不需要额外花费什么,但是请记住,所有的鼓励和赞美都要是发自内心的真诚的鼓励,一味地鼓励个不停并不一定都是正向的积极的鼓励,反而可能让孩子对大人产生质疑和不信任感。

自信心是孩子成长的关键。有自信心,孩子可以创造一切。从现在开始,给孩子多点鼓励,少些批评吧!

—— END——

篇5:你知道怎么跟孩子聊天吗?

很多大人根本不懂得什么是跟小朋友聊天,他们跟小孩之间的对话永远都是:“功课写完了没?”“琴练了没?”“今天考几分?”

别把质问当聊天。这种状况比较像是质问,很难称作是聊天,因为通常都是以问句始,以斥责终。在中式的家庭里,鲜有和乐融融的晚餐时间、睡前时间及聊天时间。于是乎,你会发现,孩子在你面前几乎都是哑巴,不但话少、三句话问不出个屁来,久而久之,你对他也越来越陌生。

大概因为长久以来记者职业训练有素的缘故,我的确很有聊天的天分。想当年,最难访问的闷葫芦艺人,碰到我也能打开话匣子,让同行佩服不已,这的确是我的天赋异秉!也难怪小孩子碰到我,可以一说说个不停。于是,我回过头来,检视自己的“聊天技巧”:我到底是用了什么魔法,可以让孩子愿意向我诉说?其实说穿了,这些小技巧一点儿也不困难,你也可以做得到!

一、问“小”不问“大”

孩子跟大人不一样,他们很难理解抽象的问题,也很难回答。因此,想要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概况,要尽量避开“抽象”、“大范围”的问题。不妨改问一些很简单、一定有答案的问题,而且不妨从细节开始。

不要问:“你今天在学校过得如何?”“你今天在学校做了什么?”这种问题,孩子很难回答,或是只会简单回答:“还好。”“没做什么!”这样会让聊天很难持续下去。

你可以改问:“你今天在学校上了哪些课?”当孩子说出自然、音乐、国语的时候,你就有机会接着?:“喔!那自然课今天教什么?”孩子就会接着回答你的问题:“教气象啊!什么气温、风向的,无聊死了!”“喔!那音乐课有没有好一点儿?……”你就可以借机了解他今天做了些什么,并持续交谈下去。

以前孩子刚上学时,我跟孩子聊天的开头常常是:

“今天的营养午餐(或点心)有哪些呀?”“你们班上谁吃得最多?谁吃得最慢?”

“你今天早上去学校跟谁玩?早自习在做些什么呢?画画课画些什么呢?”

“你们班最多人喜欢的男生是谁啊?你喜欢谁呢?”

藉由一些生活小事打开话匣子比较容易,这些问题简单易懂,孩子通常都会争先恐后地回答,不会感觉到压力。

二、从别人的事谈起

桐桐刚入学时,我想要知道她在学校的状况,因此,我用了一点迂回手法。在聊天过程中,我先问她:

“你们班上最调皮的是谁?”她说了一个名字。“他做了些什么事惹老师生气呢?”女儿如数家珍地说:“上课讲话啊!还有昨天用东西丢同学的头!”“那老师怎么办?”“老师罚他站啊!”“站多久?”“站到下课啊!超惨的!”

“啊!真的啊!好可怜喔。都不能坐下,脚一定很酸。”

“对啊,下课也不能出去玩!”

“哇!你们老师这么凶啊?”

“还好啦!有一点凶。”

“那你有没有被老师凶过?”

“没有!我很乖。”

“喔!好险!所以你都没有被老师罚过站喽?”

她迟疑了一下。我赶紧说:“你也被罚过站啊?好可怜。你有没有哭?”她摇摇头说:“没有。”我接着问:“啊!老师这么凶,你都没有哭啊,很勇敢。”

“不是啦!我不是被这个老师罚的,我是被健体老师罚的。”

“喔!也是讲话吗?”

“是啊。不过还好只有罚站一下下!”

于是,我就从这样的一段对话,约略得知她对老师的观感、上课的情形,以及老师对于孩子的调皮行为如何处置等等。

从“别人谈起”是一个很好的聊天方法,比方说,孩子会告诉我班上谁吃饭吃得最慢、谁最常被罚、谁功课最棒、谁今天又打了谁等等。当然,在聊天过程中,我们就能窥见他处于什么样的位置、对同学的行为有什么样的看法,然后了解孩子在我们看不见的时候,是用什么样的身心状态去处事。

三、不要“否定”,只要“同理”

大人跟孩子聊天,很容易发生的一个状况,就是大人常常喜欢否定孩子的感受。比方说,当女儿说:“自然课无聊死了”的时候,我绝对不会接着说:“自然课不无聊啊!天气、气象是一件很有趣的东西……”

相信我,只要你这么一说,这个话题就聊不下去了!因为当孩子觉得你并不认同他说的话时,他后面的话很容易就咽了回去。

比较好的方式是回答:“喔,自然课很无聊啊,你可以告诉我是什么让你觉得很无聊吗?”

“因为我本来以为自然课可以做实验、看酒精灯之类的,结果都是坐在教室里上课!无聊死了!”

保持中立的语调、同理感受他的感受,往往可以让你知道孩子更多的想法,了解他的需求,进而帮助他解决困境。

前阵子有个妈妈告诉我,当他孩子跟她抱怨:“啊!功课好难、好多!我都考不好”时,她明明很温柔地回他:“考不好有什么关系?成绩不是那么重要啊!”结果儿子却气得说她不了解他,拒绝再跟她说话,让她很难过。

事实上,孩子当下需要的不是“否定”他的心情的对话,而是“了解”他心情的对话。所以,如果妈妈改说:“啊!考不好心情一定很不好,你现在一定很难过,你要不要说说你的苦恼?”我相信她儿子的心情一定会好许多,也会继续把心事对妈妈说出来。

四、只要“倾听”、不要“说教”

很多时候,聊天只是一种发泄。还记得一堆女人三姑六婆时的那种心情吗?骂婆婆、骂老公、骂给别人听,其实不一定要别人帮我们解决问题,只是纯聊天而已。让聊天回到聊天,想要孩子诚实地说出感受,很重要的一个步骤,就是只要“倾听”,不要“说教”。

和孩子聊天,最忌讳的就是说教。任何一种话题的聊天,只要沦落到说教与听训,那就没趣到极点了!所以,聊天时可以对对方、对话题保持高度的兴趣,多询问、少评论,多说“你”,少说“我”,就很容易让话题源源不绝地继续下去。

比如,孩子说:

“妈,XXX今天打我。”

“喔,为什么?”

“因为我要玩恐龙,他不准我拿。”

“那你怎么办?”

“我就去玩别的了。”

“你怎么不告老师呢?我不是教过你,人家欺侮你就去告诉老师吗?你也可以跟他说,公用的东西大家都可以玩啊!妈妈不是跟你说过吗?”

如果是采取这样的聊天方式,那么肯定话题就此戛然而止。孩子最后一定是紧闭双唇,不再多说一句。此时不妨继续询问:“喔,那你心里有没有觉得很不舒服?”或者“那你还想玩恐龙的话怎么办呢?”

这时,你就会听到他真正的想法:“还好啦!我想他先玩也没关系,等他玩完了,我再玩就好了啊!”或是“我很生气啊!所以我就跟他说:‘我不跟你玩了!’”

我当辅导志工时,每周要和至少一个孩子聊天一个小时。这些孩子,有些行为有偏差,我的工作就是陪伴跟倾听。因此我发现,要让孩子放心地说出心里话,轻松地聊天,一定要练习“不评价、不说教”,只要你做到这两点,孩子通常都愿意说出心里话。而且,说出心中的话对他们来说,是很大的纾解及快乐,他们经常在历经一小时的聊天过程后,不愿意离开会谈室,情愿和我继续聊下去。可见很多孩子是多么渴望聊天?却常找不到一个可以聊天的大人。

五、注意肢体语言

聊天时,肢体语言也很重要。适当的肢体语言,会让孩子觉得你重视他、认真想要和他聊天。

除非是在开车的时候,否则我在和孩子聊天时,都尽量以平行的目光注视着他。如果孩子还小,那就蹲下来;如果是个大孩子,那就拉着他的手坐下来。即使是手边在忙着折衣服、洗碗,在跟孩子讲话时,也必须要时时转头看他的表情。因为注视别人、专心倾听,就表示你很在乎跟他说话。

孩子对于肢体语言很敏感,一边跟别人谈话一边敷衍地说着嗯、啊、喔;或是眼睛一边盯着计算机一边听他说话,都不是鼓励他好好和你聊天的方式。通常如果我这样做,儿子一定会抗议:“妈妈,你都没有在专心听!”

另外,大部分的孩子都喜欢亲密的接触:握握他的手,摸摸他的头,搂搂他的肩,搓搓他的颈背,顺顺他的头发,拍拍他的背等等。通常,对有一定熟识度的孩子适当地使用一些肢体语言,都会在聊天时产生非常正面的效果。

我在辅导孩子时试过,跟孩子坐在同一边,比坐在相对位置来得好;躺在地上讲话时,比坐在地上好。让孩子一边画黑板一边聊,他们往往容易卸下心防。另外,注意跟年幼的孩子对谈的时候,不要随意乱发笑;不论他的话多么幼稚、多么奇怪,你都要保持诚恳、一本正经,否则孩子很容易觉得大人在嘲笑他,而不愿意继续聊下去。

我儿子最近很喜欢告诉我他们班上小朋友的座号,每天都要我猜XXX是男生还是女生?我每天都很认真地猜,虽然我早已经知道答案。此外,他时常会表演班上唱的歌、演的戏给我听,虽然我已经听了很多次,但每次依旧是忠实的观众,还不时问长问短,对他的演出表现得兴趣盎然。

最后要提醒大家的,就是在跟孩子聊天时,有时孩子一时说出一些令你惊讶、反感的事时,切记“不动声色”

──声调平常、假装毫不在意,这是很重要的。在尚未明白事情真相或者尚未想出如何应对之道时,先保持朋友般的倾听,是很重要的!跟孩子“说教”或“讲道理”的时候,最好跟聊天分开,这才能够让孩子畅所欲言、无所不言!

篇6:你知道如何正确表扬孩子吗?

不管是大人还是孩子都想从对他有影响力的人那里得到认可和称赞。这些认可、称赞会使人们产生追求成就的热情。

刚学会走路的宝宝摔倒了,自己爬起来以后会以“妈妈,你看我行吧,我都能自己爬起来啦”的表情看着妈妈。在学会说话以后他们经常会说,“妈妈,看,我干得不错吧!”“妈妈,我好看吗?”“妈妈,你更喜欢谁?”……上小学的孩子有时候会给妈妈看日记,他们会说:“妈妈,你什么也不用说,只要看一看就行。”我的小女儿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就对我说过,意思是不用修改拼写错误,只是看内容就可以啦。

30年过去了,现在我又听到这些话,我的外孙女也说了和她妈妈一模一样的话。如果父母对孩子辛苦做出来的东西只会挑毛病,当然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孩子也想先得到别人的认可,然后再接受批评。这就像一位妻子在家里辛辛苦苦地做好了饭菜,而丈夫根本不顾妻子付出了多少努力,只会挑毛病,只会说“这是什么菜!咸死了!”之类的话。如果是这样的话,妻子会高兴吗?妻子也许会说:“哼!以后我再也不做菜了!”与大人想得到别人的认可一样,孩子也想得到别人的认可和赞扬。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研究过认可、期望以及赞扬对大人与孩子的影响。他把小学生分为两组,经常对第一组的孩子说“这件事你一定能做好”“好好干”“你真棒”等鼓励的话;而第二组的孩子说“你怎么这么差”等批评的话。过了一段时间后发现,得到鼓励和表扬的孩子会比受到批评的孩子更出色。这对大人也有同样的影响力。这就证明,不管是大人还是孩子都想从对他有影响力的人那里得到认可和称赞。这些认可、称赞会使人们产生追求成就的热情。

但父母也要注意,不能过分表扬孩子。表扬和认可一定要符合孩子的能力范围,要实事求是。超出孩子能力范围的称赞和认可,以及对还没有实施的行为的称赞,对孩子会起反作用,他们从此就不再相信父母的赞许了。

假如孩子的兴趣和天赋是数学,而父母期望孩子将来能当上钢琴家,那么很显然这种期许是不切实际的。要是用盖房子来做比喻,用作门板的材料能做大梁吗?听一听有些人是怎么表扬孩子的,“xx,去关门吧。这孩子真勤快!”“xx肯定会自己擦皮鞋的,真乖。”听到这种假设性的表扬,年纪还小的孩子肯定会照办,但这种话听得多了,也不会有好的效果,孩子会把它当成耳旁风。

有一次爸爸对6岁的儿子说:“xx,去,把香烟拿来。”孩子马上回答说:“爸爸离放香烟的地方更近!爸爸怎么每次都这样指使人呢!”如果父母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胡乱表扬孩子,将会失去最有效的教育工具。错误的表扬不如不表扬,只有适当、正确的表扬,才有益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看孩子在地板上小便后自己擦,即使擦得不好也可以抓住这个机会表扬孩子:“谢谢你能自己擦。”看见两个孩子非常友好地玩耍,也可以说:“看到你俩不打架,相处的这么好,我真高兴。”这样孩子就能知道什么样的情况下能得到大人的表扬,然后就会努力朝那个方向发展。我孙子4周岁时总喜欢耍赖,有一次他用语言表达出了自己的意愿,我就顺势表扬了他,“俊基好好说话,奶奶就能听得明白,谢谢你。”打那以后,孩子就喜欢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想法,不再以耍赖来达到目的了。

表扬孩子应该注意,尽量避开与身体或相貌有关的内容。有一次,一位奶奶表扬孩子的时候说了一句“你长得真好看”,结果3周岁的孩子马上回答说,“我长得不漂亮。”不知是什么原因令这个孩子觉得自己长得不好看,而现在奶奶却夸他好看,所以他才会这么回答。因此,在表扬孩子之前,最好先观察孩子,然后再表扬他们值得表扬的行为,而且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来表扬。

如果你知道诗歌

这些小常识你知道几个?

姑娘,你可曾知道诗歌

精选《孩子你慢慢来》读后感

孩子你慢慢来读后感

你知道养育一个孩子到二十二岁的成本吗?

我很想你,你却不知道

你知道写日月的诗句吗

你必须知道的书法常识

你需要知道的西餐礼仪

你知道比吼更让孩子害怕的是你数“1-2-3-……”吗?(共6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你知道比吼更让孩子害怕的是你数“1-2-3-……”吗?,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