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城山下王麻子”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元宵散文,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整理后的元宵散文,希望大家能够受用!
篇1:元宵散文
元宵散文
圆,是团圆;圆,是美满。圆,是你和我的相爱;圆,我和你的情牵。
日子因缘而聚,岁月因缘而长。连了心的对望,今夜穿透千年,月光溶溶。
煮一锅雪白,煮一锅香糯,煮一锅甜甜蜜蜜的思念,煮一锅咸咸淡淡的渴求。
你听,遥远不遥远的心音,颤粟不颤粟的思绪,烟花朵朵,爆竹声声。
暖了春的情怀,绿一地小草。日子喜了,你绽开的微笑,你妩媚的馨香。
文字盈盈,潺潺水的微波,一路走走停停,一路摇摇摆摆,一路起起伏伏。
这青绿,这稚嫩,这鹅黄与粉初。紫一片墨染的故土,意韵平仄。
你看,斑斓更绚丽的'星空,夺目又闪耀的精魂,倾心一世,字字殷红。
圆,这春事的开篇;圆,这春夜的情浓;圆,你和我赤诚的呼唤,漫天玲珑。
日子走进心扉,将一朵碧绿,长成你和的相遇,你和我的相知,你和我的相惜。
岁月柔情,更将一季娉婷,曼妙成你和我的牵手,你和我的并肩,天地悠悠。
亲,这上元,这初蒙,这复苏的万物,这萌芽的情真,思思绪绪,春夏秋冬。
篇2:元宵的经典散文
知道“汤圆”还有个名字叫元宵,因了那首著名的歌曲,“正月里闹元宵,金匾绣开了”,大概上小学的样子,一个闭塞的时代,一个闭塞的乡村,穷中有念,苦中有乐,心中有盼的日子,形成一个稳定的概念,十五吃元宵,没有更多的意义,昭示的只是年真的结束了,相对安逸的日子得等到下一年了。童年的年是盼来的,元宵节是将快乐与轻松拉长的过程,如今的年是轰隆隆地驶来的,并拦阻不得。
往往一包汤圆,米黄色的草纸包装成方锥状,细细的麻绳系着,由父亲从县城带回来,土煤炉子上支起大黑锅,烧开清澈的井水,咕嘟着冒起大而亮的泡,到底是记忆中的错误,还是真的那样,那时烧开的水,冒起的泡的确是那样大而亮,白花花的小汤圆被一个个小心翼翼地丢进沸腾的水中,勺子轻轻地推,静静地沉默几分钟,便纷纷浮出水面,在水泡间游动翻滚,汤水渐渐乳白、黏稠。如今想来,洁白的汤圆与粗笨的大黑锅实在是太鲜明的对比与记忆,简单却温馨的水墨工笔。
贫瘠的时代,一包汤圆便是美好的记忆,尽管内容是如此单调,核桃、花生、芝麻,有限的几种馅料,甚至有些略微的发硬,但已足以让唇齿留香许多日,淡淡的糯米香,乳白的汤,原始的香味构成的生活契合着一个纯净的心灵,人最深的记忆一定是这种简单。
我一直觉得,相对来说,八十年代是中国人最快乐的一段时光,也是相对健康的岁月,物质上的改善带动精神的乐观向上,也还淳朴的民风支撑着基本的'公序良俗。每每元宵节,县城必定举办灯展灯会,各个乡镇还要组织表演的队伍,而这种任务又要分解到乡村和工厂,两座岗楼的宣化大街这两天热闹非凡,表演队伍依次经过,舞狮子、耍旱船、踩高跷等等民间艺术争相露脸,锣鼓喧天,路两侧人头攒动,水泄不通,人们脸上洋溢着真正的快乐,叫好声、嬉笑声不断,小小县城的沸腾状远比满锅翻滚的汤圆热闹许多。
我如今也还是挺留恋那种时光。北京城里有很著名的庙会,也曾前往观瞻,但除了浓浓的商业氛围,其实精神是死的,流光溢彩的闪烁与跳动是乏味的,而怀想的故乡的游行表演队伍是鲜活与灵动的,许是我老了的缘故吧,我喜欢由欢乐构成的愿景,喜欢更多普通民众参与的原始的冲动,喜欢市井百姓脸上灿烂无邪的笑容,可撷可取,可捧可掬,也许节日的意义就隐藏在那里。如今,烟花的确愈来愈绚烂和蓬勃,耀眼的缤纷,视觉盛宴之后,耳畔还是萦绕曾经的欢闹,脑际盘旋的依旧是乡亲们生龙活虎的奔腾。
北京人爱吃元宵,有许多的老字号可以佐证,亦可以满足民众的口味与选择,“稻香村”门前总是排了长长的队伍,稍晚,便会售馨,每年我也会挤在这样的队伍中,“抢”一些回家。如今的元宵,花样繁多,口味丰富。,白白圆圆,绵软可口,几乎完美满足了味觉的享受。
我们习惯于赋予一种食品一定的寓意,伴着一种心绪,成全一种祝福,“圆”对于我们每个个体而言,是终极的快乐。
在沸腾的水中翻滚,大概也像极了我们的生活。
篇3:元宵的经典散文
一个人不是孤独,思念一个人才会孤独,思念一个失去的家就会满怀孤独——陈樟玙璠。
又是一个蓄满念想的日子——元宵节。
元宵熟了,漂在锅里,轻轻一拨打着旋儿,像我扑棱扑棱的心跳,我知道这又是一个心花摇曳思念的时刻。
满怀柔情,几丝眷念,花开有声,落英无语,甜黏的元宵嫣然了我的思量。是的,我在想元宵节真是一个让人无法释怀的日子,它是个让甜蜜和思念、离愁和失落、遥想和回忆占据春帏意闹的日子。
为了过年的圆满,今天人们又放响了鞭炮,向年发表最后的祝词,蔓延高挂的灯笼瞪着红眼乐淘淘地在春风里微笑,应着噼里啪啦的鞭炮声,热气腾腾的元宵上桌了,我是一个善感的人,总觉着这鞭炮声在此刻是如此的颤动思念的心,我想此时有多少漂泊在外的游子又会增添几丝念家恋亲的愁思;那些无家可归的人更是心头盘旋萦绕难以下咽的悲苦。
元宵啊元宵从感性上讲成了过年的句号,人们的喜悦也将在一天随着爆竹烟花的鸣响、盛开、飘落,零落成狼藉的碎屑,最后归于灰飞烟灭·····
年啊从初一到十五算起,追溯的远一点,从元旦起年就让人沉迷,沉醉,沉沦,撩拨澎湃着这人们的心潮。因而说每一个节气里都有约定成俗的物象在推波助澜渲染气氛,当然属年的的物象最多,鞭炮,年画,春联,糖果,饺子等。元宵节元宵成了主角,各种口味的元宵代表着人们的饮食喜好和心情。
正月里来闹新春,元宵节一过你就算过完了,一切都变得平淡无奇,红红火火,热热闹闹,团团圆圆,美轮美奂的繁华似锦又要归于平静。
生活是一个永不停息的轮回。
年年有今日,岁岁有今朝,良宵苦短,物是人非事事休。每个节气里都有一个念想串起人们的共鸣,只因为每个节气里都蕴含着相似的温暖,不同的人内心深处里流淌着不同的眷恋。逢年过节阖家团圆才算完满,节日里你会被宠着,疼着,爱着,念着,幸福着,当然也会被孤单和寂寞包围着、画心为牢、心甘情愿、不由自主地期盼、痴念、纠结,难过,但无论怎样日子都得过。
说白了年不过是一个字,元宵节也不过是个词,一个延展着生命时光与感情沾亲带故的词,人们寄予美好的憧憬。
元宵节里看看过年最后的焰火,嘴里一裹元宵,此岸的烟花在甜蜜见就变成彼岸的重温和回忆,人们又开始遥想下一个粘着念想的日子······
元宵节啊,你知道今日又让多少人感怀吟叹,编情为经,织爱为纬,细细地密织思念的网,用丰润晕染的唐诗念你,用豪放婉约的宋词粘你,用饱满情怀的丹青妖娆你,用感人心魄的乐曲萦绕你。
一锅元宵煮飘摇,一场团聚,一世离歌,惟有真情不老。每一碗元宵,每一个元宵都有亲人的疼爱,粘着血缘亲情,需要用心去咀嚼,或深或浅,或甜或淡····
元宵啊本身就寓意着团圆的圆满。所以我要说,你快乐,天天像过年,你悲伤,日日像末日。
过了今天的元宵节就算过完了年,元宵就是年最后的疼爱!但绝不是生命最后的疼爱!
篇4:元宵的散文
元宵的散文
一
元宵节对于我父母来说是结婚纪念日,而于我,向来只有吃汤圆的份儿。
我这等甜食爱好者,生性是缺不得一口甜的,元宵哪里能放过,把着汤圆儿吃。江南地区的元宵,是糯米搓成小颗的圆子,小时候常吃的一种,米面店里出售的——一把把珠圆玉润的里还混着红绿可爱的圆子,幼时的孩子都爱图个新鲜,永远要争那有色的小圆子吃。孩子们一堆里,兄弟姐妹几个皆捧着碗,你争我抢,非得在灶头上就盛好,目的就是为了那有色的圆子,诸如我这种大贪心鬼,非得一碗里都是彩色元宵不可。
元宵圆子里,无论四季何种节令,都得配上酒酿吃。我是从来不知道为何有这个典故的,只是每回自己煮圆子都得配上酒酿,我父母辈的人无论如何都得要在里头加上溏心蛋,孩子们是没有几个吃的。
身处江南,走至任何一家点心铺子必得有这酒酿圆子的。我在苏州多地都吃过这圆子,价格倒是差异不大,味道倒是各有分别。山塘街向来美食云集,价格也多昂贵,我曾在一家装潢古典的小巷点心店里吃过一碗桂花酒酿圆子,上来即是一碗玉白色的汤,让人多少有点儿的心动,清汤上浮着零星几朵桂花,大约是巷子口现摘的,白汤黄花,映着乌色大碗,姿态很绰约,然而味道极其寡然无味——连圆子都没咬着几口,便一无所有。我想这缘故即是商家摆花架子,对于圆子还是钻研不深的:这桂花配的圆子如何出味儿,多半都在于这桂花,需得是晴天晾干的金桂,一层桂子一层蜜密封在坛子里的。
另有一家,我总挂嘴边上,苏州的老饕们无一不晓——北花鸟市场的潘氏糖粥铺。这家卖的桂花酒酿圆子,地地道道苏州风味,该甜即甜,送你一碗正宗的老苏州味道;洗沙(红豆沙)一层层拌在瓷实的小圆子上,吃一勺,欲罢不能。然而它包装极其粗陋,还同十年前塑料碗刚兴起时的`包装一样,然而廉价的外表偏叫人忽略,长队伍不停歇。
在我初高中时,元宵节多是在学校度过的,顶着开学那股无精打采,最大的期盼就是食堂能提供元宵。高中的时候,食物贫乏,学校也颇为善解人意,给食欲旺盛的少年们供应元宵小圆子:不锈钢的大铁桶里装满了热气腾腾的元宵,边上站着两位食堂阿姨,手里各一只大勺,不断给学生们急切的饭盆里盛上,这大约是一年里最有乐趣的晚餐,学业重担皆抛之脑后,一心一意埋头吃小圆子。除元宵那日能饱餐一顿,其余繁重学业之余肚内馋虫皆不停息涌动,时常冒出些“邪念”,譬如购买一只酒精锅在宿舍烧小圆子吃。
二
花灯是元夕佳节另一好事,然我十多年来总深居简出,只一次欣赏花灯的机会。那似乎是七八年前的事情了,某旅游景点办元宵灯会,父母很是有点兴致的,于是乎全家出动。
虽已立春,然料峭春寒吹裂人,裹着棉服出门,迎着刀子风,半点兴味也无,只想着何时回家。也是因天气原因,景点人并不多,风口处的花灯甚至被吹得上翻下飞,真是毁掉心目中“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二句意境。花灯并未有顶出色的,红红绿绿作些喜庆美好的图案,下头垂着红纸黑墨的灯谜,猜中者可揭下换取奖品。我走马观花、停停歇歇,看那些灯谜并未有一个解的开的,我本是天性愚钝的那类孩子,灯谜对于我总是白纸黑字、字面意思,冥思苦想一个钟头也不会有什么结果,但我仍揭下了几张略有些灵感的字谜。然而到了兑换处我仍藏着灯谜不肯出示,心虚自己是答不对的,不若拿着几张灯谜做纪念——那些楷字的灯谜至今仍夹在书房的角落里。
红楼里多有灯谜出现,还以灯谜暗示个人命运。贾政从黛玉姊妹所作灯谜,感叹烟花、爆竹都是些不长久物,想着几位女子的命运皆如烟花已逝……于我这是不可能的,向来对猜谜一窍不通,更别提自制灯谜了。
料想着古人“人约黄昏后”是多浪漫事一桩,电视剧里的元宵夜总是男子约女子提灯游街,时常也混入些仙魔妖鬼的来体验这凡间美妙,最近热播的《青丘狐传说》,围绕着元夕、花灯,一只美貌的灵狐就这样堕入了人世间的爱恨情仇。历来写元夕的诗词都如云,而动容我的只是那句“且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沉吟各自知。”并不是人人皆有提灯游元夕夜的好时光,想我十一九年来,热爱古风古韵,却连一次元宵上街的机会也无,更别提那些小说里意淫的寻找良人了。
寻思着,明日就是元宵节了,该是备好小锅小灶热上一锅小圆子了,于我这嘴馋模样,还得添些酒酿来。
篇5:过元宵散文
过元宵散文
正月十四,晚上8点半下班回家。9点,携妻女从十堰出发,一路向东北方向急驰,高速奔波300余公里,零点刚过,已到南阳岳母家。
去年腊月三十,本来要陪岳母过年的,却在腊月十几,被妻姐接到北京,在北方过年。我们也就赶在今年的元宵节,回来陪岳母过节。
早上,还没有洗去昨夜奔波的疲惫,妻和女儿、小外甥已经起床,弄的房门“嘭嘭”作响,吵得我不得不离开温暖的被窝。
南阳的早春,比不上十堰的温暖。在偏北的平原,早晚还是很冷的。微风拂过,寒冷的气息扑面而来。匆匆的洗把脸,岳母已经做好了早饭,是许久没吃过的红薯苞谷糁和从未吃过的红薯丝儿包子。红薯丝儿包子是妻还未从家走时就向岳母预订的饭食,我惊讶于妻对它的心心念念。两个包子下肚,味道确实不错,确也对得起妻对它的念念不忘。再一碗红薯苞谷糁下去,已是撑到不能自己了!
早饭过后,岳母她们母女仨便开始为中午的饭菜忙碌起来,我也帮起忙来,小女和四岁的小外甥则疯闹了起来。她们负责择菜洗菜,我收拾鱼、肉一类。蔬菜和鸡蛋是自给自足,肉和鱼是我亲自卤制和腌制的。我们有说有笑的,各自忙活着自己的事情。
11点刚过,营子里已有鞭炮声。岳母便催促着快一点做菜,我笑着说还早呢,着急什么。妻在一旁接口道:“我们这边就是这样,一家家比着谁先放鞭炮吃饭,慢了的遭别人嘲笑,笑话这一家人懒散!”哦,原来这样。于是我就加快速度,一顿操作。不一会儿,一桌无公害无污染的绿色菜肴就这样摆上了桌。这时营里鞭炮声连成一片,我赶紧拿出一挂鞭炮,“嘭嘭、啪啪”的在屋前响了起来。岳母、妻姐、妻、我,还有小女和小外甥,捂着耳朵,笑语盈盈的看着炮纸儿满地。不待响完,俩小屁孩儿便飞快的去捡没燃的漏炮,我们赶紧招呼他们进屋吃饭。三代同堂呀!我们三辈六人,坐在桌前,享受着节日的亲情与美食。
一顿团圆饭,在欢乐的气氛中度过,营里这时也热闹了起来。一伙伙大人,在欢快的聊天;一群群小伙伴,点燃一个又一个炮仗!这一幕,如此熟悉,像极了二十多年前的我们!久违的气氛哟,如此让人怀念过去!
下午四五点的时候,妻催促着我们去上坟点灯。去年岳父故去,南阳的习俗是亲人故去的下年元宵节,女儿和女婿是要到坟上上香和点灯的。
我们带上香纸和鞭炮,向岳父的'墓地走去。一路上,是一望无际的青青的麦田,这是平原独有的初春美景。岳父就安睡在这片沃土上,和他守护了一辈子的土地相互为伴。在岳父墓前,烧着香纸过后,我虔诚的跪下三叩九拜,祝愿岳父在天堂安好!祈求岳父,保佑岳母康健、儿孙平安!然后把一个小小的红灯笼安上电池,放在岳父坟前。燃响鞭炮过后,我们便离开了岳父的坟墓。
这时,平原的夕阳像一只红通通的大灯笼,挂在高高的天际,耀得大地红芒万丈!平原的夕阳,无垠的碧绿麦田,组成了一幅雄壮的平原落日图!时光易逝,风景不老呵!再过千年,或许还有这幅画面!
回到家里,岳母已包好了用荠荠菜作馅的饺子。荠荠菜是春天的使者!初春时风,原野上最先长出的野菜就是它。现在物质条件好了,那时候谁也不愿意吃的野菜,尽然成了餐桌上的香饽饽。或许,真是物以稀为贵吧!盛上满满一大碗水饺,一个个白中透绿的,让人垂诞欲滴。转轻的咬上一口,舌尖的味蕾瞬间绽放,满满的,都是新春的气息!
吃完水饺,漫步街头。各家各户红红的灯笼亮了起来。三十的火呀,十五的灯哟!这灯笼,就是元宵节的灵魂!没有红红的灯笼,元宵节也就黯然失色,失去了它应有光彩和气质!小孩儿们拿出小小的烟火,满街燃放;大人们搬出大大的烟花,陆续点燃。我也陪小女和外甥玩起了烟花爆竹,他们快乐的看着这烟火满天。这时的夜空,五光十色,美仑美奂!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一轮圆月,在此时把这个元宵佳节的气氛推向了高潮!古往今来,这轮圆月,在这个传统的元宵佳节,让多少文人骚客写下了多少流传千古的名篇佳作,又遥寄了多少难诉情思和想念!
中原圆月夜,烟火闹元宵!是有多久没见过如此炫丽的烟花?在这个元宵佳节,在这个平原古城,圆月和五彩斑斓的烟花一道,成为初春最美的景色!
篇6:元宵汤圆散文
元宵汤圆散文
表示团团圆圆,元宵节历史悠久,据传汤圆起源于宋朝,元宵节吃元宵,是全国各地的共同习俗,也是元宵节最主要的活动,元宵也是我国代表小吃之一。每逢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吃元宵,表示团团圆圆,汤圆也随着时间的流逝花样翻新,有玫瑰、黑芝麻、豆沙、核桃仁、果仁、枣泥等馅的。如今,就是不过十五也有人爱吃汤圆,预示新生活新气象了。
最早的汤圆叫“浮元子”,因为这种糯米球在煮在锅里又“浮”又“沉”,后来有的地区把“浮元子”改名“元宵”。
宋代周必大作《元宵煮浮圆子诗》:今昔知何夕?团圆时时同。汤官寻旧味,灶婢诧新工。星灿乌云裹,珠浮浊水中。岁时编杂咏,附此说家风。
汤圆原名元宵,19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做了大总统,他一心想当皇帝,又怕人民反对,一天到晚提心吊胆,因为“元”和“袁”、“宵”与“消”是同音,“袁消”有“袁世凯被消灭”之嫌,于是19元宵节之前,袁世凯就下令把元宵改为汤圆。
小时候,常听人们议论汤圆,说是正月十五吃元宵,也就是汤圆。不止一次听老人们讲三个老婆吃汤圆的故事,三个老婆正月十五去赶庙会,那时的`人穷啊!买不起也不舍得吃汤圆,可又想尝尝味道。三个老婆经过商量,三个人就对钱买了一个汤圆,准备每人咬咬点尝尝味道。她们互相谦让着,叫对方先尝,一个老婆端起碗,加起汤圆送往嘴里,其他两个老婆伸着头紧张的看她尝,准备下一个轮到自己;谁知汤圆又光又滑又热,一进老婆的嘴,老婆还没来及咬,汤圆就顺着食道滚进了老婆的肠胃里。其他两个老婆急着问:“啥味?啥味?”
吃汤圆的老婆伸伸脖子:“囫囵着下去了,我也不知道是啥味。”其他两位老婆都很失望。每次听完,我们都会笑的前仰后翻。心想汤圆肯定很好吃,啥时候自己也能常常汤圆的味道。可我从没见过汤圆长啥样?我很想见见汤圆的样子,尝尝汤圆的的味道,可我想了二十多年,也没实现我的愿望。
后来我进城上班,才见到了汤圆的真面目,看到汤圆原来是圆乎乎,白白的小圆球。可还是不知道它的味道,听人说汤圆是甜的。又过了多少年后,生活有所提高,在八十年代的一个元宵节,我终于尝到了汤圆的味道。也没觉得有多好吃,粘粘的,咬开里边是甜的。原来自己日思夜想的汤圆不过如此。后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国民的生活日新月异,汤圆也随着花样翻新,各种馅的汤圆都有白糖、玫瑰、黑芝麻、豆沙、核桃仁、果仁、枣泥等各种各样。想吃啥就买啥,以前只有在元宵节时能吃到汤圆,而现在,超市里一年四季都有各种各样的汤圆,啥时想吃可随时买来。
今天早上没起床,就听到鞭炮声不断,原来今天是十五,也就是元宵节,今天是团圆的节日,也表示着春节过完了,该轰轰烈烈的投入到生产中去了。今天也是浪漫的节日,在封建传统社会中的元宵灯节也给未婚男女相识提供了机会,传统社会的年轻女子不允许外出自由活动,但是过元宵节却可以结伴出来游玩,未婚男女借着赏灯正好为自己物色对象。元宵佳节也是情人相会的时机。
朱淑真(生查子)云: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辛弃疾的(青玉案)写到:“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就是描写元宵节的情景。而传统戏曲陈三和五娘是在元宵节赏灯相遇一见钟情的,所以说元宵节也是中国的“情人节。”在这个元宵节里祝有情人终成眷属!
我急忙起床,洗漱完毕,拿起一挂鞭,跑到楼下把炮点燃,噼里啪啦的炮声嘣走我一年的的晦气,我去买汤圆了。
篇7:元宵游散文
元宵游散文
一年一度的元宵节到了,人们涌出了家门,向市区而去。傍晚,我伴着这如潮的人流走在市区鄯阳街宽阔的街道上 ,鄯阳街从东到西全长一公里,街道上走满了过节的人群,人流车流熙熙攘攘,川流不息。街道两旁挂满了红红的灯笼,霓虹灯忽明忽暗点缀着美丽的长街。一阵欢快的锣鼓声传来 ,人们循声望去,原来是舞龙队过来了,他们举着长长的彩龙 ,边走边舞,他们每到一处,便是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彩旗飘飘,人声鼎沸。高跷队来了,只见他们站在高高的高跷之上, 扮着各种各样的角色,扭来扭去 着实可爱。 此时此刻,百姓官家同欢同乐,同舞同庆。整个夜晚当然是“火树银花不夜天”了。
其实,元宵节除了万家灯火,人人喜庆之外,还有着另外一种风情,那就是青年男女观灯盛会的情人节。你看那一对对情侣们, 穿着整齐艳丽的衣服,手挽手地走在一起,更显得潇洒而亲近。
随着人流,我来到了区政府门前,被一串串的灯笼而吸引,放眼望去 ,流光溢彩,火树银花,灯月相映 ,游人如织,好不热闹。灯各式各样,有兔子灯、老虎灯、龙凤灯、白菜灯…… 数不胜数。一个个做工精细真是好看极了。不少的灯笼上写着谜语,猜中的就可以免费得到灯笼,惹得人们兴奋不已,都想试试手气,这真是:“一夜东风花千树,众里寻他千百度,暮回首,她在灯火阑珊处”。
穿过熙熙攘攘的人群,走上小道。我来到了波光粼粼的水乡湾,只见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闪闪发光的霓虹灯装点着整个湖面,这里是放焰火的主会场 。我焦急地等待着,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了。但游园的人却越来越多,最后像荷叶一样挤挤挨挨。人群从西望不到头,从东望不到尾。真可谓人山人海人声鼎沸。人们有的`坐在岸边的石头上,有的站在凉亭,有的站在玉带桥上,人浪涌来人们前俯后仰,有的踮着脚尖向远处张望,人群中有年过花甲的老人,有眉目清秀的少男少女,还有随父母出游的蓬头稚子。
不知过了多久,只听 蹦的一声,天空中出现了斑斓的烟花。激动人心的时刻到了,沸腾的人群霎时雅雀无声。接着空中呈现出了万紫千红 ,烟花争先恐后,由黄变紫,由红变蓝,由蓝变白,霎时间水乡湾变成了缤纷的世界。烟花照射着湖面更加美丽了。你看 !花花绿绿,大大小小的烟花倒映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仿佛水中鱼儿也在它们的家园放烟花。天空中的奇花,有绿的绿如草茵,有的桃红李白,婀娜多姿美不胜收。一股火药味扑鼻而来,馨香阵阵。
写到这里,其它的细节不容一一细表,愿我的祖国繁荣昌盛,日新月异,永立世界之林。愿和平之光永照中华大地,年年如是。
篇8:元宵的散文
过年,中国人家人团圆的重大庆典,无论离家多远,无论一张车票如何难求,漂泊在外的游子,无论如何都要等上归家的旅程,只为那短暂却浓浓深情的年。
年兽不来,但回家过年的渴望从腊月开始就触动了每个中国人心底最柔软的部分。家在远方,思念已经回到老家的一张桌子一个板凳,甚至是门外的一方院落的围墙上的每一片砖瓦。家,无论身处何方何地,都是一种归宿。不管过年的风俗繁杂简单与否,每个中国人注定了回家过年的愿望,都葳蕤成林,不为年夜饭的丰盛,只为那一份那份守候,那份一份亲情,那一种欢聚。
过年,从除夕的鞭炮声开始,到元宵的一餐聚会结束,元宵,便注定了一份淡淡的哀愁。
老家过年,最为重要的是除夕夜的年夜饭,乡亲们从来不在乎停放在门口的车辆品牌,只在意谁家子女都回家吃了那一顿一年里最为重要的晚饭,不在意年饭的品种是否繁多、菜品是否名贵,过年,更注重也只注重一种形式—团圆。
老家人说:“今天已经十五了,时间过得真快!”往往总是被一段很长时间的沉默作为应对,然后才海阔天空一番,说些不着边际的对话。谁都不愿说期盼或者祝福,因为那一顿与平日里几乎没有差别的晚饭过后,聚会的亲人,又将离家或者已经离家,开始了一年的耕作和拼搏。年的情怀随着时间的流逝,愈发深沉凝重,不经意间,元宵便等同于离别的哀愁了。
曲靖人的元宵,一直都不怎么隆重,至少在老家,已经与年看似无关了。有心人,会在正月十五煮上一点自己家用糯米磨成粉和成的面加上一点自己酿制的甜米酒,做成一份热气腾腾的汤圆,没有轰隆作响的鞭炮声、没有情谊浓浓祝福、没有包含太多祝福的压岁钱,没有祭拜祖先的隆重仪式,吃了,年也过完了。话题,总是定格在离人的归期和嘱托上。
元宵夜,家人在包裹里添加的那些特产,不经意间增加了负重,与远行的游子一起上路,让下一个为鞭炮声中的年夜饭踏上归程的人,行囊不再空空如也。
曲靖的元宵,一种满含甜蜜的哀愁。
★ 元宵文案
★ 元宵对联
★ 元宵问候语
★ 元宵诗词
★ 元宵古诗
★ 简单元宵贺词
★ 元宵 古诗
★ 元宵祝福语
★ 元宵 诗词
元宵散文(整理8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