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盎然的古诗分析

时间:2022-11-25 07:50:57 作者:simle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simle”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趣味盎然的古诗分析,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后的趣味盎然的古诗分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篇1:趣味盎然的古诗分析

趣味盎然的古诗分析

古诗中,五言绝句是四句诗,每句都是五个字;七言绝句是四句诗,每句都是七个字。有一诗选集,其中五言绝句比七言绝句多13首,总字数却反而少了20个字。问两种诗各多少首?。首先,请先弄明白下面算式的由来,然后与“鸡兔同笼”比较,这个算式只是有一处“-”成了“+”。其奥妙何在呢?利用“鸡兔同笼”问题,我们可以假设都是兔,或者都是鸡,对于以下问题,当然也可以这样假设。现在来具体做一下,把列出的计算式子与“鸡兔同笼”公式对照一下,就会发现非常有趣的'事。

解一:如果去掉13首五言绝句,两种诗首数就相等,此时字数相差

13×5×4+20=280(字)。

每首字数相差

7×4-5×4=8(字)。

因此,七言绝句有

28÷(28-20)=35(首)。

五言绝句有

35+13=48(首)。

答:五言绝句48首,七言绝句35首。

解二:假设五言绝句是23首,那么根据相差13首,七言绝句是10首。字数分别是20×23=460(字),28×10=280(字),五言绝句的字数,反而多了

460-280=180(字)。

与题目中“少20字”相差

180+20=200(字)。

说明假设诗的首数少了。为了保持相差13首,增加一首五言绝句,也要增一首七言绝句,而字数相差增加8。因此五言绝句的首数要比假设增加。

200÷8=25(首)。

五言绝句有

23+25=48(首)。

七言绝句有

10+25=35(首)。

假设都是五言绝句,七言绝句的首数是

(20×13+20)÷(28-20)=35(首)。

篇2:趣味盎然的校园

我的学校——福州市魁岐小学,它座落于中国船政文化的摇篮——福州市马尾区快安延伸区内。学校环境优美,一年四季景色迷人,就像一座美丽的花园。

春天,万物复苏,校园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看那滋润的土地上新生的草芽正努力地探出自己娇嫩的身躯,好奇地打量着这个崭新的世界;树枝也发芽了,刚刚抽出的枝条虽然还很细,上面却已经长满了娇小可爱的嫩叶,像一个个弱不禁风的小姑娘,那么令人怜爱;花坛里各类鲜花争相齐放,绽放出美丽的笑脸,偶尔传来几声婉转动听的鸟鸣声附和着大伙儿的朗朗读书声,场景更是美不胜收。

夏天,树木郁郁葱葱,叶芽经过一个季节的蜕变,变成了一把把绿油油的扇子自由地舒张着,茂密的树叶替我们遮住了强烈的阳光,为我们遮风挡雨,在炎炎夏日为我们送来丝丝清凉,我们在树下读书嬉戏,细细品味着校园的美好时光。

秋天,微风习习,气候宜人。操场上,枯黄的叶子无力地耷拉在树枝上,秋风一吹,发出“沙沙沙”的响声,随后便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活像一只只翩翩起舞的花蝴蝶。秋天还是个丰收的季节,学校的绿植基地结满了硕大的果实,同学们的学业也修成了正果,校园到处洋溢着收获的气息。

冬天,这里虽然没有北方的银妆素裹,冰天雪地,但风景却一点儿也不逊色。校园的清晨雾茫茫的,所有的一切都像蒙上一层白纱,仿佛童话故事里的仙境,让人有无限的遐想……

我爱我的校园,在这里,它给我们带来了快乐,还有一群辛勤的园丁在无私地奉献着,他们教我们知识,带领着我们积极“向上向善”,我爱校园的一切!

篇3:趣味盎然的校园

校园是丰富多彩的,它是春,它是夏,它是秋,它是冬。它给予了莘莘学子不同的感受。

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当春姑娘迈着轻盈的脚步来到我们校园时。花儿们竞相开放,经过了一个冬天的考验的大树们也长出了嫩芽。早晨,同学们迈着轻快的步伐来到了校园,经过了一个晚上过滤,我们呼吸着清新的空气,在自己的班级里早读,窗外时而传来鸟儿愉悦的叫声伴随着同学们的琅琅书声。同学们在这样的美好环境中迎来了新的学期,汲取新的知识。

夏天是万物成长的季节,当夏姑娘踩着阵阵惊雷来到我们校园时。如果豆粒般的雨点落入校园时,田园里的植物贪婪的张开每个毛孔,拼命的吸取雨水的甜蜜。夏天的雨来的快,走的也快。不一会儿太阳公公便从云朵的身后探出了调皮的脑袋,雨停了。植物们都水灵灵的,油亮亮的,在阳关的照射下,仿佛射出七彩的虹,煞是让人喜爱。同学们走在这夏天里,迎来了暑期,结束春学期。那夏的阵阵惊雷仿佛是对最后测试的预警。

秋天是万物成熟的季节,当秋姑娘伴随着阵阵凉爽的风来到我们校园时,校园里的枇杷叶亮出那一个个成熟诱人的果实,走在弥漫的成熟气息和香甜的'林荫道中,踏着那飘零的落叶,心中感慨万千。秋天的校园像是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画。在这幅画中,同学们不知不觉又迎来了另一个新学期开始。

冬天时万物沉睡的季节,当冬姑娘帮随着寒风来到我们校园时,小雪花叶偷偷地跑到人间,如小精灵似在空中飞舞,同学们伸出手来想接住它们,雪花却在快要接触到同学们的手掌时,顽皮的变成水珠。我们在这寒冬里迎来寒假,结束秋学期,那飞舞的雪花仿佛是对同学们的鼓舞,做好迎接期末测试的准备。

这就是校园的四季,也是我和同学们成长的过程中的一种美好时光。

篇4:趣味盎然的校园

我是德州实验小学的一名学生,我爱我的学校,因为她整洁、宽敞、美丽、温馨。

我们的学校位于市中心,学校的对面就是美丽的新湖和中心广场。我们的校园里不仅有绿莹莹的草坪和“小鹿”,还有娇艳的花朵、高大的树木掩映着整洁的教学楼、同学们雀跃在校园里飞奔的身影,但我最爱的还是校园的四季。

春天,校园里一片生机。操场周围鹅黄色的迎春花开了,它是春天的使者,像一个个活泼的小精灵在枝头舞蹈。“轰隆隆”一场春雨下起来,“哗啦啦、哗啦啦”洗净了校园里的小路,干净极了。嫩绿的小草迫不及待地冒出头来,树木也长出黄绿色的小嫩叶,校园里充满了春天的信息。

夏天,教学楼边的爬山虎仿佛被我们朗朗的读书声吸引,争先恐后地往上爬,像给教学楼穿上绿色的衣裳。笔直的梧桐树张开了大大的叶子,为我们撑起一片片阴凉。五颜六色的月季花也开放了,有粉色的、黄色的、红色的,引得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小蜜蜂在勤劳地采蜜。

秋天,校园里一片金黄,梧桐树的叶子一片一片飘落,我捡起来夹到书里面,做成书签。同学们也会捡拾不同形状的叶子拼成小动物,装点在教室的墙壁上。有些叫不上名的植物,会结出红色的、蓝色的小果子,我们就会摘来品尝一下。

冬天,一场雪过后,校园就变成了童话世界。操场、楼顶、树丛都披上厚厚的“雪被”。同学们迫不及待地跑出去打雪仗、滚雪球、堆雪人,校园成了我们的游乐场,充满了欢声笑语。

校园的四季如此美丽,如果你来到我们的学校,从我们教学楼的一层走到四层,你就会穿越四季,从春天走到冬天,因为我们教学楼走廊的墙壁上,绘制着一幅幅美丽的图画,定格了校园美丽的景色。

如此美丽、温馨的校园,让我怎么能不爱你?

篇5:趣味盎然的校园

鲁峰校园里充满了快乐,充满了希望,充满了美丽与幻想……

春天的校园,叶子绿了,花儿红了,当入学的小朋友们如刚出生的小鸟,用好奇的眼光看着七彩的世界,当第一步踏进鲁峰校园,你会看到高高的教学楼,会看到轻轻的草地,会看到主席台上挂着八个大字“七色花开,梦想起航”大家伙的梦想也寄生在了鲁峰校园。

夏天的校园,当你第一步踏进校园,会听见小学生们整齐的朗读声,是那么响亮,是那么悦耳,是那么激昂!走进每一个班级,都会被小学生们的朗读声所吸引,是那么优美动听。每个学鲁峰学子都如同雨后春笋,再过两年,三年,他们会成为鲁峰的希望!

秋天的校园,叶子黄了,花儿枯萎了,学生们会迎来第一场考试,当悦耳的上课铃声响起,再走进每个班级,有的班级传来老师讲课的声音,有的班级传来“沙沙”的笔声,而有的班级更是安静的连羽毛落地的声音都可以听到;平时热闹的操场鸦默雀静,必定都是在教室里看书呀!大课间,大家三三俩俩一起玩、谈话。他(她)们心中的种子已发芽,总有一天会开出希望的花朵。

冬天的校园,花儿凋谢了,校园里只有松树来陪着冷酷的冬姑娘,松树如鲁峰的同学们,不畏严寒,在知识的海洋里游戏、玩耍,在冬日里,同学们和月考来了一个大大的拥抱,有的同学分数不高,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同学们努力着,但快乐着,这就是鲁峰信念。

同学们在鲁峰校园里快乐与知识的海洋里遨游,因为我们知道我们说的是鲁峰语言,心中是鲁峰信念!

篇6:趣味盎然的校园

我美丽的校园名叫濮阳市实验小学,那里风景如画,是个美丽的校园。

春天校门口的一排木瓜树,抽出新的枝芽,嫩嫩的,几片小小的嫩叶紧紧地抱在一起,小花园里的桃树一树都是桃花,挡住了粗粗的树干,粉嫩嫩,红扑扑的花瓣,有的半开半合,你躲我藏像个害羞的小姑娘,有的华丽绽放,把自己的美全部展现出来,争着要人们去看呢!迎春花一泻而下,像是一道黄色的瀑布,蜜蜂欢快地采着蜜蝴蝶,在花中跳舞,迎春花随着风儿也跳起舞来!

夏天,校园里生机盎然,金色的阳光洒进校园,一切都闪耀着金光,植物的叶子油亮亮,夏天的樱桃像一颗颗红宝石,放一颗含在嘴里,又酸又甜,葡萄藤上一片片巴掌大的叶子,绿油油的挡住了人们的视线,遮住了蓝蓝的天空,远远望去,像一顶绿色的太阳伞,绿叶下藏着一串串的小葡萄,和绿豆一样大,一下课,同学们,围在葡萄藤旁边的花圃旁,欣赏鲜艳又美丽的月季花,一场太阳雨过后,月季花更加美丽,花朵上点缀着几颗雨珠,看上去格外鲜艳。

秋天校园就变成了丰收的果园,果树上缀满了诱人的果实,木瓜,樱桃,葡萄,引来了我们和小鸟,葡萄一串一串,像珍珠项链,木瓜捧着一个大肚子笑呵呵的,樱桃又小又圆,圆的像玻璃球。

冬天校园别有一番韵味,整个校园笼罩在浓雾中,大楼操场若隐若现,一下课同学们都在雾中躲了起来,因为雾太大了,这样别的同学想找也找不到他们了,雾渐渐散去,一切又变得清晰了,太阳比以前热烈多了,它把阳光洒在校园里,校园看上去比以前更加美丽了!

这就是我美丽的校园,一年四季风景如画!

篇7:浅谈古诗鉴赏分析

浅谈古诗鉴赏分析

一、从浓厚的表达情感的词、句或表达感情的事物入手

我国古代的诗歌除了通过景物的描绘来寄托和表现思想感情之外,相当多的诗歌还在写景的同时穿插叙事或在景物描摹之后直接抒情和议论。这些叙事或抒情、议论带有诗人极浓厚、强烈的感情成分、感情色彩。所以,品味诗歌中具有浓厚情感的词句或强烈感情色彩的事物,是我们迅速地把握诗歌中形象和题旨的重要途径。

例一 登高

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此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时所写。当时诗人病卧夔州,夔州在长江之滨。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尤其尾联的“艰难苦恨”, 并分承五六两句。对个人身边琐事的悲叹,与开篇《楚辞》般的天地雄浑之境,形成惨烈的对比。“苦恨”,甚恨,意思是愁恨很深。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使自己白发日多,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就更难以排遣。本来兴会盎然登高望远,现在却平白无故地惹恨添悲,诗人的矛盾心情是容易理解的。

例二 台城

唐·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杨柳是春天的标志。在春风中摇荡的杨柳,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让人想起繁荣兴茂的局面。当年十里长堤,杨柳堆烟,曾经是台城繁华景象的点缀;如今,台城已经是“万户千门成野草”,而台城柳色,却“依旧烟笼十里堤。”这繁荣茂盛的自然景色和荒凉破败的历史遗迹,终古如斯的长堤烟柳和转瞬即逝的六代豪华的鲜明对比,对于一个身处末世、怀着亡国之忧的诗人来说,该是多么令人触目惊心!而台城堤柳,却既不管人间兴亡,也不管面对它的诗人会引起多少今昔盛衰之感,所以说它“无情”。说柳“无情”,正透露出人的无限伤痛。“依旧”二字,深寓历史沧桑之慨。它暗示了一个腐败的时代的消逝,也预示历史的重演。堤柳堆烟,本来就易触发往事如烟的感慨,加以它在诗歌中又常常被用作抒写兴亡之感的凭藉,所以诗人因堤柳引起的感慨也就特别强烈。“无情”、“依旧”,通贯全篇写景,兼包江雨、江草、啼鸟与堤柳。这首诗以自然景物的“依旧”暗示人世的沧桑,以物的“无情”反托人的伤痛,而在历史感慨之中即暗寓伤今之意。

例三 东栏梨花

宋·苏轼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惆怅”是诗中具有浓厚感情的词,充分表现了当时诗人的心情。要了解惆怅的原因,我们可以从诗人所见的景物变化中得知。柳树抽线浅绿变为深绿,继而柳絮飘飞,暗含春色已暮。梨花盛开,满城漾白,这里更加强调的是白色——春色之美原在万紫千红,花团锦簇,如锦绣般的大地——但是这里单只描写雪白的梨花(柳絮只是陪衬),更着眼于自己家门口东栏边的一株梨花——它愈开得热闹,愈引人惆怅——到这里,此诗的强烈特色完全显现出来了,一株如雪的梨花,正是强烈的白色引起人共鸣的主要关键所在,它暗示了盛极将衰,任何人面对如此一幅画面,也会稍然为之动容。一、二两句写景中满蕴了伤春之情。最后一句,直接抒情,抒发了人生短暂的感慨。因此,我们抓住了有极浓厚情感的词句的感情线索,再联系景物特征就能探测到诗人感伤春光易逝,慨叹人生短暂的情怀。

例四 倦 夜

杜甫

竹凉侵卧内, 野月满庭隅。

重露成涓滴, 稀星乍有无。

暗飞萤自照, 水宿鸟相呼。

万事干戈里, 空悲清夜徂!

整诗单纯写“夜”无一“倦”字。但仔细一看,我们从这幅“秋夜图”中不仅看到绿竹、庭院、朗月、稀星、暗飞的萤、水宿的鸟,还看到这些景物的目击者──诗人自己。我们仿佛看到他孤栖“卧内”,辗转反侧,不能成眠:一会儿拥被支肘,听窗外竹叶萧萧,露珠滴答;一会儿对着洒满庭院的溶溶月光,沉思默想;一会儿披衣而起,步出庭院,仰望遥空,环视旷野,心事浩茫……这一夜从月升到月落,诗人何曾合眼!彻夜不眠,他该有多么疲倦啊!诗人把从入夜到破晓的过程描述的`非常细致。我们不禁要问:如此清静、凉爽的秋夜,诗人为何不能酣眠?有什么重大的事苦缠住他的心?原来诗人为“万事干戈里”而彻夜难眠,诗人深切地关注着国家和人民的命运,难怪他坐卧不安,彻夜难眠。但是,当时昏君庸臣当政,有志之士横遭贱视和摒弃,老杜自己也是报国无门。因而“空悲”二字,抒发了诗人无限感慨与忧愤。

另外,如李白《将进酒》中的“悲白发”,刘禹锡《秋词》中的“我言秋日胜春朝”,秦观《满庭芳》中的“伤情处”等,我们均可以从这些浓厚感情的词句中探知诗人的内心和诗中的意蕴。

二、从“带有诗人主观色彩的景物”入手

古典诗歌中有一十分重要的特点,就是讲求意境,讲究情景交融。正如王国维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们善于通过写景来表达自己的主观感情,因而,使诗中的景物明显地带有诗人的主观感情色彩,融入了诗人的情感和独特的思想,从而形成情与景的和谐统一,也就有了古人追求的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艺术境界和表现方式。所以,古诗鉴赏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抓住“带有诗人主观色彩的景物”即“景语”入手,来剖析诗人所寄寓的情感。

例五 苏台览古

唐·李白

旧苑荒台杨柳新,

菱歌清唱不胜春。

只今惟有西江月,

曾照吴王宫里人。

诗人通过写吴苑的残破、苏台的荒凉,而人事的变化、兴废的无常,自在其中。起句的“旧苑荒台杨柳新”一句之中,“旧苑荒台”,以极衰之景象,引出极感伤的心境;而“杨柳新”, 以杨柳在春天又发新芽,柳色青青,年年如旧,岁岁常新;以“新”与“旧”不变;不变的景物与变化的人事,以两种不同的事物来对比,以极清丽的物色,逗引起极愉悦的兴会,写出古今盛衰之感,更加深了凭吊古迹的感慨。前者包含着属于历史的巨大伤痛,让人不由去作深沉的反省;后者又显示出大自然无私的赐予,召唤着人们去追求、去享受、及时行乐。这里所表述的不仅有古今盛衰的历史喟叹,而且有执着强烈的生命意识。因为,作为万物之灵的人,总是在不断追求着自由自在,追求着超越解脱。但是,这种渴望与追求常常难以实现,人就常常难免陷入一种痛苦绝望的境地。

例六 滁州西涧

唐·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

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

野渡无人舟自横。

这首诗写春游西涧赏景和晚雨野渡所见。诗人以情写景,借景述意,写自己喜爱和不喜爱的景物,说自己合意和不合意的情事,而胸襟恬淡,情怀忧伤,自然流露。特别是“独怜”句,“独怜”是偏爱的意思。以“幽草”“深树”写出了环境的清幽寂静,而“生”和“鸣”两个字,又在静中透出动感。诗人在春天繁荣的景物中,只怜爱涧边自甘寂寞的幽草,而繁茂的树丛中传来黄莺动听的鸣声。诗人用“独怜”的字眼,寓意显然,表露出诗人安贫守节,不高居媚时的胸襟,表达作者对生活的热爱,清楚地表露了诗人恬淡的胸襟。

例七 菩萨蛮

宋·王安石

数间茅屋闲临水,窄衫短帽垂杨里。

花是去年红,吹开一夜风。

梢梢新月偃,午醉醒来晚。

何物最关情,黄鹂三两声。

这是王安石晚年罢相后回到金陵时的词作。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动人的田园风光图。时间是从白天到入夜。画面中有临水的屋舍、劳作的农人、有红花、有绿杨,清风微拂,黄鹂婉转,新月如鈎。这恬静、这安逸、这秀丽的乡村风光怎不令人流连忘返,沉醉其中。面对人生遭际的变化,诗人似乎采用了一种安然自适的态度。用一个“闲”字渲染出淡泊宁静的生活环境,也点出了作者摆脱宦海远离风尘的村野情趣。

三、紧扣“诗眼”入手

古人写诗讲究炼字、炼句,有“为求一字稳,耐得半宵寒”;有“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有“语不惊人死不休”;有被称为“红杏尚书”宋祁的诗句“红杏枝头春意闹”着一“闹”字,就静中显动,使杏花怒放,春意盎然,鸟语花香的大自然活力跃然纸上。而这最精炼、最传神的一个字,便使句中有了眼,也即全诗的主意所在,称为“诗眼”。因此,我们在鉴赏古诗词时,抓住“诗眼”这个突破口,也就起到透视全诗,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效。

例八 商山早行

唐·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照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这首诗紧扣“早行”,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真切地反映出封建社会中一般旅人的某些共同感受。

首句表现“早行”的典型情景,概括性很强。清晨起床,旅店里外已经叮叮当当,响起了车马的铃铎声,旅客们套马、驾车之类的许多活动已暗含其中。而鸡声和月,板桥霜和霜上的人迹又都是具有特征性的景物。作者于雄鸡报晓,残月未落之时上路,也算得上“早行”了,然而已经是“人迹板桥霜”,这真是“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啊!这两句纯用名词组成的诗句,写早行情景宛然在目。而“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两句,写的是刚上路的景色。而这时候,枳树的白花已在开放。因为天还没有大亮,驿墙旁边的白色枳花,就比较显眼,所以用了个“明”字。可以看出,诗人始终没有忘记“早行”二字。旅途早行的景色,使诗人想起了昨夜在梦中出现的故乡景色:“凫雁满回塘”。春天来了,故乡杜陵,回塘水暖,凫雁自得其乐;而自己,却离家日远,在茅店里歇脚,在山路上奔波呢!“杜陵梦”,补出了夜间在茅店里思家的心情,与“客行悲故乡”首尾照应,互相补充;而梦中的故乡景色与旅途上的景色又形成鲜明的对照。眼里看的是“槲叶落山路”,心里想的是“凫雁满回塘”。“早行”之景与“早行”之情,都得到了完美的表现。整首诗虽然没有出现一个“早”字,但是通过霜、茅店、鸡声、人迹、板桥、月这六个意象,把初春山村黎明特有的景色,细腻而又精致地描绘出来了。

例九 菊花

唐·元稹

秋丝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咏菊,一般要说菊花的可爱。但诗人既没列举“金钩挂月”之类的形容词,也未描绘争芳斗艳的景象。而是用了一个比喻──“秋丝绕舍似陶家”。一丛丛菊花围绕着房屋开放,好似到了陶渊明的家。一个“遍”使人秋菊满院盛开的景象便不难想象,如此美好的菊景怎能不令人陶醉?诗人已经完全被眼前的菊花所吸引,专心致志地绕篱观赏,以至于太阳西斜都不知道。而“遍绕”、“日斜”虽用语平淡,但仔细咀嚼,便可体会到诗人赏菊入迷,留连忘返的举止和心情,极好地渲染了爱菊的气氛。

例十 咸阳城西楼晚眺

唐·许浑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本诗开头“一上高城万里愁”,一个“愁”字笼盖全篇,奠定了全诗的基调。诗人开头“万里愁”用意何在呢?下文的“蒹葭杨柳似汀洲”,一个“似”字,早已道破,此处并无什么真的汀洲,不过是想象之间。然而为何又非要拟一个“汀洲”不可?须知诗人家在润州丹阳,他此刻登上咸阳城楼,举目一望,见秦中河湄风物,居然略类江南。于是笔锋一点,微微唱叹。万里之愁,正是乡思之始。咸阳本是秦汉两代的故都,旧时禁苑,当日深宫,而今只绿芜遍地,黄叶满林,唯有虫鸟,不识兴亡。因此“万里”之愁?抑或“万古”之愁?耐人寻味。

例十一 鸟鸣涧

唐·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桂花落”,尤其是在夜间,是不大可能被人觉察的。夜深人静,谁会去注意桂花的坠落呢?可是“人闲”,也就是说由于人的内心闲适平静,居然连桂花下落这样一个细微的动态也捕捉到了。夜,阒寂无声,人,闲适平静,自然会觉得春山静谧而空寂了。“空”字十分传神,让人似乎感受到了深山的寂静和群山的空旷,感受到大自然的百物万象此刻仿佛都不复存在了。

那么,怎样抓“诗眼”?除了结合整首诗的意境外,我认为主要抓两个方面:一是从词性的角度看,重点找动词。因为在众多的词类中,动词是叙事、写景、状物、抒情的关键字,所以成为诗人锻炼诗眼的重要对象。如宋代叶绍翁《游园不值》“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中的“关”和“出”就是诗眼。细细品味一“关”一“出”,就感受到春天到来时杏花盛开的浓烈的生命活力。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生”字写出明月从海上冉冉升起的景象,寓于动感,准确传神。当然,其他词类也不可轻易放过,如形容词。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直”字写出烽烟的劲拔、坚毅;“圆”给人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这两字不仅精确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诗人真切的感受,把孤寂的情绪巧妙融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之中。另外,词类的活用也不容忽视,有时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功能。如“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蒋捷《一剪梅》)形容词“红”“绿”,用作动词。诗人通过樱桃变红,蕉叶转绿的动态,抒写了对时光流逝的惋惜。当然,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也是个极好的例子。二是从修辞手法的角度看,诗眼往往运用了拟人、夸张、通感等手法。张先“云破月来花弄影”的“破”“弄”二字将云月拟人化,使云月花影之意象流动传神,境界全出。

四、从“意象”入手

“意象”一词最早见于刘勰的《文心雕龙》。它包括抽象的主观的“意”与具体的客观的“象”两个方面。它是“意”(诗人主观的审美思想与审美情感)与“象”(作为审美客体的现实生活的景物、事象和场景)在文学的第一要素——语言中和谐交融和辨证的统一。我认为它是诗人对常有共同文化认知和文化心理的约定俗成的特定事物的选用。譬如,说到“柳”,人们自然会想到“留”“分别”。说道“月亮”,自然想到团圆等。此类例子很多,比如,古诗中雁的意象。雁,貌不惊人,品类不珍稀,却以独有的特质,牵动着无数文人墨客的情思,形成了独具民族审美特色的雁文化。《诗经》有“鸿雁于飞,哀鸣嗷嗷”,这是最早关于鸿雁的感喟。“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苏轼)这里雁是信用的象征。“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一剪梅》)巧妙化用托雁足传锦书的故事,雁便成为寄相思之情,成为信使的代名词。“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化”(欧阳修《戏答元珍》)诗人远离山乡,心情苦闷,夜不能寝,卧听归雁,勾起无尽相思之情。因而,借北雁南归写思归之愁。杜甫曾有《孤雁》借叹孤雁离群,写自己幽独愁苦,渴望团聚,知友重逢。王勃《滕王阁序》中有“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借雁声渲染了一种苍凉或清冷的氛围,这种氛围又恰是作者凄愁心境的写照。而“天高云淡,雁排长空”是一种极致的美,一种壮阔豪迈之情。而“惊鸿一现”又写了美丽逝去的幽愁,如陆游《沈园》“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等。

当然,古诗中还有猿鸣、蝉声、落花、流水……等。所以通过分析鉴赏古诗中景物形象所形成的氛围及作者的心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把握诗歌的主旨。

五、从抒情方式和表现手法两个方面入手

在诗歌鉴赏中,抓住抒情方式和表现手法,我们可以探求诗人运用抒情方式和表现手法的真实意图,把握诗歌的内涵及诗人内心感情。

例十二

韩冬郎即席为诗,相送一座尽惊。他日余方追吟“连宵侍坐徘徊久”之句,有老成之风,因成二绝寄酬,兼呈畏之员外。(其一)

唐·李商隐

十岁裁诗走马成,冷灰残烛动离情。

桐花万里关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

本诗运用1.寓情于景。诗人将冬郎父子的赞许之情寄寓在所描绘的令人神往的想象图景中。2.映衬。用老凤的鸣叫衬托雏凤更清脆悦耳的鸣叫声。3.比喻。将冬郎父子比为凤凰。4.夸张。红艳秀美的桐花延展万里,突出美景的壮观。在诗中作者将多种表现手法的综合运用,赞扬冬郎父子的才情,表达了对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真切赞美。

古典诗歌的鉴赏除了以上角度外,还可以从题材类型入手,因为题材类型相同,从而使的表达感情上形成一定的倾向性和相类性。当然,诗人的情绪千差万别,我们在鉴赏时,还需要根据诗中的具体内容并结合以上提到的一些方法进行赏析,从而更好地品味诗歌。

篇8:行路难古诗分析

行路难古诗分析

行路难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暗天。

闲来垂钓坐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注解

1、珍馐:名贵的菜肴。

2、垂钓坐溪上:传说吕尚未遇周文王时,曾在溪(今陕西宝鸡市东南)垂钓。

3、乘舟梦日边:传说伊尹见汤以前,梦乘舟过日月之边。合用这两句典故,是比喻人生遇合无常,多出于偶然。

译文

金杯里装的'名酒,每斗要价十千;

玉盘中盛的精美肴菜,收费万钱。

胸中郁闷呵,我停杯投箸吃不下;

拔剑环顾四周,我心里委实茫然。

想渡黄河,冰雪堵塞了这条大川;

要登太行,莽莽的风雪早已封山。

象吕尚垂钓碧溪,闲待东山再起;

又象伊尹做梦,他乘船经过日边。

世上行路呵多么艰难,多么艰难;

眼前歧路这么多,我该向北向南?

相信总有一天,能乘长风破万里浪;

高高挂起云帆,在沧海中勇往直前!

赏析

“行路难”多写世道艰难,表达离情别意。李白《行路难》共三首,蘅塘退士辑选其一。诗以“行路难”比喻世道险阻,抒写了诗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艰难时,产生的不可抑制的激愤情绪;但他并未因此而放弃远大的政治理想,仍盼着总有一天会施展自己的抱负,表现了他对人生前途乐观豪迈的气概,充满了积极浪漫主义的情调。

诗开头写“金樽美酒”、“玉盘珍馐”,给人一个欢乐的宴会场面。接着写“停杯投箸”、“拔剑四顾”,又向读者展现了作者感情波涛的冲击。中间四句,既感叹“冰塞川”、“雪满山”、又恍然神游千载之上,看到了吕尚、伊尹忽然得到重用。“行路难”四个短句,又表现了进退两难和继续追求的心理。最后两句,写自己理想总有一天能够实现。

全诗在高度傍徨与大量感叹之后,以“长风破浪会有时”忽开异境,并且坚信美好前景,终会到来,因而“直挂云帆济沧海”,激流勇进。蕴意波澜起伏,跌宕多姿。

篇9:中国古诗分析

中国古诗分析汇总

第一课时

一、学习《中国古诗》(《语文读本》P71)

(一)《诗经》的艺术成就及影响

《伐檀》《硕鼠》《木瓜》(《语文读本》P65、《中学教材全解》P59、70)

(二)《离骚》的艺术成就及影响

《涉江》、《国殇》《渔父》(语文读本P67、全解P73、P84)

前言

与古代文学一样,我国的古代文论也不源远流长的。它的发展,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先秦两汉时期,是古代文论的奠基与酝酿时期。在先秦,尽管文学在整个社会文化中尚未取得独立的地位,但思想活跃的诸子在阐述各自的社会理想与哲学时,往往会包含有关于文学的思考。其中对后世影响最巨大的是儒家和道家。儒家也于政教中心的立场,强调文艺与政治、道德的联系,重视文艺的教化作用,从而为后世的正统的“文以载道”的文学观奠定了基础。(它重视对文学外部规律的研究)。道家倡自然无为、冥契大道,他们所强调的人在面对自然时的.超功利、超理智的态度,深通于艺术的审美观照与创作灵感,所以成为后世的审美理论的滥觞。(它重视对文学内部规律的研究)。

一、《诗经》的艺术成就及影响:

(一)艺术成就:

1、诗歌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2、复沓的章法:反复吟唱,淋漓尽致地表达抒情主题,收到尽兴的效果。表达诗意的发展。加强节奏感和音乐性。《无衣》《木瓜》

3、语言运用当时民间口语。“一日不见,如隔三秋”

《王风采葛》“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采葛好姑娘,一日不相见,好似三月长!采萧好姑娘,一日不相见,犹似三季长!采艾好姑娘,一日相见,竟似三年长!)四字一句,语气自然。

4、用韵。首字入韵:“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睢鸠关关叫得欢,成双成对在河滩。美丽贤良的女子,正是我的好侣伴。)隔句入韵:“女也不爽,士二其行。”

(二)影响

1、奠定了我国古代诗歌现实主义基础。2、启发和推动了后代

诗人向民歌学习。“开门没开错”(郭沫若)3、赋、比、兴的滥觞。

4、开创了我国旧体诗歌的押韵方法。

《伐檀》《硕鼠》《木瓜》(《语文读本》P65、《中学教材全解》P59、70)

二、《离骚》的艺术成就及影响

(一)文学成就:

1、在诗律上创造与突破。创造了参差、错落、长短、多言、灵活

多样的句式。抒情长篇。2、抒情形象的创造。3、浪漫主义特色。巧妙地运用神话传说,大胆想象。充分发挥各种修辞手段,比兴手法大大前进。

(二)影响:比兴手法的应用,寄情于物,托物以讽。是我国第一个署名诗人,是我国以现实主义为基础的浪漫主义的开端者。

《涉江》、《国殇》《渔父》(语文读本P67、全解P73、P84)

第二课时

三、乐府诗

杰出代表是《孔雀东南飞》。诗作以其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完美的艺术形式,震烁诗坛,光耀千古。汉乐府诗采用的是杂言诗、五言诗的体制,精彩的叙事手法,同《诗经》四言为主的体制以及《诗经》、楚辞的抒情手法想比,在诗歌创作上是明显的进步。

四、古诗

在汉代乐府的影响下,在东汉末年的**生活中,一批有成就的文人“古诗”出现了,其代表作是《古诗十九首》。这些作品,反映了时代的动荡,社会的乱离。抒发着一种人生的苦辛和对命运的悲叹。“诗母”、“五言之冠冕”(刘勰)、“天衣无缝,一字千金”(钟嵘)。

五、“建安”文学

“文学自觉的时代”(鲁迅)。

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文人诗歌创作的高潮。

“三曹”、“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刘桢。曹操:乐府歌辞《蒿里行》《短歌行》《步出夏门行》,悲凉慷慨、气魄雄伟。曹丕:《典论论文》是现存最早的文学批评论文。《燕歌行》是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七言诗。曹植:两个时期1、诗风雄劲刚健;2、抒发了自己备受压抑、怀才不遇的痛苦和理想无法实现的悲哀,作品中激荡着一种要求创造、渴望自由与解脱的精神。

《野田黄雀行》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利剑不在掌,结友何须多!

不见离间雀,见鹞自投罗?罗家得雀喜,少年见雀悲。

拔剑捎罗网,黄雀得飞飞。飞飞摩苍天,来下谢少年。

王粲,“七子之冠冕”。

建安时代的文学以风骨遒劲著称。

六、正始文学

代表作家:嵇康、阮籍《咏怀》。

七、两晋诗歌

三张(张协、张载、张亢)、二陆(陆机、陆云)、两潘(潘岳、潘尼)、一左(左思)、刘琨/玄言诗

陶渊明:东晋末期,“隐逸诗人之宗”(钟嵘),诗平淡自然。

八、南北朝民歌

(一)南北歌民歌1、《吴声歌曲》2、《西曲歌》

(二)北朝民歌《木兰诗》

九、山水诗谢灵运谢朓

十、南北朝诗歌

1、南朝鲍照

2、声律说“四声八病”“永明体”

3、北朝瘐信

篇10:《古诗》的分析

关于《古诗十九首》的分析

南朝梁代萧统编的《文选》中,收有十九首古诗,后来称为《古诗十九首》。“古诗”的原意是古代人所创作的诗,魏末晋初,流传着一批魏、晋以前文人所作的五言诗,既无题目,又无作者,其中大部分是抒情诗,具有独特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被统称为“古诗”。

《古诗十九首》中有一部分游子诗,主要抒发了游子失志无成的人生苦闷和悲观厌世情绪,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东汉末年政治混乱、没落的时代面貌。还有一部分抒写离别相思的诗,大多是思妇闺怨,也有游子乡愁,表达了离愁别绪,思念团聚的'主题,但由于社会动荡,愿望难以实现,因而诗中往往流露出浓厚的感伤情调,蕴含着对当时社会的不满情绪。由此看来《古诗十九首》的思想内容不够宽泛,情调也比较低沉。

但是,《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相当突出,它们借鉴了《诗经》和《楚辞》的表现手法,把深入浅出的精心构思,富于想象的比兴手法,情景交融的描写技巧,如话家常的平淡语言融合一炉,形成曲尽衷情而委婉动人的风格。

在文学史上,《古诗十九首》所代表的东汉后期无名氏五言诗,标志着五言诗歌从以叙事为主的乐府民歌发展到以抒情为主的文人创作,已经成熟。古代诗歌评论家钟嵘在《诗品》中称赞它“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刘勰《文心雕龙》说十九首“直而不野,婉转附物,怊怅切情,实五言之冠冕也”。王世贞《艺苑卮言》称十九首“是千古五言之祖”。

篇11:读《古诗》分析

关于读《古诗两首》分析

古诗两首,一首《山行》是唐代文学家杜牧所作,另一首《枫桥夜泊》是唐代另一位诗人张继的作品。《山行》通过诗人的所行、所见、所感,描绘了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赞美了大自然旺盛的生命力,诗由石径、人家、白云、枫林组成,有景有人,有情有景,有主有宾,烘托有力,构图和谐,抒情自然。前两句是铺垫之笔,诗人言在前而意在后,“停车坐爱枫林晚》是诗意陡转直下,恰如翻越了一座山,进入了另一番境界。

《枫桥夜泊》写 是一个旅途中的游子,夜泊枫桥时所领略到的一种凄清、寂寥的景色,以及由此产生的愁绪。诗的写作特色是前疏而后密,前两句十四个字写了六种景象,后两句只写了一件事:卧闻山寺夜半钟声。密处意象迭出,可以不入画,疏处点石成金,意趣盎然。让学生看到了一幅《秋江夜泊图》

教学的时候该如果让孩子来领悟这两首古诗所描绘的意境和诗人的感受呢?

我想从课题入手。让学生通过质疑后探究来完成教学任务。

板书《山行》。引导学生探究一些他们提出的问题。1、谁能说说山行的意思?(就是在山上行走),是谁在山上行走?(这样也就认识了杜牧,然后学生交流课前预习中对诗人的了解)在什么季节在山上行走?(寒山,看出是深秋)这又是一座怎么样的山?(远写出了山路的绵长)(石径斜写出了山路的蜿蜒曲折)这些问题的探究让学生很快理解了文章所写的时间、地点。

学生在理解了第一句话含义的基础上。让学生沿着诗人走过的足迹,在崎岖的山路上想想会看到些什么呢?于是,学生通过朗读,很快就会找出了石径、人家、白云是作者看到的远景,而枫林是作者在近处看到的。通过看图。朗读,让学生体会当诗人看到这些景色的时候,心情怎么样呢?你能从诗歌中找个字来说说吗?学生很快就会得出“爱”这个字,什么使得作者喜欢这里的景色呢?结果不言而语那就是“坐(因为)枫林。你能从诗人那句诗歌的描述中体会到呢?(霜叶红于二月花)。二月的花是怎么样的?(春日,桃红柳绿,姹紫嫣红,盎然的春意是多么的让人神往),而此时的被霜打过的枫叶又是怎样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此时的美景真是不是春光胜似春光,这又怎能不让诗人欣喜,流连呢?)通过图文结合。通过朗读体会,学生脑中也就浮现出了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也自然而然地体会到了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如果说《山行》是诗人徜徉在秋意艳红的枫林里是多么的惬意舒畅。而《枫桥夜泊》则体现的是另一种意境,另一种思绪。

《枫桥夜泊》体现的是诗人的愁绪。如何来展开教学,让学生明白这“愁”呢?

在课前应该让学生来谈谈这方面的体会,比如:一个人在夜深人静的夜晚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即使是白天,当你一个人你会想些什么呢?通过讨论,学生大致体会到了“寂寞、孤寂”。

在学生谈体验的基础上。引入课文。先让学生明白“枫桥”指的是什么?“夜泊”由作何解?在明题意之后,让学生先读读诗文,想想你能读懂什么?我想学生不难理解所见的“江枫”、“渔火”、“姑苏城外寒山寺”、“月落”客船等词句的意思,也不难理解所闻的“乌啼”、“钟声”等词句的意思。在这样的夜晚,让学生看图想像诗人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中,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学生也就理解了诗人远离家乡,远离亲人的愁,而转转反侧,这不就是“对愁眠”最好的诠释吗?

从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入手,通过朗读、交流、感悟,我想文字的内容学生不仅能熟记于心,更重要的是诗意的理解也就顺理成章了。

秋是收获的季节,是美好的季节,同时也是萧瑟的季节。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同一环境下不同的感受。让学生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这一切,这也是我们老师需要和学生会共同探讨的。

篇12:趣味盎然的拔河比赛作文800字

趣味盎然的拔河比赛作文800字

这个星期五,我们学校举行了多多吉尼斯——拔河比赛。

“叮铃铃……”响彻天空的上课铃响起了!只要这铃声结束,拔河比赛就会开始。

比赛即将开始,只见低年级同学正在比赛谁的力气大,中年级同学信心满满,认为自己赢是十拿九稳的,高年级同学有的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有的心里仿佛是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有的激动不已,害得老是上厕所;还有的无比紧张,生怕第一场就被比下去!

听!使人紧张又振奋人心的哨音响了起来。比赛正式拉开了帷幕。瞧,一年级同学们拔河可起劲了,僵持了一分钟,还未分出胜负。最前面的那个同学脸涨得通红,使劲地拉着,另一个同学使劲吼着。终于,一队的最后一位同学摔了下去,队伍一下倒了,对手乘此机会,一鼓作气,赢了。

接下来,二、三、四年级也进行了激烈的角逐,让我们也有了很大的'压力。

终于,五一班和五二班比完了,轮到我们班对战三班。

随着哨声一落,两个班立刻使出了吃奶的劲。因为我们班是上一届冠军,所以实力非同一般。一上来,就成功了一半。不一会,两局完胜,晋级决赛。

决赛中。我们遇见了一班这个强班!他们把我们的老对手五二班比了下去,而且是易如反掌,所以我们万万不可轻敌!

然而,第一轮,不到十秒,他们就赢了我们。一旦他们再胜一局,那我们想要蝉联冠军就不可能了。

第二轮,只用了五秒,就到了他们胜利的边线。我们脸上的难过,心里的失望,运动员们看在眼里,刻在心里。或许,他们在想:我们代表了五四班,我们要成五四班的骄傲!就是这种信念,让他们竭力将败局已定改写成双方前两局平分秋色。

毕竟,还是他们的实力更胜一筹,第二局还是被他们拿下了。

虽然我们败下阵来,可是重在参与嘛!我们都说:“没关系,明年有你们哭的时候!”

古诗原文欣赏与分析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古诗分析

元宵古诗

教案古诗

野望古诗

中秋古诗大全

春日 古诗

元宵 古诗

杂感古诗

教师节古诗

趣味盎然的古诗分析(共12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趣味盎然的古诗分析,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