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滋儿哇儿”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1篇寒山《杳杳寒山道》阅读答案及赏析,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寒山《杳杳寒山道》阅读答案及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 目录
篇1:寒山《杳杳寒山道》阅读答案及赏析
寒山《杳杳寒山道》阅读答案及赏析
杳杳寒山道
(唐)寒山
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
啾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
淅淅风吹面,纷纷雪积身。
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
相关试题
注】寒山,生卒年不详,唐贞观时代的诗僧。长期住在天台山寒岩,诗就写刻在山石竹木之上。
1、这首诗的首联描写了山水,奠定了什么基调?请简要分析。(5分)
2、整首诗中叠词的使用有何特点和作用?(6分)
参考答案
1、首联通过对山水特征的描写奠定了整首诗幽冷寂寥的感情基调。(2分)“杳杳”言山路深暗幽远,“落落”言涧边寂寥冷落。深邃山路,阴暗寒重,再有流冲下来的涧水溅身,令人浑身湿冷。诗一开始就把读者带进一个冷森森的境界,顿觉寒气逼人。(3分)
2、这首诗使用叠词的特点很富于变化:“杳杳”具有幽暗的色彩感;“落落”具有空旷的空间感;“啾啾”言有声;“寂寂”言无声;“淅淅”写风的动态感;“纷纷”写雪的飞舞状;“朝朝”、“岁岁”虽同指时间,又有长短的区别。八组叠词,各具情状。(2分)
作用:①叠词使用,增强了诗的音乐美。借助于音节的复沓,使人读起来感到和谐贯串,把本来分散的山水、风、雪、境、情,组织成一个整体,回环往复。(2分)
②诗中的叠词,大都带有一种幽冷寂寥的感情色彩。叠词使用,使诗笼罩着一层浓烈的气氛,表现出诗人超然物外的冷淡心情(2分)
二:
1、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曾说,这首诗通篇充满了“寒意”,句句使用迭字的艺术显示了威力,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
2、最能直接表现诗人情怀的两句诗是”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赏析这两句诗中叠词运用的艺术效果。
【解析】 寒山是唐朝的`诗僧,长期住在天台山寒岩。诗中描写寒岩附近高山深壑的景色,通篇浸透了寒意,表达了诗人超然物外的冷淡心情。后两句才直接表现诗人情怀,让人联想起”山中无历日,寒尽不知年”的意出红尘、超然物外的情趣。
【阅读答案】
1、同意。“杳杳”言路深幽远,渲染了“寒”的气氛,“落落”言涧边寂寥冷落,给人以空旷寂寞之感;“啾啾”状鸟叫之声,以有声写无声;“淅淅”以风声描风的动态之感,从声音上渲染环境的肃杀;“纷纷”绘雪飞舞之状,从视觉上表现环境的肃杀;“朝朝、岁岁”从时间上点染寒意之久。这些迭字从不同角度运力,共同完成了整首诗寒冷氛围的营造工作。
2、”朝”“岁”是单个的名词,一经叠用,就表现出时间的悠长。这里写出诗人长期置身于深山密林之中,经常见不到阳光,因而不知时序的变化,甚至分辨不出春去秋往的感受,表达了他冷淡孤寂的心情,与前面寂静幽深寒冷的环境描写自然地融合为一体。
三
1.人们认为寒山这首诗在叠词的使用上,变化多姿。请简要分析。(5分)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5分)“杳杳”具有幽暗的色彩感;“落落”具有空旷的空间感;“啾啾”言有声;“寂寂”言无声;“淅淅”写风的动态感;“纷纷”写雪的飞舞状;“朝朝”、“岁岁”虽同指时间,又有长短的区别。八组叠词,各具情状。(2分)就描摹对象看,“杳杳”写山,“落落”写水,“啾啾”写鸟,“寂寂”写人,“淅淅”写风,“纷纷”写雪,“朝朝”写景,“岁岁”言情。八组叠词,各有侧重。(2分)就词性看,八组叠词,有形容词、有副词、拟声词、名词等,也富于变化。(1分)(意思和思路相近即可)
2.(6分)首联写山水。“杳杳”言山路幽暗深远,“落落”言涧边寂寥冷落。诗一开始就把人们带入一个冷森森的境界,让人觉得寒气逼人。(1分)次联写山中幽静,用轻细的鸟鸣声反衬四周的冷寂。(1分)三联写山中气候,用风雪的凛冽写出环境的冷峻。(1分)尾联结到作者的思想情感:山幽林茂,不易见到阳光;(1分)诗人心如古井,不关心春来秋去。(1分)前七句渲染环境的幽冷,最后一句见出诗人超然物外的冷淡心情。(1分)(意思和思路相近即可)
注释
⑴杳杳:幽暗状。寒山:始丰县(今浙江天台县西)天台山有寒暗二岩,寒山即寒岩,乃诗人所居。
⑵落落:寂静冷落的样子。
⑶淅淅:象声词,形容风声。一作“碛碛”。
译文
寒山道上一片寂静幽暗,冷寂的涧边一片幽僻寥落。
这里常常有鸟儿啾啾地啼鸣,却空虚冷清罕见人烟。
风淅淅沥沥刮向我面门,雪纷纷扬扬洒落在我身上。
我身处其中天天见不到阳光,年年也不知道有春天。
赏析:
《杳杳寒山道》是唐代诗僧寒山的作品。此诗主要写作者居住天台山寒岩时亲眼所见山路及其周围的景致。首二句描述这条山道的形势和位置;三、四两句从声音上描摹寒山道的静寂宁远;五、六两句从静态描写转向动态描画,着意表现诗人顶风冒雪的自我形象;最后两句以抒写诗人的情怀作结,情中见景。全诗运用景物渲染气氛、以气氛烘托心情的表现手法,同时大量使用叠字,使诗篇富于一种特殊的音乐美。
篇2:杳杳寒山道
啾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
淅淅风吹面,纷纷雪积身。
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
译文
寒山道上一片寂静幽暗,冷寂的涧边一片幽僻寥落。
这里常常有鸟儿啾啾地啼鸣,却空虚冷清罕见人烟。
风淅淅沥沥刮向我面门,雪纷纷扬扬洒落在我身上。
我身处其中天天见不到阳光,年年也不知道有春天。
注释
杳杳:幽暗状。寒山:始丰县(今浙江天台县西)天台山有寒暗二岩,寒山即寒岩,乃诗人所居。
落落:寂静冷落的样子。
淅淅:象声词,形容风声。一作“碛碛”。
赏析
此诗载于《全唐诗》卷八〇六。寒山诗语言明浅如话,有鲜明的乐府民歌风,内容除用形象演说佛理之外,多描述世态人情,山水景物。诗风幽冷,别具境界。这首“杳杳寒山道”,很能代表他的风格。
诗的内容,写寒岩左近高山深壑中的景色,最后见出心情,通篇浸透了寒意。首联写山水。“杳杳”言山路深暗幽远,“落落”言涧边寂寥冷落。诗一开始就把读者带进一个冷森森的境界,顿觉寒气逼人。次联写山中幽静,用轻细的鸟鸣声反衬四周的冷寂。三联写山中气候,用风雪的凛冽写出环境的冷峻。尾联结到感受山幽林茂,不易见到阳光;心如古井,不关心春来秋去。前七句渲染环境的幽冷,后一句见出诗人超然物外的冷淡心情。
这首诗除了用景物渲染气氛、以气氛烘托心情这种传统的表现手法之外,使用叠字是它的特点。通篇句首都用叠字,是不多见的。顾炎武《日知录》说“诗用叠字最难。《国风·卫风·硕人》连用六迭字,可谓复而不厌,赜而不乱矣。”他提出了用叠字的要求复而不厌,赜而不乱。要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变化。“杳杳”具有幽暗的色彩感;“落落”具有空旷的空间感;“啾啾”言有声;“寂寂”言无声;“淅淅”写风的动态感;“纷纷”写雪的`飞舞状;“朝朝”、“岁岁”虽同指时间,又有长短的区别。八组叠字,各具情状。就词性看,这些叠字有形容词、副词、象声词、名词,也各不相同。就描摹对象看,或山或水,或鸟或人,或风或雪,或境或情,也不一样。这样就显得变化多姿,字虽重复而不会使人厌烦,繁赜而井然不乱。
使用叠字的效果,大抵像使用对偶排比一样,能获得整齐的形式美,增进感情的强度‘山这首诗中的叠字,大都带有一种幽冷寂寥的感情色彩,接连使用,使诗笼罩着一层浓烈的气氛。再如,“朝”、“岁”,单个的名词,本来不带感情色彩,但一经叠用,出现在上述特定的气氛中,就显得时间的无限延长,心情的守一、执着,也就加强了诗意,具有感情色彩了。
这首诗还由于使用叠字,增强了它的音乐美。借助于音节的复沓,和谐贯串,一气盘旋,并借助于形式上的划一,把本来分散的山水、风、雪、境、情,组织成一个整体,回环往复,连绵不断。
创作背景
寒山是贞观(一说大历)时代的诗僧,长期住在天台山寒岩,诗就写刻在山石竹木之上,盈六百首,现存三百余首。此诗为其中一首。
篇3:杳杳寒山道,杳杳寒山道寒山,杳杳寒山道的意思,杳杳寒山道赏析
杳杳寒山道,杳杳寒山道寒山,杳杳寒山道的意思,杳杳寒山道赏析 -诗词大全
杳杳寒山道作者:寒山 朝代:唐 体裁:五律 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
啾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
淅淅风吹面,纷纷雪积身。
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
篇4:《杳杳寒山道》试题附答案
【唐】寒山①
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
啾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
淅淅风吹面,纷纷雪积身。
朝朝不见习,岁岁不知春。
[注]寒山:贞观时代的诗僧。长期住在天台山寒岩,诗就写刻在山石竹木之上,现存诗300余首。
1.人们认为寒山这首诗在叠词的使用上,变化多姿。请简要分析。(5分)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1.(5分)“杳杳”具有幽暗的色彩感;“落落”具有空旷的空间感;“啾啾”言有声;“寂寂”言无声;“淅淅”写风的动态感;“纷纷”写雪的飞舞状;“朝朝”、“岁岁”虽同指时间,又有长短的区别。八组叠词,各具情状。(2分)就描摹对象看,“杳杳”写山,“落落”写水,“啾啾”写鸟,“寂寂”写人,“淅淅”写风,“纷纷”写雪,“朝朝”写景,“岁岁”言情。八组叠词,各有侧重。(2分)就词性看,八组叠词,有形容词、有副词、拟声词、名词等,也富于变化。(1分)(意思和思路相近即可)
2.(6分)首联写山水。“杳杳”言山路幽暗深远,“落落”言涧边寂寥冷落。诗一开始就把人们带入一个冷森森的境界,让人觉得寒气逼人。(1分)次联写山中幽静,用轻细的鸟鸣声反衬四周的冷寂。(1分)三联写山中气候,用风雪的`凛冽写出环境的冷峻。(1分)尾联结到作者的思想情感:山幽林茂,不易见到阳光;(1分)诗人心如古井,不关心春来秋去。(1分)前七句渲染环境的幽冷,最后一句见出诗人超然物外的冷淡心情。(1分)(意思和思路相近即可)
篇5:《杳杳寒山道》的全诗翻译及赏析
《杳杳寒山道》的全诗翻译及赏析
《杳杳寒山道》是唐代诗僧寒山的作品。此诗主要写作者居住天台山寒岩时亲眼所见山路及其周围的景致。首二句描述这条山道的形势和位置;三、四两句从声音上描摹寒山道的静寂宁远;五、六两句从静态描写转向动态描画,着意表现诗人顶风冒雪的自我形象;最后两句以抒写诗人的情怀作结,情中见景。全诗运用景物渲染气氛、以气氛烘托心情的表现手法,同时大量使用叠字,使诗篇富于一种特殊的音乐美。
杳杳寒山道
寒山
杳杳寒山道, 落落冷涧滨。
啾啾常有鸟, 寂寂更无人。
淅淅风吹面, 纷纷雪积身。
朝朝不见日, 岁岁不知春。
注释
⑴杳杳:幽暗状。寒山:始丰县(今浙江天台县西)天台山有寒暗二岩,寒山即寒岩,乃诗人所居。
⑵落落:寂静冷落的样子。
⑶淅淅:象声词,形容风声。一作“碛碛”。
译文:
寒山道上一片寂静幽暗,冷寂的涧边一片幽僻寥落。
这里常常有鸟儿啾啾地啼鸣,却空虚冷清罕见人烟。
风淅淅沥沥刮向我面门,雪纷纷扬扬洒落在我身上。
我身处其中天天见不到阳光,年年也不知道有春天。
赏析:
寒山是贞观时代的诗僧。长期住在天台山寒岩,诗就写刻在山石竹木之上,盈六百首,现存三百余首。语言明浅如话,有鲜明的乐府民歌风,内容除用形象演说佛理之外,多描述世态人情,山水景物。诗风幽冷,别具境界。这首“杳杳寒山道”,很能代表他的风格。
诗的内容,写寒岩左近高山深壑中的景色,最后见出心情,通篇浸透了寒意。首联写山水。“杳杳”言山路深暗幽远,“落落”言涧边寂寥冷落。诗一开始就把读者带进一个冷森森的境界,顿觉寒气逼人。次联写山中幽静,用轻细的鸟鸣声反衬四周的冷寂。三联写山中气候,用风雪的凛冽写出环境的冷峻。尾联结到感受:山幽林茂,不易见到阳光;心如古井,不关心春来秋去。前七句渲染环境的幽冷,后一句见出诗人超然物外的冷淡心情。
这首诗除了用景物渲染气氛、以气氛烘托心情这种传统的表现手法之外,使用迭字是它的特点。通篇句首都用迭字,是不多见的。顾炎武《日知录》说:“诗用迭字最难。《卫风·硕人》……连用六迭字,可谓复而不厌,赜而不乱矣。”他提出了用迭字的要求:复而不厌,赜而不乱。要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变化。寒山这首诗使用迭字,就很富于变化。“杳杳”具有幽暗的色彩感;“落落”具有空旷的空间感;“啾啾”言有声;“寂寂”言无声;“淅淅”写风的动态感;“纷纷”写雪的飞舞状;“朝朝”、“岁岁”虽同指时间,又有长短的区别。八组迭字,各具情状。就词性看,这些迭字有形容词、副词、象声词、名词,也各不相同。就描摹对象看,或山或水,或鸟或人,或风或雪,或境或情,也不一样。这样就显得变化多姿,字虽重复而不会使人厌烦,繁赜而井然不乱。
使用迭字的效果,大抵象使用对偶排比一样,能获得整齐的形式美,增进感情的强度。寒山这首诗中的迭字,大都带有一种幽冷寂寥的感情色彩,接连使用,使诗笼罩着一层浓烈的气氛。再如,“朝”、“岁”,单个的名词,本来不带感情色彩,但一经迭用,出现在上述特定的气氛中,就显得时间的无限延长,心情的守一、执着,也就加强了诗意,具有感情色彩了。
这首诗还由于使用迭字,增强了它的音乐美。借助于音节的复沓,使人读起来感到和谐贯串,一气盘旋,并借助于形式上的划一,把本来分散的山水、风、雪、境、情,组织成一个整体,回环往复,连绵不断。(赖汉屏)
赏析二
寒山是唐代带有传奇色彩的诗僧,贞观年间隐于寒岩(《三隐集记》)。 一说寒山“大历中隐居天台翠屏山。其山深邃,当暑有雪,亦名寒岩,因自号“寒山子”(《仙传拾遗》),则寒山又为中唐时人。他的诗辄题于树间石上,盈六百首,现存三百余首,有《寒山子诗集》行世。其诗语言通俗浅近,口语俚词皆可入诗,具有质直素朴的特点。在内容上主要以演绎佛理禅机,揭露世态人情为主,某些侧重景物描写的山水诗也別具意境。这首《杳杳寒山道》即可视为佳作。
诗中主要写他居住天台山寒岩时亲眼所见山路及其周围的景致。首二句“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即描述这条山道的形势和位置。一条幽深莫测、寒气侵人的山路,盘绕在寂寥冷落的山涧边。“杳杳”、“落落”的迭字连用,把人引入冷森森的奇特境界。“啾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这是从声音上描摹寒山道的静寂宁远。诗中连用“啾啾”、“寂寂”两个迭字句,更富于变化。“啾啾”言有声, 以轻细的鸟语反衬出山路的清幽,“寂寂”指无声,以阒无音响的冷寂说明人迹罕至。“啾啾”、“寂寂”的强烈对比,与前人的“鸟鸣山更幽”有同样的艺术效果。如果说前四句以写山路的静态为主,那么以下两句“淅淅风吹面,纷纷雪积身”,则已转向动态描画,着意表现顶风冒雪的自我形象。“淅浙”,指风吹时的形貌;“纷纷”,写雪飞时的情状,两者都处于流动飘舞之中。随着迎风踏雪而来的诗人,山路周围顿时充满生机,从而打破一直凝滞不动的氛围。“风吹面”、“雪积身”,表明诗人正沿着这条寒山路攀登,进入深山,直上高峰。
最后两句:“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以抒写诗人的'情怀作结,情中见景。“朝朝”,“岁岁”,属长短不同的时间概念.而迭字连用,同样可言时间之悠长。也就是说,诗人长期置身于深山密林之中,经常见不到阳光,因而不知时序的变化.甚至分辨不出春去秋往,以示其超然物外的冷漠心情,与前面孤寂幽深的山路描写,很自然的融合为一体。如果说,前面六句是景中含情,那么结尾两句则是情中寓景。两种表现手法巧妙结合,正是本诗的一个艺术特色。
全诗八句,每句皆以迭字领起,非常新奇。虽然句式略嫌单凋。却未流于呆滞,其原因在于注重选择迭字的词性,并与所描摹的对象自然的统一起来。因而随着迭字所摹拟的物态、音响、状貌、时间的不同变化,诗中的山水、人鸟、风雪、境情,也一一呈现,历历在目,而且都带着一种浸透全诗的幽冷寂寥的感情色彩,从而烘托出诗人僻居寒岩、不问世事的心情。迭字的妙用,不仅有助于烘托单调寂寞的诗境,也使诗篇富于一种特殊的音乐美。
篇6:张炎《清平乐采芳人杳》的阅读答案与赏析
张炎《清平乐采芳人杳》的阅读答案与赏析
清平乐
张炎
采芳人杳,顿觉游情少。客里看春多草草,总被诗愁分了。
去年燕子天涯,今年燕子谁家? 三月休听夜雨,如今不是催花。
注:张炎生于南宋末年,宋亡后曾北上大都,因各种原因,第二年即南归。
1、这首词结构细密,层层翻新,试结合诗句具体分析词中抒发了词人哪些情感?(6分)
2、这首词采用了怎样的手法来抒发情感,试结合词句从一个角度进行分析。(5分)
参考答案
1.(6分)“采芳人”杳然无踪,春光逝去的失落怅惘;“客”中未能饱览大好春光的遗憾追悔;身世飘零、国破家亡的痛苦孤独。(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给分。)
2.(5分)比喻。词人以“燕子”自喻,以“去年”“天涯”,“今年”“谁家”来概括自己飘荡无依的身世经历。
衬托。前两句以“采芳人”杳然无踪,郊野呈现一片凋残凄迷景象来衬托词人心情的孤寂愁苦;末两句以“三月夜雨”声来衬托词人家国身世之痛。
双关。末两句词人认为雨不是催花的媒剂,而是葬送一春残花,一语双关,透露着词人家国身世之痛。(观点2分,分析3分,答出一点即可给满分)
二
【注释】张炎(1248—1319),宋末词人。寓居临安(今浙江杭州)。宋亡时,年二十九,家产籍没,至以卖卜为生。至元二十七年(1290),曾北游大都,次年春后南归。晚年落魄纵游于金陵、苏杭一带。这首词写于元兵南掠,春日游西湖,人迹杳杳之时。
1.上片如何表达“伤春”之情?请结合词句作简要分析。(4分)
2.下阕燕子、夜雨两个意象内涵丰富,试赏析。(4分)
参考答案
1.上片前两句写春光明媚,芳红草绿,本是赏花采绿之时,然而此时却人迹杳了,昔日美景歌舞生平,人头攒动的景象一扫而空,于是发出“顿觉游情少”之感。(2分)后两句写后悔错过春时,未能饱览一年一度的大好春光。其实一句“客里看春”,客居异地,浪迹天涯,终年如无根之萍,因此看景只会“草草”,“被诗愁分了”,怎么会游兴满怀呢?(2分)
2.两个意象表面写春景,实则是词人以“燕子”自喻,写出自己漂泊无定,浪迹天涯之状,表达自己漂泊之愁苦,以“夜雨”喻摧花折绿的元兵,含蓄地表达了对侵犯者的不满。
作者
张炎
(1248-1319)南宋词人。字叔夏,号玉田,又号乐笑翁。祖籍凤翔成纪(今甘肃天水),寓居临安(今浙江杭州)。他是贵族后裔(循王张俊六世孙),也是南宋著名的格律派词人,父张枢,精音律,与周密为结社词友。文学史上把他和另一著名词人姜夔并称为“姜张”。还与宋末著名词人蒋捷、王沂孙、周密并称“宋末四大家”。
赏析:
《清平乐·采芳人杳》是南宋词人张炎作品。词由景到人,由人到物,由物到情,层层深入,又层层翻新。
张炎词以“悲秋”见长,离愁别绪,万感情怀皆可由秋景而发。如《清平乐》(候蛩凄断)即是一首“悲秋”名作。然而他的“伤春”之作也别具一格。一“秋”一“春”,景物不同,然其抒发的情怀却是同出一源,——即伤亡国之情,感破家之痛。此词即是其“伤春”的一篇佳作。
“采芳人杳”两句,前句写春光明媚,芳红草绿,本是赏花采绿之时,然而此时却人迹杳了,昔日美景歌舞生平,人头攒动的景象一扫而空。后句由前句而发出“顿觉游情少”之感。张炎写词,写景常借故国家乡西湖之景之笔。西湖美景美不胜收,举世闻名,然而在作者眼里,由于元兵的`践踏,西湖盛景已成过往云烟,人迹杳杳,游情惨淡。作者在此留下一个伏笔,不说元兵南掠,而言人杳,其中所含隐情,不言自明,非不想说,而不能说,也不必说也。承接上两句,“客里看春”两句,似乎是写后悔错过春时,未能饱览一年一度的大好春光。其实一句“客里看春”,客居异地,浪迹天涯,终年如无根之萍,因此看景只会“草草”,“被诗愁分了”,怎么会游兴满怀呢?
“去年燕子”两句,借写燕子把上文欲说而未忍多说的话,又进一步做了一点吐露。前后联系在一起,才能更深入体会词人的处境。张炎身世前文已知,其国破家亡却经常或被政治逼迫北上大都,或因生活所迫,居无家所,家无常址,如同飞燕一样羁泊无定,浪荡天涯。“去年燕子天涯,今年燕子谁家?”短短两句话,道出作者说不出痛苦情思,其情切切,其感深深。最后两句“三月休听夜雨,如今不是催花。”“夜雨”指使“流水落花春去也”(南唐李后主《浪淘沙》)的夜雨,不是早春细雨,而是暮春急雨。“催花”不是催促花开而是“摧花折叶”的摧残花草。此时雨却不是催花的媒剂,而是葬送春花的急雨。一“雨”双关,透出家国身世之痛。
此词最突出的就是对比、比兴。物是人非的强烈对比渗透其中,借“燕子”比喻自己飘荡无依,借“夜雨”比喻摧花折绿的残暴的元兵。写作之中由景到人,由人到物,由物到情,层层深入,又层层翻新。有人评价说:“羁泊之怀,托诸燕子;易代之悲,托诸夜雨,深人无浅语也。”
篇7:《潜山道中》阅读答案及赏析
《潜山道中》阅读答案及赏析
潜山道中①
祁寯藻②
青山缺处树弥缝,水外人家绿几重。
白鸟一群栖不定,恰疑春雪下长松。
【注】①潜山,安徽潜山。②祁寯藻(1793—1866),字叔颖,号春圃,山西寿阳人,官至体仁阁大学士。
1.“水外人家绿几重”与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小桥流水人家”句子描写的情景不同,请简要分析。(5分)
2.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6分)
参考答案
1.(5分)“水外人家绿几重”诗句描绘的是春到山溪人家一派生机盎然之景,“绿几重”,水之绿,树之绿,眼前浓绿一片,令人产生愉悦之情。 “小桥流水人家”描绘的是秋风夕照中郊野人家清肃、恬静之景,令人更添思乡之情。
答出第一层给3分;答出第二层给2分。 意思答对即可。
2.(6分)一二句写山、树、水与人家,皆静态之物,它们共同构成春到山溪人家春意融融的画面。三四句写百鸟频频飞落,在青、绿之中涂抹上一片片流动的白色,充满生命的`意趣,表现出动态的美。诗以静显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山溪人家春景图。
三层意思,每层2分。意思答对即可。
解析
潜山道中
“水外人家绿几重”诗句描绘的是春到山溪人家一派生机盎然之景,“绿几重”,水之绿,树之绿,眼前浓绿一片,令人产生愉悦之情。水外人家绿几重突出透过缝隙突然发现美景的惊喜,是静态美,重点落在绿几重,碧水人家绿意浓浓;诗人见到格外欣喜之情。
看到马致远这首《秋思》,就要调动平时知识积淀,明白马致远小令传达的思想是思家思亲之情。马致远《秋思》的“小桥流水人家”描绘的是秋风夕照中郊野人家清肃、恬静之景,令人更添思乡之情。中,小桥流水人家,写了三种景象,动静结合,有一种和谐恬静的整体美。
篇8:临江仙寒柳阅读答案及赏析
纳兰性德
飞絮飞花何处是?层冰积雪摧残。疏疏一树五更寒。爱他明月好,憔悴也相关。
最是繁丝摇落后,转教人忆春山①。湔裙②梦断续应难。西风多少恨,吹不散眉弯。
【注】①春山:比喻女子的眉毛。此诗为作者悼念亡妻之作,“春山”代指亡妻。②湔(jiān)裙:古代的一种风俗,指农历正月,女子洗衣于水边,以避灾祸,平安度过厄难。
(1)词的上片是如何刻画“寒柳”形象的?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4分)
(2)下片最后两句“西风多少恨,吹不散眉弯”在表达上有何巧妙之处? (4分)
参考答案
⑴以问句“飞絮飞花何处是”和叠音词“疏疏”写出寒柳的萧条、稀疏之形,以“层冰积雪”、冷月相照的环境烘托寒柳的萧瑟之状;(2分)以“憔悴”刻画其弱不禁风、惹人爱怜的神态,丰富了寒柳的`形象。(2分)
⑵运用拟人手法,赋予西风以人的情感,(1分)写西风因无论如何吹拂也无法让紧锁的眉头舒展而感到遗憾(或:埋怨西风无论如何吹拂也无法让紧锁的眉头舒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内心愁苦的深重;(2分)“吹不散眉弯”化抽象为具体,将愁苦表现得真实可感。(1分)
简析
此词既咏经受冰雪摧残的寒柳,也咏一位遭到不幸的人。上阕写柳的形态,下阕写人的凄楚心境,借寒柳在“层冰积雪”摧残下憔悴乏力的状态写处在相思痛苦中的孤寂凄凉,自然浑脱,意境天成。同时匠心别具的用经受冰雪摧残的寒柳,暗咏身在皇宫皇威重压的恋人。立意既新,手法也不俗。句句写柳,又句句写人,物与人融为一体。委婉含蓄,意境幽远。
篇9:白居易《寒闺怨》阅读答案及赏析
白居易《寒闺怨》阅读答案及赏析
寒闺怨
白居易
寒月沉沉洞房静,真珠帘外梧桐影。
秋霜欲下手先知,灯底裁缝剪刀冷。
【注】
唐代府兵制度规定,兵士自备甲仗、粮食和衣装,存入官库,行军时领取备用。但征戍日久,衣服破损,就要由家中寄去补充更换,特别是需要御寒的棉衣。
(1)细读此诗,谈谈诗中所刻画的闺中女子心有何“怨”?
(2)从表达技巧上看,此诗后两句妙在哪里?请简要赏析。
(3)此诗开头两句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画?请简要概括并说说其作用。
阅读答案:
(1)
①天寒岁暮,征夫不归,内心思念、寂寞孤独。
②秋霜欲下,冬衣未成,心中焦虑。
(2)
①女子灯下裁衣,忽感剪刀冰冷,连手也觉得凉了。
②诗人于此不直接写出主人公内心的凄凉之意,而捕捉这一丝细腻的心理感受,表达女子内心之“怨”,虽简实丰,含蓄蕴藉,余味无穷。(答“手先知”为拟人也可)
或
①善于捕捉细腻动作(细节),集中笔力于女子之手的触觉上,女子手先知秋之寒意、触知刀之清冷,夜深天寒仍在灯下赶制寒衣,足见女子思夫之切、挂念之深;
②笔法含蓄,言简意丰,一“知”一“冷”,尽显女子内心之凄凉,孤寂之“怨”。(意对即可)
(3)开头两句描写了一幅幽静清冷的小屋秋月图。景物描写渲染了一种寂静的气氛,烘托了女主人冷清、孤寂、忧怨心境。(意对即可)
赏析:
此诗前两句写景,洞房,犹言深屋,在很多进房屋的'后部,通常是富贵人家女眷所居。居室本已深邃,又被寒冷的月光照射着,所以更见幽静。帘子称之为真珠帘,无非形容其华贵,与上洞房相称,不可呆看。洞房、珠帘,都是通过描写环境以暗示其人的身分。后两句写情。
其写情,是通过对事物的细致感受来表现的。“梧桐影”既与上文“寒月”相映,又暗示下文“秋霜”,因无月则无影,而到了秋天,树中落叶最早的是梧桐,所谓“一叶落而知天下秋”。前两句把景写得如此之冷清,人写得如此之幽独,就暗示了题中所谓寒闺之怨。
在这冷清清的月光下,静悄悄的房屋中,帘子里的人还没有睡,手上拿着剪刀,在裁缝衣服,忽然,她感到剪刀冰凉,连手也觉得冷起来了。这是怎么一回事呢?随即想起,是秋深了,要下霜了。秋霜欲下,玉手先知。暮秋深夜,赶制寒衣,是这位闺中少妇要寄给远方的征夫的。(唐代的府兵制度规定,兵士自备甲仗、粮食和衣装,存入官库,行军时领取备用。但征戌日久,衣服破损,就要由家中寄去补充更换,特别是需要御寒的冬衣。所以唐诗中常常有秋闺捣练、制衣和寄衣的描写。在白居易的时代,府兵制已破坏,但家人为征夫寄寒衣,仍然是需要的。)天寒岁暮,征夫不归,冬衣未成,秋霜欲下,想到亲人不但难归,而且还要受冻,岂能无怨?于是,剪刀上的寒冷,不但传到了她手上,而且也传到她心上了。丈夫在外的辛苦,自己在家的孤寂,合之欢乐,离之悲痛,酸甜苦辣,一齐涌上心来,是完全可以想得到的,然而诗人.却只写到从手上的剪刀之冷而感到天气的变化为止,其余一概不提,让读者自己去想象,去体会。虽似简单,实则丰富,这就是含蓄的妙处。这种对生活的感受是细致入微的。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对一些事物的变迁,习而不察,但敏感的诗人,却能将它捕捉起来,描写出来,使人感到既平凡又新鲜,这首诗艺术上就有这个特点。
篇10:寒山《城中蛾眉女》阅读答案与赏析
城中蛾眉女,珠佩何珊珊。
鹦鹉花前弄,琵琶月下弹。
长歌三月响,短舞万人看。
未必长如此,芙蓉不耐寒!
这首诗借“城中蛾眉女”的形象来比喻什么?怎样理解结尾两句的含意?
【参考答案】此诗借“城中蛾眉女”的花容月貌的形象和能歌善舞的才技,比喻人间高贵荣华。结尾两句,“未必长如此,芙蓉不耐寒”说明好景是有限度的,一切美景都不可能永远存在,表达了“花无百日红”“人无千日好”的主旨,言近旨远,形象生动,有着讽时警世的作用。
赏析:
寒山,是唐初的一位隐逸山林的有名诗僧。他的诗常以明白如话和富哲理性的语言,写山水景物,也有不少讽喻人情世态之作,此诗即属于后一类。
这首诗语言通俗浅显,用的却是当时流行的五言律诗格调,平仄谐律,对仗工稳,具有时代特色。诗人针对尘俗繁华世态,进行讽刺冷嘲,隐寓佛家哀乐相生,万事皆空的禅理。
开始两句,描绘一位城中美女的花容月貌和华贵盛妆。“蛾眉”,素来是形容美女的代词。“珠佩”,是概括人物全身珠光宝气的神态。“珊珊”,佩带珠玉所发出的.响声。两句诗把这位美丽盛妆的姑娘写得有声有色,光彩照人,渲染荣华富贵的场面。三四两句描写她在家早晚不同的富贵闲雅生活,由上下两句分写。
白天,她在自家花园里对花调戏鹦鹉逗趣,夜间,静坐幽美的月下弹起五音繁会的琵琶而自得其乐。五六句则表现她那出色的社交活动,每逢出现在宴会场面,无论是长歌,或是短舞,总是使得人们久久陶醉,万人倾羡。然而,这一切都是浮云流水似地不能久住,无可留恋,因为所有事物都离不开生死轮回、盛衰兴替的自然规律。于是诗人悯然发出警告:“未必长如此,芙蓉不耐寒!”借用夏天盛开的荷花作象征,冷峻诫谕人们:别看夏天的芙蓉开得红火,秋风一起,很快就会荷盖枯尽,菡萏香消,一切美景都不可能永远存在啊!
此诗借“城中蛾眉女”的冶容才技,比喻人间高贵荣华,以“芙蓉不耐寒”的“花无百日红”比喻“人无千日好”的好景有限,言近旨远,形象生动,阐扬了佛家哲理,也起着讽时警世作用,不失释子本色。又将当时兴起的约句准篇的五律形式加以通俗化,可谓善于妙用。
篇11:石雄,徐州人系寒阅读答案及译文赏析
石雄,徐州人系寒阅读答案及译文赏析
石雄,徐州人,系寒,不知其先所来。少为牙校,敢毅善战,气盖军中。王智兴讨李同捷,收棣州,使雄先驱度河,鼓行无不前。初,徐军恶智兴苛酷,谋逐之而立雄。智兴惧变,因立功奏除州刺史,诏以为壁州刺史。智兴由是杀雄素所善百余人,诬雄阴结士摇乱,请以军法论。文宗素知其能,不杀,流白州。徙为陈州长史。党项扰河西,召雄隶振武刘沔军,破羌有劳,帝难智兴,久不擢。
会昌初,回鹘入寇,连年掠云、朔,牙①五原塞下。诏雄为天德防御副使,兼朔州刺史,佐刘沔屯云州。沔召雄谋曰:“虏离散,当扫除久矣。国家以公主故,不欲亟攻。我若径趋其牙,彼不及备,必弃公主走,我当迎主归。有如不捷,吾则死之。”雄曰:“诺。”即选沙陀李国昌及契菇、拓拔杂虏三千骑,夜发马邑,旦登振武城望之,见厕车十余乘,从者朱碧衣,谍者曰:“公主帐也。”雄潜使喻之曰:“天子取公主,兵合,第无动。”雄穴城夜出纵牛马鼓噪直捣乌介帐可汗大骇单骑走追至杀胡山斩首万级获马牛羊不赀迎公主还进丰州防御使。
武宁李彦佐讨刘稹,逗留,以雄为晋绛行营诸军副使,助彦佐。是时,王宰屯万善,刘沔屯石会关,顾望莫先进。雄受命,即勒兵越乌岭,破贼五壁,斩获千计,贼大震。雄临财廉,每朝廷赐与,辄置军门,自取一匹缣,余悉分士伍,由是众感发无不奋。武宗喜日:“今将帅义而勇罕雄比者。”就拜行营节度使,代彦佐。徙河中。稹危蹙,其大将郭谊密献款,请斩稹首自归。众疑其诈,雄大言曰:“稹之叛,谊为谋主。今欲杀稹,乃谊自谋,又何疑?”雄以七千人径薄潞,受谊降。进检校兵部尚书,徙河阳。初,雄讨稹,水次见白鹭,谓众曰:“使吾射中其目,当成功。”一发如言。帝闻,下诏褒美。
宣宗立,徙镇凤翔。雄素为李德裕识拔。王宰者,智兴子,于雄故有隙。潞之役,雄功最多,宰恶久,数欲沮陷。会德裕罢宰相,因代归。白敏中猥曰:“黑山、天井功,所酬已厌。”拜神武统军。失势,怏怏卒。(《新唐书·列传第九十六》)
【注】①牙:牙帐。
16.对下列各句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会昌初,回鹘入寇 寇:侵犯
B.雄穴城夜出 穴:打洞
C.雄以七千人径薄潞 薄:逼近
D.黑山、天井功,所酬已厌 厌:厌倦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今将帅义而勇罕雄比者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B.使吾射中其目,当成功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C.有如不捷,吾则死之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D.雄素为李德裕识拔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打败入侵的回鹘,石雄挑选了三千骑兵从马邑出发到达振武城。趁夜晚出兵袭击敌人,取得了重大胜利。
B.石雄廉洁不贪,把自己所得财物绝大部分分给士兵,增强了士兵打仗的勇气,为他打胜仗奠定了基础。
C.在王智兴父子手下当差打仗时,石雄在战争中多次立大功,但都遭到他们父子的压制和诬陷,未得到升迁。
D.郭谊想杀掉刘稹而向石雄投降这件事只有石雄相信,可以看出石雄是一个善分析、有主见的出色将领。
1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雄穴城夜出纵牛马鼓噪直捣乌介帐可汗大骇单骑走追至杀胡山斩首万级获马牛羊
不赀迎公主还进丰州防御使
20.将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⑴智兴由是杀雄素所善百余人,诬雄阴结士摇乱,请以军法论。(3分)译文:
⑵雄潜使喻之曰:“天子取公主,兵合,第无动。”(4分)译文:
参考答案
16.D(厌:满足。)
17.D(A前表并列,后表修饰;C.前代指白鹭的,代词;后为加强祈使语气的副词;c.前为连词“就”之意,后为副词“是,就是”之意;D都为“被”之意)
18.C(壁州刺史是升官,王智兴借机铲除异己,文本中未说王宰是石雄上级,王宰的诬陷还没有实施。)
19.雄穴城夜出/纵牛马鼓噪/直捣乌介帐/可汗大骇/单骑走/追至杀胡山/斩首万级/获马牛羊不赀/迎公主还/进丰州防御使。(错一处扣1分,扣完3分为止)
20.⑴王智兴因而诛杀了石雄一贯友好的.百余人,诬陷石雄暗中勾结士人搞**,请朝廷以军法论处石雄。
⑵石雄悄悄派使者去公主那里晓谕说:“天子叫迎回公主,待双方军队交手时,万万不要惊动。
【参考译文】
石雄,徐州人,由於远世贫寒,所以不知道他祖先的处所由来。石雄年轻时任牙校,勇敢善战,气盖三军。王智兴讨伐李同捷,收复棣州,使石雄充当先锋率先渡河,行军时将士都争相为先。当初,徐军憎恨王智兴的苛刻残酷,企图驱逐王智兴而拥立石雄。王智兴害怕有变,藉石雄立功之机上奏授任他为州刺史,皇帝下诏让石雄任壁州刺史。王智兴因而诛杀了石雄一贯友好的百余人,诬陷石雄暗中勾结士人搞**,请朝廷以军法论处石雄。文宗早就知道石雄的才能,没有杀他,只是流放白州而已。后来改任陈州长史。党项扰乱河西,朝廷使石雄隶属振武刘沔军,大败羌人立下功劳,但皇帝因王智兴的缘故特别为难,长时间没有给他升迁官职。
会昌初年,回鹘进犯,连年抢掠云、朔,把牙帐建在了五原塞下。武宗下诏令石雄任天德防御副使,兼任朔州刺史,辅助刘沔驻守云州。刘沔召石雄前来商量说:“虏人已经离散,早就该扫除了。朝廷由於公主的缘故,不想迅速攻取。我们如果直奔他们的牙帐,他们没有防备来不及行动,一定会丢下公主逃跑,我们就可以迎接公主回宫了。如果不能成功,我就拼死力战。”石雄说:“可以。”随即挑选了沙陀李国昌及契苾、拓拔杂虏三千骑兵,夜间从马邑出发,早上登上振武城远望回鹘,看见有十余辆毛毡帷幕的坐车,侍从的人穿着红色绿色的衣服,间谍说:“那是公主所住的帐幕。”石雄悄悄派使者去公主那里晓谕说:“天子叫迎回公主,待双方军队交手时,万万不要惊动。”石雄在城墙上挖了个洞后黑夜出城,放出牛马击鼓呼叫,直捣乌介牙帐。可汗震惊,单人骑马逃跑,石雄追到杀胡山,斩首万级,获得的马牛羊不计其数,也把公主迎接回来了。因此石雄被晋任为丰州防御使。
武宁李彦佐讨伐刘稹,停留不前,朝廷下令让石雄任晋绛行营诸军副使,协助李彦佐讨伐刘稹。当时,王宰驻守万善,刘沔驻守石会关,相互观望而不敢率先进攻。石雄接受任命后,随即率兵翻过乌岭,接连攻下叛贼五个军垒,斩首和擒获的数以千计,叛贼非常震惊。石雄面对财物非常廉洁,每次朝廷赐给他东西,他都放在军府门前,自己拿一匹细绢,其余的部分给士卒,因而士卒深受感动无不奋勇。武宗高兴地说:“如今将帅有义节而且勇敢的很少能比得上石雄。”因此被就地拜授为行营节度使,代替李彦佐。后来石雄迁任到河中。刘稹危急时,他的大将郭谊暗中向石雄奉献忠诚,请求斩下刘稹的脑袋来投降。众人怀疑郭谊有诈,石雄扬言说:“刘稹叛乱,郭谊是谋主。如今又要杀掉刘稹,这是郭谊为他自己打算,还有什麼可怀疑的?”石雄派七千士卒径直逼近潞州,接受郭谊的投降。晋升为检校兵部尚书,改任到河阳。当初,石雄讨伐刘稹时,看见水边有只白鹭,他对众人说:“假使我射中了这只白鹭的眼睛,这次讨伐就一定能够成功。”结果一箭射去正如他所说的。皇帝得知此事后,下诏褒扬赞美他。
宣宗即位,石雄改任凤翔节帅。石雄一贯得到李德裕的赏识提拔。王宰,是王智兴的儿子,和石雄原先有矛盾。潞州之战,石雄功劳最大,王宰憎恨他,多次想败坏和诬陷他。恰好李德裕被免去宰相,因而石雄也被替代返回。白敏中苟且地说:“黑山、天井的功劳,所给的酬劳已够了。”因而被拜授为神武统军。石雄失势后,闷闷不乐而死。
★ 戏痴梅寒阅读答案
寒山《杳杳寒山道》阅读答案及赏析(精选11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