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辅导:六淫——寒

时间:2024-09-16 03:38:17 作者:liangzimx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liangzimx”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中医基础理论辅导:六淫——寒,以下是小编整理后的中医基础理论辅导:六淫——寒,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中医基础理论辅导:六淫——寒

(1) 寒的概念:寒为冬季的主气。凡在气温较低的冬季,或由于气温骤降,人体不注意防寒保暖,则常易感受寒邪。此外,淋雨涉水,或汗出当风,也常为感受寒邪之重要原因。寒病有外寒与内寒之分。外寒、内寒虽有区别,但两者又相互联系,相互影响。阳虚内寒之体,容易感受外寒;而外来寒邪侵袭机体,积久不散,则又能损伤人体阳气,导致内寒病证之产生。

(2) 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寒邪的表现,也是将自然界寒冷、冰冻、凝结的现象,来比拟人体感受寒邪所出现的一系列病理反应和证候。所以,中医病因学认为寒为阴邪,收引而凝滞,易伤阳气。其致病有以下性质和临床致病特点。

① 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② 寒性凝滞。

③ 寒性收引。

(3) 外感寒邪传变及常见病证

外感寒邪发病,首先伤及浅表肌腠,亦可直中于里,伤及脏腑,亦有表里同病者。因此,外寒侵袭人体之途径与风邪相仿(且多相兼),即由肌表、口鼻而入,伤及肺系及肺。

寒邪伤于肌表,称为“伤寒”,可出现一系列寒邪外束与卫气相搏,腠理闭塞,阳气不得正常宣泄,以致营卫失和,肺气失宣,临床可见恶寒、发热、无汗等症。由于寒性收引凝滞,且常滞留于经络、筋肉、关节之间,导致络脉挛缩,气血流通不畅,不通则痛,从而易于发生头痛、身痛,或肢节痠痛等症。

寒邪由表传里,易于从阳而化热,而发生病理性质的转化,故为多种发热病证的原因之一。临床可见身热、恶热、口渴引饮,或潮热谵语、便秘不通、腹胀满、舌苔黄厚、脉洪大或沉实等症。若外感寒邪较重,或素体阳虚,则寒邪即可直中于里,伤及脾肾,出现一派寒象深重的症状,如恶寒、战栗、四肢厥冷、腹部冷痛、肠鸣、腹泻等症。

寒邪侵袭人体,每多与风邪或湿邪相兼为患,而成风寒或寒湿等病证。故临床上外感寒邪所常见的病证,有伤寒、中寒、风寒、寒痹等。所谓寒痹,乃由风寒湿邪兼杂而侵袭人体,留着于关节筋膜所致。由于以寒邪为主,阻痹于经络血脉,常产生疼痛,故又称为痛痹。

篇2:中医基础理论辅导:六淫——风

(1) 风的概念:风为春季的主气,但四季皆有风,故风邪引起的疾病虽以 春季为多,但其他季节亦可发生,中医学认为风邪为外感病中的一种极为重要的致病因素。风邪外袭多自皮毛肌腠而入,从而产生外风病证。

(2) 风邪的性质与致病特点:风邪的表现是将自然界“风”的现象,来比拟人体在发病时,所出现的一系列病理反应和证候。自然界的风,是一种无形的、流动的气流,来去较快,时有时无,且能使树木枝叶动摇,故中医学认为风邪为病,具有以下性质和临床致病特点。

① 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

② 风性善行而数变。

③ 风性主动。

④ 风为百病之长。

(3) 外感风邪的传变及常见病证:外感风邪侵袭人体的途径及部位,大多在肌表、口鼻、肺系及肺。

篇3:中医基础理论辅导:六淫——燥

(1) 燥的概念:燥为秋季的主气。由于气候不断敛肃,空气中缺乏水分的濡润,以致出现秋凉、劲急、干燥的气候。故凡久晴不雨,气候干燥,则易发生燥邪为患。燥病有外燥和内燥之分。

(2) 燥邪概念和致病特点:燥与湿相反,是缺少水分的表现,在日常生活中物体干燥,则表面常会起皱折,甚则枯涩、开裂。在自然界,秋季天气干燥少雨,常见生物枯萎。故中医病因学认为,燥邪其性干涸,其气敛肃,易伤肺津。燥邪有如下性质及致病特点:

① 燥性干涩,易伤津液。

② 燥易伤肺。

(3) 外感燥邪传变及常见病证

燥邪外感多从皮毛或口鼻而入,且易内侵犯肺,因此在发病初期亦有营卫不和之病理变化,如可见恶寒发热等症。中医学将外燥证初起分为温燥与凉燥两种,初秋气候较温热,所形成之燥病多为温燥;晚秋气候较凉爽,所形成之燥病则为凉燥。温燥、凉燥都具有燥邪的一般特性和致病特点,其区别在于:温燥伤人,多表现为不恶寒或微恶寒,发热较明显,脉数;凉燥伤人,多表现为不发热或微发热,恶寒较明显,而脉不数。燥邪入里,易于化火伤津,易使肺津受损,亦可使肺气不足,可出现干咳少痰、或胶痰难咯、鼻燥、口渴、咽干等症。严重者,燥热灼伤脉络,则可出现咳血,或痰中带血等症状。

篇4:中医基础理论辅导:六淫——火

(1) 火的概念:火(包括温、热)为阳盛之气所化生,故火热可以混称。但火与热,在中医病因学中则同中有异。

火热旺于炎热的夏季,但不像暑邪那样有明显的季节性,在其他季节中,因火热而致病者亦不少见。温与火热,性质相同,只是在程度上有一定的差别而已,故又有“温为热之渐,火为热之极”的说法。正是由于温热同属外感热病的一类致病因素,故临床亦常温热并称,谓之温热病邪。

火热为病亦有内、外之分。外来火热之邪,除直接感受温热病邪之外,亦可由风寒暑湿燥等外邪转化而来,此即所谓“五气化火”,五气之中,暑邪即是外来之火,称之为暑热,其余风、寒、湿、燥之所以能够转化,亦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

(2) 火热邪气的性质和致病特点:火热邪气的表现,亦是将自然界中柴火燃烧而出现的火热上腾及红赤明亮现象,来比拟人体感受温热火邪时所出现的一系列病理反应及证候。中医病因学认为,火热病邪有如下性质和致病特点:

① 火热为阳邪,其性燔灼上炎。

② 火易耗气伤津。

③ 火易生风动血。

④ 火热易致肿疡。

(3) 外感火热病邪的传变及常见病证

一般认为,外感温热多属实热病邪,故其为病则成实热(或实火)证候。温热之邪侵袭人体,其途径与部位亦是由肌表或口鼻而入。其病理变化,首先是使肌表营卫失调,阳气郁阻,不得泄越,机体阳热亢盛,功能亢奋,正邪斗争剧烈,从而出现高热、恶热、喜冷、脉数等一系列火热征象。若热在皮肤,迫津外泄故大汗出;热陷血脉,则血流加速,甚则血行逆乱而妄行,从而可见一系列动血、出血病证。凡感受其他外邪(如风寒湿燥等)而成火热病证者,期间往往须经过一段化热病程,进而热极化火。如外感寒邪入里,从阳而化热,热极而生火;或湿邪郁久化热,湿热郁结,而成痰火。同样,风与燥亦可以从阳而化热化火。

温热、火邪能直接煎灼津液,内伤脏腑而出现一系列阴津亏耗,燥热内生之病证,临床可见口干、喜冷饮、大便干、小便短赤等症。若津液损耗太过,不能濡养筋脉,热极则生风,亦可出现动风抽搐,震颤痉厥等症。

火热之邪,无论是直接侵袭,还是郁久化生,皆可使神明被扰,出现种种精神异常或机能亢奋症状。故在外感热病过程中,常可见神昏谵语、烦躁不宁、抽搐或狂乱等症,此属热入营血,火扰心神所致。火盛则气行逆上,血随气逆,故热病亦常可见到呕血、衄血等症。

临床上常见的火热病证,多系温病的气分病证、营分病证及血分病证,常可见高热多汗,恶热心烦,口渴喜冷饮,甚则狂躁,神昏谵语,小便短赤,大便秘结,唇焦口干,目赤肿痛,牙痛出血,或衄血、呕血、尿血(量多色鲜势涌),或出现斑疹,舌质红绛少津,舌苔黄燥或生芒刺,脉象洪数等症。

篇5:中医基础理论辅导:六淫——湿

(1) 湿的概念:湿为长夏的主气。长夏(农历六月),时当夏秋之交,阳热始降,水气上腾,潮湿充斥,空气中湿度最大,为一年中湿气最盛季节,故当此季节,因感受湿邪而发病者最多。此外,长期阴雨连绵,气候潮湿,或居处潮湿,或水中作业,或淋雨涉水,或汗出后湿衣未能及时更换等,皆易导致湿邪外感。湿邪为病有外湿、内湿之分。

(2) 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湿邪的表现,亦是以自然界水湿之象,来比拟发病时所出现的一系列病理反应和证候。所以,中医病因学认为,湿邪与其他几种邪气相对而言,属重浊有质之邪,其性粘滞,而且发病部位弥漫,伤人多隐,缓而不觉。概括起来,其性质和致病特点如下:

① 湿性重浊而趋下,易袭人之阴位。

② 湿性粘滞、弥漫。

③ 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

(3) 外感湿邪传变及常见病证

湿邪外感,多与气候环境有关。外湿侵犯人体,多由肌肤而入,浅则伤人皮肉筋脉,或积于皮下肌膜,或流注关节;深则可侵入体内,影响脏腑生理功能,产生多种病证。

湿邪伤人肌表,阻滞人体气血营卫之循行,营卫失和,阴盛阳郁,故见恶寒,身热不扬,汗出粘滞不畅,热不为汗解;湿性重浊,易阻滞经脉气血之通畅,故见四肢痠困沉重,麻木不仁;水湿之邪,泛溢肌膜,积于皮下,则见足胫浮肿,按之凹陷如泥;湿邪在上则阻滞清阳,故头重如裹;湿邪伤及筋骨关节,或流注关节腔隙,则见关节肿胀闷痛,重着不移,或屈伸不利,为拘为痉。

湿浊之邪可侵犯中焦脾胃,直接影响脾胃的腐熟运化功能,而使气机阻塞,升降失司,以致水湿停滞中焦,困脾遏胃,出现胸脘满闷、胃纳呆滞、口腻或甜、泛恶欲呕、小便不利、腹胀便溏不爽等症。

另外,湿邪伤人,亦常与风、寒、暑、热等邪相兼为患,而病风湿、寒湿、暑湿、湿热等病证。而且,湿邪传里,根据人体体质及脏腑盛衰,久之亦每易从寒化或从热化,而发生不同的病证转化。如素体虚寒,则湿邪每从阴化寒,可转化成寒湿病证,如素体阳热壮盛,则湿邪从阳而化热,则多转化成缠绵难愈之湿热证。

临床上,湿热熏蒸,郁于肝胆,胆汁不循常道,逆流入于血脉,泛溢于肌肤,则可见一身面目皆黄,发为黄疸。若湿热之邪浸淫于皮肤,外越于肌表,则可发为疥、癣、疹、疮,且黄水淫溢。湿热蕴结,郁于心经,则口舌生疮糜烂。湿热下注于肠腑,则可病泄泻、痢疾。湿热下注于膀胱,则可病淋浊。湿热注于下焦,损伤冲任带脉,在妇女则可病带下赤白。

外湿所感,临床常见的病证有:伤湿(即表湿证)、停湿(即湿停中焦)、湿热、寒湿及湿痹(又称“着痹”)等病证。

中医基础理论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辅导:血和津液的关系

中医基础理论辅导:膀胱的病机

中医基础理论辅导:奇经八脉的循行部位——督脉

中医基础理论辅导:脏与脏的关系——肺与肝

中医基础理论:脏与脏的关系――心与肝

中医基础理论:脏与腑的关系――肺与大肠

中医儿科知识点辅导:治疗概要——其他疗法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诊断学》辅导:食欲与食量

酬王六寒朝见诒,酬王六寒朝见诒张九龄,酬王六寒朝见诒的意思,酬王六寒朝见

中医基础理论辅导:六淫——寒(精选5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中医基础理论辅导:六淫——寒,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