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与德范文

时间:2022-11-25 14:46:41 作者:酒店猛狗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酒店猛狗”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7篇才与德范文,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整理后的才与德范文,希望大家能够受用!

篇1:德与才散文

德与才散文

有德便是才,利用才去奸诈欺骗,那是无德小人。德才兼备称得上有才之人。只具备善良、仁义,那是有德,聪明智慧,说明你是真正才人,真正的才人,懂得珍惜自己他人,在他人面前不清高,不狂妄。不自我显示,不鄙视他人,才是有才人的风范。

无才之人,本来就是无知,你和一个无知人较劲,互相比较讽刺。说明你也高不了多少,你也变得无知。怎么能说明你的知识渊博,才艺恒通。那都是清高的表现。真正有才气的人,不与无知人计较,更会让人笑话。反而走进鼓励,教导,耐心讲解。不批评,不讽刺,不笑话。不是推向深渊,不拉开距离。不怕影响自己。而是伸出援助之手搀扶,帮助洗清那种土气,改掉那种不良习惯。

无知之人没有约束自己能力,心随其自然,不考虑后果随便说说,可是,心里从不想别人怎么考虑,淳朴。话说出去什么事都没有,这就是一个无知人的表现,不会婉转,不会隐瞒,不会计较,没有心悸。可以为人坦荡,可以舍己为人。没有自私的表现,从不想那是对自己不利,只愿他人好。善良的表现。

有才之人是让人亲近,不愿意离开你。可以学习,那是标本,用那把尺来约束自己,来鼓励自己。那就是样子,那就是前进的动力。有才人从不清高,把自己融入人群中展现自己,那种展现不是炫耀自夸。而是把自己的.才学分享,尽自己的能力帮助周围人。努力为社会做一点贡献,尽自己最大努力。努力发挥自己,把自己的才学努力展现,以免荒芜,避免埋藏仅有的学问。

有才人最大的痛苦,是无处释放,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清高人往往是这样,他认为只有做一个高职位的人,才是发挥自己,否则就是埋没人才。其实不是这样的,有才人多到无法统计,做高官的又能有几位,那是前世修来的加本身素质。有那种修养,不是有才人都可以。有才人不论在哪里,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能给人带来快乐,能替朋友分忧解难,也是找到自己的位置。能给周围人带来幸福,促使别人努力进取,这也是找到自己的位置。不是把自己推向前台,展现自己的才华比试,鄙视对方。实际人都有缺点优点,人无完人,互相取长补短,让优点展现,把缺点抛弃,让才与德同行,世界更美好,如花开不败,美丽万年。

篇2:司马光论才与德(网友来稿)

司马光论才与德(网友来稿)

路来森

余读《通鉴》,得司马温公论“才与德”史论一节。

时,智宣子不听智果之劝,以智伯为继承人,而智伯有才无德,终为魏桓子、韩康子、赵襄子所灭,进而裂分其地。这就是史上著名的“三家分晋”。晋国,因之裂分为韩、魏、赵三国。

司马温公,感此而发,阐述在用人方面,如何处理“才”与“德”的关系。其见解精辟允正,其行文简洁明快,节节相扣,足以明君、警世。故摘录如下,与诸君共享。

“臣光曰: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为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云梦之竹,天下之劲也,然而不矫揉,不羽括,则不能以入坚;棠溪之金,天下之利也,然而不熔范,不砥砺,则不能以击强。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何则?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愚者虽欲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胜,譬之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决其暴,是虎而翼者也,其为害岂不多哉!夫德者人之所严,而才者人之所爱。爱者易亲,严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自古息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岂特智伯哉!故为国为家者,苟能审于才德之分而知所先后,又何失人之足患哉!”

--《资治通鉴周纪一》

有宋一代,唯仁宗一世,政治最为清明(后人评为,中国封建史上最民主的时代),文士郁然,才俊彬彬。司马温公,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虽世风江河日下,然先生沐仁宗之清颐,英风俊采奕然。感怀彼时,追慕古贤,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作者邮箱: lulaisen123@163.com

篇3:德与才议论文600字

好的品德能使我们在穿流不息的人流中站稳脚,高的才能使我们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永葆生机。

——题记

德如船,才如浆。有德无才,便像船随着风雨摇摆;有才无德,便只能在岸边欣羡到达幸福彼岸的人群。因此,德与才是相互联系的,缺一不可的。

不过,当今社会,却越来越趋向于“重才轻德”。

有这么一则材料:在巴黎圣母院中有一句中文告示:“请保持安静。”据说,这是专门写给中国人看的。在珍珠港景区,也写着专门给中国人看的提示:“垃圾桶在此。”在泰国皇宫,则用中文写着:“请便后冲洗。”

这便都是高材生们在外国人心中的印象?我无言以对。

忽视了素质教育,忽视了高尚道德情操培育出的人才,算是才吗?这些人能成为中国的顶梁柱吗?

在人生的海洋中,没有了德,即便没有了船,就算有再好的浆,也不能保证不被淹没。

还好,还好我们有鲁迅这样的“在人生路上,将血一滴一滴地滴过去,以饲别人”的人,他们才是中国的脊梁。

我们有丛飞,我们有朱自清,我们有任长霞,我们有杨利伟,我们有钟南山……

这些人在平凡中怀着崇高和正义,怀着热心与爱心,他们将自己有用的,都献给了祖国。是这类人,托起了中国的天空。

达芬·奇说过:“人的美德荣誉比他的财富名誉不知大多少倍。”

我们想得到的是高素质的人才,而不是靠着才干而啃食中国脊梁的蛀虫。

德才双馨才能得到人民的爱戴,德才俱备才能使我们在人生之海上划得更稳,划得更远。

篇4:含才和德的成语

含才和德的成语

[才德兼备] cái dé jiān bèi

才:才能。德:品德。备:具备。才能和品德都具备。

[才疏德薄] cái shū dé bó

才识疏浅,德行不高。常用作自谦之词。

[才轻德薄] cái qīng dé bó

才识疏浅,德行不高。常用作自谦之词。同“才疏德薄”。

[高才大德] gāo cái dà dé

高才:有杰出的才能。大德:有极高尚的品德。才能和品德都很好。

[德才兼备] dé cái jiān bèi

德:品德;才:才能;备:具备。既有好的.思想品质,又有工作的才干和能力。

[德薄才鲜] dé báo cái xiān

自谦道德修养不足,才能薄弱。

[德薄才疏] dé bó cái shū

薄:浅;疏:空虚。品行和才能都很差。常作谦辞。

篇5:让德与才同行作文700字

让德与才同行作文700字

人生如树,德为根,才为叶。欲使小树茁长成长而成为大树,必须绿叶制造能量,但亦不可少根之汲取养分。朋友,让德与才同行,育人生之常青树!

有才无德,无以成大事。几年前,克杰特大贪污事件轰动了整个社会。克杰自幼立志成才,并且曾付诸惊人的行动。他凭着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韧与一丝不肯放松的严谨,练就了出众的口才与领导才能。因而,他深受领导们的赏识,一步步向上爬,官至原政协副委员长。可是,他渐渐松懈了,以权谋私,收受贿款,生活腐败。随后,东窗事发,他被押入冰冷的监狱,判为死刑。那么,他的悲惨下场是源于什么呢?我认为乃无德。他虽然才华横溢,却在修才时忘了修德,导致他道德的缺失酿成了苦果。有才无德,无以成大事,因此,克杰从高贵沦为阶下囚。朋友,让德与才同行!

有德无才,亦无以成大事。中国近代有位皇帝:他博览群书,明礼信,品德高尚;他研读奏章,感动流涕,实觉维新之势在必行,下令维新,反被软禁。是呀,这便是道光帝。身为皇帝的他,品德实可谓高尚,可他却未能在当时指点江山 ,叱咤风云。何也?无才也!如果他有汉武帝般的`雄才大略年少有为?正是因为他有德无才,慈禧及其他守旧派才越发显得强劲有力。我想,假使道光帝拥有布控一切的才能,历史应当有一番翻天覆地的改变。有德无才,亦无以成大事。朋友,请让德与才同行!

德才兼备,则万事可成也。从古至今,成大事者,大都德才兼备。忍痛嫁入匈奴的王嫱德才兼备,为了国家的安定,他毅然地走向遥遥大漠,心无所悔。大喊不管白猫黑猫,抓得住老鼠就是好猫的邓小平亦德才兼备;高歌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先生亦是德才兼备;呼吁壹基金一家人的李连杰亦德才兼备。其实,德才兼备乃有大成就者的共性。试想,一个德才不兼备的人有怎能取得长久而巨大的成功?朋友,请让德才同行!

人生如树,德为根,才为叶。德才兼备方可成苍天大树。朋友请让的与才同行!

篇6:用人之长,德与才的千年缠绵

很多公司的领导者常常感叹招不到人,但“人才难得”可能只是一个伪问题,

用人之长,德与才的千年缠绵

。“德才之辩”在中国历史上蔚为大观,但真正伟大的公司领导者正需要放开心胸与眼量,不拘一格,让人从“无用”到“有用”,从“小用”到“大用”。”

一、组织领导人多方面的“人之惑”

蝴蝶模型的动力枢纽是“人”,处在模型最中心的位置。一个组织能不能开创,能不能发展,除了“天时”以外,最核心的因素就是人。对组织领导者来说,最感困惑的问题往往也是人。“人之惑”是多方面的,首当其冲的一个问题是很多领导者感叹招不到人,人才难得。比如明朝末代皇帝崇祯帝就叹息自己得不到岳飞这样的将领;创造了“文景之治”的汉文帝也同样感叹:“唉!我偏偏得不到廉颇、李牧(战国后期赵国名将)那样的人做将军!有了这样的将军,我难道还担忧匈奴入侵吗!”

柏杨认为崇祯帝其实拥有一位岳飞,就是袁崇焕。袁崇焕在当时正所谓“国之长城”,清朝开国皇帝努尔哈赤事实上死在他手中。不过,崇祯帝中了清朝的反间计,自己把袁崇焕杀了。汉文帝事实上也已经拥有廉颇、李牧这样的人才,比如魏尚,不过魏尚因为“上报斩杀敌军首级的数量差了六个”,给汉文帝下了牢狱。因此,当汉文帝发出人才难得的感叹时,他的宫廷保卫署署长冯唐抢白说:“陛下即使得到了廉颇、李牧,也不能任用他们。”

从以上案例分析,人才难得的问题跟如何识别人才、会不会使用人才、能不能信任人才这些问题交织在一起,其中又有一个特别底层的问题:究竟什么样的人是人才?在中国历史上,人才标准的问题不能不谈到“德才之辩”。

二、司马光“德才兼备论”VS曹操“唯才是举”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首年(前403)就详细讨论人才标准的问题,足见此问题在司马光心中的分量。

才与德是两回事,而世俗之人往往分不清,一概称之为贤明,于是就看错了人,

管理资料

所谓才,是指聪明、明察、坚强、果毅;所谓德,是指正直、公道、平和待人。才,是德的辅助;德,是才的统帅。

德才兼备称之为“圣人”;无德无才称之为“愚人”;德胜过才称之为“君子”;才胜过德称之为“小人”。挑选人才的方法,如果找不到圣人、君子而委任,与其得到小人,不如得到愚人。原因何在呢?因为君子持有才干把它用到善事上;而小人持有才干却用来作恶。持有才干作善事,能处处行善;而凭借才干作恶,就无恶不作了。愚人尽管想作恶,因为智慧不济,气力不胜任,好像小狗扑人,人还能制服它。而小人既有足够的阴谋诡计来发挥邪恶,又有足够的力量来逞凶施暴,就如恶虎生翼,他的危害难道不大吗?

有德的人让人尊敬,有才的人使人喜爱;对喜爱的人容易宠信专任,对尊敬的人容易疏远,所以选拔人才者经常被人的才干所蒙蔽而忘记了考察他的品德。自古至今,国家的乱臣贼子,家族的败家浪子,因为才有余而德不足,导致家国覆亡的太多了!所以治国治家者如果能同时审察才与德两个方面,知道选择的先后,又何必担心失去人才呢!

德才兼备的“圣人”具有强烈的理想色彩,在现实生活中难得一见。在其余三类人中,司马光强调人才选拔的次序是,先“君子”,其次是“愚人”,而一定不能任用“小人”,因为“小人”无德而有才,具有作恶的能力,对国家来说是乱臣贼子,对家庭来说是败家浪子。概括起来,司马光的人才标准是“德”具有一票否决制。

雄才大略的魏武帝曹操在人才观念上跟司马光完全不同。2,曹操下令说:“假如必须是清廉的人才能使用,那么,齐桓公(管仲辅助他成为春秋首霸)又怎能称霸于世呢?大家要帮助我显扬高明人士,即使身份卑微,也要推举,只要有才能就进荐上来,让我能够任用他们!”

曹操的用人哲学是:“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鲁迅说:“曹操征求人才,不忠不孝不要紧,只要有才就可以。”柏杨则说:“曹操是一个力行实践的政治家,他的用人行政,只要求才能,而不过问私生活。”

篇7:弟子规疑难解答:什么是才与德,怎么界分?

弟子规疑难解答:什么是才与德,怎么界分?

问:

什么是才?什么是德?德与才怎么界分?

-----------------------------------------------------------------------------

答:

现在大家问的问题都很重要,也很不简单。为什么会问这么好的问题呢?因为大家是真干的,真想把事做好,看事就愈看愈深入了。为什么?“治本在得人”。一件事情要做得成,关键在人,所以叫“成事在人”。

《中庸》我们这次有没有读?《中庸》里面谈管理谈得特别多,太精辟的管理学。其中说的“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用对了一个有德行的人,他的整个推展的工作就很顺利,但是这个人假如去世了,哪怕有很好的制度,这个政治也会下来。

我们看,周公在的时候制礼作乐这么兴盛,后来周朝衰败下来,请问周礼还在不在?在,得靠人去以身作则去带啊。所以现在这个时代就是花太多时间在枝末,没在根本,根本是德行,而不是制度。制度是为人所用,所以很多民主制度的国家变成什么?那个小聪明的人在用法律、用制度。那有什么意义?所以反而有德行了,制度纵使不是很完善,这个社会反而不会乱。所以我们从根上来讲,体会到,人的德行才是治理安不安定的根本所在。

所以《论语》里面又告诉我们,“举直措诸枉”,举一个正直的人,所有的小人他就不敢造次,他就赶紧走了,哎哟,要遭殃了,赶紧走了,他不敢再贪腐了,“举直措诸枉”。所以我们看,历代的盛世都是用了一个很好的人,结果整个朝廷就兴旺起来了。“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把这个好人一提起来,“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好人全过来了,不好的人就走掉了,风气就起来了,好风气。

所以《资治通鉴》才告诉我们,“治本在得人,得人在慎举”,谨慎的去推举人才,“慎举在核真”,我们得考核他是不是真正的德行,而这个“核真”就是怎么判断他是真有德行。

我们看到汉朝的王莽篡了汉朝,那是一个大奸臣,自己想做皇帝。可是王莽还没有露出他的马脚以前,绝大部分的读书人觉得他是好人,看不出来他在巴结谄媚。那就代表很多人还是贪,他用种种好处拉拢人心,还是判断不出来。

所以《资治通鉴》里面有一篇“才德论”,就是分辨什么是才,什么是德。而且这个“才德”以后会发展成什么样子,这个文章里面都有讲,今天我就是藉讲才德先跟大家交流一下,但是我们在讲君臣关系的时候再来看这一篇文章。为什么?因为领导者用人太关键了,我们得要搞清楚这个才德的分辨。

“正直中和谓之德,聪察强毅谓之才”。我们看,大公无私的、公正、正直,这个都是无欲则刚才做得到。人有什么情感的希求,人有什么物质的希求,他就不可能无欲则刚,他就在攀关系、拉拢、袒护,都来啦。绝没有为自己的人才能正,才能直。“中”,做什么事情不偏激,不过与不及,都懂得适中去做事情。可能要考虑事情的来龙去脉,客观去应对,这个“中”。当然从心性上来讲,这个“中”就是没有好乐、没有忿懥,这些都属于心地上的修养。“和”,时时能和气对待他人,心平气和,时时能以大局为重,调剂团体里面的对立冲突,绝不去增加对立冲突,和,以和为贵,这个是有德之人。

所以一个人讲到谁,那个表情就皱着眉头,凶相都出来了,这个人绝对没有正直中和,他的内心里面瞋恨心还很重。可是人往往会被他吸引是什么?因为这样的人脾气虽然大,很聪明,观察力很厉害,人家想不到的,他想得到,他给你讲几句,你就“哦,你怎么这么厉害,能想到这些”,我们就很容易被这些东西吸引。聪明的人,观察力很敏锐,然后做事很有魄力,说干就干,勇往直前,这个不是德,这是才,毅力,谁拉他都拉不回来。所以这样子的`人做错事的时候,谁也拉他拉不回来。

我们那一天刚刚这个问题,“恶果敢而窒者”,是不是?那果敢的人就是强毅,可是他顾及不到大局,他的理没有通达,可是他又“我一定要这么干”。那个时候他也没领导了,他也没师父了,这些东西他都提不起来了。但是他很强毅,他的能力不是一般人能比的。所以我们去冷静看,一个朝代里面,哪一个很有才的人一出状况了,国家可能大伤元气,甚至于救不回来。一个安禄山,唐朝几乎灭国。可是他聪不聪明?你找不到几个跟他有一样能力的人。

所以德才都很好的,德才到极点的是圣人,德才都不错的是贤人,德胜过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才德都不好谓之愚人,才德全备的谓之圣人。当我们没有圣人、没有君子可以用的时候,宁用愚人,不可用小人。为什么?你用愚人,他最起码不会给你添乱;可是你用小人,等出现情况了,很难收拾。所以司马光先生是从所有的家族败落、所有的朝代出现大问题,都跟用错人有关系,分析这个给我们了解。

篇8: 以德托才作文

以德托才作文

是谁,在洪浪滔天之间明辨禹之帝王之才?是谁,在不得之中一心孔明治世之才?又是谁,在惑言乱耳之际识得邹忌讽谏之才?其所共源者,皆为德也。才与德,为人流芳百世之基石,亦为人寻寻觅觅而不知其所踪者。苦求之间,何为才,何谓德,及其二者之间有何系结,皆为世人之所深思。

才,为人治世之源,有才者,人皆仰之。吾与子寒窗数载,所求为何?才也。帝王吐哺礼士,寤寐辗转,所求为何?才也。才为人修身治国平天下之源泉。不有才学,和展抱负?古有曹子建才高八斗,七步为诗。其之才学,为人景仰,流芳百世。后有润之才横溢,独立天地之间抒己主沉浮之志向,终得引领风骚,成一代风流。故无才无以治世,由此可知也。

德,即人处世之根。无德者,人尽唾之。自桀纣因酒色丧朝至秦王以暴戾,皆所谓失德者失天下也。继而遗臭万年,为人神之所共愤。在世为人,必处世,而处世必以德为基。凡成大业者,无德不以至此。若唐太宗无容人之德,又何来魏征一代谏臣之名?斯贞观之治,又以何得建?上溯春秋战国,蔺相如以谅人之德,与廉颇尽释前嫌,结为生死,共卫其国,若无其德,赵何以在强秦之下保留一丝声息?是故德为人处世良剂,人所共知。

德才兼备,以德托才。才高于人而无德者,其行径必为世人所恶,然则独有德而无才以托,其行径亦为天下笑。何也?德才兼备者无所为也。夫禹之帝王之才识舜之谦让之德;孔明治世之才见于刘备之求贤之德;邹忌讽谏之才立于齐王之容人之德。治世兴盛之理,皆出于此。以彼之德托彼之才,而无大成者,未之有也。

呜呼!德才兼备也,难矣。大凡世人,二者总轻其一,为之奈何?

盖人之所探者,皆德才与孰重,安知其二者缺一不可哉?独具才德之一而无以成事者,亦悲哉!若知其共存之理,成事有理矣。夫众生皆平等,之所以有圣庸之分,惟不透此理耳。以德托才,此圣人之所由来也。

才者,所以安邦;德者,所以安国。才德须相济相和,此所谓以德托才。

篇9:德薄才疏成语解释与近义词反义词

德薄才疏成语解释与近义词反义词

【成语】:德薄才疏

【拼音】:dé  bó  cái  shū

【简拼】:dbcs

【解释】:薄:浅;疏:空虚。品行和才能都很差。常作谦辞。

【出处】: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六十八回:“小弟德疏才薄,怎敢承当此位!若得居末,尚自过分。”

【近义词】:德薄能鲜、才疏学浅

【反义词】:德才兼备

【语法】:作谓语、定语;用于自谦

德薄才疏 成语接龙

【顺接】:疏不破注 疏不谋亲 疏不间亲 疏亲慢友 疏宕不拘 疏密有致 疏庸愚钝 疏影暗香

【顺接】:百密一疏 草木萧疏 德薄才疏 纲目不疏 利尽交疏 力薄才疏 潦倒粗疏 亲不隔疏

【逆接】:爱人以德 包元履德 称功诵德 称功颂德 酬功报德 大恩大德 二三其德 反道败德

【逆接】:德以报怨 德以抱怨 德全如醉 德厚流光 德威并用 德容兼备 德容言功 德容言工

篇10:德与智

德与智_800字

智慧是司马砸缸,砸出镇静;道德是孔融让梨,让出美德。智慧是一张精美的明信片,道德则是一张万能的通行证。

——题记

天地之大,我们总以为只要有足够的智慧,就会成为最完美的人,如果你这样想,就大错特错。就如意大利诗人但丁说的那样,道德能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却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

古代的圣人,之所以能够被世人所敬仰,不仅仅是因为有多高深的智慧,而更多的是他们有一颗包容、善良的心,做出令世人敬佩的事。

山东的圣人孔子,他曾说过:“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是他对自己的定义,也是他给予弟子以及后人的教导。

在我们的眼中,孔子是个极有学问的人,更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这种人才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当弘一法师到他的`学生家里做客时,他轻轻摇动藤椅,好让小虫躲避,才缓缓的坐到藤椅上,他的弟子不解,其实这就是大师拥有道德的行为体现。

弘一法师用细微的行动,教给弟子知识,更是教给弟子一种做人的方式。古代的圣人教给我们要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可是如今,我们的身边却出现了不同的现象。

现在的很多高校的大学生,他们在社会中,常常做出一些道德缺失的事,难道他们没有足够的智慧吗?其实即使他们的知识再渊博,也不会受到尊重。

当我行走在马路上,随处可见乱扔垃圾的人,其中不乏高校生,他们在学校中学到了不少的书本上的知识,但是在社会中,他们绝不会是一个有道德的人,所以“智慧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

每天清晨看到在路边忙碌着的环卫工人,我不禁敬仰。他们是那么的勤勤恳恳,不畏严寒酷暑,乐于奉献。或许他们之中并没有多大智慧的人,但是在我心中,他们却是最可爱的人,他们拥有的是更宝贵的“财富”——道德。

民营企业家陈光标,13岁便挑起了家的重担,不甘卑微的他勇于拼搏,凭借着过人的头脑,现在的他家缠万贯。但是,就是由于不寻常的儿时经历,使他更多了一份善心,他至今为止,共捐助了1014次,捐助总额为14亿元之多。他每次的捐助不同常人的是他喜欢高调捐助,很多人不甚理解,其实他就是想凭借着这份高调感染更多的人。他是一个优秀的成功人士,他不仅能拥有了智慧,更拥有了道德。

在日新月异的时代里,在能人倍出的环境中,智者易做,圣人难求。

篇11:德才兼备的德和才分别指什么

德才兼备的成语来源是宋朝许月卿的`《先天集·人邑道中三首》,其中提及该成语的词句是:“天涵地育王公旦,德备才全范仲淹。”

德才兼备的近义词有德高望重、又红又专、才高意广,反义词例如有德薄能鲜、德薄才疏、才疏志大、才疏意广。

德才兼备这个成语属于褒义词,常作为定语使用。

篇12:德薄才疏成语解释

德薄才疏成语解释

【成语原文】:德薄才疏

【标准发音】:dé bó cái shū

【繁体写法】:德薄才疏

【德薄才疏是什么意思】:薄:浅;疏:空虚。品行和才能都很差。常作谦辞。

【德薄才疏成语接龙】:俭以养德 → 德薄才疏 → 疏不谋亲

【用法分析】:作谓语、定语;用于自谦

【读音预警】:注意多音字:薄 ① báo (口语单用) 纸薄;② bó (书面组词) 单薄 稀薄。

【出处说明】:明 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六十八回:“小弟德疏才薄,怎敢承当此位!若得居末,尚自过分。

【对应近义词】:德薄能鲜、才疏学浅

【对应反义词】:德才兼备

【德薄才疏的造句示例】:

萧克《浴血罗霄》第18章:“不过鄙人德薄才疏,只勉尽绵力,希望司令不吝指教。”

篇13:先有“德”,再谈“才”作文1000字

“学会做人,学会做学问”是我们一中的校训。每天清晨进班后,总会在抬头时看到黑板上方的这句话。每当这时,我都会问问自己,自己真正理解这句话了吗?其实,德与才的关系才是校训想要告诉我们的。有德有才的人是能人,有德无才的人是善人,无德无才是庸人,而有才无德的人却是恶人。所以我们说,先有“德”,再谈“才”。

身为高中生的我们,即将步入成年人的行列,然而,年龄的增长就可以代表我们成人了吗?不得不说,有些大学生,竟然把自己的脏衣服打包邮寄回家,让自己的父母替自己洗衣。一个有“才”的大学生,却无法自立,又何谈做人呢?而相反地,在广东连州,有一对姐妹花。她们幼年丧父,家中还有一个患有小儿麻痹症的母亲需要人照顾,于是,小小的她们一边勤奋学习,一边一起撑起这个家,带母亲上学长达20xx年之久。相比之下,年岁相差如此之大,而谁更能算是一个合格的“人”呢?

“学会做人”不单单是一句简单的校训,更应该是我们贯穿一生的追求,而“学会做学问”更是我们学生的天职,“做学问”要比“做人”简单,如果一个学生连自己最本职的学业都无法完成得合格,又如何做这“做人”这一大学问呢?做人是人生的基础,做学问是人生的升华。想要做一个成功的人,就必须要做好学问。

如何做好学问呢?这个问题对于高中生的我们来说还太难解答。因为做学问并不等同于学好文化知识,它只是做学问的一个基础。那么,如何把这个基础打牢实呢?

首先,我们应该有一个实际的理想。这个理想不必远大也不必宏伟,应该是一个“蹦一蹦,能摸到”的目标。其次,我们需要为自己的理想脚踏实地地付出行动。说比做容易得多,而把一个理想变成一个目标,再把目标变成一个计划,再把计划变成一个任务,最终去完成这项任务并非易事,这需要我们有毅力有执行力。最后,还应该在付出了努力的基础上,寻找最巧妙的最具有效率的方法。这并不是说做学问有何捷径,而是我们在同一条路上前行,别人步行,我们可以乘汽车,别人乘汽车,我们可以乘火车。天道酬勤,可一味的勤奋,却不知勤奋错了地方,岂不白费力?

“德”与“才”并不能分离开来,德与才之间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必定有一颗积极向上的心,这种心态,是可以帮助我们“做学问”的。而一个成绩优异的人,也势必有坚韧勤奋的精神,这种精神也是“学会做人”必不可少的。先有“德”再谈“才”并不是说要以“德”取人,而更多的强调的是一个有才能的人,一定要有高尚的品德,这样才能发挥出他的“才”。反之,有才无德,他要么碌碌无为,要么成为社会的祸害。

一中学子,更应该谨记“学会做人学会做学问”,更应该落实,做个德才兼备的人。

篇14:小成靠才,大成倚德学习心得

紧张、充实、愉快的上海学习结束了,这一次培训会议不仅使我们在业务上大有长进、思维方式得以转变,更使我们在思想上经受了一次洗礼,相信每一位与会者都将难忘!

距离真不小!

本次学习共听取了十一位专家关于高效课堂、观课议课、校本教研方式、教研形式创新等内容的学术报告,可谓名专家荟萃,报告犹如甘霖,给了我们很多的震撼和启示,看到了自己的差距,感受到了南方学者的内涵所在。

高效课堂渐明了。

高效课堂作为现在教育界的热词、关注的焦点,这次被多位专家涉及到,专家们痛批“教师的讲代替了学生的学习”“教师的什么都教成为学习低效的主要原因”。

其中尤以z校长的“后茶馆式教学”最为实用,他认为课堂低效主要是“总体讲得太多,教师不知道究竟该讲什么”、“学生的潜意识暴露不够”、“教师不明白自己的教学行为的价值取向”、“教师对学生的差异问题束手无策”等等。后茶馆式教学源于原来的“茶馆式教学”,“茶馆式教学”认为“议”是教学的核心,“读读、议议、讲讲、练练”是主要的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方式,有利于在“书中学”。“后茶馆式教学”则在继续强调读、议、讲、练基础上,加上“做做”这种“做中学”的学习方式,其精髓可以概括为“一二三”,一即“议”为核心。二即“懂不教”、“暴露潜意识”。三即方法多样、形式多样、价值取向明确。

z教授则从理论的高度阐明了高效教学的理念,他认为“50%—80%的.知识不用教,特别中高年级的孩子的语文、数学知识”,他认为当前追求的有效教学,存在三个问题:一是忽视了有效教学的价值追求,只讲究形态。二是把有效教学偏狭到有用。三是把有效教学指向知识技能,忘却了三维目标。他进一步指出教学是科学也是艺术,所以教学必须用到实用主义哲学也要用到建构主义理论,有效教学的核心应该是让学生学会学习。等等

篇15:小成靠才,大成倚德学习心得

这些专家中都是学有所成的大家,他们不仅有独到的研究,更让我们感受到的是他们的精神风貌。他们有在职的也有退职的,有将近七十岁的老人,也有三四十岁的壮年专家,无论年龄大小都精神焕发,很有“精神气”,具有积极的人生追求,更有尊重教育,尊重知识,渴望祖国教育事业兴旺发达的崇高信念。“小成靠才,大成倚德”,多么经典的概括,多数人是可以做成点事情的,但是做大事,把事情做到极致,特别把教育的事情做到极致,那就不仅仅是能力问题,还要有人格的参与啊!

校本教研如何搞。

校本教研在我们山东研究的不深入,不系统,开展的不扎实,甚至成了形式和教师的累赘,作为一名教研员,一直感到迷茫。这次学习,使我再次明确,校本教研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学,甚至我们教学研究的主阵地和主要任务也是课堂。上海教育科学研究院王洁博士这样描述校本教研:研修的目的——改造教学发展自我,为自己而研究为了研究自己;研修的的方法——行动中研究,行动中学习(边工作边研究);研修的形式——以课为载体正式与非正式相结合;研修的过程——强化合作交流,开发差异资源;研修的关键——有主题有基点有方法有改进;研修的成果——个人化情景化的知识,不断的行为改进等等。

从上海回来已经一周多了,回翻笔记,依旧感受到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的快意,不禁一番豪情涌上心头,下一步该怎么做呢?!

篇16:都德:与都德有约

都德:与都德有约

都德:与都德有约

风车依旧在悠闲地转动着,只是不再发挥它的作用。每一件新发明问世时,总会毁灭一些陈旧而又美好的事物,如同这间磨坊。但是,在这里,曾经随风飘散的思绪却从未遗失过,他们辉煌着飞跃,就像你――都德一样。

与你的初遇是在最后一课的课堂上,我看到哈墨尔先生在一片肃静中在黑板上写下的大字,看到阳光渗透过葡萄藤映在小弗朗士脸上的暗影,是那样真实。你娓娓的叙述,平静中带有惆怅,但是你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如同“法兰西万岁”几个大字一般铿锵有力,熠熠生辉。我被吸引着,感受着你心中的不屈与耻辱,跌宕起伏着,如同一段悠扬的交响乐,当他奏响的时候,时如澎湃的大海,时如山间凌厉的怪风,时如巍峨的高山,在心中留下一段激烈的回响。

我与你――都德有约,感受民族的炽烈。

与你一同聆听这段笛声中的故事,感受拂过风车的微风,磨坊主阿尔尼耶老板的面影,在我的眼前拂动着,杂乱的头发,褴褛的.衣衫,暗淡的眼神,那样灰暗沉郁。一扇大门阻隔了他与世界,只为坚守一个纯洁的愿望。当风车转动时,你说他笑了,笑过世事沧桑,笑过物是人非,一切都掩盖在他的疯狂之下。一次善意的欺骗,仅仅是用生石灰代替早已无人送来的小麦,阿尔尼耶老板用人性的守望,终于换得一段快乐却又略带凄凉的晚年。听罢这个故事,你也笑了,你说:“善意的谎言,最终依旧需要善意的谎言去回答。”我与你――都德有约,感受人性的温暖。与你一同坐于弗雷克上校的病榻前,望着老人一脸的笑意,你也笑了,普法战争的终章正在巴黎城下书写,你身处围城,给予老人生命黄昏的一缕希望。“柏林之围”,你欺骗着老人,只是不愿看到他带着遗憾离开人世。因为你说:“或许只有微笑着离开这个世界的人才是最幸福的。”或许是最后的回光返照,当老人穿着一身军装,立正站在窗台前时,你张了张嘴,却未发出一点声音,只是任着最后的谎言破灭,随风而逝。也许,你懂了吧……我与你――都德有约,感受生命的力量。时光悄然流逝着,磨坊中的你对我笑了,因为你和我拥有生命中不可错过的一次约会。

篇17:道、德与道德

道、德与道德

分三个层面对“道德”范畴的形成及其内涵进行了历史考察,认为是道家老子最先将“道”升华为哲学范畴,认为“德”作为政治伦理范畴,形成于西周,较“道”为早.“道德”连用虽散见于先秦典籍,但作为哲学范畴,当确定于<庄子>.而<老子>之“尊道贵德”、<论语>之“志于道,据于德”、<中庸>之“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等论题,都是“道德”范畴的先声.

作 者:罗炽  作者单位:湖北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湖北,武汉,430072 刊 名: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YUNYANG TEACHERS COLLEGE 年,卷(期):2002 22(1) 分类号:B82 关键词:道   德   道德  

才造句

萨德范文

才的造句

犯罪心德范文

德近在咫尺作文

德的读后感

德勤报告

孝德事迹材料

孝德感恩

孝德榜范文

才与德范文(通用17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才与德范文,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