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赚钱的狗子”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乡村生活回忆美文:晒草铺铺,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乡村生活回忆美文:晒草铺铺,欢迎大家阅读借鉴,并有积极分享。
- 目录
篇1:乡村生活回忆美文:晒草铺铺
天很冷,母亲却不同意开空凋。她的理由是:有电热毯就行了,想想晒草铺铺的日子吧。
母亲的话霎时把我推回到少年时代。
那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后期,我所在的生产队还没有摆脱贫困,不少人家都是两间屋草屋。我的父亲在海安镇工作,在农村有三间草屋,就是生产队里比较好的人家了。
草屋的泥墙比大人高不了多少,据说矮能防倒塌。窗户很小,多数人家用一块塑料薄膜封着,也有窗户糊纸的,俗语“捅破了那层窗户纸”大概由此而来。而屋子小而低,据说有利于保暖。冬天,寒风呼啸,滴水成冰。这时,屋子再保暖,睡觉还是感到冷,怎么办呢?大人会告诉你:有稻草呢,还怕天冷吗?
在庄稼人眼里,稻草无疑是个宝贝。有的人家,早在秋收后生产队分草时,就把挑回家的稻草进行整理,分拣出一些色泽金黄的上等稻草,摊放在太阳底下曝晒,干透后捆好,堆放在屋角,留作寒冬垫床铺。也有的人家动手晏一些,直到睡觉感到冷,才取出藏在室外草堆中间的稻草捆铺放在地晒上一两天。然后将稻草均匀地铺在铺板或代替铺板的竹帘子上。
稻草刚刚晒过,还残留着阳光温暖的气息,散发着草香。讲究一点的人家在稻草上铺上床单,不讲究的,在稻草上面铺一张旧草席。睡觉时,人躺在上面,又软又暖和,那感觉比睡席梦思舒服!
稻草垫铺,厚薄可以随时调整,弹性也一样。觉得不暖和了,只要把草晒一晒,或者再添些新稻草,就会很暖和,弹性十足。邻居贵爹就炫耀过他的床铺。我特地看过,贵爹睡的床是用土墼码一个长方体,铺在上面的是乱糟糟的穰草,中间有一道凹槽。他不无得意地告诉我:不少人图个好看,用整齐的草,铺得很平,草的空隙小,睡在上面,远不如垫乱草透气舒服。垫穰草更软和,中间有了凹槽,人睡在凹槽里,随你怎么翻身,被子两边都不会有冷风漏进来。不是吹牛,睡皇帝的龙床,不见得有我这样睡舒服。
贵爹是个只讲实惠的人,我相信他的话。不过,他说睡垫穰草的铺比睡龙床舒服,我有些将信将疑。因为睡在铺了穰草的铺上,人体有时会有一些汗气渗进穰草,时间久了,草会散发霉味。如果有小孩尿床,稻草的气味更难闻。龙床大概不会有难闻的气味吧?当然啰,只要经常把垫床的稻草抱到外面去晒,或者换草换得勤一些,就不会有霉味了。
晒草铺铺,有时可能是临时的,一次性的。乡下交通不便。婚丧喜庆,客人来一趟不容易。就说祝寿吧,城里人安排寿宴只吃一顿,乡下交通不便,有些客人是步行来的,哪能来了就走?按传统,寿宴待客得安排三天。乡下没有旅馆,借宿在邻居家,可以作为权宜之计。但是,也有不少人不想麻烦人家,就把泥地扫一下,把稻草铺开,放上一张草席或床单,地铺就打好了。待客,一般是自家的铺让给客人睡,家里人睡地铺。客人一走,临时用来垫铺的稻草也就成了烧火草。
我曾经睡过地铺,那一次是去邻居家借宿,邻居刚好打了地铺。地铺大,铺的是稻草,十分松软。我提出睡地铺,邻居答应了。增加睡的人,再铺开一捆稻草就行了。可是枕头不够,我只好把厚厚的棉裤当枕头,垫在脑后。棉裤的味道不太好,管它呢,躺在稻草铺的地铺上,真舒服,也很暖和。哦,屋梁上是啥?是蛛网,有一只灰老鼠溜过来了……乡村的夜,静得能听到老鼠的脚步声,只不过我很快就进入了梦乡。
今天,母亲忽然提起晒草铺铺的日子,用今天的眼光看,似乎有些荒涎,可是,这是我亲身经历过的生活啊,我能说母亲说错了吗?
篇2: 回忆乡村生活的作文
乡村不像城市那样繁华,不像高楼大厦那么引人注目,但是那淳朴清新的乡村气息尽显着它的不同之处。
我的外婆家就在山东省胶东地区的一个小村庄,那里有着浓郁的乡村气息。每年的暑假,妈妈都会带着我回乡下外婆家住上一段时间。
刚进院门,我就闻到了诱人的香味。院子里种着许多水果和蔬菜,有桃树、杏树、梨树、黄瓜、西红柿、豆角等等,看着树上的水果,馋的我垂涎欲滴。外公似乎看透了我的心思,于是对我说:“这些水果和蔬菜都是咱家自己种的,没有打过农药,纯绿色有机食品,洗洗就能吃。小馋猫,喜欢吃什么就赶快摘去吧!”
听完外公的话,我刚想摘个桃子尝尝鲜,就听见院外有人喊:“王浩哲,是你回来了吗?快来给我们一块去河里捉鱼去!”原来是我同龄的几个小伙伴知道我回来了,约我去河边捉鱼玩。我赶忙拿上渔网和小桶往外跑。
我们几个来到了村边的小河边,小河的水很清,鱼儿在水草中游来游去。我们挽起裤腿就下河了,一动不动地静静守候着,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水面。毫无防备的鱼儿,根本不知道危险就在眼前,依然悠然地在水里不停舞蹈。我们看准了,渔网猛地一抄,就把鱼儿捞上来了,接着迅速地放进小桶里,然后再静静守候……
太阳落山了,村子里传来阵阵淡淡的柴香味,各家各户的烟囱上开始飘起了袅袅炊烟,就好像一个个美丽的仙女,穿着洁白的衣裳,在晚霞中翩翩起舞。
篇3:美好的乡村生活回忆:影戏
影戏,很多地方称为皮影戏或影子戏,我们那里图简单,就叫“影戏”。据史书记载,影戏始于西汉,兴于唐朝,盛于清代,元代时期传至西亚和欧洲,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小时候在家乡看影戏,真是一大乐事,至今偶然想起,心里仍觉乐滋滋的。
每年一到“双抢”上岸,早稻谷已经进仓,晚稻禾苗受到秋风秋雨的滋润,伸着懒腰往上长。这时是农人最放松的时候,气候也宜人,于是,影戏就开锣了。
影戏里的人物是用牛皮(羊皮、驴皮、猪皮)或油纸做成的,镂刻成各种需要的花纹。一尺来高,手和脚另外用线连结着,便于转动。头部是用鱼鳞做的,比较透明,在上面画上五官。需要胡子的,用一小撮头发粘在嘴巴处就可以了,头是抽插联结的,能根据需要随时变换头像。颈、手、脚处用线将一根小木棒连接着。操动小木棒可使其表演各种动作。
村里唱影戏的时候,母亲的晚饭也会特意早一点。太阳刚刚下山,我和我的小伙伴就兴高采烈地背着小板凳往晒谷坪赶,因为晒谷坪开阔,影戏一般都在这里开演。在晒谷坪的一端,早就用门板搭好了戏台。我们将小板凳放在戏台的前面,就围着戏台转。戏台的前方是个长四五尺,宽约3尺,用白纸糊着的木框,其它三向用晒垫围着,后方留了个专供唱戏人上下的小口子。我们从这口子探着脑袋拼命往里看。这时演员还没到齐,只有一个中年男子在里面忙着往两边挂菩萨(我们称影戏里面的人物为菩萨),方框前点了两个大大的煤油灯,后头摆着锣鼓等乐器。台上每边摆着两个大木箱,菩萨等道具就放在箱子里面。
终于等到天黑了下来,戏台前已经坐满了人,有打赤膊的,有摇蒲扇的,有抽烟的,有大声说话的。我们则坐在自己的小板凳上,仰着脖子望着前面亮亮的方框。随着急促的锣鼓声一停,方框里的菩萨终于出场了。听大人说,演的是《封神榜》,主要人物有纣王、姮妃,姜子牙等。我们小孩对唱什么没多少兴趣,对戏中的情节也不懂。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干脆跑到后面去看台上的人在做些什么?
台上一共3个男人,其中一个站在方框前,双手拿着菩萨上的小棒子操动着,叫做“董桥;坐着的一个人负责打鼓和敲大锣,间歇还要拉拉二胡;另一个则主要是吹唢呐,还负责打钹和敲小锣。哪个菩萨出场则固定由一个人唱调子。当姮妃出场时,唱的是小喉咙——男人装着女人的声音唱。我们听着觉得怪怪的,可前面不时传来阵阵的喝彩声。我们就这样从后台门缝里向里面看了一晚,直到影戏收场。
第二天晚上,我们仍然兴致勃勃地早早去占位置,仍然觉得看后台比看前台有味道。影戏一唱就是十天半月的,我们天天如此,乐此不疲!
后来,晒谷坪不唱影戏了,我们商量着自己来唱。强子的积极性最高,从家里偷出洋瓶,剪成钹和锣。我负责做菩萨,找来硬壳纸剪成人的模样,头部则用较白的纸剪好,再画出眼睛鼻子,最后浸上煤油增加透明度,找来高粱杆作为操动菩萨的棒子。猛子用木条子钉成方框,用白纸糊上,很快一切就绪。我当“董桥”,猛子唱“小喉咙”。因为搭台麻烦就免了,直接将方框放在小桌子上就开演了。你别不信,还真的引来了不少人围观呢!
当然,只要晒谷坪的有影戏,我们又会奔走相告,早早地去占位子,去窥视后台的点点滴滴…….
人的爱好就像流水,过去了的就过去了。我们对影戏这玩艺,随着年龄的增长,也就渐渐地失去了兴趣。
后来有了电影,只要听说哪里放电影,十里八里也都赶去看。特别是随着电视机的普及,只要一按按钮,各种节目,应有尽有,任你选择。坐在家里的沙发上,就能饱览世界各地精彩纷呈的节目内容,谁还稀罕去晒谷坪看什么影戏啊!那些游走乡间的影戏艺人,也就很少见到了。
影戏,虽然略显土气,却给了我童年的欢乐。也在那种落后的年代为长辈们带来了精神食粮!
影戏,我还想在梦中看看你!
篇4:美好的童年乡村生活回忆
很久就想去看看大姑,终因忙碌没能成行。昨晚,梦里又见到了大姑,音容笑貌一如昨日。梦醒,几分酸楚萦绕心头。于是早早起来,略做准备,便匆匆登上了远去的客车。
这是一个我既熟悉又陌生的小村落。小时候,父母因故去了外地,我在这里和大姑一家人生活了两年,这块土地给我留下了许多美好的童年记忆。每隔一段时间我都会回来一次,看望大姑,看望亲人,寻找布满我儿时脚印的小溪、山坡和树林,追寻那段快乐的时光。
表弟大力依旧那么热情,在宽阔平坦的村路上,我们边走边聊。村路两边,落地伞一个挨着一个,连成了一条长龙,伞下面是清一水的瓜摊,香瓜个头匀溜,香脆欲滴。“瓜这么早就下来了?”我问。“是啊,都是大棚生产,比露地的早两个多月呢。”大力介绍说,村里除了他和几家承包耕地的种粮大户,其他人都在种大棚香瓜。再看路两侧的农地里,一栋栋塑料大棚鳞次栉比,如白色的海洋,一望无垠。
一个念头突然在脑海里闪现。我急忙奔到一个瓜摊前问道:“有灰鼠子(一种香瓜的名字)吗?”卖瓜的姑娘抿嘴一笑,脸上灿灿的:“叔,是来串门儿的吧?没有灰鼠子,我们这瓜比灰鼠子甜,吃瓜您随便拿,自个家种的,不要钱。”我有点失望,挑了几个外形和皮色酷似灰鼠子的瓜,装进姑娘递过来的塑料袋里。姑娘推辞了几次才收下了我买瓜的钱。
下了村路,拐上了一条小道,踩着成墩儿的马莲向田野的深处走去。把几个沉甸甸的香瓜举到鼻子下轻轻一闻,浓郁的香味霎时沁透心底。我下意识地双手捧紧了香瓜,把它们放到胸前,忽然间,一幅久违了的田园风光画在眼前清晰清晰地铺展开来……
一座规规矩矩的小草房,一处方方正正的篱笆院,院子前面不远处是一条汩汩流淌的小溪,小溪的南边是一面低缓的山坡,坡脚下有一块长满了蒿草的荒地。燕子回来的时候,一位三十来岁的妇女,头上裹一块退了色的围巾,手握锄头,弯腰弓背,一点一点地开着荒地。她的一只脚有点跛,每往前迈一步,身子都要倾斜一下,汗水顺着她额前的短发滴进了脚下的泥土里。不远处,顺着小溪有一片密密麻麻的柳条通,两个年龄相仿的小男孩正在里面捉迷藏。
这位妇女就是大姑,两个捉迷藏的小男孩是表弟大力和我。
一天,两天,荒草被铲净了,黝黑的泥土泛着油亮的光。大姑用耙子把土耧细耧平,撒上土肥,再用镐头备成垄,种上了香瓜。每天清早,大姑从篱笆院里出来,踏着露水来到山脚下,薅草,掐尖,拦蔓。我和大力就在坡上的黄豆地里抓蝈蝈,有时去小溪边捉青蛙,大姑每隔一会就回站起身冲我们喊上一嗓子,生怕我俩走远了找不到家。
瓜园到小溪边有一条毛毛道,毛毛道的边上长满了车轱辘菜。毛毛道是大姑踩出来的,大姑每天拖着跛脚,提着水桶到小溪里拎水浇灌瓜秧。看着大姑吃力的样子,我跑回家找来一根木棍,想和大姑一起抬水。大姑抹了一把脸上的汗,笑着说:“刚子真懂事,你体格不好,让大力抬吧。”大姑笑时眼睛眯成了一条线,脸上滚动着两个酒窝,就像刚刚被雨水滋润过的芍药花,好看极了。
瓜秧盖住了地面,毛茸茸的瓜妞快有鹅蛋大了。我问大姑,瓜什么时候熟啊?大姑说,别着急,等车轱辘菜打籽的时候瓜就熟了。我就每天盯着毛毛道上的车轱辘菜,盼着它们快点长大。忽然有一天,车轱辘菜从当心窜出一根莛,莛上沾满了绿色的芝麻粒。我又问,大姑,瓜什么时候熟啊?大姑说,等那些芝麻粒变黑了,瓜就熟了。又过了几天,芝麻粒真的有些发黑了,大姑拎着猪腰子筐(竹子编的,长圆形,似猪腰子)来到瓜园,她蹲下来,把皮色发光发亮的瓜拿起来,用手指轻轻弹几下,小心翼翼地摘下来。瓜园不大,只能摘一筐。大姑挑一个皮色灰白形状修长的瓜,招呼我:“刚子,给你,这个瓜是灰鼠子,杠口甜。”我接过来,小手轻轻一拍,瓜就成了两半儿,绿肉绿瓤,直闪金星。还没吃到嘴里,心就甜透了。
大姑把瓜洗干净,挑出几个送给左邻又舍尝鲜。然后全家人坐在一起,说笑着,品尝着大姑的劳动成果。大姑看着,眼睛又眯成了一条线,酒窝里盛满了欣慰的笑。大姑把一两个腐烂的瓜挑出来,留给自己吃,她说烂瓜更甜。趁大姑不注意,我偷吃了一口大姑的香瓜,一股馊巴味熏得我直想吐,奇怪,大姑怎么说甜呢?
每次去瓜园,看到快要熟了的灰鼠子,大姑就用瓜秧遮盖起来,不让家里人看见,等那瓜熟透了再摘下来,偷着给我吃。有一次被大力发现了,和我争抢,大姑劈手给了大力一巴掌,气得大力几次背地里跟我发威,要把我赶出家门。
白露点清霜,庄稼棵子开始唰啦唰啦地说话了。大姑把够个的瓜一下子全摘回来,洗干净,用棉垫裹起来放到柜子里,过一段再拿出来,给我和大力解馋。
第二年,瓜园被生产队没收了,以后再也没吃到那么甜的香瓜。
“刚子哥,到了。”大力低沉的声音唤醒了我深沉的思绪。眼前是一棵葳蕤的大榆树,树荫下,茂密的蒿草掩映着一座坟茔。我把几个香瓜端端正正地摆放在坟前,点燃了一摞冥纸,不由得双膝下跪。
“大姑,我是刚子,我来看您了。这边的瓜下来了,比灰鼠子还甜,我给您带来几个,您慢慢吃。您在那边还种瓜吗?也该熟了吧?别自己舍不得吃了……”
泪水模糊了我的视线。
循着来时的小路返回,脚步轻盈了许多。举目四望,青山如黛,碧野葱茏,转眼间又到了一年盛夏,匆匆时光已把我带离这里近四十年。尽管岁月如风,一些印迹却总会留存于心底,且历久弥新。印迹里有这个偏远的小村落,有慈祥可爱的大姑,还有,山脚下,那一季瓜香……
作者|张文平
公众号|咱们村
篇5:乡村回忆美文:砻、吊筛和风车
每天捧着饭碗,不少人当有“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感叹吧!其实,要感恩的不仅仅是农民田间劳作的艰辛,因为谷子收获进仓后,要使它变成米,虽不再有“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场面,也还是要经过几番费力流汗的哟!
记忆中小时候碾米,并非易事。那时用的是砻,我们那里不读lóng ,而是读成“tāi”。
砻,形状像石磨,分为上下两个部分,但不是石头制成的。我曾见过邻居家做砻的过程,首先将竹片剖成黄豆大小的长条,然后编织成比脸盘略大,高约2尺左右的圈,中间横穿一片宽约3寸的竹板。竹板两头分别伸出圈外4、5寸,其中一头留个乒乓球大的孔,这主要是为搬运和转动提供方便的。另一个圆圈不到1尺高,周边织有4、5寸宽的槽,连在一个2尺来高的木架子上。再分别准备好6寸左右长和1尺多长、宽约3寸、筷子厚的栗树板子若干。然后将五色黄土、石灰、砂按3:2:1的比例和匀做成“三砂”。将“三砂”慢慢填到竹圈内,边填边锤紧。圈内一则留有一个拳头大的孔,叫砻眼,用来下稻谷的。再在圆心处留个4、5寸深、乒乓球大小的孔,叫砻心眼,用来衔接下片砻的。将栗木板子一片一片地钉下去,钉到与圈口保持在一个水平面为止,这就是俗称的“钉砻齿”。砻齿密密麻麻钉好后,再次撒上“三砂”,锤紧,只让砻齿露出一点点。圈顶部则做成凹形。另外一个如法炮制,只是砻齿短一些罢了,圆心竖着根乒乓球大小的,4、5寸高的木棒,叫砻心。待“三砂”干透后,将上下两面重合,就大功告成了。
然后就可以砻谷,我们叫“掌米”了。
“掌米”要用上砻谷耙,这和推石磨类似。谷粒砻出来后,米是很粗糙的,谷壳也粗,叫粗糠。所以需要戴碓舂或牛碾再碾(见前文介绍)。经过这套程序后,再用风车“车米”,将糠和米分离出来。
风车全是木制的。高约5尺,宽1尺多,长6尺左右,有4个脚。右边是半圆形的,中间有轴并装上4片木板叶子,轴伸出外面的地方装有摇把。下面有个口子,顶部是漏斗状的。左则是空的,叫风车屁股。将要车的米倒在漏斗里,摇动把手,产生风的吹过从漏斗下来的米,米粒从下面的口子落下,糠则从“屁股”飞出,从而达到糠米分开的目的。
经过这一程序还不够,因车出来的米粒中含有不少谷粒,这就需要用吊筛了。
吊筛是篾片做成的,直径约4尺左右,用细篾片编织成比米粒稍小的网状,铺在粗篾条做成的筛底上。筛子上面用3根酒杯大小的竹杆做成品字形架子,吊筛就做成了。用时在房梁上系上绳子,绳子的另一端系在吊筛架子的顶部。将车好的米倒在吊筛内,两只手抓住筛子边沿,将筛子不停地晃动,米在筛中旋转,米中的谷粒就慢慢集中在筛子的中部。碎米和谷尖从筛眼中漏下。拣出谷粒,筛中的米就比较干净了。不过,要使米粒在筛中转动,还是有点技巧的,很多人刚使用时都不会,要训练一段时间后才能得心应手。
从“掌米”到碾米再车米最后筛米,这一道道工序下来,都很是费力。一个精壮劳动力,从早到晚能完成一担谷(100斤)算是不错的工效了。所以每到春节前,家家都要掌过年米,很是忙碌。有的还要请人帮忙做好几天呢!
到了六十代末,开始用水轮机、柴油机来碾米了。那时离家六七里的彭碧江安有水轮机,大家都去那里碾米,一趟来回顺利的话要大半天,要是遇上人多或机器出点故障什么的,一二天甚至三四天才将米碾好也常有的事。
有一年春节前,我们村里装上了柴油碾米机,来碾米的人络绎不绝,到了傍晚偏偏这不争气的柴油机发不动了,眼看天已漆黑,装满稻谷等着碾米的人一个个焦急不安,箩筐长长地摆到路边。好在我家离得近,能听到柴油机的响声。晚餐后,人人竖着耳朵听,生怕漏掉了柴油机的轰鸣。到了半夜,突然传来“嘟嘟嘟”的响声,同时,室外欢呼声雀起,柴油机的响声被人们的欢叫声完全淹没。这一夜,我枕着柴油机的欢叫声进入了梦乡。
1969年,我们在村中的捞刀河上修筑了团结坝,安装了水轮机,碾米方便多了,而且再也不要排队久等,和柴油机碾米一样,碾出来的不再是糙米,也不要再用风车了。这些机械化的碾米工具出现后,砻、吊筛这些古老的行头就被历史的烟云吞没的无影无踪。
现在不仅超市经常有各种各样的米出售,机动车载着的碾米机也隔三差五在村中穿梭。谁要碾米,只需一招手,从谷出仓到米和糠收藏,既快又好,都为你做顺顺当当。
篇6:怀念乡村生活的美文:怀念耕牛
“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这是古谚语中的一句话。在我的记忆里,那是一种何等美丽的景象啊。因为耕牛遍地走的动人景象,能够点亮我的情感。但是,现在这种景象已经很少能看到了,那些耕牛已经被机械代替了。
当春天从冬天的门里款款走出来,撩拨着万物的情思,大山便开始追逐着青翠,溪水则思念着流畅。那些经过了一个冬天积蓄的耕牛,带着激情从牛舍里出来,怀揣春雷般的激情迫不及待地走向田野。
当耕牛走在乡间的小路上的时候,那矫健的步伐弹奏着大地,汩汩激情唱活了乡村。
走着走着,耕牛会嫌主人走得慢了,于是奔跑起来。若是它们走在主人的身后,则往往要迫不及待地从主人的背后穿过,头也不回地向前走,一直走向田野。只可惜有一个牛绳握在主人的手中,所以,它们只能被迫地放慢脚步。
这个时候,你能从它们的眼神中,看出迫不及待的心情和热切的期盼。投向田野时的那种专注,就如同两根针插向了那里。那是等待翻耕的土地。经过一个严寒的冬天,枯萎的野草和庄稼的秸秆横七竖八地倒伏在田野,被雪水践踏过后,一副苍白和板结的模样。它们在等待着耕牛的救援。
而耕牛知道,只要走进田野,田野就会迅速地改变命运,土地的激情和创造性就会被它焕发出来,种子的梦想又会生根发芽,农民的期盼就会开花结果。所以耕牛知道,它们手里掌握着打开农民幸福大门的金钥匙,而打开的时间就是春天的到来。这个时候,它们得马不停蹄地在田野上奔走,把那些土地翻耕出来。
来到地里之后,耕牛就在田头乖乖地停歇下来,等待着主人把犁铧卸下,然后将轭头套在肩膀上。此时的耕牛,变得踏实而安宁,一动不动地站在那里,耐心地等待着主人把一切都弄好。
耕牛知道自己已经站到了田野上。
当轭头被套好,几乎不用发出任何命令,耕牛就开始迈着矫健的步伐在田野上奔走,把经过一个冬天冻结的土地翻耕出一道一道的波浪。也正是因为如此,才在诗人的笔下涌出了“不用扬鞭自奋蹄”的诗句。那些勤奋的耕牛是不用扬鞭的。
在北方,猫了一个冬天的农民,和耕牛一样,对春天充满了热情和厚实的期待。尽管知道耕牛可以不用扬鞭,但是他们仍旧发出吆喝声,仍旧将牛鞭在空中甩得噼里啪啦直响。这个时候的乡村,便呈现出了动人的景象:耕牛奋蹄的奔走,农民扶犁的模样,土地翻出的波浪,这是一幅流动的画面。那些吆喝声响彻乡村的上空,成为最优美的音乐和最嘹亮的号角,似乎已经在提前庆贺丰收了。那握在手里的鞭子,没有抽打在耕牛的身上,只是在空中象征性地甩打着,因此那样甩出的鞭声最为响亮。
休息的时候,耕牛有时候被农民放在田头,那根牛绳再也没有系到任何地方,就搭在它们宽大的背脊上。它们站在那里默默地吃着草料。此刻,它们眼里漫出的焦虑清晰可见,它们就望着前面的土地咀嚼着,恨不得一下子将所有的土地全部翻耕完毕。有时候,它们也被系在刚刚长出青草的田边和树林里,变得那样安静,几乎不发出任何声响,只静静地啃食着青草。当你与它们迎头撞上的时候,弄出的声响才会引起它们的注意,抬起头来与你对视着。而在与你对视之中,它们没有停止咀嚼,似乎在告诉你:我得赶紧吃饱,好尽快去田野里翻耕土地。
劳动的时候,它们是那样的专心致志,眼睛里再也没有了任何焦虑,望着前方,用力地拉动着犁铧,翻出的土地似乎发出了呵呵的笑声。
最令人感动的,则是耕牛的不甘落后。倘若在不远的地方有别的耕牛在翻耕土地,它们就会干得更加起劲,迈开的步子就会更加刚劲有力,翻耕出的土地也掀起了更加欢快的波涛。这时候,天上的太阳比任何时候都更加的激动,因为它们看到了最动人的画面。它们知道,那是人间世界里最富创造力的一幅画面,是世界变得丰富多彩的第一个起点。
当然,更为坦然和激动的,是农民。他们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翻耕土地的开始之中。只要耕牛迈出坚实的第一步,幸福就会在不远处向他们招手。因此在他们心里,耕牛才是他们最大的宝贝。
每年的春天,当耕牛遍地走的时候,也是我的情感大门被彻底打开的时候。那幅动人的画面总能掀开我内心所有的门帘,激发潜藏的全部力量。想象着那些耕牛在田野上辛勤地翻耕土地,一种催人奋发的力量,就在我的心里翻着跟斗,催促着我加入奋斗的行列。
怀念那个耕牛时代。
公众号:咱们村
篇7:难忘的童年生活回忆美文
到那青青的大山里,回到那小鱼小虾的小河边,回到那个落日里蛙声一片的童年。
七七年左右,随母亲随军到二道河附近的465仓库。这时一个四面环山的小地方,是部队家属驻扎地,印象中能有二十多户随军家属吧。那里有埋汰的秦老二,有能学的林老大,有能干的秦秃子,也有憨厚的毛根,还有喜欢操刀练武的康小子……
童年的天总是蓝蓝的,尤其是雪后出门,阳光映着落雪,刺激的你的眼睛睁不开,童年的天是星星满天的,冬日里,从电影院晚场出来,星星漫天,映着白雪,整个世界是明亮的,没有路灯,但整个夜晚是光明的。
童年的水是清清的,那里的小鱼是我们的最爱,有时拎个罐头瓶子,用塑料布蒙上口,扎一个小眼,里边放上点窝头,放点大酱,往河边草窝里一放,个把小时就可能闷到一二条小鱼。更有时,拿起家里的小竹筐,三五个小朋友走到小河里,用脚猛踩河里的草垛子,总有小鱼落荒而出,自动投入小筐里,于是成为晚餐的小炸鱼。
蛟河盛产哈什马,我们叫油蛤蟆。青蛙是没人抓的,我们只抓油蛤蟆。每每雨后,大人小孩拎着手电,去公路上捡蛤蟆。用手电一照到蛤蟆,因为蛤蟆怕光,就一动不动了,这时就可以去捡它。在八三年,一个母蛤蟆可以卖到一元也是巨财了。不过在印象中,好象没有几个人去卖,大家都拿回家去吃。不过有张氏兄弟二人,弄个手摇式发电机,在河里连电带抓,曾一天抓到二三百个。有嘴长的妇女就用嘴诅咒他们,说他们干的是断子绝孙的事,因为太缺德了。现在回头想想,也就是这样人的无良捕捉,现在那个小山沟里蛤蟆很少了。我曾同哥哥一夜最多时捉过五六十只。.
童年的春天里总是春回大地,那时总喜欢拎个土蓝同妈妈去大地里去挖野菜,挖了一蓝子回家喂鸡。春天里妈妈总喜欢采柳蒿,占酱吃鲜极了。春天里,树发芽,但草爬子较多,妈妈每每采菜回来总是全身检查。记得有一个夜里,发现妹妹耳朵上有一个草爬子,吓得妈妈爸爸抱着妹妹去白石山医院去弄出来。
童年的夏天总是喜欢往大河跑,一个猛子扎进去,快乐的扑腾着。不过每年都有邻近村子里传出某家孩子在大河里淹死了,所以一般妈妈是不让去的。妈妈总是在我们回家后,用指甲在我们身上划过,如果有一条白痕,(皮肤过水后阳光一晒是会出划痕的)那是肯定跑不了一阵挨打。
夏天的午后,总喜欢拎个蜻蜓套子,去玉米地里套蜻蜓。那时的蜻蜓真多啊,一网下去,有时能套三四个,嘿嘿,穿着小背心,小裤衩,用一个针穿上一米长的线,嘿嘿,一二个小时,就有近百只蜻蜓被抓,串成串,回家喂我们的小鸡。
童年的秋总是绚丽的,那时路过白菜地,一跃而入,大叫黑虎掏心,连连掏白菜心,大饱小肚。偶看到毛磕,跳起来揪下其脑袋,拎着就跑,嫩嫩的毛磕,现在还口留青香。童年是有树种假的,我们休三天,去山上采树种上交学校。那时山上别人家的罗卜地、胡罗卜地就是我们的战场。拨一个大罗卜,用小刀一削,那味美丽极了。
我家的窗后就是一片菜园,揪一个黄瓜,用手抹抹,抓一个馒头,一口黄瓜,一口馒头,吃的那叫个香。再摘一个柿子,一掰二份,中间透着沙,现在想着口水都流。
童年的冬是冷极了的,那时曾有上学冻哭的。但那时再冷的天,放假了我们也是天天得瑟在外边。放雪车,打冰车,打雪杖,挖雪洞。冬天俺们还往学校交柴火,交粪,嘿嘿,那冬天那叫个冷,那冬天叫那个干净。大点的孩子们,拎个小锯,拎个小斧头去山上弄明子去。实际上大人根本不用这些小孩子弄,但那时真是上瘾,于是砍了不少树根回来,真正的是明子的没有几个。
童年总是有多种的梦,童年总是有不同的幸福,童年最幸福的事莫过于躺在妈妈腿上让妈妈抠耳朵,童年最快乐的事莫过于多吃了几块蛋糕,童年最难忘的事莫过于儿童节我们部队的孩子一人分了三十块糖,而农村的孩子们只分到了三块糖。
难忘那个童年,难忘1984年,我要转到吉林市的时候,我那些可爱的农村同学们,送我本子,送我钢笔。那个年代是贫穷的,但我的同学把自己心爱的东西送给我,我收到了四十个本子,四只油笔,三只钢笔。
难忘童年,那个年代的美丽的梦。那梦中的同学,在我眼里是那样的鲜活,他们可爱,活泼,他们永远属于那个年代——八十年代。
篇8:乡村生活回忆的叙事散文:墙
昨天同学发过来她的暑假力作《墙》,想打开图片,网速慢,也没打开,她的文笔很好,也是我们班里的尖子生!
今天我也写写墙。
墙是用来阻隔人与人,房与房,物与物的。
小时候都是土墙,两块木板一夹,夹层添土,用夯砸实一层,再往上提木板,再往里添土,再砸夯,就这样一层层的垫高,就成了墙了。
土墙也能经历风风雨雨。那天和发小二英聊天,她说:“你忘了,墙西的墙,让我们搬得一块块的”。又把我拉回了儿时的记忆。一堵堵矮墙,一个个篱笆院子,夏天雨大,土墙渐渐变矮了,像一个沧桑的老人,腰越来越弯,个子就矮了。
以后就有了砖,盖房子,垒院墙,都用砖,青砖碧瓦,再后来烧出的是红砖,盖上房很洋气,后来人们再盖房垒院时,干脆用水泥抹住了砖,冷冰冰的,没有了色调,也看不到整齐的砖一行行,一排排贡献的力量了。
时代在变迁,土墙成了砖墙,又成了水泥墙。没有了土墙的暖色,也没有了红砖的火烈,剩下的全是冷色的水泥,铸在人们心里的墙也越来越厚,你看不到我的心,我也看不到你的心。
人与人之间,应该没有墙的。
以前很穷,就算道土墙也是公家的,一个大杂院住满了人家,连篱笆都不用扎,你吃好的,给他一碗,他换伙食,给你尝尝,就那么融洽的生活着,孩子都是大杂院的孩子,亲戚也都是孩子们的亲戚,热乎的不少,小脑壳也是为了讨得亲戚的一粒糖果或是一小块奶酪,舍不得吃,用舌尖舔了又舔,直到那糖果或奶酪粘得厉害,才肯放进嘴里,舍不得让它溶化,使劲回味着那香甜的滋味,甚至长大的理想就是做个糖果或奶酪老板,开一家食品厂。
土墙被推倒了,再看不到它的影子,倒怀念爬上土墙奔跑的淘气模样,浑身土,抖落满是土呛就开饭喽。
现在的人们,在各自的心上树上一道墙,人与人淡了,除去金钱利益,再也看不到那温暖的土色,树在心里的是冰墙,有时候撞上去,很疼,很冷。
★ 《乡村生活》
★ 乡村豆腐美文
★ 乡村?生活作文
★ 生活美文
★ 乡村夏夜美文欣赏
★ 学会回忆幸福美文
★ 小学作文乡村生活
★ 乡村生活的古诗
乡村生活回忆美文:晒草铺铺(精选8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