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豆腐美文

时间:2024-02-18 03:39:41 作者:bkk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bkk”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乡村豆腐美文,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乡村豆腐美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 乡村豆腐情感美文

乡村豆腐情感美文

小时侯,乡下邻居开了一个小小的豆腐坊。每天天不亮,那醇香的气味便飘得很远。这种香气是热腾腾的,仿佛能够看到那些洁白浓浆和大片大片蒸腾的雾气。在邻居家我看过一次磨豆浆,那种一圈一圈的单调劳作,流淌出的是一种爱的味道。而后豆浆放进大锅里煮开后,倒进压模的大筛子内,点卤便凝结,嫩脆的乡村豆腐也算是成行了。

乡村豆腐或单独成菜,或充作辅料。蒸炖煎熏拌,冷盘、热菜、汤羹、火锅,当然追求口感的同时也不能忘记观感,于是卷、夹、丸、包,各种造型令人眼花缭乱。

我喜欢乡村豆腐,原因在于它的融合性。无论与何种菜系搭配,总能入味,与肉搭配便得肉味,与菜搭配便有菜味,但又不失本我,永远带着一点豆子的清香。

最好吃的要属“豆腐盒子”了。豆腐切成块放入七八成热的油里炸至金黄捞出,再用小刀贴豆腐块的顶部切出口来,将豆腐瓤挖出,形成豆腐硬皮的带盖内中空的豆腐盒子。然后将猪肉、海米、木耳等切沫与葱姜一起炒,酱油、精盐调味,拌成馅,入豆腐盒内,入笼蒸约十分钟,口味独特的豆腐盒子便成了。

记得小时侯,过完年家家户户剩得最多的便是豆腐。这时,奶奶忙活起来了,她把过完年剩下的豆腐进行分类处理,变味较轻的'切片撒盐晒成豆腐干;变味重的做成豆腐乳,各有各的吃法,各有各的滋味。待这些端上饭桌,几个孩子迫不及待地齐手一伸,幸福的味道全在里面了。

上个月奶奶病重入院,挣扎的那段日子咽不下任何东西,还好有细软的乡村豆腐,还能让她回味一点人间的滋味。奶奶走之后,按风俗摆席谢礼,我恍惚坐到椅子上,一盘清炖乡村豆腐端上桌,我才深深醒悟,未来的我再也吃不到奶奶做的豆腐盒子了,此生永远的一道缺憾,无从弥补了。

篇2:豆腐美文

豆腐美文

少年时所有的一种刺心的内疚,令我至今不安。

那还是刚进七十年代的一个初夏,久病不起的父亲又添了一种“傻”病。一天上午,我趴在炕上看书,街上“豆腐啦一一”、“豆腐啦一一”的叫卖声并没有引起我太多的在意。不知什么声音,让我猛一回头,一幅惨不忍睹的丑象把我惊呆了。父亲赤身裸体地走到门口,手里颤颤巍巍地端个小盆,小盆装了点并不多的大豆,正蹒跚地向外挪去。我不顾一切地下炕拦住他。父亲边反抗边念叨“换豆腐”、“换豆腐……”窗外,街坊女人们边劳作边谈笑的声音清晰地传进屋子里。我又气又急,用尽了吃奶的劲才夺下了父亲手中的盒。连拽带抱,勉强把父亲弄到炕上。直到卖豆腐的叫卖声远去了,父亲才安静下来。

这件事就这么过去了。

几天后,父亲便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那天,天下着雨。我跪在父亲的灵柩前。父亲换豆腐的情景在我脑海中一直挥之不去。伤佛他还在用那嗔怪的眼神盯着我,叫我连面对着亡灵忏悔的勇气都没有。

儿时的家很穷。每当要过年,父亲都不止一次地念叨:富人过年,穷人过关。那时也并不怎么理解这“关”是什么意思。只记得父亲总是要张罗到豆腐坊做半板豆腐的。在做之前,父亲先把秫秸一棵棵剝光,然后一根根排列好用铁丝把它们穿起来,再用根直木条先后按在两端,把秫秸垛齐。一个冻豆腐用的帘子就做好了。等豆腐做完,把热腾腾的豆腐摆在帘子上,端到外头冻一宿,过年的豆腐就准备完了。那个穷人吃豆腐的年月,冻豆腐炖酸菜土豆条,如再能放上几片白肉,嗬,别提多香了。

父亲看着我们那贪吃的情景和露出的'那满足的吃相,嘴角总是闪出一丝淡淡的苦笑。

儿时盼年,更多的是盼猪肉炖冻豆腐。

“瓜菜带”那会一个冬天的晚上,朦胧中父亲把我叫醒,急三火四地拉我跑到生产队的马圈里。他麻利地从缸里捞了一把粘乎乎的东西攥了一个团,递给我,并连声催促我快吃。我问这是什么?父亲压低声音说:豆腐。我吃了一口,一股酸臭味。父亲逼着我吃了一团。后来母亲告诉我,那是生产队给马泡的豆饼渣。

长大后听大人说,那几年,我的前屯后屯还真有不少象我那么大的孩子都饿死了。我侥幸地活了下来,是不是与父亲当年给我“偷”的那团马料有关呢。

如今我都老了。可有关父亲和豆腐的那些美好的、心酸的、考问我孝心的儿时记忆却时而折磨着我,让我无法忘记,更无法原谅自己,因为今生再也没有任何补偿的机会和可能了。

如今生活好了。豆腐已成了百姓餐桌上极为寻常的菜品。可父亲,您在天堂的日子也变好了吗?您还那么想吃豆腐吗?您还能吃到儿子给您买的豆腐吗?

篇3:豆腐店忆旧美文

豆腐店忆旧美文

从我爷爷那辈起,我家就开豆腐店。记忆里,父母整天为做豆腐忙忙碌碌。本来就不宽敞的屋里,一边架着牵豆腐的磨子,一边放着一口扯浆的缸和一台做豆腐百叶的榨床。无论春夏秋冬,每天凌晨二三点,父母就要起床做豆腐了。在做豆腐的年月里,我们每天都要被“吱呀吱呀”的牵磨声与“噼啪噼啪”的风箱声吵醒,因烧豆浆必须用砻糠,砻糠烧浆火力均匀,而烧龙糠必须用风箱。

从爷爷开始,我家做的豆腐远近闻名,生意一直十分兴隆,直到结放初期豆腐店还一直开着。后来我家的豆腐店关了门,但每年的春节前,又将豆腐店重新开起来,为附近的乡亲们加工过年豆腐,加工费十分便宜,如留下豆渣就免加工费。一般到每年的农历十二月二十以后,乡亲们就会拿着黄豆来我家预约排队,过一二日就开始做豆腐,一直做到小年夜才停止。短短数日,也能挣些全家的过年费用。那时我家人口多,最后也要做上十来斤黄豆的豆腐自用。豆腐做好后,一部分养在清水里,一部分做成冻豆腐。天黑以后,就在自家的天井里放上大笾,将豆腐一块块摆在笾里,在露天冻一夜,第二天一早,就能看到雪白的豆腐成了黄色的冰疙瘩。如一夜冻不透,第二天晚上再冻。冻透的`豆腐在阴冷处放置数日都不会坏,过年时冻豆腐烧萝卜、白菜,再放点猪油渣算是好菜了。

后来,豆腐店在年关也不开了,父亲就将许多做豆腐的工具劈劈柴烧了,只留下一小部分实在舍不得毁掉,保留了下来。记得在困难时期,父亲又重操旧业,冬闲时又开始做豆腐了,那时要割掉资本主义尾巴,只能偷偷地做。父亲每天只做十来斤黄豆的豆腐,第二天一大早就挑着豆腐担走村穿巷叫卖。那时的豆腐很便宜,每块只卖五分钱。用黄豆换也行。那时的黄豆也便宜,每斤只卖两角钱,所以一斤黄豆能换四块豆腐,村民们认为合算,都愿意拿黄豆换豆腐。父亲辛苦了一冬,赚了一些钱和豆渣,又用豆渣养了一头大肥猪。来年春天,将肥猪宰杀后,猪肉卖了,自家留下了猪头和猪下水,全家欢欢喜喜地吃上了一顿杀猪饭。

谁知后来乡里又知道我父亲在做豆腐,让人传下话来,说是老王头再搞资本主义的小自由就要批斗了。吓得父亲连夜将所有做豆腐的工具全毁了,豆腐世家从此不继。父亲做豆腐的一手高超技艺,我们兄弟数人只知道些皮毛而已。

篇4:豆腐飘香-美文故事

豆腐飘香-美文故事

儿时,我听到卖豆腐的梆子声,总是随着梆子声涌出口水,求娘给我瓦上一撮黄豆或黑豆去换豆腐。干这差事,总是有意图的,为的是能在换豆腐的路上先掰上一口解解馋。我曾因为这种自私行为遭到了哥哥妹妹的“批斗”,当然最后为我解围的还是娘。在与鱼肉蛋无缘的日子里,豆腐是大人孩子眼中难得的佳肴盛馔。常常以能吃上一块豆腐为幸福,一块豆腐就能吃出一脸的欢笑,满心的欣喜。

为了让我们吃个够,每年腊月二十左右的时候,娘就准备着做豆腐了。豆子是娘一粒一粒精挑细捡的,在前一天晚上,找上一大盆,把豆子冲洗干净,在水里浸泡一晚上,黄豆膨胀的比原来大了许多。爹从我二大伯家借来了小石磨,小石磨是两块圆形的石盘组成的,直径有一尺半,磨盘内有磨轴,而且上扇居中有一个孔,是送入豆子的进孔。磨盘内有磨轴,两片磨盘之间是一圈一圈的石齿,磨盘一转动,豆浆就从磨盘里面流出来。还有一放磨盘的铁圆盘,边上留一口子,这就是磨豆腐的工具了。第二天早上,天蒙蒙亮,娘就早早起来了。爹把那带口子的铁圆盘放在两条宽板凳上,然后把小石磨盘放在铁盘上,在口子处放一水桶用来盛豆浆。爹转磨,娘添豆。爹两脚开立,站成马步,全身的力量聚集于两臂,随着身子一前一后摇摆,石磨被一圈一圈的转动起来;娘既要掌控好水和豆的比例,还须眼疾手快,否则豆子就跑到磨眼外边了。磨豆子多年了,两人配合的相当默契。伴随着有节奏的“磨叽磨叽”声,豆汁顺着石磨沿壁汩汩而下,豆香四溢,然后顺着出口流进了桶里。

“一轮磨上流琼液,百沸汤中滚雪花”。磨浆、煮汤、滤渣……,哪一道工序都疏忽不得。磨好的豆浆流进箍着棉纱布袋的.水桶里,经过清水沥清,棉纱袋子里就剩下了豆腐渣。过滤好的豆浆倒入大铁锅中,在柴火的轰轰烈焰下,煮沸煎熬。接着,鲜美怡人的豆浆就出现了,来上一碗,加上白糖,品上一品绝对地道。等豆浆温度降至八九十度的时候,豆浆表层会结一层皮,用高粱挺子轻轻挑起,挂在阴凉处晾干,一张光洁柔韧的豆腐皮就制成了。豆腐皮炒青菜,豆腐皮的柔韧和青菜的嫩脆搭配的可谓相得益彰。在去了豆腐皮的豆浆里放入适量的卤水,用舀饭勺子在豆浆上轻轻旋转,顺势将卤水慢慢地洒入,稍等些许片刻,豆浆慢慢结块下沉。“卤水点豆腐---一物降一物”也许说的就是这一段落吧。

接着上场的就是“捞豆腐”了。下沉的豆腐,集结成块儿,在锅里咕嘟咕嘟绽开了灿烂的“豆腐花”,这时舀上一碗儿,加上醋、酱油、葱花、芫荽、蒜泥,喝上一口满嘴溢香。

爹娘将备好的方形木盒子放在一大铝盆上,在木盒子里面铺上棉纱布,将“捞豆腐”舀出倒入棉纱布中,按着木框包紧,然后在包好的豆腐包上,放上一木板,在上面压上一石头,挤压出水分。过段时间打开棉纱包,整块的豆腐就成型了。

豆腐成型后,娘还会把豆腐切成一片一片的,摆放在高

粱梃箅子上,放在院子里,冻成豆腐干。豆腐干可是做大锅菜的好菜,吃起来很是劲道。还可以用豆腐做一罐子臭豆腐,自家捂得绝对正宗香臭好吃。

“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小葱拌豆腐是爹的美味下酒菜。娘把豆腐切成小碎块,然后撒上一些葱花芫荽,淋上几滴香油。豆腐吃到嘴里绵软可口、回味悠长。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兄弟懂得爹独钟小葱拌豆腐的真正原因了。他喝酒喝到兴奋头上的时候,就读上一首古诗“信知磨砺出精神,宵旰勤劳泄我真。最是清廉方正客,一生知己属贫人”。给我们讲解古诗的内涵,豆腐清清白白的风骨、气节,平易近人、不媚不俗,让我们懂得做人的道理。

豆腐还是良药,冬日感冒发烧咳嗽,用甜豆腐小白菜熬豆腐汤,喝上这么一碗豆腐汤,暖心暖胃,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为豆腐中含有石膏成分,可以退烧,小白菜有清凉减热的功效。

经过日子消磨的豆腐,一年四季都是百姓餐桌上鲜美的佳肴。转眼间,年来了,娘又开始盘算着做豆腐了。此情此景,经久回味,心里感觉就暖暖的。

篇5:冀南豆腐香-美文故事

冀南豆腐香-美文故事

吃大锅菜,是故乡的传统习俗。大锅菜里,肉可以没有,但豆腐却少不了,没有豆腐,就难称乡间的美味了。因此,冀南的故乡,很早就出现了“没有豆腐不成年,没有豆腐不成菜”的说法。

故乡位于冀南太行山东麓,在漫长的农耕历史上,春秋少雨,素有“十年九旱”之称。这里闻不到稻花香,难见滚滚麦浪泛金黄。是土地的仁厚,在哺育农民种下的庄稼。西汉淮南王刘安发明了豆腐,这种以豆子为原料制作出来的食品,经过赤日下的颠簸煎熬,迈着艰辛的步履来到太行,竟像胡杨树般在故乡扎根了,并在岁月的长河中悠悠飘香。

南宋诗人白甫在《舟次下蔡杂感》里写道:“山下农家舍,豆腐是佐餐。”淮河中游,老百姓每日的`餐桌上,豆腐不可或缺。但在冀南我老家,曾兵火不断难得太平。过年过节了,很多人家都割不起肉,有块豆腐下锅,也算吃到了好东西。豆腐,既是粗粮细作的产物,也是百姓饭桌上的珍品。

老家做菜时,豆腐切的块大。即使怕豆腐放的时间长了,让霉菌给弄坏了,顶多用油炸一炸,给豆腐表面加层油。或把豆腐放在盐水罐子里,用最传统的办法,让豆腐不变质。故乡少有人做“臭豆腐”,即使吃起来再香,也不愿意让一个“臭”字亵渎了豆腐固有的馨香。

“二十五做豆腐”,这个年俗,在故乡代代相传。这一天,是很多共同生活在一个屋檐下、一条街巷、一个村庄的人,一年当中唯一一次一起做豆腐的时候。用钢磨磨豆浆是近几十年才有的,过去都是用石磨磨。大户人家,有成缸满袋的豆子,又有牲口拉磨。小户人家,谁家也没有成瓦缸的豆子存着,便几家凑凑,合起来做一撮子豆腐。你一升,我一碗,就是只有一捧豆子拿来,也没人嫌少,最后保准会有一块儿豆腐过年。将豆子放在缸里或桶里用水泡上一夜。泡透了,就搁到石磨上磨浆。磨大些的,用人推,孩子们也能在磨杆前加把劲。磨小些的,就由家长们轮流着用手拐了。

做豆腐的场所,可以是一户人家的灶火房,也可以是牲口棚的储料间。两扇磨有直接安在磨盘上的,有架在一口大锅或大缸口沿上的。上下两扇磨盘,上动下静,如天地般叠合在一起。切合着的两扇磨面,其凸起的纹路阴阳相对,终生相依不舍不弃。那扇运动的磨盘,围绕着磨脐,在故乡的大地上,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在一辈又一辈庄稼人的手下,不停地旋转。一圈一圈,似星斗在转,日月在转。仿佛一个又一个的轮回,花开花谢,冬去春来。转动的磨盘,磨出了无数个父母家人对幸福生活的期盼,也磨出了元代诗人谢应芳写的“工夫磨得天机熟,粗滓禳倾雪汁香”那些优美诗句。

豆子磨成浆后,他们用布单把里面的豆渣滤干净,便点燃柴火煮浆了。点卤水需要谨慎,都是找村里经验多的人过来。找来的人,用勺子盛了卤水,在翻滚的浆锅里顺转几圈、倒转几圈,目不转睛,大气不出地盯着锅里的变化。明代诗人苏平在《咏豆腐》里写道:“百沸汤中滚雪花。”到了这时候,点卤水的才敢把勺子丢掉,长舒一口气。

一茬一茬的孩子们,喝着大人递过来的豆腐脑,感觉热乎、柔软、香甜。这时,灶膛里火苗、马灯乃或橘黄的电灯光,映照着父亲和乡邻们的脸庞。锅里的热气像淡淡的青雾,将光影人声氤氲起来,使得眼前的场景格外温暖。

斗转星移,豆腐,在故乡人心目中的地位没有变。这一古老的食用珍品,在乡村仍保留着诚朴、古老的韵味。

篇6:美文:卖豆腐敲竹筒

美文:卖豆腐敲竹筒

自从搬来新家

几乎每天清晨,很早

总能听见卖豆腐敲竹筒的声音“邦……邦邦”

那声音不像汽车喇叭声那么刺耳

也不像摊贩叫卖声那么亢奋

总按它既定的节奏重复地响着

那时我还像一只肉虫蜷缩在被窝里

可我就是觉得这是旭日下、晨光里最好听的音乐

大约二十年前吧

那时我

生活在农村

清晨的沿街是安静的没有汽车

村道上顶多有几个上坡、赶集的老汉

每天,那个卖豆腐的`大婶推着自行改装的

脚蹬三轮穿梭在街里巷外

就是那个“邦……邦邦”敲竹筒声

再有就是大婶那脆生生的“豆腐……豆腐”吆喝声

顽皮的孩子掐一口豆腐填进嘴里跑了

剩下的只是笑笑

离开农村已有几年光景

偶尔也能听到喇叭里那种提前录好的叫卖声

那么嘈杂,那么机械

生活久了,似乎对这些单调的噪音也不刺于耳

如今再听到那原始的叫卖声和竹筒声

感觉依然熟悉,亲切

声音里沾满了乡村人的淳朴

就像这二十年了

记忆里依然回荡老家街道里、巷弄里、耳朵里、被窝里最真实的叫卖

妄想着将它做成闹铃

好在每天都能把我叫醒

不至于让我在城市的阴霾里一直睡去

篇7:乡村的美文

我虽然生活在小城镇,但对乡村的美景我却情有独钟,若你想知道她到底有多美,且听我描述给你听。与城镇相比乡村自然景观就是最好的风景名胜,这些自然景观如果你细心观察,会发现它的美绝对远远胜于人造景观。暑期我回到父亲的老家乡下,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美妙又灿烂的晚霞成为乡村美景中的姣姣者。

当人们吃过晚饭,热气还没有消退,傍晚的霞光已经占据半个天空,一半微蓝,一半微红,像调皮娃娃的脸,显得那么可爱,院坝里,几个孩子在嬉戏,那稚嫩的嬉笑声让太阳羞得更红,射出千缕红巾,盖在稻田上,让它显得更粒粒饱满。

太阳逐渐西沉,耀眼的光束躲进连绵的山峰里,它将山的边缘染成赤红色,像是山顶上烧起的火焰。太阳的余辉从山峦的两旁射出来,照在树林里,树林成一堵燃烧着的赤壁,映在各家门墙上,被映成一道道别有的黄金满地图案,色彩斑斓的装饰,照在房子上,让它显得更金碧辉煌。

太阳的光芒逐渐淡去,在天空中只剩下一个粉红的圆,好似一张胖胖的娃娃脸。那些被阳光照射过的事物,又变回原来的模样,稻子又垂下头,打闹嬉戏的孩子回家去,树林又恢复平静,这就意识又一个宁静夜晚的来临。

终于,太阳落下,渐渐地,大地开始黑暗,直到最后一抹晚霞也渐渐消失。最早出现的启明星悄悄的爬上那高高枝头,闪烁出夺目的光芒,草丛中的知与晚风合奏出美妙动人的乐章,让劳累一天的人们酣然进入梦乡。

平凡的一天就这样过去,人们却等待着明天那初升的太阳,等待明晚那美丽灿烂的霞光。

篇8:乡村的美文

我住在乡村,家乡四季的景色都很迷人,但我独独对独特的秋日美景有一份不舍得情怀。

不知不觉,蝉鸣声儿淡,枫叶儿红,稻儿熟。哦,秋天到。

乡村秋日的山上,满是秋的报信员--似血的枫叶。有地躺在地上倾听大地母亲诉说历史;有的随风飞舞,犹如一群红蝴蝶在与清风嬉戏;还有的站在树梢上,望远方。山儿披上它们组成的巨大红纱衣,别具韵味。微风拂过,红纱衣也与风儿互相迎合---舞动起来。如此美景,怎不叫人陶醉?

秋波澹澹。成就秋水的是它的冰冷与清澈。说它冷,那可不亚于冬的统治者--雪。你就是沾上一点,也叫你哆嗦几下。他的清澈便更为独一无二。经常是站在河岸上,可以清楚地看见在河底游动的小鱼、小虾。这个秋水真是叫人又恨又爱!

在乡下,秋天是最忙的季节--家家户户都忙着收稻。也许正是因为那份忙,使秋日更为的独特。田野里弥漫着稻子成熟的芳香。随处可见正在割稻的农民,豆大的汗珠顺着农民们早已被烈日烤的黝黑的脸颊上流过,湿透衣衫,可他们全然不顾,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快割。打稻场上,“哒哒哒”的打稻机声经久不息,震耳欲聋,似乎在预示着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一筐筐金黄色的稻谷从打稻机后不断的运出,主人早已笑得合不拢嘴。越干越有劲,似乎下定决心明年还要打出更多的稻谷。这一筐筐稻谷伴着那一张张灿烂的笑脸与此起彼伏的欢笑声为这张秋景图缀上最美的图案,最妙的点睛之笔!

山、水、人,互相映衬,相得益彰。融合汇聚成这独特的秋日美景!

篇9:乡村的美文

今天,是五月的第二个星期天,母亲节。妈妈带我到姥姥家去贺节。

姥姥家在农村。

那可不是一般的农村,宽宽的马路,明亮的路灯。马路两旁的小花小草仿佛在说:“欢迎来到新农村。”还有那美丽的小花园、设施齐全的健身广场,男孩子们喜欢的篮球场。一排排的楼房,清波荡漾的人工湖,村边那经常有小鸭子的小河。当然,少不繁华的农贸市场,那里面可有我最爱吃的meat。

我吃完饭,就随表哥来到村边的小河畔玩耍。

可是,我到那里一瞧,咦?小河怎么变成如此模样?垃圾覆盖小河那美丽可爱的容貌。小河变得丑丑的,臭臭的:河水变得乌黑乌黑的,散发出一种令人恶心的气味。

嗯?这些污水从何地来的?

带着疑问,我叫上哥哥,沿着河岸,终于发现其中的奥秘。原来在小河的上游,有一家大工厂。那众多黑黑浓浓的污水产地,就是这座工厂。

望着小河,我不禁流下同情、无奈的泪水。

无奈之下,我只好回到姥姥门前玩。但是怎么也玩不痛快。

为什么呢?原因有二:一是场地太小;还有一个原因最重要,那就是在姥姥家附近,有一座巨大的工厂。工厂里光那些大罐子上上下下得有二十多米高吧。

无数的大罐子里面窜出许多黄黄的废气,臭气冲鼻,像正在狞笑的魔鬼,撕破天空那美丽的外衣。

天空中下着小雨,啊,那可是天空在伤心哭泣呀!

今天是母亲节,地球是人们共同的母亲。地球的孩子们,别再让母亲哭泣,让我们每人伸出一双手,共同保护我们的地球母亲吧!

篇10:乡村的美文

暑假快过一半,我们准备去乡下割禾。

在回乡下的路上,我们说说笑笑,嘻嘻哈哈,蹦蹦跳跳,兴奋极。田野里,大部分的禾已经割完,成绿油油的一片,只依稀看到田里还有农民伯伯正忙着割禾,我想,农民伯伯们一定非常辛苦。

终于到乡下,我把早已在银行准备好的钱给爷爷奶奶,因为爷爷奶奶老,没钱,我应该要给他们一些钱,爷爷奶奶笑哈哈,都夸我是孝顺的好孩子。第二天,爷爷奶奶告诉我禾已经割完,我们只能去拔秧。在路上,我们一边走一边谈话,外面的空气真是沁人心脾,五颜六色的花儿,碧绿的小草,郁郁葱葱的树木,真像绿色的海洋,也像毛茸茸的地毯。一阵风吹来,树儿摇摇摆摆,在向我们招手,好像要说:“欢迎你们的到来!”一段弯弯曲曲的小路旁,肥胖胖的玉米挂满枝头,在向我们点头,才开花的花生在向我们微笑。走过一段崎岖的小路,心里还是有点紧张。第一次踩在湿漉漉的田埂上,真舒服啊!看见一颗颗晶莹剔透的露珠一骨碌滚落下来,立刻消失得无影无踪。

我们来到一块秧田,开始拔秧。踩到松软的泥里,感觉真舒服。爸爸教我们拔秧时,不要把秧折弯,左手拿秧,右手拔秧。捆秧。洗秧。我按着爸爸说的去做,还真是像模像样。过几天,我们去插秧。爷爷告诉我,插秧时,横排竖排要对齐。我按着爷爷说的去做,果然插得很漂亮。

通过体会,我感受到农民伯伯一定非常辛苦,他们真是伟大的啊!我们都应该珍惜粮食。以后我要好好学习,不要向农民伯伯一样非常辛苦!

乡村夏夜美文欣赏

豆腐广告语

冬日乡村小路的美文

西施豆腐散文

散文《观音豆腐》

叙事作文《豆腐》

豆腐品牌形象口号

豆腐的歇后语

关于豆腐采购协议书

《三个铜板豆腐》读后感

乡村豆腐美文(共10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乡村豆腐美文,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