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txw274”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寂寞的红柳阅读答案,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寂寞的红柳阅读答案,方便大家学习。
- 目录
篇1:寂寞红柳阅读答案
寂寞红柳阅读答案
车一过托克逊,就进入了塔克拉玛干大沙漠,除脚下一条黑色的柏油路,两旁和天尽头都是浩瀚无际的黄沙,近处是黄褐色的块状戈壁,稍远处是连绵起伏的沙丘,弥漫着没有任何生命迹象的一片死寂。汽车朝瀚海深处驶去,临近塔里木河流域,蓦地钻出一株两株、一丛两丛胡杨树,枯槁的树干和顶端的新绿,在荒漠中挺出一片片绿荫,让人眼睛为之一亮。瞪大双眼仔细观察,还见匍匐在沙丘的地表上有一层翠绿,车渐渐驶近,方辨识出那是一丛丛蓬勃的细柳一般的植物,中间蓬勃起嫩紫的新红,像姑娘脸上刚刚洇开来的胭脂痕。
同行的新疆朋友告诉我们,这是红柳。
端详这在大荒野中也不失昂扬的一分笑意,禁不住怦然心动,一股热流在胸中回荡,久久难以释怀。这一种身处险恶环境中的自在、散漫同时不失美好的生命,兀地让人想起刑场上的视死如归,想起身处绝境之中的从容镇定,想起蛮荒之远的处变不惊,也让人联想起壮汉胸前素手的抚摸,想起干涸心田清泉的滋润……
我不知道有无关于红柳的民间传说,如果依我猜想,她该是侠肠柔骨的女子宁死不屈的灵魂的再现。她要在这天地之间,留下她的凄情哀婉,她的绝唱,在甩下一串潇洒和浪漫后,昂起头嫣然一笑,毅然决然地走向天涯,走向大漠深处。她依旧年年岁岁开花,在蓝天旷野中,在无人注目欣赏的孤城绝域,以自己的一腔柔情照耀天地,将微笑将柔情留存在天地方圆之间。
我看见了红柳的妩媚,那一抹于深绿丛中散发出来的美丽,粉紫的细细的叶子,衬出柳枝的翠绿和旷野的落寞,那一份顽强、专注,让每一个多看她两眼的人生出无限的爱怜和敬意。她把她惊人的美丽和执着、倔强,留在天地之间,宁愿与大漠瀚海相伴,也不在繁嚣的江南内地水草丰茂之处留连,那儿有着太多是非和说不清道不明的拉拉扯扯,有太多的勾心斗角和朋比为奸,只是为了占有一丁点的蝇头微利,一丁点的风光名头,从而搅得内心不得安宁。在这个世界上,没有比心灵的安静使人更为高贵和脱俗的了。红柳安心在这寂寞之中。
这荒漠瀚海,可是红柳们的天地啊。她的微笑,她的爽朗,她的高傲,是天地之间的另一种颜色和性格。
阅读题:
1、本文写的是红柳,而第一自然段却又写了胡杨树,请简要分析作者写胡杨树的用意。
2、文中每三段说“端详这在大荒野中也不失昂扬的`一分笑意,禁不住怦然心动,一股热流有胸中回荡,久久怦然心动。”
(1)结合文意,扼要分析作者为什么“怦然心动”?
(2)联系下文,简析作者“难以释怀”的原因?
3、文中第五自然段末说“红柳安心在这寂寞之中”,简析作者为什么要突出红柳的“寂寞”?
4、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作者把戈壁中匍匐于地表的红柳用“她”来指代,以“胭脂痕”“手的抚摸”来形容,将红柳坚韧与柔美和谐地统一起来。
B.作者浓笔重绘红柳,不仅赞扬了她甘于寂寞、淡泊名利的思想境界,更赞扬了她高张生命旗帜的阳刚精神。
C.作品以物喻人,托物言志,表面上是歌颂红柳,实际上赞扬了执着、倔强、甘于淡泊的精神境界。
D.作品中红柳,与“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诗句中的梅花,塑造的是具有同一种精神的艺术形象。
E.在本文中,“大漠瀚海”与“江南内地”代表了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红柳选择了“大漠瀚海”,正体现了其甘于寂寞的精神。
参考答案:
1、通过刻画在恶劣环境下顽强生长的胡杨树形象,衬托出沙漠中同样富有顽强生命力的红柳的美。
2、答题要点:
(1)看见身处险恶环境中的自在、散漫同时不失美好的生命……红柳时强烈的惊讶和喜爱的心情。
(2)红柳给了作者深刻的印象,使他产生了丰富的联想。
3、答题要点:
(1)突出红柳甘守寂寞,淡泊名利的思想境界;
(2)以物喻人,歌颂那些在名利面前甘守清贫,坚持操守的人。
4、B、D(B、“阳刚精神”不准确;D“塑造的是具有同一种精神的艺术形象”不准确。)
篇2:寂寞红柳阅读题答案
1、本文写的是红柳,而第①自然段却又写了胡杨树。请简要分析作者写胡杨树的用意。
2、文中第③段说“端详这在大荒野中也不失昂扬的一分笑意,禁不住怦然心动,一股热流在胸中回荡,久久难以释怀。”
(1)结合文意,扼要分析作者为什么“怦然心动”。
(2)联系下文,简析作者“难以释怀”的原因。
3、文中第⑤自然段末说“红柳安心在这寂寞之中”,简析作者为什么要突出红柳的“寂寞”?
4、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A、作者把戈壁中匍匐于地表的红柳用“她”来指代,以“胭脂痕”“素手的抚摸”来形容,将红柳的坚韧与柔美和谐地统一起来。
B、作者浓笔重绘红柳,不仅赞扬了她甘于寂寞、淡泊名利的思想境界,更赞扬了她高张生命旗帜的阳刚精神。
C、作品以物喻人,托物言志,表面上是歌颂红柳,实际上赞扬了执著、倔强和甘于淡泊的精神境界。
D、作品中的红柳,与“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等诗句中的梅花,塑造的是具有同一种精神的艺术形象。
E、在本文中,“大漠瀚海”与“江南内地”代表了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红柳选择了“大漠瀚海”,正体现了其甘于寂寞的精神。
篇3:寂寞红柳阅读题答案
1、通过刻画在恶劣环境下顽强生长的胡杨树形象,衬托出沙漠中同样富有顽强生命力的红柳的美。
2、(1)因看见身处险恶环境中的自在、散漫同时不失美好的生命——红柳,而产生了强烈的惊讶和喜爱。
(2)红柳给了作者深刻的印象,使他产生了丰富的联想。
3、(1)突出红柳甘守寂寞,淡泊名利的思想境界;(2)以物喻人,歌颂那些在名利面前甘守清贫,坚持操守的人。
4、BD
篇4:《高原上的红柳》阅读答案
红柳是高原上最普通、最常见的一种植物。她遍地生根、开花、结果,从不向人们、向大自然索取什么,只是默默地奉献。
在气候恶劣的青藏高原◇大风暴的确太可怕了◇狂风肆虐◇飞沙走石◇直刮得遮天蔽日◇天昏地暗◇枯草吹走了◇牛羊刮散了◇帐篷撕裂了◇风魔和沙怪露出狰狞的面孔◇发出一阵阵狂笑◇
沙丘下的红柳,却没有被风暴吓倒。她们把根扎得更深,把触须伸得更长,最深、最长的可达30多米,以汲取水分。她们把被流沙掩埋的枝干变成根须,再从沙层的表面冒出来,伸出一丛丛细枝,去接受阳光雨露的滋润。她们顽强地开出淡红色的小花,向着太阳微笑。大风暴一次又一次地袭击,红柳的根却越扎越深,花儿也开得一次比一次更鲜艳、美丽!倔强的红柳,决不让沙丘向草原移动半步!
春天来了,红柳火红色的老枝上,发出了鹅黄的嫩芽,接着长出一片片绿叶。高寒的自然气候,使高原人很容易患风湿病,红柳春天的嫩枝和绿叶是治疗这种顽症的良药,使多少人摆脱了病痛的折磨,让他们重新过上幸福的生活。因此,藏族老百姓亲切地称她为“观音柳”和“菩提树”。
孔繁森同志喜爱红柳,凡是他走过的雪域高原上的山山水水,都留下了他栽植的红柳。他常说:“红柳是青藏高原的生命树!”
记得那是藏历雪顿节的一天,天空湛蓝如洗,这是高原最美好的节日。孔繁森同志领我们来到拉萨河畔的红柳下,柳林里不时传出人们的欢歌笑语,随处可闻到青稞酒和酥油荼的芳香。孔繁森同志站起身来,从柳枝上摘下几朵浅红色的红柳花,放入杯中的青稞酒中,对我们几个援藏同志说:“人的一生,不一定非要干出什么惊天动地的事业不可,只要能像高原上的红柳一样,甘于吃苦,乐于奉献,就会得到社会的尊重,生命就会变得充实而有意义。”他喝了一口青稞酒,笑着对大家说:“你看那红柳,论资格可谓是老了,恐怕是和文成公主一同来扎根的。她从不炫耀,从不骄傲,柳梢总是低垂着,多么谦虚啊!”接着他又满怀信心地对大家讲:“我们援藏干部要和藏汉群众一道,像红柳那样,发扬老精神,团结起来,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建设一个美丽富饶的新!”
在纪念孔繁森的日子里,我们这些和他同期援藏的战友们,情不自禁地想起了他的音容笑貌,想起了那历经风霜雨雪永远挺立的高原红柳。
篇5:《高原上的红柳》阅读答案
1.给短文第2自然段加上标点符号。
2.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索取——( ) 骄傲——( ) 容易——( ) 顽强——( )
3.课文主要讲了高原红柳哪两个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孔繁森对援藏同志说的话有3层意思。请用简洁的语句把3层意思写出来。
第1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2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3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把你体会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写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这篇文章采用了_____________的写法,由物及人,表面上写_____________,实质上是写_____________。
篇6:《高原上的红柳》阅读答案
1.,!,,,。,,,,。
2.奉献 谦虚 困难 软弱
3.(1)它的根扎得很深,能保护草原,不让沙丘向草原移动半步。
(2)它的嫩枝和绿叶是治疗风湿病的良药,能使病人摆脱病痛的折磨。
4.(1)要像红柳那样甘愿吃苦,乐于奉献。
(2)要像红柳那样谦虚、不炫耀、不骄傲。
(3)要像红柳那样团结起来,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建设一个新。
5.歌颂孔繁森扎根,默默奉献的崇高品格。
6.借物喻人 物(红柳) 人(孔繁森)
篇7:万里长城一红柳现代文阅读答案
万里长城一红柳现代文阅读答案
中国北方最明显的地理标志就是长城。从山海关到嘉峪关,逶迤连绵穿行在崇山峻岭之上,将秦汉到明清的文化符号一一镌刻在苍茫的大地上。夕阳西下,一抹红霞为烽火台、戍楼勾勒出金色的轮廓。这时,你遥望天边的归雁,听北风掠过衰草黄沙,心头不由会泛起一种历史的苍凉。可是谁也没有注意到万里长城由东向西进入陕北府谷犁辕山境内后,轻轻地拐了一个弯。这气势浩大,如大河奔流般的长城,怎么说拐就拐了呢。现在能给出的解释,只是为了一座寺和一棵树——一棵红柳树。
那天,我沿着长城一线走到犁辕山头,一抬眼就被这棵红柳惊呆了。心中暗叫:好一个树神。红柳是生长在沙漠或贫瘠土地上一种灌木。极耐干旱、风沙、盐碱。因为生在严酷的环境下。大部分枝条只有筷子粗细,披散着身子,匍匐在烈日黄沙中。为减少水分的流失,它的叶子极小,如不注意你都看不到它的叶片。这红柳自己活得艰苦却不忘舍身济世。它的枝叶煮水可治小儿麻疹,它的枝条鲜红艳丽,韧性极好,是农民编筐、编篱笆墙的好材料,但它最大的用途是防风固沙。红柳与沙棘、柠条、骆驼刺等,都是黄土地上矮小无名的植物,最不求闻达,耐得寂寞,许多人都叫不出它的名字。但是眼前的这棵红柳却长成了一株高大的乔木,挺立在一座古寺旁,深红的树干,遒劲的老枝,浑身鼓着拳头大的筋结,像是铁水或者岩浆冷却后的凝聚。我知道这是烈日、严霜、风沙、干旱九蒸九晒,千难万磨的结果。而在这些筋结旁又生出一簇簇柔嫩的新枝,开满紫色的小花,劲如钢丝,灿若朝霞。它高大的身躯摇曳着,覆盖着这座乡间的古寺,一幅古典的风景画。而奇怪的是,这庙门上还挂着一块牌子:长城保护站。
站长姓刘。我问保护站怎么会设在这里。他说:这是佛缘。说是保护站,其实是几个志愿者自发成立的团体。老刘当过兵,他总说军队是长城,退下来后就回到了长城脚下。看着这些残破的戍楼土墙,心里说不清是什么味道,就想保护长城。他每次走到这里,就在这棵红柳树下歇歇脚,四周少林无树,就只有这一点绿色。放眼望去,茫茫高原,沟壑纵横,万里长城奔来眼底。他稍一闭眼,就听到马嘶镝鸣,隐隐杀声。可再一睁眼,只有残破的城墙和这株与他相依为命的红柳。一开始为了巡视方便,他就借住在寺里。后来身边慢慢聚集了五六个志愿者,就挂起了牌子。
保护站已成立五六年,慢慢地与寺庙成为一体。连僧带俗共十来个人,同一个院子,同一个伙房,同一本经济账。志愿者多为居士,所许的大愿便是护城修城;僧人都爱树,禅修的方式就是栽树护树。早晚寺庙里做功课时,志愿者也到佛堂里听一会儿诵经之声,静一静心;而功课之余,僧人们也会到寺下的坡上种地、浇树、巡察长城。不管是保护站还是寺上都没有专门经费。他们自食其力,自筹经费维持生活并做善事。几年来老刘他们在这儿打了一眼井,栽了三百亩的树,为站里盖了几间房。他还率领他的“僧俗大军”走遍沿长城的村子,收回了一万多块散落在民间的长城砖,在文物局指导下修复了一个长城古戍楼。
正说着,人们回来了,几个僧人穿着青布僧袍,志愿者中有农妇、老人、学生,还有临时加入的游客,手里都拿着锄头、镰刀、修树剪子,一个孩子快乐地举着一个大南瓜。大山深处,长城脚下,黄土高原上的一所小寺庙里聚集着这样一群奇怪的人,过着这样有趣的生活。山外的世界,大城市拥堵、食品污染、种族战争等等,这里却静如桃源,如在秦汉。只有长城、古寺、志愿者和一棵红柳。
采访完我要下山,老刘送我到寺门口。香客走了,志愿者晚上回城去住,归鸟在寺庙上空盘旋着。晚风掠过大殿屋脊的琉璃瓦。吹出轻轻的哨音,夕阳又给长城染上一圈金色的轮廓。我问老刘:“这么多年,你一个人守着长城,守着寺庙,是不是有点孤寂?”他回头看了一眼红柳,说:“有柳将军陪伴,不孤单,胆子也壮。”
这时夕阳已经给红柳树镀上一层厚重的古铜色,一树紫花更加鲜艳。
1.文章开头对长城的描写有何作用?(6分)
2.文中的红柳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4分)
3.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4分)
(1)他稍一闭眼,就听到马嘶镝鸣,隐隐杀声。可再一睁眼,只有残破的城墙和这株与他相依为命的红柳。
(2)晚风掠过大殿屋脊的琉璃瓦,吹出轻轻的哨音,夕阳又给长城染上一圈金色的轮廓。
4.综合全篇,探究本文以“万里长城一红柳”为题的用意。(6分)
参考答案:
1.①写出了长城的气势浩大、雄壮苍凉。(2分)②由面及点,由长城自然而然地引出下文对红柳的描写。(2分)?表达了作者对它的歌颂和赞美,为犁辕山上这株红柳提供了一个宏阔的背景。(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2.①生长环境严酷,极耐干旱、风沙、盐碱;②历经千难万磨,坚韧顽强;③舍身济世,用途广泛;④不求闻达,耐得寂寞。(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3.(1)运用想象、拟人和对比手法.表现了长城昔日的辉煌与今日的残破,表达了老刘的无奈与失落。(2分,意思对即可)
(2)从声音和色彩上着笔,以声衬静,描写了人去鸟归后寺庙的宁静,烘托出入们淡然、充实、平静、安宁的内心世界。(2分。意思对即可)
4①用“万里长城一红柳”构成组织全文内容的线索。文章从对事物外在形态的描写到对人物内在精神的揭示,都是围绕红柳展开的。②用“万里长城一红柳”具体显示文章中的典型环境。红柳生长在严酷的环境中,这里也正是志愿者们工作生活的地方。③用“万里长城一红柳”象征老刘等志愿者的形象。文中由物及人,以物喻人,红柳与人的形象在文中是合二为一的。④用“万里长城一红柳”形象化地揭示文章的主旨。文章赞扬了志愿者们顽强坚韧、默默奉献、甘于寂寞的精神,长城红柳是这种精神的生动体现。(每点2分,任意答出其中3点即可,如有其他角度也可酌情得分。)
修辞手法的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阅读理解句子赏析答题技巧
1、从修辞的角度
修辞方法﹢效果﹢语境作用﹢表达了____感情(或____主题)。
2、从哲理的角度
表层义(即字面义)﹢蕴涵了____哲理。
3、从用词的角度
__词用得很好﹢效果﹢语境作用﹢表达了____感情(或____主题)
篇8:高原上的红柳阅读答案
高原上的红柳
红柳是高原上最普通、最常见的一种植物。她遍地生根、开花、结果,从不向人们、向大自然索取什么,只是默默地奉献。
在气候恶劣的青藏高原◇大风暴的确太可怕了◇狂风肆虐◇飞沙走石◇直刮得遮天蔽日◇天昏地暗◇枯草吹走了◇牛羊刮散了◇帐篷撕裂了◇风魔和沙怪露出狰狞的面孔◇发出一阵阵狂笑◇
沙丘下的红柳,却没有被风暴吓倒。她们把根扎得更深,把触须伸得更长,最深、最长的可达30多米,以汲取水分。她们把被流沙掩埋的枝干变成根须,再从沙层的表面冒出来,伸出一丛丛细枝,去接受阳光雨露的滋润。她们顽强地开出淡红色的小花,向着太阳微笑。大风暴一次又一次地袭击,红柳的根却越扎越深,花儿也开得一次比一次更鲜艳、美丽!倔强的红柳,决不让沙丘向草原移动半步!
春天来了,红柳火红色的老枝上,发出了鹅黄的嫩芽,接着长出一片片绿叶。高寒的自然气候,使高原人很容易患风湿病,红柳春天的嫩枝和绿叶是治疗这种顽症的良药,使多少人摆脱了病痛的折磨,让他们重新过上幸福的生活。因此,藏族老百姓亲切地称她为“观音柳”和“菩提树”。
孔繁森同志喜爱红柳,凡是他走过的雪域高原上的山山水水,都留下了他栽植的红柳。他常说:“红柳是青藏高原的生命树!”
记得那是藏历雪顿节的一天,天空湛蓝如洗,这是高原最美好的节日。孔繁森同志领我们来到拉萨河畔的红柳下,柳林里不时传出人们的欢歌笑语,随处可闻到青稞酒和酥油荼的芳香。孔繁森同志站起身来,从柳枝上摘下几朵浅红色的红柳花,放入杯中的青稞酒中,对我们几个援藏同志说:“人的一生,不一定非要干出什么惊天动地的事业不可,只要能像高原上的红柳一样,甘于吃苦,乐于奉献,就会得到社会的尊重,生命就会变得充实而有意义。”他喝了一口青稞酒,笑着对大家说:“你看那红柳,论资格可谓是老西藏了,恐怕是和文成公主一同来西藏扎根的。她从不炫耀,从不骄傲,柳梢总是低垂着,多么谦虚啊!”接着他又满怀信心地对大家讲:“我们援藏干部要和藏汉群众一道,像红柳那样,发扬老西藏精神,团结起来,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建设一个美丽富饶的新西藏!”
在纪念孔繁森的日子里,我们这些和他同期援藏的战友们,情不自禁地想起了他的音容笑貌,想起了那历经风霜雨雪永远挺立的高原红柳。
1.给短文第2自然段加上标点符号。
2.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索取——( ) 骄傲——( ) 容易——( ) 顽强——( )
3.课文主要讲了高原红柳哪两个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孔繁森对援藏同志说的话有3层意思。请用简洁的语句把3层意思写出来。
第1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2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3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把你体会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写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这篇文章采用了_____________的写法,由物及人,表面上写_____________,实质上是写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
2.奉献 谦虚 困难 软弱
3.(1)它的根扎得很深,能保护草原,不让沙丘向草原移动半步。
(2)它的嫩枝和绿叶是治疗风湿病的良药,能使病人摆脱病痛的折磨。
4.(1)要像红柳那样甘愿吃苦,乐于奉献。
(2)要像红柳那样谦虚、不炫耀、不骄傲。
(3)要像红柳那样团结起来,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建设一个新西藏。
5.歌颂孔繁森扎根西藏,默默奉献的崇高品格。
6.借物喻人 物(红柳) 人(孔繁森)
篇9:《寂寞》阅读试题及答案
《寂寞》阅读试题及答案
阿照跟她的爸爸一点都不亲,就连“爸爸”似乎也没叫过几次。
这个爸爸其实是她的继父。妈妈在她四岁的时候离了婚,把阿照托给外婆照顾,自己跑去北部谋生。
阿照国小二年级的时候,妈妈带了一个男人来,说是她的新爸爸;不过,她不记得那时候是否叫过他,记得的反而是那男人给了她一个红包,以及她从此改了姓。
改姓的事被同学问到气、问到烦,所以这个爸爸对她来说不仅陌生,甚至从来都没好感。一直到国中三年级,阿照才被妈妈从外婆家带到北部“团圆”,而且听说这还是那男人的建议,说以后如果要考上好大学,她应该到北部来读高中。那时候妈妈和那男人生的弟弟都已经上小学了。
男人在工厂当警卫,有时日班有时夜班,妈妈则在同一家工厂帮员工办伙食,早出晚归,一家人始终没交集,各过各的。不久之后,阿照考上台北的高中,租房子自己住,即便假日也很少回去。
外婆在阿照大三那年过世,不过,之后的寒暑假,阿照也同样很少回家。她给自己的理由是要打工、读书、谈恋爱,其实自己清楚真正的原因是对那个家根本一点感情也没有。不过,不知道是不是亲生的儿子太不成材还是怎样,那男人对待两个孩子有很明显的差别待遇,比如跟儿子讲话总是粗声粗气,对阿照则和颜悦色,过年给的红包永远阿照的比较厚,儿子只要稍微嘟囔一声,他就会大声说:“你平常拿的、偷的难道还不够多?”
阿照大学毕业申请到美国学校的`那年他从工厂退休,妈妈原本希望阿照先上班赚到钱才出国,没想到他反而鼓励她说念书就要趁年轻。阿照记得那天她跟他说:“爸爸,谢谢!”不过,才一说出口就觉得自己可耻,因为在这之前她不记得是否曾经这么叫过他。
从美国回来后,阿照在外商公司做事。弟弟在她出国的那几年好像出了什么事,偷渡到大陆之后音讯全无,连几年前妈妈胰脏癌过世都没回来。孤孤单单的爸爸也没给阿照增加什么负担,他把房子卖了,钱交给阿照帮他管理,自己住到老人公寓去。
阿照也一直单身,所以之后几年的假日,他们见面、聊天的次数和时间反而比以前多很多。有一天阿照去看他,他不在,阿照出了大门才看到他坐出租车回来,说是去参加一个军中朋友的葬礼。阿照陪他走回房间的路上他一直沉默着,最后才跟阿照说可不可以帮他买一个简单的相机,说他想帮几个朋友拍照,理由是:“今天老宋那张遗照真不象样!”后来阿照帮他买了。
去年冬天他过世了。阿照去整理他的遗物,东西不多,其中有一个大纸盒,阿照发现里头装着的是一大叠放大的照片和她买的那部照相机。相机还很新,也许用的次数不多,更也许是他保护得好,因为不仅原装的纸盒都还在,里头还塞满干燥剂并且罩上一个塑料套。
至于那些照片拍的应该都是他的朋友,都老了,背景有山边果园,有门口,有小巷,也有布满鹅卵石的东部海边,不过每个人还都挺合作,都朝着镜头笑,就连一个躺在病床上插着鼻胃管的老伯伯也一样,甚至还伸出长满老人斑的手臂用弯曲的手指勉强比了一个“V”。
阿照一边看一边想象着他为了拍这些照片所有可能经历过的孤单的旅程,想象他独自坐在火车或公路车上的身影,他在崎岖的山路上踯躅的样子,他和他们可能吃过的东西、喝过的酒、讲过的话以及最后告别时可能的心情。
当最后一张照片出现在眼前的时候,阿照先是惊愕,接着便是无法抑制的号啕大哭。照片应该是用自动模式拍的,他把妈妈、弟弟、还有阿照留在家里的照片,都拿去翻照、放大、加框,然后全部摆在一张桌子上,而他就坐后面用手环抱着那三个相框朝着镜头笑。
照片下边就像早年那些老照片的形式一般印上了一行字,写着:“魏家阖府团圆,民国九十八年秋。”阿照说,那时候她才了解那个男人那么深沉而无言的寂寞。
篇10:寂寞阅读练习及答案
寂寞阅读练习及答案
①我曾经三十天蛰居山庄,足不离户。坐在阳台上记录每天落日下山的分秒和它落下时与山棱碰触的点的移动。有时候,迷航的鸟不小心飞进屋内,拍打着翅膀从一个书架闯到另一个书架,迷乱惊慌地寻找出路。在特别湿润的日子里,我将阳台落地玻璃门大大敞开,站在客厅中央,守着远处山头的一朵云,看着这朵云,从山峰那边漫漫飘过来、飘过来,越过阳台,全面进入我的客厅,把我包裹在内,而后流向每个房间,最终分成小朵,从不同的窗口飘出,回归山岚。
②夏天的夜空,有时很蓝。我总是看见金星早早出现在离山棱很近的低空,然后月亮就上来了。野风吹着高高的树,叶片飒飒作响,老鹰立在树梢,沉静地看着开阔的山谷。我独立露台,俯视深沉的老鹰。
③有一年的12月31日晚上,朋友们在我的山居相聚,饮酒谈天,11时半,大伙纷纷起立,要赶下山,因为,新年旧年交替的那一刻,必须和家里那个人相守。朋友们离去前还体贴地将酒杯碗盘洗净,然后是一阵车马启动、深巷寒犬的声音。5分钟后,一个诗人从半路上来电,电话上欲言又止,意思是说,大伙午夜前刻一哄而散,把我一个人留在山上,好像……他说不下去。
④我感念他的友情温柔,也记得自己的答复:“亲爱的,难道你觉得,两个人一定比一个人不寂寞吗?”
(选自《目送》,有删节)
1.第二节用“沉静”、“深沉”形容老鹰,说说你对这一形象的理解。(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列举作者在蛰居生活中关注自然的举动,并思考她所追求的生活境界是什么?(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三、四两段写朋友们在“我”的山居相聚,这与文章的题目“寂寞”有何关系?说说你的理解。(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作者已经将老鹰的形象人格化了,它“沉静”、“深沉”,像一个自然界的智者,作者在关注老鹰的过程中,把自己所推崇的独立、冷静的人生态度也附着在老鹰身上了。(答出“人格化”,或老鹰具有象征意义,都可以得2分;写出对作者所推崇的人生态度的阐释再给2分)
2.记录落日的时间和状态; 留心迷航的鸟;
守着远处山头的云; 仰视夏日夜空的.金星;
注视立于树梢的老鹰。(3分,写出3个即可)。
作者在与自然的对话中,追求一种释放心灵、物我相融的生活境界。(2分)
3.这段文字写朋友们在我的山居相聚后,无一例外地回到现实生活中,这与我选择留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2分)为朋友离开后“一个诗人”觉得“我”寂寞作铺垫,也便于作者阐发关于寂寞的人生观。(2分)而“一个诗人”对“我”的问候,自然友善温柔,但更能看出他们对我内心选择的不理解,而这种心灵的隔阂其实正是我寂寞的根源。(2分) 答案解析: 1.
试题分析:这里运用拟人的手法,将老鹰当做人来写,赋予了老鹰以人所具有的“沉静”、“深沉”特点,把自己所推崇的独立、冷静的人生态度也附着在老鹰身上了,表明了作者所推崇的人生态度。
2.
试题分析:本题是要求列举举动,因此,只需把作者的动作答上即可。记录落日的时间和状态;心迷航的鸟;守着远处山头的云;视夏日夜空的金星;注视立于树梢的老鹰。作者把自己的大部分时间都放在了观察自然上,可见作者很喜欢这样的活动,追求一种释放心灵、物我相融的生活境界。
3.
试题分析:虽然文章三、四两段写朋友们在“我”的山居相聚,但最终朋友们都回到现实生活中,这与我选择留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结构上来说,为朋友离开后“一个诗人”觉得“我”寂寞作铺垫,文章题目“寂寞”是指在别人眼里看来“我”是寂寞的,实际上内心是充实的,这也更能看出他们对我内心选择的不理解。
篇11:《万里长城一红柳》现代文阅读附答案
《万里长城一红柳》现代文阅读附答案
梁衡
中国北方最明显的地理标志就是长城。从山海关到嘉峪关,逶迤连绵穿行在崇山峻岭之上,将秦汉到明清的文化符号一一镌刻在苍茫的大地上。夕阳西下,一抹红霞为烽火台、戍楼勾勒出金色的轮廓。这时,你遥望天边的归雁,听北风掠过衰草黄沙,心头不由会泛起一种历史的苍凉。可是谁也没有注意到万里长城由东向西进入陕北府谷犁辕山境内后,轻轻地拐了一个弯。这气势浩大,如大河奔流般的长城,怎么说拐就拐了呢。现在能给出的解释,只是为了一座寺和一棵树——一棵红柳树。
那天,我沿着长城一线走到犁辕山头,一抬眼就被这棵红柳惊呆了。心中暗叫:好一个树神。红柳是生长在沙漠或贫瘠土地上一种灌木。极耐干旱、风沙、盐碱。因为生在严酷的环境下。大部分枝条只有筷子粗细,披散着身子,匍匐在烈日黄沙中。为减少水分的流失,它的叶子极小,如不注意你都看不到它的叶片。这红柳自己活得艰苦却不忘舍身济世。它的枝叶煮水可治小儿麻疹,它的枝条鲜红艳丽,韧性极好,是农民编筐、编篱笆墙的好材料,但它最大的用途是防风固沙。红柳与沙棘、柠条、骆驼刺等,都是黄土地上矮小无名的植物,最不求闻达,耐得寂寞,许多人都叫不出它的名字。但是眼前的这棵红柳却长成了一株高大的乔木,挺立在一座古寺旁,深红的树干,遒劲的老枝,浑身鼓着拳头大的筋结,像是铁水或者岩浆冷却后的凝聚。我知道这是烈日、严霜、风沙、干旱九蒸九晒,千难万磨的结果。而在这些筋结旁又生出一簇簇柔嫩的新枝,开满紫色的小花,劲如钢丝,灿若朝霞。它高大的'身躯摇曳着,覆盖着这座乡间的古寺,一幅古典的风景画。而奇怪的是,这庙门上还挂着一块牌子:长城保护站。
站长姓刘。我问保护站怎么会设在这里。他说:这是佛缘。说是保护站,其实是几个志愿者自发成立的团体。老刘当过兵,他总说军队是长城,退下来后就回到了长城脚下。看着这些残破的戍楼土墙,心里说不清是什么味道,就想保护长城。他每次走到这里,就在这棵红柳树下歇歇脚,四周少林无树,就只有这一点绿色。放眼望去,茫茫高原,沟壑纵横,万里长城奔来眼底。他稍一闭眼,就听到马嘶镝鸣,隐隐杀声。可再一睁眼,只有残破的城墙和这株与他相依为命的红柳。一开始为了巡视方便,他就借住在寺里。后来身边慢慢聚集了五六个志愿者,就挂起了牌子。
保护站已成立五六年,慢慢地与寺庙成为一体。连僧带俗共十来个人,同一个院子,同一个伙房,同一本经济账。志愿者多为居士,所许的大愿便是护城修城;僧人都爱树,禅修的方式就是栽树护树。早晚寺庙里做功课时,志愿者也到佛堂里听一会儿诵经之声,静一静心;而功课之余,僧人们也会到寺下的坡上种地、浇树、巡察长城。不管是保护站还是寺上都没有专门经费。他们自食其力,自筹经费维持生活并做善事。几年来老刘他们在这儿打了一眼井,栽了三百亩的树,为站里盖了几间房。他还率领他的“僧俗大军”走遍沿长城的村子,收回了一万多块散落在民间的长城砖,在文物局指导下修复了一个长城古戍楼。
正说着,人们回来了,几个僧人穿着青布僧袍,志愿者中有农妇、老人、学生,还有临时加入的游客,手里都拿着锄头、镰刀、修树剪子,一个孩子快乐地举着一个大南瓜。大山深处,长城脚下,黄土高原上的一所小寺庙里聚集着这样一群奇怪的人,过着这样有趣的生活。山外的世界,大城市拥堵、食品污染、种族战争等等,这里却静如桃源,如在秦汉。只有长城、古寺、志愿者和一棵红柳。
采访完我要下山,老刘送我到寺门口。香客走了,志愿者晚上回城去住,归鸟在寺庙上空盘旋着。晚风掠过大殿屋脊的琉璃瓦。吹出轻轻的哨音,夕阳又给长城染上一圈金色的轮廓。我问老刘:“这么多年,你一个人守着长城,守着寺庙,是不是有点孤寂?”他回头看了一眼红柳,说:“有柳将军陪伴,不孤单,胆子也壮。”
这时夕阳已经给红柳树镀上一层厚重的古铜色,一树紫花更加鲜艳。
1.文章开头对长城的描写有何作用?(6分)
2.文中的红柳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4分)
3.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4分)
(1)他稍一闭眼,就听到马嘶镝鸣,隐隐杀声。可再一睁眼,只有残破的城墙和这株与他相依为命的红柳。
(2)晚风掠过大殿屋脊的琉璃瓦,吹出轻轻的哨音,夕阳又给长城染上一圈金色的轮廓。
4.综合全篇,探究本文以“万里长城一红柳”为题的用意。(6分)
参考答案:
1.①写出了长城的气势浩大、雄壮苍凉。(2分)②由面及点,由长城自然而然地引出下文对红柳的描写。(2分)表达了作者对它的歌颂和赞美,为犁辕山上这株红柳提供了一个宏阔的背景。(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2.①生长环境严酷,极耐干旱、风沙、盐碱;②历经千难万磨,坚韧顽强;③舍身济世,用途广泛;④不求闻达,耐得寂寞。(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3.(1)运用想象、拟人和对比手法.表现了长城昔日的辉煌与今日的残破,表达了老刘的无奈与失落。(2分,意思对即可)
(2)从声音和色彩上着笔,以声衬静,描写了人去鸟归后寺庙的宁静,烘托出入们淡然、充实、平静、安宁的内心世界。(2分。意思对即可)
4.①用“万里长城一红柳”构成组织全文内容的线索。文章从对事物外在形态的描写到对人物内在精神的揭示,都是围绕红柳展开的。②用“万里长城一红柳”具体显示文章中的典型环境。红柳生长在严酷的环境中,这里也正是志愿者们工作生活的地方。③用“万里长城一红柳”象征老刘等志愿者的形象。文中由物及人,以物喻人,红柳与人的形象在文中是合二为一的。④用“万里长城一红柳”形象化地揭示文章的主旨。文章赞扬了志愿者们顽强坚韧、默默奉献、甘于寂寞的精神,长城红柳是这种精神的生动体现。(每点2分,任意答出其中3点即可,如有其他角度也可酌情得分。)
篇12:万里长城一红柳 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梁衡
中国北方最明显的地理标志就是长城。从山海关到嘉峪关,逶迤连绵穿行在崇山峻岭之上,将秦汉到明清的文化符号一一镌刻在苍茫的大地上。夕阳西下,一抹红霞为烽火台、戍楼勾勒出金色的轮廓。这时,你遥望天边的归雁,听北风掠过衰草黄沙,心头不由会泛起一种历史的苍凉。可是谁也没有注意到万里长城由东向西进入陕北府谷犁辕山境内后,轻轻地拐了一个弯。这气势浩大,如大河奔流般的长城,怎么说拐就拐了呢。现在能给出的解释,只是为了一座寺和一棵树--一棵红柳树。
那天,我沿着长城一线走到犁辕山头,一抬眼就被这棵红柳惊呆了。心中暗叫:好一个树神。红柳是生长在沙漠或贫瘠土地上一种灌木。极耐干旱、风沙、盐碱。因为生在严酷的环境下。大部分枝条只有筷子粗细,披散着身子,匍匐在烈日黄沙中。为减少水分的流失,它的叶子极小,如不注意你都看不到它的叶片。这红柳自己活得艰苦却不忘舍身济世。它的枝叶煮水可治小儿麻疹,它的枝条鲜红艳丽,韧性极好,是农民编筐、编篱笆墙的好材料,但它最大的用途是防风固沙。红柳与沙棘、柠条、骆驼刺等,都是黄土地上矮小无名的植物,最不求闻达,耐得寂寞,许多人都叫不出它的名字。但是眼前的这棵红柳却长成了一株高大的乔木,挺立在一座古寺旁,深红的树干,遒劲的老枝,浑身鼓着拳头大的筋结,像是铁水或者岩浆冷却后的凝聚。我知道这是烈日、严霜、风沙、干旱九蒸九晒,千难万磨的结果。而在这些筋结旁又生出一簇簇柔嫩的新枝,开满紫色的小花,劲如钢丝,灿若朝霞。它高大的身躯摇曳着,覆盖着这座乡间的古寺,一幅古典的风景画。而奇怪的是,这庙门上还挂着一块牌子:长城保护站。
站长姓刘。我问保护站怎么会设在这里。他说:这是佛缘。说是保护站,其实是几个志愿者自发成立的团体。老刘当过兵,他总说军队是长城,退下来后就回到了长城脚下。看着这些残破的戍楼土墙,心里说不清是什么味道,就想保护长城。他每次走到这里,就在这棵红柳树下歇歇脚,四周少林无树,就只有这一点绿色。放眼望去,茫茫高原,沟壑纵横,万里长城奔来眼底。他稍一闭眼,就听到马嘶镝鸣,隐隐杀声。可再一睁眼,只有残破的城墙和这株与他相依为命的红柳。一开始为了巡视方便,他就借住在寺里。后来身边慢慢聚集了五六个志愿者,就挂起了牌子。
保护站已成立五六年,慢慢地与寺庙成为一体。连僧带俗共十来个人,同一个院子,同一个伙房,同一本经济账。志愿者多为居士,所许的大愿便是护城修城;僧人都爱树,禅修的方式就是栽树护树。早晚寺庙里做功课时,志愿者也到佛堂里听一会儿诵经之声,静一静心;而功课之余,僧人们也会到寺下的坡上种地、浇树、巡察长城。不管是保护站还是寺上都没有专门经费。他们自食其力,自筹经费维持生活并做善事。几年来老刘他们在这儿打了一眼井,栽了三百亩的树,为站里盖了几间房。他还率领他的“僧俗大军”走遍沿长城的村子,收回了一万多块散落在民间的长城砖,在文物局指导下修复了一个长城古戍楼。
正说着,人们回来了,几个僧人穿着青布僧袍,志愿者中有农妇、老人、学生,还有临时加入的游客,手里都拿着锄头、镰刀、修树剪子,一个孩子快乐地举着一个大南瓜。大山深处,长城脚下,黄土高原上的一所小寺庙里聚集着这样一群奇怪的人,过着这样有趣的生活。山外的世界,大城市拥堵、食品污染、种族战争等等,这里却静如桃源,如在秦汉。只有长城、古寺、志愿者和一棵红柳。
采访完我要下山,老刘送我到寺门口。香客走了,志愿者晚上回城去住,归鸟在寺庙上空盘旋着。晚风掠过大殿屋脊的琉璃瓦。吹出轻轻的哨音,夕阳又给长城染上一圈金色的轮廓。我问老刘:“这么多年,你一个人守着长城,守着寺庙,是不是有点孤寂?”他回头看了一眼红柳,说:“有柳将军陪伴,不孤单,胆子也壮。”
这时夕阳已经给红柳树镀上一层厚重的古铜色,一树紫花更加鲜艳。
13.文章开头对长城的描写有何作用?
14.文中的红柳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
15.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1)他稍一闭眼,就听到马嘶镝鸣,隐隐杀声。可再一睁眼,只有残破的城墙和这株与他相依为命的红柳。
(2)晚风掠过大殿屋脊的琉璃瓦,吹出轻轻的哨音,夕阳又给长城染上一圈金色的轮廓。
16.综合全篇,探究本文以“万里长城一红柳”为题的用意。
答案及解析
13.①写出了长城的气势浩大、雄壮苍凉。②由面及点,由长城自然而然地引出下文对红柳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它的歌颂和赞美,为犁辕山上这株红柳提供了一个宏阔的背景。
14.①生长环境严酷,极耐干旱、风沙、盐碱;②历经千难万磨,坚韧顽强;③舍身济世,用途广泛;④不求闻达,耐得寂寞。
15.(1)运用想象、拟人和对比手法.表现了长城昔日的辉煌与今日的残破,表达了老刘的无奈与失落。(2)从声音和色彩上着笔,以声衬静,描写了人去鸟归后寺庙的宁静,烘托出入们淡然、充实、平静、安宁的内心世界。
16.①用“万里长城一红柳”构成组织全文内容的线索。文章从对事物外在形态的描写到对人物内在精神的揭示,都是围绕红柳展开的。②用“万里长城一红柳”具体显示文章中的典型环境。红柳生长在严酷的环境中,这里也正是志愿者们工作生活的地方。③用“万里长城一红柳”象征老刘等志愿者的形象。文中由物及人,以物喻人,红柳与人的形象在文中是合二为一的。④用“万里长城一红柳”形象化地揭示文章的主旨。文章赞扬了志愿者们顽强坚韧、默默奉献、甘于寂寞的精神,长城红柳是这种精神的生动体现。
解析
1.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为本题主要考查点。解答此题首先要理解开头的内容,第一段主要写长城的气势浩大,雄壮苍凉,但从全文来看,主要叙写对象是红柳,因此长城是作为背景出现,那么第一段相当于是环境描写。环境描写的作用主要有交代背景,渲染氛围,烘托人物,表情达意,结构作用等,这里写长城最主要是为了引出下文的红柳,为红柳提供一个宏阔的背景,同时也表达了作者赞叹的情感。
2.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确定答题区域,文中描写红柳集中在第二段;然后从中筛选相关信息,可抓住关键词句,如“生在严酷的环境下”,“自己活得艰苦却不忘舍身济世”,“不求闻达,耐得住寂寞”,“九蒸九晒,千难万磨”等;最后根据这些信息整合概括即可。注意前三点是描述红柳的共性,很容易找出,最后一点是针对“眼前的这棵红柳”而写,也不要忽视。
3.本题考查理解词语及语句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赏析句子一般或是抓住关键字词解读其深刻内涵,或是鉴赏表现手法分析其情感,这两句都属于后者。那么首先找出各自的表现手法:(1)“听到马嘶镝鸣,隐隐杀声”很明显是想象历史上长城边上的战争场景,“相依为命的红柳”是拟人,“一闭眼”“一睁眼”是对比;(2)本句是写景,可从描写手法方面思考,描写的主体对象是长城,选取了“晚风”和“夕阳”两个意象辅助描绘,“晚风吹出哨音”描绘了声音,“夕阳染上金色”描绘了色彩,视听结合,以动衬静。最后再分析手法的表达效果,主要是对情感的作用。(1)句今昔对比体现的是人物失落的心情,(2)句以动衬静为了烘托出宁静的意境,体现的是人们平静、安定的心情。
4.赏析作品内涵的能力为本题主要考查点。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好的标题必然意蕴丰富,深刻隽永,能够作用于文章内容和结构多个方面。本文是散文,内容方面主要体现于环境、人物、主旨,“万里长城一红柳”点明了典型环境,突出了老刘等志愿者守护长城的形象,揭示了默默奉献,甘于寂寞的主旨。结构方面,“长城”“红柳”贯穿全文,起线索作用。
[万里长城一红柳 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 经典阅读及答案
★ 寂寞签名
★ 两个人寂寞
★ 《童话》阅读答案
★ 往事阅读答案
★ 《冬天》阅读答案
寂寞的红柳阅读答案(整理12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