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水月”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白露节气传统民俗 清茶米酒吃龙眼,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白露节气传统民俗 清茶米酒吃龙眼,供大家阅读参考。
- 目录
篇1:2019白露节气传统民俗 清茶米酒吃龙眼
白露习俗:白露茶
到了白露节气,秋意渐浓。旧时南京人十分重视节气的“来”和“去”,逐渐形成了具有南京地方特色的节气习俗。说到白露,爱喝茶的老南京都十分青睐“白露茶”,此时的茶树经过夏季的酷热,白露前后正是它生长的极好时期。白露茶既不像春茶那样鲜嫩,不经泡,也不像夏茶那样干涩味苦,而是有一种独特甘醇清香味,尤受老茶客喜爱。再者,家中存放的春茶已基本“消耗”得差不多了,此时白露茶正接上,所以到了白露前后,有的茶客就托人买点白露茶。
白露习俗:酿白露米酒
资兴兴宁、三都、蓼江一带历来有酿酒习俗。每年白露节一到,家家酿酒,待客接人必喝“土酒”。其酒温中含热,略带甜味,称“白露米酒”。白露米酒中的精品是“程酒”,是因取程江水酿制而得名。程酒,古为贡酒,盛名入远。
苏南籍和浙江籍的老南京中还有自酿白露米酒的习俗,旧时苏浙一带乡下人家每年白露一到,家家酿酒,用以待客,常有人把白露米酒带到城市。白露酒用糯米、高粱等五谷酿成,略带甜味,故称“白露米酒”。直到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南京城里酒店里还有零拷的白露米酒,后来逐渐消失。
白露习俗:吃龙眼吃番薯丝
福州有个传统叫作“白露必吃龙眼”的说法。在白露这一天吃龙眼有大补身体的奇效,在这一天吃一颗龙眼相当于吃一只鸡那么补。浙江温州等地有过白露节的习俗。苍南、平阳等地民间,人们于此日采集“十样白”(也有“三样白”的说法),以煨乌骨白毛鸡(或鸭子),据说食后可滋补身体,去风气(关节炎)。民间认为白露吃番薯可使全年吃番薯丝和番薯丝饭后,不会发胃酸,故旧时农家在白露节以吃番薯为习。
篇2:白露节气的传统民俗
白露节气的传统民俗
白露习俗:白露茶
到了白露节气,秋意渐浓。旧时南京人十分重视节气的“来”和“去”,逐渐形成了具有南京地方特色的节气习俗。说到白露,爱喝茶的老南京都十分青睐“白露茶”,此时的茶树经过夏季的酷热,白露前后正是它生长的极好时期。白露茶既不像春茶那样鲜嫩,不经泡,也不像夏茶那样干涩味苦,而是有一种独特甘醇清香味,尤受老茶客喜爱。再者,家中存放的春茶已基本“消耗”得差不多了,此时白露茶正接上,所以到了白露前后,有的茶客就托人买点白露茶。
白露习俗:酿白露米酒
资兴兴宁、三都、蓼江一带历来有酿酒习俗。每年白露节一到,家家酿酒,待客接人必喝“土酒”。其酒温中含热,略带甜味,称“白露米酒”。白露米酒中的精品是“程酒”,是因取程江水酿制而得名。程酒,古为贡酒,盛名入远。
苏南籍和浙江籍的老南京中还有自酿白露米酒的习俗,旧时苏浙一带乡下人家每年白露一到,家家酿酒,用以待客,常有人把白露米酒带到城市。白露酒用糯米、高粱等五谷酿成,略带甜味,故称“白露米酒”。直到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南京城里酒店里还有零拷的白露米酒,后来逐渐消失。
白露习俗:吃龙眼吃番薯丝
福州有个传统叫作“白露必吃龙眼”的说法。在白露这一天吃龙眼有大补身体的奇效,在这一天吃一颗龙眼相当于吃一只鸡那么补。浙江温州等地有过白露节的习俗。苍南、平阳等地民间,人们于此日采集“十样白”(也有“三样白”的说法),以煨乌骨白毛鸡(或鸭子),据说食后可滋补身体,去风气(关节炎)。民间认为白露吃番薯可使全年吃番薯丝和番薯丝饭后,不会发胃酸,故旧时农家在白露节以吃番薯为习。
白露吃龙眼的由来
白露时节,秋燥伤人,福州人这个时节喜欢吃龙眼。传说白露这一天,吃一颗龙眼相当于吃一只鸡那么补,当然这种疗效属于“民间信仰”的范畴,不可全信。
福州人在白露这天吃龙眼的习俗由来已久,龙眼有益气补脾、养血安神等多种功效,还可以治疗贫血、失眠、神经衰弱等多种疾病,福州人认为龙眼“很补”。白露时,龙眼完全成熟,甜度最高,口感最好,福州人在这一天特别喜欢买龙眼。据介绍,老福州人喜欢将剥了皮的龙眼泡在稀饭里,龙眼晶莹剔透,孩子们可以为此多吃一碗饭。
专家表示,龙眼肉甘温滋补,入心脾两经,功善补益心脾,而且甜美可口,不滋腻,不壅气,实为补心健脾之佳品,更是秋季白露的好食品。
对于久病体虚或老年体衰者,常有气血不足之证,而表现为面色苍白或萎黄,倦怠乏力,心悸气短等症,龙眼肉既补心脾,又益气血,甘甜平和,有较好疗效,可以达到治疗和预防贫血的功效。因此,如果你是气血不足者,不妨在白露时吃些龙眼,可以有效治疗贫血问题。
但是,并非所有人都适合白露吃龙眼。因为龙眼是属性偏温的水果,过量食用会引发目赤、便秘等症状,因此容易上火的人要少吃龙眼,另外,糖尿病患者还有胆识病患者也不宜白露吃龙眼来养生。
而且,吃龙眼最好剥壳后浸泡在煮好的稀粥或米汤内,早餐时吃,健脾,补充水分,不易上火。在吃完龙眼之后,最好喝一些盐水或蜂蜜水,多吃些青菜,这样可以适当中和一些,不容易上火。
白露前后都是吃龙眼的好时候,此时暑热消散,人们的食欲会逐渐提高,是调养身心的好时节,吃龙眼有助于健脾、补血、益智,每天可以适当吃一些,但不可过量,龙眼易上火,儿童一天最好不要超过250克,成人最好不要超过500克。
挑选龙眼时,果皮要选择无斑点、干净整洁的;外表有裂纹的就不要选了,正常的龙眼手感很饱满,硬实,如果摸起来很软的话,那么是时间久的了。如果摸起来时硬邦邦的那种,有可能是变质的;此外,还要看龙眼的颜色,一般要选择土黄色的,这种日照、水分都是比较充足的,而金黄色的龙眼味道就没那么甜。
说到龙眼的保存那就更简单了,只要把它装在保鲜袋里放在冰箱里就行了,但是要在保鲜袋上扎几个洞,透气。
白露是什么意思
“白露”从字面上非常好理解,说的是白露节气到来,自然界中就会出现白色的露水了,这露水也是因为炎热暑气开始慢慢消退,而地里的寒气开始上升,空气冷暖不均,雾气出现凝结形成金银剔透的白色小露珠,农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野外早晨起来能看到远处的山上雾气腾腾,近处的水塘水面上也是雾气腾腾,草丛中也挂满了露珠。
白露有三个很明显的特征,即是农民常说的白露有三侯“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这三个特征就是白露节气最好的诠释。我们先来说说“凉风至”,这里说的凉风至,是与炎热三伏天季节的时候,天空中吹过来的风都是热风,给人的感觉是热气腾腾,是那种“上蒸下煮”的热气。而白露节气来临之后,因为昼夜温差大,晚上和早上气温比较低,这样吹过来的风是凉风而不是热风,这样人们吹着凉风很舒服。
“白露降”,白露降就是说的早晨我们就可以看到野外露水降临,有种白露为霜的寒气了。“寒蝉鸣”说的是秋蝉,与夏蝉不一样,夏蝉是越热越叫得狠,而秋蝉是因为天气凉才鸣叫的,并且这种鸣叫不会与夏蝉一样频繁。
白露节气古人也有自己的解释,如《月令七十二侯集解》对“白露”的解释是“水土湿气凝而为露,秋秋金,金色白,白者露之色,而气始寒也”。这里很好说明白露节气到来,寒气开始盛了。
篇3:白露节气的传统民俗
白露是什么意思
白露(white dews)是24节气之一,九月的头一个节气。露是由于温度降低,水汽在地面或近地物体上凝结而成的水珠。所以,白露实际上是表征天气已经转凉。一般在9月7日-9日之间。
白露是九月的头一个节气。露是由于温度降低,水汽在地面或近地物体上凝结而成的水珠。所以,白露实际上是表征天气已经转凉。这时,人们就会明显地感觉到炎热的夏天已过,而凉爽的秋天已经到来了。因为白天的温度虽然仍达三十几度,可是夜晚之后,就下降到二十几度,两者之间的温度差达十多度。阳气是在夏至达到顶点,物极必反,阴气也在此时兴起。到了白露,阴气逐渐加重,清晨的露水随之日益加厚,凝结成一层白白的水滴,所以就称之为白露。俗语云:“处暑十八盆,白露勿露身。”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说,处暑仍热,每天须用一盆水洗澡,过了十八天,到了白露,就不要赤膊裸体了,以免着凉。还有句俗话:“白露白迷迷,秋分稻秀齐。”意思是说,白露前后若有露,则晚稻将有好收成。
白露是9月头一个节气
20_年白露时间:20_年9月7日 ,农历 20_年八月十二 星期三
每年9月8日前后,当太阳移达黄经165度时,开始进入白露节气,白露是9月头一个节气,也是农历24节气中的第15个节气,此时农作物即将成熟,“秋老虎”也将逝去,天气转凉。《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水土湿气凝而为露,秋属金,金色白,白者露之色,而气始寒也。”
白露时节,晴朗的白昼温度虽然仍旧可以达到30多摄氏度,但夜晚会降到20多摄氏度,其温差达10多摄氏度。这是全年昼夜温差最大的一个节气。白露以后,夏季风逐渐为冬季风所代替,多吹偏北风,冷空气南下逐渐频繁,加上太阳直射点南移,北半球日照时间变短,日照强度减弱,地面散热快,气温下降速度逐渐加快。此时,人们会明显地感觉到炎热的夏天已经过去,凉爽的秋天来了。
秋季是寒热交替的季节,经过了盛夏酷暑之后,人体会因长时间的暑气耗气伤津,阴阳失调,再加上,秋季气候干燥,人体很容易患“秋燥”,症状表现为嗓子发干,皮肤干燥,咽喉肿痛,干咳无痰等。
俗语说:“处暑十八盆,白露勿露身。”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说,处暑仍热,每天须用一盆水洗澡,过了十八天,到了白露节,就不要赤膊裸体了,以免着凉。还有句俗话:“白露白迷迷,秋分稻秀齐。”意思是说,白露节前后若有露,则晚稻将有好收成。
篇4:白露节气的传统民俗
每年9月8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165度时,交“白露”节气。“白露”是反映自然界气温变化的节令。露是“白露”节气后特有的一种自然现象。此时的天气,正如《礼记》中所云的:“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对“白露”的诠释——“水土湿气凝而为露,秋属金,金色白,白者露之色,而气始寒也”。古人在《孝纬经》中也云:“处暑后十五日为白露”,阴气渐重,露凝而白也。”其实,气象学表明:节气至此,由于天气逐渐转凉,白昼阳光尚热,然太阳一归山,气温便很快下降,至夜间空气中的水汽便遇冷凝结成细小的水滴,非常密集地附着在花草树木的绿色茎叶或花瓣上,呈白色,尤其是经早晨的太阳光照射,看上去更加晶莹剔透、洁白无瑕,煞是惹人喜爱,因而得“白露”美名。
节令至此,正当仲秋季节,气候一如春季,不仅花木依然茂盛,而且有的花的颜色较春天更艳,如木芙蓉、秋海棠、紫茉莉、鸡冠花、雁来红,特别是田野里迎风招展的荻花。古诗云“日照窗前竹,露湿后园薇。夜蛩扶砌响,轻娥绕竹飞”。此时天高云淡。气爽风凉,可谓是一年之中最可人的时节。但此时节,地球上的许多有生命的东西,会在萧瑟秋风中随之由荣而衰。不过,万物兴衰皆自然,天行有常,不以尧存,不以舜亡。
俗话说:“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这时夏季风逐渐为冬季风所代替,多吹偏北风,冷空气南下逐渐频繁,加上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南移,北半球日照时间变短,日照强度减弱,夜间常晴朗少云,地面辐射散热快,故温度下降速度也逐渐加快。
“八月雁门开,雁儿脚下带霜来”,农历8月,正是公历9月的“白露”节,这时节,对气候最为敏感的候鸟,如黄雀、椋鸟、柳莺、绣眼、沙锥、麦鸡,特别是大雁,便发出集体迁徙的信息,准备向南飞迁。起程佳期多在仲秋的月明风清之夜,好像给人传书送信——天气冷了,要收割的庄稼赶紧收吧,并备好寒衣,迎接 “三秋”大忙季节的到来。
农业上,经过一个春夏的辛勤劳作之后,人们迎来了瓜果飘香、作物成熟的收获季节。辽阔的东北平原开始收获大豆、谷子、水稻和高粱,西北、华北地区的玉米、白薯等大秋作物正在成熟,棉花产区也进入了全面的分批采摘阶段。这时的田野,一眼望去,高粱如火,棉花似云,大豆咧开了嘴,荞麦笑弯了腰。农谚中:“白露高粱秋分豆”、“白露前后看,莜麦、荞麦收一半”是真实的素描。从白露开始,西北、东北地区的冬小麦已开始播种,华北冬小麦的播种也即将开始。
篇5:2019白露民俗之福州人吃龙眼,湖南郴洲粮米酒
白露时斗指癸,太阳黄经为165度,时值公历9月7日前后。此时阴气渐重,露凝为白,故名白露也。白露是个典型的秋天节气,天气渐凉,空气中的水蒸气在夜晚常在草木等物体上凝成白色的露珠,谚语说“过了白露节,夜寒日里热”便是说白露时白天夜里的温差很大。古语说:“白露节气勿露身,早晚要叮咛。”意在提醒人们此时白天虽然温和,但早晚已凉,打赤脯容易着凉。一般习俗认为白露节下雨,雨下在哪里,就苦在哪里。因此有句农谚如此说“白露前是雨,白露后是鬼”。
福州有个传统叫作“白露必吃龙眼”的说法。
福州有个传统叫作“白露必吃龙眼”的说法。民间的意思为,在白露这一天吃龙眼有大补身体的奇效,传说白露这一天,吃一颗龙眼相当于吃一只鸡那么补.龙眼本身就有益气补脾,养血安神,润肤美容等多种功效,还可以治疗贫血,失眠,神经衰弱等等很多种疾病,而且白露之前的龙眼个个大颗,核小甜味口感好,所以白露吃龙眼是再好不过的了,不管是不是真正大补,有吃了就是补,所以福州人也习惯了这一传统习俗。
福州人一直认为,白露前后都是吃龙眼的好时候,此时暑热消散,食欲提高正好可以饮食养生,吃龙眼有助于健脾、补血、益智。那么,龙眼真有这么大功效吗?
专家表示,龙眼肉甘温滋补,入心脾两经,功善补益心脾,而且甜美可口,不滋腻,不壅气,实为补心健脾之佳品,更是秋季白露的好食品。其实,龙眼用来做菜、煲汤,味道都是一级棒哦。
篇6:2019白露民俗之福州人吃龙眼,湖南郴洲粮米酒
米酒发源地是资兴兴宁、三都、蓼江一带历来有酿酒习俗。白露米酒中的精品是“程酒”,是因取程江水酿制而得名。 程酒,古为贡酒,盛名入远。
白露米酒的酿制除取水、选定节气颇有讲究外,方法也相当独特。先酿制白酒(俗称“土烧”)与糯米糟酒,再按1:3的比例,将白酒倒入糟酒里, 装坛待喝。如制程酒,须掺入适量糁子水(糁子加水熬制) ,然后入坛密封,埋入地下或者窖藏,亦有埋入鲜牛栏淤中的,待数年乃至几十年才取出饮用。埋藏几十 年的程酒色呈褐红,斟之现丝,易于入口,清香扑鼻,且后劲极强
在苏南籍和浙江籍的老南京中还有自酿白露米酒的习俗,旧时苏浙一带乡下人家每年白露一到,家家酿酒,用以待客,常有人把白露米酒带到城市。白露酒用糯米、高粱等五谷酿成,略带甜味,故称“白露米酒”。直到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南京城里酒店里还有零拷的白露米酒,后来逐渐消失。
如果你结交到苏浙一带乡下人家,若是他们还承传这白露喝米酒的习俗,你可有口福了,到时得好好品尝这正宗的白露米酒,感受一下白露节气的民俗氛围吧。
★ 白露节气贺词推荐
★ 白露节气常识介绍
★ 白露节气的诗句
白露节气传统民俗 清茶米酒吃龙眼(精选6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