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风”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残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了残诗,欢迎参阅。
篇1:残诗
我把昨天制成一枚精致的标本
小心翼翼 小心翼翼地
夹藏在发黄的书刊中
你可知
这里面孕育过我多少燃烧的记忆
可如今
全被信手丢弃在冰山一隅
我把往事雕成一粒迷人的种子
漫不经心 漫不经心地
抛掷在茫茫的.漠海里
你可知
岁月沉重的车轮下
碾碎过多少希望的萌芽
夜神的披风
窒息般吸附着
空洞的大街小巷
为何徘徊的幽灵仍能纵情歌舞?
我的脑子里飘满了离奇的念头
却落寞地遗忘了回家的路口
惨淡的路灯,迷茫的喧嚷
何不指引我通往天国的大门?
也许
走错的路愿为错来的人埋下伏笔
错走的人愿为来错的路注下诠释
人们说 熟悉的地方没有奇异的风景
可谁知 陌生的疆土缺少熟悉的温情
或许
更渴望一个寂寞清醒的港口
承载起属于我思索和想象驾驭的孤舟
我在夜梦中挣扎
挣扎于吉卜赛人未卜先知的罪赎
我在黎明前朝圣
朝圣于拯救基督灵肉的十字架口
我在柔和的阳光下赞颂
赞颂于守护着缪斯的太阳神
感谢生命的降临和恩赐:
不幸中的欢与喜
万幸中的苦与痛
此时此刻
让我把你们牢牢抱紧
篇2:残诗
残月乃画,木樨亦诗
旬旬殇月浣泪面,岁岁桂华渲断肠。何消婵娟牵乡思,愁意足矣萧笛漾。
――题记
月之美,重于洁白皎皎,轻于残弦淡眉。
圆润,乃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期愿;残月,则是“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落寂。
残月何故只添忧?
中秋佳节之夜,木樨本已荡凉意,若无明朗之月相伴,即便阖家团圆,亦无欣喜之情。若明月月当空,木樨之凄迷反蒙上归属之感,即便孑身他乡,瞳映之月,亦能打捞起鹅黄月色。
反而言之,若无木樨凄凄傍残月,残月唯与疏星相辅相成,就一抹清幽闲适,若木樨索绕残月,残月则诉尽离殇,叹人生情愫薄意,引人愁泪浣溪沙。
满月,寓团圆之美;残月,倾离乡之愁,两者孰轻孰重?
满月轻于残月?笑言罢了。满月重于残月?此言亦差矣。两者,无轻重之分,若无残月,何者托残月,使其闲适?
故而,月之交替乃平庸之事,无须重视或倾慕,满月可讴歌,残月亦可赋画,若染木樨之彩就如“画中有诗”之镜。
月之美,洁白皎皎,残弦淡眉,甚美。
篇3:徐志摩《残诗》品读
《残诗》写于清朝末代皇帝被逐出皇宫以后的民国初期。题目叫《残诗》,可能有两种命意:一是作者自己废弃的一篇较长的诗仅留下来的一部分(像现在这个样子,却是一首完整的独立的短诗);二是和作者常慨叹的当时国家的“残破”和他自己所谓思想感情的残破有一定关系。但不管其命意如何,《残诗》有着较高的艺术价值。在语言上,全诗用口语写成,这在作者的全部诗作中也是相当突出的,值得注意的是,作者采用社会下层人民的日常口语来描绘满清上层阶级的败落景象。本来卑下与高贵在昔日有着森严的界限,但时过境迁,今非昔比,原先强盛的现已残败,作者用市井语言去写显贵宫庭的败落,脱尽了宫庭的脂粉气,还原了世俗的纯朴自然,在语境和情调上形成一种特殊的氛围,这是仅用书面语所无法达到的效果。《残诗》中的日常口语,经过了作者精心提炼,已经没有日常口语的零乱芜杂,可说是“珠圆玉润”。在诗的句法与章法的安排上,《残诗》也有独到之处,它不像徐志摩的其他许多新诗那样,在句法和章法上注重排比和对称,相反,这里追求的是句子结构的错杂,力避句子结构的类同,虽然整首诗在外在形象上齐整得像块豆腐干,但句子结构极其灵活多变,句子与句子之间是一种松散的、自由的流动关系,加之作者不断地变化句子语气,用疑问、反诘、感叹、否定语气来避免过多的直陈句,表达出一种变幻不定的思绪,增强了诗内在的张力和弹性。在押韵技巧上,从脚韵安排来讲,是西方诗歌常用的偶韵体,两行押一韵,两行换一韵,这种诗体在英国过去叫“英雄偶韵体”,但到后来,却适于用来写讽刺诗。《残诗》作者也这样用而没有流于庸俗,既自然贴切,又极富音律美。
《残诗》在语言、节奏和韵律、句法和章法上有许多成功之处,但它最耐人品味的还在于意象的选择和情境的表现上。作者构思新颖,不落窠臼,避免了一般诗人可能写的老套法(即用铺叙的手法展现昔日的豪华显贵、借以感慨今日的`冷落残败),直白石台阶、凤尾鱼、鹦鹉,这些意象本身就能让人联想到宫庭昔日的豪华显贵;他也直接从表现“今天”着手,预示昔日的一切都将褪去原有的色彩、将消隐原有的存在:瓷花砖上将堆积灰尘、白石台阶也要长草和生苔、珍贵的凤尾鱼将要饿死、聪明而刁钻的鹦鹉不再有人理会,展示出一幅由盛而衰的封建帝王没落的画面。值得一提的是,鹦鹉这一意象的选择在深化意境、渲染情调上有着重要的作用。鹦鹉出现前,满清废宫的败落景象被统一在一种无声的寂静的视觉画面中,鹦鹉的声音打破了这种寂静,出现了听觉的喧闹,但随即这种听觉的喧闹又与“空院子”一同归于沉寂。以有声衬托无声,就显得更加寂静了,废宫的景象也就愈显得败落。《残诗》也有感于兴衰、沧桑的表现,但决不是我国旧日诗人的怀旧恋古,其基调是嘲弄的,为此,诗人选择了鹦鹉这一意象,让它们以喜剧的角色出现,这些鹦鹉们,聪明乖巧,也骄横刁钻,但它们不能理解人世的沧桑和世事的沉浮,在主子失去权势后,仍然愚蠢地聒噪不已,显得可怜又可笑。作者最后巧用一个“您”字和“空”字,既点出了其可怜的必然的结局,又极富嘲讽意味,让人回味无穷。
篇4:徐志摩《残诗》品读
怨谁?怨谁?这不是青天里打雷?
关着,锁上;赶明儿瓷花砖上堆灰!
别瞧这白石台阶儿光润①,赶明儿,唉,
石缝里长草,石上松上青青的全是莓!
那廊下的青玉缸里养着鱼,真凤尾,
可还有谁给换水,谁给捞草,谁给喂?
要不了三五天准翻着白肚鼓着眼,
不浮着死,也就让冰分儿压一个扁!
顶可怜是那几个红嘴绿毛的鹦哥,
让娘娘教得顶乖,会跟着洞箫唱歌,
真娇养惯,喂食一迟,就叫人名儿骂,
现在,您叫去!就剩空院子给您答话!……
注:①1925年8月版《志摩的诗》中“光润”为“光滑”。
篇5:徐志摩《残诗》赏析
徐志摩《残诗》赏析
怨谁?怨谁?这是青天里打雷?
关着,锁上;赶明儿瓷花砖上堆灰!
别瞧这白石台阶儿光润②,赶明儿,唉,
石缝里长草,石上松上青青的全是莓!
那廊下的青玉缸里养着鱼,真凤尾,
可还有谁给换水,谁给捞草,谁给喂?
要不了三五天准翻着白肚鼓着眼,
不浮着死,也就让冰分儿压一个扁!
顶可怜是那几个红嘴绿毛的鹦哥,
让娘娘教得顶乖,会跟着洞箫唱歌,
真娇养惯,喂食一迟,就叫人名儿骂,
现在,您叫去!就剩空院子给您答话!……
①写于1925年1月,初载于同年1月15日《晨报·文学旬刊》,署名徐志摩,原题为《残诗一首》。
②1925年8月版《志摩的诗》“光润”为“光滑”。
《残诗》写于清朝末代皇帝被逐出皇宫的时候。题目叫《残诗》,可能有两种命意:
一是作者自己废弃的一篇较长的诗仅留下来的一部分(象现在这个样子,却是一首完整的独立的短诗);二是和作者常慨叹的当时国家的“残破”和他自己所谓思想感情的残破有一定关系。但不管其命意如何,《残诗》有着较高的艺术价值。在语言上,全诗用口语写成,这在作者的全部诗作中也是相当突出的,值得注意的是,作者采用社会下层人民的日常口语来描绘满清上层阶级的败落景象。本来卑下与高贵在昔日有着森严的界限,但时过境迁,今非昔比,原先强盛的现已残败,作者用市井语言去写显贵宫庭的败落,脱尽了宫庭的脂粉气,还原了世俗的纯朴自然,在语境和情调上形成一种特殊的氛围,这是仅用书面语所无法达到的效果。当然,《残诗》中的日常口语,经过了作者精心提炼,已经没有日常口语的零乱芜杂,可说是“珠圆玉润”。在诗的句法与章法的安排上,《残诗》也有独到之处,它不象徐志摩的其他许多新诗那样,在句法和章法上注重排比和对称,相反,这里追求的是句子结构的错杂,力避句子结构的类同,虽然整首诗在外在形象上齐整得象块豆腐干,但句子结构极其灵活多变,句子与句子之间是一种松散的.、自由的流动关系,加之作者不断地变化句子语气,用疑问、反诘、感叹、否定语气来避免过多的直陈句,表达出一种变幻不定的思绪,增强了诗内在的张力和弹性*。在押韵技巧上,从脚韵安排讲,是西诗常用的偶韵体,两行押一韵,两行换一韵,这种诗体在英国过去叫“英雄偶韵体”,但到后来,却适于用来写讽刺诗。《残诗》作者也这样用而没有流于庸俗,既自然贴切,又极富音律美。
《残诗》在语言、节奏和韵律、句法和章法上有许多成功之处,但它最耐人品味的还在于意象的选择和情境的表现上。作者构思新颖,不落窠臼,避免了一般诗人可能写的老套法(即用铺叙的手法展现昔日的豪华显贵、借以感慨今日的冷落残败),直白石台阶、凤尾鱼、鹦鹉,这些意象本身就能让人联想到宫庭昔日的豪华显贵;他也直接从表现“今天”着手,预示昔日的一切都将褪去原有的色*彩、将消隐原有的存在:瓷花砖上将堆积灰尘、白石台阶也要长草和生苔、珍贵的凤尾鱼将要饿死、聪明而刁钻的鹦鹉不再有人理会,展示出一幅由盛而衰的封建帝王没落的画面。值得一提的是,鹦鹉这一意象的选择在深化意境、渲染情调上有着重要的作用。鹦鹉出现前,满清废宫的败落景象被统一在一种无声的寂静的视觉画面中,鹦鹉的声音打破了这种寂静,出现了听觉的喧闹,但随即这种听觉的喧闹又与“空院子”一同归于沉寂。以有声衬托无声,就显得更加寂静了,废宫的景象也就愈显得败落。《残诗》也有感于兴衰、沧桑的表现,但决不是我国旧日诗人的怀旧恋古,其基调是嘲弄的,为此,诗人选择了鹦鹉这一意象,让它们以喜剧的角色*出现,这些鹦鹉们,聪明乖巧,也骄横刁钻,怎奈它们不能解人世的沧桑和世事的沉浮,在主子失去权势后,仍然愚蠢地聒噪不已,真真可怜又可笑!作者最后巧用一个“您”字和“空”字,既点出了其可怜的必然的结局,又极富嘲讽意味,让人回味无穷。
篇6:关于残诗的读后感
辛亥革命以后,清废帝溥仪仍住在紫禁城内,到了1924年11月,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才把溥仪赶出宫去。社会上对此议论纷纷,有人拥护,有人反对,诗人有动于衷而形于言,这就是《残诗》。对这首诗的理解因人而异:一些人认为徐志摩是在为清室惋惜,有些人则以为不是怀恋,而是讥讽。从诗本身来看,后者似乎更有道理。
诗的起句连连发问,暗含着这样的意思:为什么清室被逐? 皇帝的权威由来久矣,现在居然有人敢赶皇帝出宫,这难道不是“青天里打雷”?从另方面说,民国成立已经快十三年了,皇帝还在北京享有特权,人们对此不以为怪,现在冯玉祥驱逐清室,反倒有人叹惋,以为是“青天里打雷”,足见中国社会封建势力之顽固。“怨谁?怨谁?”既写清室的惊愕,也含有诗人揶揄的口气,答案很清楚:咎由自取,怪不得别人。“关着;锁上”寥寥四字,把清室衰落不堪的情态写了出来,昔日威风凛凛的宫门现在只能关起来,再不能发号施令,颐指气使了。底下,诗人环顾宫内,尽情铺写,白石台阶,长遍青莓,金鱼翻起白肚,鹦哥那么乖,会跟着洞箫唱歌,娇美得喂迟一下就叫着人名儿骂,“现在,您叫去! 就剩空院子给您答话!”这里明显表现出诗人的讥讽之意。“您”字貌似恭敬,实则奚落,读者不能不辨。
此诗据说没写完,故称《残诗》,但现在看来也还比较完整。从发问写起,集中笔墨描述清室被逐后宫殿的凄冷萧索的景象,并不去直接写清废帝出宫的仓皇之态。这样写,不也可以以少胜多,由此及彼,显得别具一格吗?这首诗在艺术上的突出之处在于口语的成功运用。徐志摩有惊人的语言敏感,他从生活中汲取口语,加以纯净化,读起来富于节奏感,畅达透脱,珠圆玉润。《残诗》写的是北京紫禁城里的事,用的是道地的京白,可谓互为表里,相得益彰。全诗像是一个人的独白。“怨谁! 怨谁! 这不是青天里打雷?关着;锁上;赶明儿瓷花砖上堆灰。”干净利索,妙趣横生,而口语的运用像是说俏皮话,又加重了讥讽之意。
篇7:关于残诗的读后感
宋朝女词人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出生在“家家泉水,户户垂扬”的齐鲁文化发源地名城济南,文化气氛相当浓厚。父亲——李格非是思想开明的名士。母亲——王拱辰的孙女,善于作文,有很高的文学素养。她具有高超的驾驭语言的能力。她运用浅淡自然的语言创造出清新自然、音韵流转、声调和谐的千古名篇,正是“淡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坦率的胸怀,不羁的思想性格使她敢于直言不讳,无所顾忌地写出一些封建社会妇女不敢启齿的率真词章。作为女性,爱情追求是李清照艺术创作的直接动力。她在词中通过爱情这一主题执著地描绘一种独立的人格。
我国古代诗史上杰出的诗人很多,而女诗人却屈指可数。她之所以成为以为成就突出的女词人,无视封建传统礼教便是其中重要原因。作为一名杰出的女词人,她没有把自己完全封闭在闺房之内,而是走向大自然,去感受大自然的美,玩赏风景,饮酒惜花,逞露才华,写诗作词,像男子一样抒发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例如:《如梦令》以优美的韵调,写她青少年时代的生活和思想,显示青睿的活力,揭示她热爱生活、珍惜青春的内心世界,表现出爽朗的性格。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她的《念奴娇》一词中,应运而生的日常口语就很多:“种.种恼人天气”、“不许愁人不起”她正是善以典故,代字传情达意,高雅而含蓄。而且她善于运用通俗的语言,能以俗为雅,铺成极其工巧细腻的画面。委婉深细而又意境高远。读来明白如话,看似寻常其实颇具功力。还以女性特有的细腻,敏感来捕捉心中的感受。倾入笔端,形成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在文学史上散发着不朽光彩。
篇8:关于残诗的读后感
暑假看了一两期《中国诗词大会》,本来是冲着董卿的口才去看的,结果节目中的百人团和选手中藏龙卧虎,无论是比我年幼的小学生,还是在社会岗位上默默奉献自己的哥哥姐姐叔叔阿姨们,他们的的诗词水平都让我大吃一惊。这个节目让我发现原来自己的诗词水平还只是停留在学校书本教授的冰山一角上,于是就去网购了好几本著名诗人的诗词集,其中就以李清照为例说说我的感受吧。李清照出生在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家庭,她的父亲李格是苏轼的学生,官任礼部员外郎,擅长写文章。她的母亲也出生在书香世家,很有文学修养。受到父母的影响,李清照从小就工诗善词。这么一个有家庭背景有才学的女子年轻时自然是无忧无虑,从她这首早期词作中可以看出她年少时的快乐生活。十八岁那年她嫁进了当时位高权重的赵家,与丈夫赵明诚志趣相投,婚后两人相互砥砺,共同创作,感情深厚。在丈夫在外做官期间,她作为闺妇的寂寞与惆怅在《醉花阴》中表现出来。李清照人生中后期生活艰辛,父亲被流放,丈夫去世,再婚遭遇婚变,金兵南侵,逃命途中与丈夫创作的书籍文物先后被金兵烧毁,贼人盗走。这种经历无疑是悲痛的,但恰恰也促成了李清照成为词坛天后,正所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然后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回看李清照一生,她曾无忧无虑过,“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时常去溪亭玩耍,沉醉美景忘记回家的路,乘舟误进入莲池深处,小舟拨开莲花时惊起了一群鸥鹭。这样随心随性的生活确实让人向往,李清照早期作品大多是就是这样的,悠闲随性的,无忧无虑的,赞美大自然美景的。她曾青涩过,“见有人来,袜划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她坐完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这时还有一点“薄汗轻衣透”。看到有人来了,害羞的立刻往家的方向跑去,但是到了家门口,却又忍不住回头看看来人,低嗅着青梅,词间流露出少女时期的李清照待字闺中时的羞涩可爱
★ 桃色残散文
★ 残花序散文
★ 菊花残初中作文
★ 残叶新生作文
★ 残墙作文900字
★ 残秋优美散文
★ 残秋现代组诗
★ 残,何不为美散文
★ 残叶赋高中生作文
残诗(精选8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