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失眠的夜”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第17课 图形的剪贴,以下文章小编为您整理后的第17课 图形的剪贴,供大家阅读。
篇1:第17课 图形的剪贴
[课题]第17课 图形的剪贴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图形剪贴、复制的技巧。
(2)学会“编辑”菜单中的“复制(c)”和“粘贴(p)”命令,“图像”菜单中“翻转/旋转”命令的使用方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学生打开“画图”程序,画一个圆、一个长方形和一个圆角矩形,然后用最快的方法删除圆和长方形。
(2)问:在“编辑”菜单中,除了“清除选定区域”命令外,还提供了什么操作命令?
(3)提问:“复制”“粘贴”“剪切”等命令在画图中能实现什么功能?
(4)学生欣赏画图作品。
(5)师:从刚才的作品中,大家可以发现,图形有着相同的形状,只是颜色不同或大小之别。在“画图”程序中,如何既快又简便地画出这种类似的图形呢?其实就是运用了编辑菜单中的“复制”和“粘贴”命令。
(6)出示课题:图形的剪贴。
二、新授
出示例图(学生看书)
师告诉学生,这张图就可以用复制、粘贴的命令来简化操作。
师生共同讨论图形及画法。
1.画风车叶子
在画板中画风车的第一片叶子。
师:其它叶子就可以通过复制第一片叶子来画出了,但使用编辑子菜单中的命令时,同样首先要先选定某一图形。
演示操作:单击工具箱中的“选定”按钮,并且选择“按透明方式”;在画板中选定第一片叶子。
[做一做]
学生画第一片叶子,并选定所画叶子
2.“复制、粘贴”风车叶子
师:图形的复制必须执行两个命令才能实现,即“复制”和“粘贴”。
演示操作复制第二片叶子:(可以请会的学生来操作介绍)
(1)单击“编辑”菜单中的“复制”命令。
(2)单击“编辑”菜单中的“粘贴”命令。
[试一试]
学生复制第二片风车叶子。
提问:如果把这片叶子移到第一片叶子边上,能拼成风车的另一片叶子吗?
学生讨论回答
师归纳:第二片叶子必须旋转后再拼。
3.“翻转/旋转”风车叶子
认识“ 图像”菜单中的“翻转/旋转”命令及“翻转/旋转”命令对话框。
演示操作“翻转/旋转”命令的功能:
依次单击“按一定角度旋转”、“90度”命令,再单击确定。
将旋转叶子移到适当位置,单击方框外任意区域,风车的第二片叶子就画好了。
[试一试]
学生旋转、移动完成风车的第二片叶子。
4.“再造”风车叶子
师:被“复制”过的内容,可连续“粘贴”无数次,直到重新“复制”了新的内容。所以其余的风车叶子,因为是相同的,只要单击“粘贴”命令。
演示操作:完成风车的第三片叶子。
学生完成风车的第三、四片叶子的操作,并涂上漂亮的颜色。
师巡视学生操作,个别加以辅导。
5.小结
在画同类图形时,通过复制、粘贴的方法,大大地缩短了作图时间,简化了操作,这也是计算机作图所特有的优势。
三、巩固练习
(1)完成课本“练一练”。
(2)选定一图形,试着用编辑菜单中的“剪切”和“粘贴”命令,比较和“复制”命令的区别。
(3)学生作品交流。
篇2:《剪贴图形》说课稿
《剪贴图形》说课稿
我是7号选手季宝俊,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剪贴图形》。
一、教材分析:《剪贴图形》是江苏省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第17课,它是用计算机画画模块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在学完画图工具后,对菜单工具的深入的学习。其中的复制、粘帖和旋转命令是以后学习的基础。本节课的内容如果掌握好会大大节省创作绘画的时间,变换各种图形的形状,为电脑绘画的创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掌握图形的复制、粘贴的技巧,学会翻转命令的使用方法。
2、能力目标:通过学生的观察、分析、创作培养学生处理信息和运用信息的能力。
3、情感目标:在同学的互助和交流合作中,培养合作意识和合作精神
三、教学重点:编辑菜单中“复制”、“粘贴”命令的使用。
四、教学难点:图像菜单中的翻转/旋转工具的使用。
五、教学方法
本课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有“任务驱动法”、“创设情境法”等。信息技术课程本身的特点,要求我们知识及技能的传授应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因此本课采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主体式教学模式。通过学生已经受过的美术教育和信息技术教育,利用创设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设置一个任务,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己动手,有机结合画图的各种工具,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发展能力。使教学内容合理流动,水到渠成。教学中,启发、诱导、互助贯穿始终,创造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平台,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愉快的学习,提高课堂效率。
六、学法指导
本课教给学生的学法是“分析体验――接受任务――合作探究――综合运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故本课教学过程中,巧妙设计,让学生带着一个个任务通过课堂讨论、相互合作、实际操作等方式,自我探索,自主学习,互助合作,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知不觉的实现知识的传递、迁移和融合,发展能力,训练思维。
七、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网络教室。
八、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趣,导入新课
以“你知道孙悟空有什么本领吗?”学生知道,有七十二变。那么今天我们在计算机上也来一个七十二变。通过课件向学生展示将一朵花变成了许多花。(设这样情境的意图是激发学生对这些问题的兴趣,孙悟空是学生比较熟悉的形象,也容易激发学生的情感。)
(二)、讲解重点、点拔难点
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必须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否则就只能是盲目尝试。所以本环节对14课画出一个月亮进行回顾,演示月亮的“复制”、“粘贴”的过程。指出“旋转”命令在“图像”菜单中。以此来为学生完成任务提供基础,使教学难点降低了坡度。
(三)、自主探索、协作学习。
教师出示本课的第一个任务是画一个大风车,在此利用中央电视台大风车节目为学生创设一个情境,在明确了教学任务,创设情境后,这时就应大胆的让学生尝试练习。因为这个操作的具体方法在课本中已经有了具体的步骤讲解,而且,刚才在对月亮的回顾当中,老师将几个主要命令已经做了指导。在操作过程中学生有一些解决不了的问题,我主要提示他们通过这样的渠道来解决:1、阅读教材;2、同学之间的帮助;3、举手请教教师的指点。让学生在不断的尝试中得到新知。
(这个环节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在不断尝试中得到新知。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把教材、同学、教师都作为学习的`帮助者,目的是为了自我学习,同时也可照顾学生之间的差异。让先完成教学任务的同学帮助学习慢的同学。在这个过程中,教学的难点也就得以突破。)
在学生完成任务之后,教师选择画出不同效果的同学的作品,让师生进行评价。这一步主要通过对好的进行表扬,起到一个激励的作用,对存在不足的进行指导,使他的练习能得到进一步完善的机会。
(四)、创作绘画,互评互学活动。
学生在完成教学任务后,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技法,他们就有一种创作的欲望。为了让学生的创作有坡度的循序渐进,我让他们先在书后的练习中选择一幅图形进行练习。这时候书上没有了具体的指导,靠刚才学到的方法的积累。接下来再鼓励学生自己用学到的方法,结合自己对生活的观察,创作出一幅“简单的绘画作品”。这一个步骤,不仅仅是计算机绘画方法的运用,还有一个就是美术方面知识的综合运用。最后,教师引导同学们从技法的运用,构图是否合理等几个方面,让同学之间展开互评。教师选几个好的画让全班同学进行评价。
(评价本着发展学生个性和创新精神的原则,评价方法要灵活多样,鼓励学生创新。上面的评价方法,旨在使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者可以是自已、同学、教师。评价的结果要多样化,不再是单一的好和不好,而是用鼓励性的话语给予肯定性评价。这样设计,可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培养学生辨别的能力。在这个教学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提高信息的辨别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这正是我们信息技术所力求的目标。)
九、设计理念
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我注重体现以下几个思想:
1、学科整合的问题。本课整合了美术、信息技术两大学科,同时注意了信息技术教育知识的学科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强调了教师的讲授作用与引导、启发作用。
2、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愉快的学习,并且通过多种学习方式(如自主学习、协作学习、自我创新等),获取信息,掌握操作技能。
3、在体验感受中学习。这节课中通过“放”,让学生探究工具的用法,在探究中,学生肯定会有许多失败。正是在失败中找到成功,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4、分层教学的实施。照顾到学生个体差异性,通过互帮互助,使得每一位学生在教学活动都获得个体的发展。
篇3:高四册第17课窦娥冤
教学目的:
1. 了解元杂剧的有关常识。
2. 理清《窦娥冤》的情节结构,弄清杂剧内容。
3. 理解主人公窦娥的性格特征,概括杂剧的主题。
4. 分析体会元杂剧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点:情节冲突和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杂剧的语言。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方法:赏读法。
第一课时 了解元杂剧、赏析第一部分
一. 教学导入:
元朝是中国古代戏曲发展的一段辉煌的时期,杂剧成为当时一种流行的文学样式,涌现出了大批戏曲名家。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关汉卿的《窦娥冤》,了解元杂剧的艺术特色。
二. 元杂剧与关汉卿:
1. 关于元杂剧的知识:
元杂剧是用北曲(北方的曲调)演唱的一种戏曲形式。金末元初产生于中国北方。是在金院本基础上以及诸宫调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
作为一种新型的完整的戏剧形式,元杂剧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严格的体制,形成了歌唱、说白、舞蹈等有机结合的戏曲艺术形式,并且产生了韵文和散文结合的、结构完整的文学剧本。
在结构上,一本杂剧通常由四折组成。一折相当于现代剧的一幕或一场,是故事情节发展的一个较大的自然段落,四折一般分别是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折之外可以加一二个楔子。楔子一般放在第一折之前,介绍剧情,类似现代剧中的序幕;也有的放在两折之间,相当于后来的过场戏。但也有少数杂剧突破了一本四折的形式,如《西厢记》是五本二十一折的连本戏。每本杂剧的末尾有两句、四句或八句对语,用以概括全剧内容,叫做“题目正名”。如《窦娥冤》结尾的“题目”是“秉鉴持衡廉访法”,“正名”是“感天动地窦娥冤”。
在音乐上,杂剧的每折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套曲。楔子只能用一二支小令,不能用套曲。宫调,即调式,相当于现代音乐的C调D调等。曲牌,是曲调的名称,每个曲牌都属于一定的宫调。剧本中每套曲子的第一支曲子前面都标明宫调。如《窦娥冤》第三折第一支曲子标示的【正宫】【端正好】,表示这一折自【端正好】以下各曲均属【正宫】。
杂剧角色分为末、旦、净三大类。每类又可分为外末、副末、冲末、大末、小末;正旦、外旦、贴旦、老旦、花旦;副净、二净等。其中正末为男主角,正旦为女主角。此外,还有以剧中人职务身份为名的杂角,如驾(皇帝)、孤(官员)、卜儿(老年妇女)、孛老(老年男子)、洁郎(和尚)等。
杂剧的舞台演出由“唱”“白”“科”三部分组成。唱是杂剧的主要部分。除楔子中可由次要角色唱以外,一剧四折通常由主角一人唱到底,其他角色有白无唱,正末主唱的称“末本”,正旦主唱的称“旦本”。也有变例,如《西厢记》第四本就出现了莺莺、张生、红娘轮唱的情况。剧本中的唱词,即曲词,是按照曲牌规定的字数、句法、平仄、韵脚填写的,也可以在曲牌的规定之外,适当加入衬字或增句。每折的曲子必须一韵到底,不能换韵。白,即宾白,是剧中人的说白,因“唱为主,白为宾,故曰宾白”。有散白、韵白,又分对白、独白、旁白、带白等。剧本还规定了主要动作、表情和舞台效果,叫作“科范”,简称“科”,如“再跪科”“鼓三通、锣三下科”。
2. 作者关汉卿:
关汉卿,号已斋叟,金末元初大都(现在北京市)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一同被称为“元曲四大家”,并居“元曲四大家”之首。生卒年不详。他一生“不屑仕进”([元]朱经《青楼集・序》),生活在底层人民中间。他是当时杂剧界的领袖人物,与当时许多戏曲作家、杂剧演员有着密切联系。元末熊自得《析津志》说他“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藉风流,为一时之冠”;明代臧晋叔说他“躬践排场,面敷粉墨。以为我家生活,偶倡优而不辞”;明初贾仲明《录鬼簿》说他是“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师首,捻杂剧班头”,可见他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他是一位熟悉舞台艺术的戏曲家,既是编剧,又能登台演出。关汉卿在《南吕・一枝花・不伏老》中自述“通五音六律滑熟”,“我也会吟诗,会篆籀,会弹丝,会品竹。我也会唱鹧鸪,舞垂手,会打围,会蹴鞠,会围棋,会双陆”,“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可见他的才艺、生活和个性。所作杂剧六十余种,今存十八种,其中有几种是否为关汉卿所作尚有争议;所作套曲十余套,小令五十余首。他的戏曲作品题材广泛,大多暴露了封建统治的黑暗腐败,表现了古代人民特别是青年妇女的苦难遭遇和反抗斗争,人物性格鲜明,结构完整,情节生动,语言本色而精练,对元杂剧和后来戏曲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关汉卿的作品主要有《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其中《窦娥冤》被称为世界十大悲剧之一。关汉卿一生创作的杂剧有六十多种,他是我国戏剧的创始人,数量超过了英国的戏剧家“戏剧之父”莎士比亚,被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1838年《窦娥冤》就有英译本流传海外,1958年,世界和平理事会把关汉卿与达・芬奇等同列为世界文化名人。关汉卿的戏剧语言,被称为本色派之首。
三. 预习测试: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D )
A. 盗跖(zhi) 嗟怨(jie) 前合后偃(yan)
B. 罪愆(qian) 衔冤(xian) 湛湛青天(zhan)
C. 错勘(kan) 亢旱(kang) 苌弘化碧(chang)
D. 埋怨(mai) 尸骸(hai) 哥哥行(hang)
2.下列句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D )
A.我怕连累婆婆,屈招了药死公公,今日赴法场典刑。
B.念窦娥伏侍婆婆这几年,遇时节将碗凉浆奠;你去那受刑法尸骸上烈些纸钱,只当把你亡化的孩儿荐。
C.婆婆,再也不要啼啼哭哭,烦烦恼恼,怨气冲天。
D.如果有一腔怨气喷如火,定要感的六出冰花滚似绵,免着我尸骸现;要什么素车白马,断送出古陌荒阡。
3.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
A.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混淆) 则是看你死去的孩儿面上(只当是)
B.念窦娥葫芦提当罪愆(糊涂) 你道是暑气暄(温暖)
C.也不见得湛湛青天(清明) 此后遇着冬时年节,月一十五(每月十五)
D.念窦娥从前以往干家缘(操劳家务) 不知亢旱三年的说话准也不准(抵御旱灾)
4.下列成语典故和传说中的相关的历史人物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C )
①望帝啼鹃②苌弘化碧③六月飞霜④亢旱三年
A.①邹衍②苌弘③燕惠王④东海孝妇
B.①邹衍②庄周③燕惠王④窦娥
C.①杜宇②苌弘③邹衍④东海孝妇
D.①杜宇②庄周③邹衍④窦娥
5.下列关于元杂剧的术语,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B )
A.外,外末的简称,扮演青年男子;净,俗称“花脸”,扮演性格刚烈或粗暴的男子。
B.科,指示角色动作、表情和舞台效果。
C.正宫,端正好,滚绣球等均是曲牌名。
D.折,相当于现代的“幕”,所有的杂剧都只能是四折。
四. 理清本文戏剧情节:
第一部分:(开头~“哎,只落得两泪涟涟”)写窦娥指斥天地鬼神,揭露世道不公。
第二部分:(“(刽子云)快行动些”~“不明不暗,负屈衔冤”)写窦娥告别婆婆。
第三部分:(“(刽子喝科,云)兀那婆子靠后”)~结束)写窦娥发下三大誓愿。
五. 赏析第一部分:
1. 朗读第一部分的唱词(学生齐读)。
2. 《端正好》表现了窦娥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表现了窦娥满腹冤屈与怨恨。)
3. “游魂先赴森罗殿”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怎样理解?
(提示:讳饰,实际是说被杀头而死。)
4. 《滚绣球》中有一句是说命运不由自己掌握,这句话是哪一句?它采用了什么诗歌手法?
(提示:“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采用了兴的手法。)
5. 引用“盗跖、颜渊”的典故有何作用?
(提示:这里是用以指责天地好坏不分,黑白颠倒。)
6. 《滚绣球》中有一句话揭露了社会的严重不公,是哪一句?
(提示: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
7. 概括地说,《滚绣球》一曲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既表达了对天地不公的不满,又表现了主人公的反抗精神。)
六. 作业布置:课后练习一、三。
第二课时 赏析第二三部分,归纳人物、主题
一. 处理课后作业一三(略)。
二. 赏析第二部分:
1. 朗读第二部分(抽读)。
2. 窦娥为什么叫走前街而不走后街?这表现了她怎样的性格?
(提示:因为她不愿见到婆婆,怕引起婆婆伤心。这表现了她性格中善良的本性。)
3. 作者为什么要表现窦娥善良的性格?
(提示:窦娥的善良更显出冤屈之深,为后文的反抗精神起积淀作用。)
4. 作者再次利用婆媳对白,叙说窦娥的冤屈,在情节上起何作用?
(提示:主要用以激发人物的内心冤屈,表现人物内心愤恨,为后文发三桩毒誓作铺垫。)
5. 窦娥临死前反复叮嘱婆婆要祭奠她,是出于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这个问题可从这几方面考虑:
① 这正是体现窦娥难以舍别婆婆,表现了她对婆婆的挂念;
② 安排婆婆做这些事,是
篇4:八年级上教案(第17课)
八年级上教案(第17课)
十七“生物指示”现象 教学目标 1. 体会“下定义”的科学性、准确性以及相关说明方法的运用。 2. 了解 “生物指示”这一现象,萌发热爱大自然、探寻大自然奥秘的意识和科学精神。 说明: 《“生物指示”现象》选自《中学生奥秘百科》。这是一篇说明事理的科学小品文,作者以逻辑顺序组织材料,运用了举例子、列数字、引资料、下定义的说明方法,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地揭示了大自然的奥秘,激发了学生热爱大自然,探索大自然的热情。教学中可通过辨析、比较的方法理清本文思路,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并根据课文的特点,同时结合学生的基础与阶段学习要求,指导学生学习说明文的阅读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对“生物指示现象”和“指示生物”定义的科学理解。 难点:理解为何用“珊瑚”和“鹦鹉螺”两个事例分别说明地球自转速度和月球绕地球旋转速度变化的科学原理。 说明: 本文讲述的“生物指示”现象虽然知识性、科学性都很强,但由于作者选用了恰当的事例,且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 使人读来真实有趣。让学生在理解“生物指示现象”的基础上学习说明文的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下定义、引资料,并体会其作用,应该是本文学习的重难点。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苏轼的《惠崇春江晓景》,读了这首诗,你感受到什么? 这是一篇科学小品文,作者为何引用这首诗呢?让我们一起 走入文章,去揭示谜底吧! 初春江水回暖之时,桃花初放、芦芽短嫩、江暖鸭嬉的优美意境。 用古人的诗句引出课文的学习,由问题激发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兴趣。 二、初读感知。 1.分组指导,协助学生积累、掌握文中的生字、新词。 2.请学生自读课文,说说什么是“生物指示”现象和“指示生物”? 1.借助工具书,积累、掌握生字、新词。 如:蒌蒿loú hāo、香薷rú、女娄菜loú、蓼liǎo鸭跖草zhí、野薤xiè、镍niè、硒xī、硼péng 2.学生散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动手能力。 阅读全文,整体梳理感知文章内容,为下文的学习奠定基础。 三、再读理解 1.再读课文,文中介绍了几种“指示生物”,指示了什么自然现象,各有什么科学原理?教师出示空白表格,巡视指导学生填写。(表格见附录) 2.重点学习“珊瑚”和“鹦鹉螺”两个事例。 作者为何用“珊瑚”和“鹦鹉螺”这两个事例说明地球自转速度和月球绕地球旋转速度变化的科学原理。 3.教师用平实的语言改写“珊瑚”或“鹦鹉螺”的事例,引导学生从内容、表达方式、语言上与原文作对比。 如:鹦鹉螺是一种长有钙质螺壳的软体动物,它靠分泌钙质使螺壳长大。而分泌钙质的速度与月球绕地球的周期有关,每天会在壳体上留下一条横纹。当月球绕地球一周时,则在壳体内部长出一道钙质隔板,把壳体封闭成一个小室。现代生存的鹦鹉螺壳体上,每满数条横纹就有一个隔板,这个数字是一个阴历月的天数。而鹦鹉螺化石,其螺壳上每两个隔板之间的横纹数,却随着地质年代的不同而不同。也就是说,在古代的鹦鹉螺生存的年代,月球绕地球一周的天数也不同。自古至今,月球绕地球旋转的速度是越来越慢了。 四人小组合作学习,根据课文内容填写表格并交流。 “珊瑚”和“鹦鹉螺”的生存是与环境相适应的`,当环境发生变化,他们也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而这种变化正说明地球自转速度和月球绕地球旋转速度的变化。 从用词的准确性,内容的正确性等方面进行差异比较。 如:原文中“相当于、正好”等词语体现了说明文用词的准确。 原文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准确、科学地说明了珊瑚和鹦鹉螺的环纹、横纹数是随环境、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 此环节通过合作学习,在上一环节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围绕文章内容,局部加深学习。 由学习珊瑚和鹦鹉螺化石的两个事例体会“生物指示现象”、“指示生物”定义的科学性、准确性。 本文讲述的内容是严谨的科学知识,但作者却运用多种说明方法变枯燥为活泼。在比较的过程中,使学生体会说明方法的作用,说明文用词的准确、科学。 四、拓展延伸 1.在日常生活中,你能感受到哪些“生物指示现象”,和同学们交流。 2.教师出示苏轼的《惠崇春江晓景》,再读这首诗,你的感受有何不同? 教师总结:本文向我们展示了奥妙无穷的自然世界,走进大自然,不仅仅只领略其风光,更要积累这方面的知识,不断丰富自己对大自然的认识,长大了去研究大自然,破译大自然的奥妙,从而让它更好的服务于人类。 如:麻雀囤食要落雪;布谷鸟出来,农民开始种庄稼;蜻蜓低飞,预示即将下雨等。 学生自由发言。 联系生活,激发对生活中的科学知识的热爱,能用科学的态度对待生活,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五、作业布置 1.收集一些关于自然现象的谚语,并说说其中蕴含的科学原理。 2. 上网查找与《惠 崇春江晓景》、《鸟啼》内容相类似的古诗句。 3.拓展阅读阿西莫夫的《恐龙无处不在》一文,请学生朗读文本,感受文章风趣又不失准确的语言。 完成作业 (三选一) 学生朗读文本,感受文章风趣又不失准确的语言。 不仅积累一些谚语,更进一步理解“生物指示”现象。 让学生借助网络开拓视野,增加积累。 拓宽学生阅读面. 附录 指示生物 指示的自然现象 科学原理 珊瑚 地球的自转速度越来越慢。 珊瑚化石上的每一个年轮的环纹数与现代珊瑚不同,随着环境、时间的变化而逐渐减少。 鹦鹉螺 月球绕地球的速度越来越慢。 鹦鹉螺化石螺壳上的横纹数随着地质年代的不同而逐渐减少。 香薷、女娄花、头花蓼、鸭跖草、蝇子草、叶香薷 地下有铜矿。 生长特别茂盛。 鸡脚蘑、凤眼兰、野薤、地下有金矿。 生长特别茂盛。 问荆、云杉、白杨、白桦 植物中可提取金。 有体内聚集矿物的特性。 河蜗牛、仰泳蝽、龙虱 聚集水中的锰和铅、聚集锌、聚集铜。 有体内聚集矿物的特性。 蛇床花、牵牛花 指示时间,可用来报时。 蛇床花凌晨三点开花、牵牛花凌晨四点开花。篇5:道次第第17课心得
一、修解脱道所依之身
文:“如上所言,以修三有之过患,于生死中,生起猛利欲求出离,以彼生死,当须灭除。如《亲友书》云:'除八无暇过,间暇既已得,尔可务当生。'谓须于此暇满时而灭除之。若居无暇,则无灭除之时,已如前说。大瑜伽者云:'现在是从畜生中分出之时也。'博朵瓦亦云:'昔经尔许之流转,未能自返,今亦不能自返,故急须还灭之。得还灭之良机,亦正在此得暇满之时也。'又若在家者,不但修法之障难甚多,且易生过咎。出家者则与彼相反,故灭除生死之身,以出家最为殊胜。若善巧者,当于出家而钦慕焉。《俱力所问经》云:'居家菩萨,当愿出家。'此中要意,谓愿近圆也。《庄严经论》亦云:'应知出家身无量功德具,胜比勤持戒在家之菩萨。'如是非但为修解脱生死,赞叹出家,即由显密门中修一切种智,亦说出家身为殊胜也。出家戒者,是三种戒中之别解脱律仪,于教法根本之别解脱戒,当敬重之。
解:由思惟三界流转过患,对于生死流转生起强烈的厌恶心而希求出离,于是便寻求解脱之道。欲修解脱道,必须依赖具有修行机会的暇满人身。而修法之身,出家四众中,又以出家的比丘身最为殊胜,以比丘能得圆满的具足戒故。在家修行虽然也可成佛,但障碍极多。何以故?(一)在家事与正法相违,(二)在家易生烦恼,(三)在家多散乱。在家必为多人谋求衣食,事多,烦恼炽盛。出家有四种功德:(一)食由乞来,(二)衣仅粪帚,(粪帚,即弃物义。昔印度王子,常衣鲜衣,色尚白,旧即弃之。比丘因拾取而加染为红黄色,乃其时印中认为最下色者,比丘衣之,故名粪帚衣。)(三)坐就树下,(四)修法容易断证。凡夫不必依他力但自力依别解脱戒,勤善守护,就能得禅定。得禅定即能生智慧,得智慧即能出轮回,故出离轮回根本在别解脱戒。所以,对别解脱戒应生敬重心。 二、求解脱的正道
文:”《亲友书》云:'纵使烈火然头上,遍身衣服焰皆通,此苦虽急犹可置,未证无生较次要。尔求尸罗及定慧,寂静调柔离垢殃,涅槃无尽无老死,四大日月悉皆亡。'谓于三学当修学也。于此若仅于中士道而为引导者,亦须广说以三学引导之方便。然此不尔。以慧观及心学生止法者,于上士时当说,今此略言戒学耳。先须于戒之胜利数数思惟。心既决定,则勇猛增长。《亲友书》云:'众德依戒住,如地长一切。'《妙臂经》亦云:'如诸禾稼依于地,无有过患而发生,如是依戒胜白法,以悲水润而生长。'当如说而思焉。“
解:三界流转生死之苦非常剧烈,必须及早出离。而出离的方法,应以修戒定慧最为主要。本论非仅为中士道说,若为中士道说,尚须定学慧学,此处暂略,专详戒学。关于三学的修法,定慧的修持在后面将详细说明,此处仅略谈戒学。戒,指律仪之十七种,归纳为四部(有部十诵律、昙无德部四分律、大众部摩诃僧祇律、弥沙塞部五分律)。学律仪不外三种:一、未得戒者如何得戒。二、已得戒者如何守戒。三、已破戒者如何还戒,凡学戒须先知戒胜利,数数思惟,心生决定,发生欢喜,然后受持。声闻地赞戒有十种利:(一)得增上功德,则成佛功德。(二)死无懊悔。(三)得美名称。(四)睡眠安适。(五)眠时有善神守护。(六)无有怖畏。(七)得大威权。亦如宗喀大师,为众所悦服。昔萨迦巴问大师,以何术致此?大师曰”我以如理而行得之“。第五世 ,兼摄政教,亦自云”我唯守护戒律“。(八)非人不能害。(九)能遇顺缘。(十)所愿皆成。思惟如是诸利,心生欢喜,则乐受持。但受而不持,过患亦重。
文:”于戒受已而守持者,胜利甚大,若不守护,过患亦甚。经云:'或以戒得乐,或以戒感苦,具戒则安乐,毁戒则苦恼。'《文殊根本大教王经》亦云:'持咒若坏戒,不得上悉地,中品亦不成,亦不成下品。佛于毁戒人,不说咒成就,亦非趣涅槃,境处之方际。于此恶异生,何有咒成就,此毁戒众生,如何有乐趣。既不成现上,亦不成胜乐,况佛说诸咒,而能成就耶。'如是所示不守护之过患,当数数思之。如《三味王经》云:'于居家白衣,我所说学处,尔时诸比丘,彼戒亦不具。'于此所说,谓比丘不能守护五戒之时,(有居士能)精进持戒者,感果甚大,故当努力。即彼经云:'尽于恒沙俱胝劫,而以信心备饮食,并以伞幡灯烛鬘,承事俱胝由他佛。若于妙法极欲坏,善逝正教将灭时,于日夜中行一戒,此福比前最殊胜。“
解:持戒反而为苦者,以轻于受戒,而不严于守护,任其毁败,即是恶行,故结果为苦。 所以,持戒的方法是:先当思惟持戒的利益与毁戒的过患。戒是一切功德的基础,一切善法都要依于戒才能生长。持戒功德,尤较佛在世时为大。如受而不持,过患亦大,不但显教,密教亦然。此中正法,指经律圣教(正教),指教证功德。三藏失坏,教证将灭时,众生烦恼极盛,对治力弱,不易守戒。此时若能於昼夜中执持一戒,功德极大,故当努力。破戒之人,必生恶趣:现在世中,一切功德皆不得成就。总之,若是毁戒,人天乐趣都不可得,更谈不上解脱或成佛。所以,希求解脱的人,必须持戒。
文:”如何修学之法者,谓于四种生罪因中,无知之对治者,应听闻诸学处而了知也。放逸之对治者,于取舍之所缘行相,不忘忆念。及数数观察三门,了知于善恶何转之正知,以自或法为增上,于罪生羞耻之惭,及念为他所呵而起羞耻之愧,怖畏恶行之异熟,而生防护之心。不敬重之对治者,于大师及彼所制,并诸同梵行者,皆当敬重也。烦恼炽盛之对治者,观察身心何种烦恼增上,当努力从而对治之。若不如是励力,意谓违越少许,其过轻微,于所制而放纵者,最后结局唯得苦恼。《戒经》中云:'若于大师悲愍教,以为轻微少违越,由彼彼苦得自在,如折篱坏庵摩罗。世间有违王重勒,或者犹获不治罚,非理若违能仁教,如堕傍生医钵龙。'以是故应努力勿令罪染。设有染犯,亦莫不念而弃置之,于堕罪还出之仪轨,应如说励力而作。“
篇6:道次第第17课心得
【思惟修习】
一、“略示修法”是什么意思?
1、“佛法的每个法真正要落实到生命中都要通过训练”,“佛法的修行包括座上修和座下修。如果只有座上的,没有座下的,座上修也是难以修好的;如果只有座下的,没有座上的,我们会感觉力量不足”。对此有何感触?
2、在“略示修法”这部分,宗大师为我们提供了一套修行程序,根据“略示修法”的建构,修行的程序主要有哪四个部份?
3、加行、正行、结行、未修中间各个指的是什么?
二、“加行”依次有哪六项内容?
三、加行一之“净地设像”,我们会了吗?
1、营造清净的环境,这样做有必要吗?“凡夫往往心随境转,在嘈杂的环境中,很容易放逸散乱。对初学者来说,环境尤为重要。在修行初期,我们特别需要为自已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对此有何体会?
2、营造清净的环境,这样做的作用大吗?通常,有重要客人将来访时,我们是否会将环境清理整洁?现在,我们要修法,净化环境对于帮助我们生起神圣感,帮助我们体认佛菩萨的存在,帮助我们的心与三宝相应等诸多方面,有何作用?
3、清洁环境时,应如何用心?很多人,在清洁环境时,会很“麻利”地进行,想着“赶快整理干净,好开始修行”。我们是这样做的吗?修行是等环境打扫好之后才开始的吗?打扫工作与修行能贯通起来吗?对于佛世周利槃陀伽由扫地而成罗汉的事例,有何感触?“打扫不仅是扫除外在的尘垢,更主要的是要扫除我们内心的尘垢”,对此有何感触?通过学习,现在,我们在打扫环境时,心里想些什么?是如何用心的?
4、陈设佛像对我们修行的重要意义和殊妙功用有哪些?有何体会?
四、加行二之“陈设供养”,我们会了吗?
1、为什么要供养?“成佛是福德和智慧的圆满,如果时时保有供养之心,就能迅速积累资粮,常与三宝相应”。“供佛决不仅仅是形式,本身也具有重要的修行内涵”。“身心是密切相关的,心态会左右行为,行为也会影响心态”。对此有何认识?
2、供养的供品有哪些?
3、供品有什么要求?供品的来源如何才算无谄?供品的质量如何才算好?陈供的心如何才算无谄?通过学习,现在我们在陈供时,心态是怎样的,能具体描述吗?
五、许多人都存在的问题,我们避免了吗?
1、许多人认为打扫环境,供养佛像,这是“外在形式”。同时,认为自已具有“不执外相”的能力,于是,对此类加行不重视,我们存在这样的问题吗?“境由心造”,如果我们不将环境整理得清净庄严,这是说明我们有“不执外相”的功夫,还是说明我们没有清净的心?如果说我们没有这样的问题,我们真的开始行动,认真照着教导一项一项进行了吗?有感受到这样做的利益了吗?
5、许多人感觉,日常挻忙的,能有一点时间静心学习已很难得,没有更多的时间来打扫。我们有这样的情况吗?如何对待的?
六、加行三之“入座皈依”,我们会了吗?
1、入座,身应该怎样?打坐的正确姿势如何?坐多长时间是关键吗?关键点是什么?
2、入座,心应该怎样?
(1)、修法首先要生起皈依心。对此有何认识?“皈依是佛法的根本,发心是修行的根本”,对此有何认识?
(2)、我们应因何而生皈依心?对死亡无常、三恶道苦有何认识?对众生的痛苦有何认识?发心不同,所得成就也不同。在发起皈依心的同时,我们真的愿意发起利益一切众生的心吗?自已是如何调动起四无量心、菩提心的?
(3)、我们应以何为皈依境?如何才能将皈依境清晰地观想起来?如何感受三宝的功德?如何将自已融入三宝的功德中?
【学习检验】
一、法不是听了就能产生作用的,要从理论落实到心行上,转化为感觉,才能变为力量。对这一点清楚了吗?决定要作相应的努力了吗?
二、是否明白了“略示修法”是帮助我们将每一个法落实到心行上的很具体的方法?
三、对于能遇到“略示修法”这个修行程序,是否很庆幸?
四、是否清楚,根据“略示修法”的建构,修行有哪四个环节?
五、是否清楚,加行中的每一项其实都与修行有关,加行也是在修行?
六、对于现在学到的三个加行,是否开始实际行动?是否能很好地将加行与修行融合起来?
篇7:道次第第17课心得
依止,不外乎一方面就是思想上的依止,还有一方面就是行为上的依止。思想上的依止这是根本,需要树立上师、法师在自己的心目中这种崇高的地位,这是需要通过观修来完成的,并通过训练来实现。
依止一个上师、法师,需要做些什么?在论里边叫加行依止法。
师喜欢,就做,不喜欢,就不要做。如果是一个合格的具格的上师。他就是佛法僧三宝的化身。那么他的喜与不喜。也就是代表着如法不如法,合法不合法。而不是纯粹的一种简单的情绪,一种意愿。凡夫,喜与不喜,可能是随着贪嗔痴。如果是一个合格的上师,他的喜与不喜,是以佛法,因为他的这种感觉是受过训练的,这种喜与不喜,往往也就是包含着如法和不如法的道理,努力地按照上师的意愿,就是要努力地调整自己,千万不要相信自己的感觉和意念。
自己在佛法的修行上成就的大小取决于自己事师的如法程度,自己事师的如法能够达到什么程度,自己的成就就有多大,但这个不是阇黎给的,也不是上师给的,也不是法师给的,但是自己如法的侍奉,依教修行,这个功德是自己产生的。
师长所喜欢的应该做的是什么?第一,就是内外财供,第二,身口给侍,第三,如教修行。
第一, 供养,它本身也是包含着一种非常重要的修行道理,供养其实它也是一种态度,它也包含着一种态度的表现。对这个法重视不重视,因为财物往往也是被贪著的东西,能够拿出财物供养,说明觉得这个法还是比较重要。师长所传的法跟诸佛菩萨所说的法它是一样的。但是诸佛菩萨他不能直接给我们说法,法虽然多,三藏十二部典籍,但是必须要通过师长来传授,所以供养了上师,供养了师长,也就是供养了十方诸佛。
第二, 在侍候师长的过程中,这里边本身就包含着一个传承了,就是每天看着师长怎么样行住坐卧,另外一方面师长他会不断地告诉应该怎么做,这个应该做,那个不应该做,把从一个俗人变成一个僧人,变成一个合格的僧人,就是养成僧格,具足这种威仪、气质,把身上的俗气给脱光了,这个过程是一个很重要的过程。
第三, 按师长的教授去修行,它的要领是什么呢?就是依教修行。在所有的供养里边,法供养的功德最大。财物供养、身口给侍、依教修行,依教修行是核心。怎么样报恩供养,怎么样报答师长的恩?修供养,按教法去修行就是了。
依止之胜利
修依止法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殊胜利益?
1、一切佛法的修行,都需要在善知识的引导下来完成。如法地亲近善知识,就跟善知识种下了这样一种善的因缘、好的因缘。因为这个好的因缘的关系,在自己未来的生命之中,生生世世总会遇到善知识。因为有了善知识引导,也可能就一生成办了,你这一生就可以把生死的问题就可以搞定了,在未来的生命中,就能够自己主宰自己了,就不用害怕会堕落到三恶道了。
2、如果能够如法地亲近善知识,侍候善知识,在善知识的引导下去修行,认真修行,就能快速地断除一切烦恼和恶业。
3、说发菩提心,真正要对一切人都生起平等心,慈悲心,事实上是很难的,这就需要一个不断强化,不断训练,那么在这个训练的过程中,离不开善知识的引导,如果没有善知识的引导,那很可能就会退心了,因为毕竟是自己修行。
4、要用一个正念来代替一切不正念,要让自己修学佛法所建立的这个正念,在自己的生命中具有绝对的主宰力量,这个就是要通过一个长时间的修行训练,需要在善知识的引导之下。如果没有善知识的引导,靠自己,因为凡夫总是心随境转,没有善知识的引导,就很难时时都能保有正念。
5、每一种修行,如果有善知识的引导,它就会不断地在增长,如果没有善知识的引导,就像一棵苗没有人浇水一样,很快就枯掉了,自己就死掉了。每一种念头,每一种善根的获得,它就要不断地有人来浇水,需要有环境,需要有善知识的引导,才有可能成就现前利益和究竟利益。
《道次第论》的建构,它就是建立在两种利益上的,这两种利益,就是现前的利益和究竟的利益。现前的利益,就是指下士道的五戒十善的修行,能够带来现生的幸福快乐和来生的,未来生命中能够获得人天的果报;究竟的利益,就是声闻的解脱利益和无上菩提的佛果的究竟利益。这种不论是现前的利益也好,还是究竟的利益也好,都离不开如法依止上师。如果我们不能如法地依止上师以上所说的这些胜利,这些好处我们都得不到,相反我们只有如法地依止上师,我们就能得到这么多的这么好的利益。
愿所有修学佛法的人都生生世世能遇到善知识,依教修行
德雅他 班杂支雅 阿哇波达 那耶梭哈
祈请三宝,师父加被!
慈了 慧了 合十
★ 图形教案
★ 三角形图形
★ 认识图形教案
★ 第一封信
★ 第怎么写
★ 第一讲、图形中的变化规律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三年级上册)
第17课 图形的剪贴(整理7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