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碗大”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幼儿吃饭棒教育随笔,这次小编在这里给大家整理后的幼儿吃饭棒教育随笔,供大家阅读参考。
- 目录
篇1:关于幼儿吃饭的教育随笔
在幼儿园里,幼儿进餐慢是很多教师遇到的的问题,也是一个尴尬的话题,因此,对待这样的孩子,我们要有耐心,不能催促他们,还是要求他们细嚼慢咽,独立进餐。中午吃饭我们分饭菜时,可以让吃饭慢的孩子们先上来取菜,或少盛多添,每次盛的饭量少,孩子们吃完了,老师要及时给予表扬:“呀,你今天有进步了,一下子就吃完了,再来一碗好吗?”孩子们也会很高兴的点点头,再来一碗。等下午家长来接孩子们的时候,我们就会听见孩子们对妈妈说“妈妈,我今天吃饭很快,吃了三碗,老师表扬我了。”家长们也会高兴地对孩子说:“宝贝,你真棒!”这样的做法不仅让吃得慢的孩子们体验到快乐,同时也让家长们放心。
此外,当其他幼儿都吃完时,我们可以安慰这些吃饭慢的孩子们:“没关系,其他小朋友先去进行其他活动,你们慢慢吃,老师边收拾教室边等着你。”这样也可以消除幼儿吃饭慢的恐惧心理。久而久之,吃饭慢的孩子们也会有所改变,那么我们的进餐就会变得愉快而轻松了。
篇2:关于幼儿吃饭的教育随笔
我们托班有个漂亮的小美女叫茹茹,她不仅漂亮聪明,也给大家带来了许多的欢乐。对于托班的宝宝在吃饭问题上,我们需要从头开始。比如饭前洗手,教宝宝先认识手心手背,在教宝宝洗手的方法,先洗手心再洗手背,吃饭姿势的纠正,要用右手拿勺子吃饭,勺子怎么拿,用哪个手拿等这些都需要从零开始慢慢教。
第一次吃饭我们是花功夫最多的一次,他们也是学的最认真的一次,茹茹是学的最好也是学的最快的宝宝。到了下午餐时,大多数的宝宝根据提示都基本记住了。就在大家吃的香喷喷的时候,我突然听到洪亮而且稚嫩的一句话“小朋友快用右手拿勺子老师说吃饭要用右手拿勺子”。
通过我的观察,纠正后的宝宝们吃饭用手的姿势都是对的。我疑惑的问茹茹指的那位小朋友。茹茹指着对面的宝宝说“老师他不是用右手拿的勺子”。当时的我特别高兴我觉得这个宝宝的洞察力非常好,我又想怎么形容她就明白的更快呢?后来我想宝宝们只有自身真正的体会了他才会理解真相的,然后我就让茹茹用右手拿着勺子走到对面的小朋友的边上,我说茹茹你发现了什么呀?他拿的和你用手一样吗?她天真的说,老师他怎么的手和我的一样。我说茹茹真棒,老师跟你说,因为你们坐的方向不一样,你们右手拿东西的方向就是相反的,等你长大了就明白了。”
篇3:关于幼儿吃饭的教育随笔
吃饭进餐,无疑是幼儿生活中的大事。很多家长为孩子选择幼儿园时以及入园后,最关心的话题之一就是“吃”。不但要吃得饱、还要吃得好。因此,常常会听到离园时家长问孩子:“今天吃什么?你吃饱了吗?”在幼儿园每学期所做的调查问卷中,关于“吃”的问题,也是家长们讨论的重点。
同时,吃饭进餐也蕴含着丰富而独特的教育与发展价值。如何让幼儿爱吃饭,吃好饭,是幼儿园保育和教育工作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红黄蓝幼教集团管理与研究的重点。
反思日常餐桌现象,孩子们出现最多的问题就是:不爱吃饭、吃饭慢、挑食、掉饭粒、餐具使用不当、卫生习惯不佳,等等。虽然老师们在努力营造宽松愉快的进餐环境,比如,进餐时播放舒缓优美的音乐,但幼儿进餐始终处于被动管理中,教师会催促幼儿“快吃”、“吃完”,也会不断提醒幼儿注意“规则”,导致幼儿体验不到品尝美食以及进餐本身的快乐,也无法发自内心地遵守各种文明进餐的礼仪和规范。
为了充分发挥进餐环节独特的教育和发展价值,我们认真学习《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从关注每个孩子出发,了解并尊重每个孩子的问题和需要,采取各种不同的教育措施,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快乐进餐、文明进餐。
篇4:宝贝吃饭香小小身体棒教育随笔
宝贝吃饭香小小身体棒教育随笔
每每到了吃饭时间,教室里总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有的孩子看起来大口大口吃饭菜,可是碗里的饭菜总还是那么多;有的孩子吃饭像在吃药一样,一点也不香;有的孩子饭菜都含在嘴里“打饼”,就是不下咽。面对种种不良饮食习惯,老师也是动足了脑筋,让宝贝们吃饭更香,胃口更好!
注意观察,分析原因
就像医生给病人看病一样,如果能够“对症下药”,那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孩子们吃饭不香的原因一般有:
1.挑食严重。有的宝贝从小被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精心照顾,对于宝贝挑挑拣拣的行为,从来就是听之任之,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严重的挑食。
2.胃口小。孩子的各项器官都在发育之中,本来胃就小,每餐进食的量少,需要一天多餐,因此和成人一样每天三餐的饮食习惯,显然不符合孩子生理发育的特点。
3.咀嚼方式不正确。有的孩子喜欢用门牙进行咀嚼,这个时候家长就要教给幼儿正确的咀嚼方法,纠正孩子的不良习惯。
4.运动少。孩子的天性是玩,有时候家长出于对孩子安全的考虑,往往会提醒孩子“不要奔跑”、“不要玩得满头大汗”等等,而忽视了孩子们在玩的过程中可以消耗体力、能量,增加孩子们的食欲。
合理安排饮食时间
除了一日三餐外,家长在给孩子提供加餐时要注意合理安排,比如早餐和午餐之间适合给孩子们安排一顿点心,量不用太多。午餐和晚餐之间也同样。孩子的胃小,消化食物的功能也尚未健全,因此合理安排饮食时间,能让孩子的胃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来消化食物,吸收营养。
激发孩子吃饭的欲望
孩子们对于新鲜的、未接触过的东西似乎有天生的探索欲望,同样对于新的菜式也会表现出一定的.好奇心。提供给孩子的食物除了注意营养的搭配外,还要注意颜色的搭配,因为孩子们对于颜色鲜艳的菜更有想吃的欲望。就比如说胡萝卜,很多孩子都不太爱吃,家长可以在菜式上翻新,吸引孩子的关注。比如做成“胡萝卜火箭”(胡萝卜切成下尖上粗的形状,粗的一头放上肉圆子)。
在吃饭之前,家长可以先介绍一下菜的名称,让幼儿观察菜的颜色、样子,家长还可以说一说自己对这个菜的感觉(比如,妈妈小时候最喜欢吃的就是这个菜,不仅颜色好看,而且汤也特别鲜,让我先来尝尝今天的味道),以此来激发孩子想吃的愿望。有时候甚至可以带着孩子一起去菜场买菜,在认识各种菜的同时,还可以用生动的语言告诉孩子菜的营养价值。比如,多吃蔬菜,拉臭臭小屁股就不痛啦;多吃鱼、虾,更会动小脑筋,妈妈给你讲的故事你更容易记住;多吃肉,你会更有力气帮奶奶拎东西等等。
逐步增强运动量
喜欢动,喜欢玩,这是孩子们的天性。家长要根据孩子的这一特点,充分利用一日生活中的时间:
1.早晨去幼儿园 对于离幼儿园近的小朋友,建议家长带着孩子步行至幼儿园。对于离幼儿园远的小朋友,建议家长开车到幼儿园周边停车,步行至幼儿园。
2.带孩子去小公园 小公园是孩子们的乐园,孩子们在一起嬉戏打闹,运动量自然增加了。亲子之间还可以在小公园踢球、跑步比赛等等。
3.让孩子帮帮你 当你需要拿安全的小东西时,请让孩子帮你;当你需要整理东西时,请让孩子帮你;当你想去散步的时候,请带着孩子一起;当你提着东西时,请把轻的袋子给孩子拎一拎。
其实,只要家长有意识,每天给孩子们运动的机会数不胜数,只要不是过量运动,对孩子来说有益无害,这样,多数孩子的胃口都会更好。
家园合作
家长在为孩子的吃饭问题而烦恼时,可别忘了和老师及时沟通;孩子胃口好了,让老师也及时肯定;询问孩子茌园的用餐情况,以便及时调整家里的用餐量;和保健医生沟通关于孩子的饭菜营养、搭配;及时关注幼儿园的菜单,对于做法简便的菜也可以学一学,回家之后做一做。家园配合能找到更多灵感和教育措施。
篇5:幼儿园教育随笔吃饭
幼儿园教育随笔吃饭
吃饭进餐,无疑是幼儿生活中的大事。很多家长为孩子选择幼儿园时以及入园后,最关心的话题之一就是“吃”。不但要吃得饱、还要吃得好。因此,常常会听到离园时家长问孩子:“今天吃什么?你吃饱了吗?”在幼儿园每学期所做的调查问卷中,关于“吃”的问题,也是家长们讨论的重点。
同时,吃饭进餐也蕴含着丰富而独特的教育与发展价值。如何让幼儿爱吃饭,吃好饭,是幼儿园保育和教育工作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红黄蓝幼教集团管理与研究的重点。
反思日常餐桌现象,孩子们出现最多的问题就是:不爱吃饭、吃饭慢、挑食、掉饭粒、餐具使用不当、卫生习惯不佳,等等。虽然老师们在努力营造宽松愉快的进餐环境,比如,进餐时播放舒缓优美的音乐,但幼儿进餐始终处于被动管理中,教师会催促幼儿“快吃”、“吃完”,也会不断提醒幼儿注意“规则”,导致幼儿体验不到品尝美食以及进餐本身的快乐,也无法发自内心地遵守各种文明进餐的礼仪和规范。
为了充分发挥进餐环节独特的教育和发展价值,我们认真学习《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从关注每个孩子出发,了解并尊重每个孩子的问题和需要,采取各种不同的教育措施,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快乐进餐、文明进餐。
不爱咀嚼的丁丁
“老师,我家丁丁吃饭是我最头疼的事情,麻烦您了!”从我刚接手这个新班的第一天,丁丁妈妈的这句话就一直记在我的心里。每次喂丁丁吃饭都是一件困难的事情,饭菜刚到他的嘴里,他就用舌头使劲地把饭菜顶出来,嘴里还说着:“不吃不吃,就是不吃。”时间久了,丁丁甚至因为吃饭问题不爱上幼儿园了。经过了解才知道,妈妈对丁丁照顾得格外细致,家里只做很软的馒头和面条,水果也只吃香蕉泥和苹果泥。看来丁丁不是不爱吃饭,是因为他长期吃软烂的食物,咀嚼能力下降,嚼东西对他来说是一件困难的事情。
知道了原因,我们决定从“牙齿的故事”人手,先解决他不爱咀嚼的问题。我们邀请幼儿园的保健医带来了牙齿的模型,给孩子们声情并茂地讲了用牙齿嚼东西的重要性。孩子们一个个睁着好奇的大眼睛,看得特别认真。丁丁还主动问:“老师,要是牙齿不能嚼东西会怎么样啊?”保健老师说:“牙齿会生病呀!它会不高兴,不愿意和小朋友做朋友了。你看看,大老虎最厉害吧,它的牙齿就经常用,丁丁也要像大老虎一样吃饭啊。”听了这些,丁丁似懂非懂地点点头。
接下来我们采取小步递进的方法,逐渐调整食物的种类。丁丁能喝汤,我们就先从汤人手,给他盛的汤稠一些,过段日子再往汤里加米饭,然后慢慢过渡到吃正常的主食。同时,请家长相应地改变烹饪方法,增加饭菜的硬度,水果不再做成泥状,可以先切成小小的丁,然后再大点。家园一致,孩子自然就适应得更快,来园时和进餐时的情绪也渐渐变得更加自然。
当然,每个孩子的适应都需要一个过程,每当丁丁看到食物的种类发生变化时,都会表现出不愿意接受的情绪。这时,老师就会对他说:“丁丁最棒了,我们的牙齿就像大老虎,啊呜一口就吃掉。”经过两个月的共同努力,丁丁进餐的情绪和对食物的兴趣有了很大的改善,他不仅能够和其他小朋友一样高高兴兴地吃饭,有时还会说:“老师,我还要吃!”丁丁妈妈也告诉我们,孩子回家后也是自己吃饭,还要肉吃呢,以前这都是不敢想的事情。听到孩子在家里的进步,看到孩子红扑扑的小脸蛋儿和他吃饭时快乐的样子,我们由衷地感到欣慰。
把青菜留给小兔子的天天
平时特别爱吃青菜的天天今天却不吃了,还说:“青菜是小兔子最爱吃的,我不要吃。”边说边用勺子把青菜切成一小块一小块的,还说要把切好的'青菜送给小兔子吃。老师走过去,轻声对他说:“小兔子有青菜吃,这些菜是厨房老师给你做的,你吃吧。”听了老师的话,天天不但没有高兴起来,反倒急得哭了,边哭边说:“不行、不行,小兔子不够吃了,就要留给小兔子,谁也不能吃,呜呜……”看了天天的反应,老师也糊涂了,这是什么原因呢?虽然不明白原因,但老师没勉强他继续吃完,而是决定先和家长沟通一下。
原来,周末时妈妈带他去了农家院,天天喂小兔子吃青菜,可是喂到一半,青菜没有了。当时,为了赶时间,家长和农家院的主人就告诉天天,青菜吃完了,没有了。没想到,天天可认真了,他惦记着小兔子,回家后无论如何也不吃青菜了,就连家里其他人也不许吃青菜,说要留给小兔子。妈妈为此很苦恼,不知道该怎么办。
听了妈妈的话我们释然了,也不禁为天天的爱心而感动。但是,怎样做才能既保护孩子的爱心,又能让他高高兴兴地吃青菜呢?
解铃还须系铃人,只有请小兔子来帮忙了。结合3岁幼儿常把假象当真实的年龄特点,我和老师们精心排练了“小兔子送青菜”的手偶剧。主要情节就是:小兔子吃了天天送来的青菜,长得又肥又壮,身体可棒了。为了感谢天天,它也为天天和小朋友们送来了一大筐青菜,希望大家都能像它一样长得又快又好。故事结束后,我们带着小朋友一起把青菜送到了厨房,天天激动地对厨房的叔叔说:“叔叔,您要把青菜炒得香香的,我今天要吃好多。”通过这个故事,天天又开始爱吃青菜了,而且每次看到青菜都非常高兴,边吃边说:“小兔子爱吃,我也爱吃!”看到他红扑扑的小脸儿,妈妈也露出了满意的微笑。
爱掉饭粒的豆豆
豆豆每次吃饭老师都很头疼,饭粒掉在桌上、地上一大片。这可怎么办?经过仔细观察发现,豆豆掉饭粒的原因有两点,第一是边吃边说,一口还没吃完,就和旁边的小朋友悄悄聊天,结果饭粒就掉出来了;另外就是边吃边东张西望,哪个小朋友有事情他都要赶快转过去看看,结果可想而知。吃饭不专心,当然吃不好。老师们经常提醒豆豆,可是每次都是提醒了就做到了,不提醒,就忘记了。
为此,老师们分析了豆豆的性格特点:他聪明且活泼好动,做起事来雷厉风行,提醒的方式只能解决一时,无法内化为豆豆的自主行为,长此以往不利于豆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我们决定利用值日生的制度,让豆豆体会掉饭粒的后果。于是,我们想办法巧妙地将扫地的任务分配给了豆豆。
午餐后,值日生开始进行收尾工作。豆豆拿起了小笤帚和簸箕一桌一桌认真地扫了起来。当扫到中间一桌的时候,他发现地上散落着很多饭粒和渣滓,由于饭粒很黏,扫了半天也扫不起来。扫了一会儿,豆豆就失去了耐心,边扫边说:“这是谁掉的饭粒呀?扫都扫不动!”我走过去,悄悄对他说:“是呀!真不像话,咱们看看这是谁的座位呀!”豆豆马上站起来看了看,脸一下就红了。我小声说:“豆豆,你看,饭粒掉在地上真不好扫,对吧?而且还特别浪费!你觉得应该怎么办呢?”豆豆想了想说:“我以后不掉饭粒了。”我又问:“你知道你为什么总掉饭粒吗?”豆豆摇摇头。我说:“你吃饭时要专心,不说话、不东张西望,饭粒就不会掉了。”
从那次做值日开始,豆豆真的开始注意了,吃饭时说话的次数少了,也不东张西望了。即使掉了饭粒也会马上捡起来。有时忘了,我们也不再用语言提醒,一个眼神和动作他就马上明白了应该怎么做。
幼儿的进餐问题,既有共性,更有个性,要从进餐环节,培养每个幼儿良好的饮食习惯和进餐礼仪,既要关注一般幼儿的共性问题,更要了解、尊重、关注每个孩子不同的个性差异,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措施。
篇6:关于魔棒的教育随笔
国内外教育均表明:真正的教育并不是强加于人的,而是以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幼儿自我学习的动力,。而学习活动则把激发学习兴趣,探索意识,培养学习能力为最高的学习目标,活动过程强调以实际的载体让幼儿操作。对幼儿来讲,数字是枯燥的符号,如何将枯燥的符号变成有趣的形象让孩子乐意接受。我以洋泡泡为载体,做以下尝 试。
我拿了一大堆长形的洋泡泡进教室,小朋友们叽叽喳喳的囔开了,“老师,这是发给我们的吗?”、“老师我可以拿一个吗?”、“老师这有点像小棒”,面对他们如此高涨的热情,我暗自得意,这就是我要的效果。“别着急,每个小朋友都有”,我把手中的小棒一个个发给他们,然后在黑板上醒目地写下了“0、1、2、3、4、5、6、7、8、9”十个数字,“小朋友,今天老师和你们一起用这根棒变魔术,魔术的名字就叫作‘数字魔棒’”,我举起魔棒问小朋友,这象什么?
“孙悟空的金箍棒”、“火腿肠”、“竹杆”,小朋友们七嘴八舌的说了很多,“对!你们说得都很有道理,你们看还象什么?”我指向黑板上的“1”,“哈哈,一个1”,“对,你们睁大眼睛看好,我要变魔术了”,说着,我把魔棒一折成“7”字形,看看现在变成什么了?你们可以在黑板上找找,“老师老师,在这儿”,“对了这是7”,“老师,我也会了,你看我的是绿7”,倩倩边说着边拿着魔棒开始演示起来,一下子教室里充满了洋泡泡的声音,接着我又把7变成了“3”、“0”,把“3”变成“8”,小朋友们可高兴了,摆弄着自己手中的小魔棒,变着各种数字争相请我去欣赏他们手中的成果……诚然,在孩子们的眼中数字是枯燥的符号,而如何将枯燥的符号变成有趣的形象,让孩子们乐意接受,这是相当重要的学习方法 ,对于幼儿园的小朋友来说,应充分发挥其自主性和能动性激起其探索的欲望,远比掌握数的知识要重要的多,于其让小朋友死记硬背,不如轻松有趣的让孩子们通过操作将形象和数字联系起来,引导他们思考,发现并鼓励他们的新想法,在创造性方法的运用中获得知识。
[关于魔棒的教育随笔]
篇7:吃饭随笔
吃饭随笔
“天下无如吃饭难”这是挂在北京白云观的一副牌匾,说的就是民以食为天。我没见过这块匾。可别人讲给我的时候,我信。这人世间,吃饭,乃是天大的事。古人说的在理,今人感悟更深。不过话又说回来,这要吃好的关键,还得看做得好不好,要不然大家伙为什么都愿意去饭馆酒店,这就得感谢厨子,一个把吃饭上升了一个层次的神圣职业。
我的母亲是一位很会做饭的女性,手特别巧,虽然比不上厨子,但做出来的饭确实好吃。爸爸曾经开玩笑说“当初看上你妈,就是因为她做得一手好茶饭”!您可别笑,咱们大多数青海男人找媳妇儿的第一要求就是茶饭好。要不怎么说想让一个男人对你死心塌地,首先要管住他的胃呐。
不过, 说到做饭,母亲的`厨艺还是有一段历史的,有如今的好手艺,可是得益于姥爷的言传身教。我的姥爷是位土生土长的青海人,一名教书先生,他的爸爸也就是我太姥爷在旧社会是马步芳手下的一位大队长,您想想,在那个年代,当个一官半职,这吃上肯定是要比一般老百姓家里好很多,最起码也会像电影里财主家那些碟碟碗碗的吃饭场面一样,再加上姥爷是家中的独子,这吃上肯定差不了。妈妈讲,在几十年前,物资匮乏,油水很少,那年代过年家里宰一头猪可是件非常奢侈的事儿,过来的人都知道,那时候宰猪还专门要给宰猪人五块钱另加一溜槽头肉才行。但对于宰猪的屠夫来讲,为主人服务,一头猪绝对要物尽其用才对得起那五块钱。首先将猪头,猪耳朵,猪肚,猪蹄子卤出来,大肠装成豆面肠,小肠装成猪血肠。猪肘子留着他用,剔出的排骨也要卤出来,五花肉做成扣肉和糟肉。这时候,就会有一些肥膘被扔掉,虽然为数不多,但姥爷每每看到这个情景时,眼泪花都快出来了:“可惜可惜可惜啊!”姥爷是真舍不得把肥腻的猪膘扔掉,“可你留着干嘛?”众人不解。可姥爷只是笑笑。原来他自己创新了一种吃法:把肥腻的猪肥膘在开水中煮熟,切成一寸五长的条块,加入面粉鸡蛋挂糊,在油里炸至金黄色,趁热沾着白糖吃酥软可口,竟然还有股苹果的清香。吃过的人都以为是炸苹果,没人会吃出那是用大家嫌弃的猪膘做的。除了猪膘,这猪皮,姥爷也发明了一种新吃法,将煮熟的猪皮挂干在油里炸至金黄,再将猪皮发的像羊筋般绵软,可以炒菜,凉拌,烩菜。您看看,老人家爱吃更研究吃呢!
好多年了,吃饭在姥爷家从最低要求变成了最高享受,盆盆罐罐,都成了姥爷研究食谱的器皿。要吃出花样,还要吃出健康。对我们这些孙子辈来讲,在姥爷家吃饭那简直就是享受,一大桌子,每次的美味又都不一样,真是难忘啊!要说到姥爷的拿手菜,那一定就是苏合丸了。将糯米饭蒸熟,晾到温热,苏合丸的重点是里面的馅儿,加入红绿丝、核桃仁、花生仁、芝麻、冰糖,最重要的是加入橘子皮,这也是姥爷的发明,把带着橘香的馅儿拌好,加入板油用手揉,搓成圆团,再用油炸至金黄,放入碗里蒸,蒸好摆盘撒上白绵糖,关键的关键是撒酒,用火柴点燃,这样绵糖才能化开渗入到苏合丸里还不浪费绵白糖。写到这儿,真是不得不佩服老一辈的勤俭持家。
青海人家的早餐可谓是花样繁多,咸香适宜。这里要提到的是每到冬至和红白喜事的值客们必吃的炒酒。将大肉,牛肉,羊肉切成肉末,炒熟,加入萝卜丁、豆腐丁、蒜苗末、香菜末,勾芡打鸡蛋,炒酒的精髓就是在煮好后倒入两杯酒。没吃之前光看做法您可能非常费解,在饭菜里倒酒,味道能好吗?但只要您尝了以后必定会竖起大拇指说一声:美咋了!
母亲最爱吃姥爷做的饭,我想除了姥爷的好手艺,更因为这每道菜都饱含着父亲对女儿浓浓的爱,用爱烹饪的美食又怎么会不好吃呢?细想姥爷离开我们有十多个年头了,印象中的他是位严肃又慈祥的老人,现在的我们已经没有了过去的耐心,可以为了一道菜在厨房忙活半天。快餐式的生活,让我们很难静下心来去研究一道菜,甚至认真吃一顿饭。为什么很多人会觉得幸福感变得越来越少?我想大概是因为我们的欲念渴望越来越多,越来越浮躁。很怀念姥爷做的菜,但更怀念的是一家人为同一件事情努力的态度。人越简单就越幸福,从现在开始卸下面具,让自己变得简单,从认真吃饭开始。
篇8:吃饭的规矩教育随笔
吃饭的规矩教育随笔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规矩是维持我们正常社会秩序的保证。规矩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并时时刻刻的规范着我们的行为准则。所以说一个人只有从小学会守规矩,才能让他将来更好的融入到社会当中。
幼儿园就像是一个小小的社会,在这里孩子们也要守规矩。孩子刚来时总是好以自我为中心,丝毫不知道规矩是什么,这也与我们的家庭教育有莫大的关系。
而我们老师为了园里的秩序、为了孩子的成长就不得不肩负起“立规矩”的.重任了。正所谓“民以食为天”,首先当然要从吃饭开始了。
第一,吃饭时间是固定的,时间一到我们老师就要组织小朋友们吃饭;
第二,吃饭时要用筷子或是勺子,不允许用手去抓(不会的我们会耐心教会他们);
第三,吃饭时不允许大声喧哗、玩乐,不能走来走去;
第四,要在半个小时以内吃完饭,如果提前吃完饭也要在座位上等候,当然这个时间也是可调的;
第五,吃饭时不可以挑食,更不可以浪费粮食等等。
当然,要想让这些“小祖宗”们遵守这些规矩简直是太难了。但是,我们都相信终有一天他们会适应的。
自从这些规矩实行开始,小朋友们每天都会给我们很多的惊喜,他们已在不知不觉中改变着。家长们也常说自己的孩子长大了:会用筷子了、吃饭不用喂了、不挑食了等等。孩子的进步,我想我们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篇9:教育随笔《我不想吃饭》
教育随笔《我不想吃饭》
作者: 邓洁
又到了午饭时间,每次吃饭时,总有几位孩子吃得特别慢,总要老师不停地催促和鼓励:“快点吃、大口吃,马上就吃完了;真棒,最后一口了!”但这几天,我发现邱子琦吃得更慢了,20分钟过去了,一半小朋友都吃完了,坐在一边在看书,但她的碗里饭却还是那么多,我把她叫到我面前,打算看着她吃:“来大口吃,让我看看像不像大老虎?”她慢慢的舀了一大勺,慢慢的送到嘴边,小小的吃了勺子里的一点,然后就一直嚼一直嚼,等到我看不下去,让她再吃一口时,她就再次重复上述活动,慢慢的吃一小口,含在嘴里嚼就是不咽。最后我终于忍不住了,拿起勺子喂她,并要求她快些嚼一嚼咽下去,她表情痛苦的看着我,怎么也不想咽。我问她:“你是不喜欢吃哪个吗?我们可以挑出来不吃把别的吃完,不能不吃饭呀”她说:“老师,我不饿,我不想吃饭。”连续两天都是这样,吃的很少,我有些担心,是不舒服?还是别的什么?我在放学后与她的家长进行了沟通,我对她姥姥说:“邱子琦以前吃饭虽然慢,但也很专心,这几天她不只吃得慢还吃得少,我害怕吃这么少对他的生长发育有影响,你回家多问问孩子,注意她在家是否也是这样吃饭,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
那天是周四,向邱子琦家长说了她的情况后,周五邱子琦就请假了,说是因为肚子不舒服,我就很担心,果然是因为生病才不吃饭吗?
周一早上我就向她姥姥了解情况:“周五请假说肚子不舒服是怎么啦?”她姥姥说:“就是因为积食了,可能是因为之前十一放假的时候吃多了。”他这么一说,我恍然十一过后确实孩子们整体的'食欲都没那么好了。确实过节后孩子们容易积食,不要硬让孩子吃。我又再次向他家长确认:“邱子琦跟我说,她在家里也吃得不多,现在我给她盛的饭本来就少,还有些挑食,当她还不想吃的时候,我就不让她吃了?”她姥姥说:“好的好的,她在家确实也挑食,我们会注意,但她最近有些积食,她不想吃就不吃吧。”
通过这次,我知道了1、在不让孩子挑食的同时,也要注意孩子是否是因为不舒服才不想吃饭,及时来发现孩子的异常,不要硬塞。2、要及时把孩子的情况向家长反馈,让家长重视孩子的反常行为,好及时就医检查。
篇10:幼儿老师教育随笔
幼儿老师教育随笔
教师提问时,总有一些幼儿跃跃欲试,积极举手发言。而另一些孩子与他们正相反,从不举手回答问题。有的老师认为不举手的孩子锻炼的机会少,为了促进孩子的发展,不举手也要叫他们发言。
幼儿园中常可以见到,当老师提出问题时,平时伶牙俐齿、活泼好动的幼儿便把手举得高高的,甚至着急地站起来等你发现他;而平时言语不多、性格较内向的孩子总是缩在一边,充当旁观者。老师为了使每个孩得到发展,有时也叫不举手的幼儿发言,而经常看到的是,被叫的幼儿神情茫然,一声不响,这样做的结果是老师的目的不仅没有达到,反而使不举手的幼儿产生被提问的恐惧紧张心理,久而久之,会变得更加沉默和自卑。对于不举手的幼儿,我认为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一、不爱举手的幼儿多为胆子小、性格内向的.孩子,教师在日常生活中要多注意锻炼他们,逐步培养他们的自信心。例如,我们班的可可十分腼腆害羞,平时话很少,总是用一双漂亮的大眼睛悄悄地看老师,而当老师注意到她,她便迅速将目光移开。有一次,孩子们饭后在看动画片,而可可却独自一人在唱歌。我悄悄走到她身边,没有打断她,原来她在唱一首英语歌《ABC》,我感到非常吃惊,不由得在地脸上轻轻亲了一下,并竖起大拇指说:“你唱得棒极了,以后把这首歌教给小朋友好吗?”可可听了用力地点点头。此后,可可不再是一只怕羞的“小黄莺”,教室里时常传出她快乐、优美的歌声,她的妈妈也说:“孩子胆子变大了,比以前活泼了。”
二、鼓励每个孩子都举手。当提出问题时,不要急于找某个幼儿回答,而是留给幼儿充足的思考时间,并在此时用老师最富影响力的语言鼓励幼儿勇敢地把手举起来。而此时,如果从不举手的孩子举起了手,一定马上把机会给他,不管他回答的是好是坏,教师都应对他这种勇敢的尝试给予肯定。相信有了这良好的开始,不爱举手的孩子会慢慢勇敢、大方起来。
三、在集体活动中,给幼儿创设一个轻松的发言气氛。例如,在日常教学中,我常组织幼儿玩接龙问答游戏,即当我提出一个问题,让幼儿思考之后,每个幼儿按坐位顺序依次回答,幼儿不必举手,只需站起来说说自己的看法。为了保证回答过程像一条龙连贯下去,每个幼儿都努力思考,认真回答,平时不爱举手发言的孩子也消除了紧张心理,轻松自然地站起来,有的甚至回答十分精彩。
篇11:油画棒舞会幼儿教师教育随笔
油画棒舞会幼儿教师教育随笔
为了引导小班幼儿感受多彩的颜色,学习大胆表达,我设计了一个“爱跳舞的油画棒”的游戏情境。游戏一开始,我就用一种极为神秘的口吻说:“孩子们,今天我们邀请所有油画棒宝宝来跳跳舞吧。想一想油画棒会怎么跳舞呢,会跳什么舞呢?”我说完便拿起各种颜色的油画棒在纸上随意画,有线条、有小圆圈等,然后让幼儿说说老师的油画棒跳的是什么舞。有的孩子说是曲线舞,有的孩子说是圆圈舞……
接下来,我就让孩子们用自己的油画棒随意画,觉得自己画的像什么就是跳什么舞。唯一的要求就是让所有的油画棒宝宝都来跳舞。孩子们马上行动起来了,他们陶醉在“白色舞池”上。边画边解说着自己让油画棒宝宝跳什么舞。琦琦说“我的油画棒在跳花舞”,凯凯说“我的油画棒在跳波浪舞”,倩倩说“我的油画棒在跳点点舞”……
在小班幼儿的眼里油画棒是充满生命力的'。因此当我创设“请油画棒宝宝来跳舞”的情境时,孩子的兴趣就被激发出来了。舞蹈本身就不拘形式,这场“油画棒舞会”在幼儿的主导下,出现了干奇百怪、万紫干红的画面,每个幼儿都创作出了富有个性的作品。
加登纳说过,“差不多每个孩子,在有合适环境的鼓励下,都是极富于创造性的,对于所有的孩子来说,这个阶段正是最为自由的阶段”。因此,作为幼儿园教师,我们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创设合适的环境,把教育的要求顺利转化成幼儿自身的需求,让幼儿保持愉快的心境,自由释放个性。
篇12:教育幼儿多吃菠菜教育随笔
教育幼儿多吃菠菜教育随笔
通过这样的活动,小朋友们认识到浪费粮食是不对的,吃饭不挑食了、爱吃青菜了,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许多家长高兴地对我说:“孩子在家吃饭不挑食了,爱吃青菜了,身体长壮了。”
小班的幼儿年龄小,身体发育和消化系统不健全,吃饭慢、挑食、不爱吃菜是常有的事。在幼儿园里吃饭是个大问题,特别是吃菠菜、小白菜等绿叶菜时幼儿都不爱吃,吃饭的时候磨磨噌噌,故意吃不了,最后只好倒掉。这种习惯很不好,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而且使幼儿营养吸收不平衡,影响了身体的正常发育。怎么让小朋友养成好习惯爱吃菠菜呢?
有一次,幼儿园开饭时又吃菠菜,我故意对李老师说:“今天中午我在饭堂买了一份菠菜,哎呀!菠菜真好吃阿,芦老师最爱吃菠菜了。”李老师说:“对!青菜好吃,青菜吃了有营养,而且有利于消化,对身体好,不长病,老师们都喜欢吃青菜,咱们班的小朋友也爱吃菠菜,对吗?”孩子们一听都大口大口的吃起来,吃的特别带劲,特别是我们班那几个不爱吃青菜的'小朋友如刘心怡、荆琦等吃的津津有味,我对这些小朋友及时地进行了表扬和鼓励:“你看刘心怡小朋友吃的青菜最多了,她都长胖了,长漂亮。荆琦小朋友吃菠菜吃的好,她不长病,天天来幼儿园学习,懂得好多知识,多聪明啊!”其它的孩子也说:“老师,我爱吃菠菜,我长大了,也长高了。”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争着把碗里的菠菜吃干净,看到孩子们这么懂道理,我从心里感到高兴。
为了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我又带孩子们到伙房参观炊事员叔叔为小朋友制作饭菜的过程,炊事员叔叔忙忙碌碌地为小朋友摘菜、洗菜、炒菜、蒸米饭、蒸花卷等,制作的饭菜可口又有营养,炊事员叔叔多么能干,小朋友不能浪费粮食,一定吃完自己的饭菜。
通过这样的活动,小朋友们认识到浪费粮食是不对的,吃饭不挑食了、爱吃青菜了,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许多家长高兴地对我说:“孩子在家吃饭不挑食了,爱吃青菜了,身体长壮了。”
★ 教育随笔快点吃饭
★ 幼儿大班教育随笔
★ 幼儿生活教育随笔
★ 幼儿感冒教育随笔
幼儿吃饭棒教育随笔(精选12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