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习俗:赏冰灯

时间:2022-11-27 13:24:11 作者:onlyadou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onlyadou”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春节习俗:赏冰灯,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春节习俗:赏冰灯,希望对大家的学习与工作有所帮助。

篇1:春节习俗:赏冰灯

春节习俗:赏冰灯 -春节

绕着春节,几千年来形成了许多风俗习惯。有些习俗,如接神、敬天等,带有迷信色彩。随着人们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已逐渐被淘汰了,有的习俗,赋予了新的内容,如燃放鞭炮、张贴春联和年画、耍龙灯、舞狮等等,迄今仍广为盛行。

赏冰灯

当人们在南方饱览了百花争春、桔果流金的花城美景之后,再乘上飞机飞向北国的冰城,展现在人们眼前的却是另一番景色。极目四望,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恰是一个银装素裹的冰雪世界。

正如珠江三角洲人民爱好花卉而每年举行一次“花市”活动一样,生活在松花江流域的人们,也酷爱冰雪艺术,他们每年新春前后也要举行隆重的“冰灯游园会”。

冰灯,是北方特有的一种民间艺术。在我国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据说,过去松花江沿岸的渔民在冬日凿冰捕鱼时,常用水桶冻一个“冰坨子”,中间点一盏灯,用来照明,这就是最原始的冰灯了。

到了清代中叶,在民间,每逢正月十五,大人常常为孩子们制作能捉拿的各种小冰灯。它成为孩子们游街串巷,互相媲美的节日礼物。有的城镇还举办了小型的冰灯游园活动。《黑龙江外记》记载:“上元,城中张灯五夜,车声彻夜不绝。有镂五六尺冰为寿星灯者。中燃双炬,望之如水晶!”可见,一百多年前的齐齐哈尔城的`元宵之夜是何等热闹。唐顺之的《元夕咏冰灯》诗中,对元宵之夜的冰灯盛况作了生动地描写:

正怜火树斗春妍,忽见清辉映夜阑。

出海鲛珠犹带水,满堂罗袖欲生寒。

烛花不碍空中影,晕气疑从月里看。

为语东风暂相借,来宵还得尽余欢。

到了近代,哈尔滨市继承过去的传统,经常举办冰灯游园晚会。齐齐哈尔、佳木斯等城市和一些国营农场,春节期间也分别举行类似活动。一九八一年春节,哈尔滨市在兆麟公园举办了第七届“冰灯游园会”。在儿童公园举办了“冰城灯展”。把冰城装扮得分外娇娆。这里,既有雄伟壮观的大型建筑群,又有玲珑别致的小巧个体物;既有栩栩如生的古今中外的传奇人物,又有引人入胜的神州雕塑;既有千姿百态的花卉,又有维妙维肖的动物造型;既有山水风光的冰峰玉洞,也有独放异彩的冰灯雪盏。真是五光十色,美不胜收!

冰灯的制作,可分为冷冻和冰雕两种。一般小型的冰灯,先要做好模具,然后向模具中注水,送到室外冷冻。

在冷冻时,须将冻结的水面凿一大孔,以防模具冻坏。当冻到一定厚度时,即将里面的水倒出,拿回室内,等到稍溶后,便可将冰壳拔出。然后用烧红的铁条将冰壳穿上小孔,系上铁丝,安好电灯,接上电源,一盏玲珑小巧、晶莹夺目的冰灯就算告成了。制造冰峰、冰兽、冰塔、冰楼等大型的冰制品,则要根据设计要求,用天然冰块砌成不同的冰堆,然后用斧、锯、铲等工具加以精雕细刻,加工成各种动物、花卉和建筑。大小冰灯中的电灯,都是制作者凿洞放进去的。人们把冰雪和灯光巧妙地配合起来,造型点景,别具风格。

来源:人民日报

篇2:北京春节 逛庙会赏冰灯游玩全攻略

北京春节 逛庙会赏冰灯游玩全攻略 -资料

北京的庙会有的是一年一度,有的一个月内就有数天,会期除固定的,还有不定天数的,各类庙会几乎天天有,有时一天还不只一处,所以说北京又是庙会的天下。北京的庙会之所以得以流传,是因为它的存在适应了社会的需求。庙会的形成发展最初与寺庙的宗教活动有关,庙会在寺庙的节日或规定的日期举行,附设一些商业活动。久而久之,庙会主要成了老百姓的购货市场,以满足一般市民的生活需要,宗教活动倒是次要的了。

现在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北京今年的庙会。

最传统的庙会

厂甸庙会是北京传统庙会中规模最大、影响范围最广、最负盛名的一个,它将于今年撤出传统场地南新华街,移师陶然亭公园,正确地讲,此届庙会应称为厂甸陶然亭庙会。琉璃厂的书籍古玩、字画文具当然还在,陶然亭的“非遗之花萃名亭,民俗风情乐陶然”应声进来,“风车、空竹、糖葫芦”也并未走远,打眼望去,民俗表演、传统花会及技艺展示都还是老北京的模样,只是不知传统庙会的精髓还能否继续延续。

地点:陶然亭公园

最昂贵的庙会

地坛庙会是不少人心目中的过年福地,只是如今地坛庙会最引人注目的地方不是增添了哪些游乐项目,而是一个个新标王的诞生。一个摊位卖出30万元的天价,这是谁都不曾想到的。庙会本就是个平民过年娱乐的地方,这摊位都卖到30万元了,想必出炉的烤串也不会便宜到哪去。

地点:地坛公园

最洋气的'庙会

在诸多主打传统民俗文化的首都庙会中,这是最早的一家“洋庙会”,从举办至今,这已是第十届。今年的庙会也将继续延续“逛洋景儿,听洋曲儿,品洋味儿” 的洋主题。

与其他庙会相比,这里云集了最多的外国人,冰展、相亲以及惊险刺激的游乐项目都曾在此现身,当然还有五花八门的外国小吃,欧美狂欢花车及环游表演,像极了西方国家的街头嘉年华。

北京国际雕塑公园

北京国际雕塑公园第二届新春文化庙会

活动地点:北京国际雕塑公园

活动内容:

1、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

2、老北京庙会文化回顾(天桥绝活展现、原生态民俗体验)。

3、社区大众文化舞台表演。

4、外阜专区风情体验(巴蜀歌舞、东北二人转等)。

5、创意动漫展现(特设“石景山欢乐动漫园”)。

6、老北京风情(传统小吃品尝、京郊农具展览、陈年旧事——坐门墩看老电影),

资料

7、京西新春(冬季)书市展销。

8、百姓新春“爱情大集”(相亲大会)。

9、石刻艺术、金石书画、古玩“淘宝”。

10、儿童乐园游戏天地。

门票:10元/张。

乘车线路

1、地铁一号线玉泉路下车,出西南口向西50米即到;

2、公交337、338、370、373、389、436、450、620、621、728、941、817等路玉泉路站下车即到。

奇幻冰雪童趣节

“北京CRD奇幻冰雪童趣节”

活动主题:和谐、运动、休闲、娱乐

活动地点:北京国际雕塑公园北广场

场地面积:5万平米

活动内容:

本次冰雪节根据季节时间和中外节日时间初步设定为45天左右,冰雪童趣节是以“童趣”为主题,结合了人工大型冰雪运动设施及娱乐设备、冰雪动漫体验馆、精彩动漫PK表演活动、选秀活动、户外大型竞技有奖游戏等内容。具体项目包括冰雪游戏,户外亲子活动,小型会展,节假日专场主题活动等内容。

门票:30元(赠送10元娱乐项目)

乘车线路:

1、沿长安街西行,到八宝山地铁站下车即到。

2、公交汽车:389路、620路、728路、941路、337路八宝山站下车即到。

登山健身八大处 敲钟祈福贺新春

八大处敲钟祈福活动

活动地点:公园各处

活动内容:

1、晨钟暮鼓,体味民俗风情。

2、缕缕茶香,品味人生滋味。

3、小动物欢欢喜喜过大年。

4、药师殿将成春节亮点。

门票:成人票10元 优惠票5元(学生、持老年证老人)。

开园时间:6:00-18:00

乘车路线:公交347、389、622、958、972路直达八大处公园

自 驾 车:五环八大处路出口5分钟到达。

最皇家的庙会

庙会的起源可一直追溯到古老的社祭活动,在清朝鼎盛时期圆明园曾是春节前后的热闹非常之地,宴赏各王公大臣及外国使节的活动必不可少。只是除了在影视剧中蹩脚的场景重现外,我们还真没见过皇家的庙会到底是什么样。不过在今年2月10日至2月20日期间,圆明园将举办首届皇家庙会,以“体验皇家生活、共享欢乐和谐”为主题,围绕着皇家的衣、食、用、玩、学、行等方面大做文章。

在长500米的买卖街上、宫廷斗鸡、皇家皮影戏等传统活动都将一一上演,还有中华奇人进行的绝技演出,其中包括曾问鼎吉尼斯世界纪录的高人若干。

地点:圆明园

中华世纪坛祈福

篇3:春节习俗:鸡年趣赏鸡联

春节习俗:鸡年趣赏鸡联 -春节

为农历乙酉年,生肖排列属鸡,又称鸡年。在我国浩瀚的联海中,有不少嵌有“鸡”字的佳联妙对,鸡年赏鸡联,别有一番情趣。

从前,几个秀才外出踏青赏景,偶见一片泥路上有鸡犬足迹,其中一个秀才不禁吟出一上联:“鸡随犬行,遍地梅花竹叶”,但众秀才思索良久,仍无言以对。此时,路旁一牧童脱口续了下联:“羊跟马走,连路松子核桃。”众秀才一听,击掌赞叹。

清末政治家林则徐少时聪明伶俐,一天放学回家,路过一池塘,但见众乡人对着池塘里游来游去的'鸭子,欲作对取乐。其中一人吟出上联:“母鸭无鞋空洗脚”,众乡人却对不出下联。此时,在旁的林则徐思索了一会,对道:“公鸡有髻不梳头”。众人皆啧啧称奇。

古时,有个自恃才华不凡的秀才,要和解缙对对子,便出一上联:“马过木桥蹄打鼓”;话音刚落,解缙不假思索吟出下联:“鸡啄铜盆嘴敲锣”。解缙对得不露斧凿之痕,堪称妙对。

教育家陶行知曾为他亲手创办的晓庄师范学校的礼堂撰写一副对联“和马牛羊鸡犬豕做朋友;对稻粱菽麦黍稷下功夫。”联语从《三字经》中摘取“马牛羊,鸡犬豕”和“稻粱菽,麦黍稷”,巧嵌在联中,构思巧妙,耐人寻味。

广西桂林漓江对岸有座斗鸡山,不远处又有一个龙隐洞,有人将此撰联:“斗鸡山上山斗鸡;龙隐洞中洞隐龙。”此为回文联,组合奇巧,对语熨贴,读来盎然成趣。

从前,一秀才于中午时路过江苏泰县一个名叫“白石”的小镇,但见一只白色大雄鸡在户外引颈啼喔,随即吟出一上联:“白石白鸡啼白昼”,但苦思不得下联。时隔数年,秀才又经过一个名叫“黄村”的村庄,时已黄昏,一只黄狗正在街头汪汪大叫,此时,秀才触景生情,终于续了下联:“黄村黄犬吠黄昏。”联语对仗工整,珠联璧合。

著名艺术家阿甲,一次在中国京剧院举办的书画展览会上题书一联,联云:“过火运作洒狗血;繁琐唱腔炒鸡毛。”联语巧嵌戏曲界流行的行话“洒狗血”、“炒鸡毛”,可谓构思巧妙,匠心独运。“洒狗血”指演员在舞台上卖弄技巧,“炒鸡毛”指戏曲中重复堆砌的唱腔道白。作者以戏曲表演之两大禁忌告诫年青演员,语重心长,令人敬佩。

来源:重庆热线

篇4:元宵节赏灯习俗

正月十五元宵节,又叫灯节、上元节,届时家家挂灯,人人赏灯。关于元宵赏灯的来历,这里有个十分曲折动人的传说。

汉武帝时,有个足智多谋、诙谐滑稽的东方朔,武帝十分信任他。宫门森严,他却可以随便出入,以随时取悦皇上。他外表随便,内心善良,常为宫中彩女向武帝求情。

这年腊月,一连下了几天大雪,东方朔去御花园给武帝折几枝梅花,忽见一个宫女哭着向玩月池中跳去,慌忙上前拉住。细细一问,她叫元宵,家住长安城外山上,家里还有父母、妹妹,进宫之后再没见过他们。每逢佳节倍思亲,近几日风雪交加,愁闷不堪,想与家人见见面,又怕武帝不允。思来想去,还不如一死了之,黄泉之下再与父母相会。

东方朔安慰了她一番,答应设法让她与家人团聚。他出皇宫,离长安,到元宵家里如此这般地安排了一下,然后就回到长安,在大街上卖起卦来。人们久仰东方朔的大名,争着前来求签问卜,得到的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卦语。众人大惊,纷纷求教解脱的方法。东方朔郑重地说:“正月十三日,火神君会来长安察看地形,你们可到城西北十里的大路口等候。天到未时(约下午一时到三时),会过来一个骑红色毛驴的红衣姑娘,她就是奉旨焚烧长安的火神君。你们前去拦路哭求,或许有救。”

人们听了,互相串联,相约多邀一些人,去十里铺大道口等候。正月十三未时,果见从西北方向过来一个骑着红色毛驴的红衣女子,众人连忙上前苦苦哀求。姑娘道:“我是领旨火烧长安的,玉帝到时候要亲自站在南天门察看的。你们既然求情,我把抄录的偈语给你们,可让皇上想想办法。”

人们拿了火神君赐给的红贴,回到长安跪在午门前,要把贴子献给皇上。汉武帝接过侍卫们传进来的红贴,见上面写着四句偈语:“长安在劫,火焚帝阙,十六天火,焰红宵夜。”武帝看了吓得魂飞魄散,忙请东方朔商量应付的办法。东方朔禀道:“听说火神君最爱吃汤圆,宫里的元宵做得一手好汤圆,火神君也会知道的。皇上可在十五晚上,让元宵做汤圆祭献天神,再传谕全城百姓家家做汤圆,一齐敬奉驾临长安上空的火神君,想来她会心软下来不再放火的。同时,您再下旨让京城臣民一齐动手做花灯,于十五、十六晚上在大街小巷、内屋外院一齐挂上红灯,从天上看起来就好像满城大火,这样,便能骗过在南天门察看的玉帝。此外,再令城外臣民届时进城观灯,皇上与皇后、妃子、宫女,分散在人群中去街上赏灯,驱灾解难。”

武帝大喜,依言而行。正月十五,太阳刚向西天斜挂下去,人们已纷纷张灯结彩准备起来。武帝带了皇后、妃子,皆穿便服,在几个也穿着便服的亲近大臣和侍卫的保护下,混在人群中去街上观灯。宫女、太监们也三三两两上街而去。华灯初上,万灯争辉,各种火伞、火马、转子莲、花筒、炮打四门、火龙摆尾等花灯呈奇争彩,颇为壮观。元宵的妹妹领着父母也来长安观灯,当她看到写有“元宵”字样的大宫灯时,忙叫姐姐的名字。元宵早在这里等候,见父母妹妹果然赶来,忙扑到母亲身上。亲上团聚,互叙衷肠。

十五夜平安过去了,十六夜也平安过去了,元宵与亲人团聚了两个晚上,心情十分欣慰。由于东方朔的努力,以后每到正月十五,人们就过灯节,并逐渐流传到各地。这一节日因元宵而起,故称“元宵节”。又因元宵节要吃汤圆,汤圆以元宵做得最好,所以也称“元宵”。

篇5:春节习俗

当别人说到春节这个词时,你会想到什么呢?是红红火火的灯笼?是喜庆如意的鞭炮?还是心心念念的新衣。

要了解春节,就得知道它从何而来。那些民间流传的腔年兽,除夕等。现在都只能用来“骗骗小孩!”而真正的春节,原来是用来祭祖的,而后慢慢演化,当节日在贺。

而说春节习俗,也算得上中国的传统文化吧!譬如这门神一说,出现在唐朝,当时太宗皇帝每次都会做噩梦,而两位武侯大将自愿为皇帝守门,而皇帝也不做噩梦了。

老百姓知道后,就将两位将军的画像挂在门前,用来辟邪,似乎经过百姓手中,很多东西都被神话了。

虽然我不会画什么年画,也不会画门神,但我会贴春联。在以前,春联也不叫春联,也不是用纸做的,那是用木头做的,叫“桃符”,这一词就在王安石诗中出现过:家家户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在明朝,才出现纸质的,近两年来,因为特殊情况,不能拜年,因此我的“订单”也少了,不过家中还是留了几幅,教室里便留着一幅。以前,妈妈还说出去卖字,不过到现在,也没卖过一次。依稀记得在书法老师的社区中办过一次活动,给居民送出去。

春节中还有一些传统的习俗,例如:放鞭炮。那些记忆,只存于以前的老家中,那时候,门口的雪都可以堆一个比我高的雪人哩。那时过春节,放的都是大鞭炮,一点就要跑开好几步,一开始我还被吓得双手捂耳。还有一种一长串的,

那时经常放,就放在地上一长排,但不知那时我一看到这种鞭炮,心中便有一阵惊慌。转眼到现在,放鞭炮被禁止了,不过还是有许多特别的“鞭炮”,就如有一种“天梯型”,用一个特别大的气球带着一串“绳梯”飞上天,从下往上,看到绳梯一段段发光,好生有趣。

还有一种习俗,对我来说就真成了神话,我从未亲眼看见过舞狮或舞龙,我们的老师就讲了一个关于舞狮的事。那时,老师说他们的经济条件不是很好,哥哥拜爷爷为师,爷爷还带着一位小哥哥,他们就分别表演双截棒、板凳功和舞。因为当时没有人卖艺,也没人看这些才艺,所以,他们想到了一个办法,每年春节都要围着一个个村环游。而这样没日没夜的事,要从初一一直做到初六,村民们也是十分和善,给了他们一个红包当作祝福,他们也就这样一天又一天地生活着。

春节还是有许多习俗,可是却渐渐少了,既然这样,我便不会让其消失,我要有一个完整的春节,这便是我的春节。

篇6:春节习俗

春节习俗大全

1.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

2.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3.贴窗花和倒贴“福”字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4.贴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 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 我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中国年画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5.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6.吃饺子

民间春节吃饺子的习俗在明清时已有相当盛行。饺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12点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时吃,这时正是农历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7.放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

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及婚嫁、建房、开业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图个吉利。现在,湖南浏阳,广东佛山和东尧,江西的宜春和萍乡、浙江温州等地区是我国著名的花炮之乡,生产的爆竹花色多,品质高,不仅畅销全国,而且还远销世界。

8..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来后来的“贺年片”。

9..春节食俗

在古代的农业社会里,大约自腊月初八以后,家庭主妇们就要忙着张罗过年的食品了。因为腌制腊味所需的时间较长,所以必须尽早准备,我国许多省份都有腌腊味的习俗,其中又以广东省的腊味最为著名。

蒸年糕,年糕因为谐音“年高”,再加上有着变化多端的'口味,几乎成了家家必备的应景食品。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状的黄、白年糕,象征着黄金、白银,寄寓新年发财的意思。

年糕的口味因地而异。北京人喜食江米或黄米制成的红枣年糕、百果年糕和白年糕。河北人则喜欢在年糕中加入大枣、小红豆及绿豆等一起蒸食。山西北部在内蒙古等地,过年时习惯吃黄米粉油炸年糕,有的还包上豆沙、枣泥等馅,山东人则用黄米、红枣蒸年糕。北方的年糕以甜为主,或蒸或炸,也有人干脆沾糖吃。南方的年糕则甜咸兼具,例如苏州及宁波的年糕,以粳米制作,味道清淡。除了蒸、炸以外,还可以切片炒食或是煮汤。甜味的年糕以糯米粉加白糖、猪油、玫瑰、桂花、薄荷、素蓉等配料,做工精细,可以直接蒸食或是沾上蛋清油炸。

真正过年的前一夜叫团圆夜,离家在外的游子都要不远千里万里赶回家来,全家人要围坐在一起包饺子过年,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做成饺子皮,再用皮包上馅,馅的内容是五花八门,各种肉、蛋、海鲜、时令蔬菜等都可入馅,正统的饺子吃法,是清水煮熟,捞起后以调有醋、蒜末、香油的酱油为佐料沾着吃。也有炸饺子、烙饺子(锅贴)等吃法。因为和面的“和”字就是“合”的意思;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饺子象征团聚合欢;又取更岁交子之意,非常吉利;此外,饺子因为形似元宝,过年时吃饺子,也带有“招财进宝”的吉祥含义。一家大小聚在一起包饺子,话新春,其乐融融。

篇7:春节习俗

春节习俗 -春节

春节习俗之扫尘――民谚说: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北方叫扫房,南方叫掸尘。室内屋外,房间屋后,彻底进行打扫、衣被用具、洗刷一新,干干净净地迎新春。

春节习俗之门画――据《山海经》载称:唐太宗李世民生病时,梦里常听到鬼哭神嚎之声,以至夜不成眠。这时,大将秦叔宝、尉迟恭二人自告奋勇,全身披挂地站立宫门两侧,结果宫中果然平安无事,李世民认为两位大将太辛苦了,心中过意不去,遂命画工将他俩人的威武形象绘之在宫门上,称为“门神”。东汉蔡邕《独断》记载,汉代民间已有门上贴“神荼”、“郁垒”神像,到宋代演变为木板年画。后来,民间争相仿效,几经演变,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便是现在的年画了。中国现存最早的年画是宋版《隋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图》。

春节习俗之春联――是从两千多年前战国时期的“桃梗”演变而来的。《淮南子》上说,桃符(即桃梗)是桃木刻成的。上面刻着灭降福的咒语,一年一换。五代后蜀皇帝孟昶在过春节时心血来潮,令人将桃树削片,他提笔在上面题写了联句:“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这就是中国最早的春联了。至于春联这一名称的正式诞生,则在明朝。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建都金陵后,曾在除夕时下旨:“公卿士庶之家,须写春联一副,以缀新年”。以后,春联得以推广,沿袭至今过年时,各家各户都要贴春联。

爆竹――春节燃放爆竹之俗始于汉代。据南梁人宗懔撰写的《荆梦岁时记》记载:“正月一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从辟山妖恶鬼。”古时放爆竹,是用竹子放进火内燃烧,由于竹内空气受热膨胀,便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以此避邪驱鬼,祈盼来年吉祥幸福。到了唐宋以后,发时了用火药制成的鞭炮。

春节习俗之拜年――据明朝陆容《菽园杂记》记载,拜年习俗最早行于明朝京都。朝官往来,不管认识与否都要互拜,百姓则各拜亲友。清代时兴在春节时送“拜盒”,即将贺年帖放在精致美观的饰盒里送给亲友,以示庄重。今日中国民间,“拜年”已成为一种传统习俗,至亲爱友和同事们,走家串户、登门拜年,互致问候。

春节习俗之压岁钱――过年给孩子一些压岁钱是中国的传统民俗。压岁钱饱含着长辈对晚辈的祈福求安。在中国,关于压岁钱的来由,民间曾有一些流传甚广的故事,比如说古时候有一个身黑手白的'妖精,名字叫“祟”,每年除夕出来祸害小孩。于是人们就点亮灯火通宵不睡,并把铜钱放在孩子枕边以避邪,这就是“守祟”“压祟”,后来也称为“守岁”“压岁”。但这些传说于史无据,不足为凭。压岁钱的习俗真正始于何时众说纷纭。>>

古时文人雅士则流行互送拜年钻。拜年钻就是如今的贺年片,是由古代的名片演变而成。据清代赵翼考证,西汉时没有纸,削竹木为刺,上书名姓,叫“名刺”。后来还用大红绒线在织锦上绣字为“名片”。东汉后用纸代木,叫做“名纸”。六朝时简称为“名”,唐代叫“门状”。宋代还别称“手刺”、“门刺”。明清时曾叫做“寸褚”、“红单”。

春节食俗

腊八粥――最初是佛教的一种宗教节日食品。《中国年节食食俗》载:释迦牟尼成佛之前,曾游遍印度的名山大川,以寻找人生的真谛。他到了北印度的摩揭陀国时,由于又累又饿、昏倒在地,这时有一位牧女见此情景,急忙把自己带的午餐拿出来,一口一口地喂释迦牟尼。牧女的午餐,是由各种食品混合组成的,里面有采来的各种野果。释迦牟尼吃了这顿香美的午餐,元气顿复。后来他在尼连河里洗了个澡,到菩提树下静坐沉思,于十二月初八日得道成佛。从此每年到“腊七”这天,寺院的僧侣们都要取清新干果,放入洗净的器皿中终夜熬至天明。将熬成的粥用以供奉佛祖,届时,寺院僧侣诵经演法,尔后喝粥以示纪念。这就是腊八粥的来源。佛教在我国流传很深远而沿袭了这一习俗。至于腊八粥用料,北宋以杏仁、桃仁、果脯、江米、黄豆、豆子等;南宋时以胡桃、松子、柿栗之类;元代粥色则是殷红的,亦称红糟粥、朱砂粥,可能用赤豆、莲子、花生、红枣之类致红的原料。

春节习俗英语词汇

春节习俗调查报告

侗族春节习俗

绍兴春节习俗

关于闽南地区春节习俗

春节习俗作文

春节家乡习俗

春节习俗作文350字

春节习俗的由来

春节常见习俗调查报告

春节习俗:赏冰灯(共7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春节习俗:赏冰灯,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