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孤独者的解脱日记

时间:2022-11-28 15:01:38 作者:wangdu905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wangdu905”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一个孤独者的解脱日记,以下是小编整理后的一个孤独者的解脱日记,欢迎阅读分享。

篇1:一个孤独者的解脱日记

某年某月某日 星期一 晴

早晨,清风习习,我像往常那样去学校自习。一路上,我东看看西望望,希望能找到一丛花,一丛美艳绝伦的花。因为一篇文章上说过,只有一丛美艳绝伦的花才能将孤独者的心灵包容,净化与升华。我是个孤独者,因为孤僻的性格,没有人跟我交朋友,听我倾诉心声,而我也常常孑然一身,但寂寞也同时降临。每当我看到周围的同学有说有笑,以及他们在上课时的生龙活虎时,我的心里就特别的难受。为什么我总会这么低调?为什么我不能有说有笑?我渴望别人的理解,可又有谁会理解我?

我热烈企盼着那丛花的出现,只有她们才能让我解脱……

篇2:孤独者诗歌

孤独者诗歌

孤独哺育了他的心灵

母亲在不幸与痛苦中成就了他的事业

他是谁?我也在用黑色眼睛找寻

天上的星光比灯光暗淡

像泉水一样的.声音被她的美丽卷走了

而他的心灵依然被孤独包裹

神经质是真实的,寂寞的他

呻吟在辉煌人生的重负之下

丢失了太阳,等来了星辰

狂人的梦里黄色的乌鸦漫天飞

一个女人带走了他尘世的牵绊

再也看不懂他半只耳朵的玄机

孤独、忧郁的眼神疲倦了社会的眼帘

哀叹与悲伤在若干年后终究化为虚无

关闭了门,小屋就是整个世界

谁敲门,敲窗

无论男或女都没有再撕开一丝裂隙

里面储满了光明,还是梦坠千年的幽暗

听,宏伟的音乐从宫殿里传来

伟大的艺术家囚禁了自己

而拯救了亿万人的心灵

篇3: 孤独者读后感

孤独者读后感

读鲁迅终究是一件压抑的事儿,他太真实,即使那真实意味着灵魂的血腥,他也会毫不留情地刺向人性的最深处。“与其说我是为爱我的人活着,不如说我是为恨我的人活着。我就是要给你们的世界增加一点不完美,我就是要活在你们的世界里,让你们看着恶心”。

我从来没有把鲁迅的这些话当做我们此刻那些骂人的话(事实上,我们此刻骂人的话要比这恶心一百倍),而是一种庄重的宣言。这是一种孤独的复仇。复仇应当是鲁迅的重要思想之一。在我们这个天天叫嚷宽容的时代,去思考一下鲁迅关于复仇的思想是十分重要的。对谁就应宽容,对谁就应复仇,是谁剥夺了我们复仇的权利,强迫人民家破人亡之后还要宽容的。

“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所有在中学学过鲁迅课文的都会承认这一点:鲁迅不是那么好理解的。尽管大家都想理解他,都想利用他,每逢大事,各个方面都要“抢夺”纪念鲁迅的权利,都在试卷上写过自己也不能真正体会的答案,心理上的距离却不能烟消云散。孔庆东的推荐说得不错:只要好好去读他的书,结合他的书理解你的人生,这样可能更有益于接近他。

鲁迅的小说从娱乐的角度来讲是比较没意思的,甚至是比较枯燥的,所以读鲁迅的小说有时是一场心灵的搏斗,有点像读陀思妥耶夫斯基一样,是一种心灵的拷问。你仿佛要拷问作者,有时又仿佛要拷问自己。

《孤独者》中魏连殳这个形象,首先是个孤独的人。“孤独”这个词此刻已经被用滥了。很多有才华的人不由自主地说“我很孤独”,或者在某些场合,“孤独”有时候成了一种时髦:“那个人很酷阿,他很孤独。”显得很有“品位”。那么一个人,如果大家都明白你很孤独的时候,你还是不是一个孤独者?问题就在那里,真正的孤独者,大家都明白你很孤独吗?如果大家都明白你很孤独,说明大家都很理解你,说明你并不孤独。从本质上讲,如果一个人真的很孤独的话,那么大家并不理解他,甚至并不明白他是个孤独的人,大家可能认为他很随和、很幽默、真逗,那么容易和人沟通,那么善解人意……恰恰在这样的人中,可能存在着真正的孤独者,我们大家都认为理解他了,其实我们根本就不懂,或者说我们懂了一半,懂到某个层次,再往前就不懂了,这样的人才是孤独者。真正的孤独者我们往往认为很理解他。比如金庸的小说,我们大家都认为能够读懂。你懂金庸吗?你明白他心里想的到底是什么吗?当金庸在人们面前客客气气地回答问题时,他心里想的是什么谁明白。所以我们不能把“孤独”这个词看得太轻易了!

从八十年代以来,中国号称提倡个人主义,号称有个性,个性成了时尚。一个东西一旦成了时尚,他就会迅速地被污染,被搞笑,被解构,被垃圾。一些无聊的人便自称孤独。殊不知,无聊、寂寞、孤独是三种不同的心境。无聊是把自我消散于他人之中的欲望,它寻求的是消遣。寂寞是自我与他人共在的欲望,它寻求的是普通的人间温暖。孤独是把他人接纳到自我之中的欲望,它寻求的是理解。所以,真正的孤独是别人真的不明白你,你心里面汹涌着一种波涛,这种波涛别人不明白,甚至你的爱人都不理解你,这才叫“孤独”。

孤独的魏连殳并不高大,甚至有点瘦小,但却那么有质感,铁塔似的,黑的,这样一个形象。我感触很深的一点是:这是个真性情的人。比如描述他的非亲生祖母的葬礼上的哭。他那个时候的哭,是一个真性情的哭,是真的哭,不是按什么规定。不管为什么哭,他是发自内心的哭,真的是悲从中来,直欲一哭。像金庸《书剑恩仇录》最后写陈家洛,有一种直欲放声一哭的感觉。这是鲁迅所赞赏的“魏晋风度”,也就是真性情。性情中人,多半有所“困”,但却活得潇洒。

鲁迅的目的当然不仅仅仅是塑造一个闯江湖的真性情的人。魏连殳的最重要的身份,是先觉者。无论是历史还是现实都告诉我们,先觉者总是孤独而痛苦的。那里面其实讲到鲁迅作品中反复出现的一个命题:先觉者与群众的关系。不是说先觉者有了思想,他告诉大家,社会就跟着前进了,根本不是这么简单的。因为首先我们不明白谁是先觉者,被证明是先觉者的人在当时往往被认为是有病,是疯子。“凡是一人的主张,得了赞和,是促其前进的,得了反对,是促其奋斗的,独有叫喊于生人中,而生人并无反应,既非赞同,也无反对,如置身毫无边际的荒原,无可措手的了,这是怎样的悲哀阿,我于是以我所感到者为寂寞。”魏连殳就处在这样一个环境中,连他的本家都不理解他。

一个孤独者如何在沉没中生存,在沉没中挣扎,在沉没中死去的孤独经历,注定让人唏嘘不已。大多数人多少也曾遭遇过像魏连殳那样的排挤,那样受寂寞的苦痛,他们都一样被这一天一天长大的寂寞,“如大毒蛇,缠住了我的灵魂了”。正因为感同身受,鲁迅笔下的魏连殳才变得异常撩人心扉,让人难安。当他觉得自己“还有所为”时,就“原意为此求乞,为此冻馁,为此寂寞,为此辛苦”,顽强地活着。然而打击太大了!他最终妥协,“我已经躬行我先前所憎恶,所反对的一切,拒斥我先前所崇仰,所主张的一切了。我已经真的失败—然而我胜利了”。他以一种愤懑的情绪和玩世的态度来对待它,向社会进行着盲目的报复:他做了军阀杜师长的顾问,从几乎行乞一跃而入达官贵人的行列。他“胜利了”,但对于自己的`理想和追求而言,这才是“真的失败”了。正是因此,魏连殳最终带着深刻的精神创伤在这“沉没”中死去。

当我读到那里的时候,我有种浑身上下冰冷无比的感觉,仿佛望见有一个孤苦的灵魂,无力地滑入地狱的深渊,面目狰狞,充满因挣扎产生的愤怒,想要抓住什么却又渐渐地下沉,我瞥一眼,蓦地发现这个人是我!一个人要经历多少寂静和空虚,熬过多少的孤独和苦闷,才能发出这种摄人魂魄的呐喊!

显然,这种在绝望中抗争的形象,正是鲁迅小说中一向着力描述的那个清醒的孤独者的形象,我愿意相信这也是鲁迅自我形象与精神的写照。这个清醒者应对庸众,进行着无望的斗争,这种精神发展的最终点就是厌世或者说死亡,他的命运是注定了的。在绝望的境地中,与生存的无好处进行着殊死的抗战,这是一个多么具有杯具性的情境。对于孤独者来说,他决不可能在沉默中爆发,他只能选取在沉默中死去。这或许也体现了鲁迅内心深处所苦苦挣扎的某些矛盾,苦苦探求的某些前进之路,苦苦内省的精神或自我意识。在李欧梵所著的《铁屋中的呐喊》一书中也正揭示了在鲁迅身上他对自己既反传统又处在传统之中,既追求光明又不属于光明的杯具命运的洞察。这一切无不显示着鲁迅对自己的孤独、寂寞、绝望、反抗、杯具感等心理状态和现实际遇所到达的充分自觉。这一深刻的领悟与内省让人为之深深震撼!

然而,让人心痛的不仅仅是这种震撼,更在于这种震撼在现今已经被人所抛弃了!与其说这是个人的悲哀,倒不如说是时代的悲哀。陈丹青对传承鲁迅精神的评论一针见血:“假如鲁迅精神指的是怀疑、批评和抗争,那么这种精神不但丝毫没有被传承,而且被空前成功的铲除了。我不主张继承这种精神,因为谁也继承不了,继承不起,除非你有两条以上性命,或者,除非你是鲁迅同时代的人,最稳妥的办法是取鲁迅精神的反面—沉默,归顺,奴化,以至奴化得珠圆玉润”。

诚然,这是一种悲哀。但是,要“望见从新萌芽起来的将来的期望”。“说到期望,却是不能抹杀的,因为期望是在于将来,决不能以我之必无的证明,来折服了他之所谓可有。”个人自我的完善,不就是对社会进步最大的贡献么?如果每个人都能做一个“孤独者”,到达精神的自觉,不就是国民性改造最大的功绩么?这或许就是鲁迅精神在当代的另一种传承。

篇4:孤独者散文随笔

孤独者散文随笔

突然地,有一天,一个人徒步回家。这一天说来也怪,手机静悄悄,连QQ上也没有一个朋友说一句话。回家的路上,看着雾霾里,稀稀朗朗的几个匆匆忙忙疾步回家的人,莫名地,一种孤独感涌上心头。

冬至已过,唐延路上的银杏树早已落光了叶子,灰色的枝丫肆意伸展;草地、冬青及一些常绿乔木在这寒冷的天气里越发惹人喜欢。没有堵车、没有挤车、随意地踱着步子,莫名地想起冬日里故乡的景色。

故乡,不远,但确是一个遥远地只能用词语来触摸的记忆。记得初中语文课堂里无数次地用尽华丽词语临摹的陕西关中农村的冬景,竟成了现在一种奢侈的向往:这个时间段里,麦苗儿应该正在泥土里孕育,孕育一场春雨里的节节升高。放眼望去,竟是满眼的绿,映衬地路边高大的泡桐、椿树、白杨,越发地落寞。小路上三三两两放学回家的孩子,屋子周围,由于烧炕的缘故,袅袅升起的白烟……

莫名地发现这些记忆竟然成了这一日最为奢侈的思考。看来除了孤独,还有恋旧,真的是老了么?记得小时候摘抄本上写着“学案最高唯孤独”,为什么在这繁华的都市,匆匆行走于雾霾里,却越发觉得这句话道不尽孤独的真滋味呢?

余秋雨说过,年轻的朋友,一定要好好珍惜现在的时日,因为未来会有无数的生命认识你。可是为什么,那些无数的生命没有出现,世界在一片繁华里尽显着表面、浮躁、急功近利?“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得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这其中的滋味只怕是写给此时此刻的我的吧?

滴滴答、滴滴答,秒针的声音在耳畔响起,像是催促我又要去做出什么决定。可是人生里,学业、事业、家庭等等环节似乎都已经归于一种平淡,尽管毫无出色而言,平淡里似乎也没有什么选择题要做。

突然想起高中时的一个场景。一目十行地看完《雾都孤儿》,一个人骑着自行车去书店还书。回家的路上,狂风夹着暴雨,那一天那个大大的上坡路埋下了高中生涯里深深的关于艰难的烙印。

有很多人告诉我不需要读那么多闲书,可是那时候却没有思考过别人说什么,一笑了之,依旧我行我素。那个时日,孤独成了最好的注解,可是不正是那些平淡无奇的日子,成了成长岁月里最想坚持的一段时日?艰难么,确实艰难,每周回家能带到学校的都只有馒头和咸菜。可是,为什么那些回家路上皎洁的月光,映着白杨树枝丫上白色的光点,还有自行车与路面摩擦的声音,却那么的让人怀念?

忆及故乡路边的狗尾巴草冬日里那一片萧索的光景,生命以至于如此柔弱!要凭借什么坚韧和顽强,也许就是这寒冷里的静寂!对于漫漫人生路,也许就是这平淡日子里的'坚持,靠坚持把性格磨砺,把意志力延展,就像这狗尾巴草,寒冷里历练成一种柔韧!

平淡有什么不好,毫无起色有什么可怕的呢?没有成绩不代表你没有努力,因为你还在寒冬里历练!别人几句风言风语,你就放弃你的梦想,你那还叫梦想么?正如余秋雨所说,能给自己造成伤害的,只有你自己。

孤独也许是生命里最平常的注释,只是你没有勇气去正视;成为孤独者就让你蓦然乱了分寸么?要那些公主般的骄傲干什么?谁又能成为振臂一会,应者云集的英雄?马云一开始的初衷如果是这个,只怕他就不是马云了。所以说,既然不被认知了这么久,还怕继续被埋没么?丑石一直那么丑,却到最后成了宝贝。所以,成为孤独者并不像以前词语里说的那么可怕,恰恰相反,说明你就像壶里的茶叶一样,正在烹煮,火候还未到,需要再享受一段被烹煮的时光,到时候,自然会芳香四溢。

所以,年轻的朋友,可笑的孤独者,滴答滴答声中继续。

篇5:孤独旅者

我才明白,别人的快乐,不会是我的,而我改变不了的,是一如既往的落寞。

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任由自己放肆的颓废,任由自己堕落,任由寂寞幻化成大片大片空洞的笑声,任由自己渐行渐远离群索居……

我以为,总有一天我的不快乐会在某个不经意间被爱我的人发现。而我的幸福,也会在某个时刻我展望天空时,从那片蔚蓝中飘然而至。

我以为,我不是自以为是的小孩。

我,和所有迷路的小孩一样,等待冥冥之中的某个人出现,然后,带我回家。

就像是放走心爱氢气球的小女孩,再也抓不到彩色的丝线。我看者曾经一直用双手温暖的那份淡定从容的快乐越飘越远,再也没有力气去追逐。我懂得了自己的无能为力,我甚至来不及和他们挥手告别,来不及说声再见,来不及幻想一个让自己不悲伤的结局……

注定是漂泊的小孩。我喜欢带着画笔展转在某个的热爱绝望。也许漂泊的人都是绝望的,他们会在某个港湾偶尔的驻足,却不会永远的停留。喧闹的城市中心,留恋于某个宁静的城郊村落,喜欢在暖风中描画残存的夕阳,喜欢在晨曦中记下班驳汹涌的大海。我是一个自由的孤独旅者,清澈,宁静,悲伤,绝望。

生命如果真的这样一直走,我会习惯了波澜不惊的寂寞,只可惜,那支笔无法涂鸦我是生活,那些纯粹的漂泊和放逐只能出现在我的梦里,而我所有的现实里只有纯粹的迷茫和绝望。我甚至不懂为什么,自己萌生出了那么深沉的悲伤……

读《孤独者》鲁迅有感

高二散文:孤独者言

孤独,宁静者也作文

鲁迅《彷徨》散文集:《孤独者》

一个过者-随笔

孤独的日记

鲁迅小说《孤独者》读后感1000字

甘做一个鼓掌者作文

我是一个孤独的人

自我解脱哲理故事

一个孤独者的解脱日记(共5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一个孤独者的解脱日记,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