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经是谁写的

时间:2022-11-29 08:44:09 作者:栀子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栀子”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佛经是谁写的,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佛经是谁写的,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篇1:佛经是谁写的

佛经是谁写的

佛经是佛弟子纪录佛陀在世时候的言行和修持法门以及开示宇宙真理的文字,就是由佛弟子们纪录下来的',记录佛陀的言说的文字。如同中国儒家经典《论语》虽是记载孔子的言行,却是由他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的一样。

佛陀入灭之后,诸弟子为恐异说邪见,渗入佛法故,为恐三藏教义,日久散失故,乃有结集之举。因此佛经是由佛弟子结集的,其仪式略如今时之开会,先聚集众比丘,依戒律法,组织一会,会中选出一人,使登高座,述佛所说,大众无异议,即算是全体通过,公认为与当时佛说相符,书之于贝叶,成为正式典籍。今日所流传的经律,皆经结集而来,故大藏所不录者,悉系后人伪造,不宜信从。

当时分在王舍城外灵鹫山的窟内和窟外分别结集。五百阿罗汉在窟内,上千比丘在窟外;由于阿罗汉并非凡夫,具有神通,他们都能够背诵佛陀当时的说法,在窟内主要是由阿那律尊者诵律藏,阿难尊者诵经藏,由迦叶尊者等诵论藏。他们都是口口相传,而且他们的记忆和背诵能力都相当超群,可以背诵几万偈颂。但是,后来由于众生业力和能力差异,背诵得有些差异了,所以就纪录在菩提叶上,又叫贝页经(开始窟内阿罗汉结集没有写在贝页上,他们都会背诵,无须纪录了)。故此成为后期的上座部和大众部两支。上座部即现在的泰国、斯里兰卡、缅甸为代表;大众部发展成大乘佛教,以中国为代表。

结集三藏,本来只应有一次,然因历时既久,邪说暂兴,影响教理,由是在佛灭后四百年中,乃有四次结集,后三次皆有其不得已的理由,兹分述之于后:

第一次结集——佛灭后三月,迦叶尊者,得摩竭陀国阿阁世王的赞助,召请阿罗汉千人,集于王舍城外,七叶岩窟中,然后在千人中,再选出五百人,担任结集三藏事宜,派阿难陀负责经藏,优波离负责律藏,是即所谓上座部结集,亦称为五百结集。

当时有数万比丘后至,欲参加岩窟内听法,迦叶不许,由是乃在岩窟西北二十余里处,各诵三藏,另行结集。计分经藏、律藏、论藏、杂集藏、禁咒藏五类,是即所谓大众部结集。

第二次结集——上座部偏重保守旧制,大众部则讲适应环境,到了距佛灭百年时,乃有苦于戒律太严,提议应予重订者,时长者耶舍,乃邀请贤圣比丘七百人,于毗舍离城,重行结集,将此问题,提付大会讨论,以决定之,结果仍赞成恪遵释尊遗制,否决从宽之议,是为第二结集。

第三结集——公元前二百五十年时,阿育王笃信佛法,外道穷于衣食,乃作比丘形,混入佛教中,改篡佛典,扰乱教义,佛徒不能辨,被诱入邪见者甚众。时有六万比丘,聚谋挽救之策,结果选出精通三藏者一千人,目犍连帝须为上首,集于波吒利弗城(即华氏城),整理正法,淘汰魔僧,是为第三次结集。

第四次结集——公元前七十年,健驮罗国,迦腻色加王,崇信佛法,日请一僧,入宫说法,同一经题,人人所说互异,王以问胁尊者,尊者说:“去佛日远,诸师渐以己见,杂入教典中,现当重新结集,以定其议。”王如言,选阿罗汉五百人,以婆须密或称世友菩萨为上首,集于迦湿弥罗城,将三藏各制十万颂,名大毗婆娑论,刻于赤铜谍中,建塔藏之,是为第四次结集。

大乘的结集——上述四次结集,皆为小乘三藏结集。智度论说,佛灭后,文殊弥勒等诸大菩萨,请阿难陀于铁围山结集三藏,谓之菩萨藏,是为大乘佛法的结集。

佛经是佛弟子纪录佛陀在世时候的言行和修持法门以及开示宇宙真理的文字。这样,经书谁写的,你该清楚了吧,就是由佛弟子们纪录下来的,记录佛陀的言说的文字。如同中国儒家经典《论语》虽是记载孔子的言行,却是由他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的一样。

篇2:佛经是谁写的呢

佛教经典并非是佛亲自写的,而是佛陀逝世后,佛的弟子记诵出来的。佛逝世的那一年,佛的弟子,以摩诃迦叶为首的五百人集会在王舍城外的七叶窟,将佛一生所说的言教结集起来,以传后世。

记录佛陀教说的典籍,称为经典。有了经典的结集,正法得以源远流传至今。关于经典的来源,根据《长阿含·遊行经》记载,佛陀入灭后,弟子们顿失依怙,竟有一愚痴无智的跋难陀比丘却兴奋的表示,从此再也不必受佛陀的戒律约束,而得以为所欲为。大迦叶听后极为痛心,为防患未然,因此决心结集佛陀的言教,以令正法久住。

大迦叶首先邀请信仰虔诚的摩揭陀国阿阇世王担任护法,提供一切衣食卧具,并挑选五百位有德有学的上座比丘,前往王舍城附近毗婆罗山的七叶窟从事结集经典的事宜。大会由大迦叶担任主席,持律第一的优婆离诵出律。优婆离于三个月内,每天陞座诵出戒条,共八十次诵毕,编成一部《八十诵律》,此为一切戒律的根本。《八十诵律》是由八大部分组成,合并称为「五篇」。这些戒条是佛陀根据当时僧团所发生的具体过犯而制定。后世学者依此根本律,再推演发展出《四分律》、《五分律》。惟目前《八十诵律》早已散佚而不存。

多闻第一的阿难则诵出经(法)藏。阿难将佛陀在不同时间、地点,对不同根机的众生所说的教法,一一讲述,并唱说:「我是听佛陀这样说的。」这就是经典开头首句「如是我闻」的由来。在座比丘对阿难讲述的内容,凡是认为符合佛陀言教者,即表示认可;认为有所遗误者,即提出纠正、补充。如此透过大众共同审定,合诵出来的法,就是流传后世的《阿含经》。

四部阿含成立次第,依序是《杂阿含经》、《中阿含经》、《长阿含经》、《增一阿含经》。

《杂阿含经》是四部阿含中最早成立的,基本上是言行录的体裁,记述佛陀和弟子们的修行与弘法活动。经中揭示缘起、十二因缘、三法印、四圣谛、四念处、八正道等佛教的基本教义,其核心内容是说明现实世界中人生的苦恼以及去除苦恼的方法,也都是人间佛教思想的渊源。本经不重玄理、义解,而重修行实践,因此诵读此经,有助于现代人的修行。

《中阿含经》主要论述四圣谛、缘起等基本教义,阐发无常、无我等宇宙真理,更述说各种修持方法,以及与涅槃解脱之道的关系。因为此经比较深入且详细论述小乘佛教基本教义,所以后世认为此经是阐发深义的经典汇编。

《长阿含经》与其它三部阿含一样,除了记述早期佛教的基本教义外,其独特之处在于「破诸外道」的异说。如《弊宿经》、《阿摩昼经》、《裸形梵志经》等,均详细记载著早期佛教破斥外道的主要内容。

《增一阿含经》是四部阿含经中最后编纂的,主要内容除含括有早期佛教的基本教义、佛陀本生、诸弟子本事、制律因缘和戒经教义外,并有种种菩萨意义的演化、空义的发扬、他方佛土的出现等大乘佛教的思想。

四阿含经虽为原始佛教的小乘教典,却是大乘思想生起的重要依据。大乘教的空义、缘起、中道以及大乘所用的三十七道品、戒定慧三学、四摄法等,都预见于四阿含经中。龙树的「空」,无著的「有」,明显受了四阿含经的深刻影响。

综上,扼要言之,《八十诵律》、四阿含经是最早成立的经典。由于这些原始经典的结集,能令正法久住,破邪显正,同时也将佛陀的教法流布十方,乃至促成大乘佛教的蓬勃发展。

所以,佛经,可以说是佛说的,非佛亲自写的。

篇3:佛经是谁写的呢

佛经也称三藏经,最初是由释迦摩尼写成

小乘佛教三藏的形成

根据小乘佛教典籍的记载,印度佛教史上共

菩提迦耶摩诃菩提寺释迦牟尼等身像

举行过四次有名的结集。所谓结集,是指释迦牟尼[8] 入灭之后,由佛教徒所举行的回忆释迦牟尼在世时的言论,并加以谈论、核实的会议。经过这四次结集,小乘佛教三藏逐渐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系统。

1.小乘佛教的第一次结集:

释迦牟尼圆寂90天后,为了防止僧团中出现更多的比丘破坏戒律,大迦叶尊者[9] 召集500位阿罗汉在七叶窟举行佛经的第一次结集。

结集首先由优波离尊者 背诵了佛家戒律,形成《律藏》,全名为《八十诵律大毗尼藏》,由于书中每条戒律都是经过大众的询问和解答而确定的,所以被视为佛陀所亲制的戒律,为一切戒律的根本。之后由阿难回忆佛陀的教法,形成《阿含经》 ,这是释迦牟尼成道后,最初对五比丘所授之法,其中包含了四圣谛、八正道、十二因缘等佛教最根本的教义,被认为是最接近原始佛学的佛典。

2.小乘佛教的第二次结集:

释迦牟尼圆寂1后,以耶舍长老 为首的700名僧众,在毗舍离进行第二次结集。此次结集就毗舍离比丘提出的十条戒律(即十事)展开讨论,集会上少数有地位的长老判定十事为非法。对于这次结集的决定,毗舍离的僧侣颇不信服,于是另举行约有万人参加的会议,并判定上述十事为合法,就此形成了大众部和上座部。

3.小乘佛教的第三次结集:

释迦牟尼圆寂226年后,在阿育王统治时期,由于阿育王推崇佛教,每

释迦牟尼佛涅槃像

天在鸡园寺中供养上万名出家人,其中也有许多外道,因而经常引起争端。于是,目犍连子帝须召集1000名僧众,在华氏城(即波多厘子城)进行了第三次结集,重新整理了《阿含经》。会后,目犍连子帝须将各派不同的论点整理出来,形成《论事》,这是佛教史上第一部论著,对佛教文献的丰富起了重要作用。

4.小乘佛教的第四次结集:

释迦牟尼圆寂674年后,在迦腻色迦王统治时期,500名比丘以世友尊者为上座,在迦湿弥罗 (今克什米尔)举行了第四次结集,会上对以前所有的经、律、论三藏进行了总结,并对三藏作了注释。在前两种注释已经失传,只有后一种注释保存下来,形成《大毗婆沙论》 ,至此小乘佛教的三藏基本成型。

大乘佛教三藏的形成

在印度佛教史上,相传大乘佛教经典的出现与龙树菩萨有关。根据龙树菩萨的传记 ,龙树在出家受戒后,不到三个月就已经读完了小乘佛教全部典籍。后来,当他有一次路过雪山,在雪山的塔中遇见了一位老比丘,并从比丘那里得到了《摩诃衍经》 。虽然他仔

法华经

细阅读了《摩诃衍经》,仍未参悟佛法的奥义,因此他就在水晶房中静坐深思,冥想佛法的玄妙。这时大龙菩萨怜悯他的处境,就带他到海中的龙宫,并将诸部深奥的方等经典传授给他。后来,龙树菩萨在参悟了《摩诃衍经》和诸部方等经典后,创建了中观学派,大乘佛教理论完全建立。

我们将大乘佛教经典根据时间划分为早期大乘经和续出的大乘经,早期大乘经主要是由方等经发展出的《般若经》 、《华严经》 、《法华经》等佛教经典,而续出的大乘经主要是公元4~5世纪左右出现的《涅槃经》 、《胜鬟经》、《解深密经》 、《楞伽经》 佛教经典等......

密宗三藏的的形成

密宗是印

大日经

度佛教的最后形态,以《大日经》 和《金刚顶经》 为主要经藏。

《大日经》形成于公元7世纪的中印度,相传是大日如来在金刚法界宫为金刚手秘密宣说的佛经。此经主要为众生开示了本有本觉曼荼罗,即众生本有的净菩提心,并宣讲了身、语、意三密方便等密宗基本教义,另外还介绍了曼荼罗、灌顶、护摩、印契、真言等密宗修行方法。

《金刚顶经》是密宗金刚界的根本大经,相传共有10万颂。此经阐述了大圣释迦牟尼佛祖的终极善性理念,显示了宇宙真实的密法和密宗修行者的粗、细、微、精、妙诸脉,也阐明了即身成就、生命永恒的密宗要义。

翻译过程

汉文佛经的翻译有四个时期:东汉,初创翻译时期;东晋、隋代,官方翻译时期;唐代,全盛翻译时期;宋代以后,刻本翻译时期。

汉文佛经的翻译

东汉明帝年间,朝廷派遣使者从西域请来了摄摩腾 和竺法兰两位僧人,这两位僧人不仅从西域带来了佛像,还带来了佛经。由于这些佛经是从印度传人的梵文经书,为了便于传教,摄摩腾和竺法兰将佛经翻译成了汉文。自此以后,中印两国的僧人来往不断,更多的佛经传入中国,经过200多位译师10个世纪的辛勤努力,由梵文翻译过来的汉文三藏达到了1690余部、6420余卷,佛教的声闻乘、性、相、显、密各部学说都系统地介绍到中国,从而形成了中国佛教的巨大宝藏。

根据汉文佛经翻译的历程,我们可以将其分为四个阶段:

东汉,初创翻译时期。

我国最早的汉译佛经是《四十二章经》 ,相传为

摄摩腾

摄摩腾和竺法兰所译,这是我国翻译梵文佛经的开始。

东汉时期,大多数译经僧来自西域,其中以来自安息的安世高王子和来自西域大月氏的支娄迦谶最为著名。这个时期,我国的佛经翻译事业还处于初创时期,还不能进行有计划有系统的翻译,所译的经书很少是全译本,翻译的经书也有很多问题,这时所译的经书大小乘并行,佛教在中国思想界已占据了一席之地。

东晋、隋代,官方翻译时期。

从东晋至隋代,梵文佛经大量传入中国。这一时期,佛教得到了统治者的信奉,佛教翻译也得到了官方的支持,由私人翻译佛经转为官方翻译佛经。前秦初年,开始了官方组织的集体翻译工作,由僧人道安主持译场翻译佛经,据说这是中国最早的大型佛经翻译场。20多年后,西域人鸠摩罗什 在长安组织了官方译场,集中了800名高僧共同翻译佛经。继鸠摩罗什之后,外国译师来者相继,主要经论不断被翻译出来,形成了中国佛教的第一个译经高潮。

唐代,全盛翻译时期。

在唐代,梵文佛经得以全面系统地翻译,由官方组织的译经场规模更加宏大,组织更为完备。这时,以玄奘组织的译场最为著名,他系统的翻译规模、严谨的翻译作风和丰富的翻译成果,在中国翻译史上都留下了光辉的典范。

这个时期,中国佛教形成八大宗派

六祖坛经

,标志着中国佛教理论的成熟,不但各大宗派都有自己的经典和著述,而且还产生中国唯一一部被称为“经”的佛典,即禅宗的《坛经》 ,汉文佛经的数量日益增加。

宋代以后,刻本翻译时期。

北宋太平兴国七年(公元982年),宋太宗重新组织译场,恢复了自唐元和六年(公元8)中断了100余年的佛经翻译事业。

自宋以后,佛经翻译逐渐减少,但由于雕版印刷技术的广泛应用,佛经的印刷和流通速度得以加快。北宋开宝年间,宋朝官方主持完成了《开宝藏》,这是中国第一部刻本佛教大藏经。

十大经典佛经

1.《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心经》)

这部经很短,数百字,但佛理讲得很深,也较易读。中国有些人专门念心经,就可能获得很好的成就。

2.《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简称《金刚经》)

长度适中,佛理精深,是佛教的核心经典之一,中国佛教很多人长持此经。需要注意的是:这部经主 要是佛对弟子中 ‘解空第一’的须菩提讲的,或者说,是全知者释迦牟尼佛对大修行人须菩提尊者讲的,非常精深和抽象、概要。所以这部经读虽容易,要准确理解则得精进研习, 乃至最好有一定的实修。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我不推荐你把此经作为了解佛理的首要经典。当然,在不了解其义理的情况下也可以专门念,亦是一种很好的修行。读佛经,读了一时不理解,是没关系的。但若是读了后作错误理解,或甚至谤经,可就反而糟糕了。

3.《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简称《楞严经》或《首楞严经》)

《楞严经》被称为‘开智慧的楞严’,这部经主要是释佛 对弟子中‘多闻第一’的阿难尊者讲的。多闻,也就是见识很广,相应的阿难在众大弟子中修行是最差的,乃至和一般人一样抗拒不了女色诱惑,很像现代人,见识 很广,修行很少,所以这部经非常适合现代人读。《楞严经》虽然长,但佛陀在经中细致开示,佛理讲得相当透彻和清晰易懂。而且这部经文字非常好,精妙高明, 令人惊叹,单就文字来看就堪称古文学的极精品之作。此经与《妙法莲华经》、《华严经》一起被宣化上人等佛门高僧并称为‘经中之王’。

4.《妙法莲华经》

此经被称为‘成佛的妙法’,经中有原文称此经为‘经中第一’,可见其重要性。此经也比较长,有28品,但也是比较容易读 的。需要注意的是:此经中佛理至深,读此经前读者一定要对佛陀有绝对的信心,否则如读了又不信,乃至谤经,反而可能遭大恶报,不如不读。佛讲此经之前,就 有5000弟子及居士自己主动离开,因为他们善根福德因缘不够,业障所阻,得少为足,不愿意听。如果你自信善根福德因缘足够,对佛有绝对的信心,绝不会诽 谤此经,当然应尽快找来看,大有益处。

5.《大方广佛华严经》(简称《华严经》)

此经是释迦牟尼成佛后首先讲的第一部经,最适合的也是大根器的人。释迦牟尼初成佛时,犹如太阳刚 升出来,光芒照耀高山,所讲的《华严经》下面中小根器的人尚听不见,或者听见了也等于没听见;到了最后讲《妙法莲华经》的时候,又似太阳快落山了,照的又 是山顶上的人;相对而言《楞严经》、《金刚经》、《心经》等则是如日当空,可照遍全人。《华严经》很长,比《妙法莲华经》、《楞严经》都长,可看其中有名 的几品,比如普贤菩萨行愿品、普贤菩萨净行品等。

6.《阿弥陀经》、7.《无量寿经》、8.《观无量寿经》

此三经均是讲阿弥陀佛和西方极乐世界的(其中‘无量寿’即‘阿弥陀’的一个本 意),欲修净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人应将此三经作为首选经典阅读。有一种说法是‘净土五经’,即修净土读这五经就够了,其他经完全不读都没关系,主要是强 调修行的专一。那这‘净土五经’就是此三经外加上《华严经》中的‘普贤菩萨行愿品’,和《楞严经》中的‘大势至菩萨圆通章’,均包含在上面的推荐中。

9.《长阿含经》

小乘佛教的核心经典,中国大乘佛教往往是忽略此经的,但还是将之结集编入大乘三藏经典。我大致看过一下,认为此经主要是讲述禅定等实修的,相信对欲进行佛教实修的人会很有帮助。当然前面的佛经也都讲了深度精神修行,只是此经中涉及的细节较多。

10.《地藏菩萨本愿经》(简称《地藏经》)

前面经典多是讲修行、开智慧、教人成佛的,如果你要修行成佛,那当然要看上面的三大‘经中之王 ’,如果你要消灾、免祸、求福、避免遭三恶道苦,那么首选《地藏经》。现代人业障深重,修行不易,如果难以向上追求,那么首先要避免向下堕落遭苦,这时就 最好多读《地藏经》了。消除罪障、积累功德,也是上求佛道之正路。

佛经的作用

佛经有三个作用,一是诱你起信,二是据根器不同而教你修持的方法,三便是“印心”。其传说部分也许是为了展现佛教的神奇之处;哲学与修行部分是值得学习与深思的道理;其将一世因果扩至三世因果无论是否存在都可以合理解释一些科学中无法解释的现象,达到导人向善的作用。有许多佛经表达的是佛之“心印”,故达摩把《楞伽》付与慧可(神光),说可以“印心”。至黄梅五祖又提倡用《金刚经》印心。对照《楞伽》,则认为香严击竹后是“自共相建立。”

在我们看来,有许多对佛提持心印的`经文的解读文章,大多是从义理到义理的东西,可能会误人子弟。怪不得声闻乘的人要讲,不提倡读经书,只念一句“阿弥陀佛”即可。

的确如此,只要能“一念”代“万念”,然后“念”得人空法空。你再看《维摩诘所说经》中说:“菩提烦恼无异境界”一句,你不达到一定程度根本无法领会,只有当你能“转”能“化”后才能深会其意。又如灵云的禅诗:“自从一见桃花后,直至今日更不疑。”又如药山的:“云在青天水在瓶”,也是一样的道理。

读懂佛经

基本结构

佛经的基本结构,一般分为经题、翻译者、正文、文体等几个部分。 其中,经题、翻译者、正文是佛经的组成部分,文体是佛经的体裁。

佛教经典虽然按内容来说有经、律、论之分,按派别有大乘、小乘、密宗之别,但这些典籍的基本结构是相同的,它们是组成佛经的基本元素。

经题

经题是佛经的题目,一般由“人”(人名)、“ 法”(教法)、“喻”(譬如)三个元素组成。这三个元素经过排列组合,共有七种命名方式:

以人名为

大方广佛华严经

佛经名的《维摩诘经》;以教法为名的《大般涅槃经》 ;以譬喻为名的《梵网经》 ;以人名和教法为名的《佛说人王般若经》;以教法和譬喻为名的《妙法莲华经》;以人名和譬喻为名的《如来师子吼经》[38] ;同时用三者命名的《大方广佛华严经》 。

通过经题,我们可以大致了解佛经的内容,也可以初步判断它是属于经、律、论的哪一部。

经:经题形式一般为《o o o经》,如《阿含经》。

律:经题形式一般为《o o o律》、《o o o戒本》,如《四分律》 。

论:经题形式一般为《o o o论》、《o o o疏》、《o o o释》,如《大智度论》 。

另外,从经题我们还能大概判断佛经的派别,可以看出它是显教还是密教。

显教佛经:大多能从经题文字看出教法的佛教经典,经题形式一般为《o o o经》、《o o o律》、《o o o论》。

密教佛经:无法从经题文字上看出内涵的佛教经典,经题形式一般为《o o o教王经》、《o o o陀罗尼》、《o o o仪轨》。

虽然我们通过经题可以大致了解佛经的分类,但更重要的是我们要从经题了解佛经的内涵。相传天台宗的智者大师在讲解《妙法莲华经》时,光解释五个字的经题,就花费了三个月的时间,这是因为经题是经文的纲领,如果要解说经文,必须先要了解经题的含义,所以高僧大德解说佛经时,都是先从经题说起,这也是解经的第一步。

翻译者

当初释迦牟尼说法时,主要使用印度的方言俗语,不立文字,尽量做到简单易懂。在释迦牟尼涅槃后,他的弟子将他的言教写成巴利文的佛经。公元4世纪,印度普遍使用梵文,佛教徒就将巴利文佛经用梵文重新编写,是为梵文佛经。

佛经传入中国后,中国的僧

金刚经

众所用的汉文佛经一般是由印度梵文翻译而来,由巴利文到汉文,佛经的翻译几经周转,再加上中印两国语言和文化的差异,汉文佛经的翻译绝非一件易事。我们读到的佛经大多文字优美、不可增删,这个结果是经过中外200余位译师的10个世纪的努力方才完成。在梵文佛经的翻译中,主要以鸠摩罗什和玄奘所翻译的佛经流传最广。

鸠摩罗什,他一生翻译了300多卷、近300万字佛经,影响深远。在语言和文风上,鸠摩罗什和他的译经团队一改以往佛经翻译过于朴实的不足,不仅充分地传达原文的旨意,而且文笔流畅优美,甚至成为文学名篇。如现在我们看到的《金刚经》、《维摩诘经》、《法华经》、《阿弥陀经》 等佛经,最为流传的还是鸠摩罗什的译本。

以鸠摩罗什为界,中国的佛教

鸠摩罗什

翻译被分为两个时期,在他之前翻译的佛经被称为旧译,自他之后翻译的佛经被称为新译。唐代初期,因为汉语言的变化,魏晋南北朝时期所翻译的佛经已经难以阅读了,这让当时的僧众倍感困惑。于是玄奘前往印度求法,并带回了印度佛教鼎盛时期的佛学精华,在他回到长安后,他组织了译场对这些佛经进行翻译。由于玄奘通晓中印两国语言,他和他的团队所翻译的佛经更接近梵文经书的旨意,译场所设立的润文一职也保证了经书的可读性。

正因为佛经的翻译者人数众多,水平各异,所以我们在阅读佛经时一定要注意翻译者,如果翻译者不同,同一本经书的内容就很可能会有很大的差别,进而影响到我们的理解。比如在中国文化中影响最大的《金刚经》,从后秦到唐代,就有6种译本,其中,我们最常用的是鸠摩罗什的译本,其他版本就有些默默无闻了。

篇4:《金刚经》为什么是经典佛经

《金刚经》为什么是经典佛经

《金刚经》包含了大乘佛教般若学说的精华,其“性空幻有”、“扫相破执”为主要内容的般若思想是大乘佛教的理论基础。《大智度论》中说:“般若波罗蜜,是诸佛母。诸佛以法为师,法者即是般若波罗蜜。”《大般若经》中说:“摩诃般若波罗蜜,是诸菩萨母,能生诸佛,摄持菩萨。”《金刚经》也说:“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

从现代哲学的眼光来看,《金刚经》之所以被奉为诸佛之智母、菩萨之慧父、众圣之所依,是因为其般若思想关涉的是大乘佛教的认识论问题。

般若智慧实质上是大乘佛教所倡导的特殊的认知方式和思维方式,它要彻底地超越世俗的经验,否定或摆脱世俗的认识,从而认定尘世的感知都是虚幻不实的。只有把握“般若性空”之理,才能抛弃世俗的妄见妄念、妄想执著,才能证悟到佛门的真谛。

建立起“性空幻有”、“破相扫执”的认知模式和思维方式,是获取佛门知见的基础,也是建立佛教信仰和进行修行实践的前提,而《金刚经》所阐述的正是建立大乘佛教信仰、从事大乘菩萨行的理论基础。这一“般若性空”的基础理论,就佛教的“信仰”与“理解”的关系而言,它解决了“理解”的问题;就佛门的“知行”关系而言,它解决了“知”的问题,所以《金刚经》及其般若学说,就自然成为诸佛之母,对大乘佛教而言,《金刚经》及其思想有着无可替代的学术价值。

《金刚经》的般若性空思想是在印度大乘佛教徒在反对部派佛教,特别是说一切有部的“实有”理论中建立起来的。《金刚经》一问世,在印度就受到了广泛的重视,著名的印度佛教僧人、哲学家无著、世亲等人都对它做过注疏。

佛法东传,中国佛教属大乘佛教系统,自然青睐作为大乘理论基础的《金刚经》,以展开大乘菩萨行。从公元402 年《金刚经》由丝绸之路的河西走廊传入内地,著名翻译家鸠摩罗什首次把它译成汉文,到公元7唐代僧人义净最后一次重译,短短三百年间, 《金刚经》在中土先后有六种译本问世,足见这部经典在中土受崇奉的程度。

《金刚经》传入中土时,正值魏晋玄学兴起。中土学人认为般若思想方法,与玄学可以相通,互为发明,所以当时中土思想界十分重视以《金刚经》为代表的般若经典,其程度远胜于印度。《金刚经》在中土社会,既迎合了士人的情趣,又得到了统治者的扶持。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唐玄宗颁布《御注金刚般若经》,把它和《孝经》、《道德经》一起颁行天下,明成祖编纂《金刚经集注》,敕令天下奉行等等,都是例证。

隋唐时期,中国佛教宗派形成,各宗派对《金刚经》崇奉有加,天台、华严、三论等竞相习诵,并按本门宗义进行阐发。天台宗用佛性论注解经文;华严宗以真如缘起论解释经文;禅宗更以《金刚经》为传法心印。

《坛经?行由品》中有一段关于慧能因闻《金刚经》得悟的记载:

时有一客买柴,便令送至客店。客收去,慧能得钱,都出门外,见一客诵经,慧能一闻经语,心即开悟。遂问客诵何经,客曰:《金刚经》。

《坛经?行由品》中还直接引用《金刚经》“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的语句,又记载弘忍为慧能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慧能言下大悟”。

《坛经?般若品》中全都是解说般若智慧法门,慧能说:“善知识,若欲入甚深法界,及般若三昧者,须修般若行,持诵《金刚般若经》,即得见性”,又说“闻说《金刚经》,心开悟解”,称此法门为“般若三昧”。

《坛经?定慧品》中,慧能提出“我此法门,从上以来,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的宗纲,正是《金刚经》“离相无念”、“不住于相”、“应生无所住心”等思想的发挥。

总的说来,慧能创立的顿教法门,般若智慧是其血脉,而从佛典思想渊源来看,《金刚经》是《坛经》思想的重要源头之一。

《金刚经》不仅在中国佛学中体现其元典精神和思想价值,从中国文化史的.视野来看,它的影响关涉到僧俗各界,渗透到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

拓展阅读:《金刚经》对中国社会文化的影响

在悠久深厚的文化史中,《金刚经》对中国社会文化的影响随处可见,直至近代和当代,寺院僧人日常课颂和讲经说法,都依此经。在民间,连目不识丁的妇孺也可以随意背出一段或一句《金刚经》。在佛教施行扶世助化功德的过程中,各种各样的《金刚经》应验、感应故事成为中国民间社会劝善化导的重要形式。

在汉唐社会,《金刚经》常被不少僧俗用以为祈福禳灾、奖善惩恶的法宝,他们收集各种信受奉持《金刚经》而获得功德报应的故事,将这些故事分类辑要,以证明尊奉《金刚经》有延寿、愈疾、生子、登科、避邪、脱难、如愿等效应,一方面让人们加强佛教信仰,一方面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努力止恶从善。

唐代孟献忠撰的《金刚般若经集验记》按诵持《金刚经》而能获得的应验和利益,分为救护、延寿、灭罪、神力、功德、诚应等六篇,收入以隋唐社会为背景的《金刚经》感应故事七十则。

唐代段成式撰的《金刚经鸠异》也是同样性质的应验记,收入了以中唐社会为背景的《金刚经》感应故事二十一则。其中有一则故事是这样说的:

有一个叫赵安的平民,一次在野外行走,看见一座坟墓边放着衣物,赵安以为这是无主的东西,就捡回家送给妻子。邻居知道后,到官府告他偷盗财物,赵安不承认,官府大怒,安排大刑伺候,然而刑具加身就断为数截,赵安却安然无恙,施刑者问他使了什么法术,赵安说:“唯念《金刚经》。”官府甚为惊异,只好将他释放了。

此外,敦煌出土的佛教文献中《持诵金刚灵验功德记》、《开元皇帝赞金刚经功德》等著作,都反应了《金刚经》在民间社会的流行情况及其化导世俗的功能。

如果说各类《金刚经》应验记说明该经在民间社会的地位和影响,那么各种以《金刚经》为题材的文化艺术形式足以说明该经在文人士大夫阶层的影响和地位。

伴随着《金刚经》的传播,中国古代印刷、雕刻、绘画、文学、书法等文化艺术都不同程度地受其影响。世界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刷品是唐咸通九年(公元868 年)的《金刚经》木刻本; 世界上最早的木刻版画是《金刚经》扉页的佛教绘画;现存规模最大、时间最早的石刻经文之一是山东泰山经石峪的石刻《金刚经》。

此外,柳公权、赵孟頫等书法大家所书写的《金刚经》手迹成为珍贵的文化遗产,不少与《金刚经》相关的文学作品、《金刚经》论疏中的诗词美文仍流传至今。

篇5:战国策是谁写的

《战国策》全书共三十三卷,分“东周”“西周”“秦”“楚”“齐”“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国的“策”论。主要记述了上起公元前490年智伯灭范氏,下至前221年高渐离以筑击秦始皇共245年间,战国时期的纵横家(游说之士)的政治主张和策略,或者说记录了战国时纵横家游说各国的活动和说辞及其权谋智变斗争故事,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全书现存497篇。早在宋代就已有不少缺失,由曾巩奉旨“访之士大夫家,始尽得其书”,得以校补。后又经多次修订。现今所见《战国策》已远非东汉时期版本,其中有不少章节与其说是历史,不如说是虚构的文学故事。

三顾茅庐是谁写的

木兰诗是谁写的

佛经经典名句

佛经名句

我是谁的写人作文

猜猜他是谁 作文怎么写 三年级

猜猜他是谁的作文怎么写

我是谁作文

我是谁 作文

春天是谁作文

佛经是谁写的(精选5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佛经是谁写的,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