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工程测量发展回顾与展望

时间:2022-11-29 09:37:14 作者:树号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树号”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地下工程测量发展回顾与展望,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地下工程测量发展回顾与展望,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篇1:地下工程测量发展回顾与展望

地下工程测量发展回顾与展望

地下工程测量是地下工程建设和施工的重要技术,对地下工程建设和施工起保障和监督作用.随着科技进步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类将向地下空间发展.地下工程测量的服务面将大大拓宽,新理论、新技术将不断涌现,同时地下工程测量将向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作 者:赵吉先 吕开云 聂运菊 ZHAO Ji-xian L(U) Kai-yun NIE Yun-ju  作者单位:东华理工学院,地球科学与测绘工程学院,江西,抚州,344000 刊 名:测绘通报  ISTIC PKU英文刊名:BULLETIN OF SURVEYING AND MAPPING 年,卷(期):2006 “”(10) 分类号:P2 关键词:地下工程测量   隧道   隧洞   地铁  

篇2:回顾与展望

回顾与展望_初中记叙文

初一时,我们好奇、无知;初二时,我们勤奋、好学。初三的我们又会变成什么样?初三的生活真的像许多人说的那样“苦”吗?

“未来的颜色由自己决定。”高三的学长们曾经微笑着对我们说。

初一时的我,懵懂无知,喜欢用微笑去迎接一切。但是我的微笑,充其量只算得上“阿Q的微笑”,面对困难,一笑了之,没有想过解决的方法,多数情况下只能说在“自欺其人”。我无法将幻想与现实很好的结合,所以我在新年编导的第一部课本剧大获失败,当时的我觉得很不公平,为什么我付出了那么那么多,得到的却只是白眼和嘲笑?为什么我努力的要将课本剧排好可是偏偏演员们都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我曾为此郁闷了很长一段时间。后来,我慢慢的发现,其实那并不是“不公平”,因为我的剧本里净是些亢长无力的空话,演员读都读不下来,观众们看着更是云里雾里,我所拥有的一切完美的'构想在现实中都那么脆弱。于是,我明白,再美好的设想也要顺应现实,不是光靠想的多么多么的完美,而是要真正做到完美。

我曾一度苦恼与自己不知道如何合理安排好时间,每每课间总是有一大堆的事情等着我完成,但总是忙得焦头烂额还是无法做好。所以每次列计划时总是把“学会如何合理安排时间”放在第一位。我开始努力地为自己订计划,先干什么,后干什么,把重要次序先后一排,有条不紊的一件件完成,减少了很多出错的可能性。

有人把初一的学习比作在平地上奔跑,我们学到的所有新知识只是为将来做铺垫,所以一旦落下,快走几步就赶得上,可是如果错过了打基础的时候,很可能在向上攀登的时候因为基础薄弱而被远远的落下。所以在初一时期,打好基础,也是为初二、初三奠定一块好的基石。

初一,像一道大门,我们还是刚刚跨入门槛,门里是什么,好奇的我们还不知道,但我们知道这只是一个开始而已。

初二,我一度热衷于做幻灯片,喜欢在双休日下午花上大把大把的时间做好一个漂亮的幻灯片。那时候成绩也有下降趋势,可是我始终不明白,只有放弃爱好才能够换来成绩吗?也许,是我不懂得如何安排好爱好与学习所占用的时间吧。

初二新增了物理,所有人都对这一学科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我也不例外。当然,我们所要做的绝对不仅仅是听课,写作业。更多的是要学会复习预习,学会分析,学会及时地改错,让这门新知识有一个好的开始比什么都重要。再说,初三的时候还要有化学呢,没有一套自己的学习方法,如何面对接下来一连串的挑战?

也许初二的暑假也将是一次“热身”,为即将到来的初三做准备。我们从来没有过如此之多的作业,听到作业的那瞬间眼前都是黑漆漆的。难道我们要度过一个黑色的夏天了吗?于是我突然恐惧起初三的到来,难道初三真的“苦不堪言”吗?

在充满着金色阳光的下午,我们拼命的奔跑,汗如雨下,但是每当听到9班被表扬,大家都会很用力的鼓掌,我们知道,在为自己加油的同时也鼓舞了身边的同学,在最最危急的时刻,一丝软弱就可以让一个人退缩,可是一道掌声就可以让所有人振作,9班是一个整体,只有互相搀扶互相加油才可以一起走向胜利。

我们经历了太多太多的“最后一次”,即将迈入初三,初三的我们再也不能上二课堂,再也不能参加合唱比赛,再也不能……于是我们格外珍惜“最后一次”,英语节合唱比赛,女生们捧来一个金光闪闪的第一名,谁也忘不了在钢琴边艰苦奋斗的日子;篮球比赛,男生们屡战屡胜,一路杀到了总决赛,谁也忘不了炎炎烈日下他们刻苦练习的身影;话剧比赛,演员们努力地练习,还有人准备道具,准备音乐……谁也忘不了演出那一刻每个人脸上由衷的微笑;9班承办的英语节演讲比赛,更是大获成功。一年以后,已经毕业了的我们回忆起初二的点点滴滴,一定可以感到由衷的自豪,因为我们的努力,可以创造奇迹!

我曾将9班想象成为一个充满阳光的向日葵园,有辛勤的园丁,有茁壮成长的向日葵。花儿在阳光下坚定地微笑,不论风吹雨打,始终顽强地面向太阳,微笑着坚持着心中的理想。这其中,少不了阳光雨露,少不了风雨飘摇,少不了园丁日夜照顾,更多的是对于光明、梦想的坚持与渴望,在阳光下,我们快乐地生长着。

初二的我们,已经迈进了门槛,面前是一段长长的阶梯,我们不停的攀登,摔倒了爬起来,大家互相搀扶着前进。虽然不知道阶梯的尽头有什么在等着我们,但是我们始终相信,只要努力,就会有一个美好的结局。而那个美好的结局,是不断的摔打和历练造就的。当然,这其中,有汗水,有快乐,有友情,有责任和信念,还有美好的希望。

每个人都有不同颜色的初三,红色、黄色,抑或灰色、黑色,不同的颜色取决于每个人心中对初三报有的不同态度。对于乐观的人来说,初三是快乐的;对于悲观的人来说,初三给他们带来的只有痛苦。因为面对同一次摔倒,乐观的人爬起来,悲观的人宁肯永远趴在地上也不愿迎接挑战。不同的心态给不同的人带来不同的感受,你会选择哪一种?请相信,未来的颜色由你自己掌握。

初三,对于初一的我们来说,太遥远。对于初二的我们来说,太模糊。谁也不知道初三将会是一个怎样的时期,我们将会在这样一个时期里发生怎样的变化。不过,让我们微笑着迎接未知的初三,就像田野里顽强成长的向日葵那样,不管未来有多少艰难险阻,始终微笑着迎接每一天的阳光。

篇3:大跨空间结构的发展--回顾与展望

大跨空间结构的发展--回顾与展望

摘要:大跨空间结构是目前发展最快的结构类型。大跨度建筑及作为其核心的空间结构技术的发展状况是代表一个国家建筑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本文就空间网格结构和张力结构两大类介绍了国内外(但主要是国外)空间结构的发展现状和前景。对这一领域几个重要理论问题,包括空间结构的形态分析理论、大跨柔性属盖的动力风效应、网壳结构的稳定性和抗震性能等问题的研究提出了看法。

??

?? 一、概 述

??

?? 在这实际的三维世界里,任何结构物本质上都是空间性质的,只不过出于简化设计和建造的目的,人们在许多场合把它们分解成一片片平面结构来进行构造和计算。与此同时,无法进行简单分解的真正意义上的空间体系也始终没有停止其自身的发展,而且日益显示出一般平面结构无法比拟的丰富多彩和创造潜力,体现出大自然的美丽和神奇。空间结构的卓越工作性能不仅仅表现在三维受力,而且还由于它们通过合理的曲面形体来有效抵抗外荷载的作用。当跨度增大时,空间结构就愈能显示出它们优异的技术经济性能。事实上,当跨度达到一定程度后,一般平面结构往往已难于成为合理的选择。从国内外工程实践来看,大跨度建筑多数采用各种形式的空间结构体系。

?? 近二十余年来,各种类型的大跨空间结构在美、日、欧等发达国家发展很快。建筑物的跨度和规模越来越大,目前,尺度达150m以上的超大规模建筑已非个别;结构形式丰富多彩,采用了许多新材料和新技术,发展了许多新的空间结构形式。例如 1975年建成的美国新奥尔良“超级穹顶”(Superdome),直径207m,长期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大的球面网壳;现在这一地位已被1993年建成夏径为222m的日本福冈体育馆所取代,但后者更著名的特点是它的可开合性:它的球形屋盖由三块可旋转的扇形网壳组成,扇形沿圆周导轨移动,体育馆即可呈全封闭、开启1/3或开启2/3等不同状态。1983年建成的加拿大卡尔加里体育馆采用双曲抛物面索网屋盖,其圆形平面直径135m,它是为1988年冬季奥运会修建的,外形极为美观,迄今仍是世界上最大的索网结构。70年代以来,由于结构使用织物材料的改进,膜结构或索-膜结构(用索加强的膜结构)获得了发展,美国建造了许多规模很大的气承式索-膜结构;1988年东京建成的“后乐园”棒球馆,也采用这种结构技术尤为先进,其近似圆形平面的直径为204m;美国亚特兰大为奥运会修建的“佐治亚穹顶”(Geogia Dome,1992年建成)采用新颖的整体张拉式索一膜结构,其准椭圆形平面的轮廓尺寸达192mX241m。许多宏伟而富有特色的大跨度建筑已成为当地的象征性标志和著名的人文景观。

?? 由于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需要,人们还在不断追求覆盖更大的空间,例如有人设想将整个街区、整个广场、甚至整个山谷覆盖起来形成一个可人工控制气候的人聚环境或休闲环境;为了发掘和保护古代陵墓和重要古迹,也有人设想采用超大跨度结构物将其覆盖起来形成封闭的环境。目前某些发达国家正在进行尺度为300m以上的超大跨度空间结构的设计方案探讨。

?? 可以这样说,大跨空间结构是最近三十多年来发展最快的结构形式。国际《空间结构》杂志主编马考夫斯基(Z.S.Makowski)说:在60年代“空间结构还被认为是一种兴趣但仍属陌生的非传统结构,然而今天已被全世界广泛接受。”从今天来看,大跨度和超大跨度建筑物及作为其核心的空间结构技术的发展状况已成为代表一个国家建筑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 世界各国为大跨度空间结构的发展投入了大量的研究经费。例如,早在前美国土木工程学会曾组织了为期 的空间结构研究计划,投入经费 1550万美元。同一时期,西德由斯图加特大学主持组织了一个“大跨度空间结构综合研究计划”,每年研究经费100万马克以上。这些研究工作为各国大跨度建筑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条件。国际壳体和空间结构学会(IASS)每年定期举行年会和各种学术交流活动,是目前最受欢迎的著名学术团体之一。

?? 我国大跨度空间结构的基础原来比较薄弱,但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近十余年来也取得了比较迅猛的发展。工程实践的数量较多,空间结构的类型和形式逐渐趋向多样化,相应的理论研究和设计技术也逐步完善。以北京亚运会(1990)、哈尔滨冬季亚运会(1996)、上海八运会(1997)的许多体育建筑为代表的一系列大跨空间结构――作为我国建筑科技进步的某种象征在国内外都取得了一定影响。

?? 种种迹象说明,我国虽然尚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但由于国大人多,随着国力的不断增强,要建造更多更大的体育、休闲、展览、航空港、机库等大空间和超大空间建筑物的需求十分旺盛,而且这种需求量在一定程度上可能超过许多发达国家。这是我国空间结构领域面临的巨大机遇。

?? 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国大跨空间结构的发展仍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结构形式还比较拘谨,较少大胆创新之作,说明新颖的建筑构思与先进的结构创造之间尚缺乏理想的有机结合,尤其是150m以上的超大跨度空间结构的工程实践还比较少;结构类型相对地集中于网架和网壳结构,悬索结构用得比较少,而一些有巨大前景的新颖结构形式如膜结构和索-膜结构、整体张拉结构、可开合结构等在国外已有不少成功的工程实践,在我国则还处于空白或艰难起步阶段。情况看来是,我国空间结构的发展经过十余年来在较为平坦的草原上的驰骋之后,似乎遇上了一个需要努力跃上的新台阶。这一新台阶包含材料和生产条件等技术问题,也包含尚未很好解决的一些理论问题。为促进我国空间结构进一步的更高层次的发展,有待科技工作者和企业家努力创造条件,以求得这些技术问题和理论问题较快较好地解决。

?? 大跨空间结构的类型和形式十分丰富多彩,习惯上分为如下这些类型:钢筋混凝土薄壳结构;平板网架结构;网壳结构;悬索结构;膜结构和索-膜结构;近年来国外用的较多的“索穹顶”(Cable Dome)实际上也是一种特殊形式的索-膜结构;混合结构(Hybrid Structure),通常是柔性构件和刚性构件的联合应用。

?? 在上述各种空间结构类型中,钢筋混凝土薄壁结构在50年代后期及60年代前期在我国有所发展,当时建造过一些中等跨度的球面壳、柱面壳、双曲扁壳和扭壳,在理论研究方面还投入过许多力量,制定了相应的设计规程。但这种结构类型日前应用较少,主要原因可能是施工比较费时费事。平板网架和网壳结构,还包括一些未能单独归类的特殊形式,如折板式网架结构、多平面型网架结构、多层多跨框架式网架结构等,总起来可称为空间网格结构。这类结构在我国发展很快,且持续不衰。悬索结构、膜结构和索-膜结构等柔性体系均以张力来抵抗外荷载的作用,可总称为张力结构。这类结构富有发展前景。下面按这两个大类简要介绍我国空间结构的发展状况。

??

??二、空间网格结构

?? 网壳结构的出现早于平板网架结构。在国外,传统的肋环型穹顶已有一百多年历史,而第一个平板网架是1940年在德国建造的(采用Mer

o体系)。中国第一批具有现代意义的网壳是在50和60年代建造的,但数量不多。当时柱面网壳大多采用菱形“联方”网格体系,1956年建成的天津体育馆钢网壳(跨度52m)和l961年同济大学建成的钢筋混凝土网壳(跨度40m)可作为典型代表。球面网壳则主要采用助环型体系,1954年建成的重庆人民礼堂半球形穹顶(跨度46.32m)和1967年建成的郑州体育馆圆形钢屋盖(跨度64m)习能是仅有的两个规模较大的球面网壳。自此以后直到80年代初期,网壳结构在我国没有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 相对而言自第一个平板网架(上海师范学院球类房,31.5mx40.5m)于1964年建成以来,网架结构一直保持较好发展势头。1967年建成的首都体育馆采用斜放正交网架,其矩形平面尺寸为99mx112m,厚6m,采用型钢构件,高强螺栓连接,用钢指标65kg每平米(1kg每平米≈9.8pa)。1973年建成的上海万人体育馆采用圆形平面的三向网架净架110m,厚6m,采用圆钢管构件和焊接空心球结点,用钢指标47kg每平米。当时平板网架在国内还是全新的结构形式,这两个网架规模都比较大,即使从今天来看仍然具有代表性,因而对工程界产生了很大影响。在当时体育馆建设需求的激励下,国内各高校、研究机构和设计部门对这种新结构投入了许多力量,专业的制作和安装企业也逐渐成长,为这种结构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较坚实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的十多年里是我国空间结构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而平板网架结构就自然地处于捷足先登的优先地位。甚至80年代后期北京为迎接1990年亚运会兴建的一批体育建筑中,多数仍采用平板网架结构。在这一时期,网架结构的设计已普遍采用计算机,生产技术也获得很大进步,开始广泛采用装配式的螺栓球结点,大大加快了网架的安装。

?? 但事物总是存在两个方面。在平板网架结构一枝独秀地加快发展的同时,随着经济和文化建设需求的扩大和人们对建筑欣赏品位的提高,在设计日益增多的各式各样大跨度建筑时,设计者越来越感觉到结构形式的选择余地有限,无法满足日益发展的对建筑功能和建筑造型多样化的要求。这种现实需求对网壳结构、悬索结构等多种空间结构形式的发展起了良好的刺激作用。由于网壳结构与网架结构的生产条件相同,国内已具备现成的基础,因而从80年代后半期起,当相应的理论储备和设计软件等条件初步完备,网壳结构就开始了在新的条件下的快速发展。建造数量逐年增加,各种形式的网壳,包括球面网壳、柱面网壳、鞍形网壳(或扭网壳)、双曲扁网壳和各种异形网壳,以及上述各种网壳的组合形式均得到了应用;还开发了预应力网受、斜拉网壳(用斜拉索加强网壳)等新的结构体系。近几年来建造了一些规模相当宏大的网壳结构。例如1994年建成的天津体育馆采用肋环斜杆型(Schwedler型)双层球面网壳,其圆形平面净跨108m,周边伸出13.5m,网壳厚度3m,采用圆钢管构件和焊接空心球结点,用钢指标55kg每平米。1995年建成的黑龙江省速滑馆用以覆盖400m速滑跑道,其巨大的双层网壳结构由中央柱面壳部分和两端半球壳部分组成,轮廓尺寸86.2mx191.2m,覆盖面积达15000平米,网壳厚度2.1m,采用圆钢管构件和螺栓球结点,用钢指标50kg每平米。刚建成的长春万人体育馆平面呈桃核形,由肋环型球面网壳切去中央条形部分再拼合而成,体型巨大,如果将外伸支腿计算在内,轮廓尺寸达146mx191.7m,网壳厚度2.8m,其桁架式“网片”的上、下弦和腹杆一律采用方(矩形)钢管,焊接连接,是我国第一个方钢管网壳。这一网壳结构的设计方案是由国外提出的,施工图设计和制作安装由国内完成。

?? 在网壳结构的应用日益扩大的同时,平板网架结构并未停止其自身的发展。这种目前来看已比较简单的结构有它自己广泛的使用范围,跨度不拘大小;而已近几年在一些重要领域扩大了应用范围。例如在机场维修机库方面,广州白云机场80m机库(1)、成都机场 140m机库(1995年)、首都机场2Zmx150m机库(19)等大型机库都采用平板网架结构。这些三边支承的平板网架规模巨大,且需承受较重的悬挂荷载,常采用较重型的焊接型钢(或钢管)结构,有时需采用三层网架;其单位面积用钢指标可达到一般公用建筑所用网架的一倍或更多。单层工业厂房也是近几年来平板网架获得迅速发展的一个重要领域。为便于灵活安排生产工艺,厂房的柱网尺寸有日益扩大的趋向,这时平板网架结构就成为十分经济适用的理想结构方案。1991年建成的第一汽车制造厂高尔夫轿车安装车间面积近8万平米(189.2mx421.6m),柱网21mx12m,采用焊接球结点网架,用钢指标31kg每平米。该厂房是目前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平板网架结构。1992年建成的天津无缝钢管厂加工车间面积为6万平米(108m x 564m),柱网36m x 18m,采用螺栓球结点网架,用钢指标32kg每平米,与传统的平面钢桁架方案比较,节省了47%。鉴于这类厂房的巨大圆积,它们确实为平板网架结构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新领域。十分明显,包括网架和网壳在内的空间网格结构是我国近十余年来发展最快,应用最广的空间结构类型。这类结构体系整体刚度好,技术经济指标优越,可提供丰富的建筑造型,因而受到建设者和设计者的喜爱。我国网架企业的蓬勃发展也为这类结构提供了方便的生产条件。据估计,近几年我国每年建造的网架和网壳结构达80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相应钢材用量约20万t。这么大的数字是任何其它国家无法比拟的,无愧于“网架王国”这一称号,难怪国外有关企业对这一巨大市场垂涎欲滴。

?? 如此大的发展势头自然也会带采一些问题。与国际水平相比,我国目前网架生产的工艺水平和质量管理水平尚有一定距离。尤其是在市场需求带动下,大量小型网架企业雨后春笋般成立起来,难免良莠不齐,设计也非总由有经验人士担任。因而大力加强行业管理,切实把握住设计制作和安装质量,是促进我国空间结构进一步健康发展的重要课题。

??

?? 三、张力结构

??

?? 中国现代悬索结构的发展始于50年代后期和60年代,北京的工人体育馆和杭州的浙江人民体育馆是当时的两个代表作。北京工人体育馆建成于1961年,其圆形屋盖采用车辐式双层悬索体系,直径达94m。浙江人民体育馆建成于1967年,其屋盖为椭圆平面,长径80m,短径60m.采用双曲抛物面正交索网结构。

?? 世界上最早的现代悬索屋盖是美国于1953年建成的Raleigh体育馆,采用以两个斜放的抛物线拱为边缘构件的鞍形正交索网。我国建造的上述两个悬索结构无论从规模大小或技术水平看在当时都可以说是达到国际上较先进水平的。但此后我国悬索结构的发展停顿了较长一段时间,一直到80年代,由于大跨度建筑的发展而提出的对空间结构形式多样化的要求,这种形式丰富的轻型结构重新引起了人们的热情,工程实践的数量有较大增长,应用形式趋于多样化理论研究也相应地开展起来形势相当喜人。

?? 柔性的悬索在自然状态下不仅没有刚度,其形状也是不确定的。必须采用敷设重屋面或施加预应力等措施,才能赋予一定的形状,成

为在外荷作用下具有必要刚度和形状稳定性的结构。值得称道的是,我国的科技人员在学习和吸收国外先进经验的同时,在结合工程具体条件创造更加符合中国国情的结构应用形式方面做了不少尝试和创新。

?? 例如,山东省淄博等地把悬索结构应用于中小型屋盖结构中,颇具特色。他们主要采用单层平行索系或伞形辐射索系加钢筋混凝土屋面板的构造方式。施工时先将屋面板挂在索上(使索正好位于板缝中),在板上临时加载使索伸长,然后在板缝中浇灌细石混凝土,待达到一定强度后卸去临时荷载,即形成具有一定预应力的“悬挂薄壳”。这种构造和施工方法不需要复杂的技术和设备,造价也比较低。

?? 为了提高单层悬索的形状稳定性,在单层平行索系上设置横向加劲梁(或桁架)的办法也是十分有效的。横向加劲构件的作用有二:一是传递可能的集中荷载和局部荷载使之更均匀地分配到各根平行的索上;二是通过下压横向加劲构件的两端到预定位置或通过对索进行张拉使整个体系建立预应力,从而提高屋盖的刚度。从安徽体育馆等几个工程的`实践来看这种混合结构体系施工方便,用料经济,是一种成功的创造。

?? 由一系列承重索和曲率相反的稳定索组成的预应力双层索系,是解决悬索结构形状稳定性的另一种有效形式。其工作机理与预应力索网有类似之处。1966年瑞典工程师Jawerth首先在斯德哥尔摩滑冰馆采用由一对承重索和稳定索组成被称为“索桁架”的专利体系,其后这种平面双层索系在各国获得相当广泛刚用。我国无锡体育馆也采用了这种体系。作为对这种体系的改进,吉林滑冰馆采用了一种新型的空间双层索系,它的承重索与稳定索在不同一阵平面内,而是错开半个柱距,从而创造了新颖的建筑造型,而且很好地解决了矩形平面悬索屋盖通常遇到的屋面排水问题。这一新颖结构参加了1987年在美国举行的国际先进结构展览。

?? 我国悬索结构发展的另一个特点是在许多工程中运用了各种组合手段。主要的方式是将两个以上预应力索网或其它悬索体系组合起来,并设置强大的拱或刚架等结构作为中间支承,形成各种形式的组合屋盖结构。例如四川省体育馆和青岛市体育馆的屋盖是由两片索网和作为中间支承的一对钢筋混凝土拱组合起来的。北京朝阳体育馆由两片索网和被称为“索拱体系”的中央支承结构组成。中央索拱体系由两条悬索和两个钢拱组成,本身是一种混合结构,其概念也具有创新意义。采用各种组合式屋盖不仅进一步丰富了建筑造型,而且往往能更好地满足某些建筑功能上的要求,例如为体育馆建筑提供了“最优”的内部空间。单纯从技术经济角度,单片索网或其它悬索体系可以经济地跨越很大的跨度,本非必须采用中间支承结构。所以,采用组合式屋盖在很多场合毋宁说主要是出于建筑造型和使用功能方面的考虑。从我国这几年的实践效果来看,它在这方面是起到了预期作用的。

?? 将斜拉体系引用到屋盖结构中来,可形成一系列混合结构形式。这种体系利用由塔柱顶端伸出的斜拉索为屋盖的横跨结构(主梁、桁架、平板网架等)提供了一系列中间弹性支承,使这些横跨结构不需靠增大结构高度和构件截面即能跨越很大的跨度。前面提到的斜拉网壳也属于这类混合结构。

?? 尽管十余年来悬索结构取得了可喜的发展,但与网架和网壳结构比较其发展相对较慢,分析起来可能有两方面的原因:(1)悬索结构的设计计算理论相对复杂一些,又缺少具有较高商品化程度的实用计算程序,因而难于为一般设计单位普遇采用;(2)尽管悬索结构的施工并不复杂,但一般施工单位对它不够熟悉,更没有形成专业的悬索结构施工队伍,这也影响建设单位和设计单位大胆采用这种结构形式。

?? 与此同时,同属于张力结构体系、在国外应用很广的膜结构或索-膜结构在我国则处于艰难起步阶段。除了设计理论储备和生产条件方面的原因外,缺少符合建筑要求的国产膜材是一个主要的制约因素。从国外情况看,1970年大阪万国博览会上的美国馆采用气承式膜结构(俗称充气结构),首次使用以聚氯乙烯(PVC)为涂层的玻璃纤维织物,受到广泛注意,其准椭圆平面的轴线尺寸达14Om x 835m,一般认为是第一个现代意义的大跨度膜结构。70年代初杜邦公司开发出以聚四氟乙烯(PTFE,商品名称Teflon)为涂层的玻璃纤维织物,这种膜材强度高,耐火性、自洁性和耐久性均好,为膜结构的应用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从那时起到1984年,美国建造了一批尺度为138m-235m的体育馆,均采用气承式索-膜结构,取得了极佳的技术经济效果。但这种结构体系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是田于意外漏气或气压控制系统不稳定而使屋面下瘪,或由于暴风雪天气在屋面形成局部雪兜而热空气融雪系统又效能不足导致屋面下瘪甚至事故。这些问题使人们对气承式膜结构的前途产生怀疑,美国自1985年以后在建造大型体育馆时没有再使用这种结构形式。人们把更多的注意力转到张拉式的膜结构或索-膜结构。但如前面所提,日本在1988年建成的东京后乐园棒球馆仍然采用气承式索-膜结构,不过应用了极为先进的自动控制技术,而且采用双层膜结构,中间可通热空气融雪;中央计算机自动监测风速、雪压、室内气压、膜和索的变形及内力,并自动选择最佳方法来控制室内气压和消除积雪。

?? 张拉式膜(或索-膜)结构自80年代以来在发达国家获得极大发展。这种体系与索网结构类似,张紧在刚性或柔性边缘构件上,或通过特殊构造支承在若干独立支点上,通过张拉建立预应力,并获得确定形状。1985年建成的沙特阿拉伯利雅得体育场外径288m,其看台挑蓬由24个连在一起的形状相同的单支柱帐篷式膜结构单元组成。每个单元悬挂于中央支柱,外缘通过边缘索张紧在若干独立的锚固装置上,内缘则蹦紧在直径为133m的中央环索上。1993年建成的美国丹佛国际机场候机大厅采用完全封闭的张拉式膜结构平面尺寸305mx67m,由17个连成一排的双支柱帐篷式单元组成,每个长条形的单元由相距45.7m的两根支柱撑起。这两个工程是比较典型的大型张拉式膜结构的例子。另外还有一类骨架支承式膜结构。例如日本秋田县的“天穹”(Sky dome)是一个切去两边的球面穹顶(D=130m),其主要承重结构是一系列平行的格构式钢拱架,蒙以膜材后,用设在两拱中间的钢索向下拉紧,并在屋面上形成V形排水(雪)沟槽。这种骨架是支承式膜结构的例子也是很多的。然而由美国工程师Geiger根据Fuller的张拉集合体(Tensegrity)概念发展起来的所谓“索穹顶”(Cable Dome),也许是近10年来最为脍炙人口的一种新颖张拉体系。Tensegrity原是指由连续的拉杆与分散的压杆组成的自平衡体系,其指导思想是充分发挥杆件的受拉作用。然而严格意义上的Tensegrity体系未能在工程中实现。Geiger进行了适当改造,提出了支承在圆形刚件周边构件上的预应力拉索-压杆体系,索沿辐射方向布置,并利用膜材作为屋面,他称之为“索穹顶”,并首先用于1988年汉城奥运会的两个体育馆工程。美国的Levy进一步发展这种体系,改用联方形拉索网格,使屋面膜单元呈菱形的双曲抛物面形状,并用于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体育馆,其平面呈准椭圆形,尺寸达24lmx192m。这类张拉式索-压杆-膜体系,重量极轻,安装方

便,在大跨度和超大跨度建筑中极具应用前景。

?? 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中国在膜结构方面的差距是十分明显的。几年来在理论研究方面做了不少工作,应该说已建立起一定的理论储备。在膜结构应用方面近年来也开始呈现比较活泼的势头。上海为迎接八运会于19建成的体育场其看台挑篷采用钢骨架支承的膜结构,总覆盖面积36100平米,是我国首次在大型建筑上采用膜结构;但所用膜材是进口的,施工安装也由外国公司进行,价格较昂贵。值得指出的是,中国已出现了专门从事膜结构制作与安装的企业,他们已兴建了几个较小型的膜结构。国产膜材的质量也正在改进。各种迹象表明,膜结构这一族富有潜力的大跨空间结构新成员在我国的发展已露出桅尖。

??

??四、理论研究

??

?? (1)空间结构的应用是同相应的理论研究同步发展的。应该说我们在空间结构理论研究大面做了许多工作。主要研究内容偏重于静力作用下的结构性状和分析方法,以满足一般设计工作的要求为主要目标。这些研究为我国空间结构的发展提供了基本的理论支持。早期的工作偏重于以连续化理论为基础的各种解析方法的研究,例如平板网架的拟板解法、网壳的拟壳解法;悬索结构在荷载作用下要产生较大位移,因而计算中应考虑几何非线性,当时发展了一系列适用于不同形式悬索结构的考虑大位移的解析方法。在一段时期内,当计算机尚未广泛运用于结构计算以前,各种解析方法曾对空间结构的发展起过重要作用,但解析方法终究有其局限性,它们具有不同程度的近似性,而且往往仅适用于某些特定的结构形式。

?? 计算机的普及和有限元分析方法的广泛运用为空间结构的加速发展创造了真正的条件。许多大型的和特殊形式的新颖空间结构只能用计算机程序进行分析。我国从80年代开始陆续编制出适用于不同空间结构的各种计算机分析程序和CAD软件,且功能日益完备。现在我们设计空间结构几乎全部依靠计算机。事实上,当设计由成千杆件和结点组成的大型空间网格结构,尤其是当采用螺栓球结点时,离开适用的CAD软件是无法想象的。但也应当指出,对某些形式的悬索结构来说,简单实用的解析方法仍然有意义;对于像双层索系等比较简单的体系,解析力法已完全可以提供准确而完整的计算结果。例如,吉林滑冰馆的大型悬索屋盖设计是由简单的手筹来完成的。

?? 十余年来关于空间结构研究的一个特点是做了大量的试验。这是我国结构研究领域的一个优良传统。80年代乃至90年代初期建造的几乎每一个有代表性的大型空间结构,都作过模型试验或现场实测。这些试验研究同理论分析工作一起,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印证,使我们对原来可能比较生疏的各种新颖空间结构的基本性能了解得越来越全面,为设计这些结构积累起比较丰富的理论储备。

?? (2)除了关于各种类型空间结构的基本性状和计算方法的研究以外,一些更为基础性的理论研究也受到了重视,例如关于网壳稳定性的研究已取得许多重要成果。

?? 稳定性是网壳结构、尤其是单层网壳结构设计中的关键问题,也是国内外十多年来的热点研究领域。结构的稳定性能可以从其荷载-位移全过程曲线中得到完整的概念;这种全过程曲线要由较精确的非线性分析得出。从非线性分析的角度来考察,结构的稳定问题和强度问题是相互联系在一起的。结构的荷载-位移全过程曲线可以把结构的强度、稳定性以至于刚度的整个变化历程表示得清清楚楚。当考察创始缺陷和荷载分布方式等因素对实际网壳结构稳定性能的影响时,也均可从全过程曲线的规律性变化中进行研究。

?? 但是当利用计算机对具有大量自由度的复杂体系进行有效的非线性有限元分析尚未能允分实现的时候,要进行网壳结构的全过程分析是十分困难的。在较长一段时期内,人们不得不求助于连续化理论(“拟壳法”)将网壳转化为连续壳体结构,然后通过某些近似的非线性解析方法来求出壳体结构的稳定性承载力。这种方法显然有较大局限性:连续化壳体稳定性理论本身并未完善,事实上仅对少数特定的壳体(例如球面壳)才能得出较实用的公式;此外,所讨论的壳体一般是等厚度的和各向同性的,无法反映实际网壳结构的不均匀构造和各向异性的特点。因此,在许多重要场合还必须依靠细致的模型试验来测定稳定性承载力,讲与可能的计算结果相互印证。

?? 随着计算机的发展和广泛应用,非线性有限元分析方法兴起,并逐渐成为结构稳定性分析中的有力工具。我国从80年代后期开始也积极开展以非线性全过程分析为基础的网壳稳定性研究。在总结国外已取得成果的基础上,在理论表达式的精确化、合理选用平衡路径跟踪的计算方法、灵活的迭代策略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索,使具有大量自由度的复杂结构体系的全过程分析成为可能;并编制出相应的分析程序。此外,在研究初始缺陷对网壳稳定性的影响时,对所提出的“一致缺陷模态祛”(即认为初始缺陷按最低屈

??曲模态分布时可能具有最不利影响)的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了仔细论证,并使之规范化。

?? 在上述理论成果的基础上,采用大规模参数分析的方法,进行了网壳稳定性分所实用方法的研究。即结合不同类型的网壳结构,在其基本参数(几何参数、构造参数、荷载参数等)的常用变化范围内,进行大规模的实际结构全过程分析,对所得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和归纳,考察网壳稳定性的变化规律,最后通过回归分析提出网壳稳定性验算的实用公式。近几年来,共计对2800余例各种形式的实际尺寸网壳结构进行了全过程分析,得到了相当规律性的结果。所提出的实用公式用起来比较简便,然而是建立在精确分析方法的基础之上的。这一工作很受广大设计部门欢迎。这些公式已列入正在编制的“网壳结构技术规程”(征求意见稿)。应该说,我国关于网壳稳定性的研究是相当深入和细致的。

?? (3)相对来说,国内外关于网壳结构在风和地震荷载作用下的反应研究得较少。作者个人认为,对网壳结构来说,风荷载的动力作用可能不是设计中的主要问题,但随着网壳尺度的增大,深入研究其抗地震性能则具有重要意义。在抗震领域,对高层和高耸结构研究得比较透彻;但网壳等大跨结构的动力性能具有不同特点,例如其频率分布比较密集,往往从最低阶算起前面数十个振型都可能对其地震反应有贡献,因而一般的振型分解法是否适用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不同方法(包括竖向)的地震作用引起的反应往往是同量级的,因此考虑多维输入可能是一个相当重要的问题;国外已建的和我国今后将要建的一些超大跨度网壳尺度十分巨大,因而在计算中也许有必要考虑地震动力的空间相关性;此外,单层网壳结构在静力作用下的稳定性是设计中的重要因素,它们在地震作用下同样存在动力失稳问题,其严重性如何?对于某些动力反应过大的网壳结构,是否有必要采取适当的振动控制措施?诸如此类问题都是我国学术界正在深入思考或已着手进行研究的问题。

?? (4)具有曲面形状的空间结构是最充分地利用形状来抵抗外力作用的结构形式,所以空间结构的形体设计(或从理抡分析角度称作形态分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钢筋混凝土薄壳和钢网壳等较刚性的体系,其形态分析主要涉及结构几何形状的优化。对索网、膜和索-膜等柔性结构体系,形态

分析具有更基本的意义,因为在一定边界条件下,柔性体系仅当存在适当预应力时才具有确定的形状,且其几例形状是随支承条件和预应力分布形态而变化的;因而结构设计的首要内容就是所谓的“找形”( Form-finding),借此来确定形状-预应力-支承条件这一综合系统与使用要求之间的优化组合。“找形”一般采用非线性有限元分析方法,但理论上远未定型。英国Barnes等提出的动力松弛法和德国Linkwitz等提出的力密度法等近似方法也能成功地应用于一些特定类型问题。日本半谷近年来提出形态分析的概念试图使空间结构的形体设计理论进一步系统化,很有意义。这一理论有待继续发展。我国在悬索结构和膜结构的“找形分析”或更确切地说“初始平衡状态分析”方面作过不少工作,并编制了一些相应的软件。今后似应在下列两方面进行更系统的理论研究工作:一方面是在总结现有分析方法的基础上,建立起统一的形态分析理论,与计算机图形学相结合,系统跟踪柔性空间结构的成形――受力全过程并形成相应的软件;另一方面是在形态分析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空间结构几何形状的优化准则和分析方法。

?? (5)膜结构和索-膜结构等柔性体系自振频率较低,是风敏感性结构,因而研究这类结构在风作用下的反应及其抗风设计方法十分重要。这一课题具有较大理论难度,国内外研究尚少,在许多方面基本上是空白,因而开展这一研究尤具重要意义。

?? 我们对悬索结构的风振问题做过一定研究,针对这种大跨柔性结构频域宽且频率分布密集的特点,提出了适用的随机风振反应分析方法;并且,针对悬索结构这种非线性体系,提出了广义风振系数的概念,通过大规模参数分析,为椭圆形及菱形平面的常用索网结构提出了简便的实用计算方法。还组织过相应的刚性模型和气弹模型的风洞实验。

?? 对于不同的结构体系,其风振特性也有差别。采用传统屋面材料的悬索结构整体工作性能相对较好(局部变形较小),结构的整体位移对气流场的改变不大。这类结构在风作用下的振动一般属于限幅随机振动。膜和索-膜结构具有不同特点,膜既是受力构件又是覆面材料,且质轻面薄,结构的局部刚度很小,在风作用下,局部膜单元的加速度和速度反应较大,可能对周围的空气紊流速度产生影响,导致气弹反应和颤振。因此在研究膜结构和索-膜结构的风振问题时,应对可能的动力失稳问题进行深入的理论分析和风洞实验研究。

?? 作者相信,在做好上面这些理论研究工作以后,将使我国大跨空间结构领域形成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并进入世界先进行列,为我国大跨度建筑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充分的理论支持。

??

?? 参考文献

??

??1、蓝天,空间结构的十年――从中国看世界,第六届空间结构学术会议论文集,广州,1992

??2、Makowski Z S. Space Structure-A Review of Development in Last Decade ,Space Structure IV,London,1993

??3、董石麟,姚谏,网壳结构的未来与展望,空间结构(创刊号),1994

??4、沈世钊,中国悬索结构的发展,工业建筑,1994(6)

??5、Shen Shizhao, The development of spatial structures in China (Invited Report), IASS Asia-Pacific Conference on Shell and Spatial Spatial Structures, Beijing, 1996

??6、李中立,吴健生,国外膜结构在大跨度结构中的应用与发展趋势,空间结构,1996(3)

??7、蓝天,膜结构的发展及其在中国的应用前景,第八届空间结构学术会议论文集,开封,1997

篇4:价值管理理论发展:回顾与展望

价值管理理论发展:回顾与展望

价值管理理论发展:回顾与展望

作者:陈艳

[摘要]  关于价值的管理,不同领域的学者站在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研究,企业战略管理学者从战略角度、企业财务管理学家从财务角度分别对价值管理的概念进行了界定。本文站在公司理财的角度对已有的价值管理概念进行了简单的综述,在厘清概念的基础上,总结出价值管理的本质特征,并对于目前价值管理零散的、不系统的业绩评价及信息披露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建立系统完善的基于价值的信息披露体系是今后价值管理理论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   价值管理       企业价值观       价值信息系统

一、引  言

随着20世纪80年代公司控制权市场的出现,奠基于经典经济学价值创造原理的价值管理(VBM),发端于公司控制权市场上的恶意收购活动,并于90年代在西方发达国家得到广泛地拓展和运用,涌现出了一系列有关价值管理的理论观念和实务方法(王平心,吴清华,2005)。

关于价值的管理,不同领域的学者站在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研究。从某种意义上讲,VBM是众多商业学科和商业主题的综合。从财务角度而言,VBM将创造股东价值这一目标同折现现金流量估价模式结合了起来。从公司战略角度而言,价值创造是投资于同现存的以及潜在的竞争者都存在某种相对优势的公司的结果。从会计角度而言,VBM采纳了公司会计报表的基本结构,并根据自身的要求进行了修改,最后,从组织行为学的角度而言,VBM认为评价和奖励对于引导员工的行为很重要。因而VBM系统是由一套旨在鼓励员工为股东价值而设计的评价和激励系统构成的(约翰・D・马丁等,2000)。本文将站在公司理财的角度对已有的价值管理概念进行简单的综述,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价值管理的本质特征,对价值管理理论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二、关于企业价值观的分析

我们知道严谨、现代意义上的企业价值理论源于Miller与Modigliani两教授在1958年所提出的MM无公司税资本结构模型。MM理论的提出,奠定了现代企业价值理论的基础。由于企业价值内在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人们可以通过不同的方面来观察或控制企业价值及其最大化的形成过程。基于对企业价值进行观察的不同角度,形成了多种企业价值评价模式。由于评价企业价值的具体方法不同而形成了不同的企业价值观,主要包括基于折现现金流量模型的企业价值观、基于经济增加值的企业价值观和基于托宾Q值的企业价值观四类。

(一)基于价值派(pie model)模型的企业价值观

按照这一模型,企业价值是负债市场价值与股权资本市场价值之和。

即FV=B+S

式中:FV表示企业价值;B表示公司债市场价值;S表示股票市场价值。由于公司债价格虽然会受到利率波动的影响,但其市场价值总是有一个中心支撑线,即公司债的票面值。而股票价格及其波动却反映的是一种长期趋势。所以,在此情况下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与股东价值最大化目标达到了协调和统一。

基于价值派模型的企业价值观将人们的视线由企业自身引到了证券市场上,将证券市场的价格机制引入了企业价值的生成过程,突出了债务资本投资者与股权资本投资者在整个企业价值生成过程中的不同作用。在经济金融化日益深化的现代社会中,基于价值派模型的企业价值观对于投资者而言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但是,这种企业价值观没有告诉投资者企业价值的真正的源泉究竟在哪里。因此,按照这种企业价值观进行价值管理,投资者在关注证券市场的同时,也必须密切关注着企业自身的各种变化。

(二)基于折现现金流量模型的企业价值观

按照这一模型,企业价值是未来时期内期望现金流量按照加权平均资本成本进行折现之和。该模型建立在持续经营和资产可以被循环用于创造未来收益和现金流量的基础上。

折现现金流量模型能够更好地体现企业价值的性质,即企业价值从本质上讲反映的是企业投资者对企业现金流量索偿权的大小。它的理论依据是:企业之所以存在是由于它对其投资者有价值,而这种价值正好体现在企业能够向其投资者提供足够多的现金流量。基于折现现金流量模型的企业价值观认为企业价值取决于:(1)未来期间企业经营活动所创造现金流量的多少以及(2)这些现金流量的风险程度的大小。

基于折现现金流量模型的企业价值观认为决定企业价值的是企业在一个较长时期内所获得的现金流量的多少。仅仅追求某一时期内的现金流量最大化对企业价值的增加并无益处。这种企业价值观有助于消除短期行为,增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这种价值观奉行“现金为王”原则,强调公司价值的概念不是基于已经获得的市场份额和利润数据,而是基于与适度风险相匹配的已经获得和可能获得的自由现金流量(FCF)。公司价值本质上是投资者对公司自由现金流量追索权的大小,公司价值也当然取决于公司在当期以至未来创造自由现金流量的能力。

(三)基于经济增加值(EVA)和市场增加值(MVA)的企业价值观

基于经济增加值和市场增加值的企业价值观认为企业价值是企业税后的经营利润与投入资本成本的差额。计算公式为:

EVA=经营利润-全部资本成本

MVA=股权资本市场价值-股权资本投入额

而市场增加值是企业在未来时期创造的经济增加值的现值。在强式有效的证券市场上,市场价值和市场价格是一致的,EVA应该与MVA有很强的相关性。这种价值观认为以价值为基础的管理就是通过创造出超过资本成本的收益来最大化股东的价值。它关注于真正的价值即经济利润而不是账面利润。只有当公司收入在弥补了投资人的全部成本之后仍有剩余,公司才创造了真正的价值。

美国管理之父PeterDrucker认为,作为一种度量全要素生产率的关键指标,EVA 反映了价值管理的所有方面。因此,EVA并不仅仅是一种新的衡量经营业绩的财务指标,而是一种包含战略规划、预算控制、业绩评价、管理报酬、内部沟通、外部沟通等因素在内的一种价值管理体系。

(四)基于托宾q值的企业价值观

托宾q值理论由经济学家詹姆斯。托宾1969年在《货币理论的一般均衡方法》一文中提出,并将托宾q值定义为公司的市场价值与公司的资本重置成本之比。

托宾q值完全从市场的角度来界定企业价值,其表达的意义在于当托宾q值大于某一标准时,就表示投资者对该企业的管理前景看好,并愿意用超过该企业资产价值的价格来购买其股票;反之,当托宾q值小于某一标准时,就表示投资者不看好该企业的管理前景,并只有当该企业资产价值的价格低于其价值时才愿意购买其股票。可见,托宾q值具有区分资本的边际效率和资本的金融成本的能力,广泛被用于关于企业价值和企业价值管理的研究当中。

基于托宾q值的企业价值观认为企业价值由资产重置更新成本和增长的期权价值两部分构成。如果公司的市场价值超过其重置成本,则超出的价值也可认为是增长的期权价值。即除了企业的物质资本外,当其具有像垄断力量、声誉、专利权和优秀管理者这类无形资产时,托宾q值就会很高,说明企业价值非常高。

三、价值管理定义的演进

基于上述不同的企业价值观的形成和完善,不同的企业价值观由于其不同的对企业价值的理解和评价企业价值的方法,而形成了对企业价值内容的不同界定,从而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关于价值管理的定义和内容。

1994 年,当大多数企业管理人员正在按照传统的绩效标准为创造股东价值的企业战略浴血奋战时,James M.McTaggart发表了价值管理理论的分水岭之作《价值命令》,提出了价值管理(Managing for Value)的观念,构建了股东价值管理的一个全新架构。

特别是Alfred Rappaport(1986)提出的贴现现金流模型使价值最大化不仅成为一种管理理念,也变成一种可操作的管理技术,从此基于价值的企业管理(VBM)成为战略决策、公司治理、过程控制、业绩评价和并购扩张中共同的声音(汤谷良,2003)。

汤姆。科普兰等早在其合著的《价值评估:企业价值的衡量和管理》一书中,已经提出了价值管理的唯一目标是股东价值最大化,即股东价值的管理是高层管理者的核心职责,概述了价值创造的基本原理,并在此基础上积极寻求最大化股东价值的方法。

价值管理,又称为基于价值的企业管理(Value-Based Management, VBM)是指以价值评估为基础,以价值增长为目的的一种综合管理模式(汤姆。科普兰等,2003)。它是根源于企业追逐价值最大化的内生要求而建立的以价值评估为基础,以规划价值目标和管理决策为手段、整合各种价值驱动因素和管理技术,梳理管理和业务过程的新型管理框架(汤谷良,2003)。

价值管理(VBM)本质上是一种管理模式、一整套指导原则,是一种以促进组织形成注重内外部业绩和价值创造激励的战略性业绩计量行动(Mark,2002)。

企业价值管理是一个管理结构,通过评价和管理企业活动去为股东创造长期的价值。并通过股票价格的增加、股利的增长来给予奖励(Marsh,1999)。

汪平在《基于价值的企业管理》(2005)一文中对从不同角度进行的价值管理的众多不同定义进行了归纳和总结,认为关于对价值管理的定义,大概可分为以下三类:

(1)据以价值为基础的管理的结果的定义:以价值为基础的管理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管理方法,其推动哲学是通过产生超过资本成本的收益来最大化股东的价值(Simms,2001)。以价值为基础的管理是一个管理框架。该框架可用于计量业绩,更重要的是用于控制公司业务,从而为股东创造出较高的长期价值并满足资本市场和产品市场的要求(Ronte,1999)。以价值为基础的管理是一种新的管理方法,它关注于真正的价值而不是账面利润。只有当公司收入在弥补了投资人的全部成本之后仍有剩余,公司才创造了真正的价值(Christopher and Ryals,1999)。

(2)按照以价值为基础的管理的过程来定义:以价值为基础的管理是一种全面的管理手段,它包含了重新定义的目标、重新设计的结构和体系、更新了的战略和经营程序以及修补了的人力资源实践。以价值为基础的管理不是一个速成的方案,而是一条需要坚持和投入的道路。(Boulos, Haspeslagh and Noda,2001)。

(3)结合以价值为基础的管理的过程和成果来定义:以价值为基础的管理是一种管理方法,其主要目的是最大化股东的财富。公司的目标、体制、战略、分析技术、业绩计量和文化都紧紧的围绕着股东财富最大化这一目标而展开(Amold,1998)。以价值为基础的管理是一种以股东价值创造为公司哲学的核心的管理方法。最大化股东财富引导着公司的战略、结构和程序,并决定管理者的报酬方式和业绩的监控方法(KPMG Consulting,1999)。

并在综合的基础上,将价值管理定义为以企业价值最大化观念为先导,以折现现金流量模型(DCFM)为基本技术支持的,汇合企业内部各层次、各环节、各种雇员共同参与的一个管理系统。该管理系统融预期、计量、控制、激励甚至文化等诸要素于一体,是经济金融化环境下企业管理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得出价值管理(VBM)是以股东价值最大化为理财目标的结论。即VBM的目标就是创造价值,实现股东价值的增长。它要求在企业经营管理和财务管理中,遵循价值的理念,依据价值增长规则和规律,来探索价值创造的运行模式和管理技术;从而建立起连接企业战略,并应用于所有对企业价值有影响的各个因素和整个经营过程中的决策和控制体系;它要求公司一切决策和行为以是否能够为股东创造价值为评价基准,并且在实现价值管理的过程中广泛运用了经济增加值(EVA)、市场增加值(MVA)、折现现金流量(DCF)、托宾q值、价值派(pie model)模型等一系列价值评估和价值管理的技术和方法,以帮助其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

四、价值管理的特征分析

如前所述,由于企业价值内在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人们可以通过不同的方面来观察或控制股东价值及其最大化的形成过程。到目前为止,在价值管理体系中,形成了经济增加值(EVA)、市场增加值(MVA)、折现现金流量(DCF)、托宾q值、价值派(pie model)等价值管理模式,尽管在价值管理理论和实践中出现了不同的管理模式和评价指标,但是关于价值管理仍然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

(一)以资本市场为依托

价值管理活动的展开几乎都以资本市场为背景,价值管理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更是离不开发达、完善的资本市场。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公司控制权市场的出现,发端于公司控制权市场上的恶意收购活动,更是直接导致了价值管理理论和实践的产生和发展。公司杠杆收购(LBO)的发生对公司的CEO,甚至大公司的CEO提了个醒,他们要么通过改善公司业绩来提高公司的股价,要么面对敌意收购的威胁。总之,20世纪80 年代公司控制权市场的活跃使人们开始史无前例地对公司管理者进行规范(约翰・D・马丁等,2000)。另外,在完善的资本市场,投资者高度分散,为了有效地聚拢投资者的人气和资金,企业管理当局也将不得不进行价值管理。而且,价值管理的结果能够得以实现的基本条件也在于股票市场效率很高的状态下,股票价格能够基本反映公司管理当局的管理绩效。

可见,在经济金融化日益深化的现代社会中,将证券市场的价格机制引入企业价值的生成和管理过程中,是企业管理者的不得已而为之的必然选择,因而可以毫无疑问地讲,以资本市场为依托成为价值管理的基本特征。

(二)以股东价值最大化为根本目标

价值管理作为一种新型的企业管理模式,它认为企业追求的终极目标就是为股东创造价值,实现股东价值的最大化,以股东价值最大化为根本目标是价值管理行为最基本的特征。

众所周知,股东价值通常包含某一期间股东所实际获得的股利加上由于股票价格波动而形成的资本利得两部分。而“股东价值最大化”的涵义,并不是股利和股票价格波动而形成的资本利得之和越多越好,或者讲“股东价值最大化”并不是指股利越多越好,股票价格越高越好。相反,股东价值最大化这一理财目标是通过满足股东的最低报酬率要求来实现的,即:如果股利和资本利得之和能够满足股东的最低要求报酬率,我们就可以认为企业的价值管理实现了股东价值最大化的目标。其中,股东的最低要求报酬率就是该企业的资本成本,是该企业进行投资的最低盈利水平。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企业管理人员必须找到能够带来超过要求报酬率的投资项目,使得项目的报酬率能够大于或者等于股东的要求报酬率,只有这样,项目的净现值才能大于或等于零。才能够为股东创造价值。

股东价值最大化作为价值管理的管理目标虽然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可,但是,关于作为衡量价值目标实现程度的评价指标却出现了许多不同的选择,到目前为止,一些著名的咨询机构及学者都基于自己对价值及其相关性的理解,创造了自己认为最具价值相关性的核心财务指标,或者其他的可用于价值管理定量分析的工具,例如经济增加值(EVA)、市场增加值(MVA)、折现现金流量(DCF)、托宾q值、价值派(pie model)等,这些价值管理指标不仅弥补了传统财务指标的短期化倾向,而且为企业融资与再融资创造了良好的筹资环境,有助于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重视现金流量和资本成本

以股东价值最大化为最终目标的价值管理作为一种管理模式,首先必须关注企业未来时期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的创造,其次必须重视对现金流量的风险进行控制,通过对未来各期的预计现金流量、企业加权平均资本成本这两个决定企业价值的基本因素进行预测和控制,从而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的目标。因此,重视现金流量,重视资本成本成为价值管理的重要特征。

按照詹森(Jensen)教授在研究代理冲突的时候对自由现金流量的定义,所谓自由现金流量是指企业在满足了净现值为正的投资项目资金需求之后剩余的经营活动现金流量。自由现金流量的所谓“自由” 即体现为管理当局可以在不影响企业持续增长的前提下,将这部分现金流量自由地分派给企业的所有投资者,既可以以利息的形式支付给债权人,以满足债权人的报酬率要求;也可以以股利的形式支付给股东,保证股东价值最大化的实现。在债权人报酬率既定的情况下,自由现金流量越多,股东所得到的现金流量越多,要求报酬实现的可能性也就越大。从求偿权的次序上看,首先是债权人对企业的自由现金流量提出求偿,借以实现收益。然后,才是股东提出求偿。如果债权人的报酬率要求得不到满足,则股东就不能获得现金流量。可见,在价值管理过程中,为了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目标,理财人员必须高度关注企业经营活动创造现金流量的情况,并以科学的技术和手段确保现金流量目标的达成。此时,科学的现金流量预算的编制和控制便是一个重要的工具。许多国外企业都编有现金流量预算,对未来的经营活动现金流量进行预测和估计,从而实现对价值管理过程的控制。

所谓资本成本是指企业获利水平的最低限,它取决于企业投资活动风险程度的大小,取决于投资者对投资报酬率的要求。从企业的角度讲,资本成本是进行投资决策时必须严格遵守的报酬率水平的最低限,达不到这一下限的投资项目按此资本成本折现后的净现值为负,不仅不会增加价值,反而会减损价值;从投资者的角度讲,资本成本则是他们的要求报酬率水平,是投资者根据投资项目的风险水平和证券市场上的报酬率水平估计、确定的`报酬率水平。因此,资本成本又常被称为:要求报酬率(required return)和折现率(appropriate discount rate)。可见,资本成本取决于企业投资项目的风险程度。如果企业不能通过实物投资提供这一要求的报酬率水平,投资者就只能放弃在该企业的投资而转投他处。

从技术上讲,折现率的选择必须考虑到现金流量的性质。我们知道自由现金流量包括可以自由地分派给企业的所有投资者的全部现金流量,所以,折现率即资本成本的确定也必须包容所有的融资来源,即股权融资来源和负债融资来源。这样的资本成本即是所谓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是企业经营收益的最低水准,是企业选择投资项目的重要标准,惟有超越资本成本的收益才是创造价值的,这里隐含了机会成本下的经济收益观念。

(四)重视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所谓“可持续发展”是指:“在不牺牲子孙后代需要的情况下,满足我们这代人的需要”(1987年4月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的《我们共同的未来》中的定义)。重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是价值管理的又一重要特征。与之相对的利润管理之所以逐渐被现代企业所摒弃,关键原因在于利润管理中对利润最大化的追求破坏了企业赖于持续发展的内部机制,造成企业的短期行为,从而造成利润管理企业的普遍“短命”结果。

由于在对企业价值进行的估算中,始终包含一个假设,即估价是在企业持续经营状态下进行的。决定企业价值的基本因素除未来各期的预计现金流量、企业加权平均资本成本以外,必然还包括企业存续期这一重要因素。即能否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不取决于企业在以往时期里所获得的收益,而是取决于企业在未来时期里可能获得的现金流量的多少、企业投资活动风险程度的大小,以及未来存续期的长短。企业的持续存在,既是对投资者利益的最好保障,又是整个社会保持稳定和繁荣的重要基础。因此,企业价值管理必须重视可持续发展或者说长期性这一特征。

可持续发展的含义还包括另外一个方面,即未来性。成功的企业价值管理应当懂得重视未来,并且科学地规划未来,树立可持续、长远发展的观念。关于价值管理的行为,长期的战略性投资决策意义远远大于日常的经营性决策,在投资活动中所产生的现金流出的直接目的即是在未来时期里取得足够多的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根据长期的战略性决策确定企业发展的基本方向,然后将战略性决策具体化地分解为中期或短期的经营预算。

综上所述,追求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企业价值管理的重要特征,这一特征包含着长期性和未来性两个方面的含义。可持续发展的价值管理意味着企业在未来可预见的时期内,有望获得足以补偿各项成本的、稳定增长的现金流量,从而使股东实现价值最大化。没有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股东价值最大化便无从谈起。

五、价值管理的发展趋势

目前关于价值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理念、战略层面,集中于企业内部管理,对于在资本市场中价值管理信息的披露仅仅是零散的、不系统的片段,由于价值管理信息披露方面的严重缺陷,使得有效资本市场远远不能实现,使得价值管理仅仅成为企业的CFO们限于关键事件、关键时点的战略决策与业绩评价,这样就大大局限了实施价值管理的效率和效果。因此,如何才能够充分发挥价值管理的作用,将价值管理绩效的信息完整、系统地反映于资本市场,将成为未来价值管理理论研究的重要目标之一。而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技术支撑是建立一个能够充分反映和披露价值信息的信息系统――基于价值的信息系统。

(一)现有价值管理的信息系统支持的不足

在价值管理的过程中,为其提供信息与验证作用的信息系统是价值管理成功的关键技术支持。现有的会计信息系统的证实作用在盈余意外中得到了体现。即如果管理层没有达到或者超过分析师的预测,股票价格会产生波动,实际盈余与预测盈余很小的差异将导致股票价格剧烈的波动。因而价值管理信息系统中的信息质量至关重要。

目前对企业经营活动的业绩进行披露的信息系统是基于交易的信息系统,上市公司主要通过以利润表为核心的报表体系对外披露企业经营业绩的信息。基于交易的信息系统是指基于过去交易和过去的市场价格的信息系统,其注重利润指标,确定利润必须是在谨慎原则的基础上已经确定实现的价值。葛家澍和徐跃(2006)在《会计计量属性的探讨中》曾经指出会计不是不也不是不能反映企业的新价值,否则,企业利润从何而来,但确定利润有一个条件――会计的成规,那就是企业生产的商品已被易手,由他人买去。可见,基于交易的信息系统所能表现的价值是原封不动的各种历史成本的积累,而未曾反映新价值的创造和增加,具有不确定性的未来预期,其不能予以信任。生产经营过程能够创造价值是肯定的,但必须等到产品被社会承认,通过市场交换取得销售收入时才能实现,即交换是关键。

可见,这种基于交易的信息系统具有一个严重的局限性就是不能真实、及时地反映企业的价值以及价值管理的信息。例如:股票市值与账面价值存在很大差异;企业并购中,资产收购的价格与资产的账面价值相差极大。因而其信息质量或者有用性都大打折扣。

(二)建立基于价值的信息系统

基于价值的信息系统是采用由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估计的公允价值作为企业资源的价值进行披露,能够全面反映企业的实际价值和发展潜力,是价值管理的有效技术支撑。

价值管理活动几乎都以资本市场为背景展开,而现代资本市场是建立在信息披露的基础之上的,具有可靠性和相关性的信息系统支持是资本市场健康、有序发展的必要条件。基于价值的信息系统能够满足作为建立有效资本市场技术支撑的要求,具有能够真实反映企业价值的根本特征。按照微观经济学的观点,所谓价值,是指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随着资本预算中折现技术的运用,财务学家们也接受了关于价值的这一定义。具体言之,企业价值就是企业预期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也是市场预期的结果。而一般来讲,市场预期依赖两种信息,一是能够验证市场预期的历史信息,二是直接或间接形成预期的未来信息。历史信息通过验证市场预期来修正市场价格。在有效市场条件下,市场的定价是准确的,然而,这种准确性是通过预期―修正―再预期―再修正的过程实现的。

基于价值的信息系统必将能够提供上述要求的两种信息。一方面,基于价值的信息系统更加具有预测价值,即它的信息对于提高信息使用者预测未来的能力会有很大的帮助。虽然未来往往是不确定的,但是人们总是试图去影响未来,使之朝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去发展。这就要求反映未来的信息系统必须具有符合未来变化趋势的可预测的特征。另一方面,基于价值的信息系统的验证作用更加及时。股票投资者交易的是公司未来的收益,但没人知道未来收益,管理层自己也不能准确知道未来收益。未来收益只能逐步地被已经交易的业务所证实(夏冬林,2006)。基于价值的信息系统由于采用公允价值来计量企业的资产价值,它提供的价值信息更加接近市场估价,能够更加及时地验证市场的预期,从而更加有利于价值管理绩效的实现。

参考文献

[1] Tom Copeland, Tim Koller & Jack Murrin. Valuation: Measuring and Managing the Value of Companies(3rd Edition),Wiley&Sons,Inc. 2000.

[2] Ronte, Hanno: Value Based Management, Management Accounting , 1998.January. Ryan, Jr.,

[3] 12manage点com

[4]Kinney , William , David Burgstahler , Roger Martin .2002 .Earnings Surprise “Materiality” as Measured by Stock Returns.Journal of Accouting Research , Vol.40 No.5:pp1297――1329

[1] 汪平,打造VBM 框架下的价值型财务管理模式,《会计研究》,2005,8:63-66

[2] 约翰・D・马丁等著:《价值管理》,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3] 汤谷良、林长泉:打造VBM 框架下的价值型财务管理模式,《会计研究》,2003,12:23-27

[4] 陈良华:价值管理:一种泛会计概念的提出,《会计研究》,2002,10:53-56

[5] 陈志斌等:基于价值创造的现金流管理,《会计研究》,2002,12:45-50

[6]夏冬林:财务会计:基于价值还是基于交易,《会计研究》,2006,08

[7]葛家澍,徐跃:会计计量属性的探讨――市场价格、历史成本、现行成本与公允价值,《会计研究》2006,09:7-14

[8]王庆成,股东财富最大化与企业价值最大化之比较研究,《现代财经》,2002,06

[9] 王平心,吴清华,作业价值分析与价值管理:一个整合框架,第五界会计与财务问题国际研讨会――当代管理会计新发展,2005,07

[10] 李占祥,为企业可持续成长(长寿) 而管理,《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2,08

[11] 汪平主编:《中级财务管理》,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篇5:中国买方市场格局及其发展:回顾与展望

中国买方市场格局及其发展:回顾与展望

买方市场格局的形成,对中国经济发展具有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文章旨在剖析中国买方市场的特征及其发展趋势.以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调整结构,是化解当前宏观经济领域诸多矛盾、推动中国买方市场良性发展、打造中国经济跨世纪发展基础的必由之路.

作 者:阳万雄 周方涛 Yang Wan xiong Zhou Fang tao  作者单位:中南民族学院经济研究所,武汉,430074 刊 名:经济师 英文刊名:CHINA ECONOMIST 年,卷(期):2001 “”(2) 分类号:F7 关键词:买方市场   特征   趋势改革   开放   结构调整  

篇6:北京市轨道交通发展历程回顾与展望

北京市轨道交通发展历程回顾与展望

北京轨道交通发展总体情况 自世界第一条地铁线于1863年在英国伦敦诞生后,现已有51个国家建成运营地铁及轻轨线,总里程已超过9000公里,平均每年建成63.3公里.

作 者:高振华  作者单位:北京市规划委员会 刊 名:北京规划建设 英文刊名:BEIJING PLANNING REVIEW 年,卷(期):2009 “”(3) 分类号:U2 关键词: 

篇7:工作总结回顾与展望

在过去的一年中,我谨记自己的职责,严格的要求自己,积极认真地做好各项工作。

在不断地学习和工作实践中,个人的实践经验、工作能力等方面都取得了进步,工作上取得了一定成果。

经过了两年时间的工作锻炼和学习,我对农村的工作已经比较了解,进入了村官的角色,参与到村里的多项工作中去:环境整治、远程教育、秸秆禁烧、台账完善,协助会计做好账目工作等。

农村的工作是繁琐具体的,目前村民们获取信息的手段还相对比较年缺乏,甚至会出现一些让我们觉得不能理解但却是有其存在理由的事情。

比如,每年国家发放的小额扶贫贷款,利息很低,手续也复杂。

但是,以前我们村一边是每年小额扶贫贷款的可贷额度都没有用完,一边却还有不少村民在向私人高利贷借钱。

开始我对这种情况很不能理解,为什么这些村民会宁愿去借需要更高利息的钱。

经过调查,我了解到他们很多人都只是扶贫贷款的政策了解地比较模糊,不清楚怎么去操作才能贷到款,更有的人听别人以讹传讹的说法,认为操作手续很复杂,甚至于银行会克扣钱款等等。

知道了以上的情况后,我就联合村里其他干部一起加大了对小额扶贫贷款政策的宣传,充分利用了广播、传单、版画等多种形式。

经过努力,今年我们村的小额扶贫贷款额度全部用完,虽然在过程很累,但在看到村民拿到贷款时的笑脸,我心里也很开心。

在正常参与村里的工作的同时我也参与了乡里的多项工作比较落后,由于对电脑打操作的熟悉,对农经、民政部门的数据录入,办公室的文稿打印,违章建房情况的统计工作等都参与到其中。

同时,我还与我们乡其他三名大学生村官共同,投资与老板合作创立西圩金地园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占地1500亩,建日光温室400余幢。

蔬菜示范园建成后,年可亩产蔬菜4万公斤,亩经济效益达5万元;提供300多个工作岗位,并带动当地农户1000余户一起发展,人均年纯收入将可增加XX元以上,工程在实施过程中采用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分户作业,集中销售,形成“公司+基地+大学生村官+农户”的模式,带动当地及周边农民一起发展蔬菜生产,形成山东寿光日光温室蔬菜生产模式特色产业。

一年来,工作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思想上也成熟了很多,但同时我也还存在有不足的地方,自己的业务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在即将到来的XX年我计划:

1、继续加强学习,学好知识是干好工作的前提,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继续向身边的同志学习各种工作的经验,同时在工作实践中总结和积累自己的经验。

2、是继续干好创业,利用好这个平台,争取为村民树立一个创业成功的标杆,带动他们一起创业致富。

还有半年的时间,我的任职就期满。

但是,在这剩下的半年时间中,我会一如既往地坚守岗位,认真工作,不断创新,为村民多做实事,多办好事。

篇8:回顾与展望作文

回顾与展望作文

时间、时间、时间是什么?时间就如同一台摄像机,录制着我生活的点点滴滴,成为了我的独家记忆。时间就如同一条跑道,记录着我奋斗的艰辛与困惑,成为了我拼搏的动力。

记忆中的我刚进入高中时,充满着过多的疑惑和担忧。担忧的是:我在高中会遇到三种人。第一种是初中时的同班同学;第二种是初中时同校不同班的同学;第三种是外校升入我校高中的同学,比较陌生。对于我这样一个还沉浸在初中时期记忆里,沉浸在初中生活的点点滴滴中的我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我害怕与他们接触,害怕与他们相处的不融洽,害怕不能同他们拥有初中时的快乐时光。

疑惑的是:我知道进入高中后,一切的一切都会变得很难,我不知道如何去接受这个挑战。更不明白所谓的“难”程度有多深。我不知道我是否能成功的渡过这个挑战。一个一个的疑问不停地接踵而来,绕得我头昏眼花。脑海中只剩下了一个大大的问号。

在这一学期的学习中,我遇到了无数的瓶颈。我老是以初中时的学习思维去思考问题,老是用初中时的学习方法去学习。总是突破不了依赖旧的学习方法,主动去寻找到新的、适合高中学习的学习方法。我常常为做不出题,找不到解题的突破口而苦恼、纠结,让自己整天忧心忡忡。无法正常地学习与生活,也许这就是我记忆中的苦与辣吧!

回顾本学期,开展了许多课外活动,成为了我记忆中的甜。在慰问敬老院老人活动中,我懂得了要珍惜身边的每一个人,不要失去了才知道后悔。在完成社会实践活动《饮料与健康》调查报告中,我知道了饮料对人体的利弊,也让我知道了许多生活小常识。在英语角和英语演讲比赛中,我体会到了英语魅力带给我们的'快乐。在运动会中,我们挥洒着汗水在运动场上尽情展示着我们的运动才能,并明白了团结的真谛和责任的重要性。我们在劳技课上体会到了劳动的意义和艰辛。在包饺子活动中体会到了生活的乐趣。在“12・9”演讲比赛中我知道了:帮助他人,快乐自己。此刻的我在圣诞节平安夜这一篇章中,我不知道一句“MarryChristmas”会呈现出怎样的精彩,会产生怎样的火花,我期待今晚的完美晚会,就如我对未来的期盼。

未来,未来会是怎样?我不可预知。我不知道属于我的摄像机会拍摄出怎样的画面。但是,我会抱着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去面对未来。展望未来需要我去奋斗、去拼搏,去书写属于我的未来。所以,加油,未来必定会美好,定会精彩纷呈。

篇9:对外开放:回顾与展望

对外开放:回顾与展望

能够有机会在这里作个发言,我感到很荣幸。首先,祝贺《世界经济发展宣言》的出台,并祝这次大会圆满成功。本次会议的一项重要主题,也是《世界经济发展宣言》第一条的内容,就是强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所有国家和经济体的商品贸易、服务贸易、投资要相互开放、相互依存和共同发展。我想就其中涉及的对外开放、特别是服务业开放问题谈谈自己的想法。近几十年经济开放的发展历史告诉我们,人们往往对对外开放所能带来的好处估计不足,而对对外开放可能带来的冲击和风险估计过高。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在对外开放初期,由于自身优势比较弱,经济力量比较小,就更容易出现这种倾向。中国近二十多年就经历了这样的过程。举几个例子,第一个是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开始进口家电产品,其中最主要的是彩电和盒式录音机。当时,有人大声疾呼,说这样的.开放会把中国的电子工业完全打跨,因为我们的竞争力跟国外相比差距太大了。然而最终的结果却是,中国电子工业进步最快,而且成了全世界音像电子产品最大的生产国和出口国。第二个例子是80年代后期,中国大幅度削减了配额和进口许可证管理,有人担心,这样大的开放步伐会使中国的市场受到极大冲击。然而事实上大家看到的却是,中国的贸易稳步发展,民族工业在对外竞争和参与国际分工中有了巨大的增强。第三个例子,1994年人民币实现汇率并轨,从双重汇率改为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研究这项改革时,有人非常担忧,说当时中国不具备条件,风险巨大。他们认为,要实现汇率并轨至少需具备三个条件,第一是出口能力大幅度增强,第二是外汇储备非常丰富,第三是宏观经济管理非常成熟。而这些条件当时都不具备,汇率并轨的决心非常难下。1993年底,中国决定进行汇率机制的改革,随后于1996年又实现了经常项目可兑换。现在我们回头看,汇率并轨改革是非常成功的。第四个例子,2001年底中国加入了WTO。对于加入WTO,也有很多担心,认为可能会对中国一些行业有很大的冲击。为此我们也做好了应对挑战的各种准备。两年来的情况表明,加入WTO以后给中国带来的好处远远大于它所带来的冲击和风险。这四个例子可能对于我们今后从思维上改进对对外开放的理解有帮助。

世界范围也是如此。二战以后,发展中国家早期往往看不到自己的比较优势,在对外开放问题上更多强调的是开放对本国经济带来冲击,普遍认为国际经济秩序对发展中国家不利,要求改变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条件,要求加强对本国民族产业的保护。然而,“亚洲四小龙”、紧接着的“亚洲五小虎”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中国外向型经济也取得了非常大的进展。尽管后来出现了亚洲金融**,但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战略越来越成为发展中国家的政策取向,相当一部分发展中国家逐步改变了固有看法,认识到对外开放的收益大于冲击和风险,现在,这一部分发展中国家已经成为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的主要推动力量。当然,也有一部分发展中国家尚未尝试过对外开放的经济政策。而且,贸易保护主义情绪在一部分发达国家出现了抬头迹象。坎昆谈判的失败是令人失望的。

在总结历史路径的基础上,展望未来,我想重点谈一下服务贸易。同商品贸易一样,服务贸易的开放会带来竞争。竞争会带来压力,也会带来动力,竞争会带来繁荣,开放和竞争能够促进技术交流和技术引进,能够使资源得到更有效的配置。在中国,服务业开放的一个重点是金融业。中国银行体系还有很大的缺陷,资本市场和保险业都非常年轻。因此我们确实需要加强准备,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尽管如此,低估开放的好处,高估开放带来的冲击和风险,在服务业对外开放这个问题上还可能发生。

我相信,按照中国政府对于WTO的承诺,按照WTO安排的时间表,中国服务业的稳步开放一定会给中国和整个世界都带来更大的好处。中国人民银行也希望在这个进程中做出一份贡献。我们将在金融政策上大力支持和配合服务业的对外开放,为《世界经济发展宣言》提出的原则,也为我们这次会议付出一份努力。

(本文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周小川行长2003年11月6日在“世界经济发展宣言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整理)

回顾与展望作文

展望与回顾作文500字

世界数据中心(WDC)回顾、变革与展望

地应力测量及其地下工程应用的思考

怀柔水库水环境保护工作回顾与展望

高二优秀学生回顾展望的作文

回顾展望的年会主持稿开场白

回顾,展望,我的话题优秀精选

财务报告的发展回顾及其改进

工作规划与展望范文

地下工程测量发展回顾与展望(集锦9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地下工程测量发展回顾与展望,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