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进咸阳的历史典故

时间:2022-11-29 13:55:27 作者:兔子不吃胡萝卜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兔子不吃胡萝卜”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刘邦进咸阳的历史典故,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后的刘邦进咸阳的历史典故,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刘邦进咸阳的历史典故

秦军在巨鹿打了败仗,可章邯还有二十多万人马驻在棘原。他上了一份奏章,向朝廷讨救兵。二世和赵高不但不发救兵,反而要查办章邯。章邯怕赵高害他,只好率领部下向项羽投降了。

章邯投降的消息到了咸阳,秦王朝内部也发生了混乱。

那时候,秦朝的权完全操在赵高手里。赵高害死了李斯以后,知道大臣中有人不服他。有一次他牵着一只鹿到朝堂上,当着大臣们对二世说:“我得到了一匹名贵的马,特来献给陛下。”

二世虽然是个糊涂虫,是鹿是马还分得清。他笑着说:

“丞相别开玩笑,这明明是头鹿,怎么说是马呢?”

赵高绷着脸说:“怎么不是马?请大家说说吧。”

二世就问大臣们。不少人懂得赵高的用意,就附和着说:

“是匹好马呀!”

也有的害怕赵高,不吭声:只有少数大臣说是鹿。

没过几天,那几个说是鹿的大臣,都被赵高找个借口办了罪。

打那以后,宫内宫外大小官员都害怕赵高,再没有人在二世面前说赵高的不是了。

公元前2,刘邦的人马攻破了武关(今陕西丹凤县东南),离咸阳不远了。二世吓得直打哆嗦,连忙派人叫赵高发兵去抵抗。赵高知道不能再混下去,就派心腹把二世逼死。

赵高杀了二世,召集大臣们对他们说:“现在六国都已恢复了,秦国不能够再挂个皇帝的空名,应该像以前那样称王。我看二世的.侄儿子婴可以立为秦王。”这些大臣不敢得罪赵高,只好同意。

子婴知道赵高杀害二世,想自己做王,只是怕大臣们和诸侯反对,才假意立他为王。他和他两个儿子商量好,到即位那天,子婴推说有病不去,趁赵高亲自去催子婴的时候,就把赵高杀了。

子婴杀了赵高,派了五万兵马守住峣关(今陕西商县西北)。刘邦用张良的计策,派兵在峣关左右的山头插上无数的旗子,作为疑兵;另派将军周勃带领全部人马绕过峣关正面,从东南侧面打进去,杀死守将,消灭了这支秦军。

刘邦的军队进了峣关,到了灞上(今陕西西安市东)。秦王子婴带着秦朝的大臣来投降了。子婴脖子上套着带子(表示请罪),手里拿着秦皇的玉玺、兵符和节杖,哈着腰等在路旁。

刘邦手下的将军主张把子婴杀了,但是刘邦说:“楚怀王派我攻咸阳,就因为相信我能待人宽厚;再说,人家已经投降,再杀他不好。”说完,他收了玉玺,把子婴交给将士看管起来。

这样,秦始皇建立起来的强大的王朝,仅仅维持了十五年,就在农民起义的浪潮中灭亡了。

刘邦的军队进了咸阳,将士们纷纷争着去找皇宫的仓库,各人都拣值钱的金银财宝拿,闹得乱哄哄的。只有萧何不希罕这些东西,他先跑到秦朝的丞相府,把有关户口、地图等文书档案都收了起来,保管好。

刘邦在将士陪同下,来到了豪华的阿房宫。他看见宫殿这么富丽,幔帐、摆设儿好看得叫人睁不开眼睛。还有许许多多的美丽的宫女。他在宫里呆了一会,心里迷迷糊糊的简直不想离开了。

这时候,他的部将樊哙(音kuài)闯了进来,说:“沛公要打天下,还是要当个富翁呀?这些奢侈华丽的东西,使秦朝亡了,您还要这些干么?还是赶快回到军营里去吧!”

刘邦不听他的话,说:“让我歇歇吧。”

恰巧张良也进来了,听到樊哙的话,对刘邦说:“俗话说: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樊哙的话说得很对呀,希望您听从他的劝告。”

刘邦是一向很信任张良的,听了他的话,马上醒悟过来,吩咐将士封了仓库,带着将士仍旧回到灞上。

接着,刘邦召集了咸阳附近各县的父老,对他们说:“你们被秦朝的残酷的法令害苦了。今天,我跟诸位父老约定三条法令:第一,杀人的偿命;第二,打伤人的办罪;第三,偷盗的办罪。除了这三条,其他秦国的法律、禁令,一律废除。

父老百姓可以安居乐业,不必惊慌。”

刘邦还叫各县父老和原来秦国的官吏到咸阳附近的各县去宣布这三条法令。

百姓听到了刘邦的约法三章,高兴得了不得。大伙儿争先恐后地拿着牛肉、羊肉、酒和粮食来慰劳刘邦的将士,刘邦好言好语地劝他们把这些东西拿回去,他说:“粮仓里有的是粮食,不要再让你们费心了。”

打那时候起,刘邦的军队在关中的百姓中留下了好的印象,人们都巴不得刘邦能留在关中做王。

篇2:刘邦的历史典故

有关刘邦的历史典故

邦,秦末沛县丰邑人。早年任沛县泗水亭长时奉命押送一批劳工去骊山为秦始皇修筑陵墓,途中许多劳工趁机脱逃。刘邦暗想即使到达骊山,劳工也都逃光了,无法交差。于是在芒砀山泽前休息进食,晚上释放所有的劳工说:“你们各自逃生去吧!我从此也逃亡去了。”劳工中有十几位壮士见刘邦宽宏大度,豪爽义气,便愿意追随他。

晚上,刘邦喝了不少酒,乘着酒兴继续赶路。月色苍茫,小径蜿蜒。在逃往芒砀山泽的`小路上,走到前面的人忽然惊叫一声,忙回头向刘邦报告:“前面有一大蛇挡道,请绕道而行吧!”刘邦醉意朦胧,朗声大笑道:“英雄豪气,所向披靡,区区一蛇,安敢挡吾道路?”说话间,拨开众人,仗剑前行,果见一巨蛇横卧路中,摇头摆尾。刘邦正欲用剑砍去,只见那白蛇道:“我乃贵为天子,焉游四海,诛秦平分天下。”刘邦不允,白蛇道:“你斩吧,你斩我头,我乱你头,你斩我尾,我乱你尾。”刘邦酒壮英雄胆,说:“我不斩你头,也不断你尾,让你从中间一刀两断”。说吧一剑下去把白蛇斩为两段,顿时蛇血喷溅,染红了土地,至今这里长出的草还是红的。白蛇化作一股青气飘荡空中,喊道:“刘邦还吾命来,刘邦还我吾命来。”刘邦道:“此处深山野林怎还你命,待到平地准还你命来。”刘邦贵为大于,金口玉言,后来王莽篡权杀了汉平帝,把四百年的汉室分成两半。传说王莽乃是白蛇投世,至此也算还了刘邦所许之愿。此是后话。

刘邦斩蛇之后,继续前行,又行数里,酒劲上涌,醉卧道旁。

第二天早上,有人经过斩蛇之处,见一老妪痛哭不已,问道:“你为什么痛哭?”老妇人道:“我儿子被人杀了。”行人问道:“是谁杀的?”老妇人道:“我儿子本是白帝子,在此化蛇挡道本是向赤帝子讨封而来,却被赤帝子杀了。”老妇人说完就不见踪影。这人来到刘邦一群人跟前,把他所见到的讲了一遍,刘邦听后内心大喜,认为自己就是赤帝子,更加坚定了反秦起义的决心,沛县弟子听说后都愿意归附他。刘邦先隐藏于芒砀山泽中,后又返回沛县,杀了县令,被拥立为沛公,扯旗造反。经过楚汉争霸终于登上了帝王的宝座。

篇3:汉高祖刘邦选贤的历史典故

汉高祖刘邦平定淮南王英布兵变后,在返回长安途中,路经沛县。南北征杀十余年,头一次回到故里,重见故里父老兄弟,真是无限的感触。这一天,高祖在沛宫摆宴,款待乡亲父老,把酒临风,喜气洋洋。合法这时,门外突然传来一阵吵嚷,高祖好生希奇,忙放下酒杯问道:“门外为何如此吵嚷?”高祖话音一落,县令一旁“刷”地站起,伸过头去往外侧耳一听,才慢慢安下心来,回身跪在地下向高祖叩首道:“皇爷恕罪。今早卑职来拜皇爷,遇一乡民拦路喊冤,状告本城东家霸鹅。因奉皇诏,卑职不敢延误,……不想他们闹了上来,使皇爷受惊,卑职罪该万死,罪该万死!”高祖听后沉思起来,他据说这个县令昏庸无能,靠着做郡守的岳父才得以重用,今天我何不亲眼看看这位县令的本事!高祖暗暗打定主意,立即吩咐:“官清民安,民事为大,尊县不妨即速审理!”没等县令答复,高祖就已脱离桌案,向大家拱手招呼道:“此处为堂,我等暂且一避!”

县令一听,吓出一身盗汗,心中连连叫苦。你想,一个小小的县令,能有多大的胆子敢在帝王眼前审案?况且这样的一个无能之辈!县令不敢推托,只好硬着头皮擂鼓升堂。那乡民被差役带到堂前跪下,哭诉道:“……二十只鹅为小民所养,指望卖鹅来购置农具开垦荒地,养家糊口。昨晚下店,不料东家霸鹅,反诬小民刁赖……求老爷为民作主哇!”

县令听罢,装模作样,手指东家大喝一声:“店家,你平白无故霸鹅,该当何罪!”谁知那东家没有畏惧,听到喝声就扑通跪在地下,立即分辩:“老爷容禀:小店家闻高祖皇爷将要返乡驾临,久备鹅二十只,孝敬老爷以备皇爷受用,不料这乡野流贼,仗着现在皇爷法宽,爱民如子,就胆大包天,来得我店,见鹅起意,生下这谋鹅的歹毒之心……求青天老爷明镜!”县令听完,以为店家说的也有理,心想,这可怎么了却呀……随后眼珠一转:咳,村夫流民,判轻判重谅他也不敢如何,再说,本县若连一个村民也治不了,在皇爷眼前,不是显得大大的无能了么,想到这里,忙吩咐两边:“野夫民贼,骚扰本县--给我拿下,重责四十,收入南牢,听候发落!”

那乡民毫无惧色,连声高喊冤枉,被差役强行架出。

其中的马脚,高祖爷早就看得一清二楚,心想:全国要有这样一批“青天”,将要造成几许冤狱啊,俺这汉室山河,要不了多久就会败在这批人手里……高祖忍着肝火走进大堂,冷冷地问:“青天大人,此案可理清断明确?”

县令一听高祖这口吻,知道不妙,吓得满身发抖。停了一会儿,高祖又问:“此案审理得怎样了?”县令猜不透高祖的`意思,吓得面色如土,哪里还敢哼一声,急忙跪在地下,连连叩首。高祖抬头环顾一周,微微一笑道:“诸位父老兄弟,县令大人不作答复,想必案子没有结果!既然如此,东家岂能逍遥?”说着又向众人摊开两手,轻轻说道:“疆场识良将,治世出英才。你们,谁能--”大家心里都很明白,皇爷想招贤理案呀!但是,在这种情形下,哪个敢站出来冒这个大险呀,众人只是你瞅我瞧,谁也不吭一声。

这时,角落里一个身体瘦弱、双目炯炯的人一声高呼,双膝跪在案下道:“皇爷万岁,千万岁,恕小民无罪,俺愿一试!”

刘邦闻言大喜,忙离座向前双手搀起。大家一见此人,难免一惊:“这不是墨客李良吗?”李良直起身,对高祖说:“要将两家唤回,当面说清;并速将白鹅奉上,俺要审鹅,鹅供为证!”“审鹅?”众人大吃一惊,窃窃私语、议论纷纷。

“是审鹅!二十只全审--请备二十管笔,二十块帛,要鹅一一供认!”李良说得如此安全静静,连高祖也暗暗吃惊,不禁疑虑重重:此人莫不是疯魔中邪,全国哪有审鹅一说,鹅岂能写字供认?李良依然不慌不忙,回身对高祖躬身一礼,说道:“请皇爷万岁明天审察!”

第二天,李良开堂审鹅。高祖上坐,东家和乡民跪在堂下,沛城众位父老兄弟列坐两旁,门外另有不少人等待着观看稀奇。李良不急不躁,安如泰山。看看大家等得有点儿不耐烦了,便转头大声吩咐:“将二十只鹅的供认呈来!”

话没落音,二十个差役一人捧着一块帛,从后堂急急走上来。这时,大家的双眼瞪得象一对对铜铃,眼光“唰”地一下落在帛上,仔仔细细地瞧呀瞅呀,但是,帛上除了鹅屎外,另外什么也没有,更没有什么“供认”!很多人由失望变得紧张起来,个个都在为李良担忧啊。

这时,李良站起来,对着布帛看了一会儿,忽的,他皱起了眉头,一声猛喝:“店家!现在真象大白,你开黑店,强占民鹅,二十只鹅已将实情供出,铁证如山,你另有何话说!”店家自知理亏,吓得两腿筛糠,瘫倒在地,最后只得点头认罪。李良呼唤左右差役,把店家拿下。又转脸对惊呆了的乡民说:“老乡,此刻物归原主,把你的二十只鹅赶走吧,换回农具,多拓荒地,好生过日子……”

李良见众人还愣在那边,不知究竟,就指着帛微笑着说:“城里人养鹅,鹅吃的是粮食,屙的是黄屎;乡下人养鹅,鹅吃的是青草呀,你们看,这块块帛上,不都是青青绿绿的吗?”众人这才茅塞顿开。这时,只见高祖伸手拉住李良,连声赞道:“好,好!你这才称得上是沛县的青天!”从此,让李良任沛县县令。

李良治沛多年,黎民安居乐业。刘邦选贤的美谈,一直传播到今天。

篇4:汉高祖刘邦选贤的历史典故

汉高祖刘邦选贤的历史典故

汉高祖刘邦平定淮南王英布兵变后,在返回长安途中,路经沛县。南北征杀十余年,头一次回到故里,重见故里父老兄弟,真是无限的感触。这一天,高祖在沛宫摆宴,款待乡亲父老,把酒临风,喜气洋洋。合法这时,门外突然传来一阵吵嚷,高祖好生希奇,忙放下酒杯问道:“门外为何如此吵嚷?”高祖话音一落,县令一旁“刷”地站起,伸过头去往外侧耳一听,才慢慢安下心来,回身跪在地下向高祖叩首道:“皇爷恕罪。今早卑职来拜皇爷,遇一乡民拦路喊冤,状告本城东家霸鹅。因奉皇诏,卑职不敢延误,……不想他们闹了上来,使皇爷受惊,卑职罪该万死,罪该万死!”高祖听后沉思起来,他据说这个县令昏庸无能,靠着做郡守的岳父才得以重用,今天我何不亲眼看看这位县令的本事!高祖暗暗打定主意,立即吩咐:“官清民安,民事为大,尊县不妨即速审理!”没等县令答复,高祖就已脱离桌案,向大家拱手招呼道:“此处为堂,我等暂且一避!”

县令一听,吓出一身盗汗,心中连连叫苦。你想,一个小小的县令,能有多大的胆子敢在帝王眼前审案?况且这样的一个无能之辈!县令不敢推托,只好硬着头皮擂鼓升堂。那乡民被差役带到堂前跪下,哭诉道:“……二十只鹅为小民所养,指望卖鹅来购置农具开垦荒地,养家糊口。昨晚下店,不料东家霸鹅,反诬小民刁赖……求老爷为民作主哇!”

县令听罢,装模作样,手指东家大喝一声:“店家,你平白无故霸鹅,该当何罪!”谁知那东家没有畏惧,听到喝声就扑通跪在地下,立即分辩:“老爷容禀:小店家闻高祖皇爷将要返乡驾临,久备鹅二十只,孝敬老爷以备皇爷受用,不料这乡野流贼,仗着现在皇爷法宽,爱民如子,就胆大包天,来得我店,见鹅起意,生下这谋鹅的歹毒之心……求青天老爷明镜!”县令听完,以为店家说的也有理,心想,这可怎么了却呀……随后眼珠一转:咳,村夫流民,判轻判重谅他也不敢如何,再说,本县若连一个村民也治不了,在皇爷眼前,不是显得大大的无能了么,想到这里,忙吩咐两边:“野夫民贼,骚扰本县--给我拿下,重责四十,收入南牢,听候发落!”

那乡民毫无惧色,连声高喊冤枉,被差役强行架出。

其中的马脚,高祖爷早就看得一清二楚,心想:全国要有这样一批“青天”,将要造成几许冤狱啊,俺这汉室山河,要不了多久就会败在这批人手里……高祖忍着肝火走进大堂,冷冷地问:“青天大人,此案可理清断明确?”

县令一听高祖这口吻,知道不妙,吓得满身发抖。停了一会儿,高祖又问:“此案审理得怎样了?”县令猜不透高祖的意思,吓得面色如土,哪里还敢哼一声,急忙跪在地下,连连叩首。高祖抬头环顾一周,微微一笑道:“诸位父老兄弟,县令大人不作答复,想必案子没有结果!既然如此,东家岂能逍遥?”说着又向众人摊开两手,轻轻说道:“疆场识良将,治世出英才。你们,谁能--”大家心里都很明白,皇爷想招贤理案呀!但是,在这种情形下,哪个敢站出来冒这个大险呀,众人只是你瞅我瞧,谁也不吭一声。

这时,角落里一个身体瘦弱、双目炯炯的人一声高呼,双膝跪在案下道:“皇爷万岁,千万岁,恕小民无罪,俺愿一试!”

刘邦闻言大喜,忙离座向前双手搀起。大家一见此人,难免一惊:“这不是墨客李良吗?”李良直起身,对高祖说:“要将两家唤回,当面说清;并速将白鹅奉上,俺要审鹅,鹅供为证!”“审鹅?”众人大吃一惊,窃窃私语、议论纷纷。

“是审鹅!二十只全审--请备二十管笔,二十块帛,要鹅一一供认!”李良说得如此安全静静,连高祖也暗暗吃惊,不禁疑虑重重:此人莫不是疯魔中邪,全国哪有审鹅一说,鹅岂能写字供认?李良依然不慌不忙,回身对高祖躬身一礼,说道:“请皇爷万岁明天审察!”

第二天,李良开堂审鹅。高祖上坐,东家和乡民跪在堂下,沛城众位父老兄弟列坐两旁,门外另有不少人等待着观看稀奇。李良不急不躁,安如泰山。看看大家等得有点儿不耐烦了,便转头大声吩咐:“将二十只鹅的供认呈来!”

话没落音,二十个差役一人捧着一块帛,从后堂急急走上来。这时,大家的双眼瞪得象一对对铜铃,眼光“唰”地一下落在帛上,仔仔细细地瞧呀瞅呀,但是,帛上除了鹅屎外,另外什么也没有,更没有什么“供认”!很多人由失望变得紧张起来,个个都在为李良担忧啊。

这时,李良站起来,对着布帛看了一会儿,忽的,他皱起了眉头,一声猛喝:“店家!现在真象大白,你开黑店,强占民鹅,二十只鹅已将实情供出,铁证如山,你另有何话说!”店家自知理亏,吓得两腿筛糠,瘫倒在地,最后只得点头认罪。李良呼唤左右差役,把店家拿下。又转脸对惊呆了的乡民说:“老乡,此刻物归原主,把你的二十只鹅赶走吧,换回农具,多拓荒地,好生过日子……”

李良见众人还愣在那边,不知究竟,就指着帛微笑着说:“城里人养鹅,鹅吃的是粮食,屙的是黄屎;乡下人养鹅,鹅吃的是青草呀,你们看,这块块帛上,不都是青青绿绿的吗?”众人这才茅塞顿开。这时,只见高祖伸手拉住李良,连声赞道:“好,好!你这才称得上是沛县的青天!”从此,让李良任沛县县令。

李良治沛多年,黎民安居乐业。刘邦选贤的美谈,一直传播到今天。

篇5:白居易进长安的历史典故

唐宪宗即位以后,对政治进行了一些改革,任用了一些像李绛那样的正直的大臣当宰相。但是他仍旧宠信宦官。他想讨伐藩镇,用一个宦官头子做统帅。这件事引起一些大臣的反对。反对得最激烈的是左拾遗白居易。

白居易是唐代著名诗人,下邽(今陕西渭南东北,音guī)人。他擅长作诗的名气,很早就传开了。白居易自小聪明,生下来刚六七个月,就能辨认“之”、“无”两个字,五六岁就开始学写诗。大概在他十五六岁那年,他父亲白季庚在徐州做官,让他到京城长安去见世面,结交名人。

那时候,正是朱泚叛乱之后,长安遭到很大的破坏。特别是连年战争,到处闹粮荒,长安米价飞涨,百姓的日子很不好过。

当时,长安有一个文学家顾况,很有点才气,但是脾气高傲,遇到后生晚辈,常常倚老卖老。白居易听到顾况的名气,带了自己的诗稿,到顾况家去请教。

顾况听说白居易也是个官家子弟,不好不接待。白居易拜见了顾况,送上名帖和诗卷。

顾况瞅了瞅这个小伙子,又看了看名帖,看到“居易”两个字,皱起眉头打趣说:“近来长安米价很贵,只怕居住很不容易呢!”

白居易被顾况莫名其妙地数落了几句,也不在意,恭恭敬敬地站在旁边请求指教。顾况拿起诗卷随手翻着翻着,他的手忽然停了下来,眼睛盯着诗卷,轻轻地吟诵起来: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顾况读到这里,脸上显露出兴奋的神色,马上站起来,紧紧拉住白居易的手,热情地说:“啊!能够写出这样的好诗,住在长安也不难了。刚才跟您开个玩笑,您别见怪。”

打这次见面以后,顾况十分欣赏白居易的诗才,逢人就夸说白家的孩子怎么了不起。一传十,十传百,白居易也就在长安出了名。不到几年,他考取了进士。唐宪宗听说他的名气,马上提拔他做翰林学士,后来又派他担任左拾遗。

白居易可不是那种争名求利、向上级阿谀奉承的官僚。他一面不断地创作新的诗歌,揭露当时社会上的一些不良现象:

一面在宪宗面前多次直谏,特别是反对让宦官掌握兵权。

这一回,白居易谏阻宪宗封宦官做统帅,惹得宪宗很气恼。他跟宰相李绛说:“白居易这小子,是我把他提拔上来的,怎么对我这样不敬,我实在忍耐不住啦!”

李绛说:“白居易敢在陛下面前直谏,不怕杀头,正说明他对国家的忠心。如果办他的罪,只怕以后没人敢说真话了。

唐宪宗勉强接受李绛的意见,暂时没有把白居易撤职。但是,过了没有多少天,终于把他左拾遗的职务撤掉,改派别的官职。

白居易写了许多诗,其中有不少是反映现实的,像《秦中吟》和《新乐府》。在这些诗篇中,有的揭露了宦官仗势欺压百姓的罪恶,有的讽刺官僚们穷奢极侈的豪华生活,有的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遭遇。他的诗歌通俗好懂,受到当时广大人民的欢迎,街头巷尾,到处都传诵着白居易的诗篇。据说,白居易写完一首诗,总先念给不识字的老婆婆听,如果有听不懂的地方,他就修改,一直到能够使她听懂。这当然只是一种传说,但是说明他写的诗歌是比较接近群众的。

正因为他的诗反映现实,触犯了掌权的.宦官和大官僚,也招来了一些人的咒骂和忌恨。有些人想诬陷白居易,只是一时找不到借口。

过了几年,白居易在太子的东宫里作大夫。有一次,宰相武元衡被人派刺客暗杀了。这次暗杀有复杂的政治背景,朝廷的官僚谁也不想开口。只有白居易站了出来,首先向宪宗上了奏章,要求通缉凶手。宦官和官僚抓住这个机会,说白居易不是谏官,不该对朝廷大事乱主张,狠狠地告了一状。

接着,又有一批一向讨厌白居易的官员,乱哄哄造谣污蔑,向白居易泼污水。有人说白居易的母亲是看花掉到井里淹死的,白居易居然还写过《赏花》、《新井》的诗,那不是大不孝吗?

经过这样罗织罪名,谁也没法给白居易辩护,白居易终于被降职到江州(今江西九江)去当司马了。

白居易无辜受到贬谪,到了江州之后,心情十分抑郁。有一天晚上,他在江州的湓浦口送客人,听到江上传来一阵哀怨的琵琶声,叫人一打听,原来是一个漂泊江湖的老年歌女弹的。白居易见了那歌女,又听她诉说她的可悲身世,十分同情;再联想到自己的遭遇,引起满腔心事。回来以后,写下了著名的叙事长诗《琵琶行》,诗中说: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后来白居易又几次回到京城,做过几任朝廷大官。但是当时的朝政十分混乱,像白居易这样正直的人不可能有什么作为。他把他全部精力倾注到诗歌创作中去。他的一生一共写了二千八百多首诗,成为我国文学宝库里的一份十分珍贵的遗产。

历史典故:讳疾忌医

历史典故:临池学书

历史典故以及相关意义

经典历史典故:四面楚歌

历史典故:同室操戈

历史典故:司马昭之心

历史典故:鸿门宴

历史典故:毛遂自荐「精选」

五十步笑百步「历史典故」

从善如流历史典故

刘邦进咸阳的历史典故(通用5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刘邦进咸阳的历史典故,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