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自己就好LYY”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立冬节气传统习俗,以下是小编整理后的立冬节气传统习俗,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篇1:立冬节气传统习俗
立冬节气的由来
“立冬”和“立秋”一样,古人同样在这个季节用占卜的方法来看冬天的冷暖,如“立冬晴,一冬凌(寒冷);立冬阴(阴雨),一冬温(暖冬)”。不无例外,古代也有到立冬这天,皇帝会亲自率领三公九卿大夫到北郊行“迎冬”之礼。
我国古代将立冬分为三候:“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冻;三候雉人大水为蜃。”此节气水已经能结成冰;土地也开始冻结;三候“雉人大水为蜃”中的雉即指野鸡一类的大鸟,蜃为大蛤,立冬后,野鸡一类的大鸟便不多见了,而海边却可以看到外壳与野鸡的线条及颜色相似的大蛤。所以古人认为雉到立冬后便变成大蛤了。
立冬时节,太阳已到达黄经225°,北半球获得的太阳辐射量越来越少,由于此时地表夏半年贮存的热量还有一定的剩余,所以一般还不太冷。晴朗无风之时,常有温暖舒适的“小阳春”天气,不仅十分宜人,对冬作物的生长也十分有利。但是,这时北方冷空气也已具有较强的势力,常频频南侵,有时形成大风、降温并伴有雨雪的寒潮天气。
中国的节气是农耕风俗的载体,历史过去了,留下的是文化。节令风俗实际是农俗文化(食俗也是其中之一)。在现代生活中虽然已无实际意义,但增添了生活情趣。立冬与立春、立夏、立秋合称四立,在古代社会中是个重要的节日,这一天皇帝会率领文武百官到京城的北郊设坛祭祀。在现在,人们在立冬之日,也要庆祝一下,立冬进补各地“吃得”五花八门。北方人大多在立冬这天要吃饺子,而在我国南方,立冬这天人们爱吃些鸡鸭鱼肉等。
立冬为何要吃饺子?
1、吃饺子
在我国北方,特别是北京、天津的人们爱吃饺子。饺子是来源于“交子之时”的说法。农历大年三十是旧年和新年之交,立冬则是秋冬季节之交,故“交子”之时的饺子不能不吃。
说到立冬吃饺子,相传东汉名医张仲景告老还乡时,在路上见许多百姓由于天冷耳朵都冻坏了,于是在黄河边支了口大锅,把羊肉、辣椒和驱寒的药材放进去熬,然后捞出来切碎,包在像耳朵一样的面皮里再下锅煮,那个形状和耳朵一样,包着这些馅料的就是饺子。
所以立冬吃饺子老人们也称“安耳朵”,更有“立冬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说法。
2、贺冬
贺冬亦称“拜冬”,在汉代即有此俗。
东汉崔定《四民月令》:“冬至之日进酒肴,贺谒君师耆老,一如正日。”宋代每逢此日,人们更换新衣,庆贺往来,一如年节。清代“至日为冬至朝,士大夫家拜贺尊长,又交相出谒。细民男女,亦必更鲜衣以相揖,谓之“拜冬。”
民国以来,贺冬的传统风俗,一直在简化。
3、冬泳
现在有些地方庆祝立冬的方式有了创新。在黑龙江哈尔滨、河南商丘、江西宜春、湖北武汉等地立冬之日,冬泳爱好者们就曾用冬泳这种方式迎接冬天的到来。冬泳无论在北方还是南方,是冬季人们喜爱的一种锻炼身体的方法。
4、祭祖祭天
旧时,立冬这天,人们还要举行祭祖祭天的活动。即便再忙的农人也要在家休息一天,杀鸡宰羊,准备时令佳品,一方面祭祀祖先,以尽为人子孙的义务和责任;一方面祭祀苍天,感谢上天恩赐的丰年,并祈求上天赐给来岁风调雨顺;而祭祀仪式后的酒食也可让辛苦一年的农人,好好犒赏一下自己。
5、吃甘蔗
甘蔗能成为“补冬”的食物之一,是因为民间素来有“立冬食蔗齿不痛”的说法,意思是“立冬”的甘蔗已经成熟,吃了不上火,这个时候“食蔗”既可以保护牙齿,还可以起到滋补的功效。
篇2:立冬节气传统习俗
立冬节气的由来
“立冬”和“立秋”一样,古人同样在这个季节用占卜的方法来看冬天的冷暖,如“立冬晴,一冬凌(寒冷);立冬阴(阴雨),一冬温(暖冬)”。不无例外,古代也有到立冬这天,皇帝会亲自率领三公九卿大夫到北郊行“迎冬”之礼。
我国古代将立冬分为三候:“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冻;三候雉人大水为蜃。”此节气水已经能结成冰;土地也开始冻结;三候“雉人大水为蜃”中的雉即指野鸡一类的大鸟,蜃为大蛤,立冬后,野鸡一类的大鸟便不多见了,而海边却可以看到外壳与野鸡的线条及颜色相似的大蛤。所以古人认为雉到立冬后便变成大蛤了。
立冬时节,太阳已到达黄经225°,北半球获得的太阳辐射量越来越少,由于此时地表夏半年贮存的热量还有一定的剩余,所以一般还不太冷。晴朗无风之时,常有温暖舒适的“小阳春”天气,不仅十分宜人,对冬作物的生长也十分有利。但是,这时北方冷空气也已具有较强的势力,常频频南侵,有时形成大风、降温并伴有雨雪的寒潮天气。
中国的节气是农耕风俗的载体,历史过去了,留下的是文化。节令风俗实际是农俗文化(食俗也是其中之一)。在现代生活中虽然已无实际意义,但增添了生活情趣。立冬与立春、立夏、立秋合称四立,在古代社会中是个重要的节日,这一天皇帝会率领文武百官到京城的北郊设坛祭祀。在现在,人们在立冬之日,也要庆祝一下,立冬进补各地“吃得”五花八门。北方人大多在立冬这天要吃饺子,而在我国南方,立冬这天人们爱吃些鸡鸭鱼肉等。
立冬的习俗
1、立冬的习俗酿黄酒
酿黄酒,是某地传统的酿酒风俗。冬季水体清冽、气温低,可有效抑制杂菌繁育,又能使酒在低温长时间发酵过程中形成良好的风味,是酿酒发酵最适合的季节。因此绍兴人把从立冬开始到第二年立春这段最适合做黄酒的时间称为“冬酿”,祈求福祉。
2、立冬的习俗吃倭瓜
倭瓜又称窝瓜、番瓜、饭瓜和北瓜,是北方一种常见的蔬菜。一般倭瓜是在夏天买的,存放在小屋里或窗台上,经过长时间糖化,在立冬这天做成饺子馅,味道跟大白菜有异,也与夏天的倭瓜馅不同,还要蘸醋加蒜吃,别有一番滋味。
3、立冬的习俗吃生葱
南京有句谚语,“一日半根葱,入冬腿带风”。一立冬,老南京人就特别注意吃生葱了,以抵抗南京冬季湿寒,减少疾病的发生。按老人的讲法,葱性温味辛,能发散让人出汗,使体内郁滞不通的阳气随着汗液排出,阳气运行便通畅了,病邪也就随汗被驱除了。南京人还常把“立冬嗖嗖疾病盘,大葱再辣嘴中盘”这句老话挂在嘴边,为了入冬后的健康,南京人此时也学着北方人吃起了生葱。
4、立冬的习俗吃膏滋
冬令进补吃膏滋是苏州人过立冬的老传统。在旧时苏州,一些大户人家还用红参、桂圆、核桃肉,在冬季烧汤喝,有补气活血助阳的功效。通常每到立冬节气,苏州中医院以及一些老字号药房都会专门开设进补门诊,为市民煎熬膏药,销售冬令滋补保健品。
立冬吃什么好
1.多吃主食,适当吃点羊肉、鹌鹑和海参
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被称为产热营养素。所以,冬季我们要适当增加主食和油脂的摄入,保证优质蛋白质的供应。狗肉、羊肉、牛肉、鸡肉、鹿肉、虾、鸽、鹌鹑、海参等食物中富含蛋白质及脂肪,产热量多,御寒效果最好。
2.海带、紫菜可促进甲状腺素分泌,产生热量
人体的甲状腺分泌物中有叫甲状腺素,它能加速体内很多组织细胞的氧化,增加身体的产热能力,使基础代谢率增强,皮肤血液循环加快,抗冷御寒,而含碘的食物可以促进甲状腺素分泌。含碘丰富的食物是:海带、紫菜、发菜、海蜇、菠菜、大白菜、玉米等。
3.动物肝脏、胡萝卜可增加抗寒能力
寒冷气候使人体维生素代谢发生明显变化。增加摄入维生素A和维生素C,可增强耐寒能力和对寒冷的适应力,并对血管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维生素A主要来自动物肝脏、胡萝卜、深绿色蔬菜等,维生素C则主要来自新鲜水果和蔬菜。
4.芝麻、葵花子能提供人体耐寒的必要元素
寒冷天气使人对体内蛋氨酸的需求量增大。蛋氨酸可以通过转移作用,提供一系列适应寒冷所必需的甲基。因此,冬季应多摄取含蛋氨酸较多的食物。如芝麻、葵花子、乳制品、酵母、叶类蔬菜等。
5、红枣芝麻粥
解放军309医院营养科主任左小霞表示,立冬后天气更冷,有些肾气不足的人就会感觉手脚冰冷。我推荐喝红枣黑芝麻粥,能迅速温暖身体,也助于体内微循环,尤其适合手脚冰凉或便秘者。另外,红枣中的`芦丁可软化血管,而环磷酸腺苷有提高免疫力和抗癌的作用;黑芝麻不仅能补肾,滋养肌肤,护发的效果也不错。血脂高者还可再加点荞麦或燕麦等富含膳食纤维的粗粮一起熬粥食用。
红枣是温热食物,吃多易上火,每人每天3~5颗为宜。挑选黑芝麻时用手捻一下,若褪色可能是被染色了,也可以掐一下,天然芝麻里面应该是白色的。
6、羊肉萝卜汤
寒风起,羊肉肥,立冬进补,羊肉是首选。羊肉有补脾益气的功效,而萝卜是凉性食物,与羊肉搭配,堪称冬日进补绝配。
北京电力医院营养科营养师崔军说,炖羊肉白萝卜汤非常适合冬天喝。把羊肉切块放入冷水中慢慢加热(若一开始放入沸水中煮,不利于肉中杂质排出),水沸后捞出;再加入热水以及葱、姜、八角一起炖制,快熟时放入萝卜即可。注意盐要在快出锅前放,加盐过早会导致肉不容易炖熟。
羊肉中嘌呤含量较高,痛风患者不要多吃。另外,购买时要选择羊肋部的肉,炖出来口感较好,而且有嚼头。
7、水煮花生米
北京中医医院妇科副主任医师朱梅介绍,气血亏虚似乎和女人更“亲密”。元代著名医家朱丹溪曾说“女子阴常不足,阳常有余”,因为女性一生经、带、胎、产、乳,都需要损失大量的精血津液,即伤阴。
所以相对于男人,女人更需要补气血。由于气血的消耗往往是造成女人气血亏损的原因,所以造血的原材料——铁质就显得尤为重要,女人补血最要补铁。
花生米是补气血的“良药”,尤其是在女性经期过后,需要补充流失掉的铁。但最好是用水煮,补阴作用尤佳。炸花生米油脂含量高,吃多了还易“上火”。
8、清炖牛肉
气血亏虚也经常会找上男人。尤其是现代男人承受很大压力,工作忙碌,生活不规律,很容易出现气血暗耗。相对于女人,男人气虚更多一些。上班时,硬撑着,一下班,便神疲体倦,一动都不想动了。相对于女人,男人的活动量大,新陈代谢快,因此,可以多吃一些肉类来进补,血肉有情之品比青菜更能补充气血。羊肉偏燥,牛肉更好。做法以清炖为宜,中医讲“隔水做”补阴,烧烤的牛羊肉不宜多吃。
立冬节气传统习俗
篇3:有关立冬节气的传统习俗
立冬习俗
暖炉会
霜降后寒气已重,因此各地开炉日期,一般常在农历十月初。《荆楚岁时记》载:“庐山白鹿洞,游士辐凑,每冬寒醵金市乌薪为御寒之备,号黑金社。十月旦日,命酒为暖炉会。”北平一般在十月初一烧暖炕,设围炉,称之为开炉节,到第二年二月初一才撤去暖炉。暖炉多用一种耐燃烧的矿物)砌筑,该物比矾石更白,轻暖坚固,后来则用薄铁做暖炉。《岁时杂记》称京人十月初一喝酒,就在炉中烤大块的肉,围着火炉,边饮边吃,称之为“暖炉”。《礼记·月令》记述十月有暖炉会。江苏昆山、安徽太平、湖北钟祥等地,也在月初开始用火御寒,期间有卖糕饼供食或者饮酒举行暖炉会的。
煎香
香草为芳草中的一种,用衣袖在草上挥动便会芳香袭人,可缝制成香囊佩戴。焚烧香草可辟瘟疫、祛风瘴以及驱除房屋中的秽气;佩戴香囊则可解郁闷;熬汤沐浴可以祛风寒;搽在发间可以辟秽污;以水酒煎制涂于面部,能够祛黑斑,滋养容颜。兰慧一类的植物也属于香草,都是味辛之物,具发散上达之气,足以辟除秽恶,润肌肉,散滞结。
采桑叶
桑叶性苦,甘寒,能祛风清热,凉血明目,以老而经霜的为佳,取其气足力厚的特点。此时已人寒冬,得秋季肃杀之气,桑叶更能泄降肝胆郁热。《广济方》称立冬日采桑叶一百二十片,如遇闰年,则多采十片,每次用十片。遇到需洗眼睛的日子,用桑叶煎汤洗眼,能治疗各种眼病。其他如《普济方》《集简方》都记载有用桑叶治疗青盲眼、风眼流泪以及眼红涩痛的方法。
吃羊肉
羊肉性甘,大热,属火,能补元助阳,治疗体虚瘦弱,可御寒益气,安心止惊,有很强的营养作用。秋冬后的羊肉味道尤为鲜美。我国除了塞外边睡,如内蒙古、西藏等地,一般都在深秋开始吃羊肉,到立春为止。如浙江的长兴等地,农历八月就已经设店,宰羊出售。有民谚道:,月初一羊开刀。”一直到过了除夕才停止售卖。沿太湖流域,盛产绵羊。冬令时节,羊肉也是时令之物。
修农具
隆冬时节,农事已毕,农家对所有农具都应该趁闲暇时加以检查,进行整修。如果发现有损坏或不可使用的,要立即修理或者予以添置,以免来春贻误农时。《礼记·月令》中有季冬之月“命农计搁耕事,修来招,具田器”。所说的正是这个意思。
制肥料
各种植物,除了生长于沼泽中的之外,大都靠根部吸收土城中的养料,以维持生命。在终年无人的山野,树木特别繁茂旺盛,正是依赖草木自生的枯枝落叶,日积月累,形成肥料。入冬草木凋零,靠近山林的地区或者家中有园圃的,枯枝败叶,到处都是,正是农家制造堆肥的最佳时候。
迎冬
封建社会,朝廷会举行郊外迎冬的仪式,并赏群臣冬衣、抚恤孤寡。
在《吕氏春秋·孟冬》有记载:“是月也,以立冬。先立冬三日,太史渴之天子。曰:‘某日立冬,盛德在水。’天子乃斋。立冬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大夫以迎冬于北郊。还,乃赏死事,恤孤寡。”是日,皇帝率领三公九卿大夫到北郊六里处迎冬。回来后皇帝要大大赏赐,以安社视,而且要抚恤孤寡。
祭冬神
古时候,立冬时节天子要穿黑色的衣服,骑铁色的马,带文武百官去北郊祭冬神。冬神名叫禺强,字玄冥。《山海经》说他住在北海的一个岛上,长相怪异:人面鸟身,耳上挂着两条青蛇,脚踩两条会飞的红蛇。祭祀冬神的场面十分宏大。《史记》上记载,汉朝时要有70个童男童女一起唱《玄冥》之歌:“玄冥陵阴,蛰虫盖减……籍敛之时,掩收嘉毅。”意思是说,天冷了,要收藏好粮食。
篇4:立冬节气的传统习俗
立冬习俗
1、吃饺子
立冬为何要吃饺子?
在我国北方,特别是北京、天津的人们爱吃饺子。饺子是来源于“交子之时”的说法。农历大年三十是旧年和新年之交,立冬则是秋冬季节之交,故“交子”之时的饺子不能不吃。
说到立冬吃饺子,相传东汉名医张仲景告老还乡时,在路上见许多百姓由于天冷耳朵都冻坏了,于是在黄河边支了口大锅,把羊肉、辣椒和驱寒的药材放进去熬,然后捞出来切碎,包在像耳朵一样的面皮里再下锅煮,那个形状和耳朵一样,包着这些馅料的就是饺子。
所以立冬吃饺子老人们也称“安耳朵”,更有“立冬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说法。
2、贺冬
贺冬亦称“拜冬”,在汉代即有此俗。
东汉崔定《四民月令》:“冬至之日进酒肴,贺谒君师耆老,一如正日。”宋代每逢此日,人们更换新衣,庆贺往来,一如年节。清代“至日为冬至朝,士大夫家拜贺尊长,又交相出谒。细民男女,亦必更鲜衣以相揖,谓之“拜冬。”
民国以来,贺冬的传统风俗,一直在简化。
3、冬泳
现在有些地方庆祝立冬的方式有了创新。在黑龙江哈尔滨、河南商丘、江西宜春、湖北武汉等地立冬之日,冬泳爱好者们就曾用冬泳这种方式迎接冬天的到来。冬泳无论在北方还是南方,是冬季人们喜爱的一种锻炼身体的方法。
4、祭祖祭天
旧时,立冬这天,人们还要举行祭祖祭天的活动。即便再忙的农人也要在家休息一天,杀鸡宰羊,准备时令佳品,一方面祭祀祖先,以尽为人子孙的义务和责任;一方面祭祀苍天,感谢上天恩赐的丰年,并祈求上天赐给来岁风调雨顺;而祭祀仪式后的酒食也可让辛苦一年的农人,好好犒赏一下自己。
5、吃甘蔗
甘蔗能成为“补冬”的食物之一,是因为民间素来有“立冬食蔗齿不痛”的说法,意思是“立冬”的甘蔗已经成熟,吃了不上火,这个时候“食蔗”既可以保护牙齿,还可以起到滋补的功效。
立冬风俗
在立冬时许多地区都有在立冬进补的说法,苏州的立冬风俗还有吃团子的习俗,其他地区还有进补羊肉炉、姜母鸭、麻油鸡等。
立冬节气,有秋收冬藏的含义,我国过去是个农耕社会,劳动了一年的人们,利用立冬这一天要休息一下,顺便犒赏一家人一年来的辛苦,谚语“立冬补冬,补嘴空”说的就是立冬时的饮食。
这一天,全国各地立冬风俗不同。北方的人们要吃饺子,辽宁本溪的汉八旗、满八旗有持续多天的祭祖活动。在宝岛台湾,街头的“羊肉炉”、“姜母鸭”等冬令进补餐厅高朋满座。许多家庭还会炖麻油鸡、四物鸡来补充能量。在福建潮汕,立冬要吃甘蔗、炒香饭。浙江绍兴的酒商要在这一天酿黄酒,俗称“冬酿”。
当然,立冬风俗种类最多的莫过于有“人间天堂”美誉的江苏。在旧时苏州,一些大户人家用红参、桂圆、核桃肉,在立冬时烧汤喝,有补气活血助阳的功效。无锡的习俗是“吃团子”,团子用新粮食做成,有豆沙馅、萝卜馅、猪油馅,听说尤其是用酱油做成的馅味道特别好。
羊肉炉
羊肉炉中,熟地、当归、红枣有补血功效,枹杞子有滋阴作用,党参、黄耆有补气的效果,桂枝能温通经脉,陈皮健脾理气。羊肉温性,有助元阳、补精血的功效。综合起来,羊肉炉可以滋补身体的气血,使全身的血脉畅通。
姜母鸭
姜母鸭是自1980年代后才流行于台湾冬天进补小吃。店家提供煮熟鸭肉(台湾特产红面番鸭)、老姜(台语姜母)、米酒、胡蔴油、中药药材包,共同熬煮于顾客桌上瓦斯炉或炭火,食后通体暖畅,颇受欢迎。
麻油鸡
麻油鸡是地方风味菜肴,是以鸡腿为主料,加入芝麻油烹制而成,成菜色泽红润、鸡肉酥软,令人食欲大增。按照地方风味分两种:川式麻油鸡(四川风味);台式麻油鸡(台湾风味).
篇5:立冬节气传统习俗2021
立冬节气传统习俗
一、吃饺子
立冬节气,有秋收冬藏的含义,我国过去是个农耕社会,劳动了一年的人们,利用立冬这一天要休息一下,顺便犒赏一家人一年来的辛苦。有句谚语“立冬补冬,补嘴空”就是最好的比喻。在我国南方,立冬人们爱吃些鸡鸭鱼肉,在台湾立冬这一天,街头的‘羊肉炉’、‘姜母鸭’等冬令进补餐厅高朋满座。许多家庭还会炖麻油鸡、四物鸡来补充能量。在我国北方,特别是北京、天津的人们爱吃饺子。为什么立冬吃饺子?因为饺子是来源于“交子之时”的说法。大年三十是旧年和新年之交,立冬是秋冬季节之交,故“交”子之时的饺子不能不吃。现在的人们已经逐渐恢复了这一古***俗,立冬之日,各式各样的饺子卖得很火。
二、贺冬亦称“拜冬”
在汉代即有此俗。东汉崔定《四民月令》:“冬至之日进酒肴,贺谒君师耆老,一如正日。”宋代每逢此日,人们更换新衣,庆贺往来,一如年节。清代“至日为冬至朝,士大夫家拜贺尊长,又交相出谒。细民男女,亦必更鲜衣以相揖,谓之“拜冬。”(见顾禄《清嘉录》卷十一)。民国以来,贺冬的传统风俗,似有简化的趋势。但有些活动,逐渐固定化、程式化、更有普遍性。如办冬学、拜师活动,都在冬季举行。
三、冬泳
庆祝立冬的方式现在也有了创新,在哈尔滨,立冬之日,黑龙江省冬泳协会的健儿横渡松花江,以这种方式迎接冬天的到来。
冬泳是集冷水浴、空气浴与日光浴于一体的“三浴”,是冬泳人最喜爱的健身方式。“三浴”的好处已为人们所熟知,特别是在当前“文明病”流行情况下,江河湖海中丰富的矿物质与微量元素、空气中的负氧离子、日光浴中的紫外线对健身、供氧、防治骨质疏松等都十分有益,耐冷的程度要比冬季陆上其他体育项目强烈。
立冬是什么意思
古人对“立”的理解与现代人一样,是建立、开始的意思。但“冬”字就不那么简单了,在古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冬”的解释是:“冬,终也,万物收藏也。”意思是指一年的田间操作结束了,秋季作物全部收晒完毕,“粮入仓,菜入窖”,动物也已藏起来准备冬眠了。
立,建始也,表示冬季自此开始。冬是终了的意思,有农作物收割后要收藏起来的含意,中国又把立冬作为冬季的开始。
立冬字面上来说是这样的,但是我国幅员辽阔,不同的地理位置,气候不一样,所以即使立冬了,有些地区气温依然很高。
狭义:立冬节气后就是冬天了。
立冬,是冬季的第一个节气,到了立冬节气就标志着冬季的正式建立。
广义:低于10°以下的气温
我国国境区域跨度大,就算除开华南沿海、青藏高原,其他地区也不是一同入冬的,古代以中原为尊,各种习俗也是由此传承,而二十四节气主要是根据黄淮地区设立,所以,入冬主要也是符合黄河、淮海一带的气候规律。而南方地区入冬稍晚。
立冬节气的由来
冬季开始的标志,汉魏时期为迎接立冬开展习俗活动
立冬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汉族传统节日之一;时间点在公历每年11月7-8日之间,即太阳位于黄经225°。此时,太阳位于赤纬-16°19',北京地区正午太阳高度仅有33°47'。立冬过后,日照时间将继续缩短,正午太阳高度继续降低。立冬期间,汉族民间以冬至为冬季之始,需进补以度严冬的食俗。
立冬不仅是收获祭祀与丰年宴会隆重举行的时间,也是寒风乍起的季节。有“十月朔”、“秦岁首”、“寒衣节”、“丰收节”等习俗活动。此时,在北方,正是“水结冰,地始冻”的孟冬之月,在南方却是小阳春的天气。
立冬是十月的大节,汉魏时期,这天天子要亲率群臣迎接冬气,对为国捐躯的烈士及其家小进行表彰与抚恤,请死者保护生灵,鼓励民众抵御外敌或恶寇的掠夺与侵袭,在汉族民间有祭祖、饮宴、卜岁等习俗,以时令佳品向祖灵祭祀,以尽为人子孙的义务和责任,祈求上天赐给来岁的丰年,农民自己亦获得饮酒与休息的酬劳。立冬习俗有的改了,也有沿袭至今的。
篇6:立冬节气的传统习俗
立冬节气的传统习俗
民间贺冬
贺冬亦称“拜冬”,在汉代即有此俗。东汉崔定《四民月令》:“冬至之日进酒肴,贺谒君师耆老,一如正日。”宋代每逢此日,人们更换新衣,庆贺往来,一如年节。清代“至日为冬至朝,士大夫家拜贺尊长,又交相出谒。细民男女,亦必更鲜衣以相揖,谓之“拜冬。”(见顾禄《清嘉录》卷十一)。民国以来,贺冬的传统风俗,似有简化的趋势。但有些活动,逐渐固定化、程式化、更有普遍性。如办冬学、拜师活动,都在冬季举行。
立冬游泳
现在有些地方庆祝立冬的方式现在也有了创新,在黑龙江哈尔滨、河南商丘、江西宜春、湖北武汉等地立冬之日,冬泳爱好者们就曾用冬泳这种方式迎接冬天的.到来。冬泳无论在北方还是南方,是冬季人们喜爱的一种锻炼身体的方法。
立冬食补
立冬后,就意味着今年的冬季正式来临。草木凋零,蛰虫休眠,万物活动趋向休止。人类虽没有冬眠之说,但民间却有立冬补冬的习俗。
北方饺子
在我国北方,特别是北京、天津的人们爱吃饺子。为什么立冬吃饺子?因为饺子是来源于“交子之时”的说法。大年三十是旧年和新年之交,立冬是秋冬季节之交,故“交”子之时的饺子不能不吃。现在的人们已经逐渐恢复了这一古***俗,立冬之日,各式各样的饺子卖得很火。
秋收冬种
这时节正是秋收冬种的大好时段,各地要充分利用晴好天气,搞好晚稻的收、晒、晾,保证入库质量。冬小麦播种要抓紧,注意收听气象预报,巧用天时,下雨早播,不如抢晴略为迟播,以保证播种质量力求做到带蘖越冬,防止年内拔节,并尽量扩大冬种面积,减少空闲田。各地要抓好冬种、冬修水利、冬季积肥工作。
蔬菜农事
立冬后要及时做好大棚搭建工作。同时,做好大棚蔬菜管理,白天气温高时可在背风口揭膜通气,晚上要注意做好大棚密封工作。
华北及黄淮地区一定要在日平均气温下降到4℃左右,田间土壤夜冻昼消之时,抓紧时机浇好麦、菜及果园的冬水,以补充土壤水分不足,改善田间小气候环境,防止“旱助寒威”,减轻和避免冻害的发生。
江南及华南地区,及时开好田间“丰产沟”,搞好清沟排水,是防止冬季涝渍和冰冻危害的重要措施。
篇7:立冬节气的传统习俗
立冬节气的传统习俗
立冬游泳
现在有些地方庆祝立冬的方式现在也有了创新,在黑龙江哈尔滨、河南商丘、江西宜春、湖北武汉等地立冬之日,冬泳爱好者们就曾用冬泳这种方式迎接冬天的到来。冬泳无论在北方还是南方,是冬季人们喜爱的一种锻炼身体的方法。
立冬食补
立冬后,就意味着今年的冬季正式来临。草木凋零,蛰虫休眠,万物活动趋向休止。人类虽没有冬眠之说,但民间却有立冬补冬的习俗。
北方饺子
在我国北方,特别是北京、天津的人们爱吃饺子。为什么立冬吃饺子?因为饺子是来源于“交子之时”的说法。大年三十是旧年和新年之交,立冬是秋冬季节之交,故“交”子之时的饺子不能不吃。现在的人们已经逐渐恢复了这一古***俗,立冬之日,各式各样的饺子卖得很火。
秋收冬种
这时节正是秋收冬种的大好时段,各地要充分利用晴好天气,搞好晚稻的收、晒、晾,保证入库质量。冬小麦播种要抓紧,注意收听气象预报,巧用天时,下雨早播,不如抢晴略为迟播,以保证播种质量力求做到带蘖越冬,防止年内拔节,并尽量扩大冬种面积,减少空闲田。各地要抓好冬种、冬修水利、冬季积肥工作。
蔬菜农事
立冬后要及时做好大棚搭建工作。同时,做好大棚蔬菜管理,白天气温高时可在背风口揭膜通气,晚上要注意做好大棚密封工作。
华北及黄淮地区一定要在日平均气温下降到4℃左右,田间土壤夜冻昼消之时,抓紧时机浇好麦、菜及果园的冬水,以补充土壤水分不足,改善田间小气候环境,防止“旱助寒威”,减轻和避免冻害的发生。
江南及华南地区,及时开好田间“丰产沟”,搞好清沟排水,是防止冬季涝渍和冰冻危害的重要措施。
立冬的习俗吃什么
立冬后,就意味着冬季正式来临。草木凋零,蛰虫休眠,万物活动趋向休止。人类虽没有冬眠之说,但汉族民间却有立冬补冬的习俗。在寒冷的天气中,应该多吃一些温热补益的食物这样,不仅能使身体更强壮,还可以起到很好的御寒作用。
吃饺子:
为什么立冬吃饺子?因为饺子是来源于“交子之时”的说法。大年三十是旧年和新年之交,立冬是秋冬季节之交,故“交”子之时的饺子不能不吃。人们已经逐渐恢复了这一古***俗,立冬之日,各式各样的饺子卖得很火。当然冬至那天比如在山东滕州一带也有喝羊肉汤的习俗。
多吃主食,适当吃羊肉、鹌鹑和海参:
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被称为产热营养素。所以,冬季我们要适当增加主食和油脂的摄入,保证优质蛋白质的供应。狗肉、羊肉、牛肉、鸡肉、鹿肉、虾、鸽、鹌鹑、海参等食物中富含蛋白质及脂肪,产热量多,御寒效果最好。气温骤降,身体一些部位对寒冷特别敏感,应当特别注意保暖。海带、紫菜可促进甲状腺素分泌:
人体的甲状腺分泌物中有叫甲状腺素,它能加速体内很多组织细胞的氧化,增加身体的产热能力,使基础代谢率增强,皮肤血液循环加快,抗冷御寒,而含碘的食物可以促进甲状腺素分泌。含碘丰富的食物是:海带、紫菜、发菜、海蜇、菠菜、大白菜、玉米等。
动物肝脏、胡萝卜可增加抗寒能力:
寒冷气候使人体维生素代谢发生明显变化。增加摄入维生素A和维生素C,可增强耐寒能力和对寒冷的适应力,并对血管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维生素A主要来自动物肝脏、胡萝卜、深绿色蔬菜等,维生素C则主要来自新鲜水果和蔬菜。
芝麻、葵花子能提供人体耐寒的必要元素:
寒冷天气使人对体内蛋氨酸的需求量增大。蛋氨酸可以通过转移作用,提供一系列适应寒冷所必需的甲基。因此,冬季应多摄取含蛋氨酸较多的食物。如芝麻、葵花子、乳制品、酵母、叶类蔬菜等。
滋补原则:
从立冬开始。寒冷气候影响人体的内分泌系统,以增加肌体的御寒能力,这样就造成人体热量散失过多。因此,立冬时节的营养应以增加热能为主。可适当多吃瘦肉、鸡蛋、鱼类、乳类、豆类及富含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食物。
冬季在饮食养生方面,中医学认为应少食咸,多吃点苦味的食物,道理是冬季为肾经旺盛之时,而肾主咸,心主苦。从祖国医学五行理论来说,咸胜苦、肾水克心火。若咸味吃多了,就会使本来就偏亢的肾水更亢,从而使心阳的力量减弱,所以应多食些苦味的.食物,以助心阳。这样就能抗御过亢的肾水。正如《四时调摄笺》里所说:“冬月肾水味咸,恐水克火,故宜养心。”
各地立冬习俗大盘点
酿黄酒,去冬泳
立冬和立春、立夏、立秋合称“四立”,在古代社会是个重要的节日,历朝历代的帝王一般都要率领文武百官到都城北郊设坛祭祀,这是礼仪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民间则更注重立冬的吉祥意义。
立冬之日开始酿黄酒,是绍兴传统的酿酒风俗。冬季水体清冽、气温低,可有效抑制杂菌繁育,又能使酒在低温长时间发酵过程中形成良好的风味,是酿酒发酵最适合的季节。因此绍兴人把从立冬开始到第二年立春这段最适合做黄酒的时间称为“冬酿”,祈求福祉。
过去立冬,河南、江苏、浙江一带民间还有用各种香草、菊花、金银花煎汤沐浴的活动,称为“扫疥”,以求治愈疾病,保证身体健康过冬。
今天,庆祝立冬的方式也有了创新。在哈尔滨,立冬之日,黑龙江省冬泳协会的健儿横渡松花江,以此迎接冬天的到来。另外,河南商丘、江西宜春、湖北武汉等地立冬之日,冬泳爱好者们也都用冬泳这种方式度过这一天。
倭瓜饺子涮羊肉
冬季草木凋零,万物闭藏,人的饮食养生也进入“藏”的阶段,即进补。俗话说:“冬天进补,春天打虎。”“补”是冬季食俗一大特点。
在北方,尤其是北京、天津的人们立冬讲究吃饺子。饺子来源于“交子之时”,立冬是秋冬之交,所以交子之时的饺子不能不吃。有的地方立冬有吃南瓜或软枣的风俗,在天津河东“老天津卫”聚居地,人们吃倭瓜馅的饺子。
倭瓜又称窝瓜、番瓜、饭瓜和北瓜,是北方一种常见的蔬菜。一般倭瓜是在夏天买的,存放在小屋里或窗台上,经过长时间糖化,在立冬这天做成饺子馅,味道跟大白菜有异,也与夏天的倭瓜馅不同,还要蘸醋加蒜吃,别有一番滋味。
至于清代宫廷,立冬的规矩是吃涮羊肉,因羊肉属温补,有利五脏,五脏热了,自然就可以抵御冬季的寒冷。
后来民间也热衷此道。老北京的涮锅讲究铜锅炭火,汤底澄清,只需加入姜片、葱段等。炭火烧得锅里清汤滚热,拿着筷子夹着红白相间、薄而不散的羊肉片,在汤里这么一涮,肉色一白就放在冷的麻酱料里那么一蘸,入口即化,酱香肉香合二为一。
熬草根汤,舂交冬糍
立冬,闽中俗称“交冬”,意为秋冬之交。立冬“补冬”,家家户户要熬制草根汤,将山白芷根、盐肤木根、山苍子根、地稔根等剁成片,下锅熬煮出浓浓的草根汤后,捞去根块,再加入鸡、鸭、兔肉或猪蹄、猪肚等熬制。草根品种众多,配方也多种多样,但都躲不开补肾、健胃、强腰膝的功能。
这一天,漳州的乡村人家要舂“交冬糍”庆祝好收成。糯米蒸熟后倒入石臼,舂得韧韧的,黏黏的,揪成乒乓球大小,细细地揉成团;花生米炒得香香的,磨得细细的,与白糖拌在一起。做好的小糍粑滚以白糖花生粉,摆放在大海碗里。食用时用筷子一口气串上几粒,就像拨浪鼓,所以也叫“拨浪糍”。做好“交冬糍”,得敬一敬土地神,感谢他慷慨的给予。
南京有句谚语:“一日半根葱,入冬腿带风。”一立冬,老南京人就特别注意吃生葱了,以抵抗南京冬季湿寒,减少疾病的发生。按老人的讲法,葱性温味辛,能发散让人出汗,使体内郁滞不通的阳气随着汗液排出,阳气运行便通畅了,病邪也就随汗被驱除了。南京人还常把“立冬嗖嗖疾病盘,大葱再辣嘴中盘”这句老话挂在嘴边,为了入冬后的健康,南京人此时也学着北方人吃起了生葱。
不过南京人毕竟是南方人,吃起生葱远没有北方人那样豪爽潇洒,但也不失勇敢和睿智。只要一到立冬时节,家里的餐桌上就多了个小碟子,平时里面只留有香醋什么的,可一到开餐前主妇们就会添上绿白相间的剁碎的葱末,再滴上诱人的香油。再有烧肉、烧鱼装盘后不忘特意撒满一层南京特有的香葱,要想吃鱼或肉那鲜葱花就一并下肚子了,既吃了美食,青白玉般的葱儿又送来冬季里的健康。
立冬食蔗齿不痛
立冬意味着进入寒冷的季节,人们倾向进食可以驱寒的食物。上述不论南瓜糯米,还是羊肉大葱,在传统养生学中都属于温热的食物。在汕头,人们立冬吃用莲子、香菇、板栗、虾仁、红萝卜等做成的香饭。这些也都是温热的食物。
在台湾,街头的“羊肉炉”“姜母鸭”等冬令进补餐厅高朋满座。许多家庭还会炖麻油鸡、四物鸡来补充能量。羊肉性温热,常吃容易上火,中医讲究“热则寒之”的食疗方法。因此,吃羊肉时要搭配凉性和甘平性的蔬菜,能起到清凉、解毒、去火的作用。凉性蔬菜一般有冬瓜、丝瓜、油菜、菠菜、白菜、金针菇、蘑菇、莲藕、茭白、笋、菜心等;而红薯、土豆、香菇等是甘平性的蔬菜。
在福建的潮汕地区,立冬要吃甘蔗、炒香饭。甘蔗能成为“补冬”的食物之一,是因为民间素来有“立冬食蔗齿不痛”的.说法,意思是“立冬”的甘蔗已经成熟,吃了不上火,这个时候“食蔗”既可以保护牙齿,还可以起到滋补的功效。
以前在当地乡下还有劈蔗的游戏活动。参加者手握一根完整的甘蔗,把蔗节上的芽和气根削去,然后站到板凳上,左手按住蔗秆,使其稳立在地上;右手拿着刀,刀背朝着尾稍,听到一声:“一、二、三、开始——”的号令后,迅速把刀口翻转过来,疾速朝蔗秆中心直劈下去。只见刀光一闪,势同破竹,转眼一根甘蔗直刷刷地被劈为两片,先完成者为胜。
★ 立冬节气说说
★ 描写立冬节气作文
★ 立冬节气的古诗
★ 立冬节气问候句子
★ 立冬节气来历介绍
★ 立冬节气养生食品
立冬节气传统习俗(推荐7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