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个喷嚏”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有趣的草地说明文阅读,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有趣的草地说明文阅读,欢迎大家前来参阅。
- 目录
篇1:有趣的草地说明文阅读
有趣的草地说明文阅读
①现代化城市需要有青草,是由于它具有净化空气,调节气温,改善环境的重要作用。人和动物在生长过程中,每天都吸收大量的氧气,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而地球上的绿色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的过程中,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使空气中的氧保持一定的比例。科学家分析,每公顷草地每天能吸收900公斤二氧化碳,制造出600公斤氧,②这功绩多么惊人。草地还能调节气温。在炎热的盛夏,当你路过水泥地面时,就感到热气逼人,而走在草地上,却感到凉爽宜人。原来草地的温度比一般水泥地面温度低十几度。而滴水成冰的寒冬,草地上的温度双比水泥地面的温度高,③真是“冬暖夏凉”。更为有趣的是草地还能降低噪音的强度,吸附尘埃。通常草地吸附尘埃的能力比裸露的地面吸尘能力大70倍。当大风刮来,尘土飞扬时,裸露地面的尘土要比草地上的尘土多100到200倍。
1、本文是从□□□□、□□□□、□□□□(所填字数不超过所限的格数。下同)等方面说明草地对人类生活的重要作用的。
2、分析画线的句子:
①从表达方式上看,它们都是□□。
②从具体作用上看,句①□□□□□□□□□□□□□□□□□□□;句②□□□□□□□□□□□□□□□□□□;句③□□□□□□□□□□□□□□。
3第一段中加点的两个“大量”不能删除的理由是。
4、联系上文特点,指出第三段存在的毛病,然后在原文上只作两处修改。
毛病:
修改方法:
关键提示
以上训练和考查的重点是体会说明文中议论的作用的能力。议论这种表达方式适用于各种文体,但在各种文体里的表达作用却不一样。记叙文里的议论是为记叙服务的,用它来表达作者对所记写的人、事的看法和态度,从而点明题旨,使文章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而说明文中的议论是为说明服务的,用它来揭示事物内在的联系,更好地说明事物的特征或事理。说明文中的议论,有时在文章的开头,起总提特征、功能等作用,如《松鼠》的开头对松鼠的评价。有时在文章的结尾,谈谈感想或简评,起强调某种意思的作用,如《人类的语言》的结尾,对采用声音为手段对于人类语言发展的重要作用的.评价,等等。鉴于《教纲》关于“能根据不同表达方式和体裁的特点阅读课文”的要求,自觉努力地培养和提高“体会说明文中议论作用”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解题思路
解答第1题,要明确本文的中心句在文首,从中筛选相关信息。
第2题,解答①要注意比较不同表达方式的特点,就能准确鉴别。解答②,分析体会句①的作用,要从草地的作用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上考虑。分析体会句②,要从强调草地相关作用之大上考虑。分析体会句③,也要从草地的相关作用上考虑。
解答第3题,要结合语境考虑,弄清说明人和动物的需氧量和排污量之大的写作用意。
解答第4题,一要注意本段中心句与支撑句之间的关系,就能发现“中心句过大”,在一个方面缺少支撑。二是要弄清上两段的行文思路:总--分--总,就能发现本段的结构不一致。
篇2:《草地夜行》阅读答案
茫茫的草海,一眼望不到边。大队人马已经过去了,留下一条踩得稀烂的路,一直伸向远方。干粮早就吃光了,皮带也煮着吃了。我空着肚子,拖着两条僵硬的腿,一步一挨地向前走着。背上的枪支和子弹就像一座山似的,压得我喘不过气来。唉!就是在这稀泥地上躺一会儿也好啊!迎面走来一个同志,冲着我大声嚷:“小鬼,你这算什么行军啊?照这样,3年也走不到陕北!”他 这样小看人,真把我气坏了。我粗声粗气地回答:“别把人看扁了!从大别山走到这儿,少说也走了万儿八千里路。瞧!枪不是还在我的肩膀上吗?”
他看了看我,笑了起来,就和我并肩朝前走。他比我高两头,宽宽的肩膀,魁梧的身材,只是脸又黄又瘦,两只眼睛深深地陷了下去。
“小同志,你的老家在哪儿?”他问我。
“金寨斑竹园!听说过吗?”
“啊,斑竹园!有名的金寨大暴动,就是从你们那儿搞起来的。我在那儿卖过帽子。”
一点不错,暴动前,我们村里来过几个卖帽子的人。我记得清清楚楚,爸爸还给我买了一顶。回家来掀开帽里子一看,里面有张小纸条,写着“打倒土豪劣绅”。真想不到,当年卖帽子的同志竟在这里碰上了。
我立刻对他产生了敬佩的感情,就亲热地问他:“同志,你在哪部分工作?我怎么从来没见过你呀?”“我吗?在军部。现在出来找你们这些掉队的小鬼。”他一边说,一边摘下我的枪,连空干粮袋也摘了去。“咱们得快点走呀!你看,太阳快落了。天黑以前咱们必须赶上部队。这草地到处是深潭,掉下去可就不能再革命了。”
听了他的话,我快走几步,紧紧地跟着他,但是不一会儿,我又落下了一大段。
他焦急地看看天,又看看我,说:“来吧,我背你走!”我说什么也不同意。这一下他可火了:“别磨赠了!你想叫咱们俩都丧命吗?”他不容分说,背起我就往前走。
天边的最后一丝光亮也被黑暗吞没了。满天堆起了乌云,不一会儿下起大雨来。我一再请求他放下我,怎么说他也不肯,仍旧一步一滑地背着我向前走。
突然,他的身子猛地往下一沉。“小鬼,快离开我!”他急忙说,“我掉进泥潭里了。”
我心里一惊,不知怎么办好,只觉得自己也随着他往下陷。这时候,他用力把我往上一顶,一下子把我甩在一边,大声说:“快离开我,咱们两个不能都牺牲!……要……要记住革命!……”
我使劲伸手去拉他,可是什么也没有抓住。他陷下去了,已经没顶了。
我的心疼得像刀绞一样,眼泪不住地往下流。多么坚强的同志!为了我这样的小鬼,为了革命,他被这可恶的草地夺去了生命!
风,呼呼地刮着。雨,哗哗地下着。黑暗笼罩着大地。“要记住革命!”我想起他牺牲前说的话。对,要记住革命!我抬起头来,透过无边的风雨,透过无边的黑暗,我仿佛看见了一条光明大路,这条大路一直通向遥远的陕北。我鼓起勇气,迈开大步,向着部队前进的方向走去。
篇3:《草地夜行》阅读答案
1、“小鬼”是在什么情况下碰到老同志的?
2、老同志是在什么情况下陷入泥潭的?
3、“小鬼”怀着怎样的心情向前赶路?
4、他“仿佛看见了一条光明大路”,“光明大路”指的是什么?答:
篇4:《草地夜行》阅读答案
1.“我”是在没有干粮的恶劣的环境下遇到老同志的。
2.老同志在走一步滑一的情况下陷进泥潭里的。
3、“我”怀着万分痛心的心情继续赶路。
4.“光明大路”指的是去陕北方向的路。
篇5:草地夜行阅读答案
他焦急地看看天,又看看我,说:“来吧,我背你走!”我说什么也不同意。这一下他可火了:“别磨蹭了!你想叫咱们俩都丧命吗?”他不容分说,背起我就往前走。
天边的最后一丝光亮也被黑暗吞没了。满天堆起了乌云,不一会儿下起了大雨。我一再请求老红军放下自己,可无论我怎样说老红军也不肯,仍旧一步一滑地背着我向前走。
突然____老红军的身子猛然往下一沉____小鬼____快离开我____他急忙说____我掉进泥潭里了____
我心里一惊,不知怎么办好,只觉得自己也随着老红军往下陷。这时候,他用力把我往上一( ),一下子把我( )在一边,大声说:“快离开我,咱们两个人不能都牺牲!……要……要记住革命!……”
我使劲伸手去( )他,可是什么也没有( )住,老红军( )下去了,连头顶也看不见了。
我的心疼得像刀绞一样,泪水模糊了我的眼睛。多么坚强的同志!为了让我走出草地,赶上部队;为了革命,他被可恶的草地夺去了生命。
篇6:草地夜行阅读答案
1.给第三自然段加上标点符号。
2.用“____”给加粗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丧命(sāng sàng) 吞没(mò méi) 可恶(wù è)
3.辨字组词。
陷( )吞( )
焰( )蚕( )
4.将下列词语分别送到文段中的括号里。
陷 抓 顶 拉 甩
从这些动词上我体会到_________________
5.写出这段话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篇7:草地夜行阅读答案
1.,。“,!”,“。”
2.sàng mò wù
3.陷入 火焰 吞并 蚕蛹(答案不唯一)
4.顶 甩 拉 抓 陷 体会“略”
5.在过草地的一天晚上,老红军因照顾我而陷入草地,英勇牺牲。
篇8:草地夜行阅读答案
草地夜行
茫茫的草海,一眼望不到边。大队人马已经过去了,留下一条踩得稀烂的路,一直伸向远方。干粮早就吃光了,皮带也煮着吃了。我空着肚子,拖着两条僵硬的腿,一步一挨地向前走着。背上的枪支和子弹就像一座山似的,压得我喘不过气来。唉!就是在这稀泥地上躺一会儿也好啊!迎面走来一个同志,冲着我大声嚷:“小鬼,你这算什么行军啊?照这样,3年也走不到陕北!”他 这样小看人,真把我气坏了。我粗声粗气地回答:“别把人看扁了!从大别山走到这儿,少说也走了万儿八千里路。瞧!枪不是还在我的肩膀上吗?”
他看了看我,笑了起来,就和我并肩朝前走。他比我高两头,宽宽的肩膀,魁梧的身材,只是脸又黄又瘦,两只眼睛深深地陷了下去。
“小同志,你的老家在哪儿?”他问我。
“金寨斑竹园!听说过吗?”
“啊,斑竹园!有名的金寨大暴动,就是从你们那儿搞起来的。我在那儿卖过帽子。”
一点不错,暴动前,我们村里来过几个卖帽子的人。我记得清清楚楚,爸爸还给我买了一顶。回家来掀开帽里子一看,里面有张小纸条,写着“打倒土豪劣绅”。真想不到,当年卖帽子的同志竟在这里碰上了。
我立刻对他产生了敬佩的感情,就亲热地问他:“同志,你在哪部分工作?我怎么从来没见过你呀?”“我吗?在军部。现在出来找你们这些掉队的小鬼。”他一边说,一边摘下我的枪,连空干粮袋也摘了去。“咱们得快点走呀!你看,太阳快落了。天黑以前咱们必须赶上部队。这草地到处是深潭,掉下去可就不能再革命了。”
听了他的话,我快走几步,紧紧地跟着他,但是不一会儿,我又落下了一大段。
他焦急地看看天,又看看我,说:“来吧,我背你走!”我说什么也不同意。这一下他可火了:“别磨赠了!你想叫咱们俩都丧命吗?”他不容分说,背起我就往前走。
天边的最后一丝光亮也被黑暗吞没了。满天堆起了乌云,不一会儿下起大雨来。我一再请求他放下我,怎么说他也不肯,仍旧一步一滑地背着我向前走。
突然,他的身子猛地往下一沉。“小鬼,快离开我!”他急忙说,“我掉进泥潭里了。”
我心里一惊,不知怎么办好,只觉得自己也随着他往下陷。这时候,他用力把我往上一顶,一下子把我甩在一边,大声说:“快离开我,咱们两个不能都牺牲!……要……要记住革命!……”
我使劲伸手去拉他,可是什么也没有抓住。他陷下去了,已经没顶了。
我的心疼得像刀绞一样,眼泪不住地往下流。多么坚强的同志!为了我这样的小鬼,为了革命,他被这可恶的草地夺去了生命!
风,呼呼地刮着。雨,哗哗地下着。黑暗笼罩着大地。“要记住革命!”我想起他牺牲前说的话。对,要记住革命!我抬起头来,透过无边的风雨,透过无边的黑暗,我仿佛看见了一条光明大路,这条大路一直通向遥远的陕北。我鼓起勇气,迈开大步,向着部队前进的方向走去。
1、“小鬼”是在什么情况下碰到老同志的?
2、老同志是在什么情况下陷入泥潭的?
3、“小鬼”怀着怎样的心情向前赶路?
4、他“仿佛看见了一条光明大路”,“光明大路”指的是什么?
答案:
1.“我”是在没有干粮的恶劣的环境下遇到老同志的。
2.老同志在走一步滑一的情况下陷进泥潭里的。
3、“我”怀着万分痛心的心情继续赶路。
4.“光明大路”指的是去陕北方向的路。
篇9:有趣的草地五年级作文
有趣的草地五年级作文
每当我回家时都会经过一块草地,那块草地我已经看习惯了,觉得那不是一个会吸引我的地方─只不过是片杂草地罢了。
有一天我经过,突然心血来潮,到草地上去走一走,在石椅上坐一下,猛地发现草中一株抢眼的白色小花,即使看起来娇嫩又脆弱,可是我想他生命力很强呢,在无人照顾、浇水的情形下她依然长得茁壮。这样我领悟了一个道理,在人生中也是一样,越百般照顾,细心呵护,越无法让一个人锻炼出坚强的力量,而所有的阻碍或挫折也不一定是阻碍挫折,它正是一场一场的考验,通过了考验我们就更坚强了。
下课后的我特别饿,摸出口袋里的饼干,一撕开包装“唉呀!”全部的饼干都洒出来了呢,草丛里东一 片西一块的'饼干屑,有一只蚂蚁爬过来,又钻进洞里,我东找西找想找一些还没沾脏的饼干,突然看见一群蚂蚁匆匆在草丛里走动,也许是刚才那只蚂蚁呼朋引伴, 来搬东西吧。看他们浩浩荡荡拥住饼干碎屑,把碎屑搬起来,一步一步艰难的抬回蚁穴,也许一只蚂蚁办不到的事情,透过团结就可以办到,“三个臭皮匠,胜过一 个诸葛亮”这句话真是一点也不错。
一块草地,在我的眼中似乎蜕变的不平凡了,在这里我领悟了人生的道理,更让我体会了团结的重要。或许,它还有很多秘密等着我们去发掘呢。
篇10:说明文阅读
<?xml:namespace prefix =o ns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一、阅读能力要点
1、整体把握文章的大致内容,弄清说明对象。
2、准确抓住说明事物的具体特征。
3、分析、识别文章的说明方法,并弄清其在文中的作用。
4、具体分析语言的准确性。正确理解词语在句中的意义和作用,准确地对词语的限制、修饰作用进行评析。
5、了解和识别各种说明顺序。
6、理解文艺性说明文的特点。
7、把握段落的中心句、关键语句。
二、重点、难点
1、1、说明对象特征的把握。
2、2、重点掌握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和说明方法在文中的作用。
3、3、学会分析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4、4、逻辑顺序的判别。
三、解题指导
(一) 、说明对象与特征的把握
说明文是对客观事物、事理进行介绍、解说的一种文体。它要求对事物的特征作出直接的说明。所谓特征,就是指这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对特征的介绍或说明,一般不要求我们去作形象的描绘,或者发表什么看法。无论是事物性的说明文还是事理性的说明文,被说明对象的特征总是说明的核心,只有把握了说明对象的特征,才能更好地了解被说明的事物、事理。正确地把握说明事物的特征,往往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考虑:
1、要区分说明文的类型。由于说明对象的不同,说明文既包括事物性的说明文,又包括事理性的说明文。这两者是不同的。一般说,事物性的说明文,常从事物的形状、性质、方位、构造、类别、功能等方面进行说明;事理性的说明文则常从概念、原理、成因、规律、联系等方面进行说明。因此,只有先区分了说明文的类型,从大类上进行了划分,才能较为确切地去了解它是从哪个方面进行说明的,这是掌握有关方法的基础。
2.要能准确地把握说明的对象。事物性的说明文首先要通过阅读来了解文章倒底在说明什么。如下文说明的对象是“蚯蚓”。
例1、蚓生活在土壤中,以腐殖有机物和泥土为食。凡经它吞入而排出的泥土均成团粒结构,增强土壤的透气性和透水性。而且它排出的粪便是一种良好的有机肥料,富有硝酸盐、酸盐和钾盐,可以改变酸性或酸性土壤,使其变成中性,对农作物的生长极为有利。因此,自古以来,蚯蚓就被人们誉为“耕耘能手”和改良土壤的“功臣”。
蚯蚓有惊人的消化系统,嗜吃粪肥和各种有机废物,除玻璃、塑料和金属外,其他垃圾它都“吃”,诸如蛋壳、香蕉皮、硬纸板或下水道中的污物,它都吃得津津有味,而且胃口大得惊人。美国加利福尼州的一座蚯蚓养殖加工厂,养殖了五亿条蚯蚓,每天能吃掉垃圾200吨,并获得了大量的优质肥料。日本的一家工厂,每年处理木纸浆残渣需要40万美元,而购进125吨蚯蚓后,不仅及时清理了这些废料,还可以转而将蚯蚓粪卖给附近的菜农市场,很快就收回了成本。所以,蚯蚓既是保护环境、处理城市有机废物的“生力军”,又是优质肥料的天然制造者。
在了解说明对象的前提下,才谈得上对其特征的把握。对于事理性的说明文,则可通过阅读搞清它究竟是在阐释一个怎样的事理。如下文是说明抵御风沙的方法。
例2、抵御风沙袭击的方法是培植防护林。防护林的主要作用是减小风的力量风遇到防护林,速度就减小70%-80%。到距离防护林等于林木高度20倍的地方,风又恢复原来的速度。所以防护林必须是并行排列的许多林带,两列之间的距离不要超过林木高度的20倍。其次是培植草皮。有了草皮覆盖地面,即使有风,刮起的沙也不多,这就减少了沙粒的来源。
3.注意抓住文章中的关键句、中心句。作者为了要在文中清楚、准确地说明事物的特征,就会将有关事物特征性的句子放在显著的位置。一般说,放在篇首或节前。但由于每篇文章的格局和不同作者对文章的不同考虑,有时上一节的某个特征也会出现在下一节的开头,或放在篇末。例1就属此类。但不管怎么说,中心句一般都是明确而简洁的。所以说把握中心句、寻找关键句是我们迅捷把握被说明事物特征的有效方法。
4.借助于说明的内容,概括出事物的特征。并非每篇文章中都能找到有明显说明特征的概括性的语句,甚至在显著的位置上也可能没有什么中心句、关键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要通过研读课文,在分析、归纳的基础上去提炼其特征。有时,事物的特征还不止一个,我们在研读时应充分注意,否则归纳的内容就不完整了。
5.借助于一定的说明方法反观说明特征。这实际上是从写作说明文的角度来反推的一种方法。因为作者要更好地说明某项事物的某个特征,必定要使用一定的说明方法。如例1,作者就是通过举例子和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突出了蚯蚓 “保护环境、处理有机废物”的特征。例2也是通过列数字的方法来突出“培植防护林是抵御风沙的有效方法”的。
只要我们掌握这些方法和规律,正确地把握被说明事物的特征应该说是不困难的。
(二)、说明方法的识别,及其作用。
说明文中,作者常运用一定的说明方法来准确、有效地说明事物的某些特征,达到说明的目的。说明的方法有很多种,我们主要应掌握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三种。
说明方法既然是学习说明文的重点,那么牢固地掌握它就显得很有必要。大致上,我们可从以下相关的几个方面入手:
1.整体把握,着重体会。文中被说明的事物之所以需要说明,就是因为人们对该事物不了解、不熟悉。也正因如此,就更需要我们按照事物的实际情况,深入浅出地作如实的说明。为了使说明更清晰、有效,又往往要使用一定的说明方法。但说明方法不是孤立的,因为它融会在文章的说明中,与
文章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所以,只有对文章的内容熟悉,对整体的说明加以了解、研读和分析,我们才能从总体上去把握,才能深入浅出地去体会文中使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2.说明方法的具体掌握。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是说明文中最基本的说明方法之一。它是通过具体的、有代表性的例子来使被说明事物具体化、形象化的。它能给人以具体、充实、可感等效果。因为有些事物单靠文字作一般说明,仍只能给人一种粗略的印象和轮廓式的概念,这时,作者往往采用举例子的方法,以起到精当、富于启发性等作用,使抽象的事理变得具体,使枯燥的内容变得生动。
在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时,有时为了醒目,引起读者注意,常会出现“比如”、“例如”、“如”等字样。但有时文中出现的一些带有这些字样的叙述性的文字,并不都是举例子的说明方法,须加以鉴别。
列数字的说明方法也是各类说明文中常用的一种方法,由于使用时出现数字的缘故,所以无论它的形式或作用,在说明文中都是明显的、引人注意的,它有时又被称作“举数据”、“举数字”等。它往往通过数字来说明事物的特点,从数量上给人以具体、准确的印象。
但要注意,并非文中出现的数字都属于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关键是看它是否是在说明事物的特征。与事物特征无关的数字的出现,不能看作是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是说明文中常使用的一种重要说明方法。人们常说,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是我们认识事物的有效方法之一。事物的特征、事物与事物之间的一些联系往往可以通过比较显现出来,由难懂变为易懂,由模糊变为清晰,由抽象变为可感。
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有时在文中不易被人察觉,要特别注意。一般说,采用此方法时总有相比事物之间的可比性,所以文中往往会出现一些“与……相比”、“……是……的几倍(几分之一)”、“……大似……”等字样,但也不尽然。关键是仔细阅读,细心辨察,才能掌握其特征。
至于其他各种说明方法,还有打比方、分类别、引用(引资料)、列图表、下定义等。
总之,运用了这些说明方法,能使深奥的道理通俗化,复杂的知识简单化,抽象的内容具体化,理性的内容形象化。
(三)、语言准确性的分析
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往往体现在一些副词、连词、形容词、数量词以及限制性短语等词和短语上。说明文语言强调准确、明白、简洁的目的是为了能更好地说明事物的特征,阐述事物之间的联系,因此,对说明文语言的具体运用和表现形式,我们必须加以重视。
1、整体把握、理解词义,特别要注意同义词的选用。由于被说明对象的不同,在具体运用名词和术语时就要相当准确。我们在阅读和操练时就要联系对象及其特征,在整体阅读的基础上,注意推敲、体会其用词的准确性。特别是一些同义词或近义词的选用,不可随意确定或武断否定,而要再三斟
酌,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包括对上下文的分析、揣摩,然后才能酌定。
2、正确体会关键性词语在不同方面的具体作用。说明文语言的准确、简练与精当,还表现在修饰、限制、补充成分运用得好。我们要适当地运用一些语法知识,仔细领会作者的用词意图。一般充当这些成分的是形容词、数量词、副词和连词,如“日本的石油运输绝大部分是从马六甲海峡通过的”、
“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风沙的进攻主要有两种方式”、“蚕丝一股只有一英寸的二干分之一粗”、“吸收水分和养料是根的主要作用之一”、“草地成了天然的‘减音器’和‘吸尘器’”等,这些句中加线的黑体词在文中能否去掉、替换及其理由一类的问题是我们经常会遇到的,阅读时应注意从以上提及的方面去辨析、比较。这样,我们才能体会出用词的准确性。有助于提高我们对文章的理解能力及语言表达的质量。
3、看似模糊的语言,实则反映了事物的客观存在。我们不妨先看一下例句:“原来草地的温度比一般水泥地温度要低十几度”,为什么“十几度”不写成具体确切的度数呢?那是因为文中是就一般情况而言的,再说草地、水泥地的温度本身还受到环境、气候等外界因素的影响而经常变化。所以不可能是一个恒定的确数。诸如这样看似模糊的语言还很多,如“可能”、“几乎”……文中运用这些模糊的语言,或反映事物的实际存在,或反映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程度,尤其是有些事物本身尚处于变化、发展期,有时又囿于人力、物力及科学水平,对有些客观事物有待于进一步的认识和发现。如果说得太绝
对、太肯定,反而违背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也违背了客观事实的真实性。
所以我们看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还是要抓住根本的一条,即客观地、确切地反映事物的真实面貌,明白地、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来。
这一部分内容考查的常见题型是词语的替换、增删、移位以及与原文的词语进行比较等。我们既要抓住这些词语细加体会,又要结合具体的语境去辨析。
(四)、说明顺序的了解和识别
说明文的特点之一是“言之有序”。任何说明文,总是循着一定的顺序来介绍事物的形状、性质、构造等,或者解说事理的成因、功用、关系等。阅读时,我们如果弄清了这些顺序,有利于把握作者的思路,掌握被说明事物的特征。
说明文中的说明顺序是作者根据对说明对象的主次、轻重、因果、内外、先后、上下、大小等内部联系的科学的认识顺序来作出的一种安排。有序的说明是说明文的特点之一。这一般是指能反映客观事物的逻辑顺序。另一方面,从文章层次看,它也应包括有条理有顺序。所以只有理清了说明顺序,才能把握作者的思路,看清事物的特征,也就是从整体上把握了文章的基本框架和主要内容。
常见的说明顺序一般包括以下三种:
1.空间顺序。物体总有一定的空间形式,复杂的事物也一定有多个侧面组合而成。要说明对象的构成,必然会涉及到所处的空间位置。空间顺序就是按照被说明对象的空间存在形式,或自上而下,或由前到后,或从外到里,或由某一中心点向四面扩散开去呈辐射式……按一定的顺序对事物作介绍。 ’
一般对实体性的事物,包括建筑物、名胜等的结构或布局性的介绍,多以此为序。这样,能把复杂的物体讲清楚,可使读者对该事物对象的整体面貌和空间分布有清晰、具体的了解。运用这种顺序,文中常会出现“东”、“西”、“南”、“北”、“里”、“外”、“左”、“右”等方位词。
2.时间顺序。这是指以时间的先后作为说明的一种顺序。在介绍事物时,有的文章是按照事物发展的先后为次序的,而有的是按事物从早到晚、从古至今的时间为顺序的,有的又会以某事物制作的步骤、演变的过程为顺序、……
一般讲,在介绍对象的发生、发展、演变、过程、方法等的时候,常采用这种顺序。这种顺序的好处是过程明晰,线索清楚,纵向排列明确有序。一般运用时文中会出现表示时间或先后的标志性词语。
3.逻辑顺序。逻辑顺序是指按照事物内在的联系或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规律来进行说明的一种顺序。常用的逻辑顺序包括以下六种:从现象到本质;从原因到结果;从特点到用途;从整体到部分;从概括到具体(或由一般到个别);从主要到次要。
一般事理性的说明文和事实性的说明文中常会出现这样的顺序。特别是运用逻辑顺序可以把复杂的事物讲得清楚,有利于说明、揭示事理的内在联系。总之,阅读时抓住有一定标志作用的语言,可以更顺利地分析说明的顺序。
值得注意的是,说明顺序应局部理解,整体把握。一篇说明文往往不仅使用一种说明顺序,而是会根据说明的需要将几种顺序结合在一起。我们只有通过分析文章的结构、段落,在概括段意的基础上去寻找和归纳其顺序。也就是说,我们既要把握文章的整体说明顺序,又要把握各层次中局部的说明顺序,这样才能真正理解和把握说明对象。
四、巩固练习
阅读下列文章,回答文后问题。
(一)、一张软盘的容量通常最大只有1、44兆,而创作一个稍微像样一点的图形或动画可能就会产生几兆甚至几十兆大小的文件,如何携带和保存它们的确是一个让人头痛的问题。而立足于国内当前的应用现状,一般可以有以下两种方法加以解决。
最为一般的思路还是着眼于利用软盘保存这些文件,不过这时要借用一些工具软件,我们以其中最为常用的ABJ举例。ABJ本身是一个用来进行文件的压缩和解压缩的软件,不过可以用它来实现对一批文件的打包存放,这是我们在这里所需要的。我们假设要携带的文件名为PHOTO.TIF,要将它拷入一系列的软盘之中,那么使用它的方法是这样的。
首先,将ABJ.EXE文件拷入计算机的硬盘的恰当目录之中;其后,进入要携带的文件所在的目录,使用命令ARJA—VAA:\PHOTO.ARJ PHOTO.TIF,根据屏幕上的提示依次更换软盘。视文件的大小不同,您将在几张软盘上得到名为PHOTO.AlU,PHOTO.A01,PHOTO.A02……的一系列文件。而当把这些软盘携带到合适地点后,可以按照下面的方法将原来的文件原封不动地恢复出来。方法是,将装有PHOTO.ARJ的磁盘放入软驱,而后打入命令ARJ XA:\PHOTO便可将原文件恢复到当前的硬盘目录下。除此以外,ARJ还有很多的命令格式,如果你想进一步了解的话可以打入命令ARJ/?,而后便可查看它其他的功能。
不过,对于经常进行这种工作的人来说,这样做还是太麻烦了一点。一种比较简单的方法是购置一个大容量的移动式存储设备,较为合适的是现在市面上有售的ZIP驱动器。这是一种小巧便于携带的新式软盘驱动器,不过它使用的不是
一般的软盘,而是一种100兆的大容量软盘。它可以通过计算机的打印口加以使用,读取速度也相当快,使用它来解决问题是很合适的。这样的一个ZIP驱动器,售价约为2000元左右,而一张盘的售价约为200元左右,应该说也还是可以被接
受的。随着技术的发展,还会有一种最方便的方法得以应用,就是利用网络加以传递。总之,这一问题会越来越顺利地得以解决。
1、“一张软盘的容量通常最大只有1.44兆”中,“通常”和“最”在一起使用是否矛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说明的是( )
A.操作磁盘拷贝的方法。
B.软盘的制作。
C.传输超出磁盘容量的文件的方法。
D.利用软盘保存文件的方法。
3、文章第二节与第三节中两个加横线的黑体的“方法”分别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划线句中运用的说明方法除了作比较外,还有____,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加横线的黑体点的“可能”用得准确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在广西南宁市西南,有一片①秀林环碧水,幽境藏奇岭的热带喀斯特地貌风景区,叫花山风景区。它是以其中一座具有最大规模的远古崖壁画的山峰——花山命名的。珠江水系
的左江蜿蜒横贯全境,徐霞客当年泛舟左江,一路上但见时而峭壁夹峙,茫然无路;时而水阔天开,柳暗花明。他曾经这样描述:“舟行石峰中,枣曲而左,或曲而右”,②余谓阳朔山峭濒江,无此岸之石;建溪水激多石,无此石之奇”,“危崖叠翠,倒影汇潭,洵(xun,实在)神仙之境。”
“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已众所周知。然而,当你去过花山之后,一定会发出“花山风景胜阳朔”的赞叹。花山风景区胜于桂林、阳朔。它( )有桂林、阳朔那样的山、水、洞、石,它( )有桂林、阳朔所没有的崖壁画。这些崖壁画主要分布于从宁明、龙川到崇左一带的明江、左江沿岸悬崖峭壁上,有40多处大小不一的崖画群,绵延200余里。这些赭(zh6,红褐色)红色以人形为主,间有少量兽类形象的崖画,被当地人称为“人影”、“仙影”、“鬼影”。这些崖画一般都在离地面或水面30-120米高的悬崖峭壁上,山势奇险,画面壮观,令人惊叹不已。画面主要反映了古代骆越族人民欢庆丰收、祝贺胜利、祭祀祖先、崇拜神灵等活动的情景。面积最大的一处崖画是在明江岸边的宁明花山崖壁上,有880平方米,计有人物画像1800多个,最大的长3米,最小的仅0.3米,从龙州棉江花山至崇左银山的崖画,构成举世罕见的水上画廊。正是这些崖画,给花山风景区蒙上了一层原始而又神秘的色彩。
花山风景区崖画的时代大体上自战国,下至东汉,最迟也在唐以前。这些崖画是珍贵的自然文化遗产,在世界崖画宝库中占有重要地位。倘若你舟游左江,亲临“游人水上看山舞,忘了看山画里行”的境界,领略画境与山水交融的绝妙意境,将会怡然忘情。那实在是不可多得的一种享受。
1、“或曲而左”中,“或”的意思是____;“桂林山水甲天下’,中,“甲”的意思是___________。
2、文中划横线的两句所使用的修辞手法是_______和___________,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文中的括号里填入合适的关联词语。
4、花山风景区的主要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的说明顺序是先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再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后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章第二节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文章第二节是从______ 、_______ 、_______、_______ 等四个方面来说明崖壁画的。
8、文中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
(撰稿人:店口二中冯炯炯)
★ 关于草地的警示语
★ 草地夜行读书笔记
★ 故乡的草地的作文
★ 金色的草地说课稿
★ 金色的草地教案
★ 草地夜行反思总结
★ 美丽的草地作文
★ 美丽的小草地作文
有趣的草地说明文阅读(共10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