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毕业论文

时间:2022-11-30 02:22:15 作者:渡边好美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渡边好美”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1篇中医毕业论文,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中医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篇1:中医毕业论文

试谈中医学专业的生理学教学改革

摘 要:在医学课程中,生理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课。

根据教学要求,中医学专业学生也要学习生理学。

针对该层次学生,我们认为采取“中西医融合”的教学方法,可以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中医学专业 生理学 中西医融合

作为一名生理学教师,面对中医学专业同学,如何能够既突出中医学的特点,又讲好生理学的基础知识,是学好中医学专业的重点。

在中医专业教学工作中,我们逐渐摸索出一些较为有效的方法,即:“中西医融合”。

1 对教师的要求

生理学是研究正常机体功能活动规律的科学。

在中医基础理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也是学好西医的基础。

但中医专业学生在学习生理学之前,往往先学习中医学基础理论,特别是中医学基础的“脏象学”部分,相当于中医的“人体生理学”。

中医学对生理过程的认识自成一套体系,当学生接触到西医生理学时,这两种不同的理论体系会对学生学习和理解造成困难。

因此,作为西医院校毕业的教师,要掌握中医基础理论知识、中药学以及中医诊断学等内容,既可拓展自己的知识层面,又有利于更好地与学生探讨[1]。

另外,教师还需正视一个新问题:如何应对已从网络获得大量信息的学生?它迫切要求高校教师不断补充学术养份、拓展学术视野、更新学术理念,以保持对学术新知的热情,从而主动及时地给自己的学术生命输入新鲜血液[2]。

本教研室要求教师除了课堂教学外,在课余时间也要学习中医的基础理论和相关学科知识,拓展自己的知识层面;另一方面,利用现代网络技术,积极关注前沿学术动态,了解学术热点,参加科研活动,撰写科研文章。

2 理论教学中要做到“中西医融合”

中西医都是科学,只是各自的研究方法、手段、发展背景的不同而形成了两个不同的理论体系[3]。

在理论教学中,尽力寻找到一些生理学与中医学的共通点,在讲授的时候加以结合,以此构建中西医理论体系之间的沟通平台[4]。

第一,我们对中医学和西医学中内涵一致,仅仅是提法不同的内容进行整合。

打个比方,学习绪论这章时,根据内环境稳态内容,把生命活动的对立统一、维持相对稳定状态等普遍存在的规律与阴阳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互相转化的阴阳对立统一学说相比较,使学生在掌握内环境稳态的基础上,对于中医理论的总纲―“阴阳学说”[3]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又如,在讲授器官生理作用时,把中医理论中脏腑的相关功能与之相比较:西医中心脏的泵血功能与中医学中心主血脉的功能是一致的;西医中肝的主要功能是:贮血和消化,这与中医学中肝主藏血、主疏泄的功能是一致的;西医中生成尿液是肾脏的主要功能,这与中医学中肾主水的功能是一致的。

通过“中西医融合”的方法将两大理论体系不断互相渗透、互相补充,从而达到融会贯通,为学生架设起一座沟通中西医学的桥梁。

第二,除了比较这些共通点,我们还特别提出中西医之间对器官生理功能和意义理解上的差异,使得学生能够更好理解和记忆。

例如:中医学对心功能的阐述是“藏神,主血脉”,它除去包含西医生理学中心血管系统的功能,其中还囊括神经系统的部分功能。

3 实验教学的“中西医融合”

生理学是一门实验性科学,其一切理论都源于实验[5]。

实验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如动脉血压调节实验中,学生通过给家兔耳缘静脉注射肝素、乌拉坦等药品,随后进行颈总动脉插管,就可以掌握静脉注射、动脉插管等操作方法。

同时通过牵拉、夹闭颈总动脉以及电刺激迷走神经等操作,来验证降压反射的相关理论,使学生对此知识点理解得更透彻,记得更牢固。

实验教学是最能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科研思维,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如何做好生理实验,如何通过实验得出相应的理论知识。

同时,在常规的实验项目中,我们还特地加入一些中医药学内容,以提高中医系同学的兴趣。

例如,实验5:调节动脉血压中,可以建议同学观察三七这种中药对动脉血压的影响;还可以观察中药木香对小肠平滑肌的影响。

4 根据不同专业区别对待

在我校,中医专业学生既有文科生,又有理科生,学生起点差异比较大,而且生理学教学课的时间有限。

因此,作为生理学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专业、知识掌握的不同水平,对教学内容有所侧重,当然是在保证掌握基本内容的前提下。

例如:生物电现象的形成机制,对于药学专业,这部分内容熟悉即可,并不要求学生掌握其详细过程;但对于中医专业,该部分内容要求全面理解和掌握。

通过这种不同专业和层次的区别对待,在有限的课时内,既做到了生理学基本原理和知识点的覆盖,又突出各专业的特色和重点。

5 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对于中医学专业学生而言,生理学内容较多,而课时少,如果采取“填鸭式”的讲授方法,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

所以在要使学生有限的时间内最大程度地掌握好基本知识,作为教师必须抓住各章重点,突破难点。

抓住重点就是对教学大纲中所要求掌握的重点知识,进行详尽地讲解。

如呼吸运动的调节重点在于呼吸的反射性调节,而其中又以化学感受性反射尤为重要。

因此授课时主要讲授化学因素CO2,O2和H+对呼吸的影响,这样才能突出重点,做到层次分明。

也利于引导学生把握住重点进行自学和复习。

至于难点内容,也就是学生认为难以理解、难于掌握的内容,可采取比喻的方法,从而化难为易。

教学中抓住了重点,突破了难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就能抓住要点,分清主次,更深入地了解主要内容。

参考文献

[1] 余畅,余华荣.“中西医结合”在生理学教学中的运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2,20(4):339-340.

[2] 文菊华,陈懿,邓冰湘,等.五年制中医学专业生理学教学的体会[J].医药教育,2011,18(3):116.

[3]李保兰,韩曼.我校中医实验班生理学教学模式改革之探究[J].中国社区医师,2013,15(8):363.

[4] 肖爱娇,闵建新,伍庆华.PBL教学法运用于中医院校医学专业生理学教学的研究[J].宜春学院学报,2013,35(3):154-156.

[5] 刘海梅,闫福曼,徐进文,等.中医院校生理学推行TBL教学法的探讨[J].基础医学教育,2012,14(7):489-491.

篇2:中医毕业论文

浅析中医临床医学面临的挑战及策略

【摘 要】中医临床基础医学成立至今,尽管在学科建立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目前的现状并不容乐观,尤其在学科性质、学科定位、课程设置等方面存在明显问题。

因此,面对现状,应当有策略、有计划的积极应对在现有基础上,强化经典以弥补不足,并尽可能发挥学科原有的优势,大胆进行改革,努力推陈出新,以促进学科的迅速发展。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对中医学科专业目录进行了调整,将《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三门传统经典课程合并组建为中医临床基础学科。

此后,各中医院校以此为模式,纷纷进行了学科的改革,以新的中医临床基础学科来开展各项工作。

尽管临床基础学科从组建开始就有各种不同的看法,但教学、科研、临床等工作依然按此方式在进行着。

回顾新学科成立后近8年的时间,其在各方面均取得了新的进步,尤其学科的整体面貌有灿然一新之感。

但若从各方面的具体情况而言,其现状不容乐观。

【关键词】中医临床医学;现状;对策

1 学科现状的客观评价

临床基础学科成立至今,从学科发展的总体状况来看,应该说是利弊共存、喜忧参半。

对此作一客观的评价和分析,是目前学科发展中不可回避的重要工作。

1.1学科面临的困境

临床基础学科成立后虽然对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一些有利的影响,但也明显地存在着严重的问题。

归纳起来说,主要面临三方面的困境。

其一,《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的合并是行政划分的结果,合并之前应该进行过科学的论证。

但到目前为止,在实际工作中,仍然是“三家”分而行之,基本与合并之前无太大变化。

因此,远远没有达到产生“合力”的效果。

其二,由于历史的原因,各校原来的《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专业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有的伤寒专业实力雄厚,有的可能在金匮、温病专业方面研究水平较高。

而简单地合并之后,就冲淡了三门课程的原有优势。

也许初衷是以优促建,以好带动全体共同前进。

但结果却是相互牵扯制约,干扰了学科的发展进程。

其三,没有新的统一的教材,教学还是保持着原貌,因而完全不能表现出“临床基础”的特色或独特之处。

三门课程的合并,结果就象是“拼盘”一样,只有形式,没有贯穿整体的核心内容。

1.2学科长处面面观

任何新生事物均有生机勃勃的一面,因此,临床基础学科以新学科的形式出现,也具有一定的优势。

以理推之,其优势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其一,拓宽了专业范围。

由于临床基础学科涵盖了《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三门课程的丰富内容,所以其研究的范围较之原有学科明显扩大,在研究的内容方面则可更为灵活。

《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均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学内容,但在外感热病及内伤杂病的诊治方法上,又有着一定的相通之处。

因此,打破原有的学科框框,可以对这些交叉内容进行深人的研究,改变以往此类研究较少的现象。

其二,更新了原有的学术思维模式。

以前三门课程单独而立时,在学术思维方面也大多是各不相干的。

比如,虽然温病学理论的形成与《伤寒论》有密切关系,但在具体的研究思维方面,却很少联系到《伤寒论》来展开思考。

再如,《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同为张仲景所作,尽管各自涉及的重点不同,但学术思想是完全一致的。

然而从这一方面进行学术研究的学者却并不多见。

所以,三门课程合并之后,对学术的发展可以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尤其对仲景学说的深人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其三,为该领域研究生整体能力的提高提供广阔的空间。

温病学是研究外感热病的专门学科,《伤寒论》中亦有许多有关外感热病的理论和方法,前者主要探讨感受温热病邪引起的温病,后者则主要研究感受寒邪引起的外感热病。

二者在这一点上既有共同之处,又各有所长,分而研究均不全面。

在原有学科之中,研究生在选题时,理论、实验及临床研究必然会受到学科研究领域的限制,因而对其整体学术水平和能力的培养都是不利的。

而学科合并之后,突破了这个“瓶颈”,研究生在论文的撰写过程中,将站在一个新的高度,导师也将从外感热病辨治的角度进行培养,从而使研究生实际诊治疾病的能力和科研能力均得以提高。

2 学科困境的原因探析

要想从根本上改变临床基础学科目前存在的问题,找出其关键环节至关重要。

笔者认为,当前临床基础学科不良现状的主要原因是学科性质模糊、学科定位不准、课程设置僵化。

篇3:中医药学毕业论文

中医药学毕业论文例文

摘要:现代医学对动脉粥样硬化(AS)发病机制的深入探索,不断启发着中医药对AS病因病机的认识。目前研究认为,AS是由多种原因导致的复杂疾病,其发病不单纯是由于“痰、瘀、毒”三因素,脾肾亏虚,营卫失调,肺失治节亦是导致AS的重要原因,因此,选用单一作用靶点药物很难取得满意疗效。而中医药具有多重作用机制,为有效治疗AS提供了可能。近年来临床采用具有补肾、活血、化痰、益气、化积等功效的方药防治AS取得了较好疗效;基础实验从细胞自噬、内质网应激、细胞凋亡等新视角初步阐释了中医药治疗AS的科学内涵。

关键词:中医药;动脉粥样硬化;新进展;病因病机。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由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所致的心脑血管事件发病率不断提高。如何更好地防治AS是当前医学界面临的重大公共卫生课题。现代医学对AS的发病机制展开了深入探索,并取得了重大进展,如在内质网应激、细胞自噬、细胞凋亡等方面,但往往作用单一,难从多个节点有效防治AS.中医药从整体观念出发,辨证把握疾病演变规律,对防治复杂疾病优势明显。本文将就近年来中医药治疗AS的新视角做一概述。

中医药对AS的新认识。

AS的发生发展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长期以来,有关AS的机制研究主要集中于氧化应激学说、脂质浸润学说、内皮损伤学说等。然而上述观点却不能完全阐明AS的发病机制,如血脂水平与AS发病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AS斑块中细胞更新并非都是慢性炎性反应及脂质浸润所致等[1].对此,申定珠等[2]综合国际动脉粥样硬化学会发布的《预防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临床指南》、弗莱明汉心脏研究报告及补肾中药抗AS临床应用实践提出,AS实际上是一种与机体衰老密切相关的慢性退行性疾病,并认为细胞端粒长度和端粒酶活性改变可能是AS病理进程的关键桥梁,应积极探讨AS从肾论治,从细胞端粒途径调控AS血管老化可能是阐释补肾中药作用机制的有效靶点。

张嘉皓等[3]认为,“脉道不利”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基本病理表现。脉道既是气血精微运行的通道,同时也需要气血精微的濡养。如脉道不能贯通,则可变生他疾。现代研究表明,脾气虚是造成胰岛素抵抗、糖脂质代谢异常、线粒体功能缺陷和内皮功能紊乱的重要原因,通过调补脾胃能起到胰岛素增敏防治AS的作用[4-5].王磊等[6]亦认为,AS与脾气虚相关。“气者,身之根本也”,“气虚不足以推血,则血必有瘀”,痰瘀蕴结日久易损伤脉络形体导致AS.

王进[7]认为,AS与中医温病学说之营分证和血分证有类似的特征。辨证或营分,或血分,或兼而有之;或一脏一腑,或随证变化,似无适从,然其最终转归仍在血脉。心主血脉,为五脏之首,故其治应强调治心,以通五脏,令全身阴阳调和、气血通畅。肖维刚等[8]认为,营卫均依脉而行,通过络脉相互贯通,与“脉”关系密切。脉络通则营卫和,二者在随脉运行过程中相互感应、交会,弃脉则营卫行无所踪,抛营卫则脉无实可言。若营卫交会生化失常,脉络失其滋养顾护,无形之邪客于脉中,日久则必生痰瘀,阻于脉道。恰如AS进展过程中内皮损伤、血小板黏附聚集、平滑肌细胞迁移等环节。故从营卫交会生化角度探讨AS的形成机制具有积极意义。

另有研究[9]认为,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也是导致急性心血管事件高发的诱因,如短期内急性暴露于PM2.5浓度严重超标的大气环境中,可直接诱导机体NLRP3炎性体活化,促进炎性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表达,启动炎性反应修复或失控性炎性反应损伤过程,进而导致易损斑块破裂,血栓形成。此当属肺脏受邪,心肺同病之证。病机以气阴两虚为本,毒损络脉为标。临证应以益气养阴、活血解毒为法,以复肺脏“朝百脉,主治节”功能。

中医药干预AS的临床研究。

AS的成因涉及到诸多因素,现代医学主要采取抗凝、抗氧化应激及调脂等方法防治AS及相关疾病,虽在临床上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很难从根本上预防AS的发生发展,且治疗费用昂贵,并存在消化道出血等潜在风险,制约着其在临床上的普及应用。而中医药具有多途径、多靶点作用,为有效防治AS提供了可行性。陈文强等[10]采用补肾活血化痰法干预颈动脉粥样硬化(carotid atherosclerosis,CAS)斑块,治疗组可有效改善患者中医证候,改善颈动脉血流、搏动指数,降低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的数目、斑块Crouse积分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蔡云等[11]通过观察150例肾阴亏虚兼痰瘀互结型亚临床CAS患者,结果发现血脉通颗粒较阿托伐他汀可有效降低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脂蛋白A(lipoprotein a,LPa)浓度,下调CD14+、CD16+细胞/单核细胞水平及白细胞介素-16(interleukin-16,IL-16)表达,进而干预CAS进程。程振业[12]采用三子养亲汤联合西药常规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合并CAS患者,结果发现联合中药治疗组较西药组能有效抑制炎性反应,降低Hcy及血脂水平,缩小中心动脉压压差,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缓CAS进程。宋鲁成教授认为,AS早期和进展期病理过程与肿瘤细胞增殖大致相似,主要以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为主,细胞凋亡相对较少。两者在疾病的不同阶段具有相同的病因病机,热毒、痰浊、血瘀、体虚等是两者致病的共同因素,治疗上可取异病同治之法。通过分析AS和肿瘤患者发病情况发现,AS与恶性肿瘤的关联性大(P<0.05),二者在中医证型分布上无差异[13].采用具有抗肿瘤作用的益气化积方治疗CAS,结果表明益气化积方在降脂、抗炎、降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减小颈动脉斑块面积等方面疗效显着(P<0.05)[14].刘茜等[15]采用鹿红颗粒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合并心功能不全的患者,结果发现,治疗组在降低患者B型钠尿肽(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BNP)水平,改善心肌重构、增强患者心脏收缩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及运动耐量方面均优于对照组。

中医药干预AS的实验研究。

1. 中医药对细胞自噬的影响 细胞自噬是近年来AS研究的热点。大量证据显示,进展型AS斑块中存在自噬现象,适度自噬对AS具有保护作用,过度自噬将导致整个细胞功能崩溃。血管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和巨噬细胞的异常自噬能直接影响AS的'进程及斑块稳定性[16-17].在内皮细胞自噬过程中,陈皮-半夏作为临床经典化痰对药,能够有效抑制参与自噬特异性基因Beclin-1表达,进而上调AS斑块PI3K-Akt途径,降低LC-3Ⅱ/LC-3Ⅰ的比值,减少内皮细胞自噬,而这可能是化痰法治疗AS的机制之一[18].光果甘草定能通过下调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ygenized low density lipoprotein,ox-LDL)诱导的人主动脉内皮细胞(HAVEC)自噬相关因子Beclin-1及LC-3的表达,减少HAVEC自噬小体生成,增加HAVEC活性[19].葫芦素能增强脂多糖(lipoplysaccharide,LPS)诱导的RAW264.7巨噬细胞自噬,发挥抗炎作用[20].犀角地黄汤能通过下调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脑组织自噬相关基因Beclin-1、ATG-5和LC-3的表达,起到脑保护作用[21].

2. 中医药对细胞内质网应激(endoplasmic reticulum stress,ERS)的影响 研究表明[22-23],ERS在AS进程中作用显着。血管平滑肌细胞和巨噬细胞在AS斑块内产生大量高分泌蛋白,易诱发ERS,持续的ERS将激活炎性反应和凋亡信号,引起细胞功能紊乱,甚至凋亡,从而导致斑块不稳定。丹参酮ⅡA[24]能通过上调血管平滑肌细胞胞质中ERS标志蛋白基因BIP表达,放大ERS信号,激活下游的凋亡信号分子,进而逆转AS病变。淫羊藿苷[25]能通过下调Hcy诱导的兔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模型GRP78 mRNA表达水平,减缓内皮细胞ERS,发挥血管内皮保护作用。当ERS时间过长时,细胞内质网功能失调,易致使BIP表达下降,亦能启动内质网相关凋亡程序,导致细胞死亡。葛根通脉饮[26-27]能通过下调主动脉组织ERS相关分子CHOP蛋白以及BIP蛋白表达,抑制Hcy所致兔主动脉组织ERS,发挥抗AS作用。

3. 中医药对细胞凋亡的影响 细胞凋亡亦是导致AS发生发展的重要原因,而内皮细胞凋亡则可能是诱发AS的始动因素。白藜芦醇[28]、吴茱萸次碱[29]能通过降低乳酸脱氨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及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necrosis factor-α,TNF-α)含量,激活VR1,促进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 gene related peptide,CGRP)mRNA表达,提高内皮细胞存活率,减少其凋亡细胞数目,进而降低LPC诱导的内皮损伤。三棱、莪术[30]能通过升高Bcl-2表达水平,下调Bax表达,抑制内皮细胞凋亡。通心络胶囊[31]能通过激活PI3K/Akt信号通路,上调HIF-1α的表达,下调缺氧后血管内皮细胞Caspase-3蛋白活性,降低其凋亡率。郭春雨等[32]采用活血中药(芎芍胶囊)、解毒中药(黄连胶囊)及活血解毒配伍(芎芍胶囊和黄连胶囊)含药血清干预ox-LDL诱导的HAVEC,与模型组比较,结果发现各含药血清组可显着提高细胞一氧化氮(nitrogen monoxide,NO)水平,抑制诱导型一氧化氮合成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iNOS)蛋白表达,降低内皮素-1(endothelin-1,ET-1)、IL-1β、E-selectin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intercell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ICAM-1)含量,减少HAVEC凋亡。且活血解毒组细胞相关炎性因子表达较其他组有进一步降低的趋势。在成熟的斑块内,巨噬细胞亦可见到细胞凋亡的特征性表现。巨噬细胞凋亡分泌的细胞因子能促进其在斑块部位聚集及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荷脂的巨噬细胞凋亡可促进脂质斑块进展,并影响其稳定性。黄连温胆汤含药血清能明显提高巨噬细胞生存率,上调炎性因子IL-10表达,减少巨噬细胞泡沫化及ox-LDL引起的巨噬细胞凋亡,降低巨噬细胞脂质吞噬作用,说明黄连温胆汤的抗AS作用可能与抵抗巨噬细胞凋亡有关[33].

篇4:中医毕业论文题目参考

[1]胁痛中医临床实践指南

[2]发生学视角下中医肝藏实质探溯

[3]口疮中医临床实践指南

[4]基于数据挖掘中医古籍中肺热病症状及证型分布规律分析

[5]基于数据挖掘中医古籍治疗肺热病遣方用药分析[

[6]“冲气”观与中医学

[7]基于现代文献的膝骨关节炎中医证型与证素分布规律研究

[8]肝硬化腹水的中医药治疗现状

[9]疏肝健脾法治疗肝郁脾虚型卒中后抑郁的疗效meta分析

[10]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的脊髓损伤内治处方分析

[11]中医治未病·血管性轻度认知障碍专家共识

[12]氟骨症的中医治疗研究进展

[13]三子养亲汤加减对肺气虚型尘肺病患者中医证候的影响

[14]现代信息技术在中医四诊中的应用研究

[15]热敏灸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预后的影响观察

[16]中医综合护理在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中的应用分析

[17]基于“脾肾相关”论治疗骨质疏松症的研究进展

[18]无症状颈动脉狭窄人群认知功能障碍与中医体质分布特点研究

[19]基于数据挖掘对中医治疗慢性肾衰竭组方规律的分析

[20]温脾散穴位敷贴联合理中复元方对脾虚痰瘀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临床疗效

[21]中成药在子宫腺肌病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22]中药复方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疗效Meta分析及用药规律分析

[23]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探讨沈舒文教授治疗慢性胃炎的用药规律

[24]中药膏方联合穴位埋线治疗支气管哮喘缓解期临床观察

[25]温阳通络方对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患者心室重构和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26]原发性支气管肺癌中医体质和中医证型调查研究

[27]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中医证型与幽门螺杆菌感染、胃镜像及病理表现相关性分析

[28]透刺配合热补针法治疗风寒湿阻型膝关节滑膜炎疗效及对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前列腺素E_2和滑膜动脉血流指数的影响

[29]运用中医治未病思想防治克罗恩病

[30]循证医学与中医学的反思

[31]艾灸治疗肛肠术后尿潴留研究进展

[32]基于中医理论的智能养生餐厅探析

[33]基于文献研究与专家共识法的原发性痛经中医证候研究

[34]基于虚实辨证的补泻平衡手法治疗膝骨关节炎临床研究

[35]从“胃不和则卧不安”理论探讨失眠的辨证论治

[36]郭志华运用桔梗治疗心衰经验

[37]谢林运用风药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

[38]基于病历数据的中医临床能力数字化评价体系研究

[39]基于临床调查的冠心病心绞痛气虚证症状组成的文献分析

[40]安胃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寒热错杂证的临床观察

[41]学龄期儿童多发性抽动症的中医诊疗方案验证

[42]后循环缺血性中风患者脑血管造影结果与中医证型相关性的临床研究

[43]柴胡类方治疗心律失常的研究进展

[44]基于Android的药膳养生科普系统设计与开发

[45]中医推拿治疗小儿脑性瘫痪266例的临床效果观察

[46]中医综合疗法在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的临床应用

[47]腹针疗法联合养心汤加减对抑郁合并心肾亏虚型睡眠障碍患者的疗效观察

[48]脑梗死后便秘患者采用中医适宜技术的干预效果及护理体会

[49]六味地黄丸联合加味逍遥丸治疗更年期综合征临床疗效观察

[50]急性胃炎的中医辨证诊疗临床分析

篇5:中医毕业论文题目参考

1、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肿瘤化疗患者消化道毒副反应的疗效观察

2、基于玄府理论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思维模式的构建

3、中西医结合防治干预对社区糖尿病患者中医体质的影响

4、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

5、消化心身疾病中西医结合整体诊治专家指导意见

6、功能性便秘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

7、中西医结合新思维辨治脓毒症核心病机

8、社区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的卫生经济学评价

9、中国脑梗死中西医结合诊治指南

10、溃疡性结肠炎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

11、消化性溃疡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

12、慢性萎缩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

13、胆石症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

14、癌症防控需“消灭+改造”的持久战——中西医结合值得期待

15、中西医结合消化内镜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16、中西医结合治疗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研究述评

17、中西医结合治疗耐多药肺结核随机对照试验的Meta分析

18、中西医结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疗效

19、早泄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试行版)

20、中西医结合改良肌内效贴对膝骨性关节炎影响的临床研究

21、中西医结合疗法对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激素水平及炎性因子的影响

22、中西医结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进展

23、中西医结合治疗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疗效Meta分析

24、中西医结合早期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30例疗效观察

25、胃食管反流病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

26、肠易激综合征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

27、放射性肺炎的发病机制及中西医结合治疗进展

28、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肺损伤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的Meta分析

29、中西医结合医院开展合理用药咨询门诊的实践与分析

30、慢性前列腺炎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思路

31、慢性荨麻疹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进展

32、中西医结合治疗腺性膀胱炎研究进展

33、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

34、痔疮中西医结合治疗进展

35、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西医结合治疗研究进展

36、急性心肌梗死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

37、短期规律中西医结合运动康复对冠心病病人心肺功能及运动能力的影响

38、心血管疾病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的重点、策略及方法

39、中西医结合治疗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合并肝性脑病的效果分析

40、中西医结合治疗常见肝胆胰疾病的现状与展望

41、中西医结合治疗胆石病的现状与展望

42、原发性肝癌的中医及中西医结合临床治疗研究进展

43、中西医结合是系统化管理和个性化治疗的统一——从中医院管理和突出中医特色看中西医结合

44、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进展

45、恶性肿瘤中西医结合治疗临床研究现状与展望

46、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西医结合非手术疗法疗效评价

47、《中西医结合老年衰弱评估量表》的构建研究

48、中西医结合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疗效

49、中西医结合治疗对代谢综合征患者血脂及血糖水平的影响分析

50、中西医结合治疗帕金森病睡眠障碍随机对照试验的Meta分析

篇6:中医毕业论文题目参考

1、超声刀切割产生气雾的危害与防护

2、跟骨骨折内固定术后切口并发症的临床分析

3、退热清解汤联合西药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疗效分析

4、温冲汤治疗黄体功能不全所致不孕症临床研究

5、中西医结合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51例

6、火针作用机理及临床应用概况

7、从真武汤证看“水肝病”辨证论治

8、应用单穴治疗落枕临床研究进展与探讨

9、卒中后便秘研究进展

10、颈项部穴位治疗中老年便秘的临床探讨

11、晚期结直肠癌中药用药规律分析

12、证素及证素辨证研究的思考

13、《伤寒论》之经方煎服及调护方法浅谈

14、浅析活血法在胎黄中的应用

15、慢性前列腺炎伴抑郁症的中医证候特征研究

16、热证可灸的理论基础及作用机制探讨

17、《针灸大成》妇科病治疗规律浅析

18、针刺促进腹部手术后胃肠功能恢复86例临床观察

19、艾灸调节机体免疫功能的研究进展

20、贵州苗药酢浆草水提物的抗炎镇痛作用

21、失眠的中医非药物传统疗法

22、中医药治疗癫痫研究概况

23、肝经风药理论及临床运用

24、浅议仲景桂枝汤、麻黄汤

25、中医综合疗法治疗晚期乳腺癌骨转移临床研究

26、腹腔镜与开腹直肠癌根治术临床对比观察

27、刺络拔罐放血疗法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疗效观察

28、固脬涩泉汤治疗小儿遗尿疗效观察

29、补肾健脾方配合中药穴位敷贴治疗先兆流产临床研究

30、中医药治疗帕金森病作用机制的现代研究

31、从中医阳虚探讨亚健康状态

32、从系统辨证脉学解析少阴之人特征初探

33、从阴火论治老年原发性高血压

34、临沂市手足口病患儿中医体质类型的初步调查

35、真珠丸治疗睡眠障碍临床研究

36、针灸治疗荨麻疹的选穴规律

37、针刺结合推拿治疗产后缺乳临床疗效观察

38、经方辨治围绝经期睡眠障碍临证心得

39、桂枝汤妇科临床应用举隅

40、针刺治疗糖尿病性动眼神经麻痹

41、培土生金法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研究进展

42、小续命汤治疗急性中风研究进展

43、腰椎间盘突出症针刺机制研究进展

44、中药穴位贴敷疗法临床应用与研究进展

45、高血压中医辨证施护

46、捏脊疗法治疗小儿厌食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47、叶桂胃阴学说治疗消中的学术思想探析

48、痤疮处方用药规律研究

49、论痰瘀关系在间质性肺疾病病机演变中的意义

50、乌梅丸解郁理论探讨

篇7:中医专业毕业论文

【摘要】从古至今,许多养生学家都认为睡眠与养生息息相关,良好的睡眠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如睡眠的时间和时限、睡眠的环境、睡眠的姿势、睡眠的情态等等,而在这些方面前人已为后世积累了许多经验,值得我们重视与借鉴。

【关键词】睡眠;养生

睡眠,通常认为是由于身体内部的需要,使感觉活动和运动性活动暂时停止,给予适当刺激就能使其立即觉醒的状态。良好的睡眠是产生和储备能量的过程,就像车子开一段时间后需要进入加油站充电加油一样,良好的睡眠可以修复我们疲乏的细胞,产生新的能量,造就更强的免疫力。

1 睡眠时间和时限

1.1 时间:我国古人在长期生活实践中已逐渐形成了“日出而作, 日落而息”的作息规律, 根据天人相应的观点, 对四时的起居时间作了相应的论述。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春三月夜卧早起,夏三月夜卧早起,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冬三月早卧晚起,必待日光”。明谢肇撰的《五杂俎》卷十三事部一里说:“读书不可过子时, 盖人当是时, 诸血归心, 一不得睡, 则血耗而生病矣。”晋葛洪在《抱朴子极言》也说:“寝息失时,伤也。”

1.2 时限: 吴清忠认为人体造血的最佳时段是从下午天黑之后到午夜一点,而且必须是达到深度睡眠的状态,一个人每周至少保持午夜12点以前累计有8小时的睡眠。[1]

清代著名养生学家、文学家曹庭栋著的《老老恒言昼卧》曰:“每日时至午,阳气渐消,少息以养阳。时至子,阳气渐长,熟睡所以养阴”。《灵枢大惑论》也说:“阳气尽则卧,阴气尽则寤”。在中医来看,睡眠其实就是一种人体阴阳交替的现象,子时和午时都是阴阳交替之时,也是人体经气“合阴”与“合阳”的时候,睡好子午觉,就有利于人体养阴和养阳。

由此看来,睡眠更注重质量与有效性,即以精神和体力的恢复作为标准。古人说:“凡睡至适可而止, 则神宁气足,大为有益。多睡则身体软弱,志气昏坠。”[2]

2 睡眠环境

明高濂撰的养生专著《遵生八笺》中的《起居安上卷》说:“所寝之室,名安乐窝, 冬暖夏凉,遇有睡思则就卧。”生命的三分之一都要在这“安乐窝”中度过,所以应该注意它的美化。《千金方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七养性道林养性第二曰:“居处不得绮糜华丽,令人贪婪无言,乃祸害之源,但令素雅洁净,无风雨暑湿为佳。”

宋代养生家温革在《琐碎录》中说:“卧处不可当风,恐患头风,背受风嗽,肩受风则臂疼,善调摄者,虽盛暑不当风及坐卧露下”。风为百病之长,最容易侵袭人体而致病,出现头痛、耳聋、面瘫、瘾疹、肩背冷痛等。所以卧处有风, 应该急避开, 尤其是体虚年老之人。《琐碎录》还说过:“卧处不可以首近火,恐伤脑。”如果在卧具边安放火炉之类的东西,日久便会引动火气,妨碍睡眠,而且由于近火,温度可能过高,睡着后容易掀被,反而容易着凉。

北宋张君房攥写的道家典籍《云笈七签》云:“夜寝燃,令人心神不安。”南宋真德秀《真西山卫生歌》也曰:“默寝暗眠神晏如。”中医学也有“神安则寐”之论, 就寝即灭灯, 则目不外眩, 神守其舍也。日光为阳气之精华, 故日间人的阳气得以增强, 处于优势, 体内的生理活动亦处于升、动的状态, 神志清醒,不易入睡。若夜间燃灯而卧,灯光虽然不及日光纯盛, 亦为阳热之源, 可扰动体内阳气不得安伏于营阴, 阻碍人体进入睡眠的状态。[3]此即宋末元初人李鹏飞撰养生学著作《三元参赞延寿书》中所说的“灯烛而卧,神魂不安”。另外,齐梁时代著名医家陶弘景在《养生延命录》里也说过:“凡卧讫头边勿安灯,令人六神不安。”

3 睡眠姿势

在《希夷睡诀》中提倡右侧卧时屈右足,屈右臂,以手承头,伸左足,以手置于股间。[4]佛门称此式是“吉祥卧”。《道藏 混元经》曰:“仰面伸足睡, 恐失精, 故宜侧曲。”《道藏》中《修真十书卫生歌》云:“卧不厌觉贵舒”此即“ 睡不厌屈,觉不厌伸。”孔子在《论语》中也说:“ 寝不尸”。《千金要方养性道林养性》说:“屈膝侧卧,益人气力,胜正偃卧。”《老老恒言安寝》也指出:“如食后必欲卧,宜右侧以舒脾气”。

于上可知,古人们均认为右侧卧睡比其他任何睡姿都好。而现代研究也证明了右侧卧有利于心脏功能,还有利于消化系统的运化吸收。因为, 心脏位置较高, 有利于心脏排血, 并减轻其负担; 肝脏位于右侧最低处, 可获得较多的供血; 胃向十二指肠和小肠通向大肠的开口都向右侧,所以右侧卧位有利于食物在胃肠内运行。[5]

4 睡眠情态

心神是睡眠的主宰者,神静则寐,神动则醒。大怒大喜深思则阴阳不和,神不守舍,很难入睡。唐代李群玉《火炉前坐》:“孤灯照不寐,风雨满西林。多少关心事,书灰到深夜。”这就反映了作者因思虑而不眠的睡前情态。

古人认为寤则神栖于目,寐则神栖于心,心静无欲则能入睡,心情烦躁,杂念纷纭,常常难以入睡。[6]古人并详细介绍了睡心的方法,战国早期庄子所著的《南华经》记载睡心有“操纵”二法:“ 操者,如贯想头顶,默数鼻息,返观丹田之类,使心有所著,乃不纷驰,庶可获寐;纵者,任其心游思于杳渺无肤之区,亦可渐入朦胧之境。最忌者,心欲求寐,则寐愈难。盖醒与寐交界关头, 渐非臆想所及, 惟忘乎寐, 则心之或操或纵,皆通睡之路。”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和客观条件尽量睡好觉,让身体在睡眠外生命三分之二的时间里生机勃勃。

参考文献

[1] 吴清忠. 人体使用手册[M],广州:花城出版社,2006:1.

[2] 蒲昭和.古人推崇的睡眠养生法.保健医苑[J].37

[3] 赵颖初, 腾晶.道教睡眠养生观在中医养生中的体现.中华中医药学刊[J]. 2009-9. 27(9):1941

[4] 明道藏[M].上海: 上海书店出版社, 1988: 478

[5] 吴静.宋咏梅.睡眠养生也要讲究天时地利人和.江西中医学院学报[J]. 2010-4.22(2):47

[6] 宋执云,董桂兰.古代睡眠养生术浅探.安徽中医临床杂志[J].1995.7(1):62

篇8:中医毕业论文题目

中医毕业论文题目

1.中医护理本科生毕业实习质量自评问卷的研制

2.中医本科学生毕业实习质量监控指标体系的建立和应用

3.提高中医毕业实习生综合素质的尝试及思考

4.对西医院校毕业护理人员进行中医传统技术培训的效果

5.中医临床型研究生毕业论文选题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6.电子病历与中医毕业实习生病案书写问题刍议

7.中医院校“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改革在毕业考核中的应用价值探讨

8.“导悟式教学”在西医院校毕业新护士中医理论与技能培训中的运用效果研究

9.高职高专中医养生与保健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与思考——毕业顶岗实习生及其实习单位问卷调查分析

10.加强过程管理,提高中医专业七年制毕业论文质量

11.中医妇科毕业实习带教方法探讨

12.中医本科生毕业临床考核方法的改革与效果实践分析

13.中医院校英语专业毕业论文现状及建议

14.中医护理本科生毕业实习模式的构建

15.OSCE考核模式在中医内科学毕业考核中的实施

16.中医儿科毕业实习带教探讨

17.世界针联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医针灸”首届国际传承班在京毕业

18.对中医函授生毕业临床实习之管见

19.关于中医儿科本科学生毕业实习的几点建议

20.中医专业七年制毕业临床技能考核的改革与实践

21.“中医针灸”首届国际传承班学员毕业

22.中医儿科毕业实习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探讨

23.我们是怎样带教中医护士毕业实习的

24.振兴中医事业 广开人才之路——天津市首批高教中医自学考生毕业

25.辽宁中医学院函授大学中医医疗专业八七届毕业典礼在沈阳举行

26.我校中医专业毕业考核实践探索

27.中医研究院83名毕业研究生首批获得医学硕士学位

28.中国中医科学院2012—博士毕业盲审学位论文查新项目统计分析

29.《中医内科学》毕业考核方案的探索与实践

30.中医专业学生的毕业考核指标和方法

31.85级中医班中医诊断学毕业考试试题质量和成绩分析

32.586例膝骨关节炎中医证型聚类分析及与中医体质的关系

33.从辩证的视角看中医科学性问题争论

34.关于改革中医专业本科生“毕业综合考试”的构想

35.浅析中医跨文化传播

36.本院中医专业78级学生开始毕业实习

37.中医药浴联合窄谱中波紫外线照射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临床疗效观察

38.中医专业毕业实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39.中医住院医师毕业后教育初探

40.名老中医经验共性规律及个性差异比较研究

41.中医研究院首届中医研究生举行毕业论文答辩

42.在光明中医函授大学骨伤科专业毕业典礼大会上的讲话

43.为弘扬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 为人民的健康事业奋斗到底

44.在光明中医函授大学骨伤科专业毕业典礼大会上的讲话

45.我院召开首次中医系专科定向毕业实习工作会议

46.新疆首届盲人中医函授大专学员毕业

47.我院运动医学系中医骨伤科专业举行医学士毕业论文答辩会

48.南京中医学院中医专修科毕业

49.省中医学校举行教学研究班、医科进修班毕业典礼

50.中医系中医专业七七年级学生毕业

51.辽宁中医学院八六届中医函大毕业

52.中医院校信息技术类专业毕业设计质量分析——基于大数据分析技术

53.中医专业学位研究生毕业技能考核模式探索

54.中医院校医学学位研究生毕业论文的写作

55.深化毕业考试改革 培养高质量中医人才

56.中医儿科本科毕业实习阶段的现状及对策

57.从中医医师资格考试看高等中医药院校中医专业本科生毕业考试

58.中医儿科毕业实习教学的难点与对策

59.中医类学生毕业综合考试改革的初步探索

60.中医专业护生毕业实习现况调查与分析

61.加强毕业后教育及继续医学教育 促进中医人才培养

62.中医英语专业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63.中医妇科学毕业实习教学方法探讨

64.中医院校研究生社会适应能力的调查与分析──67名毕业研究生社会适应能力调查报告

65.五年制中医本科生毕业考核模式的实践与探讨

66.中医七年制妇科专业毕业实习教学方法探讨

67.试论中医临床医学研究生毕业论文的设计与要求

68.浅谈中医医学生临床毕业答辩

69.“高等中医教育毕业实习评估体系”研究

70.试论中医专业毕业实习提前的教学配套改革

71.大肠癌中医辨证及治疗概况

72.中医护理大专生毕业实习质量调查分析

73.设立答辩考核环节 确保自考教育质量——中医自考本科毕业答辩考核规范化研究

74.基于临床病历数据化的名老中医经验传承方法学研究

75.难治性癫痫中医证候的判别分析

76.加强大专毕业护士再培养 造就高级中医护理人才

77.我校中医专业毕业考试的实践与思考

78.中医专业本科生毕业实习管理初探

79.转变观念抓改革 适应需要求质量──试谈中医高校毕业实习的改进与提高

80.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协副主席吴克清在光明中医函大骨伤科学院毕业典礼大会上的讲话

81.为培育中医新苗贡献力量——介绍我院指导毕业实习的一些做法

82.继续发展中医药成人教育事业

83.成都中医学院医学系本科班79级毕业综合考试 《中医妇科学》试题及答案

84.天津市93名考生获得中医大专毕业文凭

85.福建中医学院第四届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毕业

86.杰出校友屠呦呦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87.上海中医学院首届中医专业生毕业

88.中医护理培训小组的设置与管理

89.中医院护理人员专业知识与技能培训效果评价

90.东北地区银屑病中医证候与中医体质的相关性研究

91.多项措施并举 提高中医妇科临床实习质量

92.中医临床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思考

93.补泻兼施 以气为先——朱南孙治疗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经验

94.中医内科实习中加强急症教育的做法和体会

95.中西医结合临床护理人才培养模式在中医医院的应用研究

96.中医胃肠病病机与防治研究的新思路——访中医内科学专家白兆芝教授

97.我院护理人员中医护理知识及技能现状调查与培训对策

98.浙江中医学院恢复中医函授教育

99.浅谈中医实习生急救能力的培养

100.全国西医学习中医班(西苑班)招生通知

101.中医养生保健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及思考

102.原发性肺癌中医证型规律与化疗及靶向治疗的相关性研究

103.关于构建中医恶性肿瘤疗效评价体系的思路和问题

104.定性访谈法在名老中医传承研究中的应用:思路与体会

105.肥胖、超重与正常体质量高血压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分布特点比较研究

106.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医证型分布及证候特点研究

107.中医辩证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网状Meta分析

108.人类基因组学及基因芯片技术与中医体质学

109.近30年大肠癌中医证型和用药规律分析

110.新疆冠心病患者(汉、维)中医体质特点分析及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研究

111.基于文本挖掘探讨中医外治法和食疗在糖尿病中应用规律

112.中医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进展

113.中医护理工作现状调查和对策研究

114.《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修改建议及分析

115.8448例一般人群的中医体质类型与健康状况关系的分层分析

116.中医养生探幽

117.中医健康体检在“治未病”中的作用

118.中医体质分类判定与兼夹体质的综合评价

119.660例寻常型银屑病中医体质与中医证型分布规律研究

120.基于SFA的江苏省中医医院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121.中医络病的现代认识

篇9:中医护理毕业论文

中医护理毕业论文

中医护理是祖国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操作技术,为大家分享了有关中医护理的毕业论文,一起来看看吧!

引言

随着生活环境的不断恶化,影响人类生存质量的疾病不断严重,人们对养生保健的需求日趋强烈,而中医护理所具有的优势和特点都蕴含着解决问题的能力。中医学是一种研究人体生理机能、病理变化及其疾病的诊断和预防的学科。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不断发展,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强调抓好患者的基础护理,提升护理机能,提高护理质量,减轻患者的负担的活动。

1 对中医护理的认识及特点分析

1.1 对中医护理的认识

中医护理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强调“三分治、七分养”的基本原则,坚持“防重于治”的观念。中医护理应用现代护理的理论和方法,结合西医操作技术,取长补短采用多种治疗方法,比如:中药外治、推拿疗法、拔罐疗法、针灸疗法和刮痧疗法。人体是一个具有多种不同的功能的组织器官,但却构成了一个功能上互相协调平衡,结构上互不影响、病理上相互干预的有机整体。

1.2 中医护理的特点

中医护理学是我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护理历史悠久,内容丰富,为国人的健康做了千百年的重要贡献,现代医学日新月异的发展使中医护理不断向多元化发展,突出护理工作的系统性,应用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的同时,提高全方位的护理服务质量。

中医根据临床的不同病种通过望、闻、问、切四种诊断手法了解患者的病情、心理和身体状况等信息。步步高论文发表网是为广大评职称客户提供全文方位的药学论文下载、临床医学论文快速发表服务的首选网站。

中医的护理工作要做到三因制宜的护理方法,即因时因地因人,针对不同地区不同患者采用不同的治疗手法和手段,根据不同的发病症状所处不同的环境采用不同的护理措施。中医认为人和自然是一个和谐的整体,人要想保持健康的体魄就要做到“顺四时调阴阳,避时邪养形神”根据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发展规律,人体也会做出相应的变化来适应外界的变化。生活起居要适应自然界的变化,就会预防疾病的发生。

中医认为人的精神情志活动与患者的病理发展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人的七种情绪喜、怒、忧、思、悲、恐、惊是人体对外界各种刺激因素的反应。不同情绪变化都相应的产生人体某些组织或器官的病变,反复、持续的`精神刺激和突发的强烈精神刺激,都会导致人体气机逆乱发生气血阴阳失调、功能紊乱等疾病发;而心情的愉悦 , 则会使气血平和、气机调畅 , 从而有保持身体的健康与强壮。

2 中医护理在临床上的应用建议

2.1 中医护理小组具体护理管理制度

建立专业的中医护理小组,并制定出相关的管理计划,组织各科室的护理人员学习相关中医护理知识,提高思想认识和服务意识,对各科室护理人员结合病室的特点进行相关的中医护理知识培训,培训结束后进行考核,并根据各科室患者的需求,制定出有效的护理方案。制定出完善的中医护理操作程序和考核制度,将中医护理技能纳入护理人员考核中,相关部门对此进行不定期抽查,根据患者的感受、评价和复原效果等因素做出合理的评估。

2.2 护理人员及时进行护理记录

中医护理人员的角色不仅是服务者,同时还是健康教育的研究者和管理者;中医护理人员的职能不局限在以疾病为中心,重复与执行医嘱对患者进行生活护理,而是为患者提供全方位护理。加强临床护理人员对患者症状、病情的记录同时也要记录下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中医护理操作的时间、方法和效果的记录。护理人员还应对患者的饮食搭配、四季养生、起居保健、体制辨证、膳食调护和情绪的波动等方面进行相关记录,并向患者宣传相关的疾病保健知识并指导患者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模式,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使患者积极主动的配合护理人员的治疗和护理工作。

2.3 提高中医护理操作相关技术的改进与中医理论

随着我国医疗制度和医疗技术的不断改革与发展,临床护理方面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 根据疾病的改变中医护理技术操作也需要将一些新的中医治疗技术应用到临床实践中,比如加强无痛针刺、中药离子导入术、刮痧器具的改进,电针与水针、无烟艾灸方法的研究和新型灌肠器的研发,穴位埋线等先进的医疗手段。同时还应规范和研究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即相关中医护理操作指标的量化研究。把中医中辩证治疗的整体观思想运用到临床护理中,可将中医护理的整体观变得更加深化、全面,中医的辨证施护法更为完善,并便于形成客观规范化的操作指标量化的研究方法和科学评估体系。

3 结语

“治未病”是中医的经典理论,将“辩证施护”作为中医护理的必要手段,中医护理人员应不断吸收现代科学技术并结合中医护理理论的基础,加大对护理科研的力度,在应用西医的护理为方式,提高临床护理效果。三因制宜的中医护理理念体现了中医护理对患者的个性化治疗与护理特色。

参考文献

[1] 徐秀敏 . 中医护理和整体护理在临床中的应用体会[J].中国民间疗法,2011,07:68-69.

[2] 彭秀丽 . 中医护理的特色与临床应用探讨[J]. 中国医药指南 ,2012,29:350-351.

[3] 李璐彤 , 毋琪渝 , 王艳杰 , 么金红 . 中医护理的特点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 [J]. 吉林医学 ,2011,28:6020-6023.

篇10:中专中医护理毕业论文

伴随着经济的腾飞和城乡一体化的逐步形成,在教育的这块园地里,厌学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如今,它已成长为了困扰各级各类学校的一大难题,厌学情况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广:中专有,初中有,高中有,技校有,就连小学也有,而且所占的学生比例还不少,令人十分的吃惊。

我们在学校内抽取100名学生(按学习成绩,各种程度的都有)进行了问卷调查,实际收回80份。对于自己的未来,中专生多数表示有自己的追求,他们的追求都是较实际的,众多学生的目标是相同的:找到理想的工作,有稳定的收入。而中专生热爱学习的人数仅仅有5人,厌学较轻和厌学次重的人数都是15人,厌学严重的有5人。5人偶尔想过要终止学业,有30无挂科记录也从未获得过奖学金,36人会在课堂上认真做随堂笔记记录。31人表示当自身存在厌学情绪时会通过某种方式发泄,而后继续学习,4人表示在出现厌学情绪时无法调整自己的情绪。在表示会调整厌学情绪的人中,有很大一部分在原因栏中填写的是为了将来的工作以及为了不让家长失望。在对我校中专护理学生的访谈中,几乎每一个学生都表示对于学习没有喜欢与不喜欢之谈,喜欢不喜欢并不能决定什么,由于社会压力,家庭压力和学校压力,他们必须学习,这是一种责任。

一、通过调查研究了解到的问题

(一)社会大环境是造成现在中专生产生厌学心理的重要原因。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但中专生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和道德取向也悄然改变着。尤其是社会上出现的某些不正之风及社会道德水平滑波等无不对学生的心理、思想意识产生消极影响。学校周边环境也需要整治,有些学生沉迷于游戏室、录相厅、网吧之中,对学习毫无兴趣而言。这些都严重地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家庭关系不和谐是造成部分中专生产生厌学心理的主要原因。有的家庭父母关系紧张,给子女的心灵留下了严重的创伤,致使他们不能把精力集中在学习上,如某校有位三年制护理(初中毕业)学生回家时,常看到父亲打母亲,内心感到十分痛苦。尤其是离婚后的单亲家庭和重组家庭,他们往往疏于对孩子的管教,把这些学生视为“包袱”,甩到学校里,懒得去管。这些学生对学习大都抱无所谓的态度,因而很容易产生“厌学”情绪。

(三)学校对学生的管理教育没有适应新的教育形势的变化,课堂教学没有激发学生的兴趣。在高举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这两面大旗下,一些学校还没有真正把它们落实到行动上来,或者讲开展得还很不深入。例如当今学校都在大力提倡研究性学习,如果能真正把它落实到处,学生的学习兴趣肯定会大增的。但是,因此,在新的教育形势下,学校要思考如何尽快地把教育管理跟上去。学校一些从事一线教育的教师,未能依据学生的现状科学地组织课堂教学,仍然按照过去的模式,只顾完成授课任务,不注重调动学生兴趣。这些也是造成学生“厌学”的重要原因。

(四)部分学生文化基础差,对现在所学的课程听不懂,缺乏学习兴趣。这些学生当中,可分四种情况:一种是普通班的暂时后进生占的比例较大,这些暂时后进生不是自愿来读书的,是父母自费择校硬逼着来的。第二种是在文化学习方面智商不太高。第三种是家庭溺爱的子女和单亲家庭的子女。

(五)大部分中专护理学生会都存在或轻或重的厌学情绪,但是其中很大一部分学生会通过不同的发泄方式来缓解自己的厌学情绪并且进行自我调控,而后继续学习。

二、研究调查结论

中专护理学生应该做到学会调整自己的厌学情绪,从而达到自己心中的目标,而自我调控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改善环境,愉悦心情。首先就必须要改善自己所处的环境。同学们可以请老师和家长配合,营造一个重学、乐学的氛围,消除自己因学习成绩不好而产生的不好感觉。

(二)改变观念,接受自我。厌学的同学要重新认识自我价值,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这是变厌学为乐学的`重要一环。同学们要学会发现自己优点和好的方面,并适当地给自己一些肯定,认识到自己是能够学习好的。

(三)培养兴趣,树立信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同学们要尽量创造条件,参与各种自己感兴趣的学习活动,并从中品味到学习的成功感和趣味感。

(四)严格要求,增强自控能力。当厌学的情绪一开始出现,同学们千万不能自暴自弃,任由自己放弃在学习上的种种努力。有时候,同学们应该强制自己端正学习态度,激起自己内心深处发奋进取的欲望。

(五)加强对基础知识的学习。学习中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学会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要认清所有的题目的变化都是源于基础知识,把学习重点转移到对基础知识的学习上来。

(六)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因师生关系紧张而产生厌学情绪的同学不在少数,这些同学平时应多与老师沟通、请教,尽量与老师建立一个平等、融洽的关系。

篇11:中专中医护理毕业论文

医学模式的转变为现代医疗卫生工作的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同时,护理工作的重心也转变为以患者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模式,对护理人员专业素养的要求越来越高。中职学生学习上普遍存在基础知识薄弱、畏难的问题。而内科护理内容繁多、抽象,涉及临床内科各科的护理是中职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不可或缺的理论基础,对任课教师而言,要获得较理想的教学效果,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在教学中,笔者有一些感触,总结如下。

一、高职高专院校中专护理专业学生现状

随着生活生平的提高,社会各阶层对医护人员的需求不断增加,造就了护理专业火爆的现状。因此如何才能培养好的医护人员,是教育工作者需要研究的问题。

二、基本理论知识以讲授法为基础、多种方法结合教学

内科护理学是理论性较强、较为抽象的学科。讲授法是我国各类医学院校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学方法,该方法能很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内获得大量知识。中职学生自控能力较差,课堂上注意力集中时间短,采用传统的讲授法授课,笔者观察到多数学生会在开课后二十分钟左右就不能专注于课堂。任课教师需要根据当时所讲授内容,及时设计调整“作战策略”,让课堂氛围及内容更加灵活生动,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笔者尝试采用了一些方法,有较显著效果,愿与同行交流:①讲授法与问答法结合。可以安排一小段自学,自学结束后随机提问。由于问题及回答问题的人存在不确定性,学生为争取本次平时成绩,多会认真自学。也可以采取随机提问或请学生小结教师已讲授内容的方式,提醒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集中注意力。②与演示法结合。可采取情景扮演的方式进行,请学生分别扮演护士和患者,演示医疗过程中某一场景,教师在一侧指导,使整个过程更符合实际。另外,很多疾病的临床表现,如关节畸形、皮疹等用语言叙述很抽象,常用的诊疗技术也存在学生难理解的情况,这时充分运用多媒体资源,为学生展示疾病的典型表现和常用诊疗技术的操作,让学生有更多感性认识。③学生自学某部分知识后为全班讲授该部分内容,要求简明扼要、重点突出,不对不全面的地方,听课学生和教师均可纠正补充,令学生充分感受到其在课堂中的主人翁地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计划性及表达能力。

三、充分发挥问题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的作用

问题教学法是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是基于现实世界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1969年由美国的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首创,是目前较流行的教学方式,也是研究热点[1]。案例教学法,始于20世纪初的哈佛大学法学院,是学生通过对特殊事例的分析,掌握一般分析原理,并借助这一原理独立解决和分析问题的教学方法,是多学科的基本教学方法[2]。

以上两种方法都注重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这恰恰是医学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内科护理学教学的目的是学生能掌握常见疾病的临床表现、诊疗要点和护理措施,教师若只是单方面讲授,学生很难有深刻印象,需要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这就是问题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大显身手的时候。笔者在每一系统疾病的理论课完成之后,会安排一下病案讨论分析课,教师根据该系统临床常见病作为案例,多媒体展示案例中的部分表现,将每个疾病需要学生重点掌握的部分作为问题,将学生分组,先由学生分析讨论,并按成报告,每组派一名代表陈述报告、回答问题,教师再根据学生表现现场给每个组打分,得分纳入平时成绩的计算。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对疾病的认识明显有了改善。

内科护理学是一名合格的中职护理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学科,中职学生有其特点,根据学生具体情况,不断改进教学方式,增强学生学习兴趣,也有助于融洽师生关系。另外,学校和学生应尽可能争取更多见习机会,为学生将来工作打下良好理论及技能基础。

中医毕业论文模板范文

毕业论文范本

毕业论文模板

毕业论文 格式

胃炎中医怎么治

痔疮中医怎么治疗

中医康复科工作计划

中医焦虑症怎么治

中医怎么治疗关节炎

中医怎么治疗妄想症

中医毕业论文(共11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中医毕业论文,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