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临床医案

时间:2024-07-14 03:40:18 作者:jonepp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jonepp”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中医临床医案,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中医临床医案,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中医临床医案

作者: 张延丰著

出版社:

出版年:

页数:

定价: 0

装帧:

ISAN:

书??目:

举报失效目录

超星

目录

一、内科

1、水泛为痰

2、膀胱蓄血

3、瘟疫战汗

4、温病误诊

5、投井气厥

呕吐门

6、吐食①

7、吐食②

8、反胃

9、幽门梗阻

肠痈门

10、急性阑尾炎

11、粘连性阑尾炎

12、慢性阑尾炎

小便门

13、癃闭(尿潴留)

14、输尿管结石(石淋)

15、尿路感染

16、前列腺肥大

17、尿失禁

18、尿后作痛

头痛门

19、头痛呕吐

20、偏头痛

21、夜间头痛

22、少阳头痛

肝胆系病

23、急性胆囊炎

24、胆道蛔虫

25、胆系感染

26、肝肿大

27、肝硬化腹水(蛊症)

28、肝胃不和

29、黄疸型传染性肝炎

30、木郁侮土

31、肝郁臂痛

血管病门

32、静脉炎

33、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34、脑血栓形成

35、高血压

胃痛门

36、痰饮胃痛

37、胃痛吞酸

38、胃溃疡

39、胃下垂

40、食积作痛

泻泄门

41、脾虚滑泄

42、中满夜泻

43、痛泻不止

44、腹痛泻烂肉

肾病门

45、夜梦遗精

46、滑精遗尿

47、梦与鬼交

48、遗精红色

49、白浊

癫狂病症门

50、狂症

51、神经错乱

52、癫症

53、癫痫大发作

54、怔忡惊悸

心病门

55、心律不齐

56、心肾两虚

57、风湿性心脏病

58、厥阴心痛

59、四肢震颤

咳喘门

60、水寒射肺

61、肺气肿

62、肺结核吐痰带血

伤寒门

63、真寒假热

64、戴阳症

65、少阴症

66、伤风失治

67、伤风三月未解

水肿门

68、脾湿水肿

69、慢性肾炎

70、肾盂积水

瘫痪门

71、下痿

72、卒中风痱

73、骶骨增生(截瘫)

74、坐骨神经痛

胸肋痛门

75、右肋痛

76、胸痛淤血

77、胸痹

78、冠心病 心绞痛

诸气门

79、六郁症

80、奔豚

31、梅核气

82、心腹胀痛

杂症门

83、再障性贫血

84、言语蹇涩

85、胃出血

86、早期肝硬化

87、颜面神经麻痹(风中经络)

88、颜面神经痉挛

89、音哑

90、肠风下血

91、满身皆痛

92、三消症

暑温门

93、乙脑①

94、乙脑②

95、乙脑⑧

二、外科

96、痔疮验方

97、甲状腺机能亢进(瘿瘤)

98、带状疱疹(缠腰火丹)

99、大面积烧伤

100、慢性唇炎

101、颈淋巴结核(瘰疬)

102、跨马痈

103、双足麻木

五官科

104、翳膜遮瞳

105、角膜溃疡 106、牙宣溃烂

肿瘤门

107、食道癌

108、胃窦癌

109、肺癌吐血

110、腹膜肿瘤

111、宫颈癌

112、晚期宫颈癌延长寿命①

113、晚期宫颈癌延长寿命②

皮肤科

114、金钱癣

115、顽固性牛皮癣

116、金钱癣早期

117、白癫风

118、皮肤瘙痒

三、妇科

调经门

119、先期腹痛

120、先期腰胯痛

121、经水后期来多

122、经水后期来少

123、经水先后无定期

124、经前腹痛

125、行经后少腹痛

126、经水过多

127、经闭白带

128、经行不止

129、功能性子宫出血

130、经前腹痛厉害

131、漏血不止

带症门

132、白带腰痛

133、白带症瘕

134、黄带稠粘

135、黄带湿痒

孕育门

136、经水后期不孕

137、带多8年不孕

138、血虚不孕

139、肝郁不孕

140、血虚寒下烂肉不孕

141、少腹急迫不孕

流产门

142、习惯性流产3胎

143、流产宫血不止

144、先兆流产

胎前门

145、妊娠尿道炎

146、妊娠恶阻

147、妊娠6月胎不动

148、习惯性早产保胎

149、妊娠子宫脱垂

150、胎动见红

151、妊娠腹痛

152、产前子痫

产后门

153、产后子痫

154、产后血晕

155、产后恶露停滞

156、产后大便25天不下

157、产褥热

158、产后气虚乳汁不下

159、产后乳腺炎

160、产后50天宫血不止

乳病门

161、左乳肿物

162、两乳肿块

163、右乳肿物

1

篇2:中医临床格言

1、眩晕者无痰不作,消渴者无火不生。

2、疔疮先出血,内毒以寒泻。

3、肥人眩晕少气多痰,瘦人眩晕少血多火。

4、通则不痛,痛则不通。

5、痢无补法。

6、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

7、养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

8、疹是太阴风热。

9、癍是阳明火毒。

10、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

11、巅顶之上,唯风可到。

12、温病凭脉,伤寒凭症。

13、其在皮者,汗而发之。

14、初病在经,久病在络。

15、不懂何经何络,开口动手便错。

16、金水相生,子盗母气。

17、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18、亢则害,承乃制。

19、暴聋属实,久聋属虚。

20、欲求南风,先开北窗。

21、肠痈下不厌早,肠癖补不厌迟.

22、上焦如羽,非轻不举.

23、无水舟停,增水行舟。

24、风为百病之长,头为诸阳之会。

24、阳虚则外寒,阴盛则内寒。

25、人身不过表里,气血不过虚实。

26、通邪三法汗、吐、下。

27、寒淫于内,治宜甘热。

28、热淫于内,治宜咸寒。

29、面肿为风,脚肿为水。

30、导龙入海,引火归渊(源)。

31、苔黄腻热在肝胆,苔黄燥热在脾胃。

32、月满勿补,月亏勿泻。

33、肝胆之症,以下为主。

34、清肝必须降火,清心必须豁痰。

35、病不辨则无以治,治不辨则无以痊。

36、去邪而不犯无过之地。

37、克敌者存乎将,去邪者赖乎正。

38、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39、法不过仲景,理不过内经。

40、培之以黄芪,燥之以白术,补气健脾何患不除。

41、外入之寒,温必兼散;内生之寒,温必兼补。

42、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43、宁舍其穴,不舍其经。

44、渴喜饮冷,腹中有热,渴喜饮热,腹中有寒。

45、所为邪者,从亏而见。

46、湿热毒火,首见肝经。

47、阳络伤则吐血,阴络伤则便血。

48、五脏之伤,穷必及肾。

49、大毒治病十去其六,中毒治病十去其八。

50、上燥治气,中燥增液,下燥治血。

51、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方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到血直须凉血散血。

52、内热曰烦,外热曰燥。

53、寒之不寒无水也,热之不热无火也。

54、留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

55、火动风生热,筋挛脉急,风扇火炽,而炽乱神迷,外窜经脉则成痉。

56、实则谵语,虚则郑声。

57、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

58、火郁发之,木郁达之,金郁泄之,土郁夺之,水郁折之。

59、营行脉中,卫行脉外。

60、膏粱之变,足生大丁。

61、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

62、孤阴不生,独阳不长。

63、阳虚恶寒,阴虚恶热。

64、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65、胃本不呕,胆木克之则呕。

66、升降出入,无器不有。

67、形寒饮冷伤肺。

68、木扣金鸣,土中泻木。

69、耳聋宣肺。

70、胃喜清凉,脾喜温。

71、胀在腹中,痞在心下,胀有形,痞无形。

72、一切气病用气药不效,少佐芎归血气流通而愈。

73、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74、中气实则病在阳明,中气虚则病在太阴。

75、少阳属肾,肾上连肺。

76、淋属肝胆,泻属脾胃。

77、人身无倒上之痰,天下无逆流之水,故不治痰而治气。

78、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79、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

80、足太阴痰厥头疼非半夏不能疗,眼黑头眩虚风内作非天麻不能除。

81、内不坚则善病风。

82、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伤于湿者下先受之。

83、辛开苦降,芳香开窍,淡渗利湿。

84、脉络空虚贼邪不泄。

85、脑为元神之府,心为藏神之脏。

86、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87、手心热来腹中热,手心凉来腹中凉。

88、发热恶寒者发于阳。

89、无热恶寒者发于阴。

90、恶寒非寒明是热症。

91、恶热非热明是虚症。

92、久病非寒,暴病非热。

93、久痛无寒,暴痛无热。

94、麻是气虚,木是血虚。

95、牙痛长,腿痛短。

96、冬不用栀子,夏不用麻黄。

97、久病多瘀,怪病多痰。

98、从阳化热,从阴化寒。

99、有一分恶寒,便有一分表证。

100、久病必瘀,久病必虚。

101、急则治标,缓则治本。

102、虚则补其母,实则泄其子。

103、扎针拔火罐,病好一大半。

104、中药不效,炮制不到。

105、四季脾旺不受邪。

106、肝阳上亢,水不涵木。

107、气证饮水,血证不饮水。

108、热在上焦,气伤则渴。

109、热在下焦,血伤则不渴。

110、血之为病,上焦瘀血小便必难,下焦瘀血小便必自利。

111、一切血症,日轻夜重,一切气症,日重夜轻。

112、一切火症,心急潮热,一切水症,胁硬心下怔忡。

113、无阳则厥,无阴则呕。

114、凡病昼则增剧,夜则安静,是阳病有余及气病血不病。

115、凡病夜则增剧,昼则安静,是阴病有余及血病气不病。

116、昼则发热,夜则安静,是阳气自旺于阳分也。

117、夜则恶寒,昼则安静,是阴血自旺于阴分也。

118、昼则安静,夜则发热、烦躁,是阳气下陷于阴中也。名曰:热入血室。

119、夜则安静,昼则恶寒,是阴气上溢于阳中也。

120、昼则发热、烦躁,夜则发热、烦躁,是重阳无阴,急泄其阴峻补其阳。

121、昼则恶寒、夜则烦躁,饮食不入,名曰:阴阳交错者死。

122、内侵膻中则为厥。

篇3:中医临床医学论文

浅析医学生中医临床思维能力现状与培养对策

[摘要] 通过分析中医专业学生临床思维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从掌握基础、熟读经典、学习医案及教学方式、教学师资、教学平台等方面进行改进,从而解决医学生中医临床思维能力欠缺的状况,培养高素质的中医高级人才。

[关键词] 中医;临床思维;现状;对策

中医临床思维是指医者在临床诊疗过程中,应用自己掌握的中医理论和自身的实践经验,在判断和分析疾病本质、发病规律,制订治疗、预防疾病的原则及处方用药过程中所表现的思维活动[1]。

中医的整体观决定了其认识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宏观性。

中医历来重视运用整体、系统、动态的方法来认识人体生理及病理规律,注重分辨人体脏腑、组织在阴阳五行属性及与机体生理病理之间的相关性。

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思维具有自身的特点,从人体整体与局部、脏腑组织之间、人体与自然、人体与社会诸方面之间的联系中考察、诊断、治疗疾病,是普遍联系思维在中医学的具体体现。

正确的中医临床思维对临床诊治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对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使学生具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独立工作的能力是中医教学的关键,也是难点所在。

1 目前现状

1.1 培养模式单一陈旧

目前我国高等医学多采“统一教材、统一大纲”的教育模式,普遍存在重教有余,重学不足;灌输有余,启发不足;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倾向。

过度强调学生必须具备坚实的医学科学基础知识,而忽略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训练;忽略学生沟通技能和获取信息能力的培养;导致医学生书本知识与临床实践能力存在严重的脱节现象,

有些学生临证时不知道该如何应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医疗实际问题,束手无策,更谈不上因时、因地制宜,及时果断作出正确的判断与处理。

1.2 思维方法机械、简单

任何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疾病也是一个发展变化的病理过程。

在临床上,有些学生仅根据首次采集的资料,进行动态观察,不仔细推敲,综合分析,就直接作出诊断。

有些学生凭直观印象,对患者病史、体征或辅查资料任意取舍。

对能够支持自己诊断的资料作为判断疾病的主要依据,而把一些不支持自己诊断的资料随意删去,这样容易导致诊断片面性。

有些学生对临床诊疗性思维的程序不清楚,常常收集资料条理不清、主次先后不一,或单纯依靠先进的检查手段,不进行科学的推理分析,过于相信某些检查提供的相关数据或结果,直接得出疾病诊断。

这些机械简单的思维方法过于草率,容易造成失治误治。

1.3 思维片面化、缺乏系统性

学生在诊断时缺乏对症状、体征、检查和疾病进行横向对比和综合分析的能力,常常根据书本上的典型表现,或者一直受初诊诊断的影响,生搬硬套地去诊断疾病;在诊疗思维过程中,

对病情的动态发展变化欠考虑,仅重视治疗方法或药物的共性,却忽视了患者的个性特点及疾病处于何种发展阶段;在病房处理患者时,对老师的过分崇敬也会对治疗患者没有自己的观点,

缺乏主动性思维,不敢结合患者的整体情况发表自己观点,表现出在临床思维上的盲从和依赖[2]。

有些学生仅仅掌握临床症状、体征表面特点,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进行深层次分析,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运用临床医学知识对各种现象进行全面分析,缺乏综合判断的习惯及能力,也使得临床诊断缺乏系统性,经不起推敲[3]。

1.4 临床带教老师缺乏责任心

医学生临床实习时间大多在一年左右,带教老师至关重要。

有些教师由于工作繁忙,对临床带教投入精力不够。

有些带教老师自己工作时间不长,缺少应有的临床经验和积累;也有些对学生缺乏严格要求,教学方法欠缺,创新意识不强;教学查房简单,选择病例随便,没有典型示范特征,辨证思路不清晰,治疗原则欠妥当等,学生难以从中学到知识,更缺乏中医临床思维能力的训练与培养。

2 培养对策

2.1 掌握中医诊疗特点

中医的临床思维方法是通过“系统综合”的方法,将四诊收集的资料进行分析、归纳,对各种症状进行分析,了解病变的部位、性质、病因、病机,判断具有阴阳五行属性的脏腑组织的病理关系,分析机体正气与病邪盛衰的关系,辨别归属相应的“证”。

在治疗上,根据疾病病机的不同,确定治疗大法及方案,达到体内阴阳的平衡。

因此在临床具体进行中医诊断治疗时,一定要遵循中医的临床思维方法,辨病与辨证结合,学会运用“同病异治”及“异病同治”,针对所判断的“证”给出中医的'治法方药[4]。

医学生必须掌握中医临床诊疗特点,才能正确地对疾病进行诊治,提高临床综合应用能力。

2.2 加强经典知识培训

对学生的基本功进行培训,要重视对经典理论知识的温故与研究,包括《金匮要略》、《伤寒论》、《温病学》、《内经》等经典著作的学习。

多读前人医案,逐步消化成为自己的东西,研究历代名医诊治疾病的经验及教训,使原本零散的、无序的、混杂堆砌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进而建立起有机的知识体系,多读医案对于学生尽早建立临床思维不失为一种有效途径[5]。

同时,通过跟随名老中医临床抄方也非常重要,尤其学习一些老中医在四诊及辨证思维方面的经验对日后临床大有收益。

实现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的认识过程,为其中医临床思维的建立奠定扎实的基础,逐步形成完善的中医临床思维。

2.3 采用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problem-based learning,PBL)

在临床教学过程中,通过采用PBL教学法可以很好地将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

使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学会理论联系临床实际,培养临床思维能力[5]。

PBL教学方式能够充分给学生对问题的探讨机会;以“问题为中心、学生为主体、老师为引导”的宗旨使学生目的性明确,参与的积极性更高;以“多学科综合为核心”的最高要求给了学生广阔的想象空间,既是无形的压力,

同时也是无限的动力,使得他们主动地温习多学科知识;采用“提问、讨论、展示、总结”的方式,不断激发学生思考、探索、发现、分析和最终解决问题的能力,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及沟通能力。

2.4 临床病案分析

临证医案学习是中医的一种特殊传承学习方法,它的存在与中医临床诊疗的复杂性和经验性有密切的关系。

在临床主干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运用好经典医案教学,可以更加形象生动地展示历代医家的宝贵经验,使后人在临床中少走弯路,尤其是名老中医的诊疗方法及辨证思路,对培养学生中医临床思维,起到更好的示范作用。

同样,临床病例讨论也是医疗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通过不同病例的探讨,学生加深对疾病发生、发展及治疗的认识,从更深层次掌握疾病的正确诊治过程,训练学生的中医临床思维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6]。

2.5 虚拟现实技术在医学教育中的应用

虚拟现实技术目前被广泛地应用于医学教育之中。

在此方面,美国芝加哥大学和德国汉堡大学已用CT和MRI横截面影像制成三维可视化虚拟人体解剖图谱,以供医学生的解剖教学和课后训练。

在外科模拟手术方面,外科手术模拟系统由清华大学研制成功,它是通过计算机辅助作用实施;在针灸模拟教学方面,上海中医药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等都建立了三维人体针灸模型,充分运用良好的人机交互系统,在医学本科生模拟教学中获得了满意效果[7]。

所有这些教学研究成果对医学生技能培养提供了条件,实验教学平台不断发展与壮大,但这些研究均局限在临床操作技能的培养上,在临床思维能力模拟教学方面少有类似的报道与应用。

中医临床思维能力训练是医学教育的难点和热点,我校经过多年众多专家的不懈努力,正在致力于中医临床思维能力方面的研究与开发,目前正在承担江苏省高等教育立项重点课题,研发的成果“中医临床思维能力训练平台”对医学生中医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发挥了重要作用。

篇4:中医临床格言

中医临床格言大全

1、眩晕者无痰不作,消渴者无火不生,

2、疔疮先出血,内毒以寒泻。

3、肥人眩晕少气多痰,瘦人眩晕少血多火。

4、通则不痛,痛则不通。

5、痢无补法。

6、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

7、养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

8、疹是太阴风热。

9、癍是阳明火毒。

10、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

11、巅顶之上,唯风可到。

12、温病凭脉,伤寒凭症。

13、其在皮者,汗而发之。

14、初病在经,久病在络。

15、不懂何经何络,开口动手便错。

16、金水相生,子盗母气。

17、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18、亢则害,承乃制。

19、暴聋属实,久聋属虚。

20、欲求南风,先开北窗。

21、肠痈下不厌早,肠癖补不厌迟.

22、上焦如羽,非轻不举.

23、无水舟停,增水行舟。

24、风为百病之长,头为诸阳之会。

24、阳虚则外寒,阴盛则内寒。

25、人身不过表里,气血不过虚实。

26、通邪三法汗、吐、下。

27、寒淫于内,治宜甘热。

28、热淫于内,治宜咸寒。

29、面肿为风,脚肿为水。

30、导龙入海,引火归渊(源)。

31、苔黄腻热在肝胆,苔黄燥热在脾胃。

32、月满勿补,月亏勿泻。

33、肝胆之症,以下为主。

34、清肝必须降火,清心必须豁痰。

35、病不辨则无以治,治不辨则无以痊。

36、去邪而不犯无过之地。

37、克敌者存乎将,去邪者赖乎正。

38、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39、法不过仲景,理不过内经。

40、培之以黄芪,燥之以白术,补气健脾何患不除。

41、外入之寒,温必兼散;内生之寒,温必兼补。

42、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43、宁舍其穴,不舍其经。

44、渴喜饮冷,腹中有热,渴喜饮热,腹中有寒。

45、所为邪者,从亏而见。

46、湿热毒火,首见肝经。

47、阳络伤则吐血,阴络伤则便血。

48、五脏之伤,穷必及肾。

49、大毒治病十去其六,中毒治病十去其八。

50、上燥治气,中燥增液,下燥治血。

51、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方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到血直须凉血散血。

52、内热曰烦,外热曰燥。

53、寒之不寒无水也,热之不热无火也。

54、留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

55、火动风生热,筋挛脉急,风扇火炽,而炽乱神迷,外窜经脉则成痉,

56、实则谵语,虚则郑声。

57、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

58、火郁发之,木郁达之,金郁泄之,土郁夺之,水郁折之。

59、营行脉中,卫行脉外。

60、膏粱之变,足生大丁。

61、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

62、孤阴不生,独阳不长。

63、阳虚恶寒,阴虚恶热。

64、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65、胃本不呕,胆木克之则呕。

66、升降出入,无器不有。

67、形寒饮冷伤肺。

68、木扣金鸣,土中泻木。

69、耳聋宣肺。

70、胃喜清凉,脾喜温。

71、胀在腹中,痞在心下,胀有形,痞无形。

72、一切气病用气药不效,少佐芎归血气流通而愈。

73、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74、中气实则病在阳明,中气虚则病在太阴。

75、少阳属肾,肾上连肺。

76、淋属肝胆,泻属脾胃。

77、人身无倒上之痰,天下无逆流之水,故不治痰而治气。

78、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79、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

80、足太阴痰厥头疼非半夏不能疗,眼黑头眩虚风内作非天麻不能除。

81、内不坚则善病风。

82、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伤于湿者下先受之。

83、辛开苦降,芳香开窍,淡渗利湿。

84、脉络空虚贼邪不泄。

85、脑为元神之府,心为藏神之脏。

86、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87、手心热来腹中热,手心凉来腹中凉。

88、发热恶寒者发于阳。

89、无热恶寒者发于阴。

90、恶寒非寒明是热症。

91、恶热非热明是虚症。

92、久病非寒,暴病非热。

93、久痛无寒,暴痛无热。

94、麻是气虚,木是血虚。

95、牙痛长,腿痛短。

96、冬不用栀子,夏不用麻黄。

97、久病多瘀,怪病多痰。

98、从阳化热,从阴化寒。

99、有一分恶寒,便有一分表证。

100、久病必瘀,久病必虚。

101、急则治标,缓则治本。

102、虚则补其母,实则泄其子。

103、扎针拔火罐,病好一大半。

104、中药不效,炮制不到。

105、四季脾旺不受邪。

106、肝阳上亢,水不涵木。

107、气证饮水,血证不饮水。

108、热在上焦,气伤则渴。

109、热在下焦,血伤则不渴。

110、血之为病,上焦瘀血小便必难,下焦瘀血小便必自利。

111、一切血症,日轻夜重,一切气症,日重夜轻。

112、一切火症,心急潮热,一切水症,胁硬心下怔忡。

篇5:中医临床思维

中医临床思维

中医临床思维【1】

摘要:中医学作为一门具有东方古老传统思维方式的应用科学有其内在的本质规律可循。

因此,要掌握这门科学就必须具有中医思维。

中医医生应以这样的思维方式进行疾病的诊疗。

而在临床中,患者的主诉、需求与医生头脑内掺入的西医的信息,并与中医的信息混合或交织在一起,使中医自身学术的临床思维淡化、异化、西化,从而降低了中医辨证论治的临床疗效。

故中医医生应建立良好的中医思维及正确的临床思维。

关键词:中医思维 临床思维

1 关于中医思维的概念?

中医学思维是中国医学体系构建中的理性认识的方法学体系,它是在长期的实践医疗活动基础上,运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和方法,并采纳了古代的天文、历算、地理、气象、生物、心里等科学知识,对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因病机、养生治则等进行了总结、分析、归纳和整理的过程。[1]?

2 中医思维以中国古代哲学为指导思想?

辩证法思维是古代哲学的核心,也是中医诊疗决策的基本方法。

它包含着三大内容:①阴阳五行学说;②取类比象的形象思维;③多端思维[2]?

2.1 以阴阳五行学说为纲的抽象思维。

阴阳学说是中国古代基本的宇宙观和方法论,中医学的形成和发展一直受这一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是中医学理论和临床的基本指导思想。

历代的中医名家无一例外地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着这一哲学层次的理论指导着自己的医疗实践。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2.2 以取类比象的直觉认识和推演为特征的形象思维;

“比类取象”是中医思维的基本特性之一,以相似的现象进行简单明洁的援比,常能突破常规的概念抽象。

在中医古籍的记载中运用形象思维和灵感思维,获得了比逻辑思维更多的认识。

在说明中药作用机理和指导临床处方用药时,都其重要作用。

历代医家都大量借助比类取象的方法,或借以求得新知,或借以论证说理。

类比思维是中医常用的思维方法之一,不仅用于一些未知现象的解释与推演来进行理论的阐述,而且还用于临床的辨证论治。

古代医案中用类比思维进行辨证者甚多,此类医案,巧取比喻,深入浅出,形象明了,发人深思,易于让后学体会领悟。

当然类比思维于临床,不仅要启示于自然社会现象之理,更要与中医基本原则不相违背,所以只有善于将二者联系起来并融会贯通,才能正确地应用类比思维于临床。

因其简洁明了的特点,尽管在科学飞速发展的今天,这种思维方法在人们处理问题的思维过程中仍不能被完全取代。

况且,目前仍有一些人体生理病理现象无法解释,因此类比思维仍有其存在的意义。

2.3 在实践基础上厚积薄发而形成的多端思维。

多端思维法是指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来分析事物内在的有机联系,从而得到启发或结论。

因为疾病本身就如客观存在的万事万物一样,是由相关联的多个因素并错综复杂促交织在一起而形成,而多端思维的方法使我们通过认真仔细的分析复杂的因素,从而把握疾病的发展变化规律。

中医以五行学说、脏象学说、气血津液学说、病因中的六淫、七情等来认识人体、认识疾病,无不体现多端思维的方法。

由于多端思维常常从一个方面展开,而向多个方向延伸,为临床实践提供了多种思路,使医生在临床中思路广阔,有助于明确诊断和临床治疗方案的提出。

3 关于临床思维的探讨?

3.1 目前对临床思维的认识。

对临床思维这个概念存在不同的理解。

在国内,多数人是从局限的角度来看待的:第一种理解为临床诊断思维,即认为临床思维是认识疾病和判断疾病过程中的推理和思维方法,也就是临床医生将疾病的一般规律应用到判定个体所患疾病的思维过程。[3]第二种理解为临床诊断思维和治疗思维,是利用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知识对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逻辑推理,从错综复杂的线索中找出主要矛盾并加以解决的过程。[4]?

3.2 目前对临床思维认识的局限性。

虽然以上对临床思维的理解第二种较第一种要进步,但是从临床看,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局限性:一是只考虑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知识,而对其他方面的知识考虑较少。

随着疾病谱的改变,疾病的复杂化,医学问题还需要综合考虑人的心理、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

利用自然科学知识、人文社会科学、行为科学等知识才能找到合适的答案。

二是局限于诊断与治疗。

对疾病的预防、康复等考虑不多。

使一些临床医生在实践中预防医学思维缺乏。

对群体健康问题,尚未纳入考虑之中。

而医学的目的不是在于治愈疾病,而是促进、保护和维持健康。

当健康受到损害时,将疾病的痛苦最小化。

三是以疾病为中心,而不是以病人为中心。

以病人为中心,就关系到从医者的职业道德水平,医德高尚的的医生是以病人和社会的利益为追求目的。

而不良的职业道德则易引起错位的临床思维,使思维浅表化、狭窄化、金钱化,导致诊治失败。

另外,以病人为中心加强易患的沟通与理解,提高病人对医生的信任度,也是促进病人早日康复的“良药”。

四是重经验,对以证据为基础的循证医学方法注意不够,要么“夜郎自大”,要么“固步自封”。

五是过分依赖仪器及化验指标。

在当代医学技术发展非常迅猛,虽然日趋形象化、客观化、数量化、精密化,促进医学诊断和治疗。

但过分地依赖先进仪器检测,而忽视“望闻问切,四诊合参”传统的诊断和常规检查方法,思维就容易局限化、简单化、偏激化甚至思维逆转现象,造成误诊误治。[5]?

3.3 对临床思维的探讨。

临床思维应是运用医学科学、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和行为科学的知识,以病人为中心通过充分的沟通与交流,进行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得到第一手资料,借助所有可利用的最佳证据和信息,结合病人的家庭与人文背景,将多方面信息进行批判性的分析、综合、类比、判断和鉴别诊断,形成诊断、治疗、康复和预防的个性化方案并予以执行和修正的思维活动过程。

因此,中医思维是从病人的社会背景和心理变化出发,结合生理与病理现象,对病人所患疾病进行全面的分析及诊断,的临床思维,形成有利于病人的综合诊断、治疗、康复、预防方案,提高医学处理的效果与效率。

可见,中医思维在临床当中更符合现代生物医学模式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孙广仁.中医基础理论.绪论[M].1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2-61?

[2] 颜德馨.中医辨证思维与临床诊疗决策之优化[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0.5?

[3] 赵书云,姚有为,刘豫安等.医学生临床思维欠缺及对策[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1998,6(42-43)?

[4] 王凤华.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J].山东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66)?

[5] 朱文锋.中医诊断学[M].1版。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99-107

中医临床思维方法【2】

摘要:掌握中医临床思维方法对一名中医来说至关重要,是判断医生合格与否的重要标准。

篇6:中医临床大专毕业论文

中医临床大专毕业论文

一、调查资料与方法

本次研究通过国家教委有关部门从国内医学院校收集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和教改情况等有关资料。由于部分院校所提供的资料项目不全,故统计时,作了技术处理,在有关表格及讨论中不再一一说明。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现状。

本次调查共收集到49所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的学时情况。资料显示:(1)必修课总学时都比较高,最高达4593学时,平均也达3575.80学时,明显超过其他专业;(2)实践(验)学时较少,与理论课的比例均不到1∶1;(3)选修课学时所占比例较低,各校差别也很大。

2.临床医学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情况。

本次调查收集了69所院校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情况,现将总体情况统计列表。 调查结果表明,必修课从总体上看要多于选修课(选/必比例为1.62);考试课明显多于考查课。调查资料还表明,在临床医学本科专业的必修课课程设置中,各医学院校开设的课程(必修课)有74门,其中有45门为30%的院校开设,有37门为50%的院校开设,有33门为80%的院校开设,有19门为100%的院校开设。这19门课程可分为公共基础、基础医学、临床医学3个类别。它们是:政治课(含马克思主义原理、社会主义建设、中国革命史)及体育、英语、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医用物理学、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病理解剖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实验诊断学、体检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儿科学。其中有11门为主干课程,它们占国家教委规定的临床医学专业主干课程的91.67%。根据69所院校提供的资料表明,作为临床医学专业主干课程的医学免疫学有14.4%的院校未开设。资料显示:(1)在必修课程中,新兴学科、边缘学科、综合学科课程比较少或没有,只有极少数的院校开设了分子生物学(4.35%)、社会医学(5.80%)、临床药理学(4.35%)、急诊医学(2.90%)、老年医学(2.90%)、病生(1.45%)、临床营养学(1.45%)、卫生管理学(1.45%)、临床免疫学(1.45%)等课程,少数院校开设了理疗康复学(11.59%)、专业英语(17.39%)以及文献检索(26.09%)、卫生统计学(27.54%)、法医学(28.99%)等课程;部分院校开设了医学伦理学(34.78%)、卫生学(34.78%)、细胞生物学(37.68%)、局部解剖学(37.68%)、医学遗传学(46.38%)、外科总论(46.38%)、流行病学(47.83%)、医学心理学(47.83%)、医学遗传学(46.38%)、生物学(57.97%)等课程,整个课程体系与以前相比变化不少;(2)开设的选修课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课程门数也明显少于必修课;(3)各院校的课程内容都有一定差异,在平均开设的38门课程中,只有19门相同(50%)。课程设置上的相似与差异反映了临床医学专业的共性,也反映了地区与办学院校的个性。

3.课程及课程设置的改革情况。

从本次所收集到的资料看,不少医学院校对课程设置进行了改革探索:

(1)试行学分制。部分院校在临床医学专业试行了学分制。例如在课程设置中,将临床医学专业的所有课程根据学科性质分为7个学科群(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及思想教育学科群、公共基础学科群、医学基础学科群、专业基础学科群、体育学科群、人文社会学科群),每一学科群都规定了应修学分,每个学生只有修满各学科群的规定学分才能毕业。

(2)设置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课程。80年代中期,我国已有少数医学院校根据国外教改经验,推出以临床问题为定向的基础医学课程改革方案。其做法改变了传统课程中以学科为基础的课程组织形式,而是以问题为基础。在教学中,各门课程采用综合性的以问题为基础的辅导、上课、实验室训练和社区为基础的临床实践相结合的形式进行教学,以帮助学生把理论学习同临床实践相结合[1]。

(3)开展预防医学教学。近年来,部分院校在临床医学专业开展了预防医学教学,并在实践中建立了非预防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教学体系。这个体系包括:以防疫站、社区保健所为主的预防医学教学基地;以群体医学、三级预防、全科医学、人人享有医疗保健、整体医学观、初级卫生保健等为内容的课程设置;以数据统计处理、开展健康教育、发现和处理社区卫生保健问题为基本机能,强化医学生预防疾病为主的观念和能力[2]。

(4)开设社会医学实践课。为了加强教学环节,一些院校在临床医学本科教学中,利用每学年的第三学期,有计划地增设了社会医学以及相关的人文社会科学、统计、计算机课程,同时组织学生参加社区实践,让学生学习和了解社会卫生保健现状,参与初级卫生保健工作,建立大卫生观和大健康观,提高社区工作能力,以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

(5)组织学生早期接触临床。少数院校安排一年级学生进临床,接触病人,了解与医疗活动有关的各个方面,增强他们对临床医学及医疗卫生工作的'感性认识,进一步明确学习动机,端正学习态度,稳定专业思想。医学生早期接触临床与课间见习和实习相比,有着不同的要求,其目标是让学生较早进入专业环境,解决与专业相关的社会、心理等问题。

(6)优化课程结构。部分院校根据21世纪的社会发展需求和教育规律,在优化课程结构方面作了尝试。例如,将临床医学本科专业的所有课程分为专业素质课程、思想文化素质课程、身心素质课程、自然科学素质课程及隐形课程等几大模块,并规定了每一模块的基本要求。学校在学生的不同阶段,通过对各模块间的课程进行有机组合,实施教学,使课程的结构得到优化,进而提高医学生的综合素质。

综上所述,近几年来,我国的部分高等医学院校在临床医学专业的课程改革中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未从总体上改变我国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中存在的不合理状况。这些改革的影响面还很小,其适用性、科学性和普遍性还需要在实践中进行验证和完善。但不管怎样,这些改革和探索对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的改革、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讨 论

1.临床医学教育面临的挑战与问题。

在当前形势下,我国的高等医学教育正面临着新的挑战。这个挑战主要来自3个方面:(1)不断增长的社会医疗卫生保健需求使医疗服务的内容和范围不断增加,服务的对象由原来的个体逐步扩大到群体、社区乃至全社会,服务的内容也由原来的生理方面扩展到社会、心理方面,并由此建立了新的医学模式,这就对医学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医学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向上迅速发展,宏观的研究已经由个体上升到群体和社会,并出现了整体化、综合化、社会化的趋势,微观的研究也从原来的器官组织深入到细胞和分子水平,这使得医学教育课程所涉及的内容更为广泛;(3)医药人才市场的形成,以及就业竞争机制的出现都对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的社会适应性提出了新的要求,并使得医学教育原有的封闭式办学模式开始向开放型现代教育模式转化。面对这些挑战,近几年来,我国的高等医学教育已经进行了改革和调整,并取得了不少成果。但从总体情况看,也还存在着不少问题。主要是医学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和适应能力差;知识结构不合理,知识面过窄或知识过于陈旧;思维不活跃,缺少创造性思维;综合素质不高等,这些都与临床医学教育的课程设置和课程体系中普遍存在着课程内容陈旧、实践课比例太少、人文社会科学课程薄弱、选修课太少且不规范、总课时太多等问题有关。

2.课程设置和课程体系改革的指导思想。

课程设置改革的指导思想是:拓宽基础,优化专业,注重实践,加强人文,形成特色,促进医学人才素质的全面提高。其中,前5句是方法和手段,也是改革的具体要求;最后1句是改革目标。这个目标是与我国高等医药教育的总体培养目标一致的,是课程体系改革的总要求。

3.几点建议。

课程体系的改革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点。为了进一步推动临床医学专业的课程体系改革,根据上述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1)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教育思想、观念渗透于教学工作的各个方面,贯穿于教育改革的全过程。因此,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是课程改革乃至整个教育改革的思想基础和先导。当前,高等医学教育思想观念转变的重点是:确立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最终实现相互结合、全面发展的辩证统一的思想;确立加强素质教育特别是加强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努力提高综合素质的思想;扩大与强化实践教学,进一步加强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思想;确立在教师主导下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和加强学生创造精神培养的思想;确立在一定的教育目标指导下,加强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思想。临床医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与体系应当在新的教育思想的指导下,通过不断改革,更好地适应21世纪的社会医疗保健需求。

(2)从宽度和深度两个方面,加强基础课程。基础课程应包括自然科学课程、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及医学基础课程。这3类课程,前2类以拓宽为主,后者以加深为主3类课程的相互结合,以及部分课程的交叉融合将形成宽厚的临床医学基础课程。

(3)进一步优化课程结构。应根据医学科学的进步和社会卫生保健需求的变化,调整、发展和优化课程结构。具体要求是:从人才培养目标整体出发,根据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打破学科课程间的壁垒,加强学科间在逻辑和结构上的联系[3]。精炼、浓缩临床医学专业的传统课程,增设医学的新兴学科课程和跨学科的综合性课程。对于这一点,国外的医学教育改革经验值得借鉴。日本的医学教育通过改革,建立了4种类型的课程[4]:即学科型(单科型、传统型),主要有解剖学、生理学、药理学、病理学、内科学、外科学等课程;部分跨学科型,主要有脑、神经外科学和诊断学等课程;跨学科型(综合型),主要有器官系统综合课、以症状为中心的课程和以疾病为中心的课程等;需要型课程,主要有以问题为中心或以专题为中心的课程。美国医学院校则在传统课程中,开设了某些综合课程,其综合的方式有3种:一是将相互关联的2门学科综合开课,如微生物和传染病、病理学与实验室医学等;二是按器官系统或医学问题设计综合课程[5]。因此,结合国情和医学发展的新趋势,应增设分子遗传学、社会医学、家庭医学等新型课程和以系统、症状、某一专题或某种地方病为中心的综合课程,以改革传统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模式。

(4)增设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培养医学生的文化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加强人文教育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热点。在美国,人文科学已成为医学教育的一部分,到1995年,几乎所有医学院都开设了人文科学课程[6]。我们可结合国情、校情,借鉴国外的有益经验,在临床医学专业教育中开设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可以必修课、选修课和隐形课程等多种形式进行,并贯穿医学教育全过程。

(5)加强实践教学课程,明确课程实践目标,注重能力培养。这就要求在专业教学中,授课学时与实践学时之比达到1∶1,并合理安排课间见习和实习(验),对集中见习的做法应作进一步的研究;要有组织、有计划地安排学生早期接触临床和社区卫生工作。在加强实践教学过程中,还应注重实践课程目标的层次性和系统性,正确区别和把握早期接触临床、实验、课间见习与实习等不同课程要求,以保证不同内容之间,理论课与实践课之间,乃至实践课目标与培养目标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协调发展。

(6)有条件的院校可试行学分制或主辅修制。实行学分制可以增加学生选课的自主性和灵活性,进而发挥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但考虑到临床医学教育课程体系的复杂性,也可以建立学年制与学分制相结合的课程模块,既能调动学生积极性,也能稳定教学秩序。要适当减少总学时,在此前提下,根据社会需要和办学条件,建立若干课程群和专业方向,允许学有余力的学生辅修其他专业方向或选修跨专业课程,以增强毕业生的社会适应性。

(7)在适当减少必修课总学时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和规范选修课。一方面,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也可以解决原有课程体系中的某些问题。选修课要坚持“二多二化”,即多方向、多学科,系统化、规范化。要注意选修课与必修课,以及选修课中专业与非专业课程间的相互联系、组合。

(8)定期对课程体系进行评估。要在实践和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临床医学本科专业课程的评估指标体系,将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定期进行检查,以保证课程体系及课程改革的先进性、科学性和地方特色。

总之,我们应当在认真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大胆探索,不断改革,努力创建既具有中国特色的,又符合时代要求和社会发展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

篇7:临床的中医毕业论文

临床的中医毕业论文

浅析中医临床医学面临的挑战及策略

【摘 要】中医临床基础医学成立至今,尽管在学科建立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目前的现状并不容乐观,尤其在学科性质、学科定位、课程设置等方面存在明显问题。因此,面对现状,应当有策略、有计划的积极应对在现有基础上,强化经典以弥补不足,并尽可能发挥学科原有的优势,大胆进行改革,努力推陈出新,以促进学科的迅速发展。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对中医学科专业目录进行了调整,将《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三门传统经典课程合并组建为中医临床基础学科。此后,各中医院校以此为模式,纷纷进行了学科的改革,以新的中医临床基础学科来开展各项工作。尽管临床基础学科从组建开始就有各种不同的看法,但教学、科研、临床等工作依然按此方式在进行着。回顾新学科成立后近8年的时间,其在各方面均取得了新的进步,尤其学科的整体面貌有灿然一新之感。但若从各方面的具体情况而言,其现状不容乐观。

【关键词】中医临床医学;现状;对策

1 学科现状的客观评价

临床基础学科成立至今,从学科发展的总体状况来看,应该说是利弊共存、喜忧参半。对此作一客观的评价和分析,是目前学科发展中不可回避的重要工作。

1.1学科面临的困境

临床基础学科成立后虽然对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一些有利的影响,但也明显地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归纳起来说,主要面临三方面的困境。其一,《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的合并是行政划分的结果,合并之前应该进行过科学的论证。但到目前为止,在实际工作中,仍然是“三家”分而行之,基本与合并之前无太大变化。因此,远远没有达到产生“合力”的效果。

其二,由于历史的原因,各校原来的《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专业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有的伤寒专业实力雄厚,有的可能在金匮、温病专业方面研究水平较高。而简单地合并之后,就冲淡了三门课程的原有优势。也许初衷是以优促建,以好带动全体共同前进。但结果却是相互牵扯制约,干扰了学科的发展进程。

其三,没有新的统一的教材,教学还是保持着原貌,因而完全不能表现出“临床基础”的特色或独特之处。三门课程的合并,结果就象是“拼盘”一样,只有形式,没有贯穿整体的核心内容。

1.2学科长处面面观

任何新生事物均有生机勃勃的一面,因此,临床基础学科以新学科的形式出现,也具有一定的优势。以理推之,其优势主要体现在三方面。其一,拓宽了专业范围。由于临床基础学科涵盖了《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三门课程的丰富内容,所以其研究的范围较之原有学科明显扩大,在研究的内容方面则可更为灵活。《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均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学内容,但在外感热病及内伤杂病的诊治方法上,又有着一定的相通之处。因此,打破原有的学科框框,可以对这些交叉内容进行深人的研究,改变以往此类研究较少的现象。

其二,更新了原有的学术思维模式。以前三门课程单独而立时,在学术思维方面也大多是各不相干的。比如,虽然温病学理论的形成与《伤寒论》有密切关系,但在具体的研究思维方面,却很少联系到《伤寒论》来展开思考。再如,《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同为张仲景所作,尽管各自涉及的重点不同,但学术思想是完全一致的。然而从这一方面进行学术研究的学者却并不多见。所以,三门课程合并之后,对学术的发展可以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尤其对仲景学说的深人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其三,为该领域研究生整体能力的提高提供广阔的空间。温病学是研究外感热病的专门学科,《伤寒论》中亦有许多有关外感热病的理论和方法,前者主要探讨感受温热病邪引起的温病,后者则主要研究感受寒邪引起的外感热病。二者在这一点上既有共同之处,又各有所长,分而研究均不全面。在原有学科之中,研究生在选题时,理论、实验及临床研究必然会受到学科研究领域的限制,因而对其整体学术水平和能力的培养都是不利的。而学科合并之后,突破了这个“瓶颈”,研究生在论文的撰写过程中,将站在一个新的高度,导师也将从外感热病辨治的角度进行培养,从而使研究生实际诊治疾病的能力和科研能力均得以提高。

2 学科困境的原因探析

要想从根本上改变临床基础学科目前存在的问题,找出其关键环节至关重要。笔者认为,当前临床基础学科不良现状的主要原因是学科性质模糊、学科定位不准、课程设置僵化。

但大多专家认为既不是基础学科,也不宜划在临床基础学科的范围内。但如此一来,就带来一些不良的后果。因为学科性质的含糊不清,导致学科在发展方向上失去了明确的目标,从而影响了学科发展的速度。

2.1学科性质模糊致使发展方向不确定

一般来说,学科性质取决于学科所涉及领域的主要特点和研究的根本内容,而其性质如何又对该学科的发展方向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临床基础学科所包括的《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的学科性质,长期以来被认为与《内经》相同,属于古典医籍范畴,因而被合称为四大经典。从其内容来看,实际包括了从基本理论到临床诊治各种疾病的方法,内容极为丰富。临床基础学科成立后,有学者对学科性质的表述是:既有基础学科的特点,又有临床学科的属性。单纯从这一定义来看,应当说是抓住了原来三门学科的基本特点,并没有任何的错误。但是,由于学科在定名时已经强调是“临床基础”,这就表明,该学科应是基础与临床的桥梁。该学科是一门联络基础与临床的桥梁学科。说明它既不同于纯基础的生理、生化、解剖、中医基础理论等学科,又不同于内、外、妇、儿等纯粹的临床学科。而完全属于临床基础的学科大致有中药、方剂、中医诊断学等。对于临床基础学科的性质究竟如何确定,一直以来尚未有定论。

2.2学科定位不准导致教学重心不明确

正是由于学科性质模糊带来的学科定位不准,导致教师在教学中对教学重心的把握难以确定。以往三门课程属经典时,主要的教学重心是放在培养学生临床处理疾病的能力方面,各教学环节均围绕这一主题加以强化,比如多讲一些名家的临证经验、穿插临床诊治的典型医案,有些课程还安排学生去医院见习等等。不少中医院校还把这三门课划入临床,有自己的专门病房,以方便学生在学习中实习。这些,都是为了提高学生临床处理疾病的整体能力而做的具体工作。现在,将临床基础学科定位为桥梁课,那么过于偏重临床就违背了“桥梁”的特点,从而造成教师教学中的困惑,最终将对教学质量产生不良影响。

2.3课程设置僵化造成学科知识不系统

任何学科的存在,均应具有相对独立的理论体系这样一个重要条件。临床基础学科所涵盖的三门课程,虽均可包括在中医学辨证施治的理论体系之中,但具体而言又各自具有一定的特点。比如,《伤寒论》主要是探讨六经辨证,并以这一理论体系贯穿始终;温病学则主要探讨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并将其作为外感温热性疾病临床诊治的基本纲要。因此,彼此之间在理论体系方面就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况且,形成临床基础学科这一新学科之后,在学术发展方面,未能将这些各具特色的理论体系加以梳理而使其融会贯通为一体。所以,在课程设置方面并未出现新的改变,目前的现状是仍然保持以前的课程原貌,给人以“穿新鞋、走老路”的感觉。按逻辑推论,伴随新学科成立的应当是相应的较完整、统一的理论体系,在课程设置上也应有相应的变化,但目前学科在这一点上明显滞后,这也是学科不能很好发展的重要原因。

2.4研究范围太广致使力量分散无特色

事物的发展都是一分为二的,临床基础学科研究范围的扩大,尽管给学者们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研究空间,但研究范围太广太杂,也必然带来一些弊端。主要表现在研究力量分散(学科人员本身就不多),并会因此而造成研究内容在深人程度上受到影响,最终的结果就是学科在研究内容上缺乏特色。而一个学科没有自己的研究特色,在整个中医学研究领域中就会逐渐地失去竞争力和应有的地位。

2.5经典著作淡化导致教学质量下降

由于三门经典课程合并形成临床基础,对原有的经典著作的重视程度逐渐降低,因此学生在掌握中医基础知识方面出现明显的不扎实现象,换而言之,就是中医的基本功受到明显影响。在中医学之中,许多非常重要的理论均来自于经典著作。其实,《伤寒论》、《金匮要略》和温病学包括的原著内容,还只是中医典籍中的一部分,但也可以说是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如果连这些都不强调要牢固掌握,那么,中医的精华要如何来保留和传授给学生呢?当然,教学质量的问题还涉及到后期的临床实习等复杂环节,但在校期间对经典著作淡化而产生的不利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

3 学科工作的应对策略

面对当前中医临床基础学科的现状,我们应当采取怎样的策略和措施呢?鉴于近期内学科的构建不可能有较大变动,必须在现有的条件下扬长避短、积极努力,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科的发展。

3.1大胆尝试,推陈出新

为了促进学科学术体系的发展,在课程设置和教材的编写方面必须大胆进行尝试。近年来,不少专家和学者对此已经做了许多探讨,比如,有专家提出可以将三门课程以及其他学科中有关中医辨证论治体系的`内容提取出来编成辨证理论的教材、将《伤寒论》和温病学有关外感病的内容编写成《外感热病学》、或直接将三门课压缩编成《中医临床基础》等等,有些院校已经开始做了初步的工作川。这些设想和构思均有积极意义,但有的肯定存在缺陷或问题,可以组织专家有针对性地进行深人论证和研讨,在取得一定共识之后,委托某一院校牵头编写,先在小范围内试用,成功后再普及。希望能在中医临床基础学科改革的过程中达到推陈出新的目的,并由此促进中医学理论和中医教育事业的进步。

3.2摆脱束缚,发挥优势

临床基础学科将《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组合在一起,但学科的发展不应受到所谓“临床基础”一个学科的束缚。各校可根据自己原来三门课程的不同优势选择其侧重点,可以《伤寒论》为重点,也可以金匮或温病学为重点。 总之,尽可能发挥原有的优势,抛弃门户之见。三门课程之间可以互相支持,凡是有利于其优势保持和扩大的工作,均应有目的、有计划地去努力进行。比如,在研究内容方面,可以根据以前的优势项目制定几个主要的研究方向继续深人研究,并合理的将学科人员分组结合,按照个自的长处配合工作。一旦目标明确,人员分工妥当,各项工作就会有序地进行,而学科也应当会因此而不断发展。

3.3保持特色,强化经典

多年来的中医教育实践证明,经典著作中的许多辨治理论是中医学的精华所在,切不可轻易地将其丢弃。《伤寒论》、《金匮要略》均为古典医籍,堪称是中医理论发展的根基之一;温病学虽然是现代教材,但其内容却来源于古代温病学家的原著,如《温热论》、《温病条辨》、《温热经纬》、《湿热病篇》等,均是温病名家的经典之作,)其中包涵了丰富的临证经验和非常重要的辨治思路。因此,对于这些经典原著的内容,应予以保留,并作为深人研究中医理论的必要课程。加强原著的学习,不仅对提高学生处理疾病的实际水平很有帮助,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并能够使其在诊治疾病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中医的特色。

3.4适应现状,弥补不足

首先,应当逐渐的适应目前的现状,尽管大家对该学科有诸多的不同看法和意见,但为了将其不利影响降低到最小,必须停止争论,将目光转向如何弥补其不足方面。比如,不要过多地纠缠其学科是否为桥梁课,可以按照以往的习惯仍将其定位在偏重临床,保持原有的特色和临床技能培养的重点。这样可以避免因教学重心不明确可能导致的学生学完三门课程后什么都不扎实的缺点。其次,为了改变学科合并后人员减少而产生的不利状况,除了要求全体教师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学术水平,尤其是拓宽知识面之外,还可以考虑尝试让青年教师学习教授二门课的做法。既可以逐渐培养一专多能的师资力量,还能为将来的学术理论的整合奠定人才基础。同时,鼓励大家多做《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三门课程之间的交叉研究,力争从中找到一些较好的契合点,甚至提出新的观点、创立新的理论。

综上所述,中医临床基础学科的现状有喜有忧。面对现状,我们应当保持清醒的头脑和积极的态度,有策略、计划的努力做好各项工作。

参考文献

[1] 中医世家. 中医基础理论 2009.12.14

[2]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1998 12

中医毕业论文模板范文

中医毕业论文

康复科临床教学计划

眼科临床自我鉴定

临床医学专业简历

临床本科生毕业论文

临床科主任年终小结

临床医生年度工作总结

临床医学论文冠心病

临床毕业生自荐信

中医临床医案(共7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中医临床医案,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