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乌调查》的典型意义和现实意义

时间:2022-11-30 06:00:46 作者:没人比我更爱美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没人比我更爱美”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寻乌调查》的典型意义和现实意义,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寻乌调查》的典型意义和现实意义,欢迎您阅读,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1:《寻乌调查》的典型意义和现实意义

《寻乌调查》的典型意义和现实意义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寻乌调查》为我们深入调查研究树立了榜样。《寻乌调查》具有典型意义和现实意义。

作 者:程贤章  作者单位:广东省作家协会,广东 广州 510000 刊 名:嘉应大学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JIAYING UNIVERSITY(PHILOSOPHY & 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2001 19(4) 分类号:A841.2 关键词:《寻乌调查》   典型意义   现实意义  

篇2:寻乌调查心得体会

《寻乌调查》是一篇透彻的调查报告。全文共计7万余字。报告内容十分详尽。

通过学习这篇文章,我感悟很深,联系到工作,我认识到:做工作必须有明确的目标,从实际出发,通过深入细致的基础工作,结合实际情况,达到最终目的。工作中必须保持良好的心态,用心做事,尽心工作,不要心浮气躁,面对各种困难,要静下心来想办法怎么解决,不是逃避或是推给其他同事来做。及时向公司领导反映情况,便于领导作出正确的决策。

“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是习总书记对作风建设提出的要求,通过群众路线教育活动的`学习,结合财务工作特点,我认为要充分把“三严三实”践行到财务工作中去。

作为一名会计人员,要以“三严三实”《寻乌调查》的精神作为要求自我、提升自我的动力。学会反思与自我批评,对学习、对生活,对自己所做的工作应保持积极向上精神状态,不能得过且过,敷衍了事。在过去的半年里,我自己不能做到系统、全面的对知识进行深度学习,仅仅满足了解,对学过的东西没有进行反思,没把学过的东西和具体工作相结合。

我对自己的本职工作不清楚,对财务处理方法和流程不了解,工作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在工作任务繁重杂乱、头绪多的时候,容易失去信心和耐心,工作效率得不到提高。

我决心通过这次反思与自我批评,认清今后努力的方向,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克服自己存在的不足,严格要求自己。

作为一名年轻的工作人员,我要充分认识到自己阅历浅、经验少的不足,今后要刻苦钻研业务知识,力争做好各项工作。在今后的工作中要保持较高的工作热情,多和同事们沟通、合作,尽量做到保质保量的完成领导安排的各项工作。

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和同事相互帮助,共同进步。

篇3:寻乌调查读后感3000字左右

1930年,江西寻乌县,天气晴。

郭友梅骑着自行车顺着土路从县城奔向乡下一间草屋送资料。

草屋外一个三十多岁的汉子朝他喊了一声:“郭会长,箇边”。

郭友梅停下自行车,大踏步走近草屋,扑面的四五个汉子都是熟人:

“范大明、赵镜清、刘亮凡……等”

他们包围着一个37岁的中年男人,眼睛发亮的盯着他,当时红军——毛泽东。

受毛泽东所托,他们搜集寻乌县关于交通、商业、土地关系、土地斗争四个方面的资料,协助毛泽东完成一项任务:寻乌调查。

在确定调查前的年初,毛泽东写下《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革命理论。

同年5月,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中提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著名论断。

寻乌调查正是在初步形成的毛泽东理论指导下的社会实践,既是了解农村经济实际情况,为今后的土地革命提供一线数据支持,也是对自身理论的一次社会实践与检验。

寻乌调查也的确发挥出作用,选取其中一段:

“城郊最少,每人每档(一年收两季,每季为一档)一石八斗。城区四厢又多一点,每人每档三石多。双桥区最多,每人每档七石以上。龙图、河角圩每人每档七石。但大多数地方都是每人每档分五石。每人每天要食米一斤,一年三百六十斤,一百八十斤合一石,共米二石,即谷四石。”

是不是很震惊:在兵荒马乱的1930年,竟然会有人做出如此全面、详细的调查,我自问自己,到现在也做不出这么好的调查。

但,我又开始疑惑:这个调查数据怎么搜集上来的?

在文中毛泽东给出了清晰的回答:

“我是下决心要了解城市问题的一个人,总是没有让我了解这个问题的机会,就是找不到能充足地供给材料的人。这回到寻乌,因古柏同志的介绍,找到了郭友梅和范大明两位老先生。多谢两位先生的指点,使我像小学生发蒙一样开始懂得一点城市商业情况,真是不胜欢喜。倘能因此引起同志们(尤其是做农村运动和红军工作的同志们)研究城市问题的兴味,于研究农村问题之外还加以去研究城市问题,那更是有益的事了。”

用现在的话讲就是:找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情。

在文后他总结了一句:“我们研究城市问题也是和研究农村问题一样,要拼着精力把一个地方研究透彻,然后于研究别个地方,于明了一般情况,便都很容易了。倘若走马看花,如某同志所谓“到处只问一下子”,那便是一辈子也不能了解问题的深处。这种研究方法是显然不对的。”

这就是毛泽东一生中无论干革命、治理国家,甚至学英语这种小事都保持的“专业精神”。从寻乌调查这件小事中也可以看出毛泽东的专业精神有多强。

我深刻怀疑现在的许多专业大咖都是偷学毛泽东理论,因为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强调专业精神。那些具有专业精神的人,早早被人挖掘出来,占据各行各业重要的岗位,拿着丰厚的回报。

就我认识的两个领导,都是因为在本专业浸淫几十年,因为专业精神,在建筑/公路行业赚到大钱/占据领导岗位。

道理说起来很简单,拥有自己的专业精神并不是很容易的事情。

首先你要确定自己专业方向。好多人上大学的时候选专业真是闭着眼睛瞎选,要么选天坑难就业,比如化学、生物,要么选自己不喜欢不擅长的专业,比如有的理数极其不好的选择工科类专业。最最可怕的是,你选的专业,大学毕业那年,被社会淘汰了,比如波斯语……家里有矿的还好,像我们这种穷孩子,没有工作,那真是太惨了。

还有很多人一门心思考公务员,明明自己的家庭背景不适合考公,自己的能力也不适合考公,反而花费整个青春的时间浪费考公,到35岁之后,公务员也没考上,自己什么也不会,相当惨。

就算考上公务员,也不是天天啥也不干就等着发工资的,必须要有自己的核心能力,说白了也就是一门能赚钱的手艺。因为,大部分公务员最终都沉淀在基层岗位,既然在基层岗位,除了家里有矿,养家糊口就成了最重要的事情,这个时候有个赚钱的手艺,妻儿也能稍微改善好的生活,而不是跟着你一起受苦受气。

那该怎样确定你的专业呢?可以问自己三个问题,这个专业能持续多久?这个专业你能学会吗?这个专业能不能赚钱?只要满足这三个,那就是好专业,那就可以撸袖子干。

其次选择好自己的专业,能不能坚持下去也是一个问题。就拿我自己来说吧。我一直从事土木行业。但我爱好特别广泛,花在专业的心思上比较少,导致我会的多,精通的少。我有时候问自己,你能解决什么专业问题,我回答不上来,真是相当痛苦。我今年花费一年时间去想想自己未来,但想起来真的不容易,现在还没有头绪,只能先做点什么,比如先提高自己的基础能力。我目前觉得一些基础能力是心理学知识,IT,人际交往能力。但因为个人见识,也不知道观点对不对,如果有见识很高的人,可以提点我一下。

所以,刚毕业的学生一定要从上大学的时候不断实习,不断试错,想清楚自己到底要从事哪个行业,既要有走一步看一步的踏实,也要有规划未来的远见。尤其是家里提供不了任何资源的孩子,一定要想清楚,因为你本身就跟家里有矿的孩子基础差很多,还隔着巨大的信息壁垒,再糊里糊涂,到时候真的是相当惨的。

02

我在看毛泽东《寻乌调查》的同时,也顺带搜索了一下当时毛所面对的环境。相当复杂。

一是外患:1930年,正是日本在中国的国土上为非作歹的时候,仅1928年就制造了震惊中外的济南惨案,还杀死了东北大军阀张作霖。

二是内忧:蒋介石就任中华民国主席,集结10万大军,对红军进行第一次围剿,而这个时候,共产党内左倾势力占据上风,对毛泽东等人进行政治打压。

除了国家危亡、事业断崖,此时的毛泽东还面临丧妻之痛:杨开慧在湖南被人杀害。

这些困难都不是暂时的,大家也都知道抗战胜利要后。而且四年后毛泽东会面临更大的打击: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之后开始了长征,大家也都知道长征的真实意义和实际情况。

毛泽东所面临的困难与打击是难以想象的,但他始终乐观的面对,他说与人斗其乐无穷,与天斗其乐无穷,他还写下很多脍炙人口的诗词:

清平乐-会昌

东方欲晓

莫道君行早

踏遍青山人未老

风景这边独好

……

真是一个快乐的中年男人。

如果说一个人最重要的能力是什么,我觉得恰恰就是毛泽东呈现出来的精神:无论遭遇多大的挫折,始终积极应对,并自我成长。

所以,暂时找不到自己的方向,生活过得不如人也不用怕,该吃吃该喝喝,好好生活。

我见过一个年轻女人,喝的烂醉,在小区里大喊大叫,被几个年轻男人抬走,实在太不自重了。

我也见过年轻的公务员早早变成怨妇,逢人就说自己的不公平。

我也经历过被挫折打倒的时候,工作老挨骂,简直成了领导的出气包,人际关系也不好,走到哪里都讨人嫌,那些日子确实很难熬,也在很久一段时间看不到出路,当然了现在也没有好的出路。

但在这个过程,我从来没有放弃过两件事,一是运动,一是阅读,也恰恰因为做这些事情,让我无论面对任何挫折都不会放弃自己,怡然自乐,成为一个快乐的女人。

所以,结合我自己的经验,我有两个小小的建议:

一:一定要远离负能量的人。因为人真的很容易被环境影响,尤其是没有自我觉察的时候。

我记得一次吃饭的时候,一个漂亮的女领导一脸欣赏的说谁谁谁好漂亮,下一次跟别人吃饭的时候,我竟然也跟她语气一样的说谁谁谁很漂亮,我当时真的震惊了,并不是这样的行为不好,而是觉得自己太容易受别人影响。后来这样的事情又发生过几次,让我经常反思自己,看是否受别人不好的方面的影响。

所以,跟那些负能量相处的人很容易为他们的情绪买单,变成跟他们一样的人,这个社会并不太接受负能量的人。我年纪小的时候,为亲人的情绪买单,这几年吃了大亏,跌了大跟头,现在才慢慢爬起来,真希望其他人不要重复我的老路。

二:尽量和那些优秀的人交往。因为那些优秀的人认知高,执行力强,包容性比较大,抱怨少,不知不觉改变你,影响你。现在互联网那么发达,遇到优秀的人很容易。

我遇到的大神唐刚,一个有着二十多年体制内经验的正科级公务员,正是因为跟他的接触,才让我慢慢找到了方向:

首先增加了我的阅读面:逻辑类书籍,提高自己的思辨能力,心理学书籍,提高自我觉察能力。

其次找到努力的方向,提高专业精神。我现在不断坚持写作,曾经写1000字都难,现在每天都写,还是很有成就感的。

所以,我觉得很多迷茫的年轻人可以上网多和各行各业大神接触接触,有时候自己想不明白的问题,别人一个指点就会解开,而且,别人也会提供给你接触不到的资源。

同时,也要多和身边的人合作,再小的地方都会卧虎藏龙。就比如我们单位,也有很多优秀的领导和同事,我就受了他们很多帮助,过的很愉快,哈哈。

篇4:寻乌调查读后感3000字左右

因我老师胡靖先生推荐,我仔细地把毛主席的《寻乌调查》阅读完,受益良多。

《寻乌调查》是毛主席于1931年对寻乌调查所作的调查报告,共有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工作人员的介绍,第二部分是报告主要内容,共四章。《寻乌调查》的报告内容非常详尽透彻,将寻乌的政治区划、地理交通、商业活动、土地关系、土地斗争等情况,通过大量的深入调查,将收集到的内容,通过分类梳理全面的记录成文,字词简洁易懂,部分词句直接谐音寻乌方言,读起来别有一番风味。

在阅读《寻乌调查》前,若要我对某个地方进行调查,我肯定是一头雾水,不知从何入手的,《寻乌调查》给了我一个进行调查以及写调查报告的思路和方法,不过这个思路和方法只适合于经济关系较简单的地区,如中国的农村。若要对经济关系复杂的地区(如广州、上海)进行调查,《寻乌调查》式的调查是无法实现的,即使能实现,那也是代价极高的。

《寻乌调查》式的调查是极详尽透彻的,举第三章寻乌的商业为例,该章有八个小节,记录了寻乌镇本地商业和寻乌与其他地区的商业来往,所记录的内容涵括寻乌镇的每一间商店、每一种商品(仅杂货就详细至131种)、商店所有者身份、家庭和起家经历,并对部分调查对象的历史进行阐述。我阅读的时候,仿佛眼前有一幅寻乌镇诸多商家高声吆喝,百姓穿梭其中的热闹景象。我敬佩毛主席客观、实事求是的精神,他没有因为自己的身份而在记录时对地主、富农、贫农差别对待,这种调查精神是我们应该学习的。

《寻乌调查》通篇没有作任何评论与建议,只是详述客观事实。这一点与我看过的其他调查报告以及我自己所写过的调查报告不同,当代的调查报告更多是倾向于分析与评价的,仅叙述客观事实的调查报告很少。我个人非常赞同胡靖老师在课堂上讲的关于调查研究的观点,做调查不应该有太多的个人意见与分析,这会影响调查报告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如果调查内容足够详细深入,一切问题都会自然地显露出来,只有调查不够全面时才需要我们去推理分析,在这方面,《寻乌调查》做得很好。

接下来是我在看《寻乌调查》时对其内容的联想与思考,其中不少让我感慨万分并且震撼。

一、第二章对寻乌交通的记录包含了人与信息的流通方式与流通工具,我对此感到小小的惊讶,因为我未想过交通应该包含信息流通方面的内容,毛主席调查的全面性与他的思维让我敬佩,这种思维方式是当今社会非常需要的。

二、《寻乌调查》中提到地主、富农、贫农的划分,“不但打倒半地主性的富农是没有疑义的,而且平富裕自耕农的田,废富裕自耕农的债,

分富裕自耕农的谷,也是没有疑义的”。看到此种言论时我感到叹息、遗憾与恐惧,尽管我没有经历过的十年,但是我依然能在生活中某些事物中感受到那个时代人民的愚昧与恐惧,甚至在当今社会那种愚昧也在黑暗中蠢蠢欲动。政府的权力过于集中与强大,可以控制一切媒体,我们只能看到听到政府愿意让你看到听到的事物,而政府却能知道一切你做的事。这种社会制度长期以来逐渐扭曲着人民对民主与自由的理解,好像一切都理所当然,人民代表不用人民选、媒体不能独立运转、参加应试教育等等。前不久因为钓鱼岛问题,人们极不理智地参与游行和打砸抢,叫喊着自己热烈的爱国之情,打砸的不止是日本商店,许多中国商店也被砸了,许多理智的中国人也被打了,在那种情况下,你的生命、财产、所爱之人与物都是你无法保护的,那是多么让人恐惧的无力感!我庆幸在当今教育制度下仍有许多懂得民主与自由的人,但这还远远不够。或许我们的物质生活并不差,但我们绝不应该在对民主与自由的争取中感到知足,任何时候人类都要认真尽快为未来一代又一代的人创造更好的世界。“我不会为自己的观点去死,因为我的观点可能是错的。当你为了正义不择手段时,也要考虑到自己的正义可能是邪恶。”这句话事罗素说的,我佩服罗素看待事物的透彻,不要被善以外任何东西控制了,我们是人类,不应该因为国籍、人种或其他划分而有所不同。

三、书中描述了许多那个年代的家庭,富裕的、贫穷的、美满的、多舛的。一个人在地球上停留的时间很少,谁也不知道自己能活多久,我们应该更多地去体悟内心,一切顺其自然,而不是盲目地追求物质,我想一个人只有在不为金钱而活的时候才能创造伟大的事,不用为了富裕、贫穷这些词汇而难堪或者烦恼,感情与思想才是人生有所区别的标准。

有幸能读到《寻乌调查》让我感到开心,如果有一天能对整个世界进行一次“寻乌调查”,那真是壮举。

篇5:陶渊明典型意义是什么

陶渊明典型意义是什么

陶渊明在当时只以隐士著称,他的文学创作没有得到高度的评价,这是因为他平淡自然的风格与当时崇尚的华丽文风不合。萧统是第一位发现陶渊明文学价值的人,既推崇其人格也推崇其文学。到了宋朝,特别是经过苏轼、朱熹的'弘扬,以及汤汉对其作品的诠释,陶渊明才真正确立了他在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这地位一直保持到今天,并获得了世界的声誉。

陶渊明是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一个归宿,许多士大夫在仕途上失意以后,或厌倦了官场的时候,往往回归到陶渊明,从他身上寻找新的人生价值,并借以安慰自己。白居易、苏轼、陆游、辛弃疾等莫不如此。于是,不为五斗米折腰也就成了中国士大夫精神世界的一座堡垒,用以保护自己出处选择的自由。而平淡自然也就成了他们心目中高尚的艺术境地。

由于陶渊明的吟咏,酒和菊已成为他的象征。古代文人爱酒的不少,但能识酒中之深味的,从饮酒中体悟人生真谛的,陶渊明是为数不多的几个人之一,酒和陶渊明的生活及其文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阮籍饮酒有以醉逃祸和借酒浇愁的意味,陶渊明则是追求酒所助成的物我两忘的境界。陶渊明写菊其实并不多,一共六处,但因“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两句诗太著名了,菊便成了他的化身,成了中国文学里象征着高情远致的意象。在酒和菊之外,象征陶渊明的还有

“孤云”:“万族各有托,孤云独无依。暖暖空中灭,何时见馀晖。”(《咏贫士》其一)陶渊明生前是孤独的,他的诗歌是一个孤独者的自白。他生命的光辉在他死后才逐渐放射出来,“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梦李白》其二),杜甫的这两句诗用在陶渊明身上是再恰当不过了。

篇6:浅谈琵琶行中琵琶女的典型意义

浅谈琵琶行中琵琶女的典型意义

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创作的具有浓郁抒情性特色的长篇叙事诗《琵琶行》是千古传颂的名篇。这首诗在音乐描写、景物衬托、情感表达、结构安排等方面,均有独特之处,充分显示了诗人诗歌创作的高超艺术技巧。作者塑造的艺术形象——琵琶女,青春年少时的美丽、多才多艺及“犹抱琵琶半遮面”时的羞愧、哀怨都是与众不同的。对于这个形象的典型意义,中学语文教师教学参考书认为:她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被侮辱、被损害的乐伎们的悲惨命运,抒发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情。

我认为,作者同情的不是琵琶女艺伎的身份,而是琵琶女由艺伎而沦落为商人妇的遭遇,借此抒发了作者的“天涯沦落之恨”(《容斋随笔》卷七)。一、艺伎在当时社会地位是比较高的唐代的音乐文化是非常繁荣的,几乎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上自帝王贵戚、文臣武将,下至平民百姓,无论男女老幼,莫不会舞。据记载,当时长安的乐舞盛极一时,教坊、梨园比比皆是。文学史上堪称一绝的唐诗在当时是可以入乐歌唱的。当时歌伎曾以能歌名家诗为荣;诗人也以自己的诗能够入乐广为流传而为幸。唐代的女艺人依色、艺两条标准以及服务对象的不同,分为乐伎、艺妓、歌妓、舞伎四个等级,其中,乐伎是最高等的,在宫中宜春院服务。这些乐伎代表着当时最高的专业水准,在宫廷舞队中多是领舞者。她们享受着相当高的.待遇,“四季给米”、“赐第宅”。要成为女艺人仅有容貌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天资聪慧、才艺杰出、知书达礼、善解人意,还要经过很长时间严格的专业训练。“教坊”就是唐代管理宫廷乐队的官署,教习音乐舞蹈的专门机构。

二、歌女自己也并不觉得自己地位低琵琶女自叙年轻时的欢乐生活,“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一曲红绡不知数”。从她的诉说看,她本是个色艺俱佳的艺人,年轻、貌美、艺高、曾名声显赫、红极一时。“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她日日与少年宴饮笑谑,生活豪华奢靡。这火一般的、如花似玉的青春,曾是她人生最灿烂、最美好的时光,也是她最得意的时刻,自然也成了她永恒的记忆。从琵琶女自述的口气中感到:她对自己的歌伎生涯并不感到羞愧,也并不认为自己做乐伎不光彩;对自己青春时代的恣意欢谑,红极一时,欢歌笑语并不后悔,反而有一种得意洋洋之感。琵琶女感到痛苦的是今天的寂寞与孤独、飘零与憔悴。因为春花秋月已逝,容颜已衰,年长色衰的她,遭到社会的冷遇,“老大”只能“嫁作商人妇”了,“商人重利轻别离”,男人离家经商,妇人只能独守空闺,只能在地处偏远的浔阳江上,坐在空空的画船里,向惨淡迷离的月光诉说着自己的凄苦、惆怅、孤寂。所以,“夜深忽梦少年事”,只能是“梦啼妆泪红阑干。”回想自己昔日的锦绣年华,她怎能不伤痛欲绝呢!她感叹岁月的流逝、青春的一去不复返;感叹往日的欢乐、辉煌早已逝去。留下的,只有孤独寂寞、痛苦感伤。

三、同是天涯沦落人作者白居易也并不觉得琵琶女社会地位低下,他同情感慨的是她的“沦落”,是她从红极一时的音乐家、艺术家沦落为孤独寂寞独守空船的商人妇的境遇,是她的地位由高到低、昔盛今衰的遭遇。宋人洪迈说:“白乐天《琵琶行》一篇,读者但羡其风姿,敬其词章。至形于乐府,咏歌之不足,遂以为真为长安故倡所作。……乐天之意,直欲抒写天涯沦落之恨耳。”琵琶女由“教坊第一部”到“老大嫁做商人妇”而独守空船,诗人则“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他们虽然社会地位不同,职业不同,但现实的人生结局却是相似的——沦落天涯,感受也是相通的。因此,作者同情琵琶女悲惨的遭遇,同时也是在感伤自己,借此抒发自己的迁谪之意和政治沦落之情。但作者对琵琶女的同情,是同情她的昔盛今衰,门前冷落,而不是同情她是一个歌伎。在对待琵琶女的态度上,作者是相敬又相怜。而且,作者在诗歌中称琵琶女为“君”,这敬辞亦足见作者对其的尊敬。

典型发言材料

典型经验材料

优秀教师典型材料

《百丈清规》及其历史与现实意义

化学工业绿色发展及现实意义论文

“道德风尚”典型事迹材料

典型事迹材料怎么写

单位典型事迹材料

创业女性典型材料

学生典型事例范文

《寻乌调查》的典型意义和现实意义(精选6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寻乌调查》的典型意义和现实意义,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