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说与识字教学漫谈

时间:2022-11-30 07:09:43 作者:zj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zj”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7篇字说与识字教学漫谈,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了字说与识字教学漫谈,欢迎参阅。

篇1:字说与识字教学漫谈

字说与识字教学漫谈

“字说”是根据通行字形而对汉字形义关系作非文字学的随意解释的现象或做法,因不合古人造字原意,为汉字研究所不取.但识字教学中的“字说”不应全盘否定,对于那些无法分析造字原意或造字原意无法为学生所接受的.汉字,“字说”有助于加深记忆,是可备选择的教学方法之一.

作 者:施茂枝 SHI Maozhi  作者单位:集美大学教师教育学院,福建,厦门,361021 刊 名: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TIANJIN NORMAL UNIVERSITY(ELEMENTARY EDUCATION EDITION) 年,卷(期):2009 10(4) 分类号:G623.2 关键词:字说   识字教学   记忆  

篇2:多媒体与识字教学

激活兴趣  主动识字

-如何提高农村小学低年级识字效率

袁花镇中心小学   沈红梅

【内容摘要】《2012小学语文课标》把“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列入第一学段识字写字的第一目标。但是农村小学的孩子在识字方面本来就起步晚,积累少,到了一、二年级,一下子面对每课十多个的生字需要识记,的确难度不小。尤其是形近字、音近字,学生常常“张冠李戴”,况且有的字难以记忆,学生认得快,忘得也快。再加上低年级学生有意注意持续时间很短,因此课堂中如何牢牢抓住他们的注意力,激发识字兴趣显得尤为重要。本文认为该从以下三方面尝试提高学生识字效率:一、借助形象,激发学生识字兴趣。二、视听结合,激发识字兴趣。三、音、形、义结合,重视汉字构形规律。上述方法能增强学生感性认知能力,简化思维过程,减轻记忆强度。

【关键字】:借助形象  视听结合  音形义结合

汉字是一种智能文字,心理学家查德林曾对英、美、法、德、日五国的儿童进行过智商测查,结果是欧美四国儿童的智商平均为100,日本儿童的智商平均为111,其原因是日本的儿童学习和使用汉字。汉字来源于图画,形、音、义统一在一起,认识它的时候,要进行观察、比较、想象、推理等,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尽含其中,所以学习汉字具有开发大脑潜能的功能。

识字教学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教学的难点。六至七岁年龄段的孩子共同的心理特征是好动、爱玩,不能长时间专注某一事物,喜欢接触形象的具体的有趣的东西,记忆力比较强,但易记也易忘……即使是那些“神童”,也同样是通过与他们的心理特征相适应的内容和方法而获得知识,产生兴趣的。《2012小学语文课标》也把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列入教学的第一目标。可见,识字兴趣是学生积极识字的先决条件,是提高学生识字效率的心理保证。

那么,如何激发学生识字兴趣,提高识字效率呢?

一、借助形象,激发识字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对于一切来说,只有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显然,只有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才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也才会发挥出他们无穷的潜能,使识字教学无后顾之忧。

(一)了解象形字的构成方式,巧妙识字

汉字的构成主要有三种:象形法、会意法、形声法。低年级孩子擅长形象记忆,最能吸引孩子眼球的就是象形字了,这是形成汉字的最早方法,因此创造了最原始的文字。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有一课象形字教学《口耳目》,是象形字归类识字。文中的12个字,是按人体器官、动物、天体和物象、植物分成四类。每个字用图文结合的方法展示汉字演变的大致过程,以便学生理解字义,认识字形,初步了解汉字的造字规律。在教学时,我先让学生观察书中的插图,进行图和汉字对比,再用课件直观演示象形字的演变过程,让学生明白,这些象形字经过逐渐演变,到后来都变成了原字的形体,变成了后来方正的字体,有的笔划减少了,有的笔画增加了,由不规则变成了有规则的字体。

当学完了12个字后,教师再出示课外的象形字“水、雨、刀、田”等字,通过课件演示它们的演变过程,让学生通过观察,在象形字的变化中感悟字理,了解汉字渊源,进而喜欢汉字。

(二)了解会意字的构成方式,巧妙识字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有一课会意字教学《日月明》,“日月明,鱼羊鲜,小土尘,小大尖……”这篇短短的韵文,揭示了会意字的构字特点,让人隐约感到中国人造字的智慧。巧妙的会意构字,让学生感受到识字的乐趣,也激发了学生更大的识字热情。

教学中,教师借助了一幅幅具体形象的图画,让学生明图意,悟字义,记字

形。课件出示“看”图,问:这只调皮的小猴子,手放在什么地方做什么?

生:小猴子把手放在眼睛上面,正向远处看什么呢。

师:是的,把“手”放在“目”上面就表示“看”了,谁也来“看”一下?

学生表演“看”的动作,

师:“看”跟什么有关?

生:“看”跟“手”和“目”有关。

师:是的,所以“看”是由“手”和“目”组成。仔细看看,这“手”可不能挡住眼睛呀!

生:我知道,手的竖钩要变成撇。

师:说得对,我们来看看这个字是怎么写的:课件演示看的笔顺,让学生跟着书空,以便掌握字形。

同样教学“尖”,出示“沙堆”图片后,再让学生说说,生活中(你的身边)哪些东西的外形跟它有点像?学生说:削尖的笔、鸡嘴、宝塔、毛衣针、稻草堆……我随即出示了这些图片,又问: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你发现了吗?学生会说出“上面小下面大,这些东西都是‘尖’的。”教师随即出示生字“尖”,问:你还发现了什么?“小”的竖钩变成竖了。是的,“小”作部首时竖钩要变竖……然后学生合作学习其他的会意字。

师:小朋友,我们学习的汉字中,有许多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汉字组成的。有趣的是它的意思就是这几个汉字意思的组合,这样的汉字有个名字叫“会意字”。让我们一起认识下面几个会意字,看看它们是不是很有趣。

歪:出示一幅挂得不正的图,引导学生说:不正就是“歪”

掰:掰玉米图。用手分物,掰为两截。

采:摘果子图。手在树上,采摘东西。

苗:禾苗图。田间长草,植物幼苗。

……学生看得仔细,听得专心,兴趣浓厚极了!于是我说,看来小朋友已经学会了看图领会字义,借助图意记忆字形的方法。会意字还有许许多多,希望今后遇到会意字,也能用这样的方法来学习,好吗?我看到,学生的脸上都洋溢着喜悦。

这节课,在图、字联系的过程中,学生们得心应手,饶有兴趣地悟出了会意字的构字特点。他们或看实物,或看图画,或亲身表演,让汉字与形象紧密地相结合,激发了他们学习汉字的兴趣,加深了对字形的记忆,对字义的理解。

二、视听结合,激发识字兴趣。

心理学家指出:人们通过听觉、视觉获得的信息是他获得所有信息的94%,同时使用听觉、视觉可以提高记忆效率和记忆效果。毕竟文字是抽象的,学生看到的是平面化的字符,如果单纯去记,会感到枯燥无味。低年级学生往往用形象、色彩、声音来进行思维。也就是说,儿童的天性明显地要求直观性。 声音、音乐、视频、图画等能够调动学生视、听觉,简化思维过程,减轻记忆强度,促进思维的正迁移,从而激发低年级学生识字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适时地,有选择地设计各种与生字联系起来的游戏,创设愉悦的学习氛围,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有效地提高识字教学的质量。

1、边画画边识字。

借助信息技术玩游戏,也是学生的一大乐趣。利用“金山画王笔”给学生创设识字氛围,学生边画画边学字,其乐融融。给画面添上一只熊,粘贴上画板后,可调整大小。更妙的是点击“喇叭”按钮,它会发出正确的读音,同时画板上出现汉字与拼音。这样的识字方式对学生来说非常新鲜。生动的画面和艳丽的色彩同时强烈地刺激着他们的感官。一节课下来,在老师的示范下,优等生还可尝试亲手绘制自己感兴趣的卡通图画,从中也认识了不少汉字。这种识字记忆方式虽多为无意识记忆,学生反而记得牢固,回生率低。当然,在农村小学,不是每个孩子都有机会玩这个游戏,外来民工子女及少数本地学生的家庭没有电脑。

2、猜字谜,编儿歌

有报道说:每天有成千上万的美国人手里拿着削尖的笔和擦字橡皮,翻开报纸的某一页,沉浸在眼前的纵横字谜里,写了又擦,擦了又写。时而兴高采烈,时而垂头丧气,原来他们在解字谜。

将汉字编成字谜,让学生猜,是学生最感兴趣的事情。教师设计趣味猜字谜的游戏:借助电脑稚趣的图像、清晰的音响、鲜艳的色彩,让学生仔细观察、积极动脑。如“太阳升上地面”(谜底:旦)屏幕上随着伴音,红艳艳的太阳冉冉升上地面。孩子们的情绪被调动起来了,思维被激活了,他们展开想象,努力寻找相关联的字。

由此迁移,遇到难、易错的字,可借助猜字谜进行教学。如教学“辉”,可以让学生猜一猜,出示谜面:“军人很光荣。”让学生猜,这样学生就记住了“辉”了,不会再写成火字旁了。学习“燕”,出示儿歌:草头下面有一横,口字躲在北字里,下面还有四点底,春天一到飞进门。这样的儿歌,说完就可以下笔写出来,同时,字的意思也理解了。以后,孩子们遇到难字,也会学着编儿歌。比如,学习“亮”,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是这样编的:一点一横长,口字在中间,下面脱宝盖,几字藏里面。

猜字谜识字教学,幽默风趣寓教于乐,琅琅上口,易学好记,学生印象深刻,既能展现语文课的趣味性,活跃课堂气氛,又能提高识字效果。当然,猜字谜活动只是一种手段,其目的是激发孩子们的识字兴趣,并让他们在游戏中发现猜字谜、编字谜也是识字的好办法。教师要引导学生把这个活动迁移到课外活动中,使他们爱猜、乐猜,并能用自编字谜语的方法来识记大量课本外的生字。还可开展猜字谜的活动。让学生拿着自己编得字谜与大家一起分享如此简单而有趣味的活动,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生字的兴趣和积极性。

3、小猫钓鱼。画面上有只小猫在钓鱼,水中小鱼在游来游去,每条鱼身上有一个生字 。小猫钓上一条鱼,指定一个学生读字。读对了,鱼会安然地进水桶。反之,鱼就溜回水中。学生在活动中争先恐后,注意力高度集中。

4、打气球。气球飞起来了,每个气球上有一个生字。请一个学生起来读,读对了,气球就会爆炸,生字掉下来,掉一个生字得10分,十个读对就100分。

5、贴苹果游戏。A:电脑上出现一棵苹果树,下方有本课的生字。指定一个学生报字,其他学生就将报到的生字贴到树上。B:苹果树上有很多带有字的苹果,让学生摘下苹果,组成词语放在下方的篮子中。

6、千变万化。学习生字时,教师可借助课件,把一些较难的生字放大、缩小几倍,可以改变字体的颜色,也可以加粗加斜。这种“千变万化”带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冲击,从而加深了他们对这些难字的印象。

三、形、音、义三结合,创设乐学的情境。

学生的思维是建立在浓厚的兴趣和丰富的情感基础上的,多媒体课件大多是

由影视图像或图片剪辑而成。它可使学生置身于一种动静结合、声像同步的教学环境中,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进而主动识字。

1、事半功倍教“蓬”、“牌”。

有位老师在教学《“红领巾”真好》时,让学生读准“蓬”这个后鼻音后,

是这样教学“蓬”的。

师:“蓬”是形声字,谁来说说哪一部分和字义有关,哪一部分跟读音有关。

生:草字头表示它的意思,逢字表示读音。

师:利用课件出示蓬草图,告诉学生,带草字头的字一般和植物有关,“蓬”,原先指的就是这种草,长得松松散散的,就叫“蓬草”,遇到新朋友,读两遍。

生读。

师:出示小鸟羽毛蓬松的图片,看,小鸟睡了一夜,羽毛有些松散,就可以说是--

生:蓬松的羽毛。

师:你还见过蓬松的什么呀?教师又出示四幅图,让学生看图说一说!

生:蓬松的稻草,蓬松的棉花,蓬松的兔毛,蓬松的头发。

师:小鸟睡了一觉,羽毛蓬松,有点乱,要梳理蓬松的羽毛。……

同样是《红领巾真好》的教学片段。

师:大家来看一个形声字朋友--牌,你见过哪些牌?

生:木牌 金牌

生:扑克牌  班牌

师:(课件出现各种各样的牌)这些牌都见过吗?

生:(读)金牌 木牌 门牌 车牌 扑克牌

师:你们发现了吗?不管什么牌,都有个共同点,都是扁扁的、薄薄的。老祖先造“牌”字时就告诉我们了。是哪一部分?你们猜猜!

生:片

师:幻灯片出示“片”的汉字演变……斧头把木头劈开了,劈成一片一片,多薄呀!“片”字就是这么来的。课件演示过程。

师:“片”字就是指劈开的扁扁的、薄薄的木片……

学生若有所思,而后又恍然大悟。

2、融入情境教“巢”字

师:接下来,老师介绍一个像画儿一样的字给你们认识。课件出示图片和字,你们看像什么?

生:中间部分像是鸟窝,下面的“木”就是那棵树。

生:上面部分像三只小鸟。

师:出示巢的甲骨文,这个字是古文字,也是“巢”字,你们看,巢里伸出了三个小鸟的鸟瓜,他们可能在做什么?

师:老祖先造字多有意思呀!高高的树上有个鸟巢,巢里露出三只小鸟伸着鸟爪,小鸟是那么弱小,那么可爱,我们可要--

生:保护它……

是啊,本来学生不明白上面“三折”是什么意思,教师展示图画,溯源古文学,学生马上意识到“三折”原来是表示三只小鸟,是雏鸟在巢中盼母归哺的象形化表达,这样既化解了难点,还自然渗透了“爱鸟护鸟”的教育……

以上案例中,教师能够让学生依照汉字构形规律识字。汉字是表意文字,一般根据词义来构形,或象形,或指事,或会意、或形声,有规律可循。学习汉字理当遵循汉字的构形规律,要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经验,联系儿童心理,运用工具书等等,但最终还是要回到汉字本身。那位老师教“蓬、牌、巢”等字,指导学生关注汉字构形与义、音的联系,以后学生学习生字的方法即可“无师自通”。

以上列举的所有方法都有各自的优点,但这些方法都是外在的一种干预,时间长了学生的兴趣难以保持,教师也会劳累疲倦。在激发识字兴趣的方法上,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知识的积累,教师应努力用知识本身的魅力来感染学生,挖掘汉字的趣味、体验发现带来的成功和愉悦,让识字教学变得有意思。关键是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充分发挥,让学生在轻松、主动而富有创意中学习。久而久之,便会形成一种稳固的识字兴趣。

总之,作为教师,应从农村孩子的实际情况出发,要在学生起步阶段,通过多种途径来营造识字教学的良好氛围,充分调动起儿童识字的兴趣,不断激发学生去体验识字的乐趣。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乐于识字,主动识字。

[多媒体与识字教学]

篇3: 《拼音与识字》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本文选自人教版实验教材一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学会复韵母ai ei山和它们的四声,能够读准音,认清形,并能正确书写。(2)会认“白、兔、睡、乌、龟、爬”6个汉字。

2.能力目标:练习直呼声母与复韵母ai ei ui组成的音节及音节词语。

3.德育目标:通过“龟兔赛跑”的故事,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懂得“骄傲使人落后”的道理。

教学重点:根据标调歌对ai eiui的四声标调,并能正确发音。

教学难点:按照声韵连读法的要求,正确读出带有ai ei ui的音节词。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彩色粉笔、直尺。

3.“龟兔赛跑”情境图一幅。

4.带有ai ei ui山的音节词的各种树叶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示课题

(1)我给大家带来一首儿歌,想让老师给大家读一读,你们想听吗?(播放多媒体课件,学生大声朗读儿歌。)

(2)师生一起对照屏幕有韵律地读儿歌。

[评析:通过有韵律地读儿歌,培养学生的语感,激发学生学习拼音的兴趣。]

(3)从儿歌中引出字母。

①生齐读儿歌,找出带有ai eiui的音节词。

②从带有ai ei ui的音节中引出ai ei ui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3个复韵母――ai ei ui

二、合作交流,学习发音

(1)引出字母“ai”。

师:请同学们观察音节“pai”,它的哪一部分我们以前学过?

生:声母p我们以前学过。

师:剩下的部分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现在我书写请你们注意观察笔顺。

(2)教学ai的发音。

①教学ai的读音,学生看口型,听发音。

②合作认读。小组长拿ai eiui卡片找小组同学认读。

(对于个别发音有困难的同学,小组内互教互学。)

(3)用教学ai的发音方法教学ei ui的发音。

(4)教师小结:ai ei ui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复韵母。发音时由前一个字母的音滑向后一个字母的音。

[评析:此环节的设计是引导学生学会总结方法,以便在以后的学习中能自主学习。]

三、指导书写,提升能力

(1)通过刚才教学引导,教aiei ui的笔顺。

(2)教师提示复韵母的两个字母是一个整体,书写时两个字母要离得近一些,但不要太挤。

(3)学生尝试在本子上试写,教师巡视、指导。

(4)选几个学生写的拼音字母,利用实物投影仪展现在大屏幕上,引导其他学生评议。多数学生写得不规范的字母,教师示范写。

[评析:教师扮演着“向导”的角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自主识笔顺、自主描红、自主练习书写,教师只是在其认知不到位时给予点拔。]

四、学习声调,寻找规律

(1)教学ai ei ui 的四声。

(2)出示ai ei ui 的四声,找学生读。

(3)出示打乱后的ai ei ui 的四声,找学生读。

(4)观察ai ei ui 的四声练习,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声调标在了什么字母的上边,你发现了什么?

(5)教学标调歌。

[评析:此处向学生介绍标调规律,是为了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能有规律可循,学以致用。]

五、自我感悟,共同提高

(1)练习带有ai ei ui的音节词。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教具,让孩子们在感兴趣的活动中学习。学生参与热情高,并从中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

(2)故事中识字。

①课件出示龟兔赛跑情境图。

②找学生根据音节认读“白、兔、爬、乌、龟、睡”6个字。

③学生观察图,发挥想像力,讲龟兔赛跑的故事。

[评析:通过讲故事,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教育学生懂得“骄傲使人落后”的道理。]

篇4: 《拼音与识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比较en、en馈in、in赖姆⒁簦复习巩固前鼻音和后鼻音韵母。拼读音节。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卡片认读n馈en馈in馈on馈K们是什么韵母?

2、听音练习,说说下面音节的韵母。

当中的“当”(ān溃 朋友的“朋”(én溃

从前的“从”(ón溃 清洁的“清”(īn溃

二、比一比,读一读。

en――en n――n in――in un――on

三、读词语区分前后鼻韵母。

sān suì(三岁) xué shēn溃ㄑ生)

shān shàn溃ㄉ缴希 shēn tǐ(身体)

nón mín(农民) máo jīn(毛巾)

uān mín溃ü饷鳎 zūn jìn溃ㄗ鹁矗

四、拼读三拼音音节。

zh――u――n j――i――on ch――u――n

q――i――on sh――u――n x――i――on

拼读三拼音音节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五、拼读音节词句,联系实际进行思想教育。

ài xué xí(爱学习) ài láo dn溃ò劳动)

yǒu lǐ mào(有礼貌) shǒu jì lǜ(守纪律)

hǎo hǎo xué xí(好好学习) tiān tiān xiàn shàn溃ㄌ焯煜蛏希wǒ shì yī nián jí xiǎo xué shēn馈

我 是 一 年 级 小 学 生。

wǒ ài lǎo shī hé tón xué。

我 爱 老 师 和 同 学。

篇5: 《拼音与识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后鼻韵母n馈en馈in馈on篮驼体认读音节ying,认清形,读准音,会读它们的四声。

2、会拼读带有n馈en馈in馈on赖囊艚凇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后鼻韵母n馈en溃认清形,读准音,会读它们的四声。

2、会拼读带有n馈en赖囊艚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用卡片“开火车”认读带调单韵母弧o、e、i,强调口形要正确。

2、复习前鼻韵母n、en、in、un、ün,让学生说说它们都有一个韵尾“n”,发音时都要注意舌尖顶住上腭的前部。

二、教学后鼻韵母n馈

1、看图说话引出n馈

图上画着一只水缸。“水缸”的“缸”,韵母是什么?出示卡片n馈

2、教学n赖姆⒁簦认清字形。

①教师范读,领读。

②发音要领:先发唬接着舌根往后缩,接触软腭,气流从鼻腔出来。

告诉学生,缓竺娴n啦皇巧母n和溃只表示后鼻音。

③指导学生把n――n蓝员榷痢=淌τ檬质剖疽狻S米笫终票硎旧想瘢右手掌表示舌头,当右手掌的手指向前伸,靠着左手掌的手指时,表示发前鼻音、当右手掌的掌心往上靠着左手掌的掌心时,表示发后鼻音n馈T俣员确⒂n――n馈

3、n赖乃纳练习。

4、n赖钠匆袅废啊

括n溃ǜ祝、fàn yán溃ǚ叛颍。

指导拼读作业第3题zh、ch、sh跟n老嗥吹纳刃瓮肌

三、教学后鼻韵母en馈

1、看图说话引出en馈

图上画着一盏电灯。让学生听听说说,“电灯”的“灯”(dēn溃,声母是什么?韵母呢?出示卡片en馈

2、教学en赖姆⒁簦认清字形。

①教师范读、领读。

②发音要领:先发e,然后发后鼻音n馈

③对比en和en赖姆⒁簟

3、en赖乃纳练习。

4、en赖钠匆袅废啊

dēn溃ǖ疲、uā fēn溃ü畏纾。

指导拼读课堂作业第2题中b、p、f和en老嗥吹纳刃瓮肌

四、指导书写。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后鼻韵母in馈on篮驼体认读音节ying,认清形,读准音,会读它们的四声。

2、会拼读带有in馈on赖囊艚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卡片认读。

二、教学后鼻韵母in篮驼体认读音节yin馈

1、看图引yin篮in馈

图上画着一只老鹰。“老鹰”的“鹰”念yīn馈3鍪究ㄆyin馈U馐钦体认读音节。yin廊サy,成为in溃读音相同,但成了韵母in馈

2、教学in赖姆⒁簦认清字形。

①教师范读,领读。

②发音要领:先发i,紧接着发后鼻音n馈

③对比in和in赖姆⒁簟

3、in篮yin赖乃纳练习。

yīn溃河Ω谩⒗嫌ァ⒂⑿邸

yín溃翰杂、萤火虫、欢迎。

yǐn溃旱缬啊⒂白印

yìn溃捍鹩Α⑷碛病

4、in赖钠匆袅废啊

wǔ jiǎo xīn溃ㄎ褰切牵。

指导拼读课堂作业第2题中d、t、l跟in老嗥吹纳刃瓮肌

三、教学后鼻韵母on馈

1、看图说话引出on馈

图上画着一只闹钟。“闹钟”的“钟”(zhōn溃,声母是什么?韵母呢?出示卡片on馈

2、教学on赖姆⒁簦认清字形。

(1)教师范读、领读。

(2)发音要领:先发on溃紧接着发后鼻音n馈 I

(3)on赖乃纳练习。

(4)on赖钠匆袅废啊

zhōn溃ㄖ樱、hān dn溃ㄉ蕉矗。

指导拼读课堂作业第2题中人d、t、h跟on老嗥吹纳刃瓮肌

四、指导书写。

篇6:浅谈新《课程标准》与识字教学

浅谈新《课程标准》与识字教学

浅谈新《课程标准》与识字教学

烟台市芝罘区教学研究室 张绪莲

识字是读写的基础。如何改革识字教学,使其尽快满足学生读写的需要,是多少年来小语界共同研究的一个难题。根据新《课程标准》编写的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在识字教学方面走出了一条新路。新教材与旧教材相比,变动很大,焕然一新。新教材更贴近教学实际,便教易学,很受师生的欢迎。我们欣喜地感到,我们几年前就开始进行的低年级“阅读识字,提早读写”的教改实验,与新《课程标准》、新教材的指导思想,在很多方面非常吻合。下面就识字教学及其对学生读写方面的促进,谈一下我们的认识与实践。

一、“识字”是提高学生读写能力的“瓶颈”

近些年来,语文教学改革虽然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果,但从总体的普遍的角度看,语文教学质量和效益仍未能大幅度提高。究其原因很多,但低年级语文教学少慢差费、效率低缓,不能不说是一个主要原因。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阅读教学是理解的训练过程;习作是运用的训练过程;而识字教学则是阅读教学和习作教学的基础。阅读必须要有一定的识字量才可以进行;习作也必须要有一定的识字量才可以进行。而低年级学生识字量不足,严重制约着读写能力的发展。如果说,语文教学像一个“瓶子”的.话,识字教学就是“瓶颈”。识字教学的速度和质量,直接影响着语文教学的速度和质量,进而影响着素质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的进程。因此,解决“瓶颈”问题,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关键。只有加大加粗“识字”这个“瓶颈”,学生的读写才能顺利进行。

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在识字方面有所加强。如识字提出“认识”和“学会”两种要求;在拼音部分,每课安排一首儿歌,让学生及早地接触汉字等,这都为解决“识字”这个“瓶颈”问题提供了凭借。我们几年来的实践也证明提早识字、认写分开,对加快识字速度是非常有效的。

二、“阅读识字”是提高识字效率的有效途径

为寻求行之有效的识字教学的途径。多少年来,小语界的仁人志士,上下求索,总结出许多识字教学的方法。如:注音识字、集中识字、分散识字、韵语识字等等,都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我们芝罘区从开始进行的“阅读识字,提早读写”的实验,经实践证明也是识字的有效途径,效果也非常显著。

1.“阅读识字”,能满足学生心理的需要。

刚入学的小学生,对学校生活充满了憧憬。他们渴望入学后能像大哥哥大姐姐们那样,拿着课本摇头晃脑地读。翻开一篇课文,他们首先想知道写了什么内容。对阅读的渴望必然激发学生识字的欲望。根据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我们提早了学生识字的时间,在学生一入学,就进行识字教学。即在学拼音的同时,我们给学生补充了识字教材,教学生认字。以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请看下面的教学片断:

师:小朋友们,从现在开始,你们就是小学生了,小学生这几个字这样写,(板书“小学生”)跟老师读 ──小学生。

生:(读)小学生,小学生。

师:小学生就是你,你就是小学生。你们这些小学生这节课要跟老师学习汉语拼音“a”……

(下课之前)

师:这节课,我们不仅学习了汉语拼音,还学习了三个字。(指“小学生”)这三个字读什么?

生:小学生!

师:对!再读一遍──

生:小学生──

师:下课!

一节课只需一两分钟,就可顺便教学几个字,学生并不感到困难。照此方法,下一节课在学拼音的同时,再学 “老师” “一年级”“语文”“数学”“铅笔”“橡皮”等词。每节课学一、两个词,学了几个词后,马上连成句子让学生读。如“我是一年级的小学生”“我们爱老师”等。一句话就有了具体的内容,就能读出意思来。入学几天就能读懂方块字,学生心里很高兴。学生认识的方块字一天天在增加,到学生识字达到一定的量以后,老师指导学生读《自读课本》。在阅读的过程中识字,识字又促进了阅读,使学生的阅读心理需要得到了满足,从而激发学生去学习更多的生字。

学习心理学认为,学生最熟悉的是最不需要下功夫教的。根据这个道理,我们在学拼音阶段给学生补充的识字教材都是像“小学生”“同学”“老师”“语文”这样学生身边的、最熟悉的事物,这些字的音、形、义三方面,音、义对他们来说,就在嘴边,就在眼前,就在身边,是再熟悉不过的了。现在只需把字形同字的音、义联系起来即可。有了音义作基础,记住字形就不难了。在枯燥的学拼音阶段,学生可随课文顺手牵羊识字100多个。

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

[1] [2] [3]

篇7:多元智能与低年级识字教学

多元智能与低年级识字教学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用多方面的研究成果证明每一个人至少有 7种不同的“智力中心”,分别是语言智慧、逻辑数学智慧、视觉空间智慧、肢体运作智慧、音乐智慧、人际智慧、内省智慧;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人的智能还在不断地被发掘。他认为在人的一生中,这些智慧不断受先天及后天的影响启发或开闭,而教育最主要的目的,不只是在知识的传授上,更是在发掘并引领这些智慧的发展。

多元智慧理论对于规划孩子的教育,开发他们的智慧潜力,提高综合素质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尝试着用多元智慧理论来指导识字教学。在课堂上,笔者不断变换讲课的方法,从语言到视觉再到音乐等等,经常以各种灵活的方式激活孩子不同的智慧,活跃课堂气氛,调动他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使抽象枯燥的汉字变得具体可感,学生易于接受也乐于接受。

一、识字生活化,发展语言智慧

教师如果不为刚刚进校的一年级孩子在头脑中建起一座抽象符号与具体事物之间的桥梁,那么识字将有可能成为孩子学习上第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这对于保护他们刚刚萌发的学习兴趣与信心是极为不利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例如:在“合”字的教学时,教师先用课件出示“合”问:“小朋友,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可以记住这位新朋友?”(部分学生用熟字记忆)师:“能借助老朋友记住新朋友,这个方法很好。你们再看看‘合'像什么呀?”

生 1:“合”字的形状像一座房子。

生 2:“合”字上面的一撇一捺是房顶,中间一横是房梁,下面的“口”是房子的墙。

师:真会想象!你们在课外见过 “合”字吗?

生 3:我在姐姐的考卷上见过“合格”的“合”。

生 4:我在花店里见过“百合花”的“合”。

生 5:我在妈妈和她同学的照片上见过“合影”的“合”字。

生 6:我在一个故事里见过“合”字。这个故事的名字叫“一人一口酥”,说的是三国时期曹操和部下杨修的事……(这个学生讲得绘声绘色,其他学生听得十分入迷,听完,不由自主地鼓掌。)

师:真了不起。看来,多读书就是好。想一想,我们身边有什么事物与 “合”有关?

生 7:(拿出一本合着的.书)这本书是合着的。

生 8:(把打开的铅笔盒合起来)我把铅笔盒合上了。

生 9:(指着紧闭的眼睛)这就是“合”。

师:小朋友真棒,个个都是识字大王啦!

语文是母语教育,汉字在学生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在开始学习汉字之前,小学生已通过口语积累了相当数量的口语词汇,这些从不同渠道接受的字词,构成了最基本的语言积累,为今后的识字、阅读奠定了基础。

在识字教学中笔者充分调动学生这些生活经验和积累,积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学生才纷纷说出 “合格”“百合花”“合影”等曾经认识的字,还讲了一个和“合”有关的故事。这样,既强化了识字效果,拓宽了识字途径,还极大激活了学生的语言智慧。

二、识字色彩化,发展视觉空间智慧

低段儿童对记忆材料是以视觉加工为主,即主要是以看来进行记忆。所有的孩子都喜欢生动直观的图画和鲜明的色彩,强烈的视觉刺激除了能够引起视神经中枢的兴奋外,还能在他们的 “心灵黑板”上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教学中,笔者坚持以学生为主,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把学习的主动权交

[1] [2]

篇8:识字教学设计与理念

识字教学设计与理念

不同形式的识字教学

为了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根据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学习语文的规律和汉字本身的规律,教材中采用了多种识字形式,主要有看图识字、归类识字、随课文识字。

一、看图识字

低年级学生具体形象思维比较活跃。看图识字用图提供感性材料,把要形成的概念形象化。这种识字形式生动有趣,符合儿童认识事物的规律,有利于提高识字教学效率。低年级语文教材中的看图读拼音识字、看图学词学句和看图归类识字,都属于看图识字的范畴。

“看图读拼音识字”是借助图画和汉语拼音识字。每一课都有图画、纯拼音句群、从句群中提出的生字、随生字出现的新笔画、田字格和笔顺几部分。所学的生字全部是笔画简单、构字率强的独体字,都是从纯拼音句群中提出来,按照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的顺序编排的,并尽量做到所学的生字之间有一定的联系。

在教学过程中,要把识字和认识事物,识字和初步的阅读训练,识字和写字紧密结合起来,在识字的同时复习巩固汉语拼音,使学生的语言和思维得到发展,观察能力和阅读能力得到初步的培养,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看图学词学句”包括这样几项内容:一篇短文;一幅或几幅与短文内容相配合的彩图;从短文中提出来要求理解或掌握的词语,列在短文的下面;从词语中提出要求掌握的生字,安排在田字格里,供教师指导学生认读和写字之用;随生字出现的新偏旁列在田字格上面。

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指导看图,让学生理解短文的意思,在看图的基础上学词学句,从而把培养观察能力和词句训练结合起来,把学习语文和认识事物结合起来。然后进行识字教学,把识字和学词学句联系起来。这样在语言环境中识字,能够把字的音、形、义结合起来,而且学生在学词学句和识字以后,又加深了对短文或句子的理解,使识字和阅读互相促进。

“看图归类识字”是按事物类别编排的图画和字词相配合的识字形式。它有三个特点:一是按动物、植物或其他事物的类别编排生字,使学生在识字的同时增长知识。二是配有图画或照片,让学生借助它们认识事物,理解词语。三是体现字形和字义的联系。如把动物中带“鸟”“虫”“犭”偏旁的字词编排在一起。这样,可以使学生在识字的过程中,受到初步的逻辑训练,逐步掌握形声字的构字规律。

二、归类识字

“归类识字”是根据汉字音、形、义某一方面的特点,把要学的字分别进行归类集中编排的识字形式,使学生在识字过程中,了解汉字的一些构字规律,逐步掌握识字方法,培养识字能力。

常用的归类识字的编排形式有形声字归类识字、反义词比较归类识字、量词归类识字、部首字归类识字等。

(一)形声字归类识字

“形声字归类识字”是根据形声字的构字规律来识字的一种形式。它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基本字带字识字,由学过的笔画简单、构字率强的基本字作部件,加上偏旁组成形声字。如“马—蚂、骂”“古—姑、咕”。另一种是形声字比较归类识字,由形旁表义、声旁表音特点明显的字组成。如“桐—铜”“钩—沟”。每组前边的字是熟字,后边的字是生字。每组生字后面编排了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如“蚂(蚂蚁)”“骂(打骂)”,可以帮助理解字义。

教学“形声字归类识字”要重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一般先复习熟字再教生字。让学生自己借助拼音读准生字词的音,再引导学生说说生字与熟字在音、形、义上的异同,找出表音、表义的偏旁与生字的音、义之间的联系。

(二)反义词比较归类识字

“反义词比较归类识字”是把意思相反或相对的几组词归类集中放在一起的一种识字形式。这些反义词大多数是学生口语中经常用到的,如“长—短”“寒冷—温暖”。它们的词义比较容易理解,而且意思相反或相对易记易辨。但是字形和字音联系较少,字形是教学的重点,要启发学生利用熟字或偏旁分析、记忆字形。反义词往往反映事物的某一方面的矛盾,事物不同,反义词也就不同。如“高”的反义词可以是“矮”,也可以是“低”。

(三)量词归类识字

“量词归类识字”以词语形式出现,借助图画和语言习惯识字。教学时要注意汉字有一字多义的特点,如“轮”“部”“杯”等,一离开特定的语言环境,就不是量词了。因此要把生字放到词语中教,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准确地理解字义,而且可以知道哪些量词适合与哪些表示事物名称的词搭配。

教学时,除了教材中的用法外,还可以启发学生说说其他一些习惯用法。如“部”,可以说“一部字典”,还可以说“一部电话”“一部电影”“一部电视剧”等。此外,要告诉学生,哪种事物用哪个量词,要符合语言习惯,不能随便乱用。如“一轮明月”不能说成“一只明月”。

(四)部首字归类识字

这种识字形式先出现部首字,在字的下面是说明字义的图画。图画下边是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图画的内容和图下的词语都是帮助学生理解部首字的意思的。再下面有几行韵文,说明学习部首字的目的.、作用和学习要点。

教学时,可先指导学生仔细看图,弄懂图意,并且要一边看图,一边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对字的音、形、义有一个整体印象。然后重点放在字形教学上。要使学生懂得掌握了部首字,能为今后学习合体字打下基础,也能为学习按部首创造条件。

三、随课文识字

“随课文识字”是小学识字教学中的一种主要识字形式。它的特点是生字分散在课文中,要结合课文来识字。这种识字形式,体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把识字和阅读结合起来,通过句子、短文的阅读,进一步理解字义,记忆字形,可以提高识字教学效率。

教学时,可以在初读课文时读准生字的音,感知生字的形;在讲读课文的过程中结合理解生字词,掌握字义,巩固字音,进一步认识字形;在讲读课文之后,突出字形的重点、难点,识记字形,练习书写。也可以边讲读课文,边学习生字词。还可以一部分生字(主要指离开课文内容不难理解的)放在讲读课文之前学习;另一部分生字结合讲读课文学习。无论怎样安排,有一点是需要强调的,即要尽量做到在语言环境中识字,联系句子或上下文理解字(词)义。这是随课文识字的优势所在。

随课文识字要把理解字(词)义作为中心的一环,用理解字(词)义来带动读准字音和识记字形,加强音、形、义之间的联系。语言环境,即课文介绍的知识、叙述的事情、表达的感情……为准确理解字词提供了条件,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个条件,使学生弄懂字词的意思。结合语言环境理解字词,不仅容易理解,而且可以避免枯燥无味地死记硬背词语注释。另外,结合讲读课文理解字词,可以随时受到课文规范语言的熏陶,便于将理解了的字词不断积累起来,并在口头和书面语言中灵活运用。

随课文识字要注意以下问题。一是尽量不要因为识字打断讲读教学的思路,要处理好识字和讲读课文的关系。二是指导运用字词,一般要放在复习巩固的环节。不宜刚刚理解了某个词,就要求学生运用。三是理解字(词)义是重点,但不要忽视字形教学和写字指导。

篇9:《识字》教学案例与反思

《识字》教学案例与反思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宜、层”等11个生字,会写“宜、实”等5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认识11个生字,能正确书写生字。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找出生字的规律,根据规律分析字形,记住字形。

教学过程:

一、预习提要

1、借助拼音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2、识记生字。读准字音,并想一想如何记住生字。

二、谈话导入

师: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凉爽的秋天就要来到了。今天,我们一起走进秋天,去欣赏秋天的美丽景色,好吗?(课件演示秋天风景的录像。)

过渡:秋天的景色真美!就让我们一起来赞美它吧。

三、读词语识生字

1、我会读:

学生自由朗读词语,结合小树叶中的音节自读生字。

2、互助学习

⑴同桌互相读一读词语,认真听仔细看比比谁读得好。

⑵我来教:

出示词语,小老师带读。

金秋时节景色宜人层林尽染叠翠流金

天高云淡大雁南飞秋高气爽山河壮美

五谷丰登瓜果飘香春华秋实秋收冬藏

⑶我要读:

师:秋风吹起,一片片小树叶轻轻的飘落下来,小树叶带来了一位位生字朋友。

课件出示(带拼音)

宜层尽染叠翠淡爽壮谷登华

①学生自己读读生字。

②交流:谁和生字交朋友了,愿意把你的生字朋友介绍给大家?

③分小组开火车读生字。

④全班齐抽卡片读生字。

⑷我会记:

你觉得那个生字朋友的模样最好记?你是怎样记住它的,和大家说一说好吗?

⑸找朋友:

①同桌交流:你能给哪个生字再找几个好朋友?

②指名说。

3、齐读词语。

四、书写指导

1、出示生字,学生认读。

宜实色华壮

2、给生字找朋友。

3、观察生字在田字格的位置。重点引导学生找出生字的规律,根据规律分析字形,记住字形。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偏旁和部件的占格位置。

4、书写生字:

⑴老师在黑板上范写。

⑵学生书空练习。

⑶学生在书上描红仿写,教师巡视指导。

⑷展示。

五、练一练:

1、完成《小学生学习指导丛书语文》第一页第一题。

2、组词。

宜实()色()华()壮()

六、小结

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十二个词语。细心的同学会发现,这些词语都是描写(生:秋天)的词语。

这一单元我们要学习的课文都是关于秋天的美丽景象。

七、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收集有关秋天的词语。

书写本(A)

八、板书设计

识字一

金秋时节景色宜人层林尽染叠翠流金

天高云淡大雁南飞秋高气爽山河壮美

五谷丰登瓜果飘香春华秋实秋收冬藏

九、教学反思:

本课是三组关于秋天的四字词语。这些词语描绘了秋天的美丽景色,又描绘了秋天的气候特点和丰收景象,三组词语排列有序,合辙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学生在读过几遍课文以后,已经基本上能读准字音,能把文中的12个词读通顺读流利,但有个别词语仍有些拗口,如:层林尽染、叠翠流金、五谷丰登。老师在这几个较拗口的词语训练上加大了力度。再者大多数学生在读前后鼻音时也较容易出现错误,如前鼻音“尽,后鼻音“登”,故在此处要让学生用多种方式去读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巩固生字,会写“宜、实”等5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了解秋天景色的特点,喜欢秋天。

3、有收集词语的兴趣。

教学重点:

1、复习巩固生字,能正确书写生字。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3、积累词语。

教学难点:从词语中体会秋天的美丽。

教学过程:

一、预习提要

1、朗读课文,想想每个词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

2、收集有关秋天的词语。

二、复习

1、课件出示本课的词语,请学生认读(指名读;小组读):

金秋时节景色宜人层林尽染叠翠流金

天高云淡大雁南飞秋高气爽山河壮美

五谷丰登瓜果飘香春华秋实秋收冬藏

2、课件出示短文,学生认读(指名读;同桌互读;齐读):

凉爽的秋风送来了金色的秋天。淡淡的白云在高高的蓝天上自由的飘动,登高远望,田野里稻谷熟了,被风一吹就像层层叠叠金色的海浪;树林中枫树染红了头发,翠竹更加挺拔,多么宜人的气候,多么壮美的景色!

(1)学生自由读,找找生字宝宝。

(2)不懂得同桌讨论。

(3)指名读

(4)齐读

三、朗读感悟,理解词语

1、齐读词语。

2、播放秋天图片,学生仔细看,想想美丽的风景可以用哪个词语表示出来?

3、总结方法:

结合图片可以了解词语的意思。

4、课件演示图文并茂的课文内容,学生感知词语的意思。

5、小组互助:说说你知道了哪个词的意思?或者你哪些词语还不了解?

6、交流小组学习情况。老师讲解学生不理解的词语。

四、积累词语

1、学生交流自己收集的秋天的.词语,并尝试说说其意思。

2、老师出示收集的秋天的词语。

3、学生朗读,并引导学生积累。

五、书写指导

1、出示生字,学生认读。

谷金尽层丰

2、给生字找朋友。

3、观察生字在田字格的位置。重点引导学生找出生字的规律,根据规律分析字形,记住字形。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偏旁和部件的占格位置。

4、书写生字:

⑴老师在黑板上范写。

⑵学生书空练习。

⑶学生在书上描红仿写,教师巡视指导。

⑷展示。

六、练一练

1、读读课后“我会读”中的词语。

2、完成《小学生学习指导丛书语文》第一页第二题、第四题。

七、布置作业

1、朗读词语。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留住秋天,可以画一幅秋天的图画,收集关于秋天的词语,写一写……

书写本(A)

八、板书设计

识字一

金秋时节景色宜人层林尽染叠翠流金

天高云淡大雁南飞秋高气爽山河壮美

五谷丰登瓜果飘香春华秋实秋收冬藏

九、教学反思:

对于词语理解方面,在老师的引导下,借助课文中优美的插图,基本能说出每个词的意思,但有部分学生仍不感兴趣。 在写字方面,老师尽量要求学生把字写端正,写美观。学生容易出现问题的是宝盖头的字,有绝大部分孩子写得不太规范,尤其是第二笔“点”学生容易写成“短竖”,第三笔“横钩”好写成“竖折”。还有一些同音字学生也很容易弄混如:“时”与“实”,很多学生分不清。

篇10:浅谈新《课程标准》与识字教学

浅谈新《课程标准》与识字教学

浅谈新《课程标准》与识字教学

烟台市芝罘区教学研究室 张绪莲

识字是读写的基础。如何改革识字教学,使其尽快满足学生读写的需要,是多少年来小语界共同研究的一个难题。根据新《课程标准》编写的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在识字教学方面走出了一条新路。新教材与旧教材相比,变动很大,焕然一新。新教材更贴近教学实际,便教易学,很受师生的欢迎。我们欣喜地感到,我们几年前就开始进行的低年级“阅读识字,提早读写”的教改实验,与新《课程标准》、新教材的指导思想,在很多方面非常吻合。下面就识字教学及其对学生读写方面的促进,谈一下我们的认识与实践。

一、“识字”是提高学生读写能力的“瓶颈”

近些年来,语文教学改革虽然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果,但从总体的普遍的角度看,语文教学质量和效益仍未能大幅度提高。究其原因很多,但低年级语文教学少慢差费、效率低缓,不能不说是一个主要原因。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阅读教学是理解的训练过程;习作是运用的训练过程;而识字教学则是阅读教学和习作教学的基础。阅读必须要有一定的识字量才可以进行;习作也必须要有一定的识字量才可以进行。而低年级学生识字量不足,严重制约着读写能力的发展。如果说,语文教学像一个“瓶子”的话,识字教学就是“瓶颈”。识字教学的速度和质量,直接影响着语文教学的速度和质量,进而影响着素质教育的进程。因此,解决“瓶颈”问题,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关键。只有加大加粗“识字”这个“瓶颈”,学生的读写才能顺利进行。

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在识字方面有所加强。如识字提出“认识”和“学会”两种要求;在拼音部分,每课安排一首儿歌,让学生及早地接触汉字等,这都为解决“识字”这个“瓶颈”问题提供了凭借。我们几年来的实践也证明提早识字、认写分开,对加快识字速度是非常有效的。

二、“阅读识字”是提高识字效率的有效途径

为寻求行之有效的识字教学的途径。多少年来,小语界的仁人志士,上下求索,总结出许多识字教学的方法。如:注音识字、集中识字、分散识字、韵语识字等等,都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我们芝罘区从开始进行的“阅读识字,提早读写”的实验,经实践证明也是识字的有效途径,效果也非常显著。

1.“阅读识字”,能满足学生心理的需要。

刚入学的小学生,对学校生活充满了憧憬。他们渴望入学后能像大哥哥大姐姐们那样,拿着课本摇头晃脑地读。翻开一篇课文,他们首先想知道写了什么内容。对阅读的渴望必然激发学生识字的欲望。根据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我们提早了学生识字的时间,在学生一入学,就进行识字教学。即在学拼音的同时,我们给学生补充了识字教材,教学生认字。以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请看下面的教学片断:

师:小朋友们,从现在开始,你们就是小学生了,小学生这几个字这样写,(板书“小学生”)跟老师读 ──小学生。

生:(读)小学生,小学生。

师:小学生就是你,你就是小学生。你们这些小学生这节课要跟老师学习汉语拼音“a”……

(下课之前)

师:这节课,我们不仅学习了汉语拼音,还学习了三个字。(指“小学生”)这三个字读什么?

生:小学生!

师:对!再读一遍──

生:小学生──

师:下课!

一节课只需一两分钟,就可顺便教学几个字,学生并不感到困难。照此方法,下一节课在学拼音的同时,再学 “老师” “一年级”“语文”“数学”“铅笔”“橡皮”等词。每节课学一、两个词,学了几个词后,马上连成句子让学生读。如“我是一年级的小学生”“我们爱老师”等。一句话就有了具体的内容,就能读出意思来。入学几天就能读懂方块字,学生心里很高兴。学生认识的方块字一天天在增加,到学生识字达到一定的量以后,老师指导学生读《自读课本》。在阅读的过程中识字,识字又促进了阅读,使学生的阅读心理需要得到了满足,从而激发学生去学习更多的生字。

学习心理学认为,学生最熟悉的是最不需要下功夫教的。根据这个道理,我们在学拼音阶段给学生补充的识字教材都是像“小学生”“同学”“老师”“语文”这样学生身边的、最熟悉的事物,这些字的音、形、义三方面,音、义对他们来说,就在嘴边,就在眼前,就在身边,是再熟悉不过的了。现在只需把字形同字的音、义联系起来即可。有了音义作基础,记住字形就不难了。在枯燥的学拼音阶段,学生可随课文顺手牵羊识字100多个。

教育学研究表明,人的一生中2-20岁是语言发展的最迅速的阶段。其中2-3岁是第一个最佳期,6-8岁是第二个最佳期。我们紧紧抓住了学生入学后的语言发展的第二个黄金时期,加大识字量,进行科学的训练,达到了良好的效果。实验班学生入学一年后,平均认字1300多个;入学两年后,平均认字2500-3000个。

拿到新教材后,我们发现我们的思路和新教材非常合辙。新教材在拼音部分,每篇课文都配了情况图和一首儿歌,图文并茂,学生喜闻乐见。每篇课文中的拼音和儿歌相比,学生更喜欢的是儿歌。因此,我们在使用新教材的时候,不再补充识字教材,顺应儿童的心理和学习需要,让学生在学拼音的同时,认情况图中的生字,读儿歌,并通过读儿歌识字。学生在学完拼音后就可认字200多个。

2.“认写分开”,减轻学生的过重负担。

语文教育学认为:由于知觉整体性的作用,儿童对汉字一般是先知觉其整体轮廓,再细辨个别笔画。所以,笔画的多少与认字的难易无关,只与写字的难易有关。易认的字不一定易写,难写的字不一定难认。成人也有这样的经验,有相当一部分人能读繁体字的小说,但要把这些繁体字写下来却不能。对于儿童来说,“橡皮”“欢迎”这些字,虽然笔画较多,结构复杂,但和笔画少的字比,认起来难度并无多大差别。另外,刚入学的6.7岁儿童,小肌肉群还不发达,写起字来很困难。所以,我们的要求是读写不同步,读得多,写的少。读:读课本,读《自读课本》,读课外书。能读什么读什么,能读多少读多少。写:只要求学生写课后生字表里的字。而且老师严格要求把这些字写得正确,写得规范,写得熟练。并通过写话,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生字。考试也只考生字表里的字。这样虽然识字量的要求有所加大,但并没有加重负担。

新《课标》、新教材对识字明确提出“会认” 和“会写”两种要求。体现认写分开,多认少写,加强写字,降低难度。其中低年级要求认识1600──1800个,会写800──1000个。这样安排,体现了尽早、尽快、尽可能多地认字,以便及早获得阅读的能力。会认的字,只要求读准字音,不抄、不默、不考。我们的做法和这些要求非常吻合。

3.阅读帮助识字,识字促进阅读。

提早阅读:一识字就开始阅读,尽早把识字与理解语言结合起来。如学了几个词后,就把这几个词连成句子让学生读。因为学生所学的是母语,母语的学习,与第二语言的学习不同,有着得天独厚的语言环境。母语的学习不是从零开始的,研究表明,儿童在入学以前,已经通过家庭、社会、幼儿园等,掌握了近3000个口头词汇。入学后重在学习规范的书面语言。并不需要像学英语那样要从单词学起。尽早地进入阅读阶段,可节省时间,提高阅读教学和识字教学的.效率。

利用《自读课本》识字:识字要有凭借。在学生认识了一定数量的字以后,就指导学生利用《自读课本》(人教版)识字。每篇课文少则识字20、30个,多则识字50、60个。有时一节课读一篇课文,有时一节课读两篇课文。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字不离词,词不离句,读一读课文认一认字,认一认字再读一读课文。边阅读边识字,边识字边阅读。这样学生认得快,记得牢,效果好。同时还锻炼了阅读能力。

背古诗识字:要求学生每周背一首古诗。每读一首古诗,认识3.5个或10个、8个生字。在老师进行浅显的讲解之后,学生根据自己对古诗的理解,边背边加上动作。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背古诗的速度越来越快,兴趣越来越高。一年下来,学生平均能背古诗50、60首,二年级学生多的能背100多首。几千年积淀下来的传统文化,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她必将对学生的文化修养产生积极的作用。新《课程标准》要求1──6年级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段),这要求4年前我们已经开始做了。

读课外书识字:经过训练,第二个学期以后,学生就可以读带拼音的儿童读物。一年以后,不带拼音的儿童读物也能读。两年后,适合儿童读的少儿读物,大部分学生能拿起来就读。学生读课外书的兴趣普遍提高,有的已经在读《水浒传》《西游记》《百科全书》等书籍,少则几十本,多则几百本。在读的过程中,遇到不识的字,学生可根据拼音或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自己解决,这又增加了一部分识字量。

通过以上途径,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识字,在识字的过程中阅读。识字、阅读相互促进,识字能力、阅读能力共同提高。

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在结构上作了较大的调整。加强了阅读识字的内容,节省了时间,更便于教学。也更贴近学生的实际。

4.识字促进习作,习作巩固识字效果。

提早习作:从学生学习写字后,就练习写作。从写词开始到写句,从写一句话到写两句、三句,从写几句到写一段、两段。

写的要求:写一个词就要写正确,写一句话就要写完整,写一段话就要写通顺。不会写的字不要硬写,可用拼音代替,也可请教别人或查字典解决。

写的形式:主要有贴图看图写话、画图看图写话、观察生活写话、听记、摘抄等。

经过这样的训练,期末考试“看图写话”一项,实验班学生一年级平均写77个字,二年级平均写200多字。二年级学生的观察生活习作,多的能写三、四百字,而且错别字很少。在写话的过程中,巩固了学过的生字。不会写的字,想办法会写,又学了新的字。从识字方面来说,写一遍比读一遍记忆的效果更好。识字、写作相互促进,识字能力、写作能力共同提高。

根据我们的经验,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实验在习作教学方面有些保守。习作方面的要求,只限于说话的训练,几乎没有写的要求。甚至连用词造句也没有。这样的编排,不利于学生作文能力的发展,对学生习作能力的培养是滞后的。实践中我们体会到,如果教材中安排用词造句和看图写话的内容,要求学生练习写一两句话,或者两三句话,学生不仅能够做,而且也是愿意做的。因此我们根据我们地区的情况,增加了写话方面的要求。

三、“双轨”运行,课堂教学和自由读写相结合

我们根据烟台市“双轨”教学策略,把上述教学内容采用“双轨”运行的方式来操作。所谓“双轨”指的是课内训练一条轨,课外训练一条轨。我们把教学时间一分为二,低年级每周10节的语文课,我们以五分之四的时间(每周八节)用来完成教材里的内容,这是课内一条轨;以五分之一的时间(每周二节)开设“自由读写课”,既完成教材以外的内容,这是课外一条轨。双轨并驾齐驱,课内抓根固本,课外拓展延伸。课内,老师按照《课程标准》和教材规定的内容要求,认真备课。课堂上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老师的教学重在教给方法,培养能力,打好基础。

我们还充分利用课外一条轨所给予的时间和空间,重点对学生进行“阅读识字、提早读写”的训练。学生在每周两节的“自由读写”课里,读《自读课本》识字、背古诗识字、读课外书识字,在“自由读写”本上进行写话练习巩固识字。识字量的突破,给学生提供了自由发展的天地。学生如虎添翼、如鱼得水。学生在这里读自己所爱读,写自己所想写。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学生的识字读写潜力得到最大程度的挖掘,识字读写能力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学生两年后识字2500──3000个,基本过了阅读关。听二年级学生朗读课文,常使高年级的老师感到惊讶;看二年级学生的习作常使我们感动。从学生的知识掌握、认识水平、道德观念情感意志等方面的表现看,

[1] [2] 下一页

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了全面提高。

9月全国小语会成立二十周年庆祝大会在烟台召开,“阅读识字,提早读写”实验在大会安排的现场参观中进行了展示。袁蓉、朱作仁、丁有宽等来全国各地的小学语文教育界专家、代表,观看了低年级阅读识字课和学生的成果汇报课以后,对学生表现出的识字读写水平既惊讶又信服,并给予很高的评价,说我们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走出了一条新路。

上一页  [1] [2]

篇11:漫谈数学与生活的教学反思

漫谈数学与生活的教学反思

根据学校“创新思维课堂“的理念和宗旨,选择和设计了《漫谈“数学与生活”》这节课。课后,对本节课的反思总结如下。

一、亮点

1、这是一节形式创新化、内容生活化、教学高效化的数学课型,跳出了传统教材、传统教法和传统学法的圈子,但也遵循和体现了新课改理念和高效课堂宗旨。

2、数学教学内容均来自于实际生活,和学生生活息息相关,学生接触不会感到陌生。

3、课堂教学内容突破了传统数学课堂的内容单一性、抽象性,以多角度、全方位、多

样化形式呈现教学内容,实现了数学学科与其它学科、数学与生活的邮寄融合,让课堂生动有趣。

4、课堂环节设计新颖,重在对学生合作探究品质和展示质疑能力的培养,有效突出数

学的实际应用价值。

5、课堂各个环节时时处处体现数学的思想方法,让学生感受数学“无处不在”。

6、课堂教学不单单是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品质的培养,还融入了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渗

透教育,着力凸显了“育人、育心”功能。

7、整节课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组间互动活跃有效,学生参与积极热情,课堂氛围热烈而有序,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课堂教学的高效目的。

8、本节课重在“抛砖引玉,举一反三,”意在引导学生注重数学学习,用数学的眼光关注生活,激励学生用心学好数学。这个目标基本实现。

9、本节课精心制作了课件,实现多媒体教学,突出了自媒体功能,包含了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各种形式,在更大程度上深深吸引了学生,也是本节课的一大亮点。

二、不足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一个人如此,一节课亦如此,没有任何一节课是完美无瑕的。

本节课也留有缺憾。

1、受课堂时间的限制,本节课所能展示的'生活化数学的内容已经接近极限。事实上,生活中的数学无处不在,更多的展示只能交由学生课余时间去搜集与探索。

2、教师对课堂各个环节时间的把控能力还需要提升。本节课,由于在小组展示环节所

用时间较长,导致第七环节“课堂巩固练习”和事先设计的第八环节“视频欣赏《数学版小苹果》”没能完整实现,这也是本节课最大的缺憾。

3、小组展示环节中,教师的角色定位还应更明晰化。应当让学生充分展示,教师适当进行补充、提问、纠错和点评。

4、课堂小结反思环节,还应照顾到每位学生,给学生留足思考时间,那么,学生的感想和收获可能会更加全面深入。

三、值得欣慰的地方

尽管本节课不完美,有缺憾,但在课堂上,我依然看到了小组和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第一环节小组汇报,各小组用他们自己的想法和做法进行了创新形式的汇报,使得课堂生动有趣,改变了学生对传统数学课堂枯燥乏味的看法;

2、最大的闪光点在第四环节小组展示、质疑、点评。这个环节尽管用了较长时间,但就在这个环节中,学生的思维品质充分表现了出来,各小组的精彩讲解、组间的质疑点评、小组提出新问题(课堂生成资源)并进行解答、教师的适度参与,让整个课堂在这个环节达到了一个阶段性高潮,课堂热烈而不凌乱,热闹的同时也有冷静的思考,让我对学生刮目相看。

本节课是对教师自我的一次尝试和挑战。总体看来,这次尝试和挑战基本上是成功了。当然,这一节综合性的、开放式的数学课堂应当体现在平时的数学教课堂中。我会在汲取精华的同时,努力弥补不足,将在高效课堂的道路上继续探索和创新,力争取得更好的成绩!

篇12:《识字6》教学设计与评析(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识字6》(第一课时)教学案例与评析

吉安市吉州区仁山坪小学

执教:刘迎 评析:左明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一年级下册)《识字6》的第一、二小节。

教学目标:

1、认识“海、鸥”等9个生字,会写“沙、海、军、苗”4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短文,通过朗读感受大自然的美。

3、初步感知数量词的用法。尝试在生活中用数量词表达熟悉的事物。

教学准备:

CAI课件,不同形状、颜色的小生字卡,数量词卡片,一些常见的生活、学习用品(如牙刷、橡皮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旅行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师:小朋友们,你们喜欢旅游吗?今天迎迎姐姐带大家去旅行,你们高兴吗?

生(欢呼雀跃):高兴!

师:请大家坐好,火车就要开了。

(播放课件:在《火车开了》的歌声中,一列火车开动了,越开越快。)

(点评:教师一开始就利用学生喜爱“玩”的天性,创设旅游情境,这种教学情境的创设,像一块巨大磁石吸引着学生,学生迅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课堂变得开放而有活力,为学生愉悦地学习做了情感铺垫。)

二、指导学习第一小节,归纳识字方法

师:第一站--大海到了。(课件展示迷人的大海风光)

师:你们看见了什么?

生1:我看见蓝蓝的大海上有一艘军舰在航行,军舰后面还跟着一条小小的帆船。

生2:我看见一只雪白的海鸥在天空中飞翔。

生3:我看见海边有一片金色的沙滩。

师:说得太好了!我把你们说的写下来了。

(点评:多媒体的图文并茂,直观形象,唤起了学生“说”的欲望,设置语境,借助读物中的图画练习说话,培养了学生借图说话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口语能力的提高。)

(课件展示课文第一小节)你们会读吗?遇到不认识的字该怎么办呢?

生:可以拼读字上的拼音。

生:还可以向您和其他小朋友请教。

师:好办法!请大家在小组里读一读吧。(生在小组里自由朗读。然后师指名读,其他同学当评委,指出哪儿读得不准,及时纠正,鼓励他再读,直到读准为止。评出读的最好的同学,由他领着全班同学读。)

(点评:互助互评大大激发了学生识字的乐趣,实现了“小老师”的帮带作用,缩小了同学间的学习差距,全体学生都有收获,乐此不疲。)

师:读得真不错。去掉拼音你还会读吗?(课件去掉拼音)

(生跃跃欲试,纷纷举手。)

师:我们比比看,哪组小朋友读得好(开火车读)。小小火车谁来开?

生:小小火车我来开。

(生开火车读,拍手读,男女生接读。最后师生问读,师问“一什么海鸥”,生答“一只海鸥”。)

(点评:“开火车”的形式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尤为喜欢,创设了一种充满韵律的课堂节奏,体现了乐中学,学中乐的新课堂理念。)

师:小朋友们课文读得很流利。再考考大家,(课件去掉熟字,剩下“海hǎi、鸥ōu、滩tān、军jūn、舰jiàn、帆fān”6个生字)你会认这些生字吗?

(生立刻在小组内认读生字)

师:注意看这些字的拼音,你有什么发现?

生1:我发现“滩、军、舰、帆”都是前鼻音。

生2:我发现“舰”是三拼音。“鸥”没有声母,只有一个复韵母“ou”。

师:你观察得真仔细。请你领着大家读一读吧!

(生跟读生字,先按顺序读,再打乱顺序读。)

(点评:去掉熟字,让学生在小组内认读,巩固识字,识字的难度在渐渐加深。通过跟读生字,按顺序读,打乱顺序读的形式,反复呈现,不断深化识字,教师变“告诉”为“引导”,学生变“接受”为“发现”。)

师:沙滩上有许多美丽的贝壳(课件展示:沙滩上的贝壳上面写着这6个生字,贝壳旁边有一只小竹篓),你们想不想把它们带回家呢?

生(异口同声):想。(做“捡贝壳”游戏。学生读对一个字,竹篓里就增加一个贝壳。)

师:你记住了哪些字?你是怎样记的?

生:我记住了“海”字,海里有很多水,所以“海”的左边是“氵”,右边的“每”字就像海里游动的鱼。

师:想像力真丰富,送你一个生字宝宝(小生字卡“海”),让你永远记住它。

生:我记住了“鸥”字。海鸥是一种鸟,所以“鸥”的右边是“鸟”,左边是个“区”字。

师:你怎么认识“区”字呢?

生:我住在西苑小区,小区的大门上有这个“区”字。我天天从那经过,就认识了。

师:在生活中识字,好方法!(奖“生字宝宝”)

生:我请大家猜一猜我记住了哪个字,小车头上戴小帽,这是什么字?

生(抢说):这是“军”字。

师:编字谜来记住生字,也不错。(奖“生字宝宝”)

小朋友们,你还记住了哪个字,你又是通过什么方法来记的呢?请你在小组里说一说。

(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点评:自主识字,奖生字宝宝,符合儿童识字规律,通过奖励的作用,激发了儿童识字兴趣。小组合作交流识字,课内与课外识字相结合,鼓励生活中识字,强调了让学生在生活中拓宽识字的渠道,感受识字成功的喜悦。)

师:我们不仅要会认字,还要会写字。怎样才能把字写好呢?

生1:先注意观察老师是怎样写的,然后按照老师的样子写。

生2:要占好格子,写好笔画,横要平,竖要直。

生3:坐姿要端正,把手洗干净,把笔削尖。

师:请大家观察我是怎样写的。先写“沙”。口决:两点头向上,一提往上扬。一竖靠中线,两点在两旁,一撇要拉长。左窄右边宽,沙字写好了。再写“海”。“海” 也是左窄右宽,“母”中间一横写在横中线上。最后写“军”。“军”是上下结构,“ ”这一折写在横中线上,最后一笔“丨”写在竖中线上。

(生练习写“沙、海、军”三个字。展示几本学生作业。集体评议哪个字写得好,好在哪里。)

(点评:掌握正确写字的姿势,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是新课标对一年级写字的要求。教师用写字口诀,讲解写字要领,要求书写规范、端正、整洁。展示学生作业,集体评议,体会汉字的优美,为学生写好汉字打下坚实的基础。)

师:我们马上就要离开迷人的大海,向下一站出发了。

生(向大屏幕展示的海景挥手):再见了,大海!

三、合作学习第二小节,反馈识字效果

师:第二站--农村到了。

你们看(手指大屏幕,课件展示农村风光),这一块稻田里的稻子成熟了,黄澄澄、金灿灿的,还没收割完。另一块稻田已经种下了第二季的秧苗,一畦畦绿油油的秧苗真惹人喜爱。一方鱼塘里鱼儿成群结队地游来游去,旁边的一座果园里红通通的果子挂满了枝头。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呢?

生1(深情地):啊!农村真美呀!

生2: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

生3:我想跳进鱼塘,和鱼儿一起欢快地游泳。我想摘一个果子,尝尝水果的香甜。

生4:我想再看看一畦畦绿油油的秧苗。

师(课件展示一畦畦秧苗):像这样长长一行的秧苗就是一畦秧苗。

师:把你喜欢的景物画下来吧!(生动笔作画。展示学生的画,学生根据画读课文。课件出示短文第二小节,全班齐读。)

(点评:通过课件展示再现农村迷人的风光,学生跃跃欲试,创作出一幅幅美丽的图画。借助图画有感情地读课文,表现美,也是阶段教学目标的要求,这种综合性的学习真正反映出在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师:请大家找出第二小节的3个生字,在小组里合作学习。(生在小组内学习生字)

生:我记住了“秧”字。禾苗的“禾”加上中央电视台的“央”,组成秧苗的“秧”。

师:看电视也能识字,你真是个有心人!(奖“生字宝宝”)

生:我认识“塘”字。把水果糖的“糖”的“米”换成“土”,就变成鱼塘的“塘”。

生:我认识“稻”字。我爸爸爱喝“稻花香”牌的酒,每次去超市,我都帮爸爸去货架上拿酒。

师:你们观察仔细,积极动脑,真佩服你们!(奖“生字宝宝”)生活就是一个大课堂,希望我们每一位小朋友都能走到哪学到哪。

师:我们还要写一个字,稻田上面长青草,这是什么字?

生(抢说):苗!

师:请大家自己练习写“苗”字。请一名同学在黑板上写。

(生练写,集体评议。)

(点评:奖励的作用在这一教学环节得到了延伸,学生识字的积极性更高了,正如老师说的生活就是一个“大课堂”,学生自己想办法记住字形,更激励学生养成主动识字,认真写字的习惯。)

四、回顾旅程,美读课文

师:时间不早了,我们不得不离开这美丽的地方了。

生:再见了,美丽的农村!

师(播放音乐):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我们欣赏过的美景吧!

(学生或坐或站,齐诵课文第一、二小节)

(点评:配上音乐,课堂上学生有坐的有站的,学生此时处于兴奋状态,在玩中体验了学的成功,在学中享受了玩的乐趣。)

五、找朋友游戏,用好数量词

师:今天我们不仅欣赏了美丽的风景,还和许多生字宝宝交上了朋友,收获真不小。这几个数量词还没找到它们的朋友,心里可着急了,你们能帮帮它们吗?

生(热情地):我来帮!

(找朋友游戏:师拿着数量词卡片“一只”问:“ 一只’的朋友在哪里”?拿着“海鸥、山羊、花猫”等卡片的小朋友走过来,说“一只的朋友在这里。”生齐读词组。)

(点评:识字与认识事物结合起来,拓宽学生思维,以免对文中数量词产生负“定势”效应。)

六、分发纪念品,拓展数量词

师:迎迎姐姐这里有很多纪念品,只要你能用上正确的数量词说一说,我就把它送给你。

(拿出牙刷、镜子、尺子、练习本等常见的生活、学习用品,学生争先恐后地用上数量词,获取纪念品。)

(点评:利用实物感悟数量词的用法,达到了不光是为了给学生纪念品的目的,这一富有生活情趣的教学,开放而充满活力。知识的拓展更广了,师生成了更亲密的朋友。)

七、结束旅程,展望明天

师:今天的旅行就要结束了。明天,迎迎姐姐将带大家去更美的地方游玩。我们乘上火车回家吧!

(课件展示:火车开了。在歌声中师生告别。)

(点评:师生在愉快的旅行中学到了知识,学生个个喜笑颜开,更向往明天还是这样的旅行学习。)

总评:教师通过旅行的形式,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快乐中识字,根据一年级学生识字规律,按排合理适量的学习内容,有层次,有梯次地把识字放在“大海”“农村”的语言环境中,这种教学设计,说明教师课前充分分析了学生的学情和学生对本教学的掌握规律,教学中由扶到放。写字指导到位,讲解、书空、范写,注意了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有的用部件法识字,有的用换偏旁的方法识字,有的用熟字稍作变化识字,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记住字形。

教学中教师着眼于“实”,立足于“活”,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体现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课堂中表现出的学习方式多,教师的指导,师生互动,小组学习,生生互动,教学以学生的兴趣为前提,以学生自主学习为宗旨,最大限度的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机会。识字在课堂与生活中相互渗透,学生在愉快的旅行活动中识记生字,展示自我,识字教学目标得以轻松实现。学生在识字的同时体验了美,发展了语言,发散了思维,提高了认识能力及正确使用数量词的能力,学生体验到识字成功的快乐,大大激发了学生识字的兴趣。

设计说明: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于第一学段的“识字”提出了要求:“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我在教学《识字6》时,力争贯穿这一理念。

1、精心创设识字情境

我精心设计了符合生活实际和教学需要的识字情境,把上课变成旅行,教室变成火车厢。师生角色也随之改变,我变成了领着孩子们旅行的大姐姐,拉近了彼此的距离。课堂气氛轻松融洽,孩子们畅所欲言。在欣赏美景的同时识字,孩子们兴趣盎然,变被动识字为主动识字,大胆发挥想像,归纳出很多切实可行的识字方法,合理巧妙地记住了生字。

2、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识字6》由四个相对独立的小节组成,整课要求认识14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容量较大。因此,我将本课的教学安排成两课时,第一课时学习第一、二小节。两节各有侧重点,我采用由扶到放的形式,重点指导学生学习生字较多的第一小节。在总结出识字、写字方法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在小组内自学只有3个生字的第二小节。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得到极大的满足,识字效果颇佳。

3、巧妙联系生活实际

教学数量词的用法时,我巧妙联系生活实际,选择一些常见的生活、学习用品作为旅游纪念品,颁发给能正确使用数量词的孩子。在游戏中,孩子们不知不觉就感知了数量词的用法,学会了在生活中用数量表达熟悉的事物。孩子们热情高涨,把整堂课推向了高潮。

[《识字6》教学设计与评析(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篇13:多媒体技术与新型识字教学

多媒体技术与新型识字教学

上海市实验学校编写的语文教材与计算机教学密切结合,引入双拼汉字输入方法,把认字、学拼音和多媒体计算机的应用结合起来,使小学生从入学第一天起就与计算机结下了不解之缘。学生在学习汉语拼音第一个字母“A”后就要在计算机键盘上找到它的位置,当学生在键盘击“A”键后,屏幕上显示汉字“阿”(一码字),计算机发出该字的读音,随后发出含有该字组成的词语的句子的读音,让学生从中了解了该字的含义。一节语文课不仅能让学生学会字母,还学会汉字输入,并能认字和读句。其容量之大,效果之佳,负担之轻,兴趣之浓,是多少年来教改企求达到的目标,也是广大教师梦寐以求的事。梦想成真是由于将多媒体技术引入了语文教学,它提供了文字、声音、图像等信息,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思路和方法。经过几年的实践,利用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不仅增加了学生识字量,而且还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培养了小学生的自学能力。

一、有效的多媒体识字教学使神话变成了事实

小学一年级新生入学两个月后能认1000个汉字。进校一个半月的学生能在电脑中输入600多个汉字,“写”96句话。进校时只认64个字的学生,经过不到两个月的训练,能认720个字。有人认为这是神话!不,这是事实。

上海市实验学校自1991年利用电脑辅助学习汉字以来,学生的`识字量逐年提高。1997年多媒体技术介入识字教学后,学生进校两个半月的平均识字量已达990个,1998年竟达到1240个。经过两个月的训练,小学生用电脑输汉字速度达20个字/分钟,最高达到42个字/分钟。有些进校时就认1000个字的学生,已能在电脑中“写”童话故事,尽管他们还不会用笔写这些字。许多学生能流畅地读《365夜》故事。

也有人认为进上海市实验学校学习的学生都是“神童”。其实不然。1995年将这种新型的识字教学推广到对学生入学不加选择的广东碧桂园学校(私立学校),学生能在入学后的三个月中平均认700~800个汉字。1996年上海浦东明珠小学引进了这种教学方法,平均识字量与上海市实验学校持平,达990个汉字。1998年又将该识字教学推广到河南信阳实验小学,学生学习汉字,运用汉字的效果达到了教材要求的各项指标。江苏苏州国际外国语学校、浙江温州新世纪学校、云南昆明春城小学的教学反馈都是令人满意的。

二、电脑是识字的好帮手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篇14:识字教学的现状与教学对策

识字教学的现状与教学对策

吕先生的话与识字教学关系很密切:一是“本国语文”不过关,首先是指识字教学不过关;二是好学生“得益于课外看书”,但不识字就无法去“课外看书”。吕先生的批评过去了近二十年,今日情况似乎比当初更糟,初中生语言贫乏,写不出象样的记叙文、说明文,且错别字累累,严重影响了表情达意。某市96级中师生升学语文成绩居然三分之二不及格,有的班最高只有六十五分。能考上中师的好学生语文水平如此,其他学生则更差。笔者觉得如此现状源于语文教学界对识字教学重视不够,认识不清,对汉字特点体会把握较差,导致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不当,如不及时扭转,语文教学,尤其是识字教学的前景则很不美妙。为此,笔者就识字教学的有关问题进行了一些探讨,切望专家同行指教。

识字教学的原则

识字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理应遵循语文教学的一般原则,如理论联系实际、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直观性、启发性、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及语文教学与思想教育相结合、发展语言与发展思维相结合等原则。但识字教学与拼音教学、阅读教学、作文教学相比,教学内容迥异。识字教学的内容是汉字,汉字是世界上现存唯一的表意文字,其特点是以象形为基础,以表意为主体而达音形义的统一。汉字本身的`特点与儿童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从低级到高级的认识心理特点相结合,必然会产生汉字识字教学的特殊原则。把握了这些原则就等于把握了识字教学的关键,就能事半功倍,否则就事倍功半。

一、以字形为突破口,音形义相结合的原则。

这一原则是据汉字本是音形义相结合的统一体这一特点而提出来的。汉字字数多而音节少,《汉语大字典》收字55000个,国家颁定常用汉字7000个,而音节只有410个,音同音近的字很多。汉字字形包括三个层次:一是零件,指组成偏旁部首与独体字的笔画,基本笔画五种,常见笔画28种;二是部件,即组成合体字的偏旁部首与独体字,常用偏旁140个,《新华字典》偏旁部首189个,独体字数百个;三是结构,汉字的结构既指零件和部件组成汉字的结构,又指零件和部件组成汉字的顺序。汉字字形复杂但可分为三个层次,有规律可寻,掌握了规律便不难书写理解记忆。汉字字义有一字(词)多义和一义多词,有近义词、反义词之分。汉字可独立成词(单音词),又可作语素而与其它语素构成双音词、多音词等合成词,(有的字独立无语义,如徘徊,要二者合起来才组成一个语素,因数量极少,此处不多说)。汉字字(词)义复杂,构成新词的能力强,是汉语成熟的表现。汉字构成新词后,其义或与本义同,或与本义近,有的还与本义大异,但大多有迹可寻,可据本义及前后文进行理解。

汉字是音形义相结合的统一体,识字时首先入目入心的是字形,而汉字又是以象形为基础,以表意为主体,据此就产生汉字识字教学的核心原则――以字形为突破口,音形义相结合的原则,即识字教学不仅要识记汉字的音形义,而且要建立三者之间的联系,主要是见形而知音义,兼及闻音而知义形,表义能辨准字音,写出字形。

识字首先接触的是字形,我们就要以分析字形为突破口,再根据汉字造字或象形或指事或会意或形声的特点,先讲音或先讲义,达到音形义的结合。如教象形字“羊”,字形象羊,是一种家畜,读作“yáng”。如教指事字“刃”,字形是刀口上加一点表示刀口,刃便是刀口的意思,读作“rèn”。教会意字从分析意符入首,再涉及义与音,教学便生动形象有意思。如田中草为“苗”,不正即“歪”,犬叫为“吠”;又如双木为“林”,表示许多树林,三木为“森”,表示更多的树,多得遮天蔽日,三人为“众”,由此引出一条规律:凡三个相同的独体字(意符)组成的新字都表示多或程度深的意思。汉字中形声字最多,形符表意,声符表音,教学时先分清声旁与形旁,再先讲义或先讲声,如教“急,声旁是“几”,读“jī”,形旁是肉(月)旁,肌指动物身上的精肉,词语有“肌肉”。形声字多,规律性也强,但因古今音变,不少形声字的声旁不能准确表音,有的成了近音,有的音差别很大,所以要加强正音教学。对部分形旁声旁换位而组成的不同形声字,如“晖”、“晕”、“纹”、“紊”等尤须注意区别。

二、字词句相联学用结合的原则。

以字形为突破口加强音义联系的识字教学原则能解决大多数汉字的识记,且能通过比较找出许多识字规律,但它往往只能解决该字的本音本义与一字一音一义问题,而一字多音多义和非形声的同音字则难以区分。这就需要按照学习语文的特点,加强字词句的联系,学用结合,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识字,所谓“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在学习积淀语言的同时发展思维,加强对汉字的识记掌握。符号学告诉我们,语言本身有指示义与隐含义,隐含义由语言环境所决定,就是所谓言外之意。汉语(包括汉字)的隐含义往往曲而且深,就需要结合句段篇,甚至结合句段篇以外的语言环境来理解。

[1] [2] [3] 下一页

篇15:《识字7》教学设计与反思

付佐完小  魏向华

学习目标1.识记“孔、雀、鹂、灵、锦、鹰、丛、护、牢、嬉”10个生字。

2.准确、熟练地朗读课文,读出节奏感。

3.懂得保护小动物。

教法设计针对教材内容和学生己有的知识水平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教学中主要采用“创设情景──图文结合,识记生字──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朗读儿歌──拓展延伸”的教学方法。

设计理念:

创设情景,营造民主、和谐、全员参与的学习氛围,利用课件,展现动物的活动图片,利用猜字谜,做游戏,表演、谈话等多种方式呈现知识,充分体现观察认识,自主交流、朗读与体会的结合。

教学重点认会10个生字会组词及熟练朗读拍手歌。

学习准备

课件、图片、词语卡。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谈话:同学们,老师知道你们非常喜欢小动物,今天,老师就带大家到精彩的动物世界去看一看。

2.出示课件,学生欣赏感受。

(1)欣赏各种动物在不同环境活动的场面,体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2)说说自己看到了哪些动物。

课前谈话:多么广阔、美丽的大自然啊!……今天,老师从美丽的大自然中邀请了5位美丽的客人来咱们班,和我们交朋友,你们愿意吗?大家以热烈的掌声欢迎。

二、看图、读词、识字

1.出示课件,看图片,认识动物。

2.出示词语,图文对照,认读词语。

(1)自由认一认,读一读。

(2)小老师领读。

(3)开火车认读。

谈话:美丽的客人走了,它们回到了大自然的怀抱中,让我们牢牢记住它们的名字吧!

3.出示生字,识记生字“孔、雀、灵、鹂、锦、鹰”。

(1)同桌合作识记生字。

(2)交流汇报。

你们真是太聪明了,帮了老师,老师谢谢你们,今天我们可爱的小鸭子也遇到了困难,你们想帮帮它吗?真是乐于助人的好孩子。

三、出示课件“谁能帮帮我”,学习生字“丛、牢、嬉、护”

1.小组合作识记生字。

2.交流汇报。

3.组词说话练习。

你们帮了老师,又帮了小鸭子,你们这么喜欢帮助别人,一定有很多朋友,是吧?那我们一起来做“找朋友”的游戏好吗?

四、巩固生字

1.找朋友游戏。

(1)教师示范。

(2)做游戏。

孩子们,看得出来,你们不但喜欢猜谜语,还会编谜语,那我们就来一起猜谜语,好不好?

2.课件出示“我会猜”。

小牛戴帽子──牢。 一只美丽的鸟──鹂。

女孩喜欢做游戏──嬉。 火烧的山倒了──灵。

你们真是太聪明了,有一位孩子跟你们一样聪明,也非常喜欢动物,他根据大自然中动物的特点编了一首非常有趣的拍手歌,你们想读吗?打开课本读读。

五、朗读课文

1.自由朗读,要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

2.同桌互读互听。

3.分小节展示朗读。

4.评价。

5.课件出示(拍手歌)练读。

(1)自由模仿练读。

(2)男女分小节接力读

(3)师生拍手加动作表演读。

(4)自由练读,说说读了拍手歌,你知道了什么?

谈话:是啊,大家说得太好了,大小动物都有家,人和动物是朋友,我们人人都应该关心动物,保护动物使我们能够和睦相处。共享一片蓝天。

六、出示课件:介绍认识几种稀有动物

谈话:多么可爱的动物啊,像这样的.动物,在我们国家本来就非常稀少(例如:大熊猫、东北虎、朱q、羚牛等等)。可是我们还是会看到有人伤害或捕杀他们,当你看到这样的情景,你想说什么?会怎样做呢?没有杀戮,就没有买卖。

(1)同桌互说。

(2)指名说。

(3)自由对动物或捕杀者说。

谈话:孩子们,让我们从小做一个关心动物,保护动物的好孩子,做一个保护动物的小宣传员,好不好?那我们把这首儿歌唱给所有的人,让所有的人都来保护动物。

篇16:《识字7》教学设计与反思

一、情景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激发兴趣,激起学习的欲望显得特别重要。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呈现给学生许多动物自由活动、快乐玩耍的画面,让他们在欣赏中感受,在感受中生趣,有了认识动物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创设了多种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如:认识动物朋友并跟他人打招呼,帮帮老师,帮帮小鸭子,找朋友,猜字谜等,让学生在活动中,游戏中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积极、主动的去学习,课堂教学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二、看图、识字、猜字谜都力求遵循从儿童的生活、言语实践中来,再回到实践中去的规律。教师用协调、鼓励、请教的口吻,调动学生自主识字的积极性,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将识字和生活,识字与游戏结合起来,帮助学生突破识字的难点。

三、注重识字过程中人文关怀。从上课开始欢迎美丽的客人,与他们交朋友,帮老师,帮鸭先生到读文谈体会,懂得保护动物。整个过程,学生的情感始终倾注于动物朋友的身上,识字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与“动物”相处的过程,潜移默化地渗透着人文关怀。我们知道学生学会了相处,学会了关爱,就会去关爱同学、老师、亲人,就会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爱护生活环境。

四、追求“识字生活化、情境化、游戏化”,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动起来。课堂上老师精心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通过小组学习、合作学习、互动交际、角色转换,促使他们不停的动脑、动眼、动手、动嘴。让学生在生活中识字,在游戏中识字。我们扣住“动物世界”把画面上几种美丽的动物也放进课堂,把他们想象为可爱的精灵,充满童趣,克服识字教学的枯燥。整节课以“认识客人及记住他们的名字”为大情境,以与美丽的客人朋友引出要学的内容,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篇17:识字与写字教学的改革

识字与写字教学的改革

识字与写字教学的改革直接决定着阅读和写作教学的改革,而且还直接影响着其它学科的教学。与1992年《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相比较,2001年《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识字与写字教学进行了较大的改革。如何认识和理解这些改革,尤其是改革的理论和实践依据,对现实的语文课程改革实验探索至关重要。

1.培养学生喜欢学习汉字的情感和主动识字的愿望,具有独立识字的能力。

任何一个国家的义务教育都会注重本国家文化、价值观的教育,语言文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因此,从小学开始就应该培养学生喜欢汉字的情感与态度,让学生逐步感受到汉字在中华民族文化中的价值与意义。2001年课程标准要求,“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这样的目标与原来仅仅注重识写与写字的知识和技能的目标是不同的,培养学生对汉字和汉字学习的态度与情感,其价值本身就异常重要,而不是局限在为了解决学习汉字的动力问题。

另外,学生对学习汉字有了浓厚的兴趣,必然会主动探求识字的方法,逐渐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在这个过程中,随着知识的积累、体验和总结出来的规律的增多,独立识字的能力也就自然形成和发展。因此,在识字教学中,在注重识字数量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兴趣,关注学生在识字过程中的体会和认识,以及识字方法的尝试和探索。因此,不能把识字数量的多少当作识字教学的全部目的,也不能当作衡量一种识字方法是否有价值的唯一标准。识字教学的过程不是为了教学生识了字就算完成任务,学生能否自己独立识字才是关键。

2.多认少写,为尽快实现独立阅读创造条件。

小学低年级以识字为重点,是语文课程发展过程中的一贯要求。但是,不同时期的课程标准,对识字的要求也不同,主要表现识字数量和质量的要求。小学低年级应该识多少字,识哪些字,这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2001年课程标准要求,“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其中800~1000个会写。”这样的要求,明确地体现出了认、讲、写。用不是同步发展,而是重在保证一定的认字数量,使学生在一年级末实现独立阅读成为可能。

在小学低年级尽快实现认一定数量的字具有战略意义。信息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尽快地提高中小学学生的阅读水平是教育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为此,一些国家在这方面都作出了积极的反应。例如,为了确保三年级末的学生独立阅读,美国发起“美国阅读挑战”的行动。为此1997年10月ZI日美国总统克林顿在白宫作“美国阅读动员报告”,动员全国所有的人员参加这个行动。这是美国政府为应对信息社会的发展在教育方面采取的重大举措。除了社会发展需要的因素之外,注重儿童智力的早期开发以提升公民素质也成为教育发展的重要任务。因此,一些国家试图通过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以实现智力开发的突破。从儿童认知发展来说,具备阅读能力为他们打开了另一个世界的大门。相对于现实世界,阅读可以为孩子提供一个充满无数希奇、可能的想像和幻想世界。从而促进学生的思维以及认识世界丰富性和多样性的发展。然而,实现独立阅读的前提是识字,因此识字教学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3.多认少写,为多种识字方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因为认、讲、写、用不一定齐步走,所以受制约的因素相对地减少,认字的方法也就可以灵活多样,做各种尝试和探索。在我国现阶段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识字方法或自称识字流派的实验是最引人注目的,也可以说是小学语文教学实验最活跃的领域。教育部门曾经在2000年邀请识字教学实验的各家各派进行交流和研讨,也请了语言文字方面的专家做专题讲座。根据会议交流的情况和一些专家的意见,基本形成了这样的共识,即任何一种识字方法,有自身的优势也存在劣势,试图用一种识字方法包打天下,解决所有问题是不可能的。因此,应该发挥各种识字方法的优势,针对不同阶段学生识字的特点和所要识的字的特点等因素,灵活地采用或并用多种识字方法。另外,不顾汉字本身的特点而牵强附会地拆解汉字或者推崇一种方法而将其不断僵化,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如果学生在打基础阶段,采用的方法违背了汉语言文字的规律,即使一时或短时期内取得一定的成绩,但是会误导、制约学生独立识字能力的发展。

4.降低写字量,关注写字的过程,注重写字基本功的培养。

通过2001年课程标准与1992年大纲的比较,可以发现写字教学的理念和具体要求等方面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根据写字教学的特点和规律,在开始写字阶段,应该注重基本功的培养,基础打扎实后,写字的速度自然会提高。传统写字教学积累的经验,值得思考和借鉴。传统写字教学遵循自己的程序,开始练习写字先写“上大人,丘(孔)乙己。化三千,七十士。尔小生,八九子。佳作仁,可知礼也。”根据现有的资料(包括敦煌遗籍),一般认为这个专供重蒙练习写字用的'教材大约从唐代就开始流行。之所以流传至今,是有其原因的。“古人先教孩子们写那似通不通的‘上大人,孔乙己……’干什么?那是在练习基本笔画,基本部件,基本结构,为写复杂的字练基本功作准备呢!”古人经过长期的摸索,逐渐积累出行之有效的做法,现在应该很好地进行研究和分析隐含于其中的道理。写字首先是练习执笔,练习写基本笔画并了解基本结构,这是写字的基本程序。

语文课程标准的发展历程表明,越是力图把识字的认、写、讲、用同时推进的时候,却恰恰是在削弱、;忽视各自特点和规律。开始练习写字应该注重的是写的质量,要求写字的数量不代表学生真正会写的字的数量,如果打好基础,学生会写的字可以远远超过要求写的字。否则,急功近利的思路和做法会产生严重的负作用。1992年大纲一、二年级要求学会1150个字,2001年课程标准只要求会写800―1000个。会写汉字数量的降低,为学生打好写字的基础提供了机会和条件,学生可以摆脱疲于奔命地学习写新学的字,把节省出来的时间和精力用在写字的基本功上。按照2001年课程标准的要求,如果识字取上限1800个,写字取下限800个,平均每学期认字450个,写字200个,多认少写的理念是鲜明的,多认是为了尽快阅读,少写是为了以后能够写好、写快。

另外,对于低年级写字的要求也不能过分地拔高,一方面做不到,另一方面也容易误导实际的教学。1992年大纲对低年级写字的要求是,“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笔顺规则、间架结构和常用的偏旁部首。”“会按照田字格里的范字写字。”这里有三个要求存在问题。第一,要求掌握笔顺规则,容易造成教师和教材注重讲解笔顺规则的知识。要求学生记住或背诵这些知识,并不等于学生会按照笔顺规则写字。另外,既然是规则性的知识,相对而言应该严谨,一般的笔顺

[1] [2] 下一页

识字教学设计与理念

识字教学

《识字6》教学设计与评析(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识字3》说课教案

漫谈边教学边研究

识字教学论文

识字教学反思

识字教学论文初稿

说屏读后感字

小学识字教学说课稿

字说与识字教学漫谈(共17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字说与识字教学漫谈,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