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记叙文的答题技巧

时间:2022-12-01 02:28:17 作者:小火车不会飞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小火车不会飞”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小学记叙文的答题技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后的小学记叙文的答题技巧,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记叙文答题技巧格式

1. 文章体裁

诗歌、小说、散文(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剧本、说明文、议论文

2. 记叙文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3. 找主题句

找首段或尾段的议论抒情句。

4. 文章内容

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

答: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

5. 材料组织特点

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6. 划分层次

(1) 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

(2) 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

(3) 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

(4) 总分总(掐头去尾)

7. 记叙线索及作用

线索:(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时间(5)地点(6) 议论文阅读技巧

㈠论点(证明什么)

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 ③联系全文的结构,是否有总结。

⑶论证的完整性(答:使论证更加全面完整,避免产生误解)

⑷分析论证的作用:证明该段的论点。

记叙文线索

1.以具体事物或事物的特征为线索。如《白杨礼赞》以白杨树的不平凡为抒情线索贯穿全文。

2.以人物或人物的特征为线索。如《背影》以父亲的背影为线索。

3.以中心事件为线索。如《变色龙》以警官奥楚蔑洛夫处理狗咬人事件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

4.以思想感情为线索。如《荔枝蜜》、以“我”对蜜蜂的感情变化为线索组织材料,不大喜欢——想去看看——赞赏蜜蜂——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

5.以时间推移或空间变换为线索。如《藤野先生》以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为叙事线索组织材料,在东京的见闻和感受——到仙台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离别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

6.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如《孔乙己》以小伙计“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塑造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

篇2:小学记叙文的答题技巧

小学记叙文的答题技巧

一、阅读解题步骤:

1、通读文章,了解主要内容,揣摩中心思想。

2、认真通读所有题目,理解题意,明确题目的要求。

3、逐条解答,要带着问题,仔细地阅读有关内容,认真地思考、组织答案。

4、检查,看回答是否切题,内容是否完整,语句是否通顺,标点是否正确。

二、主要题型及其解题方法:

(1)题型:段意、主要内容的归纳。

1、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

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2)选择或概括文章的中心(有很多的问答题都是根据中心解答的)。

例如:谈谈你的收获;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你有什么启发?

1、有些文章可以直接在文中找到中心句。

2、写人的,主要是赞美主人公的某些优秀品质。

3、写景主要赞美景的美丽可爱。

4、写物比较复杂一点,单纯写物,就是表达对物的喜欢。

5、借物喻人和借物喻理的文章,在此类文章的结尾部分,仔细地揣摩,看它那些带有议论性的话,如果有写人的成分,那就是借物喻人;如果有说理的意思,那么一定就是借物喻理。

(3)理解句子的含义。

1、所谓的含义就是蕴含在文章里面的意思,不是一下子就能看出来的,要通过我们仔细的揣摩,采取一找二写的方法来完成。

2、句子的意思有明暗两种。

明的就是在文章结束那些议论性的话,你把它拿过来,稍加整理,也能回答。

暗的难度大一点,必须在通晓全文的基础之上,把文章中一些重要的事件所反映的思想感情等的关键词摘录出来,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4)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总起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结上文;引起下文。

3、文末: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篇末点题;照应开头。

(5)修辞手法的运用和作用。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4、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6)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的意思。

1、顾名思义,采用扩充关键字的意思,然后连接成一句话。(方法一)

2、找近义词的方法,注意要能替代到文中,仍保持通顺。(方法二)

3、结合这个词所描述的对象具体描述。(方法三)

(7)选择正确的读音。

一般出现的是多音字,根据自己的'积累和文章中的词语作出恰当的选择。

(8)选择恰当的字词。

1、仔细阅读字词所在的句子,了解句意,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

2、认真分辨两个词语的区别是什么,以“1”为依据作出选择。

(9)标点符号的作用。

1、——的作用:  ① 解释说明; ② 话题的转换; ③表示话语的中断;④ 时间或声音的延续。

2、……的作用:  ①引文的省略;②列举的省略;③说话断断续续。

3、“”的作用:  ①直接引用②特殊含义③强调意思 ④特定称谓。

(10)给文章加上恰当的题目。

1、根据文章的主要事件、主要人物,加上简短的修饰语。(比较保险)

2、根据文章的中心,用中心词作为题目。

(11)文章的写作顺序。

1、时间先后顺序。  2、地点变换的顺序。

3、事情发展的顺序。4、按总后分、总分总、先分后总的的顺序。

(12)(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词语/成语:形容(本来的意思)+本文指(结合文章)。 (13)从原文中找句子,问为什么?怎么那么说?

答:前三句,后三句。

篇3:初中记叙文答题技巧

初中记叙文答题技巧

初中记叙文答题技巧

一、辨析记叙线索和作用

1、线索::(1)以人物为线(2)以时间为线(3)以人物为线(4)以事件为线(5)以情感为线(6)以某物为线(7)以题目为线(8)明暗两线

2、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3、答题套路:如:文章以“……”线索,中间串写了“……”、“……”几件事,组成一种“冰糖葫芦”的“串”式结构,选材典型,脉络清晰,主旨鲜明。

二、理清记叙顺序

1、记叙顺序及作用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代前面发生的事。)。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题型:一是分辨文章记叙的顺序类型;二是思考文章为什么要运用这样的顺序。

三、记叙文的表达方式

环境描写又可以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但还常常辅以描写、议论、抒情和说明。描写和记叙是议论和抒情的基础。

1、表达方式及作用

(1)描写:对人物、事件和环境等所作的绘声绘色、细致入微的描绘与刻画。

A、描写分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1)人物描写又细分为:

(1)肖像描写(2)外貌描写(3)神态描写(4)动作描写(5)语言(对话)描写(6)心理描写(7)景物描写(8)场景描写

另外,人物描写从另一个角度看,又可以分为: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人物描写作用:塑造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B、环境描写又可以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

(1)表现地域风光,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季节和环境特点;

(2)推动情节发展;

(3)渲染气氛;

(4)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

(5)突出、深化主题。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揭示社会现实。

(2)议论:记叙文中议论是以记叙为基础,对记叙的内容进行分析或评论。记叙文的议论有三种方式:先叙后议、先议后叙、夹叙夹议。

记叙文中议论的作用:可起到承上启下;统领全文;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记叙文中抒情:抒情可分为:一是直接抒情:指作者或主人公直接倾吐内心感受的抒情发式。二是间接抒情是指寄情于景,融情于物,感情流露于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的字里行间的抒情方式。注意:阅读散文时,要特别注意文章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的特点。抒情作用: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4)记叙文中的说明:记叙文中的说明是记叙中的补充交代,一般要求文字简明扼要。

四、分析和体味重点语句和关键性词语

1、关键句是指:主旨的句;议论、抒情句;总结全文的句子;照应的句和过渡句。

2、作用:

A、从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句子:(1)对上文(或全文):照应上文、首尾呼应、总结上文(或全文);(2)对下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3)对上下文:承上启下(过渡)

B、从内容上,在开头:常有开篇点题、设伏笔、留悬念,作铺垫。在文章结尾:深化中心、点明主旨(画龙点睛)等作用。

五、探究、欣赏文本内容与艺术特色

探究能力,是立足于文本,又高于文本的阅读能力。这类试题的特点往往是要求在阅读中,对作品的内容和写法敢于作出自己的判断,提出自己的看法,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等。

中考只是要求对作品进行一些初步的欣赏,主要是欣赏作品的情感、形象和语言。在阅读过程中,要能够结合作品内容,说出自己的情感体验,分析出作品形象的特点和作用,分析出语言的表现力及特点。

六、开放性阅读试题的解答

这类试题实际就是要考查学生对选文内容或重要句子的感悟能力。要求学生把阅读与生活、阅读与写作、阅读与学习方法、阅读与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根据选文材料谈看法、感受和启示;

(2)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提出独到的见解;

(3)对文中的人物进行评说;

(4)联系实际对文中说明的现象提出合理化建议和设想;

(5)、发挥联想、想像补写有关内容;

(6)、对文中美点进行赏析。答题套路:在答题时可以用“我认为……比如……”这样的标志性语言。先用“我认为……”言简意赅地表明自己的观点。再用“比如”、“例如”之类的词语,运用举例论证或道理论证来支撑自己的观点。做到观点鲜明之感,条理清楚,论证有力。表达内容要紧跟时代步伐,贴近生活实际。要有正确的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语言要通顺,表达要流畅

七、文章的结构1、划分段落、层次

答题技巧:一是抓文章的线索、表达方式变换、总分式、层进式、并列式来划分。二是借助文中过渡句,其中小说还可以按情节的四个环节来划分(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2、材料组织特点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八、语言上

1、题型:

(1)词语选用:方法:A、从程度、范围、感情色彩上比较所给词的词义的不同。B、选好之后应该将相关句子多读几遍,反复体会。

(2)文中指代词指代对象的判断:方法:A、常考的指代词有:这、那、这些、那些、其他、以上、如此、此……;B、一般是往前找;C、找到之后,将找到的内容放在指代词所在句中读一读,看是否适合。

(3)理解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方法: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答题套路:“XX”一词原指……,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

(4)运用有修辞赏析语言:答题套路:这篇文章运用了XX的修辞手法,如“……(某一段话)”;运用了“XX”的修辞手法,使(能)“……”(套修辞作用)

(5)对文章语言的赏析:

答题套路:这篇文章语言(加语言特色词语)如“……(摘录文章中的相关句子)”。(见附2语言特色)

九、填写读书卡片

按各项要求在原文寻找,再填写。注意原文的标题、作者、出版社等项(有时在括号内)。

十、表现手法(写作手法)及作用

1、手法:(对比、烘托、欲扬先抑、巧设悬念、以小见大、开宗明义、卒章显志、托物言志(即象征)寓事于理、情景交融、夹叙夹议……)2、答题套路:这篇文章采用“XX”的手法,作者通过“……(文章相关内容)”使文章写得“……”

3、手法的作用:

(1)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2)比喻手法: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3)夸张手法: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象征手法: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5)对比手法: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6)衬托(侧面烘托)手法: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7)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8)欲扬先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9)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十一、给文段拟标题

(1)看开头、看结尾、看中心句、看过渡句、看反复出现的句子。

(2)语言要求简练,一般在6个字左右。十二、根据语境,补写心理活动:

1、必须用第一人称;

2、必须仔细研读具体语境。

十三、记叙文的人称:

(1)第一人称:以“我”的口吻或者角度展开记叙。第一人称的“我”有时是作者本人,有时是作品中的一个角色,即经过艺术加工的“我”经过了虚构,就不是作者本人;把生活的真实的我记录下来,这就是作者本人。作用:便于直抒胸臆,读来有亲切感和真实感。

(2)第三人称:以第三者的地位叙述文章中的人物、事件、场景等。作用:不受时空限制,能够从多方面自由叙述。

(3)注意:有的文章中运用了第二人称代词,一般多是出现在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叙述里,实际上仍是站在第一人称或是第三人称的角度写的。作用:可以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的交流。十四、概括层意、段意、层意、中心。方法:

①抓文段的中心句、首段或尾段句、议论抒情句。即用表明作者观点的话来概括。

②用概括法,概括出各层的意思。

③把两个或两个以上意思的段落概括出联合段意。

总结中心一般用:本文记叙了……,描写了……,介绍了……,通过……,等等,如概括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一般用:表达……、抒发……、赞美……、歌颂……、揭露……、鞭挞……、讽刺……、说明……、揭示……、反映……等。

附1:常见的几种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

(1)比喻: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化抽象为具体,使人易于理解。

(2)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使之更形象,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3)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使语言更有表现力,更有气魄。

(5)对偶:使句式整齐,结构一致,形式优美,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6)反复:强调某种意思,更能突出文章主题,观点鲜明。抒情强烈,富有感染力。

(7)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9)引用:使内容更真实、准确、深刻、精密。

(10)反语:增加讽刺意味,使表达更深刻,更有力度。

(11)对比:形成强烈反差,加强读者的印象,突出文章的中心。)

附2语言特色1、朴实自然的语言赏析词库:

(1)朴实无华

(2)写得晶莹澄澈,明润无疵,如诗如画

(3)言简意赅,清真雅洁,朴素自然

(4)语言简洁,气势纵横

(5)文字洗练,意境深邃

(6)语言朴实活泼,节奏明快,上口顺耳

(7)文辞畅达,沉静雅洁

(8)平易省净的语言,运笔飘逸流动,设色素淡而隽永……

2、生动优美的语言赏析词库:

(1)文笔凝练,刻画传神

(2)细致传神的描绘,使行文摇曳多姿,富于变化,主题鲜明突出

(3)含蓄隽永,耐人咀嚼,发人深思,给人留下不尽的余味

(4)笔意超逸,九曲回肠,有绘画的色彩美,也有诗的韵味美

(5)汹涌豪迈的气垫,清丽隽永的风格,稳健深沉的笔触

(6)血肉丰富,意蕴深刻语言深沉缠绵,感人肺腑

(7)大笔泼墨,尽情挥洒

(8)说理深刻,内容厚重

(9)语言气垫壮阔,精练凝缩,激动人心

(10)深婉隐约,耐人寻味

(11)语言优美,富有诗意,撼人心扉

(12)行文起伏跌宕,含义深邃隽永。

附3、记叙文的六步阅读法

这是一种根据文体特点来阅读记叙文的基本方汉。它适用于阅读一切记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写人、写事、记事、绘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各种类型文章。如:消息、通讯、特写、速写、日记、游记、参观记、访问记、回忆录、人物传记、报告文学等等。其方法一般可以概括为下列六个步骤:

一、看标题信息,揣摩记叙类型;

二、抓记叙要素,了解大致内容;

三、理行文线索,分清段落层次;

四、辨叙述方式,领会布局特点;

五、挖中心思想,理解作品意义;

六、析表现手法,以供习作借鉴。

只要按照这六个步骤进行阅读,就能逐步达到全面掌握一篇记叙文的目的。下面,对这种阅读方法分析介绍:

⑴“看标题信息”,类似作文审题;而“摩揣记叙类型”,则是指阅读的审题目标要比作文单一。即通过对题意的揣摩,要能辨出该文的记叙对象,在写人、记事、绘景、状物中,到底是以哪个为主。

⑵“抓记叙要素”,这是由文体特点决定的。因为记叙文的内容,无论哪种类型,一般都离不开人物、时间、地点和事情的起因、发展、结果这六个要素。

⑶“理行文线索”,即领悟文章的脉络、顺序,目的是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借此可准确地划分全文的段落层次。

⑷“辨叙术方式”,即辨析志读文章的主要采用顺叙、倒叙,有无间有插叙、被叙或追叙等叙述方法。

⑸“挖中心思想”,目的是“理解作品的意义”,这是记叙文在思想内容方面要达到的一个终极目标。

⑹“析表现手法”,是从写作特点方面分析记叙文的基本要求,目的是为自己的习作寻求借鉴。这一般可以从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语文表达方式,象片、烘托、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文学手段,锤词炼句及比喻、拟人等种种修辞方法几个角度去考虑。但由于记叙文往往运用多种表现手法,而阅读时间有限,因此一般宜结合记叙对象,抓其中最主要、最突出的特征。

篇4:高中语文记叙文答题技巧

一、首先要知道记叙文的六大要素,记叙文一般为写人或写事结合,有六大要素,分别是:人物、地点、时间、起因、经过、结尾

二、记叙文的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了解记叙文的中心思想,明白作者要表达什么。同时看看记叙文的线索是什么,理解材料和中心的的关系:并列、承接、顺承

三、记叙文的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议论、说明、抒情

四、描写:

1、从角度看:正面还是侧面描写,虚的还是实得,动的还是静的,明的还是暗的,点面描写,远近描写,俯仰描写

2、从表现上看:是渲染还是白描

3、从情节上看:细节描写

五、抒情:

直抒还是间抒,

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人事抒情,情景抒情

六、记叙文的修辞:比喻,拟人,排比,对偶,反问,双关,反复……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化复杂为简单,化深奥为浅显 答题时一般回答:生动形象的写出了……

2、排比、反问、反复:加强语气,强调了……

3、对比、夸张:强调了……或突出了……

4、设问: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

记叙文的表现方式:对比,象征

记叙文的艺术手法(写作特色):借景抒情,烘托

七、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适用于所有文章)

如果这句话出现在文章开头或者段落的第一句:开篇点题,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做铺垫,段落的总扩句

如果这句话出现在中间:承上启下,总结上文,引领下文

如果这句话出现在文章开头或者段落的最后一句:点明中心,总结全文(全段),深化主题,照应开头

篇5:高中语文记叙文答题技巧

第一步: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章,揣摩中心

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是一个整体,文学艺术作品的创作者为了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思所感所悟,他们往往就凝神结思,就会注重整个作品的谋篇布局,使之浑然天成,因此考生看到选文,整体感知非常重要,把文章的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段与段之间的条理关系疏通清楚,不能断章取义,片面理解字词句或作者的写作意图。首先需要的是通读全文一遍,因为现在的阅读题越来越重视联系全文的主旨,没有对全文的整体感知,很难解答试题。在阅读时考生要运用自己的知识体系的主观能动性,边读边想。这是根据文体的行文特点来决定,看标题和开头很快就能辨别是什么体裁。头脑中迅速调出相关的文体知识,按文体的规律边读边边想。阅读记叙文时考生需要想到以下几点:

1.记叙文的线索是全文的主线。因此找寻记叙文的线索,一定注意研读文章的标题,有时文章的标题就是线索,有时文中反复出现的关键词就是线索,抓住了线索便能迅速理清文章的思路。

2.记叙文的顺序,是作者在谋篇布局上的精心安排。在记叙文的阅读材料中,弄清文章的行文思路顺序,有助于对文章内容的正确理解和把握。常见的记叙文的顺序有倒序、插叙、补叙等。

第二步:速读全文,找出文中的金钥匙——“关键字词”

关键字词是作者有意留在文中的瑰宝,是了解作者创作意图的依据,也是考生打开阅读题宝库的金钥匙。理解文章的整体感知仅仅是对文章的初步了解,要想准确把握文意,还得再次速读一遍,找出文中的中心句和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中考的阅读题许多都会联系到文章的主旨,这些句子可以说是答题的关键所在。

首先,文中抒情议论的语句,堪称点睛之笔,它能深化文章的主题。一般来说,画龙点睛句就是文章的主旨句,表达了作者的情感态度。这些句子一般都会在文中的第一段和最后一段出现,因此考生要多注意龙头首段和凤尾末段关键句。

其次,文中的优美的语句,堪称作者独具匠心之作。出于情感表达的需要,文章的语言总是“浓妆淡抹总相宜”。因此文中优美的语句是文章的亮点,也是中考命题者设题的考点,考生在速读过程中,要留意这些画龙点睛的优美语句。

篇6:高中语文记叙文答题技巧

一、理清记叙顺

1、记叙顺序及作用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代前面发生的事。)。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题型:一是分辨文章记叙的顺序类型;二是思考文章为什么要运用这样的顺序。

二、分析和体味重点语句和关键性词语

1、关键句是指:主旨的句;议论、抒情句;总结全文的句子;照应的句和过渡句。

2、作用:A、从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句子:(1)对上文(或全文):照应上文、首尾呼应、总结上文(或全文);(2)对下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3)对上下文:承上启下(过渡)

B、从内容上,在开头:常有开篇点题、设伏笔、留悬念,作铺垫。在文章结尾:深化中心、点明主旨(画龙点睛)等作用。

3、加点词的表达作用。基本题型:下列句中加点词有什么表达作用?

答题思路和方式(不用考虑结构上的);——的词写出了——(结合本词特点,概括内容)。表现了——(注意联系中心,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内容方面]

4、划线句的表达作用

基本题型:文中…句子(关于…的描写)有什么表达作用?

答题思路和方式(结构上的作用明显就写,不明显不要强求):写出了——(内容的精准概括)。表现了——(注意联系中心,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内容方面];为(与)上(下)文的——作铺垫(作对比),或承上启下(引出下文)等[结构方面]。

5、段落的作用

基本题型:文章第…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题思路和方式(内容和结构的作用两者必写):写出了——(内容的精准概括),表现了——(注意联系中心,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内容方面],结构上的作用根据段落所在的位置来灵活确定。

篇7:高中语文记叙文答题技巧

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记叙顺序: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4)、平叙(使文章条理清楚,便于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

a、一种是“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即先说甲的事,再说乙的事,两边都交待清楚;

b、一种是时而说甲,时而说乙,按照情节发展的需要轮番叙述,使读者对甲和乙的命运都处于关心的状态中。

记叙文的间接抒情方式:寓情于景、寓情于事、寓情于理。

记叙特点:

1).侧重写人的记叙文,以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为主,如《背影》。

2).侧重记事的记叙文,以叙述事情的发生、发展、经过和结果为重点,如《一面》。

3).侧重绘景的记叙文,以描绘景物、寄托情怀为主,如《春》。

4).侧重状物的记叙文,以状物为主,借象征抒怀,如《白杨礼赞》。

记叙人称:

1).以“我”的口吻或角度来叙述的是第一人称,便于直抒胸臆,读起来有一种亲切感和真实感。

2).以第三人称的角度来叙述文章中的人物、事件、场景等,其优点在于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能从更多的方面自由地叙述。

篇8: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

1.问文章体裁?答:此文是一篇。备选答案有:诗歌、小说(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小小说)、散文(抒情散文、叙事散文、议论性散文即哲理散文)---要求形散而神不散、剧本、说明文、议论文

2.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3.文章内容?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强调三个部分:内容是什么,文章怎么样,作者怎么样。

答:A、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即谁做了什么-这可以作为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答案。

B、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讽刺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

C、抒发了作者的的感情。

4.材料组织特点?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5.划分层次?(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

(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4)总分总(掐头去尾)

6.记叙线索及作用?线索(明线和暗线)核心人物、核心事物、核心事件、时间、地点、作者的情感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7.为文章拟标题。找文章线索或中心,依据有(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作者情感

8.品味题目可以从--A内容上B主题上C线索D设置悬念上等方面进行品味。

示例:(1)主题上结合主旨必答,如象征性的散文题目,也可以这样回答:拟题巧妙,一语双关,本指实指,突出主题,耐人寻味。

(2)说明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生动形象说明了,点明了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点明了本文说明对象。

9.了解人称的作用。

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便于刻画人物形象及性格特征。

第二人称:便于情感交流。

第三人称:显得客观,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10.记叙顺序及作用?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11.语言特色?结合语境和修辞方法从下列语句中选择:

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诙谐幽默。必须结合具体语句分析。一般指口语的通俗易懂,书面语的严谨典雅,文学语言的鲜明、生动、富于形象性和充满感情色彩。

12.写作手法及作用?狭义的写作手法即表达方式,广义的写作手法是指写文章的一切手法,诸如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先抑后扬、想象、联想、象征、开门见山、托物言志、设置悬念、象征、借景抒情、抑扬结合、正反对比、侧面烘托、虚实结合、以小见大、运用第二人称抒情、卒章显志、巧设悬念、首尾呼应、铺垫映衬、一线串珠、明线暗线等。常用具体如下:

(1)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2)比喻手法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3)夸张手法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象征手法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5)对比手法通过比较,突出事物或描写对象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6)衬托(侧面烘托)手法和正面描写。以次要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7)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8)欲扬先抑和先扬后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9)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10)设置悬念能引起读者注意,引出文章的说明内容等。

(11)文章开篇的写作手法有:

A、可以用诗经里的赋比兴手法。比如说,兴,是先言他物的。

B、也可以用引用的手法。如名句、箴言之类的

C、也可以先声夺人,用一系列的排比句,气势强烈

D、或是采用题记的方法。显得隽永深刻,又有文采

E、开头用景物描写也不错,渲染你所需要的气氛和基调。

F、开门见山。G、倒叙

13.修辞方法及作用

(1)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xx事物的xx特点。

(2)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xx事物的xx特点。

(3)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增强文章气势,增加感染力、说服力。

(5)对偶:形式整齐,音韵和谐,语句整齐、意韵铿锵,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6)反复: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有强调语气,强化内容的作用

(7)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注:必须结合相关语句分析。

14.具体词语的含义与作用?方法: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

答:××一词原指,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

15.文章用典的赏析:一是丰富文章主题,二是增添文章情趣,使文章有文采。

16.句子或语段的作用?有些情况要结合第三点和第四点来回答。

答:一、内容上:首段和尾段:字面义和象征义。点明主旨、升华主题、,画龙点睛、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等作用。(语面的象征义、喻指义,表现的人物思想性格,点明全文思想意义)。有时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补充说明。

二、在结构上:在文章开头:(1)总提、总领全文、开启下文(引出下文)等作用

在文章中间:(1)承接上文(2)开启下文(引出下文)(3)承上启下(过渡)(4)为后文作铺垫;标志思路、为下文作铺垫、埋下伏笔等作用

在文章结尾:总结上文、全文、照应开头、独立成段,使文章戛然而止,意味绵长,发人深思、卒章点题,意味深长等作用。

三、表达效果上:升华中心、渲染气氛、烘托心情等作用。

四、从写作手法上:常有开篇点题、为后文设伏笔、作铺垫、深化中心、点明主旨、衬托、渲染、呼应、照应、对比、象征、先抑后扬、预示性作用。

17.表达方式?记叙(叙述)、议论、抒情、描写、说明

18.分析写景状物记叙文景物描写的方法--①时间推移法②空间变换法③稳步换景法④分门别类法

19.领会写景的作用和写物的目的。借助自然景物的描写抒发作者的主观感情。以状物为主记叙文,往往使用托物言志的写法。

20.描写的种类及作用?了解描写的几种形式(1)从不同的感觉来描写(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2)以动衬静,动静结合

(3)正面与侧面,直接与间接(4)人物描写的多种方法

种类:一是人物描写:A、正面描写(1)肖像描写(2)外貌描写(3)神态描写(4)动作描写(5)语言(对话)描写(7)心理描写作用是: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作品主题。

B、侧面描写作用是:衬托了人物某种思想感情或某种性格特征。

二是环境描写:分社会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

重点了解几种描写的作用及答题格式:

①肖像(外貌)描写[包括神态描写](描写人物容貌、衣着、神情、姿态等):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情况。

②语言(对话)描写和行动(动作)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③心理描写: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者××品质。

④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自然景观如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天气、季节和景物场景如山川、湖海等自然景物):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预示人物的××命运、表现人物某性格、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社会环境(描写社会状况或者人物活动的场景和周围(室内)的布局、陈设):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时代特征、社会习俗、思想观念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渲染××环境气氛。衬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深化主题。

21.分析人物形象: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通过分析典型事例来理解人物形象;二是通过对人物描写(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肖像描写等)方法的分析来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要分析直接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

22.小说三要素?人物(主要要素)、环境、情节。其中情节包括(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23.运用正副标题相结合的方式的作用:增强表达效果。

24.续写小说结尾。按照小说故事情节发展的规律续写,要简洁含蓄,富有哲理,引人深思。

25.问指示代词这、那所指内容:多从代词前面文字中找答案。

26.问某词能否去掉,或者调换另一词题型解题模式:

答:A、回答可以还是不可以;(一般情况不可以,特别是书上的原文时)。

B、解释词义,比较两个词含义上的`差别,并结合句子分析为何要用该词(强调突出了或限制说明了或修饰限制了+句子具体表达效果,哪个表达效果更好,更能形象或恰如其分地表现某物某特点)

C、不用或调换后,语境有何变化(不用,不能体现语言的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或与事实不符或太绝对,用了,体现语言的准确、生动、形象或严密。)

27.语言赏析或广告:

类型1、分析某个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对策:(1)了解用词之美------动词形容词精辟准确,把事物说得形象具体;使用成语,为文章增色;关键词能为中心服务。

(2)掌握答题技巧:把握词语的比喻意、引伸意、双关义。如阿来的《词典的故事》中营业员脸上显出了更多的怜悯,这位阿姨甚至因此变得漂亮起来。漂亮一词就要从它的引伸意义去答题,它不是指阿姨一下子好看起来,而是反映出阿姨的怜悯使我对阿姨产生好感的内心活动。

类型2:找出文中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说理由。

对策:(1)了解语言美的几种形式及作用

①修辞之美------见第13个知识点。结合第28答题点回答。

②句式之美------如骈句、长短句、对偶句、也有排比句,还有运用一组关联词语的句子等等。(作用:句式不同,表达的效果就不同。疑问句造成悬念,感叹句便于抒情;反问句加强语气语调引人深思;排比句叠句气势磅礴、层层深入;对偶句铿锵凝练,重复余韵悠然,也可以从灵活多变、富有表现力等方面去品味其妙处)

③哲理之美---形象而含蓄,具有言外之意,富有哲理的句子。这些句子一般在文章的开头结尾。(作用:可以给人以启迪教育作用。)

④内容之美---内容丰富题材新颖又与中心连接紧密的句子。(作用:全面新颖,能很好地为中心服务。)

(2)注意答题格式:我喜欢xx句,因为它xx。

28.品味句子和关键词。最好找词语点评或整体点评:即怎样写、写得怎样和写出什么、给读者怎样的感受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或效果。

答:A、分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若没有,则应选择有生命力的词语进行。

B、表面意义(表面上的意思)和表达效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特点)或从正面和侧面点评。

C、深层含义(联系上下文、主题、作者意图,蕴涵有什么道理、思想、感情等)肯定了/褒扬了/赞美了/歌颂了或批判了/讽刺了/否定了/反驳了,或者给了我们的印象、启示、道理等。

29.问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的位置能否调换。

答:A、能或否B、词语:分别解释两个词。句子:简单概括这两段或两部分的内容。

C、词语:为何这样安排先后顺序(强调其中一个或与前文顺序一致或符合搭配习惯,内在的顺序)。句子:指出这两句有什么关系,所以不能调换(若是说明文则看是时间顺序或空间顺序或逻辑顺序;若是其他文体则看是并列式或层进式或总分式)

30.问记叙文的表达方式和作用?答:记叙文的表达方式以记叙为主.兼用描写、议论、说明、抒情。

①记叙文中的抒情有直接抒情,有间接抒情。直接抒情是在记叙的基础上直接抒发自己对事物的思想感情。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寄情于人、事、物,在叙述描写的字里行间自然渗透作者真挚深沉的感情,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②记叙文中恰当的穿插议论往往使文章锦上添花,画龙点睛地揭示人物和事件的意义,以深化主题,尤其是文章末尾的议论。就是段与段之间用上一两句议论,也能起到承上启下的妙用。

③说明是为了简要地解说事物,阐明事理,使所叙之人、事、物更清楚。其中抒情和议论有时是融为一体的,无法截然分开的。

31.问文章写作特色:可从文章选材、结构布局、语言、立意等角度考虑,要结合该文写作的手法。

①选材:材料典型、真实、详略得当、表现、突出了中心。

②结构布局:布局合理、巧妙、结构严谨。

③语言:朴实或生动、形象、准确;或豪放或婉约;或清新或凝重;或直白或含蓄或流畅,修辞的运用等。

④立意:思想深刻、新颖,以小见大、富有哲理等。

⑤表现技巧:一是修辞手法:共八种。二是表达方式:有五种。其中描写可细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乐景写哀等。抒情包括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三是表现手法:衬托、对比、联想、想象等。四是结构手法:包括开门见山、卒章显志、以小见大、先抑后扬等。

32.评价、鉴赏人物、文章主旨(谈谈自己对人物、主题的认识)

通观全文,筛选重要信息,从人物的言行中分析其中蕴涵的精神或品质。答案可以这样组成:由文中××(言或行)表现该人物××的精神(品质性格思想个性)。一般地说,答案由三部分组成:

A、前半部分简要概括文章内容,可以这样表述:①文章通过的叙述;②本文由(某件事)写起,运用了。

B、第二部分概括文章内容中蕴含着的思想意义,可以这样表述:表现了/揭示了/批判了/赞美了/劝诫(某种思想道理)。有时题目就可成为答案的一部分,而且是必须的内容。

C、陈述同意哪种观点,并阐明理由。在整体感知文本基础上,找出文中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和文章主题的句子,联系具体材料展开回答。

33.问阅读后的体会、体验、启示、见解?要注意观点正确、健康,注意言之有理,一定要用典型事例证明。即提出、分析、解决问题。

按总分总的顺序答题:A、指出本文蕴含着的思想意义以及你从文中得到的收获、体会、明白的道理,可找出文中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和文章主题的句子回答。

B、结合文中和生活中具体的事例、材料加以举例说明,阐明理由C、所以我们应该怎样怎样。

篇9:记叙文说明文答题技巧

记叙文说明文答题技巧

记叙文是通过记人、叙事、写景、状物来表达中心思想的一种文体。初中语文课本中所选的散文、小说、通讯、传记、回忆录等都属于记叙文。

一、文章标题

题型1、体会标题的含义。一是浅层含义,往往是具体可感的事物,二是深层含义,往往是精神层面。(即一语双关,本指?实指?)

2、标题的作用。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考虑,从内容上往往是借物抒情来表达作者的情感或反映人物的精神品质,从结构上往往是起到贯穿全文的线索作用。

3、拟标题。找线索或中心,(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作者情感

二、文章内容

题型1、用一句话归纳全文内容2、回答文章主要写了哪些事。主要是考查概括归纳和筛选信息的能力。做这样的题目,首先应找出文章的主要人物、主要事件再概括,语言要简洁,既要准又要精,抓住文章主干而舍去细枝末节是关键。答题模式:“什么人,做了什么事,结果怎样”。

三、主题:

文章通常“卒章显志”,在结尾一节或几节表达作者的思想。记叙文所记事的意义往往超出事情本身,理解时不能就事论事缺乏深度。

题型:“文章最后一节或几节属于什么表达方式?在全文有何作用?”表达方式常是抒情或议论,作用要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考虑,结构上主要是照应开头,内容上主要是总结全文,揭示或深化××主题(如:“进一步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四、表达方式

1、五种: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常考描写、抒情和议论。

2、描写的几种形式(1)从不同的感觉来描写(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2)以动衬静,动静结合(3)正面与侧面描写(衬托了人物某种思想感情或某种性格特征),直接与间接(4)人物描写的多种方法

3、描写又分人物和环境描写。

人物描写分语言、动作、神态、肖像、心理描写,作用主要是反映人物的性格、品质,表达人物的心情、情感等。答题用“两步法”,即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表达了--。环境描写分社会环境描写(描写社会状况或者人物活动的场景和周围(室内)的布局、陈设)、自然环境描写(描写自然景观如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天气、季节和景物场景如山川、湖海等自然景物),作用主要有渲染××气氛,衬托(烘托)人物××心情(感情、性格、品质),突出××主题、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交代故事背景(主要是社会环境描写),为下文的××情节作铺垫(或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深化主题。

4、写景状物记叙文景物描写的方法①时间推移法②空间变换法③稳步换景法④分门别类法;

五、修辞手法

初中阶段主要掌握修辞方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设问、反问、对偶、反复。比喻:生动形象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生动形象的'效果。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强烈的印象。

排比:增强语势,强烈地表达××情。

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反问:加强语气,鲜明强烈地抒××情。

对偶:语句整齐、音韵和谐、互相映衬。

反复:强调某种意思或情感,富有感染力。

比喻考的概率最高,题型往往是“画线句运用了的修辞手法,其作用是?”。回答用“二步法”。即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表现了人物××心情(或品质、情感)。

六.划分层次

(1)按时间划分(找表时间的短语)(2)按地点划分(找表地点的短语)

(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4)总分总(掐头去尾)

七.记叙线索及作用线索

(明线和暗线)———核心人物、核心事物、核心事件、时间、地点、作者的情感。

八、人称的作用

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便于刻画人物形象及性格特征。第二人称:便于情感交流。

第三人称:显得客观,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九.记叙顺序及作用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内容,突出中心。

十.写作手法及作用

如修辞手法、先抑后扬、想象、联想、象征、开门见山、托物言志、巧设悬念、象征、借景抒情、正反对比、侧面烘托、首尾呼应、以小见大、虚实结合、运用第二人称抒情、卒章显志、铺垫、一线串珠、明线暗线等。常用如下:

(1)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生动形象的效果。

(2)比喻手法,形象生动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3)夸张手法,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强烈的印象。

(4)象征手法,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5)对比手法,突出事物或描写对象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6)衬托(侧面烘托)手法,以次要人或事物衬托主要人或事物,突出主要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7)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8)欲扬先抑和先扬后抑。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

(9)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10)设置悬念能引起读者注意,引出文章内容等。

十一、记叙文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十二、文章用典

(包括引用)的赏析:一、丰富文章主题,二、增添文章情趣,使文章有文采。

十三、句子或语段的作用?(主要答1、2点)

答:1、内容上,首段和尾段:开篇点题、点明主旨、升华主题,画龙点睛、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等作用。

2、结构上,在开头:(1)总领全文、引出下文、奠定全文感情基调等。在中间:(1)承接上文(2)开启下文(引出下文)(3)承上启下(过渡)(4)为下文作铺垫、埋下伏笔等作用。在结尾:总结上文;照应开头;独立成段,使文章戛然而止,意味深长等作用。

3、表达效果上,渲染气氛、衬托、烘托心情等作用。

4、写作手法上,设伏笔、作铺垫、渲染、呼应(照应)、对比、先抑后扬。

十四、小说三要素

人物(主要要素)、环境、情节。其中情节包括(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十五、问某词能否去掉,或调换另一词

答:A、表态(一般情况不可以,特别是书上的原文)。

B、解释词义,比较两个词意思上的差别,并结合句子分析为何要用该词(强调突

出了------+句子具体表达效果,哪个表达效果更好,能更形象或恰当地表现某物某特点)

十六、赏析句子

(某句有什么表达效果?)

对策:分析①修辞之美------见前

②句式之美------如骈句、长短句、对偶句、也有排比句,还有运用一组关联词语的句子等。(作用:句式不同,表达的效果就不同。疑问句造成悬念,感叹句便于抒情;反问句加强语气引人深思;排比句增强语势、层层深入;对偶句铿锵凝练有韵味)

③哲理之美——形象而含蓄,具有言外之意,富有哲理,给人以启迪。这些句子一般在文章开头结尾。

十七、品味句子和关键词的深刻含义

答:三步法

1、分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若没有,则应指出好词2、表面意思和表达效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特点)3、深层含义(联系上下文分析主题、作者意图,蕴涵什么道理、思想、感情等)赞美了/歌颂了或批判了/讽刺了/否定了---,或给了我们??的启示、道理等。

十八.分析主旨(2步法)

1、概括内容“文章通过??的叙述”

B、概括思想“表现了/揭示了/批判了/赞美了/劝诫??”。

十九、问阅读后的体会、体验、启示、见解?(要注意观点正确、健康,言之有理)

按总分总的思路答题:1、、指出本文的思想意义及你从文中得到的收获、体会、明白的道理2、结合生活中具体的事例、材料,简单举例说明,阐明理由3、“所以我们应该怎样怎样”。

二十、问文章写作特色(平时考的少,中考可能考)

①选材:材料典型真实、详略得当、突出了中心。

②结构布局:布局合理巧妙、结构严谨。

③语言:朴实自然或生动形象;或豪放或婉约;或清新或凝重;或直白或含蓄;修辞。

篇10: 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

语段阅读题答题总原则:

(1)、先读题后读文。读题时注意从题干中找出“题眼”(即答题关键点),带着问题读文,使阅读具有明确的目标。

(2)、读文时,要注意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资料和中心意思。

(3)、准备答题时,务必再次细读题目,找准“题眼”。

(4)、答题时,具体题目涉及到相关段落,要对这些段落反复研读;如涉及全篇,则要再读全文。

1、文章体裁:诗歌、小说、散文(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剧本、说明文、议论文

2、记叙文六要素:时刻、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3、散文种类:(1)叙事散文(2)抒情散文

4、散文特点:形散而神不散。

5、小说种类: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小小说。

6、小说三要素:人物、环境、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7、记叙文的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抒情、描述、说明。

8、找主题句:找首段或尾段的议论、抒情句。

9、文眼:标题是“文眼”,统帅全文(新闻);有时交代主要人物、故事情节,有时交代主要事、物(“物”象征好处);有时还是“线索”。

10、材料组织特点: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11、划分层次:

(1)按时刻划分(找表示时刻的短语)(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

(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4)总分总(掐头去尾)

以写事为主的文章:

①.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先后时刻分析;②.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地点转换分析;

③.按事情发展的阶段分析。

以写人为主的文章:

①、按人物成长的阶段分析;②、按人物所在的不一样地点分析;

③、按表现人物不一样性格特征的不一样条件分析;④、按人物感情的变化分析。

以写景状物为主的文章:

①、按人物观察景物的观察点的变化,即空间变化分析;

②、按不一样时刻的不一样景致的变化,即时刻变化分析。

12、记叙的线索及作用:

线索:(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

(4)时刻(5)地点(6)作者的情感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齐,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答题套路:

如:文章以“……”线索,中间串写了“……”、“……|”几件事,组成一种“冰糖葫芦”的“串”式结构,选材典型,脉络清晰,主旨鲜明。

13、为文章拟标题: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

(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6)作者情感

14、记叙的顺序及作用: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4)平叙(略)

15、语言特色:(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等)

答题套路:这篇文章语言(自然朴素或生动优美)如“……(摘录文章中的相关句子)”,它“……(适当地选入下方词库摘抄的语言)”。

例句:这篇文章语言优美生动,如“让人了却忧虑,悠游其中”、“拍打着你心底沉淀的情绪”、“攫走你紧紧扯在手里的轻愁”等,笔意超逸,清新隽美,富有诗意,给人留下不尽的余味。(《夏之绝句》)

注意:结合语境和修辞方法从下列语句中选取。必须要根据文章的具体资料来选用恰当的词语,切莫张冠李戴。

附:朴实自然的语言赏析词库:

(1)、朴实无华(2)、写得晶莹澄澈,明润无疵,如诗如画

(3)、言简意赅,清真雅洁,朴素自然(4)、语言简洁,气势纵横

(5)、文字洗练,意境深邃(6)、语言朴实活泼,节奏明快,上口顺耳

(7)、文辞畅达,沉静雅洁(8)、平易省净的语言,运笔飘逸流动,设色素淡而隽永……

生动优美的语言赏析词库:

(1)、文笔凝练,刻画传神

(2)、细致传神的描绘,使行文摇曳多姿,富于变化,主题鲜明突出

(3)、含蓄隽永,耐人咀嚼,发人深思,给人留下不尽的余味

(4)、笔意超逸,九曲回肠,有绘画的色彩美,也有诗的韵味美

(5)、汹涌豪迈的气垫,清丽隽永的风格,稳健深沉的笔触

(6)、血肉丰富,意蕴深刻语言深沉缠绵,感人肺腑

(7)、大笔泼墨,尽情挥洒(8)、说理深刻,资料厚重

(9)、语言气垫壮阔,精练凝缩,激动人心(10)、深婉隐约,耐人寻味

(11)、语言优美,富有诗意,撼人心扉(12)、行文起伏跌宕,含义深邃隽永……

16、写作手法及作用:(比较、烘托、欲扬先抑、巧设悬念、以小见大、开宗明义、卒章显志、托物言志(即象征)、寓事于理、情景交融、夹叙夹议……)

答题套路:这篇文章采用“XX”的手法,作者透过“……(文章相关资料)”使文章写得“……”

例句:这篇文章采用象征的手法作者透过对北方白杨树的赞颂,来赞颂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广大军民保卫祖国的英雄气概和团结向上的精神,它使文章意蕴含蓄,情感激越,作者的赞美之情藉此得到淋漓尽致的抒发。

(1)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到达形象生动的效果。

(2)比喻手法: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述事物、讲解道理。

(3)夸张手法: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象征手法(托物言志):把特定的好处寄托在所描述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5)比较手法:透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6)衬托(侧面烘托)手法: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衬托,同类事物衬托是“正衬”,相反事物衬托是“反衬”;以次衬主。

(7)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8)欲扬先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述的对象,上下文构成比较,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9)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17、修辞方法及作用:

答题套路:这篇文章运用了XX的修辞手法,如“……(某一段话)”;运用了“XX”的修辞手法,使(能)“……”(套修辞作用)

注意:在写作时必须要结合文章的具体资料来写,否则就会很空。

附:常见的几种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

(1)比喻: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述事物、讲解道理,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化抽象为具体,使人易于明白。

(2)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使之更形象,从而到达形象生动的效果。

(3)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使语言更有表现力,更有气魄。

(5)对偶:使句式整齐,结构一致,形式优美,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6)反复:强调某种意思,更能突出文章主题,观点鲜明。抒情强烈,富有感染力。

(7)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9)引用:使资料更真实、准确、深刻、精密。

(10)反语:增加讽刺意味,使表达更深刻,更有力度。

(11)比较:构成强烈反差,加强读者的印象,突出文章的中心。

18、文段中关键词语、短句的分析。

在题目的题干中出现了加引号的词语或句子,往往证明分析的对象源出于原文,在分析时应贯彻这样的原则: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抓住关键词,分析它的特点及含义,联系上下文再解释。也就是说必须要结合具体语境来思考。

19、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①点明题旨的句子;②描述、议论、抒情的句子;③总结全文的句子;④起承转合的句子(如相互照应的句子和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⑤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反语、设问、反问,个性是引用的句子)。明白关键句子主要是指能体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等。同时要明白句子在文中的功能、作用、特点。

20、分析记叙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文章所渲染的特定气氛、表达的感情、人物形象的特点等。

(1)、句中用了关联词“虽然……但是……”,这组关联词表转折关联;用了关联词“不但……而且……”之类,这类关联词表递进关联,两者用意都在于强调后者。

(2)、倒装句的作用:往往是强调前置(即调到前面)的部分,例如:“甚矣,汝之不惠”就是为了强调“汝之不惠”的程度是“甚矣”。

(3)、评价、赏析一句话: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严密……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

21、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分析:

(1)、对上文(或全文):照应上文、首尾呼应、总结上文(或全文);

(2)、对下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3)、对上下文:承上启下(过渡)。

22、明白词语在选文中的意思和在语境中的含义:

方法: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资料。

答题套路:“XX”一词原指……,那里指……,起到了……的作用。

解答这类题目,要注意两点:①是这个词可能不再具有词典中的含义,而是特定语境中的特殊含义。②是要明白词语的语境含义首先务必正确明白词语所在的语境。如《藤野先生》一文中“实在是标致极了”一句中的“标致”

23、给文段拟题:

(1)、看开头、看结尾、看中心句、看过渡句、看反复出现的句子。、

(2)、语言要求简练,一般在6个字左右。

24、根据阅读短文的感受谈自己的看法或体会:

1、用第一人称;

2、采用1+2或1+3的形式,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再用两三句话谈谈理由,能够摆事实、也能够讲道理,如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注意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

25、根据语境,补写心理活动:1、务必用第一人称;2、务必仔细研读具体语境。

26、文段中事例的概括:

(1)、务必包含两个要素:人物+事情;

(2)、其他要素如:时刻(季节、年代)、地点、环境如果有特定好处,也应概括在内。

27、划分段落、层次。概括段意、层意:

(1)划分段落、层次:要注意理清文章的线索,可按时刻或空间转换、事件的发生经过、资料的、表达方式变换或感情的变化逻辑关联(总分式、层进式、并列式)来划分;借助文章中的过渡性的段落、句子和词语,表时刻变化的语句,表地点转换的语句,还要注意人物出场的先后顺序。其中小说还能够按情节的四个环节来划分(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2)学会概括段意、层意。

概括段意、层意可采用下列方法:①抓文段的中心句。即用证明作者观点的话来概括。②用概括法。即是用最简洁的文字说明各层写了什么或用文中现有的关键词自己组合成句来概括。③把两个或两个以上意思的段落概括出联合段意。总之要求:完整、简洁、明确。

28、词语的比较(选词填空):

(1)、比较词义,尤其是意思相近的词,必须要仔细辨别两个词在程度、适用范围、感情色彩的方面的区别。

(2)、选好之后就应将相关句子多读几遍,反复体会。

29、记叙文的人称:

(1)第一人称:以“我”的口吻或者角度展开记叙。第一人称的“我”有时是作者本人,有时是作品中的一个主角,即经过艺术加工的“我”。经过了虚构,就不是作者本人;把生活的真实的我记录下来,这就是作者本人。

作用:便于直抒胸臆,读来有亲切感和真实感。

(2)第三人称:以第三者的地位叙述文章中的人物、事件、场景等。

作用:不受时空限制,能够从多方面自由叙述。

(3)注意:有的文章中运用了第二人称代词,一般多是出此刻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叙述里,实际上仍是站在第一人称或是第三人称的角度写的。

作用:能够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的交流。

30、记叙文中的描述:记叙文中的描述分人物描述和环境描述。

(1)、人物描述又细分为:(1)肖像描述(2)外貌描述(3)神态描述(4)动作描述(5)语言(对话)描述(6)心理描述

另外,人物描述从另一个角度看,又能够分为:正面描述、侧面描述、细节描述。

人物描述作用:塑造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2)、环境描述又能够分为:自然环境描述和社会环境描述。

自然环境描述(景物描述)句的主要作用:

(1)、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刻、季节和环境特点;(2)、推动情节发展;

(3)、渲染气氛;(4)、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情绪、感情);(5)、突出、深化主题。

社会环境描述的主要作用:

(1)、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2)、在回答时务必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述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31、记叙文的提炼中心、主题:

要注意体会本文的主要资料和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以及蕴涵在文中的思想感情。注意一些常用词语,如概括主要资料,一般用:本文记叙了……,描述了……,说了……,透过……,等等,如概括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一般用:表达……、抒发……、赞美……、歌颂……、揭露……、鞭挞……、讽刺……、说明……、揭示……、反映……等。

32、记叙文中议论:记叙文中议论是以记叙为基础,对记叙的资料进行分析或评论。“叙”主体,“议”是附属成分,不可本末倒置;“议”是“叙”的自然发生,并不是强加上去的。“议”宜短不宜长,点到为止,不能够“议”代“叙”。

记叙文的议论有三种方式:先叙后议、先议后叙、夹叙夹议。

作用:可起到承上启下;统领全文;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好处;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33、记叙文中抒情: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直接抒情是指作者或主人公直接倾吐内心感受的抒情发式;

间接抒情是指寄情于景,融情于物,感情流露于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的字里行间的抒情方式。

注意:阅读散文时,要个性注意文章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的特点。

作用: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34、记叙文中的说明:记叙文中的说明是记叙中的补充交代,一般要求文字简明扼要。

35、记叙文中的过渡及照应。

(1)过渡:过渡是段落层次连接的桥梁。

要求:恰当、巧妙,能够使文章连贯、布局慎密、转承自然。

过渡时一般用词语、句子、段来过渡。

作用:过渡能在段与段、层次与层次之间起到纽带作用或穿针引线、承上启下、组织成篇的作用。

(2)照应:照应是指上下文之间的相互照顾和呼应,包括交代和照应两个方面。交代是对后面要表现的资料在前面适当地提示一下;照应是对前面提示的资料的回答。

照应能够分为:开头(起段)与题目的照应、开头与结尾的照应、前设悬念后有照应(即文章前后照应,或称:相互照应)、相同或相近的语句、段复迭式照应。

36、续写小说结尾。

按照小说故事情节发展的规律续写,要简洁含蓄,富有哲理,引人深思。

37、文段(各种文体)中指代词指代对象的决定:

(1)、常考的指代词有:这、那、这些、那些、其他、以上、如此、此……;

(2)、一般是往前找;

(3)、找到之后,将找到的资料放在指代词所在句中读一读,看是否适合。

38、用自己的话回答问题:

(1)、这种题目往往就是限定不能直接原文中的语句来回答,从另个层面上来说,也就是暗示你原文中有相关语句,因此你首先就应找出原文中的相关语句;

(2)、此刻要思考的就是如何将原文中的语句变成自己的话,能够采用下列方法:

①概括大意法,适用于原文相关句子较长的状况;

②翻译句子法,适用于文言文语段;

③解释重点词法,适用于原文语句中有生僻词;

④变换句式法,适用于原文使用的是疑问、设问、反问的语意未能完全明确的句子,而题目又要求作出明确表达的状况。

39、开放性阅读试题的解答:

这类试题实际就是要考查学生对选文资料或重要句子的感悟潜质。要求学生把阅读与生活、阅读与写作、阅读与学习方法、阅读与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要求根据选文材料谈看法、感受和启示;(2)、结合实际阐述对选文资料的明白;(3)、对文中的人物进行评说;(4)、根据生活、学习经验,决定优劣,对选文材料谈自己独到的见解;(5)、联系实际对文中说明的现象提出合理化推荐和设想;(6)、调动知识的积累,考查选文材料由内向外的延伸和课本外与内的联系(如明白选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作品中的文学典型、名句等);(7)、发挥联想、想像补写有关资料;(8)、对文中的艺术手法或美点进行赏析。

答题套路:

这一类型的题目它都会要求考生“谈谈你的看法”,“你认为……”只要贴合文题要求,所谈资料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1)表达时最好要有标志性语言。在答题时能够用“我认为……。比如……”这样的标志性语言。先用“我认为……。”言简意赅地证明自己的观点。

(2)、再用“比如”、“例如”之类的词语,运用举例论证或道理论证来支撑自己的观点。这样,不仅仅给阅卷老师留下观点鲜明之感,而且给人以条理清楚,论证有力的良好印象。

(3)、表达资料要紧跟时代步伐,贴近生活实际。

(4)、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5)、语言要通顺,表达要流畅

精选阅读(二):

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归纳包括:文章体裁、文章资料、人称的作用、记叙线索及作用等关于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的重要知识点,期望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归纳,以供同学们参考和学习!

1。文章资料?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强调三个部分:资料是什么,文章怎样样,作者怎样样。

2。记叙文六要素?时刻、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3。问文章体裁?答:此文是一篇。备选答案有:诗歌、小说(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小小说)、散文(抒情散文、叙事散文、议论性散文即哲理散文)---要求形散而神不散、剧本、说明文、议论文

答:A、此文记叙了(描述了、说明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即谁做了什么-这能够作为一句话概括文章资料答案。

B、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讽刺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

C、抒发了作者的……的感情。

4。材料组织特点?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5。划分层次?(1)按时刻划分(找表示时刻的短语)(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

(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4)总分总(掐头去尾)

6。记叙线索及作用?线索(明线和暗线)核心人物、核心事物、核心事件、时刻、地点、作者的情感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齐,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7。为文章拟标题。找文章线索或中心,依据有(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作者情感

8。品味题目能够从--A资料上B主题上C线索D设置悬念上等方面进行品味。

示例:(1)主题上结合主旨必答,如象征性的散文题目,也能够这样回答:拟题巧妙,一语双关,本指…实指…,突出主题,耐人寻味。

(2)说明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生动形象说明了……,点明了本文说明的主要资料,点明了本文说明对象。

9。了解人称的作用。

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述,便于刻画人物形象及性格特征。

第二人称:便于情感交流。

第三人称:显得客观,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10。记叙顺序及作用?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11。语言特色?结合语境和修辞方法从下列语句中选取:

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诙谐幽默。务必结合具体语句分析。一般指口语的通俗易懂,书面语的严谨典雅,文学语言的鲜明、生动、富于形象性和充满感情色彩。

12。写作手法及作用?狭义的写作手法即“表达方式”,广义的写作手法是指写文章的一切手法,诸如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先抑后扬、想象、联想、象征、开门见山、托物言志、设置悬念、象征、借景抒情、抑扬结合、正反比较、侧面烘托、虚实结合、以小见大、运用第二人称抒情、卒章显志、巧设悬念、首尾呼应、铺垫映衬、一线串珠、明线暗线等。常用具体如下:

(1)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到达形象生动的效果。

(2)比喻手法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述事物、讲解道理。

(3)夸张手法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象征手法把特定的好处寄托在所描述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5)比较手法透过比较,突出事物或描述对象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6)衬托(侧面烘托)手法和正面描述。以次要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7)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8)欲扬先抑和先扬后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述的对象,上下文构成比较,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9)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10)设置悬念能引起读者注意,引出文章的说明资料等。

(11)文章开篇的写作手法有:

A、能够用诗经里的赋比兴手法。比如说,兴,是先言他物的。

B、也能够用引用的手法。如名句、箴言之类的

C、也能够先声夺人,用一系列的排比句,气势强烈……

D、或是采用题记的方法。显得隽永深刻,又有文采

E、开头用景物描述也不错,渲染你所需要的气氛和基调。

F、开门见山。G、倒叙

13。修辞方法及作用

(1)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xx事物的xx特点。

(2)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xx事物的xx特点。

(3)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增强文章气势,增加感染力、说服力。

(5)对偶:形式整齐,音韵和谐,语句整齐、意韵铿锵,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6)反复: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有强调语气,强化资料的作用

(7)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注:务必结合相关语句分析。

14。具体词语的含义与作用?方法: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资料。

答:“××”一词原指,那里指,起到了…的作用。

15。文章用典的赏析:一是丰富文章主题,二是增添文章情趣,使文章有文采。

16。句子或语段的作用?有些状况要结合第三点和第四点来回答。

答:一、资料上:首段和尾段:字面义和象征义。点明主旨、升华主题、,画龙点睛、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等作用。(语面的象征义、喻指义,表现的人物思想性格,点明全文思想好处)。有时要结合文章的具体资料补充说明。

二、在结构上:在文章开头:(1)总提、总领全文、开启下文(引出下文)等作用

在文章中间:(1)承接上文(2)开启下文(引出下文)(3)承上启下(过渡)(4)为后文作铺垫;标志思路、为下文作铺垫、埋下伏笔等作用

在文章结尾:总结上文、全文、照应开头、独立成段,使文章戛然而止,意味绵长,发人深思、卒章点题,意味深长等作用。

三、表达效果上:升华中心、渲染气氛、烘托情绪等作用。

四、从写作手法上:常有开篇点题、为后文设伏笔、作铺垫、深化中心、点明主旨、衬托、渲染、呼应、照应、比较、象征、先抑后扬、预示性作用。

17。表达方式?记叙(叙述)、议论、抒情、描述、说明

18。分析写景状物记叙文景物描述的方法--①时刻推移法②空间变换法③稳步换景法④分门别类法

19。领会写景的作用和写物的目的。借助自然景物的描述抒发作者的主观感情。以“状物”为主记叙文,往往使用“托物言志”的写法。

20。描述的种类及作用?了解描述的几种形式(1)从不一样的感觉来描述(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2)以动衬静,动静结合

(3)正面与侧面,直接与间接(4)人物描述的多种方法

种类:一是人物描述:A、正面描述(1)肖像描述(2)外貌描述(3)神态描述(4)动作描述(5)语言(对话)描述(7)心理描述作用是: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作品主题。

B、侧面描述作用是:衬托了人物某种思想感情或某种性格特征。

二是环境描述:分社会环境描述自然环境描述。

重点了解几种描述的作用及答题格式:

“①肖像(外貌)描述[包括神态描述](描述人物容貌、衣着、神情、姿态等):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状况。

“②语言(对话)描述和行动(动作)描述: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情绪),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③心理描述: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者××品质。

“④环境描述:自然环境描述和社会环境描述

“自然环境(描述自然景观如人物活动的时刻、地点、天气、季节和景物场景如山川、湖海等自然景物):交代故事发生的时刻、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预示人物的××命运、表现人物某性格、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社会环境(描述社会状况或者人物活动的场景和周围(室内)的布局、陈设):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时代特征、社会习俗、思想观念和人与人之间的关联,渲染××环境气氛。衬托人物情绪,推动情节发展,深化主题。

21。分析人物形象: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透过分析典型事例来明白人物形象;二是透过对人物描述(外貌描述、动作描述、心理描述、语言描述、肖像描述等)方法的分析来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要分析直接描述、侧面描述、细节描述。

22。小说三要素?人物(主要要素)、环境、情节。其中情节包括(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23。运用正副标题相结合的方式的作用:增强表达效果。

24。续写小说结尾。按照小说故事情节发展的规律续写,要简洁含蓄,富有哲理,引人深思。

25。问指示代词”这、那“所指资料:多从代词前面文字中找答案。

26。问某词能否去掉,或者调换另一词题型解题模式:

答:A、回答能够还是不能够;(一般状况不能够,个性是书上的原文时)。

B、解释词义,比较两个词含义上的差别,并结合句子分析为何要用该词(强调突出了或限制说明了或修饰限制了+句子具体表达效果,哪个表达效果更好,更能形象或恰如其分地表现某物某特点)

C、不用或调换后,语境有何变化(不用,不能体现语言的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或与事实不符或太绝对,用了,体现语言的准确、生动、形象或严密。)

27。语言赏析或广告:

类型1、分析某个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对策:(1)了解用词之美------动词形容词精辟准确,把事物说得形象具体;使用成语,为文章增色;关键词能为中心服务。

(2)掌握答题技巧:把握词语的比喻意、引伸意、双关义。如阿来的《词典的故事》中”营业员脸上显出了更多的怜悯,这位阿姨甚至因此变得漂亮起来“。”漂亮“一词就要从它的引伸好处去答题,它不是指阿姨一下子好看起来,而是反映出阿姨的怜悯使我对阿姨产生好感的内心活动。

类型2:找出文中你最喜爱的句子,并说说理由。

对策:(1)了解语言美的几种形式及作用

①修辞之美------见第13个知识点。结合第28答题点回答。

②句式之美------如骈句、长短句、对偶句、也有排比句,还有运用一组关联词语的句子等等。(作用:句式不一样,表达的效果就不一样。疑问句造成悬念,感叹句便于抒情;反问句加强语气语调引人深思;排比句叠句气势磅礴、层层深入;对偶句铿锵凝练,重复余韵悠然,也能够从灵活多变、富有表现力等方面去品味其妙处)

③哲理之美---形象而含蓄,具有言外之意,富有哲理的句子。这些句子一般在文章的开头结尾。(作用:能够给人以启迪教育作用。)

④资料之美---资料丰富题材新颖又与中心连接紧密的句子。(作用:全面新颖,能很好地为中心服务。)

(2)注意答题格式:我喜爱xx句,正因它xx。

28。品味句子和关键词。最好找词语点评或整体点评:即怎样写、写得怎样和写出什么、给读者怎样的感受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或效果。

答:A、分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若没有,则应选取有生命力的词语进行。

B、表面好处(表面上的意思)和表达效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特点)或从正面和侧面点评。

C、深层含义(联系上下文、主题、作者意图,蕴涵有什么道理、思想、感情等)肯定了/褒扬了/赞美了/歌颂了或批判了/讽刺了/否定了/反驳了,或者给了我们……的印象、启示、道理等。

29。问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的位置能否调换。

答:A、能或否B、词语:分别解释两个词。句子:简单概括这两段或两部分的资料。

C、词语:为何这样安排先后顺序(强调其中一个或与前文顺序一致或贴合搭配习惯,内在的顺序)。句子:指出这两句有什么关联,因此不能调换(若是说明文则看是时刻顺序或空间顺序或逻辑顺序;若是其他文体则看是并列式或层进式或总分式)

30。问记叙文的表达方式和作用?答:记叙文的表达方式以记叙为主。兼用描述、议论、说明、抒情。

①记叙文中的抒情有直接抒情,有间接抒情。直接抒情是在记叙的基础上直接抒发自己对事物的思想感情。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寄情于人、事、物,在叙述描述的字里行间自然渗透作者真挚深沉的感情,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②记叙文中恰当的穿插议论往往使文章锦上添花,画龙点睛地揭示人物和事件的好处,以深化主题,尤其是文章末尾的议论。就是段与段之间用上一两句议论,也能起到承上启下的妙用。

③说明是为了简要地解说事物,阐明事理,使所叙之人、事、物更清楚。其中抒情和议论有时是融为一体的,无法截然分开的。

31。问文章写作特色:可从文章选材、结构布局、语言、立意等角度思考,要结合该文写作的手法。

①选材:材料典型、真实、详略得当、表现、突出了中心。

②结构布局:布局合理、巧妙、结构严谨。

③语言:朴实或生动、形象、准确;或豪放或婉约;或清新或凝重;或直白或含蓄或流畅,修辞的运用等。

④立意:思想深刻、新颖,以小见大、富有哲理等。

⑤表现技巧:一是修辞手法:共八种。二是表达方式:有五种。其中描述可细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乐景写哀等。抒情包括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三是表现手法:衬托、比较、联想、想象等。四是结构手法:包括开门见山、卒章显志、以小见大、先抑后扬等。

32。问阅读后的体会、体验、启示、见解?要注意观点正确、健康,注意言之有理,必须要用典型事例证明。即提出、分析、解决问题。

按总分总的顺序答题:A、指出本文蕴含着的思想好处以及你从文中得到的收获、体会、明白的道理,可找出文中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和文章主题的句子回答。

B、结合文中和生活中具体的事例、材料加以举例说明,阐明理由C、因此我们就应怎样怎样。

33。评价、鉴赏人物、文章主旨(谈谈自己对人物、主题的认识)

通观全文,筛选重要信息,从人物的言行中分析其中蕴涵的精神或品质。答案能够这样组成:由文中××(言或行)表现该人物××的精神(品质性格思想个性)。一般地说,答案由三部分组成:

A、前半部分简要概括文章资料,能够这样表述:①文章透过……的叙述;②本文由……(某件事)写起,运用了……。

B、第二部分概括文章资料中蕴含着的思想好处,能够这样表述:表现了/揭示了/批判了/赞美了/劝诫……(某种思想道理)。有时题目就可成为答案的一部分,而且是务必的资料。

C、陈述同意哪种观点,并阐明理由。在整体感知文本基础上,找出文中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和文章主题的句子,联系具体材料展开回答。

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归纳,仅供同学们参考,期望同学们及时总结和查缺补漏!

精选阅读(三):

语段阅读题答题总原则:

(1)、先读题后读文读题时注意从题干中找出“题眼”(即答题关键点),带着问题读文,使阅读具有明确的目标

(2)、读文时,要注意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资料和中心意思

(3)、准备答题时,务必再次细读题目,找准“题眼”

(4)、答题时,具体题目涉及到相关段落,要对这些段落反复研读;如涉及全篇,则要再读全文

1、文章体裁:诗歌、小说、散文(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剧本、说明文、议论文

2、记叙文六要素:时刻、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3、散文种类:(1)叙事散文(2)抒情散文

4、散文特点:形散而神不散

5、小说种类: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小小说

6、小说三要素:人物、环境、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7、记叙文的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抒情、描述、说明

8、找主题句:找首段或尾段的议论、抒情句

9、文眼:标题是“文眼”,统帅全文(新闻);有时交代主要人物、故事情节,有时交代主要事、物(“物”象征好处);有时还是“线索”

10、材料组织特点: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11、划分层次:

(1)按时刻划分(找表示时刻的短语)(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

(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4)总分总(掐头去尾)

以写事为主的文章:

①.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先后时刻分析;②.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地点转换分析;

③.按事情发展的阶段分析

以写人为主的文章:

①、按人物成长的阶段分析;②、按人物所在的不一样地点分析;

③、按表现人物不一样性格特征的不一样条件分析;④、按人物感情的变化分析

以写景状物为主的文章:

①、按人物观察景物的观察点的变化,即空间变化分析;

②、按不一样时刻的不一样景致的变化,即时刻变化分析

12、记叙的线索及作用:

线索:(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

(4)时刻(5)地点(6)作者的情感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齐,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答题套路:

如:文章以“……”线索,中间串写了“……”、“……”几件事,组成一种“冰糖葫芦”的“串”式结构,选材典型,脉络清晰,主旨鲜明

13、为文章拟标题: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

(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6)作者情感

14、记叙的顺序及作用:(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4)平叙(略)

15、语言特色:(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等)

答题套路:这篇文章语言(自然朴素或生动优美)如“……(摘录文章中的相关句子)”,它“……(适当地选入下方词库摘抄的语言)”

例句:这篇文章语言优美生动,如“让人了却忧虑,悠游其中”、

“拍打着你心底沉淀的情绪”、“攫走你紧紧扯在手里的轻愁”等,笔意超逸,清新隽美,富有诗意,给人留下不尽的余味(《夏之绝句》)

注意:结合语境和修辞方法从下列语句中选取必须要根据文章的具体资料来选用恰当的词语,切莫张冠李戴

附:朴实自然的语言赏析词库:

(1)、朴实无华(2)、写得晶莹澄澈,明润无疵,如诗如画

(3)、言简意赅,清真雅洁,朴素自然(4)、语言简洁,气势纵横

(5)、文字洗练,意境深邃(6)、语言朴实活泼,节奏明快,上口顺耳

(7)、文辞畅达,沉静雅洁(8)、平易省净的语言,运笔飘逸流动,设色素淡而隽永……

生动优美的语言赏析词库:

(1)、文笔凝练,刻画传神

(2)、细致传神的描绘,使行文摇曳多姿,富于变化,主题鲜明突出

(3)、含蓄隽永,耐人咀嚼,发人深思,给人留下不尽的余味

(4)、笔意超逸,九曲回肠,有绘画的色彩美,也有诗的韵味美

(5)、汹涌豪迈的气垫,清丽隽永的风格,稳健深沉的笔触

(6)、血肉丰富,意蕴深刻语言深沉缠绵,感人肺腑

(7)、大笔泼墨,尽情挥洒(8)、说理深刻,资料厚重

(9)、语言气垫壮阔,精练凝缩,激动人心(10)、深婉隐约,耐人寻味

(11)、语言优美,富有诗意,撼人心扉(12)、行文起伏跌宕,含义深邃隽永……

16、写作手法及作用:(比较、烘托、欲扬先抑、巧设悬念、以小见大、开宗明义、卒章显志、托物言志(即象征)、寓事于理、情景交融、夹叙夹议……)

答题套路:这篇文章采用“XX”的手法,作者透过“……(文章相关资料)”使文章写得“……”

例句:这篇文章采用象征的手法作者透过对北方白杨树的赞颂,来赞颂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广大军民保卫祖国的.英雄气概和团结向上的精神,它使文章意蕴含蓄,情感激越,作者的赞美之情藉此得到淋漓尽致的抒发

(1)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到达形象生动的效果

(2)比喻手法: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述事物、讲解道理

(3)夸张手法: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象征手法(托物言志):把特定的好处寄托在所描述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5)比较手法:透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6)衬托(侧面烘托)手法:

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衬托,同类事物衬托是“正衬”,相反事物衬托是“反衬”;以次衬主

(7)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8)欲扬先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述的对象,上下文构成比较,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9)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17、修辞方法及作用:

答题套路:这篇文章运用了XX的修辞手法,如“……(某一段话)”;运用了“XX”的修辞手法,使(能)“……”(套修辞作用)

注意:在写作时必须要结合文章的具体资料来写,否则就会很空

附:常见的几种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

(1)比喻: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述事物、讲解道理,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化抽象为具体,使人易于明白

(2)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使之更形象,从而到达形象生动的效果

(3)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使语言更有表现力,更有气魄

(5)对偶:使句式整齐,结构一致,形式优美,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6)反复:强调某种意思,更能突出文章主题,观点鲜明抒情强烈,富有感染力

(7)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9)引用:使资料更真实、准确、深刻、精密

(10)反语:增加讽刺意味,使表达更深刻,更有力度

(11)比较:构成强烈反差,加强读者的印象,突出文章的中心

18、文段中关键词语、短句的分析

在题目的题干中出现了加引号的词语或句子,往往证明分析的对象源出于原文,在分析时应贯彻这样的原则:

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抓住关键词,分析它的特点及含义,联系上下文再解释也就是说必须要结合具体语境来思考

19、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①点明题旨的句子;②描述、议论、抒情的句子;③总结全文的句子;④起承转合的句子(如相互照应的句子和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⑤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反语、设问、反问,个性是引用的句子)明白关键句子主要是指能体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等同时要明白句子在文中的功能、作用、特点

20、分析记叙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文章所渲染的特定气氛、表达的感情、人物形象的特点等

(1)、句中用了关联词“虽然……但是……”,这组关联词表转折关联;用了关联词“不但……而且……”之类,这类关联词表递进关联,两者用意都在于强调后者

(2)、倒装句的作用:往往是强调前置(即调到前面)的部分,例如:“甚矣,汝之不惠”就是为了强调“汝之不惠”的程度是“甚矣”

(3)、评价、赏析一句话: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严密……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

21、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分析:

(1)、对上文(或全文):照应上文、首尾呼应、总结上文(或全文);

(2)、对下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3)、对上下文:承上启下(过渡)

22、明白词语在选文中的意思和在语境中的含义:

方法: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资料

答题套路:“XX”一词原指……,那里指……,起到了……的作用

解答这类题目,要注意两点:①是这个词可能不再具有词典中的含义,而是特定语境中的特殊含义②是要明白词语的语境含义首先务必正确明白词语所在的语境如《藤野先生》一文中“实在是标致极了”一句中的“标致”

23、给文段拟题:

(1)、看开头、看结尾、看中心句、看过渡句、看反复出现的句子、

(2)、语言要求简练,一般在6个字左右

24、根据阅读短文的感受谈自己的看法或体会:

1、用第一人称;

2、采用1+2或1+3的形式,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再用两三句话谈谈理由,能够摆事实、也能够讲道理,如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注意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

25、根据语境,补写心理活动:1、务必用第一人称;2、务必仔细研读具体语境

26、文段中事例的概括:

(1)、务必包含两个要素:人物+事情;

(2)、其他要素如:时刻(季节、年代)、地点、环境如果有特定好处,也应概括在内

27、划分段落、层次概括段意、层意:

(1)划分段落、层次:要注意理清文章的线索,可按时刻或空间转换、事件的发生经过、资料的、表达方式变换或感情的变化逻辑关联(总分式、层进式、并列式)来划分;借助文章中的过渡性的段落、句子和词语,表时刻变化的语句,表地点转换的语句,还要注意人物出场的先后顺序其中小说还能够按情节的四个环节来划分(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尾声)

(2)学会概括段意、层意

概括段意、层意可采用下列方法:①抓文段的中心句即用证明作者观点的话来概括②用概括法即是用最简洁的文字说明各层写了什么或用文中现有的关键词自己组合成句来概括③把两个或两个以上意思的段落概括出联合段意总之要求:完整、简洁、明确

28、词语的比较(选词填空):

(1)、比较词义,尤其是意思相近的词,必须要仔细辨别两个词在程度、适用范围、感情色彩的方面的区别

(2)、选好之后就应将相关句子多读几遍,反复体会

29、记叙文的人称:

(1)第一人称:以“我”的口吻或者角度展开记叙第一人称的“我”有时是作者本人,有时是作品中的一个主角,即经过艺术加工的“我”

经过了虚构,就不是作者本人;把生活的真实的我记录下来,这就是作者本人

作用:便于直抒胸臆,读来有亲切感和真实感

(2)第三人称:以第三者的地位叙述文章中的人物、事件、场景等

作用:不受时空限制,能够从多方面自由叙述

(3)注意:有的文章中运用了第二人称代词,一般多是出此刻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叙述里,实际上仍是站在第一人称或是第三人称的角度写的

作用:能够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的交流

30、记叙文中的描述:记叙文中的描述分人物描述和环境描述

(1)、人物描述又细分为:(1)肖像描述(2)外貌描述(3)神态描述(4)动作描述(5)语言(对话)描述

(6)心理描述

另外,人物描述从另一个角度看,又能够分为:正面描述、侧面描述、细节描述

人物描述作用:塑造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2)、环境描述又能够分为:自然环境描述和社会环境描述

自然环境描述(景物描述)句的主要作用:

(1)、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刻、季节和环境特点;(2)、推动情节发展;

(3)、渲染气氛;(4)、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情绪、感情);(5)、突出、深化主题

社会环境描述的主要作用:

(1)、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2)、在回答时务必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述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31、记叙文的提炼中心、主题:

要注意体会本文的主要资料和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以及蕴涵在文中的思想感情注意一些常用词语,如概括主要资料,一般用:本文记叙了……,描述了……,说了……,透过……,等等,如概括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一般用:表达……、抒发……、赞美……、歌颂……、揭露……、鞭挞……、讽刺……、说明……、揭示……、反映……等

32、记叙文中议论:记叙文中议论是以记叙为基础,对记叙的资料进行分析或评论“叙”主体,“议”是附属成分,不可本末倒置;“议”是“叙”的自然发生,并不是强加上去的“议”宜短不宜长,点到为止,不能够“议”代“叙”

记叙文的议论有三种方式:先叙后议、先议后叙、夹叙夹议

作用:可起到承上启下;统领全文;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好处;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33、记叙文中抒情: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直接抒情是指作者或主人公直接倾吐内心感受的抒情发式;

间接抒情是指寄情于景,融情于物,感情流露于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的字里行间的抒情方式

注意:阅读散文时,要个性注意文章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的特点

作用: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34、记叙文中的说明:记叙文中的说明是记叙中的补充交代,一般要求文字简明扼要

35、记叙文中的过渡及照应

(1)过渡:过渡是段落层次连接的桥梁

要求:恰当、巧妙,能够使文章连贯、布局慎密、转承自然

过渡时一般用词语、句子、段来过渡

作用:过渡能在段与段、层次与层次之间起到纽带作用或穿针引线、承上启下、组织成篇的作用

(2)照应:照应是指上下文之间的相互照顾和呼应,包括交代和照应两个方面交代是对后面要表现的资料在前面适当地提示一下;照应是对前面提示的资料的回答

照应能够分为:开头(起段)与题目的照应、开头与结尾的照应、前设悬念后有照应(即文章前后照应,或称:相互照应)、相同或相近的语句、段复迭式照应

36、续写小说结尾

按照小说故事情节发展的规律续写,要简洁含蓄,富有哲理,引人深思

37、文段(各种文体)中指代词指代对象的决定:

(1)、常考的指代词有:这、那、这些、那些、其他、以上、如此、此……;

(2)、一般是往前找;(3)、找到之后,将找到的资料放在指代词所在句中读一读,看是否适合

38、用自己的话回答问题:

(1)、这种题目往往就是限定不能直接原文中的语句来回答,从另个层面上来说,也就是暗示你原文中有相关语句,因此你首先就应找出原文中的相关语句;

(2)、此刻要思考的就是如何将原文中的语句变成自己的话,能够采用下列方法:①概括大意法,适用于原文相关句子较长的状况;

②翻译句子法,适用于文言文语段;

③解释重点词法,适用于原文语句中有生僻词;

④变换句式法,适用于原文使用的是疑问、设问、反问的语意未能完全明确的句子,而题目又要求作出明确表达的状况

39、开放性阅读试题的解答:

这类试题实际就是要考查学生对选文资料或重要句子的感悟潜质要求学生把阅读与生活、阅读与写作、阅读与学习方法、阅读与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要求根据选文材料谈看法、感受和启示;(2)、结合实际阐述对选文资料的明白;(3)、对文中的人物进行评说;(4)、根据生活、学习经验,决定优劣,对选文材料谈自己独到的见解;(5)、联系实际对文中说明的现象提出合理化推荐和设想;(6)、调动知识的积累,考查选文材料由内向外的延伸和课本外与内的联系(如明白选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作品中的文学典型、名句等);(7)、发挥联想、想像补写有关资料;(8)、对文中的艺术手法或美点进行赏析

答题套路:

这一类型的题目它都会要求考生“谈谈你的看法”,“你认为……”只要贴合文题要求,所谈资料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1)表达时最好要有标志性语言在答题时能够用“我认为……比如……”这样的标志性语言先用“我认为……”言简意赅地证明自己的观点

(2)、再用“比如”、“例如”之类的词语,运用举例论证或道理论证来支撑自己的观点这样,不仅仅给阅卷老师留下观点鲜明之感,而且给人以条理清楚,论证有力的良好印象

(3)、表达资料要紧跟时代步伐,贴近生活实际(4)、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5)、语言要通顺,表达要流畅

中考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快速读懂题意法

中考记叙文选文往往是文质兼美、人文内涵丰富、具有审美价值的文学作品(或叙事性散文或小说等)

因此在有限的时刻内,考生要做到准确答题,务必懂得记叙文阅读答题的基本技巧

读懂主旨

1。快速把握作品中的主要人物考生要明白,作者着力刻画主要人物的目的,往往是在这人物身上体现出自己的思想倾向,而这思想倾向往往就是作品的中心思想如2006年上海市中考记叙文《孩子和书》,主要人物是“女店主”把握住主要人物的各种不一样的描述,才能体现出这个人物的性格特征、思想感情或精神品质要注意的是,并非笔墨多的人物就必须是主要人物有时作者从侧面描述来烘托、勾勒主要人物的形象,如课文《我的叔叔于勒》中,主要人物不是于勒叔叔,而是菲利浦夫妇,正因文章揭示的主题是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联

2。快速把握情节所谓情节,“就是表现人物间相互关联的一系列生活事件的发展过程”,抓住了主要情节,就把握住了文章主要的资料如《孩子和书》中以人物的思想感情为线索,由“热情招呼不买书的顾客”→向顾客推荐适宜的书→帮忙陷入困境的少年→诗人留言示谢→卖书给孩子们系列的情节构成事件,刻画了“女店主”的形象与品质,表达了文章的主题

3。快速概括文章资料能否用一句话概括全文资料?考生在浏览阅读材料后,要学会能以最简洁的语句反映出这个材料主要叙述的资料,这样就会对选文有一个正确的总体印象,以利主题的把握其方法是“谁做了什么”如《孩子和书》,主要讲的是“一个以前陷入困境的孩子成为诗人后向当年救过他的女店主感恩”的资料考生把握了文章资料后,对完成其他题目会有所帮忙如该文的第17、18题即是

读懂题意

读懂了阅读材料后,考生还须读懂题目的意思它问的是什么?从什么角度提问的?题目里蕴藏着哪些考点?读懂了题意,才能正确答题

1、审读题干的语言中考试卷命题者可谓呕心沥血设计题目,因此题干语是明确的,科学的考生做题首先要读懂题干语下方我们来看《孩子和书》第16题:“……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她的‘善良、真诚’在全文中的表现:(1)热情招呼不买书的顾客;(2);(3);(4)”让我们来理清题干语的资料:A。“全文”意思是提醒考生根据全文来思考;B。“表现”意思要具体回答文中相关具体的资料,不能笼统或抽象的答题C。题目要求回答三个表现,那必须是全文中最为典型的三处;D。题目中出现的第1个答案是为考生带给了回答问题的角度与基本样式,是示范答案,帮忙考生从资料和形式上明白和答题因此审读题干的语言,就是要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

2、关注题目的考点中考记叙文阅读考题仅5—6题,涵盖面却很大,考查知识和潜质,既有必须的适度,又讲究梯度因此,考生如果基础知识扎实,熟悉考点,那么在考试时就会从题目中看懂考点,根据题目要求准确答题如《孩子和书》第17题,“……表达效果有什么不一样?请说说理由”,这道题目,既考了比较,又考了省略号的作用,还考了人物的思想品质考生如不熟悉中考语文考点,何以回答?

3。留心分值的设置中考语文总分值为150分,在题量不变的要求下,命题者势必提高各题分值,因此注意分值也不失为一个答题的方法从今年中考记叙文《孩子和书》的第18题来看,命题者设下一个陷阱:“联系全文,第○15段中‘她心里很高兴,也很欣慰’的原因是”(6分)不少考生在这题上失了3分,原因是答题纸上只留了一个空格,考生误以为只有一个答题点其实关注分值,我们就不难发现,该题一空6分,肯定隐含至少两方面资料,否则该题分值高得离谱了考生要学会善于识破试题中的干扰素。

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

记叙文阅读答题有什么技巧

小学语文考试答题技巧

小升初记叙文阅读理解的答题技巧是什么

高分小学语文阅读答题技巧

记叙文技巧

高中数学大解答题技巧

报检员考试:答题技巧

高考答题技巧点拨

议论文阅读答题技巧

小学记叙文的答题技巧(精选10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小学记叙文的答题技巧,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