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红楼梦》的浅谈

时间:2022-12-03 09:26:59 作者:徐文怡?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徐文怡?”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对《红楼梦》的浅谈,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对《红楼梦》的浅谈,欢迎大家分享。

篇1:对《红楼梦》的浅谈

对《红楼梦》的浅谈

同是红迷的张爱玲曾说过她人生中的三大恨事:一恨鲥鱼多骨,二恨海棠无香,三恨红楼梦未完。我年岁尚小,人生之事所经不多,因而依我看来这人生第一大恨事就是红楼梦未完了。

因为种种复杂的历史原因,红楼梦残稿遗失,这不仅让万千红迷跌足叹息,更引来后世许多人的探究——在字里行间,在脂批里找寻、猜测雪芹的本意,非要寻个结果来。现在很多人都知道如今通用的一百二十回《红楼梦》中,后四十回是由高鹗等人伪续的,也就是说全书位于结尾,收煞全书的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完全不是曹雪芹的本意!单就未完这一点,《红楼梦》就已经很难读懂很神秘了。

然而这样一本未完的小说如何称得上伟大呢?何至于引几代人如此不懈地去探索、研究?先不说作者在书中运用的超凡的艺术手法:人物典型的塑造、叙述描写的独特……或是涉猎事物之广:诗词歌赋、饮食养生、服饰搭配、送葬嫁娶……单是他在书中提及的许多问题:宗法、专制等级、妻妾、恋爱、婚姻、司法、奴隶问题......就足够压下所有的技巧,引人深思,令人研究讨论许久的了。

曹雪芹开卷就云:因经历一番梦幻后,将真事隐去,借通灵一说撰此书,于是先是说了那无缘补天的石头想“到人间去享一享这荣华富贵”,又正逢因三生石畔的绛珠草为报赤瑕官神瑛侍者的灌溉之恩要随“下凡造历幻缘”的侍者入世一事,勾出了许多风流冤家,陪他们去了结此案。这石头便夹带其中,此案了解后便记录了下来。经后人抄录,故云《石头记》云云。接着又由冷子兴之口演说荣宁二府之事,兜兜转转几番铺垫后才由“林黛玉抛父进京都”入到正文来。未写荣府正文,先写外戚,由远及近,由小及大,不至死板。也正因为如此,前几回看似复杂,吓跑了不少试看红楼的人。官方一点就说这是他采取了晋人“倒食甘蔗-渐入佳境”的笔法。而我看来这正是作者的用意所在:细按则深有趣味。所以说《红楼梦》不好读,开头更是需要耐性,不能坚持读下去的,也就不能体会其中的前因宿缘的奥妙了。刚看红楼的时候,前五回(包括判词部分)就花了许多的时间。看完一遍,还不叫看懂了。那书中复杂的人物关系还理不清,还需反复的看,看熟了才能懂得几分真谛。

曹雪芹在书中创造人物打破了传统小说的套路。人物都是立体的,没有单纯的好人单纯的坏人,几乎个个都是典型,个个不可或缺。上至皇亲国戚,下至丫头奴才,足足几百号人。性格鲜明,无一雷同。莎士比亚素以创造人物之多,描写个性之深刻享誉于世;但他的角色仍是分散在各个作品里的。而曹雪芹呢,却把几百口人,写在了一个大院子里。整个小说繁复,庞大,组织剪裁又如此精妙,这就已经很伟大了。

曹雪芹写书,善用谐音。如黛玉所住潇湘馆、宝钗所住蘅芜苑,恰好是“消香”“恨无缘”之谐音。再有宝玉梦游太虚幻境,警幻仙子给其所饮的万艳同杯(悲)酒、千红一窟(哭)茶……人名中也很常见: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四人头字所组成的“原应叹息”。香菱的.本名甄英莲(真应怜)。冤死的冯渊(逢冤)等等。

再说他表现手法的高妙,著名的红学家周汝昌先生说“他极少用正笔、平笔、直笔,大抵是手挥目送,指东打西。”“许多地方,随手一句闲话,担保绝无人会注意的闲话,直待读脂批,才明白它们都有着大用处。例如贾母说:“正好,我这里正配药丸呢。”下批:为后葛菱伏脉(这二人为八十回后之事,应当与黛玉的病有关。)还有他草蛇灰线伏埋千里的手法。尤其明显的就是在多次作诗作词、行令中的谶言。除去十二钗的判词和曲子,还有像黛玉等人占花名的诗词就暗含了她们的命运:黛玉的莫怨东风当自嗟、湘云的只恐夜深花睡去、李纨的茅篱竹舍自甘心、麝月的开到荼蘼花事了。另有柳絮词,中秋湘云、黛玉的联句等。

这些还只是写人,写风景也不一样,只寥寥一二句,但却能使人读之如身临其境般。如第一回甄士隐梦中醒来,看到“烈日炎炎,芭蕉冉冉。”第二十六回宝玉来到潇湘馆:“只见凤尾森森,龙吟细细。”第三十五回黛玉回潇湘馆:“一进院门,只见满地竹影参差,苔痕浓淡。”……

提红楼,自然就会想到林黛玉,提林黛玉,又不得不说她的才学,刚看红楼时,最喜欢她《葬花吟》里的:“一年三百六十日,风霜刀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之两不知。”第一次咏白海棠时,刚看到“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就直觉得新巧。待到作柳絮词时,又有“漂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叹今生谁拾谁收。”之句,又觉伤感。书里作者借各人之口,时不时冒些诗词出来,每首都很应景,且又切合人物的气质。看了红楼梦之后才对诗词的作法有了些恍悟:诗分格律,还可用专门的字作韵,不同词牌格式字数也不同,当时连带着古诗文学习都大大轻松了。书中不仅诗词极清雅,对联、唱曲、酒令更独具特色。真是如作者所说:“又有几首歪诗熟话可以喷饭供酒。”

说到喷饭供酒,书里各式各样的茶点食物便不得不提!什么枣泥馅的山药糕、莲叶羹、豆腐皮包子、酸笋鸡皮汤、胭脂鹅脯......茶中的老君眉,六安茶,枫露茶……酒里又有合欢花浸的烧酒,绍兴酒等等。毫不夸张地说,书中百来样食物、大小各色宴席、简直是研究饮食文化的重要史料了。

《红楼梦》里最吸引女孩子的当属各种用料、各种花色、各种款式的衣裳了。用料上讲,就有雀金裘、大红洋缎、撒花洋绉、青哆罗呢......技艺上又有一斗珠、盘锦镶花、缕金百蝶、百子刻丝、宫制堆纱、掐金挖云等。简直教人眼花缭乱,心生向往。

说到饮食养生,我又从书中学到了一些皮毛。例如平时吃饭要“饥饱无伤”,生病时更是要“净饿两顿”(并不是不吃饭,而是改为喝粥清淡饮食);再有林如海教导黛玉“饭后务待饭粒咽尽,过一时再吃茶,方不伤脾胃;又有晴雯病时,大夫开了柴胡等药,宝玉便说这些狼虎之药女儿怎么能用?宝玉去看黛玉时,见她午睡怕她睡出病来,直不教她多睡了;还有宝玉生日时,吃面停住了食,喝女儿茶消食又晚点再睡等等。凡此种种,难以细提。

《红楼梦》的伟大不仅在于它巧妙的写法,整密的结构,还在于它包罗万象,场面不凡,更重要的是他在乾隆盛世时诞生,却看到了盛世下的危机和揭示了封建社会衰败的必然。虽然它有这样严肃的主题,但书中又不乏含蓄动人的人情。看得人柔肠百转,五味杂陈,令人难忘。

《红楼梦》对我影响深刻,仿佛读它之前世界是混沌的,读懂它之后大脑才些许清明。而世人不解红楼者众,唯愿红学研究得以推广,红楼译本早日流传;使它也跻身于大众所知的世界名著之列,而不仅仅是中国四大名著里了。

篇2:对《红楼梦》研究总结

对《红楼梦》研究总结

原来,也不太记得在哪里看到过一段话。大概意思是说,人们提到《红楼梦》,大多把它捧扬的无所不至,但在他看来,觉得《红》有个致命的弱点,就是太过阴柔,满是脂粉气,太不够“爷们儿”。衍伸开来,一个不懂阳刚的文统,民族是很可遗憾,很可令人担心的。大约吧,也就是这种意思。

在当时,我也觉得那位说话人说的也很有道理,自己也很被“震”了一下。多年过去,回头再想起这一节,又生发了些别的念头。也许是和了太极的某些理论,“阴极阳生”等互化互济的说法。

现在觉得,《红楼梦》也还是一本很“爷们”的书。

首先,写书人就是男性。

关于曹雪芹的考证也是多费了工夫和口舌的,但只一点好像并无异议。曹就是一“纯爷们”。人们想到曹雪芹,往往也许会联想到贾宝玉,认为他也长的如“春花秋月”一般,混到女儿堆里认不出来。还要去母亲怀里扭屁股糖似的弄娇。但有人考出曹的形象是矮胖发黑。并没有半点女儿态。

一位戏曲界的前辈,她本身是女人,可最善于扮刚烈男角。有专业评价说,这位老师演的男人,比真男人还男人。当然,反之亦是这样。四大名旦都是男人扮的。他们一上台,台下的男人女人就发了疯呆般的又叫又闹,还要哭喊着往台下扔东西,当然是簪环珠宝类。据鲁迅说,男人扮女人有两样好处,可以讨台下观众都爱看。女人看的是“男人扮”,男人看的是“扮女人”。鲁迅翁有他的更博大精妙的审美标准,但我更相信那信戏曲女前辈的说法。她说:我为什么扮男角更得人心?因为我以一个女性的视角来欣赏男性,把最具吸引女性的那些男性特点融到自己的表演中。所以我扮的这个男人比真正的男人还要更完美些。

从这儿,也我们也可以知道,《红楼梦》写了许多成功的女子,比现实中女人还要完美多的女人。只是因为是一个懂得欣赏女性美的男人在写。

多认为书的后四十回是高鄂续写的。总给人的感觉后部分的脂粉气薄了许多,那些女子的也少了些女人气。我们也可以这样说,高不如曹更“爷们儿”。

其次,爱看《红楼梦》的,批解《红》的,也多是男子。

《红》最成功的地方之一,就是给人们展显了一些女儿形象。为之心倾神慕的多是些男子,这也很符合生理及心理的特点。说的难听些,不管是“红楼”还是“青楼”,楼下趋骛多是男子。当年有谚“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是谁在谈《红》,是些要“读尽诗书”的人啊。谁在本在读诗书?不是那些闺阁内,调脂抹粉的小女子哦。

说到更具体些,我觉得,男人喜欢看《红》,也不过意想所爱的女子,最好如林妹妹般玲珑剔透,漂亮聪明,还要娇弱可怜,来满足大男人的.威风虚荣;要如宝姐姐般贤德体贴,好看又实惠,做好男人的好内助;最好还要如湘云样的,有些天真娇憨,也该有凤姐样的泼辣风流。还有其他那些,也都有可爱之处……也是作者的本领了,谁读书都似过上一把贾宝玉的瘾。

听到一些红学家们,在评判《红》时,说王熙凤,说探春,说晴雯、司棋,甚至说起弱不禁风的林妹妹。她们倒好似特意看重她们身上的丈夫气。认为她们“巾帼不让须眉”。家事也如国事,大观园也如沙场。如此看来,红楼中人,大多算是“姽婳将军”。

若非要凑一段说法,也拉杂两句,本书的忧愤深广处,不是小女子情怀所能的。细看处,有“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气度。笔者斗胆这样一说,是不是便惹了“小女人”们的怨责?其实也大可不必。天地阴阳,男女各分。这是常道。前一阵,有朋友就极感喟的总结:才知道,还是做“小女人儿”幸福。是吧,做女人有什么不好?外面男人闹世界,鼻青脸肿的,还不往往是为些女人?你需要做的,不过把握自己心仪男子就是了。如何把握?《红楼梦》是本不错的参考书呢。

篇3:对《红楼梦》的认识

对《红楼梦》的认识

对《红楼梦》的认识

1、续书程度:前之闻程、高之续本红楼与曹公之原本相去甚远,只徒附之耳,今复读原著才恍然知其然亦!岂不闻稻香老农数言痴怡红“落第了”,连怡红公子也自称“落第”,这岂不是暗合通灵之技穷于魁榜。红楼喜用隐语,第三十七回,海棠初社,李纨则言宝玉之作“怡红公子压尾”;又三十又八回题菊花诗后“宝玉笑道,我又落第”;又第五十回,芦雪庵即景联句,李纨道“逐句评去都不一气,只是宝玉又落了第了”。数次暗示而程、高不问,又何故冒出个宝玉中举,以违其义呢?其续实真真是伪作无疑了!

2、封建宗法制的体现:在《石头记》中贾赦贾恩候之所以以长子身分未承家业,或因为:在封建宗法制下,奉行“嫡长子继承制”,赦虽为长而并非嫡,非贾母所生,这就很好的解释了贾母为什么偏爱贾政,从其居,而赦另立家业的缘故。贾母为正妻,生子政、女敏,赦为庶出,以长承袭世官,而未承家业!政虽为次子,却以母为贵,得以居正堂而侍宗祖。

3、语言艺术:《红楼》续书百零八回蘅芜君生辰一节写道:宝玉过潇湘馆说了句:“林妹妹,林妹妹,好好儿的是我害了你了!你别怨我,只是父母作主,并不是我负心。”试问以通灵清幽之口,曹公精妙之笔怎会写出如此粗鄙之句!况宝黛之间若加此肤浅之语,岂不俗了,这种浅陋的语句无疑是辱没了宝黛之间纯粹的、空灵的情感的!试看曹公作何论,《红楼》第三十二回,宝湘之论后,宝黛一处行走,宝玉道:“好妹妹,我的这心事,从来也不敢说,今儿我大胆说出来,死也甘心!我为你也弄了一身的病在这里,又不敢告诉人,只好掩着。只等你的病好了,只怕我的病才得好呢。”无言誓却处处含情,如清风抚面好不舒畅,而续作如恶臭充鼻五内皆翻。

4、宝黛之情:木石前盟结情根,为偷尘欢幻情身。绛珠悲戚眼泪干,通灵一念遁空门。对于痴通灵而言颦儿无疑是通其性解其情的'一生良伴,对于贾府而言蘅芜则是引导宝玉步入世俗经济的不二之选;一个是个人思想和情感的完全释放,一个是封建家族命运的生死存亡;最终不羁世事的自由者被束缚于经世者之牢笼:性空灵者因之而死,无力反抗者逃遁而去,经纶事务者被困一生。

5、封建婚姻观:在封建文化的刺激下,婚姻是受命于父母,建起于媒妁的。薛宝钗作为封建卫道士,她具有了封建人格的双面性--固执和虚伪。她固执是因为她虚伪,她明知道木石情深却固执的要嫁给宝玉,表面上她也是一个受害者,她的不幸来源于父母之命,然而在这一骗局中她始终扮演的角色就是一个一丝不苟的执行者。她们用黛玉的贴身丫鬟雪雁骗过宝玉,从而使这一段婚姻得以实现,一开始就注定了她婚姻的悲剧,她的固执和虚伪扭曲了她的婚姻观,这不仅是社会更是她自己造成的。

篇4:对新版《红楼梦》的担忧

对新版《红楼梦》的担忧

对新版《红楼梦》的担忧

作者:海上打渔人

? 听说胡玫要执导电视连续剧《红楼梦》,我很吃惊。我看过她拍的《雍正王朝》和《汉武大帝,有些好感,特别是《汉武大帝》比较忠于《史记》和《汉书》。但《红楼梦》她是不是能拍得让人满意,我很怀疑。她可能会拍得较好,但和87年央视版《红楼梦》相比,可能会让人失望。

??《红楼梦》新拍是一个载体,它将会实现一些“野心家”(如导演、演员以及制片发行人员,还有一些所谓的红学家)的梦想,也承载着“资本家”(如投资人)的雄心和风险。具体的文化意义则不大,因为大众已先入为主地接受了多版《红楼梦》了,如电影的,戏曲的,电视剧的。为什么还要拍?

??一是炫耀有钱。过去没钱,什么都用经济政策。现在有钱了,可以大制作,做成金碧辉煌的。就像卖菜的,在原来的菜上加些色素,使菜更加鲜艳夺目。其实,这样的菜吃时要洗尽色素,否则对身体产生不良影响。金碧辉煌的未必是本色,能反映本色的才是真水平。

??二是床上功夫。过去是含而不露,到关键时刻导演技术处理,让人意会。现在不必要这样了,男人和女人都开放了,一些地方如太虚幻境警幻仙子教授宝玉之道,宝玉与袭人偷试云雨,贾琏偷娶二姐、和小妾秋桐睡觉、和什么鲍二家的等女人私通,凤姐和贾瑞的假约会和贾蓉的甜蜜事,贾珍和尤三姐、和秦可卿之间爬灰等等很多场合都可用脱衣服露身体来表达。

??三是团圆胜缺。87版已比较尊重曹雪芹的前八十回,后面是尊重红学家的研究成果,虽然有些遗憾,但已经比较接近地反映了曹雪芹的原旨。但就像维纳斯的'断臂,虽然遗憾也不失美。有些人甚至抱怨曹雪芹什么都好,就是只留给后代一个前八十回的《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由于后面内容不详,喜好大团圆的一些人便想把程伟元和高鄂本的《红楼梦》拿出来,以便“兰桂齐发”。这将无异于为程高之版发扬广大,助恶抑善。

??四是演员会演。以前先的演员多是没演过戏的“纯”、“真”人,或者叫“自然人”,平静、干净,经过培训以后再演,是为了把剧本拍好,基本上没有现在演员挣大钱、想出名的习气。虽然可能演技上略有一些,但现在演员人心浮动,讲究短平快的节奏,哪有三年时间去磨针,哪个不是恨不得一夜成名天下知。带有私利色彩的功利心态的一群人能把戏拍好?恐怕这些拍戏人的内心也是不放心的。

??五是红学进步。从87年以来,红学研究究竟有了什么进步?多是笔墨官司。这几年活跃在红学台上的刘心武等一干作家出身的,算是半路出家,文学创作没灵感了创作不出什么人民代表作了,便想在红学研究上吸引眼球,博得芳名。就算所谓的秦学也是进步,但自身研究中的漏洞百出尚难以自圆其说。到外国讲学骗骗老外可以,骗骗红学涉世不深者可以,想骗红学研究者和爱好者,恐怕较难,充其量也只是标新立异。对后四十回的研究,周汝昌先生早有见地,现在也基本保持原貌,痴心不改,87年版多有他的建议。近三十年来,其他人也没多少能有主导性的意见。

??我是一个《红楼梦》爱好者,关于《红楼梦》的视频有很多,隔一段时间就要看看,各种版本的关于《红楼梦》的书也很多,对红学研究成果也有所了解。但我总想不通:为什么胡玫要去拍?新版《红楼梦》可能是一个大杂烩,是导演、演员、投资商、广告商、部分红学家都想按自己心思去烧的大杂烩,不会有基调,像87版那样有特色。所以,最多它将沦为续集《西游记》一样,“华丽”和“技术”装扮下没有“精神”的怪物

篇5:对《红楼梦》的评价

对《红楼梦》的评价

《红楼梦》到底是一部什么书?归根结底,应称之为中华之文化小说。因为这部书中充满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却表现为“通之于人众”的小说形式。如欲理解这一民族文化的大精义,读古经书不如先读《红楼梦》,在曹雪芹笔下,显得更为亲切、生动、绘声绘影,令人如入篇中,亲历其境,心领其意。 诗曰:

中华文化竟如何?四库难知万卷书。 孔孟不如曹子妙,莲花有舌泪凝珠。

中华文化此中含,含笑悲欢味自耽。 若能获麟同绝笔,春秋舌拙色应惭。

很多人都说宝玉是礼教的叛逆者,他的思想言谈行动中确有叛逆的一面,自不必否认。但是还要看到,真正的意义即在于他把中华文化的重人、爱人、为人的精神发挥到了“惟人”的新高度,这与历代诸子的精神仍然是一致的,或者是殊途同归的。所以我才说《红楼梦》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代表性最强的作品。 另:

甲戌本凡例诗:

终生着甚苦奔忙,盛席华筵终散场。 悲喜千般同幻渺,古今一梦尽荒唐。 谩言红袖啼痕重,更有情痴抱恨长。 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鲁迅评红楼梦:

《红楼梦》是中国许多人所知道,至少,是知道这名目的书。谁是作者和续者姑且勿论,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 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在我的眼下的宝玉,却看见他看见许多死亡;证成多所爱者当大苦恼,因为世上,不幸人多。惟憎人者,幸灾乐祸,于一生中,得小欢喜少有罣碍。然而憎人却不过是爱人者的败亡的逃路,与宝王之终于出家,同一小器。

戚序本序:

吾闻绛树两歌,一声在喉,一声在鼻;黄华二牍,左腕能楷,右腕能草。神乎技也,吾未之见也。今则两歌而不分乎喉鼻,二牍而无区乎左右,一声也而两歌,一手也而二牍,此万万不能有之事,不可得之奇,而竟得之《石头记》一书。嘻!异矣。夫敷华掞藻、立意遣词无一落前人窠臼,此固有目共赏,姑不具论;第观其蕴于心而抒于手也,注彼而写此,目送而手挥,似谲而正,似则而淫,如春秋之有微词、史家之多曲笔。试一一读而绎之:写闺房则极其雍肃也,而艳冶已满纸矣;状阀阅则极其丰整也,而式微已盈睫矣;写宝玉之淫而痴也,而多情善悟,不减历下琅琊;写黛玉之妒而尖也,而笃爱深怜,不啻桑娥石女。他如摹绘玉钗金屋,刻画芗泽罗襦,靡靡焉几令读者心荡神怡矣,而欲求其一字一句之粗鄙猥亵,不可得也。盖声止一声,手只一手,而淫佚贞静,悲戚欢愉,不啻双管之齐下也。

噫!异矣。其殆稗官野史中之盲左、腐迁乎?然吾谓作者有两意,读者当具一心。譬之绘事,石有三面,佳处不过一峰;路看两蹊,幽处不逾一树。必得是意,以读是书,乃能得作者微旨。如捉水月,只挹清辉;如雨天花,但闻香气,庶得此书弦外音乎?乃或者以未窥全豹为恨,不知盛衰本是回环,万缘无非幻泡,作者慧眼婆心,正不必再作转语,而千万领悟,便具无数慈航矣。彼沾沾焉刻楮叶以求之者,其与开卷而寤者几希!

张爱玲:

有人说过“三大恨事”是“一恨鲥鱼多刺,二恨海棠无香”,第三件不记得了,也许因为我下意识的觉得应当是“三恨红楼梦未完”。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对《红楼梦》有一个非常精辟的评价:“至于说到《红楼梦》的价值,可是在中国底小说中实在是不可多得的。其要点在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大不相同,所以其所叙有人物,都是真的.人物。总之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鲁迅是把《红楼梦》放在中国小说创作的历史长河作出高度 评 价的。现在《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最高峰,——不光学术界达成了共识,广大读者一般也是这么看的。

评红有个非同一般的现象,象攀登云梯那样,你有多大本事,多高境界,能在学术上攀登得多高,它就能给你多高的层次。比如说一般的小说很难上到哲学层次的分析,但《红楼梦》却可以经得起哲学分析。1995年浙师大梅新林教授就写了一本《〈红楼梦〉的哲学精神》,由专门出版一流学术著作的学林出版社出版,在红学界影响很大。我自已也有点体会。1994年夏天,写《〈红楼梦〉虚实论——兼谈〈红楼梦〉以小说创构意境》,思考不断深入,认识不断攀升,几乎是一天上一个台阶,进入一个新境界,最后认识到曹雪芹首先是个大诗人,然后才是大作家,他用诗的虚实结合的方法写小说,是中国文学史上以小说创构意境的第一人。

评价《红楼梦》还有个非常奇怪的现象,这个人本人文化素养越高,见识越广,对《红楼梦》研究得越深入,对《红楼梦》的评价就越高。毛泽东对《红楼梦》很有研究,他的评价就很不一般。他在《论十大关系》中说我国“除了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历史悠久,以及在文学上有部《红楼梦》以外,很多地方不如人家。”毛泽东视野开阔,他 从中国历史文化长河中,在浩如烟海的文史典籍中,独独提出《红楼梦》。在他看来,中国有“很多地方不如人家”,但《红楼梦》可以胜过人家。

上海华东师大有位学者,写了一本《历史文化的全息图像——论〈红楼梦〉》,其中谈到《红楼梦》对于中国历史具有开天辟地的界分性:。“也即是说,所谓中国历史,就文化意味而言,可简明扼要地划分为《红楼梦》之前的历史和《红楼梦》之后的历史。”“《红楼梦》问世,既标记着对以往历史(帝王将相的历史)的颠覆,又标记着一种人文精神的崛起。” 可见《红楼梦》在中国文化史中的突出地位。 著名红学家周汝昌,毕生研究《红楼梦》,著有《红楼梦新证》等二百多字的红学著作。他对《红楼梦》更是推崇备至。他说:《红楼梦》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部古往今来绝无仅 有 的“文化小说”。“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代表性最强的作品” “它是我们中华文化史上的一部最伟大的著作”。曹雪芹“是惊人的天才,在他身上,仪态万方地体现了我们中华文化的光彩和境界。他是古今罕见的奇妙的“复合构成体”——大思想家,大诗人,大词曲家,大文豪,大美学家,大社会学家,大心理学家,大民俗学家,大典章制度学家,大园林建筑学家,大服装、陈设专家、大音乐家、大医药学家„„。他的学识极广博,他的素养极高深。这端的是一个奇才、绝才。这样一个人写出来的小说,无怪乎有人将它比作“百科全书”,比作“万花筒”,比作“天仙宝境”——在此镜中,我中华男女老幼一切众生相,毫芒毕现,

巨细无遗。这是何等慧 眼,何等神力!”“虽然雪芹像是只写了一个家庭,一个家族的兴衰荣辱,离合悲欢,却实际是写了中华民族文化的万紫千红的大观与奇境。” 就《红楼梦》的典型意义而言,著名红学家吴世昌用一句诗来概括:“红楼一世界,世界一红楼。”这么说古往今,五洲四海的人都是《红楼梦》中人。 著名的作家王蒙不仅非常喜欢《红楼梦》,还写过《红楼启示录》,作过《红楼梦》评点。他在评点本的《序》中说: “《红楼梦》令你觉得汉语汉字真是无与伦比。”

“它似乎已经把汉语汉字汉文学的可能性用尽了,把我们的文化写完了。” “《红楼梦》是经验的结晶。人生经验,社会经验,感情经验,政治经验,艺术经验,无所不备。《红楼梦》就是人生。”

“几乎是,你的一切经历经验喜怒哀乐都能从《红楼梦》里找到参照,找到解释,找到依托,也找到心心相应的共振。” “《红楼梦》帮助你体验人生。读一部《红楼梦》,等于活了一次,至少是活了二十年。” 著名作家宗璞先生在王蒙《红楼启示录》一书的序言中说:“《红楼梦》是一部挖掘不尽的书,随着时代的变迁,读者的更换,会产生新的内容,新的活力。它本身是无价之宝,又起着聚宝盆的作用,把种种的睿思,色色深情都聚在周围,发出耀目的光辉。”

篇6:对红楼梦的简单介绍

对红楼梦的简单介绍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中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

它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要线索,描写了贾家荣、宁二府由盛而衰的过程。

在充分揭露地主阶级贵族集团腐朽本质及其必然没落的.历史命运的同时,也歌颂了这个阶级中具有叛逆精神的青年和某些奴隶的反抗行为。

书中塑造了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晴雯、王熙凤、袭人、香菱等一系列富有典型性格的艺术形象。

全书规模宏大,结构严谨,不仅镜子般地反映了封建社会晚期的广阔的现实生活图景,而且广泛地涉及我国古代的文化常识如官制、仪礼、建筑学、医学、音乐、绘画等。

本书有“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之称。

红楼梦剧本

红楼梦经典诗词

红楼梦读书笔记

红楼梦观后感

精选红楼梦诗词

红楼梦 读后感

品读红楼梦

红楼梦经典诗句

红楼梦诗词

红楼梦赏析

对《红楼梦》的浅谈(精选6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对《红楼梦》的浅谈,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