鹬蚌相争阅读答案

时间:2022-12-08 06:23:52 作者:迟意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迟意”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鹬蚌相争阅读答案,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后的鹬蚌相争阅读答案,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鹬蚌相争阅读答案

阅读《鹬蚌相争》,回答8—11题。(9分)

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1. 解释加点词语。(2分)

曝 箝

2. 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2分)

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译:

3. 你能用一个成语概括这个故事吗?(2分)

4. 从这个故事中,你受到了什么启示?(3分)

参考答案:

(一)阅读《鹬蚌相争》,回答8—11题。(9分)

1. 晒 夹(2分)

2. 双方都不肯放过对方,渔夫发现了,就把他们—起捉走了。(2分)

3.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2分)

4. 做事要权衡得失,化解矛盾冲突,相互谦让。(3分)

篇2:鹬蚌相争阅读答案

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8. 解释加点词语。(2分)

曝 箝

9. 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2分)

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译:

10. 你能用一个成语概括这个故事吗?(2分)

11. 从这个故事中,你受到了什么启示?(3分)

参考答案:

(一)阅读《鹬蚌相争》,回答8—11题。(9分)

8. 晒 夹(2分)

9. 双方都不肯放过对方,渔夫发现了,就把他们—起捉走了。(2分)

10.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2分)

11. 做事要权衡得失,化解矛盾冲突,相互谦让。(3分)

篇3:鹬蚌相争阅读答案

鹬蚌相争

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注:禽通“擒”)

小题1:解释词语(2分)

蚌方出曝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日不雨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2分)

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小题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正下雨

小题2:它们俩谁也不肯放开谁,一个渔夫看见了把它们俩一块捉住了。

小题3:告诉人们不要自相残杀,要宽容,团结。(其它有理即可)

小题1:试题分析:“方”在文言文中的意思较为固定,“雨”是名词活用为动词,句中应译为“下雨”。

小题2:试题分析:“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这个句子根据成语故事的整体意思可以理解出来,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落实。此句中的关键词有 “相舍” “得而并禽”等。“相舍”根据语境应译为“互相不放松”,“得而并禽”中的“并”应译为“一起”。了解了关键字词的意思,然后把各个词语的意思连缀起来,语意通顺即可。

小题3:试题分析:整体感知这个成语故事,它告诉我们的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即:告诉人们不要自相残杀,要宽容,团结,否则别人就会有机可乘的道理。

篇4:《鹬蚌相争》阅读及答案

《鹬蚌相争》阅读及答案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乙】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拑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故愿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乃止。

[注]且:将要。苏代;人名。惠王:指赵惠王。他将要攻打燕国。拑:通钳,夹住。禽:通擒,捉住。

2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意思。(4分)

(1)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2)今日不雨()

(3)王之蔽甚矣()(4)故愿王熟计之也()

21、翻译下面文言句子。(4分)

(1)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2)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22、文段理解。

这两篇短文的共同点是设喻讽谏国君,甲文中的邹忌讽谏齐威王时,先以设喻,再拿齐威王的地位和自己作比较,最后得出的结论。乙文中的苏代讽谏赵惠王时,也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这个比喻后来演变成一个成语,即。两文中的'国君都接受了臣子的规劝,一个字就是明证。(4分)

23、邹忌讽谏齐威王,苏代讽谏赵惠王的目的各是什么?(2分)

阅读答案:

20、(1)指出,指责(2)下雨(3)这里指因受蒙蔽而不明(4)仔细

21、(1)这就是所谓在朝廷上战胜敌国。(2)两只动物不肯互相放弃,一个渔夫就将它们一起捉住了。

22、自己(被妻妾客人蒙蔽);王之蔽甚矣;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善

23、邹忌是为了让齐威王接受群臣吏民的劝谏;苏代为了让燕惠王停止讨伐赵国。

篇5:《鹬蚌相争》阅读答案及文言文翻译

鹬蚌相争

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暴,而鹬啄其肉,蚌合而莫过甘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故愿王孰计之也。”惠王曰:“善!”乃止。

篇6:《鹬蚌相争》阅读答案及文言文翻译

(1)解释下面加点词。

①蚌方出暴( ) ②燕赵久相支( ) .

③以弊大众( ) ④故愿王孰计之也( ) ..

⑤渔者得而并禽之( ) .

(2)概括这则寓言的思想意义。

参考答案

(1)①同“曝”,晒②支持③疲弊④同“熟”,仔细 ⑤同“擒”,捉拿

(2)要相互团结互助,不要勾心斗角,以对付共同的'敌人。

篇7:《鹬蚌相争》阅读答案及文言文翻译

1. 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2分)

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2. 你能用一个成语概括这个故事吗?(2分)

3. 从这个故事中,你受到了什么启示?(3分)

参考答案

1. 双方都不肯放过对方,渔夫发现了,就把他们——起捉走了。(2分)

2.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2分)

3. 做事要权衡得失,化解矛盾冲突,相互谦让。(3分)

释义

方——刚刚。

蚌——贝类,软体动物有两个椭圆形介壳,可以开闭

曝——晒。

支——支持,即相持、对峙

鹬——一种水鸟,羽毛呈茶褐色,嘴和腿都细长,常在浅水边或水田中捕食小鱼、昆虫、河蚌等。

箝——同“钳”,把东西夹住的意思

喙——嘴,专指鸟兽的嘴。

雨——这里用作动词,下雨。

即——就,那就。

谓——对……说。

舍——放弃。

相舍——互相放弃。

并——一起,一齐,一同。

禽——同“擒”,捕捉,抓住。

且——将要。

弊——弊病;害处,这里指疲弊的意思。

禽——通“擒”,捕捉。

恐——担心。

为——替,给。

翻译:

赵国将要讨伐攻打燕国,苏代为燕国去游说赵文惠王说:“今天我来,渡过易水时,看到有个河蚌刚刚打开晒太阳,一只鹬飞来啄它地肉,河蚌马上闭拢,夹住了鹬地嘴。鹬说:“(如果你不放了我)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那就会有死蚌了。”河蚌也对鹬说:“(我怎么能放了你)今天你地嘴不取出来,明天你地嘴不取出来,那就会有死鹬了。”两个不肯互相放弃,渔夫看见了,就把它们俩一起捉走了。现在赵国攻打燕国,燕赵两国长时间相持,对两者都没好处。我担心强大地秦国要成为渔夫了。所以请大王再仔细考虑这件事。”赵文惠王说:“好。”于是停止了攻打燕国地计划。

道理

鹬蚌相争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很有趣的道理。

各种纷繁复杂的矛盾斗争中,如果对立的双方相持不下,就会两败俱伤,使第三者坐收渔利。所以,在生活中应该学会抓住主要矛盾,不能因小失大。它告诉人们:大敌当前,弱小者之间要联合起来,消除矛盾,团结一致,共同对付敌人。处理内部事务也是这样,局部利益要服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要服从长远利益,小道理要服从大道理,否则,内部争斗不休,互不相让,只会两败俱伤,使第三者得利,做事要懂得权衡得失,化解矛盾互相谦让,以免顾此失彼,让别人钻空子。

篇8:《鹬蚌相争》阅读答案以及翻译赏析

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暴,而鹬啄其肉,蚌合而莫过甘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故愿王孰计之也。”惠王曰:“善!”乃止。

(1)解释下面加点词。

①蚌方出暴( ) ②燕赵久相支( ) .

③以弊大众( ) ④故愿王孰计之也( ) ..

⑤渔者得而并禽之( ) .

(2)概括这则寓言的思想意义。

参考答案

(1)①同“曝”,晒②支持③疲弊④同“熟”,仔细 ⑤同“擒”,捉拿

(2)要相互团结互助,不要勾心斗角,以对付共同的敌人。

二:

1. 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2分)

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2. 你能用一个成语概括这个故事吗?(2分)

3. 从这个故事中,你受到了什么启示?(3分)

参考答案

1. 双方都不肯放过对方,渔夫发现了,就把他们——起捉走了。(2分)

2.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2分)

3. 做事要权衡得失,化解矛盾冲突,相互谦让。(3分)

翻译:

赵国将要讨伐攻打燕国,苏代为燕国去游说赵文惠王说:“今天我来,渡过易水时,看到有个河蚌刚刚打开晒太阳,一只鹬飞来啄它的肉,河蚌马上闭拢,夹住了鹬的嘴。鹬说:“(如果你不放了我)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那就会有死蚌了。”河蚌也对鹬说:“(我怎么能放了你)今天你的嘴不取出来,明天你的`嘴不取出来,那就会有死鹬了。”两个不肯互相放弃,渔夫看见了,就把它们俩一起捉走了。现在赵国攻打燕国,燕赵两国长时间相持,对两者都没好处。我担心强大的秦国要成为渔夫了。所以请大王再仔细考虑这件事。”赵文惠王说:“好。”于是停止了攻打燕国的计划。

道理

鹬蚌相争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很有趣的道理。

各种纷繁复杂的矛盾斗争中,如果对立的双方相持不下,就会两败俱伤,使第三者坐收渔利。所以,在生活中应该学会抓住主要矛盾,不能因小失大。它告诉人们:大敌当前,弱小者之间要联合起来,消除矛盾,团结一致,共同对付敌人。处理内部事务也是这样,局部利益要服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要服从长远利益,小道理要服从大道理,否则,内部争斗不休,互不相让,只会两败俱伤,使第三者得利,做事要懂得权衡得失,化解矛盾互相谦让,以免顾此失彼,让别人钻空子。

文言文阅读技巧及方法

第一步

快速浏览题目

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浏览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所以,接到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首先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

第二步

仔细分析标题

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都会给出标题。学生应留意并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因为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例如,在一次测试中考了一个“楚人学舟”的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这个主谓结构的标题概括了文段的主要内容,我们看了标题就知道文段的主要内容了。总之,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可使我们快速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第三步

结合注释速读全文

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这些注释有助于同学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所以,教师应提醒学生千万别忽略这些注释,而应结合注释速读全文。遇到个别疑难词句像“绊脚石”一样横在途中,我们就要联系上下文认真推敲,可用猜想的方法来解决。实在解决不了的,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续阅读。总之,速读全文,不求完全读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

第四步

“对症下药”解答问题

课外文言文阅读问题设计有三种类型,即词语解释题、句子翻译题和内容理解题。对于不同的题目则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

文言文阅读题的做题技巧

一、词语解释题。

这类题目多数是考查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的现象,而这些文言实词基本上都是同学们在课内文言文中学习过的. ,平时我们要加强积累。

二、句子翻译题。

掌握文言翻译的原则、

文言翻译的原则是:信(准确、忠实于原文、不歪曲、不遗漏、不随意增减意思。)、达(表意明确、语言通畅)、雅(简明、优美、有文采)。

文言翻译最基本的方法: 留、补、删、换、调。

1、留: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书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古代专有名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2、补:补出省略成分。

3、删:删去不译的词语。文言中凡是无实在意义,只表语气、停顿、补足音节和舒缓语气等的虚词,都可略去。

4、换: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相应的古代词汇。

5、调:调整倒装句句序,按现代汉语习惯句式将其调整过来。

三、内容理解题。

一般来说,作者通过短小的文言语段,记叙一件事,表达一个中心或一种哲理。所以我们了解了全文的内容后,还要进一步思考作者蕴藏在文章里的写作意图。有时作者将主旨蕴藏在叙事的整个过程中,我们就要思考事件的含意;有时作者在文章的结尾时发表议论,直抒胸臆,以此来揭示文章的中心。解决这种类型的题目有三种方法: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第二,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第三,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篇9:文言文《鹬蚌相争》阅读答案以及翻译赏析

文言文《鹬蚌相争》阅读答案以及翻译赏析

鹬蚌相争

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暴,而鹬啄其肉,蚌合而莫过甘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故愿王孰计之也。”惠王曰:“善!”乃止。

(1)解释下面加点词。

①蚌方出暴( ) ②燕赵久相支( ) .

③以弊大众( ) ④故愿王孰计之也( ) ..

⑤渔者得而并禽之( ) .

(2)概括这则寓言的思想意义。

参考答案

(1)①同“曝”,晒②支持③疲弊④同“熟”,仔细 ⑤同“擒”,捉拿

(2)要相互团结互助,不要勾心斗角,以对付共同的.敌人。

二:

1. 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2分)

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2. 你能用一个成语概括这个故事吗?(2分)

3. 从这个故事中,你受到了什么启示?(3分)

参考答案

1. 双方都不肯放过对方,渔夫发现了,就把他们——起捉走了。(2分)

2.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2分)

3. 做事要权衡得失,化解矛盾冲突,相互谦让。(3分)

翻译:

赵国将要讨伐攻打燕国,苏代为燕国去游说赵文惠王说:“今天我来,渡过易水时,看到有个河蚌刚刚打开晒太阳,一只鹬飞来啄它的肉,河蚌马上闭拢,夹住了鹬的嘴。鹬说:“(如果你不放了我)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那就会有死蚌了。”河蚌也对鹬说:“(我怎么能放了你)今天你的嘴不取出来,明天你的嘴不取出来,那就会有死鹬了。”两个不肯互相放弃,渔夫看见了,就把它们俩一起捉走了。现在赵国攻打燕国,燕赵两国长时间相持,对两者都没好处。我担心强大的秦国要成为渔夫了。所以请大王再仔细考虑这件事。”赵文惠王说:“好。”于是停止了攻打燕国的计划。

道理

鹬蚌相争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很有趣的道理。

各种纷繁复杂的矛盾斗争中,如果对立的双方相持不下,就会两败俱伤,使第三者坐收渔利。所以,在生活中应该学会抓住主要矛盾,不能因小失大。它告诉人们:大敌当前,弱小者之间要联合起来,消除矛盾,团结一致,共同对付敌人。处理内部事务也是这样,局部利益要服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要服从长远利益,小道理要服从大道理,否则,内部争斗不休,互不相让,只会两败俱伤,使第三者得利,做事要懂得权衡得失,化解矛盾互相谦让,以免顾此失彼,让别人钻空子。

鹬蚌相争文言文

鹬蚌相争课件素材

《鹬蚌相争》扩写作文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

经典阅读及答案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续写作文

小学生作文:鹬蚌相争后记

鹬蚌相争扩写作文500字

《鹬蚌相争》原文及扩写

鹬蚌相争的历史故事

鹬蚌相争阅读答案(精选9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鹬蚌相争阅读答案,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