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横捭阖的典故

时间:2022-12-09 05:44:14 作者:浪漫方舟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浪漫方舟”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纵横捭阖的典故,以下是小编整理后的纵横捭阖的典故,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纵横捭阖的典故

【出处】苏秦为从,张仪为横,横则秦帝,从则楚王,所在国重,所去国轻。 汉·刘向《战国策序》捭之者,开也,言也,阳也;阖之者,闭也,默也,阴也。 《鬼谷子·捭阖》

【解释】纵横:合纵连横;捭阖:开合,战国时策士游说的一种方法。指在政治或外交上运用手段进行分化或拉拢。

【用法】作宾语、定语;指外交手段

【相近词】兵不厌诈、远交近攻

篇2:纵横捭阖的典故

1. 博大是海纳百川的气魄;博大是纵横捭阖的无畏;博大是驰骋四海的包容。

2. 其艺术风格,或潜气内转,或纵横捭阖,或悲慨淋漓,或超尘高蹈,从而使滇词具备了较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和相当的文化品位。

3. 在错综复杂的形势中,他纵横捭阖,应付自如。

4. 有通才有达,纵横捭阖的道路网络,引导旺盛的商业流通。

5. 所举事例包括古今中外天上地下人间鬼蜮,纵横捭阖,令人目不暇接。

6. 他在战场上纵横捭阖,所向无敌。

7. 日本帝国主义者和蒋介石能够用纵横捭阖的手段来对付革命队伍,共产党也能够用纵横捭阖的手段对付队伍。

8. 一些人想用纵横捭阖之术离间我们的民族团结,实属妄想。

9. 他们奔走于世界各国,巧理各种复杂事务,纵横捭阖,折冲尊俎,其言谈举止为国际友人所赞誉,其智慧才干为国际组织所倚重。

10. 在这个社会里,太多的人都在纵横捭阖。

11. 政客错实力以自雄,军人假名流以为重,纵横捭阖,各戴一尊。

12. 为此,在家庭生活中,争风吃醋,拨弄是非,纵横捭阖,勃奚谷斗法,撒拨放刁,等等,便成了她的全副本事和家常便饭。

13. 日本帝国主义者和蒋介石能够用纵横捭阖的手段来对付革命队,共产党也能够用纵横捭阖的手段对付队。

14. 而战国纵横捭阖的政治形势使各国完全撕去了文质彬彬的外衣,赋诗从此销声匿迹。

15. 他是个喜欢纵横捭阖的政客。

16. 从纵横捭阖的秦汉文章,到新制迭出的盛唐气象;从鞭辟入里的宋代风骨,到张扬俗趣的明清景观……中国的历朝历代都维系着清晰的审美线索和文化特征。

17. 读书让精神丰厚,让心灵充盈,让思想纵横捭阖。不囿于一门学术,穿越壁垒,拓展视野,终成大家。茅于轼

18. 年前,纵横捭阖的一代名帅刘伯承与彝区沽基族头人小叶丹舀起彝海的清水,以此代酒,歃血结盟,留下了一段民族和睦的佳话。

19. 革命之中的纵横捭阖,革命之后的传奇不再,“惜阴堂”里上演的辛亥大戏落寞收场。

20. 新世纪的第一缕春风掠过之时,梅陇是一片正在蓬勃发展的热土。开放的梅陇,将给你提供纵横捭阖发展的良机,将为你创造奋力搏击铸造辉煌业绩的机遇。

21. 司法权作为最后的司法救济和公平正义的底线,在各个阶层之间纵横捭阖之间,觥筹交错的把各个阶层的张力和冲突缓解在制度性框架之内,追求大规模的群体性事件的解体在司法规范内,也使上访制度缓和为一种良性的制度内的司法程序。

22. 作为一个正在崛起的亚欧大陆国家,开展“战略”研究,高瞻远瞩,纵横捭阖,趋益避害,借势谋利,建构中国的亚欧大战略尤显必要和紧迫。

23. 生活在改革开放风雷激荡时代的青年人,只有在英语学习的征战中刻苦奋斗,才能在知识的海洋中纵横捭阖,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乘风逐浪,在人生的征途上一路顺风,凯歌猛进。

24. 同时,世界各大国和国际集团也从各自利益和战略意图出发,进行纵横捭阖的干预,甚至从调停者变成了参与者主导者。

25. 文化修养愈高,文化知识愈丰富,你的视野和思路就越开阔,说起话来就能目光四射,挥洒自如,纵横捭阖,左右逢源,宏论滔滔,振聋发聩。

篇3:纵横捭阖意思解释

纵横捭阖的典籍出处

纵横捭阖这个成语所讲述的典故是:在战国时期,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后实力增强,不断攻打吞并其他国家,张仪、苏秦通过对世态的分析,以及权衡利益心理战术的`运用,采用“连横”或“合纵”的策略支持秦国统一六国或联合六国起来对付秦国。

篇4:关于纵横捭阖的造句

纵横捭阖的造句:

1、纵横捭阖,讲述着适者生存的道理。

2、这里有纵横捭阖的穿梭外交,有气势恢弘的战争场面;有奇计百出的庙堂之争,有妙语连珠的政见辩论;有百转千回的儿女情长,更有荡气回肠的铮铮史诗。

3、在一隅的雅厢里,边喝酒,边纵横捭阖,高谈阔论。

4、这些党派,今日联手,明天反目,党同伐异,纵横捭阖。

5、荡平京津,歼灭八国联军十数万;纵横捭阖,玩十一国公使股掌中;光复东北,沙皇哭梦破;屠灭满清,富强甲天下;横扫朝鲜,尽坑卅万东洋兽兵;旌旗南指,英。

6、新世纪的第一缕春风掠过之时,梅陇是一片正在蓬勃发展的热土。开放的梅陇,将给你提供纵横捭阖发展的良机,将为你创造奋力搏击铸造辉煌业绩的机遇。

7、司法权作为最后的司法救济和公平正义的底线,在各个阶层之间纵横捭阖之间,觥筹交错的把各个阶层的张力和冲突缓解在制度性框架之内,追求大规模的群体性事件的解体在司法规范内,也使上访制度缓和为一种良性的制度内的司法程序。

8、作为一个正在崛起的亚欧大陆国家,开展“战略”研究,高瞻远瞩,纵横捭阖,趋益避害,借势谋利,建构中国的亚欧大战略尤显必要和紧迫。

9、生活在改革开放风雷激荡时代的青年人,只有在英语学习的征战中刻苦奋斗,才能在知识的海洋中纵横捭阖,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乘风逐浪,在人生的征途上一路顺风,凯歌猛进。

10、同时,世界各大国和国际集团也从各自利益和战略意图出发,进行纵横捭阖的干预,甚至从调停者变成了参与者、主导者。

11、睥睨天下,疆场上纵横捭阖,平治天下,舍我其谁!辉煌的隋唐,深刻着他曾经留下的痕迹!

12、身为在情场上纵横捭阖的风流浪子,如果连这点小小的打击都承受不了,那他高民今后也就不用再去游戏花丛了。

篇5:纵横捭阖的游说艺术(网友来稿)

纵横捭阖的游说艺术(网友来稿)

董自展

《战国策》是战国末年秦汉间人编集的一部重要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书中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事的政治主张和纵横捭阖、尔虞我诈的故事,也记述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强暴、勇于斗争的行为。《战国策》长于叙事和议论,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在我国散文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正如嗫如樵在《先秦两汉文学史》中所记:“《战国策》之文章具有时代特点,其辩丽恣肆之文风,雄隽华瞻之文采,正是那纵横捭阖时代特点的体现。”出自本书的`《触龙说赵太后》那种欲擒故纵的说理方式有力地表现了纵横家巧舌如簧、纵横捭阖的游说特色。文章感情丰富,打动人心,富有感染力。

触龙虽不是纵横家,但毕竟是以说客的身份出现的,加之作者的纵横意识,使得他的劝说不同于一般的进谏。全文几乎都是在人物对话中展开的。文章紧扣“说”字,以“说”前因,“说”家常,“说”后果构成情节。触龙针对赵太后的心理状态采用了一整套“迂回战术”,动之以情,喻之以义。

首先用“缓冲法”。触龙见到“盛气而揖之”的赵太后,根本不提“令长安君为质”的大事,而是先从叙谈生活琐事入手,自诉“病苦”之情,再问候太后的饮食起居,表示关心,从而使太后“色少解”。在叙寒暖、谈家常之中缓和了紧张气氛,开始打破了僵持不下的局面,为下一步进谏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其次用“引诱法”。气氛虽有所缓和,但深谈的时机尚未成熟,触龙仍不直接提长安君的问题,却提出要为自己的少子舒祺谋个黑衣卫士职位的事,这就使太后产生一种错觉,以为触龙此行只是为其子求情而来,从而拆除心中的戒备。触龙还说出“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的哀婉之词,在“爱子“上引起了太后感情上的共鸣。触龙正是以自己的爱子之心为诱饵,巧妙地引出太后爱子之情,从而过渡到长安君的问题上来。

再次用“旁击法“。话题虽然转到少子(长安君)身上,但还不宜贸然接触到长安君当“人质”的问题,因此触龙又转弯抹角地把太后的爱女燕后与爱子长安君作一比较,故意强调太后爱燕后胜过爱长安君。这里采用了旁敲侧击、避实就虚的方法,表面上大谈燕后之事,实际上是借客开注,是借燕后之事提醒太后考虑是否真正做到了比爱燕后更爱长安君。触龙提出了“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标准,并列举事实证明太后为燕后“计久长”,从而否定“(爱燕后)不若长安君之甚”。可见触龙强调太后为燕后“计久长”不过是作为陪衬,其真实意图还在于暗示太后为长安君“计短也”,并没有考虑到要长安君“有子孙相继为王”。这样,就在不肯让长安君去作人质的问题上摧垮了太后的抗拒情绪。

最后用“直入法”。当太后接受了爱子必须为之计深远的道理后,触龙紧紧逼近,从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入手分析赵国及其他诸国侯位绝嗣的原因,就在于其子孙“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接着,单刀直入地指出,眼前太后只知一味溺爱长安君,“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这种做法是错误的。同时也指出,如不让长安君为国立功,则将难以“自托于赵”,太后为长安君“计短也”,必将重蹈前代“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的覆辙,后果之严重不言而喻。触龙这番剖析,把爱子之心与关心国家命运两者紧密联系起来,切中利害,不能不使太后心悦诚服,终于同意长安君到齐国去作人质。至此,触龙说赵太后大功告成。

(赣榆县海头中学   董自展       邮政编码:222111)

作者邮箱: maguzhai@hotmail.com

篇6:历史学考研复习纵横捭阖

历史学考研复习纵横捭阖

2012年历史学考研大纲无大变化,着实让部分考生安心不少。但是历史由于涉及领域的深度和广度比较深,不少考生折戟于历史学专业课,所以考生在日常复习中更要注意方法和方式,除了根据大纲涉猎史书较广外,更要在一点带面,融古通今运用灵活的复习方式。为此,我们特别总结了历史复习的四种方法,层层递进,事半功倍。

一、大纲:以纲为纲

很多考生买了很多关于历史方面的书籍,埋头苦读,遇到主要历史事件更是冥思苦记,以求全面融通中国史和世界史。这种涉猎的广度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历史出题范围,一般是历史学考研大纲为主的,这就犯了考试大忌。建议考生不要盲目地跟读史书,应该以历史学考研大纲为参考,以大纲为复习范本,最好把考研提纲打印出来,逐条对比教材书籍进行复习,难点重点了然于心,才能事半功倍。

二、以点带面

历史是时间与空间的连接点,不是孤立的。因此,考生在复习中采用纵向对比和横向对比的方法进行复习,能够增加整体的把握度,和对具体细节的梳理。

(1)时间法 以时间为中心,从上古到现代(1992年)梳理知识点,比如秦朝,成立于前221年,公元前206年灭亡,可以把从公元前221年之后到公元前206年所发生的.事件,逐个罗列出来进行复习,有针对性的对这些事件进行分析。

(2)制度法 这种主要针对某一政策或者制度持续性演变,进行复习梳理的方法。如选拔人才制度,可以逐步罗列,关注发展演变过程,针对这些演变要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和见解。

三、融古通今

历史由于跨度比较大,这就要求考生的视野也必须开阔,否则难以对整个历史事件有一个自我的把握度,许多时间事件难以维系在一块。考生必须具有融古通今的能力,除了对历史进程演变的常识性的了解之外,还要随时对历史事件进行今古对比,融古通今。

四、纵横捭阖中外对比

考生的局限性往往只是把中国史当做中国史复习,世界史当成世界史复习,很难连到一块。建议考生在复习的时候,可以把中国史与世界时对比复习,比如同一时间的历史,在中国会有哪些事件发生,在世界范围又会有那些时间发生?世界史拜占庭帝国的灭亡时,中国有那些事件发生?不断的对比,不断的纵深挖掘事件,增强记忆。

历史学考研大纲虽已出来,但绝不仅仅是让考生看大纲背书籍那么简单,而且历史学由于深度和跨度的原因,出题类型往往比较灵活多变,这就要求考生在复习时,更要多动脑筋,整体把握,梳理细节,查漏补遗,掌握复习的技巧技能,夯实基本功,一点带面,融古通今进行灵活性复习。

成语典故大全

历史上典故

急中生智典故

半途而废典故

腊八粥典故

成语典故

「典故」一字之师

一鸣惊人成语典故

八仙过海成语典故

结发夫妻的典故

纵横捭阖的典故(共6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纵横捭阖的典故,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