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uyi0152”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梦天的古诗原文译文及赏析,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梦天的古诗原文译文及赏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 目录
篇1:梦天的古诗原文译文及赏析
梦天的古诗原文译文及赏析
梦天 李贺 唐
老兔寒蟾泣天色,云楼半开壁斜白。
玉轮轧露湿团光,鸾佩相逢桂香陌。
黄尘清水三山下,更变千年如走马。
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
【注释】:
①老兔寒蟾:神话传说中住在月宫里的动物。屈原《天问》中曾提到月中有兔。《淮南子·览冥训》中有后羿的妻子姮娥偷吃神药,飞入月宫变成蟾的故事。汉乐府《董逃行》“白兔捣药长跪虾蟆丸”,说的就是月中的白兔和蟾蜍。此句说在一个幽冷的月夜,阴云四合,空中飘洒下阵阵寒雨,就像兔和蟾在哭泣。
②云楼句:忽然云层变幻,月亮的清白色的光斜穿过云隙,把云层映照是像海市蜃楼一样。
③玉轮句:月亮带着光晕,像被露水打湿了似的。
④鸾佩:雕刻着鸾凤的玉佩,此代指仙女。
⑤桂香陌:《酉阳杂俎》卷一:“旧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异书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随合。”此句是诗人想象自己在月宫中桂花飘香的路上遇到了仙女。
⑥三山:神仙家说海上有三神山,即蓬莱、方丈、瀛洲。这两句写仙女同诗人的谈话,黄尘清水即沧海桑田之意,言在仙境看人世,变化很快,“千年如走马”即神仙家所谓“山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葛洪《神仙传》载:仙女麻姑对王方平说:“接待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向到蓬莱,水又浅于往日会时略半耳,岂将复为陵陆乎?”
⑦齐州:中州,即中国。《尚书·禹贡》言中国有九州。这两句说在月宫俯瞰中国,九州小得就像九个模糊的小点,而大海小得就像一杯水。
⑧梦天:梦游天上。
【译文】:
天色凄清,老兔寒蟾正低声呜咽,月光斜照,半开的云楼粉壁惨白。
玉轮轧着露水沾湿了团围的光影,桂花巷陌欣逢那身带鸾佩的仙娥。
俯视三座神山之下茫茫沧海桑田,世间千年变幻无常犹如急奔骏马。
遥望中国九州宛然九点烟尘浮动,那一片海水清浅像是从杯中倾泻。
【赏析】:
浪漫主义诗歌的突出特点是想象奇特。此诗写梦游月宫的情景,前四句写在月宫之所见;后四句写在月宫看人世的感觉。诗人的用意,主要不在于对月宫仙境的神往,而在于从非现实的世界冷眼反观现世,从而揭示人生短暂,世事无常的道理。《李长吉集》引黎简语:“论长吉每道是鬼才,而其为仙语,乃李白所不及。九州二句妙有千古。”《唐诗快》:“命题奇创。诗中句句是天,亦句句是梦,正不知梦在天中耶?天在梦中耶?是何等胸襟眼界,有如此手笔!”
在这首诗中,诗人梦中上天,下望人间,也许是有过这种梦境,也许纯然是浪漫主义的构想。
开头四句,描写梦中上天:“老兔寒蟾泣天色”──古代传说,月里住着玉兔和蟾蜍。句中的“老兔寒蟾”指的便是月亮。幽冷的月夜,阴云四合,空中飘洒下来一阵冻雨,仿佛是月里玉兔寒蟾在哭泣似的。
“云楼半开壁斜白”──雨飘洒了一阵,又停住了,云层裂开,幻成了一座高耸的楼阁;月亮从云缝里穿出来,光芒射在云块上,显出了白色的轮廓,有如屋墙受到月光斜射一样。
“玉轮轧露湿团光”──下雨以后,水气未散,天空充满了很小的水点子。玉轮似的月亮在水气上面辗过,它所发出的一团光都给打湿了。
以上三句,都是诗人梦里漫游天空所见的景色。
第四句则写诗人自己进入了月宫。“鸾佩”是雕着鸾凤的玉佩,这里代指仙女。这句是说:在桂花飘香的`月宫小路上,诗人和一群仙女遇上了。
这四句,开头是看见了月亮;转眼就是云雾四合,细雨飘飘;然后又看到云层裂开,月色皎洁;然后诗人飘然走进了月宫;层次分明,步步深入。
下面四句,又可以分作两段。“黄尘清水三山下,更变千年如走马。”是写诗人同仙女的谈话。这两句可能就是仙女说出来的。“黄尘清水”,换句常见的话就是“沧海桑田”:“三山”原指传说中的蓬莱、方丈、瀛洲三座神山。这里却是指东海上的三座山。它原来有一段典故。葛洪的《神仙传》记载说:仙女麻姑有一回对王方平说:“接待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向到蓬莱,水又浅于往日会时略半耳。岂将复为陵陆乎?”这就是说,人间的沧海桑田,变化很快。“山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古人往往以为“神仙境界”就是这样,所以诗人以为,人们到了月宫,回过头来看人世,就会看出“千年如走马”的迅速变化了。
最后两句,是诗人“回头下望人寰处”所见的景色。“齐州”指中国。中国古代分为九州,所以诗人感觉得大地上的九州有如九点“烟尘”。“一泓”等于一汪水,这是形容东海之小如同一杯水打翻了一样。
以上这四句,诗人尽情驰骋幻想,仿佛他真已飞入月宫,看到大地上的时间流驶和景物的渺小。浪漫主义的色彩是很浓厚的。
李贺在这首诗里,通过梦游月宫,描写天上仙境,以排遣个人苦闷。天上众多仙女在清幽的环境中,你来我往,过着一种宁静的生活。而俯视人间,时间是那样短促,空间是那样渺小,寄寓了诗人对人事沧桑的深沉感慨,表现出冷眼看待现实的态度。想象丰富,构思奇妙,用比新颖,体现了李贺诗歌变幻怪谲的艺术特色。
篇2:梦天原文及赏析
梦天原文及赏析
原文
老兔寒蟾泣天色,云楼半开壁斜白。
玉轮轧露湿团光,鸾珮相逢桂香陌。
黄尘清水三山下,更变千年如走马。
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
翻译
译文
天色凄清,老兔寒蟾正低声呜咽,月光斜照,半开的云楼粉壁惨白。玉轮轧着露水沾湿了团围的光影,桂花巷陌欣逢那身带鸾佩的仙娥。俯视三座神山之下茫茫沧海桑田,世间千年变幻无常犹如急奔骏马。遥望中国九州宛然九点烟尘浮动,那一片海水清浅像是从杯中倾泻。
注释
梦天:梦游天上。
老兔寒蟾:神话传说中住在月宫里的动物。诗人想象自己在月宫中桂花飘香的路上遇到了仙女。
三山:指海上的三座神山蓬莱、方丈、瀛洲。这里却指东海上的三座山。
齐州:中州,即中国。《尚书·禹贡》言中国有九州。这两句说在月宫俯瞰中国,九州小得就像九个模糊的小点,而大海小得就像一杯水。
泓:量词,指清水一道或一片
赏析
浪漫主义诗歌的突出特点是想象奇特。此诗写梦游月宫的情景,前四句写在月宫之所见;后四句写在月宫看人世的感觉。诗人的用意,主要不在于对月宫仙境的神往,而在于从非现实的世界冷眼反观现世,从而揭示人生短暂,世事无常的道理。《李长吉集》引黎简的话说:“论长吉每道是鬼才,而其为仙语,乃李白所不及。九州二句妙有千古。”《唐诗快》评价说:“命题奇创。诗中句句是天,亦句句是梦,正不知梦在天中耶?天在梦中耶?是何等胸襟眼界,有如此手笔!”
在这首诗中,诗人梦中上天,下望人间,也许是有过这种梦境,也许纯然是浪漫主义的构想。
开头四句,描写梦中上天。第一句“老兔寒蟾泣天色”是说,古代传说,月里住着玉兔和蟾蜍。句中的“老兔寒蟾”指的便是月亮。幽冷的月夜,阴云四合,空中飘洒下来一阵冻雨,仿佛是月里玉兔寒蟾在哭泣似的。第二句“云楼半开壁斜白”是说,雨飘洒了一阵,又停住了,云层裂开,幻成了一座高耸的楼阁;月亮从云缝里穿出来,光芒射在云块上,显出了白色的轮廓,有如屋墙受到月光斜射一样。第三句“玉轮轧露湿团光”是说,下雨以后,水气未散,天空充满了很小的水点子。玉轮似的月亮在水汽上面辗过,它所发出的一团光都给打湿了。以上三句,都是诗人梦里漫游天空所见的景色。第四句则写诗人自己进入了月宫。“鸾佩”是雕着鸾凤的玉佩,这里代指仙女。这句是说:在桂花飘香的'月宫小路上,诗人和一群仙女遇上了。这四句,开头是看见了月亮;转眼就是云雾四合,细雨飘飘;然后又看到云层裂开,月色皎洁;然后诗人飘然走进了月宫;层次分明,步步深入。
下面四句,又可以分作两段。“黄尘清水三山下,更变千年如走马。”是写诗人同仙女的谈话。这两句可能就是仙女说出来的。“黄尘清水”,换句常见的话就是“沧海桑田”:“三山”原指传说中的蓬莱、方丈、瀛洲三座神山。这里却是指东海上的三座山。它原来有一段典故。葛洪的《神仙传》记载说:仙女麻姑有一回对王方平说:“接待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向到蓬莱,水又浅于往日会时略半耳。岂将复为陵陆乎?”这就是说,人间的沧海桑田,变化很快。“山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古人往往以为“神仙境界”就是这样,所以诗人以为,人们到了月宫,回过头来看人世,就会看出“千年如走马”的迅速变化了。
最后两句,是诗人“回头下望人寰处”所见的景色。“齐州”指中国。中国古代分为九州,所以诗人感觉得大地上的九州有如九点“烟尘”。“一泓”等于一汪水,这是形容东海之小如同一杯水被打翻了一样。这四句,诗人尽情驰骋幻想,仿佛他真已飞入月宫,看到大地上的时间流驶和景物的渺小。浪漫主义的色彩是很浓厚的。
李贺在这首诗里,通过梦游月宫,描写天上仙境,以排遣个人苦闷。天上众多仙女在清幽的环境中,你来我往,过着一种宁静的生活。而俯视人间,时间是那样短促,空间是那样渺小,寄寓了诗人对人事沧桑的深沉感慨,表现出冷眼看待现实的态度。想象丰富,构思奇妙,用比新颖,体现了李贺诗歌变幻怪谲的艺术特色。
篇3:古诗《金谷园》原文译文及赏析
古诗《金谷园》原文译文及赏析
杜牧
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
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
[注]①坠楼人:石祟爱妾绿珠,美而艳,后投于楼下而死。
(1)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3分)
(2)请分析本诗后两句的景情关系。(4分)
参考答案
(1)这是一首怀古抒怀诗,作者由金谷园的眼前景而想起昔日象,两相比照,抒发了作者对人世变迁的无限感慨。(三处画线各1分)
(2)后两句即景生情,情景交融。(1分)春日鸟鸣,本为赏心乐事,但此时正值日暮,又荒园当前,春风也略带凉意;(1分)此际身处园中的诗人耳际眼前,啼鸟犹有哀怨语,零花也诉坠楼恨,风物染悲恻,沧桑入暮景,如此则人世今昔之感便已淋漓于景中。(2分)
译文
繁华的往事已随着香尘散尽,没能够留下半点踪迹,如茵的春草年年自绿,流水无情地悄悄逝去。黄昏时啼鸟在东风里噬怨声声,飘飞的落花还像那坠楼的人。
赏析:
《金谷园》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是一首即景生情诗。诗人经过西晋富豪石崇的金谷园遗址而兴吊古情思。前句写金谷园昔日的繁华,今已不见;二句写人事虽非,风景不殊;三、四两句即景生情,听到啼鸟声声似在哀怨;看到落花满地,想起当年坠楼自尽的石崇爱妾绿珠。句句写景,层层深入,景中有人,景中寓情。写景意味隽永,抒情凄切哀婉。
杜牧过金谷园,即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咏春吊古之作。面对荒园,首先浮现在诗人脑海的是金谷园繁华的往事,随着芳香的尘屑消散无踪。“繁华事散逐香尘”这一句蕴藏了多少感慨。王嘉《拾遗记》谓:“石季伦(崇)屑沉水之香如尘末,布象床上,使所爱者践之,无迹者赐以真珠。”此即石崇当年奢靡生活之一斑。“香尘”细微飘忽,去之迅速而无影无踪。金谷园的繁华,石崇的豪富,绿珠的香消玉殒,亦如香尘飘去,云烟过眼,不过一时而已。正如苏东坡诗云:“事如春梦了无痕”。可叹,亦可悲,还是观赏废园中的景色吧:“流水无情草自春”。水,指东南流经金谷园的金水。不管人世间的沧桑,流水照样潺湲,春草依然碧绿,它们对人事的种种变迁,似乎毫无感触。这是写景,更是写情,尤其是“草自春”的'“自”字,与杜甫《蜀相》中“映阶碧草自春色”的“自”字用法相似。
傍晚,正当诗人对着流水和春草遐想的时候,忽然东风送来鸟儿的叫声。春日鸟鸣,本是令人心旷神怡的赏心乐事。但是此时红日西斜,夜色将临;此地是荒芜的名园,再加上傍晚时分略带凉意的春风,在沉溺于吊古之情的诗人耳中,鸟鸣就显得凄哀悲切,如怨如慕,仿佛在表露今昔之感。日暮、东风、啼鸟,本是春天的一般景象,着一“怨”字,就蒙上了一层凄凉感伤的色彩。此时此刻,一片片惹人感伤的落花又映入诗人的眼帘。诗人把特定地点(金谷园)落花飘然下坠的形象,与曾在此处发生过的绿珠坠楼而死联想到一起,寄寓了无限情思。一个“犹”字渗透着诗人很多追念、怜惜之情。绿珠,作为权贵们的玩物,她为石崇而死是毫无价值的,但她的不能自主的命运正是同落花一样令人可怜。诗人的这一联想,不仅是“坠楼”与“落花”外观上有可比之处,而且揭示了绿珠这个人和“花”在命运上有相通之处。比喻贴切自然,意味隽永。
一般怀古抒情的绝句,都是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这首诗则是句句写景,景中寓情,四句蝉联而下,浑然一体。
篇4:春日古诗原文译文及赏析
春日古诗原文译文及赏析
《春日》
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春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注释]
1、胜日:天气晴朗的好日子
2、寻芳:游春,踏青。
3、泗水:河名,在山东省。
4、等闲:平常、轻易。“等闲识得”是容易识别的意思。
5、东风:春风。
翻译:
风和日丽游春在泗水之滨,无边无际的风光焕然一新。谁都可以看出春天的面貌,春风吹得百花开放、万紫千红,到处都是春天的景致。
作者: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宋朝徽州婺源人,是继孔孟之后的儒家大师和理学家。他的诗自然清新,寓意含蓄,简练明快,很多作品成功地表现了大自然的壮丽秀美和诗人的远大胸怀。
赏析:
《春日》这首诗描绘了春天风和日丽、生气勃勃、百花竞艳、万物更新的美好景象,特别是“万紫千红总是春”一句,把春天写活了,成为脍炙人口的千秋名句。
一般都认为这是一首游春诗。从诗中所写的景物来看,也很像是这样。首句“胜日寻芳泗水滨”,“胜日”指晴日,点明天气。“泗水滨”点明地点。“寻芳”,即是寻觅美好的春景,点明了主题。下面三句都是写“寻芳”所见所得。次句“无边光景一时新”,写观赏春景中获得的初步印象。用“无边”形容视线所及的全部风光景物。“一时新”,既写出春回大地,自然景物焕然一新,也写出了作者郊游时耳目一新的欣喜感觉。第三句“等闲识得东风面”,句中的`“识”字承首句中的“寻”字。“等闲识得”是说春天的面容与特征是很容易辨认的。“东风面”借指春天。第四句“万紫千红总是春”,是说这万紫千红的景象全是由春光点染而成的,人们从这万紫千红中认识了春天。这就具体解答了为什么能“等闲识得东风面”。而此句的“万紫千红”又照应了第二句中的“光景一时新”。第三、四句是用形象的语言具体写出光景之新,寻芳所得。
从字面上看,这首诗好像是写游春观感,但细究寻芳的地点是泗水之滨,而此地在宋南渡时早被金人侵占。朱熹未曾北上,当然不可能在泗水之滨游春吟赏。其实诗中的“泗水”是暗指孔门,因为春秋时孔子曾在洙、泗之间弦歌讲学,教授弟子。因此所谓“寻芳”即是指求圣人之道。“万紫千红”喻孔学的丰富多彩。诗人将圣人之道比作催发生机、点染万物的春风。这其实是一首寓理趣于形象之中的哲理诗。
篇5:《梦李白·其一》古诗原文及赏析
《梦李白二首·其一》古诗原文及赏析
【诗句】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
【出处】唐·杜甫《梦李白二首·其一》。
【译注1】老朋友来到我的梦中,他知 道我一直在想念着他。故人:旧友,指 李白。明:明白。忆:思念。
【译注2】
故人:老朋友,这里指李白。明:知道。长:通“常”,经常。
此联的意思是:老朋友进入我的梦乡,跟我相会,知道我 经常在苦苦地想念他。后用来表示对友人的深厚情谊或深切思念。
【鉴赏】 老朋友来到梦中与我相见,因为他知道我日夜都在思念他。思念老友,梦见老友,诗中充分显露出作者杜甫对李白无限的怀念与深情。现今常用 “故人人我梦,明我长相忆” 两句诗,来表示对知交故旧的深长思念之情。
【用法例释】
用以形容梦见或回忆 起了思念中的亲友。
[例1]这是我一九 七七年十月二十日夜梦见儿时好友陈 尔康所写的.《江城子》一词,正是“故人 入我梦,明我长相忆”。尔康是野火社 的发起人之一,谢世约有三十五年了。 (黄贤俊《忆野火社的朋友们》)
[例2]又 听说人民文学出版社编印的《闻捷诗 选》将要出版。一个高大健壮的身影, 一阵爽朗直率的谈笑声,就一次次来到 我的面前。“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 忆。”(袁鹰《故人入我梦》)
【全诗】
《梦李白二首·其一》
.[唐].杜甫
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
江南瘴疠地,逐客无消息。
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
恐非平生魂,路远不可测。
魂来枫叶青,魂返关塞黑。
君今在罗网,何以有羽翼。
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
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
【赏析】
至德元年(756),李白在唐玄宗第十六子永王璘的“勤王之师”中为府僚,他有意借此机会一展宏图,对光复大业做出贡献。谁料第二年李璘因为叛逆嫌疑,李白也被牵连入浔阳(今江西九江市)监狱,次年(758)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县),乾元二年(759)才遇赦得释,返回浔阳。这年的秋天,杜甫流寓秦州(今甘肃天水一带),他知道李白入狱,但不知道已经赦还,他怀念李白,忧思入梦,先后写了两首题为《梦李白》的抒情诗。
“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第一首诗的开头二句,形象地表达了诗人怀念好友李白的痛苦心情。“死别”,常使人“吞声”呜咽,悲痛欲绝,但那究竟是无可奈何的事。“生别”更使人牵肠挂肚,忧心忡忡,痛苦难言,尤其像杜甫和李白这样的至交。“常恻恻”表达了诗人忧郁惆怅的心情。“江南瘴疠地”四句,说明目前李白的身份是“逐客”,处境十分恶劣,再加上“无消息”,这就导致“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清人王嗣奭说: “不但言之忆,而以故人之梦,为明我相忆,则故人之魂真来矣。”这是对两句诗确切、细致入微的解释。
“恐非平生魂”六句,写诗人与李白梦中相见情境和诗人的梦中思想活动。诗人疑心李白可能已不在人世,所以梦中“何以”、“恐非”不断地提出疑问。“魂来枫林青,魂返关塞黑”。“魂来”、“魂返”指梦中李白幽灵的来去,仇兆鳌说: “枫林,白所在(以浔阳言);关塞,公(指杜甫)所居(以秦州言)。”青,形容枫叶的惨绿色;黑,形容关塞的夜景深沉。这两句写梦中气氛,阴森惨淡,意境凄清,表现的是梦中景象,也反衬出杜甫无法排解的阴暗惨淡的心理。
结尾四句,写诗人梦醒后迷惘的神思和焦虑的心情。“落月满屋梁”,时间到了后半夜,落月洒满屋梁,“犹疑照颜色”,这时诗人的神思已从梦中回到现实,刚刚在梦中见到的李白的影子,似乎依稀在自己面前,这时他的心情迷惘、悲凉。“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结尾二句,当代学者林庚认为:“这里隐然以屈原的流放以至死亡,暗喻李白可能的遭遇。”这种解释显然是可取的。
篇6:《梦李白·其一》古诗原文和赏析
《梦李白二首·其一》古诗原文和赏析
【诗句】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
【出处】唐·杜甫《梦李白二首·其一》。
【译注】梦醒后落月的银辉洒满屋 梁,朦胧之中仿佛照见了你的容颜。颜 色:容颜。
【用法例释】用以形容怀人殷切,日 思夜想。[例]“落月满屋梁,犹疑见颜 色。”这是杜少陵《怀人诗》中的话。伤 离与念远,是人的.常情,而诗人所感的, 尤为沉痛真挚。(钟敬文《〈饮水词〉作 者的友情》)
【全诗】
《梦李白二首·其一》
.[唐].杜甫
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
江南瘴疠地,逐客无消息。
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
恐非平生魂,路远不可测。
魂来枫叶青,魂返关塞黑。
君今在罗网,何以有羽翼。
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
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
篇7:白居易古诗《草》原文译文赏析
白居易古诗《草》原文译文赏析
白居易《赋得古草原送别》又名《草》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白居易自幼聪慧过人,传说始生就会说话,能认识“之无”二字,五六岁就能懂得声韵,十五岁就能做诗作赋。十七八岁时,曾一次携带着自己作的诗文到长安,特意拜访当时的名士顾况,顾况见他年轻,起初瞧不起他,一眼觑卷上的名字“居易”二字,便戏笑他说:“居易、居易,长安米价昂贵,恐怕居住下来大不容易”。可是当他翻阅到白居易的诗卷第一篇正是《赋得古草原送别》一诗:“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特别其中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诗句时,顿时吃惊,非常欣赏称赞,慌忙改口说:“有才如此,能作这样的诗真是难得,那就在长安居易不难了”。于是设宴款待,多方宣扬,白居易的声名大振。
【译文】
茂密的野草布满了原野,
他们每年都秋天枯萎春天繁荣。
纵然是燎原的烈火也不会把它烧尽,
等到春风吹拂它有重新萌生。
【注释】
本诗又题《草》。赋得:凡是指定、限定的诗题例在题目上加“赋得”二字。这种作法起源于“应制诗”,后来广泛用于科举“试帖诗”。此诗为作者准备科举考试而拟题的习作,所以也加了“赋得”二字。“又送”两句诗意,本自《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简析】
这首诗是作者少年时代的作品,也是当时传诵的名篇。全诗结构严紧,格调清新,通过对荒原野草的赞颂,反映了作者积极进取的精神。
【点评】
此诗直观是对自然演变的描写,但含意深刻,常用以比喻进步的东西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国画欣赏】
此帧意态生动,格调离旷,极富于抒情和表现。画中生机勃勃的野草如同清新凉爽、淡雅芬芳的微风扑面而来、令人心旷神怡。
篇8:牧童古诗的原文赏析及译文
牧童古诗的原文赏析及译文
牧童
唐·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注释:
①横野:宽阔的原野
②弄:逗弄。
③蓑衣:棕或草编的外衣,用来遮风挡雨。
译文:
绿草如茵,广阔的原野,一望无垠。笛声在晚风中断断续续地传来,悠扬悦耳。
牧童放牧归来,在黄昏饱饭后。他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地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
赏析:
《牧童》一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我们看到了牧童生活的恬静与闲适。透过诗,我们也看到了作者内心世界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向往:广阔的原野,绿草如茵;晚风吹拂着野草,还没见归来的牧童,却先听见随风传来的牧童悠扬的愈来愈近的笛声,笛声时断时续,随风飘扬。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也不脱,就躺在月夜的露天地里休息了。表现了孩子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诗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声音,这生动的一幕,是由远及近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的。
铺字,把草的茂盛和草原给人的那种平缓舒服的感觉表现出来了。
弄字,更写出了一种情趣,把风中笛声时断时续悠扬飘逸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传达出来了。
在这里,六七里和三四声不是指确定的数字而是为了突出原野的宽阔的乡村傍晚的寂静。
中心:
表达了作者内心世界对远离喧嚣、安然自在的生活状态的向往。
作者介绍:
吕岩,也叫做吕洞宾。唐末、五代著名道士。号纯阳子,自称回道人。世称吕祖或纯阳祖师,为民间神话故事八仙之一。较早的宋代记载,称他为关中逸人或关右人,元代以后比较一致的说法,则为河中府蒲坂县永乐镇(今属山西芮城)人,或称世传为东平(治在今山东东平)人。
篇9:梦天原文赏析 李贺
梦天原文赏析 李贺
李贺在这首诗《梦天》里,通过梦游月宫,表达自己心中的苦闷之情,以及向往宁静的生活。
梦天
老兔寒蟾泣天色,云楼半开壁斜白。
玉轮轧露湿团光,鸾珮相逢桂香陌。
黄尘清水三山下,更变千年如走马。
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
译文
天色凄清,老兔寒蟾正低声呜咽,月光斜照,半开的云楼粉壁惨白。玉轮轧着露水沾湿了团围的光影,桂花巷陌欣逢那身带鸾佩的仙娥。俯视三座神山之下茫茫沧海桑田,世间千年变幻无常犹如急奔骏马。遥望中国九州宛然九点烟尘浮动,那一片海水清浅像是从杯中倾泻。
注释
梦天:梦游天上。
老兔寒蟾:神话传说中住在月宫里的动物。屈原《天问》中曾提到月中有兔。《淮南子·览冥训》中有后羿的妻子姮娥偷吃神药,飞入月宫变成蟾的故事。汉乐府《董逃行》中的“白兔捣药长跪虾蟆丸”,说的就是月中的白兔和蟾蜍。此句是说在一个幽冷的月夜,阴云四合,空中飘洒下阵阵寒雨,就像兔和蟾在哭泣。
赏析
在这首诗中,诗人梦中上天,下望人间,也许是有过这种梦境,也许纯然是浪漫主义的构想。
开头四句,描写梦中上天。第一句“老兔寒蟾泣天色”是说,古代传说,月里住着玉兔和蟾蜍。句中的“老兔寒蟾”指的便是月亮。幽冷的月夜,阴云四合,空中飘洒下来一阵冻雨,仿佛是月里玉兔寒蟾在哭泣似的。第二句“云楼半开壁斜白”是说,雨飘洒了一阵,又停住了,云层裂开,幻成了一座高耸的楼阁;月亮从云缝里穿出来,光芒射在云块上,显出了白色的轮廓,有如屋墙受到月光斜射一样。第三句“玉轮轧露湿团光”是说,下雨以后,水气未散,天空充满了很小的水点子。玉轮似的月亮在水汽上面辗过,它所发出的一团光都给打湿了。以上三句,都是诗人梦里漫游天空所见的景色。第四句则写诗人自己进入了月宫。“鸾佩”是雕着鸾凤的玉佩,这里代指仙女。这句是说:在桂花飘香的月宫小路上,诗人和一群仙女遇上了。这四句,开头是看见了月亮;转眼就是云雾四合,细雨飘飘;然后又看到云层裂开,月色皎洁;然后诗人飘然走进了月宫;层次分明,步步深入。
下面四句,又可以分作两段。“黄尘清水三山下,更变千年如走马。”是写诗人同仙女的谈话。这两句可能就是仙女说出来的。“黄尘清水”,换句常见的.话就是“沧海桑田”:“三山”原指传说中的蓬莱、方丈、瀛洲三座神山。这里却是指东海上的三座山。它原来有一段典故。葛洪的《神仙传》记载说:仙女麻姑有一回对王方平说:“接待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向到蓬莱,水又浅于往日会时略半耳。岂将复为陵陆乎?”这就是说,人间的沧海桑田,变化很快。“山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古人往往以为“神仙境界”就是这样,所以诗人以为,人们到了月宫,回过头来看人世,就会看出“千年如走马”的迅速变化了。
最后两句,是诗人“回头下望人寰处”所见的景色。“齐州”指中国。中国古代分为九州,所以诗人感觉得大地上的九州有如九点“烟尘”。“一泓”等于一汪水,这是形容东海之小如同一杯水被打翻了一样。这四句,诗人尽情驰骋幻想,仿佛他真已飞入月宫,看到大地上的时间流驶和景物的渺小。浪漫主义的色彩是很浓厚的。
篇10:「渔家傲」古诗原文及译文
「渔家傲」古诗原文及译文
渔家傲
——范仲淹
【原文】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译文】
边境上秋天一来风景全异,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的情意。从四面八方传来的边地悲声随着号角响起。重重叠叠的'山峰里,长烟直上落日斜照孤城紧闭。
喝一杯陈酒怀念家乡远隔万里,可是燕然还未刻上平胡的功绩,回归无法预计。羌人的笛声悠扬,寒霜撒满大地。征人不能入睡,将军头发花白,战士洒下眼泪。
【作者简介】
梦天的古诗原文译文及赏析(通用10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