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书·韦世康传》的原文及翻译

时间:2022-12-10 05:41:38 作者:威廉巴勒斯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威廉巴勒斯”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隋书·韦世康传》的原文及翻译,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后的《隋书·韦世康传》的原文及翻译,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隋书·韦世康传》的原文及翻译

《隋书·韦世康传》的原文及翻译

原文:

韦世康,京兆杜陵人也,世为关右著姓。父夐,隐居不仕,魏、周二代,十征不出,号为逍遥公。世康幼而沉敏,有器度。年十岁,州辟主簿。在魏,弱冠为直寝,封汉安县公,尚(与皇帝家女儿匹配)魏文帝女襄乐公主,授仪同三司。后仕周,自典祠下大夫历沔、硖二州刺史。从武帝平齐,授司州总管长史。于时东夏初定,百姓未安,世康绥抚之,士民咸悦。岁余,入为民部中大夫,进位上开府,转司会中大夫。

尉迥之作乱也,高祖忧之,谓世康曰:“汾、绛旧是周、齐分界,因此乱阶,恐生摇动。今以委公,善为吾守。”因授绛州刺史,以雅望镇之,阖境清肃。世康性恬素好古,不以得丧干怀。在州尝慨然有止足之志,与子弟书曰:“亟登衮命,频莅方岳,志除三惑,心慎四知,以不贪而为宝,处膏脂而莫润。今耄虽未及,壮年已谢。眼暗更剧,不见细书,足疾弥增,非可趋走。况娘春秋已高,温清宜奉,晨昏有阙,罪在我躬。意欲上闻,乞遵养礼,未访汝等,故遣此及。兴言远慕,感咽难胜。”诸弟报以事恐难遂,于是乃止。

在任数年,有惠政,奏课连最,擢为礼部尚书。世康寡嗜欲,不慕贵势,未尝以位望矜物。闻人之善,若己有之,亦不显人过咎,以求名誉。寻进爵上庸郡公,加邑至二千五百户。其年转吏部尚书,余官如故。四年,丁母忧去职。未期,起令视事。世康固请,乞终私制,上不许。世康之在吏部,选用平允,请托不行。开皇七年,将事江南,议重方镇,拜襄州刺史。坐事免。未几,授安州总管,寻迁为信州总管。十三年,入朝,复拜吏部尚书。前后十余年间,多所进拔,朝廷称为廉平。尝因休暇,谓子弟曰:“吾闻功遂身退,古人常道。今年将耳顺,志在悬车,汝辈以为云何?”子福嗣答曰:“大人澡身浴德,名立官成,盈满之戒,先哲所重。欲追踪二疏①,伏奉尊命。”后因侍宴,世康再拜陈让曰:“臣无尺寸之功,位亚台铉。今犬马齿濆,不益明时,恐先朝露,无以塞责。愿乞骸骨,退避贤能。”上曰:“朕夙夜庶几,求贤若渴,冀与公共治天下,以致太平。今之所请,深乖本望,纵令筋骨衰谢,犹屈公卧治一隅。”于是出拜荆州总管。时天下唯置四大总管,并、扬、益三州,并亲王临统,唯荆州委于世康,时论以为美。世康为政简静,百姓爱悦,合境无讼。十七年,卒于州,时年六十七。上闻而痛惜之,赠赙甚厚。赠大将军,谥曰文。

世康性孝友,初以诸弟位并隆贵,独季弟世约宦途不达,共推父时田宅尽以与之,世多其义。

(《隋书》卷四七)

注①直寝:在皇宫值班。②二疏:指汉朝两位主动辞官的叔侄疏广与疏受。③台铉:宰辅重臣。

译文:

韦世康,是京兆杜陵人,世代为关右(长安以西)大姓。父亲韦夐,隐居不出仕,魏朝、周朝二代共有十次征召,都未应命,称为逍遥公。世康自幼沉稳慧敏,有器识度量。年仅十岁,州府征用为主簿。在魏朝,二十岁任直寝,封爵为汉安县公,娶魏文帝女儿襄乐公主为妻,封授为仪同三司。后来任职北周,由典祠下大夫起,历任沔州、硖州刺史。曾随周武帝平灭北齐,授任司州总管长史。当时东夏刚刚平定,百姓未得安定,世康安抚他们,士人百姓都很高兴。一年多后,朝廷召入为民部中大夫,升官位为上开府,后改任司会中大夫。

尉迥兴兵作乱的时候,高祖为之忧心,对世康说:“汾州、绛州原来是北周、北齐的分界之地,趁此叛乱之机,恐怕生出变故。现将它交托于公,替我好自镇守。”于是授任绛州刺史,凭着素来的德望镇守于此,全境安宁整肃。世康生性恬淡素崇尚古凤,不因得失自乱心志。在州任上,曾经感慨很深地露出知止知足的`心意,给儿女兄弟的书信说:“几次登临三公之位,频频莅临方镇之任,立志去除酒色财三者迷惑,内心畏惧天、神、你、我四者良知,以不贪而为宝,处财利不沾。现在虽未到七老八十,而壮年已经过去。近来眼睛昏朦更加厉害,不能看清小字,脚病更加严重,不能疾步快走。况且母亲年事已高,冬夏冷热应该伺候,晨昏问候却又缺失,不孝之罪在我一身。想奏闻圣上,请求遵循孝养之礼,因未征询你等,所以发此信来。动笔牵起远方情思,伤感哽咽难以自持。”兄弟们回复说恐怕难以如愿,于是才止息退念。

在任上几年,有惠民之政,上奏的对官吏的考绩连居最优,被提升为礼部尚书。世康淡薄嗜好欲望,不羡慕权贵权势,未曾以官位名望傲视别人。听到别人有善行,就像自己有一样高兴,也不张扬别人的过失来求得名誉。不久升爵为上庸郡公,加封食邑至二千五百户。当年又改任为吏部尚书,其他职位照就。开皇四年,因为母亲守丧离职。不满一年,朝廷起用命他到官。世康坚决请求,希望到丧制满,皇上没有许可。世康在吏部任职,选拔任用公平,杜绝人情请托。开皇七年,朝廷将兴兵江南,议论重视方镇,任命世康为襄州刺史。后因事坐罪免职。不久,授任安州总管,不久改任为信州总管。开皇十三年,入京朝君,再次拜任为吏部尚书。先后十多年时间,荐举提拔官员甚多,朝廷评价他廉正公平。世康曾经借休假之闲,对子弟们说:“我听说功成身退,是古人常行之道。现在我年近六十,意想辞官,你们认为如何?”他的儿子韦福嗣回答说:“大人修身养德,官位显赫名望远扬,盈满倾溢的教训,前代圣贤极为看重。要效法汉朝疏广疏受,儿辈谨遵钧命。”后来趁侍奉皇上宴会的机会,世康两次下拜陈述退让之意说:“下臣没有尺寸功劳,而得以位居宰相之次。现在犬马已年老,无益于圣明之时,恐怕死期不远,无法完成职责。希望恩赐辞官,退避以让贤能。”皇上曰:“我早晚盼望,求贤若渴,希望与你共同治理天下,以求得太平。现在的请求,大大违背我素来的愿望,纵使确实筋力衰减,还要委屈你躺着治理一方。”于是调外拜任荆州总管。当时全国只设有四大总管,并州、扬州、益州三州,都有亲王亲临治理,只有荆州委任世康,当时舆论视为荣耀。世康施政简素清静,百姓爱戴喜欢,全境没有争讼官司。开皇十七年,在州任上去世,享年六十七岁。皇上听说后痛惜不已,助葬赠礼非常丰厚。赠封为大将军,赠谥号为“文”。

世康生性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当初因为兄弟们都官位显贵,惟独幼弟世约仕途不通达,于是都把父亲传留的田地宅院全部给了他,世人都称扬他们重情义。

篇2:《隋书·韦鼎传》原文附译文

《隋书·韦鼎传》原文附译文

原文:

韦鼎,字超盛,京兆杜陵人也。高祖玄,隐于商山,因而归宋。祖睿,梁开府仪同三司。父正,黄门侍郎。鼎少通脱,博涉经史,明阴阳逆刺,尤善相术。仕梁,起家湘东王法曹参军。遭父忧,水浆不入口者五日,哀毁过礼,殆将灭性。服阕,为邵陵王主簿。

初,鼎之聘周也,尝与高祖相遇,鼎谓高祖曰:“观公容貌故非常人而神监深远亦非群贤所逮也不久必大黄贵则天下一家岁一周天老夫当委质。公相不可言,愿深自爱。”及陈平,上驰召之,授上仪同三司,待遇甚厚。上每与公王宴赏,鼎恒预焉。高祖尝从容谓之曰:“韦世康与公相去远近?”鼎对曰:“臣宗族分派,南北孤绝,自生以来,未尝访问。”帝曰:“公百世卿族,何得尔也。”乃命官给酒肴,遣世康与鼎还杜陵,乐饮十余日。鼎乃考校昭穆,自楚太傅孟以下二十余世,作《韦氏谱》七卷。时兰陵公主寡,上为之求夫,选亲卫柳述及萧瑒等以示于鼎。鼎曰:“瑒当封侯,而无贵妻之相,述亦通显,而守位不终。上曰:“位由我耳。”遂以主降述。上又问鼎:“诸儿谁得嗣?”答曰:“至尊、皇后所最爱者,即当与之,非臣敢预知也。”上笑曰:“不肯显言乎?”

开皇十二年,除光州刺史,以仁义教导,务弘清静。州中有土豪,外修边幅,而内行不轨,常为劫盗。鼎于都会时谓之曰:“卿是好人,那忽作贼?”因条其徒党谋议逗留,其人惊惧,即自首伏。自是部内肃然不言,威称其有神,道无拾遗。寻追入京,以年老多病,累加优赐。顷之,卒,年七十九。(节选自《隋书·韦鼎传》,有删节)

译文:

韦鼎,字超盛,是京兆杜陵人。曾祖父韦玄,在商山隐居,后顺应时局归顺南朝刘宋,祖父韦睿,梁朝开府仪同三司。父韦正,任黄门侍郎。韦鼎年少时放达不拘小节,广泛涉猎经史,通晓阴阳能预知福祸,尤其擅长面相学。出仕梁代,从家里被征召出来,任湘东王的法曹参军。为父亲守丧,五天水米未沾,哀伤过度超过了通常的礼节,几乎要死去。守丧完毕,出任邵陵王主簿。

当初,韦鼎受聘于周代,曾经与高祖相遇,韦鼎对高祖说:“观察您的容貌,本来就不是平常人,而且明察深远,也不是众贤士所能达到的。不久必然会大富贵,大富贵后天下就会统一,明年的今天,我会来献礼效劳。您的相貌不可说,希望您珍重自爱。”等到陈朝被平定,皇上派人飞车召请他,任命他为上仪同三司,待遇非常优厚。皇上每次设宴犒赏王公,韦鼎总是参与其中。高祖曾很随意地问他道:“韦世康与你相距远近?”韦鼎回答:“我们宗族分派,南北各自独立隔绝,从我出生以来,不曾探寻询问。”皇上说:“您是百代的`公卿,怎么能这样。”就命令官府提供酒菜,派遣韦世康与韦鼎到杜陵,设乐宴饮十几天。韦鼎于是考察校订宗庙顺序,从楚太傅韦孟以下二十多代,写了七卷《韦氏谱》。当时兰陵公主守寡,皇上替她找丈夫,挑选了侍卫柳述和萧玚等人来给韦鼎看。韦鼎说:“萧玚肯定会封侯,却没有让妻子尊贵的相貌,柳述也会通达显耀,但最终却不能保住自己的职位。”皇上说:“职位是由我决定的。”于是将公主下嫁给柳述。皇上又问他:“我的几个儿子谁能继位?”他回答:“皇上、皇后最喜爱的人,就应当传给他,不是我敢预知的。”皇上笑道:“不肯明白地说出来吗?”

开皇十二年,任光州刺史,用仁德礼仪教育人,力求光大清净的品行。州中有土豪,外表很守规矩,暗地里却不守规矩,常常做些寇盗之事。韦鼎在集会时对他说:“你是有身份的人,为什么做强盗?”于是就逐条陈述他的徒党暗地里谋划的不轨之事,这个人惊怕,立即自首坦白。从此,辖境内安定平静不喧闹,都说他有神仙帮助,辖区内路不拾遗。不久,被征召进京城,因为年老多病,朝廷多次给他优厚的赏赐。不久,去世,年龄七十九岁。

篇3:《隋书皇甫诞传》原文及翻译

皇甫诞字玄虑,安定乌氏人也。祖和,魏胶州刺史。父璠,周隋州刺史。

诞少刚毅,有器局。周毕王引为仓曹参军。高祖受禅,为兵部侍郎。数年,出为鲁州长史。开皇中,复入为比部、刑部二曹侍郎,俱有能名。迁治书侍御史朝臣无不肃惮上以百姓多流亡令诞为河南道大使以检括之及还奏事称旨上甚悦令判大理少卿 明年,迁尚书右丞。俄以母忧去职。未期,起令视事。寻转尚书左丞。

时汉王谅为并州总管,朝廷盛选僚佐,前后长史、司马,皆一时名士。上以诞公方著称,拜并州总管司马,总府政事,一以谘之,谅甚敬焉。及炀帝即位,征谅入朝,谅用谘议王颉之谋,发兵作乱。诞数谏止,谅不纳。诞因流涕曰:“窃料大王兵资,无敌京师者,加以君臣位定,一頍逆顺势殊,士马虽精,难以取胜。愿王奉诏入朝,守臣子之节,必有松、乔之寿,累代之荣。如更迁延,陷身叛逆,一挂刑书,为布衣黔首不可得也。愿察区区之心,思万全之计,敢以死请。”谅怒而囚之。及杨素将至,谅屯清源以拒之。谅主簿豆卢毓出诞于狱,相与协谋,闭城拒谅。谅袭击破之,并抗节而遇害。帝以诞亡身徇国,嘉悼者久之,下诏曰:“并州总管司马皇甫诞,性理淹通,志怀审正,效官赞务,声绩克宣。值狂悖构祸,凶威孔炽,确殉单诚,不从妖逆。虽幽絷寇手,而雅志弥厉,遂潜与义徒据城抗拒。众寡不敌,奄致非命。可赠柱国,封弘义公,谥曰明。子无逸嗣。

翻译:

皇甫诞字玄虑,是安定乌氏人。他的祖父皇甫和,是西魏胶州刺史。父亲皇甫璠,任北周隋州刺史。皇甫诞年少时禀性刚毅,有才识和气度。北周毕王推荐他任仓曹参军。高祖即位以后,皇甫诞做了兵部侍郎。几年后,出京城任鲁州长史。开皇年间,又回到朝中做比部、刑部两个部门的侍郎,都有贤能的名声。后调任治书侍御史,朝中大臣没有不对他恭敬而又畏惧的。高祖因为百姓流亡很多,派皇甫诞任河南道大使前去清查。等到返朝后,所奏之事符合高祖的旨意,高祖很高兴,让他兼任大理寺少卿。第二年,升任尚书右丞。不久,因母亲去世而离职。丧期未满,又奉命到职上任。不久,转任尚书左丞。

当时,汉王杨谅是并州总管,朝廷广泛选拔人才当他的属官,前后任长史、司马,都是当时的名士。高祖因皇甫诞以公平正直著称,封他为并州总管司马,总管并州府政事,凡事都要征求他的意见,汉王很敬重他。隋炀帝即位后,召杨谅入朝,杨谅采纳谘议官王颊的计谋,友兵作乱。皇甫诞多次谏阻,杨谅都不采纳。皇甫诞于是流着泪说:“我料想大王您的兵器物资,没有能抵挡京师军队的,再加上君臣的名分已定,叛逆和从的形势悬殊,您兵马虽精,也难以取胜。希望您奉命入朝,恪守臣子的节操,一定会有赤松子和王子乔那样长的寿命、几代人的荣华。

如果再拖延,做叛逆之事,一旦触犯刑法的条文,想做平民百姓也不可能了。希望王爷您明白我的苦心,想一个万全之计。我斗胆冒死请求。”杨谅大怒,囚禁了皇甫诞。后来杨素将要到来,杨谅在清源屯兵抵抗。杨谅的主簿豆卢毓将皇甫诞从囚牢中放出,与他合谋,关闭城门,不让杨谅入城。杨谅发起进攻击破城池,二人都守节而死。隋炀帝因为皇甫诞以身殉国,赞赏并悼念他很久,下诏令说:“并州总管司马皇甫诞,性情通达,品行端正,担任官职辅佐政务,声誉功绩显著。遇到狂妄悖逆之徒制造祸患,坏人势力猖獗,皇甫诞坚定忠诚,不顺从逆徒。虽然当时被贼寇幽禁,但其高尚的志向更受砥砺,于是暗中和义士一起占据城池,抵抗贼寇。最终寡不敌众,导致牺牲。准予追赠柱国,封弘义公,谥号明。”皇甫诞的儿子皇甫无逸官位和爵位。

[《隋书皇甫诞传》原文及翻译]

篇4:《隋书卢贲传》原文及翻译

《隋书卢贲传》原文及翻译

宋史 原文:

邢昺,字叔明,曹州济阴人。太平兴国初,举《五经》,延试日,召升殿讲《师》、《比》二卦,太宗嘉其精博,擢《九经》及第,授大理评事、知秦州盐城监。明年,召为国子监丞,专讲学之任。迁尚书博士,出知仪州,就转国子博士。真宗即位,玫司勋郎中,俄知审刑院,以呙儒者不迭刑章,命刘元吉同领其事.。是冬,呙上表自陈夙侍讲讽,迁右谏议大夫。咸平二年,受诏与社镐、舒雅等校定《周礼》、《仪礼》、《公羊》、《谷粱春秋传》、《孝经》、《论语》、《尔雅义疏>,及成,并加阶勋。景德二年,上幸国子监阅库书,问呙经版几何,昺曰:“国初不及四千,今干余万,经、传、正义皆具。”上喜。上又访以学馆故事,有未振举者,昺不能有所建明。昺居返职,常多召对,一日从容与上语及宫邸旧僚,叹其沦丧殆尽,唯昺独存。翌日,赐白金千两。四年昺以赢老艰于趋步上前自陈营州故乡愿给假一年归视四里俟明年郊祀还朝上命坐慰劳之因谓曰便可权本州何须假耶入辞日赐袭衣金带是日,特开龙圈阉,召近臣宴崇和殿。大中祥符初,召还,进位礼部尚书。上勤政令、悯农,每雨雪不时,忧形于色,以昺素习田事,多委曲访之。三年,被病请告,诏太医诊视。六月,上亲临问痰。国朝故事,非宗戚将相,无省痍临丧之礼,特有加于昺者,以恩旧故也。逾月卒,年七十九。先是,成平中,王钦若注知贡举,有告其受举人贿赂者,下御史台鞠得状,钦若自诉,诏昺与边肃、毋宾古就太常寺覆推。昺力辨钦若,而洪湛抵罪,钦若以是德之。昺之厚被宠顾,钦若与有功焉。(节选自《宋史·邢爵传》)

译文:

邢昺字叔明,曹州济阴人。太平兴国初年,参加《五经》科的科举考试,廷试那天,皇帝召他上殿讲述《师》、《比》二卦,太宗称赏他精审博学,拔举他为《九经>及第,授官大理评事、任泰州盐城监。第二年,他被召任国子监丞,专门从事讲学。升任尚书博士,出京任仪州知州,就地转为国子博士。真室即位以后,他改任司勋郎中,不久负责掌管审刑院,因为邢昺是个儒生不懂刑法,又任命刘元吉与他共同处理事务。这年冬天,邢昺上表陈述自己早先从事劝讲之职,于是迁官右谏议大夫。成平二年,他接受皇帝委派与杜镐、舒雅等人校定<周礼》、《仪礼》、<公羊》、《谷梁春秋传》、《孝经》、《论语》、《尔雅义疏》,书成之后,几个人都升了官。景德二年,皇帝临幸国子监阅览库藏的书籍,询问邢昺印制经书的底版有多少,他说:“开国之初不到四千,现在有十多万了,经、传、正义都有。”皇帝很高兴。皇帝又提起学馆的旧事询问他,还有哪些没有兴立的,邢昺不能加以论明。邢昺担任接近皇帝的官职,常被召见应对。有一天他与皇帝闲谈到宫中旧僚,感叹他们都一一逝去,只有自己还在。第二天,皇帝赐给他一千两白银。四年,邢昺因为年老体弱难于趋步上前,向皇帝陈说曹州是自己的故乡,希望能准假一年让他回乡探视,等到明年举行郊祀时再回朝。皇帝让他坐下,对他加以慰劳,接着对他说:“你就可以暂且兼任本州,何须放假呢?”入宫辞行那天,皇帝赐给他袭衣、金带。这一天,特地打开龙图阁,在崇和殿宴请近臣。大中祥符初年,邢昺被召还朝廷,升任礼部尚书。皇帝勤于政事,怜悯田农,每当未能适时地降雨雪时,皇帝都面带忧色,由于邢昺平时熟悉农事,所以经常详细地询问他。三年,他因病请假,皇帝下诏让太医为他诊治。六月,皇帝亲自去探视问候。按本朝旧制,不是皇帝的.宗族亲戚和将相,皇帝没有问病吊丧的礼节,特别要施加给邢昺,是因为他是皇帝的旧交。过了一个月,邢昺去世,终年七十九岁。在此之前,咸平年间,王钦若主掌贡举考试,有人告发他接受举人的贿赂,他被下到御史台审讯,查得罪状,王钦若自我申诉,皇帝下诏令让邢昺与边肃、毋宾古等人到太常寺重新审理。邢昺力辩王钦若无罪,最后让洪湛来抵罪,王钦若由此感恩邢昺。邢昺受到优厚的宠遇,王钦若在其中发挥了作用。

篇5:隋书裴政传原文翻译

裴政字德表,河东闻喜人也。政博闻强记,达于时政,为当时所称。政明习故事,簿案盈几,剖决如流,用法宽平,无有冤滥。囚徒犯极刑者,乃许其妻子入狱就之,至冬,将行决,皆曰:“裴大夫致我于死,死无所恨。”其处法详平如此。转左庶子,多所匡正,见称纯悫。东宫凡有大事,皆以委之。右庶子刘荣,性甚专固。时武职交番,通事舍人赵元恺作辞见帐,未及成。太子有旨,再三催促,荣语元恺云:“但尔口奏,不须造帐。”及奏,太子问曰:“名帐安在?”元恺曰:“禀承刘荣,不听造帐。”太子即以诘荣,荣便拒讳,云“无此语”。太子付政推问,未及奏状。有附荣者先言于太子曰:“政欲陷荣,推事不实。”太子召责之,政奏曰:“凡推事有两,一察情,一据证,审其曲直,以定是非。臣察刘荣,位高任重,纵令实语元恺,盖是纤介之愆。计理而论,不须隐讳。又察元恺受制于荣,岂敢以无端之言妄相点累。元恺引左卫率、崔茜等为证,茜等款状悉与元恺符同。察情既敌,须以证定。臣谓荣语元恺,事必非虚。”太子亦不罪荣,而称政平直。政好面折人短,而退无后言。时云定兴数入侍太子,为奇服异器,进奉后宫。政数切谏,太子不纳。政因谓定兴曰:“公所为者,不合礼度,此于太子非令名也。愿公自引退,不然将及祸。”定兴怒,以告太子,太子益疏政,由是出为襄州总管。妻子不之官,所受秩奉,散给僚吏。民有犯罪者,阴悉知之,或竞岁不发,至再三犯,乃因都会时,于众中召出,亲案其罪,五人处死,流徙者甚众。合境惶慑,令行禁止,小民称为神明,尔后不修图圄,殆无争讼。卒官,年八十九。

(节选自《隋书·列传第六十六》)

译文:

裴政字德表,河东闻喜县人。裴政见闻广博,记忆力强,通晓当时的治理情况,被人们称赞。裴政熟悉典章制度,文书案卷堆满桌子,也能迅速作出分析判断,执法宽仁公正,没有量刑过度的情况。有判死刑的囚犯,裴政就准许他的妻子儿女到狱中看望。到冬天将要处决时,犯人们都说:“裴大夫判处我们死刑,我们没有什么遗憾。”他执法公正都像这件事一样。转任左庶子,纠正了许多不合理的事,被人们称赞诚实谨慎。东宫凡有大事,都交给他处理。右庶子刘荣生性非常专横固执。当时武职人员该轮番休息,通事舍人赵元恺奉命写文书,没来得及写成,太子有旨意,再三催促,刘荣告诉元恺说:“你只管口头陈奏,不必写出文书。”等到上奏时,太子问道:“文书在哪里?”元恺说:“秉承刘荣的意思,没有写出文书。”太子就拿这件事责问刘荣,刘荣便否认,说“没说过这话”。太子把这件事交给裴政推究审问,还没来得及陈奏,有依附刘荣的人先对太子说:“裴政想陷害刘荣,推究案情不合实情。”太子召裴政责问,裴政上奏说:“凡推究事理有两个要点,一是明察实情,二是依据证人证词,辨明事情的实际情况,来判定是非。我推断刘荣地位高权势重,即使刘荣确实告诉过元恺,也不过是很小的过错,按道理说,不必隐瞒。另外元恺受刘荣节制,怎敢拿毫无根据的话胡乱诬陷牵累别人。赵元恺找出左卫率、崔茜等人作证,崔茜等人交代的情况和赵元恺所说完全相符。从情理上既然难分是非,就应当根据证人判定。我认为刘荣告诉过元恺,这一情况一定属实。”太子没有治刘荣的罪,却称赞裴政公平正直。裴政喜欢当面指责别人的过错,但回去背后不再说什么了。当时云定兴屡次进宫侍奉太子,准备些奇异的服饰器物,进献给后宫。裴政多次恳切劝谏,太子不采纳。裴政趁机对云定兴说:“您的所作所为,不合礼仪制度,这对太子来说不是好名声。希望您主动回避,否则将惹祸上身。”云定兴大怒,把这话告诉了太子,太子更加疏远裴政,并因此将他调出京城做了襄州总管。妻子儿女没有跟随上任,所得俸禄分给下属官吏。百姓有犯罪的',都暗中掌握实情,有的一整年也不揭发他们,至于屡次犯罪的,就趁大规模的集会时,将他们从众人中召出来,亲自审查核实他们的罪行,有五人被处死,流放的人很多。全境的人惶恐不安,有令则行,有禁则止,百姓将他奉为神明,此后境内不设监狱,几乎没有多少人打官司。裴政死于襄州总管任上,终年八十九岁。

篇6:《隋书张文诩传》原文及翻译

《隋书张文诩传》原文及翻译

原文:

张文诩,河东人也。父琚,开皇中为洹水令,以清正闻。有书数千卷,教训子侄,皆以明经自达。文诩博览文籍,特精《三礼》,其《周易》《诗》《书》及《春秋三传》,并皆通习。每好郑玄注解,以为通博,其诸儒异说,亦皆详究焉。高祖引致天下名儒硕学之士,其房晖远、张仲让、孔笼之徒,并延之于博士之位。文诩时游太学,晖远等莫不推伏之,学内翕然,咸共宗仰。其门生多诣文诩,请质凝滞,文诩辄博引证据,辨说无穷,唯其所择。治书侍御史皇甫诞一时朝彦①,恒执弟子之礼。适至南台②,遽饰所乘马,就学邀屈。文诩每牵马步进,意在不因人以自致也。右仆射苏威闻其名而召之,与语,大悦,劝令从官。文诩意不在仕,固辞焉。仁寿末,学废,文诩策杖而归,灌园为业。州郡频举,皆不应命。事母以孝闻。每以德化人,乡党颇移风俗。尝有人夜中窃刈其麦者,见而避之,盗因感悟,弃麦而谢。文诩慰谕之,自誓不言,固令持去。经数年,盗者向乡人说之,始为远近所悉。邻家筑墙,心有不直,文诩因毁旧堵以应之。文诩尝有腰疾,会医者自言善禁③,文诩令禁之,遂为刃所伤,至于顿伏床枕。医者叩头请罪,文诩遽遣之,因为其隐,谓妻子曰:“吾昨风眩,落坑所致。”其掩人之短,皆此类也。州县以其贫素,将加振恤,辄辞不受。每闲居无事,从容长叹曰:“老冉冉而将至,恐修名之不立!”以如意④击几自乐,时人方之闵子骞、原宪焉。终于家,年四十。乡人为立碑颂,号曰张先生。

译文:

张文诩,河东人。他的父亲张琚,开皇中年担任洹水县县令,凭着清廉正直而闻名。家中藏书几千卷,喜欢读书并教育自己的子侄辈,使他们都因为明晓经书而通达。张文诩博览群书,特别精通《三礼》,对那些《周易》《诗》《书》以及《春秋三传》,也都通晓熟悉。常常喜欢郑玄的注解,认为他的'注解通达广博,而对那些儒家各学派不同的学说,也都仔细研究。隋文帝招揽天下有名望、学问渊博的学士时,其中房晖远、张仲让、孔笼等人,都被延请担任了太学博士。当时,张文诩在太学游学,房晖远等没有谁不推崇他佩服他,太学内都一致称赞他有学识,都尊崇、仰慕他。房晖远、张仲让、孔笼等人的学生多到张文诩处,请教询问疑惑不通的地方。张文诩就旁征博引,辩论解说没有穷尽,任随学生选择。治书侍御史皇甫诞是当时朝廷中有才学有德行的人,他为人谦恭,常常行弟子的礼节。他刚到南台,马上装饰自己所乘的车马,屈驾到太学邀请张文诩。张文诩每次都牵着马前往,想不靠别人来请而自己到那里。右仆射苏威听说了他的名声,于是就召见他,与他畅谈,非常高兴,劝说他当官。张文诩的志向不在官场,因此坚决谢绝了。仁寿末年,太学被废弃。张文诩就拄着拐杖回到家,以灌园为业。州郡频频举荐他,他都没有赴命。张文诩侍奉母亲因为孝顺而闻名。在自己的乡里,他常常用自己的德行来感化教育别人,乡党也因此改变了乡里一些风气习俗。曾经有人在晚上偷割张文诩的麦子,张文诩看见后就有意回避,盗者于是感动醒悟,放下麦子向他道歉认错。张文诩宽慰他并告诉他,自己发誓一定不把这件事告诉别人,并坚决让他将割下的麦子拿去才离开。几年之后,盗者向同乡说起这件事时,才被远近的人所知道。邻家修墙,心思不正,总想多占一点地,张文诩于是就毁弃旧墙来顺应他。张文诩曾患有腰疼病,正碰上一个行医的说施禁咒语之后就能病愈。张文诩就让他为自己施咒,竟被刀所伤,以致于卧床休息。医者向张文诩磕头请罪,张文诩却立刻让他走了。为了替他隐瞒,对妻子和孩子说:“我昨晚头晕,掉在坑里把腰弄伤了。”他就是这样替别人掩盖过错。州县认为他一直比较清贫,想对他加以赈济抚恤,他却拒绝不接受。常常闲在家里无事时就从容长叹说:“衰老渐渐来临,我恐怕不能树立好的名声了。”就用如意敲打案桌来自娱,当时人们把他比作闵子骞、原宪。最后死在家中,年仅四十岁。同乡为他立碑赞颂他,并称他为张先生。

篇7:《隋书李彻传》原文及翻译

《隋书李彻传》原文及翻译

隋书 原文:

李彻,字广达,朔方岩绿人也。彻性刚毅,有器干,伟容仪,多武艺。大冢宰宇文护引为亲信,寻拜殿中司马,累迁奉车都尉。武帝时,从皇太子西征吐谷浑,以功赐爵同昌县男,邑三百户。宣帝即位,从韦孝宽略定准南,每为先锋。及淮南平,即授淮州刺史,安集初附,甚得其欢心。

高祖受禅,加上开府,转云州刺史。岁余,征为左武卫将军,及晋王广之镇并州也,朝廷妙选正人有文武才干者为之僚佐,上以彻前代旧臣,数持军旅,诏彻总晋王府军事,进爵齐安郡公。时蜀王秀亦镇益州,上谓侍臣曰:“安得文同王子相,武如李广达者乎?”其见重如此。

明年,突厥沙钵略可汗犯塞,上令卫王爽为元帅,率众击之,以彻为长史。遇虏于白道,行军总管李充言于爽曰:“突厥每侵边,诸将辄以全军为计,莫能死战。由是突厥胜多败少所以每轻中国之师今者沙钵略悉国内之众屯据要险必轻我而无备精兵袭之可破也”爽从之。诸将多以为疑,唯彻奖成其计,请与同行。遂与充率精骑五千,出其不意,掩击大破之。沙钵略弃所服金甲,潜草中而遁。以功加上大将军。沙钵略因此屈膝称籓。未几,沙钵略为阿拔所侵,上疏请援。以彻为行军总管,率精骑一万赴之。阿拔闻而遁去。及军还,复领行军总管,屯平凉以备胡寇,封安道郡公。开皇十年,进位柱国。及晋王广转牧淮海,以彻为扬州总管司马,改封德广郡公。

左仆射高颎之得罪也,以彻素与颎相善,因被疏忌,不复任使。后出怨言,上闻而召之,入卧内赐宴,言及平生,因遇鸩而卒。

(节选自《隋书·列传第十九》) 译文:

李彻字广达.朔方岩绿人.李彻性格刚毅,有器量才干.仪表魁伟.多有武艺.大家宰宇文护把他当亲信,不久任用他为殿中司馬.多次升迁任奉车都尉.周武帝时.李彻随皇太子西征吐谷浑,因有军功,赐封为同昌县男爵,食邑三百户.周宣帝即位后.李彻跟随韦孝宽平定淮南,每次都担任先锋.淮南平定后,就授李彻为淮州刺史.安抚招纳新归附的百姓.很得百姓的欢心.

隋高祖接受禅位称帝后,加授他上开府.转任他为云州剌史,一年多后,朝延招入任左武卫将軍,晋王杨广镇守并州后.朝廷精心选拔正直而有文武才干的'正道人做他的僚佐.皇上因李彻是前代老臣.又多次统领军队,诏命李彻总管晋王府的军事,并晋其爵为齐安郡公.当时蜀王杨秀也镇守益州.皇上对侍臣们说怎能得到文如王子相.武如李广达那样的人呢?”他就是这样被看重。

第二年.突厥的沙钵略可汗进犯边塞.皇上命令王杨爽为元帅.率部打击敌人.以李彻为长史.官军在白道遇上敌军,行军总管李充对杨爽说:“突厥每次犯边,将領们总以保全军力为宗旨,没有人能死战.因此突厥胜多败少,所以常常轻视中原军队。现在,沙钵略全数调遣国内的士众,屯兵据守险要之地.必定轻视我们而无所防备,用精兵袭击他,可以打败敌人。”杨爽听从其计.将領们大多心存疑虑.只有李彻赞成其计策.请求与他同行,李彻于是与李充率精锐骑兵五千,出其不意,突然袭击,大破敌军。沙钵略丢下所穿的金甲,隐蔽行走于荒草逃跑.李彻因战功加升为上大将,沙钵略因此屈膝称臣.不久,沙钵略被阿拔侵犯.呈递奏疏,请求援助,朝廷以李彻为行军总管,率精锐骑一万前往,阿拔闻讯逃走.军队返回后,又让李彻兼任行军总管,駐守平凉,以防备胡人侵扰.封爵位为安道郡公.开皇十年,李彻升为柱国,等到晋王杨广转而镇守淮海后.以李彻为杨州总管司马.改封爵位为德广郡公.

左仆射高颖被治罪后.因李彻平素与他关系很好.于是被疏远猜忌.未再任用.李彻后来口出怨言.皇闻知后召他入宫.在卧室内赐宴.酒席上谈到平生之事,当日李彻被赐鸩酒毒死。

篇8:《隋书赵煚传》原文及翻译

赵煚①,字贤通,天水西人也。父仲懿,尚书左丞。煚少孤,养母至孝。年十四,有人盗伐其父墓中树者,煚对之号恸,因执送官。见魏右仆射周惠达,长揖不拜,自述孤苦,涕泗交集。惠达为之陨涕,叹息者久之。及长,深沉有器局,略涉书史,周太祖引为相府参军事。寻从破洛阳,及太祖班师,煚请留抚纳亡叛,太祖从之。

闵帝受禅,迁陕州刺史。蛮酋向天王聚众作乱,以兵攻信陵、秭归。煚勒所部五百人,出其不意,袭击破之,二郡获全。时周人于江南岸置安蜀城以御陈,属霖雨数旬,城颓者百余步。蛮酋郑南乡叛,引陈将吴明彻欲掩安蜀。议者皆观煚益修守御,煚曰:“不然,吾自有以安之。”乃遣使说诱江外生蛮向武阳,令乘虚掩袭所居,获南乡父母妻子。南乡闻之,其党各散,陈兵遂退。明年,吴明彻屡为寇患,煚勒兵御之,前后十六战,每挫其锋。以功授开府仪同三司,迁荆州总管长史。

煚与宗伯斛斯徵素不协,徵后出为齐州刺史,坐事下狱,自知罪重,遂逾狱而走。帝大怒,购之甚急。煚上密奏曰:“徵自以负罪深重,惧死遁逃,若不北窜匈奴,则南投吴越。徵虽愚陋,久历清显,奔彼敌国,无益圣朝。今者炎旱为灾,可因兹大赦。”帝从之。徵赖而获免,煚卒不言。

高祖为丞相,加上开府,复拜天官都司会。俄迁大宗伯。及践阼,煚进位大将军,赐爵金城郡公。朝廷以煚晓习故事,征拜尚书右仆射。视事未几,以忤旨,出为陕州刺史,俄转冀州刺史,甚有威德。煚尝有疾,百姓奔驰,争为祈祷,其得民情如此。冀州谷薄,市井多奸诈,煚为铜斗铁尺,置之于肆,百姓便之。上闻而嘉焉,颁告天下,以为常法。尝有人盗煚田中蒿者为吏所执煚曰此乃刺史不能宣风化彼何罪也慰谕而遣之令人载蒿一车以赐盗者。盗者愧恧②,过于重刑。其以德化民,皆此类也。上幸洛阳,煚来朝,上劳之曰:“冀州大藩,民用殷实,卿之为政,深副朕怀。”开皇十九年卒,时年六十八。

(选自《隋书赵煚传》,有删改)

注①煚:音jiǒng。   ②恧(音nǜ),惭愧。

翻译:

赵煚(531-599),字贤通,是天水西人。父亲叫仲懿,做过尚书左丞。赵煚少年丧父,赡养母亲十分孝顺。十四岁那年,有人偷砍他父亲墓地中的树,赵煚对着墓地号叫恸哭,于是抓住偷树的人把他送交官府。赵煚见到魏右仆射周惠达,长揖不拜,自己述说孤苦,涕泗交流。周惠达为之伤感流泪,叹息了很长时间。等到赵煚长大,沉着稳重有器量,略微涉猎书史。周太祖引荐他担任相府参军事。不久跟随周太祖攻破洛阳,等到周太祖班师回朝,赵煚请求留下安抚接纳投降的人,周太祖同意了他的请求。

闵帝继位,调任陕州刺史。蛮酋向天王聚众作乱,发兵攻打信陵、秭归。赵煚带领部下五百人,出其不意,袭击并攻破他的军队,二郡得以保全。当时北周人在长江南岸建造安蜀城以防御陈国侵袭,恰好遇上数十天下大雨,城墙塌陷长达一百多步。蛮酋郑南乡谋反作乱,勾结陈将吴明彻想要袭击安蜀。大家都认为赵煚应该增修城墙,赵煚说:“不这样,我自有办法退兵。”于是派人游说引诱江外生蛮向武阳,让他乘虚攻打郑南乡所居之地,抓获郑南乡的父母妻儿。南乡听说了这件事,便解散了他的军队,陈兵也就退却了。第二年,吴明彻多次聚兵作乱,赵煚带领士兵抵御,前后十六次战役,都狠狠挫败了他的气势。因功被封为开府仪同三司,升任荆州总管长史。

赵煚与宗伯斛斯徵一向不和睦,斛斯徵后来出任齐州刺史,因为犯罪被关进监狱,自知罪重,于是越狱逃跑。武帝大怒,非常紧急地悬赏捉拿他。赵煚呈上密奏说:“斛斯徵自认为负罪深重,害怕被判死罪而逃走,他如果不是向北逃向匈奴,就是向南投奔吴越。斛斯徵虽然愚陋,但久居朝廷高位,如果他逃向敌国,对您的圣朝没有好处。现在天下大旱,可借这个理由大赦天下。”武帝听从了他的意见。斛斯徵因此被免罪,赵煚最终也没有对其他人说过这件事。

高祖为丞相时,赵煚被加封上开府,又被任命为天官都司会。不久升迁为大宗伯。等到高祖登基的时候,赵煚升任大将军,赐爵金城郡公。朝廷因为赵煚熟悉旧事,征召任命他为尚书右仆射。任职没多久,因为违逆皇帝旨意,被贬出京担任陕州刺史,不久转任冀州刺史,在当地很有威势和德政。赵煚曾经有一次得病,百姓们奔走相告,争着为他祈祷,他得民心就像这种情况。冀州收成不好,市井多有欺骗的行为,赵煚命人制作了铜斗铁尺,把它放在市井上,百姓因此得到方便。皇上听说之后很赞赏这种做法,颁告天下,把它作为固定的标准。有人曾经偷盗赵煚田里的艾蒿,被小吏抓住。赵煚说:“这是因为刺史我不能宣传好的民风教化,他有什么罪呢?”宽慰晓谕之后,送他回家,还让人装上一车艾蒿送给那个偷盗的人。那个偷盗的人非常惭愧,比受了重刑还难受。他用道德来感化百姓,都是这种情况。皇上来到洛阳,赵煚前来朝拜,皇上慰劳他说:“冀州是大藩镇,物资丰厚充实,你在这里管理,非常符合我的心意。”赵煚在开皇十九年去世,享年六十八岁。

[《隋书赵煚传》原文及翻译]

篇9:《隋书·李谔传》原文及翻译

《隋书·李谔传》原文及翻译

原文:

李谔,字士恢,赵郡人也。博学解属文。仕齐,为中书舍人,有口辩,每接对陈使。周平齐,拜天官都上士。谔见隋文帝有奇表,深自结纳。及帝为丞相,甚见亲待,访以得失。时兵革屡动,国用虚耗,谔上《重谷论》以讽焉。帝纳之。

上谓群臣曰:“朕昔为大司马,每求外职,李谔陈十二策,苦劝不许,朕遂决意在内。今此事业,谔之力也。”赐物二千段。

谔见礼教凋弊,公卿薨亡,其爱妾侍婢,子孙辄嫁卖之,遂成风俗,乃上书曰:“臣闻追远慎终,人德归厚,三年无改,方称为孝。如闻大臣之内,有父祖亡没,日月未久,子孙无赖,引其妓妾,嫁卖取财,有一于此,实损风化。妾虽微贱,亲承衣履,服斩三年,古今通式。岂容遽褫衰绖,强傅铅华,泣辞灵几之前,送付他人之室?凡在见者,犹致伤心,况乎人子,能堪斯忍!复有朝廷重臣,位望通贵,平生交旧,情若弟兄。及其亡没,杳同行路,朝闻其死,夕规其妾,方便求娉,以得为限。无廉耻之心,弃友朋之义。且居家理务,可移于官,既不正私,何能赞务?”上览而嘉之。

谔又以时文体尚轻薄,流宕忘反,上书曰:臣闻古先哲王之化人也,必变其视听,防其嗜欲,塞其邪放之心,示以淳和之路。五教六行,为训人之本,《诗》、《书》、《礼》、《易》,为道义之门。故能家复孝慈,人知礼让,正俗调风,莫大于此。其有上书献赋,制诔镌铭,皆以褒德序贤,明勋证理。苟非惩劝,义不徒然。降及后代,风教渐落。魏之三祖,更尚文词,忽君人之大道,好雕虫之小艺。下之从上,有同影响,竞骋文华,遂成风俗。江左齐、梁,其弊弥甚,贵贱贤愚,唯务吟咏。竞一韵之奇,争一字之巧。至如羲皇、舜、禹之典,伊、傅、周、孔之说,不复关心,何尝入耳。

及大隋受命,圣道聿兴,屏黜浮词,遏止华伪。自非怀经抱持,志道依仁,不得引预?搢绅,参厕缨冕。开皇四年,普诏天下,公私文翰,并宜实录。其年九月,泗州刺史司马幼之文表华艳,付所司推罪。自是公卿大臣感知正道,莫不钻仰坟集,弃绝华绮,择先王之令典,行大道于兹世。

注释:①引预:引荐。②参厕:参与;置身

译文:

李谔字士恢,赵郡人。好学,知道作文章。仕北齐为中书舍人,有口才,常常接待陈国使者。北周武帝平定北齐后,拜授他为天官都上士。李谔见隋高祖有奇异面貌,于是深深与之结交。高祖为北周丞相后,很亲近他,问他为政的得失。那时战争连年,国库空虚,李谔上《重谷论》,以讽劝高祖,高祖全然采纳。

高祖对群臣说:“我过去当大司马时,常求放外任。李谔陈述十二策,苦劝我不要到外地任职,我于是决意在朝内作官。如今这番事业,是李谔出的力啊。”赐他缣丝二千段。

李谔见礼教凋敝,公卿刚死,其爱妾、侍婢,就被子孙嫁掉、卖掉,于是形成了风俗。李谔上书说:“我听说,追念远逝的人,善始善终,民德才能归于忠厚;三年之丧无改,才称为孝顺。我听说朝中大臣,有父亲祖父去世,日月还不久,其子孙为无赖之徒,就瓜分他们的的女妓爱妾,嫁了、卖了,以取钱财。 即使只有一个事例在如今,就实在有损风化。爱妾虽然微贱,但亲自承接先人的衣服和鞋子,为之服丧三年,这是古今的通例。岂能容忍急急脱下丧服,强迫施上粉黛,让她们在先人的灵牌前哭泣告辞,送到他人的房里去?凡是看到的旁人,尚且伤心,何况还是人子,怎能如此忍心?又有朝廷大臣,位高爵重,他们之间平生交好,情如兄弟。但到朋友死后,却把朋友当作路人,早晨听到朋友死了,傍晚就劝朋友的爱妾改嫁,方便时甚至自己去求聘,以得到他人爱妾为目的,毫无廉耻之心,抛弃朋友的情义。而且,治家之法,可拿到官府上,既不能正家,又怎能有助于治国?”皇上看了表章,很赞赏。

李谔又因写作文章的人,崇尚轻薄,转相师法仿效,流宕他途而忘记返回正道,于是上书道:我听说,古代的先贤圣哲教化人民,必须改变他们的视听,防备他们的`嗜好欲望,堵住他们的邪恶放肆的心,显示他们以淳朴平和的道路。五教六行,是训导人民的根本;《诗》、《书》、《礼》、《易》,是崇尚道义的门径。所以能够恢复孝顺慈爱,让人人都知道礼让,调正民风民俗,没有比这更重要的了。凡有上书献赋,写诔文刻铭文的,都是用来褒扬功德,赞扬贤能,注明功勋,证明大理。如非惩恶扬善,于道义上,不让白写白刻这些东西。到了后代,风俗教化逐渐差了。曹魏的三祖,更是崇尚文辞,忽视治国大道,喜好雕虫小技。下面跟从上头,就如影之随形,响之从声,竞比文采,于是成了风俗。江东的齐、梁二朝,其弊病就更重,无论贵贼贤愚,只求吟诗咏词,竞比一韵之奇,争比一字之巧。

当大隋王朝承受天命之后,圣人之道很快(开始)振兴,屏退贬黜轻浮(之风),大力阻止华丽虚伪(之习)。假如不是心怀经典,怀抱朴质,志存于道,心依于仁(的人),(就)不能引荐入仕途。开皇四年,广泛地诏示天下,官府的、私人的文章书信,都应该是符合实际的记载。这一年的九月,泗州刺史所写的公文表章华美艳丽,被送到有关的部门问罪。自此以后,公卿大臣都感觉道了(文章的)正路,没有谁不深入研究古代典籍,彻底抛弃华丽绮艳(的文风),选择先王的完美典籍,在当今之世倡行大道。

《隋书·李谔传》原文及翻译

中山狼传原文及翻译

王冕传原文及翻译

徐霞客传原文及翻译

晋书陶潜传原文及翻译

傅珪传原文及翻译

新唐书韩愈传原文翻译

方山子传原文及翻译

元史太平传原文及翻译

大铁椎传原文对照翻译

《隋书·韦世康传》的原文及翻译(推荐9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隋书·韦世康传》的原文及翻译,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