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张亢传》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时间:2024-11-30 03:33:15 作者:tony13800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tony13800”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宋史张亢传》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宋史张亢传》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欢迎参阅,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宋史张亢传》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宋史张亢传》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张亢,字公寿,少豪迈有奇节。为应天府推官,治白沙、石梁二渠,民无水患。通判镇戎军,上言:“元昊喜诛杀,势必难制,宜亟防边。”因论西北攻守之计,仁宗欲用之,会丁母忧。元昊反,为泾原路兵马钤辖,累迁知鄜州。初,亢请乘驿入对,诏令手疏上之,后多施用。会元昊益炽,以兵围河外,纵游骑钞麟、府间,二州闭壁不出。民 乏饮,黄金一两易水一杯。徙亢管勾麟、府军马事。单骑叩城,出所授敕示城上,门启。既入,即纵民出采薪刍汲涧谷。然夏人犹时出钞掠,亢为筑堡置兵守之。其 时禁兵皆败北,无斗志,乃募役兵敢战者,夜伏隘道,邀击夏人游骑。比明,有持首级来献者,亢以锦袍赐之,禁兵始惭奋曰:“我顾不若彼乎?”咸愿一战。亢知 可用,始谋击琉璃堡,夜引兵袭击,大破之。战于兔毛川,亢自抗以大阵,而使骁将伏短兵强弩数千于山后。亢以万胜军皆京师新募市井无赖子弟,罢软不能战,敌 目曰“东军”,素易之,而怯虎翼军勇悍。亢阴易其旗以误敌,敌果趣“东军”,而值虎翼卒。搏战良久,伏发,敌大溃,斩首二千级。范仲淹宣抚 河东,复奏亢前所增广堡砦,宜使就总其事。诏既下,明镐以为不可,屡牒止之。亢曰:“受诏置堡砦,岂可得经略牒而止耶?坐违节度,死所甘心,堡砦必为 也。”每得牒,置案上,督役愈急。及堡成,乃发封自劾,朝廷置不问。蕃汉归者数千户,岁减戍兵万人,河外遂为并、汾屏蔽。亢好施轻财,凡燕犒馈遗,类皆过 厚,至遣人贸易助其费,犹不足。以此人乐为之用。驭军严明,所至有风迹,民图像祠之。(节选自《宋史·张亢传》)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徙亢管勾麟、府军马事 徙:调任。

B.夜伏隘道,邀击夏人游骑 邀:堵截。

C.敌目曰“东军”,素易之 易:轻率。

D.及堡成,乃发封自劾 发:打开。

8.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张亢有智谋的一组是(3分)

①治白沙、石梁二渠,民无水患

②势必难制,宜亟防边

③有持首级来献者,亢以锦袍赐之

④夜引兵袭击,大破之

⑤而使骁将伏短兵强弩数千于山后

⑥凡燕犒馈遗,类皆过厚

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②④⑥ D.③④⑤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亢有政治远见。他预见到元昊反叛,及时提出西北攻守策略;元吴反叛后,他手写奏章,建议大多被仁宗采纳。

B.张亢胆魄过人。他单骑入城,解除州民忧患;后来为增建堡砦,搁置停修公文,朝廷问罪也不惧怕。

C.张亢善于用兵。琉璃堡之战,他先赏赐勇士,激起禁兵斗志后夜袭破敌;兔毛川之战,他巧诱敌军,最终取得了胜利。

D.张亢政绩突出。在他守边期间,蕃汉回归的人很多,戍边士兵人数大为减少,人人都愿意为他效劳,百姓非常爱戴他。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会元昊益炽,以兵围河外,纵游骑钞麟、府间,二州闭壁不出。(5分)

(2)亢阴易其旗以误敌,敌果趣“东军”,而值虎翼卒。(5分)

参考译文

7.(3分)C (易:轻视)

8.(3分)D (①“治白沙、石梁二渠,民无水患”是政绩;⑥“凡燕犒馈遗,类皆过厚”是慷慨好施)

9.(3分)B (错在“朝廷问罪也不惧怕”)

10.(1)(5分)适逢元昊势力更加强盛,用军队围攻河外,放任流动骑兵在麟州、府州之间掠夺,二州闭门不出。(译出大意给1分;“会”“炽”“纵”“钞”四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5分)张亢暗中更换了他们的旗帜来误导敌人,敌人果然奔向“东军”,却遇到虎翼军士兵。(译出大意给1分;“阴”“易”“趣”“值”四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参考译文

张亢,字公寿,年轻时性格豪迈有出众的气节。担任应天府推官时,整治了白沙、石梁两渠,百姓不再受水患之苦。(张亢)担任通判镇戎军时,上奏说:“元昊喜 欢杀戮,将来必定难以控制,应该立即防守边境。”趁机论述西北防守的计策,仁宗想重用他,适逢他母亲去世,回家守丧。元昊反叛后,(张亢)担任泾原路兵马 钤辖,多次升迁后任鄜州知府。当初,张亢请求乘驿车入京面奏,皇帝下诏命他手写奏章上奏(即可),上奏的主张后来大多被采用。适逢元昊势力更加强盛,用军 队围攻河外,放任流动骑兵在麟州、府州之间掠夺,二州闭门不出。百姓缺乏饮水,城内一两黄金换一杯水。调张亢担任办理麟州、府州军马事。张亢单枪匹马独自 一人去敲城门,拿出朝廷所授的敕书让城上的人看,城门打开。入城后,就让州民出城砍柴割草并到涧谷里打水。然而夏人还不时地出来抢掠,张亢就修筑了城堡派 兵守卫。当时禁兵都打了败仗,没有斗志,张亢于是招募敢于战斗的士兵,夜里埋伏在险隘的.道路上,半路阻击夏人的流动骑兵。等到天明,有拿着敌人的首级来献 的,张亢用锦袍赏赐他们,禁兵才惭愧而振奋地说:“我们难道不如他们吗?”都愿作战。张亢知道士气可用,才谋划攻击琉璃堡,夜里率领军队去袭击,大败敌 军。在兔毛川作战,张亢自己用大阵抵御,而让勇将在山后埋伏了几千持短兵器强劲弓弩的士兵。张亢因为万胜军全是从京城新招募的市井无赖子弟,软弱不能战 斗,敌人称他们为“东军”,向来轻视他们,但害怕虎翼军的勇敢强悍。张亢就暗中更换了他们的旗帜来误导敌人,敌人果然奔向“东军”,却遇到虎翼军士兵。搏 战了很久,伏兵出动,敌军大败,斩杀敌首两千级。范仲淹安抚河东,又上奏说张亢以前增建扩展的堡寨,应该让他前去总管这件事。诏书已经下达,明镐认为不 可,屡次传送文书阻止。张亢说:“我受诏命修置堡寨,怎能因为收到经略使的文书就停止呢?犯违抗节度命令的罪,死也甘心,堡寨是一定要建的。”每次收到文 书,就搁置到案几上,督促工役更加紧急。等到堡寨建成,才打开文书,弹劾自己,朝廷搁置起来不追究。蕃汉回归的有几千户,一年减少戍边士兵一万人,河外于 是成为并、汾的屏障。张亢喜好施与,轻视钱财,凡是宴席犒劳或馈赠,大都很丰厚,甚至派人贸易资助其费用,总还觉得不够。因此人们乐于为他所用。他治军严 明,所到之处很有政绩,百姓画了他的图像祭祀他。

篇2:《宋史·张亢传》阅读题答案及翻译

《宋史·张亢传》阅读题答案及翻译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张亢,字公寿,少豪迈有奇节。为应天府推官,治白沙、石梁二渠,民无水患。通判镇戎军,上言:“元昊喜诛杀,势必难制,宜亟防边。”因论西北攻守之计,仁宗欲用之,会丁母忧。元昊反,为泾原路兵马钤辖,累迁知鄜州。初,亢请乘驿入对,诏令手疏上之,后多施用。会元昊益炽,以兵围河外,纵游骑钞麟、府间,二州闭壁不出。民乏饮,黄金一两易水一杯。徙亢管勾麟、府军马事。单骑叩城,出所授敕示城上,门启。既入,即纵民出采薪刍汲涧谷。然夏人犹时出钞掠,亢为筑堡置兵守之。其时禁兵皆败北,无斗志,乃募役兵敢战者,夜伏隘道,邀击夏人游骑。比明,有持首级来献者,亢以锦袍赐之,禁兵始惭奋曰:“我顾不若彼乎?”咸愿一战。亢知可用,始谋击琉璃堡,夜引兵袭击,大破之。战于兔毛川,亢自抗以大阵,而使骁将伏短兵强弩数千于山后。亢以万胜军皆京师新募市井无赖子弟,罢软不能战,敌目曰“东军”,素易之,而怯虎翼军勇悍。亢阴易其旗以误敌,敌果趣“东军”,而值虎翼卒。搏战良久,伏发,敌大溃,斩首二千级。范仲淹宣抚河东,复奏亢前所增广堡砦,宜使就总其事。诏既下,明镐以为不可,屡牒止之。亢曰:“受诏置堡砦,岂可得经略牒而止耶?坐违节度,死所甘心,堡砦必为也。”每得牒,置案上,督役愈急。及堡成,乃发封自劾,朝廷置不问。蕃汉归者数千户,岁减戍兵万人,河外遂为并、汾屏蔽。亢好施轻财,凡燕犒馈遗,类皆过厚,至遣人贸易助其费,犹不足。以此人乐为之用。驭军严明,所至有风迹,民图像祠之。

(节选自《宋史·张亢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徙亢管勾麟、府军马事 徙:调任。

B.夜伏隘道,邀击夏人游骑 邀:堵截。

C.敌目曰“东军”,素易之 易:轻率。

D.及堡成,乃发封自劾 发:打开。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张亢有智谋的一组是(3分)

①治白沙、石梁二渠,民无水患 ②势必难制,宜亟防边

③有持首级来献者,亢以锦袍赐之 ④夜引兵袭击,大破之

⑤使骁将伏短兵强弩数千于山后 ⑥凡燕犒馈遗,类皆过厚

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②④⑥ D.③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亢有政治远见。他预见到元昊反叛,及时提出西北攻守策略;元吴反叛后,他手写奏章,建议大多被仁宗采纳。

B.张亢胆魄过人。他单骑入城,解除州民忧患;后来为增建堡砦,搁置停修公文,朝廷问罪也不惧怕。

C.张亢善于用兵。琉璃堡之战,他先赏赐勇士,激起禁兵斗志后夜袭破敌;兔毛川之战,他巧诱敌军,最终取得了胜利。

D.张亢政绩突出。在他守边期间,蕃汉回归的人很多,戍边士兵人数大为减少,人人都愿意为他效劳,百姓非常爱戴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会元昊益炽,以兵围河外,纵游骑钞麟、府间,二州闭壁不出。

(2)亢阴易其旗以误敌,敌果趣“东军”,而值虎翼卒。

参考答案:

1.(3分)C(易:轻视)

2.(3分)D(①“治白沙、石梁二渠,民无水患”是政绩;⑥“凡燕犒馈遗,类皆过厚”是慷慨好施)

3.(3分)B(错在“朝廷问罪也不惧怕”)

4.(10分)

(1)(5分)适逢元昊势力更加强盛,用军队围攻河外,放任流动骑兵在麟州、府州之间掠夺,二州闭门不出。(译出大意给1分;“会”“炽”“纵”“钞”四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5分)张亢暗中更换了他们的旗帜来误导敌人,敌人果然奔向“东军”,却遇到虎翼军士兵。(译出大意给1分;“阴”“易”“趣”“值”四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参考译文:

张亢,字公寿,年轻时性格豪迈有出众的气节。担任应天府推官时,整治了白沙、石梁两渠,百姓不再受水患之苦。通判镇戎军时,上奏说:“元昊喜欢杀戮,将来必定难以控制,应该立即防守边境。”趁机论述西北防守的计策,仁宗想重用他,适逢他母亲去世,回家守丧。元昊反叛后,(张亢)担任泾原路兵马钤辖,多次升迁后任鄜州知府。当初,张亢请求乘驿车入京面奏,皇帝下诏命他手写奏章上奏(即可),上奏的主张后来大多被采用。适逢元昊势力更加强大,用军队围攻河外,放任流动骑兵在麟州、府州之间掠夺,二州闭门不出。百姓缺乏饮水,城内一两黄金换一杯水。调张亢担任办理麟州、府州军马事。张亢独自一人去敲城门,拿出朝廷所授的敕书让城上的人看,城门打开。入城后,就让州民出城砍柴割草并到涧谷里打水。然而夏人还不时地出来抢掠,张亢就修筑了城堡派兵守卫。当时禁兵都打了败仗,没有斗志,张亢于是招募敢于战斗的`士兵,夜里埋伏在险隘的道路上,半路阻击夏人的流动骑兵。等到天明,有拿着敌人的首级来献的,张亢用锦袍赏赐他们,禁兵才惭愧而振奋地说:“我们难道不如他们吗?”都愿作战。张亢知道士气可用,才谋划攻击琉璃堡,夜里率领军队去袭击,大败敌军。在兔毛川作战,张亢自己用大阵抵御,而让勇将在山后埋伏了几千持短兵器强劲弓弩的士兵。张亢因为万胜军全是从京城新招募的市井无赖子弟,软弱不能战斗,敌人称他们为“东军”,向来轻视他们,但害怕虎翼军的勇敢强悍。张亢就暗中更换了他们的旗帜来误导敌人,敌人果然奔向“东军”,却遇到虎翼军士兵。搏战了很久,伏兵出动,敌军大败,斩杀敌首两千级。范仲淹安抚河东,又上奏说张亢以前增建扩展的堡寨,应该让他前去总管这件事。诏书已经下达,明镐认为不可,屡次传送文书阻止。张亢说:“我受诏命修置堡寨,怎能因为收到经略使的文书就停止呢?犯违抗节度命令的罪,死也甘心,堡寨是一定要建的。”每次收到文书,就搁置到案几上,督促工役更加紧急。等到堡寨建成,才打开文书,弹劾自己,朝廷搁置起来不追究。蕃汉回归的有几千户,一年减少戍边士兵一万人,河外于是成为并、汾的屏障。张亢喜好施与,轻视钱财,凡是宴席犒劳或馈赠,大都很丰厚,甚至派人贸易资助其费用,总还觉得不够。因此人们乐于为他所用。他治军严明,所到之处很有政绩,百姓画了他的图像祭祀他。

篇3:《宋史张洽传》阅读答案解析及原文翻译

《宋史张洽传》阅读答案解析及原文翻译

张洽字元德,临江之清江人。洽少颖异,从朱熹学,自《六经》传注而下,皆究其指归,至于诸子百家、山经地志、老子浮屠之说,无所不读。熹嘉其笃志,谓黄干日:“所望以永斯道之传,如二三君者不数人也。”

时行社仓法,洽请于县,贷常平米三百石,建仓里中,六年而归其本于官,乡人利之。嘉定元年中第,授松滋尉。湖右经界不正,弊日甚,洽请行推排法,令以委洽。洽于是令民自实其土地疆界产业之数投于匮,乃筹核而次第之,吏奸无所匿。其后十余年,讼者犹援以为证云。

改袁州司理参军。有大囚,讯之则服,寻复变异,且力能动摇官吏,累年不决,而逮系者甚众。洽以白提点刑狱,杀之。有盗黠甚,辞不能折。会狱有兄弟争财者,洽谕之日:“讼于官,冒法以求胜,孰与各守分以全手足之爱乎?”辞气恳切,讼者感悟。盗闻之,自伏。

郡守以仓廪虚,籍仓吏二十余家,命洽鞫之,洽廉知为都吏所卖。都吏者,州之巨蠹也,尝于仓不获,故以此中之。洽度守意锐未可婴,姑系之,而密令计仓庾所入以白守日:“君之籍二十余家者以胥吏也今校数岁之中所入已丰于昔由是观之胥吏妄矣君必不忍受胥吏之妄而籍无罪之家也若以罪胥吏,过乃可免。”守悟,为罢都吏,而免所籍之家。知永新县。一日谒告,闻狱中榜笞声,盖狱吏受赇,乘间讯囚使诬服也。洽大怒,亟执付狱,明日以上于郡,黥之。

洽自少用力于敬,故以“主一”名斋。平居不异常人,至义所当为,则勇不可夺。居闲不言朝廷事,或因灾异变故,辄颦蹙不乐,及闻一君子进用,士大夫直言朝廷得失,则喜见颜色。所交皆名士,皆敬慕之。

(节选自《宋史·张洽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君之籍二十余/家者以胥吏也/今校数岁之中所入/已丰/于昔由是观之/胥吏妄矣/君必不忍受胥吏之妄/而籍无罪之家也/

B.君之籍二十余/家者以胥吏也/今校数岁之中所入/已丰于昔/由是观之/胥吏妄矣/君必不忍受胥吏之妄/而籍无罪之家也/

C.君之籍二十余家者/以胥吏也/今校数岁之中所入/已丰/于昔由是观之/胥吏妄矣/君必不忍受胥吏之妄/而籍无罪之家也/

D.君之籍二十余家者/以胥吏也/今校数岁之中所人/已丰于昔,由是观之/胥吏妄矣/君必不忍受胥吏之妄/而籍无罪之家也/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传注是指用来阐释经义的文字,它的主要作用在于解说古言使人容易通晓。

B.浮屠是印度古文字梵文的译音,有佛教、佛教徒、佛塔等不同意义,文中指佛教。

C.仓廪在古代是指储藏谷物的仓库,它是专为灾荒之年用于赈济百姓而设立的。

D.黥,文中指古代的一种刑法,即用刀刺刻犯人的面额,再涂上墨,因此也称作“墨刑”。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洽潜心学问,深得老师赏识。他探究《六经》传注等典籍的奥妙,阅读诸子百家、山经地志等书;他跟从朱熹读书,志向坚定,得到朱熹的赞赏。

B.张洽善于变革,百姓因而受惠。当时施行社仓法,他向县里请求,借米三百石,在里中设立粮仓,乡里人因此受益;他推行推排法,解决了土地分界不清的弊端。

C.张洽坚守正义,办事讲究策略。在袁州期间,他亲自审讯翻云覆雨的大冈犯和狡猾的盗贼,将二人杀掉;他运用计策惩办了贪婪的都吏。

D.张洽敢于担当,为朝廷分忧。凡是遇上按义理应当去做的事,他就奋勇向前;凡是遇到灾异变故,他就闷闷不乐;而当听说士大夫们直陈朝廷得失,他就喜形于色。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讼于官,冒法以求胜,孰与各守分以全手足之爱乎?(5分)

(2)都吏者,州之巨蠹也,尝干于仓不获,故以此中之。(5分)

参考答案

4.D(根据原文,前两句以“者……也”为标志表判断,所以应该在“者”之后停顿,这样可以排除A、B两项;“已丰于昔”构成独立的句子,而“由是观之”则是对前文的总结,这样可以排除C项。原文标点:“君之籍二十余家者,以胥吏也。今校数岁之巾所人,已丰于昔,由是观之,胥吏妄矣。君必不忍受胥吏之妄,而籍无罪之家也。”)

5.C(“它是专为灾荒之年用于赈济百姓而设立的”错)

6.C(“他亲自审讯”错,原文说“洽以白提点刑狱”;另外“将二人杀掉”也不准确,原文说“盗闻之,白伏”)

7.(1)到官府打官司,冒犯法律来求取赢得官司,怎么比得上各守本分来保全手足之情呢?(得分点:以、孰与……乎、全各1分,句意2分)

(2)都吏是这个州的大蛀虫,他曾经想插手粮仓未能如愿,因此用这种办法来中伤管理粮仓的官吏。(得分点:“者……也”判断句式、获、中各1分,句意2分)

参考译文:

张洽字元德,是临江郡清江人。张洽小时候聪慧过人,跟从朱熹读书,从《六经》传注开始,都要探究典籍的宗旨所在,至于诸子百家、山经地志、老子佛家之类的书,无所不读。朱熹赞赏他志向坚定,对黄干说:“我寄望于保持道统永远传续,像你们这样的没有几个人啊。”

当时施行社仓法,张洽向县里请求,借贷三百石常平仓里的米,在里中设立粮仓,六年之后将所借粮米归还官府,乡里人因此而受益。嘉定元年,张洽考中进士,被任命为松滋县尉。湖右的土地分界不清,弊端日益严重,张洽请求推行推排法,县令将此事交给了张洽。张洽于是责令百姓自己核实自家的土地疆界和产业的数目,将结果投放在柜子里,他就查验核算依次排列,这样官吏的奸行就无从隐藏了。十多年以后,打官司的人还援引它作为证据。

张洽改任袁州司理参军。有个大囚犯,一审讯他就服罪,不久又变卦,而且有能力使官吏摇摆不定,案件多年没有判决,因此逮捕关押的人很多。张洽将此案上报提点刑狱,杀了他。有一个盗贼特别狡猾,用言辞不能将他驳倒。恰逢有兄弟二人争夺财产的'案件,张洽劝导他们说:“到官府打官司,冒犯法律来求取赢得官司,怎么比得上各守本分来保全手足之情呢?”言辞语气恳切,打官司的兄弟顿时醒悟。那个狡猾的盗贼听到后,自愿服罪。

郡守因为粮仓空虚,将二十多家掌管粮仓的官吏没入官籍,让张洽来审问,张洽查访得知这些人是被都吏出卖的。都吏是这个州的大蛀虫,他曾经想插手粮仓未能如愿,因此用这种办法来中伤管理粮仓的官吏。张洽考虑太守的锐气正足不可触犯,就暂且先把这些官吏拘捕起来,而暗地里派人核计粮仓的收入去禀报太守说:“您把二十多家没入官籍,是因为都吏的缘故。现在核查几年当中粮仓的收入,已经比以前丰足了,由此来看,都吏所说是虚妄的。您一定不会忍受都吏的虚妄,却将无罪的人家没入官籍。如果能治都吏的罪,那么过失就可以免除了。”太守醒悟,因而罢免了都吏,而宽免了被没入官籍的人家。他当永新县知县。有一天他去请假,听到监狱中有鞭打的声音,原来是狱吏受了贿赂,于是利用机会审讯被囚禁的人让他无辜服罪。张洽大怒,马上将狱吏捉拿进监狱,第二天上报给郡守,将他施以黥刑。

张洽从少年就致力于恭肃奉事,所以他用“主一”来命名自己的书斋。平常与一般人没什么两样,等到遇上按义理应当去做的事,他就奋勇向前无人可以阻夺。赋闲时不谈论朝廷的事情,有时因发生灾异变故,就会闷闷不乐,等到听说有一个君子得到进用,士大夫们直陈朝廷得失,他就喜形于色。他所交往的都是有名的人士,大家都尊敬仰慕他。

篇4:《宋史张去华传》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宋史张去华传》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张去华,字信臣,开封襄邑人。幼励学,敏于属辞。召试,授御史台主簿,属三院议事,不得预坐。谓所亲曰:“簿领①之职,非壮夫所为。”即弃官归郑州,杜门不出者三载。

建隆初,始携文游京师,大为李昉所称。明年,举进士甲科,即拜秘书郎、直史馆。以岁满不迁,上章自诉,因言制诰张澹、卢多逊、殿中侍御史师颂文学肤浅,愿得校其优劣。太祖立召澹辈与去华临轩策试,命陶谷等考之。澹以所对不应问,降秩,即擢去华为右补阙,赐袭衣、银带、鞍勒马。朝议②薄其躁进,以是不迁秩者十六年。荆湖平,命通判道州。去华上言:“桂管为五岭冲要,令刘鋹保境固守,赖之为捍蔽,若大军先克其城,以趣番禺,如践无人之境。”有诏嘉奖。

从太宗征太原,监随驾左藏库,就命为京东转运使。雍熙中,王师讨幽州,去华督宋州馈运至拒马河,就命掌河北转运事。三年,知陕州,未行,着《大政要录》三十篇以献,上览而嘉之,因留不遣。会许王尹京,命为开封府判官。未几,有庐州尼道安讼弟妇不实,府不为治,械系送本州岛。弟妇即徐铉妻之甥。道安伐登闻鼓③,言铉以尺牍求请,去华故不为治。上怒,去华坐削一任,贬安州司马。

真宗嗣位,迁给事中、知杭州。两浙自钱氏赋民丁钱,有死而不免者,去华建议请除之,有司以经费所仰,固执不许。在洛葺园庐,作“中隐亭”以见志。景德元年,改工部侍郎致仕。三年,卒,年六十九。

去华美姿貌,善谈论,有蕴藉,颇尚气节。然不饰边幅,颇为清议所贬,以是不登显用。

(《宋史·张去华传》有删节)

【注】:①簿领:谓官府记事的簿册或文书。②朝议:包括有皇帝在的廷议或皇帝不在只有“九卿”、“王大臣”的集议。③登闻鼓,是悬挂在朝堂外的一面大鼓。

4.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不得预坐

预:预先,提前

B.愿得校其优劣

校:较量、比较

C.澹以所对不应问

应:回应,回答

D.以是不登显用

显用:重用

5. 以下各句中,全都表明张去华“敏于属辞”“尚气节”的一项是( )(3分)

①上章自诉……愿得校其优劣

②有死而不免者,去华建议请除之

③在洛葺园庐,作“中隐亭”以见志

④簿领之职,非壮夫所为

⑤以趣番禺,如践无人之境

⑥着《大政要录》三十篇以献

A.①②⑥

B.③④⑤

C.①③④

D.②⑤⑥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张去华从小就努力学习,在文章言辞上有一定的长处。后来被授予御史台主簿,但他觉得大丈夫不应久居人下,于是弃官回家乡,三载杜门不出。B.宋太祖赵匡胤建隆二年,张去华中了进士并被授予官职。任职满一年没被提拔,他就上奏章指张澹、史师颂等文学肤浅,愿意与他们一较高低。

C.雍熙三年,张去华知陕州,未出发时,写下三十篇《大政要录》献给皇上,皇上因此留下了他。后任开封府判官被尼姑控告而削官,贬为安州司马。D.宋真宗时,张去华任杭州知府。建议免除已死去那些人的人丁赋税,有关部门借口经费所仰,固执不许。后来在洛修建园庐,作“中隐亭”以表现心志。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文言文。(10分)

(1)朝议薄其躁进,以是不迁秩者十六年。

(2)道安伐登闻鼓,言铉以尺牍求请,去华故不为治。

参考答案

4. A.(预:参与、参加)

5. C.(②表明张去华体恤民情,关爱百姓。⑤表明他有见识,有战略眼光。可能稍有争议的是:③张去华的'主张没有被采纳,愤而在洛阳建园居住以“见志”,应该也是“尚气节”的体现;⑥写下洋洋洒洒的三十篇《大政要录》,应该是属文缀辞的表现,但内容却是施政方略,有点与题若即若离,所以正确选项里没选它)

6. A.(“大丈夫不应久居人下”错,壮夫,意思是大丈夫,但“久”字没有依据,应是他认为这职位没有决定权,“不得预坐”,就无法尽展其才,所以才说:“簿领①之职,非壮夫所为。”)

7.【参考译文】

(1)朝臣们在集中评议(张去华)时鄙薄他的急于进取(热衷于仕进),因此(张去华)有十六年都没有得到升迁。(句意2分,“薄”“ 躁进”和“ 不迁秩者十六年”的句式)

(2)道安敲响登闻鼓,说徐铉用书信向张去华求情请托,(所以)张去华故意不惩治。(句意2分,“伐”“ 尺牍”“ 治”)

参考译文

张去华字信臣,开封襄邑人。张去华幼年刻苦学习,写文章才思敏捷,靠父恩荫补任太庙斋郎。周世宗讨平淮南时,张去华十八岁,慨然叹道:“戦争不止,民事不整,这不是统治国家的长久办法。”就写了《南征赋》《治民论》,献给皇帝。召入朝中考试,任命为御史台主簿。赶上三院讨论事情,他不能够参预,就对亲近的人说:“主簿这类职务,不是大丈夫干的。”就弃官回,,三年闭门不出。

建隆初年,开始带着文章前往京师,很受李昉称赞。第二年,考中进士甲科,马上拜授为秘书郎、直史馆。因任满未能升迁,就上奏章自己申诉,就说知制诰张澹、卢多逊、殿中侍御史师颂文章学术虏浅,希望和他们比试傻劣。太祖立即召张澹等人与张去华到面前考试,命陶谷等人考他们。因文不对题,降低官阶,提拔张去妻为右补阙,赐给他袭衣、银带、鞍勒马。朝中议论看不起他急躁求进,因此他十六年没能晋升官阶。荆湖讨平,任命他通判道州。张去华上奏说:“桂管是五岭重要的地方,现在刘喂‘境固守,全靠它作为屏障,如果大军先攻克它,直到的。”荆湖讨平,任命他通判道州。张去华上奏说:“桂管是五岭重要的地方,现在刘鋹保境固守,全靠它作为屏障,如果大军先攻克它,直趋番禺,就会如入无人之境。”并指明桂州如何攻取,皇帝下诏嘉奖。

从太祖征太原,监随驾左藏库,就命为京东转运使。雍熙年间,朝廷大军征讨幽州,张去华督运宋州给巷到拒马河,就地任命掌河北转运事务。太平兴国三年,任旌趔知州,未赴任,著《大政要录》三十篇进戯,皇上阅后觉得很好,就下诏表扬,赏赐彩缎五十匹,留在京师不差遣。适逢许王任开封府尹,就任命他为判官,殿中侍御史陈载为推官,并赐金紫。不久,有个庐州尼姑道安告发弟媳情况不属实,开封府

不肯查处,将她押送回本州。那个弟媳就是徐铉的外甥女。道安敲击登闻鼓,说徐铉事前写信求情,所以张去华故意不查办。皇上大怒,张去华被剥夺一任候选资格,赶为安州司马。

真宗继位,又拜授为左谏议大夫。不久,升为给事中、杭州知州。两浙地区从钱氏起就徼收人口税,有的人巳亡故却仍要追讨,张去华建议予以撤销,有关机构因为要依靠这笔钱做经费,坚持不允许。在洛修葺房舍田园,建中隐亭以寄托心愿。景德元年,改为工部侍郎退休。三年去世,享年六十九歳。

张去华仪表优美,善于谈论,颇有修养,很崇尚气节。但他不拘小节,受到清流士人的批评,因此没能受到重用。

篇5:宋史张方平传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宋史张方平传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张方平,字安道,南京人。少颖悟绝伦。举茂材异等,知昆山县。赵元昊且叛,为嫚书来,规得谴绝以激使其众。方平请:“顺适其意,使未有以发,得岁月之顷,以其间选将厉士,坚城除器,必胜之道也。”时天下全盛,皆谓其论出姑息,决计用兵。方平上《平戎十策》,以为:“入寇巢穴之守必虚,宜卷甲而趋之。”宰相吕夷简善其策而不果行。夏人寇边,四路以禀复失事机,刘平等覆师,主帅皆坐谴。

元昊既臣,而与契丹有隙,来请绝其使。方平曰:“得新附之小羌①,失久和之强敌,非计也。宜赐元昊诏,使之审处,但嫌隙朝除,则封册暮下。如此,于西、北为两得矣。”时韪其谋。

知益州。未至,或扇言侬智高在南诏,将入寇,摄守亟调兵筑城,日夜不得息,民大惊扰。朝廷闻之,发陕西步骑兵仗,络绎往戍蜀。诏趣方平行,许以便宜从事,方平曰:“此必妄也。”道遇戍卒,皆遣归,他役尽罢。适上元张灯,城门三夕不闭,蜀人遂安。

方西鄙用兵,两蜀多所调发,方平为奏免横赋四十万。又建言:“国家都陈留,非若雍、洛有山川足恃,特倚重兵以立国耳。兵恃食,食恃漕运,以汴为主,利尽南海。天圣已前,岁调民浚之。其后,浅妄者争以裁减役费为功,汴日以塞,是利尺寸而丧丘山也。”乃上十四策,帝称善,悉如其说行之。

未几,以工部尚书帅秦州。谍告夏人将压境,方平料简②士马,声言出塞。已而寇不至,言者论其轻举,曾公亮曰:“兵不出塞,何名轻举?寇之不得至,有备故也。倘罪之,后之边臣,将不敢为先事之备矣。”

王安石弛铜禁,奸民日销钱为器,钱日耗。方平极论其害,请诘安石:“举累朝之令典,一旦削除之,其意安在?”帝采其言。

元祜六年,薨,年八十五。

(选自《宋史张方平传》 有删节)

注:①羌:指西夏,即元昊。②料简:清理检查,清点察看。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宜卷甲而趋之 趋:驱赶

B.宜赐元昊诏,使之审处 审:谨慎

C.方西鄙用兵 鄙:边境

D.王安石弛铜禁 弛:放松

5.下列句子中,全都表明张方平敢于直谏的一组是( )(3分)

①皆谓其论出姑息 ②得新附之小羌,失久和之强敌 ③方平曰:“此必妄也。”

④是利尺寸而丧丘山也 ⑤帝称善,悉如其说行之 ⑥方平极论其害,请诘安石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④⑤ D.②③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赵元昊意图用文辞轻慢的书信让朝廷谴责,并与他断绝关系,以激怒他的部属起来反叛。张方平审时度势,反对草率用兵,结果他的意见没有被采用。

B.对赵元昊请求宋朝断绝与契丹往来这件事,张方平认为如果这样做会因小失大,给宋朝外树强敌。只有尽快让西夏与契丹消除嫌隙,宋朝才能在西、北两面得利。

C.有人煽动说侬智高将要入侵,益州大乱。张方平却不为所惑,他迅速果断地解散士兵,停止其他战争,一直到上元观灯,连续三天不关城门,百姓才安定下来。

D.张方平敏锐地意识到国家在陈留建都,弊端是没有山川等险要地形可以凭恃,只能靠重兵来立国。军队依靠粮食,粮食又主要依靠漕运,漕运以汴水为主,因此汴水的畅通意义重大。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以其间选将厉士,坚城除器,必胜之道也。(5分)

(2)寇之不得至,有备故也。倘罪之,后之边臣,将不敢为先事之备矣。(5分)

参考答案

4. A 趋:奔赴

5. B

6. C“他迅速果断地解散士兵,停止其他战争,一直到上元观灯,连续三天不关城门”不正确

7.(1)在这期间(趁机)挑选将领,操练士兵,加固城墙,修整器械,这是必胜的方法。(“厉”1分,“坚” 1分,“除” 1分,判断句1分,句意1分)

(2)敌寇没来,(是)有防备的缘故。如果对他治罪,以后的边境大臣,将不敢事先进行防备了。(“故” 1分,“罪” 1分,“为事先之备” 1分,句意2分)

《张方平传》译文:

张方平,字安道,南京人。从小聪明过人。被举荐为茂材,才能出众,任昆山知县。赵元昊将要反叛,他写来文辞轻慢的书信,打算(意图)让朝廷谴责他并与他断绝关系以激怒他的部属。方平向朝廷请求说:“(应)顺从他的意思,让他没有发动反叛的籍口,赢得短暂的'时间,在这期间(趁此机会)挑选将领,操练士兵,加固城墙,修整器械,(这是)必胜的方法。”当时国事强盛,都认为他的意见是姑息纵容,(最终还是)决定用兵。方平奏上《平戎十策》,认为:“入侵的敌寇的后方巢穴防守一定空虚,应该挥兵直扑那里。”宰相吕夷简赏识他的计策但最终没有实行。夏人入侵边境,四路因向上回复失去了时机,刘平等军队覆没,各路主帅都获罪受责。

元昊臣服后,与契丹有嫌隙,来朝请求断绝与契丹的往来。方平说:“(如果这样做,这是)得到了新近依附的西夏,却失去了长久和好往来的强大对手,不是合适的办法。应该赐诏给元昊,让他谨慎处理,只要嫌隙早晨消除,那么封册就在傍晚下达。这样,对于西、北就能两得。”当时肯定了他的计谋。

任益州知州。还没到任,有人煽动说侬智高在南诏,将要入侵,摄守急忙调兵修筑城墙,日夜不得休息,百姓很受惊扰。朝廷听说后,调发陕西军队,不断前往守蜀。下诏催促方平随之前往,答应他能斟酌事宜自行处事,方平说:“这一定是谣传。”路上遇见驻守兵卒,都让他们回去,其他劳役都停止。(此时)正值上元节张灯,(方平让)城门三天不关,蜀地百姓才安定下来。

正值西部边境用兵,两蜀多有征调,方平因此上奏免除(两蜀)额外赋税四十万。又建议:“国家在陈留建都,不像雍、洛那样有山川可以凭恃,只是依靠重兵来立国而已。军队依靠粮食,粮食依靠水道运输,水运以汴水为主,其便利可以直通南海。天圣以前,每年征调百姓对汴水进行疏浚。其后,浅薄虚妄的人争着把裁减劳役费用作为功劳,汴水日渐堵塞,这是得到了尺寸的小利却失去了丘山那样大的好处。”于是上奏了十四条计策,皇上称好,都按照他的意见实行了。

不久,张方平以工部尚书的身份做秦州统帅。侦察人员报告夏人将逼近边境,方平清理检查兵士战马,扬言(发兵)出塞。后来敌寇没来,言事者弹劾他轻举妄动,曾公亮说:“军队没有出塞,怎么叫轻举妄动?敌寇没来,(是)有防备的缘故。如果对他治罪,以后的边境大臣,将不敢事先进行防备了。”

王安石放松铜禁,奸民每天销毁铜钱作为器用,铜钱渐渐亏缺。方平极力论述其害,请求责问王安石:“把几朝的法令典制,一下子全部废除,是什么用意?”皇帝采用了他的意见。

元祐六年去世,终年八十五岁。

篇6:《宋史·张逊传》原文阅读及翻译

《宋史·张逊传》原文阅读及翻译

原文:

张逊,博州高唐人。数岁丧父,养于叔父职方员外郎干,后随母归魏仁浦家,驸马都尉咸信,其异父弟也。太宗在晋邸,召隶帐下。太平兴国初补左班殿直从征太原还迁文思副使再迁香药库使岭南平后交止岁入贡通关市。并海商人遂浮舶贩易外国物,甗婆、三佛齐、渤泥、占城诸国亦岁至朝贡,由是犀象、香药、珍异充溢府库。逊请于京置榷易署,稍增其价,听商入金帛市之,恣其贩鬻。岁可获钱五十万缗,以济经费。太宗允之,一岁中果得三十万缗。自是岁有增羡,至五十万。雍熙二年,录其劳,迁领妫州刺史。三年,与安忠并命为东上阁门使。数月,会许仲宣罢判度支,即以逊为度支使。端拱初,迁盐铁使。二年,授宣徽北院使、签署枢密院事。未几,兼枢密副使、知院事。与同列寇准不协,每奏事,颇相矛盾。

一日,逊等晚归私第,准与温仲舒并辔,有狂民迎马首拜呼万岁。街使王宾旧与逊同事晋邸,逊又尝举宾,雅相厚善,因奏民迎准拜呼万岁。准自辩:「实与仲舒同行,盖逊令宾独奏斥臣。」辞意俱厉,因互发其私。太宗恶之,下诏切责,逊左降右领军卫将军,准亦罢职。会判右金吾街仗蔡玉冒奏富人子为州大校,黜官,命逊代掌其事。

西蜀李顺为乱,诏发兵水陆进讨,以荆渚居其要害,命逊为右骁卫大将军、知江陵府,赐钱二百万,白金三千两。逊既至,会峡路诸漕卒数千人聚江陵,有告其谋变以应蜀寇,府中议欲尽诛之。逊止捕首恶杨承进等二十一人斩于市,余党亲加尉抚,飞奏以闻。太宗嘉之,诏以其卒分配州郡。数月,逊卒,年五十六,时至道元年也。赠桂州观察使,归葬京师。逊小心谨慎,徒以攀附至贵显,其訏谋献替无闻焉。

译文:

张逊,博州高唐人。几岁时,父亲就逝世了,被担任职方员外郎的叔父张干扶养,后跟随母亲改嫁去到魏仁浦家。驸马都尉魏咸信是他的异父弟弟。太宗做晋王的'时候,诏令张逊案属于帐下。太平兴国初,不认左班殿直。后跟从太宗出征太原,回朝后,因功升迁为文思副使,再升迁为香药库使。岭南被平定后,交趾每年都向宋廷敬献财务处查,互通关市。滨海商人于是用船只运输交易贩卖外来物品,,甗婆、三佛齐、渤泥、占城各国也每年到宋廷进贡,因此犀角象牙,香料药物,珍贵奇异植物充满府库。张逊请求在京城设置榷易署,稍微提高幅度中共品的价格,允许商人交纳钱物来购买贡品,任由他们进行贩卖。每年可获利50万,来补益国家经费。太宗答应了这件事,一年中确实获利30万。从此每年都有增加,最终到达年获益50万。雍熙二年,因张训的功绩,生前担任妫州刺史。雍熙三年,和安中一同受命担任东上阁门使。几个月后,适逢徐仲轩被免除制度支一职。就任命张训担任度支使。端拱初年,张逊生前为盐铁使。端拱二年,被授予宣徽北院使,签署枢密院事的官职。不久,又兼任枢密副使,知枢密院事。和同僚寇准不和,每每小皇帝陈述事情时,多与寇准有抵触。

一天张训等人很晚回住所,见寇准和温仲舒骑马一起走。有一狂人面对着码头叩拜并高呼万岁。街使王宾过去和张逊共事晋王府。张迅又曾经举荐王兵,两人素来交情深厚,王斌于是上奏说有百姓面对着寇准叩拜并高呼万岁。寇准自己辩称:“那晚实际是温仲舒同行,大概是张训令王兵独自上奏指斥我。”两人言辞都很严厉,趁此互发私愤。太宗很厌恶,下达诏令,严词斥责,张训被贬为右将军卫将军,寇准也被罢免职务。恰逢判右金吾街仗蔡玉草率上奏,让富家子弟担任州中大校,被罢官,朝廷任命张逊代为主持他的事务。

西蜀李顺作乱,皇帝下令发兵,水陆同时进攻讨伐。因为处要害之地,皇帝任命张训担任右骁卫大将军、主管江陵府,并赏赐两百万钱,3000两白银。张逊到达后,恰逢漕卒数千人聚集江陵,有人告发他们图谋叛变,来响应西蜀贼兵,府中商议全都杀了这些人。张逊志抓捕了首恶杨成静等21人将其在街头斩首,于导,亲自加以抚慰,随即飞快表奏朝廷,让皇帝知晓。太宗夸奖他,诏令把那些漕卒分散安置到州郡。几个月后,张逊去世,享年56.当时是至道元年。赠官桂州观察使,回京城安葬。张训为人小心谨慎,只是凭借着投靠了有权势之人而去高位并显扬于世,他谋划朝廷大事,对君主进谏,劝谏规过之举则很少听闻。

篇7:《宋史·张鉴传》阅读答案及翻译

《宋史·张鉴传》阅读答案及翻译

张鉴,字德明,瀛州团练使藏英之孙。父裔,以荫补供奉官。鉴本将家,幼能嗜学,入卫州霖落山肄业,凡十余年。太平兴国三年,擢进士第。升朝,为太子右赞善大夫、知婺州,就迁著作郎。还,拜监察御史。奉诏决狱江左,颇雪冤滞。历殿中侍御史。

王明、李惟清荐其能,用为江南转运使。本部有大姓为民患者,鉴以名闻。太宗尽令部送魁首及妻子赴阙,以三班职名羁縻之,江左震肃。淳化中,盗起西蜀,王继恩讨平之,而御军无政,其下恃功暴横。益州张咏密奏,请命近臣分屯师旅,即遣鉴与西京作坊使冯守规偕往。召对后苑门,面授方略。鉴曰:“益部新复,军旅不和,若闻使命骤至,易其戎伍,虑或猜惧,变生不测。请假臣安抚之名。”太宗称善。鉴至蜀,继恩犹偃蹇①,不意朝廷闻其纵肆。鉴之行,付以空名宣头及廷臣数人,鉴与咏即遣部戍卒出境,继恩麾下使臣亦多遣东还,督继恩辈分路讨捕残寇,而鉴等招辑反侧。事平归朝,未至,拜左谏议大夫、户部使。

会五路进兵讨西夏,令鉴乘传往环州,与李继隆议护送刍粮入灵州。及还,上疏曰:“关辅之民,数年以来,并有科役,畜产荡尽,室庐顿空。加以浦洛之行,曾经剽劫。原州之役,又致迁延。非独令之弗从,实缘力所不逮。况复本户税租,互遣他州送纳,往返千里,费耗十倍。今若复有差率,益流致亡,纵令驱迫,必恐挠溃。愿陛下特垂诏旨,无使重劳,因兹首春,俾务东作。事当深虑,理要预防。若待川决而后防,火炽而方戢,则焚溺之患深矣,虽欲拯救,其可得乎?”

寻诏鉴专督军粮,以军兴法从事,馈运颇集。咸平初,改工部侍郎、出知广州。居二年,民条其政绩,上请刻石。

初,鉴在南海,李夷庚为通判,谢德权为巡检,皆与之不协。二人密言鉴以赀付海贾,往来贸市,故徙小郡。至是,鉴自陈有亲故谪琼州,每以奉米附商舶寄赡之,又言夷庚、德权憸人贪凶之状,上意稍释。召还,以疾徙知相州。有芝草生于监牧之室,鉴表其祥异,以为河朔弭兵款附②之兆。优诏答之。景德初,卒,年五十八。(选自《宋史·张鉴传》,有删节)

【注】

①偃蹇:高傲。

②款附:归附。

8.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奉诏决狱江左,颇雪冤滞

滞:积压的

B.

不意朝廷闻其纵肆

意:怀疑

C.

民条其政绩,上请刻石

条:分条列举

D.

鉴表其祥异

表:上奏

9.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本部有大姓为民患者

若闻使命骤至,易其戎伍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

实缘力所不逮

因兹首春,俾务东作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出身于将门之家、幼年嗜好读书的张鉴,靠父亲张裔的恩荫补缺做了供奉官。后来考中进士,任过多种职务,还历任殿中侍御史。

B.

张鉴具有远见卓识。在处理大将王继恩的问题上,建议朝廷采取以抚代惩的策略,督促王继恩追剿盗贼,稳定了军心,收到很好的效果。

C.

张鉴上书朝廷,力陈老百姓的困苦,指出送纳租税的弊端,认为应当爱惜民力。不久朝廷就任用他专门负责督运军粮,颇见成效。

D.

在南海时,同僚与张鉴不和,密告他勾结海外商人往来贸易。张鉴自陈有亲故被贬谪琼州,并反控同僚贪婪凶残,皇帝成见稍稍解除。

11.

把第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淳化中,盗起西蜀,王继恩讨平之,而御军无政,其下恃功暴横(5分)

(2)若待川决而后防,火炽而方戢,则焚溺之患深矣,虽欲拯救,其可得乎?(5分)

参考答案

8. B(以……为意、把……放在心上)

9. C(助词,“所”加动词,构成名词性结构,不译。 A.代词,…的人/代词,这样 B.连词,如果/动词,像。D.介词,趁着/介词,凭着、靠着)

10. A(张鉴的父亲是张裔,张裔靠祖上恩荫补了供奉官的缺。)

11.(10分)(1)淳化年间,盗贼在西蜀起事,王继恩讨伐平定他们,然而管理军队没有政令,他的下属仗着功劳而凶暴强横。

(5分,“盗起西蜀”状语后置、“平”“政”“恃”各1分,大意1分)

(2)如果等河决口以后才去防止,火势旺盛以后才去灭火,那么焚毁和淹没的祸患已经深重了,即使想拯救,难道还来得及吗?

(5分,“戢” “焚溺”“虽”“其”各1分,大意1分)

参考译文:

张鉴字德名,瀛洲团练使张藏英的孙子。父亲张裔,靠恩荫补供奉官。张鉴出身将军之家,幼时能够爱好学习,进入卫州霖落山修习学业,总共十多年。太平兴国三年,进士及第。升为朝官,任为太子右赞善大夫、婺州知州,就地升著作郎。回朝为监察御史。奉诏判决江左的刑案,昭雪冤屈积案很多。历官为殿中侍御史。

王明、李惟清推荐他的才能,任用为江南转运使。本地区有世家大族成为老百姓的祸患,张鉴把他们的名字上报皇帝。太宗命令当地全部押送其家族首领和他们的'妻子儿女赶赴朝廷,以三班的名义拘禁他们,江左震惊肃静。淳化年间,盗贼在西蜀起事,王继恩讨伐平定他们,然而管理军队没有政令,他的下属仗着功劳而凶暴强横。益州张咏秘密上奏,请求命令大臣分驻军队,就派张鉴与西京作坊使冯守规一同前往。召他们在后苑门应对,皇上当面授给方针策略。张鉴说:“益部刚收复,军队不和,如果听到使命突然到来,替换他们的军队,担心有的猜疑畏惧,发生难以预料的变故。请让我假借安抚之名。”太宗称好。张鉴到了蜀,王继恩仍然傲慢,不把朝廷已知道他放纵恣肆的事放在心上。张鉴到蜀时,给他空名任命书并任命朝臣几人,张鉴与张咏就率领戍守的士兵出境,王继恩部下的使臣也大多被向东调遣回去,监督王继恩等人分路讨捕残余的盗匪,而张鉴等人招抚不安分队伍。事情平息后回朝,还未到京,就被任为左谏议大夫、户部使。

当时朝廷分兵五路进军攻打西夏时,朝廷命令张鉴乘驿车前往环州,与李继隆商议护送粮草进灵州。张鉴回来后,上书说:“关辅的老百姓,几年以来,全都有苛税劳役,家畜产业荡尽,住房全空。加上浦洛之行,曾经遭遇抢劫。原州之战,又造成搬迁拖延,不是不听从命令,实在是能力达不到(力不从心)。何况现今又追加征税,本地户口的赋税田租,交互派遣到别的州送交,往返千里,费用损耗十倍。现在如果再有征收,更加造成逃亡,纵使驱赶逼迫,必定扰乱逃散。希望陛下特别赐以诏书,不要加重劳役,趁着孟春,让老百姓致力于春耕。

事情应当深加考虑,先做预防。如果等河决口以后才去防止,火势盛了后才灭火,那么焚毁和淹没的祸患已深重了,即使想拯救,难道还来得及吗?

不久皇上下诏让张鉴专门督查军粮,以军中法令行事,运送很见成效。咸平初年,改任工部侍郎,出朝做广州知州。任职二年,百姓把他的政绩分列列举上报请求刻碑。

起初,张鉴在南海,李夷庚任通判,谢德权任巡检,都跟他不和。二人秘密奏报张鉴把钱财交给海外商人,做生意,所以被调往小州任职。到了这时,张鉴自已陈述有亲戚故旧被贬谪到琼州,经常把自己的俸禄米托商船带去供养他们,又报告了李夷庚、谢德全小人贪财凶狠的情况。皇上的成见稍稍解除。朝廷召回他,因为生病调任相州知州。有芝草生在州官的房间,张鉴上奏说吉祥奇异,认为是河朔停止战争而归附的征兆。下诏嘉奖他。景德初年,去世,时年五十八岁。

篇8:宋史苏轼传原文翻译及阅读答案

宋史苏轼传原文翻译及阅读答案

原文:

熙宁四年,安石欲变科举,兴学校,诏两制、三馆议。轼上议曰:

得人之道,在于知人;知人之法,在于责实。使君相有知人之明,朝廷有责实之政,则胥史皂隶未尝无人,而况于学校贡举乎?虽因今之法,臣以为有余。使君相不知人,朝廷不责实,则公卿侍从常患无人,而况学校贡举乎?虽复古之制,臣以为不足。夫时有可否,物有废兴,方其所安,虽暴君不能废,及其既厌,虽圣人不能复。故风俗之变,法制随之,譬如江河之徙移,强而复之,则难为力。

庆历固尝立学矣,至于今日,惟有空名仅存。今将变今之礼,易今之俗,又当发民力以治宫室,敛民财以食游士。百里之内,置官立师,狱讼听于是,军旅谋于是,又简不率教者屏之远方,则无乃徒为纷乱,以患苦天下邪?若乃无大更革,而望有益于时,则与庆历之际何异?故臣谓今之学校,特可因仍旧制,使先王之旧物,不废于吾世足矣。至于贡举之法,行之百年,治乱盛衰,初不由此。陛下视祖宗之世,贡举之法,与今为孰精?言语文章,与今为孰优?所得人才,与今为孰多?天下之事,与今为孰办?较此四者之长短,其议决矣。

今所欲变改不过数端:或曰乡举德行而略文词,或曰专取策论而罢诗赋,或欲兼采誉望而罢封弥,或欲经生不帖墨而考大义,此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也。愿陛下留意于远者、大者,区区之法何预焉。臣又切有私忧过计者。夫性命之说,自子贡不得闻,而今之学者,耻不言性命,读其文,浩然无当而不可穷;观其貌,超然无着而不可挹,此岂真能然哉!盖中人之性,安于放而乐于诞耳。陛下亦安用之?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又当发民力以治宫室治:修建

B.又简不率教者屏之远方率:遵循

C.区区之法何预焉预:预备

D.安于放而乐于诞耳诞:怪诞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苏轼反对改革学校和科举的态度的一组是(3分)

①得人之道,在于知人②百里之内,置官立师

③故臣谓今之学校,特可因仍旧制④使先王之旧物,不废于吾世足矣

⑤愿陛下留意于远者、大者,区区之法何预焉⑥夫性命之说,自子贡不得闻

A.①③⑤B.②④⑥C.①②⑥D.③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这封奏议中,苏轼认为,获得人才的途径,在于注重实际地了解人,如果朝廷能够了解人,有注重实际的政策,即使沿用现在的办法,也能获得人才。

B.苏轼认为庆历立学,到现在也仅存空名,可当时却耗费民力、民财,结果只是制造纷乱,使天下人陷于愁苦之中。

C.苏轼认为国家的治乱盛衰,根本不由实行了一百多年的科举的办法来决定,只要因循旧制,使先王的旧制度不在我们这代废去就够了。

D.苏轼认为现在关于变科举,兴学校的一些方法和措施对于长远重大的事情没有什么改变作用。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3分)

②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3分)

参考答案

1.A

2.D

3.B

4.(1)赵国曾五次对秦作战,二败而三胜。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李牧连续打退了秦国的进攻。

(2)假如真的知道会这样,即使让我做高官厚禄的公卿宰相,我也不愿因此离开你一天而去赴任啊!

【译文】

熙宁四年,王安石想要改革科举、兴办学校,皇帝下诏叫翰林学士和知制诰,史馆、昭文馆和集贤院的官员商议。苏轼上折发表议论说:

获得人才的途径,在于了解人;了解人的方法,在于注重实际。假使君主和宰相有了解人的英明,朝廷有注重实际的政策,那么就是小吏衙役中也未尝没有人才,何况学校和科举呢?即使沿用现在的办法,我以为人才还有余。如果君主和宰相没有知人之明,朝廷不求实,那么就是在公卿和侍从之臣中也会常常忧虑没有人才,又何况学校和科举呢?即使恢复古代的制度,我以为还是不够。至于时代有可行与不可行,政事有随时废兴的不同,正是合适的时候,即使是暴君也无法废除,等到不再适用时,即使时圣人也无法恢复。所以风俗的变化,法律制度就跟着改变,好像江河的改道,强求复旧,就难以奏效了。

庆历年间开始设立学校,到了今天,仅存空名。现在要改变当今的礼制,更改当今的风俗,又要发动百姓来修建官府,收取百姓的财物来养活游学的士人。在方圆百里之内,设官员立教师,刑狱之事在这里审判,军事问题在这里讨论,又要选汰不服从教化的人驱逐到远方去,那恐怕只是制造纷乱,来使天下人陷于愁苦吧?至于不作大的更改,而希望对现在有所裨益,那和庆历时代有何不同?所以我认为今天的学校,但可因循旧制,沿用先王的旧制度,不在我们这代废去就够了。至于科举的办法,实行了一百年,国家的治乱和盛衰,根本不由此决定。陛下看祖宗的时候,科举的办法,和今天的比起来哪一个更精?言语和文章,和今天比哪一个更好?所得到的人才,和今天比哪一个更多?天下的事,和今天比哪一个处理得更好?把这四点的优劣一比较,那争论就可以解决了。

现在想要改变的不过是这几点:有的说乡试选拔人才注重德行而忽略文词,有的说专取策论而免试诗赋,有的想兼取名望而免去密封试卷,有的想使应试者免考帖去部分经文默写字句而考大义,这些都是知其一,不知其二的人。请陛下留意在长远的、重大的事情上,这些区区的方法又何相干。我又实在有过于忧虑的方面。那些关于人性天命的说法,从子贡开始就没再听说,而现在治学的人,以不说人性天命为耻,读他们的文章,大而无当不可追根问底;看这些人的相貌,更是高超却没有显著的特征加以斟酌,这难道真能如此吗?大抵中等人的性情,安于放纵而喜为怪诞而已。陛下又要怎样使用他们呢?

篇9:《宋史文天祥传》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宋史文天祥传》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文天祥字宋瑞,又字履善,吉之吉水人也。 年二十举进士,对策集英殿。帝亲拔为第一。咸淳九年,起为湖南提刑,因见故相江万里。万里 素奇天祥志节,语及国事,愀然曰:“吾老矣,观 天时人事当有变,吾阅人多矣,世道之责,其在 君乎?君其勉之。”十年,改知赣州。

德祐初,江 上报急,诏天下勤王。天祥捧诏涕泣,发郡中豪 杰,有众万人。事闻,以江西提刑安抚使召入卫。其友止之,天祥曰:“第国家养育臣庶三百余 年,一旦有急,征天下兵,无一人一骑入关者, 吾深恨于此,故不自量力,而以身徇之,庶天下 忠臣义士将有闻风而起者。”尽以家赀为军费。明年正月,除知临安府,寻除右丞相兼枢密使,如 军中请和,与大元丞相伯颜抗论皋亭山。丞相怒拘之,北至镇江。天祥夜亡入真州,展转至高 邮,泛海至温州。至元十五年十二月,趋南岭。天祥方饭五坡岭,张弘范兵突至,天祥仓皇出 走,千户王惟义前执之。

至潮阳,见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崖山,使为书招张世杰。天祥曰:“吾不能捍父母, 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崖山破,弘范遣使护送天祥至京师。天祥在燕凡三年,上知天祥终不屈也,召入谕之曰:“汝何愿?”天祥对曰:“天祥受宋恩,为宰相, 安事二姓?愿赐之一死足矣。”然犹不忍,遽麾之退。言者力赞从天祥之请,从之天祥临刑殊从 容。谓吏卒曰:“吾事毕矣。”南乡拜而死,年四十七。

(节选自《宋史文天祥传》)

10.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策集英殿

对策:对付的策略

B.第国家养育臣庶三百余年

养育:养活、抚养

C.吾深恨于此

深恨:非常遗憾

D.天祥临刑殊从容

从容:沉着镇静

11.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文天祥有“志节”的一组是()

①捧诏涕泣②与大元丞相伯颜抗论皋亭山③尽以家赀为军费④左右命之拜,不拜⑤张弘范兵突至,天祥仓皇出走⑥天祥受宋恩,为宰相,安事二姓?

A.①③④

B.②④⑥

C.①⑤⑥

D.②③⑤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咸淳九年,文天祥任湖南提刑时遇见旧相江万里,谈及国家大事,江万里容色改变,认为改变社会状况的责任大概在有志节的文天祥身上。

B.德祐元年,元军进逼愈急,皇上下诏号召天下起兵帮助朝廷抗敌,文天祥“发郡中豪杰”响应,有众万人,并倾尽家财为军费,领兵入卫。

C.德祐二年,文天祥奉命赴元朝都城跟元丞相伯颜谈判时据理力争,遭到元方的扣押,被带到镇江,后来趁夜色逃离,最后来到温州。

D.至元十五年,元将张弘范兵突至,文天祥在五坡岭被执。崖山被攻破后,文天祥被送往京师。元朝百般劝降,他坚决不屈服,最后从容就义。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庶天下忠臣义士将有闻风而起者。(4分)

(2)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4分)

(3)言者力赞从天祥之请,从之天祥临刑殊从容。(4分)

参考答案

10、A(对策:对答皇帝有关政治、经济的策问)

11、D(A因:于是,副词/凭借,介词。B其: 可要,句中语气词,表示期望/假如,连词。C 以:凭……的身份,介词/因为,介词。D与: 跟、和,均为介词)

12、B(①表现文天祥忧思国难;③表现文天祥 舍家为国的`义举;⑤表现文天祥“险象环生”的处境)

13、(1)期望(希望)天下有一听到消息就立刻行 动的忠臣义士。(注意:①词语——庶;②句式——定语后置句。)

(2)(张弘范)的近侍(身边的人)命令文天祥下 拜,(文天祥)不下拜,张弘范于是就以礼相待(用 对待客人的礼节对待他)。(注意:①两处省略;② 古今异义词“左右”;③虚词“遂”和“以”。)

参考译文

文天祥字宋瑞,又字履善,吉之吉水人。二十岁中进士,在集英殿对答皇上的策问,被皇上亲自选拔为第一。咸淳九年,被提拔为湖南提刑,顺便拜见原丞相江万里。江万里一 向认为文天祥有极高的意志节操,谈及国家大事,江万里改变容色说:”我已经老了,综观天时将有变化,我见过的人才很多,改变社会状况的责任,大 概就落在你的身上了。你可要竭尽全力。”咸淳十年,改任赣州知府。

德佑元年,元军进逼愈急,皇上下诏号召天下帮助朝廷抗敌,文天祥捧着诏书大哭,郡中豪杰群起响应,有众万人,朝廷知道后,让文天祥凭江西提刑安抚使的身份领兵入卫。他的好友劝阻他,文天祥说:”既然国家抚养臣民三百多年,一旦国家遇到紧急情况,向天下征集兵员,竟然没有一人一马响应入关,我对此非常遗憾,所以不能正确估计自己的力量,用自己的行动来对众宣示,期望天下有一听到消息就立刻行动的忠臣义士。”于是倾尽家财为军费。第二年正月授任临安知府,不久又授任右丞相兼枢密使,朝廷派他到元营请求和好,跟元丞相伯颜在皋亭山谈判时据理力争。元丞相伯颜气愤地扣押了他,文天祥随元军到了镇江。后来趁夜色逃到真州,辗转到了高邮,渡海到了温州。至元十五年十二月,逃到南岭。文天祥正在五坡岭吃饭,张弘范的军队突然抵达,文天祥仓皇出逃,千户王惟义上前抓住了他。

文天祥被押解到潮阳,带去见张弘范,张弘范的近侍命令文天祥下拜,文天祥不拜,张弘范以礼相待,带他一起到崖山,让他写信去招降张世杰。文天祥说:“我不能保卫自己的父母,却教唆别人也背叛自己父母,这可能吗?”张弘范还是坚决要求他就范。文天祥于是写下自己所作的《零丁洋诗》给他。”文天祥在燕京共呆了三年,元世祖知道文天祥最终不会屈服,于是把文天祥召入宫中,对他说:“你有什么心愿?”文天祥说:“我受宋朝的恩惠,做了宰相,怎么能够侍奉别的皇帝?希望赐我一死就满足了。”但是元世祖仍然不忍心赐他一死,随即让他退下。

文天祥临刑时非常从容镇定,对押解的吏卒说:“我的事情完成了。”向南方叩拜而死。文天祥终年四十七岁。

篇10:《宋史·张商英传》原文阅读及翻译

张商英,字天觉,蜀州新津人。长身伟然,姿采如峙玉。负气倜傥,豪视一世。调通川主簿。渝州蛮叛,说降其酋。辟知南川县。章惇经制夔夷,狎侮郡县吏,无敢与共语。部使者念独商英足抗之,檄至夔。惇询人才,使者以商英告,即呼入同食。商英著道士服,长揖就坐。惇肆意大言,商英随机折之,落落出其上,惇大喜,延为上客。归,荐诸王安石,因召对,以检正中书礼房擢监察御史。哲宗初,为开封府推官,出提点河东刑狱,连使河北、江西、淮南。哲宗亲政,召为右正言、左司谏。商英积憾元祐大臣不用己,极力攻之,论内侍陈衍以摇宣仁,至比之吕、武;乞追夺光、公著赠谥,仆碑毁冢;言文彦博背负国恩,及苏轼、范祖禹、孙升、韩川诸人,皆相继受谴。蔡京拜相,商英雅与之善,适当制,过为褒美。寻拜尚书右丞,转左丞。复与京议政不合,数诋京“身为辅相,志在逢君”。京罢相削籍,知鄂州。京复相,以散官安置归、峡两州。大观四年,京再逐,起知杭州。留为资政殿学士、中太一宫使。顷之,除中书侍郎,遂拜尚书右仆射。京久盗国柄中外怨疾见商英能立同异更称为贤徽宗因人望相之时久旱,彗星中天,是夕,彗不见,明日,雨。徽宗喜,大书“商霖”二字赐之。商英为政持平,谓京虽明绍述,但借以劫制人主,禁锢士大夫尔。于是大革弊事,改当十钱以平泉货,复转般仓以罢直达,行钞法以通商旅,蠲横敛以宽民力。劝徽宗节华侈,息土木,抑侥幸。帝颇严惮之,尝葺升平楼,戒主者遇张丞相导骑至,必匿匠楼下,过则如初。杨戬除节度使,商英曰:“祖宗之法,内侍无至团练使。有勋劳当陟,则别立昭宣、宣政诸使以宠之,未闻建旄钺也。”讫持不下,论者益称之。宣和三年卒,年七十九。赠少保。

(节选自《宋史·卷三百五十一·列传第一百一十》)

【注】宣仁:宣仁太后高滔滔。光、公著:司马光、吕公著。绍述:特指宋哲宗时对宋神宗所实行的`新法的继承,泛指承继前人所为。泉货:钱币,货币。

篇11:《宋史·张商英传》原文阅读及翻译

张商英,字天觉,蜀州新津人。身材魁伟,容貌姿态如玉石耸立。自负卓异,雄视世间。调任通川主簿。渝州蛮夷叛乱,他说服首领投降。征召为南川知县。章惇治理夔夷,侮辱郡县官吏,没人敢和他说话。部使者想到只有张商英足以和他抗衡,就传檄召他到夔。章惇询问人才,使者就把张商英介绍给他,马上就喊进去一起吃饭。张商英穿着道士服装,长揖后就坐。章惇随意狂言乱语,张商英不时加以辩驳,举止潇洒,高出章惇一筹。章惇非常高兴,延引为坐上客。章惇回到朝廷后,把他推荐给王安石,因而被皇帝召见问话,从检正中书礼房擢升为监察御史。

哲宗初年,张商英任开封府推官,出任提点河东刑狱,连续任河北、江西、淮南使者。哲宗亲自当政,召他任右正言、左司谏。张商英非常怨恨元祜大臣不任用自己,就极力攻击他们,指责内侍陈衍动摇宣仁太后,以至于把她比为吕后和武则天;请求朝廷褫夺赠给司马光、吕公著的谥号,捣毁他们的墓碑和坟墓;说文彦博忘恩负义,以及苏轼、范祖禹、孙升、韩川等人,都相继受到谴责。

蔡京担任宰相,张商英和他交好,遇到草拟朝廷公文时,就对他大加赞美。不久任命为尚书右丞,转左丞。又和蔡京政见不合,多次诋毁蔡京“身为宰相,却一心在迎合君主”。蔡京被罢免宰相,削除官籍,张商英任鄂州知州。蔡京恢复宰相职位,张商英以散官安置在归州和峡州。大观四年,蔡京再次被放逐,张商英被起用任杭州知州。留在朝廷任资政殿学士、中太一宫使。不久,任命为中书侍郎,于是又任尚书右仆射。蔡京长久以来窃夺国家政权,朝廷上下都怨恨愤慨,看到张商英敢于提出异议,多次称赞他为贤臣,徽宗因为他有声望,就任他做宰相。当时长期干旱,一日,彗星出现在天空,这天晚上,彗星没有出现,第二天,就下雨。徽宗高兴,大字书写了“商霖”二字赐给张商英。

张商英处理政务公平,认为蔡京虽然标榜恢复新法,但不过是借此来威胁控制国君,禁锢士大夫罢了。于是大力变革弊政,废除当十钱进而改革币制,恢复转般仓进而废除直接运输,施行纸钞以便于通商行旅,免除不合理的赋税以减轻百姓的负担。张商英劝说徽宗节制浮华奢侈的生活,停止修建土木工程,打击投机钻营的佞臣。皇帝对他都颇有几分畏惧,曾经修葺装潢升平楼,告诫主管官吏凡是遇到张丞相骑马来到,一定要把工匠藏在楼下,直到他走过去才恢复工作。任命杨戬为节度使,张商英说:“祖宗法规,内侍不担任团练使。有功劳应当提拔之人,则应另外设置昭宣、宣政等使官加以褒奖,从未听过要授予旄钺执掌军权的。”一直坚持不签发任命状,人们更是称赞他。宣和三年卒,七十九岁。赠少保。

篇12:《宋史·张逊传》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

《宋史·张逊传》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

张逊,博州高唐人。数岁丧父,养于叔父职方员外郎干,后随母归魏仁浦家,驸马都尉咸信,其异父弟也。太宗在晋邸,召隶帐下。太平兴国初补左班殿直从征太原还迁文思副使再迁香药库使岭南平后交止岁入贡通关市。并海商人遂浮舶贩易外国物,甗婆、三佛齐、渤泥、占城诸国亦岁至朝贡,由是犀象、香药、珍异充溢府库。逊请于京置榷易署,稍增其价,听商入金帛市之,恣其贩鬻。岁可获钱五十万缗,以济经费。太宗允之,一岁中果得三十万缗。自是岁有增羡,至五十万。雍熙二年,录其劳,迁领妫州刺史。三年,与安忠并命为东上阁门使。数月,会许仲宣罢判度支,即以逊为度支使。端拱初,迁盐铁使。二年,授宣徽北院使、签署枢密院事。未几,兼枢密副使、知院事。与同列寇准不协,每奏事,颇相矛盾。

一日,逊等晚归私第,准与温仲舒并辔,有狂民迎马首拜呼万岁。街使王宾旧与逊同事晋邸,逊又尝举宾,雅相厚善,因奏民迎准拜呼万岁。准自辩:「实与仲舒同行,盖逊令宾独奏斥臣。」辞意俱厉,因互发其私。太宗恶之,下诏切责,逊左降右领军卫将军,准亦罢职。会判右金吾街仗蔡玉冒奏富人子为州大校,黜官,命逊代掌其事。

西蜀李顺为乱,诏发兵水陆进讨,以荆渚居其要害,命逊为右骁卫大将军、知江陵府,赐钱二百万,白金三千两。逊既至,会峡路诸漕卒数千人聚江陵,有告其谋变以应蜀寇,府中议欲尽诛之。逊止捕首恶杨承进等二十一人斩于市,余党亲加尉抚,飞奏以闻。太宗嘉之,诏以其卒分配州郡。数月,逊卒,年五十六,时至道元年也。赠桂州观察使,归葬京师。逊小心谨慎,徒以攀附至贵显,其訏谋献替无闻焉。

10.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太平兴国初/补左班殿直/从征太原还迁文思副使/再迁香药库使/岭南平后/交止岁入贡/通关市/

B. 太平兴国初补/左班殿直/从征太原/还迁文思副使/再迁香药库使/岭南平后/交止岁入贡/通关市/

C. 太平兴国初/补左班殿直/从征太原/还/迁文思副使/再迁香药库使/岭南平后/交止岁入贡/通关市/

D. 太平兴国初补/左班殿直/从征太原/还/迁文思副使/再迁香药库使/岭南平后/交止岁入贡/通关市/

11. 下列与文中内容相关的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驸马都尉:汉武帝时始置,掌副车之马。设置之初即为帝婿称号,也简称驸马,汉代称恶妇。

B. 左驿:官吏被贬降级。如白居易有诗云:“一旦失恩先左降,三年随例未量移。”

C. 路:宋代的路最初是 征收赋税转运漕粮的,后来带有行政区和军区的性质。

D. 赠:这是封建社会的封赠现象,封建王朝推恩大官重臣,把官爵授给本人或先人,对于死者城赠。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张逊幼时丧父,后随母得遇。他只几岁就丧父,先有叔父抚养,后,随在家的母亲到了魏仁溥家,成了魏仁浦的`儿子驸马都尉魏咸信的弟弟。

B. 张逊有经济头脑,开放理财。他从诸国入贡和关市行情中看到商机,互通关市可补充国家经费,每年获得50万钱的收益。

C. 张逊官运亨通,但与同列不合而被降职。在太宗登位后,他一路春风得意官至枢密副使,应与寇准闹矛盾,被降为右领军卫将军。

D. 张逊治乱,力排众议。在讨伐西蜀李顺叛乱时,遇数千漕兵聚集江陵闹市,府中意欲尽诛之,而他只捕首恶二十一人斩于市,余党亲加抚慰。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逊请于京置榷易署,稍增其价,听商入金帛市之,恣其贩鬻。

(2)会判右金吾街仗蔡玉冒奏富人子为州大校,黜官,命逊代掌其事。

参考答案

10. C

11. A(A项“驸马都尉” 这一官职在魏晋以后采用以成帝婿,并非设置之初就简称 “驸马”。汉武帝时始置驸马都尉,驸,即副。驸马都尉,掌副车之马。皇帝出行时自己乘坐的车驾为正车,而其他随行的马车均为副车。正车由奉车都尉掌管,副车由驸马都尉掌管。到三国时期,魏国的何晏,以帝婿的身份授官驸马都尉,以后又有晋代杜预娶晋宣帝司马懿之女安陆公主,王济娶晋武帝司马炎之女常山公主,都授驸马都尉。魏晋以后,帝婿照例都加驸马都尉称号,简称驸马,非实官。以后驸马即用以称帝婿。清代称额驸。)

12. A(A项由原文第一节“后随母归魏仁浦家,驸马都尉咸信,其异父弟也。”可知,因是驸马都尉魏咸信成了张迅的异父弟弟。 张迅年龄大)

13. (1)张逊请求在京城设置榷易署,稍微提高府库中贡品的价格,允许商人交纳钱物来购买贡品,任由他们进行贩卖。

(2)恰 逢判右金吾街仗蔡玉草率上奏,让富家子弟担任州中大校,被罢官,朝廷任命张逊代为主持他的事务。

参考译文

张逊,博州高唐人。几岁时,父亲就逝世了,被担任职方员外郎的叔父张干扶养,后跟随母亲改嫁去到魏仁浦家。驸马都尉魏咸信是他的异父弟弟。太宗做晋王的时候,诏令张逊案属于帐下。太平兴国初,不认左班殿直。后跟从太宗出征太原,回朝后,因功升迁为文思副使,再升迁为香药库使。岭南被平定后,交趾每年都向宋廷敬献财务处查,互通关市。滨海商人于是用船只运输交易贩卖外来物品,,甗婆、三佛齐、渤泥、占城各国也每年到宋廷进贡,因此犀角象牙,香料药物,珍贵奇异植物充满府库。张逊请求在京城设置榷易署,稍微提高幅度中共品的价格,允许商人交纳钱物来购买贡品,任由他们进行贩卖。每年可获利50万,来补益国家经费。太宗答应了这件事,一年中确实获利30万。从此每年都有增加,最终到达年获益50万。雍熙二年,因张训的功绩,生前担任妫州刺史。雍熙三年,和安中一同受命担任东上阁门使。几个月后,适逢徐仲轩被免除制度支一职。就任命张训担任度支使。端拱初年,张逊生前为盐铁使。端拱二年,被授予宣徽北院使,签署枢密院事的官职。不久,又兼任枢密副使,知枢密院事。和同僚寇准不和,每每小皇帝陈述事情时,多与寇准有抵触。

一天张训等人很晚回住所,见寇准和温仲舒骑马一起走。有一狂人面对着码头叩拜并高呼万岁。街使王宾过去和张逊共事晋王府。张迅又曾经举荐王兵,两人素来交情深厚,王斌于是上奏说有百姓面对着寇准叩拜并高呼万岁。寇准自己辩称:“那晚实际是温仲舒同行,大概是张训令王兵独自上奏指斥我。”两人言辞都很严厉,趁此互发私愤。太宗很厌恶,下达诏令,严词斥责,张训被贬为右将军卫将军,寇准也被罢免职务。恰逢判右金吾街仗蔡玉草率上奏,让富家子弟担任州中大校,被罢官,朝廷任命张逊代为主持他的事务。

西蜀李顺作乱,皇帝下令发兵,水陆同时进攻讨伐。因为处要害之地,皇帝任命张训担任右骁卫大将军、主管江陵府,并赏赐两百万钱,3000两白银。张逊到达后,恰逢漕卒数千人聚集江陵,有人告发他们图谋叛变,来响应西蜀贼兵,府中商议全都杀了这些人。张逊志抓捕了首恶杨成静等21人将其在街头斩首,于导,亲自加以抚慰,随即飞快表奏朝廷,让皇帝知晓。太宗夸奖他,诏令把那些漕卒分散安置到州郡。几个月后,张逊去世,享年56.当时是至道元年。赠官桂州观察使,回京城安葬。张训为人小心谨慎,只是凭借着投靠了有权势之人而去高位并显扬于世,他谋划朝廷大事,对君主进谏,劝谏规过之举则很少听闻。

《宋史·张宪传》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宋史·张商英传》原文阅读及翻译

《宋史·张邵传》的原文带翻译

《宋史查道传》的阅读答案和原文翻译

《宋史·辛弃疾传》阅读答案

《宋史·列传第三十》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宋史列传第八》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宋史·洪遵传》原文翻译

宋史汪澈传原文及其翻译

《宋史党进传》原文及翻译

《宋史张亢传》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集锦12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宋史张亢传》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