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王忠肃公翱事原文阅读及翻译

时间:2022-12-12 06:23:09 作者:橘里散花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橘里散花”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记王忠肃公翱事原文阅读及翻译,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后的记王忠肃公翱事原文阅读及翻译,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记王忠肃公翱事原文阅读及翻译

记王忠肃公翱事原文阅读及翻译

原文阅读:

公一女,嫁为畿辅某官某妻。公夫人甚爱女,每迎女,婿固不遣,恚而语女曰:“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且迁我如振落叶耳,而固吝者何?”女寄言于母。夫人一夕置酒,跪白公。公大怒,取案上器击伤夫人,出,驾而宿于朝房,旬乃还第。婿竟不调。

公为都御史,与太监某守辽东。某亦守法,与公甚相得也。后公改两广,太监泣别,赠大珠四枚。公固辞。太监 泣曰:“是非贿得之。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某得八焉,今以半别公,公固知某不贪也。”公受珠,内所著披袄中,纫之。后还朝,求太监后,得二从 子。公劳之曰:“若翁廉,若辈得无苦贫乎?”皆曰:“然。”公曰:“如有营,予佐尔贾。”二子心计,公无从办,特示故人意耳。皆阳应曰:“诺。”公屡促 之,必如约。乃伪为屋券,列贾五百金,告公。公拆袄,出珠授之,封识宛然。

翻译译文或注释:

王翱的一个女儿,嫁给京城一带某个官员做妻子。王翱的夫人很疼爱女儿,每次接女儿(回娘家),女婿都固执 地不让走,怨怒地对妻子说:“你父亲做吏部的长官,调我到京城任职,那么你就可以从早到晚侍奉母亲;况且调动我就象摇落树叶一样容易,可(你父亲)为什么 这么吝啬呢?”女儿捎话给母亲。一天晚上,夫人摆上酒,跪在地上,将这个意思告诉王翱。王翱大怒,拿起桌上的器物打伤了夫人,走出(门),乘车到朝房住 宿,十多天以后才回府第。毕竟没有给女胥调职。

王翱做都御史时,和太监某人一起镇守辽东。这个太监也很守法,与王翱相处很好。后来,王翱改任两广总督, 这个太监洒泪送别,赠送王翱四枚大珠。王翱坚决推辞。太监抽泣着说:“这珠不是受贿得来的。过去先皇把僧保所买的西洋珠赏赐给左右近臣,我得到八枚,现在 拿出一半为您赠别,您本来就知道我并不贪财啊。”王翱收下大珠子,放入所穿的上衣里,(把它)缝好。后来回朝,寻找太监的继承人,找到他的'两个侄子。王翱 慰问他们说:“你们的老人廉洁,你们大概不免苦于贫困吧?”二人都说:“是的。”王翱说:“如果你们有所经营,我帮助你们出钱。”二人心里盘算,王翱无法 办到,只不过表示老朋友的心意罢了。便都表面上答应说:“行。”王翱屡次催促他们,一定要按说定的办。于是他们假造一张买房契约,开出价钱是五百两银子, 告诉王翱。王翱拆开上衣,拿出大珠子交给他们,(只见)原来封好的记号依然是那样。

篇2:记王忠肃公翱三事原文及相关练习

记王忠肃公翱三事原文及相关练习

[明]崔铣

公为吏部尚书,忠清,为英皇所信任。仲孙以荫入监②,将应秋试,以有司印卷,白公。公曰:“汝才可登第,吾岂忍蔽之哉!如汝误中选,则妨一寒士矣。且汝有阶得仕,何必强所不能,以幸冀非分邪?”列卷火之。

公一女,嫁为畿辅某官某妻。公夫人甚爱女,每迎女,婿固不遣,恚而语女曰:“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且迁我如振落叶耳,固吝者乎?”女寄言于母。夫人一夕置酒,跪白公。公大怒,取案上器击伤夫人,出,驾而宿于朝房,旬乃还第。婿竟不调。

公为都御史,与太监某守辽东。某亦守法,与公甚相得也。后公改两广,太监泣别,赠大珠四枚。公固辞。太监泣曰是非贿得之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某得八焉今以半别公公固知某不贪也公受珠内所著披袄中纫之。后还朝,求太监后,得二从子。公劳之曰:“若翁廉,若辈得无苦贫乎?”皆曰:“然。”公曰:“如有营,予佐尔贾。”二子心计,公无从办,特示故人意耳。皆阳应曰:“诺。”公屡促之,必如约。乃伪为屋券,列贾五百金,告公。公拆袄,出珠授之,封识宛然。

【注】

①选自《洹词》卷五。主要收集了作者所写的序、记、杂感等。王忠肃公翱,永乐进士。颇有政绩,故死后谥号“忠肃”。

②以荫入监:荫,上代的余荫;监,监生资格。

练习: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列卷火之 列:排列B.而翁长铨,迁我京职迁:调动官职

C.旬乃还第。婿竟不调竟:竟然 D.赠大珠四枚。公固辞固:本来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为英皇所信任 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B.以幸冀非分邪 谨拜表以闻

C.公屡促之 之二虫又何知

D.乃伪为屋券 而后乃今培风

11.下列各选项对原文所做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段一共不到100个字,但人物语言朴素诚挚,人物动作简炼而富于个性,体现了白描手法的特点,值得我们借鉴。

B.本文第二段写忠肃公憎其婿徇私枉法的要挟,不肯调婿京职的故事。表现他在人际关系上不徇私。

C.本文第三段写忠肃公虽然接受了朋友的珠宝,但是最终设法归还给其后人的故事。表现他在生活上不贪财。

D.本文系正史,在详细介绍人物生平的基础上,选取重大题材去记载人物在政治、军事等重大方面的事迹来刻画人物。

12.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太监泣曰/是非贿得之/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某得八焉/今以半别公/公固知某不贪也/公受珠/内所著披袄中/纫

B.太监泣曰/是非贿得之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某得八焉/今以半别公/公固知某不贪也公/受珠内所/著披袄中/纫之

C.太监泣曰/是非贿/得之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某得八焉/今以半别/公公固知某不贪也/公受珠/内所著披袄中/纫之

D.太监泣曰/是非贿得之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某得八焉/今以半别/公公固知某不贪/也公受珠/内所著披袄中纫之

13.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如汝误中选,则妨一寒士矣。(3分)

(2)驾而宿于朝房,旬乃还第。(3分)

(3)公劳之曰:“若翁廉,若辈得无苦贫乎?”(4分)

参考答案

9B(A列:通“裂”,“撕裂”之意;C竟:终、最终;D固:坚决。)

10B(A项第一个“为—所”结构,“为”表被动,第二个“为”作“是”;B项两个“以”均作目的连词;C项第一句的“之”作代词,代“太监从子” ,第二个“之”作指示代词“这”; D项第一个“乃”作“于是,就”,第二个“乃”作“才”。)

11D本文不是“正史”,而是一篇笔记文学,它不像“正史”那样,在“详细”介绍人物生平的基础上,选取重大题材去记载人物在政治、军事等重大方面的事迹,而只是从王翱的日常生活琐事中选取最能表现人物思想性格的三个典型事例,从人际关系上不徇私,生活上不贪财两个不同的侧面集中地表现了王翱奉公守法、清白廉洁的`思想品格。

12A太监泣曰:“是非贿得之。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某得八焉,今以半别公,公固知某不贪也。”公受珠,内所著披袄中,纫之。

13(1)如果你因事前拿到考题而错误地考中,那么(就)妨碍了一位苦读学子(贫苦读书人)的前程。误中选、则妨、寒士

(2)乘(坐)车到朝房去住了,十天后才回自己的府第。宿于朝房、乃、还第

(3)王翱慰问他们说:“你们的老人廉洁,你们大概(恐怕)不免苦于贫困(被贫苦所困)吧?”劳、若翁廉、得无……乎、苦贫

【参考译文】

王翱是吏部尚书,忠诚清廉,被皇帝(明英宗朱祁镇)深信。第二个孙子凭着上代的余荫而取得监生资格,即将参加秋试,仲孙靠王翱的关系向秋试主管官要答卷,命题人告诉了王翱。王翱说:“你凭才学可以考上,我怎么能忍心埋没你?如果你因事前拿到考题而错误地考中,那么(就)妨碍了一位苦读学子(贫苦读书人)的前程。况且你有以监生资格做官的机会,何必强求自己做不能做好的事情,妄求达到你所不能的目的呢?”便撕毁他的答卷烧了。

王翱的一个女儿,嫁给京城附近地区某个官员做妻子。王翱的夫人很疼爱女儿,每次接女儿(回娘家),女婿都坚决不让她走,怨怒地对妻子说:“你父亲做吏部的长官,调我到京城任职,那么你就可以从早到晚侍奉母亲;况且调动我就像摇落树叶一样容易,可(你父亲)为什么硬要这么吝惜力气呢?”女儿捎话给母亲。一天晚上,夫人摆上酒,跪在地上,将这个意思告诉王翱。王翱大怒,拿起桌上的器物打伤了夫人,走出(门),乘(坐)车到朝房去住宿了,十多天以后才回自己的府第。女婿最终没有调进京城。

王翱做都御史时,和太监某人一起镇守辽东。这个太监也很守法,与王翱相处很好。后来,王翱改任两广总督,这个太监洒泪送别,赠送王翱四枚大珠。王翱坚决推辞。太监抽泣着说:“这些珠宝不是纳贿得来的。过去先皇把僧保所买的西洋珠赏赐给左右近臣,我得到八枚,现在拿一半为您赠别,您本来就知道我并不贪财啊。”王翱收下大珠子,放入所穿的上衣里,(把它)缝好:后来回朝,寻找太监的继承人,找到他的两个侄子。王翱慰问他们说:“你们的老人廉洁,你们大概不免苦于贫困吧?”二人都说:“是的。”王翱说:“如果你们有所经营,我帮助你们出钱。”二人心里盘算,王翱无法办到,只不过表示老朋友的心意罢了。便都表面上答应说:“行。”王翱屡次催促他们.一定要按说定的办。于是他们假造一张买房契约,开出价钱是五百两银子,告诉王翱。王翱拆开上衣,拿出大珠子交给他们,(只见)原来封好的记号依然是那样。

篇3:《记王忠肃公翱事》阅读答案及译文

公一女,嫁为畿辅某官某妻。公夫人甚爱女,每迎女,婿固不遣,恚而语女曰:“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且迁我如振落叶耳,而固吝者何?”女寄言于母。夫人一夕置酒,跪白公。公大怒,取案上器击伤夫人,出,驾而宿于朝房,旬乃还第。婿竟不调。

公为都御史,与太监某守辽东。某亦守法,与公甚相得也。后公改两广,太监泣别,赠大珠四枚。公固辞。太监泣曰:“是非贿得之。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某得八焉,今以半别公,公固知某不贪也。”公受珠,内所著披袄中,纫之。后还朝,求太监后,得二从子。公劳之曰:“若翁廉,若辈得无苦贫乎?”皆曰:“然。”公曰:“如有营,予佐尔贾。”二子心计,公无从办,特示故人意耳。皆阳应曰:“诺。”公屡促之,必如约。乃伪为屋券,列贾五百金,告公。公拆袄,出珠授之,封识宛然。

阅读练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 颁发

B、今以半别公,公固知某不贪也别赠

C、公受珠,内所著披袄中 通“纳” ,放入

D、出珠授之,封识宛然 通“帜 ”,标志,记号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公夫人甚爱女,每迎女,婿固不遣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B、何必强所不能,以幸冀非分邪以勇气闻于诸侯

C、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

D、特示故人意耳 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

6、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 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不是“正史”,而是一篇笔记文学一类的短文,记述了王忠肃公翱三件事,“忠肃”为谥号。

B、第一、二段表现王翱严格刚正、不徇私情,奉公守法的美德。不让第二个孙子参加科考,给寒士们提供进仕机会;不给女婿迁职调动。

C、第三段写王翱代友藏珠,最后将珠还给朋友的后人,表现了王翱廉洁自守,对朋友忠实的美德。

D、本文从王翱的日常生活琐事中选取最能表现人物思想性格的小事,运用了语言、行为描写和细节刻画手法,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7、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汝才可登第,吾岂忍蔽之哉!(3分)

(2)且迁我如振落叶耳,而固吝者何?(4分)

(3)若翁廉,若辈得无苦贫乎? (3分)

参考答案

4、A.赏赐

5、D.副词只 不过(A.副词坚决,副词 本来 B.连词用来,介词 凭 C.连词 那么,连词,可是 )

6、B.“汝才可登第,吾岂忍蔽之哉”,如果仲孙有才,王翱不会阻挡他科考。

7、翻译:(1)你的才华如果可以考中,我怎么忍心阻拦你。

(2)况且你的父亲把我调动到京城任职,如同摇下一片落叶那样简单,却坚决不肯,这是为什么呢?

(3)你们的老人很廉洁,你们恐怕为贫穷所困吧?

译文

王公有一个女儿,嫁给京城附近做什么官的某人为妻。王公的夫人十分疼爱女儿,每当接女儿回娘家,女婿坚决不让走,他怨怒地对妻子说:“你父亲做吏部的长官,把我调任京城的官职,那么你就可以时时侍奉母亲;况且调动我就像摇下正在凋落的树叶罢了,可是你父亲硬要这样吝惜力气,是何道理?”女儿托人带话给母亲。夫人一天晚上摆上酒,跪着禀告王公。王公十分生气,拿起桌上的器物打伤了夫人,走出门外,坐车到朝房里住宿去了,十天后,才回到自己的府第。女婿终于没有调进京城。

王公做都御史时,同太监某人镇守辽东。这个太监也奉公守法,同王公相处得很好。后来王公改调两广任职,太监哭着送别,赠给大宝珠四枚。王公坚决辞谢不受。太监哭着说:“这大宝珠不是受贿得到的东西。以前先皇把僧保所买来的西洋珠赏赐给左右近臣,我得到八枚,今天拿一半给您赠别,您本来就知道我并不是贪财的人啊。”王公接了宝珠,放进自己所穿的披袄,把它缝在里面。后来回到朝廷,寻找太监的后代,找到了他的两个侄子。王公安慰他们说:“你们的老人很廉洁,你们恐怕为贫穷所困吧?”二人都说:“是的。”王公说:“如果你们要有所经营,我帮你们出钱。”太监的两个侄子心里盘算,王公无法办到,只不过是表表老朋友的'心意罢了。都假装答应说:“是”。王公几次催促他们,一定要按照说定的办。于是他们就假造了一张买房子的契约,开列的价钱是五百两银子,告诉王公。王公拆开披袄,取出宝珠交给他们,那包裹的记号,仍然是原来的样子。

简析

本篇所节选的“拒婿调迁”和“珠还原主”两则故事,表现了王翱公正无私、廉洁自持的性格品德。这在弊端如山,贪污吏横行,贿赂成风的腐朽的封建社会里,是难能可贵的,即使是在今天,对那些以权谋私,受贿,贪污腐化,搞不正之风的人来说,也还有一定的现实的教育意义。

本文不是“正史”,而是一篇笔记文学一类的短文,它的特点,正如吕叔湘先生所说:“笔记作者不刻意为文,只是遇有可写,随笔写去,是‘质胜’之文,风格较为朴质而自然”(引自《笔记文选读·序》)因此它不象“正史”那样,在详细介绍人物生平的基础上,选取重大题材去记载人物在政治、军事等重大方面的事迹,而只是从王翱的日常生活琐事中选取最能表现人物思想性格的“拒婿调迁”、“珠还原主”两个典型事例,从人际关系上不徇私,生活上不贪财两个不同的侧面集中地表现了王翱奉公守法、清白廉洁的思想品格。同时文笔质朴无华,清顺流畅,毫无雕饰之感。它以平实简洁的语言记事言情,随笔所之,行所当行,止所当止,随手拈成而情节说得宛转,意思说得真切,作者的褒扬和崇敬之情溢于言表。描写人物,亦不事渲染,只疏疏几笔,轻轻濡墨,略加勾勒,即形象突兀,性格鲜明。如“拒婿调迁”一节,写王翱对夫人求情的反映,文章连用了“怒”、“取”“击”、“驾”、“宿”等动词,将王翱对女婿和夫人徇情营私的极大义愤表现得淋漓尽致,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真不愧为一篇“质胜”之文。

篇4:《记王忠肃公翱①事》阅读题及答案

崔铣

公一女,嫁为畿辅②某官某妻。公夫人甚爱女,每迎女,婿固不遣,恚而语女曰:“而翁长铨③,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且迁我如振落叶耳,而固吝者何】?”女寄言于母。夫人一夕置酒,跪白公。公大怒,取案上器击伤夫人,出,驾而宿于朝房,旬乃还第。婿竟不调。

公为都御史,与太监某守辽东。某亦守法,与公甚相得也。后公改两广,太监泣别,赠大珠四枚。公固辞。太监泣曰:“是非贿得之。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某得八焉,今以半别公,公固知某不贪也。”公受珠,内所著披袄中,纫之。后还朝,求太监后,得二从子。公劳之曰:“若翁廉,若辈得无苦贫乎?”皆曰:“然。”公曰:“如有营,予佐尔贾。”二子心计,公无从办,特示故人意耳。皆阳应曰:“诺。”公屡促之,必如约。乃伪为屋券,列贾五百金,告公。公拆袄,出珠授之,封识宛然。

【注】①王翱(1384—1467),字九皋,盐山(现在河北省盐山县)人,永乐十三年中进士,曾任御史、都御史、提督辽东军务、两广总督、吏部尚书等重要职务,一生历仕明代成祖到宪宗六代皇帝。

②畿(jī)辅:京城周围附近的地区。

③长铨:即担任吏部的长官。

【问题】

2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4分)

①恚而【语】女曰

②旬乃还【第】

③公固【辞】

④予佐尔【贾】

21.下列各组加点的词句中加点的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公【固】知某不贪也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孟子》)

B.封识宛【然】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捕蛇者说》)

C.必【如】约

匠师【如】其言(《梵天寺木塔》)

D.特示【故】人意耳

温【故】而知新(《论语》)

22.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4分)

①且迁我如振落叶耳,而固吝者何?

②若翁廉,若辈得无苦贫乎?

23.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叫做“谥号”。文中王翱的'谥号是“忠肃”,你能根据文章内容说说赐予他这一谥号的理由吗?(4分)

答:

【参考答案】

20.

①对……说(告诉)

②住宅(官邸)

③推辞

④同“价”,钱

21.C

22.

①况且调动我就象摇落树叶一样容易,可(你父亲)为什么坚决这么吝啬呢?

②你们的老人(父亲)廉洁,你们恐怕苦于穷困吧(或你们怎能不苦于贫穷呢)?

23.此题回答要结合文章中心事件:拒调女婿和不贪珠宝来答,更要准确的把握王翱刚正、廉洁的品质,意思对即可。(事件、品质各2分)

篇5:记王忠肃公翱事文言文教案

记王忠肃公翱事文言文教案

一.教学要点

二.教学目标

1.掌握"内/而/贾/孰/识"等通假字;掌握"别/固/白"等多义词,以及虚词"某"的作用.

2.掌握本文的常识.

3.了解本文选取小事和运用白描手法表现人物的写法.

三.教学设想

1.本文是课内自读课,根据本班基础差的特点,改作课内自读课.

2.拟用一课时完成.

四.教过程

1.请生阅读课文注释,了解作者及作品主人的有关情况.

2.请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并正音请一生读课文后纠正指导学生学会正确朗读课文.

3.根据课文注释并借助工具书,弄清课文大意.

4.请生根据课文预习提示,明确各段主要内容,并复述课文内容.

5.请生学习并掌握下列文言基础知识:

⑴通假字

①公受珠,内所著披袄中--内,纳

②而翁长铨--而,尔③乃伪为屋券,列贾五百金--贾,价

③封识宛然--识,志

⑵一词多义

固:

①公固知某不贪也--本来.

②婿固不遣--坚决.

③荆州与国邻接,江山险固--巩固

别:

①后公改两广,太监泣别--告别

②某得八焉,以半别公--赠别

③如有离违,宜别图之--另外

④内外有别--区别

白:

①夫人一夕置酒,跪白公--告诉

②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白色

③真相大白于天下--清楚明白

⑶固定结构:

"得无......乎"在文言文中是一种常见的的固定结构,表示对某种情况的推测,意思是"恐怕......吧?""莫非......吧"

⑷"某"的用法,一般是虚指代词,可代人/时间/事物/处所等,也可以作称代词,代替称名.例如:公一女,嫁为JI辅某官某妻--第一个"某"指代王翱女婿的官名,第二个"某"指代其女婿的名.公为都督史,与太监某守辽东--某,代太监姓名.某得八焉--代我,太监自称.某启,昨日蒙教--代王安石的名字.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前指写作日期,后指王安石的名字.

7.了解本文两件事表现了王翱什么品质.本文写了两件事,第一件事写王翱断然拒绝夫人请求,不调女婿任京职轶事,表现了他严格刚正/不徇私情的'美德.第二件事写王翱代友藏珠,最后还珠于朋友的轶事,表现了他不贪非分之财,廉洁和忠实于朋友的美德.

8.了解本文在写法上的特点.--选取生活小事来表现人物性格和采用白描手法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写法.

9.请生完成课后练习.

篇6:周忠介公遗事的原文阅读及翻译译文

周忠介公遗事的原文阅读及翻译译文

周忠介公顺昌,字景文,明万历中进土,历官吏部文选司员外郎,请告归。

是时太监魏忠贤乱政,故给事中嘉善魏忠节公忤忠贤,被逮过苏,公往与之饮酒,三日,以季女许嫁其孙。忠贤闻之,恚甚。御史倪文焕承忠贤指劾公,遂削籍。

而会苏杭织造太监李实与故应天巡抚周公起元及公有隙,追劾起元,窜公姓名其中,遂遣官旗逮公。公知之,怡然不为动。

比宣旨公廨,巡抚都御史毛一鹭、巡按御史徐吉及道府以下皆在列,小民聚观者数千人,争为公呼冤,声殷如  雷。诸生王节等直前诘责一鹭,谓:“众怒不可犯也。明公何不缓宣诏书,据实以闻于朝,”一鹭实无意听诸生,姑为奸语谢之。诸生复力争,稍侵一鹭,一鹭勃然  曰:“诸生诵法孔子,知君臣大义,诏旨在,即君父在也,顾群聚而哗如此!”皆答曰:“岂惟君父,二祖十宗实式冯焉。诸生奉明公教,万一异日立朝,不幸遇此  等事,决当以死争之。明公奈何教人谄邪?”巡按御史。见诸生言切,欲解之,乃语诸生曰:“第无哗!当商所以善后者!”众方环听如堵,官旗见议久不决,又讶  抚按官不以法绳诸生也,辄手锒铛擿之地有声,大呼:“囚安在?”且曰:“此魏公命,可缓邪!”众遂怒曰:“然则伪旨也!”争登阑楯,奋击官旗,官旗抱头东  西窜,或升木登堂,或匿厕中,皆战粟乞命,曰:“魏公误我!”有死者。巡抚幕中诸将率骑卒至,或拔刃胁众。众益怒,将夺刃刃一鹭,奋兵使者张孝鞭卒以徇,  始稍定。知府寇慎、知县陈文瑞素得民,复数为温言辟之,众乃解去。或谓公盍返私室,公不可,遂舍一鹭署中。

是日也,他官旗之浙者,道胥门入城,强市酒肉,瞋目叱市人,市人复群殴之,走焚其舟,投橐装于水,官旗皆泅水以免。

一鹭惧,召骑卒介而自卫,夜要御史上疏告变,檄有司捕民颜佩韦等十余人系之。越八日,公竟就逮。既至京师,下诏狱,坐赃拷掠,瘐杀狱中。而忠贤复矫旨杀佩韦等五人,杖戍马信等七人,又黜诸生王节等五人。

崇祯元年,忠贤败。公之长子茂兰刺血上书白公冤,诏赠太常寺正卿,谥忠介,予特祠。一鹭亦以忠贤党被罪家居,白昼见公乘舆,佩韦等骑而从,直入坐中堂。一鹭大怖,遂病死。

汪琬曰:“亡兄搢九堂私次忠介公事,予以示公之孙旦龄,以为信,乃稍节其冗者,参以殷氏所作《年谱》,授其家俾弆之。”

篇7:《吴公堤记》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吴公堤记》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吴公堤记

【明】陈 观

吴公堤,古春江堤也。不言春江而言今名,县令吴侯①所筑,民为是名,示不忘也。富春背山面江,下通钱塘,潮汐往来,诸水会流,每天风撼涛,奔溃激射,号为险绝。矧②自观山起,至苋浦桥止,东西三百余丈,适当邑城之南,其捍潮御浪,惟筑堤为可备。前代兴废,未暇究论。自唐万岁登封元年,县令李浚所筑者,去旧城一百步许,迄今数百余年,而雨洗风淘,堤因以坏,渐逼城居,为患不小,民日以忧。

宣德乙卯,吴侯始来治兹邑,慨然兴怀。因与僚佐议政治所先,莫此为最,当亟修举。乃具词上闻,得允所言。会岁歉,未遑也。正统四年,秋谷既登,方将鸠工督匠,值所司别筑钱塘江岸,征役徒,伐巨石,动以千计,几寝是事。独富春以吴侯请得免,遂专力修筑,民在欢悦。于是年十月八日,乃率父老遍历江浒,使得人平力均。于是夫匠云集,桩石山积。复新授方略,定立三级,下承以桩,上叠以石。布置得宜,事易工省,不再阅月,厥工告成,上坚下固,俨若天造。竣事之日,里父老子弟相与语曰:“昔为狂澜百尺之冲,今遂安居乐土之愿。伊谁之力欤?我吴侯之力也!”语竞,因以吴侯之姓易堤之名。余曰:“宜然。”复征余文,以记其兴筑颠末。

窃惟官府起大兴作,用大力役,事有便于民、利于众者,虽劳不怨。筑堤,重事也,然在防遏水患,莫安民居,出于众人之所同愿,故用工虽大而民不劳,成功虽速而人不怨。使数百年已坏之遗业,一旦为千百人家之保障,盖有以见吴侯之举在于为民,而不在于为名也。虽然,地不自名,必因人而后名。昔苏子瞻守杭,筑堤西湖,名曰“苏堤”,亦因人而得名。今堤从吴侯姓,由前人起之也,庸害于理乎?

吴侯名堂,字允升,饶州乐平人,由进士发轫仕途。兴废举坠,境内一新,皆民事所当为者。他日人思吴侯绩,因而得名者多,又不限一堤云。

荆州府学教授致仕陈观记。

(选自《杭州市志》,有删节)

【注】①侯:这里是对县令的尊称。②矧(shěn):况且。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前代兴废,未暇究论   暇:空闲

B.会岁歉,未遑也     歉:歉疚

C.动以千计,几寝是事   寝:搁置

D.窃惟官府起大兴作    惟:思考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其捍潮御浪   其若是,孰能御之

B.俨若天造     若入前为寿

C.以记其兴筑颠末 舟遥遥以轻飏

D.皆民事所当为者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唐朝李浚曾经在富春修筑堤坝,但是历经数百余年风雨,已经损毁较为严重,江流渐渐逼近城居之地,形成不小的祸患,百姓也一天比一天忧心。

B.明朝吴堂奏请朝廷,获准重修堤坝,虽然遇到有关部门另有重要工程上马,但富春还是得以免除了徭役,集中力量修筑堤坝,百姓一片欢腾喜悦。

C.吴公堤的修筑,动用劳力虽多而百姓不感辛劳,完成工程虽快却无人埋怨,这是因为堤坝不仅是富春重要的形象工程,也是百姓生命财产的保障。

D.吴公堤的命名,出自百姓对县令吴堂的感激之情,作者因而感慨,只要地方官真正能够为人民服务,与民同乐,那么百姓也一定不会忘记其功绩。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因与僚佐议政治所先,莫此为最,当亟修举。(4分)

(2)昔为狂澜百尺之冲,今遂安居乐土之愿。(3分)

(3)今堤从吴侯姓,由前人起之也,庸害于理乎?(3分)

参考答案:

4.B〖解题思路〗歉:歉收。

5.A〖解题思路〗A项,均为假设连词,可译为“假如、如果”。B项,前者是动词,可译为“好像”;后者是代词,可译为“你”。C项,前者连词,表目的,可译为“用来”;后者连词,表修饰,相当于“而”,可译为“地、着”,或不译。D项,前者助词,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即“所当为(之)民事”;后者,助词,用在句末,与译文词相配合表示疑问。

6.C〖解题思路〗“是富春重要的形象工程”错,原文说:“盖有以见吴侯之举在于为民,而不在于为名也。”

7.(1)于是,(吴侯)和属下的官员讨论政事的治理所应该首先(处理)的事情,(认为)没有什么比这件事情更重要的,应该尽快修复(堤坝)。

(2)(这里)过去是百尺狂澜所在的要冲,现在(缺)实现了安居乐业的心愿。

(3)现在堤坝(的'命名)采用吴侯的姓氏,(这种方法)是从前人开始的,从道理上来说哪里有什么害处呢?

【参考译文】

吴公堤,是古代春江(即富春江)的堤坝。不说“春江堤”而说现在这个名字,(是因为这是)县令吴侯(凡国,王、公、侯、伯、子、男六等,次县侯,次乡侯,次亭侯,次关内侯。“侯”在这里是对县令的尊称。)所修筑的,百姓起了这个名字,表示不会忘本。富春县背倚山岭,面临江流,江水往下直通到钱塘江,潮水涨落往来,许多河流都会聚于此;每当狂风撼动江涛,江水奔腾汹涌冲击迸溅,号称是极险之地。况且从观山开始,到苋浦桥为止,从东到西三百多丈,正好位于县城的南部,如果要抵御洪水的话,就只有建筑堤坝才可以作为防备。以前的朝代一个个兴起,又一个个灭亡,都没有时间研究讨论(这件事情)。自从唐朝万岁登封元年(公元6,是武则天的年号),县令李浚所建筑的(堤坝),距离(富春县城)旧城一百步左右,到现在(已经历经)数百余年,而风雨的侵蚀,(让旧的)堤坝因此而损毁,(江流)渐渐逼近城居(之地),形成不小的祸患,百姓也一天比一天忧心忡忡。

宣德(明朝第五个皇帝明宣宗的年号,公元1426至1435年,共)乙卯(干支纪年法,这里指公元1435年),县令吴侯开始来治理这座县城,激昂慷慨,引发很多的感触。于是,他和属下的官吏讨论政事的治理所应该首先(处理)的事情,(认为)没有什么比这件事情更重要的了,应当尽快修复(堤坝)。于是撰写文书呈报朝廷,所言(之事)得以允准。偏偏当年收成不好,就没有来得及(修复堤坝)。正统四年(明朝第六个皇帝明英宗朱祁镇的年号,公元1436至1449年。正统四年是1439年),秋天谷物丰收之后,正要聚集并监管工匠,(开始修复堤坝),又遇到有关部门另外要修筑钱塘江堤坝,征调服劳役的人,开凿巨石,动辄以千人来计算,差一点这件事就搁置下来了。只有富春县因为吴侯的请求而得以免除(徭役),于是集中力量修筑(堤坝),百姓到处是一片欢腾喜悦。在这一年十月八日,(吴侯)就率领当地父老(古时乡里管理公共事务的人,多由有名望的老人担任)走遍江边各个地方,使得人力物力得以平均。于是,民夫工匠像乌云一样聚集起来,木桩和石头像山丘一样堆积起来。又传授新的修筑方法,定立三个(堤坝的)层次,下面用木桩来承重,上面用石头来堆叠。(任务)安排得适当,事情变得简单,工程(支出)也得以节俭,还没有过两个月,这项工程就宣告完成,(堤坝)上下都很坚固,好像天造地设一般。竣工那一天,富春县的父老子弟互相说道:“(这里)过去是百尺狂澜所在的要冲,现在(却)实现了安居乐业的心愿。(这是靠着)谁的力量呢?(这是靠着)我们吴侯的力量啊!”说完之后,因此就用吴侯的姓氏换掉了堤坝(原来)的名字。我说:“应该这样啊!”又征召我撰写文章,用来记述这次兴修建筑(堤坝)的始末。

(我)私下里想,政府机构兴起庞大的工程,征用大量的民力,(只要)事情是方便、有利于民众的,(那么民众)即使感到劳累也不会怨恨。修筑堤坝,这是大事啊,然而(目的)在于防备、遏制水患,使百姓居家之所得以安定,(这是)出于百姓共同的心愿,因此动用的劳力虽多而百姓不感到辛苦,(工程的)完成虽然迅速却没有人埋怨。(这)使得数百年前已经损毁的前人留传下来的产业,一下子变成了千百户人家的保障,(这)大概就有办法看出吴侯这次行动在于为人民(服务),而不在于为了沽名钓誉啊。虽然如此,一个地方不会自己命名,一定是因为某一个人而后得以命名。过去苏东坡担任杭州知州,在西湖修筑堤坝,命名为“苏堤”,也是因为人而得以命名。现在(富春县的)堤坝随了吴侯的姓氏,也是从前人开始这种(命名)方法的,从道理上来说哪里又有什么害处呢?

吴侯的名字叫作堂,字允升,是饶州乐平人,从进士开始进入仕途。他兴起已经废弃的(事业),治办已经毁坏的(工程),(富春县)境内焕然一新,都是(官员)所应该办理的民政事务。有一天人们想起吴侯的功绩,因而得以(用吴侯姓氏)命名的(事物)还会有很多,又不仅仅限于一座堤坝了。

篇8:《重刊苏文忠公全集序》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明·李绍

古今文章,作者非一人,其以之名天下者,惟唐昌黎韩氏、河东柳氏、宋庐陵欧阳氏、眉山二苏氏及南丰曾氏、临川王氏七家而已。然韩、柳、曾、王之全集,自李汉、刘禹锡、赵汝砺、危素之所编次,皆已传刻,至今盛行于世。欧阳文惟欧所自选《居士集》,大苏文惟吕东莱所编文选,与前数家并行,然仅十之一二。求其全集,则宋时刻本虽存,而藏于内阁,仁庙亦尝命工翻刻,而欧集止以赐二三大臣,苏集以工未毕,而上升遐矣。故二集之传于世也独少,学者虽欲求之,盖已不可易而得者矣。

海虞程侯自刑部郎来守吉,谓欧吉人,吉学古文者,以欧为之宗师也,尝求欧公大全集刻之郡黉(hóng古代称学校),以幸教吉之人矣。既以文忠苏公学于欧者,又其全集世所未有,复遍求之,得宋时曹训所刻旧本及仁庙所刻未完新本,重加校阅,仍依旧本卷帙,旧本无而新本有者,则为续集并刻之,以与欧集并传于世。既成,教授王君克修请予序。

公为人英杰奇伟,善议论,有气节。其为文章,才落笔四海已皆传诵。下至闾巷田里,外及夷狄,莫不知名。其盛盖当时所未有。其文名盖与韩、柳、欧、曾、王齐驱而并称,信如天之星斗,地之山岳,人所快睹而钦仰者,奚庸序为?独推程侯今日所以传刻之意,则不可不序以见之也。

盖公文全集初有杭、蜀、吉本及建安麻沙诸本行于世,以岁既久,木朽纸弊,至于今,已不复全矣。兹幸程侯慕仰昔贤,思其著述,亟为寻访,俾散乱亡逸者,悉收拾之,汇为一集,传刻于世。使吾郡九邑之士,得而观之,皆知学古之作,而无浮靡之习。四方郡邑之广,以至遐裔之地,亦必因以流布,而皆有以沾其賸馥(shèng fù 余香)。后之君子,将转相摹刻以传,又可及于久远。则侯之幸教学者之意,非独止于一郡,而达之天下,垂之后世无穷焉。是其有功于苏文,岂不亦大矣乎!予故乐而为之序。

(有删改)

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而欧集止以赐二三大臣

止:停止

B.教授王君克修请予序

序:作序

C.亟为寻访

亟:多次

D.俾散乱亡逸者

俾:使

7.下列加点的词与例句中的“与”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例句:吾国果之美者,桔与柑也

A.夫差与之成而去之

B.为是其智弗若与

C.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D.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于是相如前进缻

B.千里逢迎

C.都督阎公之雅望

D.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没有错误的一项是(3分)

A.之所以重刊苏东坡文集,是因为以前李汉、刘禹锡、赵汝砺、危素、吕东莱等所编的苏东坡文选收录不全,且在世上流传甚少,求学之人得之不易。

B.海虞程侯对苏东坡全集的刊印起到了重要作用,这部全集以旧本篇章为主,舍弃了新本的很多内容。

C.苏东坡全集最初有杭、蜀、吉本及建安麻沙各版本流行于世,但因时间久远,朽烂破损,所以当世已见不到苏东坡全集了。

D.作者认为苏东坡全集的刊印意义重大,不仅能使本郡人受益,而且也能使一些偏远地区的人受到苏东坡文章的影响。

1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①下至闾巷田里,外及夷狄,莫不知名。其盛盖当时所未有。(4分)

②后之君子,将转相摹刻以传,又可及于久远。(3分)

参考答案

6.答案A(止:只,仅仅) 3分

7.答案 D

解析:例句和D项中的“与”均为连词,和。A项介词,跟。B项语气词,吗。C项动词,交好。

8.答案C[解析]A项前进:古义,走上前进献;今义,向前行动或发展。B项逢迎:古义,迎接;今义,说话和做事故意迎合别人的心意(含贬义)。D项行为:古义,品行作为;今义,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出来的活动。

9.答案D(A.“李汉、刘禹锡、赵汝砺、危素、吕东莱等所编的苏东坡文选收录不全”与原文不符。B.“舍弃了新本的很多内容”与原文不符。C.“当世已见不到苏东坡全集了”与原文不符。) 3分

10.翻译 7分

(1)下至乡里田间,外至异族,没有不知道(他的)名字的。他的盛名是当时所没有的。(“闾巷”“夷狄”“莫不知名”“盛”各1分;或按每小句1分)

(2)后世君子,也将争相刻印来使它流传,这样它又能流传得更久远。(“摹刻以传”“及于久远”各1分,整体句意顺畅1分)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从古到今的文章,作者并不止一人,那些依靠写作而名扬天下的,只有唐代的韩愈、河东柳宗元,宋代的庐陵欧阳修、眉山苏轼和苏辙、以及南丰的曾巩、临川的王安石七大家罢了。然而韩、柳、曾、王的全集,自从李汉、刘禹锡、赵汝砺、危素编辑整理之后,都已辗转刻印,至现在盛行于世。欧阳修的文章只有欧阳修自选的《居士集》,苏东坡的文章只有吕东莱所编的文选,与前面几家的共同流传,然而仅占十分之一二。寻求他们的全集,宋代的刻本虽然存在,但都藏在内阁中,明仁宗也尝命工匠翻版刻印,但欧阳修的`文集只赐给两三个大臣,苏东坡的文集因为未完工,所以想要广泛传播就难了呢。所以这两个文集在世上流传得很少,求学之人虽想寻求,也是不容易得到的。

海虞程侯以刑部郎的身份来吉州为官,说欧阳修是吉州人,吉州学习古文的人,都以欧阳修为宗师,曾经寻求欧阳修的全集在郡中的学校刻印,用它来教授吉州人。既然苏东坡向欧阳修学习,又因为苏东坡的全集世上没有,又到处寻求,得到宋时曹训所刻印的旧版本及明仁宗要求刻印却未完成的新版本,对其重新加以校对,仍然依照旧版本的篇章,旧版本上没有而新版本上有的,就作为续集刻印出来,(使苏东坡的文集)与欧阳修的文集一块流传于世。完成之后,教授王克修让我作序。

苏公才智杰出、奇异不凡。擅长议论,有气节。他作文章,刚刚下笔天下就都传诵。下至乡里田间,外至异族,没有不知道他的名字的。他的盛名是当时所没有的。他的名声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曾巩、王安石并驾齐驱,确实如天上的星斗,地上的高山,人们都想尽快见到他并钦佩仰慕他,怎么还需要作序呢?如果单看程侯现在刻印苏东坡文集的原因,我就不能不作序来介绍了。

苏公的文章的全集以前有杭、蜀、吉本及建安麻沙各版本流行于世,因为年代久远,木头腐烂纸张破损,到今天已不完整了。,现在幸亏程侯敬仰思慕昔日的贤人,想到他的作品,多次寻访,使散乱丢失的,全都搜集到一起,合成一本文集,刻印后流传在世上。使我们郡九县的人,都能够看到它,都知道这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古代作品,没有浮夸之气。广大的四方郡县,甚至边远地区,也一定因为苏东坡的文章的流传,使人们都沾上它的香气。后世君子,也将争相刻印来使它流传,这样它又能流传得更久远。那么程侯让教者学者受益的想法,就不仅仅为了一个郡了,而是为了能够让其兼济天下,流传到后世无穷无尽。这使苏东坡的文章流传的功劳,难道不大吗?我因此愿意为它作序。

篇9:王肃,琅邪临沂人。肃 文言文阅读题答案及原文翻译

王肃,琅邪临沂人。肃少而聪辩,涉猎经史,颇有大志。仕萧赜,历著作郎、太子舍人、秘书丞。肃自谓《礼》《易》为长,亦未能通其大义也。父奂及兄弟并为萧赜所杀,肃自建业来奔。

高祖幸邺,闻肃至,虚襟待之,引见问故,甚哀恻之。遂语及为国之道肃陈说治乱深会帝旨高祖嗟纳之促席移景不觉坐之疲淹也。因言萧氏危灭之兆,可乘之机,劝高祖大举。高祖器重礼遇日有加焉,或屏左右相对谈说,至夜分不罢。肃亦尽忠输诚,无所隐避。寻除辅国将军,赐爵开阳伯;肃固辞伯爵,许之。

二十年七月,高祖以久旱不雨,辍膳三旦,百僚诣阙,引在中书省。高祖在崇虚楼,遣舍人问何为而来。肃对曰:“伏承陛下辍膳已经三旦,群臣焦怖,不敢自宁。臣闻尧水汤旱,自然之数,须圣人以济世,不由圣以致灾。”高祖遣舍人答曰:“昔尧水汤旱,赖圣人以济民,朕虽居群黎之上,今日之旱,无以救恤,应待立秋,克躬自咎。”是夜澍雨大降。

高祖伐淮北,令肃讨义阳,未克,而萧鸾遣将裴叔业寇涡阳。刘藻等救之,为叔业所败。肃表求更遣军援涡阳,高祖得表览之怃然,曰:“当以藻等锐兵新败于前,事往势难故也。今日之计,唯作必克之举。”肃乃解义阳之围,以赴涡阳,叔业乃引师而退。以破裴叔业功,进号镇南将军,封汝阳县开国子,食邑三百户。

高祖崩,遗诏以肃为尚书令,与咸阳王禧等同为宰辅,征肃会驾鲁阳。肃至,遂与禧等参同谋谟。禧兄弟并敬而昵之,上下称为和辑。唯任城王澄以为憾焉。每谓人曰:“朝廷以王肃加我上尚可。从叔广陵,宗室尊宿,历任内外,云何一朝令肃居其右也?”肃闻其言,恒降而避之。寻为澄所奏劾,称肃谋叛,言寻申释。

肃频在边,悉心抚接,远近归怀,附者若市。清身好施,简绝声色,终始廉约,家无余财。景明二年薨于寿春,年三十八。有司奏以肃忠心大度,诏谥宣简。(节选自《魏书王肃传》)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肃自谓《礼》《易》为长 长:专长 B.或屏左右相对谈说 屏:回避

C.臣闻尧水汤旱,自然之数 数:规律 D.禧兄弟并敬而昵之 昵:亲近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遂语及为国之道/肃陈说/治乱深会帝旨/高祖嗟纳之/促席移景/不觉坐之疲淹也B.遂语及为国之道/肃陈说/治乱深会帝旨/高祖嗟/纳之促席/移景不觉/坐之疲淹也

C.遂语及为国之道/肃陈说治乱/深会帝旨/高祖嗟/纳之促席/移景不觉/坐之疲淹也

D.遂语及为国之道/肃陈说治乱/深会帝旨/高祖嗟纳之/促席移景/不觉坐之疲淹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舍人,本指官名,私门之官。通常指门客,战国及汉初王公贵族常养一些食客,这些食客及亲近左右通称舍人,后来也用来俗称显贵子弟。

B.伯是中国古代爵位名,《礼记王制》:“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赐爵开阳伯”即封爵位为伯。

C.食邑即封地,古代的卿、大夫以封地征收的赋税为食禄。“食邑三百户”是与“开国子”这一封爵相应的封地。

D.薨是古代对死去的一种说法,用于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也指对帝后之死的描述。而大夫死曰卒,庶人曰死。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肃出仕萧赜政权,父亲兄弟却被萧赜杀害,王肃只好从建业来投奔高祖,魏高祖很同情他的遭遇。

B.王肃对高祖竭诚尽忠,知无不言,很受高祖器重。很快被授为辅国将军,赐爵开阳伯,王肃坚决不接受职位,高祖答应了。

C.王肃到义阳征讨萧鸾,没等克城,萧鸾便派裴叔业侵犯涡阳。王肃上书请求援军未被允许,于是亲自带兵打败裴叔业。

D.王肃多次驻守边境,深得人心,归附之人门庭若市。他不好声色,清廉乐施,死后因其忠心大度,帝诏谥为宣简。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高祖以久旱不雨,辍膳三旦,百僚诣阙,引在中书省。(5分)

(2)肃闻其言,恒降而避之。寻为澄所奏劾,称肃谋叛,言寻申释。(5分)

答案:

9.B(屏:使……退避)

10.D[遂语及为国之道,肃陈说治乱,深会帝旨。高祖嗟纳之,促席移景(影),不觉坐之疲淹也]

11.C(帝后的死当称为“崩”。)

12.B(王肃坚决辞谢的是伯爵之位。)

13.(1)高祖因为长期干旱没有下雨,停止膳食三天,百官上朝,被带到中书省。(以:因为;雨:下雨;辍:停止;诣阙:上朝;引:被带到。各1分,共5分)

(2)王肃听到他的话后,常常降低身份回避他。不久王肃被王澄奏章弹劾,说王肃谋反,诬告不久就被澄清了。[降:降低(身份);寻:不久;为……所:被;谋叛:谋反;申释:澄清。各1分,共5分]

参考译文

王肃,琅邪临沂人。王肃年少时聪颖善辩,广泛阅读经籍史书,有着远大的志向。出仕萧赜政权,历任著作郎、太子舍人、秘书丞等职。王肃自称《礼记》《易经》是自己的专长,也没能通晓它的大义。他的父亲王奂及兄弟都被萧赜杀害,王肃从建业来投奔魏高祖。

高祖到了邺城,听说王肃到来,虚心接待他,召见他询问归顺的原因,高祖很同情他的遭遇。于是又谈到治国的策略,王肃陈说安定的策略,很切合皇帝的心意。高祖赞叹并采纳了他的意见,促膝畅谈到日影偏移,未感到久坐的疲劳和时间的长久。于是又趁机说到萧氏有灭亡的先兆,有可以利用的机会,劝高祖南征。高祖对王肃的器重与优待每日都在增长,有时让身边的人退避与他对坐交谈,到夜半不肯停止。王肃竭心尽力献出诚心,没有丝毫隐瞒。不久就被授予辅国将军,赐爵开阳伯;王肃坚决辞谢伯爵之位,高祖答应了他。

二十年七月,高祖因为长期干旱没有下雨,停止膳食三天,百官上朝,被带到中书省。高祖在崇虚楼,派左右亲近的人询问百官为什么上朝。王肃回答说:“陛下停食已经三天了,群臣焦急担忧,不敢自己安宁。臣听说尧时遇到过水灾,汤时遇到过旱灾,这是自然的规律,一定要等待圣人来救济世人,却不是因圣人的言行招致了灾害。”高祖派左右亲近的人回答说:“过去尧遇水灾,汤遇旱灾,依赖圣人才拯救了百姓,朕虽然位居万民之上,今日的旱灾,无法补救抚恤,等待立秋以后,朕一定反思自责。”当晚就降下了大雨。

高祖讨伐淮北,命令王肃讨伐义阳(萧鸾),没等攻克,萧鸾便派遣将领裴叔业侵犯涡阳。刘藻等人去救援,被裴叔业打败。王肃上表高祖请求另派军援救涡阳。高祖拿到表章看后内心黯然,说:“应该是因为刘藻等精兵刚刚失败,王肃认为战事像前次一样很难取胜的缘故(才上表)。今天的计策,只有作取胜的打算(才能成功)。”王肃于是解除义阳之围,率军奔赴涡阳,裴叔业于是领兵退去。王肃因为打败裴叔业的功劳,提拔为镇南将军,被封为汝阳县开国子,给予三百户的封地。

高祖去世,临终下诏任命王肃为尚书令,与咸阳王禧等一起任辅政大臣,征召王肃至鲁阳共同处理事务。王肃到鲁阳后,就与王禧等一起参与谋划。王禧兄弟都敬重而亲近他,上下堪称和睦。只有任城王澄认为是憾事。常对别人说:“朝廷把王肃安置在我上面还可以,而堂叔广陵,是宗室中年尊德高者,历任内外要职,为何突然让王肃位居他的上面?”王肃听到他的话后,常常降低身份回避他。不久王肃被王澄奏章弹劾,说王肃谋反,诬告不久就被澄清了。

王肃多次驻扎边塞,尽心竭力安抚外邦,远近民众归顺,依附他的人多得像集市上的人一样。王肃自身清廉喜好施恩,不爱好声色,始终廉洁简朴,家中没有多余的财物。景明二年王肃在寿春去世,时年三十八岁。有司上奏认为王肃忠心大度,皇帝下诏赐王肃谥号为宣简。

[王肃,琅邪临沂人。肃 文言文阅读题答案及原文翻译]

《记王忠肃公翱事》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简析

左忠毅公逸事翻译

《左传·襄公·襄公二年》原文阅读及翻译

学记原文和翻译

《富郑公神道碑》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欧阳修的《读李翱文》原文及翻译

苏轼《喜雨亭记》原文阅读及翻译

宣公十八年原文及翻译

晋公问师原文及翻译

左传·哀公·哀公十年原文和翻译

记王忠肃公翱事原文阅读及翻译(锦集9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记王忠肃公翱事原文阅读及翻译,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