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王定国诗集叙》原文及翻译

时间:2022-12-24 03:43:36 作者:钢厂小霸王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钢厂小霸王”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苏轼《王定国诗集叙》原文及翻译,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苏轼《王定国诗集叙》原文及翻译,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苏轼《王定国诗集叙》原文及翻译

苏轼《王定国诗集叙》原文及翻译

原文:

太史公论《诗》,以为“《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以余观之,是特识变风、变雅耳,乌睹《诗》之正乎?昔先王之泽衰,然后变风发乎情,虽衰而未竭,是以犹止于礼义,以为贤于无所止者而已。若夫发于性止于忠孝者,其诗岂可同日而语哉!古今诗人众矣,而杜子美为首,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欤?

今定国以余故得罪,贬海上三年,一子死于贬所,一子死于家,定国亦病几死。余意其怨我甚,不敢以书相闻。而定国归至江西,以其岭外所作诗数百首寄余,皆清平丰融,蔼然有治世之音,其言与志得道行者无异。幽忧愤叹之作,盖亦有之矣,特恐死岭外,而天子之恩不及报,以忝其父祖耳。孔子曰:“不怨天,不尤人。”定国且不我怨,而肯怨天乎!余然后废卷而叹,自恨期人之浅也。

又念昔日定国过余于彭城,留十日,往返作诗几百余篇,余苦其多,畏其敏,而服其工也。一日,定国与颜复长道游泗水,登桓山,吹笛饮酒,乘月而归。余亦置酒黄楼上以待之,曰:“李太白死,世无此乐三百年矣。”

今余老不复作诗,又以病止酒,闭门不出,门外数步即大江,经月不至江上,眊眊②焉真一老农夫也。而定国诗益工,饮酒不衰,所至翱翔徜徉,穷山水之胜,不以厄穷衰老改其度。今而后,余之所畏服于定国者,不独其诗也。

【注】  ①王定国:北宋文人,名巩,工诗。受苏轼“乌台诗案”的株连,被贬岭南。②眊眊(mào):昏乱,糊涂。

译文:

太史公(司马迁)评论《诗经》,他认为“《诗经国风》虽然有许多描写男女恋情之作,但却不是淫;《诗经小雅》虽然表露了百姓对朝政的诽谤愤怨之情,但却不主张公开反叛。”凭我看来,这只是了解《风》、《雅》中周衰之际的作品罢了,怎么察看《诗经》的.主流呢?从前先王的恩泽衰微,然后《风》中周衰之际的作品在情理之中而发生,虽然恩泽衰微但没有竭尽,因此,还因道德礼仪而终止,认为贤在没有终止的地方罢了。在情理之中而发生,因忠孝而终止,他的诗怎么可以同日而语呢!古今诗人非常多了,杜甫可以称第一,难道不是因为他颠沛流离忍饥受寒,终身不被重用,却连一餐饭(的功夫)都不曾忘记(报效)君王吗。

现在定国因为我的缘故而获罪,贬谪到海上三年,一个儿子死在他贬谪的地方,一个儿子死在家中,定国也生病差点死了。我猜测他非常怨恨我,不敢写信给他。可是定国回到江西,把他在岭外所作的几百首诗寄给我,这些诗都是言简义丰,语言平易和善,有治世之音,那些语言和德高望重的长者没什么不同。幽愁怨愤、寄寓感叹的作品,大概也有一些,他只担心死在岭外,而来不及报答天子的恩德,而有愧于父亲和祖先罢了。孔子说:“不埋怨天,不怪罪别人。”定国尚且不埋怨我,怎么肯埋怨上天呢!我然后放下诗卷而感叹,自己遗憾看待别人太肤浅了。

我又考虑到先前定国到彭城来拜访我,住了十天,来回往返中写了几百首诗,我苦恼他的诗作多,但又敬服他的文思敏捷,佩服他诗作的精巧啊。有一天,定国和颜长道(曾良策注:颜长道为苏轼的朋友)游览泗水,登临桓山,他们吹着竹笛,饮着美酒 ,乘着月色而回来。我也在黄楼上摆上酒宴来等待他们,我说:“李白死了,世间三百年没有如此快乐了。”

现在,我年老了不再作诗,又因为生病而戒酒,闭门不出,门外几步远就是大江,过了一个月也没到大江边了,糊里糊涂地,真是一个老农夫了。可是定国的诗更加精巧,饮酒毫不衰减,所到之处安闲自在,览尽山水的胜景,不因为困厄衰老而改变他的气度。从今以后,我敬服定国的原因,不只有他的诗作啊!

篇2:晁君成诗集叙原文及翻译

晁君成诗集叙原文及翻译

“达贤者有后,张汤是也。”张汤宜无后者也。“无其实而窃其名者无后,扬雄是也。”扬雄宜有后者也。达贤者有后,吾是以知蔽贤者之无后也。无其实而窃其名者无后,吾是以知有其实而辞其名者之有后也。贤者,民之所以生也,而蔽之,是绝民也。名者,古今之达尊也,重于富贵,而窃之,是欺天也。绝民欺天,其无后不亦宜乎!故曰达贤者与.有其实而辞其名者皆有后。吾常诵之.云尔。

乃者官于.杭,杭之新城令晁君君成讳端友者,君子人也。吾与.之游.三年,知其为君子,而不知其能文与诗,而君亦未尝有一语及此者。其后君既殁于京师,其子补之出君之诗三百六十篇。读之而惊曰:嗟夫,诗之指虽微,然其美恶高下,犹有可以言传而指见者。至于人之贤不肖,其深远茫昧难知,盖甚于诗。今吾尚不能知君之能诗,则其所谓知君为君子者,果能尽知之乎。君以.进士得官,所至民安乐之,惟恐其去。然未尝以一言求于人。凡从仕二十有三年,而后改官以没。由此观之,非独吾不知,举世莫之.知也。

君之诗清厚静深,如其为人,而每篇辄出新意奇语,宜为人所共爱,其势非君深自覆匿,人必知之。而其子补之,于文无所不能,博辩俊伟,绝.人远甚,将必显于世。吾是以益知有其实而辞其名者之必有后也。昔李郃为汉中候吏,和帝遣二使者微服..入蜀,馆于郃。郃以星知之。后三年,使者为汉中守,而郃犹为候吏,人莫知之者,其博学隐德之报.,在其子固。《诗》曰:“岂弟君子,神所劳矣。”

(选自《苏轼文集》,有改动)

【注】①岂弟(kǎi tì):即“恺悌”,和乐平。

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吾与之游三年 游:交往

B.博辩俊伟,绝人远甚 绝:超过

C.和帝遣二使者微服入蜀 微服:改变常服以避人耳目

D.其博学隐德之报,在其子固 报:回复

7.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A.达贤者与有其实而辞其名者皆有后吾与之游三年

B.乃者官于杭绝人远甚,将必显于世

C.君以进士得官郃以星知之

D.吾常诵之云尔举世莫知之也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贤者,民之所以生也,而蔽之,是绝民也。(3分)

(2)诗之指虽微,然其美恶高下,犹有可以言传而指见者。(3分)

(3)至于人之贤不肖,其深远茫昧难知,盖甚于诗。(3分)

9.作者认为晁君成“有其实而辞其名”,请依据文章简要概括其理由。(4分)

参考答案

6.D(回报)

7.A(前者是连词,后者是介词)

8.(1)贤人是百姓依靠他来生存的人,(蔽贤者)却蒙蔽他,这是断绝百姓的生路啊。(评分建议:“所以”,“绝民”,判断句,各1分。)

(2)诗歌的旨意虽然隐晦,但它美妙高明之处,还是有可以用语言表达、指明的。(评分建议:每句各1分。)

(3)至于一个人是贤能还是不才,他的(思想)是深刻还是愚昧,难以知晓,(这)大概比(理解)(他的)诗歌更困难啊。(评分建议:每句各1分。)

9.①有其实:晁君成的诗歌清厚静深,语言清新。

②辞其名:晁君成隐藏自己的.才能。

(评分建议:每点各2分。)

【附参考译文】

通达贤德的人一定会有有作为的后代,张汤就是这样的人。张汤本来是应该没有后代的。没有真才实学而窃取虚名的人不会有有作为的后代,扬雄就是这样的人。扬雄本来是应该有杰出后代的。通达贤德的人有杰出的后代,我因此知道壅蔽贤者的人就不应该有杰出的后代。没有真才实学而窃取虚名的人不该有杰出的后代,我因此知道有真才实学而不享其名的人会有杰出的后代。贤德的人,是民众赖以生存的人,而壅蔽扼止贤能的人,就是要堵绝百姓的生路。有名望的人,是古往今来通达世情而受人尊敬的人,有人看重名望所带来的富贵,于是窃取了这个名声,这是欺骗上天。堵绝百姓的生路,欺蒙上天的神明,因此他不会有贤明的后代,这难道不应该吗!所以说:贤达的人和有真才实学而不享其名的人都会有杰出的后代。我常常这样说。

过去我曾经任职于杭州,杭州新城县令晁君字君成名叫端友,是一个君子。我和他交往了三年,只知道他行事很正派,却不知道他能写文章和诗,而他也从没有提到一句写诗作文的事。后来晁君在京师去世,他的儿子晁补之拿出他的三百六十篇诗给我看。我读后深感惊讶,感慨地说:“啊呀,诗歌虽然不是高谈大论,然而它的美好丑恶、高明低劣,还是能够指明说清的。至于一个人究竟是贤能还是平庸,他的器量宏远还是愚昧,恐怕比了解诗的优劣高下更难。至今我还不知道他能作诗,那么我一向以为他是君子,又怎能真正了解他的一切呢?晁君以进士的身份得到官职,所到之处,百姓都能安居乐业,因此生怕他离任而去。但他从来没有求别人做过任何一件事。他做官前后二十三年,刚刚给他加官,就去世了。以此看来,不仅仅是我不了解他,所有的人都不了解他。

他的诗作清淡温厚而又深远,就像他的为人一样,而每篇都能写出新的意境,造出奇美的词句,定会得到大家的喜爱。如果不是他自己深藏不露,人们一定会发现并欣赏它们。他的儿子晁补之,对于各种文体无所不能,学识渊博,文思辩捷,人物英俊,气度宏伟,超过一般人很远,他一定会显名于世。我因此知道那些有真才实学而不享其名的人一定会有杰出的后代。当年李郃做汉中郡迎送宾客的小吏,汉和帝派遣了两个使者改换民服到蜀中去,途中就在李郃的馆舍中住下。李郃通过观察星相知道了他们的身份。过了三年,当时来的使者担任了汉中郡太守,而李郃依旧是迎送宾客的小吏,没有人了解他的真才实学。他学问渊博德行隐蔽的回报,应在他儿子李固身上。《诗经》说:“平易的君子,是天神的赐与。”

篇3:《他乡叙兴》王勃原文翻译

《他乡叙兴》王勃原文翻译

原文

缀叶归烟晚,乘花落照春。

边城琴酒处,俱是越乡人。

作者介绍

王勃,(650~675)唐代诗人,字子安,著有《滕王阁序》。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王勃的祖父王通是隋末著名学者,号文中子。父亲王福畤历任太常博士、雍州司功等职。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诗文齐名,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更多古诗欣赏文章敬请关注“可可诗词频道”的王勃的'诗全集栏目。

王勃的诗今存80多首,赋和序、表、碑、颂等文,今存90多篇。王勃的文集,较早的有20卷、30卷、27卷三种本子,皆不传。现有明崇祯中张燮搜辑汇编的《王子安集》16卷;清同治甲戌蒋清翊著《王子安集笺注》,分为20卷。此外,杨守敬《日本访书志》著录卷子本古钞《王子安文》1卷,并抄录其中逸文13篇(实为12篇,其中6篇残缺)。罗振玉《永丰乡人杂著续编》又辑有《王子安集佚文》 1册,共24篇,即增杨氏所无者12篇,且补足杨氏所录 6篇残缺之文。罗氏序文中还提及日本京都“富冈君(谦藏)别藏《王子安集》卷廿九及卷三十”。按日本京都帝国大学部影印唐钞本第 1集有《王勃集残》2卷,注云“存第二十九至三十”,当即富冈所藏本。清宣统三年(19),刊姚大荣《惜道味斋集》有《王子安年谱》。

王勃的文学主张崇尚实用。当时文坛盛行以上官仪为代表的诗风,“争构纤微,竞为雕刻”,“骨气都尽,刚健不闻”。王勃“思革其弊,用光志业”杨炯《王勃集序》。他创作“壮而不虚,刚而能润,雕而不碎,按而弥坚”的诗文,对转变风气起了很大作用。

繁体对照

綴葉歸煙晚,乘花落照春。

邊城琴酒處,俱是越鄉人。

篇4:水调歌头·定王台原文翻译及赏析

原文:

雄跨洞庭野,楚望古湘州。何王台殿,危基百尺自西刘。尚想霓旌千骑,依约入云歌吹,屈指几经秋。叹息繁华地,兴废两悠悠。

登临处,乔木老,大江流。书生报国无地,空白九分头。一夜寒生关塞,万里云埋陵阙,耿耿恨难休。徙倚霜风里,落日伴人愁。

译文

定王台建在洞庭湖之滨,位于古湘州地界上。定王台虽然在历经千年之后已经堙没,但是遗迹尚存,那残存的台基,依然高耸百尺,令我想到定王台的修建者西汉的刘发。想当年定王到此游玩时,一定是华盖如云,旌旗招展,如虹霓当空;千乘万骑前呼后拥,声势浩大;急管高歌之声似乎直抵云霄。然而,屈指已几度春秋,昔日的繁华盛地变成了一派衰败苍凉,盛衰无常,兴废两茫茫。

登台远望,只见高大的树木枝叶枯落,长江无止息地向东奔流。对此情景,想到国家的支离破碎,满目疮痍,而自己空怀一腔报国热情却无路请缨、壮志难酬,不由得发出了悲愤苍凉的感慨:书生报国无门,空自白头,而金兵猝然南下,侵占中原,犹如一夜北风生寒,导致万里河山支离破碎、残破不堪。京都沦陷,皇家陵阙黯然被埋没在厚厚的云雾之中,令人愁恨不已。念及此,我耿耿于怀,悲愤难休,却又无可奈何,只能徘徊往来在秋风寒霜中,夕阳将落,更增人恨愁。

注释

水调歌头:词牌名,又名“元会曲”“凯歌”“台城游”“水调歌”,双调九十五字,上阕九句四平韵、下阕十句四平韵。

定王台:在今湖南长沙市东,汉景帝之子定王刘发为望其母唐姬墓而筑,故名。

楚望:楚地的望郡。唐、宋时,州、郡、县按地势、人口及经济状况划分为畿、赤、望、紧、上、中、下若干等级,形胜富庶的地区称“望”。

湘州:东晋永嘉时初置,唐初改潭州,词中指长沙。

危基:高大的台基。

自西刘:始建于西汉刘发。

霓(ní)旌(jīng):旗帜如云霓,形容仪仗之盛。

依约:连绵不断。

空白九分头:徒然白首。词中用陈与义《巴丘书事》“未必上流须鲁肃,腐儒空白九分头”,来表达作者请缨无路的悲愤。

一夜寒生关塞:比喻金人猝然南侵,攻破关塞。

云埋陵阙(què):皇宫与陵寝都埋没在远方的云雾中,词中指宋都汴京沦于敌手。陵阙:帝王陵墓、京都城阙,均为存亡的象征。

耿(gěng)耿:不安的样子。

徙(xǐ)倚(yǐ):走走停停。

赏析:

词的上阕“雄跨洞庭野,楚望古湘州。何王台殿,危基百尺自西刘”四句,气势不凡,雄浑卓绝。“雄跨”一词,表现了定王台的雄奇地形。“危基百尺”则以夸张的手法写出了定王台的壮丽。接下来三句以想象的手法接入历史的画面。想当年西汉国力强盛,定王台阁周围遍布如云铁骑,祭祀的音乐响彻云霄。然而,这些都已经是历史陈迹。“屈指几经秋”将作者的思绪从壮丽的历史收回到严酷的现实。’“叹息繁华地,兴废两悠悠”定王台再壮丽,到作者登临的时候,已经残破不堪。回想往昔的繁华,今日的颓墙败瓦,作者不禁慨然,感叹人事的兴衰废替。联系到作者所处的时代,当时的南宋政府偏安一隅,面对金国的威胁无力反击,将大好河山拱手相送,这也是引发作者喟叹的一个情绪基点。所以词中的兴替之感超越了普通诗文中抽象的今昔之悲,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下阕“登临处,乔木老,大江流”三句点题,叙说登临之事。古人登高作赋,喜欢大肆铺陈的居多,但在这里,作者仅以极其简略的手法白描眼前所见:乔木老,大江流。作者并没有放纵自己的情绪,但这种沉默中却蕴涵着更加深沉的悲痛。作者跟同时代的复国志士一样,满怀报国之心,但让人痛苦的是,“书生报国无地,空白九分头”。岁月蹉跎,功业未就,空白了少年头“,一夜寒生关塞,万里云埋陵阙,耿耿恨难休”,其中“关塞”是征战的偏远地段,“陵阙”是北宋宗庙祖坟所在,从前都是作者心底事,但现在离他越来越远了,“万里”一词,写出了这种虚无辽远的感觉。因为报国无门,作者永远不能在关塞为国尽忠,永远也无法收复北宋宗室的陵墓。这种无奈和遗憾,使他的“恨”意难休。“徙倚霜风里,落日伴人愁”,报国无门,年华苍老,词人无可奈何,只能以一副独立寒秋、天涯孤影的悲凉画面结束。其中的“伴”字写尽词人的落寞和孤独,因为没有志同道合的人和他并肩作战,只得和无情的夕阳相伴,在苍茫暮色中自怨自艾。词结尾仍收回到定王台上,结构十分紧凑,并以景寓情,饶有余韵。最后点出一个“愁”字,并不表示消沉、绝望,而是英雄洒泪。慷慨生哀,与全词悲壮的格调完全统一。

这首词画面壮阔雄浑,音调苍凉激楚,充溢着强烈的爱国情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篇5:苏轼《上王兵部书》原文及翻译

苏轼《上王兵部书》原文及翻译

原文:

①荆州南北之交,而士大夫往来之冲也。执事②以高才盛名,作牧于此,盖亦尝有以相马之说告于左右者乎 ?闻之曰:“骐骥之马,一日行千里而不殆,其脊如不动,其足如无所著,升高而不轾,走下而不轩③。其技艺卓绝,而效见明著,至于如此;而天下莫有识者,何也?不知其相而责其技也。

②夫马者,有昂目而丰臆,方蹄而密睫;捷乎若深山之虎,旷乎若秋后之兔;远望目若视日,而志不存乎刍粟;若是者飘忽腾踔,去而不知所止。是故古之善相者立于五达之衢,一目而眄之,闻其一鸣,顾而循其色,马之技尽矣。何者?其相溢于外而不可蔽也。士之贤不肖,见于面颜,而发泄于辞气,卓然其有以存乎耳目之间,而必曰久居而后察,则亦名相士者之过矣。

③夫轼,西州之鄙人,而荆之过客也。其足迹偶然而至于执事之门,其平生之所治以求闻于后世者,又无所挟持以至于左右,盖亦易疏而难合也。然自蜀至于楚,舟行六十日,过郡十一,县三十有六,取所见郡县之吏数十百人,莫不孜孜论执事之贤,而教之以求通于下吏。且执事何修而得此称也?轼非敢以求知,而望其所以先后于仕进之门者,亦徒以为执事立于五达之衢,而庶几乎一目之眄,或有以信其平生尔。

④夫今之世,岂惟王公择士,士亦有所择。轼将自楚游魏,自魏无所不游,恐他日以不见执事为恨也,是以不敢不进。不宣。轼再拜。

【注】①苏轼中进士后不久,听说王兵部以伯乐自许,为了广交权贵,早进仕途,苏轼写了这封干谒(为某种目的而求见地位高的人)信。 ②执事:书信中对对方的敬称,后文“左右”意同。 ③轩轾:高低。此句意思是拉车上坡,车不后仰;下坡,车不前倾。

译文:

荆州处南北通衢之地,是士大夫往来的大路。您因高才大名,在此地做州官,大概也曾经有人把观察品评马的优劣的言论告诉给您吧?听他们说:骐骥这种良马,一天行走千里而不懈怠,它的脊背像没有动,它的足像没有奔跑过,拉车上坡,车不后仰;下坡,车不前倾。它的`本领高超卓越而功效显著到了这种程度,然而天下没有认识的人,为什么呢?不了解它的形貌却责求它的本领。

这种良马,有高昂的头,丰腴的胸脯,方正的蹄子,浓密的睫毛;像深山的老虎一样敏捷,像秋后的野兔一样放纵飞驰;举目远望,象远远地看着太阳,它的志向是不在乎草料的好坏;跑起路来轻快如飞,一会儿就跑得不见踪影了。因此古时善相马的人站立在通往五方的大路上,看它一眼,听它叫一声,回头而抚摸它的毛色,马的本领全部清楚了。为什么呢?是因为它的特征太明显了。士子的贤能与不才,从面容形貌显现出来,而且从言辞声调抒发出来,他有特异的样子存在于耳目之间,然而一定要说长久相处之后才明察,那么也是名为相士的人的过错了。

我苏轼,蜀地西部的鄙陋之人,荆州的过客。足迹偶尔而到达您的门下,我平生努力学习,想留名于后世,但没有什么东西敬献给你,很不礼貌,这恐怕容易遭到冷淡吧。然而从蜀地到楚地,船行六十天,经过十一个郡,三十六个县,总共见到的郡县官吏上百人,没有哪个不详细地谈论您的贤能,都教我前来求教您,不知您怎样修养而获得这样的称赞。我不敢求得您的赏识希图迟早进入仕途,只是想让站立在通往五方的大路上的您看上我一眼,我这一生的志向就可能得到伸展了。

当今的时代,哪里只有达官贵人选择士子,士子也有所选择。我将要从楚地游览到魏地,从魏地就没有哪里不游览,担心以后的日子因不能见到您而成为遗憾,因此不敢不奉上此信。心意不能尽说。

篇6:次韵答王定国,次韵答王定国苏轼,次韵答王定国的意思,次韵答王定国赏析

次韵答王定国,次韵答王定国苏轼,次韵答王定国的意思,次韵答王定国赏析 -诗词大全

次韵答王定国

作者:苏轼  朝代: 每得君诗如得书,宣心写妙书不如。

眼前百种无不有,知君一以诗驱除。

传闻都下十日雨,青泥没马街生鱼。

旧雨来人今不来,油然独酌卧清虚。

(堂名。

)我虽作郡古云乐,山川信美非吾庐。

愿君不废重九约,念此衰冷勤呵嘘。

篇7:次韵王定国y扬州,次韵王定国y扬州苏轼,次韵王定国y扬州的意思,次韵王定

次韵王定国y扬州

作者:苏轼  朝代:    此身江海寄天游,一落红尘不易收。

未许相如还蜀道,空教何逊在扬州。

又惊白酒催黄菊,尚喜朱颜映黑头。

火急著书千古事,虞卿应未厌穷愁。

篇8:紫团参寄王定国,紫团参寄王定国苏轼,紫团参寄王定国的意思,紫团参寄王定国

紫团参寄王定国,紫团参寄王定国苏轼,紫团参寄王定国的意思,紫团参寄王定国赏析 -诗词大全

紫团参寄王定国

作者:苏轼  朝代: EB土门口,突兀太行顶。

岂惟团紫云,实自俯倒景。

刚风被草木,真气入苕颖。

旧闻人衔芝,生此羊肠岭。

纤s虎豹鬣,蹙缩龙蛇瘿。

蚕头试小嚼,龟息变方聘。

矧予明真子,已造浮玉境。

清宵月挂户,半夜珠落井。

灰心宁复然,汗喘久已静。

东坡犹故目,北药致遗秉。

欲持三桠根,往侑九转鼎。

为子置齿颊,岂不贤酒茗。

篇9:次韵王定国谢韩子华过饮,次韵王定国谢韩子华过饮苏轼,次韵王定国谢韩子华过

次韵王定国谢韩子华过饮,次韵王定国谢韩子华过饮苏轼,次韵王定国谢韩子华过饮的意思,次韵王定国谢韩子华过饮赏析 -诗词大全

次韵王定国谢韩子华过饮

作者:苏轼  朝代: 楚有孙叔敖,长城隐千里。

哀哉练裙子,负薪蹑破履。

岂无故交亲,逝去如覆水。

不如老优孟,谈笑托谐美。

世家不可恃,如倚折足几。

祥符有贤相,手握天下砥。

懿敏亦名公,三贵德爵齿。

盖棺今几日,公子谁料理。

谁要卿料理,欲说且止止。

宅相开府公,久为苍生起。

如何垂老别,冰盘馈苍耳。

亲嫌妨鹗荐,相对发微。

新诗如弹丸,脱手不移晷。

我亦老宾客,苦语落纨绮。

莫辞三上章,有道贫贱耻。

篇10:次韵王定国南迁回见寄,次韵王定国南迁回见寄苏轼,次韵王定国南迁回见寄的意

次韵王定国南迁回见寄,次韵王定国南迁回见寄苏轼,次韵王定国南迁回见寄的意思,次韵王定国南迁回见寄赏析 -诗词大全

次韵王定国南迁回见寄

作者:苏轼  朝代: 土晕铜花蚀秋水,要须悍石相砻砥。

十年冰蘖战膏粱,万里烟波濯纨绮。

归来诗思转清激,百丈空潭数鲂鲤。

逝将桂浦撷兰荪,不记槐堂收剑履。

却思庾岭今何在,更说彭城真梦耳。

(来诗述彭城旧游。

)君知先竭是甘井,我愿得全如苦李。

妄心不复九回肠,至道终当三洗髓。

广陵阳羡何足较,(余买田阳羡,来诗以为不如广陵。

)只有无何真我里。

乐全老子今禅伯,(谓张安道也,定国其婿。

)掣电机锋不容拟。

心通岂复问云何,印可聊须答如是。

相逢为我话留滞,桃花春涨孤舟起。

《苏轼列传》原文及翻译

苏轼《伊尹论》原文及翻译

苏轼《题西林壁》原文及翻译

水调歌头苏轼原文

苏轼《喜雨亭记》原文阅读及翻译

《宋史·王霆传》的原文及翻译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苏轼

《苏轼私识范仲淹》阅读答案和原文翻译

《和王晋卿并叙》全诗

寡人之于国也的原文及翻译

苏轼《王定国诗集叙》原文及翻译(精选10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苏轼《王定国诗集叙》原文及翻译,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