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lvin1323”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员工座右铭注解,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员工座右铭注解,仅供参考,喜欢可以收藏与分享哟!
篇1:员工座右铭
员工座右铭大全
1、每个成功者都有一个开始。勇于开始,才能找到成功的路。
2、为了向别人、向世界证明自己而努力拼搏,而一旦你真的取得了成绩,才会明白:人无须向别人证明什么,只要你能超越自己。
3、重要的不是要得到什么,是珍重已经拥有的。
4、努力学习,勤奋工作,让青春更加光彩。——座右铭出自于:王光美
5、临财勿苟得,临难勿苟免。——座右铭出自于:《礼记》
6、未遭拒绝的成功决不会长久。
7、别人可以违背因果,别人可以害我们,打我们,毁谤我们。可是我们不能因此而憎恨别人,为什么?我们一定要保有一颗完整的本性和一颗清净的心。
8、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座右铭出自于:《礼记学记》
9、所贵勇者,为其行义也。——座右铭出自于:先秦《吕氏春秋》
10、信仰是伟大的情感,一种创造力量。——座右铭出自于:高尔基
11、瓜是长大在营养肥料里的最甜,天才是长在恶性土壤中的最好。——座右铭出自于:培根
12、苦想没盼头,苦干有奔头。
13、勇不动于气,义不陈于色。——座右铭出自于:韩愈《爱直赠李君房别》
14、只要我们能梦想的,我们就能实现。
15、成功的信念在人脑中的作用就如闹钟,会在你需要时将你唤醒。
16、遇事无难易,而勇于敢为。——座右铭出自于:欧阳修《尹师鲁墓志铭》
17、世界是属于勇敢者的。——座右铭出自于:哥伦布
18、同在一个环境中生活,强者与弱者的分界就在于谁能改变它。
19、人的一生中可能犯的错误,就是经常担心犯错误。——座右铭出自于:哈伯德
20、走得最慢的人,只要他不丧失目标,也比漫无目的地徘徊的人走得快。
21、好的想法是十分钱一打,真正无价的是能够实现这些想法的人。
22、反省不是去后悔,是为前进铺路。
23、高峰只对攀登它而不是仰望它的人来说才有真正意义。
24、教育工作中的百分之一的废品,就会使国家遭受严重损失。——座右铭出自于:马卡连柯
25、学习的敌人是自己的满足,要认真学习一点东西,必须从不自满开始。对自己,“学而不厌”,对人家,“诲人不倦”,我们应取这种态度。——座右铭出自于:毛泽东
26、我们不得不饮食、睡眠、游玩、恋爱,也就是说,我们不得不接触生活中最甜蜜的事情,不过我们必须不屈服于这些事物。——座右铭出自于:居里夫人
27、所有的魅力在“习惯”面前都将无色。
28、虽然过去不能改变,未来可以。
29、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座右铭出自于:《三国志蜀书先住传》
30、做人也要像蜡烛一样,在有限的一生中有一分热发一分光,给人以光明,给人以温暖。——座右铭出自于:萧楚女
31、注意你的思想,它会变成你的言语;注意你的言语,它会变成你的行动;注意你的行动,它会变成你的习惯;注意你的习惯,它会变成你的性格;注意你的性格,它会变成你的命运。
32、目标不是都能达到的,但它可以作为瞄准点。
33、如果工作对于人类不是人生强索的代价,而是目的,人类将是多么幸福。——座右铭出自于:罗丹
34、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座右铭出自于:岳飞
35、智者一切求自己,愚者一切求他人。
36、大胆是取得进步所付出的.代价。——座右铭出自于:雨果
37、人类的希望像是一颗永恒的星,乌云掩不住它的光芒。特别是在今天,和平不是一个理想,一个梦,它是万人愿望。——座右铭出自于:巴金
38、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座右铭出自于:《荀子劝学》
39、凡过于把幸运之事归功于自己的聪明和智谋的人多半是结局很不幸的。
40、临事有三难。能见,一也;见而能行,二也;当行必果决,三也。——座右铭出自于:张咏
41、所谓天才,那就是假话,勤奋的工作才是实在的。——座右铭出自于:爱迪生
42、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座右铭出自于:《后汉书》
43、付出就要赢得回报,这是永恒的真理,自古以来很少有人能突破它。然而,如果有人能够超越它的限制,付出而不求回报,那么他一定会得到得更多。
44、不要将过去看成是寂寞的,因为这是再也不会回头的。应想办法改善现在,因为那就是你,毫不畏惧地鼓起勇气向着未来前进。——座右铭出自于:朗费罗
45、我们要多设想一些美好的事物,比如健康、强壮、富裕和幸福,将那些贫困、疾病、恐惧和焦虑驱赶出我们的精神世界,就像把垃圾倒在离家很远的地方一样。抛弃它们吧!尽量避开和远离那些对生活失去希望的人。
46、大胆点,伟大无比的力量自会来帮助你。——座右铭出自于:比锡耳王
47、走自己路,叫别人去说吧。——座右铭出自于:但丁《神曲》
48、顽强的毅力可以征服世界上任何一座高峰!——座右铭出自于:狄更斯
49、没有比害怕本身更害怕的了。——座右铭出自于:培根
50、天才就是回避艰苦工作能力。——座右铭出自于:埃·哈伯德
篇2:员工座右铭
一、我们的荣誉是什么,忠诚!
二、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三、用飞舞的汗珠奏响青春的旋律,用闪耀的浪花炫出自己的风采。
四、忠诚满怀,永不言弃,奋勇拼搏,驰骋未来。
五、金钱可以买“谄媚”;但不能买“忠诚”。
六、所谓忠诚,只是因为背叛的筹码不够。
七、忠诚企业,既是境界也是行动。爱岗敬业,一份付出一份回报。
八、忠实的人,对人处处关心;虚伪的人,对人当面奉承。
九、以实待人,非惟益人,益己尤大。
十、忠诚做人,踏实做事,你的满意就是我的追求。
十一、一片忠诚是长寿之本,满怀善良是快乐之源。
十二、失掉信用的人,在这个世界上是已经死了。
十三、希望有一天你可以完全信任我,能成为你的忠诚。
十四、如果企业是一片沃土,那么我们每个人就是一棵树,这树的根便是忠诚。
十五、企业蓬勃发展时,我有幸加入;企业面临冲击时,我不愿退出。
十六、忠言好比苦药,虽然使人不爱吃,但是难够起死回生。
十七、可以命令士兵的行动,但不能命令士兵的忠诚。
十八、忠诚是做人之本,更是成功之基。
十九、无所谓忠诚、之所以忠诚,只因为背叛的筹码不够。
二十、在利益面前,要保持忠诚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二十一、诚实是一个人得以保持的最高尚的东西。
二十二、忠诚是因为背叛的代价给的不够。
篇3:员工座右铭
1、每一个成功者都有一个开始。勇于开始,才能找到成功的路。
2、为了向别人、向世界证明自己而努力拼搏,而一旦你真的取得了成绩,才会明白:人无须向别人证明什么,只要你能超越自己。
3、重要的不是要得到什么,是珍重已经拥有的。
4、努力学习,勤奋工作,让青春更加光彩。――王光美
5、临财勿苟得,临难勿苟免。――《礼记》
6、未遭拒绝的成功决不会长久。
7、别人可以违背因果,别人可以害我们,打我们,毁谤我们。可是我们不能因此而憎恨别人,为什么?我们一定要保有一颗完整的本性和一颗清净的心。
8、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
9、所贵勇者,为其行义也。――先秦《吕氏春秋》
10、信仰是伟大的情感,一种创造力量。――高尔基
11、瓜是长大在营养肥料里的最甜,天才是长在恶性土壤中的最好。――培根
12、苦想没盼头,苦干有奔头。
13、勇不动于气,义不陈于色。――韩愈《爱直赠李君房别》
14、只要我们能梦想的,我们就能实现。
15、成功的信念在人脑中的作用就如闹钟,会在你需要时将你唤醒。
16、遇事无难易,而勇于敢为。――欧阳修《尹师鲁墓志铭》
17、世界是属于勇敢者的。――哥伦布
18、同在一个环境中生活,强者与弱者的分界就在于谁能改变它。
篇4:金刚经注解
金刚经注解
《金刚经》全长不达万字,然佛在经中直接说到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的'地方不下20处。如此并不显长的一篇经文。以下是金刚经注解,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大明天界善世禅寺住持(臣)僧(宗泐)演福讲寺住持(臣)僧(如己)奉诏同注
此经以喻法为名。实相为体。无住为宗。断疑为用。大乘为教相初释喻法名者。金刚喻也。般若法也。金中精刚至坚至利能碎万物。此经能断众生疑执。取以为喻。故大品般若十六分中。以此经名能断分。波罗蜜是梵语。华言到彼岸。众生在生死海中无有穷极。修此般若到涅槃彼岸。盖大乘菩萨达生死即涅槃。则非度而度。非到而到也。经者训法训常。梵语修多罗。此翻契经。谓契理契机故也。二辩实相体者。即一实相理也。经云若人得闻是经即生实相。三明无住为宗者。宗者要也。经云。应无所住。经中多以无住破着。故以无住为宗也。四论断疑为用者。由经力用能断妄执。故以断疑为用也。五判大乘为教相者。经云。为发最上乘者说。故以大乘为教相也此经乃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所译分三十二分者。相传为梁昭明太子所立。尤译本无。又与本论科节不同破碎经意故不取焉。今注一本天亲等论。取其意而不尽用其语。以其语深难便初学故也。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结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如是者。指一经所闻法体也。我闻者。阿难谓如是之法我从佛而闻也。一时者。即如来说法机应和合时也。佛者觉也。佛是教主尊极名佛。舍卫者国名也。华言丰德。祇树结孤独园者。只陀太子施树。给孤长者买园。共立精舍请佛而住。此说法处也。与大比丘众者。闻法之侣也。比丘者梵语也。华言乞士。上乞法以资慧命。下乞食以资色身。千二百五十人俱者。此诸弟子凡佛说法之处常随侍也。已上如是等六事。冠于诸经之首谓之通序。如来临灭度时阿难问佛。一切经前当安何语。佛言。当安。如是我闻等语。非但我法如是。三世诸佛法皆如是。
尔时世尊食时着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此别序也。亦名发起序。以乞食为发起者。盖佛欲说无住相施故。先乞食以表发之。然佛以禅悦法喜为食。而行乞者示同凡僧。欲令折己慢幢生彼福德耳。尔时者当是时也。世尊者。世间所尊十号之一也。食时者。辰时也。着衣者服僧伽黎衣也。持钵者。持应量器也。次第乞者。佛心平等不择贫富也。本处者。给孤园也。洗足者。食讫而洗足也。敷座而坐者。敷坐具而加趺也。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长老须菩提乃此经发起之人。称长老者。以其德长年老也梵语须菩提。华言空生。亦名善现。从座起至恭敬。乃请法之敬仪。希有者。赞佛之辞也。善护念者。为护念现在根熟菩萨。与智慧力令其成就自行。与教化力令其摄受众生也善付嘱者。为付嘱未来根未熟菩萨。已得大乘者令其不舍。未得大乘者令其胜进也。护念付嘱即希有事也。佛德之大。无过度生。然虽注意于般若度生。必待请问。故善现睹相知意。即首称叹希有。而后请问也。
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此发问之端也。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华言无上正等正觉也。问意以如来护念付嘱现在未来菩萨令成佛果。是菩萨虽发道心誓度众生求成佛道。未知其心云何安住大乘。云何降伏妄心。使至佛果不退失耶。
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愿乐欲闻善现既赞叹请问妙称佛心。故印可云。善哉善哉。当为汝说也。而又诫约云。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善现即会佛意故。唯然应之愿闻是法。然一经之大要。不过善现所问安住大乘降伏妄心。如来所答修行之法。亦不出乎理事二行破执断疑而已。具见下文。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善现双问安住降伏。如来但答降伏其心者。盖降伏妄心必安住大乘。举降伏则摄安住矣。
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人与旁生具有四生。诸天地狱中阴惟是化生。鬼通胎化二生。皆属欲界。
若有色色界天。
若无色无色界天。
若有想识处天。
若无想无所有处天。
若非有想非无想非想非非想处天。
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此一段是菩萨所修理观具乎四心。谓广大心胜心常心不颠倒心。慈氏颂云。广大第一常。其心不颠倒。第一即胜心也。经云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者。所怀之境广此大心也。云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者。此胜心也。无余涅槃即如来究竟彼岸也。云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了生佛一如。此常心也。无我人众生寿者。此不颠倒心也。若有四相谓之四倒。若一众生不令灭度。及见众生实灭度者。则未能了达本源。遂有我人众生寿者四相。不名菩萨。我者。于五蕴中妄计有我我所。人者。妄计我生人中异于余趣。众生者妄计五蕴和合而生。寿者。妄计我受一期果报。一期果报即若长若短寿命也。此皆颠倒妄想亦名四见。菩萨能用般若妙智。照了性空本无四相。名降伏其心。否则非菩萨也。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此一段理观兼事行也。不住是理观。布施是事行。于法者。六尘诸法也布者普也。施者舍也。菩萨所修六度万行。以布施为初度摄后五度。盖施有三种。资生施。无畏施。法施也。资生施者。施以财物资他生也。无畏施者。持戒不恼无冤。忍辱不报有冤。法施者。精进不倦说法。禅定不差机说法。智慧不颠倒说法。然一切布施不过六尘。所谓六尘如床敷卧具饮食汤药之类是也。世人行施心希果报。是为着相。菩萨行施了达三轮体空故。能不住于相。三轮者。谓施者受者及所施物也。佛告善现。应如是不住于相而行施者。盖欲菩萨降伏妄心也。
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此段恐人疑云。既离相施则无福报。故佛告离相之施其福转多。良由不住相施施契性空。性空无边施福无边。故举十方虚空以为喻也。论云。其义有三。一遍一切处。二宽广高大。三究竟不穷。已上答降伏安住问竟。
一断求佛行施住相疑此疑从前文不住相布施而来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前段说无住相施降伏其心。是成佛之因。恐善现疑佛果是有为身相。故佛问云可以身相见如来不。善现悟佛问意。乃答不可以身相见。然有相者应身也。无相者法身也。法身是体。应身是用。若知用从体起。应即是法所以无相。故论云。如来所说相即非相。若能了达此意。则一切世间之相无非真如无为佛体。故佛印可善现云。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二断因果俱深无信疑此疑从前无住行施非相见佛两段经文而来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论云。无住行施因深也。无相见佛果深也。因果之法既深。疑末世在迷钝根众生不如是能生信心。
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佛答末世自有具福慧人。闻此般若能生实信。言后五百岁者。大集经中云。有五个五百岁。今乃最后五百岁时也。持戒戒也。修福定也。生信慧也。三学俱备。能生实信矣。
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若论实信之由。从多佛所以种善根。闻此大乘之法。则能生信。至于一念少时生信。亦从佛所种诸善根而然也。
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信心生一念诸佛尽皆知。凡有众生闻是章句。乃至一念净信。佛智佛眼无不知见。所以得福无量。
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此顺释生信得福之故。该乎生法二空。论云。有智慧者了知生法二无我故。又云。生法各有四种想。想即相也。言无复我人众生寿者四相。此生空也。言无法相亦无非法相者。他译更有无相亦非无相。此法空也。疏云。初列生空有四相。次列法空但有两句。法非法也。盖译人略之耳。
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则为着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则着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则着我人众生寿者此返显违经非福。言若心取相等。此生执也。若取法相等。此法执也。
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此结上文而证劝也。不应取法者。空能观之智也。不应取非法者。空所观之境也。论云。法有性相尚不应取。何况非法本无性相。又云。善如法尚不取。况不善非法。疏云。今言法者。说五阴空为法。五阴相为非法。即以阴空为药名法阴。有为病名非法。阴病既除空药亦遣。非法既谢在法亦亡。与论意正相淴合。言筏喻者。论云。如欲济川先应取筏。至彼岸已舍之而去。又智论引筏喻经云。汝等若解我筏喻法。是时善法宜应弃舍。况不善法。斯乃无所得之要术。俾不凝滞于物矣。
三断无相云何得说疑此疑从前第一疑中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而来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向说不可以相见佛。佛非有为。恐有疑云。何故释迦树下得道诸会说法耶。
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真如法体离有无相。离言说相。岂可以耳闻心得耶。当知树下得道诸会说法。但应身耳。其报身法身无得无说。然应即法报说即无说。是故不可以有取。不可以无取也。善现解佛问意。即答以无道可证无法可说。何以故下。又自征释。由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言非法者。不可以有取。言非非法者。不可以无取。由不可取故不可说。然如来垂应有证有说者。盖得非有非无之体也。一切贤圣者。三世十方佛菩萨也。以用也。无为乃自证之理真谛也。差别乃化他之用俗谛也。诸佛说法不离二谛。吾佛亦然。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此乃较量持说功德。佛问。假如人以大千世界七宝为施。其福多不。善现会意。答云甚多。盖此福德离福德自性故言多也。佛又言。离性布施福报虽多。而受持此经为人演说能趣菩提。其福胜彼。言乃至四句偈者。举少以况多耳。然持经福胜者。盖诸佛之身及所证之法。无不从是般若而生。般若称为佛母者。良有以也。然犹恐其于此取着。故复告云。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四断声闻得果是取疑此疑从上无为法不可取说而来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梵语须陀洹。华言入流。此声闻所证初果也。已断见惑离四趣生。预入圣人之流。故云入流。言无所入者。是不着于所入之流。又不着于六尘境界。故言不入也。
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梵语斯陀含。华言一来。此声闻第二果也。盖欲界有九品思惑。前六品已断。后三品未断更须欲界一度受生。故云一来。言实无往来者。谓不着于往来之相也。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故名阿那含梵语阿那含。华言不来。此声闻第三果也。断欲界思惑尽。不来欲界受生。故曰不来。言实无不来者。谓不着于不来之相也。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着我人众生寿者梵语阿罗汉。华言无学。此声闻第四果也。此位断三界烦恼俱尽。究竟真理无法可学。故名无学。言实无有法名阿罗汉者。谓无无学所证之相也。若言有证即着四相也。此一段名四果离着。论云。向说无佛果可成无佛法可说。云何四果各取所证而说。恐起此疑。故佛约此而问。善现皆答以离着。深会佛之意也。
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是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此乃善现引自己所证离着。令人生信也。然善现所证之果不过无学。而世尊特称其为第一者。以无诤故也。梵语阿兰那。华言无诤。无诤者。谓离二障。一者惑障。二者智障。离惑则不著有相。离智则不着无相。故无诤也。无所所行者。谓不着于所行之行也。
五断释迦然灯取说疑此疑亦从第三疑中不可取不可说而来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燃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此断释迦然灯授受之疑。谓善现迷己所证离着固已得矣。而如来又恐善现疑佛昔受然灯之记于法实有所得。故兴此问。善现答以实无所得。是无疑矣。然灯者。大论云。然灯生时身光如灯。以至成佛亦名然灯。
六断严土违于不取疑此疑亦从第三疑中不可取而来
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问意以菩萨修六度万行。庄严净土现身说法。是有所取云何不取。答意以菩萨虽修行严土。行乃无作。土亦非严。非严而严。故曰即非庄严是名庄严。既而如来又告善现云为菩萨者应如是生清净心。乃非取而取。如维摩经云。随其心净则佛土净。斯之谓也。若于六尘生着不名清净。故又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七断受得报身有取疑此疑亦从第三疑中不可取而来
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须弥山者。梵语须弥卢。华言妙高。此山四宝所成。高出众山之上。故称山王。佛之报身远离诸漏。名之为非。尊崇奇特名之为大。佛之问意。以圣人之法既无为无取。所得报身岂非有取。恐有此疑。故设喻为问。而善现即知须弥自无分别我是山王故得为大。报身离着亦复如是。故曰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恒河天竺之河。周四十里。佛多近此说法。故取为喻。前说一大千世界七宝布施。以喻持说福胜。今以无量大千世界七宝布施。不如持说此经四句其福转胜于彼。此则增胜而论。格量持说之功。
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则为有佛若尊重弟子藏佛舍利之处谓之塔。奉佛形像之处谓之庙。随说此经四句偈处。天人固当敬之如佛塔庙。况能具足持诵者耶。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者。成无上佛果菩提也。若是经典等者。经典所在即佛之所在。持说之人即佛弟子。可不崇敬乎哉。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善现既闻持经成就希有之法。故问此经何名云何受持。佛答此经名金刚般若。能断一切疑执故。当奉持也。断执虽用般若之智。然法性本空不可取着。故云即非般若波罗蜜也。如来又虑善现未达般若性空谓有言说。故又诰云。如来有所说法不。而善现了知说即无说。乃答云如来无所说也。
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此即文意由前施宝得福而来。前以无量大千世界七宝布施。得福虽多然非离性。则是贪等烦恼染因。有为福报故。此遂以世界微尘为喻。尘界乃无情之物不生贪等。烦恼染因是则有为。福报不及尘界之无情。况持说此经。是远离烦恼之因。能取菩提而不胜耶。非微尘非世界者。非烦恼染因微尘世界也。是名微尘。是名世界者。乃是无记微尘世界也。无记犹无情。谓不起善恶也。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三十二相者。应身相也。非相者。法身相也。是名三十二相者。应既即法法全是应。不妨说三十二相也。言施宝之福。纵能成佛身相。但是应身。不及持说功德能成法身也。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七宝布施外财也。身命布施内财也。身施者。如尸毗王代鸽是也。命施者。如萨埵饲虎是也。以轻重较之。则外财轻而易。内财重而难。然此二施皆有为有漏因果。总不如持说四句能取菩提之妙果也。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实相者。则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则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善现知舍身命所感之福。不如持说之胜。得闻此法。感佛恩深遂悲泣流涕。赞言希有。自谓从昔已来。未曾闻是经典。若人闻经信心清净。则能生乎实相。又谓我今直佛获闻是经不以为难。而未来众生得闻是法始为希有。所以希有者。以依此经修行。不起我人众生寿者四相。即是非相。非相即实相也。离此诸相即成正觉故曰即名诸佛也。
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如是如是者。然之之辞也。大乘之法本是难信难解。然非大乘根器。卒闻是法。未免惊愕疑怖畏惧。能闻是法而不惊畏者。实为希有。此希有法无与等者。故名第一。然法本无说。虑其于法取着。故云非第一波罗蜜。有因缘故亦可得说。故云是名第一波罗蜜也。
八断持说未脱苦果疑此疑从上舍身布施而来
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忍辱者。六度之一也。安受曰忍。毁害曰辱。前云舍身命之福报是生死苦因。不及持说之福。此之行忍亦舍身命。不成苦因者何耶。盖能达法无我到于彼岸也。说非忍辱波罗蜜者。即遣着也。如是忍行佛昔曾行故。引歌利王之事以证之。梵语歌利。华言极恶。佛于宿世曾作仙人山中修道。王因畋猎见而不喜。遂割其耳鼻截其手足。时仙人略无嗔恨。以慈忍力身复如故。盖能了达我人众生寿者四相皆空。非惟无苦。亦乃有乐也。又引过去五百世中作忍辱仙以证之者。明行忍行非止一世也。
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则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应如是布施。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佛累世行忍。以无我故得成菩提。故发菩提之心。应须离一切相。离相即不住色等六尘也。应生无所住心。心无所住即能住菩提。若心有住则非住佛道矣。菩萨所行六度皆应离相。色为六尘之首。施为六度之初。故云不应住色布施。如是行施为利群生。若存施受之心则非无住。下复遣着。故曰非相非众生也。
九断能证无体非因疑此疑从上为利生行施而来
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如来所得菩提妙果。如理而证。离于言说。何故累称持说功德。胜余布施等福耶。然佛无所证而证。无所说而说。所证所说无不当理。恐善现未达此意。故又告云。是真实等语。真语者。说佛菩提也。实语者。说小乘法也。如语者。说大乘法也。不异语者。说授记事也。不诳语者。不诳众生也。解译无此一句。无实无虚者。如来所证之法。本离言说故曰无实。对机有说故曰无虚也。
十断真如有得无得疑此疑从前不住相而来
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则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圣人以无为真如得名。然真如之体。遍一切时遍一切处。何故众生有得者有不得者。盖心有住法不住法之异耳。住者住着也。如行布施。不达三轮体空名为住法。心既住法不成檀波罗蜜。如入暗中则无所见。若达三轮体空则心无所住。即成檀波罗蜜。如人有目在日光中见诸色相也。
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则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言未来世中若有受持读诵者。佛眼佛智悉能知见。既行胜因必成妙果。故曰成就无量无边功德也。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初日分者。寅卯辰时也。中日分者。巳午未时也。后日分者。申酉戌时也。如是一日三时舍无量身。历无量劫而行布施。世间固无此事。然佛设此喻者。以况闻经生信福德之胜。何况书持诵说者耶。信力曰受。念力曰持。对文曰读。背文曰诵。所谓书写受持读诵者自行也。为人解说者化他也。
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如是人等则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须菩提。若乐小法者着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则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此般若之体本绝言思。其功德广大不可得而称量。非乐小乘者所可得闻。故曰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发大乘者。通指衍门三教之人也。发最上乘者。的指圆顿之人。能生信解者也。如是之人修行此法。则成就不可思议功德故。能荷担如来无上菩提。彼小乘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为着四见故也。
须菩提。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则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塔为藏舍利之处。若天人修罗固当敬事。此般若经卷所在之处。是真法身舍利宝塔可不敬乎。
复次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持诵此经者人当恭敬。而反被人轻贱者。以宿罪业合招恶报。由经力故但被轻贱。被轻贱故其罪消灭。当得无上佛果。持经功德可谓大矣。
须菩提。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祇劫。于燃灯佛前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若复有人。于后末世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于我所供养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阿僧祇翻无数时。那由他者。十亿为洛叉。十洛叉为俱胝。十俱胝为那由他。如来于过去然灯佛前供养无数诸佛。其功德可谓深且大矣。乃言不及末世持经功德者。盖持经能生理解得证菩提。供佛虽感福报。但是事相故。持经功德百千万亿分中不及一分也。又言算数譬喻所不能及者。盖事相之福是可思议之法。而般若妙智忘能所绝待对。不可得而思议者也。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则狂乱狐疑不信。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此经非大乘根器不能持诵。而持诵所感功德。岂常人可闻。闻必狐疑不信。故不具说。盖此经之义趣。与其果报。不可思议故也。
十一断安住降伏存我疑此疑从前诸文无我人等相而来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善现初闻此义。至是复问者何耶。问辞虽同其意则别。盖所问不过住大乘降妄心而已。初之问意。但问能住能降之法。此之问意。若谓我能住我能降。存此分别障于真证无住之道。故又兴此问也。
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则非菩萨。所以者何。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此一节文意亦与前同。但前是破情显智。所破之情即我人等四相粗执。所显之智即般若真智。自此而下忘智显理。破我人等四相细执。由此贤位渐入圣阶矣。
篇5:《长恨歌》注解
《长恨歌》注解
【注解】
1.唐宪宗元和元年(806),白居易任周至(今属陕西)县尉。一日,与友人陈鸿、王质夫到马嵬驿附近的仙游寺游览,谈及李隆基与杨贵妃事。王质夫认为,像这样突出的事情,如唔大笔手笔加工润色,就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没。他鼓励白居易:“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何如?”于是,白居易写下了这首长诗。陈鸿同时写了一篇传奇《长恨歌》。
2.汉皇:原指汉武帝。此处借指唐玄宗李隆基。唐人文学创作常以汉称唐。重色:爱好女色。倾国:绝色女子。汉代李延年对汉武帝唱了一首歌:“北方有佳人,遗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国与倾城,佳人难再得。”后来,“倾国倾城”就成为美女的代称。
3. 御宇:驾御宇内,即统治天下。汉贾谊《过秦论》:“振长策而御宇内”
4.杨家四句:蜀州司户杨玄琰,有女杨玉环,自幼由叔父杨玄珪抚养,17岁(开元二十三年(735))被册封为玄宗之子寿王李瑁之妃。后被唐玄宗看中,22岁时,玄宗命其出宫为道士,道号太真。27岁被玄宗册封为贵妃。白居易此谓“养在深闺人未识”,是作者有意为帝王避讳的说法。丽质:美丽的姿质。
5.六宫粉黛:指宫中所有嫔妃。古代皇帝设六宫,正寝(日常处理政务之地)一,燕寝(休息之地)五,合称六宫。粉黛:粉黛本为女性化妆用品,粉以抹脸,黛以描眉。此代指六宫中的女性。无颜色:意谓相形之下,都失去了美好的姿容。
6.华清池:即华清池温泉,在今陕西省临潼县南的骊山下。唐贞观十八年(644)建汤泉宫,咸亨二年(671)改名温泉宫,天宝六年(747)扩建后改名华清宫。唐玄宗每年冬、春季都到此居住。
7.凝脂:形容皮肤白嫩滋润,犹如凝固的脂肪。
8.侍儿:宫女。
9.新承恩泽:刚得到皇帝的宠幸。
10.金步摇:一种金首饰,用金银丝盘成花之形状,上面缀着垂珠之类,插于发鬓,走路时摇曳生姿。
11.芙蓉帐:绣着莲花的帐子。
12.金屋:据《太真外传》,杨玉环在华清宫的住所名端正楼。此言金屋,系用汉武帝“金屋藏娇”语意。
13.姊妹句:杨玉环被册封贵妃后,家族沾光受宠。她的大姐封韩国夫人,三姐封为虢国夫人,八姐封为秦国夫人,堂兄杨铣官烘胪卿、杨锜官侍御史,堂兄杨钊赐名国忠,官右丞相。姊妹,姐妹。列土,裂土受封。列,通“裂”。
14.可怜:可爱,值得羡慕。
15不重生男重生女:陈鸿《长恨歌传》云,当时民谣有“生女勿悲酸,生男勿喜欢”,“男不封侯女作妃,看女却为门上楣”等。
16.骊宫:即华清宫,因在骊山下,故称。
17.凝丝竹:指弦乐器和管乐器伴奏出舒缓的旋律。
18.渔阳:郡名,辖今北京市平谷县和天津市的蓟县等地,当时属于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史安禄山的辖区。天宝十四载(755)冬,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叛乱。颦鼓:古代骑兵用的小鼓,此借指战争。霓裳羽衣曲:舞曲名,据说为唐开元年间西凉节度使杨敬述所献,经唐玄宗润色并制作歌辞,改用此名。乐曲着意表现虚无缥缈的仙境和仙女形象。天宝后曲调失传。
19.霓裳羽衣曲:唐代著名舞曲,相传是唐玄宗依据西凉节度使杨敬述所献乐曲加工润色而成。
20.九重城阙:九重门的京城,此指长安。烟尘生:指发生战事。
21.千乘万骑西南行:天宝十五年(756)六月,安禄山破潼关,逼近长安。玄宗带领杨贵妃等出延秋门向西南方向逃走。当时随行护卫并不多,“千乘万骑”是夸大之辞。乘:马车。
22.翠华四句:李隆基西奔至距长安百余里的马嵬驿(今陕西兴平),扈从禁卫军发难,不再前行,请诛杨国忠、杨玉环兄妹以平民怨。玄宗为保自身,只得照办。翠华:用翠鸟羽毛装饰的旗帜,皇帝仪仗队用。百余里:指到了距长安一百多里的马嵬坡。六军:泛指禁卫军。当护送唐玄宗的禁卫军行至马嵬坡时,不肯再走,先以谋反为由杀杨国忠,继而请求处死杨贵妃。宛转:形容美人临死前哀怨缠绵的样子。蛾眉:古代美女的代称,此指杨贵妃。
23.花钿:用金翠珠宝等制成的.花朵形首饰。委地:丢弃在地上。
24.翠翘:像翠鸟长尾一样的头饰。金雀:雀形金钗。玉搔头:玉簪。
25.云栈:高入云宵的栈道。萦纡:萦回盘绕。剑阁:又称剑门关,在今四川剑阁县北,是由秦入蜀的要道。此地群山如剑,峭壁中断处,两山对峙如门。诸葛亮相蜀时,凿石驾凌空栈道以通行。
26.峨嵋山:在今四川峨眉县。玄宗奔蜀途中,并未经过峨嵋山,这里泛指蜀中高山。
27.行宫:皇帝离京出行在外的临时住所。
28.夜雨闻铃肠断声:《明皇杂录·补遗》:“明皇既幸蜀,西南行。初入斜谷,霖雨涉旬,于栈道雨中闻铃音与山相应。上既悼念贵妃,采其声为《雨霖铃曲》以寄恨焉。”这里暗指此事。
29.天旋日转:指时局好转。肃宗至德二年(757),郭子仪军收复长安。回龙驭:皇帝的车驾归来。
30.不见句:不见杨贵妃,徒然见到她死去的地方。
31.信马:听任马往前走。
32.太液:汉宫中有太液池。未央:汉有未央宫。此皆借指唐长安皇宫。
33.西宫南内:皇宫之内称为大内。西宫即西内太极宫,南内为兴庆宫。玄宗返京后,初居南内。上元元年(760),权宦李辅国假借肃宗名义,胁迫玄宗迁往西内,并流贬玄宗亲信高力士、陈玄礼等人。
34.梨园弟子:指玄宗当年训练的乐工舞女。梨园:唐玄宗时宫中教习音乐的机构,曾选“坐部伎”三百人教练歌舞,随时应诏表演,号称“皇帝梨园弟子”。
35.椒房:后妃居住之所,因以花椒和泥抹墙,故称。阿监:宫中的侍从女官。青娥:年轻的宫女。
36.孤灯挑尽:古时用油灯照明,为使灯火明亮,过了一会儿就要把浸在油中的灯草往前挑一点。挑尽,说明夜已深。按,唐时宫延夜间燃烛而不点油灯,此处旨在形容玄宗晚年生活环境的凄苦。
37.迟迟:迟缓。报更钟鼓声起止原有定时,这里用以形容玄宗长夜难眠时的心情。
38.耿耿:微明的样子。欲曙天:长夜将晓之时。
39.鸳鸯瓦:屋顶上俯仰相对合在一起的瓦。霜华:霜花。
40.翡翠衾:布面绣有翡翠鸟的被子。谁与共:与谁共。
41.临邛道士鸿都客:意谓有个从临邛来长安的道士。临邛:今四川邛崃县。鸿都:东汉都城洛阳的宫门名,这里借指长安。
42.致魂魄:招来杨贵妃的亡魂。
43.方士:有法术的人。这里指道士。殷勤:尽力。
44.排空驭气:即腾云驾雾。
45.穷:穷尽,找遍。碧落:即天空。黄泉:指地下。
46.玲珑:华美精巧。五云:五彩云霞。
47.绰约:体态轻盈柔美。
48.参差:仿佛,差不多。
49.金阙:金碧辉煌的神仙宫阙。叩:叩击。玉扃(jiōng):玉石做的门环。
50.转教小玉报双成:意谓仙府庭院重重,须经辗转通报。小玉:小玉吴王夫差女。双成:传说中西王母的侍女。这里皆借指扬贵妃在仙山的侍女。
51.九华帐:绣饰华美的帐子。九华:重重花饰的图案。
52.珠箔:珠帘。银屏:饰银的屏风。逦迤:接连不断地。
53.新睡觉:刚睡醒。觉,醒。
54.袂:衣袖。
55.玉容寂寞:此指神色黯淡凄楚。阑干:纵横交错的样子。这里形容泪痕满面。
56.凝睇:凝视。
57.昭阳殿:汉成帝宠妃赵飞燕的寝宫。此借指杨贵妃住过的宫殿。
58.蓬莱宫:传说中的海上仙山。这里指贵妃在仙山的居所。
59.人寰:人间。
60.旧物:指生前与玄宗定情的信物。
61.寄将去:托道士带回。
62.钗留二句:把金钗、钿盒分成两半,自留一半。
63.擘:分开。合分细:将细合上的图案分成两部分。
64.重:再,又
65.长生殿:在骊山华清宫内,天宝元年造。按“七月”以下六句为作者虚拟之词。陈寅恪在《元白诗笺证稿·长恨歌》中云:“长生殿七夕私誓之为后来增饰之物语,并非当时真确之事实”。“玄宗临幸温汤必在冬季、春初寒冷之时节。今详检两唐书玄宗记无一次于夏日炎暑时幸骊山。”而所谓长生殿者,亦非华清宫之长生殿,而是长安皇宫寝殿之习称。如果真有这样的事,应发生在“飞霜殿”,但此殿不符合爱情的长久与火热,故当改为长生殿。
66.比翼鸟:传说中的鸟名,据说只有一目一翼,雌雄并在一起才能飞。
67.连理枝:两棵树的枝干连在一起,叫连理。古人常用此二物比喻情侣相爱、永不分离。
68.恨:遗憾。绵绵:连绵不断。
★ 座右铭孙作注解
★ 员工座右铭大全
★ 员工个人座右铭
★ 银行员工的座右铭
★ 励志的员工座右铭
员工座右铭注解(共5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