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橘子和桂花”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真山民《杜鹃花》的阅读答案及赏析,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后的真山民《杜鹃花》的阅读答案及赏析,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 目录
篇1:真山民《杜鹃花》的阅读答案及赏析
真山民《杜鹃花》的阅读答案及赏析
愁锁巴云往事空,只将遗恨寄芳丛。
归心千古终难白,啼血万山都是红。
枝带翠烟深夜月,魂飞锦水②旧东风。
至今染出怀乡恨,长挂行人望眼中。
【注】①真山民,宋朝遗民,真名不详。宋亡后隐姓埋名,好题咏,自称山民。②锦水:即锦江,在四川成都。
1.下列对这首诗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首句直写巴蜀之地愁云密布之景,暗点蜀国望帝失国后魂化杜鹃的传说,故国成空的浓重愁绪寓于眼前的愁云形象地托出,妙合无垠,且定下了全诗的情感基调。
B.第二句点题,由杜鹃鸟过渡到杜鹃花,失国的诗人和杜鹃鸟同病相怜,都空念故国却无力回天,只好把对往事的思念和满腔遗恨寄予眼前的“芳丛”,聊以释怀。
C.颈联承上而来,杜鹃鸟声声叫曰“不如归去”,然而千年思归的苦心无处表白,竟啼叫出血,染红了万山的杜鹃花,眷恋、怨恨之情表达至此,堪称惊心动魄。
D.颈联动静结合,前句写枝的静,深夜月色中杜鹃花的枝条在青雾笼罩下显得朦胧静美;后句写花的动,锦水之滨的杜鹃花在徐徐的东风中婀娜招摇,动人心魄。
E.尾联明写“行人”直言诗意,一个“染”字,使诗意由鸟到花再到行人自然贯穿,层层相扣。卒章表明诗意“怀乡恨”,此恨化为满山杜鹃,长挂望眼,永无绝期。
2.本诗和白居易的《琵琶行》中都写到杜鹃鸟,它们在诗中的作用有什么不同?请具体说明。(6分)
参考答案
1.B D(B“聊以释怀”不恰当。D动静结合不当,应为虚实结合,且后句的意思是杜鹃的 精魂早已乘着东风飞回到朝思暮想的锦水之滨)(答对一项给2分,答对两项给5分)
2.①在抒情上:作者托物言志,借“望帝啼鹃”的典故,抒发了自己的亡国之恨、故国之思。 结构上:由杜鹃鸟引出杜鹃花,丰富了诗歌的内涵,杜鹃啼血不仅给杜鹃花染上了红 色,更抹上了一层哀怨凄美的色彩。②《琵琶行》中“杜鹃啼血猿哀鸣”的诗句,以杜鹃 悲凄的啼鸣渲染谪居之地浔阳环境的恶劣,衬托诗人被贬后痛苦的心情。(共6分,第 一点4分,第二点2分。意思相近即可)
赏析
这首咏物诗是咏杜鹃花的,诗层层相扣,渐次推进,先从杜鹃上着眼,然后过渡到杜鹃花,最终言志,表达故国之思。
这首诗未写杜鹃花,先推本溯源,写杜鹃鸟。“愁锁巴云”,直接由杜鹃典生发,写杜鹃产地,使人自然地联系到望帝杜宇化成杜鹃的哀怨故事。诗把环境描写成愁云密锁,一片凄凉黯然,为全诗定调。望帝已化杜鹃,自然往事都空,渺如云烟,无法挽回,所以诗以“往事空”论定,第二句赶紧拉回,说杜鹃把满腔的遗恨,寄托在满山遍野鲜红怒放的杜鹃花上。这不啻告诉人们,云空未必空,一切都可忘怀,但对故国刻骨铭心的思念,又怎么能放得下呢?诗先抑后扬,极尽刻绘之能事,在写杜鹃时,顺笔带出杜鹃花,就与诗题不即不离,得咏物三昧。同时,透过咏物,诗人又把自己的心事沉入。杜鹃鸟的“愁锁巴云”与诗人愁锁故国大地的亡国之哀是相通的;杜鹃鸟将故国之思寄托在杜鹃花上,诗人也是将亡国之恨寄托在这首咏杜鹃花的诗中。因此,诗写得那么低沉,那么伤感。
次联承上,仍写杜鹃鸟。杜鹃鸟的啼声犹如“不如归去”,又啼到口角出血,诗便由此展开。诗写道,它声声地悲啼着,但它的.思归苦心,千万年来,向谁陈诉,谁能明白?因此它啼啊啼啊,啼出了血,染红了这万山开放的杜鹃花。诗的写作手法与上联完全一致。只是将杜鹃的典故分成两个着重点来写,同样在句尾关联杜鹃花。在这联中,诗再次借杜鹃明志,杜鹃眷恋故国的心不改,千古难明,怨深恨长;诗人眷恋已经灭亡的宋朝,也是如此。诗人的血泪,也是像杜鹃一样流个不尽,到死不休。
第三联正式写杜鹃花。出句又承上,杜鹃啼血,染红杜鹃花,于是杜鹃花也就充满了愁思怨情,它在夜月的照耀下,丛生的枝叶,萦绕着青翠的烟雾。这句状夜中之花极神,因是写夜,诗便不再写花而写枝叶,既避免了重复,又与夜的朦胧融成一气,升腾起一片悲凉之气。对句改为虚拟,由冷月照射着的花,返带杜鹃鸟,说杜鹃鸟的精魄一定仍然记挂着往日锦江边的东风。这一点故乡之思,真是百死不悔。诗铸情造景,孤峭凄迷,神似李商隐的无题诗,缠绵感人。
最后,诗借物明志,说这满山的杜鹃花,是杜鹃的血染成,是杜鹃精魄的化身,充满思乡怨恨,行人见了,怎么能不因此而感动得凄然泪下呢?特地标举杜鹃花对行人产生的同是“怀乡恨”,于是前面六句都有了主题,行人的恨与杜鹃的恨就统一在一起了。
篇2:山民阅读答案
1、因为他的眼界很狭隘,想要到外面去看看,却无奈山外还是山,因为父亲也没有出过深山,只能在深山中生活,让他觉得厌倦了。
2、他遗憾他的祖先没有也像他这样想过,想走出这深山,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最终会走出去的.。
3、我觉得山民特别的朴实,有着山里人特有的淳朴,但是缺少了那份想努力走出去的干劲,因为如果他努力了,那他的孩子就可以看见海了!
篇3:山民阅读答案
小时候,他问父亲
“山那边是什么”
父亲说“是山”
“那边的那边呢”
“山,还是山”
他不作声了,看着远处
山第一次使他这样疲倦
他想,这辈子是走不出这里的群山了
海是有的,但十分遥远
他只能活几十年
所以没有等他走到那里
就已死在半路上了
死在山中
他觉得应该带着老婆一起上路
老婆会给他生个儿子
到他死的时候
儿子就长大了
儿子也会有老婆
儿子也会有儿子
儿子的儿子也还会有儿子
他不再想了
儿子也使他很疲倦
他只是遗憾
他的祖先没有像他一样想过
不然,见到大海的该是他了
1 “山第一次使他这样疲倦。”为什么山民会对山感到疲倦?【简要回答】
2 “他只是遗憾”。他遗憾的是什么?【概括回答】
3 从整首诗看,你认为山民是个怎样的人?
篇4:山民 阅读答案
熊猫与山民
四川崇庆县城西北的苟家乡,重峦叠嶂,云雾缭绕,莾莾苍苍。离苟家乡20多千米的岩峰村棚子,住着15户人家,周围简竹丛生,是大小熊猫的天堂。
①熊猫们自认为是山民的老朋友,经常不请自来,到山民家里串门访问。②因为“友谊深厚”,进得屋来就不讲客套,自己动“手”翻箱倒柜,看看主人给它们准备了些什么美味佳肴。③有一回,一只熊猫在一个山民家“酒醉饭饱”之后,还美美地睡了一觉,然后顺“手”将一只小板凳带回山中作纪念,为它的生活添上一点现代的文明。④熊猫们也是炭夫、药夫的朋友,它们常光顾炭夫、药夫放在野地的炊锅,遇上可口的食物,也帮忙吃一些。⑤当然,对这样的“小偷”,山民们只好付之一笑!⑥一天,两只熊猫突然朝正在玩耍的孩子们快步走去,小孩子们吓得哇哇大哭,其实熊猫并无恶意。⑦孩子们走后,它们东张西望了一会儿,便大摇大摆地向树林中隐去,留下了一场虚惊。
浩瀚的苟家乡的林海是宁静的,但又是什么热闹的。除大小熊猫外,金丝猴、扭角羚、豺狗等也出没无常,黄雀、杜鹃鸣奏不绝。每当猕猴桃挂满枝头的金秋时节,常可看见成群结队的金丝猴拖儿带女,或嬉戏于林间,或小憩于岩石上晒太阳、吃野果。但它们但小羞涩,一遇见情况,便像荡秋千一样,眨眼工夫消失在茫茫林海之中,使你望树兴叹!
【题目】
1.解释下列词语中带点字的意思。
(1)东张西望:看 (2)虚惊:不真实
(3)鸣奏不绝: 断 (4)嬉戏:玩耍
(5)浩瀚:广大 (6)望树兴叹:叹息
2.选择题。
(1)第2段中“友谊深厚”一词加以引导的作用是( A )
A.表示强调,指友谊非常深厚。
B.表示否定,意思是好像友谊深厚,其实不是友谊。
C.表示引用,引用别人的词说明问题。
(2)本文题目的特点是( D )
A. 以事命题 B. 以人物命题
C.以动物命题 D. 以人物和动物的关系命题
3.用“ ”画出写环境的词语,然后说明这种环境有什么特点。
4.用“‖”画出第2段的层次,并用小标题概括每层要点。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1~3,4~5,6~7
5.读了这篇短文,你有什么感想?
篇5:山民 阅读答案
山 民
韩 东
小时候,他问父亲
“山那边是什么”
父亲说“是山”
“那边的那边呢”
“山,还是山”
他不作声了,看着远处
山第一次使他这样疲倦
他想,这辈子是走不出这里的群山了
海是有的,但十分遥远
他只能活几十年
所以没有等他走到那里
就已死在半路上了
死在山中
他觉得应该带着老婆一起上路
老婆会给他生个儿子
到他死的时候
儿子就长大了
儿子也会有老婆
儿子也会有儿子
儿子的儿子也还会有儿子
他不再想了
儿子也使他很疲倦
他只是遗憾
他的祖先没有像他一样想过
不然,见到大海的该是他了
【题目】
1.为加粗字注音。
疲倦:________ 遥远:________ 遗憾:________
2.对本诗主旨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山民”是闭塞、保守、愚昧的象征。
B.“山民”有渴望冲破封闭、保守的强烈愿望。
C.“山民”的遗憾是见到大海的理想在他儿子、儿子的儿子身上也不会实现。
D.“山民”对自己理想的实现只是进行了想象,却没有付诸行动。
3.对本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山民》属于寓言诗,它假借一个山民的口吻讲述了一个寓言故事――人,不安于“山”,总向往着“海”,见异思迁,总不会成功。
B.“他问”“他想”“他觉得”“他只是遗憾”――诗人选择这样的词语,旨在刻画一个有思想,有活力,却战胜不了命运的”山民”形象。
C.“山第一次使他这样疲倦”――“山民”对山的疲倦,意味着对现状的不满足,因而激发了新的思维,激起了对新生活的追求。
D.诗篇重在记叙,语言平实流畅,朴素无华;塑造人物,采用了多种方法,如: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等。
【答案】
1.pí juàn yáo yuǎn yí hàn
2.C
3.A
【相关阅读:熊猫与山民阅读答案】
熊猫与山民
四川崇庆县城西北的苟家乡,重峦叠嶂,云雾缭绕,苍苍。离苟家乡20多千米的岩峰村棚子,住着15户人家,周围简竹丛生,是大小熊猫的天堂。
①熊猫们自认为是山民的老朋友,经常不请自来,到山民家里串门访问。②因为“友谊深厚”,进得屋来就不讲客套,自己动“手”翻箱倒柜,看看主人给它们准备了些什么美味佳肴。③有一回,一只熊猫在一个山民家“酒醉饭饱”之后,还美美地睡了一觉,然后顺“手”将一只小板凳带回山中作纪念,为它的生活添上一点现代的文明。④熊猫们也是炭夫、药夫的朋友,它们常光顾炭夫、药夫放在野地的炊锅,遇上可口的食物,也帮忙吃一些。⑤当然,对这样的“小偷”,山民们只好付之一笑!⑥一天,两只熊猫突然朝正在玩耍的孩子们快步走去,小孩子们吓得哇哇大哭,其实熊猫并无恶意。⑦孩子们走后,它们东张西望了一会儿,便大摇大摆地向树林中隐去,留下了一场虚惊。
浩瀚的苟家乡的林海是宁静的,但又是什么热闹的。除大小熊猫外,金丝猴、扭角羚、豺狗等也出没无常,黄雀、杜鹃鸣奏不绝。每当猕猴桃挂满枝头的金秋时节,常可看见成群结队的金丝猴拖儿带女,或嬉戏于林间,或小憩于岩石上晒太阳、吃野果。但它们但小羞涩,一遇见情况,便像荡秋千一样,眨眼工夫消失在茫茫林海之中,使你望树兴叹!
【题目】
1.解释下列词语中带点字的意思。
(1)东张西望:看 (2)虚惊:不真实
(3)鸣奏不绝: 断 (4)嬉戏:玩耍
(5)浩瀚:广大 (6)望树兴叹:叹息
2.选择题。
(1)第2段中“友谊深厚”一词加以引导的作用是( A )
A.表示强调,指友谊非常深厚。
B.表示否定,意思是好像友谊深厚,其实不是友谊。
C.表示引用,引用别人的词说明问题。
(2)本文题目的特点是( D )
A. 以事命题 B. 以人物命题
C.以动物命题 D. 以人物和动物的关系命题
3.用“ ”画出写环境的词语,然后说明这种环境有什么特点。
4.用“‖”画出第2段的层次,并用小标题概括每层要点。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1~3,4~5,6~7
5.读了这篇短文,你有什么感想?
【答案】
1.张:看,望。 虚:空。 绝:断。 嬉:游戏,玩耍。
叹:感叹。
2.①B ②D 3. 略
4.……美味佳肴。‖有一回……现代的文明。‖熊猫们也是……付之一笑!‖一天…… 不请自来 吃、住、拿 炭夫、药夫的朋友 一场虚惊
5.提示:从人和动物的和谐关系方面考虑。
[山民 阅读答案]
篇6:《山民》阅读答案
6.诗中用“他问”“他想”“他觉得”“他只是遗憾”几个词语,旨在刻画一个有思想、有活力,却战胜不了命运的`“山民”的形象。
7.这首诗塑造人物,采用了多种方法,诸如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等。
篇7:山民的阅读答案
小时候,他问父亲
山那边是什么
父亲说是山
那边的.那边呢?
山。还是山
他不作声了,看着远处
山第一次使他这样疲倦
他想,这辈子是走不出这里的群山了
海是有的,但十分遥远
他只能活几十年
所以没等到他走到那里
就已死在半路上
死在山中
他觉得应该带着老婆一起上路
老婆会给他生个儿子
到他死的时候
儿子就长大了
他不再想了
儿子也使他很疲倦
他只是遗憾
他的祖先没有像他一样想过
不然,见到大海的该是他了
6.诗中用了他问他想他觉得他只是遗憾几个词语,用意是什么?(4分)
7.这首诗描写人物运用了怎样的描写手法?(4分)
篇8:山民的阅读答案
6.诗中用他问他想他觉得他只是遗憾几个词语,旨在刻画一个有思想、有活力,却战胜不了命运的山民的形象。
7.这首诗塑造人物,采用了多种方法,诸如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等。
篇9:《杜鹃花》阅读答案
14.下列对这首诗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首联出句直写巴蜀之地愁云密布之景,暗点蜀国望帝失国后魂化杜鹃的传说,故国成空的浓重愁绪寓于眼前的愁云形象地托出,妙合无垠,且定下了全诗的情感基调。
B.首联对句紧承上句继续在写杜鹃鸟,仍然未写到杜鹃花,它传达出失国的诗人和杜鹃鸟同病相怜,都空念故国却无力回天只能留下遗恨的悲情,缠绵感人。
C.颔联承上而来,杜鹃鸟声声叫曰不如归去,然而千年思归的苦心无处表白,竟啼叫出血,染红了万山的杜鹃花,眷恋、怨恨之情表达至此,堪称惊心动魄。
D.颈联动静结合,前句写枝的静,深夜月色中杜鹃花的枝条在青雾笼罩下显得朦胧静美;后句写花的动,锦水之滨的杜鹃花在徐徐的东风中婀娜招摇,动人心魄。
E.尾联明写行人直言诗意,一个染字,使诗意由鸟到花再到行人自然贯穿,层层相扣。卒章表明诗意怀乡恨,此恨化为满山杜鹃,长挂望眼,永无绝期。
15.本诗和白居易的《琵琶行》(杜鹃啼血猿哀鸣)都写到杜鹃鸟,它们在诗歌情感表达上有什么不同作用?请结合诗句具体说明。(6分)
篇10:《杜鹃花》阅读答案
14.B、D(B仍然未写到杜鹃花不当,颔联写杜鹃鸟把对往事的思念和满腔的遗恨,寄托在满山遍野鲜红怒放的杜鹃花上,对句已一笔带出杜鹃花。D动静结合不当,应为虚实结合,且后句的意思是杜鹃的精魂早已乘着东风飞回到朝思暮想的锦水之滨。)(答对一项给2分,答对两项给5分)
15. ①本诗借望帝啼血的典故,写杜鹃鸟千古归心不改,声声悲啼,口角溅血,把满山的杜鹃花染红。托物言志,抒发了自己的亡国之恨、故国之思。
②《琵琶行》中,以杜鹃悲凄的啼鸣渲染谪居之地浔阳环境的恶劣,衬托诗人被贬后痛苦的心情。(分2点,共6分,每点3分,句意,手法,情感各1分。意思相近即可)
《杜鹃花》诗歌赏析参考:
这首咏物诗是咏杜鹃花的,诗层层相扣,渐次推进,先从杜鹃上着眼,然后过渡到杜鹃花,最终言志,表达故国之思。宋朝灭亡后,很多遗民诗借杜鹃典寄托亡国之恨,家山之恋,一时成为风气。
这首诗未写杜鹃花,先推本溯源,写杜鹃鸟。愁锁巴云,直接由杜鹃典生发,写杜鹃产地,使人自然地联系到望帝杜宇化成杜鹃的哀怨故事。诗把环境描写成愁云密锁,一片凄凉黯然,为全诗定调。望帝已化杜鹃,自然往事都空,渺如云烟,无法挽回,所以诗以往事空论定,第二句赶紧拉回,说杜鹃把满腔的遗恨,寄托在满山遍野鲜红怒放的杜鹃花上。这不啻告诉人们,云空未必空,一切都可忘怀,但对故国刻骨铭心的思念,又怎么能放得下呢?诗先抑后扬,极尽刻绘之能事,在写杜鹃时,顺笔带出杜鹃花,就与诗题不即不离,得咏物三昧。同时,透过咏物,诗人又把自己的心事沉入。杜鹃鸟的愁锁巴云与诗人愁锁故国大地的亡国之哀是相通的;杜鹃鸟将故国之思寄托在杜鹃花上,诗人又何尝不是将亡国之恨寄托在这首咏杜鹃花的诗中呢?因此,诗写得那么低沉,那么伤感。
次联承上,仍写杜鹃鸟。杜鹃鸟的啼声犹如不如归去,又啼到口角出血,诗便由此展开。
诗写道,它声声地悲啼着,但它的思归苦心,千万年来,向谁陈诉,谁能明白?因此它啼啊啼啊,啼出了血,染红了这万山开放的杜鹃花。诗的写作手法与上联完全一致。只是将杜鹃的典故分成两个着重点来写,同样在句尾关联杜鹃花。在这联中,诗再次借杜鹃明志,杜鹃眷恋故国的心不改,千古难明,怨深恨长;诗人眷恋已经灭亡的宋朝,不也是如此吗?诗人的血泪,又何尝不是像杜鹃一样流个不尽,到死不休呢?
第三联正式写杜鹃花。出句又承上,杜鹃啼血,染红杜鹃花,于是杜鹃花也就充满了愁思怨情,它在夜月的照耀下,丛生的枝叶,萦绕着青翠的烟雾。这句状夜中之花极神,因是写夜,诗便不再写花而写枝叶,既避免了重复,又与夜的朦胧融成一气,升腾起一片悲凉之气。对句改为虚拟,由冷月照射着的花,返带杜鹃鸟,说杜鹃鸟的精魄一定仍然记挂着往日锦江边的东风。这一点故乡之思,真是百死不悔。诗铸情造景,孤峭凄迷,神似李商隐的无题诗,缠绵感人。
最后,诗借物明志,说这满山的杜鹃花,是杜鹃的血染成,是杜鹃精魄的化身,充满思乡怨恨,行人见了,怎么能不因此而感动得凄然泪下呢?特地标举杜鹃花对行人产生的同是怀乡恨,于是前面六句都有了主题,行人的恨与杜鹃的恨就统一在一起了。
篇11:《熊猫与山民》阅读答案
四川崇庆县城西北的苟家乡,重峦叠嶂,云雾缭绕,莽莽苍苍。离苟家乡20多公里的岩峰村栅子,住着15户人家,周围箭竹丛生,是大小熊猫的天堂。
熊猫们自认是山民的老朋友,经常(不请自来 串门访问),到居民家里(不请自来 串门访问)。因为“友谊深厚”,进得屋来就不讲客套,自已动“手”翻葙倒柜,看看主人给它们准备了些什么美味佳肴。有一回,一只熊猫在一个山民家“酒醉饭饱”之后,还美美地睡了一觉,然后顺“手”将一只小板凳带回山坡作纪念,为它的生活添上一点现代的文明。熊猫们也是炭夫、药夫的朋友,它们常(照顾 光顾)炭夫、药夫放在野地的炊锅,遇上可食物,也帮忙吃一些。当然,对这样的“小偷”,山民们只好(付之一笑 怨天尤命)!一天,两只熊猫突然朝正在玩耍的孩子快步走去,小孩子吓得哇哇大哭,其实熊猫并无恶意。孩子走后,它们东张西望了一会儿,便大摇大摆地向树林中隐去,留下了一场(恐慌 虚惊)。
浩瀚的的苟家乡的林海是宁静的,但又是十分热闹的。除大小熊猫外,金丝猴、扭角羚、豺狗等也出没无常,黄雀、杜鹃鸣奏不绝。每当猕猴桃桂满枝头的金秋时节,常可看见成群结队的金丝猴拖儿带女,或嬉戏于林间,或小憩于岩石上晒太阳,吃野果。但它们胆小羞涩,一遇见情况,便像荡秋千一样,眨眼工夫消失在茫茫林海之中,使你望树兴叹!
1、用“//”给第二自然段划分层次,并用小标题概括每层要点。
2、用“_____”画出写环境的.词语,然后说明这种环境有什么特点。
参考答案:
1、用“//”给第二自然段划分层次,并用小标题概括每层要点。
第一段:熊猫们自认是山民的老朋友,经常(不请自来 ),到居民家里( 串门访问)。因为“友谊深厚”,进得屋来就不讲客套,自已动“手”翻葙倒柜,看看主人给它们准备了些什么美味佳肴。 层义:熊猫自认为是山民们的朋友,经常不请自来。
第二段:有一回,一只熊猫在一个山民家“酒醉饭饱”之后,还美美地睡了一觉,然后顺“手”将一只小板凳带回山坡作纪念,为它的生活添上一点现代的文明。熊猫们也是炭夫、药夫的朋友,它们常(光顾)炭夫、药夫放在野地的炊锅,遇上可食物,也帮忙吃一些。当然,对这样的“小偷”,山民们只好(付之一笑 )!一天,两只熊猫突然朝正在玩耍的孩子快步走去,小孩子吓得哇哇大哭,其实熊猫并无恶意。孩子走后,它们东张西望了一会儿,便大摇大摆地向树林中隐去,留下了一场(虚惊)。层义:熊猫的种种行为令山民们无可奈何。
2、用“_____”画出写环境的词语,然后说明这种环境有什么特点。四川崇庆县城西北的苟家乡,重峦叠嶂,云雾缭绕,莽莽苍苍。离苟家乡20多公里的岩峰村栅子,住着15户人家,周围箭竹丛生,浩瀚的的苟家乡的林海是宁静的,但又是十分热闹的介绍这种环境适宜熊猫和其他动物生存,而且可以在这里繁衍生息。
篇12:高中现代诗歌《山民》阅读答案
高中现代诗歌《山民》阅读答案
山 民
小时候,他问父亲
“山那边是什么”
父亲说“是山”
“那边的那边呢?”
“山。还是山”
他不作声了,看着远处
山第一次使他这样疲倦
他想,这辈子是走不出这里的群山了
海是有的,但十分遥远
他只能活几十年
所以没等到他走到那里
就已死在半路上
死在山中
他觉得应该带着老婆一起上路
老婆会给他生个儿子
到他死的时候
儿子就长大了
……
他不再想了
儿子也使他很疲倦
他只是遗憾
他的`祖先没有像他一样想过
不然,见到大海的该是他了
6.诗中用了“他问”“他想”“他觉得”“他只是遗憾”几个词语,用意是什么?(4分)
7.这首诗描写人物运用了怎样的描写手法?(4分)
参考答案:
6.诗中用“他问”“他想”“他觉得”“他只是遗憾”几个词语,旨在刻画一个有思想、有活力,却战胜不了命运的“山民”的形象。
7.这首诗塑造人物,采用了多种方法,诸如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等。
真山民《杜鹃花》的阅读答案及赏析(共12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