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塘湖春行》导学案及课后训练

时间:2022-12-15 05:34:02 作者:分子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分子”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钱塘湖春行》导学案及课后训练,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钱塘湖春行》导学案及课后训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钱塘湖春行》导学案及课后训练

《钱塘湖春行》导学案及课后训练

《钱塘湖春行》导学案

学习目标

(重点、难点)

1、知识目标:了解古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能力目标: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培养学生赏读诗歌的能力。

3、情感目标:感受作者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自学内容: 引入新课

1、投影西湖春景图,播放《春江花月夜》的音乐,由图片及音乐营造

2、走进作者: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与李白、杜甫合称唐朝三大诗人,是唐代诗人中创作诗作最多的一个,有“诗魔”之称。代表作品有:《长恨歌》、《琵琶行》等。

3、按照古诗的要求学生集体读课文,四人学习小组互读课文。

4、请个别学生作示范性朗读,然后让学生互相点评。

5、学生说出标题提示了哪些方面的内容?(地点:钱塘湖、季节:春、事情:出游)

6、明确诗的体裁(七言律诗)

7、学生读后讨论提出诗中难理解的字词:水面初平云脚低暖树乱花不足

8、诗题说“春行”,说说作者的游踪:孤山寺—贾亭—白沙堤 三、再读诗,赏美景

1、学生自读后讨论:诗中所写的是春天的哪一个阶段,找理由说明: 写的是早春,早莺、新燕、乱花、浅草。是“早莺”,而且几处,不多,所以抢着向阳的暖树,来试它滴溜的歌喉;因为是“新燕”,是不多的几家,就会引起人们一种乍见的喜悦。,而春天百花争艳,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便有迷乱之感。草初生,故“浅”,也是早春景象。 2、诗中写了哪些景物?怎样写?

春水,春云,春鸟,春树,春泥,春花,春草,

春水初涨,

春水淙淙;白云重叠,同湖面相连,水云相接连成一体;早莺抢着向阳的暖树,来试它滴溜的歌喉;新燕刚回引起人们一种乍见的喜悦;而春天百花争艳,眼前一片姹紫嫣红,数量多,颜色艳,使人眼花缭乱,便有迷乱之感;草初生,刚能淹没马蹄印。 第2页 共6页

讨论内容:

全班学生自由朗读,直到能背诵

1、古人对语言的锤炼极为讲究,所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其实都是“吟安一个字,抚断数根须”的结果,白居易、欧阳修、贾岛都是其中的典 范。本诗“乱花渐欲迷人眼”中的“乱”不仅写出了花的`品种数量之多,颜色之 艳,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使人眼花缭乱,便有迷乱之感;更显出了一种勃勃的生 机。

2、诗中还有类似的妙笔,学生讨论找出并说说妙在哪里? 初、低、早、争、暖、新、春、渐、浅”

3、想象诗中优美的意境,教师配乐朗诵。投影钱塘湖的春景图

在一个明丽的春日,我信马来到钱塘湖畔,由孤山寺的北面绕到贾公亭西。一场春雨刚过。云气同湖面上的微波连成一片,像贴在水面似的。而湖水涨得满满的,快要跟岸齐平了。远处近处都有黄莺婉转的叫声,这些春天的使者们,嬉戏追逐,争着抢着往向阳的枝头飞。谁家新归的燕子在湖边飞上飞下,它寺北写起至白沙堤。开头写“湖面初平”是孤山寺所见之景,中们忙着衔泥筑巢。沿途繁花东一簇,西一丛,快要让人眼花缭乱了。而路上的春草刚从土里钻出来,刚够遮住马蹄。春神把花挂在树上,把草铺在地上,供人们间写游程中所见,最后用“绿杨荫里”写白沙堤之景,明丽轻快,尽情赏玩,而我最迷恋的却是湖东一带,这里绿杨成荫,白堤静静的躺在湖边,安闲,自在,真要让人留连忘返了。 令人目迷神驰。

精读诗,悟诗情

1、诗中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最爱”,表达作者对钱塘 湖美景的赞美热爱之情;“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完全陶 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

2、面对美好的大自然,我们应持什么样的态度?

3、西湖是我国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是驰名世界的旅游胜地,有着“人 间天堂的美誉”。历代文人咏赞西湖的诗文很多,你们能举出一些吗? 例:苏东坡《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 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全班学生自由朗读,直到能背诵

第3页 共6页 ◎ 第4页 共6页

涉县光华中学备课方案

课前小测:(时间___________分值__________)

说明:

1、本方案是备课的基本要 求,各科根据学科特点以 及个人教改的新思路,适 当增加课堂活动内容。

2、要求体现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法。

篇2:《钱塘湖春行》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诗歌;

2、用心品味诗歌形象的语言;

3、准确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重点难点:

1、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全诗。

2、品味语言,体会诗的意境。

预学篇

1、作者简介:白居易(772—846),字,自号,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是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诗人和文学家。原籍太原,后迁下(今陕西渭南县),曾官太子少傅。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著有《白氏长庆集》,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2、背景资料:《钱塘湖春行》钱塘湖就是杭州西湖,那里气候宜人,山川秀丽,自唐代以来,一直是游览胜地。白居易少年时代就对杭州神驰向往,唐穆宗长庆二年(822)秋,他由忠州刺史改任杭州刺史,终于实现了这一夙愿。长庆四年夏,他又改任苏州刺史。在杭州任职的六百天里,诗人不仅带领民众筑堤浚(jùn)井,为地方做了不少好事,而且也饱览西湖的山光水色,写了许多吟咏西湖风景的诗篇,《钱塘湖春行》即其中之一。《钱塘湖春行》一诗写出了诗人看见早春风景时的开心和对钱塘江风景的喜爱与赞美,表达了诗人的喜悦之情。

3、搜集描绘西湖的传世佳作。

导学篇

一、检查预习及课下积累

二、读一读领略诗之韵

提示:1、读准字音;2、读准节奏;3、读出感情。

三、译一译通晓诗之意。

请自由朗读诗歌,对照课文下注释,理解诗句意思。

三、品一品探寻诗之妙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诗歌,思考:

1、作者选取哪些景物来表现西湖的美?诗歌描绘的是西湖春天哪个阶段的景色?你是从文中哪里看出来的呢?说说你的理解。

2、诗人描绘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四、想一想感受诗之美

根据提示,把欣赏到的西湖美景用散文式的语言描绘出来。

首联: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春日,我骑马来到钱塘湖畔,由孤山寺的北面绕到贾公亭的西边。雨后春水初涨,水面与堤岸齐平,微波荡漾;空中白云朵朵,同水面连成一片。

颔联:

颈联:

尾联:西湖的美景令人陶醉。而我最迷恋的却是湖东一带的景色。这里绿柳成荫,白沙堤静静地躺在湖边,那么安闲,那么自在,真让我流连忘返啊。

五、背一背积累经典诗作

六、比一比体会诗之异同

阅读韩愈的《早春》,试从所描绘的景物及所抒发的情感方面比较异同。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篇3:《钱塘湖春行》导学案

《钱塘湖春行》导学案

一、小组预习成果展示

1、简介诗人

2、解释词语

早莺:暖树:新燕:浅草:乱花:

3、朗读这首诗

二、对照注释理解诗意,选择你喜欢的一句诗描绘画面,参考句式:

从————中我看到了————。

从————中我听到了————。

从————中我感受到————

三、赏析古诗

1、赏析方法:

(1)、赏物像(描绘了什么?)

(2)、抓特点(怎么描绘的?)

(3)、赏语言(品味关键词、抓修辞。)

(4)、体会诗中的意境和诗人情感

2、赏析以前我们先找到作者描绘了初春西湖的哪些景物?

3、举例:几处早莺争暖树:“几处”、“早”写出了初春黄莺还不多,“争”用拟人手法写出了黄莺竞相飞上枝头欢歌的景象。展现了初春的勃勃生机。

4、小组合作赏析剩下的六句话

5、小组抽签展示

四、背诗(比一比)

五、拓展

1、我来鉴赏

春雪

(唐)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1、第二句话中的“惊”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惊讶、惊喜)

2、三四两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简要赏析。

2、这是一首描写春天描写西湖的古诗,同学们喜欢春天和西湖吗?还知道哪些描写春天,描写西湖的诗句。小组内交流一下,组长可以记录下来,看一下那个小组积累的多。小组展示。

六、赏析课文

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中间四句是:“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有诗评家指出:四句之中,闲笔太多。他所说的闲笔,是指“几处”、“谁家”、“渐欲”、“才能”,删去之后,诗为“早莺争暖树,新燕啄春泥。乱花迷人眼,浅草没马蹄。”仅就吟景来说,原诗的形象和画面全都出来了。然而,诗人写的是“春行”,不是“春景”,他要让西湖的春景随着他的“行”而流动。没有这八个字,春景是静止的;有了这八个字,静止的画面便流动起来。

“几处”是数量词。“早莺争暖树”,是一幅很美的画面,冠以“几处”,这美的画面就不是一幅,而是多幅。这边有,那边有,远处还有。“柳浪闻莺”为西湖一景,其实,春日西湖的四周,处处可闻莺啼。“谁家”是疑问词。诗人并非着意描绘“春燕啄泥”,而是有意追问:“那啄泥的春燕是谁家的呢?”随着这一发问,说不定诗人会加快脚步,双眼紧盯着那只春燕,看它到底把春泥衔到哪户人家去筑巢。这么联想开来,不是比仅仅刻划“春燕啄泥”的画面有趣得多吗。“渐欲”“才能”与“几处”“谁家”一样,不提供形象,不组成画面,但加入诗中,却使形象得以扩展,画面得以延伸,自然之物会随着诗人的“行”而流动起来。

朗朗吟诵是读诗,细细琢磨是品诗,好诗可读还耐品。有的诗初初一读,觉不出多妙,但慢慢品读,却妙气横生。直接读出的诗味,多来自直观的形象;间接品出的诗味,多藏在形象之外的“闲笔”中。

那位诗评家就当诗评家吧,千万别当编辑,更别当总编。否则,白居易们的诗作投到他手里,他大笔一抹,说是砍去“闲笔”,实则伤筋动骨,那诗作的命运就惨了。

七、知识拓展

知识举要

云脚

“脚”的本义指人和动物行走的.器官。又可指器物的支撑,如椅脚、桌脚。还可指器物的下端,如山脚、墙脚。又可指残余的滓末,(现代汉语中有“下脚料”之类的词语)由此引申为末端。如日脚、雨脚,杜甫《羌村三首》:“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本诗“水面初平云脚低”中的“云脚”,指云层的最低处。

“初”在古汉语里用作副词,常用来表示时间。常指动作行为的第一次或发生后最初的那段时间。

1.常用在动词前,有时用在形容词前,可译为“开始”“乍”,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jì)北,初闻涕泪满衣裳。”本诗“水面初平云脚低”。(初:乍)

2.用在动词前,表示事情是头一回这样做。如《公羊传》宣公十五年“初税亩”。

3.用在句子(或短语)开头,表示对往事的追溯。如《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初,亮自表后主”。

4.表示“从来”“素来”一类意思。如《汉书·盖勋传》:“群臣初无是言也”。(初:素来,从来。)

“渐”在古汉语里常用作副词,意思是“逐渐”,表示情况的逐渐变化或程度的逐渐加深。可译为“逐渐”“越来越”“渐渐”。本诗“乱花渐欲迷人眼”即用此义。

“渐”用作动词时有“加剧”“疏导”“沾湿”等许多义项。如《书·顾命》:“王曰:呜呼,疾大渐,惟几。”(渐:加剧。)《史记·越王勾践世家》:“禹之功大矣,渐九川,定九州。”(渐:疏导。)《诗·卫风·氓》:“淇水汤汤(shāngshāng),渐车帷裳。”(渐:沾湿。)

篇4:唐诗《钱塘湖春行》导学案

【学习目标】

1 知识与能力:有感情的朗读诵背全诗。

2 过程与方法: 品味语言,体会诗的意境。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启发学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引导学生了解自然,热爱自然,尊重自然。

【学习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诵背全诗。

【学习难点】品味语言,体会诗的意境。

【学习方法】诵读—自学—讨论—探究。

【学习流程】

(一)预习检测

1 作者( ),( )代诗人,字( ),号( )。

(二)课内探究

1 读一读诗,想一想诗人凭什么说是钱塘湖,而非其他?

2 诗人说“行”,你能找出依据吗?

3 小组自由讨论,诗中哪些地方是在描写初春的西湖?

4 古人对语言的锤炼极为讲究,所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其实都是“吟安一个字,抚断数根须”的结果,白居易、欧阳修、贾岛都是其中的典范。本诗“乱花渐欲迷人眼”中的“乱”不仅写出了花的品种数量之多,花开之多更显出了一种勃勃的生机,诗中还有类似的妙笔,你能找出一些吗?

5 作者在全诗中流露出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三)训练检测

1 诗中点明春临西湖,交待作者游踪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请写出诗中的一组对偶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诗中描写春天草长莺飞、百花初绽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诗中表明作者看不足、赏不够,乐而忘返的留恋之情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诗中描写初春景象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在我国古代诗词中,描写春天景象的诗句很多,请写出连续的两句,并注明作者和出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总结反思

篇5:唐诗《钱塘湖春行》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2、品味诗歌形象的语言,体会诗的意境

3、准确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二、学法指导:

1、认真朗读诗歌,划出表示地点和描写景物的词语。

2、认真阅读“知识链接”,划出有关律诗和绝句的相关知识,并完成预习案。

三、知识链接:

1、走进作者: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与李白、杜甫合称唐朝三大诗人,是唐代诗人中创作诗作最多的一个,有“诗魔”之称。代表作品有:《长恨歌》、《琵琶行》等。

2、写作背景:长庆三年春,白居易任杭州刺使,到西湖游玩,骑马走在白沙堤上,远看风景迷人的西湖,被它特别的气质吸引了,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了初春的美好。他心旷神怡,诗兴大发,写下了这首著名的诗歌,抒发了自己对春天西湖赞美和热爱的感情。

请注意:钱塘湖是杭州西湖的别名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浅析

钱塘湖春行鉴赏

钱塘湖春行教案

钱塘湖春行中心思想是什么

钱塘湖春行赏析

钱塘湖春行翻译

钱塘湖春行 翻译

钱塘湖春行意境赏析

钱塘湖春行内容赏析

钱塘湖春行教学设计

《钱塘湖春行》导学案及课后训练(精选5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钱塘湖春行》导学案及课后训练,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