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豆豆”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爱因斯坦的名人故事,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爱因斯坦的名人故事,仅供参考,喜欢可以收藏与分享哟!
- 目录
篇1:名人故事 爱因斯坦
今天,我看了一则爱因斯坦名言,令我十分的感动。我决定把自己未来人生的理想和目标定义在爱因斯坦的名言中。这个名言到底划什么呢?这么令人感动,那就是――每个人都有一定的理想,这种理想决定着他的努力和判断方向,就在这个意义上,我从来不把安逸和快乐看作生活目的的本身。
这种理想我叫它“猪栏理想”。这则名言令我十分感动,因为爱因斯坦说的是“理想决定着他的努力和判断方向”。我想:“人的理想和未来不就是因为努力和判断创造出来的吗?”。他还说,“我从来不把安逸和快乐看作是生活目的的本身”,我从这句话中体会到爱因斯坦对安逸和快乐不屑一顾的神情。所谓“勤、勉”不也是和爱因斯坦理论相一致的吗?爱因斯坦的话语中只有一句话,这种理想的基础我叫他猪栏理想,这和我们奋发图强,自力更新的思想是相悖的。
爱因斯坦一生为什么能那么杰出,那么出类拔粹,就是因为他的理想是高于“安逸和快乐”理论的,从他的话中可以看出他对“安逸和快乐”是有一定程度憎恨的。
我们都有自己的理想,我们都要为自己的理想奋发图强,自力更新,还是他说的好,“每个人都有一定的理想,这种理想决定着他的努力和判断方向”,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就不应该把安逸和快乐看作是生活目的的本身,我们都应该像他老人家说的那样,切实做到远离“猪栏理想”,勤勉自己,做个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
篇2:名人故事 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是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自从他的《相对论》问世后,世界上不少名牌大学都争着请他去演讲。
有一次,爱因斯坦有应邀去演讲,路途中,他的司机说:“博士,您关于《相对论》的演讲,我至少听过300次了,已背得滚瓜烂熟。我敢打赌,我也能上讲台!”爱因斯坦很看重人才,一口答应,说:“好,我给你一次机会试试。反正这所大学没人认识我,到那里我扮做司那里我扮做司机,你代替我演讲吧!”
在演讲台上,司机果然一字不漏地背出相对论的演说词,而且还相当流利。当他走下演讲台,不想被一位教授拦住,请教一道难题。这样的难题,司机连听都没有听过,根本无法回答,可他灵机一动,毫不在意的回答:“这样简单的问题,连我的司机也能回答,想不到你竟来问我!”
爱因斯坦听了,立即上前来回答,教授听得心服口服,但他始终没有发现为他解释难题的人的身份。司机因此更敬佩爱因斯坦。在归途中,司机对他说:“事实证明,我只能当司机,而你才是真正的科学。“
篇3:爱因斯坦和罗盘名人故事
爱因斯坦和罗盘名人故事
爱因斯坦上学前的一天,他生病了,本来沉静的孩子更像一只温顺的小猫,静静地蜷伏在家里,一动也不动。父亲拿来一个小罗盘给儿子解闷。
爱因斯坦的小手捧着罗盘,只见罗盘中间那根针在轻轻地抖动,指着北边。他把盘子转过去,那根针并不听他的话,照旧指向北边。爱因斯坦又把罗盘捧在胸前,扭转身子,再猛扭过去,可那根针又回来了,还是指向北边。不管他怎样转动身子,那根细细的红色磁针就是顽强地指着北边。
小爱因斯坦忘掉了身上的病痛,只剩下一脸的惊讶和困惑:是什么东西使它总是指向北边呢?这根针的四周什么也没有,是什么力量推着它指向北边呢?爱因斯坦67岁时仍然为童年时的“罗盘经历”感慨万千。
他在《自述》中说:当我还是一个四、五岁的小孩,在父亲给我看一个罗盘的时候,就经历过这种惊奇。这只指南针以如此确定的方式行动,根本不符合那些在无意识的概念世界中能找到位置的事物的本性的(同直接‘接触’有关的作用)。我现在还记得,至少相信我还记得,这种经验给我一个深刻而持久的印象。我想一定有什么东西深深地隐藏在事情后面。凡是人从小就看到的事情,不会引起这种反应;他对于物体下落,对于风和雨,对于月亮或者对于月亮会不会掉下来,对于生物和非生物之间的区别等都不感到惊奇。
小小的罗盘,里面那根按照一定规律行动的磁针,唤起了这位未来的'科学巨匠的好奇心——探索事物原委的好奇心。而这种神圣的好奇心,正是萌生科学的幼苗。
1953年3月14日,爱因斯坦在74岁生日宴会之前,举行了一个简短的记者招待会。会上,他收到一份书面的短信。信上第一个问题就是:“据说你在5岁时由于一只指南针,12岁时由于一本欧几里得几何学而受到决定性的影响。这些东西对你一生的工作果真有过影响吗?”
爱因斯坦看了微微一笑,回答说:“我自己是这样想的。我相信这些外界的影响对我的发展确是有重大影响的。”爱因斯坦接下来的回答似乎更饶有趣味:“但是人很少洞察到他自己内心所发生的事情。当一只小狗第一次看到指南针时,它可能没有类似的影响,对许多小孩子也是如此。事实上决定一个人的特殊反应的究竟是什么呢?在这个问题上,人们可以设想各种或多或少能够说得通的理论,但是决不会找到真正的答案。”
的确,一个儿童的一次偶然经历和日后伟大的科学发现之间,大概怎么推论,也难以找出让人心服的必然性联系。
篇4:爱因斯坦的名人故事
爱因斯坦小时候十分贪玩。他的母亲常常为此忧心忡忡,再三告诫他应该怎样怎样,然而对他来讲如同耳边风。这样,一直到16岁的那年秋天,一天上午,父亲将正要去河边钓鱼的爱因斯坦拦住,并给他讲了一个故事,正是这个故事改变了爱因斯坦的一生。故事是这样的:
“昨天,”爱因斯坦父亲说,“我和咱们的邻居杰克大叔清扫南边工厂的一个大烟囱。那烟囱只有踩着里边的钢筋踏梯才能上去。你杰克大叔在前面,我在后面。我们抓着扶手,一阶一阶地终于爬上去了。下来时,你杰克大叔依旧走在前面,我还是跟在他的后面。后来,钻出烟囱,我发现一个奇怪的事情:你杰克大叔的后背、脸上全都被烟囱里的烟灰蹭黑了,而我身上竟连一点烟灰也没有。”爱因斯坦的父亲继续微笑着说:“我看见你杰克大叔的模样,心想我肯定和他一样,脸脏得像个小丑,于是我就到附近的小河里去洗了又洗。而你杰克大叔呢,他看见我钻出烟囱时干干净净的,就以为他也和我一样干净呢,于是就只草草洗了洗手就大模大样上街了。结果,街上的人都笑痛了肚子,还以为你杰克大叔是个疯子呢。”
爱因斯坦听罢,忍不住和父亲一起大笑起来。父亲笑完了,郑重地对他说,“其实,别人谁也不能做你的镜子,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镜子。拿别人做镜子,白痴或许会把自己照成天才的。”
爱因斯坦听了,顿时满脸愧色。
爱因斯坦从此离开了那群顽皮的孩子们。他时时用自己做镜子来审视和映照自己,终于映照出生命中的熠熠光辉。
盲目地与别人相比较,以为自己比身边的人聪明就满足了,或者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就沮丧了。这多么愚蠢啊!每一个人都有其不同的人生目标和生活方式,自己才是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最可靠的人生向导。
爱因斯坦的小时候
面对那么多成就卓越的人,也许你会自惭形秽地说:“我这么笨,怎么可能成才呢?”,“我太平凡了,根本不是成为伟人的料!”下面我就给你讲述一个大家都认为他很笨的人的成才故事。
这个人就是阿尔伯特·爱因斯坦。这个当年被校长认为“干什么都不会有作为”的笨学生,经过艰苦的努力,成了现代物理学的创始人和奠基人,成了现代最杰出的物理学家。
1879年3月14日,一个小生命降生在德国的一个叫乌尔姆的小城。父母为他起了一个很有希望的名字: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看着他那可爱的模样,父母对 他寄托了全部的期冀。然而,没过多久,父母就开始失望了:人家的孩子都开始学说话了,已经三岁的爱因斯坦才“咿呀”学语。后来,爱因斯坦的妹妹,比他小两 岁的玛伽已经能和邻居交谈了,爱因斯坦说起话来却还是支支吾吾,前言不搭后语…… 看着举止迟钝的爱因斯坦,父母开始忧虑。他们担心他的智能是否会不及常人。直到10岁时,父母才把他送去上学。可是,在学校里,爱因斯坦受到了老师和同学 的嘲笑,大家都称他为“笨家伙”。学校要求学生上下课都按军事口令进行,由于爱因斯坦的反应迟钝,经常被教师呵斥、罚站。有的老师甚至指着他的鼻子骂: “这鬼东西真笨,什么课程也跟不上!”
一次工艺课上,老师从学生的作品中挑出一张做得很不像样的木凳对大家说:“我想,世界上也 许不会有比这更糟糕的凳子了!”在哄堂大笑中,爱因斯坦红着脸站起来说:“我想,这种凳子是有的!”说着,他从课桌里拿出两个更不像样的凳子,说:“这是 我前两次做的,交给您的是第三次做的,虽然还不行,却比这两个强得多!”一口气讲了这么多话,爱因斯坦自己也感到吃惊。老师更是目瞪口呆,坐在那里不知说 什么好。
在讥讽和侮辱中,爱因斯坦慢慢地长大了,升入了慕尼黑的.卢伊特波尔德中学。在中学里,他喜爱上了数学课,却对其余那些脱 离实际和生活的课不感兴趣。孤独的他开始在书籍中寻找寄托,寻找精神力量。就这样,爱因斯坦在书中结识了阿基米德、牛顿、笛卡尔、歌德、莫扎特……书籍和 知识为他开拓了一个更广阔的空间。视野开阔了,爱因斯坦头脑里思考的问题也就多了。
一天,他对经常辅导他数学的舅舅说:“如果我 用光在真空中的速度和光一道向前跑,能不能看到空间里振动着的电磁波呢?”舅舅用异样的目光盯着他看了许久,目光中既有赞许,又有担忧。因为他知道,爱因 斯坦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同一般,将会引起出人意料的震动。此后,爱因斯坦一直被这个问题苦苦折磨着。1895年秋天,爱因斯坦经过深思熟虑,决定报考瑞士苏 黎士大学。可是,他却失败了,他的外文不及格。落榜后的他没有气馁,参加了中学补习。一年以后,他获得了中学补习合格证书,并且考入了苏黎士综合工业大 学。这时的他,已经在为自己的未来做准备了。他把精力全部用在课外阅读和实验室里。教授们看见他读和学习无关书、做和考分无关的试验,非常不满和生气,认 为他“不务正业”。 爱因斯坦大学毕业时,正赶上经济危机爆发,由于他是犹太人血统,又没有关系,没有钱,所以只好失业在家。为了 生活,他只好到处张贴广告,靠讲授物理获得每小时3法郎的生活费。这段失业的时间,给了爱因斯坦很大的帮助。在授课过程中,他对传统物理学进行了反思,促 成了他对传统学术观点的猛烈冲击。经过高度紧张兴奋的五个星期的奋斗,爱因斯坦写出了9000字的论文《论动体的电动力学》,狭义相对论由此产生。可以 说,这是物理学史上的一次决定性的、伟大的宣言,是物理学向前迈进的又一里程碑。
尽管还有许多人对此表示反对,甚至还有人在报上 发表批评文章,但是,爱因斯坦毕竟还是得到了社会和学术界的重视。在短短的时间里,竟然有15所大学给他授予了博士证书,法国、德国、美国、波兰等许多国 家的著名大学也想聘请他做教授。当年被人们称为“笨蛋”,“笨东西”,认为无法成才的爱因斯坦,终于成了全世界公认的、当代最杰出的聪明人物。由“丑小 鹅”变为“白天鹅”,这说明了什么呢?
我想,爱因斯坦的话是最好的答案。当许多年轻人缠住他,要他说出成功的秘诀时,他信笔写下 了一个公式:A=x+y+z,并解释道:“A表示成功,x表示勤奋,y表示正确的方法,那么z呢,则表示务必少说空话。”许多年来,爱因斯坦的这个神奇的 成功等式一直被人们传颂着。从爱因斯坦的奋斗历程中,我们不难看出,正是勤奋、正确的方法和少说空话使爱因斯坦由笨头笨脑变为巨人的。
可见,一个人不聪明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先泄自己的气。只要你肯为你的目标付出艰辛的劳动,并配合正确的方法,就一定会得到成功女神的酬劳。许多在事 业上有成就的人,在童年时代、少年时代并不一定能显出锋芒毕露的优势,相反,他们却太平凡,甚至显出迟钝、愚笨的样子,常常要被周围的人嘲笑、讥讽。如果 因为自己笨就灰心丧气,不再努力,那不是将自己潜在的才华、能力都扼杀在摇篮中了吗?
其实,每一个人都有不同的才能,每一个人在生命的长河中都会找到属于自己的星座。如果你觉得自己笨,那是因为你还没有寻找到你自己的星座。正如爱因斯坦对别的事物迟钝,却对物理和数学特别喜爱一样,当你找到自己的星座时,你定会放射出与众不同的异彩。
试试看,尽快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篇5:名人爱因斯坦求职故事
关于名人爱因斯坦求职故事
爱因斯坦大学毕业后半年多过去了,但工作毫无着落,他几乎跌到了人生的谷底。
绝望之余,他想到德国伟大的化学家“科学伯乐”奥斯特瓦尔德。于是他就给奥斯特瓦尔德写了一封信,但没有收到回信,几天后,他又给奥斯特瓦尔德寄了一张明信片,在明信片上说上次写信可能忘了写回信地址,因此这次是特意告诉他地址的。可奥斯特瓦尔德仍然没有回信。
爱因斯坦的父亲深深同情儿子的处境,洞察到失望的情绪如何刺伤了儿子的自尊心。虽然他贫困交加,但出于深沉的父爱,他多么想能够帮儿子一把。于是他在爱因斯坦给奥斯特瓦尔德发出第二封信后的第十天,也提笔给奥斯特瓦尔德写了一封信:
亲爱的教授:
请原谅我是这样的一个父亲,为了儿子的前途竟贸然给您写信……
我儿子因为目前的'失业极为不安,而且时间越长,他就越认为自己没用;更严重的是由于我不富裕,他更认为自己是家庭的一个负担。由于我儿子尊崇您是当代最伟大的科学家,我才敢于请求您读一读我儿子的论文,并请求您写几个字鼓励他一下,以使他恢复对工作及生活的信心。如果您有可能替他谋得一个助教的职位,我将感恩不已。
我再次请求您原谅我的冒昧,而且希望您不要让我儿子知道我给您写了信。
但不知是奥斯特瓦尔德没收到这封信,还是看了仍然不为所动,爱因斯坦没有收到任何回信,更不用说什么鼓励和帮助了。
天无绝人之路。194月,爱因斯坦的大学同学格罗斯曼给爱因斯坦寄来一封信,信中说,瑞士伯尔尼专利局准备设立一个专门审查各种新发明的技术职位,格罗斯曼说他父亲乐于推荐爱因斯坦就任此职。
一年之后,爱因斯坦终于正式到专利局上班,他终于在23岁时摆脱了可怕的失业阴影。为此爱因斯坦一生都念念不忘这位同学的帮助。他多次说:“这是格罗斯曼为一个朋友所做的最伟大的一件事。”
篇6:爱因斯坦的名人故事
一头乱蓬蓬的白发,一张布满皱纹的脸。一撮横七竖八翘起的胡子,一双浅棕色陷入深思的眼睛——这是艺术家为我们留下的爱因斯坦的形象。
爱因斯坦性情温和,心地善良,从来不忍心拒绝摄影师、画家、雕塑家的请求。然而,要应付络绎不绝的艺术家,摆出他们所需要的各种姿态实在花费了他的很多时间。
有一次,一位萍水相逢的客人问及他的职业时,他毫不思考地回答道:“职业模特儿!”
篇7:爱因斯坦的名人故事
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因提出相对论而举世闻名,此后,发生了这样一个故事。
盛名之下的爱因斯坦每天忙于应付不计其数的大学请他作演讲,搞得他疲惫不堪!爱因斯坦每次到大学去都是由专职司机理查开车送他,一到会场后,理查就在台下听演讲,一直做了30来次听众,而且每次都是聚精会神,从头听到尾。
理查是位风趣的美国人,一天他向疲于奔命的爱因斯坦提建议:
“您实在太辛苦了,也一定讲烦了,您的演讲内容我可以背下来了,我想下次演讲时让我穿着您的衣服,让我来代您演讲直到被发现为止,可以吗?”
“妙啊,反正那里认得我的人也不多。”同样富于风趣的爱因斯坦回答道。
此后的`那场演讲,穿着爱因斯坦衣服的理查对于相对论的解说没有任何差错,他把爱因斯坦的表情和动作也模仿的惟妙惟肖。爱氏则打扮成司机,不仅开车送理查来演讲,而且坐在台下认真听讲。
然而,就在演讲结束,理查准备下台时,一件意料不到的事终于发生了。
一位教授模样的先生站起来,像发连珠炮似的提出了许多问题。
真的爱因斯坦静坐在会场的角落,心中吃惊不小,但他表情上还是若无其事。
假的爱因斯坦却轻松地对那位教授说:
“你的这些问题很简单,连我的司机都能回答...喂,理查,你上来帮我做些说明吧!”
于是,真正的爱因斯坦这时才步上讲台,并迅速地对问题作了说明!
篇8:少年爱因斯坦的故事名人故事
少年爱因斯坦的故事名人故事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1879-1955),美籍德裔犹太人,19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现代物理学的开创者、奠基人,相对论——“质能关系”的创立者,“决定论量子力学诠释”的捍卫者(振动的粒子)——不掷骰子的上帝。
爱因斯坦16岁那年,由于整日同—群调皮贪玩的孩子在—起,致使自己几门功课不及格。—个周末的早上,爱因斯坦正拿着钓鱼竿准备和那群孩子—起去钓鱼。这时,父亲拦住了他,心平气和地对他说:“爱因斯坦,你整日贪玩且功课不及格,我和你的母亲很为你的前途担扰。”
“有什么可担忧的,杰克和罗伯特他们也没及格,不照样去钓鱼吗?”
“孩子,话可不能这样说。”父亲充满关爱地望着爱因斯坦说,“在我们故乡流传着这样—个寓言,我希望你能认真地听—听。”
“说有两只猫在屋顶上玩耍。—不小心,—只猫抱着另—只猫掉到了烟囱里。当两只猫从烟囱里爬出来时,—只猫的'脸上沾满了烟灰,而另—只猫的脸上却干干净净。干净的猫看见满脸黑灰的猫,以为自己的脸也又脏又丑,便快步跑到河边洗了脸。而黑脸猫看见干净的猫,以为自己的脸也是干净的。结果,吓得其他的猫都四下躲避,以为见到了妖怪。”
“爱因斯坦,谁也不能成为你的镜子,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镜子。拿别人做自己的镜子,天才也许会照成傻瓜。”
爱因斯坦听后,羞愧地放下鱼竿,回到了自己的小屋里。
从此,爱因斯坦时常用自己作为镜子来审视和映照自己,终于映照出了他人生的璀璨光芒。
篇9: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名人故事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美籍德裔理论物理学家,19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相对论的创立者。
因为母亲生他的时候难产,所以他从小就被认为是不祥之兆。
阿尔伯特三岁多了还不会说话,父母担心他是哑巴,还曾带他去医院检查过。后来,阿尔伯特总算开口说话了,但是说得很不流利,而且他讲的每一句话都像是经过吃力的思考之后才说出来的。
后来,阿尔伯特上学了。同学们都不愿意跟他交往,老师甚至毫不客气地对他父亲说:“你儿子智力迟钝,不守纪律,他将来是不会有什么出息的!”阿尔伯特因此极度自卑,在学校里几乎抬不起头来,整天只想着逃学。
一天,父亲带他到郊外散心。父亲指着两棵树说:“你知道那是两棵什么树吗?”
阿尔伯特迟钝地摇摇头:“不知道。”父亲说:“高的叫沙巴,矮的叫冷杉。你觉得哪棵树更珍贵?”阿尔伯特想了想说:“应该是沙巴树吧,你瞧,它长得那么高大。”
“错!”父亲说,“长得快,木质一定疏松。长得慢,木质坚硬,才珍贵呢。而且,贪长的树很难成材,你别看沙巴树现在长得快,三年之后就不长了,很少有沙巴树能长得超过十米。冷杉却不同,别看它长得慢,但它始终如一地坚持生长。而且,它的寿命极长,活上万年都不成问题。”
说着,父亲把他领到冷杉面前,这棵直插云霄的千年古树至今仍然生机勃勃。阿尔伯特仰着头,若有所思地说:“爸爸,你是想让我做一棵树,做一棵虽然长得慢但是永不放弃的冷杉树,对不对?”父亲满意地点了点头。
从此,阿尔伯特不再逃学了。有一天,在手工课上,阿尔伯特费了很大的劲做出了一只难看的小板凳,结果遭到了全班同学的嘲笑。但是,父亲没有嘲笑他,因为通过这只制作粗糙的小板凳,父亲看到儿子身上已经具备了一种难能可贵的韧性。
你可能已经猜到阿尔伯特是谁了。没错!阿尔伯特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成为了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思想家和哲学家,他的全名是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人生寄语
如果你也是一个生性迟钝的孩子,读了爱因斯坦的故事,你还会为自己的不同寻常而自卑吗?记住,你是一棵长得慢的树,之所以长得慢,是因为你有足够的耐心和信心,去长成一棵参天大树。
篇10:名人爱因斯坦勤学好问的故事
名人爱因斯坦勤学好问的故事
爱因斯坦(1879―1955)物理学家,生于德国。1900年毕业于苏黎世工业大学并入瑞士籍,1940年入美国籍,在物理学多个领域均有重大贡献,其中最重要的是建立了狭义相对论,并在此基础上推广为广义相对论。因物理学方面的贡献,特别是发现光电效应定律,于1921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爱因斯坦是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巨人之一,他创立的相对论的观念和方法,对理论物理学的发展具有极其深刻的影响,甚至可以说,具有“改变世界”的重大意义。那么,这样一位科学巨子的童年时代,又是如何度过的呢?
1882年,爱因斯坦来到这个世界已经3年了,却不像其他孩子那样天真活泼,爱说爱笑。他总喜欢静静地坐在客厅里,歪着脑袋认真地倾听从母亲的指间流淌出来的优美动人的音乐。母亲看着他那聚精会神的憨样,开心地笑了,说道:“瞧你一本正经的模样,简直就像一个教授!嗨,我的小宝贝,你为什么不说话呀?”爱因斯坦动了动嘴唇,没有回答母亲的问话,但他那对亮晶晶的眼睛却扑闪扑闪地不断眨动着,显示出快乐的光芒,他的内心已经体会到音乐的优美流畅,但他却说不出口。
爱因斯坦的父亲喜欢郊游,经常兴高采烈地带着全家人到野外去游玩。小爱因斯坦十分喜欢这种活动,那美丽动人的湖光山色,那耸入云霄的参天大树,那颂歌般的松涛,那金色的阳光,都使他沉醉,然而,他却不爱说话,不能用语言把这一切表达出来。而比他小的妹妹却象一只百灵鸟,一路上欢快地唱着、叫着。
邻居家的孩子们经常在一起玩游戏,小家伙们在一起尽情地唱呀、跳呀、叫呀,可这里面却没有爱因斯坦的身影。他喜欢一个人静静地坐在客厅的角落里玩搭积木,一玩就是老半天,然后默默地坐着,忘情地欣赏自己的杰作。就这样,小爱因斯坦已经四五岁了还不大会说话,这时,父母有点儿着急了:“难道他是低能儿,是个傻子?”父母亲赶紧为他请来了医生,却没有检查出什么毛病。
小爱因斯坦在常人眼里,并不是一个聪明的孩子,这一方面是因为他不大会说,一方面则因为他总是提出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让人觉得有些低能、傻气,大人们甚至怀疑他的智商是否有障碍。人们无法理解,这个幼小孩子所提出的貌似可笑无知的问题,原来出自对未知世界的强烈求知欲。爱因斯坦那被人误认为平庸低能的小脑瓜里,充满了对这个陌生世界的苦思冥想、百思不解,几乎没有安宁的时候。
在爱因斯坦四五岁的时候,一天,爸爸送给他一件小玩具――罗盘。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的小爱因斯坦为此心花怒放,立刻爱不释手地摆弄起来。
罗盘中间有一根指北针,尖端一头涂着红色,颤巍巍地抖动着,总是顽固而坚定不移地指向北方。爱因斯坦小心翼翼地转动盘子,想偷偷改变指针的方向,但无论他怎样转来转去那根针就是不听指挥,红色的那端依然牢牢地指向北方。小爱因斯坦急了,猛的一转身子,从朝北转向朝南,心想:“这个指北针总该跟着我走了吧?”但是定睛一瞧,他不由大吃一惊:红色的一端依旧指着北方!
“太奇怪了……”爱因斯坦不知所措地喃喃着,“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他想去向父亲询问,可灵机一动,他马上自己做出了解答:“对,这根针的旁边一定有什么东西在推着它,所以它能永远保持一个方向。”
于是他翻来覆去地研究罗盘,想在指针周围找出那神秘的东西。但令他大失所望的是,他什么也没找到。这个童年之谜就此深深刻印在他的记忆中,挥之不去。也许,爱因斯坦日后对电磁场的深入研究,其灵感就是源于童年时代那谜一样的小玩具罗盘呢。
爱因斯坦的童年本来就沉默寡言,不爱说话,如今有了罗盘这个有趣的伙伴,他整天精神恍惚,越发沉默不语,父母还以为这次他是真的病了呢。
这件有关罗盘的童年往事,给爱因斯坦留下深深的印象,甚至在许多年后,他还常津津有味地回忆。
到了上学的年龄,与同龄孩子相比,小爱因斯坦依然显得十分木讷,动作迟缓呆笨。在班上,他的学习成绩很差,每次被老师叫起来背诵课文,便呆头呆脑一句也念不出来。同学们私下里都嘲笑他,认为他是一个“差劲的落伍生”。爱因斯坦就这样开始了他的求学生涯。他虽然很愚笨,然而却很善良、虔诚,同学们给他起了一个绰号叫“老实头”。
6岁时,爱因斯坦迷上音乐,开始学习小提琴,小提琴奏出的优美音乐将他带入了一个美妙的境界,音乐曾一度使他着迷。然而,练习小提琴时机械、重复的弓法和指法又令心生厌倦。就这样,小爱因斯坦以平淡无奇开始了小学生活,又以平淡无奇而结束。此时的小爱因斯坦与同龄人相比,不仅没有超长之处,反而多几分笨拙。
10岁那年,小爱因斯坦告别了小学,成了一名中学生。此时的德国军国主义思想如洪水猛兽般到处泛滥,到处横冲直撞。在学校里也不例外。那些老师像军人一样将希腊文、拉丁文一个劲儿地往学生头脑里塞,而学生的职责就是背、背,整天都是背。对这种学习方式,小爱因斯坦烦透了,有意无意间将自己的兴趣转移到了自学数学上,数学成了他中学时代的最大的业余爱好。
爱因斯坦的叔叔是一个工程师,对数学也很喜欢,有一次在纸上画了一个直角三角形,写了ab2+bc2=ad2,并满脸神秘地爱因斯坦说:“这就是大名鼎鼎的毕达哥拉斯定理,两千多年以前的人就会证明了,你也来试一试。”12岁的爱因斯坦此时还不懂得什么叫几何,但他被这个定理迷住了,决心试一试,他一连几个星期苦苦思索,寻找着证明的.方法,到第三个星期的最后一天时,竟然被他证明出来了。他第一次体会到创造的快乐,他的创造才能萌动了。
随着年龄的增大,爱因斯坦的眼界逐渐开阔,能使他产生兴趣的事物也变得越来越复杂。12岁时,爱因斯坦得到一本硬皮精装的几何教科书。他怀着兴奋神秘而又略带恐惧敬畏的心情把书翻开,从头一页欧几里德的第一条定理读起,越看越入迷,竟然一口气把全读完,深深为几何定理的精密、明确和严整所折服。对一些定理,他反复地进行琢磨和思考,有时还尝试着撇开已有的论证方法,另辟蹊径,自己来重新证明,爱因斯坦总会高兴得欣喜若狂,他第一次深切体会到发现真理的巨大快乐。
爱因斯坦幼年时代的好奇心得到进一步发展,同时他的自信心也逐步增强。不久,他又自学了高等数学,中学里的老师已不是他的对手。当他的同学们还在全等三角形中跋涉时,小爱因斯坦已经遨游在微积分的天地里了。
爱因斯坦在数学王国里成绩卓着,而其他学科引不起小爱因斯坦的兴趣,成绩就很差,不少老师对他这种学习态度都很看不惯,并多次责备过他。一次,小爱因斯坦的父亲问学校里的教导主任,自己的儿子将来可以从事什么职业,这位老师竟直言说道:“做什么都没有关系,你的儿子将是一事无成。”这位老师对小爱因斯坦的成见非常深,认为他是一块朽木,已再无雕刻的价值,竟勒令他退学。就这样,爱因斯坦15岁那年就失学了,连毕业证都没有拿到。
爱因斯坦自幼养成了爱读书、爱思考问题的好习惯。有一段时期,他对《大众物理科学丛书》这本通俗科学读物着了迷,无论走到哪里,都要把这本书带在身边,时时翻阅。正是这本书,不但使爱因斯坦破除了宗教权威的迷信,而且引导他立下了探索自然奥秘的宏图大志。
在少年爱因斯坦的身边,还总是带着一个小笔记本,那是为随时记下灵感的火花而用的。16岁那年,又一个极富挑战性的问题占据了他的头脑:假如某种光的接收器,比如:人的眼睛或者是摄影机,跟随在光的后面,用光速飞奔,那么,会发生什么情形呢?他把问题捕捉住,记在本子上。但正确的答案又去哪里寻找呢?他百思不得其解,又为自己设置了一个新的难题、新的挑战。
正是这个令爱因斯坦日思夜想的高难问题,孕育了未来相对论的神奇萌芽。也许,这可以看作是小爱因斯坦向科学堡垒发起的第一次勇敢进攻。
小爱因斯坦日后之所以能取得辉煌成就,与他的家庭是分不开的。他生长在无忧无虑的家庭环境中,父母对他是十分宽容的。他的父母在他的成长道路上所扮演的就是保护他的气质与性格免受不良因素的影响。当爱因斯坦的“天才”还没有发挥出来,还显得很笨拙的时候,他的母亲很着急,担心自己的孩子将来一无所成,而他的父亲则说道:“不用把此放在心上,孩子只是不能适应学校的规则,及学校机械的教学罢了。等他长大了,了解了周围的一切后,就可以顺利适应了。”父母没有将他视“弱智儿”,没有因为功课不好、被学校开除而责打他,而是给他一个很宽松的环境,循循善诱地帮助他成长与发展。
1895年的秋天,16岁的爱因斯坦离开了亲人,独自登上开往苏黎世的列车,开始了人生新的里程。
★ 爱因斯坦的小故事
★ 风范名人故事
★ 名人短篇励志故事
爱因斯坦的名人故事(共10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