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熊摆尾”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大学困境 上大学不如早工作?,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后的大学困境 上大学不如早工作?,供大家阅读参考。
- 目录
篇1:大学困境 上大学不如早工作?
大学困境 上大学不如早工作?
文/壹周记者 李雪清图/IC
昂贵的学费,如今,低迷的就业市场,在美国读大学究竟有何意义?两名出色的企业家公开倡导“大学无用论”,他们认为,把孩子送进大学,既不经济,也学不到东西。大学,还要不要上?
制度化的经济骗局
反大学的声音正变得强大。过去几个月里,美国各大主流报纸、有线电视新闻网、博客甚至《高等教育纪事》都开始讨论大学教育的价值问题。大学教育费用太高,而回报极低,教育本身也松懈不堪。
这场反大学的运动中,两名企业家的声音格外引人注意。
詹姆斯・阿图彻是名对冲基金经理人和金融作家,最近以一篇《大学的八个替代方案》为反大学运动推波助澜。阿图彻有2个女儿,对她们的未来,他非常苦恼。“我该怎么办呀?”今年3月他在雅虎的一个著名投资类节目《Tech Ticker》上发问:“等我女儿18岁了,难道我就给她们一人20万美元,任她们玩乐4年?我干嘛要那样啊?”
高等教育于阿图彻就是场制度化的骗局――大学毕业生只雇佣大学毕业生,因而创造了一个封闭的系统,让学校可以收取高昂的学费,迫使学生背上沉重的债务。“过去30年上大学的成本增长了10倍。大学校长们都知道这个花招,所以他们才不断涨学费。”
和阿图彻一样,彼得・泰尔也对大学教育非常担忧。这名出身硅谷的亿万富翁是PayPal的联合创始人,并为Facebook注入了第一笔天使投资。
泰尔对现在的组织化研发和集体思考都很怀疑。他曾成功预测前一次互联网泡沫,并在那之前用风险投资大赚了1亿美元。后来他又在的房地产危机前适时运作,避免损失。他相信自己在高等教育里发现了又一次泡沫的迹象:学费被极度夸大,无知的消费者用债务进行投资且坚信回报会不断升值。
阿图彻的目的是“降低人们对大学的需求,以使学费下降”:说服足够的孩子别上大学,这样大学就不得不改变做法了。而泰尔则提供了自己的奖学金计划,奖励20名20岁以下的少年每人10万美元,并让他们获得一些知名硅谷企业家的教导。这些少年必须离开大学2年。
阿图彻和泰尔的倡议招致了不少敌人。《石板书》的主编雅各布・韦斯伯格认为泰尔的奖学金计划是个“肮脏”、自恋的想法,会阻碍参与者的才智发展,让他们在变有钱的过程中,丢掉所有利他主义的想法,就像泰尔一样。阿图彻则由于在媒体上的亮相和撰写的博文收到大量对他表示憎恶的邮件,其中一人威胁杀了他然后吃掉他的尸体。
然而在学术界,对大学教育的质疑声也在蔓延。3月,一名在美国东北部两所大学任教的英语教师以“X教授”的名义出版了《在象牙塔的地下室》,指出大学被过度销售,靠让美国的年轻人背上沉重债务经营,而他们获得的教育并不足以让他们能成功面对大学后的生活。X教授的书紧跟着哈佛教育学研究生院的报告出台,那份报告指出,“所有人的大学”这一旧方针是不适当的,与其把所有人都塞进四年制本科,不如更强调职业计划、实习制度的重要性。上个月,《纽约时报》一篇头版文章报道了令人震惊的新闻:美国的学生贷款已经达到万亿级别,首次超过信用卡负债数。
詹姆斯・阿图彻是白手起家的典型。他是新泽西州高中国际象棋冠军,成长于中产阶级家庭,他号称阅读了巴菲特自1957年起至今的每封给股东和投资者的信,对大师的钻研让他学到了投资技巧。不过和比尔・盖茨、乔布斯和扎克伯格不同,阿图彻没有年少时就发财,也没有从大学辍学。他拥有康奈尔大学的计算机科学学士学位,又在卡耐基梅隆大学读了两年研究生。
“聪明人对我说,‘看,大学教你如何思考,大学教你怎么上网,大学教你怎么写作。’但就个人而言,我并不是从大学里学到这些东西的。”阿图彻说。他在大学里学到的和所有大学男生一样:喝酒,和女生搭讪。
即便这样的学习也价格不菲。阿图彻1986年注册入学,也是靠借钱上学。“除了第一学期,之后我都是自己付学费。每分钱都是借来的。”他说。为了减少开支,他每学期选6门课,留校上暑期课程,每周在计算机实验室学习40小时。最后,他提前一年毕业,但仍负债4万美元。
他说,学生们应该好好利用年轻时光,出去创业、周游世界或为慈善团体工作。“人们会问,他们怎么能承担得起做这些事情的开销呢?实际上,上述任何事情的开销都只有大学学费的五分之一。”
令人失望的大学
20开始的经济衰退产生了很多级联效应,其中之一就是更多的美国家长把孩子送进大学。50年前,48%的美国高中毕业生注册上大学,,70%的高中毕业生进入大学,创下历史新高。
的一项调查显示,87%的美国人认为不上大学是人生的劣势,90%的高中生希望上大学,其中70%认为大学将有助于未来职业发展。美国人自二战后便把大学当成“珍贵机会的基石”。然而,最近几年的数据表明,“所有人的大学”并无法满足所有人的预期。
目前针对大学教育的批评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尽管所有家长都希望孩子完成大学学业,但只有一半多的学生拿到本科文凭。美国的大学辍学率是工业化国家中最高的,它的25-34岁人群的本科毕业生比率从第一掉到第十二位。
第二个方面是教学质量。根据大学生学习评量的测算,近一半的大学生入学两年学到的技能非常少或者根本没有学到东西。1961年,本科生平均每周花25小时看书学习,,他们每周只看书13小时。研究者还发现,他们跟踪调查的学生中有1/3每学期“不选修任何每周阅读量超过4页书的课程”,一半“不选修需要写超过20页论文的课程”。
但与大学经济状况相比,以上数据算不了什么。过去30年,美国私立大学的学杂费从每年9500美元涨到2.7万美元。公立大学学费也从2100美元涨到7600美元。前,学生在毕业时平均负债1.27万美元,20是2.4万美元。25年里,大学教育的花费涨了4.4倍。 波士 顿大学管理学院的名誉院长路易斯・拉塔伊夫说:“互联网泡沫、安然泡沫、房地产的一度繁荣或医疗保健费用的一度暴涨,和这些一样,大学教育费用的飞速上涨也不可能持久。”
奢侈品、投资和保险金
有人觉得,大学就像奢侈品,标价越高越有吸引力。皇后学院的.社会学家安德鲁・海克和《纽约时报》的科学作家克劳迪娅・德雷弗斯提出,美国的大学已经从生气勃勃的学术社区变成带有企业思想的青年集散地。校长管理超过100万美元的薪水,竞争集中在购买高端设施上。
还有种说法是,大学是笔投资,人们可以期待高回报。很多主流经济学家持这种观点,他们计算今天的美国大学毕业生相对高中毕业生可多赚75%,那是30年前的近两倍。
大学的另一个作用可能还在于它的“标签”功能,好像一身优雅的西装一样。反大学的彼得・泰尔同样也有着不凡的高等教育经历,他在斯坦福大学获得哲学和法学学位,他的学历让他在投身互联网淘金前先后在联邦法官办公室、曼哈顿律所和瑞士瑞信银行找到工作。
不过硅谷向来不注重大学文凭有多鲜亮。泰尔看到的反而是大学教育阻碍创新。他不反对高等教育是奢侈品或有价值投资的说法,但觉得这些都不足以描述大学泡沫。一项针对大学新生的调查发现,新生们的情绪健康程度创历史新低,经济上的担心是很大部分原因。而那74%的工资溢价,也已被高涨的学费中和,泰尔认为很多经济学家没有把学生被迫延长的还款期考虑进去。
大学是卑微的保险措施,泰尔这么认为。美国人害怕孩子不上大学的可能恐怖后果,经济衰退又进一步拉大了收入差距,增强了人们的不安全感。“可能很多父母都这么想,上大学是让孩子们免受经济混乱影响的方法。你付学费是因为那是中产阶级保证不衰落的保险费。”他说,但问题是,“我们为什么要付30年前10倍的保险费呢?”
很多申请泰尔的奖学金的学生认为大学非常不切实际。文科教育不清不楚,课程对真实世界毫无用处,“最好的学习方法是有明确目的驱动的教育。”一名刚刚辍学的前斯坦福学生说,“上课本身毫无价值。”
但对普通孩子而言,他们面临的似乎是一个两难题:要么上大学,负债累累,虚度四年光阴;要么不上大学,未来或许只有低工资在等着他们。
篇2:大学新生演讲稿:今天,我们如何上大学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晚上好!
我要演讲的题目是《今天,我们如何上大学》。
怀着忐忑的心情,我终于跨入了我朝思暮想的大学,嘉兴学院平湖校区,这个我即将度过三年的地方。
当驻足校园的那一刹那,真的可以用两个字来形容我的感受:缭乱。这里的一切是刚刚迈出高中校园的我们所不曾体会过的,那么新鲜那么意外,当然更多的是深深的吸引。
听很多学长讲,大学其实就是上网、吃饭、睡觉、谈恋爱、上课这么几件事而已,而有些同学就直接把上课取缔了,大学真就是这样的吗?
不!大学并不只是学知识那么简单,而是我们学做人、学做事的一个重要阶段,是我们学习才艺、学习人际交往、参加社会实践的一个关键阶段,并不是把它当做象牙塔来躲避激烈的竞争,来逃避无形的压力的场所。
今天我们如何上大学?是常常发短信发到能拉出一张长长地短信清单,是用梁遇春的“春朝一刻值千金”来为我们的懒起开脱,还是将学习进行到底,不让娱乐喧宾夺主?是在身边高手林立后便开始不自信,以致错失很多机会?还是像那句经典所讲的:if you think you can ,you just can! 是碰到挑战一味退缩还是像疯狂英语的李阳所倡导的那样:enjoy losing face?肯定是后者吧。所以今天,我站在了这里!
我们该如何上大学?我想该一直信奉“腹有诗书气自华”吧。我常常利用空闲时间去看好多书,去品味众人对陆小曼这朵罂粟的贬和褒,去回忆四大美女穿越时空的千娇百媚,再去送别徐志摩和他娓娓道一声“沙扬娜拉”,还有震撼着中国的鲁迅,感动着中国的季羡林……我想更应该是若干年后,等我再回忆大学生活,它便即使会褪去,淡去,阴去,也不会死去……
水因怀珠而媚,山因蕴玉而辉。我们的大学不就是要懂得让自己放出自信之光,闪出勇敢之亮!
篇3:大学扩招就业压力大 上大学真的没用吗?
大学扩招就业压力大 上大学真的没用吗?
大学年年扩招,学费不断增长,就业压力越来越大,读书无用论也在不断滋长。面临高三冲刺的同学们,或多或少也受到影响。根据《高考金刊》的读者调查,有60%的同学对未来感觉迷茫,不知道如何选择大学和专业,不知道如何设定自己的人生目标。
《高考金刊》记者本期采访了许多高中在校生、刚离开校园的大学毕业生或者已经工作多年的在职人士。就他们的经历,告诉同学们,如何理性地选择大学,如何看待所学专业,你的人生遥控器上,接下来该按哪个按钮。
上大学真的没用吗?
“知识改变命运”曾是我们笃信的一句励志名言,确实,在这一理念的召唤下,很多人成才,以自己掌握的知识找到了价值含量高的工作,改变了自己的命运。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高校规模与招生数量不断扩大,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需求与大学人才供给出现结构性矛盾,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很多同学奋斗了多年,好不容易考上大学,拿到毕业证和学位证,甚至是更高的学历与学位,到头来却落得“毕业等于失业”的无奈境地。基于此,很多同学、家长开始对大学或者知识能否脱贫,能否改变命运产生了质疑,甚至有些家长让孩子辍学外出打工。难道上大学已不再有用了吗?
人物:王飞,高三在校生
王飞是重庆万州某重点中学高三借读生,父母都是普通工人。为了让她在更好的环境下学习,妈妈辞职从老家山东来到万州照顾她,而爸爸留在老家给她挣学费。随着高考临近,成绩没有太大起色的王飞压力越发的大了起来,她不想高考了,想退学回老家随便找个工作。“我成绩一般,上本科基本是没什么希望的,现在重点大学的毕业生找工作都非常困难,专科就更不用说了。上次我在《中国青年报》上看到一个故事:表弟是一个装修工,平均每月可以拿到3 000元左右。表哥大学毕业快一年了,还没有找到工作。农民工表弟因而深有感触地说很庆幸自己没有考上大学。看到这个故事后我就想:既然大学毕业连工作都找不到,还不如现在就直接去工作,这样还可以减轻下父母的负担。我知道父母对我寄予了很大的.期望,我现在还不敢把想法告诉他们,怕他们不同意。”
在同学们的来信以及电话中,我们了解到,像王飞这样的同学还不少。诚然,大学生与农民工工资差距在缩小,但这只是问题的一方面。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社科院人口和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P表示,目前,中国大学毕业生的起薪与农民工工资差距在逐渐缩小。他同时强调说,大学毕业生工作几年后的薪水变动率远高于农民工,且在大学生身上人力资源的投入收益最终会得到体现。
《金刊》观点
读大学到底有没有用呢?我们认为,读大学还是有用的。其实,评判读书是否有用,收入不是唯一的杠杆。不能因大学毕业生的起薪与农民工工资差距在逐渐缩小,就得出读书无用的结论。一方面,如果单纯从金钱或收入来考量读书是否有用,这是对读书、读大学的一种狭隘理解。读书、考大学,带给人们的不只是一种谋生手段,而是全方位、多层次的改变。另一方面,一些农民工由于拥有一技之长,且有工作经验,其收入相对来说高一点十分正常,再说不少农民工工作量大、劳动强度也大,为何就不能有高收入呢?
此外,大学生找不到工作,或者说收入低,应该综合分析原因,比如学非所用,或者说没有学到知识,师生共同“混课堂”。日前,《中国青年报》的一项调查显示,89.1%的人感叹当今好老师不常有,66.7%的人感觉当下大学生不认真上课情况普遍。试问,这样的老师,能教出有价值的东西吗?这样的学生,能学到真知吗?一旦日后走上工作岗位,如何胜任工作?再加上大学课程设置脱离现实,难怪用人单位常常埋怨当今的大学生眼高手低。
读书,读大学,当然要考虑就业、考虑收入,但还应该看到,不能从过于功利的角度看待读书和读大学。西汉的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培根说:“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笔记使人准确……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虽然此处的读书是狭义的读“书”,但毋庸讳言,读书确实具有神奇的效力,它带给人们的丰盈思想确实难以尽述。
再说,对于贫寒子弟来说,读书、读大学仍然是改变命运的一大“捷径”。也许在今天,上大学没有数十年前那样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不读书更可怕,一个顺利完成大学学业的人与一个没有上大学的人相比,其发展前景会更加广阔。
有这样一句话:“除了知识,你的其他任何东西,包括金钱、房子、车子甚至爱人等都会被别人非法剥夺或占有,唯有知识才不会被别人夺走,只有自己努力获得的知识完完全全属于自己。因为每一个人获取知识的程度都有差别,有的知识你有,而其他人没有;有的知识你没有,而其他人有。总而言之,我们要利用好现在的宝贵时间,不断充实自己,抵制某些偏激言论的蛊惑,根据自己内心的真实意图去努力,不断给自己补充新的营养(即知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以后的就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明确自己的优势,积累竞争的资本。
大学并非无用,只有不愿努力的学生才无用。
温馨提示
高考临近,随着复习时间的延长和复习难度的增加,部分同学感觉自己没有明显进步,觉得所学的知识越来越糊涂,心里产生焦虑,容易受到“读书无用论”的影响,产生弃学的念头。其实,这是高三复习期的正常反应,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高原期”。同学们只要树立信心,保持平和的心态,始终相信自己的学习能力就能够成功克服它。另外还有部分同学认为自己成绩不好,肯定考不上大学,因此就自暴自弃。据统计,,全国不少省市的高考统招录取率达到创纪录的80%,因此,只要你不放弃,坚持参加完高考,基本上都有希望上大学。而不管是考上重本还是高职院校,只要你在大学里面努力学习知识、技能,掌握扎实的基本功,毕业后就不愁找不到好工作。
专业,不等于就业
在“知识改变命运→大学、专业决定人生”这种直线思维的影响下,面对专业选择,考生、家长往往会犯难、焦虑。“走出学校就找到一份好工作”,相信每个学生、家长对此都喜闻乐见。然而,每年好专业的毕业生中,能遇到这种情况的毕竟是少数。那么,在那些曾经把专业等于就业,把就业等于前途的人看来,专业在此时俨然成了他们懊恼、沮丧的原因,成了阻碍他们成功的枷锁。对此,笔者想提醒大家,尽管专业有一定的重要性,但不能让它束缚了你的人生。
当然,有的同学可能会说,现在文科生的就业明明就比理科生差,专业有冷热之分,好多专业、行业都日趋饱和等等。这些都是客观存在的,同时也是我们没法去改变的。圣雄甘地有这样一句名言:“Be the change you want to see in the world. ”(欲变世界,先变其身)。我们今天的话题,就是自己。而且可以说,走向成功最关键的正是自己。
人物1: 丁子建,外交部公务员
丁子建一共参加过两次高考,第二次考的分数非常理想,他填报了厦门大学的历史系。尽管厦大的历史系也非常优秀,但之前家人都劝他改成新闻或者法学、中文这些更热门的专业。不过,他坚持了。
入学后,历史学的课堂的确有些枯燥。可是,他并没有因此后悔自己的选择,而是继续努力地学习。历史学的学习经常需要查阅大量资料,并且对资料要精确、深刻地掌握。一次一次的论文、课题研究做下来,还不提思维、逻辑的严密性,光是所读的书,涉及的知识广度就比大多数专业的学生丰富。
毕业后的一天,他无意中看到外交部正在招公务员,于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前去报考,最终通过考试,进入外交部工作。关于“裸考”通过的秘诀,他说了一句:“对于经常写论文、查资料的我来说,考申论就像浮云。”
人物2: 王宝,房地产公司设计部组长
王宝毕业于天津大学2004级环境工程专业,进入大学之前他特意冲国外环境专业就业火热去的。进入大学后,听到学长们分享经验,才发现国内环境专业的就业尚未形成市场。不过,他并没有因此疏于学习。大学几年,进学生会、组织活动、参加科技比赛、拿奖学金,该做的事他一点没闲着。
一般来说,他们环境工程的本科生大多是选择读研或者出国深造,学有所成之后再进研究所工作。王宝虽然没有打消过读研的念头,但他在学习期间有意将精力花在了民居、住宅而非水污染治理(这也是国内环境工程比较流行的方向)上。
王宝毕业那年,一家房地产公司到天津大学开招聘会,本来招聘的没有环境工程这个专业,但他还是大胆投了一份简历。没想到对方看中了他扎实的专业功底、开朗的性格以及团队协作、组织能力,很快就签下了他。毕业之后,王宝正式加入那家公司。9个月后,公司派给他一项比较重要的工程监督任务。他告诉记者,接下那个任务的时间内,担心、劳累、紧张甚至抓狂的滋味他都尝过了,但也正是这段经历,让他迅速成熟、成长起来。
从丁子建和王宝的事例可以看到,自己所选的专业,其总体就业形势不太好,可他们并没有因此意志消沉、无心向学,而是仍然踏实、专心地坚持下去。试想,如果你选择了一个并不喜欢或就业前景不太好的专业,只是由于种种因素你不得已选中了它。于是,大学里你就带着抵触情绪度过4年,这将是一件多么纠结多么遗憾的事情。最终为这件
篇4:高中英语作文:上大学前要先工作吗?
In china, it is the traditional for high school students attend university after they graduate from high school for about three months. Many students will use these three months to stay home for relax. However, now there are some people point out that they should use that time to gain work experience, instead of wasting time. I agree with them. In my opinion, going to work before entering university has many advantages.
在中国,高中生毕业约三个月后就开始上大学是一直以来的传统。很多学生会利用这三个月呆在家里放松。然而,现在有人指出他们应该利用这段时间来获取工作经验,而不是浪费时间。我同意他们的观点。在我看来,上大学前要先工作是有很多优点的。
First of all, going to work before university is helpful for high school students to figure out the most desire major they want. As most high school students are busy with study in school, they don't have too much time to find what they want in the future. The most important two points in choosing university and major are interest and employment. If they work before entering college, they can have a clearer mind for themselves. They have more chances to make a right choice. In addition, working before going to university can make them treasure their school life more. Life is not easy. When they work, they can realize this. Having taste the bitter, they will treasure their happy life more.
首先,上大学前先工作有助于高中学生弄清楚他们最想要的是什么专业。由于大多数高中生在学校的时候都是忙于学习,他们都没有时间去了解自己将来想要的是什么。在选择学习和专业时最 重要的两点是兴趣和就业。如果在上大学前先工作,他们可以更清晰的了解自己。就有更多的机会做出正确的选择。此外,上大学前工作可以更加珍惜学校生活。生活并不容易。他们工作的时候,他们就会意识到这一点。经历过苦难后,他们才会更珍惜自己的幸福生活。
To summary, going to work before entering university is a chance for high school graduate students to see themselves or the world better. It is good for them.
篇5:大学开学典礼校长发言演讲稿:上大学的意义
2015大学开学典礼校长发言精选演讲稿:上大学的意义
从我回国建成实验室算起,到现在整整8年,时间不短了。这是我的母校,也是在座各位的母校,我们深爱的地方。今天我们又有一茬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毕业,我确实心情很激动,很多话想说,但我没有事先准备讲稿,因为我想把现场最真实的感受告诉大家。
今天的主题是毕业,但回头看,我们从上大学开始,包括我自己都在想一个问题,为什么要上大学?大学是为了什么?我相信不少家长到现在还在想这个问题,我作为院长也还在想这个问题。我这里讲上大学其实不只包括本科,也包括硕士、博士阶段的学习,究竟是为了什么?
当然,我们为了学知识、充实自己,但一定不只是为了学知识!甚至在你这一辈子的过程中,在大学里学习的知识只是其中很不重要的一部分。我们也为了学技能、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但也不只是为了学技能!甚至学技能也不是大学教育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那么最重要的是什么呢?我们为什么来大学呢?我以为,是学做人。
做人并不是一定要做我们觉得可望不可及的英雄模范,更不是要学“八面玲珑会做人”的那个“做人”,我觉得是学做一个健全的、有自信的、尊重别人的、有社会责任感的人。大学最重要的目标就是培养这样的人。大学最根本的一条就是帮你树立社会价值观、人生观,我觉得清华就是这样一所大学。
我拿今天的两位演讲嘉宾来说事儿,先说我们第二位嘉宾徐彦辉博士。我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我回清华讲课,徐彦辉当时应该是学生辅导员,他找到我,跟我长谈了一次。他说我组织我们班级看了一场话剧叫《切格瓦拉》。
切格瓦拉出生在阿根廷一个上流社会家庭,本可以有很好的生活,但是他觉得这个世界很不公平,于是去古巴参加、领导了革命以后,输出革命到非洲又到玻利维亚继续领导革命,最后被美国中央情报局抓获、残忍杀害。
夏季,话剧《切格瓦拉》让整个北京沸腾了;20,清华校园也沸腾了。徐彦辉激动地难以自已,他找到我,他说:“一公,我很纠结,这个社会的价值观现在如此之混乱,大家拼命去挣钱,又有这么多腐败现象。看到这些社会弊端,我作为一名博士生,空有报国之志,真想做点什么,但我能做什么呢?”
我跟他说:“彦辉,我长你10岁,我恰好经历过你这个困惑期。我告诉你,你现在唯一能做的就是兢兢业业做好你的学问。你记住,你总有一天会成为这个社会的中流砥柱,会成为这个社会的领导者。到那时,你一定会承载起这个社会发展的重任!我只怕你十年、二十年之后不再有今日的沸腾心声,不再有现在这份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心气儿,而变得淡漠和世故……如果那样你就真的堕落了,你就愧为清华人了。”
当时徐彦辉听了以后非常激动,我也很激动。但我也真的担心他十年之后会被社会同化,被不健康的社会舆论同化,那就会是一位清华毕业生的悲哀。
我很高兴徐彦辉接受了我的建议。他现在是复旦大学的徐大教授,他在从事前沿的基础科学研究;我觉得他在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过程中已经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他对社会的承诺和对社会的责任感也迈出了第一步,这就是清华的学生!
我们的第一位嘉宾邓锋先生,我想不用我介绍太多了。当学生工作组征求我意见,问我请邓锋好不好时,我立即说当然好。你们可能觉得,施老师崇尚做研究、做学术的大师,怎么会想请一位企业家呢?
其实你们误解我了,我希望的是在座的每一位学生都能实现你们的个人价值,实现你们对社会的承诺,我不是非要你做科学家在实验室待着,尽管我认为做科研特别有意思。
我很感谢邓锋,他作为一位清华的校友、清华的学生,完全尽到了他的责任!邓锋可能不是北京最富有的,但是他现在挣了一些钱之后一直在回馈社会、帮助清华,也帮助我们生命学院、医学院。
我6月中旬把自己的两个孩子带到河南省驻马店一所农村留守小学,和那里的小学生一起吃一起住,接受教育。孩子们很受教育,我也很受教育。中国是一个发展如此不均衡的国家,当你们在这里,在清华可以享受所有的`优势和优惠的时候,你们其实应该好好想一想:我承载了多少人的期望?我需要做什么回馈社会?
有些学生,有时候会陷入一种无端的狭隘——在一些消极的舆论影响下,天天想着找工作,天天想着只为个人奋斗。为个人奋斗是很重要,但这只是你生命中的一部分,因为你生活在一个大世界中,你看看这个国家、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有多少人需要你的关爱?你超越了多少人才有机会参加今天的毕业典礼?你难道不应该有一点社会责任感?你不觉得到清华以后,如果你的人生目标还只是为自己、为家庭找一份工作,其实很狭隘?天下之大,有这么多事情需要我们去做,当你把自己限制到这么小的一个圈子里的时候,你的路只会越走越窄。
大学培养你的就是价值观,我希望大家都树立自己最认同的价值观。在这个毕业季,我想对我们毕业生说几句话:我真的觉得现在是一个大时代,希望我们毕业的每一位同学真的不要辜负对你充满期望的人,中国要想腾飞的话,一定是我们的学生、青年人强大才会腾飞。
清华人的奋斗目标从来不是,也不应该只是找一份惬意的工作!我衷心希望你们每一个人在追求小我的同时,心里也要有大我——即便在困境中,也要有一个承担起天下的雄心壮志!做事的时候要做到极致,不留下遗憾。生命就是体验,既然体验只有一次,何不做到极致!
篇6:祝福上大学的简短话语 祝考上大学的话
3、我们相逢在陌生时,我们分手在熟悉后。明天,我们要到生活的星图上找寻自己的新位置,让我们用自己闪烁的星光相互问讯、表情达意。
4、有人说: “ 人人都可以成为自己的幸运的`建筑师。 ” 愿我们在走向生活的道路上,用自己的双手建造幸运的大厦。 快乐需要分享,快快行动吧 。
5、今日同窗分手,说一声:珍重!明朝校友相逢,贺一句:成功!
6、真的好为你高兴!考上了那么棒的大学,你不光是咱们班的骄傲,还是你家人的骄傲,我认为这更是一件光宗耀祖的大好事情!再一次祝贺你!
★ 为什么要上大学呢
★ 送女儿上大学感言
★ 大学工作班会精选
★ 初一作文困境
大学困境 上大学不如早工作?(锦集6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