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朗读原文

时间:2022-12-17 04:24:48 作者:橘子水不甜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橘子水不甜”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兰亭集序朗读原文,以下是小编整理后的兰亭集序朗读原文,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1:兰亭集序朗读原文

兰亭集序朗读原文

《兰亭集序》由兰亭盛会写起,极写盛会之“乐”。可大凡美景盛事,都极易引发人的愁思和感慨,面对兰亭美景,不由得兴尽悲来,感慨万千,进而展开议论,抒发了“人生苦短,命运难测”的痛惜之情,由己悲人,沟通古今。

兰亭集序 / 兰亭序

魏晋:王羲之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不知老之将至 一作:曾不知老之将至)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译文

永和九年,时在癸丑之年,三月上旬,我们会集在会稽郡山阴城的兰亭,为了做禊事。众多贤才都汇聚到这里,年龄大的小的都聚集在这里。兰亭这个地方有高峻的山峰,茂盛的树林,高高的竹子。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辉映环绕在亭子的四周,我们引溪水作为流觞的曲水,排列坐在曲水旁边,虽然没有演奏音乐的盛况,但喝点酒,作点诗,也足够来畅快叙述幽深内藏的感情了。

这一天,天气晴朗,空气清新,和风温暖,仰首观览到宇宙的浩大,俯看观察大地上众多的万物,用来舒展眼力,开阔胸怀,足够来极尽视听的欢娱,实在很快乐。

人与人相互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有的人在室内畅谈自己的胸怀抱负;有的人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情怀,放纵无羁地生活。虽然各有各的爱好,安静与躁动各不相同,但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一时感到自得。感到高兴和满足,竟然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等到对得到或喜爱的东西已经厌倦,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感慨随之产生。过去所喜欢的东西,转瞬间,已经成为旧迹,尚且不能不因为它引发心中的感触,况且寿命长短,听凭造化,最后归结于消灭。古人说:“死生毕竟是件大事啊。”怎么能不让人悲痛呢?

每当看到前人所发感慨的原因,其缘由像一张符契那样相和,总难免要在读前人文章时叹息哀伤,不能明白于心。本来知道把生死等同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后人看待今人,也就像今人看待前人,可悲呀。所以一个一个记下当时与会的人,录下他们所作的诗篇。纵使时代变了,事情不同了,但触发人们情怀的原因,他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后世的读者,也将对这次集会的诗文有所感慨。

情感

第一至第二自然段,记叙了集会的时间、地点、事由、人物,由“此地有崇山峻岭”引出四周环境及场面的铺叙,最后由“是日也”领起描写游人的心境,抒发集会的心情。本文第一、二自然段作者对这次宴集环境的描述素淡雅致,摄其神韵,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这些都看出作者快乐的心情和对自然美的热爱之情。

第三自然段,由兰亭集会联想到现今人们的相处往来,即便为人处世方法各异,静躁不同,但从中提示了人生忧患的来源。首先来自生命本体永不满足的内在欲望,“欣于所遇”便“快然自足”,及其“所之既倦”“感慨系之矣”。其次来自外在世界的流转不定,难以依持,即“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第三来自个体生命的短暂有限,即“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最后以“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作结。第三自然段,虽然作者对时光飞逝,人生短暂大发感慨,但字里行间暗含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正因为作者对人生忧患有清醒的认识,才可扬长避短,在有限人生中进行无限的价值创造。

第四自然段:由读古人“兴感”之作时的体验“若合一契”说明古人也有感于死生;然后转入人生世事的深入抒写,批判当前士大夫“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现了王羲之抗拒人生虚幻的执著努力,随之又发出“后之视今,亦由今视昔,悲乎”的慨叹,可见作者对人生敏锐、深刻的感受中有一份对人生特别的热爱和执著,接着作者交代了《兰亭集》的成因“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总结全文。第四自然段,作者在尽述古人、今人、后人慨叹人生无常的同时,批判了庄周“一死生”“齐彭殇”的虚无主义,当然应该看作是积极的。

篇2:兰亭集序原文朗读

兰亭集序原文朗读

晋穆帝永和九年(353年)农历三月初三,“初渡浙江有终焉之志”的王羲之,与会者临流赋诗,各抒怀抱,抄录成集,大家公推此次聚会的召集人,德高望重的王羲之写一序文,记录这次雅集,即《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 / 兰亭序

朝代:魏晋

作者:王羲之

原文: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不知老之将至 一作:曾不知老之将至)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译文

永和九年,时在癸丑之年,三月上旬,我们会集在会稽郡山阴城的兰亭,为了做禊事。众多贤才都汇聚到这里,年龄大的小的都聚集在这里。兰亭这个地方有高峻的山峰,茂盛的树林,高高的竹子。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辉映环绕在亭子的四周,我们引溪水作为流觞的曲水,排列坐在曲水旁边,虽然没有演奏音乐的盛况,但喝点酒,作点诗,也足够来畅快叙述幽深内藏的感情了。

这一天,天气晴朗,空气清新,和风温暖,仰首观览到宇宙的浩大,俯看观察大地上众多的万物,用来舒展眼力,开阔胸怀,足够来极尽视听的欢娱,实在很快乐。

人与人相互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有的人在室内畅谈自己的胸怀抱负;有的人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情怀,放纵无羁地生活。虽然各有各的爱好,安静与躁动各不相同,但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一时感到自得。感到高兴和满足,竟然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等到对得到或喜爱的'东西已经厌倦,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感慨随之产生。过去所喜欢的东西,转瞬间,已经成为旧迹,尚且不能不因为它引发心中的感触,况且寿命长短,听凭造化,最后归结于消灭。古人说:“死生毕竟是件大事啊。”怎么能不让人悲痛呢?

每当看到前人所发感慨的原因,其缘由像一张符契那样相和,总难免要在读前人文章时叹息哀伤,不能明白于心。本来知道把生死等同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后人看待今人,也就像今人看待前人,可悲呀。所以一个一个记下当时与会的人,录下他们所作的诗篇。纵使时代变了,事情不同了,但触发人们情怀的原因,他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后世的读者,也将对这次集会的诗文有所感慨。

情感

第一至第二自然段,记叙了集会的时间、地点、事由、人物,由“此地有崇山峻岭”引出四周环境及场面的铺叙,最后由“是日也”领起描写游人的心境,抒发集会的心情。本文第一、二自然段作者对这次宴集环境的描述素淡雅致,摄其神韵,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这些都看出作者快乐的心情和对自然美的热爱之情。

第三自然段,由兰亭集会联想到现今人们的相处往来,即便为人处世方法各异,静躁不同,但从中提示了人生忧患的来源。首先来自生命本体永不满足的内在欲望,“欣于所遇”便“快然自足”,及其“所之既倦”“感慨系之矣”。其次来自外在世界的流转不定,难以依持,即“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第三来自个体生命的短暂有限,即“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最后以“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作结。第三自然段,虽然作者对时光飞逝,人生短暂大发感慨,但字里行间暗含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正因为作者对人生忧患有清醒的认识,才可扬长避短,在有限人生中进行无限的价值创造。

第四自然段:由读古人“兴感”之作时的体验“若合一契”说明古人也有感于死生;然后转入人生世事的深入抒写,批判当前士大夫“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现了王羲之抗拒人生虚幻的执著努力,随之又发出“后之视今,亦由今视昔,悲乎”的慨叹,可见作者对人生敏锐、深刻的感受中有一份对人生特别的热爱和执著,接着作者交代了《兰亭集》的成因“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总结全文。第四自然段,作者在尽述古人、今人、后人慨叹人生无常的同时,批判了庄周“一死生”“齐彭殇”的虚无主义,当然应该看作是积极的。

篇3:兰亭集序原文朗读mp3

兰亭集序原文朗读mp3

《兰亭集序》意境清丽淡雅,情调欢快畅达。兰亭宴集,真可谓“四美俱,二难并”。

【原文】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kuài)稽山阴之兰亭,修禊(xì)事也。群贤毕至,少长(zhǎng)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shāng)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jiē dào),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shāng)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兰亭序,又名《兰亭集序》、《兰亭宴集序》、《临河序》、《禊序》、《禊贴》,为晋代书法家王羲之撰写。法帖相传之本,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个字。《兰亭序》文章,清新优美,全文收放自如、浑然天成,。《兰亭序》书法,遒劲飘逸。或许其法帖难见原貌,或许其真本经历不凡,千百年以来,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堪称行书第一,与颜真卿《祭侄季明文稿》、苏轼《寒食帖》并称三大行书书法帖,成为历代书家心摹手追之经典珍奇,《兰亭序》其文、书法都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据唐何延之《兰亭记》云:王羲之挥毫作序时,“乃有神助,及醒后,他日更书数十本,无如祓禊所书之者”。王羲之挥毫之时,或许身临山水佳境而忘却烦恼;或许沉湎真挚友谊而心情愉悦,或许酒助豪放而壮思逸兴,《兰亭序》墨迹堪称绝妙,甚为王羲之及家人所诊视。

此后,三百余年间,虽沧海桑田,王氏后人历代传承,至七代孙智永,而智永已皈依佛门为僧,临终将《兰亭序》帖授于弟子辩才。唐太宗得知,派人往永欣寺,请辩才进宫,三番问之,辩才均称,确曾有幸目睹之,而先师圆寂后,《兰亭序》贴已不知去向。

唐太宗遂谋于侍臣,推萧翼“出山”。萧前往永欣寺,诡称北方商人,常与辩才晤谈,乃至饮酒赋诗,成为“莫逆”。萧伺机曰:“《兰亭序》已不复存在,现存者仅为临本耳!” 辩才遂将真迹取出,坦言:此乃禅师临终亲授之。萧仍伪称非“真迹”。一日,萧趁辩才外出之际,终将其真迹裹携而去。

唐太宗酷爱王羲之书法,以此帖为王书第一,玩赏一生,曾命侍臣临摹分赐亲贵近臣。后太宗死,以真迹殉葬,《兰亭序》真迹亦别于人世。今人观之《兰亭序》墨迹者,均为后人摹本或刻本。摹本以唐冯承素之“神龙本”为最精,刻本以唐欧阳询之“定武兰亭”为最著。或许《红楼梦》因传本残缺而令人遐想,或许《兰亭序》因真迹不见而更让人仰慕。

【作者简介】

王羲之(公元321-379年)或(公元303-361年):字逸少,东晋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县)人,住在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曾任江州刺史、会稽内史、右军将军等职。又称“王右军”他书法精绝,为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书法家,有“书圣”之称。与其子王献之宫称“二王”.

篇4:兰亭集序朗读

兰亭集序朗读

课程标准:

1、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2、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3、注重合作学习,养成互相切磋的习惯。乐于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鉴赏心得,展示自己的读书成果。

考试说明

1.理解 B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2.分析综合 C

(1)筛选文中的信息

(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3.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A

一、教材分析

《兰亭集序》作为一篇书序,由叙事写景到感物抒怀,从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动谈到作者的生死观。文中“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一类的四字短语触目皆是,诸如“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等等仍鲜活地存在于现代汉语之中。对于这种语言、思想俱佳的文章,高一学生主要是感受语言之美,储备语言材料。所以教学中应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二、学情分析

本文思想感情跳跃性大,对生死问题的议论深刻。高一学生阅历浅,不易理解作者在文中由乐到痛到悲的感情变化和作者在感叹之中蕴含的积极情绪。所以这节课淡化了对生死关的处理,引导学生梳理感情脉落后强化落实背诵。

课前预习指导:

1.大声朗读文章三遍,做到读准字音,读准句读。

2.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逐字翻译文章内容,做到书面圈划或标注重要文言字词。

3.能够用自己的话概括每一段的段意。

学习目标:

1、运用书面积累和梳理的方法,能够准确说出所、于等重点虚词和虽、修、次等重点实词的含义,能够结合语境辨析介宾结构后置句。

2、在反复诵读中读懂作者的感情进而会背第一段,50%的同学会背第二段。同时能够积累本课的四字短语。

学习过程

一、导入:永和九年,农历三月初三,好友,亲朋,几杯顺水飘来的酒,北方汉子的风骨与才情,与水汽氤氲的江南水乡珠联璧合,于是成就了“二十八行”、“三百二十五字”的“天下第一行书”。——这就是王羲之的《兰亭集序》。

作为王羲之的家乡人,同学们在朗读、感受这篇文章的时候,应该更加心灵相通吧?好下面我们齐读一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出示学生(板书)

过渡: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学习文言文,离不开诵读。下面让我们在读中理解文义

活动一:读中解

1、出示难读的字,请学生读,正音。

2、出示重点文言知识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3、点名读,并点评。

4、师范读。

活动二:读中品(注意重音、停顿、语气、节奏等)

大家齐读全文,在每一段中找出一个字概括作者的感情。

乐──痛──悲 (板书)

过渡:接下来具体研读作者是怎样表达三种不同情感的。默读第一自然段来体会一下作者的这种乐从何而来呢

第一段:

1、思考问题:本段共有六句话,作者从哪些方面来表达这种快乐之情的?

明确:

时间:“永和……癸丑……暮春……”地点:“……兰亭……”目的

人物:“群贤……少长……”

环境:“此地有……,又有……”

活动:“引以为流觞曲水……”

天气:“……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感受:“仰…俯…信可乐也”

2、教师提示重点词句: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省略句,虽:虽然 以,觞,以。

小结:套用王勃《滕王阁序》里的话就是“四美具,二难并”,在这天朗气清,环境优美地方,人生知己,畅叙情怀,怎能不乐?所以最后一句信可乐也应该怎样断句?朗读时注意语言的抑扬顿挫,要尽可能的读出这种逍遥自得的心情。(有感情地自由朗读)

本段的四字短语有: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游目骋怀。

背诵第一段

过渡:兰亭聚饮,自是乐事,然而有聚必有散,世间“没有不散的筵席”,作者由聚散想到了什么呢?让他大发感慨——岂不痛哉。男生齐读第二段

第二段:

1、思考问题:作者是如何表达这种痛的?(注意分析文中的三个分号涉及的三层意思)

第一个分号所在句讲了两种人生态度——“晤言一室之内”与“放浪形骸之外”。

第二个分号所在句讲了两种人生体验——“欣于所遇……快然自足”与“所之既倦,情随事迁”。

第三个分号所在句讲了两种人生“痛”事——“向之所欣……化为陈迹”与“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引导思路:

先指名找学生答,而后教师点拨注意虚词或标点,小组讨论完成。

作者所痛何事?死生亦大矣作者是怎么理解的?用原文的话来回答。

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人生短暂。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世事无常

反复吟诵“况修短随化……岂不痛哉”,注意要一字一句慢读,“大”、“痛”等词语要重读。末句以降调读出慨叹语气。

作者通过哪些语句总结出来的?

2、教师重点提示“所”字和介宾结构后置句。

齐读第二段,来体悟人生短暂之痛

3、感叹人生无常是汉魏以来文学的主旋律。同学们还能记起一些咏叹人生苦短的名句吗?

提示:《赤壁赋》哀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滕王阁序》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师:“腹有诗书气自华”,古典诗词功底对于同学们的学习、生活乃至人生都是颇为重要的。

历史上

曹操留下了“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的感叹,但是它最后导致的不是消极无为而是一统天下、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陈子昂发出了“念天地之悠悠,独怅然而涕下”的慨叹,但他并不悲观无为而是始终怀有一腔报国之心,曾冒死上书,坦陈利弊,曾两度出塞,为国立功。

李白留下了“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的悲叹,但他“袖口一吐就半个盛唐”(余光中)。

苏轼发出了“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悲叹,但他却留下了无数华章,且心系人民,是“百姓的朋友”(林语堂)。

下面,同学们先默读熟悉一下,下面大家齐读,体会一下这千古一痛。

找出两句你喜欢的积累一下。

过渡:这此古代名人都有对人生短促的感慨,但透过这些的诗句,我们能感受到他们乐观豁达的精神情怀。王羲之借古人之口提出了死生这个重大的哲理命题,抒发了人生苦短之痛。他对死生这个问题还有什么思考呢?这个悲该如何理解呢?齐读第三段

本段的四字短语:放浪形骸、快然自足、情随事迁

按提示试着背诵

夫……。或……晤言……;或……放浪……。虽……静躁……,当其……快然,曾……;及其……感慨……。向之……兴怀;况……。古人云……。痛!

活动三:读中思

思考问题:

(1)作者对人生短暂的感慨是一己之“痛”吗? 从这段的哪些文字可以看出?

(2)这样的'人生感叹不仅前有古人,现有今人,而且还后有来者。从文中那句话可以看出?

思路:古人——( ) ——后人——兰亭集的成因

(3)作者的悲夫是悲观吗?怎样理解“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明确:王羲之认为生就是生,死就是死,不能等同视之。他领悟到了生与死的矛盾。所以才会有“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这两句话。批判了庄周“一死生”“齐彭殇”的虚无主义,当然应该看作是积极的。

背诵提示:每览……若合一契,未尝……不能……。固知……,……。后……,……悲乎!故列叙……,录……。虽……,所以兴怀,……。后之览者……

朗读指导:

“固知/一/死生/为/荒诞,齐/彭殇/为/妄作。”读出节拍,读出批判语气。

“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乎!”缓缓吐出,重音为“悲”,以后的句子以和缓低沉的语调读出。

小结:王羲之为我们留下了不朽的《兰亭集序》,我们一起感悟了乐痛悲的情绪变化,下面大家有感情地齐读全文。

活动三:课堂评价

1、按照大屏幕的提示自己背诵课文

2、一对一地互相检查背诵

3、指名学生在班内背诵。

作业布置:

1、将王羲之《兰亭诗》和《兰亭集序》对读,《兰亭集序》中的自然之景和诗中的自然之景诗如何对应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兰亭诗》其一

三春启群品,寄畅在所因。

仰视碧天际,俯瞰绿水滨。

寂阒无涯观,寓目理自陈。

大哉造化工,万殊莫不均。

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

1、诗中的“仰视碧天际”对应《序》中“ ”“ ”。 诗中“俯瞰绿水滨”对应《序》中“ ”“ ”。 诗中“无涯观”“万殊”“群籁”对应《序》中“ ”。

2、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案:

1、“仰观宇宙之大” “天朗气清” “俯查品类之盛” “清流激湍” “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惠风暖日”

2、这些景物并非客观存在之景,而是贯注了诗人心性的情致化景物,从诗中最后一句来看,宇宙万物虽有差别,但它们给作者的感受都是崭新的、可爱的。

2、课下继续背诵。

板书设计: 兰亭集序

痛 人生短暂。

悲”

师:还是之前的问题:第三段中,哪一个字最能体现作者的内心感受?

生(齐):“痛”。(板书:痛)

师:是什么“痛”?下面,分组讨论。

(生分组研讨)

生3:作者说“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还说“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那些让自己感到很快乐的东西,很快就消失了,这让作者感到很痛苦。也就是“胜景不常,盛筵难再”之痛。

师:说得太好了!请同学们记下来:“胜景不常,盛筵难再”之痛。

生4:作者说“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这让他感到很痛苦。

师:怎么理解这句话?(生4摇头)哪位同学为我们解惑?

生5:生命的长短要听凭造化的安排,最终都要走到尽头,也就是死亡。

师:很准确。

师:这一句还有一个关联词语——“况”,“况”是承接前面哪一个关联词的?这两个关联词带起的两句话构成了什么关系?

生6:“况”是承接前面的“犹”的。这两句话构成了递进关系。“犹”,“尚且”,这是一层“痛”:像兰亭聚会这样先前所喜欢的事顷刻之间变为陈迹。“况”,“何况”,这是更进一层的“痛”:生命的长短,只能听凭造化,死亡无可避免,我们自己无法控制。(掌声)

师:大家的掌声是对你的回答的最好评价。

师:这一段的第二句,有两个“或”字,怎么讲?

生7:“或”的意思是“有的人”。

师:“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怎么理解?

生7:这里说的是两种人的不同人生态度,有的人在室内面对面谈论人生感悟,有的人则是行为放纵不羁,形体不受世俗礼法所拘束。

师:能吃透课文注解来回答,很好!这两种人的人生态度不同,但是,在此时,在此地,他们的生命体验却是惊人的一致,那就是——(生齐答)痛!

这种生命体验,我们可以用一个短语来概括,那就是——(板书:人生----短)

生(齐):人生苦短!(板书:苦)

师:下面,来读一读第三段,体悟王羲之的人生苦短之“痛”。大家推举一位同学朗读。请读出作者的情感波动,特别要注意重点词语。

(生8朗读第三段)

师:“岂不痛哉!”这一句你再读一遍。

(生8读)

师:“痛”,此处强调,但音调不宜高亢,应低沉。(师范读)同学们比较一下,再读。(生8读)齐读“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生齐读)

师:感叹人生无常是汉魏以来文学的主旋律。同学们还能记起一些咏叹人生苦短的名句吗?

生9: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生10: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生11: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师:“腹有诗书气自华”,古典诗词功底对于同学们的学习、生活乃至人生都是颇为重要的。

对生死存亡的重视和哀伤,对人生短促的感慨,弥漫了整个魏晋的天空,当是时“悲凉之雾,遍被华林”(鲁迅)。(投影)曹氏父子有“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人亦有言,忧令人老,嗟我白发,生亦何早”(曹丕);“人生处一世,去若朝露唏……自顾非金石,咄唶令人悲”(曹植)。阮籍有“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孔圣临长川,惜逝忽若浮”。陆机有“天道信崇替,人生安得长,慷慨惟平生,俯仰独悲伤”。刘琨有“功业未及建,夕阳忽西流,时哉不我与,去乎若云浮”。陶潜有“悲晨曦之易夕,感人生之长勤。同一尽于百年,何欢寡而愁殷”……他们唱出的都是同一种思绪,同一种感叹,同一种音调,同一种哀伤。(投影)

下面,同学们分三组齐读投影上的补充诗文,体会体会千古一痛。

(生分组齐读)

师:刚刚我们比较过的,读这些哀伤的文字,音调不宜高亢,语速不妨放慢。第三组刚才读得最为动情,第一组次之。

师:王羲之借古人之口提出了死生这个重大的哲理命题,抒发了人生苦短之痛。他对死生这个问题还有什么思考呢?

小编推荐更多

篇5:兰亭集序全文朗读

古时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恰逢“江南草长,群莺乱飞”的季节,按照旧时的习俗,古人都要到水边嬉游,并且雅致地称其为“上巳修禊”。“禊”也是一种祭礼,意思是浴,三月初三为上巳日,也称“禊日”,这一天人们聚集水边举行仪式,用水洗涤污垢灾晦,以求祛除不祥。此风俗起自汉代,到了晋朝以后逐渐演变成文人墨客踏青游春,饮酒赋诗的游戏。

一千六百多年前,在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初三,王羲之邀请了谢安、谢万、孙绰等名士及亲友41人,来到会稽(今绍兴)之兰亭。他们在兰溪岸边,尽情地享受着“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的.自然风光,大家放眼远望,“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大自然是何等样的圆满美丽,活泼自在,生生不息。名士们雅集在此,目睹秀水青山,耳闻微澜轻风,心情莫不怡然快适。

他们围坐在曲水之畔,将盛有酒的觞(酒杯)置于水中,任其顺水漂流,酒杯漂到谁的面前,谁便要饮酒赋诗。做不出者罚酒三杯。正是这样的一次雅集,造就了一幅绝佳的图景:一群风流倜傥的文人雅士,列坐茂林修竹掩映的兰溪之侧,流觞饮酒,好不快哉!

因为这样特别的形式而有了一个美丽的名字,曲水流觞。

聚会已近日暮,雅士们仍然意兴不减,沉浸在诗酒的浪漫回味中,不忍归去。也不知是谁提议,把当日所作的37首诗歌,汇编成集,诗集名曰《兰亭集》。然这样一部佳好诗集,又怎能不写一篇序文呢?众人共推王羲之撰序并书,羲之微醉乘兴,即席挥毫,,一气呵成,写下了名噪天下的《兰亭序》: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 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王羲之触景生情,联想起人生短暂,不禁感慨万千,故而此序不独文笔优美委婉感人,而且书法超逸绝麈,两者可谓珠联壁合,相交辉映,成为千古绝唱。

篇6:《兰亭集序》朗读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兰亭集序朗读配乐

兰亭集序课文朗读

兰亭集序原文注音

兰亭集序原文赏析

兰亭集序高中课文原文

课文《兰亭集序》原文及注释译文

孔子学琴朗读-孔子学琴课文原文

朗读范文

兰亭集序教案

兰亭集序赏析

兰亭集序朗读原文(共6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兰亭集序朗读原文,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