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機”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8篇读《兰亭集序》有感,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读《兰亭集序》有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 目录
篇1: 读《兰亭集序》有感
永和九年的晚春,似乎拥有着一种别样的情怀。
都说晚春不及初春,不曾有“柳条将舒未舒”,也看不见“银装素裹”,就连风筝也没有人去放。那时的人们,和现在的人一样,都敬畏神明,那时的人们,会在这个时节,做禊事,几个人三两成群,一起祈福消灾。
那天,像往常,阳光正好,微风不燥,还未到初夏,山上便是郁郁葱葱,泉水顺着山路流到山下,一群诗人,就在这种仙境下,饮酒作诗。
“姹紫嫣红”是朱熹的感受,“终期于尽”,却是他的感受,这本不符合这富有生命力的春天。不过仔细想想,却也有合理之处。他毕竟经历了大半生,在暮年,借着这酒劲,得以抒发怀抱,果真应了那句“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葱茏的树林,未能深埋此情感,反倒是他越发有所感慨,众人,成了他的陪衬。
晚春,是春天的暮年。而那时也是他的暮年,他同壮年的树木,万年的春山,和一群正处于青年的贤才,分享着“昔人之感”,暮春,他知天命,说:“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他借着酒,借着诗,借着众人之口,抒其所怀,暮春是他的知音,纵使暮春有着青山绿树,也挡不住时间的流逝。时间在他脸上流过,如同水流,留下道道痕迹。
惠风拂过,将所做的文章卷入宣纸,连同那年的暮春。
那年的晚春,与常年无异,却多了份愁,多了份永世的愁。
篇2: 读《兰亭集序》有感
岁月在飘逝中永无声息。某一刻,我们也会两鬓斑白容颜苍老。而岁月没有痕迹,痕迹都在我们的生命里。
我常常心里泛起一丝愁绪。人活在世上,为了幸福、快乐所追求的美好,到后来却总是会消失、会厌倦。我们总是情不自禁的沉浸在快乐里,过后又有种深深的惦记。我们永远都不会满足、永远都不会适可而止。但是,无论是有价值无价值,最后彼此的生命还是都化为乌有。
王羲之,一同会集的人“群贤、少长”都为贤者、年龄各异,都是些志同道合的人。作者怎能不乐?“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风景的优美,让人心旷神怡,作者怎能不乐?“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此刻,天气晴朗,风和日丽。天空广阔之大,地下万物之繁。作者怎能不乐?
作者也会感慨,这些美好的东西总是会逝去。无论性格不同,爱好不同,每个人的追求总是自己认为美好的。但是,时间总是眨眼间,我们很快会老的。老了后,连同着自己的一生,或喜或悲,都会永远的终止。
文章弥漫了忧伤感慨的气息。文字间貌似渗透出一种淡淡的颓废,面对只有死的结果,谁又会不断的欣喜?表面上消极的情绪令人颓唐不安。其文里,却非浅尝辄止的只是一种情绪。面对短暂而又有限的生命,我们应该去尽力尽心创造出自己命途的价值。面对容易逝去的时间,我们应该愈加的珍惜,利用好有限的每一分每一秒。
“死与生”自古以来便是世间的大事,自古以来也是多少人思想最深处的笔锋。我们该如何对待?从以前到现在到未来。生命永远无休止的轮回,我们也只是不住的感慨。
珍惜有生之年,执着的在命途里奔波,为了自己短暂的生命而努力进取!
篇3:读《兰亭集序》有感
读《兰亭集序》有感
在暮春之时,群贤会于山阴之兰亭,依靠在两岸的崇山峻岭上,穿梭于茂林修竹之中。聆听着清流的清脆声与激湍奔腾的怒吼,在美丽的山水画中畅叙幽情,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然而在这俯仰之间,无限的快乐也将衬托出几分惆怅。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作者感叹生命的短暂,却又“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得以看出作者对生命的热爱的珍惜。
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他告诉了我们如何看待死亡。而看了《兰亭集序》之后,我明白了自己该如何活着。正如泰戈尔所说:“使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死,我们害怕;即使碰到了它的衣角我们也惊慌不已,所以我们尽可能地远离,希望一直不会在某个转弯路口,碰见它。生,我们留恋;在年轻时,我们忘却关注这个世界;年老后,我们多想一直睁着眼睛,多想看看这即将离我远去的.世界。人总是这样,在失去之时才后悔当初没有好好珍惜眼前的美好,只留下唉声叹气,抱怨当时的无知。
时间如白驹过隙,在时间的长河里,我们是激起千层大浪,还是默默无闻,随之而逝?美好的生命是易逝的,我们应该珍惜眼前,珍惜生命的一分一秒。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这充满无限生机的世界里,我们更应该怀有乐观的心态,抛去无谓的遐想,去迎接美好的明天。你无需邀请群贤畅游兰亭,你不必一觞一咏,出口成章,你也不必仰观宇宙,俯察品类,你只需抓紧流淌在你身边的一分一秒,让时间成为你生活的最佳伴侣,让时间充实你的生活,也让时间填补你人生无常,人生短暂的遗憾。
篇4:读《兰亭集序》有感
读《兰亭集序》有感450字
永和九年的晚春,似乎拥有着一种别样的情怀。
都说晚春不及初春,不曾有“柳条将舒未舒”,也看不见“银装素裹”,就连风筝也没有人去放。那时的人们,和现在的人一样,都敬畏神明,那时的人们,会在这个时节,做禊事,几个人三两成群,一起祈福消灾。
那天,像往常,阳光正好,微风不燥,还未到初夏,山上便是郁郁葱葱,泉水顺着山路流到山下,一群诗人,就在这种仙境下,饮酒作诗。
“姹紫嫣红” 是朱熹的感受,“终期于尽”,却是他的感受,这本不符合这富有生命力的春天。不过仔细想想,却也有合理之处。他毕竟经历了大半生,在暮年,借着这酒劲,得以抒发怀抱,果真应了那句“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葱茏的树林,未能深埋此情感,反倒是他越发有所感慨,众人,成了他的陪衬。
晚春,是春天的暮年。而那时也是他的暮年,他同壮年的树木,万年的'春山,和一群正处于青年的贤才,分享着“昔人之感”,暮春,他知天命,说:“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他借着酒,借着诗,借着众人之口,抒其所怀,暮春是他的知音,纵使暮春有着青山绿树,也挡不住时间的流逝。时间在他脸上流过,如同水流,留下道道痕迹。
惠风拂过,将所做的文章卷入宣纸,连同那年的暮春。
那年的晚春,与常年无异,却多了份愁,多了份永世的愁。
篇5: 读《兰亭集序》有感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王羲之和众多名士共四十一人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与会者临流赋诗,各抒怀抱,记下了他们的千古风流。品读既是书法瑰宝又是优美散文的《兰亭集序》,正如诗人所云:“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急湍,映带左右”作者用简洁雅净、铿铿有致的语言,写出了宴集之地优美的自然风光。你看,崇山峻岭,气势高峻;茂林修竹,幽深静谧;清澈溪流,洁净明朗;湍急的流水,飞花溅玉。这些景物清澈明朗,而又生机盎然,怎不让人流连忘返?
文人都是高雅之士,因此,他们的聚会免不了“酒”与“诗”。“酒”是感情的催化剂,“诗”是情感的“产品”,于是他们“引以为流觞曲水”(把盛酒的杯放在水面上循曲水而下,流到谁的前面,谁就取来饮酒),然后纷纷临流赋诗。虽无丝竹管弦之兴,然而可以“畅叙幽情”,各抒怀抱,真是快哉!
读到这里,似乎时光倒转,回到兰亭集会上,仿佛看到了这些雅士间儒雅的风度和诗意人生。我找寻王羲之,哦,他乘着快意,信步登上兰亭的最高处,仰看,世界是如此阔大,宇宙是如此浩渺;俯视,大自然万物是如此繁茂昌盛,生机盎然。他发出由衷的感叹――“信可乐也”。这种乐是对兰亭美景的陶醉,是来自于兰亭集会的畅快,实在是人生的极致。
当年汉武帝行幸河东,中流与群臣欢饮,曾作诗《秋风辞》:“横中流兮扬素波,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奈老何!”魏文帝与诗人吴质宴后写道:“乐往哀来,怆然伤怀。”西晋的石崇在与众人宴饮后说:“感性命之不永,惧凋落之无期。”自汉魏以来,人们因欢聚由乐生悲的感慨是比较普遍的,王羲之在欢宴之后也不能摆脱这种传统氛围的影响,情绪出现了变化,由“乐”转“痛”。因何而痛?是痛苦?痛心?痛惜?悲痛?
世俗中的人陶醉于一时的快乐,追求暂时的满足。可就一时的满足和陶醉中,岁月流逝,青春已经不再,而功业无成,作者自然发出人生的感慨“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人生就是这样永无止境地追求满足而又不断地厌倦,既充满了快乐也充满了无尽的烦恼,怎能不感慨万分。“向之所欣,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往昔的盛会已化为历历在目的往事,过去曾有的欢乐,已如流水向东而去,这真是“胜景不常,胜筵难再”,又怎能不让人黯然神伤。“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况且人的寿命的长短,要听凭造化,无论寿命的长短,其结果是殊途同归,人总是要死亡,任何有情的生命都无法抗拒时间的无情吞噬,“死亡”是如此强大而无法抗拒,因而个体的生命在它的面前是如此的渺小而脆弱,也无法回避对“死亡”的思考,作者在对“死亡”的观照中,再次感受到人生之痛。这种“痛”,是对“人生短暂,世事无常”的痛惜。
人要真实地生活在现实里,总要与各种人、事打交道,这就是生活。如何面对世俗生活,作者概括了两类不同的人生态度。“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把自己的胸怀抱负,在室内畅谈。“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约束,放纵无羁地生活。王羲之所处的时代是政治极为严酷、社会极剧动荡的年代,“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许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中。因此,天下名士,首要任务是保全性命,不少人或谈玄悟道,或归隐山林。但我们不禁要问:这两种人生态度可取吗?能否有更积极的人生态度,比如,就着自己的才华,到社会上去施展人生的抱负?王羲之自己怎么看呢?他说“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意思是我到现在才知道,把生与死等同起来是多么荒诞,把长命与夭亡看做一回事纯是无稽之谈。他“悲”古人,因为他对生命的体验和古人对生命的体验是何其相似;他亦“悲”后人,“后之观今,亦由今之视昔”,后人读他的文章,犹如他读古人的文章一样,王羲之询问古今,发出悲叹。人类社会从古至今迈进了多少年,人类文明的发展也是今非昔比,但无论世界怎么变化,人类对生命本质(生命、青春、痛苦等等)的体验却是一致的,王羲之也正是道出了这种“千古同悲”,才如此深深地打动了我们。
文章最后一句“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我们今天读他的文章,是“后之贤者”,我认为王羲之的人生观不消极,悲叹并不等于悲观,历史上悲叹人生的往往是最富有创造价值的人士,他们凭借自己的精神与成就获得了永恒的生命。曹操在诗中写道“人生几何,对酒当歌,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乱世英雄,正是因为他对人生充满了执着,对岁月的流逝才如此悲叹。李白留下了“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的悲叹,但是他吞吐出盛唐华章。苏轼发出了“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悲叹,但是他却为人类留下了无数精美的篇章。再看看王羲之,他的文章多在是“消极其表,执着其里”,王羲之在书法上的卓越成就正是他对抗人生虚无的最执着的努力。所以说,此文是王羲之在良辰美景面前一种理性的思考,他感叹人生苦短,是在告诉我们要珍惜现在的时光,不能沉溺于乐事之中,要对自己的状态做一下思考,要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多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
篇6:读兰亭集序心得体会
中国的书法博大精深,海外闻名,要说中国书法,所有人都会想到《兰亭集序》吧,可以说是中国书法的巅峰,它不求平正,强调欹侧,不求对称,强调揖让,不求均匀,强调对比。结体或修长或浑圆,突破隶书扁平方正的行貌。特别是文中字有重复者,则转构别体,无一雷同,其中最为突出的是二十个“之”字,写法个个不同,或平稳舒放,或藏锋收敛,或端整如楷,或流利似草,变化不一,尽态极妍,是无法复制的艺术品。
唐太宗赞叹它“点曳之工,裁成之妙”。黄庭坚称扬说:“《兰亭序》草,王右军平生得意书也,反复观之,略无一字一笔,不可人意。
但是,人们通常所关注的只是它的书法价值,而不曾关注它的文学价值。《兰亭集序》从文学方面来看,是一篇优美的散文。
其描述了会稽山美丽的景色,“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语言朴素自然,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从遒劲的书法中阅读此文,兰亭的景色已浮现在眼前。如此美景,当然要有知己陪伴,虽然没有热闹的音乐,喝点酒作点诗,也足够来畅快叙述幽深内藏的感情了。天气晴朗,使王羲之心情也很舒畅。便有了“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的快乐。在抒发了生之快乐的同时,又表现出一种旷达的心境。让读的人也不禁因此而快乐起来了,或许,人们就是因为这优美的文章中,这不拘一格的书法中,传达出来的积极愉快之情所感染了吧?
篇7:兰亭集序中学生读书有感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急湍,映带左右。”“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这便是文章第一段、也是全文最迷人的有关自然风景的两句描述。前句不写水美山肥、青山叠翠,也不写绿水白浪、彩石丽鱼,而是避开一切具体的色彩,用最简洁的线条、最少的笔墨、最清淡的语言,极写山高林茂竹修长、水清流激映兰亭的和谐与疏朗。
水是山的灵魂,山是水的骨肉。唯其水美,方使林茂竹秀;缘何山崇岭峻,只因清流映带。正如某些古代山水画一样,看似无色,其实有意,看似简单,其实搞笑,这既是作者独特的审美意趣之所在,也是时代审美精神的体现。魏晋时期,思想界崇尚老庄,高谈玄理,在山水描述中,往往表现为一种清淡空灵的意象美。后句写天气与风力的描述更突出了人对自然的一种感悟与亲近,实中有虚,虚中有实。其景中清净淡雅,舒适宜人的灵性美,绝非鸟语花香、虫鸣蝶舞的艳丽与欢快所能比及。
这种以少胜多、以虚当实、以简驭繁的写法,除了表现作者的审美趣味而外,更重要的是以留白的方式,为兰亭盛会中曲水流觞的禊祓之事带给了一个适宜的背景,有利于把读者的注意力引向文章整体情趣与理趣的阐发。这也是作者写景的意趣之所在。
情趣之美:从文章的整体结构来看,本文情感呈现一种动态的变化过程,并且“乐”“痛”“悲”“感”有张有弛,情趣超凡。作者写景记事,意在抒情。流觞曲水,畅叙幽情,其乐融融,自不待言;天朗气清,游目骋怀,仰观俯察,亦视听之娱。这是人在自然美景面前所产生的生理上的一种快感,是一种比较浅的感官享受,当属一种本能的体现,所以作者感到“信可乐也”。比这种自然的情趣美更深的是一种人生社会的情趣美。无论静躁,无论内外,人之相与,欣然所遇,快然自足,事过境迁,感慨万千。由此及彼,不难想象,人之一生,修短随化,终归于尽。抛开一切的事务,无论多大的情怀,应对无奈的死生,孰不觉其痛哉!
这种生命的感悟,表面看来与前文之乐截然相反,其实,这正是由耳目之乐联想到了人世间的一切欢乐及其欢乐过后的感慨,并紧承其怀,想到死生,顿生痛感,此等情怀,绝非俗人所感。
第三段先言“悲”,后得“感”。“悲”不是简单地对前文“死生亦大矣”的痛感的强调,而是为人类永远无法超越的认识上的局限性而感到悲伤。具体说来,包含两层意思。不明白为什么昔人兴感之由与自我能如符契一般相吻合,所以只能临文嗟悼,叹息不已,此其一也。明知时人崇尚的老庄思想中视生死为同一是荒诞和虚幻的,可后人依然会和今人有同样的感慨。
文中“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觞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夫!”许多人以为此处之悲仍为死生,其实不然。那里的“悲”系指人类对死生认识上的局限性,即对当时社会文人士族借老庄思想来逃避现实,逸情山水,麻醉自我,漠视生命的态度,并且这种无法摆脱的认识上的局限性古今同一,此为其二。
结尾的“感”出自“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由“悲”类推而来。正因为古人和今人在认识上有不可抗拒的共性,所以兰亭盛会的诗文也将使之后的读者产生同样的感触,即情感上的共鸣。文情至此,作者的“悲”与“痛”就应说已经被“感”所代替,转变为一种相对平和舒缓,甚至趋于欣慰或愉悦的状态,进而使文章的情感走向与开头的“乐”产生呼应的迹象,使文章感情境界得到升华,较之前文的视听之娱,当属难得的精神享受或超凡的情趣转化。
理趣之美:理趣之美,在于文章二三段快然自足、倦然有感和临文嗟悼、世殊致一中所蕴涵的人生哲理与人文价值。
篇8:读《兰亭集序》后的鉴赏
读《兰亭集序》后的鉴赏
《兰亭集序》是人教版必修2第三单元的一篇山水游记散文,是传统名篇。文章用短短的篇幅,融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于一体。一、二段写景部分容易理解,后两段对人生发出的感慨则“不易说清却不难感受”,本文试着“说清”,当然说清的只是本人的一孔之见。
文章的第一、二段及第三段前半谈“乐”。由前两段具体地谈到三段前半概括地谈。
第一、二段是叙说本次具体的宴游之乐。“暮春之初”,美好的季节;“修禊事”,消灾祈福,美好的风俗;“群贤毕至,少长咸集”,美好的人;“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美好的景;“流觞曲水,列坐其次”,“一觞一咏”,美好的事;一连串外在的美好自然让人“畅叙幽情”,激发出内在的美好,产生了强烈的表达愿望。“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既是“暮春之初”应有的,也是天公作美;既是外在的天气环境,也是内在的心理环境。此刻用同学们常用的一个字来形容就是“爽”!于是“仰观俯察”,去感受苍天大地万物的大美。“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于是,感官得到了极大地满足,也引得“心游万仞”,胸怀得到了极大地放纵。所以,这次宴游“信可乐也”,确实得到了极大的快乐。
理解第三段,是把握本文哲理思辨的关键。
第三段“不知老之将至”之前,作者高度概括人生之乐.“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说的是人与人之间那种亲密无间地思想情感地交流,是所谓“掏心窝子” 的,哪怕交流的是痛苦,这种交流本身也是畅快的,也能获得情感体验的高峰,这是心理活动之乐。“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说的是那些能使自己产生快乐的事情,自己就纵情地去做——书法能给王羲之带来快乐,那就尽情地书写,见到老太太卖六角竹扇,拿过来便写——便有无限的快乐,这是身体活动之乐。句中的两个“或”理解成“有的人”可以,这是不同人的乐;理解成“有时”也可以,是一个人不同时候的乐。“趣舍万殊”是思想情感各种各样,“静躁不同”是性格不同。思想情感是后天形成的,性格主要源于先天。“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就是指无论什么样的人,所有的人。所有的人都有让自己感到快乐的事,当人遇到让自己感到快乐的'事,必然快乐,即“快然自足”。
行文及此,作者告诉我们:快乐的形式可以不同,快乐的时间可以不同,引发快乐的事物可以不同,但相同的是,任何人都有快乐。
这也是后文作者说死生不同的原因——生有快乐。
第三段“不知老之将至”之后,作者高度概括了人生之乐短暂、人生亦短暂的道理。“所之既倦”,对所喜爱或得到的事物已经厌倦,是审美疲劳,是因主观感受而使得的快乐短暂;“情随事迁”,事物是会变化的,美丽的花朵几天后就凋谢了;情感也会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盛开的花朵给人的美感会随着凋谢而逝去。这是因客观事物的变化而使得快乐短暂。“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因为审美疲劳,原来的“所欣”今已不“欣”,已是“陈迹”;或因为事物的变化,原来使人“欣”的美已不存在,美已是“陈迹”。结论仍然是让人“兴感”的快乐短暂。尤其让人感慨的是,不仅快乐短暂——“修短随化,终期于尽”——连体验这快乐的生命,也要听凭造化,也短暂!
快乐短暂,人生短暂,“岂不痛哉!”
“俯仰一世”“不知老之将至”“俯仰之间”等句,强化了短暂的感受。
总的说来,作者告诉我们:人生有快乐,所以生死不相同;人生的快乐短暂,人生本身亦短暂,所以“感慨”“兴怀”“嗟悼”。
“感慨”“兴怀”“嗟悼”什么,当然首先是短暂、无常,是生命悲剧性;但这不是全部,还有更重要的内容,核心的两个字是:珍惜。快乐短暂,要珍惜快乐。挚友的交流能带来快乐,就要珍惜这样是交流,珍惜这样的友谊,珍惜这样的朋友…… 生命短暂,要珍惜生命。生命的长短由时间度量,要珍惜时间;青春是生命最美好的一段,要珍惜青春;什么能实现自己生命的价值,要珍惜什么……一言以蔽之:既正视人生苦短,又珍视人生美好。
读此文,如果读出“珍惜”二字,便是作者之幸,更是读者之幸。
末段,王羲之“临文嗟悼”,所临之文应是孔子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庄子的“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屈原的“望崦嵫(yānzī)而勿迫”“恐鹈鴂(tíjué)之先鸣”;曹操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作者强调“今昔”、“今后”人们面临的人生困境是相同的——快乐短暂、生命短暂;感受也是相同的——既然短暂,就要加倍珍惜。今天我们“有感于斯文”,不要仅仅伤感于生命的悲剧色彩,还要珍惜一切美好的东西。
如果对文章有一个更准确深入的把握,还必须了解时代背景。魏晋时期社会动荡,政治统治极为严酷,“天下名士,少有全者”,孔融、嵇康等许多名士都死在残酷的政治斗争中。因此知识分子们首要的是保全性命,于是他们崇尚玄学的清谈,所以作者说“悟言一室之内”。这一时期又通常被认为是我国历史上人的自觉和文的自觉的时代。以“竹林七贤”为代表的名士们蔑视礼教,率性而为,寄情山水,所以作者说“放浪形骸之外”,所以有兰亭宴游,山水诗也由这一时期滥觞。而魏晋玄学,以探讨老、庄、《周易》为主,对自身和外在于人的客观世界都有深广精微的体认和探求,这使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充溢着浓郁的人生意识和宇宙情调。所以王羲之在短短的324字中来感慨那么大的命题。
《兰亭集序》是人教版必修2第三单元的一篇山水游记散文,是传统名篇。文章用短短的篇幅,融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于一体。一、二段写景部分容易理解,后两段对人生发出的感慨则“不易说清却不难感受”,本文试着“说清”,当然说清的只是本人的一孔之见。
文章的第一、二段及第三段前半谈“乐”。由前两段具体地谈到三段前半概括地谈。
第一、二段是叙说本次具体的宴游之乐。“暮春之初”,美好的季节;“修禊事”,消灾祈福,美好的风俗;“群贤毕至,少长咸集”,美好的人;“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美好的景;“流觞曲水,列坐其次”,“一觞一咏”,美好的事;一连串外在的美好自然让人“畅叙幽情”,激发出内在的美好,产生了强烈的表达愿望。“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既是“暮春之初”应有的,也是天公作美;既是外在的天气环境,也是内在的心理环境。此刻用同学们常用的一个字来形容就是“爽”!于是“仰观俯察”,去感受苍天大地万物的大美。“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于是,感官得到了极大地满足,也引得“心游万仞”,胸怀得到了极大地放纵。所以,这次宴游“信可乐也”,确实得到了极大的快乐。
理解第三段,是把握本文哲理思辨的关键。
第三段“不知老之将至”之前,作者高度概括人生之乐.“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说的是人与人之间那种亲密无间地思想情感地交流,是所谓“掏心窝子” 的,哪怕交流的是痛苦,这种交流本身也是畅快的,也能获得情感体验的高峰,这是心理活动之乐。“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说的是那些能使自己产生快乐的事情,自己就纵情地去做——书法能给王羲之带来快乐,那就尽情地书写,见到老太太卖六角竹扇,拿过来便写——便有无限的快乐,这是身体活动之乐。句中的两个“或”理解成“有的人”可以,这是不同人的乐;理解成“有时”也可以,是一个人不同时候的乐。“趣舍万殊”是思想情感各种各样,“静躁不同”是性格不同。思想情感是后天形成的,性格主要源于先天。“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就是指无论什么样的人,所有的人。所有的人都有让自己感到快乐的事,当人遇到让自己感到快乐的事,必然快乐,即“快然自足”。
行文及此,作者告诉我们:快乐的形式可以不同,快乐的时间可以不同,引发快乐的事物可以不同,但相同的是,任何人都有快乐。
这也是后文作者说死生不同的原因——生有快乐。
第三段“不知老之将至”之后,作者高度概括了人生之乐短暂、人生亦短暂的道理。“所之既倦”,对所喜爱或得到的事物已经厌倦,是审美疲劳,是因主观感受而使得的快乐短暂;“情随事迁”,事物是会变化的,美丽的花朵几天后就凋谢了;情感也会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盛开的花朵给人的美感会随着凋谢而逝去。这是因客观事物的变化而使得快乐短暂。“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因为审美疲劳,原来的“所欣”今已不“欣”,已是“陈迹”;或因为事物的变化,原来使人“欣”的美已不存在,美已是“陈迹”。结论仍然是让人“兴感”的快乐短暂。尤其让人感慨的是,不仅快乐短暂——“修短随化,终期于尽”——连体验这快乐的生命,也要听凭造化,也短暂!
快乐短暂,人生短暂,“岂不痛哉!”
“俯仰一世”“不知老之将至”“俯仰之间”等句,强化了短暂的感受。
总的说来,作者告诉我们:人生有快乐,所以生死不相同;人生的快乐短暂,人生本身亦短暂,所以“感慨”“兴怀”“嗟悼”。
“感慨”“兴怀”“嗟悼”什么,当然首先是短暂、无常,是生命悲剧性;但这不是全部,还有更重要的内容,核心的两个字是:珍惜。快乐短暂,要珍惜快乐。挚友的交流能带来快乐,就要珍惜这样是交流,珍惜这样的友谊,珍惜这样的朋友…… 生命短暂,要珍惜生命。生命的长短由时间度量,要珍惜时间;青春是生命最美好的一段,要珍惜青春;什么能实现自己生命的价值,要珍惜什么……一言以蔽之:既正视人生苦短,又珍视人生美好。
读此文,如果读出“珍惜”二字,便是作者之幸,更是读者之幸。
末段,王羲之“临文嗟悼”,所临之文应是孔子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庄子的“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屈原的“望崦嵫(yānzī)而勿迫”“恐鹈鴂(tíjué)之先鸣”;曹操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作者强调“今昔”、“今后”人们面临的人生困境是相同的——快乐短暂、生命短暂;感受也是相同的——既然短暂,就要加倍珍惜。今天我们“有感于斯文”,不要仅仅伤感于生命的悲剧色彩,还要珍惜一切美好的东西。
如果对文章有一个更准确深入的把握,还必须了解时代背景。魏晋时期社会动荡,政治统治极为严酷,“天下名士,少有全者”,孔融、嵇康等许多名士都死在残酷的政治斗争中。因此知识分子们首要的是保全性命,于是他们崇尚玄学的清谈,所以作者说“悟言一室之内”。这一时期又通常被认为是我国历史上人的自觉和文的自觉的时代。以“竹林七贤”为代表的名士们蔑视礼教,率性而为,寄情山水,所以作者说“放浪形骸之外”,所以有兰亭宴游,山水诗也由这一时期滥觞。而魏晋玄学,以探讨老、庄、《周易》为主,对自身和外在于人的客观世界都有深广精微的体认和探求,这使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充溢着浓郁的人生意识和宇宙情调。所以王羲之在短短的324字中来感慨那么大的命题。
篇9:高中生学《兰亭集序》读生死
唐按:
中学生这样谈“生”“死”:老师借解读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的机会,与我们探讨了世人一直究思不断的话题——“死”与“生”。这使我感慨良多,不禁思绪万千,颇有看法,便“录其所想”,却不敢奢望“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学《兰亭集序》读“生”“死”
朝阳
(高一9班)
就在今日,唐某人借解读大书法家王羲之所作的千古名篇《兰亭集序》的机会,与我们这些少年探讨了古今中外世人一直究思不断的话题——“死”与“生”。这使我感慨良多,不禁思绪万千,颇有看法,便“录其所想”,却不敢奢望“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遥想古今,有多少豪杰,多少伟人,无不被“生”、“死”这简单的二字所困扰。那“灭六国,合天下”的秦始皇赢政不是因为想“长生不老”而困惑到死吗?那“少年英才”,霸气征伐,嵩山拜谒,封“万岁峰”,建“万岁亭”,修“万岁观”的一代君王汉武帝,在晚年不也困于“生死圈”吗?
在我看来,“生”“死”二字只不过是万物的一个起点与终点,就如同河流一样,它会在某一个空间出现,但终会在另一个地方流入大海。“生”与“死”,看似两种对立相克的事物,却终究会脱离世间万物相克相生的规律。
“死”不一定是死,“生”也不一定是生。有人以为,死亡是一个生命的结束,是一种痛苦;但也有人认为,死亡是一种解脱,是一个生命的重生点。这就如同苏轼所说的:“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若以长的时间段来说,“生”与“死”可谓瞬间,俯仰之间,便是生;再俯仰之间,便为亡。重要的是生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你为这个世界留下了什么——或许碌碌无为,或许流传千古。但是你一定要留下什么,不管是不是为了他人,至少,总得有些什么东西证明你曾经来到这世上。
记得开学之初,唐某人就告诉我们:“写随笔,不是为完成作业,而是要留下你曾经来过这世界的痕迹。或许千百年后,你的子孙找到这本随笔,说‘嘿,这原来是我祖先曾写过的随笔。’”我现在越来越喜欢写每周一次的成长随笔了,其实我是为自己的成长留下活过的“证据”。
学习《兰亭集序》,感慨一番人生。与其活着被“生”与“死”所困扰,不如在乎那段或高兴或悲伤,或沉静或愤怒的过程。
唐某人曰:
修禊农历三月三,会稽山阴兰亭会;临流赋诗风雅集,名流高士抒怀抱。晋穆帝永和九年(353年)距今1664年,穿越千百年的山水聚会有着怎样的欢乐美情、生死感慨,竟至于让当下的少年也“感慨良多,不禁思绪万千”,这实在是文脉涌动,文心永恒的可喜之事。
始皇赢政想“长生不老”,却困惑到死;霸气征伐的汉武帝梦想祭岳而“万岁”,却怎么也走不出天地的“生死圈”。与其困扰于生死命运,不如珍视俯仰之间的当下过程,并为这个世界留下能“证明你曾经来到这世上”的“证据”。没有“证据”的过程就是生命的虚妄。你能用写随笔证明你的存在,这是值得期待的语文人生。
学贵多思,你的领悟是非凡的。你竟然牢记住了我说过的劝学语录,真令我感慨。祝福你。
12月30日星期六,18:18评阅
公众号|悦读致远高中生
篇10: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
教学目的领会本文的思想内容,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变化,正确评价作者的生死观。
学习本文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的协作手法,感受幽远的文思,清新的辞采。
教学设想
教学重点
理清课文线索,了解文章内容,揣摩作者的感情。
了解书序体裁的特色,学习本文在写景方面的特点。
教学难点
启发学生联系时代背景,理解文中流露出的有关生死的人生态度。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导入
浙江的绍兴兰渚山是美丽的地方。当年越王勾践曾经在这里种过兰花。尽管兰花多且香,但过了季节,很难寻觅。不过由于有了王羲之的“修禊”仪式(古代以三月上旬的“巳”日为修禊日,这是古代的一朝风俗,到水边洗濯、嬉戏、并举祈、消灾的仪式。),东晋穆帝永和九年,王羲之、谢安、孙绰等41人就在此集会,他们曲水流觞,引酒赋诗,各抒怀抱,最后有王羲之作序总述其事。王羲之不但文章写的好,又善书法,有书圣之称,于是兰亭,(兰渚之亭)流芳万古,大大超过了兰草的清香,。就让我们共同欣赏吧。
(展示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兰亭序帖卷》, 我们从这精美的书法作品感受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美,也读出我们中国象形文字的古雅与优美。)
朗读
配乐朗读(教师范读)
要求:注意文章语气、节奏、字音。
学生齐读。(教师订正)
(1)朗读语调提示:“永和九年……修模事也”以中速读。下文有关集会的文句应以清新明快的语调读出,特别重读“乐”,以体现作者快乐的心境。
(2)朗读指导:・・固知/一/死生/为/荒诞,齐/彭殇/为/妄作。”读出节拍,读出批判语气,・・后之视今,亦由分之现昔,悲乎/缓缓吐出,重音为‘・悲’,,以后的句子以和缓低沉的语调读出。
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 了解序的题材特点
明确:
序是一种文体,一般写在书或文集的前面,有的近似论说文,有的近似记叙文,有的则如说明文,还有的写法上同散文笔调,这一类的多是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兰亭集序》就是这样的一篇文章。
2、 本文写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以及变化?
明确:
由乐而生痛,言痛而生感,终了而言悲,全文感情起伏,情真意切。
我们就以此感情的变化为线索,走进兰亭,走近王羲之的感情世界。
3、 分小组讨论,给文章划分段落部分,概括要点。
明确:第一部分:叙宴集盛况
第二部分:发人生感慨
第三部分:明作序要旨
赏析课文
1、 以课文的第一部分为主,看作者在表达自己的心境时从哪几个方面写的?
明确:
时间:永和九年 暮春之初
风景:崇山峻岭 茂林修竹 清流急湍 天气气清 惠风和畅
人物:群贤少长
列坐其次 一觞一咏 畅叙幽情
感受:信可乐也
写法:写景抒情 叙议结合
作者用简洁雅净、铿铿有致的语言,写出了宴集之地优美的自然风光。“崇山峻岭,气势高峻;茂林修竹,幽深静谧;清澈溪流,洁净明朗;湍急的流水,飞花溅玉,这些景物清澈明朗,而又生机盎然。于是诗兴大发,他们纷纷临流赋诗。虽无丝竹管弦之兴,然而可以”畅叙幽情,各抒怀抱。我们仿佛看到了这些雅士间儒雅的风度和诗意人生,这种美好的聚会自此以后成为千古美谈。作者发出由衷的感叹,“信可乐也”。这实在是人生的极致。这种乐是对兰亭美景的陶醉,是来自于兰亭集会的畅快。
2、 学生尝试背诵第一段。
理清背诵思路:记叙了集会的时间、地点、事由、人物,由“此地有崇山峻岭”引出四周环境及场面的铺叙,最后由“是日地”领起描写游人的心境,抒发集会的心情。
要求:学生体会作者状物写景言简意赅、妙趣天成的特点,感受作者快乐的心境。请学生摘录写景句。
3、学习第二段,了解作者的心境的变迁。
明确:
王处的时代是政治极为严酷、社会极剧动荡的年代,“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许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中。因此,天下名士,首要任务是保全性命。因此,他们有一人谈玄悟道:“悟言一室之内”,有的人归隐山林,“放浪形骸”之外。正如王羲之在文中写道:“虽趣舒殊,静噪不同,当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他们陶醉于一时的快乐,追求暂时的满足。可就一时的满足和陶醉中,岁月流逝,青春已经不再,而功业无成,作者自然发出人生的感慨“曾不知老之将至”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人生就是这样永无止境地追求满足而又不断地厌倦,既充满了快乐也充满了无尽的烦恼,怎能不感慨万分。
“向之所欣,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往昔的盛会已化为历历在目的往事,过去曾有的欢乐,已如流水向东而去,这真“胜景不常,胜筵难再”,这怎能不让人黯然神伤。死生之大,岂不痛哉?
人的寿命的长短,要听凭造化,无论寿命的长短,其结果是殊途同归,“终期于尽”,人总是要死亡,任何有情的生命都无法抗拒时间的无情吞噬,“死亡”是如此强大而无法抗拒,因而个体的生命在它的面前是如此的渺小而脆弱,也无法回避对“死亡”的思考,作者在对“死亡”的观照中,再次感受到人生之痛。
4、朗读并分析第三自然段。
理清背诵思路:
由读古人兴感之作时的体验“若合一契”说明古人也有感于死生;然后转入对人生世事的深入抒写,批判当前士大夫“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现了王羲之抗拒人生虚幻的执著努力,随之又发出“后之视今,亦由今视昔,悲乎"的慨叹。可见作者对人生敏锐、深刻的感受中有一份对人生特别的热爱和执著,接着作者交代了《兰亭集》的成因“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总结全文。作者的“悲”,与他的人生观有着密切的关系,从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看佛教、道教徒总是把生死看得很虚无、很超脱,他们”一生死生,齐彭殇“,可我们不是神仙道人,是血肉之躯,要珍惜生命,士大夫当”兼济天下“,去实现自己的抱负。可这种生活观在我(王羲之)看来是何等的虚伪可笑。正因为我对生命是如此的'珍惜,因此,”每览昔者兴感之由”,我“悲”古人,因为我对生命的体验和古人对生命的体验是何其相似;我亦“悲”后人,“后之观今,亦由今之视昔”,后人读我的文章,犹如我读古人的文章一样,作者询问古今,发出悲叹。这里的“悲”不同于上一段的“痛”,而是对个体之痛的理性思考,是由己悲人的,更加深刻感慨。
人类社会从古至今迈进了多少年,人类文明的发展也是今非昔比,但无论世界怎么变化,人类对生命本质(生命、青春、痛苦等等)的体验却是一致的,王羲之也正是道出了这种“千古同悲”,才如此深深地打动了我们。
5、集体齐读课文第三自然段,背诵。
6、学生齐读课文三遍,背诵。
小结
我认为王羲之的人生观不消极,悲叹并不等于悲观,历史上悲叹人生的往往是最富有创造价值的人士,比如曹操、李白,曹操在的诗中写道“人生几何,对酒当歌,譬如朝霞,去日苦多”,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乱世英雄,正是因为他们对人生充满了执着,对岁月的流逝才如此悲叹。王羲之的文章多在是“消极其表,执着其里”,王羲之在书法上的卓越成就正是他对抗人生虚无的最执着的努力。
相关资料
1.《兰亭集序》真伪大辩论
《兰亭集序》(又称《兰亭序》)出自唐代房玄龄编撰的《晋书》,而此前收录晋文最完备的《文选》竟未见此文,这与《兰》文的历史地位很不相称。同时刘义庆《世说新语》中梁代刘孝标注引的王羲之《临河序》与《兰亭集序》文字上有出入。于是就此引发了一场《兰亭集序》真伪大辩论。
(1) 文章作者之真伪
观点一:作者不是王羲之。清人李文田首先提出这一观点,并阐述了几点理由。郭沫若也赞同此说,并就“夫人之相与”之增段补充论据,然后进一步考证说,《兰亭序》是王羲之七代孙、陈代永兴寺僧人智永所为。
观点二:作者就是王羲之。高二适引用证据反驳郭沫若的观点,章士钊也引用资料来证明《兰亭集序》的作者就是王羲之。
(2)书法作者之真伪
观点一:作者不是王羲之。南宋姜夔率先质疑,李文田则从书体上否定定武本《兰亭》为王羲之笔迹,郭沫若更是斩钉截铁地断定是假的,并进一步推断,“这个墨迹本应该就是智永所写的稿本”。
观点二:作者就是王羲之。高二适等人著文反驳,认为郭沫若以两块刚出土的石碑而断定东晋只有隶书一种字体,是“孤证不立,偏难概全”。
详情请看《语文学习》第8期陆精康先生的《〈兰亭序〉疑案录》。
2. 《晋书・王羲之传》
王羲之(321――379)字逸少,王旷之子,王敦、王导之侄,东晋初太兴四年生,太元四年卒,年五十八岁,少有美誉,朝廷公卿皆爱其才器,频召为侍中、吏部尚书,皆不就,复授护国将军,又推迁不拜。扬州刺史殷浩遗书,劝使应命,乃拜护军。又苦求宣城郡,不许,以为右军将军,会稽内史。羲之素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度浙江,便有终老之志。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那里,谢安未仕时也住那里。孙绰、李充、许询、支遁等,皆以文义冠世,并筑室东土,与羲之同好。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特撰此序,以申其志。
(引自《汉魏六朝散文选》,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3. 《古文观止》评《兰亭集序》
清人吴楚材、吴调侯选注
篇11: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序》、《临河序》、《禊序》和《禊贴》。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位军政高官,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修禊”,会上各人做诗,王羲之为他们的诗写的序文手稿。《兰亭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对于生死无常的感慨。
关于书法作品《兰亭集序》请参阅:神龙本兰亭集序。
一、作品原文
篇12:兰亭集序
永和1九年,岁在癸丑,暮春2之初,会3于会稽4山阴5之兰亭,修禊事也6。群贤7毕至8,少长9咸10集。此地有崇山峻岭11,茂林修竹12,又有清流激湍13,映带左右14。引以为流觞曲水15,列坐其次16。虽无丝竹管弦之盛17,一觞一咏18,亦足以畅叙幽情19。
是日也20,天朗气清,惠风21和畅22。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23,所以24游目骋25怀,足以极26视听之娱,信27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28。或取诸29怀抱,悟言30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31。虽趣舍万殊32,静躁33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34得于己,快然自足35,不知老之将至36。及其所之既倦37,情随事迁38,感慨系之39矣。向40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41,犹不能不以之兴怀42。况修短随化43,终期44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45!”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46,未尝不临文嗟悼47,不能喻48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49。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50,录其所述51。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52。后之览者53,亦将有感于斯文54。
二、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永和:东晋皇帝司马聃(晋穆帝)的年号,从公元345—356年共。永和九年上巳节,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41人。举行禊礼,饮酒赋诗,事后将作品结为一集,由王羲之写了这篇序总述其事。
暮春:阴历三月。暮,晚。
会:集会。
会稽(kuài jī):郡名,今浙江绍兴。
山阴:今绍兴越城区。
修禊(xì)事也:(为了做)禊礼这件事。古代习俗,于阴历三月上旬的巳日(魏以后定为三月三日),人们群聚于水滨嬉戏洗濯,以祓除不祥和求福。实际上这是古人的一种游春活动。
群贤:诸多贤士能人。指谢安等三十二位社会的名流。贤:形容词做名词。
毕至:全到。毕,全、都。
少长:如王羲之的儿子王凝之、王徽之是少;谢安、王羲之等是长。
咸:都。
崇山峻岭:高峻的山岭。
修竹:高高的竹子。修,高高的样子。
激湍:流势很急的水。
映带左右:辉映点缀在亭子的周围。映带,映衬、围绕。
流觞(shāng)曲(qū)水:用漆制的酒杯盛酒,放入弯曲的水道中任其飘流,杯停在某人面前,某人就引杯饮酒。这是古人一种劝酒取乐的方式。流,使动用法。曲水,引水环曲为渠,以流酒杯。
列坐其次:列坐在曲水之旁。列坐,排列而坐。次,旁边,水边。
丝竹管弦之盛:演奏音乐的盛况。盛,盛大。
一觞一咏:喝着酒作着诗。
幽情:幽深内藏的感情。
是日也:这一天。
惠风:和风。
和畅,缓和。
品类之盛:万物的繁多。品类,指自然界的万物。
所以:用来。
骋:使······奔驰。
极:穷尽。
信:实在。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人与人相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夫,句首发语词,不译。相与,相处、相交往。俯仰,表示时间的短暂。
取诸:取之于,从······中取得。
悟言:面对面的交谈。悟,通“晤”,指心领神会的妙悟之言。
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约束,放纵无羁的生活。因,依、随着。寄,寄托。所托,所爱好的事物。放浪,放纵、无拘束。形骸,身体、形体。
趣(qǔ)舍万殊:各有各的爱好。趣舍,即取舍,爱好。趣,通“取”。万殊,千差万别。
静躁:安静与躁动。
暂:短暂,一时。
快然自足:感到高兴和满足。然,······的样子。
不知老之将至:(竟)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语出《论语·述而》:“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一本有“曾”在句前。
所之既倦:(对于)所喜爱或得到的事物已经厌倦。之,往、到达。
情随事迁: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迁,变化。
感慨系之:感慨随着产生。系,附着。
向:过去、以前。
陈迹:旧迹。
以之兴怀:因它而引起心中的感触。以,因。之,指“向之所欣……以为陈迹”。兴,发生、引起。
修短随化:寿命长短听凭造化。化,自然。
期:至,及。
死生亦大矣:死生是一件大事啊。语出《庄子·德充符》。
契:符契,古代的一种信物。在符契上刻上字,剖而为二,各执一半,作为凭证。
临文嗟(jiē)悼:读古人文章时叹息哀伤。临,面对。
喻:明白。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本来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固,本来、当然。一,把……看作一样;齐,把……看作相等,都用作动词。虚诞,虚妄荒诞的话。殇,未成年死去的人。妄作,妄造、胡说。一生死,齐彭殇,都是庄子的看法。出自《齐物论》。
列叙时人:一个一个记下当时与会的人。
录其所述:录下他们作的诗。
其致一也:人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
后之览者:后世的读者。
斯文:这次集会的诗文。
三、白话译文
永和九年,时在癸丑之年,三月上旬,我们会集在会稽郡山阴城的兰亭,为了做禊事。众多贤才都汇聚到这里,年龄大的小的都聚集在这里。兰亭这个地方有高峻的山峰,茂盛的树林,高高的竹子。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辉映环绕在亭子的四周,我们引溪水作为流觞的曲水,排列坐在曲水旁边,虽然没有演奏音乐的盛况,但喝点酒,作点诗,也足够来畅快叙述幽深内藏的感情了。
这一天,天气晴朗,空气清新,和风温暖,仰首观览到宇宙的浩大,俯看观察大地上众多的万物,用来舒展眼力,开阔胸怀,足够来极尽视听的欢娱,实在很快乐。
人与人相互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有的人在室内畅谈自己的胸怀抱负;有的人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情怀,放纵无羁地生活。虽然各有各的爱好,安静与躁动各不相同,但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一时感到自得。感到高兴和满足,竟然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等到对得到或喜爱的东西已经厌倦,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感慨随之产生。过去所喜欢的东西,转瞬间,已经成为旧迹,尚且不能不因为它引发心中的感触,况且寿命长短,听凭造化,最后归结于消灭。古人说:“死生毕竟是件大事啊。”怎么能不让人悲痛呢?
每当看到前人所发感慨的原因,其缘由像一张符契那样相和,总难免要在读前人文章时叹息哀伤,不能明白于心。本来知道把生死等同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后人看待今人,也就像今人看待前人,可悲呀。所以一个一个记下当时与会的人,录下他们所作的诗篇。纵使时代变了,事情不同了,但触发人们情怀的原因,他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后世的读者,也将对这次集会的诗文有所感慨。
四、创作背景
晋穆帝永和九年(353年)农历三月初三,“初渡浙江有终焉之志”的王羲之,曾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今绍兴城外的兰渚山下),与名流高士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举行风雅集会。与会者临流赋诗,各抒怀抱,抄录成集,大家公推此次聚会的召集人,德高望重的王羲之写一序文,记录这次雅集,即《兰亭集序》。
篇13:兰亭集序全文
兰亭集序全文
永和(1)九年,岁在癸gui(三声)丑,暮春(2)之初,会于会(kuài)稽(3)山阴之兰亭,修禊(xì)(4)事也。群贤(5)毕至(6),少长 (zhǎng)(7)咸(8)集。此地有崇山峻岭(9),茂林修竹(10),又有清流激湍(11),映带(12)左右,引以为流觞(shāng)曲水 (13),列坐其次(14)。虽无丝竹管弦之盛(15),一觞一咏(16),亦足以畅叙幽情(17)。
是日也(18),天朗气清,惠风(19)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20),所以(21)游目骋(22)怀,足以极(23)视听之娱,信(24)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25)。或取诸(26)怀抱,晤言(27)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28)。虽趣舍万殊(29),静躁(30)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31)自足,不知老之将至(32);及其所之既倦(33),情随事迁(34),感慨系之(35)矣。向(36)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37),犹不能不以之兴怀(38),况修短随化(39),终期(40)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41),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42),未尝不临文嗟悼(jiē dào)(43),不能喻(44)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shāng)为妄作(45)。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46),录其所述(47),虽世殊事异(48),所以兴怀,其致一也(49)。后之览者(50),亦将有感于斯文(51)。
篇14:兰亭集序浅析
《兰亭集序》,又题为《临河序》、《禊帖》、《三月三日兰亭诗序》等.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三月三日,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与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会聚兰亭,赋诗饮酒.王羲之将诸人名爵及所赋诗作编成一集,并作序一篇,记述流觞曲水一事,并抒写由此而引发的内心感慨.这篇序文就是《兰亭集序》.此序受石崇《金谷诗序》影响很大,其成就又远在《金谷诗序》之上.
文章首先记述了集会的时间、地点及与会人物,言简意赅.接着描绘兰亭所处的自然环境和周围景物,语言简洁而层次井然.描写景物,从大处落笔,由远及近,转而由近及远,推向无限.先写崇山峻岭,渐写清流激湍,再顺流而下转写人物活动及其情态,动静结合.然后再补写自然物色,由晴朗的碧空和轻扬的春风,自然地推向寥廓的宇宙及大千世界中的万物.意境清丽淡雅,情调欢快畅达.兰亭宴集,真可谓“四美俱,二难并”.
但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有聚合必有别离,所谓“兴尽悲来”当是人们常有的心绪,尽管人们取舍不同,性情各异.刚刚对自己所向往且终于获致的东西感到无比欢欣时,但刹那之间,已为陈迹.人的生命也无例外,所谓“不知老之将至”(孔子语)、“老冉冉其将至兮”(屈原语)、“人生天地间,奄忽若飙尘”(《古诗十九首》),这不能不引起人的感慨.每当想到人的寿命不论长短,最终归于寂灭时,更加使人感到无比凄凉和悲哀.如果说前一段是叙事写景,那么这一段就是议论和抒情.作者在表现人生苦短、生命不居的感叹中,流露着一腔对生命的向往和执着的热情.
魏晋时期,玄学清谈盛行一时,士族文人多以庄子的“齐物论”为口实,故作放旷而不屑事功.王羲之也是一个颇具辩才的清谈文人,但在政治思想和人生理想上,王羲之与一般谈玄文人不同.他曾说过:“虚谈废务,浮文妨要”(《世说新语·言语篇》)在这篇序中,王羲之也明确地指斥“一死生”、“齐彭殇”是一种虚妄的人生观,这就明确地肯定了生命的价值.
这篇文章具有清新朴实、不事雕饰的风格.语言流畅,清丽动人,与魏晋时期模山范水之作“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文心雕龙·明诗篇》)迥然不同.句式整齐而富于变化,以短句为主,在散句中参以偶句,韵律和谐,乐耳动听。
兰亭集序来龙去脉
会稽山水清幽、风景秀丽.东晋时期,不少名士住在这里,谈玄论道,放浪形骸. 晋穆帝永和九年(353)农历三月初三,“初渡浙江有终焉之志”的王羲之,曾在会稽山阴 的兰亭(今绍兴城外的兰渚山下),举行风雅集会,这些名流高士,有司徒谢安、辞赋家 孙绰、矜豪傲物的谢万、高僧支道林及王羲之的子、侄献子、凝之、涣之、玄之等四十 二人.
江南三月,通常是细雨绵绵的雨季,而这一天却格外晴朗,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惠风 和畅,溪中清流激湍,景色恬静宜人.兰亭雅集的主要内容是“修禊”,这是我国古老 的流传民间的一种习俗.人们于农历三月上旬的巳日(上巳日)到水边举行祓祭仪式, 用香薰草蘸水洒身上,或沐浴洗涤污垢,感受春意,祈求消除病灾与不祥.
兰亭雅集的另一个项目是流觞曲水,四十二位名士列坐在蜿蜒曲折的溪水两旁,然后由书僮将斟酒的羽觞放入溪中,让其顺流而下,若觞在谁的面前停滞了,谁得赋诗,若吟不出诗,则要罚酒三杯.这次兰亭雅集,有十一人各成诗两首,十五人成诗各一首,十六人做不出诗各罚酒三杯,王羲之的小儿子王献之也被罚了酒.清代诗人曾作打油诗取笑王献之.“却笑乌衣王大令,兰亭会上竟无诗.”
篇15: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
教学目的
一、指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领悟作者对人生重大问题的深切感慨。
二、指导学生体会本文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的写作手法及行文的巧妙。
三、指导学生品味本文精练优美、朴素清新的语言。
教学设想
一、安排两课时。
二、在教学过程 中,应重视朗读环节,指导学生在把握文意、理清思路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三、结合课后练习(一)的回答,达到教学目的(一)、(二),应是本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四、利用预习效果教学,避免逐字、逐句、逐段平均主义的讲解,重点突出一些疑难字、词、句,主要采用课堂讨论的方式,教师适当点拨。
五、介绍阅读课外文学作品《腾王阁序》,比较两文内容和写法上的异同,培养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水平。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新课
简介作家作品,引导学生参看书下注释(1),教师可补充以下内容:王羲之,有“书圣”之称,也长于诗文,字和文任意而行,得自然之妙,风格潇洒放脱。王羲之曾经一度做官,他关怀国事,在政治上曾有积极用世的一面,后辞官归田,以山水为娱,好服食养性,胸怀旷达,为时人敬重。
“序”是一种文体,写在著作或诗文前的说明性文字。古人宴集时,常一同赋诗,诗成后公推一个作序,《兰亭集序》即是脍炙人口的诗序名篇,其思想和辞藻都是很有代表性的.,从中可以看出东晋一部分士大夫文人的生活情趣、思想修养、精神状态和文学造诣。
二、朗读
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听清文章语气、节奏和读音。出示小黑板,指一名学生读准下列生字:
癸(guǐ)丑 修楔(xì) 流觞(shāng) 游目骋(chěng)怀 趣(qū)舍万殊 齐彭殇(shāng)
2.学生齐读。要求读准字音,在预习初读的基础上,加深对课文的印象。
3.默读全文。要求学生参阅注释,理解文章大意,提出预习时不能解决的字词句,教师答疑或学生讨论。应特别强调理解“俯仰”一词在文中的意义,“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的句子含义。
三、整体感知作品,理清文章思路
讨论:全文有三段,每一段的内容要点是什么?(分别用六个字来概括。)学生发言后,明确本文层次,板书:
(一)记叙兰亭盛况;
(二)抒发人生感慨;
(三)交代作序目的。
四、讨论第一段内容
完成课后练习(一)中的(1),教学的同时要求学生试背诵。
提问:本段共有六句话,作者是如何记叙这次兰亭聚会的盛况的?指名学生依次朗读每一句的内容,然后概括出每句话的内容要点。板书明确:
(一)记叙兰亭盛会:
(1)时间:“永和……癸丑……暮春……”
地点:“……兰亭……”
目的:“修禊事也”
(2)人物:“群贤……少长……”
(3)环境:“此地有……,又有……” ,
(4)活动:“引以为流觞曲水……”
(5)天气:“……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6)感受:“……信可乐也。”
讲析过程中,给定短暂时间强化记忆,然后指名学生根据板书内容提示,试背诵。
讨论:这段文字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学生发言后,明确:写景抒情,叙议结合。如叙说“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列坐其次。”下面紧接着引申而论“虽
篇16:兰亭集序.(网友稿).
兰亭集序.(网友稿).
教学目的
1、指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领悟作者对人生重大问题的深切感慨。
2、指导学生体会本文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的写作手法及行文的巧妙。
3、指导学生品味本文精练优美、朴素清新的语言。
教学设想
一、安排两课时。
二、在教学过程 中,应重视朗读环节,指导学生在把握文意、理清思路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三、结合课后练习(一)的回答,达到教学目的(一)、(二),应是本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四、利用预习效果教学,避免逐字、逐句、逐段平均主义的讲解,重点突出一些疑难字、词、句,主要采用课堂讨论的方式,教师适当点拨。
五、介绍阅读课外文学作品《腾王阁序》,比较两文内容和写法上的异同,培养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水平。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新课
简介作家作品,引导学生参看书下注释(1),教师可补充以下内容:王羲之,有“书圣”之称,也长于诗文,字和文任意而行,得自然之妙,风格潇洒放脱。王羲之曾经一度做官,他关怀国事,在政治上曾有积极用世的一面,后辞官归田,以山水为娱,好服食养性,胸怀旷达,为时人敬重。
“序”是一种文体,写在著作或诗文前的说明性文字。古人宴集时,常一同赋诗,诗成后公推一个作序,《兰亭集序》即是脍炙人口的诗序名篇,其思想和辞藻都是很有代表性的,从中可以看出东晋一部分士大夫文人的`生活情趣、思想修养、精神状态和文学造诣。
二、朗读
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听清文章语气、节奏和读音。出示小黑板,指一名学生读准 下列生字:
癸(guǐ)丑 修楔(xì) 流觞(shāng) 游目骋(chěng)怀 趣(qū)舍万殊 齐彭殇(shāng)
2.学生齐读。要求读准字音,在预习初读的基础上,加深对课文的印象。
3.默读全文。要求学生参阅注释,理解文章大意,提出预习时不能解决的字词句,教师答疑或学生讨论。应特别强调理解“俯仰”一词在文中的意义,“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的句子含义。
三、整体感知作品,理清文章思路
讨论:全文有三段,每一段的内容要点是什么?(分别用六个字来概括。)学生发言后,明确本文层次,板书:
(一)记叙兰亭盛况;
(二)抒发人生感慨;
(三)交代作序目的。
四、讨论第一段内容
完成课后练习(一)中的(1),教学的同时要求学生试背诵。
提问:本段共有六句话,作者是如何记叙这次兰亭聚会的盛况的?指名学生依次朗读每一句的内容,然后概括出每句话的内容要点。板书明确:
(一)记叙兰亭盛会:
(1)时间:“永和……癸丑……暮春……”
地点:“……兰亭……”
目的:“修禊事也”
(2)人物:“群贤……少长……”
(3)环境:“此地有……,又有……” ,
(4)活动:“引以为流觞曲水……”
(5)天气:“……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6)感受:“……信可乐也。”
讲析过程中,给定短暂时间强化记忆,然后指名学生根据板书内容提示,试背诵。
讨论:这段文字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学生发言后,明确:写景抒情,叙议结合。如叙说“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列坐其次。”下面紧接着引申而论“虽无丝竹之盛,……亦足以畅叙幽情”;下面也同样是叙议结合:“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由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得出这样的结论:“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讨论:这段话语言有什么特点?
教师明确:记叙性文字言简意赅,如开头总叙,只25个字就交代清楚了兰亭集会的时间、地点、目的,表现出高超的语言技巧;写景的文字精练优美,朴素清新。
五、布置作业
篇17:《兰亭集序》浅析
《兰亭集序》,又题为《临河序》、《禊帖》、《三月三日兰亭诗序》等。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三月三日,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与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会聚兰亭,赋诗饮酒。王羲之将诸人名爵及所赋诗作编成一集,并作序一篇,记述流觞曲水一事,并抒写由此而引发的内心感慨。这篇序文就是《兰亭集序》。此序受石崇《金谷诗序》影响很大,其成就又远在《金谷诗序》之上。?
文章首先记述了集会的时间、地点及与会人物,言简意赅。接着描绘兰亭所处的自然环境和周围景物,语言简洁而层次井然。描写景物,从大处落笔,由远及近,转而由近及远,推向无限。先写崇山峻岭,渐写清流激湍,再顺流而下转写人物活动及其情态,动静结合。然后再补写自然物色,由晴朗的碧空和轻扬的春风,自然地推向寥廓的宇宙及大千世界中的万物。意境清丽淡雅,情调欢快畅达。兰亭宴集,真可谓“四美俱,二难并”。
但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有聚合必有别离,所谓“兴尽悲来”当是人们常有的心绪,尽管人们取舍不同,性情各异。刚刚对自己所向往且终于获致的东西感到无比欢欣时,但刹那之间,已为陈迹。人的生命也无例外,所谓“不知老之将至”(孔子语)、“老冉冉其将至兮”(屈原语)、“人生天地间,奄忽若飙尘”(《古诗十九首》),这不能不引起人的感慨。每当想到人的寿命不论长短,最终归于寂灭时,更加使人感到无比凄凉和悲哀。如果说前一段是叙事写景,那么这一段就是议论和抒情。作者在表现人生苦短、生命不居的感叹中,流露着一腔对生命的向往和执着的热情。?
魏晋时期,玄学清谈盛行一时,士族文人多以庄子的“齐物论”为口实,故作放旷而不屑事功。王羲之也是一个颇具辩才的清谈文人,但在政治思想和人生理想上,王羲之与一般谈玄文人不同。他曾说过:“虚谈废务,浮文妨要”(《世说新语·言语篇》)在这篇序中,王羲之也明确地指斥“一死生”、“齐彭殇”是一种虚妄的人生观,这就明确地肯定了生命的价值。?
这篇文章具有清新朴实、不事雕饰的风格。语言流畅,清丽动人,与魏晋时期模山范水之作“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文心雕龙·明诗篇》)迥然不同。句式整齐而富于变化,以短句为主,在散句中参以偶句,韵律和谐,乐耳动听。?
【兰亭来龙去脉】
会稽山水清幽、风景秀丽。东晋时期,不少名士住在这里,谈玄论道,放浪形骸。 晋穆帝永和九年(353)农历三月初三,“初渡浙江有终焉之志”的王羲之,曾在会稽山阴 的兰亭(今绍兴城外的兰渚山下),举行风雅集会,这些名流高士,有司徒谢安、辞赋家 孙绰、矜豪傲物的谢万、高僧支道林及王羲之的子、侄献子、凝之、涣之、玄之等四十 二人。
江南三月,通常是细雨绵绵的雨季,而这一天却格外晴朗,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惠风 和畅,溪中清流激湍,景色恬静宜人。兰亭雅集的主要内容是“修禊”,这是我国古老 的流传民间的一种习俗。人们于农历三月上旬的巳日(上巳日)到水边举行祓祭仪式, 用香薰草蘸水洒身上,或沐浴洗涤污垢,感受春意,祈求消除病灾与不祥。
兰亭雅集的另一个项目是流觞曲水,四十二位名士列坐在蜿蜒曲折的溪水两旁,然后由书僮将斟酒的羽觞放入溪中,让其顺流而下,若觞在谁的面前停滞了,谁得赋诗,若吟不出诗,则要罚酒三杯。这次兰亭雅集,有十一人各成诗两首,十五人成诗各一首,十六人做不出诗各罚酒三杯,王羲之的小儿子王献之也被罚了酒。清代诗人曾作打油诗取笑王献之。“却笑乌衣王大令,兰亭会上竟无诗。”
大家把诗汇集起来,公推此次聚会的召集人,德高望重的王羲之写一序文,记录这次雅集,于是,王羲之乘着酒兴,用鼠须笔,在蚕纸上,即席挥洒,心手双畅,写下了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的被后人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文字灿烂,字字玑珠,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优美散文,它打破成规,自辟径蹊,不落窠臼,隽妙雅逸,不论绘景抒情,还是评史述志,都令人耳目一新。虽然前后心态矛盾,但总体看,还是积极向上的,特别是在当时谈玄成风的东晋时代气氛中,提 出“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尤为可贵。《兰亭集序》的更大成就在于它的书 法艺术。通篇气息淡和空灵、潇洒自然;用笔遒媚飘逸;手法既平和又奇崛,大小参差 ,既有精心安排艺术匠心,又没有做作雕琢的痕迹,自然天成。其中,凡是相同的字, 写法各不相同,如“之”、“以”、“为”等字,各有变化,特别是“之”字,达到了 艺术上多样与统五的效果。《兰亭集序》是王羲之书法艺术的代表作,是我国书法艺术 史上的一座高峰,它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书法家。
在结构和章法上以情感为线索,叙中有情,以情说理。第一段在清丽的`境界中,着重写一“乐”字,由乐而转入沉思,引出第二段的“痛”字,在经过一番痛苦的思考后,不觉感到无限的悲哀,最后以一“悲”字作结。情感色彩迥乎不同,前后过渡却妥帖自然。?
作者以其精妙绝伦的书法书写这篇文章,真迹据说被李世民置其墓中,但从唐人的摹本中,仍可见其“龙跳虎卧”的神采。《禊帖》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说:“章法为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带而生,或大或小,随手所如,皆入法则。”
现在陈列在兰亭王右军祠内的冯承素摹本(复制品),真本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上面钤有“神龙”(唐中宗年号)小印,是断为唐摹的一个铁证。“神龙本”是现存最接近王羲之真迹的摹本。因其钩摹细心,故而线条的使转惟妙惟肖,不但墨色燥润浓淡相当 自然,而且下笔的锋芒、破笔的分叉和使转间的游丝也十分逼真,从中可窥王羲之书写 时的用笔的徐疾、顿挫、一波三折的绝妙笔意。
《兰亭集序》是世人公认的瑰宝,始终珍藏在王氏家族之中,一直传到他的七世孙智永远,智永少年时即出家在绍兴永欣寺为僧,临习王羲之真迹达三十余年。智永临终前,将《兰亭集序》传给弟子辩才。辩才擅长书画,对《兰亭集序》极其珍爱,将其密藏在阁房梁上,从不示人。后被唐太宗派去的监察史萧翼骗走。唐太宗得到《兰亭集序》后,如获至宝。并命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等书家临写。以冯承素为首的弘文馆拓书人,也奉命将原迹双钩填廓摹成数副本,分赐皇子近臣。唐太宗死后,侍臣们遵照他的遗诏 将《兰亭集序》真迹作为殉葬品埋藏在昭陵。
篇18:读《简单》有感
读《简单》有感
今天,我读了《简单》这篇文章,头脑里想了许多许多……文章讲了一位上班族先生,刚从外地出差回来,只睡了四个小时,就又要开始永无止境的工作。晚上回家,他错过了最后的末班车,自己独自走在街头,想着自己简简单单的生活:一件普通的衬衫、一串廉价的手链、咽下的第一口西红柿。虽然不富裕,却活得很快活。 作文网
是啊!虽然不富裕,去活得很快活!山珍海味、穿金戴银、豪华住宅,这些,也许是某些人们一辈子追求的、梦想得到的东西,他们认为得到这些东西就是得到一辈子的幸福。但是,真正的幸福不一定就是华丽的外表、奢侈的生活,那样的生活,通常会让我们活的很累。真正的`幸福生活并不需要很多,只要有一点点、一点点就够了,比起那些富裕人家的华丽生活,它们可以让我们的生活更滋润。 作文网
其实,现实生活中就有许多这样的例子。从一辆名牌轿车下来的一位女孩,浑身上下都是名牌,手上带着昂贵的钻石手链。但是,无论多华丽的外表都无法掩盖住她的傲慢。这时,一位普通的小女孩跑在马路边,一条廉价的蓝裙子和贝壳手链,在她身上显得充满了灵性。她身上散发着纯洁、可爱、活泼,脸上洋溢着微笑,真是人见人爱。
奢侈的生活会使人失去淳朴的本质,改变人的性格。而简单的生活会很滋润,不失人们的本质。
很多人都会疑惑,我们追求了这么久,怎么还没有过上真正的幸福生活?其实,幸福生活只要有一点点、一点点的知足。
★ 读《网》有感
★ 读有感
★ 读 有感
★ 读朝花夕拾有感
★ 读老人与海有感
★ 读稻草人有感精选
★ 读《槐花》有感
★ 读《画》有感
读《兰亭集序》有感(精选18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