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储蓄率的部门贡献

时间:2022-12-18 07:25:52 作者:偷几点钟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偷几点钟”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我国高储蓄率的部门贡献,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我国高储蓄率的部门贡献,供大家阅读参考。

篇1:我国高储蓄率的部门贡献

口梁东黎

内容摘要从1992年到,住户部门对全社会储蓄率的贡献率大幅度下降,其原因是技术进步、产业结构调整、劳动价格扭曲、税收政策转型导致住户部门收入占比大幅度下降。政府部门贡献率提高的原因是:政府投资职能强化以及税收职能强化导致政府部门储蓄率提高;政府部门税收剩余率大幅度提高导致政府部门收入占比提高。企业部门贡献率提高的原因是企业部门收入占比提高。关键在于弱化政府投资职能。但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因为它既是认识问题,也是利益问题。

关键词总储蓄率部门储蓄率部门收入占比部门贡献率

者梁东黎,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210093)

低消费率一高储蓄率一直是困扰我国宏观经济的一大难题。对于这一问题,应该上升到福利经济学的高度来认识。对微观经济来说,有著名的帕累托福利标准和其他福利标准。对宏观经济来说,笔者认为至少可以建立两个福利标准。

一是就业标准。自从凯恩斯关注就业问题以后,各国政府或迟或早把提高就业率(降低失业率)作为最重要的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之一,笔者只是把它上升为福利标准而已。就业增加,意味着总产量增加、总收入增加。在收入分配格局不变的情况下,各个家庭的收入都会或多或少地增加。当然,如果考虑到人口增长因素,更为准确地说,标准应该是人均产量、人均收入。

二是消费标准。归根到底,福利是通过消费实现的。消费增加,说明福利水平提高。消费增加受到收入和其他因素的限制。但是,在收入相等时,消费有可钱不同。在这种情况下,消费的多少取决于消费率:消费率高,则消费多、福利高;消费率低,则消费少、福利低。更为准确地说,消费标准应该是消费率标准。在收入不变时,提高消费率可以使消费增加、福利提高。在收入分配格局不变的情况下,各个家庭的消费都会或多或少地增加。

根据《国际统计年鉴》,按2005—2007(2008)年的均值来说,人均收入为2000—2700美元的四个国家的消费率:斯里兰卡(2423美元)为84.0%,乌克兰(2318美元)为78.6%,泰国(2640美元)为66.4%,中国(2275美元)为49.00/0。若人均收入相等,则消费率的差别就反映了消费额的差别。上述四个国家,人均收人大体一致,但消费率的差别导致消费额差别很大:斯里兰卡的消费额为2035美元,乌克兰为1822美元,泰国为1753美元,中国为1115美元。两相比较,斯里兰卡的人均收入为中国的1.065倍,而消费额却为中国的1.825倍;乌克兰的人均收入低于泰国,消费额却高于泰国。

学术界对我国低消费率一高储蓄率现象进行了比较广泛的研究。由于两者是镜像,既可以研究前者,也可以研究后者。范剑平和向书坚在就研究了消费率问题,认为它产生于二元社会结构。…之后,研究者大都把消费率偏低归结为居民所得份额偏低、收人中形成的消费比例偏低[2j、劳动报酬份额下降、实际税率提高等因素[3‘。再往后,何新华和曹永福j4]、李扬和殷剑锋[51.分别利用资金流量表研究高储蓄率问题。资金流量表提供了三大部门——住户部门、政府部门、企业部门的初次分配、再分配、消费、储蓄等方面的重要信息,使上述研究者得以拓宽视线,从包括政府部门在内的三大部门之间的关系人手研究高储蓄率问题,从而使对该问题的认识水平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如下笔者仍利用资金流量表提供的材料,借鉴经济增长理论中分解各要素对经济增长贡献的思路,拟对我国高储蓄率形成的部门贡献进行分析。我国储蓄的基本情况

我们通过三张表看一看我国储蓄的基本情况。

由表l可见,从1992年至20,我国储蓄额逐年增长,但增长率呈“U”型变化,即从1992年至19,里下降趋势;从1999年至2007年,呈上升趋势;的储蓄增长率陡增,可能其中有缘于统计方法的调整。观察各部门储蓄额变化的基本趋势,如果拿2007年和1992年进行比较,可以发现:住户部门的储蓄额提高了849倍,年均增长56.6%;政府部门提高了16.00倍,年均增长106.7%:企业部门提高了14.66倍,年均增长97.7%。在这15年中,政府部门的储蓄额增长得最快,企业部门略低于政府部门,住户部门最慢。部门储蓄占比变化的基本情况是:住户部门的储蓄占比趋于下降,共下降了23%,年均下降1.5%;政府部门的储蓄占比趋于提高,共提高了40%,(经济论文)年均提高2.7%;企业部门的储蓄占比也趋于提高,共提高了24qo,年均提高1.6%。

社会储蓄率是指全社会总储蓄与全社会可支配收入之比。部门总储蓄率是指部门储蓄与全社会可支配收入之比,三部门总储蓄率之和等于社会储蓄率。由表2可见,从1992年至2007年,我国的社会储蓄率趋于提高。与此对应,社会的消费率趋于下降。从各部门总储蓄率的变化情况看,住户部门的总储蓄率较为稳定,略有下降:政府部门与企业部门的总储蓄率均有很大幅度的提高。仍拿2007年和1992年相比,政府部门的总储蓄率提高了75%,年均提高5%;企业部门的总储蓄率提高了60%.年均提高4%。

表3中的部门储蓄率和表2中的部门总储蓄率不同,虽然只有一字之差,部门总储蓄率是部门储蓄占全社会可支配收入之比,而部门储蓄率是部门储蓄占部门可支配收入之比。二者之间的数量关系是:部门总储蓄率等于部门储蓄率与部门收入占比(部门可支配收入占全社会可支配收入的比例)的乘积。由表3可见,住户部门的部门储蓄率呈现出先下降、后提高的“U”型变化,总的趋势是略有提高,2007年比1992年提高了l6%年均提高I.l%。住户部门的收人占比几乎是直线下降,共下降了I5%,年均下降1.00/0。政府部门的部门储蓄率和收入占比均趋于提高,其中,部门储蓄率共提高了38%.年均提高25%;收入占比共提高了26%,年均提高1.8%。企业部门的储蓄率恒为100%。这是因为根据定义,储蓄是未用于消费的收入,而企业作为“部门”是不消费的,所以.企业部门的可支配收入恒等于储蓄。而企业部门的收入占比提高幅度较大,共提高了38%,年均提高2.6%。储蓄率形成的部门贡献

(一)1992年储蓄率及其部门贡献

全社会储蓄率等于各部门总储蓄率的代数和,也等于各部门的部门储蓄率的加权平均数,权数就是各部门的收入占比。通过这种数量关系我们就可以研究.从部门结构的角度看,全社会储蓄率的形成及其变化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这种研究。第一是研究各部门的总储蓄率对全社会储蓄率的“贡献”。各部门的贡献可以用各部门的总储蓄率占全社会储蓄率的比值来测度,也可以用各部门的储蓄与全社会的储蓄的比值测度。第二是研究各部门对全社会储蓄率的贡献率本身的形成及其变化。比如研究在住户部门对全社会储蓄率的贡献中,部门储蓄率起多大的作用?部门收入占比起多大的作用?

笔者主要关心储蓄率变化大的趋势,所以,只需要对1992年和2007年进行计算并比较就可以了。根据表2,可知:1992年全社会储蓄率等于各部门总储蓄率的代数和,即0.420=0.226+0.061+0.133。各部门总储蓄率等于各部门储蓄率与收入占比的乘积:住户部门总储蓄率=0.226=0.333x67.7%;政府部门总储蓄率=0.061=0.324×19.O%;企业部门总储蓄率=0.133=l.OOOx13.30/0。然后可得各部门对全社会储蓄率的贡献率:住户部门对全社会储蓄率的贡献率=0.226/0.420=53.8%;政府部门对全社会储蓄率的贡献率=0.061/0.420=14.5%;企业部门对全社会储蓄率的贡献率=0.133/0.420=31.7%。

(二)2007年储蓄率及其部门贡献+2007年全社会储蓄率等于各部门总储蓄率的代数和,即0.509=0.218+0.107+0.184。各部门总储蓄率等于各部门储蓄率与收入占比的乘积:住户部门总储蓄率=0.218:0.379x57.5%:政府部门总储蓄率=0.107=0.442x24.1%:企业部门总储蓄率=0.184=l.OOOx18.4%。然后可得各部门对全社会储蓄率的贡献率:住户部门对全社会储蓄率的贡献率=0.218/0.509=42.8%;政府部门对全社会储蓄率的贡献率=0.107/0.509=21.0%:企业部门对全社会储蓄率的贡献率=0.184/0.509=36.l%.

(三)储蓄率及其部门贡献的变化

其一,全社会储蓄率以较大幅度由1992年的0.420提高至2007年的0.509,15年提高了8个百分点,年均增长1.4%。其二,住户部门总储蓄率仅有微小下降,从0.226降至0.218,15年下降了3.5%。这种情况表明:对全社会储蓄率以较大幅度提高而言,住户部门不仅不负任何推动的“责任”,反而起了限制其提高的作用。住户部门储蓄率虽然提高了13.8%,但收入占比却下降了15.1%,二者在很大程度上相互抵消,从而导致住户部门总储蓄率仅有微小下降。虽然如此,但该部门对全社会储蓄率的贡献率却大幅度下降,由53.8%下降至42.8%.下降了11个百分点,这是因为全社会储蓄率以较大幅度提高。其三,政府部门总储蓄率由1992年的0.061大幅度提高至2007年的0.107,15年提高了75.40/0,年均提高50/0。这是政府部门的部门储蓄率和政府收入占比两方面共同提高的结果。政府部门的部门储蓄率15年提高了36.4%.年均提高2.4%;可支配收入占比提高26.8%,年均提高1.8%。在政府部门总储蓄率大幅度提高的基础上,政府部门对全社会储蓄率的贡献也大幅度提高,由1992年的14.5%提高至2007年的21.0%,15年提高了44.8%,年均提高3%。其四,企业部门总储蓄率由1992年的0.133提高至2007年的0.184,15年提高了38.3%,年均提高2.6%。由于企业部门的.部门储蓄率恒等于1,所以企业部门总储蓄率提高完全是由于企业部门收入占比的提高。和总储蓄率的变化一样,企业部门收入占比也由1992年的0.133提高至2007年的0.184。与此对应,企业部门对全社会储蓄率的贡献率由31.7%提高至36.1%I5年共提高了13.9%。

影响部门储蓄率贡献的因素

(一)住户部门

由于笔者主要进行部门结构的分析,所以可以假定全社会储蓄率给定。在这一条件下,影响住户部门对全社会储蓄率的贡献的主要因素是住户部门总储蓄率,它又进一步分解为:住户部门的部门储蓄率和部门收入占比。

1.部门储蓄率

从1992年到2007年,住户部门的部门储蓄率虽然有所提高,但远低于政府部门和企业部门的提高,所以是相对下降。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住户部门的收入占比提高,那么,住户部门相对下降的储蓄率就会对全社会储蓄率的提高产生更大的限制作用。但是,住户部门的收入占比却以较大幅度下降。其原因何在?

2.部门收入占比

住户部门的收入占比取决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两个环节。由《中国统计年鉴》“基金流量表(实物交易)”的数据计算可得:在初次分配环节,住户部门的收入占比,在1992年是65.41%,在2007年是57.92%,下降了8.5个百分点:在再分配环节,住户部门的收入占比,在1992年是67.710/0.在2007年是57.520/0,下降了10.2个百分点。住户部门初次分配的收入占比下降的幅度已经很大,再分配下降的幅度更大。

在初次分配环节,住户部门的收入占比——劳动报酬份额——下降的原因有两个方面:第一,伴随着技术进步、劳动生产率提高,资本有机构成提商、劳动投入比例下降。在劳动价格不变时,这将导致劳动报酬份额下降。在开放经济的条件下,由于我国在整体上技术水平较为落后,大量接受发达国家较先进的技术辐射,这虽然有利于我国的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但不可避免地使劳动报酬份额显著下降。当技术进步表现为产业结构调整时,劳动报酬份额也会由于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三产业比重提高而下降。第二,在劳动投入比例不变时,劳动价格的变化将引起劳动报酬份额同方向的变化。问题的复杂性在于:劳动价格的变化会引起企业的投入替代,从而导致劳动投入比例反方向的变化。这种情况对劳动报酬份额的影响取决于替代弹性。而替代弹性理论的成立至少需要三个前提,我国正处于转轨时期,这三个条件未必能满足:一是要素价格在买卖双方自愿的基础上形成。我国经济中的封建传统仍在顽强地表现自己,封建传统的强制行为在很多地方依然存在。二是要素价格反映要素对生产的贡献(如边际产量)。史晋川、赵自芳认为我国存在要素价格扭曲现象。三是企业对价格(包括劳动价格)信号反应敏感。由于预算软约束等因素,我国的实际情况恰恰是不太敏感。笔者一个初步的看法是:劳动要素在我国明显的弱势地位导致其价格低于对生产的贡献,这是导致劳动报酬份额下降的重要原因。

从资金流量表看,在再分配环节,住户部门收入占比进一步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政府税收再分配政策有重大的转型。在再分配环节,政府一方面向企业部门征所得税,同时又对其给予一定的补贴;一方面向住户部门征所得税,同时又对其给予一定的补贴,由此形成收入分配的新格局。各部门收入占比是否变化以及在何种程度上变化,取决于税收的净流人。净流入等于补贴减所得税。税收的净流人大于零,则部门收入占比提高,否则下降。1992年,住户部门的税收净流入是657亿元,占初次分配总收入的3.8%。这说明政府的税收政策是通过企业部门的税收净流出实现住户部门的税收净流人的。2007年,住户部门的税收净流入是664亿元,与1992年几乎持平,而占初次分配总收入的比例却大幅度下降为0.4%。由此可见,从实际效果上看,2007年政府的税收政策有了重大的转型,即通过企业部门的税收净流出,造就政府部门的税收净流人,而导致住户部门税收净流入的效应大大下降、近乎为零。

(二)政府部门

1.部门储蓄率

政府部门的部门储蓄率,1992年是32.4%.2007年则大幅度提高至44.2%.提高了11.8个百分点.年均增长2.4%。储蓄一般被定义为未用于消费的收入。但是,由于政府部门的消费和住户部门的消费有很大的不同,政府部门的储蓄和住户部门的储蓄也有很大的不同。住户部门通过产品的市场销售获得收入,其消费就是住户或家庭购买消费品以维持日常生活,二者之差形成住户部门的储蓄。住户部门的储蓄是真正意义上的消费的镜像。而政府部门通过企业上缴其市场销售额的一部分获得收入,其统计口径叫生产税净额,其消费则是对政府雇员的薪金支出和对其他物品和服务的购买支出以补偿提供公共服务的耗费,二者之差形成政府部门的储蓄。站在住户或家庭的角度,不仅政府部门的储蓄,而且政府部门的全部收入,都成为消费的对立面。政府部门的储蓄意味着税收在完全补偿公共服务的耗费之后仍有剩余。这剩余的唯一用途就是投资——政府投资。政府部门的部门储蓄率大幅度提高,其原因只能解释为:政府投资职能强化以及与此相联系的税收职能强化。

2.部门收入占比

政府部门的收入占比,在初次分配环节,1992年为15.5%.2007年为19.5%,提高了4个百分点;在再分配环节.1992年为19.0%,2007年为24.1%,提高了5.1个百分点。在初次分配环节,政府部门的收入占比为什么会提高?笔者以为,第一,由于生产税的首要功能是补偿耗费,所以需要观察政府部门提供公共服务的耗费即政府部门生产的增加值占比。政府部门的增加值在国内增加值的占比,在1992年为9.2%.在2007年为8.2’不仅没有提高反而下降了1个百分点。所以,政府部门的“增加值占比”因素不是政府部门的“收入占比”提高的原因。第二,初次分配剩余率,即初次分配总收入(生产税净额是其主体)减去政府部门增加值之差与后者的比例。1992年,剩余率为69%;2007年,则大幅度提高至139%.提高了70个百分点,年均增长近5%。所以很清楚,在初次分配环节,政府部门收入占比提高的原因是初次分配剩余率大幅度提高。在初次分配剩余率背后起作用的仍然是政府的投资职能。

而在再分配环节,政府部门收入占比提高的原因仍然可以归结为剩余率——再分配剩余率。再分配剩余率是指可支配总收入减去增加值的差与增加值的比例。1992年,再分配剩余率为107%;2007年,再分配剩余率则大幅度提高至198%.15年提高了91个百分点,年均增长高达6%.

(三)企业部门

企业部门的部门储蓄率恒为l,所以,企业部门对全社会储蓄率的贡献率的提高完全是由于企业部门收入占比提高:1992年为13.3%.2007年为18.4%,提高了5.1个百分点。企业部门收入占比是住户部门收入占比的镜像,后者在前面已经研究过了,这里不再赘述。基本结论和政策含义

1.在1992年,住户部门对全社会储蓄率的贡献率是53.8%;到了2007年,大幅度下降为42.8%。其原因是住户部门收入占比大幅度下降。收入占比大幅度下降的原因是技术进步、产业结构调整、劳动价格扭曲、税收政策转型。

2.在1992年,政府部门对全社会储蓄率的贡献率是14.5%;到了2007年,提高为21.0%。其原因是:(l)政府投资职能强化以及与此相联系的税收职能强化导致政府部门储蓄率提高;(2)政府部门税收剩余率大幅度提高导致政府部门收入占比提高。

3.在1992年,企业部门对全社会储蓄率的贡献率是31.7%;到了2007年,提高为36.1%。其原因是企业部门收入f与比提高。

4.从三部门结构的角度看,我国高储蓄率的主要原因是政府部门的部门储蓄率提高和收入占比提高,以及企业部门收入占比提高。

5.企业部门收入占比提高,作为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的一个产物,是合理的:但是作为劳动价格扭曲的产物,则是不合理的,需要进行调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的实际效果如何,需要更长时间的检验。

6.政府部门储蓄率提高和收入占比提高,说到底是政府投资职能强化的必然结果。政府强化其投资职能,对经济增长是有利的,符合宏观经济第一福利标准:但对提高全社会消费率是不利的,不符合宏观经济第二福利标准。而根据科学发展观、转变发展(增长)方式和转变政府职能的要求,很明确,政府投资职能应该弱化。政府强化投资职能,虽然有利于经济增长,但是投资主体的转变——减少政府部门投资、增加私人部门投资,不仅不会牺牲经济增长的量,反而会提高经济增长的质。当然,从实际情况看,弱化政府投资职能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问题出在哪里?如果是认识问题,那么,学术界大量的研究成果包括本文的研究,似乎已经说得很清楚了;如果是利益问题,那么,若某种利益格局不调整,则完成该任务的愿望必会落空。

篇2:我国三次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测算

我国三次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测算

摘要:经济发展是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优化二者的和谐统一,经济增长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反之,产业结构优化又促进经济增长。本文分析了三次产业结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对三次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进行了实证分析。

关键词:产业结构调整??? 经济增长

我国在向现代化不断迈进的过程中,三大产业的结构也随之不断调整、优化和升级,但是产业结构仍有诸多不尽合理之处,制约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根据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和升级对于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是相当必要和重要的'。

一、三次产业结构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施了一系列以市场经济为取向的政策措施,调整经济结构。第一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逐步下降,从1978年的28.19%下降到2007年的11.26%。第二产业一直保持在40%-50%之间,相对平稳,占三次产业比重近一半。说明工业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点。第三产业比重走势与第一产业相反,小幅上升,从1978年的23.94%上升到2007年的40.10%,其比重渐逼第二产业的比重。说明第三产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从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规律来看,说明我国已经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

二、产业结构与经济的相关关系分析

(1)?????? 数据与变量选择

采用1978―2007年年度数据,具体为国内生产总值(Y)反映我国历年经济

总量情况,第三产业产值占全部生产总值的比重(X)反映历年产业结构情况。

对数据采用对数的形式,变量相应改变为LnY,LnX,进一步一阶差分为DLnY,DLnX。

(2)ADF检验

ADF单位根检验结果:对于Lny,ADF检验值为-3.014083,ADF临界值5%为-3.5796;对于Lnx, ADF检验值为-2.077084,ADF临界值5%为-2.9705;对于Dlny,ADF检验值为-3.043767,ADF临界值5%为-2.9750;对于Dlnx,ADF检验值为-3.334803,ADF临界值5%为-2.9750。表明:LnY和LnX是一阶单整的时间序列变量,在5%的显著水平下均无法通过平稳性检验,一阶差分后均拒绝了存在单位根的假设,说明变量具有一阶单整性I(1)。

(3)Johansen协整检验

两变量的Johansen检验

变量

最大特征值

似然比

5%临界值

1%临界值

假设协整方程数

Lny,Lnx

0.434490

21.44418

19.96

24.60

None *

0.200845

6.053422

9.24

12.97

At most 1

*(**) denotes rejection of the hypothesis at 5%(1%) significance level

L.R. test indicates 2 cointegrating equation(s) at 5% significance level

注:序列无线性趋势,协整方程只有截距,滞后阶数为2

结果表明:LnY和LnX具有协整关系,即:两者之间有长期均衡关系。

(4)Granger因果检验

因果关系检验的核心思想是:如果变量X是变量Y的Granger原因,那么X的过去和现在的信息有助于改进对Y的预测。检验结果:Lnx不是Lny的格兰杰原因时,F-Statistic为2.71516,Probability为0.0704;Lny不是Lnx的格兰杰原因时,F-Statistic为1.30018,Probability为0.30190。表明:由F-统计量和相伴概率可以发现,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检验结果拒绝“产业结构变动不是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原假设,接受备择假设,即:产业结构变动是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无法拒绝“经济增长不是产业结构变动的格兰杰原因”原假设。由以上分析结果可判断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因果关系,产业结构变动在前,接而引发GDP的增长,即产业结构的变动能够带动其经济增长。

三、三次产业结构对经济的贡献测算

(1)模型设定

不同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函数,其中Y表示总产出;Xi,i=1,2,…k,表示第i产业的产出量;A表示经济的制度和技术水平。

利用计量经济模型来算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2)数据选取

本文的研究的样本期间为1978年到2007年。研究的各项指标为:国内生产总值GDP(Y)、第一产业产值X1、第二产业产值X2、第三产业产值X3 。

(3)计量结果及分析

利用计量软件Eviews3.1,得到一个回归方程,得到结果:

LogY=0.948+0.231LogX1+0.498LogX2+0.284LogX3+1.361AR(1)-0.480AR(2)

(11.026)? (13.770)? (18.166)(11,165) (7.824)?? (-2.618)

R2=0.999986? ?D-W=1.811517?? F=305614.4

说明模型:第一产业产值X1每增加1%会导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加0.231%,第二产业产值X2每增加1%会导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加0.498%,第三产业产值X3每增加1%会导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加0.284%。可见,在我国经济增长过程中,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最大,其次是第三产业,最后是第一产业。

参考文献:

[1] 张晓峒.EViews使用指南与案例.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2] 李子奈.计量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 刘伟.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中国工业经济,2002.5

篇3:资本市场在我国经济增长中的贡献和作用

资本市场在我国经济增长中的贡献和作用

利用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测算了我国改革开放尤其是1985年后,资本市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据此对我国的`资本市场进行了定位.

作 者:孙小素  作者单位:山西财经大学,高教研究室,山西,太原,030006 刊 名: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PKU CSSCI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NXI FINANCE AND ECONOMICS UNIVERSITY 年,卷(期):2000 22(4) 分类号:F830.9 关键词:资本市场   贡献率  

篇4:我国高铁发展及对经济影响

我国高铁发展及对经济影响

摘要:高速铁路标志着一个国家铁路现代化的水平,是一个国家整体实力的象征.既然说到高速铁路,我们就首先来看看何谓高速铁路!根据UIC(国际铁路联盟)的定义,高速铁路是指透过改造原有线路(直线化、轨距标准化),使营运速率达到每小时200公里以上,或者专门修建新的.“高速新线”,使营运速率达到每小时250公里以上的铁路系统.作 者:孙璐艳  作者单位:西南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四川,成都,610031 期 刊:魅力中国   Journal:CHARMING CHINA 年,卷(期):2010, (19) 分类号:X731 关键词:高速铁路    区域经济    客运新干线   

篇5:我国高药价理由与改革趋势

我国高药价理由与改革趋势

摘 要:我国药品价格高,一直以来是社会所关注的一个热点理由。如何降低药价,使药价趋向合理,是广大民众共同关心的一个民生理由。文章分析了高药价的理由,并对药品定价改革进行深思和探索。

关键词:高价药品 理由分析 改革趋势

我国的药品价格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理由,如何降低药价,使药价趋向合理,首先应摆脱计划经济时代的思维方式,充分了解我国经济转型阶段的特点,进一步改革定价方式,在竞争中使药品定价市场化,才能使药品价格不断趋向合理。

一、高药价的理由分析

1.计划经济时期政府行政定价的延续。计划经济时期药品完全由政府定价,企业没有定价的权利,企业只能按照政府确定的出厂价、批发价和零售价销售药品。市场经济定价的唯一依据是供求关系,需求来自消费者,企业不能直接制约消费者,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供给。

计划经济时期定价主要的依据是成本,其运作模式是“产品设计—成本—价格—市场定位”,价格高低与供求关系不大。因此,价格不能成为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及市场供求关系的信号,也不是配置资源调节供求关系的'重要手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同厂家生产的同一种药品由于质量、工艺、知名度、品牌效应和市场定位的不同,尽管成本一样,但是价格可以不同。

计划经济要求价格无变化,无论药品供应多么短缺,也不会调整价格,以保持形式上的物价稳定。市场经济允许价格在一定范围内上下波动,价格的下限在短期内取决于可变成本,在长期内取决于平均成本;价格的上限取决于消费者的支付愿望和支付能力,尤其是非处方用药,主要取决于患者的主观评价和选择,与生产过程中的成本关系不大。就药品市场而言,我国是全球市场的一部分,国内有4000多家药厂,加上合资、外资企业和进口药品,市场上供应的品种超过1万个,已形成竞争的局面。每个药品都可以在竞争中确定自己的市场价位。

2.“以药养医”导致药品价格虚高。我国药品生产处于严重供大于求的状况,但却出现了药价居高不下的怪现象,药品生产成本与零售价存在巨额差价。如某企业生产的环丙沙星生产成本为0.7元,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出厂价应为0.9元;批发价应为1.1元;零售价应在1.4元左右,可是最终到达患者手中已变成6元多。

参与药品生产、流通、消费的群体主要包括:直接消费者、医疗保险公司、药品零售商、医院、药品批发商、药品制造商等。

患者由于缺乏医药专业知识和对医疗服务没有选择空间,对药价虚高也只能发几句牢骚,盼只盼政府能为老百姓做主。医疗保险公司,有心纠正医药行业不正之风,维护自身利益,但缺乏一个高效率的医药专业队伍对药品定价和销售实施有效监督。药品零售商,激烈的市场竞争使高价所带来的高利润难以实现,有心走薄利多销的经营道路,但一方面只能销售非处方药使经营范围受限,薄利未必多销;另一方面制造商和批发商顾及与医院的关系也不能同意其低价政策。

医院占有80%以上的药品市场份额,处于医药垄断地位,国家对其规范管理缺乏有效措施。由于其服务的特殊性,国家允许其以事业单位身份进入市场,并给予10%的政府津贴,但其50%以上收入来源于药品销售。国务院政策研究室的研究表明:在近几年医院的总收入中,药费收入占60%左右,少数中小医院高达70%至80%。药品毛利用于弥补医疗亏损,2000年达到68.9%。这样,药品价格的高低直接影响医院的经营效益,形成“以药养医”的格局。

药品市场严重的供大于求状况使得药品批发商、药品制造商把攻关目标锁定在占有绝对市场优势的医院上,促销工作可谓“无微不至”:上至院长下致各科室处方医生都为其药品销售获利。

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在药品生产和销售链上医院处于绝对的强势地位,由于历史理由和其服务的特殊性,这种强势地位会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继续存在。

二、药品定价改革的深思和探索

1.改革“以药养医”目前状况,调整医院收入结构。既然“以药养医”是药价居高不下的主要理由,那么转变医院收入结构就成为转变高药价的重要途径。药品价格虚高的主要根源在医院,其实医院也不愿意背弃“救死扶伤,人道主义”宗旨,但其收入结构决定了不能放弃虚高药价政策。虚高药价和医生收受红包、处方回扣、向患者倾销无用药品和不必要服务成为医院增加收入的最简单、最有效的措施,这种局面非改革不可。

改革方向是调整医院收入结构,将药品严格按市场供求规律和国家法津、政策定价,将虚高的药价大幅度降下来,使药品走向健康的市场竞争。同时相应提高医疗服务、医疗设备、医疗技术的使用价格和服务质量,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疑难症,重病号需要使用医院设备技术的,应偿付相应的费用,而不能把这部分费用加在一般药品上,叫大众来负担,这是合情合理的改革。

这样进行收入结构调整后,可以带来多方面的好处:(1)减轻患者医疗负担,提高医技人员工作积极性,给予高技术医生更多的酬劳。(2)遏制医院歪风邪气。收入结构的调整使医院可以理直气壮获取应得利益,又能改善医院形象,对受过严格职业道德教育的医生而言,其专业服务得到社会承认并能获得相应酬劳。(3)推动药品生产企业健康发展。目前我国医药生产企业可用“一小、二多、三低”来概括:小型企业占90%;企业有6000余家;产品重复多,如土霉素就有近100家企业生产;大部分企业产品技术含量低、新药研发能力低、经济管理能力低。医院改革收入结构会使得药品生产厂家面对前所未有的压力,那些过分依赖促销手段获取销售业绩的企业将失去存活空间,而新药研发能力高、经营管理有效、产品质量好的企业将获得更大的发展。

2.药品定价走市场化之路是改革的最终目标。药品定价市场化是大趋势,也是进一步改革开放的必定结果。无论以“药品是特殊商品”,还是以“药品波及社会稳定”为理由,最终都不能转变药品价格管理要遵从市场经济的规则。作为世界市场一部分的中国市场,1万多个中西药品都供大于求,药品市场竞争化较充分,而且目前的目前状况是政府出于保护老百姓的善良目的限制价格、管控价格、把药品价格分为专利价、原研价、优质优价、单独定价,每个层次都设有最高零售价,反而造成市场竞争不充分,药品中标也逐渐变成单纯的价格博奕,致使所有价格都向最高零售价靠拢,为消除这一弊端,应当对全部药品的定价一律放开,完全市场化(国务院规定实行特殊管理的“毒、麻、精、放”等药品除外),进口药、合资药、专利药、仿制药、普通药都通过竞争确定自己的市场价位,通过竞争实现自己的价值,形成动态平衡。

贡献近义词

贡献高二作文

试论高觉敷对20世纪中国儿童心理学的贡献

讲理想比贡献范文

小树莓大贡献作文400字

优秀作文:幸福在于贡献

温庭筠对诗词的贡献

为奥运做贡献作文

我为祖国做贡献

部门工作汇报范文格式

我国高储蓄率的部门贡献(精选5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我国高储蓄率的部门贡献,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