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童的日记

时间:2022-12-18 19:19:40 作者:ZZzzZZZzzz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ZZzzZZZzzz”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柴童的日记,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柴童的日记,欢迎您能喜欢,也请多多分享。

篇1:柴童的日记

柴童的日记

在上个世纪的60年代,我是一个柴童。

从8岁到11岁,家里煮饭烧菜的柴几乎是我包下来了。每天清早,天还未亮,就被爸妈叫醒:

“还不快起来,给我捡一捆柴来”。

于是,我那时每天上学之前的第一件事,就是要砍一捆柴回来,还要顺便放一会牛。下午放学后一跨进家门,将书包往屋子板壁的钉子上一挂,又背上柴篓、带上柴刀、拿起竹耙,向山里走去。柴草,你就乖乖地进我的柴篓吧。

当我闯进山窝的时候,没想到把太阳赶下山了;当我站在山顶的时候,可又把太阳逼进了暮云。天,慢慢地昏暗下来,暮色中,隐隐约约,现出我一个人弯背扛起的满篓柴枝,行走在山间的小路上······

这样的柴童在我们那儿当然不止我一个,有时候,上山打柴的人,会成群结队向大山里进发,那架势就是要把那里的一座座大山扛回家。打完柴,下山时,犹如一条长长的长龙起舞在村头寨尾。

我们那儿,家家户户一年四季都烧柴,所以要在住家附近寻拾一捆柴火,实属不易。但我要是去了大半天没有把柴弄回来,那就是父母的非打即骂。说我没有用,门大的人,连一捆柴都捡不好。因此砍柴拾柴成了我必完成的一件事。我想,在我童年的职责里,砍柴是第一,读书是第二。

砍柴拾柴还必须是自家村组的柴,别人家的柴不让你砍,你就是不能砍。砍了,别人就缴你的柴和刀。所以,偷柴砍就成了我们柴童一贯的.伎俩。村子邻里为柴还有打群架的。我砍了你的柴被缴了柴和刀,你路过我的家门口,就打断你的手和脚。一次,曾抢过我们打的柴的人,这天正路过我们村去赶集,恰巧又给我们村被他抢了柴的人瞄上了,于是这个打柴人就纠集一伙柴爷们把他拦住,狠狠地揍了一顿。不准他走我们村子里的路。结果为这事还闹到了公社(乡政府)要求处理,怎么处理?柴是生计,路也是生计,只有劝说几句,不了了之。当然为了避免柴的纠纷发生,也有狡猾狡猾的,开展游击战术;也有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还有攀亲戚拉关系的;更有当场说和的。有一天,我和一邦柴童在离家十里外的大山里打柴,当打完一挑柴路过这个柴村时,被这里的几个村民拦下了,要我们把柴放下走人。我们辛苦一天打一挑柴,要送给他们,哪里得肯。于是我们几个柴童就和他们评起理来,争来斗去几个回合,山里人横蛮起来,不和你讲多少道理。他们看我闹得最凶,就吓唬我,要把我绑起来。正当他们要动真格的时候,没想到这里的村支书刚好路过。真是天助我也,我知道这个村支书是我老师的朋友。于是我立马跑到他的跟前,拉住他的手向他求起情来。“叔叔:帮帮我,他们抢我的柴。”呵呵,还真管用。他立马对那几个村民说,并指向我:“他,是xx的学生,是yy的儿子,一个小孩子,让他砍这回柴算了。”他的出面,我们终于被放行了。

打柴拾柴既是难活,还存在一些自然风险。正在成长的鲜活乔木、灌木一般是不允许砍的,一些渣渣草草又不经烧用,所以拾干柴和砍一些多余的树枝是我们柴童的首选。于是我们拾柴选点要多,翻山越岭要远。我们经常要到5公里外的澧水峡谷中(俗称“河亢上”)去拾柴,而在这里拾柴面对的是悬崖峭壁和毒蛇蚊虫。

一次,我的一个好柴童伙伴——振英表兄一大清早就出门往那峡谷中去打柴,可是到晚上天完全黑了,却还没有见到他的人影回家,急得他的爸爸妈妈和村子里的人,拿着手电和火把,赶往那峡谷中去寻找。七、八个人满峡谷搜寻、呼唤着他的乳名:“狗儿、狗儿······”直到深夜,结果在一悬崖下面才发现他一个人一动不动地躺在那里,他爸爸迅即将他抱起,感觉还有一点体温,几个人一起赶紧把他抬回家中,他妈妈看到这种境况,痛心的大哭起来。村子里的郎中得知这一情况也立马赶了过来,诊脉一看,还好,只是暂时昏迷,人是会活过来的。经过郎中的救治,他终于慢慢地苏醒过来。原来他是在一悬崖上勾捡一棵干树枝,一不小心脚一滑,人摔下了悬崖。幸好,这一次也许是上天的菩萨保佑,否则,他可能连命都没有了。所以我们在山里拾柴,一般要避开悬崖,还要邀上一两个同伴。

还有一次,我和这位振英兄柴童也是去那峡谷山里拾柴,到了目的地,我们就彼此分开各自去拾柴,正当我在一灌木丛中拾捡一棵干柴枝时,呀!两条青绿色的竹叶青蛇,象麻花一样缠在一起,在那里蠕动着,吓得我赶紧甩掉柴枝调头就跑。后来我们这些柴童伙伴要在大山里拾柴,就基本跟在一起捡一捆扎一捆,每人够一挑就收工担柴回家。因此,我和振英兄、德善兄几位柴童就如亲兄弟一般,在大山里拾柴彼此照应着,互助着。

朋友们,你看过这个故事,当然不用担心,因为风险总是可以化解。柴也是拾不完的,因为树可以发枝,草可以重生。虽然那时还没有植被和绿化的慨念,但我们还是懂的“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的道理,其自然也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当然,由于柴童的职责所系、任务加重、无山不入和无柴不砍,因而光秃秃的山在扩张,砍柴、拾柴的路越走越远······

篇2:恶童日记观后感

记得年轻的时候,不愿意错过任何场景,尤其是有人跟你讲:哈雷彗星这辈子只能看见一次哟,或者狮子座流行雨要十二年才光顾地球一次哟。诸如此类这样的话立刻就会勾起我们心里的浪漫元素,然后就屁颠屁颠去找一个暗恋或已经勾搭上的对象,唱着“陪你去看流星雨”借一个车去郊区约会了。 后来,除了冻得半死也没看见过什么,甚至有社会新闻讲小女生在夜里看流星被强暴的故事。这就是现实的大嘴巴抽打。所以,现在的我们只会冷哼一声:就算一辈子都看不见哈雷彗星,关我什么事。是的,我们慢慢的认识到了一个真实的世界,可,那又怎么样?只要不死,就要继续活下去。无论是活得多么花团锦簇,还是拖着身上无数明显和隐形的巨大伤口,总是要活下去的,并且,在外表上,你看不出什么迹象。你不知道你的同事你的客户你的伴侣曾经经历过多么巨大的惊涛骇浪。当然,即使你知道,也于事无补。那些所有阴影和黑暗都刻成了一张流传于江湖的藏宝图,只有缺心眼儿的人才会去苦苦探寻。 我桌子上有一本书——《恶童日记》。这是一本相当黑暗的著作。一座被外国军队占领的城市,由于粮食短缺,人民生活艰难困苦,一位年轻妇女只好带着双胞胎儿子们投靠住在乡间的母亲。这位“外婆”不仅不识字、骯脏、吝啬、凶恶,甚至是一名凶手。两兄弟在艰困的环境中成长,为了让自己变得坚强,两人每日以互相打骂对方、绝食等各种方式锻炼生存本领。他们将每天发生的事情仔细记载在一本大笔记本中。随着日记一页页被翻开,一场冷酷的梦魇式寓言也逐步呈现。黑暗的世界一旦经过雅歌塔?克里斯多夫(Agota Kristof)冷静克制的笔触表达,“就有种漂浮在空中事不关己的残酷和力量感”。 可是,我不觉得这是一本反战小说,也不是特定主题。我相信每个人的心中都藏着一个恶童,或者在人生成长的关键节点遭遇过这样的恶童。我听过无数男人和女人们给我讲述他们的童年,这些人是我爱的人,我关注的人,所以我愿意倾听他们的成长过程。《恶童日记》不过是一部特殊时期的集中密集版本,事实上,在我们凶猛而荒芜的童年里,我们一样体会到了人性和这个世界的真实:那些天真的和美好的,虚伪的和残酷的。有关人性,有关背叛和欺骗,泯灭和希望,天使和魔鬼……我们都是在这种痛和反复中学会与这个世界相处的模式。 我看到了所有把日子过得乱七八糟的人都带有深重的童年阴影,我知道每个人都是强忍着绝望在争取活得万紫千红。我知道这种书不过是掀开了世界的一角,它告诉你,所有的人类都是一样的,大家一样好,一样坏 ,一样痛。不知道这算是绝望还是安慰。我知道心理医生也有抱着患者痛哭的时候,他们到了最后也只有一句话:孩子,这一切都不是你的错。

篇3:恶童日记观后感

《恶童日记》是匈牙利作家雅歌塔·克里斯多夫在1981—1991年所作的三部曲。

分别是《恶童日记》(1986)《二人证据》(1988)《第三谎言》(1991)。很久以前曾读过第一部,印象还是很深,作家雅歌塔以其独特的简单、冰冷、不带任何感情的语言,精准表达出两个孩童用顽强的毅力和无畏的精神和面对现实的残酷困境的冷酷态度。

作家雅歌塔是从自己孩子的习作本取得灵感的,她发现12岁女儿写作业用的简单句式、结构很适合用来表现她的小说主题。这种手法后来成了读者与评论家讨论的重心,甚至被视为小说写作的经典范例。她用两个小孩的童稚言语,勾勒出在战争中被腐蚀的变异的孩童纯真的世界。阅读小说时,感觉更像是穿越噩梦的一次惊险之旅,让人在深受震动之余,久久不能忘怀。

如今,第一部被拍成了电影,搬上了银幕。当然要一睹为快。看得出,电影拍的非常用心,非常努力地贴近原著,最大限度上的还原了原著的精髓。精心选取的场景,两个“恶童”的扮演者,服饰,影片的色调,都是经过了精心刻意的营造。

其实,无论当时看小说和现如今看电影,我都不觉得这对双胞胎有“恶”的因素,甚至,还从他们身上看到了善的一面。他们“恶”,是因为当时恶劣严酷的环境造成的,战争,离乱,贫穷,缺少父母的爱,两个原本纯真的孩子被母亲带到乡间,投靠他们的外婆。

这位“外婆”粗鄙,肮脏、吝啬、凶恶,小气,外婆把“小杂种”天天挂在嘴上,对他们呼来喝去,让他们干重活脏话,两兄弟在每天打打骂骂,干的多吃的少的困苦的的环境中捱着一天又一天,为了让自己变得更坚强更经得起考验,两人每天以互相殴打对方、绝食等各种方式锻炼生存本领。他们练习心灵之痛,是因为外婆和别人经常辱骂他们,他们希望能“快快适应这些辱骂和伤人的字眼”。同样地,通过这种练习,他们以“适应环境”的、理性的名义,把感情降至最低限度。至于那些“温柔的话语”,对于母爱的回忆,他们则“不断地重复这些话,让这些字眼逐渐丧失它们的意义”。同时,他们将每天发生的事情仔细记载在一本大笔记本中,那些他们所经历的,他们内心深处的仇恨和忧伤,统统倾吐发泻在每天的日记中。

战争的残酷,让人性变异,变得扭曲,丑陋,贪婪。在乡下外婆间的这段时间里,他们遇到了各式各样的人:邻居长着兔唇的丑陋女孩,为了换取一天吃的,可以去偷去抢,甚至不惜和神父做性交易;有同性恋倾向的纳粹军官对他们不怀好意;生性风流浪荡的女仆对他们的勾引,当然还有暴虐的外婆。在这样严酷的生存环境中,两兄弟从震惊到害怕,慢慢地适应了。恶童们是早熟的,残酷的生活教会他们近乎本能、不惜一切地保护自己。

电影的色调刻意的偏冷,外景的暗绿,屋内的暗棕,阴郁,灰蒙蒙的,像蒙着一层雾。两兄弟的脸一直是脏兮兮的,头发乱糟糟,但一双眼睛却异常炯炯有神,还有倔强地抿着的嘴角,象征他们对抗生活,对抗环境的毅力和不服输。日子一天又一天过去,他们也在磨练中成长了,变得坚强,不易摧毁,甚至和巫婆一样的外婆建立了感情,以至他们的找了新老公的妈妈回来找他们,要带他们走,他们都不愿意,两个孩子紧紧地依偎着胖胖的外婆,妈妈哭着过来拉他们,他们都不愿离开外婆的家,最后妈妈和怀中的婴儿(她和新欢所生)不幸被炸弹炸死,就死在两兄弟和外婆的面前。

他们只是震惊了一小下,然后平静地把他们的妈妈给埋了,没有流下一滴眼泪。导演处理这几段情节时,都展现的非常犀利,比如那突然爆炸而冲天的火花,孩子们惊恐的脸,肥腻的外婆的笨拙的身体,不遗余力的展现出来战争的无情,扭曲异化了人性,两兄弟也变得冷漠无情,甚至后来,他们的父亲回来找他们,他们也毫无激动开心的表现,视父亲如同陌生人,直至让父亲做人肉铺垫,用父亲被埋伏的炸弹炸死,为自己铺开逃亡的道路。这已经是到这部影片(也是书的)结尾了,兄弟两各奔东西,挥手告别,第一部曲结束。没有任何的煽情的配乐,反而更有力度,压抑到底。

想来,他们威胁邮差,去杂货店偷窃;他们勒索神父,把捡来的子弹混入柴火杀死女仆;在故事最后,他们甚至害死了自己的父亲……但其实他们的“恶”都是有据可查,有理可依:也算是另一种形式上的以暴制暴,以这样的方式回应残酷的对待他们的外部世界:他们威胁邮差,是因为邮差藏匿了他们母亲寄来的信和钱;他们勒索神父,是因为神父和小兔子间的性丑闻;他们杀死女仆,只因为女仆用面包调戏了饥饿的士兵;他们害死父亲,是因为只有这样他们中的一人才可能通过边界——他们自身却在一种“以恶制恶”的逻辑里,嬗变为一种戴着“理性”面具的、更强大更有欺骗性的“恶”。这几段的表现,有的很具体,比如女仆被烘炉炸死的场面,过程表现的非常具体,开始还兴高采烈的女仆,用火柴点燃暖炉后,“叭”!一声非常巨大的声响,火花四射,屏幕上一片白花花,坐在位置上也不由得给震跳了起来,处理地非常的突然,冲击力很强;但兔唇女孩被纳粹轮暴的场面完全没有展现,而是通过她赤身裸体奄奄一息地躺在家里床上的画面,通过她母亲口中的一句话而一笔带过,但冲击力依然不小。

的确,是战争年代的大环境把理性“恶”意推到了极致。看完电影后很压抑,一如当年看施隆多夫的《铁皮鼓》、哈内克的《白丝带》,都是这样类似的题材,战争的残酷,是如何扭曲人心,把一个个原本应该在这个年纪天真纯洁孩童嬗变成为一个个没有人性的怪异小恶魔。神父的一席话意味深长:“他们只是这个糟透了的世界里迷失的羔羊,他们是不幸的,是可怜的,他们都是我们这个堕落时代的受害者。”

孩子,这一切都不是你的错。

篇4:恶童日记观后感

《恶童日记》描写的是在一次战争后双胞胎兄弟两人被母亲送到外婆家后发生的一系列故事,在第一部中,作者还尚未给两个主角起名字。

双胞胎兄弟的外婆曾经用毒药毒死了自己的丈夫,文中描述则用:外面都流传着外婆毒死自己丈夫的事情。(这让我想起别人讲的写作技巧—他人视角。所谓这个人很好,不要“我”来叙述,而由别人叙述,“我”来转述。)外婆天天骂双胞胎兄弟”狗崽子“之类的东西,对两人不加管束,进而促发了后来的故事进程。

双胞胎兄弟为了在挨外婆打时可以忍受皮肉之苦,学着自虐,像是互相殴打;为了忍受饥饿,则模仿苦行僧来使自己饥肠辘辘,他们还去行乞,但把得之不易的食物和水果再扔掉。当然他们的生活还不至于太无聊,他们认识了一个外号称作”小兔子“的女孩,小兔子为了换取食物,在神父那里忍受了很多猥亵,成人世界过早的介入小兔子的生活,使她性早熟,把自己的身体换做交易的介质,后来小兔子就死了。“性”在这篇小说里隐晦而多量,像是女仆和传令兵的的情事和表姐和她男朋友的情事被双胞胎兄弟偷窥,女仆对双胞胎兄弟的猥亵······,似乎是战争让“性”变得随机和任性,每个人都把握时机参与了进来。双胞胎兄弟还去偷窃,体会牢狱之灾。

战争快要结束时,双胞胎兄弟的母亲带着自己的情夫和他们刚出生的女儿决定私奔他国,但遭到双胞胎和外婆的反对,母亲和双胞胎兄弟同母异父的妹妹死于家门前炸弹的爆炸。情夫走了,而双胞胎的父亲还在牢笼之中。外婆后来也死了,后来双胞胎决定逃离国境,在父亲出狱后,他们三个走向了边境线上。兄弟两人决定让父亲先走过去,目的只有一个,而后来的结局为这一行为提供了解答——父亲被边境线埋藏的炸弹炸的片甲不留。兄弟两个决定一个出离此地,一个决定留在原处,将来再见面。现在小兔子、爸爸、妈妈、外婆都去世了。

【二】

《二人证据》讲述的是留在故园的路卡斯的单线故事,路卡斯遇到了一个女孩雅斯蜜娜,雅斯蜜娜勾引他父亲生下一个残疾小孩玛迪阿斯(畸形驼子),这是雅斯米娜为了防止别人发现,在怀孕期间紧缚腹部导致的恶果。雅斯米娜带着这个孩子留在了路卡斯的家里,路卡斯和女孩发生了性关系,决定要养活这三口之家,路卡斯15岁了。路卡斯在酒吧表演,来争取家庭日常开销,在这期间,路卡斯认识了一个图书馆馆员,30多岁的少妇克萝拉,因为丈夫汤玛斯是一名作家,并被战争后占领的当局定为“叛国罪”而被吊死,路卡斯觉得克萝拉长得像自己去世的母亲而对克萝拉迷恋不已,尽管他们之间发生了性事,但克萝拉一直怀念着自己的丈夫。雅斯米娜后来离开了,死在某地,这是在很久之后了。马迪阿斯上学了,但受到很多排挤和欺凌,后来马迪阿斯自杀了。

在这一部中还有几个主要人物,如文具店老板维多,他喜欢观察文具店对面失眠者的情形,他的梦想是能写一本小说,他酗酒,酒精中毒导致的妄想症让他杀害了他的姐姐,并在杀死他姐姐的瞬间完成射精 ,维多与他姐姐在儿时还曾发生过性关系。彼得是一个党组书记之类的官员,年轻帅气,他给与了路卡斯无私的帮助,那是一个风声鹤唳的年代,他后来的命运与双胞胎兄弟无法剥离,他爱上了路卡斯,但是毫无结果,曾经有一次路卡斯在彼得家避难,路卡斯向彼得伸出了橄榄枝,但被彼得拒绝了。他们之间存在着很多矛盾,比如阶层的差异,和革命者与被革命者的关系,但在作者的笔下,这些鸿沟都无法将爱隔绝,尽管路卡斯没有喜欢过彼得。

【三】

《第三谎言》的情节迷离难清,比如逃离家乡的克劳斯后来回到故乡,被告知此地没有路卡斯,但在另一个说法的版本中,当路卡斯发现马迪阿斯把自己吊死后就离开了,他的家被官方收回,他盘下的文具店交给了挚爱路卡斯的彼得照管,而路卡斯爱上的克萝拉也在彼得的照顾下,但那时,克萝拉很可能已经神志不清了,她还在幻想她被吊死的丈夫已经回来了,但那却是路卡斯的双胞胎兄弟克劳斯。

吊诡的是第三部推翻了先前的各种结局,比如他的父亲母亲并没有死,父亲出轨和一女人安登尼雅生了孩子,而父亲被母亲开枪射击而亡,在这过程中,路卡斯被射中背部而住院,克劳斯则被父亲的情妇安登尼雅照管着。显然这还不够迷幻心智,逃离国境的是路卡斯,他去找寻自己的克劳斯兄弟,结果发现克劳斯并不承认有兄弟路卡斯的存在,或者说他的兄弟路卡斯已经死了,于是他用克劳斯·路卡斯的名字来写作,这导致路卡斯绝望的离开。

克劳斯后来回到自己母亲身边,在克劳斯与他父亲的情妇安登尼雅相处时,他爱上了自己父亲与其情妇安登尼雅所生的女儿莎拉,遭到了情妇的拒绝,双胞胎的母亲不停的念及路卡斯,而克劳斯在路卡斯找上门来时,却决绝的不与其相认,并使用药物让自己的母亲入眠来阻止路卡斯和母亲的重逢。后来克劳斯又遇见了那个小妹妹莎拉(克劳斯曾哭泣着抱着自己的妹妹莎拉,腿脚缠绵,而达到性高潮,被安登尼雅发现后导致了克劳斯的离开)。见面正是尴尬时刻,小妹妹莎拉依然爱着克劳斯,克劳斯却没有回应······

路卡斯的死亡是三部曲告别的最后时刻,他的墓被安放在父亲的坟墓旁边。他们将会生活在一起。

在《第三谎言》中真真假假难辨难分,比如到底父亲死于国境线上的爆炸还是母亲的枪击,比如母亲死于和情夫逃离的爆炸还是活了下来,比如妈妈出轨还是爸爸出轨,比如路卡斯还是克劳斯离开了故园后又返回,比如路卡斯(或者克劳斯)见到还是没有见到克劳斯(路卡斯)。你愿意相信哪一个故事呢?

用小说中的一句话结束这篇文章吧:他们经历了人生,结果一无所获。

篇5:恶童日记观后感

基於對原作小說有超過十年以上的震撼回憶,我姑且算是自以為老屁股的屁孩粉絲吧。看電影的《惡童日記》,總會拋不開小說的《惡童三部曲》,用愈顯刁鑽的品法去讀去看電影的種種呈現。

對於導演 János Szász對小說節奏的取捨,我是不大能苟同的。請得到原作的改編權(本作同時也兼具紀念作者過世的意義),不一定能拍得出原作的每份情。

但,這還是個很棒的電影。

電影有電影的三幕劇節奏,對改編物的剪裁無可厚非;節奏的公式本身並不決定影片高下,它只是讓觀眾比較容易進入電影的一種系統。小說原作本身的題材相當上好,但如何用一百二十分鐘的影像去呈現,就會透露出電影工作者的觀點取向,無可避免。

當然誰都知道「去蕪存菁」的道理。只是甚麼部分該是「蕪」?甚麼部分該是「菁」?而「去」的捨失,「存」的求得,又是基於現實的時間考量亦或觀點的統整?這些細節,比知道去蕪存菁本身要容易讓人切身去想去賞。

一言以蔽之《惡童日記》,就是樁童言童語的戰爭眾生相。

在匈牙利前後遭遇德俄占領的時期,兩個來外婆家逃難的雙胞胎,一面收著遠地母親的信件,一面觀察戰爭下的村落,並逐漸眼變出了極為有意思的行為模式,逐漸成了不介意說謊與傷人的「惡童」。

當戰爭結束,父母與雙胞胎重逢時,惡童與價值觀正常的雙親,已經出現了強烈的對比,分隔兩者的那層代溝,就是戰爭在匈牙利劃下的,另一道無形的占領線。

《惡童》小說的文字是童言童語的,因為文本上假設這是篇寫給孩子的日紀。給孩子看,並不等於騙小孩,我認為小說的文字之所以這麼成功,也就是作者把握了這最關鍵的分界,這並非是一個單純以下看上的黑色童話,而是比黑色更汙濁的髒灰,讓孩子也浸淫在人性負面的醬缸中,逐漸主動得去互動,去接受,最後攪和在一起。

善與惡的二分法,在孩子與大人的標地中徹底被顛覆,且同化在一起,成了別於黑與白的灰色地帶。透過日紀這種筆法,去說一個老調卻殘酷的灰色時代,這是《惡童日記》對話的神品,也是最出色之處。

電影語言當然不能全照小說去跑。

電影開頭加入了一段原創的劇情,雙胞胎在老家尚未離開前,從父親手上收下空白的一本日記,要雙胞胎把自己在逃難時期的遭遇一一紀錄,以待未來能在戰爭結束後回憶。

這改編,當然是為了讓「視覺」介入故事,好發揮的媒介。電影中的日記不限文字,也能用昆蟲標本與手繪圖案等等方式,呈現雙胞胎面對飢餓或納粹入侵時,以最純粹的方式去傳達他們的心情。

這樣的改編能不能盡如人意?我沒有甚麼想法,因為這純粹是出於兩種藝術媒介轉換上必然的衝突,所想到的改編之道。

電影語言依靠鏡頭,小說語言仰賴文字,當一本刻意玩弄無所不在的文字敘述體「日紀」建構劇情的骨架要改成鏡頭下被觀看被聽取的戲劇,勢必要有視聽覺的介入。

電影幾個較大的劇情取捨點,有:

一,配角群的出場

在原作中匆促出場的配角刪剪到僅僅與主角有正面接觸的幾個方有登場。猶太教父跟教會修女的戲份則意外的大增,原作中只是象徵戀童的修女,在電影中增添了她反猶太的強烈傾向,因此被惡童報復,以麵粉炸彈活活毀容。這段演出未免過了頭,讓雙胞胎的惡意變得具體有了恨某個個體(奶奶除外)的方向。因為這件事,惡童被警長逮上門,狠狠教訓了一番,這場酷刑戲包含了雙胞胎心靈深處最難面對的分離焦慮,還有德國軍官在匈牙利的惡霸,至關劇情重要,但也還是有過頭呈現的觀點。此處約是電影中段,是改編幅度最大的一段,前後倒是與原作接軌,正好是惡童從天真變成純灰的轉折面。

二,小兔子的詮釋

被軍人輪暴至死,是不是被視為劇情的禁忌?不得而知。在少女小兔子的結局上,電影非常隱晦,甚至沒有暗示是輪暴還是過失殺人。看電影,再回頭把小說重讀,對作者安排小兔子這麼一個啟智兒四處丟晃的定位認識的比當年清楚了許多。小兔子就是有別於低齡的惡童們,將性話題呈現而出的象徵者。修女雖然也反應過她戀童還替小孩口交的惡行,但卻不如無職又弱智,毫無保護自己能力的如此妙齡少女,要更能刺激加害者的惡質想法。所以小兔子必須存在於小說中,僅管她總會讓人看到性難堪的面向。電影去掉了性的終極罪惡「輪暴」,也等於割去了小兔子登台大半的意義。有意乎?應該吧,因為小兔子在電影中好像也不是弱智的設定了,自然在力道上也遠弱於小說的楚楚可憐。

前前後後,我大概料想得到,導編想將整部電影的焦點放在兩位主角身上。經過這樣刪剪,劇情的眾生相性質被大大消弱,餘下最多也至深的,是惡童為惡多端的`過程,以及最後的人倫慘劇:他們出賣了雙親,以求存活。

在活下去面前,人能拋棄甚麼?惡童的選擇,或許也解答了這個底線。

結局中,一個惡童逃出了匈牙利國界,抵達另一面的國度。但他有沒有逃出寄宿在匈牙利上的灰色道德地帶呢?沒人能回答。

這樣的劇情觀點,就是導演選擇的最後結果。

我不喜歡劇情的眾生面相被大幅度修改的想法。

在我讀來,《惡童日記》雖看似傳記體,卻更多包涵的視整個匈牙利的影射縮影。惡童雖惡,是甚麼致使了兩個十歲孩子,變成敢偷敢打敢殺人的惡魔?這罪惡的溫床,其實就是由這些配角的點滴行為建構出的氛圍。少了這些配角,惡童之所以惡的理由,就失於小說的細膩,略顯粗糙。

不過,這也是無從避免的就是了。

就像前文提及,電影有電影的三幕劇節奏,對改編物的剪裁無可厚非;節奏的公式本身並不決定影片高下,它只是讓觀眾比較容易進入電影的一種系統。

這仍是個有將道德灰暗地帶呈現而出的精彩故事。只是這筆精彩該歸於導演的取材得宜?還是作者先天給了太好的素材?就較以爭議了。

續集,很可能會拍喔。

我覺得導演應該是很熟悉原作,而且是對三部曲連續下來的敘事陷阱了然於心,因為細節太刻意了。

仔細看全片,雙胞胎的出入,都只有「一個人」代表發言,在兩人齊聚的畫面中,也時不時讓構圖形成一前一後,一光一影的形式。這很重要嗎?是的,因為雙胞胎的身分,在小說第二集《二人證據》,續集《第三謊言》中,都讓作者玩出了個任人解讀的敘事翻案,在此不暴雷。而電影《惡童日記》在取鏡上給了如此寬大的空間,不讓我聯想到續集的拍攝可能,實不可能。這又是導演精熟原作,最後選擇了某種觀點的隱藏彩蛋。

篇6:《恶童日记》读后感

《恶童日记》描述的是战争期间,双胞胎被母亲送到乡下外婆家,从此开始了他们新的生活。所谓恶童,自然是指两个孩子的行为举止不太合常理,他们用自己的眼光观察世界,记录世界,让我们看到了不一样的战争,不一样的生活。

和平年代,孩子们尽情享受他们美好的童年。童年的时光尤其美好,真的是无忧无虑的年代。不用担心吃不饱穿不暖,更不用担心有一天周围的人会突然离我们而去。而故事中的双胞胎不同,他们以及周围的人都随时随地处在战争的阴影下,谁也说不准死亡会在哪一天来临。当然,恶童就是恶童,生活方式也与别人与众不同,他们似乎把外婆的园子当成自己肆意而为的小天地,这是战争期间,他们只能自己想办法养活自己。母亲把他们丢给外婆,外婆又不待见他们,但两个孩子似乎不以为意,仍然在战争的阴影下寻找属于自己的快乐。很多时候,我们不是因为沉重而沉重,而是因为轻松而沉重。最让人沉思的不是绝境中的.痛苦,而是绝境中的微笑。只有当事情变得不合常理之后,我们才会真正去思考事情为什么不合常理。

荀子认为人性本恶,这种观点似乎也可以在《恶童日记》中得到部分印证。无论是执着于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都不能否认,《恶童日记》中的两个孩子,他们既有善的一面,又有恶的一面。因为战争,他们大多数都在自我教育,所以人性中的善恶两面同时滋生;又因为他们总得与人交往,所以人性中恶的一面得到了抑制。与其说他们是恶童,不如说那个世界是恶世,透过孩子的眼光,反倒能看出别样的真实。

篇7:童真的端午节日记

早晨,我一起床就闻到一股清香,于是连忙跑到厨房,一看原来是妈妈在包粽子。

我很想体会体会这种气氛,便向妈妈要求,让她教我怎样包粽子。妈妈告诉我包粽子,首先要把棕叶洗干净,在热水中泡软。再准备好枣子、鸡蛋、肉等做陷,将自己喜欢的陷煮得香喷喷的,就可以开工了。先把长长的棕叶折叠,围拢来,做成一个窝,中间放进调配好的糯米和粳米,包出棱角。然后把陷放在米里,和在一起揉匀,最后把棕叶包着的粽子做成四角的形状。这包粽子的功夫全在最后一道工序,你的粽子包得好不好,就看四个角是不是匀称,是不是有型。之后把包好的粽子放进锅里用猛火煮,大约1小时后,改文火煮30分钟就可以。

在煮粽子的过程中,我总是急不可耐地要揭盖子察看情况。因为从锅里飘出那粽子的香气,馋得我直流口水。

粽子煮熟了,我吃着粽子便问;“妈妈,粽子是怎么来的?”妈妈说:“说来话长,屈原是我国一位着名的诗人和伟大的政治家。屈原早年受楚怀王信任,在他的努力下,楚国国力有所增强。但由于自身性格耿直加之他人谗言与排挤,屈原逐渐被楚怀王疏远。流放期间,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秦军攻破,心如刀割,便抱石投江身死。因此,人们为了纪念屈原怕他的真身被鱼龙虾蟹吃掉,做了粽子投入江中。”听了妈妈的述说,我不禁敬佩起屈原来了。

童真的我,总是爱问什么?这个端午节给了我最大的收获!

[童真的端午节日记]

篇8:柴经典散文

柴经典散文

已是下午五点,市面上很冷静,行人稀少,雪还在飘,纷纷扬扬,似鹅毛,在空中飘舞。我和我父亲站在那雪地里,冷得直打哆嗦,我把手插进兜里,也不感觉暖和,寒风刺着骨的痛,我摸着那满是雪花的柴,心里好着急,柴拉着我的手安慰我说:“别急,我长得如此俊俏,会有人来买的。”果然不出柴的所料,有一个中年男子踏着雪向我们走来,把柴买走。

我家乡属于丘陵地区,丘陵地区山多,俗话说得好:“靠山吃山,靠水呷水。”山中不但有树木、有竹子、还有杂柴。树木,竹子属于国家、集体所有,不可乱砍乱伐,乱砍乱伐要追究经济、法律责任。柴是野生的,正如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般,砍掉了又会长出来,这柴的生存能力极强,不管在什么环境下它都能生存,哪怕是在石板下面它也会转个弯长出来。这柴“贱”得很,从来没人施过肥、没人耕种过,它都长得很粗壮、长得很茂盛、长得很喜人,是我们的生活之所需,是我们的主要经济来源。

那时我家乡很穷,整个公社有劳动能力的人都上山砍柴,砍柴卖成为了一种副业。一到农闲时全员上阵,一路路的砍柴队伍川流不息,都走入深山老林砍柴,把柴挑回家后再挑到高沙市去卖,卖了后买点米回来,高沙市离我家来回有六十里路程,每天去卖柴都是凌晨启程晚上才归。

柴属于公共资源,分布在所有的山中,不受区域限制,没有任何管制。那时我常到黃毛界、黑木蔸去砍柴,黄毛界,黑木兜离我家近些,好一点的柴很快就被砍光,没柴砍了我只能向沙皮江奔进,沙皮江属深山老林,路途遥远,崎岖难走。

不进过高山不知道平地,只有进过高山的人,才知道平地的路好走。到高山砍柴并不舒服,不但路崎岖难走,在热天还有蛇出没,怪吓人的,如果碰到毒蛇被咬伤,还有生命危险,因此,靠打柴谋生存并不容易。

我到沙皮江去砍柴,每天天不亮就起床,挑着柴夹子、穿着皮草鞋,径直从山中走去,沿途是一条小溪水,该溪水弯弯曲曲,与山路间断,时儿走一段山路,时儿过一段溪水,溪水两端靠跳石连接,溪水从跳石的缝隙中流走。我走在跳石上,开始有点害怕,怕脚从跳石上滑下,有时不留意会踩进溪水中,因此过跳石时要格外小心,踩稳石头过溪,每过一跳石都胆战心惊,尤其是挑着柴回家时就更可怕了,时不时的跳石一摇动自己就会被吓出一身冷汗,不过时间久了就习以为常。

那时人穷山也穷,稍微平坦一点的山冲冲里面除开一些黄毛几乎没柴可砍。我沿着直冲山顶的山路攀着岩石,拉着小竹子、小柴使劲地往上爬,在山的险要处还能看到一些好柴,把柴砍下后滑到稍平点的路边,然后集中在一起一节一节砍断,一般砍得较整齐、长短一致,整整齐齐装到柴夹子里边,看起来很舒服。

在那炎热的夏天,太阳似火一般地烤着大地,烤得大地冒烟,山中的柴有的干了、有的叶子被太阳烤得恹恹的。我像在大海里捞针般,在满山寻找粗壮一点的杂柴,找到就砍下来。在砍柴中,我汗流浃背,衣服上被汗染了一层汗缄,一圈圈的,难看得要死。我的口干得冒烟,嘴唇焦焦的,严重生理脱水,想用唾沬来滋润一下口腔,可口腔里总是争不出半点唾液,心里象火烧着一般,十分难受。我伏在地上,想从地上寻找一点湿润,可地上也像有火在烤着、滚烫的,我望着山下的溪水在欢快地飘走。我原为可以望“溪”止渴,殊不知越望越渴,越望心里越发慌。我恨不能跑下山去饱喝一顿,可从山上到山下溪边至少有一公里路程,这谈何容易,我只能默默地忍着、忍着,而全身的汗水还在不停地往皮肤上浸出、好像非把我身上的水份烧干不可。

柴砍好后,我挑着柴一步一步地往下走,山路很窄也很陡峭,路两旁还有柴草,挑着柴走并不方便并不顺利,一不小心就有踩空的可能。记得有一次,我踩着一个岩石,而该岩石是浮在外面的,埋在泥里的部分甚少,我一脚踩去,该石头咕噜噜的滚下山崖,幸亏山下无人,不然我就会酿成大错,乱石就有可能砸伤人,甚至可能会伤人性命,好在没伤及无辜。可我惨了,我的柴的一端被杂柴挂住,另一端滑离了扁担、滚到了山中的一颗树底下,我的手上、身上被荆棘划了一道道血口,血不停地从伤口的缝隙中冒出,我看着这血几乎要哭了,汗水咬住伤口剧烈的痛。我很想把柴丢到山里走路回家,但一想到锅里没米,弟妹们尚在家里饿着,我就不得不忍着疼痛把柴重拾起来。那时我还很小,我还是个初中学生,但生活在农村里的孩子都和我一样,都摆脱不了在田里、在地里、在山里苦挣的命运,我深知我肩膀上挑着的不单纯是柴,而是全家人的口粮、全家人的衣食住行。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我虽然有父母庇护,有父母遮风挡雨,但父母并不枝繁叶茂,还得让我自食其力。我本排行老三,可我哥姐因病无钱医治都半途夭折,我成为了家中“老大”,我还有两个弟弟两个妹妹,我们全家共有七口人,长兄为“父”,我作为家中“老大”,我得担负起帮助父母亲养家糊口的责任。想到此,我强忍着疼痛,咬紧牙关把柴挑起来,一只手摸着柴夹子,另一手牵着毛柴,一步步的往山下移,心怦怦跳,汗水拼命的迸出,遮住了我眼睛、模糊了我的视力。由于用力过度,我的眼睛时不时地冒着金花,胃翻得难受,大概是饿了吧。我挑一段路程把柴放下来歇一歇,再一鼓作气继续往前走。到了山下,我把柴放到路边,快步地走到溪边喝水。当时好想暴饮但不敢暴饮,怕暴饮伤及身体。当然,口渴了喝点溪水也是很美的,那时不讲究,人人都在溪水里走,渇了就喝溪水,没人嫌脏。我回到了家里,我与父母亲面面相觑,彼此内心涌起一阵阵心酸。

不是生活所逼,人不会吃这么多的苦头,残酷的现实摆在我面前,我不得不去面对。说人是能适应任何环境的,其实适应恶劣环境也是生活所逼,不是生活所逼,谁都想过安逸的生活,活得舒适、活得开心、活得快乐、活得有头有脸,没人愿意到这恶劣环境里去打拼。

是的,是生活所逼,农忙时种田,种田是为了生活,但刚靠种田满足不了生活之所需、满足不了吃喝穿住。主业满足不了就得靠副业来补充,我们当时的副业就是上山砍柴卖,想发展养殖业简直不可能,自己既没本钱又没粮食,靠种田打下的粮食连人都满足不了,更不用说还能给牲畜分一羹半盏。而柴是公共资源不用出本金只要有力气,有力气就可以靠打柴换米、换衣服。我们只要有农闲,不管是春天还是冬天,一年四季都砍柴,哪怕是雪天、霜天、冰冻天也不例外。

记得有一年冬天,大雪纷飞,鹅毛大雪把大地铺了白皑皑的一片。很快就要过年了,而家里尚没钱称过年肉,为了过年,我和我父亲不得不踏着雪上山砍柴。在那寒冷的冬天,大都在家烤火,不是万不得已一般不愿出门,而我和我父亲非去砍柴不可。

一路上,雪水温透了我俩那破烂不堪的解放鞋,这雪水泡在脚上怪冷的。我俩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走,走久了全身倒暖和起来。那时,大雪封山,雪似块白布从山脚铺到山顶与天相连,那重重山峦此起彼伏、连绵不绝,好像一条白裙在婆娑在飘扬。我俩走入山中,路很陡、雪很滑、柴结冰,攀着毛柴冷死人。那冰,那厚厚的冰,把柴团团咬住,那透明的冰晶莹耀眼,树枝被雪压断露出新肉、经受着雪的折磨,恹恹的`竹子垂着头、发出痛苦的声音,我看着这受伤的树枝和竹子也有几份伤感,觉得它们和我一样也活得不易。我用刀敲掉柴上的冰,然后把柴砍下来,我手握着那冰冻柴,冷得钻心的难受,我很想去烤烤火增加一下身上的温暖。看到烧炭的大叔正在封木炭窑,我走过去用双手抚摸着窑门,顿时感到无限的温暖,好像是常乐在那饥寒交迫之时、把手插入刚熄灭的土灰里一样、那么知足、那么快乐、那么沉醉。然时不我待,我暖了一下手后又继续砍柴,大约忙了两个小时,我俩的柴终于砍好了,砍好柴后迅速返回。一路上,我俩挑着柴爬了一座雪山又一座雪山,过了一道溪水又一道溪水,一条条晶莹剔透的冰从我们的眼前掠过,有时刮着我的脸剧烈的痛,我挑着的柴橫扫路两边的冰、发出当当的响声,路边的毛柴和冰棒拉着我的柴使劲地牵扯着,我奋力往前走,全身热乎乎的,身上并不觉得寒冷,只是在歇息时寒风侵入肌肤、人站在雪地里有点不适。就这样,我俩一鼓作气把柴挑回了家。

第二天,我俩挑着柴又赶往高沙。那大雪把大地盖住,到处白皑皑的一片。我们无路可走,也分不清方向,只能大概加估计。在雪地行走,途中我不小心踩进一条被雪盖住的水圳里,一只脚落入了圳底,大腿被雪围住,另一只脚搁在圳上。我侧身而卧,倒在雪地里,柴的一头倒在水圳上边压住了我的脚,另一头掉进了田里、散了。看着这柴我流出了眼泪,父亲把我从水圳里拉了出来,把柴捡回来用腰带捆住,挂在绳索里。我俩挑着柴继续往前走。雪花在我的头顶上溶化,化作蒸气,从我的毛细血管里迸出,好像蒸笼里冒着浓浓的蒸汽一般,似雾一样的散发在空中。大概是到了下午五点,我俩才赶到了高沙市场,市面上只看到一片茫茫白雪,赶集的人基本上都散了。我心里好着急,好在突然间又来了一个买柴的人,我俩才把柴贱卖了,两天的辛苦换来了一个快乐年。

人生的路坎坷不平,像我们砍柴的山路一般,到处荆棘丛生、崎岖难走,无情的岁月已在我的脸上刻上了深深的皱纹。几经风雨,几经沧桑,转眼离开家乡有三十个春秋。我在县城已成家立业。我母亲与我阴阳两隔五六年,我父亲独自在家,他有八十六岁高龄了。年龄大了手脚不便,我担心他的生活、担心他的起居。我开车回家帮他买柴,我在集市上找了一遍又一遍,根本没找到卖柴的人,我回到家里问我父亲,我父亲告诉我说:“如今山里的柴都没人要了,不说沙皮江那么远,就连我们村里的黄毛界,十八个毛弯的柴都多于牛毛,山中都走不进人了,我平时买的柴都是锯木厂加工剩下的边脚料。”我突然明白了,如今农民的腰包都鼓了,各种电器也在农村安了家,诸如电饭煲电磁炉等在农村比比皆是,用柴火煮饭的农家已少得可怜,根本没人靠卖柴买米了。

篇9:七根大柴

七根大柴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以“物”为线索安排情节,以小见大以及运用生动贴切的比喻刻画人物的方法。

2.体会自然环境描写的烘托作用。

3.学习红军战士无限忠于革命事业、不惜献出自己的一切的崇高思想品质。

二、难点、重点分析

1.怎样归纳本文的主题?

分析:不少资料上对本文的主题有过归纳。现举出其中两种:

(1)本文通过七根火柴的故事,既反映了长征时红军的艰苦生活,又突出了红军战士把革命事业看得重于一切的高尚品质。(《初中语文助读本》第三册20页)

(2)作者以饱蘸革命深情的笔歌颂了无名英雄的高贵品质。这种无私忘我,忠于党、忠于人民的高贵品质是无名战士的,也是卢进勇以及千百万红军战士所共同具备的。这就是文章的主题,是作者奉献给读者的一曲红军战士对党的事业忠心耿耿的悲壮赞歌。(《初中语文教案》第三册20页)

以上所引对主题的两种理解都肯定本文通过无名战士的高贵品质歌颂了红军战士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的精神。这当然是对的,但是否归纳了全部的思想意义呢?让我们看看王愿坚同志在《在革命前辈精神光辉的照耀下――谈几个短篇小说的写作经过》中的一段话吧:

对于长征生活,我的理解是,这样特殊的艰苦环境中,要求红军战士有更大的毅力和坚忍的力量。这种力量从何而来?我曾把这问题问过长征的参加者,他们的见解和亲历的故事所作的回答是:建筑在高度阶级觉悟基础上的,革命战士对革命事业、对革命的集体的无限忠心和由这种集体主义产生的高度的阶级友爱;为了集体,为了战友,他们可以付出一切,甚至自己的生命。就是这种精神照耀着,使他们,使革命军队战胜了难以想象的艰苦,跨过危难,走向胜利。这便形成了《七根火柴》和《三人行》的主题。

从王愿坚同志的创作体会中我们不难看出,前面提到的两种对主题的认识遗漏了“革命战士对革命集体的无限忠心和由这种集体主义所产生的高度的阶级友爱”。正是这种无限的忠心和高度的爱才使损失惨重的红军仍作为一个有力的战斗集体翻过雪山,走过草地,到达陕北。无名战士临终前说:“这是,大家的!”这朴素的语言正体现了革命战士的革命集体主义精神。卢进勇把火柴如数交给指导员,也是这种精神的延续。因此,在归纳主题时应把红军战士“为了集体付出一切乃至生命”的精神概括进去。

2谁是本文的中心人物?

分析:王愿坚的短篇小说《七根火柴》写了两个人物,一个叫卢进勇,另一个是无名战士。这两人都是红军战士,他们身上都具有红军战士的优秀品格,读后,都能从他们身上看到伟大的时代精神,感受到极大的鼓舞。对这两位红军战士,谁是作品的中心人物,至今仍有分歧。有人认为应是卢进勇,因为卢进勇的活动贯穿于小说的始终,小说的情节就是由它作为线索的;有人认为中心人物应是无名战士,因为无名战士的形象更鲜明,更感人。

要确定谁是中心人物,首先要理解何为中心人物。小说的中心人物,也称“主人公”,或叫“主角”,他(她)是作品主题思想的集中体现者。小说的情节可以由中心人物作为线索,贯穿作品的始终,但也不一定。短篇小说,由于篇幅短小,情节简单,作者往往通过一个片断或一个插曲来刻画中心人物的艺术形象,体现作品的主题思想,所以他(她)的活动未必要贯穿故事情节的始终。

《七根火柴》的主题思想是热烈歌颂红军战士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的高贵品质。在两位战士中,那个生命垂危的无名战士在红军最需要火的时候把自己精心保存的七根火柴殷切而郑重地托付给战友、送交部队的事迹,无疑更能集中地体现这一主题思想。

此外,要确定谁是小说的中心人物,还得看作者将描写的重点放到谁的身上。《七根火柴》这篇不过两千字的短篇小说,作者对无名战士的描写可说是不惜笔墨,倾其全力的,只是使用的是截取人物性格横断面的方法,捕捉性格发出耀眼光辉的一刹那――英雄人物完成自己性格的一瞬间,通过对他临终前短暂一刻的精描细绘,把这位无名战士写得可歌可泣,光彩照人。

俗话说,“眼睛是灵魂的窗户”,作者对无名战士眼睛的描写共有八处:①卢进勇初见他时,见他“脸色更是伯人,被雨打湿了的头发糊贴在前额上,雨水,沿着头发、脸颊滴滴地流着。眼眶深深地塌陷下去,眼睛努力地闭着,只有腭下的喉结在一上一下地抖动……”这儿对他眼睛的描写,显出他伤势之重,病情之危,努力地闭着眼睛是他默默而痛苦地与死神抗争,想延续生命,完成他想嘱托的一件事。②听见卢进勇的脚步声,他“吃力地张开眼睛,挣扎一下,似乎想坐起来……”这儿对他张开眼睛的细节描写,反映他渴盼见到自己同志的急切心情。③当他见到卢进勇把那点青探面送到他嘴边并亲切地劝他吃下时,他“抬起失神的眼睛,呆滞地望了卢进勇一眼,吃力地举起手推开……”这儿写眼睛用了“失神”与“呆滞”两个形容词,一则显出他确已心力交瘁,另外,从眼神中反映他因卢进勇误解了他的意思而惆怅。④当无名战士听到卢进勇要搀着他往前走时,“闭着眼睛摇了摇头,没有回答”,作者自己说明,“看来是在积攒着浑身的`力量”。⑤“好大一会儿,他忽然睁开了眼,右手指着自己的左腋窝,急急地说:‘这……这里!”’这儿“忽然睁开了眼”是显得他心情的急切,急于向卢进勇交托他凭意志维持这最后一口气保存的七根火柴。③在他花了极大力气,小声数完七根火柴以后,“又向卢进勇望了一眼”,他这一眼,是无声的语言,意思好像在问:“你看清了吗?你明白了吗?”①当他看到卢进勇高兴地点点头,表示“看明白了”时,他的脸色好像舒展开来了,“眼睛里那死灰般的颜色忽然不见了,发射出一种喜悦的光。”这是他在将珍贵的遗物托交给一位可以信赖的同志时欣慰感的流露,重托已嘱,心愿已了,火柴不会因自己的牺牲而受损失,石可以给红军战士带去光明与温暖,自己就此死去也无所牵挂与不安了。③最后他合拢了夹着火柴的党证,双手捧起,小心地放到卢进勇的手里,紧紧地把它连手握在一起,“两眼直直地盯着卢进勇的脸”,这热切的眼神中寄予着他由衷的信赖,无限的感激和殷切的嘱托。

既然是中心人物,为什么作者连个名字都没给他写上?其实作者完全可以很自然地交待这位战士的姓名,因为当他在曙光中揭开党证,党证中定然会清楚地出现他的姓名。作者有意不写这位战士的名字,正是他匠心独运之处。庄子曾有“大象无形”之说。在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路上,无数的革命战士为了党的事业,为了集体,为了战友,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他们的英雄业绩光照千秋,可是他们的名字却鲜为人知。无名战士是干干万万红军战士的代表,是千千万万革命先烈的典型,有名固可忆,无名更光辉。    茅盾先生在谈到《七根火柴》时说了些非常精辟的话,可以帮我们认识这篇小说的中心人物是谁。他说:“全篇人物形象是鲜明的,故事的发展很紧凑。表面上看,这不是第一人称的作品,然而作为故事的线索的卢进勇,实在是起了第一人称‘我’的作用;也许作者不是有意识地要把那个无名的将要断气的战士作为作品的主人公,然而在读者的眼中,无名战士的形象却比卢进勇的要大得多,而且鲜明得多;正是这个无名战士的形象使得这篇作品发生感人的力量。”    3.本文的写作方法有哪些?    分析:(1)以小见大的写法。    火柴虽小,人们也习以为常,但作者却赋予它深刻的意义,从而表现红军战士对党的事业无比忠诚的崇高品质,这就是以小见大。小说是怎样写火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小说中有六处写到火。“要是有难火烤”→“要是有一堆火,有一杯热水”→“像一簇火焰在跳”→“一个通红的火堆”→“一簇簇的黄火”→“熊熊的野火”。    前四点写想象中的“火”,后两点写真实的“火”,使“火”的意义逐步扩大:由个人到战友再到部队。这就启示我们:这“火”由火柴点燃,火柴的意义和价值非同寻常,它是无名战士那颗赤诚的心,“火”就是革命事业的象征。    (2)紧扣七根火柴这条线索推动情节发展的写法。    “七根火柴”是全文的线索,围绕“火”展开情节,塑造人物,突出了火柴的价值和作用。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第五次

卢进勇需要      无名战士      无名战士      点燃黄火    卢进勇

有堆火烤        需火堆        托付火柴     上火柴      &

篇10:拾柴

拾柴750字

又到了这个季节。

早上,在我还未睁开朦胧的双眼,耳边响着似有似无的呼呼风声与家禽踩在落叶上发出的声响的时候,奶奶早已裹紧外套,背上把手磨得发亮的小筐,掀开厚重的棉布帘子,缓缓走入了秋的世界中,拾柴禾了。

家中院子里有一间小屋,是专门放柴禾的。奶奶说要在自己能够活动的时候,拾足够多的柴禾,等到走不动了,就靠它们,度过余年的冬天。

在我的印象中,这间柴屋从我三四岁时,便有了“身影”,它一直在我脑海的某个角落忠实地伫立着,默默地接受奶奶的劳动成果。

如今的柴屋已经快被堆满,我只有仰着头才能看到柴堆的顶端。它好高啊,云朵仿佛也能在上面栖息。爬到柴堆上,我是不是能够到星星?年幼的我曾无知的这么想。

我看到奶奶在生火做饭,便说道:“这柴堆好高啊,像山一样。搭成它得多困难啊……”奶奶笑了,随手往炉子里添了一些柴禾,说,“这柴禾堆看着跟山似的,其实都是一根根柴禾堆的,用用就没了。”我听了,仔细观察了一下这座“小山”,里面枝枝丫丫,纵横错乱,好像很容易便可让这座“山”轰然倒地。但是,我不甘心奶奶的劳动成果就这么不堪一击。奶奶仿佛知道我在想什么,便说:“这还不够呢,等我拾更多的柴禾,把它们都压一压,它们就又多又实,足够我烧的啦。”

我望着那堆“小山”似的柴,耳边回响着奶奶的`那些话,重新步入到秋季的景色中……

在鲜花开放或寒风吹彻的路途中,我们都在不断地“拾柴”,以此来作为我们以后生活的资本,取暖的材料,我们既不能被沿途的困难所吓倒,也不能为自己的成就――那座“柴山”所满足,因为也许它看上去很高,但实际是摇晃不稳的。只有像奶奶那样,坚持弯下每一次腰,才能堆成自己真正的山。

秋星隐现,在这收获的季节里,我收获了许多。

柴静演讲稿

柴静演讲稿精选

柴静语录

柴静看见经典语录

柴静成功名言

柴静看见读后感

《墨童》读后感

《渔童》读后感

靖童读后感

柴静穹顶之下演讲稿

柴童的日记(推荐10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柴童的日记,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