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妖星弗克”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花影古诗,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花影古诗,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 目录
篇1:古诗花影的诗意
朝代:宋代
作者:苏轼
原文
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
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却教 一作:又教)
篇2:古诗花影的诗意
亭台上的花影一层又一层,几次叫童儿去打扫,可是花影怎么扫走呢?傍晚太阳下山时,花影刚刚隐退,可是月亮又升起来了,花影又重重叠叠出现了。
注释
1.重重迭迭:形容地上的花影一层又一层,很浓厚。
2.瑶台:华贵的亭台。
3.几度:几次。
4.童:男仆。这两句说,亭台上的花影太厚了,几次叫仆人扫都扫不掉。
5.收拾去:指日落时花影消失,好像被太阳收拾走了。
6.教:让。
7.送将来:指花影重新在月光下出现,好像是月亮送来的。将,语气助词,用于动词之后。这两句说,太阳落了,花影刚刚消失,明月升起,它又随着月光出现了。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人借吟咏花影,抒发了自己想要有所作为,却又无可奈何的心情。
这首诗自始至终着眼于一个“变”字,写影的变化中表现出光的变化,写光的变化中表现出影的变化。第一句中“上瑶台”,这是写影的`动,隐含着光的动。为什么用“上”,不用“下”,因为红日逐渐西沉了。第二句“扫不开”写影的不动,间接地表现了光的不动。光不动影亦不动,所以凭你横扫竖扫总是“扫不开”的。三四两句,一“收”一“送”是写光的变化,由此引出一“去”一“来”影的变化。花影本是静态的,诗人抓住了光与影的相互关系,着力表现了花影动与静,去与来的变化,从而使诗作具有了起伏跌宕的动态美。
写光的变化,写花影的变化,归根到底是为了传达诗人内心的感情变化。“上瑶台”写花影移动,已含有鄙视花影之意;“扫不开”写花影难除,更明现憎恶花影之情;“收拾去”写花影消失,大有庆幸之感;“送将来”写花影再现,又发无奈之叹。诗人巧妙地将自己内心的感情变化寓于花影的倏忽变化之中,使诗作具有言近旨远,意在言外的含蓄美。
有人评论说:“上瑶台”比喻小人在高位当权;“扫不开”比喻正直之臣屡次上书揭露也无济于事;三四两句以太阳刚落,花影消失,明月东升,花影重映,比喻小人暂时销声匿迹,但最终仍然出现在政治舞台上。从诗人一生仕途坎坷,政治失意的情况来分析,产生鄙视群小,痛恨官场腐败的感情也许是可能的。但诗歌作为文艺作品,它显然不能是生活的实录,它比生活本身应该更概括,更集中,更有典型性,因此,一定要坐实哪一句即喻什么人或什么事,难免会有牵强附会之嫌了。
篇3:古诗花影的诗意
花影
朝代:宋代
作者:苏轼
原文
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
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却教 一作:又教)
篇4:古诗花影的诗意
亭台上的花影一层又一层,几次叫童儿去打扫,可是花影怎么扫走呢?傍晚太阳下山时,花影刚刚隐退,可是月亮又升起来了,花影又重重叠叠出现了。
注释
1.重重迭迭:形容地上的花影一层又一层,很浓厚。
2.瑶台:华贵的亭台。
3.几度:几次。
4.童:男仆。这两句说,亭台上的花影太厚了,几次叫仆人扫都扫不掉。
5.收拾去:指日落时花影消失,好像被太阳收拾走了。
6.教:让。
7.送将来:指花影重新在月光下出现,好像是月亮送来的。将,语气助词,用于动词之后。这两句说,太阳落了,花影刚刚消失,明月升起,它又随着月光出现了。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人借吟咏花影,抒发了自己想要有所作为,却又无可奈何的心情。
这首诗自始至终着眼于一个“变”字,写影的变化中表现出光的变化,写光的变化中表现出影的变化。第一句中“上瑶台”,这是写影的动,隐含着光的动。为什么用“上”,不用“下”,因为红日逐渐西沉了。第二句“扫不开”写影的不动,间接地表现了光的不动。光不动影亦不动,所以凭你横扫竖扫总是“扫不开”的。三四两句,一“收”一“送”是写光的变化,由此引出一“去”一“来”影的变化。花影本是静态的,诗人抓住了光与影的相互关系,着力表现了花影动与静,去与来的变化,从而使诗作具有了起伏跌宕的动态美。
写光的变化,写花影的变化,归根到底是为了传达诗人内心的感情变化。“上瑶台”写花影移动,已含有鄙视花影之意;“扫不开”写花影难除,更明现憎恶花影之情;“收拾去”写花影消失,大有庆幸之感;“送将来”写花影再现,又发无奈之叹。诗人巧妙地将自己内心的感情变化寓于花影的倏忽变化之中,使诗作具有言近旨远,意在言外的含蓄美。
有人评论说:“上瑶台”比喻小人在高位当权;“扫不开”比喻正直之臣屡次上书揭露也无济于事;三四两句以太阳刚落,花影消失,明月东升,花影重映,比喻小人暂时销声匿迹,但最终仍然出现在政治舞台上。从诗人一生仕途坎坷,政治失意的情况来分析,产生鄙视群小,痛恨官场腐败的感情也许是可能的。但诗歌作为文艺作品,它显然不能是生活的实录,它比生活本身应该更概括,更集中,更有典型性,因此,一定要坐实哪一句即喻什么人或什么事,难免会有牵强附会之嫌了。
创作背景
这首饶有趣味的小诗,大约创作于熙宁九年(1076年),是在王安石第二次出任宰相后,苏轼创作的`一首诗。该诗表面上写花影,实际上是影射王安石,对王安石新政的不满。
鉴赏
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人借吟咏花影,抒发了自己想要有所作为,却又无可奈何的心情。全诗自始至终着眼于一个“变”字,写光的变化,写花影的变化,传达出诗人内心的感情变化。
花影重重“上瑶台”,这是写影的动,隐含着光的动。为什么是“上”,而不是“下”,因为红日逐渐西沉了。几度呼唤儿童,却“扫不开”花影,写影的不动,间接地表现了光的不动,光不动影亦不动,所以凭你横扫竖扫总是“扫不开”的。太阳落山,花影刚刚被“收”拾去,月亮又将它“送”过来了,这一“收”一“送”是写光的变化,由此引出一“去”一“来”影的变化。花影本是静态的,诗人抓住了光与影的相互关系,着力表现了花影动与静,去与来的变化,从而使诗作具有了起伏跌宕的动态美。
花影本来很美,诗人却“几度呼童”去“扫”,原来诗人是用讽喻的手法,将重重叠叠的花影比作朝廷中盘踞高位的小人,正直的朝臣无论怎样努力,也把他们清除不掉,去了一批,又上来一批。“上瑶台”写花影移动,已含有鄙视花影之意;“扫不开”写花影难除,更明现憎恶花影之情,比喻正直之臣屡次上书揭露也无济于事,小人暂时会销声匿迹,但最终仍然会出现在政治舞台上。“收拾去”写太阳刚落,花影消失,大有庆幸之感;“送将来”写明月东升,花影再现,又发无奈之叹。诗中暗喻小人高位,拂之不去。太阳落犹神宗崩,小人俱贬谪,明月升指改朝换代,小人不穷。
诗人巧妙将自己内心的感情变化寓于花影的变化之中,使诗作具有言近旨远,意在言外的含蓄美。全诗构思巧妙含蓄,比喻新颖贴切,语言也通俗易懂。
苏轼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统称为“苏氏三杰”。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
生平事迹
早年经历
苏轼于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1037年1月8日)出生于眉州眉山,是初唐大臣苏味道之后。苏轼的祖父是苏序,表字仲先,祖母史氏。苏轼的父亲苏洵,即《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奋”的“苏老泉”。苏洵发奋虽晚,但是很用功。苏轼其名“轼”原意为车前的扶手,取其默默无闻却扶危救困,不可或缺之意。苏轼生性放达,为人率真,深得道家风范。好交友,好美食,创造许多饮食精品,好品茗,亦雅好游山林。
名动京师
在欧阳修的一再称赞下,苏轼一时声名大噪。他每有新作,立刻就会传遍京师。当父子名动京师、正要大展身手时,突然传来苏轼苏辙的母亲病故的噩耗。二兄弟随父回乡奔丧。嘉祐四年十月守丧期满回京,嘉祐六年(1061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的“三年京察”,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四年后还朝判登闻鼓院。治平三年,苏洵病逝,苏轼、苏辙兄弟扶柩还乡,守孝三年。三年之后,苏轼还朝,震动朝野的王安石变法开始了。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反对新法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朝野旧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平和世界”。
自请出京
熙宁四年(1071年)苏轼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病。王安石很愤怒,让御史谢景在皇帝跟前说苏轼的过失。苏轼于是请求出京任职:熙宁四年至熙宁七年(1074年)被派往杭州任通判、熙宁七年秋调往密州(山东诸城)任知州、熙宁十年(1077年)四月至元丰二年(1079年)三月在徐州任知州、元丰二年四月调往湖州任知州。革新除弊,因法便民,颇有政绩。
乌台诗案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四十三岁,调任湖州知州。上任后,他即给皇上写了一封《湖州谢表》,这本是例行公事,但苏轼是诗人,笔端常带感情,即使官样文章,也忘不了加上点个人色彩,说自己“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这些话被新党抓了辫子,说他是“愚弄朝,妄自尊大”,说他“衔怨怀怒”,“指斥乘舆”,“包藏祸心”,讽刺政府,莽撞无礼,对皇帝不忠,如此大罪可谓死有余辜了。他们从苏轼的大量诗作中挑出他们认为隐含讥讽之意的句子,一时间,朝廷内一片倒苏之声。这年七月二十八日,苏轼上任才三个月,就被御史台的吏卒逮捕,解往京师,受牵连者达数十人。这就是北宋著名的“乌台诗案”(乌台,即御史台,因其上植柏树,终年栖息乌鸦,故称乌台)。
乌台诗案这一巨大打击成为他一生的转折点。新党们非要置苏轼于死地不可。救援活动也在朝野同时展开,不但与苏轼政见相同的许多元老纷纷上书,连一些变法派的有识之士也劝谏神宗不要杀苏轼。王安石当时退休金陵,也上书说:“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在大家努力下,这场诗案就因王安石“一言而决”,苏轼得到从轻发落,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本州安置,受当地官员监视。苏轼坐牢103天,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北宋时期在太祖赵匡胤年间既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
被贬黄州
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市)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这个职位相当低微,并无实权,而此时苏轼经此一役已变得心灰意冷,苏轼到任后,心情郁闷,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山游览,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作,以此来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于公余便带领家人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他在这时起的。
东山再起
1084年(元丰七年),苏轼离开黄州,奉诏赴汝州就任。由于长途跋涉,旅途劳顿,苏轼的幼儿不幸夭折。汝州路途遥远,且路费已尽,再加上丧子之痛,苏轼便上书朝廷,请求暂时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后被批准。当他准备要南返常州时,神宗驾崩。常州一带水网交错,风景优美。他在常州居住,既无饥寒之忧,又可享美景之乐,而且远离了京城政治的纷争,能与家人、众多朋友朝夕相处。于是苏东坡终于选择了常州作为自己的终老之地。
1085年,宋哲宗即位,高太后以哲宗年幼为名,临朝听政,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相,以王安石为首的新党被打压。苏轼复为朝奉郎知登州(蓬莱)。四个月后,以礼部郎中被召还朝。在朝半月,升起居舍人,三个月后,升中书舍人,不久又升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当苏轼看到新兴势力拼命压制王安石集团的人物及尽废新法后,认为其与所谓“王党”不过一丘之貉,再次向皇帝提出谏议。他对旧党执政后,暴露出的腐败现象进行了抨击,由此,他又引起了保守势力的极力反对,于是又遭诬告陷害。苏轼至此是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因而再度自求外调。
筑建苏堤
元祐四年(1089年),苏轼任龙图阁学士知杭州。由于西湖长期没有疏浚,淤塞过半,“崶台平湖久芜漫,人经丰岁尚凋疏”,湖水逐渐干涸,湖中长满野草,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苏轼来杭州的第二年率众疏浚西湖,动用民工20余万,开除葑田,恢复旧观,并在湖水最深处建立三塔(今三潭映月)作为标志。他把挖出的淤泥集中起来,筑成一条纵贯西湖的长堤,堤有6桥相接,以便行人,后人名之曰“苏公堤”,简称“苏堤”。苏堤在春天的清晨,烟柳笼纱,波光树影,鸟鸣莺啼,是著名的西湖十景之一“苏堤春晓”。
“东坡处处筑苏堤”,苏轼一生筑过三条长堤。苏轼被贬颍州(今安徽阜阳)时,对颍州西湖也进行了疏浚,并筑堤。绍圣元年(1094年),苏轼被贬为远宁军节度副使,惠州(今广东惠阳)安置。年近6旬的苏轼,日夜奔驰,千里迢迢赴贬所,受到了岭南百姓热情的欢迎。苏轼把皇帝赏赐的黄金拿出来,捐助疏浚西湖,并修了一条长堤。为此,“父老喜云集,箪壶无空携,三日饮不散,杀尽村西鸡”,人们欢庆不已。如今,这条苏堤在惠州西湖入口处,像一条绿带,横穿湖心,把湖一分为二,右边是平湖,左边是丰湖。
流落儋州
苏轼在杭州过得很惬意,自比唐代的白居易。但元祐六年(1091年),他又被召回朝。但不久又因为政见不合,元祐六年八月调往颍州任知州、元祐七年(1092年)二月任扬州知州、元祐八年(1093年)九月任定州知州。元祐八年高太后去世,哲宗执政,新党再度执政,绍圣元年(1094年)六月,别为宁远军节度副使,再次被贬至惠阳(今广东惠州市)。
绍圣四年(10),年已62岁的苏轼被一叶孤舟送到了徼边荒凉之地海南岛儋州(今海南儋县)。据说在宋朝,放逐海南是仅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的处罚。他把儋州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我本儋耳氏,寄生西蜀州”。他在这里办学堂,介学风,以致许多人不远千里,追至儋州,从苏轼学。在宋代100多年里,海南从没有人进士及第。但苏轼北归不久,这里的姜唐佐就举乡贡。为此苏轼题诗:“沧海何曾断地脉,珠崖从此破天荒。”人们一直把苏轼看作是儋州文化的开拓者、播种人,对他怀有深深的崇敬。在儋州流传至今的东坡村、东坡井、东坡田、东坡路、东坡桥、东坡帽等等,表达了人们的缅怀之情,连语言都有一种“东坡话”。
最后结局
徽宗即位后,苏轼被调廉州安置、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元符三年四月(11)大赦,复任朝奉郎,北归途中,于建中靖国元年七月二十八日(118月24日)卒于常州(今属江苏)。葬于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享年六十五岁。苏轼留下遗嘱葬汝州郏城县钧台乡上瑞里。次年,其子苏过遵嘱将父亲灵柩运至郏城县安葬。宋高宗即位后,追赠苏轼为太师,谥为“文忠”。
篇5:花影
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人借吟咏花影,抒发了自己想要有所作为,却又无可奈何的心情。
这首诗自始至终着眼于一个“变”字,写影的变化中表现出光的变化,写光的变化中表现出影的变化。第一句中“上瑶台”,这是写影的动,隐含着光的动。为什么用“上”,不用“下”,因为红日逐渐西沉了。第二句“扫不开”写影的不动,间接地表现了光的不动。光不动影亦不动,所以凭你横扫竖扫总是“扫不开”的。三四两句,一“收”一“送”是写光的变化,由此引出一“去”一“来”影的变化。花影本是静态的,诗人抓住了光与影的.相互关系,着力表现了花影动与静,去与来的变化,从而使诗作具有了起伏跌宕的动态美。
写光的变化,写花影的变化,归根到底是为了传达诗人内心的感情变化。“上瑶台”写花影移动,已含有鄙视花影之意;“扫不开”写花影难除,更明现憎恶花影之情;“收拾去”写花影消失,大有庆幸之感;“送将来”写花影再现,又发无奈之叹。诗人巧妙地将自己内心的感情变化寓于花影的倏忽变化之中,使诗作具有言近旨远,意在言外的含蓄美。
有人评论说:“上瑶台”比喻小人在高位当权;“扫不开”比喻正直之臣屡次上书揭露也无济于事;三四两句以太阳刚落,花影消失,明月东升,花影重映,比喻小人暂时销声匿迹,但最终仍然出现在政治舞台上。从诗人一生仕途坎坷,政治失意的情况来分析,产生鄙视群小,痛恨官场腐败的感情也许是可能的。但诗歌作为文艺作品,它显然不能是生活的实录,它比生活本身应该更概括,更集中,更有典型性,因此,一定要坐实哪一句即喻什么人或什么事,难免会有牵强附会之嫌了。
篇6:花影
这首饶有趣味的小诗,作者也有争议。起因是这样的:有人查遍了《东坡七集》并未发现此作,而在谢枋得的《叠山集》中却发现了此诗,于是便欲“正名”为谢枋得所作,我觉得这有些过于唐突。无论是《东坡七集》或者《叠山集》都经过后人辗转抄录编纂,遗漏诗作和窜入他人诗作的情况并不罕见,谢枋得是个十分崇敬苏轼的人,他的外号“叠山”,就是从苏轼的一首七律诗中的首句“溪上青山三百叠”而来,相传《千家诗》曾经过谢枋得的编订,喜欢苏轼诗作的他,极有可能特地将这首诗推荐在《千家诗》的选本中。还有一个感觉就是,这首诗太像苏轼的风格了,我们可以拣出苏轼另一首家喻户晓的诗来比较一下:“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和这首诗中呼童扫花影的“天真”举动如出一辙,同样也是在貌似无理、貌似调侃的语气中隐喻了发人深思的道理。苏轼的诗有诙谐、灵动的特点,有时充满童趣,语言也颇有几分“打油诗”的特色。他曾说:“吾虽不善书,晓书莫如我。苟能通其意,常谓不学可。”对自己刚出生的儿子说:“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苏轼这个人才华横溢,他的诗风格往往出奇出新,并非用“豪放”两字就能一概而论。他自己曾说过这样两句话:“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书吴道子画后》)虽然这两句原本不是说他自己,但这里“请君入瓮”,将此语拿来形容东坡先生的诗,也十分恰当。单说这首诗:有人说诗中的“花影”,是形容朝廷中当政的小人,难以驱去,赶不尽,除不绝。这样解诗不免呆板无味。如果真是形容小人,那苏轼的水平也太差劲了,“明月花影”,这是何等雅致的景物,用来形容小人,一点攻击力也没有。大家见骂人时,谁把对方骂成“花影”?像刘禹锡《聚蚊谣》,把小人形容为蚊子,罗隐把尸位素餐的昏官形容为木偶,这才叫讽刺。那么此诗中的喻义又是什么呢?我觉得,此诗喻义深远,其中有着一种非常复杂的感情。常言道:“如影随形。”有形就有影,有因就有果,世间的种种琐事,正像花影一样萦绕在花前,挥不尽,抛不去,只要有日月轮回,只要还停留在这世上,你就躲不开、赶不走这永远跟着你的影子,不管你喜不喜欢它。东坡喜欢禅,我觉得这首诗中颇有禅意。
篇7:花影
我眼看花,
似花非花,
风中摇曳,
梦中潇洒,
梦里有她,无她,
是她,非她,
身影如花!
篇8:花影苏轼
花影苏轼
有形就有影,有因就有果,世间的种种琐事,正像花影一样萦绕在花前,挥不尽,抛不去。关于《花影》这首诗的诗意朋友们又有没有了解呢?
《花影》
宋代:苏轼
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
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却教 一作:又教)
译文
亭台上的花影一层又一层,几次叫童儿去打扫,可是花影怎么扫走呢?傍晚太阳下山时,花影刚刚隐退,可是月亮又升起来了,花影又重重叠叠出现了。
注释
1.重重迭迭:形容地上的花影一层又一层,很浓厚。
2.瑶台:华贵的亭台。
3.几度:几次。
4.童:男仆。这两句说,亭台上的花影太厚了,几次叫仆人扫都扫不掉。
5.收拾去:指日落时花影消失,好像被太阳收拾走了。
6.教:让。
7.送将来:指花影重新在月光下出现,好像是月亮送来的。将,语气助词,用于动词之后。这两句说,太阳落了,花影刚刚消失,明月升起,它又随着月光出现了。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人借吟咏花影,抒发了自己想要有所作为,却又无可奈何的心情。
这首诗自始至终着眼于一个“变”字,写影的'变化中表现出光的变化,写光的变化中表现出影的变化。第一句中“上瑶台”,这是写影的动,隐含着光的动。为什么用“上”,不用“下”,因为红日逐渐西沉了。第二句“扫不开”写影的不动,间接地表现了光的不动。光不动影亦不动,所以凭你横扫竖扫总是“扫不开”的。三四两句,一“收”一“送”是写光的变化,由此引出一“去”一“来”影的变化。花影本是静态的,诗人抓住了光与影的相互关系,着力表现了花影动与静,去与来的变化,从而使诗作具有了起伏跌宕的动态美。
写光的变化,写花影的变化,归根到底是为了传达诗人内心的感情变化。“上瑶台”写花影移动,已含有鄙视花影之意;“扫不开”写花影难除,更明现憎恶花影之情;“收拾去”写花影消失,大有庆幸之感;“送将来”写花影再现,又发无奈之叹。诗人巧妙地将自己内心的感情变化寓于花影的倏忽变化之中,使诗作具有言近旨远,意在言外的含蓄美。
有人评论说:“上瑶台”比喻小人在高位当权;“扫不开”比喻正直之臣屡次上书揭露也无济于事;三四两句以太阳刚落,花影消失,明月东升,花影重映,比喻小人暂时销声匿迹,但最终仍然出现在政治舞台上。从诗人一生仕途坎坷,政治失意的情况来分析,产生鄙视群小,痛恨官场腐败的感情也许是可能的。但诗歌作为文艺作品,它显然不能是生活的实录,它比生活本身应该更概括,更集中,更有典型性,因此,一定要坐实哪一句即喻什么人或什么事,难免会有牵强附会之嫌了。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篇9:花影作文
吃完早餐,妈妈不让喜儿跟着她去买菜,便把喜儿扔给了爸爸。爸爸要去学校,不情愿地带上了喜儿。上车后喜儿才知道原来爸爸是要去看她同父异母的哥哥。
喜儿第一次去那间学校,想下车进去看看,爸爸不同意,可喜儿偏要去,爸爸拗不过她只好让她跟来了。哥哥还在上课,喜儿便跟爸爸在操场上溜达。看台上种了许多果树,兴许是秋天,树上结满了果,一个一个果子绿悠悠、水灵灵的,很是可爱。爸爸指着绿色的果子问喜儿:“想吃吗?我摘个给你!”喜儿听了眼睛不由发亮,走到树下问爸爸:“这是什么果?可以吃吗?万一人家知道我们偷摘了,怎么办?”似乎喜儿一次性说太多话了,爸爸不知从何答起,只是沉默地爬上树,摘下两个绿果。喜儿接过爸爸递来的果子,笑嘻嘻地看着爸爸,又低头仔细地看手中的绿果。
眼看就要下课了,爸爸担忧地对喜儿说:“你先回车上等吧!我很快就走。”喜儿知道爸爸为什么会这样说,可她真想留在这儿。她抬起小脸怔怔地看着爸爸,声音很平静地说:“我不认识你的!”爸爸听了愣愣地看着喜儿,然后尴尬地笑了,喜儿也跟着他勉强地笑了。
下课铃响了,教学楼里陆续走出一大群学生,喜儿幼小时见过那个哥哥,但现在忘了他长什么样。喜儿看着爸爸急忙地走向人群,她知道她是不能跟去的了,她杵在那里看着爸爸,还看见了那个哥哥。
他和爸爸并肩走着,他俩差不多一样高,一样地那样黑、那样瘦。喜儿默默地跟在他们身后,手紧紧地握住两个绿果,她定定地望着爸爸宽大的背。她想起了朱自清那篇《父亲的背影》,没想到第一次认真看父亲的背影竟是如此情境。哥哥身边的一个女生指着爸爸问他:“这是谁呀?”哥哥把手搭到父亲的肩膀上,两人像兄弟一样,他说:“这是我爸爸呀!”那个女生恍然大悟地笑了,哥哥也笑了,爸爸也笑了,他们一伙人都笑了。默默跟在他们背后的喜儿看着他们笑,可她再也笑不出来了,他也是她的爸爸呀!可她却从未当过众人的面自豪地说:“他是我爸爸呀!”此刻的喜儿没有落泪,娇小的她踏着轻稳的'步子默默地跟在他们身后,一步两步三步…。。
爸爸向哥哥交代完事情,给了哥哥零花钱后,就让哥哥去吃饭,跟哥哥告了别。爸爸转过身来看喜儿,风轻轻地吹动喜儿的花裙子,也吹散了喜儿的长发,喜儿对眼前的爸爸粲然一笑,她牵起爸爸的手,爸爸看见喜儿因笑而弯起的眼睛里闪着光。
多少年后的一天,喜儿参加竞赛再次来到这间学校。看台上的果树又结下了绿悠悠的果子,那个哥哥已经毕业去工作了,他已经知道喜儿与爸爸的关系了。风吹过果树,吹过喜儿,风中夹着果子的清香,她仿佛又看见了那个在风中手里那着绿果、定定看着爸爸的女孩,那个向爸爸说:“我不认识你的。”的女孩,仿佛又看见了那个她深爱着的爸爸,那个有着宽大的背的爸爸。
桃花依旧笑春风!
篇10:花影 苏轼
(宋)苏轼
重重叠叠上瑶台,
几度呼童扫不开。
刚被太阳收拾去,
却教明月送将来。
注释
重重迭迭:形容地上的花影一层又一层,很浓厚。
瑶台:华贵的亭台。
几度:几次。
童:男仆。这两句说,亭台上的花影太厚了,几次叫仆人扫都扫不掉。
收拾去:指日落时花影消失,好像被太阳收拾走了。
教:让。
送将来:指花影重新在月光下出现,好像是月亮送来的。将,语气助词,用于动词之后。这两句说,太阳落了,花影刚刚消失,明月升起,它又随着月光出现了。
参考译文
亭台上的花影一层又一层,几次叫童儿去打扫,可是花影怎么扫走呢?傍晚太阳下山时,花影刚刚隐退,可是月亮又升起来了,花影又重重叠叠出现了。
赏析
这首诗自始至终着眼于一个“变”字,写影的变化中表现出光的变化,写光的变化中表现出影的`变化。第一句中“上瑶台”,这是写影的动,隐含着光的动。为什么用“上”,不用“下”,因为红日逐渐西沉了。第二句“扫不开”写影的不动,间接地表现了光的不动。光不动影亦不动,所以凭你横扫竖扫总是“扫不开”的。三四两句,一“收”一“送”是写光的变化,由此引出一“去”一“来”影的变化。花影本是静态的,诗人抓住了光与影的相互关系,着力表现了花影动与静,去与来的变化,从而使诗作具有了起伏跌宕的动态美。
写光的变化,写花影的变化,归根到底是为了传达诗人内心的感情变化。“上瑶台”写花影移动,已含有鄙视花影之意;“扫不开”写花影难除,更明现憎恶花影之情;“收拾去”写花影消失,大有庆幸之感;“送将来”写花影再现,又发无奈之叹。诗人巧妙地将自己内心的感情变化寓于花影的倏忽变化之中,使诗作具有言近旨远,意在言外的含蓄美。
有人评论说:“上瑶台”比喻小人在高位当权;“扫不开”比喻正直之臣屡次上书揭露也无济于事;三四两句以太阳刚落,花影消失,明月东升,花影重映,比喻小人暂时销声匿迹,但最终仍然出现在政治舞台上。从诗人一生仕途坎坷,政治失意的情况来分析,产生鄙视群小,痛恨官场腐败的感情也许是可能的。但诗歌作为文艺作品,它显然不能是生活的实录,它比生活本身应该更概括,更集中,更有典型性,因此,一定要坐实哪一句即喻什么人或什么事,难免会有牵强附会之嫌了。
篇11:冯雪峰:花影
冯雪峰:花影
憔悴的花影倒入湖里,
水是忧闷不过了;
鱼们稍一跳动,
伊的心便破碎了。
被拒绝者底墓歌
他死了,人把他葬在山里,
连他底幽恨葬在一起。
小山底脚下,靠着衰林,
是他底坟儿,低低的。
他底爱情未曾死;
也有春风在墓头吹来荡去。
只是那无情的樵女们
清丽的歌声,却总隔着林儿的。
将有一天,他以未死的爱情,
在墓上开放烂漫的花;
春风吹送出迷人的幽香,
他不能忘情的姑娘会重新诱上。
等她姗姗地步来撷花的时候,
花刺儿已把她底裙裳钩住了。
呵,他将钩住()不放,
等她业已懊恼了。
篇12:花影伤
夜末。破晓。
时过。境迁。
悲欢。苦乐。
泪落。无言。
一.启
九月熹微的曙光,冲淡夜幕后,最终还是无力地止步在山林前,止委遣一支柔光,深访丛林。曚昽的光扑到脸上,唤醒还沉浸在朦胧月色中蒙眬的我。
最后看了一眼我曾留足的地方,我准备离去。任由最后的晚风吹散离歌的符调,扬起篝火的余烬,这些东西散在风中,或许更好。又瞥见几道熟悉而又模糊的身影隐入薄雾,匆匆离去的动作里只留下他们心里潜伏的恋恋不舍,如此倥偬迫促,又留下多少泪合。
一切都已经变更,心却仿佛仍留在昨天,留湎在昨夜的梦里,昨夜的歌声里。
朝阳的召唤愈加强烈,不由我再作停留。哭也罢,笑也罢,淡然无失也罢,都已成印影,唯一能触到的,只剩继续向前的路。
离林子边缘愈近,夜的痕迹愈淡,心中的怅惘愈深。
路旁的景象自头至尾无一点变化,都被罩在清晨的雾霭中,看似近在咫尺,伸手去摸却又遥不可及。我只能寂寞地走着,甚至都不知道脚下,是一条怎样的路。
二.行
空气微润,多少有些清新之感,树上地下,又布满晨露——那些夜离去时留给白昼的泪。可这般湿润的环境里,竟飘来了一股烟味,我的脚步不由得一顿。但烟味一点也不呛人,反而充满那木本纯粹的香郁。
循味而行,我抵达一个陌生的地方。
那儿有一个人,一团火,一小团黑暗。
那人衣衫褴褛,蓬头垢面。
那火熊熊燃烧,焰力旺盛。
那黑暗浓重如墨,抱为一团。
“你是谁?”我问他。
“守夜人。”他回答我。
“这里空气这么湿,你怎么生的火?”
“用我的心。”他指了指自己正在淌血的胸口。
“你何苦如此折磨自己?”
“为我的信仰。”
“信仰?什么信仰?”
“夜。”他又指了指那团黑暗。
“可天就要明了,夜将会逝去。”
“不会,它只是睡着了。”
“你就如此自信?”
“是的。也正是白昼,让夜显出了自己的珍贵。”他的声音很低哑。
“那生火干嘛?”
“最需要温暖的,往往是最寂寞的,夜如此。”
“可你所做的只为信仰?”我看着他瘦削的脸庞和嶙峋的躯身。
“只为信仰。”他重复。
看着他笃信的样子,我有些惭愧:自己一天又一天地活着,又为了什么?
“你没有信仰。”他说。
“何谓信仰?”我茫然地问。
“追随自己的心。”他指向自己残缺的胸口。
“你的回答太空虚。”
“呵呵。”他的笑声沙哑喑暗。
“笑什么?”
“信仰本身就是虚无的啊。”他微笑。
“那你又如何感知它?”
他没有直接作答,而是问:“那你回答我,那些整日奔忙于自己的事业、工作的人,都为了什么?”
“财富,名声。”
“那些为了自己、家人而劳碌的人呢?”
“家庭,生活。”
“那些,便是他们的信仰。”
“你认为我的信仰应该是什么?”
“问你自己。我只想说,有时候,人们往往过于追求白昼的刚强与热度,而忽视了夜的执着和冷漠。但具体要如何走下去,还是要看你自己的选择。而现在,你所能做的只有你眼前应该做的,否则,迷惘的结果只有一事无成。”
“现在?”
“对,少年,该继续上路了。奔向白昼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毕竟守夜的人,注定一生寂寞。你所走的路也许并不是自己真正的选择,但记住,只要信仰还在,一切的一切,就不会再有任何的谬误和遗憾。”
良久,他、我,相视无言。在他深邃如夜的眸子里,我似乎看见了我一直缺失的东西。
我深鞠一躬,重新回到了我来时的道路,对过去的怀恋和对未来的困惑,似乎都淡了许多。
三.离
晨雾渐渐散去,林子的边缘近在眼前。没错,前方就是我的明天,我的未来。我没有再犹豫,毅然迈出了最后一步,迈向又一个陌生的地带。而那一刹那间,明亮的阳光蓦地刺痛了我的双眼。
留给过去的最后一泪,就此滴落。
破晓。骄阳。
境迁。人还。
苦乐。清欢。
无言。呐喊。
离乱的花瓣,只是花瓣。——题记
1。春
雪褪,冰释,花梦,花开;
阡途,陌路,花开,花海;
春阳,煦风,花海,花彩;
灿雨,细霖,花彩,花沛;
雨过,天晴,花沛,花白。
2。河
水底鱼凫,河面纹圈圈,岸头蛙跃,河面涡团团;
翠鸟憩苇,河上摇挂灯,蜻蜓点水,河上微捻芯;
轻舟渔火,河水影幢幢,白瓣落英,河水影绰绰。
3。影
追随彼岸卉园的花,如愿以偿地落在河上。
花第一次看到了素颜的自己,一团白白的影子连在水下,落水产生的纹波,使影多了些褶皱也多了些飘忽不定。
——花轻浮,风止静,彼岸远;
——影晰现,水安停,交面衔。
吹落花的风,在此白昼也消停了。暮云叆叇,西方天空只是浓艳的一抹红晕,散落的色彩染红了花的白裳,河水一片赤红,然花影愈红。
——白日西,散夕红,云簇彩;
——红水东,聚朝白,影垫采。
夜如潮水,盖卷河水。远远地有一叶小舟拂水而来,船桨声竟也有了几分河水清洌的味道。船上亮着几盏渔灯,灯与灯影,一齐赶向花和花影。可河面上飘起了雾气,氤氲开来,愈加浓厚,原本正在靠近的清晰的渔火,变得隐隐约约。
——夜幕落,星惨淡,月息叹;
——夜雾起,灯隐冷,影矜怜。
雾水浸湿了花瓣,洗去白天浮染的铅华,花重又素颜,影继续映白。
——雾里看,花亦泪,教惜颜?
——水中望,影也真,难虚明。
纵然模糊了灯光,船可仍徐缓驶来,划水声清楚依旧。浓雾中,船头率先显现。花还在河面的中央,孤零零的。船在驶近,拖拉着人形的波纹。就要到花跟前时,船终于还是轻轻地侧偏了一下船头,拱起的水波将花推向了一边。轻轻的动作凌乱了水轨,也凌乱了河面。一时间,河面的水纹相互交叠,花影显得支离破碎。
——舟轻桡,扰花颜,芳其远;
——船乱水,碎水面,影织连。
花趁此得到了前往彼岸的助力。船侧舷的渔灯,聚照着花的背,光芒正像是花所散发的。影只觉得其光怪陆离,便隐遁在这光采里,河面上,河水中,消失了花影。
——灯撩撩,花靓靓,得娇颜;
——河泛泛,波粼粼,失影还。
河比花想象的要宽。夜雾在时间的推移中消散,东边的天空又开始发白,但晨光略显晦暗,天格外地阴沉。借着昏沉的光,花已经能远远望见彼岸,甚至听到那边隐隐的花语——那是花的语言,也是海的梦呓。
——望岸穿,听风畔,花探眼;
——顾底晖,闻水滩,影滋怜。
影要随花去彼岸,无论繁华还是喧阗,止托心于此,影于是又浮现在水中。陪伴愈近的河岸而来的,是愈加低沉的天空。花心影情,仍阻不住雨执意要落的决意,雨说来就来。先是零散的雨点挨个融入河中,里面不多的几个雨点再次润湿花儿,落过雨的花瓣多了透明的斑块,像沉重的纱。雨继续加大,像石子一般敲打河面,河面上瞬间铺满了无数圆圈水纹,重重叠叠。花艰难地支撑着身子。
——花沐雨,雨绝停,势蓄之;
——雨击花,花残延,芳逝也。
覆盆之雨摧垮了花的最后防线。片片白瓣散落到水上,没有沉落,像一条条白舟,只是少了灯火,少了桨。影似乎还在维持着花完整的模样,但最终还是消亡在水中。
4。尸
水面,已看不出是水面。
遍布整条河的,是无数朵破碎的花,各自静静轻浮着。
为花海而行的花,组成了又一片海。
——尸海。
彼岸卉园,心向往之,终不能至。
有言道,花有重开日;殊不知,此花非彼花。
那花影呢?
它只是一直在等待,等待下一朵飘落入水的花。
高一:吕妮娜
★ 花影苏轼
★ 元宵古诗
★ 教案古诗
★ 野望古诗
★ 中秋古诗大全
★ 春日 古诗
★ 元宵 古诗
★ 杂感古诗
★ 教师节古诗
花影古诗(精选12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