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王求,送王求姚合,送王求的意思,送王求赏析

时间:2022-12-22 03:47:46 作者:The9–张元英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The9–张元英”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送王求,送王求姚合,送王求的意思,送王求赏析,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送王求,送王求姚合,送王求的意思,送王求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送王求,送王求姚合,送王求的意思,送王求赏析

送王求,送王求姚合,送王求的意思,送王求赏析 -诗词大全

送王求

作者:姚合  朝代:唐  体裁:五古   士有经世筹,自无活身策。求食道路间,劳困甚徒役。

我身与子同,日被饥寒迫。侧望卿相门,难入坚如石。

为农昧耕耘,作商迷贸易。空把书卷行,投人买罪责。

六月南风多,苦旱土色赤。坐家心尚焦,况乃远作客。

羸马出郭门,饯饮晓连夕。愿君似醉肠,莫谩生忧戚。

篇2:送王澹,送王澹姚合,送王澹的意思,送王澹赏析

送王澹,送王澹姚合,送王澹的意思,送王澹赏析 -诗词大全

送王澹

作者:姚合  朝代:唐  体裁:五律   常省为官处,门前数树松。寻山屐费齿,书石笔无锋。

果熟猿偷乱,花繁鸟语重。今来为客去,惜取最高峰。

篇3:安宁王仁求碑

王仁求碑,在安宁县大石庄,立于唐代武则天圣历元年(公元6),距今已近13。碑高约2.81米、宽1.5米,凡34行,每行53字,碑额10字。碑文及额均正书。王仁求是唐臣,但立碑时武则天称帝,改国号为周,故碑额题为“大周故河东州刺史之碑”。此碑清代以前未见著录。乾隆年间,金石学家王昶来云南,阅省志,知唐刺史王仁求墓在安宁葱蒙卧山,墓久废,碑尚存。请人拓归,并加题跋,收于《金石萃编》卷62。自此,流传渐广。

目录概述碑文概况生平事迹概述

王仁求碑,在安宁大石庄,立于唐代武则天圣历元年(公元698年),距今已一千三百多年。 碑高约2.1米,宽1.5米,凡三十四行,每行53字,碑额10字。碑文及额均正书。王仁求是唐臣,但立碑时武则天称帝,改国号为周,故碑额题为“大周故河东州刺史之碑”。此碑清代以前未见著录。乾隆年间,有金石学家来云南,阅省志,知唐刺史王仁求墓在安宁葱蒙卧山,墓久废,碑尚存。请人拓归,并加题跋,收于《金石萃编》卷六十二。自此流传渐广。碑文为成都闾丘均撰,王仁求之长子王善宝书。闾是唐初著名文士。在王仁求父子活动的年代,云南正处于南诏逐渐兴起之际。碑文虽为王仁求所写,却涉及当时云南的重大史实,从多方面给后代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史料。碑文夹有许多武则天时代改造的新字,足见其子王善宝等是如何执行和贯彻唐王朝的政令。碑文字画古劲,反映了中原文化在边疆的传播。此碑现已列为云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有碑亭。

碑文概况

为成都闾丘均撰,王仁求长子王善宝书。闾丘均是唐初著名文士,杜甫在成都时与他过从甚密,杜甫还极力赞赏他的文墨:“世传闾丘笔,峻极逾昆仑。”这位闾丘均,还常写碑文,且作得很好,“青荧雪岭东,碑碣旧制存。”(《杜工部集》卷14,《赠蜀僧闾丘师兄》)从王仁求碑看,词藻瑰丽,文笔优美,与杜甫对他的评价是符合的。 在长达1600余字的碑文中,闾丘均详细叙述了王仁求的家世、才干和业绩。其要点是:王仁求,安宁郡人,出身官宦之家,少聪慧,习文练武,及长,“有运理群物之才,怀嘉保边裔之略。”后任河东州刺史,加上护军,他能注意利用山林水泽之利发展生产,“训以生聚之方,开其资财之道”,“庶心咸服,异俗争归”,一时称为“贤吏”。

生平事迹

王仁求虽处边庭,却处处关心唐王朝的疆土开拓,曾以此处土地肥美,生产丰饶为由,于龙朔中(约公元662年),建议唐王朝对云南“宜郡县以从事”。唐咸亨间,阳瓜州(今巍山县北)刺史(蒙 诏主)蒙俭,对姚州发动军事进攻,王仁求慨然率领劲旅身先士卒,为唐王朝奋力作战。咸亨五年,王仁求病殁,终年44岁。其子王善宝袭父职,也受到唐王朝的`信任,曾“宿卫京都”。王仁求活动年代,云南正处于南诏逐渐兴起之际。碑文虽为王仁求而写,却涉及当时云南的重大史实,从多方面给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史料。碑文夹有许多武则天时代改造的新字,足见王善宝等是如何执行和贯彻唐王朝的政令。碑文“字画古劲”,反映了中原文化在连续的传播。此碑现已列为云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有碑亭。

篇4:求友,求友王建,求友的意思,求友赏析

求友,求友王建,求友的意思,求友赏析 -诗词大全

求友

作者:王建  朝代:唐  体裁:五古   鉴形须明镜,疗疾须良医。若无傍人见,形疾安自知。

世路薄言行,学成弃其师。每怀一饭恩,不重劝勉词。

卵Ъ炔怀希朋友道日亏。遂作名利交,四海争奔驰。

常慕正直人,生死不相离。苟能成我身,甘与僮仆随。

我言彼当信,彼道我无疑。针药及病源,以石投深池。

终朝举善道,敬爱当行之。纵令误所见,亦贵本相规。

不求立名声,所贵去瑕u。各愿贻子孙,永为后世资。

篇5:送王龟处士,送王龟处士姚合,送王龟处士的意思,送王龟处士赏析

送王龟处士,送王龟处士姚合,送王龟处士的意思,送王龟处士赏析 -诗词大全

送王龟处士

作者:姚合  朝代:唐  体裁:五律   送客客为谁,朱门处士稀。唯修曾子行,不著老莱衣。

古寺随僧饭,空林共鸟归。壶中驻年药,烧得献庭闱。

篇6:《送王处士》古诗赏析

作品介绍

《送王处士》的作者是白居易,被选入《全唐诗》的第424卷第42首。

原文

篇7:《送王处士》古诗赏析

作者:唐·白居易

王门岂无酒,侯门岂无肉。

主人贵且骄,待客礼不足。

望尘而拜者,朝夕走碌碌。

王生独拂衣,遐举如云鹄。

宁归白云外,饮水卧空谷。

不能随众人,敛手低眉目。

扣门与我别,酤酒留君宿。

好去采薇人,终南山正绿。

注释

①这首诗作于元和初。王处士:疑为王质夫。

②望尘而拜:形容卑躬屈膝。《晋书·潘岳传》:“岳性轻躁,趋势利,与石崇等谙事贾谧,每候其出,与崇辄望尘而拜。”

③采薇人:指殷末伯夷、叔齐。周武王灭殷,伯夷、叔齐耻之,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后饿死。见《史记·伯夷列传》。此借指王处士。

④终南山:又称南山,在唐长安之南。

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自号香山居士,后人称白香山、白傅、白太傅,原籍太原,后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是唐代的杰出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对白居易称“诗魔”、“诗王”、“诗豪”、“诗史”等,日本学界则称白居易为“诗神” 。其实,在唐代对白居易的称呼是“诗仙”之称,请看唐宣宗的.诗:“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唐德宗贞元十六年(800)进士,由校书郎累官至左拾遗。在此期间,他关心朝政,屡屡上书言事,并写了不少讽谕诗,要求革除弊政,因而遭权贵忌恨,被贬为江州司马。此后他历任忠州、杭州、苏州等地刺史。官终刑部尚书。

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他与元稹一起,倡导旨在揭露时弊的“新乐府运动”,写了《秦中吟》十首,《新乐府》五十首等,对当时社会的黑暗现实作了深刻批判。在艺术上,白居易诗以平易晓畅著称,在当时就流布很广。有《白氏长庆集》,存诗近三千首,数量之多,为唐人之冠。

繁体对照

卷424_42送王處士白居易

王門豈無酒,侯門豈無肉。

主人貴且驕,待客禮不足。

望塵而拜者,朝夕走碌碌。

王生獨拂衣,遐舉如雲鹄。

甯歸白雲外,飲水臥空谷。

篇8:《临江仙·送王缄》赏析

朝代:宋代

作者:苏轼

原文:

忘却成都来十载,因君未免思量。凭将清泪洒江阳。故山知好在,孤客自悲凉。

坐上别愁君未见,归来欲断无肠。殷勤且更尽离觞。此身如传舍,何处是吾乡。

赏析

此词将送别的惆怅、悼亡的悲痛、政治的失意、乡思的愁闷交织在一起,表达了词人极度伤感悲苦的心绪。词的上片写悲苦的由来、发展和不能自已的情状,下片写送别的情怀及内心的自我排遣。

开头两句“忘却成都来十载,因君未免思量”,写的是作者十年来对亡妻的彻骨相思。苏轼爱妻王弗自公元1054年(至和元年)嫁到苏家以后,一直很细心地照顾着丈夫的生活。苏轼于婚后五年开始宦游生涯,王弗便在苏轼身边充当贤内助。苏轼性格豪爽,毫无防人之心,王弗有时还要提醒丈夫提防那些惯于逢迎的所谓“朋友”,夫妻感情极为深笃。不料到公元1065年(治平二年),王弗突然染病身亡,年仅二十六岁。这对苏轼来说,打击非常之大。为了摆脱悲痛的缠绕,他只好努力设法“忘却”过去的一切。而大凡人之至情,越是要“忘却”,越是不易忘却。从王弗归葬眉山至妻弟王缄到钱塘看望苏轼,其间相隔正好“十载”,这“十载”苏轼没有一年不想念王弗。“忘却”所起的作用不过是把纷繁堆积的难以忍受的悲痛,化为长久的有节制的悲痛而已。但是王缄的到来,一下子勾起了往日的回忆;日渐平复的感情创伤重又陷入了极度的痛楚之中。“凭将清泪洒江阳”,凭,凭仗,烦请。这句的意思是:今日送别,请你将我伤心之泪带回家乡,洒向江头一吊。王缄此来,与苏轼盘桓数日,苏轼得知“故山好”,自感宽慰,但又觉得自己宦迹飘零,赋归无日,成为天涯孤客,于是,不禁悲从中来。所谓“悲凉”,意蕴颇丰。苏轼当时因为与变法派政见不合而被迫到杭州任通判,内心本来就有一种压抑、孤独之感,眼下与乡愁、旅思及丧妻之痛搅混一起,其心情之坏,更是莫可名状了。

过片“坐上别愁君未见,归来欲断无肠”,切入送别的词旨。毋庸置疑,王缄的到来,苏轼悲凉的感情中多少增添了几分暖意,而王缄又要匆匆离去,作者自然感到难以为怀了,于是国忧、乡思、家恨,统统融进了“别愁”之中,从而使这别愁的分量更有千钧之重。“归来欲断无肠”,是说这次相见之前及相见之后,愁肠皆已断尽,以后虽再遇伤心之事,亦已无肠可断了。“殷勤且更尽离觞”一句,意借酒浇愁,排遣离怀,而无可奈何之意,亦见于言表。

结尾两句,苏轼吐露将整个人生一切看破之意。《汉书·盖宽饶传》云:“富贵无常,忽则易人。此如传舍,阅人多矣。”此词“此身如传舍”一句借用上述典故而略加变通,以寓“人生如寄”之意。又《列子》:“人,则生人为行人矣。行而不知归,失家者也。”歇拍“何处是吾乡”暗用其意。对此,顾随评曰: “人有丧其爱子者,既哭之痛,不能自堪,遂引石孝友《西江月》词句,指其子之棺而詈之曰:‘譬似当初没你。’常人闻之,或谓其彻悟,识者闻之,以为悲痛之极致也。此词结尾二句与此正同。”(《顾随文集·东坡词说》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生平

作者:佚名

公元1037年1月8日,苏轼生于眉州眉山。苏轼的父亲苏洵,即《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奋”的`“苏老泉”。苏洵发奋虽晚,但用功甚勤。苏轼晚年曾回忆幼年随父读书的状况,感觉自己深受其父影响。当然,假若没有苏洵的发奋读书,也就不可能使苏轼幼年接受良好的家教,更不能年未及冠即“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也更不可能有日后的文学成就。

1056年(嘉祐元年),虚岁二十一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却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

1061年(嘉祐六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的“三年京察”,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其母在家乡病故,1069年(熙宁二年)服满还朝,仍授本职。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反对新法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朝野旧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 “平和世界”。

1079年(元丰二年),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因为作诗讽刺新法、以“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入狱,史称“乌台诗案”。

苏轼坐牢103天,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北宋时期在太祖赵匡胤年间既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

元丰七年(1084年),苏轼离开黄州,奉诏赴汝州就任。由于长途跋涉,旅途劳顿,苏轼的幼儿不幸夭折。汝州路途遥远,且路费已尽,再加上丧子之痛,苏轼便上书朝廷,请求暂时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后被批准。当他准备要南返常州时,神宗驾崩。常州一带水网交错,风景优美。他在常州居住,既无饥寒之忧,又可享美景之乐,而且远离了京城政治的纷争,能与家人、众多朋友朝夕相处。于是苏东坡终于选择了常州作为自己的终老之地。

哲宗即位,高太后以哲宗年幼为名,临朝听政,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相,以王安石为首的新党被打压。苏轼复为朝奉郎知登州(蓬莱)。四个月后,以礼部郎中被召还朝。在朝半月,升起居舍人,三个月后,升中书舍人,不久又升翰林学士知制诰(为皇帝起草诏书的秘书,三品),知礼部贡举。

当苏轼看到新兴势力拼命压制王安石集团的人物及尽废新法后,认为其所谓旧党与新党不过一丘之貉,再次向皇帝提出谏议。

家庭成员

作者:佚名

王弗

苏轼的结发之妻叫王弗,四川眉州青神乡贡进士王方之女。“生十有六岁,而归于轼。”十六岁嫁给苏轼以后,她堪称苏轼的得力助手,有“幕后听言”的故事。苏轼为人旷达,待人接物相对疏忽,于是王弗便在屏风后静听,并将自己的建议告知于苏轼。苏轼的《亡妻王氏墓志铭》中记载着这样的故事:轼与客言于外,君立屏间听之,退必反覆其言曰:“某人也,言辄持两端,惟子意之所向,子何用与是人言?”有来求与轼亲厚甚者,君曰:“恐不能久。其与人锐,其去人必速。”已而果然。 每当苏轼读书时,她便陪伴在侧,终日不去;苏轼偶有遗忘,她便从旁提醒。可谓苏轼绝佳的贤内助。王弗侍亲甚孝,对苏轼关怀备至,二人情深意笃,恩爱有加。

苏轼曾写过王弗对他的诤言:

某官于岐下,所居大柳下,雪方尺不积;雪晴,地坟起数寸。轼疑是古人藏丹药处,欲发之。亡妻崇德君曰:使吾先姑在,必不发也。轼愧而止。

治平二年五月(1065年),年仅二十七岁的王弗去世,苏轼依父亲苏洵言“于汝母坟茔旁葬之”,在王弗迁墓与苏母合葬时所写的墓志铭中哀叹说,“君得从先夫人于九原,余不能。呜呼哀哉!余永无所依怙。君虽没,其有与为妇何伤乎?呜呼哀哉!”,并在埋葬王弗的山头亲手种植了三万株松树以寄哀思。

十年后,熙宁八月,苏轼已因与当权者政见不和,被转迁至密州任知州,苏轼为王弗写下了被誉为悼亡词千古第一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当了解到苏轼与王弗的爱情故事后,再读这首词,可知其中的情感沉痛深切。

王闰之

苏轼的第二任妻子叫王闰之,是王弗的堂妹,在王弗逝世后第三年嫁给了苏轼。她比苏轼小十一岁,自小对苏轼崇拜有加,生性温柔,处处依着苏轼。王闰之伴随苏轼走过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25年,历经乌台诗案,黄州贬谪,在苏轼的官海沉浮中,与之同甘共苦。最困难时,和苏轼一起采摘野菜,赤脚耕田,变着法子给苏轼解闷。在王闰之生日之际,苏轼放生鱼为她资福,并作《蝶恋花》纪事。词中“三个明珠,膝上王文度”,是赞美她对三个儿子都一视同仁,疼爱不分彼此。二十五年之后,王闰之也先于苏轼逝世。苏轼痛断肝肠,写祭文道:“曰归哉,行返丘园。曾不少须,弃我而先。孰迎我门,孰馈我田。已矣奈何,泪尽目干。旅殡国门,我实少恩。惟有同穴,尚蹈此言。呜呼哀哉。” [8]在妻子死后百日,请他的朋友、大画家李龙眠画了十张罗汉像,在请和尚给她诵经超度往生乐土时,献给了妻子亡魂。苏轼死后,苏辙将其与王闰之合葬,实现了祭文中“惟有同穴”的愿望。

王朝云

熙宁七年(1074),时在杭州的苏轼夫人王闰之把王朝云从歌舞班中买出,收为侍女,当时王朝云年仅十二岁。她长大后,大约是在黄州,被苏轼收为侍妾。苏轼为她起字“子霞”,比苏轼小二十六岁。二十二岁为东坡生了个儿子。东坡老来得子欣喜若狂,对友人说:“云蓝小袖者,近辄生一子,想闻之一拊掌也。”给孩子取名苏遁,乳名“干儿”,出生三日按习俗洗浴时,写下了《洗儿戏作》:“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但天有不测风云,干儿十一个月大时因病不幸夭折。他哭道:“吾年四十九,羁旅失幼子。幼子真吾儿,眉角生已似。未期观所好,蹁跹逐书史。摇头却梨栗,似识非分耻。吾老常鲜欢,赖此一笑喜。忽然遭夺去,恶业我累尔。衣薪那免俗,变灭须臾耳。归来怀抱空,老泪如泻水。我泪犹可拭,日远当日忘。母哭不可闻,欲与汝俱亡。故衣尚悬架,涨乳已流床。感此欲忘生,一卧终日僵。中年忝闻道,梦幻讲已详。储药如丘山,临病更求方。仍将恩爱刃,割此衰老肠。知迷欲自反,一恸送余伤。 ”又写朝云悲情:“我泪犹可拭,日远当日忘。母哭不可闻,欲与汝俱亡。故衣尚悬架,涨乳已流床。感此欲忘生,一卧终日僵……”

苏轼最困顿时,他身边的侍妾纷纷离去,王朝云却一直陪伴其左右。是苏轼的红颜知己,苏轼写给王朝云的诗歌最多,称其为“天女维摩”。据说苏东坡被贬惠州时,王朝云常常唱《蝶恋花》词,为苏轼聊解愁闷。每当朝云唱到“枝上柳绵吹又少”时,就掩抑惆怅,不胜伤悲,哭而止声。东坡问何因,朝云答:“妾所不能竟(唱完)者,’天涯何处无芳草句’也”。 苏轼大笑:“我正悲秋,而你又开始伤春了!”不幸的是,朝云也先于苏轼在惠州病逝。朝云逝后,苏轼“终生不复听此词”,一直鳏居。遵照朝云的遗愿,苏轼将其葬于惠州西湖孤山南麓栖禅寺大圣塔下的松林之中,并在墓边筑六如亭以纪念,撰写的楹联是“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此楹联有个著名的典故:“东坡一日退朝,食罢。扪腹徐行,顾谓侍儿曰:‘汝辈且道是中有何物?’一婢遽曰:‘都是文章’,坡不以为然。又一人曰:‘满腹都是见识’。坡亦未以为当。至朝云,乃曰:“学士一肚皮不入时宜。’坡捧腹大笑。”

秦观也为朝云写过一首南歌子:

霭霭迷春态,溶溶媚晓光。何期容易下巫阳。只恐使君前世,是襄王。

暂为清歌驻,还因暮雨忙。瞥然归去断人肠。空使兰台公子,赋高唐。

朝云墓位于广东省惠州市惠州西湖景区孤山之上,苏东坡纪念馆旁,如今已成为名胜。

苏辙

苏辙于绍圣元年(公元1094年)出知汝州,期间,苏轼由定州南迁英州,便道于汝,与弟相会。苏辙领兄游观汝州名胜。郏城县属汝州,自古就有龙凤宝地之美称,黄帝钧天台更是有名。兄弟二人登临钧天台,北望莲花山,见莲花山余脉下延,“状若列眉”,酷似家乡峨眉山,就议定以此作为归宿地。建中靖国元年(公元11),苏轼卒于常州,留下遗嘱葬汝州郏城县钧台乡上瑞里。次年,其子苏过遵嘱将父亲灵柩运至郏城县安葬。政和二年(公元11),苏辙卒于颍昌(河南省平顶山市境内),其子将之与苏轼葬于一处,称“二苏坟”。苏洵本葬于眉州眉山故里。元至正十年(公元1350年)冬,郏城县尹杨允到苏坟拜谒,谓“两公之学实出其父老泉先生教也,虽眉汝之墓相望数千里,而其精灵之往来,必陟降左右。”遂置苏洵衣冠冢于两公冢右。这原来的二苏坟就成了三苏坟。 被评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篇9:送春 王令-送春 王令赏析

送春 王令,是宋代诗人王令的一首写景的七言诗,表现了暮春时节的景象和诗人的感受。送春就是唱春歌,也叫唱春、颂春,是高淳民间文艺活动的一种表现形式。本文由unjs.com编辑收集整理,希望大家喜欢!

送春

王令

三月残花落更开,

小檐日日燕飞来。

子规夜半犹啼血,

不信东风唤不回。

作品翻译:

花落了虽又重开,燕子离去了还会回来,然而那眷恋春光的杜鹃,却半夜三更还在悲啼,不相信东风是唤不回来的。

送王司直原文及赏析

送王建秘书往渭南庄,送王建秘书往渭南庄姚合,送王建秘书往渭南庄的意思,送

送叶秀才,送叶秀才王初,送叶秀才的意思,送叶秀才赏析

送春,送春姚合,送春的意思,送春赏析

送僧默然,送僧默然姚合,送僧默然的意思,送僧默然赏析

求租门市范文

求石家庄劳动合同

求煽情的话

求市场营销策划书

鹦鹉洲送王九游江左,鹦鹉洲送王九游江左孟浩然,鹦鹉洲送王九游江左的意思,

送王求,送王求姚合,送王求的意思,送王求赏析(共9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送王求,送王求姚合,送王求的意思,送王求赏析,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