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妙葱丝”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一字至七字诗·茶》 元稹,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一字至七字诗·茶》 元稹,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 目录
篇1:《一字至七字诗·茶》 元稹
《一字至七字诗·茶》 元稹
《一字至七字诗·茶》是诗人元稹所创作,《一字至七字诗·茶》元稹以宝塔的形式来排列诗歌,不仅形式特别,而且读起来朗朗上口,同时也描绘了茶的形态、功用和人们对它的喜爱之情。
一字至七字诗·茶
唐代:元稹
茶。
香叶,嫩芽。
慕诗客,爱僧家。
碾雕白玉,罗织红纱。
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独对朝霞。
洗尽古今人不倦,将知醉后岂堪夸。
元稹生平
元稹(zhěn)字微之,又字威明,唐代诗人。8岁丧父,母郑贤能文,亲授书传。15岁以明两经擢第,21岁初仕河中府,25岁与白居易同科及第,并结为终生诗友。元稹登平判科(旧称元稹登书判拔萃科,有误)[2],授秘书省校书郎。28岁列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第一名,授左拾遗。举明经书判入等,补校书郎。元和初,应制策第一。元和四年(8)为监察御史。因触犯宦官权贵,次年贬江陵府士曹参军。后历通州(今四川达州市)司马、虢州长史。元和十四年任膳部员外郎。次年靠宦官崔潭峻援引,擢祠部郎中、知制诰,为时论所非。长庆元年(8)迁中书舍人,充翰林院承旨。次年,居相位三月,出为同州刺史、浙东观察使。大和三年(829年)为尚书左丞,五年,逝于武昌军节度使任上。年五十三卒,赠尚书右仆射。元稹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和中坚力量,与白居易齐名,世称“元白”,诗作号为“元和体”。其诗辞浅意哀,仿佛孤凤悲吟,极为扣人心扉,动人肺腑。元稹的创作,以诗成就最大。其乐府诗创作,多受张籍、王建的影响,而其“新题乐府”则直接缘于李绅。作有传奇《莺莺传》,又名《会真记》,为后来《西厢记》故事所由。有《元氏长庆集》60卷,补遗6卷,存诗八百三十多余首,收录诗赋、诏册、铭谏、论议等共100 卷。
赏析
一字至七字诗,俗称宝塔诗,在中国古代诗中较为少见。元稹的这首宝塔诗,先后表达了三层意思:一是从茶的本性说道了人们对茶的喜爱;二是从茶的煎煮说到了人们的饮茶习俗;三是就茶的功用说到了茶能提神醒酒。翠绿,香清高,味甘鲜,耐冲泡。此茶不仅可以消暑解渴生津,而且还有激情的助消化作用和治病功效。此诗一开头,就点出了主题是茶。接着写了茶的`本性,即味香和形美。第三句是倒装句,说茶深受“诗客”和“僧家”的爱慕,茶与诗,总是相得益彰的。第四句写的是烹茶,因为古代饮的是饼茶,所以先要用白玉雕成的碾把茶叶碾碎,再用红纱制成的茶罗把茶筛分。第五句写烹茶先要在铫中煎成“黄蕊色”,尔后盛载碗中浮饽沫。第六句谈到饮茶,不但夜晚要喝,而且早上也要饮。到结尾时,指出茶的妙处,不论古人或者今人,饮茶都会谈到精神饱满,特别是酒后饮茶有助醒酒。
这首诗饶有趣味,描写上,有动人的芬芳:香叶,有楚楚的形态:嫩芽、曲尘花,还有生动的色彩:“碾雕白玉,罗织红纱。铫煎黄蕊色”。饮茶之时,应是夜后陪明月,晨前对朝霞,真是享受着神仙般快乐的生活,可谓“睡起有茶饴有饭,行看流水坐看云”(《痴绝翁》)。茶还可以洗尽古人今人之不倦,这是茶的神奇妙用。
首先要说这首诗的独特之处。元稹以宝塔的形式来排列诗歌,不仅形式特别,而且读起来朗朗上口,同时也描绘了茶的形态、功用和人们对它的喜爱之情。
作品风格:
他非常推崇杜诗,其诗学杜而能变杜,并于平浅明快中呈现丽绝华美,色彩浓烈,铺叙曲折,细节刻画真切动人,比兴手法富于情趣。乐府诗在元诗中占有重要地位,他的《和李校书新题乐府十二首并序》“取其病时之尤急者”,启发了白居易创作新乐府,且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缺点是主题不够集中,形象不够鲜明。和刘猛、李余《古乐府诗》的古题乐府19首,则能借古题而创新词新义,主题深刻,描写集中,表现有力。长篇叙事诗《连昌宫词》,在元集中也列为乐府类,旨含讽谕,和《长恨歌》齐名。其铺叙详密,优美自然。元诗中最具特色的是艳诗和悼亡诗。他擅写男女爱情,描述细致生动,不同一般艳诗的泛描。悼亡诗为纪念其妻韦丛而作,《遣悲怀三首》流传最广。 在诗歌形式上,元稹是“次韵相酬”的创始者。《酬翰林白学士〈代书一百韵〉》、《酬乐天〈东南行诗一百韵〉》,均依次重用白诗原韵,韵同而意殊。这种“次韵相酬”的做法,在当时影响很大,也很容易产生流弊。元稹在散文和传奇方面也有一定成就。他首创以古文制诰,格高词美,为人效仿。其传奇《莺莺传》(又名《会真记》)叙述张生与崔莺莺的爱情悲剧故事,文笔优美,刻画细致,为唐人传奇中之名篇。后世戏曲作者以其故事人物创作出许多戏曲,如金代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和元代王实甫《西厢记》等。元稹曾自编其诗集、文集、与友人多种。其本集《元氏长庆集》收录诗赋、诏册、铭谏、论议等共100卷。事迹见新、旧《唐书》本传。今人陈寅恪有《元白诗笺证稿》,卞孝萱有《元稹年谱》,周相录校有《元稹集校注》,冀勤有《元稹集》。
篇2:一字至七字诗·茶原文及赏析
一字至七字诗·茶原文及赏析
原文
茶。
香叶,嫩芽。
慕诗客,爱僧家。
碾雕白玉,罗织红纱。
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独对朝霞。
洗尽古今人不倦,将知醉后岂堪夸。
翻译
⑴碾雕白玉:茶碾是白玉雕成的。
⑵罗织红纱:茶筛是红纱制成的。
⑶铫:煎茶器具。
⑷曲尘花:指茶汤上面的饽沫。
赏析
一字至七字诗,俗称宝塔诗,在中国古代诗中较为少见。元稹的这首宝塔诗,先后表达了三层意思:一是从茶的本性说道了人们对茶的喜爱;二是从茶的煎煮说到了人们的饮茶习俗;三是就茶的功用说到了茶能提神醒酒。翠绿,香清高,味甘鲜,耐冲泡。此茶不仅可以消暑解渴生津,而且还有激情的助消化作用和治病功效。此诗一开头,就点出了主题是茶。接着写了茶的本性,即味香和形美。第三句是倒装句,说茶深受“诗客”和“僧家”的爱慕,茶与诗,总是相得益彰的。第四句写的`是烹茶,因为古代饮的是饼茶,所以先要用白玉雕成的碾把茶叶碾碎,再用红纱制成的茶罗把茶筛分。第五句写烹茶先要在铫中煎成“黄蕊色”,尔后盛载碗中浮饽沫。第六句谈到饮茶,不但夜晚要喝,而且早上也要饮。到结尾时,指出茶的妙处,不论古人或者今人,饮茶都会谈到精神饱满,特别是酒后饮茶有助醒酒。
这首诗饶有趣味,描写上,有动人的芬芳:香叶,有楚楚的形态:嫩芽、曲尘花,还有生动的色彩:“碾雕白玉,罗织红纱。铫煎黄蕊色”。饮茶之时,应是夜后陪明月,晨前对朝霞,真是享受着神仙般快乐的生活,可谓“睡起有茶饴有饭,行看流水坐看云”(《痴绝翁》)。茶还可以洗尽古人今人之不倦,这是茶的神奇妙用。
首先要说这首诗的独特之处。元稹以宝塔的形式来排列诗歌,不仅形式特别,而且读起来朗朗上口,同时也描绘了茶的形态、功用和人们对它的喜爱之情。
篇3:元稹 茶诗
元稹 茶诗
一字至七字诗·茶
唐代诗人元稹,官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与白居易交好,常常以诗唱和,所以人称“元白”。元稹有一首宝塔诗,题名《一字至七字诗·茶》,此种体裁,不但在茶诗中颇为少见,就是在其它诗中也是不可多得的.。诗曰:
茶,
香叶,嫩芽,
慕诗客,爱僧家。
碾雕白玉,罗织红纱。
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
洗尽古今人不倦,将至醉后岂堪夸。
赏析
这首诗饶有趣味,描写上,有动人的芬芳:香叶;有楚楚的形态:嫩芽、曲尖花;还有生动的色彩:碾雕白玉、罗织红纱、铫煎黄蕊色。饮茶之时,应是夜后陪明月,晨前对朝霞,真是享受着神仙般快乐的生活,可谓“睡起有茶饥有饭,行看流水坐看云”;而茶可以洗尽古人今人之疲倦,这是何等妙用。
篇4:一字至七字诗,一字至七字诗白居易,一字至七字诗的意思,一字至七字诗赏析
一字至七字诗,一字至七字诗白居易,一字至七字诗的意思,一字至七字诗赏析 -白居易的诗
一字至七字诗作者:白居易 朝代:唐 体裁:杂言 诗。绮美,瑰奇。明月夜,落花时。能助欢笑,亦伤别离。
调清金石怨,吟苦鬼神悲。天下只应我爱,世间唯有君知。
自从都尉别苏句,便到司空送白辞。
篇5:元稹以诗换茶
元稹以诗换茶
元稹和白居易是中唐时期著名诗人,他们是至交,25岁时元稹中进士,白居易也同榜中式,从此两人同期为官,同被贬外,又同倡新乐府诗,直到元稹于53岁时暴卒,数十年间亲密交往,从未间断。白居易《赠元稹》诗云:“不为同登科,不为同署官,所合在方寸,心源元异端。”故世称“元白”。
元稹于唐穆宗长庆三年(823)出为越州刺史兼浙东观察使,“功夫两衙尽,留滞七年余。”(《醉题东武亭》)在越七年甚有政绩,留下不少诗篇。
白居易曾于唐德宗建中三年(782)避难越中,对越中山水风土留下深刻印象,穆宗长庆二年(822)出任杭州刺史,而翌年好友元稹过杭州赴越州任职。越杭仅隔一水,于是两人以竹筒递诗,互相问候,如《宿云门寺》、《题法华山天衣寺》、《和微之春分投简阳明洞天五十韵》、《会二同年》等。
由于他们是当时名闻全国的大诗人,尤其是乐府诗,用俗言俚语入诗,达到“老妪都解”的通俗程度;又由于他们的诗中,热情赞美了越中风光:“天下风光数会稽”,“会稽天下本无俦”,“老大那能更争竞,劝君设募醉乡人。”博得了越中人士由衷的赞赏。元稹《白氏长庆集序》和《旧唐书》白居易本传都记载了这么一件趣事:当时元白的诗篇能到市场上去换取老酒和茶叶。
唐时,越州平水一带盛产佳茗。剡溪茶名驰全国,也多在平水镇上交易,因此平水是越州茶叶集散地。一天,元稹去平水镇,见学校里不少儿童正在抄写与白居易的诗,且态度认真,数量不少。他奇怪地问他们这是为什么?儿童们说:元白诗可以到市场上去换取茶苟,而且商人们又求之甚切,其价高达一篇抵一金,这真是诗篇市场化了,这里也说明当明饮茶之风已遍及民间,茶成了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元稹是一个嗜茶之人,他的以“茶”为题的1言至7言的宝塔诗,是中国茶诗中不可多得的佳作。
元稹嗜茶,白居易更嗜茶。白居易辗转各地,对各地名茶包括越州茶在内,十分熟悉,他是一个品茶专家。在一首谢友人李六郎中赠茶诗中道:“红纸一封书后信,绿芽十片火前春。汤添勺水煎鱼眼,末下刀圭搅曲尘,不寄他人先寄我,应缘我是别茶人。”将当时煎茶过程、要诀写得条理井然,说明他深得其中个味。无论顺逆抑扬,茶是自己最好伙伴与密友。
拓展阅读:元稹的两段情史
元稹祖上是鲜卑人,他是北魏昭成皇帝拓跋什翼键的十世孙,到孝文帝改革的时代才改姓元。虽然他是帝室后裔,但到了他这一辈,家里也没剩什么了,他祖父做过县丞,父亲在代宗朝做过兵部郎中。元稹八岁丧父,因生母是继母,为长兄所不容,不得已回到凤翔府娘家居住,日子过得不容易。其母郑氏很重视教育,虽然生活艰难,却没有让他辍学。
元稹长得很帅气,又有才学,十五岁明经科及第,但明经科不如进士科含金量高,所以他一直没有官职。他二十一岁时住在蒲州,当时遇到小战乱,被困在那里,幸亏得一友人相助才得以免难。蒲州之乱中,他与友人家少女相爱,乱平之后又去长安应科举,遂将这少女抛弃了。
贞元十九年,二十四岁的元稹中书判拔萃科,与白居易同科及第,入秘书省任校书郎,两人成为好友。
元稹出身没落贵族,祖上门第很高,到他这里门第已经很低了,他入仕之后功名心很热,所以对婚姻的门第非常看中。元稹长得一表人才,又有才学,看中他的人倒是有不少,当时吏部侍郎韦夏卿择婿,将最幼的女儿韦丛嫁给了他。
韦夏卿当时是朝中的红人,先是做了吏部侍郎,之后又转做京兆尹、工部尚书、东都留守、太子少保,官运很顺。此人颇有风度,好结交名士,得过他提携的后辈名士不少。韦丛最幼,是他最喜欢的孩子,也是个才女。元稹有这样的姻缘,本来也是极好的事情。
元和初年,元稹做了左拾遗,这是个言官的职务,品级虽然只有九品,但有权直接给皇帝上书。元稹少年新进,锋芒毕露,连续上书给宪宗陈说国家大事,宪宗召见了他,但是面谈的`时候宪宗非常失望,觉得不过是个喜欢空谈的愤青,并无实干,又让他回去了。键盘侠元稹比宪宗更失望,回去之后继续长篇大论地发帖谈国事,宰丞们都很烦这种嘴炮。不久韦夏卿病逝,这些人干脆让他去地方上做县尉,这一下元稹非常失落。
他去县尉任上不久,母亲病逝,他回家守丧三年,三年期满出来时,升职为监察御史。这一年元稹三十一岁,上任第一件事就是去剑南东川出差。他刚出发就给薛涛写信,说是闻名已久,想见上一面,于是两人在梓州相会,同游巴蜀三个月。
元稹在东川办差倒是非常卖力,弹劾不法官吏,平反冤案,做了不少政绩,他当然是希望回到京城后能得到朝廷的重用,但是情况却与他想的有所不同。他在东川得罪了不少势力,这些人对他都有意见,这些人在宪宗面前说了不少坏话,而他与薛涛的事情也成为了政敌攻击的把柄。
他与薛涛的私情被这些人捅到了京城,文坛视为佳话,但他家里人可不这么想。他自幼丧父,青年丧母,家里又穷,做官以来连房都买不起,一直住在岳父家,他自己家族更是没有半点政治势力,他入仕途也多得韦氏家族的助力,现在出了这样的事情,韦丛和他的感情也出了很大的裂痕。
不久,元稹被外调洛阳御史台,仕途失意,夫妻不和,人到中年,意兴阑珊。
其实元稹这次不能算贬官,只是平级外调,但是去洛阳之后离皇帝就远了,将来前程还是很受影响的,他对功名很热衷,这次外调对他心情打击很大。他刚到洛阳,妻子韦丛就去世了,韦丛此时年仅二十七岁,她的死与元稹薛涛的外遇可能也有关联。
韦丛和元稹从前感情不错,两人也有甜蜜的时候,现在也只得物是人非事事休了,在这样的背景下,元稹写了悼亡诗《遣悲怀三首》:
“谢公最小偏怜女,自嫁黔娄百事乖。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钗。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
“昔日戏言身后事,今朝都到眼前来。衣衫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闲坐悲君亦自悲,百年多是几多时。邓攸无子寻知命,潘岳悼亡犹费词。同穴窅(yǎo)冥何所望,他生缘会更难期。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三首诗都写得极悲切动情,为千古悼亡诗名作。
元稹到了洛阳,又与河南尹房式起了纠纷,被罚没了工资。次年又在驿站偶逢大宦官仇士良,因元稹先到,占了上房,仇士良要他腾房,两人口角争执,元稹被仇士良的人抽了一顿鞭子,很快又被贬官去江陵府做参军,这一贬就厉害了,一辈子都没翻身。
元稹的仕途巅峰期就是元和四年出差四川那一趟,之后都是下坡路,所以他后来对薛涛颇有些恨意。他在《莺莺传》里借莺莺来比作薛涛,指责崔莺莺勾引良家公子,害人清白,颇有些借题发挥的意思。
元稹后半生又遇到了唐朝四大女诗人中的另外一位,她叫刘采春,其实是一位流行乐坛的大明星。
刘采春,生卒年月出身籍贯皆不详,她不是官宦子弟,也不是诗书世家,她就是一名歌手。她就像蔡琴、邓丽君、凤凰传奇,男女老少都喜欢她的歌,她的诗作都是配了曲调去唱的,写诗是为了歌唱艺术的需要,并不是文人诗。
刘采春从小学唱参军戏,这个戏种其实不是戏曲,而是相声的早期原型。五胡十六国时期,后赵皇帝石勒手下有一名参军贪腐被抓,他就让优伶扮演参军,其他的优伶在旁边嘲笑奚落他,因此得名参军戏。这是一种滑稽搞笑的曲艺形式。刘采春的丈夫姓周,也是个演员。参军戏要走南闯北赶场子,因为面向的观众都是很普通的民众,所以格调很低,就像东北二人转,真正的民间场子二人转都是口荤得不行,和央视播出的二人转完全两码事。刘采春不喜欢参军戏,所以中途转行,自己学习唱诗,不唱戏了。
诗是可以用来唱的,所以才叫诗歌,最古老的诗都是从民间歌谣里来,比如诗经中的那些作品,但是唐朝诗主要是文人诗,文士们会写不会唱,诗歌的“歌”这一部分其实缺失了。刘采春唱诗,既复古,又新潮,在当时非常流行,特别是在文人雅士的圈子里非常受欢迎。刘采春的客户群从普通民众变成了士子,受众群体虽然小了,但是赚的钱却多了,很多文人慕名而来,登门出资请她唱自己的诗作以扬名。
刘采春不但唱功了得,而且长得花容月貌,倾倒众生,是那个时代的大众情人。当时元稹写了一首《赠刘采春》:“新妆巧样画双蛾,谩里常州透额罗。正面偷匀光滑笏,缓行轻踏破纹波。言辞雅措风流足,举止低回秀媚多。更有恼人肠断处,选词能唱望夫歌。”
《望夫歌》是刘采春的代表作:“不喜秦淮水,生憎江上船。载儿夫婿去,经岁又经年。莫作商人妇,金钗当卜钱。朝朝江口望,错认几人船。”从这首《望夫歌》可见,刘采春是一个聪明人。
当时刘采春除了给文人唱诗赚钱之外,也非常注意吸纳高质量粉丝群,这首《望夫歌》就是专门为那些富商妻子写的。这些女子手头都很宽裕,但是丈夫常年在外,一年难得回来一两趟,遇到性格粗疏些的丈夫,甚至书信也难得有。这些富婆住在豪宅别墅里,其实寂寞得很。刘采春开演唱会唱这首歌,这些粉丝都会蜂拥而至,在台下听着《望夫歌》,拿着手帕抹眼泪,心里一感动,打赏就会很阔绰了。
元稹在越州做官时,刘采春途经当地,开了这样一场演唱会,元稹是地方官,也看了她的演出,对她一见钟情。刘采春有丈夫,元稹自知不可能娶她,但居然还上门去求露水情缘,颇有点仗着自己是个官就欺负人的架势。
不过刘采春是江湖女子,走南闯北这些事见得多了,倒是颇有些手段。她去见了元稹,当场写了一首绝命诗:“闻道瞿塘顾堆怀,高山流水近阳台。旁人哪得奴心事,美景良辰永不回。”写完就要跳楼自尽。
虽说那个时代戏子没社会地位,但是刘采春大名鼎鼎,在文人墨客中也有许多朋友,假如她在越州被元稹逼死,元稹在文坛的名声也就彻底完蛋了。元稹深知其中厉害,赶紧拦住她,道歉放人,任由她离去了。
篇6:一字至七字诗・竹,一字至七字诗・竹韦式,一字至七字诗・竹的意思,一字至七
一字至七字诗・竹,一字至七字诗・竹韦式,一字至七字诗・竹的意思,一字至七字诗・竹赏析 -诗词大全
一字至七字诗・竹作者:韦式 朝代:唐 竹。临池,似玉。`露静,和烟绿。抱节宁改,贞心自束。
渭曲偏种多,王家看不足。仙杖正惊龙化,美实当随凤熟。
唯愁吹作别离声,回首驾骖舞阵速。
★ 屈原七字诗
★ 秋诗茶诗歌
★ 元稹的诗曾经长海
★ 茶诗的蕴涵介绍
★ 虫豸诗?浮尘子,虫豸诗?浮尘子元稹,虫豸诗?浮尘子的意思,虫豸诗?浮尘子
★ 元稹悼念亡妻的诗
★ 一字成语
★ 一字作文
《一字至七字诗·茶》 元稹(通用6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