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海龙囤导游词

时间:2022-12-25 04:07:04 作者:韩派女孩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韩派女孩”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遵义海龙囤导游词,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遵义海龙囤导游词,如果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喔!

篇1:遵义海龙囤导游词

海龙囤,一个出了名的古代军事遗址,尽管还没有作为旅游景区对外开放,可对于一帮中文系的老家伙们无疑有着巨大的吸引力。今年的同学会在遵义召开,遵义的同学为了把活动搞得丰富多彩,让大家玩得尽兴,不仅为大家安排好了车辆、食宿,还安排好了旅游行程,其中一天,便是去海龙囤。

清早起来吃过早餐,我们一行人分乘四辆车兴致勃勃朝海龙囤进发。

大约一个小时,我们来到龙岩山下的小村前。刚下车,村里的一位小姑娘便迎了上来,说是愿意给我们做导游,谈好价,我们便沿着山路开始登山。

小姑娘姓刘,瘦削的身子,大约十六、七岁,初中毕业辍了学,干起了导游。别看姑娘年纪小,可开朗大方,导游词背得滚瓜烂熟,给我们介绍起来一点也不含糊:

海龙囤是是中国、乃至亚洲唯一保存完好的中世纪军事古城堡,大型军事建筑与宫殿建筑合二为一,即把军事防御与政治统治合为一体的土司城堡遗址,是研究西南地区土司制度和关隘设施的重要实物资料。遗址位于贵州省遵义城区西北的太平乡龙岩山,故又名龙岩囤。其始建于唐朝,扩建于南宋及明朝,之后焚毁于明朝。

海龙囤遗址南距遵义市区25公里,北距娄山关风景名胜区40公里,面积5平方公里。其高居于群山之巅,四面陡峭,左右环溪,沟壑纵横,山势险峻,仅山后仄径一线可以攀登,现已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我们边走边听小刘介绍。山路很陡,加上天气有点热,虽是早上,也不一会就大汗淋漓了。几位女士关心的自然是大概要多久才能登上山顶,小刘告诉我们:至少一个小时。一个小时,于我们男士,当然算不了什么,且行且止,拍拍照,不也就当休息了?

经铜拄关、铁柱关一路攀爬,我们来到了“歇马台”。“歇马台”是一个平台,连接着上下关口,原为军事瞭望哨,凡登囤人马必须在此等待验贴之后,方能进入“飞虎关”。台边竖有“贵州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标志的石碑,台的三面用仿木栏杆圈成了一个观景台。立于台前,放眼四望,千山万壑,逶迤连绵;俯瞰脚下,深渊万丈,杂树丛生,藤蔓相连。我顾不得汗水往眼里钻,对着眼前壮丽的景色不停的“咔嚓、咔嚓”。

利用大家拍照、休息的空挡,小刘不失时机地又为我们作起了介绍:

唐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南诏攻陷播州(今遵义)。公元876年,朝廷派鄱阳镇守穆星天前来平乱,获胜,圣喻“世袭”播州。原播州侯罗太汪赴泸州邀杨端返播,设计毒死穆星天。其时,朝廷内忧外患,根本无力定勘杨端之罪,只要边关无患,便上上大吉。遂命杨端迁居白锦堡,穆家军驻军老鹰岩(今海龙囤),故此地又称穆家寨,从此穆、杨两族400余年纷争不断。直到公元12,杨粲举大军斩首穆永忠,才结束两族纠纷。南宋末年,为防“元兵”来犯,杨文选址穆家寨,改名龙岩屯,并扩建加固,增修“养马城”等,与附近的“娄山关”、“鼎山城”形成完整的纵深防御系统。

听完小刘解说,我们继续前行。由此上囤顶有两条路,一条是为方便游客,新修的便道,一条是经由“天梯”入“飞虎关”的旧道。尽管我们知道“天梯”难行,还是选择了旧道。

所谓“天梯”,果然名不虚传。陡峭且不说,单是那三十六级,每一级约七、八十公分高的石级,要一级一级接二连三往上爬,就够人喝一壶了。我还好,一身短打,腿迈得开,抓住栏沿轻轻一跨就得一级。女士们就有点难了,我和几个劳力好一点的男士只好一个拉一个,将她们一步一步拉到了关前。

“飞虎关”,亦称“吊桥关”,乃利用半崖上的天然石壕凿成的城门,是名副其实的雄关。据说原先除了有一道厚厚的石门外还设有吊桥,其关隘前有“天梯”,后有绝壁,更兼居高临下,视野开阔,易守难攻,任何来犯之敌均只能“望关兴叹”。

篇2:遵义海龙囤导游词

海龙囤遗址对于研究中世纪的军事、政治、技术、工艺等,颇具价值。四百年来,文人学士、官绅百姓游览凭吊者,络绎不绝。特别是“骠骑将军示谕龙岩囤严禁碑”,简直就是一部反映当时军事要塞管理制度的稀有档案。海龙囤现已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海龙囤遗址位于贵州遵义老城北约30里的龙岩山东麓、湘江上游,是研究土司制度的完整遗址 。据现有文献,海龙囤始建于1257年,由南宋朝廷与播州的土司杨氏共同营建,后来毁于16对抗明朝廷的战争。据贵州省考古研究所副所长李飞介绍,如今周长约6公里的环囤城墙尚存,囤内面积达1.59平方公里,“老王宫”和“新王宫”是囤内两组最大的建筑群,面积均在2万平方米左右,大体为“横三纵三”的布局,是集军事屯堡、衙署与“行宫”为一体的“土司”遗存。

唐朝时,以当今遵义为中心的“播州”广大地区被“南诏国”彝人占领,公元876年,朝廷派杨端前来平乱。事平后命杨端“世袭”播州,建立了持续七百余年、共29代的杨氏土司政权。

政权初建,为“设险以守其国”、并作“保固之根本”,于州治西北15公里之“龙岩山”建“龙岩囤”,平时练兵,战时作行政、军事中心。南宋末年,为防“元兵”来犯,扩建加固,增修“养马城”“养鸡城”等形成体系,又与附近的“娄山关”、“鼎山城”形成纵深防御系统。明朝时又重修。

明朝末年,杨氏29代“土司”、骠骑将军、播州宣慰使杨应龙与川、渝地方发生矛盾,后激化为军事冲突、演化为叛乱。1600年,国力衰竭的明朝廷最后倾全力调8省之24万军队分8路发动“平播之役”。战争初期,北面川军3000人在娄山关全部被歼、片甲不留,南面的乌江之战,消灭联军3万人马。相持两月,播州各地关隘相继失守,杨应龙只好带领1.7万人马退守海龙囤,各路官军围而攻之。由于守军有天险可凭,有积储足恃,有悍勇苗兵可用,囤下河谷中官兵死伤颇众。几经努力,苦战114天,官军终于爬上“后关”,攻占了这座“坚不可摧”的军事要塞,“斩级22687颗”,“招降播民一十二万”。“龙岩囤”被焚毁,后又被易名曰“海龙囤”。意为“龙困于海,不能再兴云复雨”。播州从此“改土归流”、分为两府,一曰平越府,划与新建的贵州省;一曰遵义府,隶属四川省。

篇3:遵义海龙囤导游词

北依娄山,南近乌江,近控五城,远瞰巴巫的遵义,历来是黔北重镇。一曲“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不仅唱出了遵义的豪情,也唱出了中国人的豪情。古军事城堡海龙囤,系中国中世纪军事古城堡、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国南方封建土司文化的杰出代表,海龙囤军事古城堡建于南宋理宗宝佑五年(公元1257年)又名海龙囤。《遵义府志》记载:“一蒂孤悬,群山固结,左右环溪,阴深峻险”,原为播州杨氏第十五世土宫杨文为抵御蒙古大军而构筑的军事营垒,后多有修葺,是宋明时期杨氏土司的主要军事堡垒,且因囤上风光秀丽,又兼作杨氏家族别墅行宫。明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杨氏二十九世土官杨应龙又调集役夫工匠,在其祖先修建的龙岩囤上扩建城堡,修建9关以拒官军,各关之间石墙相连,马道互通,城堞随山势绵延5千多米,气势十分雄伟。

明万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明朝廷发动平播战争,兵部侍郎李化龙总督川湖贵三省军事,率十五省兵二十四万人,从重庆出发,取道江,破九盘,攻娄山,围攻海龙囤,双方决战历时114天,共伤亡人数3-5万人,杨应龙便自缢身亡,万历二十九年,朝廷对播州实行“改土归流”政策,杨氏自唐以来历经725年的土官统治,宣告结束。海龙囤上,木结构建筑物被焚毁,但城墙、关隘、王宫中轴踏步,建筑基石、水牢、卡门等石砌建筑物仍保留400年前的规模,展现出当时平播战争的惨烈场景。海龙囤是迄今为止亚洲保存最完好的中世纪军事城堡。

篇4:遵义海龙屯导游词

海龙囤遗址 “ 海龙囤”是“ 海龙囤遗址”的同义词。

海龙屯,是我国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军事古堡,也是世界上最完整的中世纪军事城堡之一。它以气势恢弘和关隘险峻而著称。是明代万历年间惨绝人寰的“平播之役”的主战场,贵州境内历史上规模最大和伤亡人数最多的战役就发生在这里。

历史上有名的“平播之役”的主战场,距今已有700多年历史。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中世纪军事城堡。

海龙囤,宋元时称龙岩囤,是古代播州(今遵义)土司杨氏屯驻重兵的军事要塞。至明万历二十四年(公元15),杨氏第29世土官杨应龙反,遂调集役夫工匠,在其祖先修

建的龙岩囤上扩建城堡、宫室,筑前后9关以拒官军。在宽广5千米的龙岩山顶围筑土城、月城三重,建楼房、家庙、仓库、兵营、水牢于城中,各关之间石墙相连,马道互通,城堞

随山势绵延5千米多,气象十分宏大。现存铜门关、飞凤关、朝天关等9道关隘遗址,以及天梯、殿宇等多处遗址均保存完整。

海龙屯众山簇拥,峡谷幽深,龙岩山高耸入云,峡谷中有白沙水,方圆约5公里,四周有铜柱关、铁柱关、飞龙关、飞风关、朝天关、飞虎关、万安关、西关、云凤楼,以及水牢、金库、银库、火药池、绣花楼、校场坝、采石场等遗址。海龙囤孤峰入云,四面陡峭,山后一线窄径是唯一通道,山下湘水环流,群峰簇拥,壁垒森严,完全是一派军事要塞的形式。

这里是播州杨氏政权七百年统治的后期老巢。囤中有许多遗址文物,是黔北的重要人文景观。

据文献记载 ,杨氏祖籍山西太原,唐末应征入黔,传至南宋杨粲为鼎盛时期。明万历年间,末代土司杨应龙,在明军八路并进、大军压境、旷日违困中自焚于海龙屯。作为“平播

之役”的主战场,海龙屯随着杨氏土司统治的终结,尘埃落定,失去了昔日风采。400多年来,这座堪称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土司屯堡建筑,默默无闻地静卧于龙岩山上。幸得改革开

放,抢救文物古迹,海龙屯于1982年被核定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后又被省文化厅推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平播之役

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正月,明朝发动“平播之役”,命四川总督李化龙统数省兵24万,八道并进攻打播州,四月中旬官兵云集围困海龙囤,播州土司兵顽强抵抗,李化龙下令“百道央攻”,五月中旬把杨应龙围于囤内,三省五总兵抽精锐设云梯轮番仰攻半月余,于六月初六凌晨破囤,杨应龙自缢死,官兵在囤上杀戮焚劫,履宇街市夷为平地,阶础纵横,瓦砾成丘,杨氏自唐以来在播州700余年的世袭统治从此结束。

篇5:遵义海龙屯

遵义海龙屯 -资料

遵义海龙屯位于遵义市北30公里的遵义县高坪区太平乡白沙村, 海龙屯众山簇拥,峡谷幽深,龙岩山高耸入云,峡谷中有白沙水,方圆约5公里,四周有铜柱关、铁柱关、飞龙关、飞风关、朝天关、飞虎关、万安关、西关、云凤楼,以及水牢、金库、银库、火药池、绣花楼、校场坝、采石场等遗址,

资料

海龙囤孤峰入云,四面陡峭,山后一线窄径是唯一通道,山下湘水环流,群峰簇拥,壁垒森严,完全是一派军事要塞的形式。这里是播州杨氏政权七百年统治的`后期老巢。囤中有许多遗址文物,是黔北的重要人文景观.

篇6: 神秘的海龙囤作文

神秘的海龙囤作文

我们脚下的中华土地,绚丽而多彩,神秘而奇妙。由贵州省博物馆副馆长、考古专家李飞博士带领团队发掘的遵义海龙囤,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

海龙囤是由贵州四大土司之一的播州杨氏土司在南宋时修建抵御敌人入侵的军事堡垒,杨氏土司统治播州720多年,到了第二十九代土司杨应龙时,在海龙囤发生了著名的“平播之战”。

我曾经去过海龙囤,海拔1300多米,站在山脚,仰望山峰,那山峰高耸入云,山顶云雾缭绕,好似披上了一层薄薄的面纱。山路逶迤,四面悬崖峭壁,植被茂密,昆虫随处可见。慢慢前进,偶然发觉一些山壁上有序排列着方正的圆孔。我不解的问导游:“这些孔是干嘛的呀?”导游告诉我:“这些孔是用来射杀山下的来犯之敌的。”我恍然大悟,脑中出现了一个画面:土司杨应龙率领大军与24万明军大战时,齐刷刷的箭从黑压压的洞口飞出,明军无力还击,死伤无数・・・・・・

往上,石板路变得湿滑,路面出现了许多小洞,据说是当年士兵运送粮食兵器到山顶时,用木棍杵地时留下的。当孔中积水溢出时,路面便变得湿漉漉的了。我猜这也是海龙囤易守难攻的`原因之一吧!继续朝山顶上爬,关隘渐渐多了起来。每一道关都气势宏伟,每一道关都历经沧桑。但让我印象最深的还是朝天关。此朝天关不仅造型比其他关要大,上面还有土司亲手写的“朝天关”三个大字,更为其增加了雄伟壮观。朝天关它南接飞凤,北望飞龙,是一个侦察敌情的好地方。为什么要将它修在这里呢?因为它是进海龙囤的重要关口,在飞凤飞龙关发现敌情时,就能提前进行御敌防御。

走过关,接下来就是令人“闻风丧胆”的三十六步天梯。这天梯非同一般,既然叫“天”梯,那肯定很高了吧!没错!这天梯长55米,坡度大约有45度,踏梯宽长2.7米。它也是上下海龙囤的必经之路。而且这个天梯,大人什么都不拿也都要花九牛二虎之力才能爬上去,更别说还要背武器,还要防止土司军的暗箭的明军了,所以登上去真是“难于上青天”。即使登了顶,也会被土司军团一刀斩死,送入黄泉。所以我认为三十六步天梯也该叫“不破之关”。

神秘的海龙囤荣获了“世界文化遗产”,也成为了贵州首个世界文化遗产。海龙囤不仅让我们贵州人感到骄傲,也让祖国感到自豪,更让全世界人民感到祖先的智慧与惊人的创造力。李老师说:“海龙囤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藏,我愿意用一生时间来守护它!”

遵义橘子范文

遵义会议主题党课

遵义组织生活会批评与自我批评

遵义医学院寒假放假时间

遵义驻村帮扶半年总结

遵义红色教育培训心得体会精选800字

遵义医学院有几个校区及校区地址哪个校区最好

导游词范文

导游词.

巫峡导游词

遵义海龙囤导游词(合集6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遵义海龙囤导游词,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