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主流的主流”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谈读书议论文800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谈读书议论文800字,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 目录
篇1:谈读书作文800字议论文
谈读书作文800字议论文
无论追溯到唐宋繁荣,还是立足当今强国盛世,读书始终是古今贤士至死不渝的追求,是匡衡在三寸茅屋中的凿壁偷光,是高尔基“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的谆谆教诲,是周树人妙趣横生的三味书屋,那么,读书的意义从何见之?
读书可以提升你的内在修养。培根在《谈读书》中写道:“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由此可见,读书的'确可以修养身心,丰富头脑,傅彩长才,而读不同类型的书籍可以弥补自身在不同领域的缺陷。三国时期,战功赫赫的大将吕蒙不喜欢读书,再三推辞读书学习,而在孙权的苦心劝告下,开始发奋读书,广泛涉猎,最终让鲁肃刮目相看,发出了“非复吴下阿蒙”的感叹。从此,目不识丁的粗俗大汉吕蒙,变成了文武双全,流芳百世的著名将领。而“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婉约清新的词风也不是空穴来风,她幼时寄养在藏书丰富的祖父家中,而父亲李格非则是苏东坡门下的得意弟子,因此在这个书香世家中,年仅几岁的李清照便对书格外喜爱,无所不读,饱览群书,知识积累十分丰富,这才造就了她在词坛上不可撼动的地位。但反观天资聪颖的方仲永,缺乏后天的读书积累,只是凭借着与生俱来的突出的天资,不读书,不提升,最终还是“泯然众人矣”。因此,读书是雕琢我们这块璞玉的刻刀,是推动船帆前进的劲风,是提升我们内在修养的重要方式,也是推动我们走向成功的必然选择。
读书可以提升你的外在气质。有苏轼诗云:“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可见,一个人对外表现出的气质形象,与他的穿着打扮没有太大的关系,他与一个人的知识积累,读书经历密切相关。酒中谪仙的李白潇洒肆意,一袭白衣让无数人仰慕钦佩,他的嗜酒如狂也成了人们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佳话,而倘若他不是才华横溢,博览群书,吟诗作对的诗仙李白,那他只能是一个邋里邋遢,嗜酒如命的著名酒鬼,而不是超凡脱俗的酒中谪仙。这两者最大的区别就是他是否有丰富的文学积累,是否博览群书,是否才华出众。居里夫人只是一袭黑衣上台作报告,再简洁朴素不过,但仍惊艳了众人,为什么,因为她有绝对惊人的科学成果,有数年来锲而不舍的积累与读书。个人气质的表现是读书经历的最直观体现,因为读书是刻在血脉中的文化积淀,是一个人是否自信,是否沉着的判断依据,因此,广泛的阅读能够提升一个人外在的气质。
小说《偷书贼》中那个求知若渴的小女孩在战火纷飞的社会中都竭尽全力去阅读,而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什么借口不去读书呢?读书可以提升你的外在气质和内在修养,趁着青春依旧,趁着光阴正好,去阅读吧,去尽你所能地汲取这精神食粮吧!
篇2:谈读书议论文
“读书百变,其义自见”。是呀!书,就是我们离不开的伙伴。“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冰心曾发出如此深深的感受。“多读好书还不好,什么好?”这是冰心话后我的感受。
我爱读书,既不是为了“黄金屋”,也不希望有“颜如玉”,只是从实践中体会到读书的无穷乐趣。
首先,读书的一大乐趣在于随心所欲。主人是你,是你去读书,而是书来管你。试想,一个大书架,塞满了书,古今中外,天文地理、侦探、言情、武侠……看哪一种都可以,不着急。而它们对你,是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的。那么多古圣先贤,在静默地等着你,为你述说他们的思想。你可以向孙子请教兵法,跟海明威谈斗牛,还可以跟司马迁谈天下大事——总之,当家的是你。慢慢的,你会觉得,世界如此之大,生活如此之多彩,大自然如此奥妙无穷,仿佛所有的知识画卷在你的脑海中一一展现。而你也已超然物外地掌握着历史。久而久之,这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感觉愈演愈烈。不变为“书痴”者鲜矣。
书趣之二,在于可以大发议论。凡着书立说者,必为一时之俊才。虽是俊才,有时也会有疏漏,而这疏漏偏偏被你看出来了,你高兴不高兴?
篇3:谈读书议论文
读书,应当符合“时宜”,选择适宜的书来读,不要忘了常读、好读、同时关心“窗外事”。
读书,要选好适合的书,你是小学生,你可以去读《安徒生童话》,读《柳林风声》、看漫画,也自然没有人拦着你,你还小,有好多字不认识,看看这些也就算了,同时还可以你的读书兴趣,何乐而不为呢?你若是中学生,大了、懂些事了,这时需要去读朝花夕拾》,读《三体》,读各式各样的书,积攒自己的涉猎范围才好,若这时,你反过来,在同龄人里面读《一千零一夜》来,同龄人必然心中存有优虑,他怎么了?再大、再大……随着年龄由小变大,你的脚也大起来鞋子也从35、36变成38、39。书也是,随着年龄的变大,要读的书也开始由浅人深,读书的内容也由少而多。这是一样的,是真理,也适用于所有人。
读书,应当找好时间来读。早、中、晚,甚至是半夜,你会在什么时候读书?是父母他们会让孩子不要在晚上读书,因为太晚了。为父母的这么想是有道理的,也是正确的。不过我们还需再分,在写作业(工作)前读还是睡觉前读?这里要基于你自己的现状来看的东西——适合自己的,参考别人的,考虑大家的。你若是自己读书影响了他人,这自然是不好;你若自己读书伤害了身体,这也是不行;你若是不知道该怎么做,你可以看看自己身边的“学霸”借鉴一下他们的作风,同时自己改一改就行了。一旦选择了,就不要放弃。
读书,不要忘了,常读,好读。这个观点我是从冰心的“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里取出来的,常读书,书并非一日可读完的,有的很薄有的很厚很厚,如《国学四十讲》和《昆虫记》等等,这些书比词典还厚。你也不能在短时间内读完它们,可是当你不得不去读时,你也须去读,去把它们分开来读,那时自然要勤读了,你读完一章,若要再隔几个月再读第二章时,第一章的内容便所剩无几了。常读书是必要的,同时你也要好读,好读书了你才能常读书,常读书了你才能好读书,这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匡衡因好读书,所以也想要常读书,便有了凿壁偷光的说法,居里夫人因好读书,在读书时她的姐妹在她后面放了一叠椅子,居里夫人若动一下,椅子便掉下来,但直到她读完整本书,椅子仍未倒下。可见,常读和好读是读书人应有的好习惯。
读书,还需关注窗外事,你若只是读书,那便是书呆子,只是读和想而不把所读的用于所做的,那么你也只会读书,常读好书……前面的所有便是一纸空文,这才是核心。一个不读书的人若关心“窗外事”也不致有此下场,是人,若关心“窗外事”便可以心中有天下之志,心中有了“窗外事”才能让所学的东西合理地运用,日寇来时,梁思成还在山中考古,但回到北平,收到日军邀请后,便头也不回立刻离开,若不关心窗外之事,人可能仅仅在自身事业里,却枉负了事业本身的义意,是为了更高尚的东西。读书的意义也一并失在其中了。
现在真是说来好笑:身边的人不关心窗外之事都说天下太平,只是读书,有的甚至没有做到常读和好读,纷纷失了本意,去追求试卷上的红数字,也真是神奇。人不止是只看结果的,你失了意义所在,又有何用呢?愿大家不仅读好了书,还要忆起读书的本意,不忘本,心中有窗外事,做一个心怀天下读书人!
篇4:谈读书议论文
我记得有一位名人曾经说过“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意思是说:书中有许多“宝贝”,只要我们认真读,仔细读,自然就会发现它们。在现在的社会上,如果不读书,那想要找到一份工作就太不容易了。
李白小时候上学时,老师在上面认真地讲课,李白却在下面的桌子下做小动作,有时,他甚至还会逃课,跑到野外的草地上玩耍。一次,李白又逃课跑出来了。他在河边看到一个老婆婆,只见他正在一块大石头上磨铁杵。李白连忙跑过去问道:“老婆婆,您在磨什么呀?“”我正要把这个铁杵磨成一个绣花针哩!“老婆婆微笑着回答道。李白十分惊讶:”你得磨到什么时候呀?”她说:“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说完,又低头认真地干了起来。李白听后,又羞又愧,连忙跑到了学堂,认真地读书。后来,李白成了一个家喻户晓的大诗人,他写过的诗篇不计其数。这正是他通过勤奋学习的结果。由此可见,书能为人们打开智慧的大门,使之飞向诗歌的王国。现在,国家发达了,可仍然有些贫困地区的孩子连饭都没有吃,更谈不上上学了。但他们多么渴望能成为一名学生啊!有一个记者曾经去采访过一个贫困人家的孩子,那孩子说:“如果能让我去上学,即使是翻过千山万水也愿意!”当时,在场的人都哭了。我们还是比较幸运的在,能够天天前着书包去上学,那我们为什么不好好珍惜呢?”
读书,是人一生的追求。我们是祖国的花朵,是中华民族的未来。李白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如果我们不好好学习,怎么能使祖国更加强大呢?怎么能够挑起“四化”的重担呢?
篇5:谈读书议论文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这些名言是和读书息息相关的。
我们现在课程很多,自然没有许多时间去读课外书。但是你试抚心自问:我们每天真抽不出一点时间吗?只要你每天抽出半个小时,你每天至少可以读三四页,每月可以读一百多页,一年就可以读四五本书,这样的积少成多不但可以开拓你的视野,还可以陶冶你的情操。这也说明了,你能否在课外读书,不是你有没有时间的问题,而是你有没有决心的问题。
社会有许多人都比你忙,但许多人的学问都是在忙中做成的。美国有一位文学家、科学家和革命家弗兰克林,幼时在印刷局里做小工,他都是抽闲暇的时争分夺秒的读书。我们心中敬佩的孙中山先生,我想你没有那位奔走革命不暇暖的老人家还忙吧?他生平无论有多忙,没有一天不偷暇读几页书。你只要看他的《建国方略》,你便知道他不仅是一位政治家,而且还是一位学者。不读书而讲革命,不知道“光”的所在只是窜头乱撞,终难成功。这个道理,孙先生懂得最清楚的,所以他的学说特别重“和”。
人类的学问是永无止境的,你不努力跟着跑,便会落伍退后,这固不说。尤其要养成读书的好习惯,就是在学问中寻找一种兴趣。如果你没有你自己的嗜好,没有一种东西来让你从中感到快乐,将来离开了学校,说不定你会被恶习惯引诱。如果你能在读书中寻出一种乐趣,你将来抵抗诱惑的能力肯定会比别人强。同样,这种兴趣现在不去培养,将来你是永不会寻出的。常人都是越老越麻木,你现在已比不上三五岁的孩子们那样好奇。你长大一岁就会对敏锐力迟钝一分。
兴趣要在少时设法培养,一旦过了正当时节,便会萎缩。比如写字,你在少时就喜欢写字,你到老都会喜欢。假如你在少时代错过机会,后天又自愿去学,那是比登天还难。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也是这样。
知识是无止境的,有的人一辈子去读,也只是九牛一毛,当你真正的培养成“读书会,会读书”的时候,你便可以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那时你的生活将会过得非常的充实,知识也会越来越广阔。
听了我的一番介绍后,你们会有所感吗?让我们从小就做起,热爱知识,热爱读书,让我们的情操得到陶冶。
篇6:谈读书议论文
有一天下午,我在和朋友聊天,聊着聊着,我不禁想起了那天傍晚我的所作所为。想起这件趣事,我眼泪都快笑出来了。
那是一个凉爽的傍晚,我和爸爸骑自行车到一点味吃饭。我们走上楼,坐了下来。我先把饭点了,看到对面的书柜,我眼睛一下亮了起来。我走过去一看,里面陈列了许多杂志、小说等,我选了本《马小跳之笨女孩安琪儿》便有滋有味地看了起来。
我边看边向爸爸走去,不小心碰了一下桌角,我摸了摸受伤的地方,又继续看。走着走着,我感觉到沙发旁了,便坐下来。“扑”!我竟坐到了地上。我就索性坐着又看。爸爸觉得难为情,小声说:“尧尧,快起来!”我边看边说:“等等!安琪儿要偷她爸爸的足球了!”说罢,我摸索着,像盲人一样,慢慢地坐上沙发后,又舒服地看了起来。那夸张搞笑的情节,那充满童真的字词深深地吸引着我。
饭来了。我一只手举书,一只手吃饭。我把饭粒喂到下巴上了我也不管。好不容易吃完了一碗饭,爸爸让我走,我就捧着书走了出去。则走出店门,服务员说:“小朋友,这书好像是我们的吧?”我反应过来,拿着书一边看一边走向书柜。到书柜跟前,我还津津有味地看着。“尧尧!”爸爸发最后通牒了,“你再不走我就走了!”我“嗯”了一声,恋恋不舍地放下书,走了出去。
我骑上自行车,下意识地往新华书店骑去。
篇7:谈读书议论文
随着时代的年轻化,丧文化在新生一代之中愈发地流行,一些无厘头的言论此起彼伏。其中“读书无用”的言论更是可笑至极。 且不说提出这种言论的人抱以何种心态,单说他的视力绝对是有问题的。不然怎不见我中华上下五千年传统文化中书的决对领袖地位,哪个君王不知半点诗书,哪个伟人腹中无半点书香,王侯将相尚且如此,更不说以文化著名的大家诗人。先秦的诸子百家争鸣,汉代司马迁著《史记》,唐朝诗才辈出,宋代词人纷现,明清小说鼎盛,近代新兴艺术的流传,这一桩桩一项项的背后哪一个不需要读书识字的累积?我泱泱中华的开国领袖毛主席更是曾言——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
伟人锐利的目光抓紧读书的妙处,实现自身的升华,这是不争的事实。而那些发出谬论之人究竟为何有此荒唐之言呢?想来是那懒惰脆弱的心理经不住知识的考验,耐不住读书的寂寞,又经不起一时无法融入书中的打击和外界纷纷扰扰的诱惑而自我放弃之后颓丧之言罢了。更不幸的是,当今社会,绝大数的人只用目光所及之处可见手机的身影,那他们的目光就好像负极接触正极似的紧紧黏在手机之上,任他东西南北风也吹不散对手机的那一腔火热的爱意。而这恰恰是“读书无用”荒唐之言出现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这种大时代的丧背景之下,也不乏爱好读书能自我约束之人,的高考状元黄亦陈就是一个积极向上的例子,一个握住自己人生的最初方向的学霸。同时恰恰体现了发出支持谬论的主力军——大量新生代的少年的可笑。其实对于涉世未深的青少年而言,书籍是汲取经验与营养必不可缺的。书是一种载体,里面所蕴藏的是先辈伟人所遗留的智慧结晶,其价值不可估计。且如今的社会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创造巨人的时代,如果一个少年不读书,不学无术,那么将如何紧跟时代的脚步?时代以光速发展,而大量青年却仍是步行追赶,结果将是永远的落后。
因此敲醒自己,重视读书学习是必要的,承认读书的价值是必须的。
篇8:谈读书议论文
什么是读书?我认为读书分为两部分:一是“读”,二是“书”。而“读”又有朗读和阅读之分。若再细分下去那便若老榆的根,纵横交错,错综复杂。
朱子常言:“读书有三道,谓心到,眼到,口到。”这是古仁人的读书之道,也是现代人的读书之道。
我认为读书也应该这样读:
读书要带着心——赤子之心,这是必要的。读书之前应有一颗爱书的心,想读的心,真诚的心,真实的心。把你的的心打开了,作者的的文字才能进去,你才能感受到作者的心。我们老师常说:“做阅读题的时候,一定要把心沉进去,用心去阅读,这样才会得心应手。”于是用心的同学得到九分收获,而草草了事的同学只得到一半甚至更少的果实。读书就是这样,文字在行间跳跃,读者与作者坦然相对,捕捉着作者自己的酸甜苦辣、喜怒悲欢。读书就是读者与作者的心灵对话,你带一片赤诚纷至沓来,我怀一颗热心与你相拥。
读书要带着眼,这是基础。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读书时心灵之窗关了,也就容易背离读书之意。著名央视节目主持人董卿出生于书香门第,从小在书林中成长,工作之余,他每天都会挤出两个小时阅读,十年如一日,日日如此《朗读者》中的她手捧书本,眼神专注,心无杂念,满眼尽是字里行间的柔情,所谓“腹有书诗气自华”。随着科技的发展,听书软件等传媒方式渐趋占了主流,听虽也有听的好处,但越来越少的人不愿意捧起书本却是不争的事实,我觉得这并不是进步而是退化。读书的本质还是去捧起书本,用眼睛去认真品味。
心眼到,口又怎能缺。读书要张口。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从小父母就会教我们背唐诗宋词,呀呀学语的我们,努力地张着口,模仿着父母的发音,什么也不懂的我们还是把晦涩的古诗背了下来,这是我们最初的阅读。读书读书,贵在模仿,也贵在一个“读”字。
心到,眼到,口到,读书之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是古人读书之态度,我们亦应如此。
篇9:谈读书议论文
高尔基曾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对于我来说,书籍如同涓涓细流的泉水慢慢汇成我知识的海洋。
四岁时,母亲给我读了我人生中的第一本书——《西游记》。
当时的我所认识的字屈指可数,看着那些精美的图画,只能靠猜才能读懂一点点内容。
母亲见我如此渴望地想知道里面的故事,每晚睡前便给我讲一段,那段时间每天晚上睡觉前是我最期待的时光,渐渐地经过母亲一段时间手舞足蹈的解说,我终于似懂非懂地把这本书听完了。
五岁时,母亲说无规矩不成方圆,上小学前先学些规矩,然后让我背《弟子规》。
接着就开始一个字一个字教我认读,我每天拿着本《弟子规》反复念着:“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不知不觉中我便认识了1000多个字。
虽然几年过去了,我已经背不出完整的《弟子规》了,但里面的那些道理早已经融入到我脑中,使我受益匪浅。
六岁时,母亲陆陆续续给我买了一些漫画书,有漫威英雄系列的,也有中国连环画英雄人物书。
中国连环画英雄人物书分别是《郑成功》、《戚继光》、《陈化成》和《林则徐》等,那时候的我并不懂得书里讲的是什么,只觉得画得真好看。
母亲便让我看着上面的图画,然后让我用自己所能理解的把内容讲解给她听,再说说我自己的理解跟想法。
当时在我童稚的眼里,那些英雄是多么地英勇潇洒。现在当我拿起那套书时,我才明白一个朝代的衰败对于那些爱国英雄来说内心是多么地痛苦。
上小学时,我开始接触读一些世界名著,比如《小飞侠》、《小王子》等等,我喜欢童话中好奇、单纯善良的小王子,也羡慕永远长不大、勇敢无畏、热衷冒险的彼得潘。
现在我还在选读一些名著,但是随着我慢慢长大,我反而更喜欢读一些中国古典名著。
这些名著中,最让我爱不释手的要数《封神演义》了,对于里面栩栩如生的人物描写,充满神奇色彩的妖魔鬼怪,跌宕起伏故事情节,我想作者许仲琳一定花费了不少的心思吧。
臭名远扬的暴君纣王让我看得咬牙切齿恨不得破口大骂,“子牙渭水钓王侯”这个典故使我回味无穷,百读不厌。
无论读什么书,书籍就像涓涓细流的泉水灌溉着我们,慢慢汇聚成我们知识的海洋”。
此时的我们也应如同一块干枯的海绵如饥似渴般去汲取泉水的浇灌,遨游在知识的海洋中。
篇10:谈读书议论文
谈到读书,大部分青年学生一定会抱怨:“都读了这么长时间的书了,还谈读书,有什么可谈的?”的确,我们当中的许多人都已经读了十多年甚至二十多年的书了,但为什么没有一点成绩或效果呢?我认为这态度的问题恰恰是原因之一。
我们大部分人都抱着老师提出的问题懂了就行了,至于其中的道理不必多加思考和揣摩的态度。元朝的关汉卿有一句话说得好“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我们现在正处在人生的春季,要端正读书态度,才能读好书,才能把知识学到手,否则长大后就会“老大等待徒伤悲”的。
只有“读书破万卷”才能“下笔如有神”。也就是说书读多了,读透了,写文章的时候,才能顺笔成章。
毛主席一生中读过的书有很多很多,所以毛主席知识渊博,才能写出那么那么美的文章和那么有代表性的词,使得我们后人读了至今受益匪浅。
记得毛主席曾经向他的朋友借过一本书,读的时候竟然忘记了这是朋友的书,误认为这是自己的书,往上面做了自己的读书笔记以及自己的感悟与体会,等到要还书的时候,才想这是朋友的书,朋友看到毛主席的读书笔记深受启发并更加尊敬毛主席了。
毛主席读书时就习惯做读书笔记,以及对书中作者的思想或道理加以认真的思考和揣摩。这种认真读书态度是我们所缺乏的,也是我们要学习的,要借鉴的。
我们如果能像毛主席一样有端正的读书态度,那么再难的知识和学问也变得容易了。
★ 议论文谈勇气
★ 谈意气议论文
★ 谈幽默议论文
★ 谈读书教案
★ 的读书的议论文
谈读书议论文800字(共10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