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天没好事”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1篇贴春联的习俗是什么,小编在这里给大家带来贴春联的习俗是什么,希望大家喜欢!
- 目录
篇1:春节习俗:贴春联
春节习俗:贴春联 -春节
南方网讯 围绕着春节,几千年来形成了许多风俗习惯。有些习俗,如接神、敬天等,带有迷信色彩。随着人们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已逐渐被淘汰了,有的习俗,赋予了新的内容,如燃放鞭炮、张贴春联和年画、耍龙灯、舞狮等等,迄今仍广为盛行。
贴春联
春节到了,家家户户都喜欢贴春联,给节日增添了浓郁的气息。
乘四化春风创伟业鼓九州生气迈征程
春联,又名对联、门对,古时有“桃符”、“门帖”
之称。它是我国独创的一种文学形式,是诗歌中一朵精美别致的小花。
相传五代以前,古人,对某些自然灾害或自然现象不领悟,误认为是神鬼作祟,于是,过年时多用两块桃木削制成一寸多宽、七八寸长的木条,上面写着神荼、郁垒二神名,挂于门户。传说这里面还有一段生动的故事呢。
很早以前,有个风景秀丽的度朔山,山上有一大片桃林。桃林里有棵很大很大的桃树,树下有两间石屋,石屋内住着两兄弟:哥哥叫神荼,弟弟叫郁垒。兄弟俩力大无比,雄狮见了低头,恶豹见了瘫地,老虎为其守林。兄弟俩相依为命,和桃林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天旱了,他们挑来泉水,生虫了,他们细心去捉;培土整枝,辛勤劳作,不辞劳苦。那桃林终于结下累累硕果,那棵大桃树结的果又格外大、格外甜。人们都说它是仙桃,吃了能延年益寿,成为神仙。
在度朔山的东北面,有一个野牛岭,岭上有个野王子。这野王子也有笨力气。他仗着自己力大人多,占山为王。
他狠毒如蛇蝎,吃人心,喝人血,可把这一方的老百姓害苦了。野王子听说度朔山上有仙桃,吃后能成仙,垂涎三尺,派人上度朔山,喝令神荼兄弟俩献仙桃,兄弟俩冷冷一笑,说:“俺这仙桃只送穷人不贡王。”说完把来人撵下了山。
野王子知道后气得七窍生烟,即带三百人马上度朔山。神荼兄弟带着守林虎出桃林迎战,两方相遇,一场恶战霎时把野王子打得狼狈逃窜。
野王子吃了败仗,逃回岭上,想仙桃茶饭不香,思报仇昼夜难眠。
在一个墨黑的夜里,风呼呼地叫,神荼兄弟正睡得香的时候,忽听外边有动静,急忙起身开门一看,只见从东北方向过来几十个鬼怪,个个青面獠牙,红发绿眼,奇形怪状,噢噢乱叫着向他们扑来。兄弟俩毫无畏惧,神荼随手提了根桃枝迎上去,郁垒抓了把草绳跟在后面。哥哥在前面抓,弟弟在后面捆,不多时,几十个鬼怪全被捆了起来,个个喂了老虎。
原来这些鬼怪是野王子和他手下人装扮的,本想把荼神兄弟俩吓跑,谁知毒计不成却丧了命。
次日,这事马上传开了,神荼兄弟的名字也就一传十,十传百,越传越远。
后来,兄弟俩去世了,人们传说兄弟俩上了天堂,被老天爷封为专管惩治万鬼的神仙,他们过去种下的桃林能驱鬼避邪。此后,逢年过了,人们纷纷削制两片桃木板,画上神荼、郁垒与虎,挂立于门的两边,以示驱灾压邪,保护家人平安之意。这种桃制的木条即称“桃符”。这就是我国最初的春联。清代《燕京岁时记?春联》对春联作了注释:“春联者,即桃符也。自入腊以后,即有文人墨客,在市肆檐下书写春联,以图润笔。祭灶之后,则渐次粘挂,千门万户,焕然一春。”可见,桃符就是最初的春联。
到了五代,后蜀的勐昶,开始在桃木条上题写联语。
有一次,他命翰林学士辛寅匪题写桃符板时,觉得辛的词句欠佳,便亲自写了一副联语:“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是我国最早的第一副春联。到了宋代,春节贴春联已成为民间的习惯。不仅春节贴,平日逢吉日喜事,都在门上、建筑物的楹柱上张贴。然而,正式命名为春联,乃始于明太祖。据 瞻的《簪云杂话》所记:“帝都金陵,除夕前忽传旨,公卿土庶之家,门口须加春联一副,帝(明太祖)微行出观。”帝王的提倡,使春联日盛。到了清代康熙年间,春联的思想性与艺术性均有很大的提高。
相传,清朝乾隆皇帝游江南的.时候,一天经过南方一个叫通州的小镇,他想到河北省有个大地方也叫通州,于是提出要与他的部下合写一幅以通州这个地方为内容的对联。随时他就写上联:“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他的部下看后感到棘手,一个个急得象热锅上的蚂蚁,关门查找资料,忙得不亦乐乎。然而所对出的下联,乾隆都不中意。后有一名默默无闻的小随从,上街游玩发现通州这个镇虽小,却有与众不同的特点,就是当铺非常多。望着人们出入当铺不禁灵机一动,吟出一句妙语:“东当铺,西当铺,东西当铺当东西”。乾隆一听,拍手叫好,当即下令对此人给予嘉奖,并升官三级。从这联话趣事中,看出清朝春联的盛行。
春联是一种特殊形式的诗,字数一般在三字以上不等,多到五百多字,上下两联相等,意义相近,相关或相反。一般来说,创作春联有四方面的要求:一是字数要相等,二是结构要相同,三是词性要相当,四是平仄要相协。如:
“爆竹声声辞旧岁银花朵朵庆新春。”
这副春联,两边都是七个字,字数相等。“爆竹声声”对“银花朵朵”,都是名量结构:“辞旧岁”对“庆新春”都是动宾结构,这是结构相同。就词性而言,“爆竹”与“银花”都是名词,“声声”和“朵朵”都是量词重迭,“辞”和“庆”都是动词,“旧”与“新”都是形容词,“岁”与“春”都是名词。上词是,仄仄平平平仄仄;下联是,平平仄仄仄平平,这是平仄相协。上述四要求,一、二是最基本的。但有时孤立看上去,上下联中某一个字似乎对得不工整,但从大的结构来看,却是对称的。
篇2:春节习俗:贴春联
春节习俗:贴春联
贴春联门神
贴春联的习俗,大约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后蜀时期,是有史为证的,根据《玉烛宝典》,《燕京岁时记》等著作记载,春联原始形式就是人们所说的“桃符”。
秦叔宝和尉迟恭在中国古代神话中,相传有一个鬼域的世界,当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盖三千里的大桃树,树梢上有一只金鸡。每当清晨金鸡长鸣的时候,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必赶回鬼域。鬼域的大门坐落在桃树的东北,门边站着两个神人,名叫神荼、郁垒。如果鬼魂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垒就会立即发现并将它捉住,用芒苇做的绳子把它捆起来,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惧神荼、郁垒。于是民间就用桃木刻成他们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以避邪防害。后来,人们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垒的名字,认为这样做同样可以镇邪去恶。这种桃木板后来就被叫做“桃符”。[7]到了宋代,人们便开始在桃木板上写对联,一则不失桃木镇邪的意义,二则表达自己美好心愿,三则装饰门户,以求美观。又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上写对联,新春之际贴在门窗两边,用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的`美好心愿。为了祈求一家的福寿康宁,一些地方的人们还保留着贴门神的习惯。据说,大门上贴上两位门神,一切妖魔鬼怪都会望而生畏。人们所仰慕的捉鬼天师钟馗,即是此种奇形怪相,
所以民间的门神永远都怒目圆睁,相貌狰狞,手里拿着各种传统的武器,随时准备同敢于上门来的鬼魅战斗。唐朝以后,除了以往的神荼、郁垒二将以外,人们又把秦叔宝和尉迟恭两位唐代武将当作门神。相传,唐太宗生病,听见门外鬼魅呼号,彻夜不得安宁。于是他让这两位将军手持武器立于门旁镇守,第二天夜里就再也没有鬼魅搔扰了。其后,唐太宗让人把这两位将军的形象画下来贴在门上,这一习俗开始在民间广为流传。由于我国民居的大门,通常都是两扇对开,所以门神总是成双成对。
桃符
宋代王安石在《元日》这首诗中写道:“千门万户尤眨总把新桃换旧符。”,形容初日的光亮。诗中的“桃”和“符”是互文,意即总把新桃符换下旧桃符—除旧布新。
桃符关于桃符有个美丽的传说---很久以前,东海度朔山风景秀丽,山上有一片桃林,其中有一株桃树巨大无比,枝繁叶茂,曲蟠三千里,结的桃子又大又甜,人吃了这树上的桃子能变成神仙。
一个漆黑的夜晚,有青面獠牙、红发绿眼的鬼怪想偷吃仙桃。桃林主人神荼、郁垒二兄弟用桃枝打败鬼怪,并用草绳捆着喂了看山的老虎。从此,两兄弟的大名令鬼怪为之惧怕,他们死后变为专门惩治恶鬼的神仙。后世人们用一寸宽、七八寸长的桃木板画上神荼、郁垒两神仙像挂在自家门两侧,以驱鬼祛邪,这种桃木板被称作“桃符”。随着时代的变化,桃符本身也在变化,以后人们又将两个神仙的名字写在桃符上,代替画像,再后来,又发展到“题桃符”,即将字数相等、结构对称、意思相应的短诗题写在桃符上,这就是春联的前身。
篇3:贴春联的习俗是什么
贴春联的习俗
春联俗称“门对”、“春贴”、“对联”、“对子”,雅称“楹联”。古代的汉族民俗文化。喜庆的大红春联是对联的一种,在春节时张贴,故名春联。春联的来源其一是桃符。最初人们用以避邪,后来画门神像木刻人形应挂在门旁于桃木上,再简化为在桃木板上题写门神名字。春联的另一来源是春贴,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后渐渐发展为春联,表达了汉族劳动人民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春联,起源于桃符(周代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据《后汉书·礼仪志》说,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神荼”、“郁垒”二神。“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户,名仙木,百鬼所畏。”所以,清代《燕京时岁记》上说:“春联者,即桃符也。”五代时,西蜀的宫廷里,有人在桃符上提写联语。据《宋史·蜀世家》说:后蜀主孟昶令学士章逊题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便是我国的第一副春联。直到宋代,春联仍称“桃符”。王安石的诗中就有“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为纸张,叫“春贴纸”。明代:桃符才改称“春联”。明代陈云瞻《簪云楼杂话》中载:“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前忽传旨:公卿士庶家门口须加春联一副,帝微行时出现。”
春联的贴法
分清楚上下联
从平仄上区分,上联的最后一个字为仄声(现代汉语中的三声和四声),下联的最后一个字为平声(一声和二声),如“岁”为仄声,“新”为平声。从意境上区分,下联的意境一般比上联的意境深刻远大一些,如“雄鸡辞旧岁,灵犬迎新春”,迎新春就比辞旧岁的意境深刻些。
贴横批
古人书写顺序是从右至左,现在很多横批人已经不按过去的书写方式了,也有从左向右书写的。所以,主要看横联。从面对大门的方向看:如果横联是从左向右的现代写法。如果正规的话应该按照古代的写法!即从右往左书写!
上下联
根据横批的顺序确定上联的方向,再贴上下联。现在贴在大门上的春联一般称为门联,贴在里门(二门)上的称为重门联。很多家庭现在都安装了防盗门,此时张贴对联直接把上下联挂在防盗门上即可,如果贴在周边的墙上,反而显得不够工整。
春联的由来
春联,起源于桃符(周代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据《后汉书·礼仪志》所载,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降鬼大神“神荼”、“郁垒”的名字。“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户,名仙木,百鬼所畏。”
所以,清代《燕京时岁记》上记载:“春联者,即桃符也。”五代十国时,宫廷里,有人在桃符上题写联语。《宋史·蜀世家》说:后蜀主孟昶令学士辛寅逊题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便是中国的第一副春联。直到宋代,春联仍称“桃符”。王安石的诗中就有“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为纸张,叫“春贴纸”和“春联”。
春节普天同庆,故除了各家门口要贴春联外,猪舍,鸡鸭舍等处也要贴对联,寓意六畜兴旺,格式一般为鸡鸭满圈,牛羊成群,六畜兴旺等。
与春联的来历有关的传说
相传在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山海经》里,有一个鬼域的世界,中间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盖三千里的大桃树,树梢上有一只金鸡。每当清晨金鸡长鸣的时候,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必赶回鬼域。鬼域的大门坐落在桃树的东北,门边站着两个神人,名叫神荼、郁垒。如果鬼魂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垒就会立即发现并将它捉住,用芒苇做的绳子把它捆起来,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惧神荼、郁垒。于是民间就用桃木刻成他们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以避邪防害。
后来,人们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垒的名字,认为这样做同样可以镇邪去恶。这种桃木板后来就被叫做“桃符”。到了宋代,人们便开始在桃木板上写对联,一则不失桃木镇邪的意义,二则表达自己美好心愿,三则装饰门户,以求美观。又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上写对联,新春之际贴在门窗两边,用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的良好心愿。
唐朝以后,除了以往的神荼、郁垒二将以外,人们又把秦叔宝和尉迟恭两位唐代武将当作门神。相传,唐太宗生病,听见门外鬼魅呼号,彻夜不得安宁。于是他让这两位将军手持武器立于门旁镇守,第二天夜里就再也没有鬼魅搔扰了。其后,唐太宗让人把这两位将军的形象画下来贴在门上,这一习俗开始在民间广为流传。
精选春联
上联:喜居宝地千年旺下联:福照家门万事兴横批:喜迎新春
上联:一帆风顺吉星到下联:万事如意福临门横批:财源广进
上联:一帆风顺年年好下联:万事如意步步高横批:吉星高照
上联:一帆风顺年年好下联:万事如意步步高横批:五福临门
上联:一干二净除旧习下联:五讲四美树新风横批:辞旧迎春
上联:一年好运随春到下联:四季彩云滚滚来横批:万事如意
上联:一年四季春常在下联:万紫千红永开花横批:喜迎新春
上联:一年四季行好运下联:八方财宝进家门横批:家和万事兴
上联:迎喜迎春迎富贵下联:接财接福接平安横批:吉祥如意
上联:迎新春江山锦绣下联:辞旧岁事泰辉煌横批:春意盎然
上联:迎新春事事如意下联:接鸿福步步高升横批:好事临门
上联:占天时地利人和下联:取九州四海财宝横批:财源不断
上联:壮丽山河多异彩下联:文明国度遍高风横批:山河壮丽
上联:春联对歌民安国泰下联:喜字成双花好月圆横批:国泰民安
上联:春满人间百花吐艳下联:福临小院四季常安横批:欢度春节
上联:春满人间欢歌阵阵下联:福临门第喜气洋洋横批:五福四海
上联:春色明媚山河披锦绣下联:华夏腾飞祖国万年轻横批:山河壮丽
上联:五更分两年年年称心下联:一夜连两岁岁岁如意横批:恭贺新春
上联:汗马绝尘安外振中标青史下联:锦羊开泰富民清政展新篇横批:春满人间
上联:惠通邻里,门迎春夏秋冬福下联:诚待世贤,户纳东南西北财横批:吉星高照
春节食俗
在古代的农业社会里,大约自腊月初八以后,家庭主妇们就要忙着张罗过年的食品了。因为腌制腊味所需的时间较长,所以必须尽早准备,我国许多省份都有腌腊味的习俗,其中又以广东省的腊味最为。
蒸年糕,年糕因为谐音“年高”,再加上有着变化多端的口味,几乎成了家家必备的应景食品。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状的黄、白年糕,象征着黄金、白银,寄寓新年发财的意思。年糕的口味因地而异。北京人喜食江米或黄米制成的红枣年糕、百果年糕和白年糕。河北人则喜欢在年糕中加入大枣、小红豆及绿豆等一起蒸食。
山西北部在内蒙古等地,过年时习惯吃黄米粉油炸年糕,有的还包上豆沙、枣泥等馅,山东人则用黄米、红枣蒸年糕。北方的年糕以甜为主,或蒸或炸,也有人干脆沾糖吃。南方的年糕则甜咸兼具,例如苏州及宁波的年糕,以粳米制作,味道清淡。除了蒸、炸以外,还可以切片炒食或是煮汤。甜味的年糕以糯米粉加白糖、猪油、玫瑰、桂花、薄荷、素蓉等配料,做工精细,可以直接蒸食或是沾上蛋清油炸。
饺子,北方年夜饭有吃饺子的传统,但各地吃饺子的习俗亦不相同,有的地方除夕之夜吃饺子,有的地方初一吃饺子,北方一些山区还有初一到初五每天早上吃饺子的习俗。吃饺子是表达人们辞旧迎新之际祈福求吉愿望的特有方式。按照我国古代记时法,晚上11时到第二天凌晨1时为子时。“交子”即新年与旧年相交的时刻。饺子就意味着更岁交子,过春节吃饺子被认为是大吉大利。另外饺子形状像元宝,包饺子意味着包住福运,吃饺子象征生活富裕。
真正过年的前一夜叫团圆夜,离家在外的游子都要不远千里万里赶回家来,全家人要围坐在一起包饺子过年,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做成饺子皮,再用皮包上馅,馅的内容是五花八门,各种肉、蛋、海鲜、时令蔬菜等都可入馅,正统的饺子吃法,是清水煮熟,捞起后以调有醋、蒜末、香油的酱油为佐料沾着吃。
也有炸饺子、烙饺子(锅贴)等吃法。因为和面的“和”字就是“合”的意思;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饺子象征团聚合欢;又取更岁交子之意,非常吉利;此外,饺子因为形似元宝,过年时吃饺子,也带有“招财进宝”的吉祥含义。一家大小聚在一起包饺子,话新春,其乐融融。
元宵,元宵节,道教称之为“上元节”。据元代伊土珍《(女+郎)环环记》引《三余帖》记:嫦娥奔月后,羿思念成疾。正月十四日夜忽有童子求见,自称为嫦娥之使,说:“夫人知君怀思,无从得降,明日乃月圆之候,君宜用米粉作丸,团团如月,置室西北方,叫夫人之名,三夕可降而。”羿如法而行,嫦娥果然降临。可见元宵节吃元宵,是取“团团如月”的吉祥之意。
明代时,元宵在北京已很常见,做法也与今天无异。清代康熙年间朝野盛行“八宝元宵”、马思远元宵。民国初年还有袁世凯因元宵与“袁消”音同,故下令禁喊元宵之事。元宵用面除江米面外,还有粘高梁面、黄米面等。馅则有桂花白糖、山渣白糖、什锦、豆沙、枣泥等。形制上,或大若核桃,也有小如黄豆的“百子汤元”,还有实心圆子和薄皮的“碌皮汤园”。
篇4:贴春联习俗的由来
贴春联习俗的由来
由来春联一开始不叫“春联”,而叫“桃符”。据说贴桃符的起源很早,当时贴“桃符”是为了用来驱除妖魔鬼怪。传说,古代有一种极其凶残的怪兽,经常作恶,危害百姓,却又没有什么东西可以降住它。后来,有两位专门除妖的神仙,他们用桃枝降住了怪兽。于是,民间便传出,直呼偶在门上挂上刻有两位神仙名字的桃枝,妖魔鬼怪便不敢靠前。后来,这样的桃枝被称为“桃符”,“桃符”便流行下来了。
在五代十国时期,桃符演变成了春联。据记载,当时后蜀主孟昶让张逊在桃木上题词,他写完之后,孟昶觉得不对仗,便又写道:“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这是中国第一幅春联,而在当时还被成为桃符。后来纸张的出现,桃木换成了红纸。春联真正的出现是在明朝朱元璋时期,当时,朱元璋要求家家户户贴春联,于是大街小巷处处贴满了春联。
意义为农历新年增添喜气的气氛。春联都是红底黑字或者红底金字,加之各种纹饰,符合新春的喜庆和欢乐,为农历新年增添了喜庆的.气氛。
表达美好的祝愿和愿景。春联中的纹饰,如鱼,寓意年年有余;美好的语言,如“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等美好的祝福语表达了人们对来年的美好渴望。
民间说法有避凶免难的作用 。这一说法来源于“年兽”的传说,据说年兽怕红,于是每年除夕家家户户贴对联,就是为了驱除年兽,因此贴对联的习俗流传至今,表达了人们避凶免难的愿望。
篇5:春节贴春联的习俗
春联亦名“门对”、“春帖”,是对联的一种,因在春节时张贴,故名。春联的一个源头是桃符。最初人们以桃木刻人形挂在门旁以避邪,后来画门神像于桃木上,再简化为在桃木板上题写门神名字。春联的另一来源是春贴。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后渐发展为春联。春联真正普及始于明代,与朱元璋的提倡有关。据清人陈尚古的《簪云楼杂说》中记载,有一年朱元璋准备过年时,下令每家门上都要贴一副春联,以示庆贺。原来春联题写在桃木板上,后来改写在纸上。桃木的颜色是红的,红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联大都用红纸书写。但庙宇用黄纸,守制(服孝未满)用白、绿、黄三色,第一年用白纸,第二年绿纸,第三年黄纸,第四年丧服满才恢复用红纸。因满族尚白,清宫廷春联用白纸,蓝边包于外,红条镶于内。
春联它以对仗工整、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美好形象,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对联的上下联字数不限,但必须相等。对联的两边都要互相对应。春联以前为桃符,是华人们过春节的重要标志。当人们在自己的家门口贴上春联和福的时候,意味着过春节正式拉开序幕。
《迎新岁》称:“喜气临门红色妍,家家户户贴春联;旧年辞别迎新岁,时序车轮总向前。” 《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挑漂亮的红春联贴于门上,辞旧迎新,增加喜庆的节日气氛。传统春联是用毛笔书写,但现在通常是在外用机器制作。春联的种类较多,有街门对、屋门对等。
篇6:春节贴春联的习俗
相传在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山海经》里,有一个鬼域的世界,中间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盖三千里的大桃树,树梢上有一只金鸡。每当清晨金鸡长鸣的时候,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必赶回鬼域。鬼域的大门坐落在桃树的东北,门边站着两个神人,名叫神荼、郁垒。如果鬼魂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垒就会立即发现并将它捉住,用芒苇做的绳子把它捆起来,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惧神荼、郁垒。于是民间就用桃木刻成他们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以避邪防害。后来,人们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垒的名字,认为这样做同样可以镇邪去恶。这种桃木板后来就被叫做“桃符”。到了宋代,人们便开始在桃木板上写对联,一则不失桃木镇邪的意义,二则表达自己美好心愿,三则装饰门户,以求美观。又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上写对联,新春之际贴在门窗两边,用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的良好心愿。
春节贴对联的起源大全介绍
相传在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山海经》里,有一个鬼域的世界,中间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盖三千里的大桃树,树梢上有一只金鸡。每当清晨金鸡长鸣的时候,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必赶回鬼域。鬼域的大门坐落在桃树的东北,门边站着两个神人,名叫神荼、郁垒。如果鬼魂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垒就会立即发现并将它捉住,用芒苇做的绳子把它捆起来,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惧神荼、郁垒。于是中国民间就用桃木刻成他们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以避邪防害。
后来,人们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垒的名字,认为这样做同样可以镇邪去恶。这种桃木板后来就被叫做“桃符”。到了宋代,人们便开始在桃木板上写对联,一则不失桃木镇邪的意义,二则表达自己美好心愿,三则装饰门户,以求美观。又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上写对联,新春之际贴在门窗两边,用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的良好心愿。
篇7:小年习俗之贴春联
小年习俗之贴春联 -资料
贴春联
小年以后,家家户户都要写春联,民间讲究有神必贴,每门必贴,每物必贴,所以春节的对联数量最多,内容最全。神灵前的对联特别讲究,多为敬仰和祈福之言。大门上的对联,是一家的门面,特别重视,或抒情,或写景。
家家户户都要写春联。民间讲究有神必贴,每门必贴,每物必贴,所以春联数量最多,内容最全。神灵前的对联特别讲究,多为敬仰和祈福之言。常见的有天地神联:“天恩深似海,地德重如山”;土地神联:“土中生白玉,地内出黄金”;财神联:“天上财源主,人间福禄神”;井神联:“井能通四海,家可达三江”,
资料
面粮仓、畜圈等处的`春联,则都是表示热烈的庆贺与希望。如“ 五谷丰登 ,六畜兴旺”;“米面如山厚,油盐似海深”;“ 牛似南山虎 、马如北海龙”;“大羊年年盛,小羔月月增”等等。另外还有一些单联,如每个室内都贴“抬头见喜”,门子对面贴“出门见喜”,旺火上贴“旺气冲天”,院内贴“满院生金”,树上贴“根深叶茂”,石磨上贴“白虎大吉”等等。大门上的对联,是一家的门面,特别重视,或抒情,或写景,内容丰富,妙语联珠。
篇8:腊月三十贴春联习俗
腊月三十贴春联习俗大全
春联亦名“门对”、“春帖”,是对联的一种,因在春节时张贴,故名。春联的一个源头是桃符。最初人们以桃木刻人形挂在门旁以避邪,后来画门神像于桃木上,再简化为在桃木板上题写门神名字。春联的另一来源是春贴。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后渐发展为春联。春联真正普及始于明代,与朱元璋的提倡有关。据清人陈尚古的《簪云楼杂说》中记载,有一年朱元璋准备过年时,下令每家门上都要贴一幅春联,以示庆贺。原来春联题写在桃木板上,后来改写在纸上。桃木的颜色是红的,红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联大都用红纸书写。但庙宇用黄纸,守制(服孝未满)用白、绿、黄三色,第一年用白纸,第二年绿纸,第三年黄纸,第四年丧服满才恢复用红纸。因满族尚白,清宫廷春联用白纸,蓝边包于外,红条镶于内。
春联俗称“门对”、“春贴”、“对联”、“对子”,雅称“楹联”。古代的汉族民俗文化。喜庆的大红春联是对联的一种,在春节时张贴,故名春联。春联的来源其一是桃符。最初人们以以避邪,后来画门神像木刻人形应挂在门旁于桃木上,再简化为在桃木板上题写门神名字。春联的另一来源是春贴。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后渐渐发展为春联,表达了汉族劳动人民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简介
新春开始,第一件事便是贴门神、对联。 每当大年三十日(或二十九),家家户户纷纷上街购买春联,有雅兴者自己也铺纸泼墨挥春,将宅子里里外外的门户装点一新。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春联真正普及始于明代,与朱元璋的提倡有关。据清人陈尚古的《簪云楼杂说》中记载,有一年朱元璋准备过年时,下令每家门上都要贴一副春联,以示庆贺。原来春联题写在桃木板上,后来改写在纸上。桃木的颜色是红的,红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联大都用红纸书写。但庙宇用黄纸,守制(服孝未满)用白、绿、黄三色,第一年用白纸,第二年绿纸,第三年黄纸,第四年丧服满才恢复用红纸。因满族尚白,清宫贴春联用白纸,蓝边包于外,红条镶于内。
春联发展
春节贴春联的汉族民俗起于宋代并在明代开始盛行。据史书记载,明太祖朱元璋酷爱对联,不仅自己挥毫书写,还常常鼓励臣下书写。有一年除夕,他传旨:“公卿士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初一日太祖微服出巡,看见交相辉映的春联感到十分高兴。当他行至一户人家,见门上没有春联,便问何故。原来主人是个阉猪的,正愁找不到人写春联。朱元璋当即挥笔写下了“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的春联送给了这户人家。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朱元璋对春联的大力提倡,也正是因为他的大力提倡,推动了春联的普遍盛行。 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一一论述。春联在当时已成为一种文学艺术形式。
春联典故
据说五代时的后蜀国国君孟昶是个喜欢标新立异的国君,在公元964年岁尾的除夕,他突发奇想,让他手下的一个叫辛寅逊的学士,在桃木板上写了两句话,作为桃符挂在他的住室的门框上。这两句话是“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第一句的大意是:新年享受着先代的遗泽。第二句的大意是:佳节预示着春意常在。由此开始,桃符的形式和内容都发生了变化,这不仅表现在开始用骈体联语来替代“神荼”、“郁垒”,而且还扩展了桃符的内涵,不只是避邪驱灾,还增加了祈福、祝愿的内容。这就成了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到了宋代,在桃木板上写对联,已经相当普遍了。王安石的《元日》诗中写的“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反映了每到除夕之日,家家户户挂桃符的盛况。同时,随着门神的出现和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来书写桃符,以往的桃符所肩负的驱邪避灾的使命逐渐转移给门神,而桃符的内容则演化成用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降临和五谷丰登的美好心愿。
“春联”一词的出现,则是在明代初年。当年明太祖朱元璋当上皇帝之后,喜欢排场热闹,也喜欢大户人家每到除夕贴的桃符,就想推广一下。在一年的除夕前他颁布御旨,要求金陵的家家户户都要用红纸写成的春联贴在门框上,来迎接新春。大年初一的早晨,朱元璋微服巡视,挨家挨户察看春联。每当见到写得好的春联,他就非常高兴,赞不绝口。在巡视时见到一家没有贴春联,朱元璋很是生气,就询问什么原因,侍从回答说:这是一家从事杀猪和劁猪营生的师傅,过年特别忙,还没有来得及请人书写。朱元璋就命人拿来笔墨纸砚,为这家书写了一副春联:“双手劈开生死路 ,一刀割断是非根。”写完后就继续巡视。过了一段时间,朱元璋巡视完毕返回宫廷时,又路过这里,见到这个屠户家还没有贴上他写的春联,就问是怎么回事?这家主人很恭敬地回答道:“这副春联是皇上亲自书写的,我们高悬在中堂,要每天焚香供奉。”朱元璋听了非常高兴,就命令侍从赏给这家三十两银子。由此可见,“春联”的得名和推广,是朱元璋采取行政命令的办法,颁布御旨才得以在家家户户推广开来的'。
京族“哈节”
节日时段
哈节的日期各地不同,巫头在农历六月初十举行,历时3时
■ 节日来源
哈是京语译音,含有歌、请神听歌的意思。关于哈节有不少民间传说,其中一个说是古代有位歌仙,来到京族三岛,以传歌为名,动员群众起来反抗封建压迫。她的歌声感动了许多群众。后人为了纪念她,建立了哈亭,定期在哈亭唱歌传歌,渐成节俗。
■ 庆祝方式
各村的哈亭是节日活动的中心。哈亭雕梁画栋,飞檐高顶,亭内分左右偏殿和正殿。正殿内设有过去京家信奉的诸神神座。偏殿内设有坐位,听歌与宴饮时要按长幼次序入座。
节日活动历时3 日,通宵达旦,歌舞不息。周围各族群众亦来共同欢庆,一派升平喜庆景象。唱哈的主角有三人,男歌手一人,称哈哥,专司抚琴伴奏,两位女歌手是哈妹,一个持两块竹板,另一个拿一个竹梆,击节伴奏,轮流演唱。歌的内容有民间传说、哲理佳话、爱情故事等。锣鼓声中,常有妙龄少女登台献舞。其中最有特色的是头顶天灯舞。只见少女头顶瓷碗,碗上迭盘,盘子里点燃蜡烛,两手端着酒杯,也各有蜡烛一根。载歌载舞时,三根蜡烛闪闪不灭,若是群舞,一片烛光闪烁,煞是好看。
哈尼族苦扎扎节
节日时段
农历六月二十四日
■节日来源
苦扎扎节,也叫六月年,在每年农历6月中旬举行,是红河哈尼族人民盛大的传统节日,犹如汉族过春节一样热闹隆重。届时,哈尼山寨到处兴高采烈,热气腾腾。人们穿上五彩缤纷的节日盛装,成群结队的相聚到磨秋场,打磨秋戏耍娱乐,欢度节日。
按照哈尼人的规矩,磨秋杆必须是黑夜砍好后,小伙子们在黎明前扛回来。他们一路唱着山歌,把用坚硬结实的木头做成的秋杆抬到寨边的秋场,将一根木头栽进土里,顶端削细当轴心,然后再把长长的横杆从中间凿凹,架在上面。两边的横杆长短要一样,还要削得滑溜溜的,以免划伤手。下午,穿着绚丽服装的哈尼人摩肩接踵的聚到了磨秋场,按照哈尼人尊老敬长的传统习惯,先由几个德高望重的老者开秋,他们象征性的甩了几圈以后,一对对、一双双的小伙子们、姑娘们轮流上去转。打磨秋是一项哈尼人充满情趣的体育活动,它要求磨秋两边的人数要对等,骑坐的人用脚蹬地面,时而飞速旋转,时而升降起伏,反复转动,悠悠荡荡。甩秋人的速度越来越快,围观的人也显得更加开心,人群不时发出哦嗬嗬,哦嗬嗬的呼喊声,为其加油助兴,气氛十分热烈。那些艺高胆大,身手不凡的小伙子,往往成了姑娘们爱慕的对象。
夕阳西下,磨秋场上响起了一排清脆的枪声,通知人们前来唱歌跳舞,那些躲到树林里谈情说爱的青年男女成双成对的聚拢来了,老人和孩子也聚拢来了。老人们围坐在场上喝酒取乐,孩子们追逐戏耍,青年人则围成圈子,跳起了扇子舞、竹棍舞、乐作舞。锣鼓声、琴弦声、欢呼声交织在一起,在群山间回荡,一个不眠的狂欢之夜开始了。
庆祝方式
打秋千、摔交、歌舞
祭灶节
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民间称为过小年,是祭祀灶君的节日。
祭灶的风俗,由来甚久。灶君,在夏朝就已经成了民间尊崇的一位大神。记述春秋时孔丘言行的《论语》中,就有与其媚舆奥,宁媚与灶的话。先秦时期,祭灶位列五祀之一( 五祀为祀灶、门、行、户、中雷五神。中雷即土神。另一说为门、井、户、灶、中雷;或说是行、井、户、灶、中雷)。祭灶时要设立神主,用丰盛的酒食作为祭品。要陈列鼎俎,设置笾豆,迎尸等等。带有很明显的原始拜物教的痕迹。
灶君本人,早期有炎帝、祝融之说。后来又衍生出许多说法。中国道教兴盛之后,曾借《经说》之论,将灶神说成是一位女性老母。管人住宅。十二时辰,善知人间之事。每月朔旦,记人造诸善恶及其功德,录其轻重,夜半奏上天曹,定其簿书。后来就发展成了既有灶君爷爷,又有灶君奶奶之说。在不同的地区里,灶君夫妇又由不同的人选来充当,同时伴随着当地流行的民间传说故事。
古人祭灶的日期,历来说法不一,有正月、四月、五月、八月、十二月等等。在我国封建社会里,诸教并存,神灵之数高达万千之多,民间习惯一概敬之。可能是为了简化统一,易记易行的缘故,把灶君每月上天禀报一次的说法,演化成了每年上天一次。并且把时间固定在腊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这一天,也就成了传统的祭灶节日。
山西境内,绝大部分地区是腊月二十三日祭灶。只有榆社、文水、黎城、阳城等少数地方是腊月二十四日祭灶。
灶君神像,贴在锅灶旁边正对风匣的墙上。两边配联多为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下联也有写成回宫降吉祥的。中间是灶君夫妇神像,神像旁边往往画两匹马作为坐骑。祭灶时要陈设供品,供品中最突出的是糖瓜。晋北地区习惯用饧,是麻糖的初级品,特粘,现在统称麻糖。有二十三,吃饧板的民谚。糖、饧之类食品既甜又粘。取意灶君顾了吃,顾不了说话,上天后嘴被饧粘住,免生是非。供品中还要摆上几颗鸡蛋,是给狐狸、黄鼠狼之类的零食。据说它们都是灶君的部下,不能不打点一下。祭灶时除上香,送酒以外,特别要为灶君坐骑撒马料,要从灶台前一直撒到厨房门外。这些仪程完了以后,就要将灶君神像拿下来烧掉。等到除夕时再设新神像。
古俗有女不祭灶的说法,祭灶往往是男人们的事情。近代却多数由家庭主妇来充当祭灶的角色。
民间传说,灶君爷上天专门告人间罪恶,一旦被告,大罪要减寿三百天,小罪要减寿一百天。在《太上感应篇》里,又有司命随其轻重,夺其纪算的记述。司命即指灶君,算为一百天,纪指十二年。在这里,重罪判罚又增加到减寿十二年了。所以在祭灶时,要打点一下灶君,求其高抬贵手。
在晋北地区流传着腊月二十三、灶君爷爷您上天,嘴里吃了糖饧板,玉皇面前免开言,回到咱家过大年,有米有面有衣穿的民歌,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祭灶节,民间讲究吃饺子,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山区多吃糕和荞面。晋东南地区,流行吃炒玉米的习俗,民谚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锅倒的说法。人们喜欢将炒玉米用麦芽糖粘结起来,冰冻成大块,吃起来酥脆香甜。
过了二十三,民间认为诸神上了天,百无禁忌。娶媳妇、聘闺女不用择日子,称为赶乱婚。直至年底,举行结婚典礼的特别多。民谣有岁晏乡村嫁娶忙,宜春帖子逗春光。灯前姊妹私相语,守岁今年是洞房的说法。
过了二十三,离春节只剩下六、七天了,过年的准备工作显得更加热烈了。要彻底打扫室内,俗称扫家,清理箱、柜、炕席底下的尘土,粉刷墙壁,擦洗玻璃,糊花窗,贴年画等等。
晋东南地区民间流传着两首歌谣,其一是 二十三,打发老爷上了天;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蒸团子;二十六,割下肉;二十七,擦锡器;二十八,沤邋遢;二十九,洗脚手;三十日,门神、一齐贴。体现了时间紧迫和准备工作的紧张。
其二是一首童谣:二十三,祭罢灶,小孩拍手哈哈笑。再过五,六天,大年就来到。辟邪盒,耍核桃,滴滴点点两声炮。五子登科乒乓响,起火升得比天高。反映了儿童盼望过年的欢跃心理。
在所有准备工作中,剪贴窗花是最盛行的民俗活动。内容有各种动、植物等掌故,如喜鹊登梅,燕穿桃柳,孔雀戏牡丹,狮子滚绣球,三羊(阳)开泰,二龙戏珠,鹿鹤桐椿(六合同春),五蝠(福)捧寿,犀牛望月,莲(连)年有鱼(馀),鸳鸯戏水,刘海戏金蝉,和合二仙等等。也有各种戏剧故事,民俗有大登殿,二度梅,三娘教于四进土,五女拜寿六月雪,七月七日天河配,八仙庆寿九件衣的说法,体现了民间对戏剧故事的偏爱。有新媳妇的人家,新媳妇要带上自己剪制的各种窗花,回婆家糊窗户,左邻右舍还要前来观赏。
腊月二十三后,家家户户要蒸花馍。大体上分为敬神和走亲戚用的两种类型。前者庄重,后者花梢。特别要制做一个大枣山,以备供奉灶君。一家蒸花馍,四邻来帮忙。这往往是民间女性一展灵巧手艺的大好机会,一个花馍,就是一件手工艺品。
土家族“八月八”唢呐节
尚寨位于贵州省镇远县城北部48公里,北通石阡温泉,南有省级名胜风景漂流区高挂河。尚寨既是民族乡,又是森林之乡、桂花之乡,土家风情在这里得到充分展示。每年农历八月初八,是镇远尚寨土家族隆重的唢呐节。唢呐及其吹奏曲,是土家族人民世代相传的乐器与曲调,尚寨土家族人都有吹唢呐的习唢呐节土家青年表演上刀梯惯和技巧,这里寨寨有唢呐,人人会吹奏唢呐,尚寨被称为唢呐之乡。唢呐调有72种。在立新房、住新房、结新房、给老人祝愿等喜庆场合,普遍吹《大红花》等曲调。曲调轻松活泼。尚寨现有唢呐500余支,每5户1支。唢呐节上赛曲调、赛技巧、赛花样一人吹一支,一人吹两支,有一人吹三支;有抱腰式、闪腰式、滚地式;还有独脚吹、旋转吹、半蹲吹等,别有一番情趣,观赛者人山人海。
土家人为什么爱吹唢呐?据传说土家人居住深山老林,老弱妇幼常被老虎一类野兽咬死咬伤,为改变被动挨咬局面,一老汉用铁皮制成长8米、直径28厘米的圆筒形防兽武器,形似望远镜。随着时间的推移,为携带方便,逐步改小,最后演变成现在的唢呐。
二月二苗寨祭桥节
农历二月二,黔东南州很多少数民族都有祭桥的习俗。祭桥分为架桥和敬桥二种。架桥又分为两种情况:一是主家无子。无子的人家架桥目的就是保佑上天送孩子来。二是主家有子。有子的人家就祈求上天保佑孩子除病消灾,健康成长。架桥方式也很多。有的人架石桥,有的人架木桥,还有的人兴架石凳(俗称坐桥)。架石桥或木桥的多为求子,一般在节前就请人备好石料,请巫师占卜择地,只等二月二动工。开工前,有的苗寨还要请巫师烧香烛纸钱,用麻线、背带、蜘蛛、鱼、蛋、酒和几尺红布,进行祭祀仪式,方能动工。桥架好后还要由巫师剪符念咒,贴于桥两侧,多数还兴桥头用石块垒一土地庙,意为土地神守桥。
架石凳桥多为孩子瘦弱多病的人家所为。这类架桥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架桥,而是在水井边、大树脚、山坳口休息处,用石块搭成桥(这类桥禁别人踩),供人休息。架桥者也把此石桥视为孩子们的桥,意为给孩子架个桥,保他平安成长,除病驱灾。
农历二月二这天,孩子们尤其高兴。因为小孩子们这一天都得到特别优待:不必打猪草、砍柴和放牛,也不干其它活儿,还能得到红蛋,吃上好饭菜。这天即使犯了过错,会得到大人的谅解,免遭打骂。
祭桥通常要在节前备好鸡、鸭蛋、泡糯米,准备敬桥。没有孩子的人家,则准备架桥求子。
节日清晨,各家起早蒸糯米饭、煮蛋。蛋煮熟后,染成红色、绿色或其它色,用精心编织的网套装上红蛋,给幼小的孩子们吊在胸前,其余的蛋同鱼肉酒放进竹篮。早饭前后,人们带上香烛纸钱,领着孩子们去敬桥。来到桥旁,在桥头燃香点烛烧纸,摆上鱼、肉、蛋、酒等
贡品,口念敬桥词,求其保佑孩子。之后,敬桥者在桥旁共享祭品,此时若有人路过碰见,主人须邀其同享祭品,不能吝啬,怕桥神怪罪敬桥不虔诚。若是此人有事不能停留,主人家就要劝其饮两杯酒,并送糯米饭、肉或红蛋,让其带走,以示诚意。
然而,三穗县寨头的苗族村寨,则把祭桥作为了一种节日集会来举行。从初二至初六结束,这期间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有吹笙跳舞、对歌、斗鸟、剪纸比赛、工艺品展示、赛篮球等活动。二月二这天,他们认为是好日子,通常还有好几对年轻人在这天举行婚礼。但他们还是把祭桥作为重头戏。初二清晨,全寨12房族的男女老少穿着盛装,抬着猪、拿着鸭或鸡来到位于寨头东北面的一座叫也雾山脚下的一座桥上宰杀,把鲜血淋在桥上,然后把糯米粑、鸡蛋、鸭蛋、米酒等贡品摆上,点燃香烛纸钱,燃放鞭炮。接着在桥下的大田中各自架起锅灶,把杀死的猪、鸡、鸭进行烹调。以此同时年青的男子就开始吹芦笙,姑娘们就合着芦笙的节奏跳起舞来。烹调好后,摆上酒菜,开始吃喝划拳、闹酒、唱酒歌。因为是12个房族,加上房族中的亲朋好友,人多的时候竟达万人。
架桥敬桥的兴起,还有这样一个传说。说是苗族中有对夫妇,男的叫垢包,女的叫务扁,夫妇俩勤劳忠厚,吃穿不愁,就是无儿无女。一天,一只喜鹊落在门前树上叫个不停。垢包和务扁就问喜鹊:喜鹊,喜鹊,你这么高兴,知不知我夫妇的苦愁啊?喜鹊回答说:垢包、务扁啊,你们只要给我缝件白色短袖袄,让我穿上挡挡太阳光,我就告诉你们怎样才会有娃崽。垢包和务扁说:喜鹊啊,只要能有娃崽,莫说缝件短袖袄,就是一百件,我们也心甘情愿。于是,务扁找出自己织的土布,给喜鹊缝了一件白短袖袄。喜鹊穿上非常高兴,再也不脱。为答谢垢包和务扁夫妇,喜鹊就说:娃崽从天上来到凡间,路上常常遇到溪河,因腿短过不来。你们只要二月二到溪边小河边去搭桥,娃崽就会到你们家来。
垢包和务扁照喜鹊讲的话去搭了桥,果然生了个儿子。为了纪念搭桥生崽,到了第二年搭桥的那天,就去桥边敬桥。别人很想仿效这夫妇搭桥得了儿子,也在二月初去搭桥。以后得了儿子又敬桥。人人仿效,成了习俗。
其实,农历二月二在我国古代很早就作为春社节。《礼记 月令》载:仲春之月择元日,命人社。元日,是一个吉利的天干日,《左传》襄公七年记:夏四月,三卜郊,不从,乃免牲。孟献子曰:吾乃今而后知有卜筮。夫郊祀后稷,以祈农事也。是故启蛰而郊,郊而后耕。今既耕而卜郊,宜其不从也。春秋时,鲁国用的是周历,周历的夏四月即是夏历(农历)的春二月。启蛰是指冬蛰之虫春季破土而出。《夏小正》曰:正月启蛰。启蛰而郊,意思是在正月冬虫出土后举行郊天之礼。郊天之礼指祭祀上帝。由于周人的始祖是后稷,所以在郊天时要以后稷陪亨。《孝经》云:昔者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公羊传》宣公三年记:郊则曷为必祭稷?王者必以其祖配。后稷被神化为神农后,启蛰而郊便以祀后稷、祈农事为主要内容、并与传统的二月祭土神活动复合在一起了。先秦时期的社神不止一个,且分等级,国、邑、乡各有各自的社神,王者所立的社为大社,诸侯立的社曰国社、侯社,大夫以下立的社曰置社。最基层的组织称为里,由二十五家组成,里亦称为社,是最小的祭祀单位。《古今图书集成》引云南《嵩明州志》云:二月初旬,以鸡豕祭先农,鼓乐迎道。祭毕,则老幼男妇,群聚而饮福酒,此即古祈年之礼。事实上,远古时期,春社之时是氏族内部或相邻氏族间的春季狂欢节,其间曾经盛行的群交、杂交、纵欲行为,多同氏族统治者重视人口增殖,壮大氏族集团实力的愿望相关联。俗话说龙不抬头不下雨,龙抬头正是下雨的征兆,从下雨联想到天地交泰、致中和是合乎逻辑的。天地交泰,云兴雨作是万物育焉的必要条件,因而二月二便成为祈子的日子了。从二月二的祈子行为,似可看出远古狂欢节的变型样式延续下来的痕迹。
篇9:春节习俗贴春联作文
春节习俗贴春联作文精选
【例文一:贴春联】
春节是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了,而贴对联又对春节尤为重要,所以,贴对联是重中之重,就有了下面的故事。
大年三十,家家户户都在忙,我家自然也不例外了。妈妈在紧紧张张的忙活,而我和爸爸一起去贴对联,我发现对联和春联中有大学问呢,一不小心就有可能把意思弄反了呀,我又不懂,拿了一些就贴,把“牲畜满圈”贴到了床头,把“身体健康”贴到了门外;把“出门见喜”贴到了猪圈上……我贴完了。爸爸一看笑了:“啊呀!不对吧!”。然后爸爸和我一起又把它们都贴对了。
一会跑出来玩的时候,看见门上贴着“水水山山处处画,家家户户年年丰”的春联。我看着对联,望着红红的灯笼,感觉到周围有许多年的味道呢,出来玩的每个小朋友都喜气洋洋的!
哇!春节真快乐!
【例文二:贴春联】
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是我国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
春节的历史很悠久。怎样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已经形成了一些风俗习惯。
扫尘
每到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用具,拆洗被子窗帘。到处充满着欢欢笑笑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贴春联
它以工整、简洁、精美的文字表达美好愿望。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选一幅大红春联贴在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 “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
守岁
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年夜饭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不好的事物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爆竹
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噼里啪啦的爆竹声除旧迎新。
这就是美好的春节习俗,我期待着春节的到来。
【例文三:贴春联】
贴春联是我国的民族习俗。每到过年的时候,人们都要贴上各种各样的春联,有的地方是二十八贴春联,有的地方是大年三十贴春联,家家户户都要把“福”倒着贴,因为“倒”和“到”同音,也就是福到的意思。
据妈妈讲,农村还有一个关于贴对子的讲究呢。每到大年三十下午家家户户都要到祖坟去请老祖宗回家过年,挎上一个竹篮,里面装上煮熟的肉,馒头和纸,在祖宗坟前摆上肉和馒头,烧烧纸,嘴里说:“老祖宗,回家过年吧。”他们就跟着你回家了。他们回家以后,才能贴上对联,因为如果先贴上对联,他们就不敢回家了。春联也称“门神”,门神,即把门的神,有神把门,祖宗当然不敢进门了。、门神一般是关公,张飞等好汉来看门,他们能驱邪避鬼,保佑全家平安。
春联真是五花八门,各种各样,有的春联贴在门上,代表愿望和祝福,有的贴在车上,代表平安。
愿每家每户在新的一年里平平安安,快快乐乐!
篇10:贴春联
大年三十那天,爸爸妈妈一大早带回了一幅春联,大红的纸上写着金色的大字,透出喜庆和吉祥。上联写的是“人和家和万事兴”下联是“财旺业旺千家乐”横批是“万事如意”大人们都很忙,春联在桌子上放了一上午还没有贴出去,看到这个情况,我自告奋勇地要求贴到大门上。但是我个子小,拿着春联够不着大门的顶端,爸爸这时赶过来,接过春联,要我去准备好剪刀和粘胶,协助他贴春联。我很快拿来了粘贴的工具,发现爸爸拿着春联,站在门边自言自语:“上联到底是贴在左边还是右边呢?”,我运用平时所学的书法知识,及时给爸爸指出上联所贴的位置。爸爸很高兴地表扬了我。位置定好以后,我拿出粘胶,用剪刀喀嚓喀嚓地剪成小段,帮助爸爸顺利地把上联、下联和横批贴了出来。我和爸爸站在大门外,欣赏着我们的杰作,红彤彤的对联映在我们的脸上,邻居家的鞭炮声此起彼伏。过春节了!我们全家人的心情多么快乐啊!我祝爸爸妈妈新年快乐,身体健康,工作顺利!就像对联横批所说的那样,祝我们全家万事如意!
四年级:邵昱彰
上一篇:我家的小盆景
下一篇:爱唠叨的妈妈 相关推荐 一个留守儿童的心声作文 我的家乡——汕头作文600字 童年趣事——洗衣机洗菜记作文600字 我的梦想——歌手作文300字 崇廉好家风作文800字 美丽的帽儿山作文600字 哥哥对我的爱作文600字 读书会后作文400字 廉洁在我心中作文500字_廉洁作文500字 我家的小狗 xx,我想对你说 停电的启示作文500字 篇11:贴春联
春节是中华民族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也是一年当中最隆重的节日。
春节,一个亲切的词,一个熟悉的词,一个暖洋洋的词,一个让人欢天喜地的词,一个迎春送旧的节日……。
一到春节,大街小巷,人山人海、水泄不通,男女老少的脸上都挂满了笑容,都享受着节日的快乐。
过年要贴春联呢,这是母亲给我的任务。我从商店里买回来三副春联,分别贴在大门、厨房、猪圈。于是,我大声读到:“迎春接福福自来,满堂聚财财先到。”母亲大声赞道:“好,真是一副好对联!”接着我又读到:“席上敬奇香。”母亲连忙说出下联:“厨中调美味。”母亲还挺厉害嘛!”我称赞道。母亲说:“我是谁呀!我是你聪明的母亲呀!”听完母亲的话,我便哈哈地笑了起来。第三幅春联上面写着:“财源年年旺,日子天天好。”最后,母亲告诉我,说:“春联里写的都是吉祥话,是人们祈求在一年里能过上快乐、幸福的日子。”
过年时,每一户人家门前那红彤彤的对联,都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家家门前都贴上春联,喜气洋洋。至于贴春联时间是不固定的,那要根据各地的风俗,一般都是在除夕的上午或下午。
我总是盼着过新年,因为那个时候我就可以穿新衣,收压岁钱,放鞭炮等等,真想每天都过年,那该多好啊!
★ 春联怎么贴左右
★ 春联怎么贴参考
★ 什么时候贴春联
★ 贴春联作文
★ 贴春联时间
★ 春联贴法
★ 贴大门春联宝典
贴春联的习俗是什么(合集11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