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海中的星辰”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法律英语的巴别塔,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法律英语的巴别塔,希望大家喜欢阅读!
- 目录
篇1:法律英语的巴别塔
传说中的巴别塔(Tower of Babel)源自《圣经》,因为在《圣经》的《创世纪》中记载了有关巴别通天塔的故事:人类
向往“大同”,他们要建筑一座通天高塔,扬名天下。这触怒了上帝,上帝惩罚人类,让人类流离四方,言语不通。然而人类
没有屈服于上帝的惩罚,他们以英雄般的事业----翻译,向上帝发出了挑战;他们使上帝变乱的语言得以变成一笔笔带有民族特
质的财富,在保存各族文化特质的同时,打破语言的桎梏,沟通着人类的精神。正因为如此,巴别塔似乎与翻译有着天然的联系。
翻译,这一伟大的事业同样也引起了哲学家的注意。法国后现代哲学的代表德里达就曾经在《巴别塔》一文中对“翻译”进行过
深刻的哲学思考和令人近乎绝望的解构,他认为,当上帝驱散人类,变乱其语言时,就已经不可避免地产生了这样一个不解的
悖论:“一瞬间把翻译这项工作强加于人类,同时又禁止人类翻译。”因为这一悖论实质上不仅昭示了翻译的必要性,同时也
意味着翻译在绝对意义上的不可能性。除此之外,很多美国的语言哲学家,比如维特根斯坦也早在其哲学中就指出语言的不可
言传性和不确定性。其实,在我看来,语言作为一种工具,有多少个读者就有多少种文本的理解,面对沉默的文本,读者在
无法企及与作者相同的深度之余,勇敢地甚至是令人敬佩地,但同时又是无奈地作出了自己的阐释---翻译由此产生。可以说
翻译从最根本而言只能是读者的“一相情愿”。如果说语言差异是人类沟通面临的第一道屏障,那么文化的差异则是人类无法
沟通与理解的始作俑者。这令无数的译者即使是“突破脆弱苇草之限度”也无法作到如愿以尝(借用帕斯卡尔名言:人不过是
一根会思考的苇草),因为任何旨在寻找一一对应的文化概念的企图都显得有些不够理智。可以说,翻译也是最能体现真理具
有相对性的哲学命题的。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对于多数已尽勤勉的译者所犯的错误,宽容似乎要比斥责更让人觉得人道
(当然完全不负责任的译者另当别论)。
法律英语作为一种专业性很强的语言工具有别于普通英语,在上述这些方面表现也尤为明显。因为它始终是以法律专业为背景,
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是理解这种语言的前提和基础。比如在法律英语中,service of process(诉讼法律文书的送达),
bring an action(起诉), power of attorney(授权委托书)等都有其在法律专业内特定的含义。而且由于我国属于大陆法系,
虽然随着社会的发展,两大法系有逐渐靠拢的趋势,但是在很多方面与英美法还是存在很大的区别,英美法中的很多法律概念
在我国无法找到对应的.解释,例如美国的财产法上有很多关于共有财产的表达,如Joint tenancy[共同共有(含生存者对共有
财产中死者权利部分的享有权),即survivorship], tenancy in common[共同共有(不含生存者对共有财产中死者权利部分的
享有权)], tenancy by the entireties[夫妻共有]等只能按照英文的解释作此意译。加之,法律英语的严谨和缜密又增加了
读者理解和参透的难度,冗长的叙述和古英语和拉丁语的频繁出现使译者饱受枯燥之折磨。――法律英语的翻译无疑是翻译之
艰难的又一充分论证。
我从事法律翻译工作纯属偶然。临近毕业之时,由于不完善的市场竞争机制为性别歧视、背景歧视等提供了种种存在的可能,而且
过于膨胀的高等教育与萎缩有限的就业岗位之间的落差使得每一个求职者在属于买方市场的天地中处于劣势,我一度很是茫然。
一次偶然的机会,在与一位友人共同探讨法律英语问题时,朋友的鼓励给予了我很大的启发――我开始了我的翻译工作。虽然我
至今仍然认为这并非我最智慧之处,但是正如马克思,韦伯所言,“在无知的帷幕之后,始终不知道自己在社会当中所处的地
位”,我始终相信,there does exist a kind of power, (不管它是否具有人性化的东西,也不管它是否就叫上帝或其
他神人),在一个我们无法窥视它的角落里微笑着看着我们这些任由它驱使的人群,以它全能的智慧和力量赐予我们它认为
我们需要的东西,而并非我们想要的东西。在从事翻译工作的时候,我深切地体会到了一种求索的力量:因为最初法律文本的
纷繁复杂与我的经验不足让我常常经历走钢丝的万般惊险,其间如遇百花争艳、千岩竞秀则窃窃得意,如遇曲折迂回、崎岖不
平则潸然动情,因为挑战自我之后的淋漓畅快使得原本平凡普通的生命求索极具悲壮。如果说人一生中所要做的事
篇2:巴别城塔英语作文
巴别城塔英语作文
Once upon a time all the world spoke a single language and used the same words. As men journeyed in the east, they came upon a plain in the land of Shinar and settled there. They said to one another, ‘Come, let us make bricks and bake them hard’; they used bricks for stone and bitumen for mortar. ‘Come,’ they said, ‘let us build ourselves a city and a tower with its top in the heavens, and make a name for ourselves; or we shall be dispersed all over the earth.’ Then the Lord came down to see the city and tower which mortal men had built, and he said, ‘Here they are, one people with a single language, and now they have started to do this; henceforward nothing they have a mind to do will be beyond their reach. Come, let us go down there and confuse their speech, so that they will not understand what they say to one another.’ So the Lord dispersed them from there all over the earth, and they left off building the city. That is why it is called Babel, because the Lord there made a babble of the language of all the world;from that place the Lord scattered men all over the face of the earth.
篇3:巴别塔之犬读书笔记
巴别塔象征了人和人之间难以融通的隔阂,主人公保罗所要面对的不是如何让他家的狗开口说话的难题,而是他和妻子间幸福生活下潜藏着的观念鸿沟。他们彼此相爱,但并不能彼此理解,对于生活习惯和爱好的争端从未停止。保罗深爱妻子露西,因为她带给他惊喜和快乐,但他忽略了在快乐表面下露西那颗伤痕累累的心。在断断续续讲述自己过去的时候,露西渴望抚慰,然而保罗没有给。在冲着像自己孩子一样的面具发火时,露西渴望理解,但保罗没有给。
露西努力过,在面对阳光的时候露出笑容。也试图用爱来拯救自己的灵魂。从一开始,她便是疯狂的任性的自我的,在她自己编织虚幻的世界里认真地做自己。那些潜伏在身体里的恐惧、偏执、极端、绝望如影随形,一触即发。她歇斯底里的哭叫,究竟是对自己感到恐惧?还是对自己最亲近的保罗无法认同自己的悲伤?自杀,究竟是对自己的绝望?还是对保罗的绝望? 或许露西从来不真正了解自己,在她整个生命里。也许只有在制作面具的时候,她才真实地面对自己的孤独。那些“恐怖”面具,每个都有不同的生命轨迹,每个都有自己异于寻常的故事,每个面具的诞生都是她一次交付灵魂的过程。戴上面具,他们所发生的事便成了露西的。面具之后,露西乐此不彼地扮演别人的角色。
保罗不曾真正的去了解这个他至爱的妻子。露西找不到一个出口,让保罗走入她的世界她的内心。一次次的争吵、伤害后换来的只是回避和妥协,这块甜腻的生活蛋糕开始慢慢变质。露西在爱人的世界依然孤独着。身边的这个人,是最爱的,是至亲的,可是在她的世界里他是陌生的,在她的世界里,除了她自己,唯一拥有的只是抑郁、病态的灵魂。
到最后,谁是谁的谁还不是一样。孤独,每个人都一样。
“巴别塔”的主人,骄傲又脆弱,孤独是唯一的忠实访客。
走不进来,又出不去,是否因为太爱自己?
《巴别塔之犬》中最悲哀的不是那个鳏夫,也不是那只被强迫学说话的狗,而是那个终于等不到男人来写这个故事,自己动手的女作者——帕克丝特。
篇4:巴别塔之犬读书笔记
巴别塔,这是圣经中创世纪里提到的巴别(意为“变乱”)城的塔。《圣经·旧约·创世记》中上帝通过混淆语言来制造人与人之间的隔阂 使得人妄图登上瞻仰天国的通天塔永远只存在于想象中。
这本书是以一个男性的口吻来写的,他讲述了一个悲哀的故事。《巴别塔之犬》中最悲哀的不是那个“保罗·艾弗森”,也不是那只被强迫学说话的狗,更不是从树上坠落的妻子露西·蓝森,那么究竟是谁呢?
这本书最吸引我的起先只是一句评论:“人人都以为和自己最亲近的人共有一座巴别塔,以为自己最了解那个亲近的人——然而,这座巴别塔真的存在吗?”
这本书中让我最感动的一句话就是“我想念我穿着白纱的妻子,是否能让她的狗告诉我,埋藏在她生命尽头的秘密……”
故事开篇便将读者引入一个神秘离奇的氛围中,让我们对这个故事起了兴趣。故事内容就是:一个女人从苹果树上坠地身亡,是意外还是自杀?无人知晓,唯一的目击者,就是她的爱犬“罗丽”。女人的丈夫是一位语言学家,因为思念妻子却无从得知她真正的死因,竟异想天开地打算教爱犬“罗丽”说话,让它道出事情的真相。也就在教“罗丽”说话的期间,语言学家逐渐开启了和妻子之间的记忆之盒……至此,语言学家才渐渐拼贴出妻子的样貌等等。那么,他将用何种方式找到他与爱犬“罗丽”共通的语言?最后他能否让爱犬“罗丽”说出女主人死亡那天到底发生了什么吗……
这一切还是个谜。
巴别塔象征了人和人之间难以融通的隔阂,主人公保罗所要面对的不是如何让他家的狗开口说话的难题,而是他和妻子间幸福生活下潜藏着的观念鸿沟。他们彼此相爱,但并不能彼此理解,对于生活习惯和爱好的争端从未停止。保罗深爱妻子露西,因为她带给他惊喜和快乐,但他忽略了在快乐表面下露西那颗伤痕累累的心。在断断续续讲述自己过去的时候,露西渴望抚慰,然而保罗没有给。
有人说“‘巴别塔’的主人,骄傲又脆弱,孤独是唯一的忠实访客。”
也有人说“走不进来,又出不去,是否因为太爱自己?”
还有人说“《巴别塔之犬》中最悲哀的不是那个‘保罗·艾弗森’,也不是那只被强迫学说话的狗,更不是从树上坠落的妻子‘露西·蓝森’,而是那个终于等不到男人来写这个故事,自己动手的女作者——帕克丝特。”
这本书是一个关于回忆、语言、悲伤和赎罪的故事,一个让人情不自禁的不停的看下去直到看完的书。
篇5:巴别塔之犬读书笔记
一直不喜欢看外国的作品,复杂的人名,冗长的叙述让人顿失阅读的快感。前些日子无聊从图书馆借了本封面看起来比较新的小说《巴别塔之犬》,也许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自身对狗狗的兴趣吧。本人看书比较拖拉,而这本小说我用了三四天在几节无聊的课上就搞定了。
这是美国新生代女作家卡罗琳?帕克丝特的一部爱情悬疑小说。丈夫保罗是一位语言学家,他要找到妻子坠树身亡的真相,于是决定教会唯一的目击者——家里的宠物,一只名叫“罗莉”的狗说话,道出真相。保罗的.调查步步推进,他也越来越心痛的发现妻子露西死去的真相:精神上本身有一些问题的露西逐渐感受到了与最爱的人之间的距离,孤独,无奈,伤感,抑郁,最终绝望到选择了自己结束自己年轻的生命。有人评论说“这是一部关于回忆、语言、悲伤和救赎的故事,一次另人心碎的探寻。”
牐犖恼鹿适虑榻谛念迭出,字里行间充满了生活的气息,语言干净利落,很少有冗长的句子。与形式上的清新明快相反,读罢作品,萦绕在心头的是一种难以名状的情绪,一种阴郁,一种无奈,一种痛苦,总之让人心里很是难受。小说中的一些新奇神秘的情节很是吸引人,从一开始的方形煮蛋器、迪斯尼之旅、化妆舞会、给死人做面具,再到后来的塔罗占卜等。伴随着这些情节的是是露西越来越琢磨不透的性格和心理,以及作为读者的我越来越不安的情绪。
“露西为什么会死去?”我觉得这个问题意义极其深刻。在我看来,露西是死于距离,死于不信任,死于心理过多的不安全感,死于一种人类普遍的无奈的悲剧宿命。书中有一个情节给我印象很深,就是露西为死去的少女珍妮弗设计的面具:“乍看之下这个面具只是简单的呈现了珍妮弗的笑脸,单若再仔细看,就会发现这张微笑的脸只是一个面具。你会看到这张脸周围呈现出模糊的盾形轮廓,有点像用来象征剧场的那种悲喜表情面具。在这个面具底下才是珍妮弗真正的脸孔,而相对于面具的开朗,微笑和喜悦,这是一张既忧郁又闷闷不乐的脸.”无疑,书中对这张面具的描写是具有隐喻意义的。后文的一段话我觉得很好的与这张面具呼应着:“我们每个人不是都有两颗心脏吗?秘密的那颗心就蜷伏在那颗众所周知,我们日常使用的那颗心脏背后,干瘪而萧瑟的活着。”
牐牶芟不墩庹琶婢撸亦很喜欢这段话,因为它们真实!现实中的人们谁又不是如此呢?自己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哪个才是真实的自己?是那个笑得最灿烂的笑脸,那个有力跳动着的心脏?还是那张后面麻木呆滞的脸庞,以及那干瘪的蜷缩着的心脏?我不知道,你知道吗? 当自我认知与定位出现了问题,又谈何与他人沟通呢?我毫不怀疑露西对保罗爱情的坚贞,然而距离从何而生?人与人之间真的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吗?物理距离从来不会等于心理距离吧。
一直很佩服那些人际关系处理的游刃有余的人。在涉及人与人打交到的情形下,我自己似乎智商急剧降低,脑海里不知怎的总是环绕着张爱玲,以及她的那句经典“生命是一裘华美的袍子,爬满了虱子”。我在想也许我们每个人都是“露西”只是“病情”有轻有重!或许这从根本上无法解决,我们直能调节调节再调节! 以让那颗干瘪而萧瑟的活着的心脏透透气!
篇6:《巴别塔之犬》读书笔记
本书故事情节简单,双线推进。妻子露西从苹果树堕落死亡,丈夫保罗无法接受妻子突然离世,他也不相信警察说的因摘苹果意外摔下死亡。而他们的爱犬罗丽是唯一见证者,因而作为语言学家的保罗决心要让狗开口说话,告诉他真相。在他进行各种让狗开口说话的实验时往事也一幕幕呈现……
露茜易暴怒,或许还有抑郁症,在孩提时她会拔光自己的头发,二十岁左右曾实施自杀中途放弃。她与保罗结婚彼此深爱,享受了一段快乐时光。她做着自己喜欢的工作——制作面具。她努力去热情的生活——去儿童乐园,制作自己与丈夫面具反串,制作美食。她相信灵异事件,竟认为自己看到鬼魂。她善良,收养被虐待的狗罗丽,为死者制作唯美的面具,同情弱者。
可即使这样努力地活着,这样给自己找个活下去的理由,她心里潜藏的死亡还是不期找上门来。她一直认为做不了一个合格的妈妈,却怀孕了,再上与丈夫的争吵,最后一根稻草让她不堪重负。她选择从苹果树上自由坠落,死前通过书本的摆放留给丈夫一句话。希望丈夫能够摆脱悲伤!
心理问题就像颗定时炸弹,难以排除,更不知哪天会引爆。有心理问题的人先要就医,但更要自己去努力,学会在炸弹排除不了时如何与炸弹共存。所有人都要关心这个群体让他们感受到爱感受到生活的乐趣,及时把他们从死亡线拉回。
文中保罗如果了解露西的病了解露西的惧怕,不提及想要孩子,及时安慰暴怒的她,若他更细心点,发现露西怀孕的事实,与露西沟通,可以保住孩子也可以流产。是否露西不会走向死亡。可做到这些又是何其难哦。
故事中还描述了某个机构为了让狗开口说话,对狗进行惨忍的手术,狗狗变得面目全非,有的极其痛苦地活着,有的更枉丢性命。可最终也不可能让狗说话。违背自然规律的事情只能徒劳无功,更何况要平白无辜地搭上许多的性命,狗也有生存权,它们也不能随意伤害的啊!
保罗通过一年实验回忆调查,最终还原了露西自杀的真理,他也深深地理解了露西,他让自己记住了真实的'露西,他觉得这是对露西最好的悼念。
陷入悲伤迷惘的一年后,他走出来了!
篇7:《巴别塔之犬》读书笔记
《圣经·创世记》中讲到,巴别是“变乱”的意思,是一座城的名字。那时人们有着相同的语言,彼此团结一致,人们准备建一座塔。
这时,耶和华降临,为了防止人们太过团结,无坚不摧,便打乱了人的语言,使彼此之间无法顺利沟通。
《巴别塔之犬》中,语言是一条贯穿其中的线索,无论是从书名“巴别”的由来,还是书中主人公和狗狗的名字的背后,抑或是故事情节的主线。
为了弄清楚妻子露西的死因,文章通过两条线索来讲述故事,最后为我们揭开了答案:
一条是保罗回忆和妻子露西的生活来企图寻找一些蛛丝马迹,找出妻子的死因;
另一条,作为语言学教授的保罗,由于妻子的死太过突然,在很长时间内无法接受这一事实,甚至企图通过训练事故唯一的见证者狗狗罗丽讲人话,来解开自己心中的疑团。
随着研究的深入,对狗的训练渐渐陷入困境。而对过去和妻子的点滴回想得越多,一点一点地探究,丈夫保罗最后发现,自己对妻子罗丽并不真正了解。
妻子露西的精神状态并不太稳定,尤其是在得知意外有了孩子之后。露西太过独立,很多事情希望自己解决,她的状态越来越不好,但是她始终没有真正向保罗敞开心扉。保罗对很多事并不知情,尤其是她怀孕。
而保罗的视角看完,其实很多时候真的意识不到,同样的事情双方的反应可能会有天壤之别。
二人未能通过及时沟通来寻求其他的解决方法,结局还是略带遗憾的。也印证了书名《巴别塔之犬》。
愿我们能真正学会运用语言,通过及时沟通,转变思维,解决问题。
有着同样语言、一起生活了这么久看似亲密无间的夫妻之间,尚且无法通过顺畅沟通解决问题,又怎能期待人和狗之间能跨越语言的障碍呢?
篇8:《巴别塔之犬》读书笔记
现在,我坐在这里,膝上放的是露西的所有梦境,此刻才知道她有太多我永远也不会明白的事。
相识后的第九个月,保罗在露西的掌心写下:“你愿意嫁给我吗?”
露西说她需要时间让她相信这一切是真实的。保罗耐心地又等了五个月,直到有一天早上,他的手掌上出现了几个字:我愿意。
保罗坚信自己和露西的婚姻完美无瑕 “我对她的爱早已开枝散叶,足以承接遮挡任何风霜雨雪。我们会过的很好的,只要两人一起。我们一定会过的很好的。”
但《巴别塔之犬》恰恰是从露西的死开始。
露西从后院的苹果树上坠落,保罗不肯相信这是一场意外,现场唯一的目击者是露西的宠物犬罗丽。作为一名语言学家,保罗打定主意要让罗丽开口,告诉他所有的秘密。抽丝剥茧,困难重重,保罗最终也没有能让罗丽学会说话,但他已经知道了全部的真相——他以为的那些无关紧要的争吵和不痛不痒的**,在敏感的妻子心里引发了怎样的山洪,从而让她选择从苹果树上一跃而下。
《圣经》里说,从前天下人的口音言语都是一样的,他们想建造一座塔来传扬人类的名,耶和华便让世上有了不同的语言,从而使人类互相不能沟通。那座未完工的塔,因此名为“巴别”(变乱)。
保罗以为这座巴别塔是存在于自己和无法说话的罗丽之间的,却没有想到横亘在他和露西之间的才是真正无法逾越的高塔。当一切真相大白,秘密揭开,他才能逐渐回忆起两人共享的那些阴暗时刻,和那个鬼马精灵,大胆浪漫的露西背后悲观厌世的一面。
即使是抵足而眠的亲密爱人,也永远无法设身处地地理解对方暗涌的情绪。保罗永远也无法感受到露西脆弱柔软的心曾遭受到的绝望和伤痛。也许这在正常人看来无可厚非,但世上总存在着一些人,他们不需要死的理由,而是需要理由活下去。也许恰好,这个人就是你最不愿意失去的人。
耶和华曾用语言分隔开全人类,但事实上,即使讲着同一种语言,我们甚至也很难明白最亲爱的人在说些什么。当我们凝视着他们的嘴唇,接收着他们的声音,我们是否愿意耐心去了解他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是否能真正透过对方的双眸,仔细地揣摩他们心中所想?面对咄咄逼人的质问,满不在乎的态度,自以为是的判断,有多少话酝酿在喉间又咽下去,直到失去,还永远沉没在岁月洪流的深处?
故事的最后,保罗从梦中醒来,他记起了露西身穿白纱的样子,记起了她为他在厨房墙上一遍遍写下的我爱你,也记起了他一直不愿面对的那些灰暗时刻。
露西曾经问他,她为他带来了什么。而保罗的回答是:整个世界。这个世界里包括的她的一切,不管是慰藉还是悲伤,他都将永远记得。因为那才是真实的露西,而不是那个按自己的理解建构出来的形象。
记住她原本的样子,就是我能送给我们彼此的最佳礼物。
★ 曼巴精神语录
★ 职业道德与法律
★ 乌塔说课稿
★ 致―跳伞欧巴美文
★ 巴拉巴拉培训感想
★ 巴女谣原文及赏析
★ 好嘴杨巴说课稿
★ Do Not Lose Courage别失去勇气英语作文
法律英语的巴别塔(精选8篇)




